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

2024-07-13

藏族民居(精选三篇)

藏族民居 篇1

一、藏族民居建筑色彩文化体系

1. 表现等级及其层级关系

若深入研究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着变化多元的色彩国度, 每一种色彩都拥有着许多神秘而深刻的教派思想。如佛教密宗里五大元素土、火、水、风、天的色彩形象, 依次黄色是象征土、红色是象征火、白色是象征水、绿色是象征风、蓝色是象征天。藏传佛教的色彩文化内容十分精彩又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把崇尚和美感需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建筑色彩无论从色彩还是样式表达上都被用来预示和揭示着藏传佛教的独特思维和观点, 扩大了人类对建筑创作的无限遐想。每一种色彩都有着自身特殊的含义, 所以对应使用在了有所差别的建筑及其中某些地方, 如藏族的建筑经常采用了白色, 红色, 门窗的框檐则为黑色。白色有幸运祥瑞之意, 用于大面积的墙面, 黑色表示罪恶用于与外界的交流的建筑门窗, 以防御邪气侵袭。

2. 文化体系特征综述

藏族民居建筑都会在门和窗的地方点缀大量鲜艳的图案, 构成对比强烈的色彩结构。蓝色二种颜色一般是会被用在这些构成之中, 大面积白黄红三种单色墙面和其相互映衬。通常大块黄灿灿的屋顶, 配着黑色门窗外框和框檐上的局部点缀的靓丽彩色图案就是传统的宗教建筑, 它们形成一套完美的结构体系在整个藏族民居建筑色彩文化之中, 并且与高原的壮丽景色相得益彰。民居建筑色彩的运用在一方面是需要考虑建筑物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而另一方面, 也是考虑建筑所在民族的人文环境。若要充分运用色彩文化就需要深入探讨建筑周边地区的习俗, 确认此建筑所处地域是否存在着传统的色忌惮或信念, 民族和地域的色彩选择的倾向, 以及此民族的色彩喜好。民居建筑色彩文化的使用不仅要求维持建筑自己的特点也要融合周边的环境、自然因素, 还需要与建筑所在地的人文情怀相协调, 符合当地人的特色传统或者民族性的信仰和地域性要求。民居建筑色彩文化的运用只有在达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情况下, 才能使建筑设计获得巨大成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 在不同地域差异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民居建筑色彩文化是一种人文的民居建筑言语, 在民居建筑的外部形式要素中也占有至高无上的位置。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快速剧增, 社会文化在不断的提升, 民居建筑的地域特征正在慢慢消逝, 不管是政府要塞、仁人志士还是专业精英, 都要从民居建筑色彩文化开始入手, 并试图重新塑造和保护民族人文、地区特点与民族特色。

二、民居建筑色彩文化体系的传承及发展

1. 城市色彩文化和地域色彩文化保护

城市的建筑色彩文化会展示出其本性及文明的发展程度。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特色必然是这座城市建设发展永恒不变的目标, 而要评判一座城市的形象好坏, 色彩文化的艺术感毫无疑问是放在首位的。色彩文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起到重要的结构要素和言语的作用, 在其设计中若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色彩文化的情绪定律, 能充分的发挥出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就必定能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关注, 可以使人产生十分丰富的联想。城市建筑规划设计, 在未来设计中引起高度的重视, 将色彩文化归纳为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中, 并进行一系列科学、系统、合理的设计来创造出生动丰富、个性突出的适宜人居住的环境。人类给一座城市所勾勒出来的色彩文化将作为评判城市建筑优秀程度的一个标准的组成, 这也反映着其自身的文化遗产。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藏族建筑色彩文化的传承

建筑都并不是独立单一产生的, 它是会与四周的环境、自然或者人文等都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一些曾经保护过我们的肉体、取悦过我们情感、扎根于我们心灵的古老建筑, 已俨然成为了一种艺术和文化。在这个快速发展且有些轻浮躁动的社会中, 需要去不断的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色彩文化的可能性。建筑也是人文情怀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仅从地域的历史延伸出发还是从民族的文化传承出发, 建筑设计都应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理念。将所有发展的需要和需求等问题考虑到民居建筑的相关保护措施中去, 使得设计方案的提出更加具有实际和有力的应用价值。这需要我们给民族民居建筑色彩文化的保护提出有价值的灵感和意义, 为了维护民居建筑色彩文化分析出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实际对比价值, 为意义深远的民居建筑色彩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语

各时期的建筑色彩文化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秉承着人们悠久历史发展和进文明历程。藏族建筑色彩文化的很多运用设计手法都是十分宝贵的, 它们是伟大中华民族的魁宝。当下对于建筑色彩文化的研究与设计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如果将来产生的建筑色彩文化设计, 能汲取其设计理念的种种优点, 并且和我国在建筑色彩文化上的美学理念精髓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要传承并发扬中国悠远的历史文化, 用制定的颜色来增加我国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特色, 这样必然会创建出不仅能将年代特色创造力充分展现又能囊括大量地域传统特征的建筑色彩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丁昶, 刘加平.藏族建筑色彩探源[J].建筑学报, 2009 (3) .

[2]孙林.藏族传统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与祖先崇拜[J].西藏研究, 2007 (03)

藏族民居 篇2

川西藏族民居的装饰技法在雕刻的技艺上吸收了大量汉族雕刻的工艺,然而从装饰色彩、装饰题材及其文化内涵上带有独特的地域性。本文以道孚民居为例,剖析在道孚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受康巴文化的影响,雕刻的选材和内容如何体现出和谐的康巴文化内涵,分析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如何不丢失传统民居的民族特色,使新民居建设对传统雕刻艺术在创新的基础上得以传承。

川西特有的高原风貌在建筑中如何渗入雕刻装饰艺术,并对当地民居装饰起到巨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传统雕刻装饰中的表现技法花样繁多,而现代装饰流行着简约时尚的风格,如何从繁到简并且不失地域文化特征是新民居建设中需要探寻的问题。新民居雕刻装饰充分使用砖、木、瓦、石等传统材料表现地域文化特色,而雕刻技法创新不只表现在技艺上,应当侧重于最后的表现形式,即康巴文化精髓在道孚民居中的体现。

1. 道孚传统建筑装饰因素分析

1.1 自然因素

道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河谷断裂带,地理上显现出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其年平均气温8.2℃,昼夜温差大,降水并不丰富,全年平均日照时间较长,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地区高海拔引起的紫外线特别强烈,建筑的装饰起到了许多功能性的作用,以避免紫外线对人和建筑内部物品的损伤,如门窗上方“凸”型小椽的排列可以有效的遮挡紫外线。寒冷的气候中生活,人们通过雕刻在窗檐、崩科等部位的装饰,一般用涂料抹刷上暖色调,还增加了防腐性和耐久度。道孚地处地震频发的地带,民居内部一般以坚实的木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不同大小的木材之间搭接穿插组合,这种叫做“崩科”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有很强的`抗震作用,同时雕刻艺术也运用其上。

1.2人文因素

农业和畜牧业是道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雕刻装饰的内容素材也深受其影响,但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长期受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其民居雕刻装饰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反应农牧业生活的动植物图案纹样,是居民装饰中经常所采用的,比如牦牛、羊、苍鹰、鹿、狗等。也有人们追求吉祥安康的图案纹样,比如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等。

道孚位于甘孜州腹心地带,康巴文化的熏陶对道孚的传统民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康巴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以藏文化为主的多种民族文化和谐统一,其核心是人与人、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因而多民族共荣成为其基本格调。除藏文化以外,具有民俗色彩的汉文化的装饰图案,也成为这片高原上的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钱纹、回纹、兽纹、八卦图等抽象的符号造型图案。一些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纹样,比如石榴、莲子、梅兰竹菊、蝙蝠、佛手、喜鹊、葫芦、长寿老人等各类动物与人物图案在道孚传统民居装饰中也很常见。

2. 道孚传统民居雕刻装饰实例分析

2.1 雕刻技法概述

建筑雕刻装饰是要通过雕、刻、塑等基本造型方法在各种建筑材料上的运用,创造出在建筑空间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表达建筑物主人的日常生活、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雕刻是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半立体表现艺术,它同时带有绘画和雕塑的优点,即能表现出绘画宏大的意境又具有写实震撼的表现力。

藏族民居的雕刻工艺和汉族地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选材和内容上的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在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从空间上讲,雕刻不会占用过大空间,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空间,富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装饰之中,是一种不可取代的装饰技法。

雕刻技法的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雕刻所用的材质上,不同材质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建筑装饰雕刻上,所用的材质通常是木、石、砖、瓦等材料。而木雕已经在川西藏族民居中普遍性的使用。同汉族传统雕刻装饰相比,藏族民居的装饰手法上,雕刻和彩绘密不可分。由于木头容易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彩绘的颜料使得雕刻造型的木材质抵御环境变化的侵扰,使得建筑结构经久耐用。而没有彩绘,也就会失去独特的韵味,藏族民居雕刻装饰擅用丰富的色彩可以表达更深的文化内涵,而雕刻通常伴随着彩绘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

2.2 道孚民居雕刻细部研究

2.2.1门、窗雕刻装饰

藏族民居 篇3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和旅游业的持续开发,使得藏族聚居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日趋频繁。而新兴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传统民间工匠日渐稀缺等因素,导致了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的改变。作为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传统藏族民居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危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对藏族建筑的先行研究,大多数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或艺术学的视角来展开论述,缺乏从建筑计划学的观点与科学的方法来讨论其空间要素、发展逻辑等的分析探究,其成果也难以对藏族民居未来的发展与设计应用有所帮助。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数理解析的方法,来探讨构成藏族民居内在的空间逻辑关系,并期待其成果能够应用于现代藏族建筑的设计实践之上。而本文创新的传统民居之研究方法,对提升藏族民居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也产生了现实意义。

2、研究范围与过程

中国的藏族聚居地分布极为广阔,广义而言“Tibet”一词所指的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共10个藏族自治州,总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由于地域环境与气候条件等差异,而衍变出来多元且多样的建筑形态,非常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研究案例包含总楼层数为1-6层的藏族民居,共150件。细分为一层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房以及四层以上楼房四部分,案例数分别为44、59、32、15。研究过程是首先通过对研究案例图面的解读,按民居总楼层数分别统计每户民居所包含的空间要素,抽出其基本空间要素;继而采用图论研究方法1,对民居的平面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基本空间要素间的邻接与组合关系,借此归纳出藏族民居的基本空间结构。

3、藏族民居的基本空间要素

传统藏族民居,通常包括主室、佛堂、卧室、贮藏室、客厅、阳台、外廊、厕所等空间,本文通过对150件民居案例的平面关系的统计分析,抽出12项藏族民居中重要的基本空间要素,分述如下:

1、院子(Y):庭院或被建筑围合的天井。自编代码采用“Y(yard)”。庭院是为调节住居中的日照采光与通风防潮而存在的,随着家族成员增加与住居规模的扩张,庭院可能会逐渐被建筑所包围从而衍变成天井。

2、天台(T):或称“晒台”。自编代码采用“T”(terrace)。其空间机能近乎等同于院子,但不具备院子圈羊牲畜的功能。

3、门厅(EH):是“玄关”、“过厅”、“前厅”、“穿堂”等空间的统称,有时还包括与门厅连接的过道。自编代码采用“EH”(entrance hall)。门厅通常是由室外进入室内、继而进入下一个领域深度更深的房间之前的前室,是连接室内外的重要环节。

4、廊(P):“外廊”、“挑廊”、“廊房”、“敞口屋”的统称,自编代码采用“P”(porch),廊的空间特质是多为平屋顶且一面或三面无围护墙,通常位于民居主室和卧室之外作夏室用;或在民居屋顶平台倚靠佛堂搭建;或位于民居入口处或院子一隅,多兼作牲畜圈房使用。

5、厨卧(BR&K):即厨房兼卧室的房间,是藏族民居中最重要的房间,也常被称为“主室”、“冬室”。自编代码采用“BR&K”(bed room&kitchen)。这种复合功能的房间与气候有很大关系。藏区冬季严寒,所以将日常生活的活动集中在有火塘或火炉的厨房内,包括煮茶、饮食、休息等复合功能的这种厨房兼卧室的方式,延续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6、厨房(K):指独立的厨房。自编代码采用“K”(kitchen)。从现有资料显示,独立厨房的出现最早起源于厨卧(BR&K)分裂成卧室(BR)和厨房(K)两个独立空间之后。

7、卧室(BR):指独立的卧室,也常被称为“寝室”、“居室”。自编代码采用“BR”(bed room)。

8、贮藏室(SR):即贮藏室或储藏室。自编代码采用“SR”(store room)。贮藏室多用于贮藏干肉、粮食、茶叶等,而储藏室多用于储藏农具、杂物、生活用具等。

9、佛堂(B):藏族民众供奉佛像及佛教经书的场所,自编代码采用“B”(Buddha room)。

10、客厅(LR):自编代码采用“LR”(living room)。这是民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房间数量增多而出现的功能细分化的结果。原来空间复合的功能属性被拆分,形成若干个功能单一化存在的新的空间领域,客厅也就适时应运而生了。

11、牲畜圈房(C):即牲畜圈房,也被称为“牲圈”、“牲房”、“圈房”等,自编代码采用“C”(corral)。它反映了藏族的生产方式,并影响住居的建筑配置。

12、草料室(FR):即饲料房,用于堆放牛、羊等牲畜过冬的草料。自编代码采用“FR”(forage room)。与牲畜圈房同属牲畜空间。

4、藏族民居的空间领域数2

在统计150件研究案例中包含的所有空间要素的数量之后,藏族民居的空间领域数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层平房最小空间领域数为1,最大空间领域数为11,平均领域数为6;二层楼房最小空间领域数为4,最大空间领域数为35,平均领域数为12;三层楼房最小空间领域数为8,最大空间领域数为17,平均领域数为12;四层以上楼房最小空间领域数为9,最大空间领域数为55,平均领域数为17;就现有案例而言,藏族民居整体的平均领域数为11。

5、藏族民居基本空间要素的组合关系

在藏族民居中,一层平房较为清晰地表明了在平面发展时空间要素的组合关系,因此本文中选取了44件一层平房案例来作分析研讨。首先在计算机内录入各个案例中平面图并绘制所有空间的graph关系连线,在为此专门设定的程序之下,计算机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或需求,自动运算案例中所有空间要素邻接关系的数值,并生成可显示研究者所设定之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图(红色点线图),最后通过圆形的要素共有关系图表反映出案例中空间要素组合关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经过计算机自动统计,得到一层平房所有空间要素相互间邻接关系的数值,结果如下:

与OUT关系最为紧密的是Y(30/44);

与Y关系最为紧密的除OUT外,还有P(25/44)、C(24/44)、EH(11/44)、BR(10/44);

与P关系紧密的除Y外,还有BR&K(15/44)和BR(14/44);

与C关系紧密的只有Y;

与BR&K关系最为紧密的是SR(16/44)、P、EH(12/44);

与BR关系最为紧密的是P、EH(11/44);

与EH关系最为紧密的是BR&K、BR、Y;

与SR关系紧密的只有BR&K。

由此推导出如下空间要素邻接关系图(参见图1):

由于一层民居的空间领域数平均值为6,加上图论分析必需的母点“OUT”,共七个空间要素与六组邻接组合关系被讨论。笔者根据图1所示的邻接关系,而设定出下列四套假设性的空间结构模型(见如下四图式),并通过计算机运算来执行实际案例的验证,确认各假设性空间模型的实际发生的比例。

图式(1)OUT→Y→C/P→BR&K/BR→SR

图式(2)OUT→Y→C/EH→BR&K/BR→SR

图式(3)OUT→Y→C/P/BR→BR&K→SR

图式(4)OUT→Y→C/EH/P→BR&K→SR

以图式(1)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其分析步骤。首先,从图式(1)的关系图式中可分解出OUT—Y、Y—C、Y—P、P—BR&K、P—BR、BR&K—SR共6组要素组合关系,这些要素间的双向组合关系在大量案例中反复出现,如果上述6组要素组合关系能同时在实际的案例中出现,则足以证明它就是真实的藏族民居空间结构之一。

由于人工甄别图面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产生误差,所以本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分析与运算,在向计算机输入相关指令后,很快从44例案例中查找到4例完全满足条件的案例,尽管4个案例的平面布局与空间规模不尽相同、但却拥有相似的空间要素组合关系,4个案例右侧生成的圆形要素共有关系图完全一致(参见图2)。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图式(1)为藏族民居基本的空间结构之一,该图式的领域递进关系正好反映了藏族民居的空间要素发展衍生的空间逻辑。

从图式(2)的关系图式中可分解出OUT—Y、Y—C、Y—EH、EH—BR&K、EH—BR、BR&K—SR共6组要素组合关系,如果这6组要素组合关系能在实际案例中大量出现的话,则足以证明它就是构成藏族民居基本空间结构之一。在向计算机输入相关指令后,很快从44例案例中查找到2例完全满足条件的案例,2个案例右侧生成的圆形要素共有关系图完全一致(参见图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图式(2)也是藏族民居典型空间结构之一,该图式的领域递进关系也反映出藏族民居的空间要素发展衍生的空间逻辑。

从图式(3)的关系图式中可分解出OUT—Y、Y—C、Y—P、Y—BR、P—BR&K、BR&K—SR共6组要素组合关系,但经过计算机验证,除Y—BR外的5组要素组合关系同时在实际案例中出现,因此只能证明如下图式中空间要素组合方式可行:OUT→Y→C/P→BR&K→SR,由于图式(1)已包含这一图式,因此可以统一归纳到图式(1)中。

而图式(4)的关系图式中同样可分解出OUT—Y、Y—C、Y—P、Y—EH、EH—BR&K、BR&K—SR共6组要素组合关系,在计算机验证后证明,七个要素间的六种邻接关系不能同时成立,只能证明如下图式中空间要素组合方式可行:OUT→Y→C/EH→BR&K→SR,由于图式(2)已包含这一图式,因此可以归纳到图式(2)中。该分析结果证明,P与EH不会同时出现在一层平房的案例中。证实了本研究先前对藏族民居以P或EH为连接不同空间要素之过渡空间,并各自发展衍生为独立的系统的推论。

在对四套假设性的空间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后,最终归纳抽出的典型空间要素组合关系图式,如图4所示。

6、结论

藏族民居即使是在“杂居文化”背景下呈现丰富的多样性风貌和形态,但彼此间还是存在着共同而严谨的空间结构,反映出空间要素的发展与衍生的逻辑关系。而这些空间要素均可表现出藏族居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之特有空间需求。

在图4中,围绕要素Y存在5组要素邻接关系,充分表明院子是藏族民居空间结构中的重要要素,特别是在西藏农区,建筑都采取一户一院独立的形式,这与农户多数饲养牲畜家禽、需要空间堆放饲料、生活燃料、农副产品及农业工具等空间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再来看看EH和P的单独存在性,两者不会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结构中。同样作为连接的空间要素,EH是在建筑内组织空间的前室,而P是建筑外连接其它要素的半开敞式空间,具有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防潮等需要的优点,因此常常被作为民居中的夏室使用,这两个连接的空间在藏族民居空间的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因此,尽管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藏族民居在建筑材料、外观形态与细部装饰上都存在着差异性,但无论是拉萨用石墙围成的碉房、林芝用圆木做墙的木屋、昌都用实木筑起的土楼、还是那曲用生土夯筑的平房,其空间构成要素和要素间组合关系其实具有相似的基本空间结构,表层结构看似相异,但空间的深层结构却有一定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William,Management,Third Edition2003,by Focal press

[2].Quincy,Quatremère de:1825,‘Type’,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Architecture,vol.3,pt.Ⅱ,Paris:1977,in Opposition,No.8,pp.147-150.

[3].Harbraken,N.John.:1988,Type as a social agreement,Biannual Asian Congress of Architecture,Cambridge:MIT.

[4].藤井.明.聚落探访.东京:建筑资料料研究社,2000.

[5].渡部.武,霍巍,C.ダニエルス编.四川の伝统文化と生活技術.東京:慶友社.2003.

[6].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藏族民居】相关文章:

刍议藏族传统文化对我校藏族大学生的影响10-05

藏族教案07-22

藏族舞蹈09-07

藏族音乐05-15

甘肃藏族06-18

藏族学校08-15

藏族服饰简介05-25

藏族舞蹈发展07-28

藏族锅庄09-08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04-16

上一篇:升级版职业教育体系下一篇: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