立体化学习环境

2024-09-02

立体化学习环境(精选六篇)

立体化学习环境 篇1

课程的单一性多指大多数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单元制”或“双元制”的教学模式, 课程之间联动性不大, 每个教师仅围绕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研究, 课程之间多为平行结构, 学习的层次不明显、关系不紧密。

多课程、多元联动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之间可以互动、集体备课, 深入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多个老师教授一门课, 教师间集体备课, 分阶段教学;多个课程使用同一项目, 真题实做, 可以借助某一个实际项目来联动多课程, 形成多元化组合课程。这两种形式可以根据学校制式及课程学时的长短来选用, 但总体的目标都是让知识以结构化渐进式的形式增长。

专业多元立体化联动课程可以打破“单元制”或“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 让多门课程多元联动, 实施立体化、层次化教学。对学生而言, 在多元联动立体化课程中, 他们的学习思路不会因课程的变化而间断。项目的实施应用到每门课程, 作业量少而精, 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教师而言,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教学阶段或教学课程, 这样既有利于其利用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备课, 又可以到企业锻炼和实践。

二、省内高职院校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现状

近几年, 通过与省内各高职院校交流与调研, 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情况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职业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时间比较长的院校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课程设置上更突出地域文化或者地区岗位需求。除了用基础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特性外, 在专业课程上会增加企业岗位技能锻炼, 还会相对增加课时数, 突出该课程的主体位置。有一些院校更注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比如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展开多角度校企合作, 使用校企共育共管、全程融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出发, 增加“用”“鉴”“拓”三个环节, 在课程层次上逐步让学生体验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替代校内课程作业, 注重于“用”的实践教学探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可行性分析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教学空间”与“实践空间”合一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 实现从基础到进阶、由进阶到创新技能的训练, 在知识结构上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再由面到空间的深化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整合。受学制的影响, 学生实际在校时间非常短, 只有两年的时间, 因此, 合理安排学生知识层次和结构以及岗位能力训练在多元立体化课程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一年中, 我系就采取多课程多知识结构联动的做法, 学习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的做法是每个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结构, 设定一个逐步提升岗位能力训练的企业真实环境或场景, 将这个真实案例作为本学期的主干课程主导项目, 其他课程的授课内容则作为这个课程知识结构的补充。这样一来, 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是逐步拓展的,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学习空间也与实际工作氛围更贴近。当然, 这对于主导课程的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有了更高要求, 但这也是促使指导教师加深与企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为了更好、更实际地将项目带入课堂, 不得不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熟练掌握实用生产技术, 以便能随时解决学生在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也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的实现路径

尽管当前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 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反思。同时通过校校交流、校企合作, 探索出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多元立体化教学实践的几种途径。

(一)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制定需因地制宜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它是以培养就业时能无缝对接和服务于企业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如何能快速地找到就业单位, 这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及能力培养有莫大的关联。所以, 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就不得不考虑当前职教环境及区位优势。现在国内办得比较好的几所高职,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基本都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比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皮具专业等。因此, 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可以以实际项目为导向, 基于本地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来确定岗位需求的必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也需要考虑该岗位知识结构的深浅层次, 要做到在低年级时掌握的知识足以基本胜任该岗位工作, 高年级课程则需为学生考虑该岗位发展前景的潜在知识与能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

(二) “真题实做”与“产学研用”的层次化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的实现路径还需要依靠在项目课程中真题实做。课程项目立足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 采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主体内容设定为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 授课过程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规范。同时, 也可以将课程模块化, 一个模块若干个子项目, 以真题实做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高年级学生基本就可以实行与企业对接“产学研用”, 直接到企业参加实习, 由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指导。

(三) 实现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模式

课程联动主要是指在某个学期或某阶段借助一门核心课程开展实体项目, 其他课程为该课程做辅助与联动, 用主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弹性学习是以弹性、自治、学习者为基本概念, 以现代信息媒体技术为基础, 以弹性的、为个人设计的课程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选择为特点。课程联动和弹性化课程可同时进行, 且两者相辅相成。所以, 在实行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模式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上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授课方式; (2) 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与可选择性, 不同水平的学生可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模块; (3) 采用参与式、互动型教学方法, 进行启发式、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式教学, 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4) 建立学分互认与资源共享机制, 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块、专业、学校间进行选择, 并能获得资源的提供和相应学分; (5) 建立合理的、多样的、弹性的评价制度, 注重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及能力获得评价; (6) 引入工作室的学习方式, 建立学生、教师工作室, 模拟实际工作, 强化企业工作模式。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既可以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 又可集中训练学生的企业岗位能力, 还可以在主要项目课程外, 弹性化提供其他辅助课程及资源来培养该岗位应具备的其他能力。近两年, 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方向实行的课程联动和弹性化, 针对核心课程, 如居住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设计、环保建筑、环保景观课程等, 结合其他课程做联动教学。从学生平时作业展出及在专业比赛项目中获得的奖项来看, 我们的教学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省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的调研, 根据个人工作过程, 归纳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必须要是层次化、多元化的, 并实证探索多元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是可行的。但本文只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联动课程研究课题的初步探索, 研究还有待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及深入推进, 从而继续探寻适应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模型构建及价值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关宇霞, 张桂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J].教育与职业, 2005 (9) .

[2]梁成艾,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3]王辉静, 耿壮, 秦文, 刘君尧.“教、学、做、用、鉴、拓”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6) .

立体化学习环境 篇2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向生产实际转化、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帮助本专业青年教师利用实习指导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的重要契机。提高实习效果与质量,实习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传统文字型、多媒体课件型实习教材(如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重点在于系统化阐述工艺设备原理以及技术方法,但难于表达生产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艺流程的动态变化效果,在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向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转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本文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提出了实施立体化实习教学的方案。

一、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环保事业单位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压缩培训经费投入等原因,日渐减少接纳高校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加之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对安排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外出实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系实习单位困难。为了配合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联系实习基地时往往需要选择环境工程类(如水、气、固废处理厂)、环境监察管理类(如环境监测站)、生态园区(如湿地保护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大批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岗实习,不仅会对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即便是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往往也视学生的实习为“额外负担”,不愿接受学生或勉强接受学生的实习。

(2)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通常采用的现场实习基本流程是由企事业单位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和工艺流程讲解,然后再由企业的相关人员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由于环保类生产企业普遍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了解生产过程的细节,又缺乏动手实践机会,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是似懂非懂,达不到现场实习的基本要求。

(3)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更新教学师资的需要,专业教研室每年都有新进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实习指导工作中来。但他们大部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往往无法及时准确地解决实习中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因而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针对目前专业实习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采用了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施行仿真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以仿真实习为主导、现场参观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结合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我们借助“西部特色环境类专业结构调整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的契机,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重点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等实践环节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提出建设一套有序衔接的立体化实习教材及围绕核心教材内容建立生动丰富的立体化教学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在教材的内容上,横向来说要体现本课程中相关的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纵向来说要体现本课程中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以形成教学能力为目标,实现媒体呈现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应用的多元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环境科学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的教学结构的拟定,需要针对环境类本科教育的通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立足于我校的环境类学科群优势,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指导下进行总体设计。设计应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分析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与实习环节内在的逻辑联系,坚持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的追求目标。立体化实习教材的主体内容是实习教学包,包括四个部分:核心教材:核心教材是开展实习活动的基础与支柱,也是符合实习基本要求和实习大纲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重点强调其科学性、适用性。首先选定具有成熟工艺和完备设施的实习基地,然后组织相关教师整合原有实习讲义内容,在此基础上统一编写立体化实习指导书作为核心教材。该教材应当贯穿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特别强调工艺流程、设备形式及性能参数、规划与管理模型边界条件等技术性内容的现实性和先进性。通过辅导学生研读核心教材以掌握各阶段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多媒体课件包:是以辅助学生学习核心教材为目的的电子教材总称,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独立设计和开发,包括重点技术剖析、实习过程实况记录、教师采用多媒体工具设计的实习教学素材等等,能够体现实习内容的精华,强化学生对实习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认知,并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性,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仿真练习包:将环境工程处理工艺及设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规范方法和模拟手段、生态学野外调查等主要实习内容分类开发为仿真实习系统,在校内仿真实验室对实习基地的真实运行过程进行模拟设计或操作,并通过系统中设置的考核单元自动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这种仿真实习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到现场实习看不全、摸不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现场实习效率和质量,是现场实习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校内仿真实习系统的建立还可适当缩短现场实习时间,从而节约实习经费开支。网络课程:运用互联网远程教学技术,根据实习教学要求将核心教材、多媒体课件包、仿真教学客户端以及试题库、案例库、辅助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融合在一组网络应用模块中,可供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使用,并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创新思考能力。网络课程是立体化实习教学包的集中体现形式,可以成为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具多样性的实习教学助力器。

三、优化立体化实习教学方法

立体化学习环境 篇3

关键词:立体化;个性;策略;示范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086-3

1、引言

大学英语教改已从试点到全面实施,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在逐渐深化,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要迫切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考虑校情和生源,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立体化教材涵盖了文字、网络、电子文本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将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产生各异的教学效果。如何既体现独立性、又形成一个有机教学整体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设计的;体验教学之体验切入点首先是个体。个体的体验性学习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协调才能既让学生体验到自我学习的经验、感受,又能将整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进行。此外,目前国内对于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是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价值、实施方法和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其积极的一面予以肯定。

华东交通大学作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在过去的两年摸索过程中结合学校背景,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2、改革思路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和学校针对各种教学目标与任务,针对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字、网络、电子文本组成的立体化教材带有开放性,其体验的指标如何设计是一个新课题,其教学效果如何测评、对不同教材之间“体验”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又是一个难点;而且,这种体验带有很强的个体性,一些成效可能不带有普遍性。因此,效果评估是否需要体现个性化特点?

在不断深入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Horwitz(1987)提及的语言学习观念概念中提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本质、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及动机等。与此同时,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转引自Ellis,1995)的“情感过滤”假设说明了语言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克拉申曾指出:如果学习者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焦虑程度低,即他们的情感过滤程度低,那么他们的语言输出量就大,并且输入效果好,反之亦然。当学生的动机水平高,情感状态好,他们就越倾向于选择和运用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大量输入和输出的转换中,笔者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加强学习动机的鼓励,并保持一定的学习情感状态。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依据Armstrong(1993)提出的七类智能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活动,并根据Tumposky(1991)的发现,即:如果从跨文化角度研究了学生的语言观念,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存在着差异,笔者设计出特有的活动模式,这其中借助了七类活动中适合并容易开展的讲座、讨论、辩论、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网络学习和反思学习活动等。庞继贤和吴薇薇(2000)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修正比较少,很少进行意义协商,学生并不是进行双向交流而是独自发言,其原因可能是受传统课堂的影响,另外还可能涉及学生的面子问题和礼貌问题。因此,在中国外语课堂环境下进行小组活动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首先是任务的设计问题,任务的类型、任务的主题、任务与学生的关联性都必须仔细考虑。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予以协调指导,使小组活动能够起到预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输出与互动,达到习得的目的。所以,在预先的任务设计时,首先要清楚确认设计的任务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实用性、可操纵性、参与性、交叉性以及效用性。

Bialystok(1981)提出有关学习和学习策略的理念为语言学习是一种特殊技能的学习,而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来提高其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各项活动。杨连瑞教授(2007)曾指出,综观国内外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训练均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问题与不足之处,如(1)学习策略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2)学习策略的研究深度不够;

(3)学习策略训练效果有待改善。总之,学习策略教学无论从涵义、内容、过程,还是方法、途径上,都是从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的终身学习观念出发而建立的。目前,学习策略教学已成为教学领域中重要的个别化教学。

3、策略实施

从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来看,英语教学将逐步摆脱空谈的所谓个别化教学,而使之让位于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3.1教师应该了解教学的对象

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并逐步完善其学习档案,将其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记录,甚至连考试的各项成绩小记也一一录入档案之中。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对于自己的成长变化进行及时修正,教师也可以依据其变化给予及时的指正或提供帮助。张庆宗(2008)在研究了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之后得出结果:外语学习信念影响学生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而学习策略的使用又会最终影响学习效果。Perry(1968)较早时期就对大学生的一般学习观念进行了研究而发现二年级的大学生较之一年级大学生学习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帮助学生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则将忠实地记录学生在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上的变化,以便弄清楚其学习效果的最后产生来源。

3.2教师应该在教材的选用上作更多的文章

尽管杨连瑞(2007)评论说“我国近期出版的英语教材在编写上也遵循了可理解输入原则,在选材上也既注重思想性又重视趣味性及相关性,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信息量也比原来教材要大。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新问题是由于全国不同水准的学校使用相同的教材,导致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对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事实上,最重要的是教学者和管理者如何分配教学材料,正确引导学生的教材学习。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只要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就能促进语言习得,学生也就可以得到进步。

(Krashen,1982)

3.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思维的发展

在语言的学习上,

“石化现象”日益引起关注。Selinker(1992)将石化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笔者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智能活动的功能,让语言动起来,尽量消除其固有的学习观念和思维。尽管这些举措不能在短期内完全改变他们,但起码可以促进其朝向好的方面发展。

3.4教师的功能在观念上和实际上都应该突破传统的理念模式

由于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观念上具有元认知的特性,而这其中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的各个纬度、层面的自我认识(姚梅林等,2004),如何促进学习者自身的自我反省意识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议题。何克抗(1997)提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这一层面上,教师的功能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立体化学习环境 篇4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难掌握和进步最慢的基本技能。听力及口语也历来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软肋。很多学生能够轻松地听懂自己老师授课时讲的英语,对听力课上经过加工处理的材料也基本能听懂,但是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的讲话(如英美影视剧、英文歌曲或原汁原味的英语广播等)却很难听懂。所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成了老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如何突破这一难关也成为考察大学英语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该文通过实践教学,营造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2 教学环境立体化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教学设备的极大改善,教学设备的改善势必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这是构建多媒体、网络和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环境的保证。

2.1 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听力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结合课本,生动有效地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多媒体进行听力教学,其不断变换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这一切,比起录音机要活泼有趣精彩得多。多媒体教学的有很大优点,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协调,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

2.1.1 多媒体PPT

多媒体PPT是教授听力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多媒体手段。在PowerPoint插入声音、图像和动画等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直观感、立体感、动态感的不足。在听力教学中,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使用soundforge、totalrecorder等软件截取某段声音文件,并根据教学目的合成新的声音文件。对于视频文件,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通过Video Studio进行编辑,例如,在学习get by这个词组时,通过此软件截取了影片Growing Pains中一分半钟的视频,通过Seaver一家的讨论,让学生不仅懂得了了这个词组的意思,而且体会了它的应用语境。

2.1.2 多媒体PPT软件

为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在使用多媒体PPT外,我们还利用Authorware程序软件制作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课件。Authorware是一个图标导向式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用户可以增加并管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以及视频,还可以开发各种交互,以及起导航作用的各种链接、按钮、菜单。它具有不用写程序的特色,使用流程线以及一些工具图标,可制作一些程序软件才能达到的功能,如分支流程、判断流程等。在人机对话中,它提供了按键,按鼠标,限时等多种应答方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使用CAI课件时的互动性。此外,它超强的编辑环境所做的特殊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使学生在使用该课件学习听力的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1.3 多媒体PPT网页

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使用多媒体PPT和CAI课件外,我们还制作了简单的英语听力网站,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通过网络进行英语听力练习。通过专门的培训,我们掌握了如何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建立英语学习网站。

通过以上三种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主动性,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基本的教、学和管理。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网络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其处于多维的学习环境中。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我们建立的英语学习网站,学生可以自主地点击网页进行听力练习,如四六级考试听力专项训练、英语新闻、经典英语电影对白等等。

对教师而言,网络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自动化,通过应用练习、自测和模拟考试的自动辨别、智能答疑设计和分析管理工具减少了教师参与教学的工作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论坛与学生沟通,交流观点和成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听力的技巧,增强他们提高听力水平的信心。此外,教师可以把学生常见的问题及答案保留在数据库中,逐步建立动态答疑库。学生今后遇到相同问题,系统将自动从数据库中搜寻出相应答案。教师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反馈给学生,或把搜集到的与课程相关信息如背景知识传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听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归纳地说,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知识的传递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主要由网络来担任。网络教学最大的优势是信息资源层出不穷,获取方式极其便捷。它大大拓宽了教材、教参的内容,使语言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体生动而又亲切。在网络教学进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听力训练。尽管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教师通过屏幕广播系统展示课件和网上资源),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往往能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旨在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本校试行了网络教学平台,它是一整套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以网络课件为核心,在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科教学资源,为实施全方位的现代远程教学提供服务,它将网络课件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网络教学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能够为远程教育提供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本校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英语听力的教学过程中,感觉收益良多。

2.3 第二课堂活动

除了在课内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模式进行教学外,我们在课外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视、听、说的英语环境,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起来轻松,用起来自然,学用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进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下:

英美文化讲座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所以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我们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某一知识领域的精华。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听力,而且了解了文化知识。

2.3.1 英美影视音乐欣赏

英美影视的妙处在于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包罗万象——语言、文化、思维。在这个环境中耳闻目染,听力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我们为学生精心挑选了影片,如发音标准的Sabrina,Kramer Vs Kramer,The Shawshank Redemption,Sleepless in Seattle,Jerry Maguire等等,这些电影可以反复观看,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经典对白,如Sleepless in Seattle里的精彩对白:People who have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Sam,do you think there’s someone out there that you could love as much as your wife?从这句台词中就体现了中西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认为曾经深爱过一个人,对他(她)的爱越深,就越不会爱上其他人,也不会再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爱了,否则就不是真爱。而美国人认为,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再一次的去爱,这是对爱过的人负责的表现,这是对生命的理解和负责的表现。电影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教师在观看影片之前会对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经典影欣赏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英语学习环境,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大幅提高听说能力。

2.3.2 英语演讲比赛

英语教研室主办了“挑战杯”英语演讲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轮。首先由任课老师在班内进行海选,推荐一到两名学生参加初赛。在初赛中,六十名选手就指定题目进行演讲,现场评分、报分。选手们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讲,台下的听众们认真地聆听,并在每位选手精彩的演讲结束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此项活动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3.3 英语戏剧节

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本校英语协会主办了英语戏剧节活动。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思考人生哲理、培养团体精神、训练演讲口才,提高英语水平,了解外国文化。学生们通过描写自己的校园生活、改编经典名著,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演绎时尚又富有激情的戏剧。学生从写剧本,布景,表演中锻炼了英语的综合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和第二课堂活动构成了立体化的英语教学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立体化环境中多方位进行英语听力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摘要:大学英语听力环境立体化是将课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融合为一体,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堂内外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进行教学,达到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听力教学,立体化,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程京艳.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9(1).

[2]江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3]马明蓉.立体化听力教学环境的创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

立体化学习环境 篇5

企业环境会计研究发展过程中,就环境会计的账务处理方法形成两种意见,一是将环境财务会计纳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融合;二是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财务会计体系。笔者从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现实出发,选择第一种环境会计模式,并试图据此设计企业环境资产的业务处理程序。

一、环境资产账户的设置选择

将环境会计与现行会计融合的企业会计模式也可以称为一体化企业会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处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为环境会计要素设立独立的一级会计账户,突出环境会计要素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二是在现有会计账户体系内,考虑环境会计要素的功能与现行会计要素的对应关系,设立二级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著述者主张建立独立对应的环境会计要素一级账户,独立计量、核算环境要素信息,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较为容易地编制相对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同时显示对环境会计的重视。从各方面来说,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笔者还是选择第二种方式作为环境会计具体处理的最佳考虑。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在于:一是笔者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看成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辅相成的。在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境活动中,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污染、环境破坏事项进行治理或防治。正如前文所说,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保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为此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应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范畴之中。二是如此处理不影响将环境会计要素按照独立的一级账户处理方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归纳、核算与报告目标的实现。三是既可以继续保持现有会计体系的稳定性,又可以满足环境管理事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

二、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核算

计量就是按照相关规则确定物体或事项的数额。会计计量就是遵循会计法规、准则或制度,对分类会计要素的具体载体或事项的相关金额进行确定、分配的会计程序。具体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就是在环境资产确认的基础上,将具体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金额,按照相应的经济规律和会计规范的要求,分配给相对应的环境资产载体的过程。会计计量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计量基础,解决采用何种价值观念估计某种会计要素的计量;二是计量界限,解决哪些价值量计入某种会计要素的载体之中。

(一)计量基础。在计量基础选择上,应当考虑到两点:一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部分环境会计的研究者认为,环境会计应当使用多重计量属性,包括货币计量基础和非货币计量基础。笔者认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基础就是价值计量,其它物理量计量只能是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辅助性工具。事实上,会计核算一直将其他生产核算的计量标准作为辅助性、基础性的计量前提加以应用(很多情况下,价值核算是以物理量核算为基础的),这些非货币计量的过程,有的由车间核算员完成,有的完全由非核算人员完成。环境会计研究者讨论的非货币环境会计计量工作,大多不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完成的,而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测定和计量的;大多数学者还是坚持以货币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属性,即使主张多计量属性的,也还是坚持货币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二是关于货币计量属性条件下的计量基础选择。会计上一般选择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现值”等价值观念作为会计核算的价值基础,最新会计准则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念。传统的财务会计在资产确认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而管理会计则更多地关注“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现代会计中,则有很大的融合性,财务会计在其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核算中,较多地使用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对于交易过程取得的资产,如果其市场价值没有发生较大波动,一般以交易时的价格,即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不能确定交易价格的,如接受捐赠的资产,能够确定其历史成本且现实价值也没有严重背离历史成本的,仍可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历史成本来源不易取得,或者与现行市价有较大差异,则应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基础。如果上述计量的相关资料均不易取得,也可以用“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基础。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在持有期间由于市场环境、资产的自然状态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的市场功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价值表现的上下波动,导致原来的入账金额不能体现当前该资产的实际市场价格(可变现金额),甚至发生严重的背离,引发会计报告信息与企业资产实际收益能力和价值金额表现的扭曲,这时需要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重新估价。对于现行市价严重低于其账面金额的资产,需要以“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额”为计量基础,重新估价,并及时反映和报告该类信息;“公允价价值”的引入,对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又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市场定价的讲属性。

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企业一般资产计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会计计量的原理和方法均可以运用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工作中,环境资产计量也不需要提出一些新的计量基础和方法。比如,对于“环境工程与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其他资本化环境费用”、“环保基金存款”、排污权等环境资产的计量,均可以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直接进行该类资产的计量。比较困难的问题在于:那些以自然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存在的、非交易或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实存在影响、但其单独又很难产生财务效果,是否需要将该类环境资源纳入环境资产范围?应如何进行计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或者是可以共同使用的可为企业带来现实收益的资源,更不能否认它会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形成具有现实作用或贡献。换句话说,它符合企业资产的定义要求的主要条件,只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交易或事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项目来明确其价值形成过程。笔者认为:该种资源的功效也是基于企业过去的相关活动,只是这些日常管理、经营和维护工作表现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将其资本化,作为独立的环境资产去关心它的质量、功效的变化而已。日常发生的该类资产的管理、经营和维护开支,一般作为企业的管理费用列支了。是否有必要独立考察该类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值得考虑。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将这些环境资产视为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在相关资产账户和资产负债表中不进行反映和处理。

(二)计量范畴(金额范围)。企业环境资产计量范畴,主要研究对于具体的交易和事项中的环境资产,与该项资产相关的交易过程中的哪些金额应当计入资产价值,哪些不应计入资产价值之中。其中划分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

在长期环境资产的计量方面,重点是要处理好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对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环保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等长期环境资产,完全可以依据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按照企业主要工程建设、生产用机械设备、一般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原则执行,没有必要考虑重新研究该类长期环境资产计量的特殊性(不存在特殊性)。例如:对于环保设备的构建(需要建设或安装),可以把设备购买支出、安装支出(材料费、人工费等)、调试费用、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前的贷款利息费用)作为该项环境资产的构建支出的内容予以资本化,形成该环保设施、设备的价值;而对于发生的采购费用、建设过程中的共同管理费用、竣工结算并交付使用后的项目贷款利息,可以不予资本化,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从会计核算过程来看,环保工程建设的核算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的构建核算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为了单独确认和计量环保工程的建造成本,反映企业环保投资状况,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明细账户专门反映环保工程的建造过程和预算执行情况。如果企业使用了借入的环保基金建造环保工程,则相应的支付业务应从“银行存款——环保基金存款”账户支出,除此之外,与现行会计体系处理固定资产构建事项的会计程序和所遵循的会计原则,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环保专有技术、专利权的无形资产,排污权等递耗环境资产、流动性环境资产,均可以在现有准则和制度框架下进行计量和核算,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在环境资产计量与核算方面比较难以处理的还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存在的、非交易或非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产。对于通过交易或授权经营而获取的矿产资源、水库、养殖基地等生态环境资产可以计算取得成本,并可以按取得成本进行计量与核算。矿产资源可以按当期开发量占预期可供开采储量的比例摊销取得成本;水库、养殖基地可以按照可使用年限摊销取得成本。有一点值得关注:如果企业长期拥有水库等类似的环境资源性资产,一定会发生维护成本,但水库这类资产的自身价值并不因为使用而降低,有时还会因为逐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而提高。如果限定一个摊销期限,并在这个期限结束时将资产价值全部摊销完毕,就会形成无账面价值的巨大资产。因此,如何处理这类资产的价值摊销是一个棘手问题。同样棘手的环境资产项目是不通过交易或授权过程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自我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清洁的生产环境、通过改造、治理形成的厂区生态等,这些环境资产在其形成过程中,无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将这些支出资本化为该环境资产的取得或形成成本之中,大多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将这类环境资源定义为环境资产,就会形成零成本环境资产。

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一体化教学 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2-02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素质又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思路,许多高职院校深化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原来的单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转化为既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二者兼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以现代网络资源为平台广泛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那么,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高职历史课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一体化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展开论述。

一、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探究、讨论、实践与反思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实践,从而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换。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也要求高职院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架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和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的存在则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网络论坛交互等资料丰富着课堂,冲击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着他们的学习欲望。此外,通过网络可以丰富和整合课程资源,开放的课程信息强化和延伸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一)利用网络资源,设置和丰富课程体系,积极为教学一体化做铺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我国教育要以“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结果。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前提,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理念,让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并举,以网络资源为平台,构建带有实训教学项目的广西地方史网络课程。

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广西地方史讲座,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置广西地方史课程体系时,笔者除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外,还考虑学生地方史知识体系的确立。课程内容尽量涉及广西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以及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根据地方史内容翔实丰富的特性,将课程分成十个模块,开展模块教学。同时,针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与提炼,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之时逐步掌握广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对身边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二)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职业迁移能力,促使师生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一体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束“一言堂”时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历史学科是最具人文性质的一门学科,关乎中国,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关乎世界,涉及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地域更广,单纯依靠历史教师的口头讲述未免显得苍白。可是在网络环境下,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等传播媒介如课件、视频,再加上教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学生对历史事件似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前提基础。

在进行高职选修课广西地方史讲座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课程开班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选取若干模块讲授。例如,有个选修班的学生基本上是机电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对桂系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对桂系历史进行了重点讲述。值得说明的是,笔者之前对桂系历史只是泛泛了解,但鉴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看了大量的视频,从而对桂系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精彩的视频和史料片断,为课堂增加色彩和动感,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也获取了不少相关知识,往往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益的补充。这种师生共进式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飞跃的提高,实现了教与学的一体化,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构主义理论向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学生、教材”为教学三要素,那么,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则添加了新的要素即“多媒体”。新要素的加入,则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促使教学方式实训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及论坛讨论、反思与评价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及个人的人文素质。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学习团队,然后将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各团队,让他们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查询和提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如在讲述“秦朝时期的广西”模块时,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工作任务即“秦统一岭南前广西的情况”、“秦始皇三征岭南事件的过程”、“灵渠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岭南的郡县设置及对全国历史的意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将网上零碎的资料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观。而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有效引导和讲述,把布置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将广西归入秦朝版图的历史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了不少新的感受,如学生在查阅关于“灵渠的开凿”的资料,居然发现“桂林米粉的由来”和“灵渠的开凿”有着密切关系的。新知识的发现往往都是涉及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新奇和喜悦,产生认知共鸣,使学生的热情、潜能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团队合作的缘故,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无疑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注入强大的能量。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切忌过于学术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开设如广西地方史、广西文化史、柳州历史、汽车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以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让学生学习更扎实有效。同时,课程强调社会性和实践性,避免过于学术,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二)切忌片面追求模式的变化而忽略教学的真实目的

一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为了内容和目标服务的,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紧扣内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时,切忌片面追求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内容,从而掉入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误区。

(三)对网络资源切忌“拿来主义”

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往往依赖于网络环境进行的。但网络资源的来源形式各样,不免存在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混淆视听,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篡改了原有的历史,必然导致学生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历史网络资源时,有必要辨别资源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

(四)教师间共享课程资源,切忌“单打独斗”

网络环境下教师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十分必要。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时,自身也要避免仅凭个人经验单打独斗,同行间谦虚为怀、同侪互助,树立教师文化氛围。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相互分享资源、人力、技术及相互间的历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不失为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捷径。教师备课时,通过精心修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设计问题,使资源与教学相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它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效果,值得在高职各课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王咏,庞鸿藻,李琳林.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迁移能力现状分析:基于教学实施能力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3]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王恩春.网络化历史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上一篇:后备母猪的选育和饲养下一篇:公司股东承包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