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产业

2024-06-23

生态茶产业(精选九篇)

生态茶产业 篇1

1.1 品牌发展现状

铜仁市内生产的梵净山品牌系列“梵净山翠峰”、“石阡苔茶”等名优绿茶产品及不同种类、不同口味的速溶茶、浓缩茶粉及精制珠茶产品, 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名茶及名牌产品称号, 获奖50多项。2009年“梵净山”牌梵净山翠峰、“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被评为贵州五大名茶, 生产的各类名优绿茶、大宗绿茶产品, 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 色、香、味、形俱佳, 其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被誉为“绿茶极品”,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2 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3月, 已建成生态茶园83933.33hm2, 其中:投产茶园26666.67hm2, 涉及110个种茶乡镇20.06万户种茶农户, 通过无公害和有机茶认定茶园45333.33hm2。年总产量3.2万t、总产值14亿元, 出口创汇480万美元。年建设无性系良种基地166.67hm2, 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74733.33hm2, 占茶园总面积的89.04%。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38家, 其中:培育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57个;拥有加工设备12600台 (套) , 年加工能力3.5万t。在省委、省政府“六号文件”精神的引领下, 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基本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

1.3 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中的铜仁生态茶产业, 优势明显, 前景广阔, 规划到2016年, 将建成高品质绿茶生产加工基地10万hm2, 实现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到100%, 成为国内绿茶、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和珠茶出口中心, 年总产量达10万t以上, 年总产值达80亿元以上, 形成富民强市的农业支柱产业。

2 发展优势

2.1 生产条件优势

市内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 相对湿度78%~85%, 日照时数1067~1497小时, 为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 有利于生产优质茶叶。土壤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 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等类型为主, 宜茶面积12万hm2, 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 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土壤1.3万hm2, 现有茶树品种资源, 是贵州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适宜的海拔、较低的纬度形成的气候条件, 使铜仁市茶园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两者之间, 茶叶采摘期可达7个月, 开园时间较早、采摘期长。具备发展绿色、健康、安全、优质茶叶的生产条件。

2.2 加工工艺优势

主要以炒青、烘青绿茶为主, 名优茶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产品不但香高味长, 品质优异, 造型独特,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而且较好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营养物质, 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 叶绿素保留50%, 维生素损失较少, 茶多酚与氨基酸比例协调, 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 滋味鲜爽”的特点。

2.3 产品原料优势

除具备上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 建成了83933.33hm2生态茶园基地, 其中无公害茶园45333.33hm2, 有机茶园1266.67hm2。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74733.33hm2, 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9%。在全国茶叶产品原产地域保护、茶叶产品地方标准目录中, 铜仁市“梵净山翠峰茶”产品被列入其中。

2.4 产品品质优势

铜仁市生产的名优绿茶和大宗绿茶, 色、香、味、形俱佳, 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经贵州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抽样检测, 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成分分别为43.5%、3.5%、29.9%, 水浸出物高于国家标准8.6%。近2年农业部、省、地例行检测, 对茶青和产品分别进行抽检, 其农残合格率达到100%。

3 存在问题

(1) 地方财力不足。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整合难度较大, 加之地方财力比较困难, 给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和影响。 (2) 干群认识不足。部分县对茶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到位, 措施还不够具体, 造成规划布局、茶园建设、生产加工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发展不够平衡。 (3) 管理不够到位。部分幼龄茶园管理不够到位, 间套作物不合理、不规范, 有少数茶区出现茶园失管、茶苗成活率低等现象, 幼龄茶园管理有待加强。 (4) 技术力量薄弱。茶叶专业人才紧缺, 难以做到技术支撑, 面临着技术人才与发展目标、发展速度、技术服务、农业职能4个方面的不适应, 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生态茶产业发展。 (5) 企业带动力不强。现有的茶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 加工机械更新缓慢, 机械化程度不高, 效益较低, 茶叶品牌多而杂, 知名品牌少。 (6) 有机茶园规模小。对认证“三品”茶园的认识不足, 创建力度不大。目前, 全市有机茶认定面积只有1.9万亩, 仅占茶园总面积的1.51%。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领导, 明确工作职能职责

要围绕年度目标任务, 进一步加强对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齐抓共管, 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关的协调、指导、服务工作, 及时抓好年度目标任务的层层落实, 做到早宣传、早发动、早安排、早落实,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合力推动全市生态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2 坚持标准, 抓好生态茶园建设

要按照无公害茶园的建园要求和技术规程, 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生态茶园, 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道路设置、园地初垦、园地复垦、底肥施放、茶苗定植、定型修剪等重点环节的建设。

4.3 建管并重, 抓好幼龄茶园管理

随着全市生态茶园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全市幼龄茶园面积将达到44220hm2, 占茶园总面积的75%。要坚决杜绝和防止重栽轻管、只栽不管等不良现象, 严格按照幼龄茶园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制定管理方案, 强化管理措施, 落实管理责任, 加强对幼龄茶园的管理, 提高幼龄茶园管理质量和水平。

4.4 结合实际, 抓好茶业技术培训

要逐步改变全市茶叶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种茶技能不高的现状, 结合发展需要, 按照“容易学、喜欢听、听得懂、用得上”的要求, 积极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户指导相结合、咨询服务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 把技术培训贯穿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进一步加大对抓茶干部、技术人员、种茶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4.5 统筹兼顾, 抓好质量体系建设

按照国内国际对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 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做好6666.67hm2无公害茶园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为标准生产和市场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的规定标准, 不断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茶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 积极推广茶叶无害化、清洁化生产, 进一步提高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6 整合资源,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创新生态茶产业的经营体制和机制, 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对小、弱、散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采取资产重组, 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 促进生态茶产业链条的紧密连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市场导向作用, 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积极开展茶产品、茶文化等一系列的宣传和推介活动, 主打“梵净山茶叶”品牌, 改变全市茶叶品牌多而杂的状况, 逐步形成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带产业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肖强.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2

2008-09-02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今年着重以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让龙泉人真正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创生态业。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现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认识必须统一。

历史悠久。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史载龙泉在三国时即已产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优势明显。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山地资源。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79.9%,生态优势明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积388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缓坡约占30%,山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非常适宜栽植茶叶,高山山地茶发展空间广阔。

其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气候、地质环境。一是具有发展乌龙茶的优越条件。我市毗邻福建浦城县,与我国著名乌龙茶产地——武夷山区同属洞宫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福建乌龙茶原产地颇为相似。福建省乌龙茶最主要产地——中国茶都安溪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龙泉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成功率。龙泉金福茶业公司引种和加工乌龙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市发展乌龙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绿茶生产的“早采”优势。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强冷空气不易入侵,龙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温州还早5天。绿茶市场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价格优势明显,同等条件下我市春茶开采时间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龙泉茶叶的附加值,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龙泉茶业发展蕴藏了巨大商机。

成效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发展,强化重点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根据农业统计数据,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82万亩,其中特色茶叶面积3500亩。茶叶产量达到940吨,产值2406万元。拥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和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阳光农业公司3家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乌龙茶新产品——“龙泉金观音”,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在杭州钱王祠举办“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上好评如潮,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2、观念必须转变。

(1)茶叶发展悲观论。有些人认为龙泉茶叶发展几经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万余亩,兰巨、八都等重点茶区茶山相望,茶叶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经不起市场**,茶厂倒闭,茶农弃茶。一部分人因此认为茶叶发展没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没有客观分析我市上世纪80年代初茶产业衰败的原因,二是对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缺乏认识。笔者认为当年茶产业衰败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供销系统停止了茶叶收购,茶农断绝了销售渠道;其二是市场需求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我市没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茶叶滞销;其三是行业失管制约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2)规模等同效益观。随着茶叶的发展,尝到甜头的部分茶农和企业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重规模,轻管理,认为规模做大了,效益自然好。对于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辨证看待。从地方产业发展看必须要注重规模,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但其前提必须是产业链的顺畅,在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基础上才能注重规模扩张。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阶段发展,明确工作重心,企业和茶农在发展基地时必须要注重精耕细作,先精后大,保证充足的加工和销售能力,切勿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现在市场发展趋势是产品优,不愁销;产品劣,销售难。

3、三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1)加快茶厂优化改造工作,着力提高加工能力。

改进茶叶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快全市茶厂布局,形成合理加工网络。南区主要以凤阳春公司、白天鹅公司为核心,大汪、大巨、茶丰为布点;西区主要以八都坪山岭、安田、松渠、龙竹、锦溪岭上、住龙住溪为重点;市区主要以安青山茶场和塔下茶场为布点进行茶厂布局。二是积极鼓励农户小规模加工生产。三是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改造和新建茶厂4家,建成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

(2)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品牌和市场体系培育。

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协会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立足生态特色,加强“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管理和宣传;做好“龙泉金观音”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更新设备,加快技改,建立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QS认证进程。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和推荐会,提高我市茶业的知名度。积极开展茶青、茶干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致力解决广大茶农的交易难问题。

(3)抓好基地建设,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2008年在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好5000亩基地建设工程,建成茶叶标准化基地5个,示范村2个。在具体建设中:

(1)突出重点。在兼顾面上的同时,重点抓好1个中心(兰巨)、2个区块(南区、西区)基地建设,特别要加快特色茶叶核心基地建设。

(2)确保质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执行基地建设申报程序,并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层面开展幼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抚育管理检查。

生态茶产业 篇3

德江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园生产环境优越, 茶叶品质独特, 据史料记载, 早在隋唐时期我县的“官林茶”便成为贡茶。自2007年以来,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工作部署, 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意见和相关政策, 整体规划至2020年实现15万亩 (分阶段实施目标为2007~2010年5万亩, 2011年~2015年5万亩, 2016年~2020年5万亩) 。迄止2009年春季统计, 全县已完成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33223.233亩, 并配套建成茶树育苗1251.1亩, 涉及12个乡镇, 27个村、53个村民组, 茶叶种植农户达3345户。短期内, 全县掀起了大力发展茶产业的高潮, 可望造就我县农业生产中继烤烟生产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二、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推广运用情况及效果

我县面对如此浩大的茶叶种植工程, 采用人工种植, 存在着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时间拉距长等诸多问题。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县农业局的工作安排意见, 我中心于2007年起, 着手探索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路子。于2007年秋至2008年春, 率先在煎茶镇采用合作化组织的形式, 推行茶叶生产机械化作业, 投入农机具29台套 (其中微耕机25台套, 中型拖拉机4台套) , 联合茶叶种植农户12户, 租赁流转185户农户的土地, 建成了我县第一个茶叶种植大户, 种植面积达220余亩。2008年秋至2009年春扩大到570亩, 取得了我县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树立了全县茶产业的典型。对此,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相继在全县各种茶乡镇广泛推行了机械化新技术, 营造了全县广大农民踊跃种茶的良好氛围。迄止2009年春统计, 我县茶叶生产机械化耕整地面积累计达3万余亩, 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了稳步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科学、规范发展, 今年我县经地区农机中心和省农机局审定批准, 被列为全省24个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目前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计划实施煎茶镇、复兴乡、合兴乡三个示范点, 示范面积2550.6亩, 总投资18万元, 资金全部由省农机局解决。

三、效益分析

经实地调查, 我中心对茶叶生产, 分别就现行采用的人工、挖机、微耕机三种形式耕整地及开沟作如下对比分析:

(一) 人工

土地耕翻、开沟每亩需劳力44个, 按每个劳力50元计, 则每亩茶地人工耕整地成本为:

44×50.00=2200.00元

(二) 挖机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 鉴于挖掘机械价格昂贵, 挖机投入全靠租赁, 其租赁价格为350元/亩。

(三) 微耕机

采用微耕机是我中心推广运用于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主体, 按每台每天作业1亩计 (事实上, 微耕机最高耕作效益可达3~4亩) , 支付机具操作手报酬150元, 油耗15元, 考虑机具磨损, 以每亩微耕机耕作成本200元计算。

根据以上效益分析对比, 微耕机耕作方式为最佳选项, 即1台微耕机相当于44个劳力, 其耕作效益相当于人工耕作方式的11倍, 每亩可使茶农节本增效2000元以上, 效益十分可观。

四、今后开展茶叶生产机械化建设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 我县推广运用茶叶生产机械化, 仅仅停留在机械化耕整地及开沟新建茶园领域, 现全县已建成了3万多亩规模, 大部分茶苗长势良好, 丞待着手实施田间管理到茶叶加工等后续工作。

(一) 田间管理:建议引进中根除草、修剪机械、机动喷雾器等, 开展茶叶生产病虫害防治和中根除草、枝叶修剪机械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生态茶产业 篇4

核心资源:茶田资源、温泉旅游资源

项目类型:产业园型+茶文化主题+温泉型创意旅游区总体策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成效/后续进展:

为企业开发地块提供了明确而落地性的思路,一期建设已经完成。

规划诉求

企业品牌树立:汉家刘氏、松峰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亟待寻找和挖掘企业茶文化内涵。

土地价值提升:地块周边村民坟地、宅基地、农田、回民公墓影响地块的开发; 地块内资源较为单一,旅游开发面临一定压力

总体定位:以“全产业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为核心,打造国内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全新发展模式。

形象口号:茶道渊源·水悦茶乡 核心创意

创新茶产业链条——由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及衍生产品开发为基础的单一产业链,横向延伸到茶产业的关联产业。

提炼文化内涵——以“茶马古道”为主要线索,通过水陆“茶马古道”串联五大主题板块,演绎一条由古到今、中西结合的茶文化之旅。

独特的龙形空间创意,打造贯通整个项目区域的龙形水系,形成“龙盘之势”。

御茶苑:复合茶文化展示、茶宴表演和茶宴养生等功能为的时尚餐饮接待区

茶艺学院:茶艺爱好人群的大众茶艺培训基地 茶海温泉:室内茶文化与温泉结合的茶汤娱乐区 茶科研所:茶种植技术研究中心 悦茶湾:不同主题的茶田景观度假片区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发展成为行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专业创新文旅产业引领者。

生态茶产业 篇5

近年来,贵州省思南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茶产业含金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科学规划打造农业园

“前几年,这里光凸凸,什么都没有。这几年,这里发展真快。不仅环境好了,经济效益也上去了。”扎根在思南县张家寨茶园发展的贵州武陵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2008年,张家寨茶园作为思南县规划的三大茶区之一。与此同时,张家寨片区大力发展茶产业,动员群众人人种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座落在张家寨、鹦鹉溪、东华3个乡镇相连处,距县城20公里,紧靠杭瑞高速公路,沙长旅游公路横贯园区,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这里平均海拔800米,多为山地、丘陵,雨热同季,沙质黄壤土,土层厚,肥力高,很适宜于发展优质茶叶。”一名来至贵阳的茶叶专家说,要抓紧政策机遇,抓好前期规划,抓好产业发展。

于是,该园区立即启动规划工作,并得到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围绕“突击主导产业、突击规模生产、突击功能配套、突击产品销售”进行设计,以生态茶产业为主导产业,派出专家实地考察编写了园区建设规划,将建设茶园2.2万亩,形成畜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垂钓、山地自行车自驾游等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据悉,该园区计划投入资金2.25亿元,建设园区环线公路、改扩建水库、新建提水泵站、配套渠道、配套管网、水窖等工程,力争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全民动员构建示范园

生态茶园、满坡茶香——这是我们走进合朋溪镇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基地的第一感受。

合作社社长陈国礼很热情,一边泡茶一边介绍自己的产品说:“现在,茶产业讲究的是生态环保.才能让人们欢迎,产品才有市场!”

据了解,合朋溪镇通过2008年招商引资从湄潭引来陈国礼发展茶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产业,并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茶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和鼓励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

目前,该合作社发展基地1200亩,茶叶加工厂1座,带动9个村1700户农户种植茶叶5000多亩。

“我们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良茶种,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有机茶,构建有影响力的示范园,其目的就是要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合朋溪镇镇长龚治林说。

目前,该镇有茶园面积5087亩,涉及8个村(社区)1700余户7000多人,直接为农民年均增收近3000元

全新技术塑造科技园

香坝镇是该规划的三大茶区之一。近年来,该镇以“合作社+农户+协会”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发展生态茶产业,如今茶园面积已近2万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乡”。

梁祖友,是香坝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前些年靠挖煤矿、开煤厂积累了资金。2011年,梁祖友领头成立了思面县天香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该县首家名优茶叶加工厂。

天香茶叶加工车间占地300平方米,安装了两套名优茶中工设备,从茶叶摊青至产品形成,完全实现机械自动化流水作业。现代化的清洁化加工厂房是有机茶叶生产加工的重要环节。

“除了土地、肥料、虫害治理等,清洁化的加工也是思南有机茶园建设的重要部分。”梁祖友一边忙着检查设备一边介绍道,加工厂房必须封闭式、自动化,加工环境要干净、整洁,避免未成品茶叶的污染,必须以全新的技术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目前,天香茶叶加工厂已具备年产干茶60吨的能力,有可采茶园5000多亩,年产值可达近4000万元。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省内、国内市场,还要做到国外市场,特别是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严格的欧洲市场,是思南有机茶的市场目标。”思南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说,高起点的思南茶产业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茶、有机茶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该县以种植规模化做大茶基地,以产品多元化做长茶链条,以企业现代化做强茶品牌,以茶农组织化做活茶效益,积极探索一条茶农增收、茶叶增值的兴茶富民之路。

勐海古树茶与生态茶品质化学研究 篇6

勐海普洱茶具有“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馥郁飘荡”的独特滋味和香气,茶人称之为“勐海味”。尤其是古树茶、高山茶(生态茶)由于品质和口感较好,受商家和消费者青睐,市场成交活跃,其优质茶一直是普洱茶市场的排头兵。价格在普洱茶发展进程中虽有所波动,但均摇摇领先(仅针对普洱茶原料)。此实验采用的25个晒青茶样来自县内10个乡镇的古茶园和生态茶园,也是本县晒青茶的排头兵,为更深入的了解其内质优点,实验对茶样进行主要滋味化学成分及多酚类单体分析研究,旨在为勐海晒青茶或普洱茶(生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茶样以当年春季一芽二叶为主制的晒青茶。参赛茶样共25个来自勐海县打洛镇、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宋乡、勐往乡、西定乡、勐阿镇、勐混镇、勐海镇、勐满镇10个乡镇,茶样名及编号见表1。

1.2 感官审评方法

感官审评由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省勐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审评专家组进行密码审评,审评采用:外形20%,汤色10%,香气30%,滋味30%,叶底10%的评分标准进行。最后以加权计算总分并按由高到低进行排名。

1.3 检测分析项目及方法

化学成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综合实验室分析,检测分析项目及方法为:茶叶四项常规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主要检测仪器GBC紫外分光光度计,烘箱。检测方法分别为GB/T8313-2002,GB/T 8314-2002,GB/T 8312-2002,GB/T 8305-2002;多酚类单体类物质主要检测仪器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Allegra 64R台式超高速离心机,检测方GB/T8313-2008。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审品结果

25个参赛晒青茶样感官审评结果见表2。总分最高的7个茶样中有6个古树茶、1个生态茶分别为: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古树,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迈古树茶,格朗和乡帕沙村委会古树茶和布朗山乡勐昂村委会卫东小组生态茶,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弄老寨古树茶,西定乡曼佤村委会贺松古树茶,西定乡曼迈村委会曼迈古树茶。总体上来说晒青茶样条索紧结、显毫色润,滋味较浓,厚醇回甘,这与其化学成分(表3)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含量丰富相符,但有些茶样因加工工艺技术问题导致茶样有烟焦味或者异味、叶底花杂、汤里有焦末而影响感官评分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好的原料,还要有好的加工技术才有好产品。

2.2 化学成分分析

2.2.1 水浸出物含量

茶叶中水浸出物是指能被水浸泡出的物质,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主要包括水溶性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果胶、水溶性糖等。其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2]。普洱生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6.37%-51.81%%,平均含量49.13%[3]。参赛的25个晒青茶样中水浸出物明显高于一般普洱生茶,古树茶的平均含量为52.55±0.79%,生态茶的平均含量为52.03±0.87%(见表3、表4),古树茶含量略高于生态茶,两者水浸出物的变异系数较小均在2%以内。

2.2.2 氨基酸含音

氨基酸是茶叶中的主要鲜爽味物质,含量约占干物质总量的3%141。普洱生茶氨基酸含量1.16%-2.84%,均值1.79%[3]。参赛茶样氨基酸含量较为丰富,古树茶平均含量为2.53±0.48%,变异系数为19%;生态茶平均含量为2.76±0.42%,变异系数为15.09%。古树茶含量略低于生态茶,变异系数较生态茶大。总体上氨基酸与茶叶其他的主要滋味物质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相比,氨基酸变异系数较大,说明氨基酸与外界因素如环境、土壤、肥源等相关性较大。

2.2.3 咖啡碱含量

咖啡碱是茶叶中主要的嘌呤碱,是构成茶汤的重要滋味物质。普洱生茶咖啡碱在2.93%-4.29%之间,均值为3.79%[3]。与之相比参赛茶样中古树茶平均含量为4.03±0.28%高于此值,生态茶平均含量3.80±0.46%接近一般的普洱生茶含量。古树茶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较小为7.01%,生态茶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古树茶的变异系数为12.06%,说明咖啡碱含量可能与茶树树龄有关,还可能与生态环境有关。

2.2.4 茶多酚含量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元酚的混合物,其中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茶多酚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重要活性物质,在茶汤中呈苦涩有较强的刺激性[4]。普洱生茶茶多酚平均含量31.95%,含量范围在26.16%-37.77%之间[3]。参赛的25个晒青茶样中茶多酚明显高于一般普洱生茶,古树茶的平均含量为40.80±2.51%,生态茶的平均含量为38.79±2.46%(见表3、表4),古树茶含量略高于生态茶,两者茶多酚的变异系数较小均在6-7%之间,说明参赛茶样的茶多酚总体含量比较高。

2.2.5 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

儿茶素是茶多酚主体成分,占多酚类物质总量的70%-80%[4]。普洱生茶儿茶素一般含量6.60%-17.25%,平均含量12.65%[3]。据报道云南临沧云县漫湾镇的白莺山古茶中(普洱生茶)的总儿茶素含量(即ECGC、EGC、ECG、EC、GCG)为17.024%[5],与之相比参赛茶样儿茶素含量(ECGC、EGC、ECG.、EC、C)明显高于普洱生茶一般含量,接近白莺山古茶中的含量,由表3、表4知古树茶平均含量为18.94±1.52%,生态茶平均含量为17.29±1.84%,古树茶含量略大于生态茶,且古树茶的变异系数8.02%也较生态茶的10.63%小。

从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分析,6个单体成分在古树茶和生态茶中的含量差异一致,含量多少依次为ECG>EGCG>C>EC>GA>EGC,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在青毛茶中,多酚类物质中含量最多的为ECG,其次为C及EGCG基本一致[6],各单体的变异在古树茶和生态茶中略有所差异:古树茶变异系数大小为EGC(34.21%)>EC(32.16%)>C(24.09%)>GA(11.34%)>ECG(10.65%)>EGCG(7.33%);生态茶C (32.95%)>EC (32.63%)>EGC(24.43%)>EGCG(14.65%)>GA (14.01%)>ECG(8.78%),但总体上在古树茶和生态茶中均是EGC、EC、C变异幅度较大。

晒青毛茶至形成普洱茶,多酚类物质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化。在青毛茶中含量较多的ECG、C及EGCG,在普洱茶中的降低幅度都较大,而GA则有所增加或者与原料相差不大[6][7]。可见晒青茶中GA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其普洱茶产品中的含量高低,而勐海县的25个古树茶GA含量均值1.15±0.13%,生态茶GA含量均值1.01±0.14%,与报道的云南文山、保山、大理以及临沧四个不同产地的用于发酵的晒青毛茶原料中没食子酸含量0.5%左右相比高出0.5%[7]。没食子酸本身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另外还具有抗肿瘤、杀锥虫、保护肝脏和抗乙肝病毒等诸多功效;最近有研究指出,没食子酸可能是普洱茶抑制HepG2细胞株合成胆固醇的有效成分。而总体水平上,普洱茶中没食子酸含量(0.901%)比其它一些植物中药材要高,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没食子酸是普洱茶的重要生理活性成分之一[7]。

3 结论与讨论

3.1 勐海县内10个乡镇的晒青茶样,条索紧结、显毫色润,滋味较浓,厚醇回甘;

化学成分含量较一般普洱生茶含量高,尤其是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GA较为明显。古树茶与生态茶相比,古树茶口感更有优势,两者在化学成分含量上的差异表现为:古树茶中氨基酸和EC平均含量低于生态茶,其他化学成分平均含量较生态茶高。这与作者之前的研究的老树茶较台地茶口感好,氨基酸含量低于台地茶的结论相同[8]。

3.2 由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分析,古树茶和生态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变异规律大致相同,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在15%以上)的物质为:

EGC、C、EC、氨基酸,说明这些物质的含量与茶园生态环境或种植方式等的不同含量变化较大。就古树茶与生态茶中同一成分的变异系数相比,古树茶中只有氨基酸、EGC、ECG的变异系数较生态茶大,其余的8种成分(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GA、C、EC、EGCG)变异系数较生态茶小,说明古树茶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不仅丰富,而且含量相对较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洪峰,茶叶世界[J],2009年(20):23

[2]梁名志主编.普洱茶科技探究[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3]梁名志,孙荣琴.普洱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C].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121-128.

[4]宛晓春主编.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张颖君,杨崇仁等.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J],云南植物研究,2010(1):77-82

[6]邵宛芳,杨柳霞.今昔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特点差异的研究[C].二零零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7]吕海鹏,林智等.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研究[J].茶叶科学,2007(2)

台湾茶产业的多元发展 篇7

大陆是茶叶的故乡,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台湾虽然也出产茶, 但仅限于少数几个品种。无论生产规模、品种、质量、性价比, 都远比不上大陆。为了避开与大陆茶叶的直接竞争, 台湾茶产业的发展策略除了主打特色茶和健康养生茶饮料外, 还在茶叶的许多应用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其多元化发展不仅提供了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选择, 最重要的是, 增加了茶叶的使用量及享用风味。

台湾茶叶的多种食用

在台湾, 茶叶的多元化产品都与现代人的食、衣、娱乐、休闲有关, 不仅提高了茶叶对现代生活的依附性及精神层面, 让茶不再只是饮料, 而是融入生活的健康象征。

例如茶叶除了叶茶直接冲泡外, 也做成袋茶以方便人们即时饮用。在茶叶中添加花草、果实或药草, 成为花果茶或草本植物茶, 更有像喝即溶咖啡一样直接冲泡热水或冷水的速溶茶, 其原理为将茶叶中的水溶物抽取出, 经浓缩、干燥成粉末或颗粒状。为让茶的保存期限增长, 还出现了以手或模具, 将茶叶蒸软, 再压制成饼或砖的茶饼、茶砖及固形茶等。

将茶叶中富含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苦茶油或茶籽油萃取出来, 用作食品加工的添加剂, 可以开发出色、香、味俱全, 又养生、健康的各式食品。如具有抗老化功能的儿茶碱, 所提炼制成的茶锭或茶胶囊, 堪称岛内最畅销热卖的茶品, 包括年轻学子几乎人手一杯的泡沫红茶、珍珠奶茶及各大饮料厂争相推出的各式罐瓶装的茶饮料。

根据台湾区饮料工业同业公会统计, 茶饮料这几年的市场占有率约37%, 高于果蔬汁、碳酸饮料及其他运动饮料等。

此外, 直接拌加入茶汤的茶冻、茶羊羹、茶糖、茶牛轧糖, 或茶汤加酒的茶鸡尾酒, 茶汤经过蒸馏的茶酒, 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包种茶酒、冻顶茶酒、桠风茶酒等滋味, 可将茶叶香味衬托得醇厚无比;而茶酒加蛋腌制的茶酒蛋, 直接烹茶蒸煮的茶叶蛋, 或将鸡蛋放入焙笼与茶叶一起烘焙的楣蛋, 更将蛋的料理变得滋味可口。

当然, 以茶叶或茶汤做出的各式蒸、煮、炒、炸、炖、凉拌的鸡、鸭、鱼、肉、青菜、水果等茶餐的各种料理, 以及加入粉茶的各式点心, 如茶馒头、茶蛋糕、茶面条、茶冰淇淋、茶冰棒、茶饼干、茶蛋卷、茶拿铁、茶麻摆、茶粉圆等茶点, 让茶叶千变万化, 餐餐都吃得到。

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茶类植物 (包括茶叶、茶花、茶籽、茶树干、茶树皮、茶树根茎) 具有除臭、抗菌、抗氧化、去油脂、安定神经等功能及清新自然的香气, 因为台湾民众开始讲究精神生活, 让茶不只可以食用, 也将其做成诸多日用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茶树精油、茶树香水、茶叶枕、茶洗发精、茶皂、茶籽粉、茶洗洁精、绿茶牙膏、茶洗面乳、茶面霜、茶美发油、茶树沐浴乳或加入其他花草中药的沐浴盐、沐浴皂、泡脚药包或温泉药包等。几乎日常生活中, 用在我们身上从头、脸、身体、四肢到食具的清洗、睡眠品质提升的茶枕, 都让我们在茶香中舒服轻松过生活。

茶的多元化也衍生在艺术上的表现及运用方面。如茶染制品就是其最佳运用之一, 其做法是以加热煮茶汤方式, 将包扎折叠的布料, 如棉、麻、丝绸、皮革等, 或绑或扎, 浸入不同种类的茶汤中, 利用不同茶汁的不同颜色变化的天然茶色素, 染印渗透到布料里面的无限联想艺术创作。一般来说, 包种茶的汤色较淡, 染出来的布色较淡;而茶汤颜色较深的乌龙、红茶、普洱, 染后的布色也相对较深。经茶染后的布料可制成茶席、桌布、餐巾、钱包、手提袋, 甚至围巾、手巾等使用, 或当做壁画作品, 挂在墙上, 呈现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

茶的多元化应用,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莫过于日本松下集团研发的空调清静滤网。该公司与台湾北里环境科学中心经6年苦心研发, 利用茶叶中儿茶碱的除臭、抗菌、抗氧化等功能, 萃取茶叶中的克菌清, 可抑制小至0.01微米的滤过性病毒达99.9%, 有效降低感冒发生机会。这种“新克菌清滤网”可水洗并重复使用, 已获得英、美、日等国专利。

近年来, 茶的多元化应用对一般消费者已不陌生, 这都要归功于台湾茶叶改良场的大力推广及研发。在食品方面, 茶复合式餐厅, 如天仁集团的吃茶趣、小歇、春水堂、翰林茶馆等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茶饮店, 如五十岚、清心福全、鲜茶道等更是功不可没。正因为他们的极力营销及研发, 将荼餐及茶饮发挥到淋漓尽致。

台湾茶产业的发展概况

茶的多元化产品蓬勃发展, 不仅提高了茶的使用量, 相对也增加了外销市场的出口量。台湾茶久负盛名, 在外销市场上曾经撑起一片天, 在日据时期“南糖北茶”的时代, 各种茶如包种茶、乌龙茶、绿茶及红茶的出口量及金额, 在当年各类出口项目中皆以高达50%以上的亮丽成绩呈现。但自从1983年台当局废除《制茶管理规则》 (即工厂登记证) 并采取“还茶于农”的产业政策后, 各乡镇的小茶农林立, 茶产业不再是产、制、销的分工合作, 反而是产、制、销集茶农于一身。茶产业在台湾已不再是高产值的行业, 其衰退变化颇有不胜晞嘘之感。

目前台湾的茶叶耕作面积, 因产业政策及劳力高涨已从1959的48.442公顷缩减至2012年的17.502公顷, 产量也减至16.256公吨。但产量减少不代表消费减少;事实上, 喝茶的人口在多元化产品、健康养生概念及茶艺团体的推广下日渐增加, 茶叶需用量也越来越多。但产量不足只得进口, 最近这几年 (2009—2012年) , 进口数量最高达25, 000吨;而出口量却只有进口量的十分之一, 即约2100吨。

根据这几年的统计 (2009—2012) , 台湾茶叶出口种类以数量多寡排序, 分别为其他茶类、红茶 (包括普洱) 、绿茶、乌龙茶。也许大家会很惊讶, 乌龙茶居然不是出口最多的茶。事实上, 乌龙茶是台湾人饮用茶中最没有年龄性别区分的茶, 自己喝都不够, 出口量就更少了。而且比起其他茶种的平均单价, 乌龙茶更贵。

长期以来, 日本一直是台湾茶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但自2008年以后, 这项宝座已易主给大陆, 美国与日本则不相上下, 分居二、三名, 其次为加拿大、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越南及泰国。中国大陆的异军突起与台商西进和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有关, 因为台商在大陆的人数多, 相对饮用台湾茶的需求增加, 也带动其周边人一起喝台湾茶, 包括大陆游客在台购买台湾茶。

不过近年来, 在大陆茶叶的激烈竞争下, 台湾茶外销数量已有日渐萎缩的趋势;但随着经济增长, 选择性多, 茶产品也趋向多元化, 当然也带动台湾多元化茶产品的出口, 其出口数量比起台湾茶叶的年出口量增长要快的多, 已于1997年超过台湾茶叶的出口量。截至2012年, 台湾茶多元产品比茶叶出口量多达5倍以上, 这都要归功于泡沫红茶业及饮料厂在海外市场的开枝散叶。

台湾茶的多元化发展是时代趋势, 不仅可增加茶叶使用量, 更是推广饮茶人口向下扎根 (年轻化) 及向外推广 (如西方喝咖啡民族及讲求方便性的国家) 的最佳武器, 其中最可立竿见影的大功臣就是即饮茶饮料。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 篇8

六堡茶产于广西, 而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 故称六堡茶。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六堡茶产业被作为梧州乃至整个广西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因此研究六堡茶产业不仅关系到广西历史文化之一六堡茶的繁荣大业, 也关系到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2 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分析的框架

对一个区域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的分析, 需要从竞争的角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产业的状态。从理论上看,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 提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 即: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支持产业,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机会和政府角色。而且, 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机会和政府则对它们产生影响。这就是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

3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

3.1 生产要素分析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自然禀赋的初级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并认为, 在现代社会, 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六堡茶发源于梧州辖区的桂江两岸, 山水相连, 沃土成片, 山岚雾嶂, 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六堡茶受初级生产要素的支撑较强。另外, 广西农业的科研力量一直比较强, 在茶叶的科研上就有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各个六堡茶生产企业也非常重视六堡茶的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技术和管理上聘用高级人才。使得六堡茶的发展有了相当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 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 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 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 市场较混乱, 直接影响到六堡茶的销售, 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 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

3.2 需求条件分析

在钻石模型中, 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 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和预期需求。

作为一个历史名茶, 六堡茶的需求历来比较旺盛。早在清嘉庆年前后, 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 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 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 “畅销于穗、港、澳等埠”, 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其收藏价值。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 耐于久藏, 越陈越醇的特点。

但是, 由于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 六堡茶在全国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是很陌生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六堡茶市场的扩展。

3.3 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波特认为, 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 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广西的六堡茶产业, 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梧州市政府通过申请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聚集一批深加工企业, 良性竞争, 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共有品牌的引导运作, 梧州市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已上升到l1家, 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六堡茶产业群。六堡茶产业群的形成, 促进了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的发展。此外, 苍梧县启动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 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列入休闲旅游业发展重要项目, 努力延长六堡茶产业链。

3.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分析

波特认为, 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 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 同产业差异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融入当地社会, 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梧州市政府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消息发出后, 外地客商纷纷来梧州投资兴办六堡茶生产企业。梧州市政府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从区外引入了不少的茶叶生产企业参与六堡茶市场的竞争,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六堡茶生产企业的发展潜力, 通过这种竞争机制, 极大限度的推动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3.5 机会和政府分析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 除了四个基本要素外, 还有两个变量——机会和政府。

(1) 机会。

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来说, 目前的机会是很多的。首先, 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是六堡茶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次, 黑茶市场的崛起。近年来, 黑茶产品在市场上异军突起, 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已经认识到黑茶是最能突显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

(2) 政府。

政府是最后一个变量, 波特认为, 政府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 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而非直接参与。

4 建议

(1) 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 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 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储备强有力的后劲。比如, 加强对六堡茶的科研投入。

(2) 政府要鼓励自由竞争, 政府需要很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使命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 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 往往会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寄希望于“一枝独秀”的企业出去闯荡江湖, 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保护措施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很不明智的。

(3) 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体系, 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确保六堡茶产业的健康。

(4) 政府继续支持企业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对梧州六堡茶的品牌进行有力的宣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我国拓展茶产业的途径 篇9

笔者曾于多种不同场合有意识地招集人员,谈论茶产业与饮茶等相关问题,绝大多数年轻人表现出对茶不怎么了解,或不感兴趣;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电视画面中的会议场面、聚会场面都用一瓶矿泉水或者其他饮料,代替了以前每人面前摆放的一只精制的瓷器茶杯,这似乎透露出茶叶被冷落的感觉;现在农村平常百姓家也用牛奶、矿泉水或其他饮品招待客人,以前清茶一杯,品茗叙情的场面是越来越少见了。茶产业要保持传统优势,并长足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 扩大宣传,增加饮茶人群和单位个人的饮茶量

我国虽然是一个产茶大国,但人均消费量并不高,年人均消费茶叶只有300 g左右,而爱尔兰、英国、科威特、土耳其、卡塔尔、伊朗、斯里兰卡、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日本、韩国等茶叶消费大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在800~2 960g之间,相当于我国年人均消费量的2~5 倍。在当前经济结构下,第二、三产业占绝对经济优势[1],1 个中等制造企业1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可以抵得上我国整个茶产业1 年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茶产业的直接经济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几千年以来,茶叶的社会作用除了增加收入、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文明以外[2,3],它的药用价值、保健价值是十分突出的,茶叶最初就是以药的形式出现的。今天全球“三高”问题、肥胖问题、辐射问题、癌变问题等普遍上升的情况下,饮茶应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它的预防和前治作用是其他物品无法替代的[4,5,6],从这个意义上说,茶产业产生间接经济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各级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宣传工具、宣传手段,使饮茶的好处真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家都养成科学饮茶的良好习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假如我国人均饮茶量提高1~2 倍,即人均年饮茶量达到600~900 g,一个13 亿人口的大国就能增加内销茶3.9 亿~7.8 亿kg,按300 元/kg的价格计算,能增加内销值1 170 亿~2 340 亿元。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及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程度。

2 主动适应世界茶叶市场需求,扩大出口

我国每年茶叶出口量占全年总产量的30%~40%,占世界茶叶贸易的20%。世界茶叶贸易一般以红茶为主,而中国则是绿茶生产大国,最近几年我国的红茶生产量和世界交易量都呈上升趋势。但是我国的红茶,无论是量还是质,在世界茶叶市场上都未形成优势。要扩大出口就必须进行茶类结构的调整,提升红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主动研究和应对世界茶叶贸易的“绿色壁垒”,从基地、加工、包装、营销等不同环节抓好农残、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以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茶叶的质量要求,打造中国产业品牌,使中国的茶叶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3 加大投入,大力研发茶叶深加工产品

喜爱品茗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当下的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一方面可能是对茶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和生活都处于快节奏之中,他们不可能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坐下来慢慢地去品茗喝茶聊天。然而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对茶叶营销市场来说,是一块还未开发的处女地,前景广阔。假如能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研究和开发出适合于快节奏生活和工作群体饮用的、简单方便的茶叶深加工产品,一定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茶叶的销售,而且能够延长产业链,扩大就业面。虽然国内已有人在从事这方面工作,但是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质好、面广、简单、方便、普及的程度,市场今后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

参考文献

[1]鲁成银.WTO对中国茶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茶叶,2002(5):19-21.

[2]韩文炎.《科学》杂志关注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影响的研究[J].中国茶叶,2015(6):1.

[3]周利.全球茶叶市场现状[J].中国茶叶,2016(2):4-5.

[4]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创历史新高[J].中国茶叶,2016(2):24-26.

[5]全国茶叶生产稳定结构优化量质双升[J].中国茶叶,2016(2):1.

上一篇:课堂教育有效性下一篇: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