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2024-07-24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精选十篇)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1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新需求

在日益严重的招工难、用工贵的劳动力市场形势倒逼下, 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份近年来率先开启了“机器换人”工程, 推动企业产品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桥头堡, 杭州市鼓励企业通过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来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据了解, 杭州市已于2013年和2014年认定了本市“机器换人”示范应用企业76家, “机器换人”项目总投资超过818亿元。“机器换人”典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制造业、机械电气和器材制造、食品加工包装、服装、纺织等行业。在“机器换人”后, 大约61.5%的企业至少减少10%的一线岗位员工, 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岗位员工。由此可以看出, 一线员工减少以后, 新的岗位对于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机械、电子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更全面, 即生产过程的集约化产生了集约化的岗位, 由此出现岗位的综合化和综合化后的岗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出现新的需求, 把握好这样的人才需求是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依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 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多点多极发展等新常态下, 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科学。因此, 要认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 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以专业骨干课程衔接为核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 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积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在政府主导下, 主动服务区域和行业, 在产教融合中进一步提升专业支撑产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挥学校、行业 (企业) “双主体”育人功能, 强化实践教学, 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 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2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 《再

试析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篇3

一、文秘专业办学基本情况

1.招生人数萎缩,不少学校停办。据统计,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开办文秘专业的院校共有57所,其中高职46所,成人专科11所。2006年文秘专业停办的有13所院校,占23%。其中成人专科4所,占7%;高职院9所,占15.8%。到目前为止,高职院实际开办文秘专业的只有37所。据会上23所高职院院文秘专业办学情况统计:现有在校文秘专业学生3336人,其中高职生2821人,占84.5%;中专生515人占16.5%。04级1329人,高职生1019人,中专生310。05级970人,比04级减少27%;高职817人,比04级减少20%;中专生153,比04级减少50%。06级1037人,比04级减少22%,较05年增加6.9%;高职生985人,比04级减少3.3%,较05年增加20.6%;中专生52人,比04级减少83.2%。较05级减少66%。高职院中专生逐年减少是很正常的。高职生05年比04年减少20%,06年比05年虽然增长了20.6%,但比04年仍然减少了3.3%,这似乎不能看着是正常现象了。

2.办学规模小,实训场地不足,实践性教学难以落到实处。从23所高职院三个年级在校学生统计情况看,校平均为145人,其中高职生校平均为122.6人。在校学生人数最多一个学校为420人,分别是04级160人,05级110人,06级160人。在校学生在100人以下的院校有9所。4所学校有20人以下的班级,最小的班级只有15人。校内实训场地一般为:计算机、语音室、现代办公设备。有三所院校建有速录实训机房,另有少数形体房,个别文书档案实训室。绝大部分院校的机房和语音室并非文秘专业专用。由于办学未形成规模,招生人数过少,从办学成本考虑,学院不可能在实训室建设上投入很多。教学设施跟不上,又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专业形象,直接影响招生。造成恶性循环。

3.专业教师总数不少,双师型教师不足。23所高职院共有文秘专业专业教师159人,师生比为18:1;副高以上的67人,占42、13%,大于优秀等级30%的12个百分点;讲师57人,占35、85%;助教34人,占21、38%。双师型教师71,占44、65%,小于优秀等级70%的25、44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对高职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应当作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湖南13所院校文秘专业的停办;高职招生人数从2004年的1019人,到2005年的817人,到2006年的985人;高职文秘专业在校学生校平均为122人,在校学生在100人以下的院校有9所。4所学校有20人以下的班级,最小的班级只有15人。这组数字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整体形势极不相称。其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

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法国职业研究中心统计,全世界目前有1600余种职业,秘书排在第六位。据北京市2002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市文秘岗位需求数排在第三位。我们再看看最近几家媒体的分析。2006年6月7日中国服装鞋帽网以《烟台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文秘类供不应求》为题报道了烟台人才招聘需求情况:“上周人才市场供需两旺,营销、服务类人才需求又呈上升趋势。管理类人才需求仍然较大,文秘人才供不应求,文案策划、商务文秘、办公室文员等人才比较抢手,建筑、文教、工业、设计等人才需求有所增加,技工人才需求有所减少。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工等行业。)

新华网广州11月12日电,《文秘四类人才需求量最大》:“广东省人才服务中心近日公布了今年广东省人才市场供求分析结果:从专业需求情况看,文秘、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技术性强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文秘专业是今年职位需求上升最大的职位,一季度还未能进入前十位,到9月份却攀升至第二位。”

温州日报报道:“眼下温州职业市场上哪几种人才最紧俏?最近,温州长城人才开发总公司对全市200多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有12种人才需求量比较紧张,其中排在最前面的分别是管理人员、营销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设计人员、文秘人员5种人才。”

湖南虽然没有哪家机构做这方面的调查分析,但从我们对长沙20家企业的调查,只有一家表示近两年不进文秘人员。我省近两年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而且专业对口就业达60%,湖南文秘专业人才显然不是供过于求,市场饱和。湖南文秘专业招生人数简就只能从专业建设本身找原因。

三、高职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商企业“综合秘书”

我们认为工商企业的综合秘书是:具有办文(撰文、打印、收发、归档)、办会、综合协调、接待公关、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能力和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的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熟练的办公室工作能力,不需上级敦促即能主动负责、积极进取、干练果断、能在授权范围作正确决定的经理助手。”

20世纪80年代,秘书岗位主要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设立。秘书的工作内容是以起草、收发文件,协助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为主。笔是秘书的基本工具,抄抄写写是秘书的的基本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大批外资企业落户中国,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全面改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公务员制度的实施,现代办公设备的广泛运用等新形势下,网络信息化,办公无纸化,设备现代化成为现代秘书的主要特征。这一切变化,成为文秘书专业性质变化的催化剂。随着公务员公开招考制度的实施,国有企业的改制,外资企业的引入,民营企业的兴起,如果仍以培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全民企业党务秘书和行政秘书为目标,文秘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显示,文秘专业毕业生到政府机关、全民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少之又少。就业以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为主。众所周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全民所有制单位,因单位较大,分工较细,除秘书工作岗位外,还设有专职文书、专职档案员、专职打字员、专职机要员,其职责比较单一。而集体所有制、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办企业,因单位相对较小,“秘书”实际上是“综合秘书”,有人称之为“办公室文员”,他们身兼数职,其职业能力要求更加全面。不仅需要文秘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把机关的党务秘书和行政秘书与企业的综合秘书完全等同。所以,现阶段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工商企业的“综合秘书”。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6CZC024。

中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定位与目标衔接 篇4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定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审美情趣,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课程应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发展创新思维, 加强语文实践,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为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逐步培养职业岗位和日常生活所需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具有初步的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继续学习或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与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起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综合职业素质教育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为:高职语文是面向各个专业所有一年级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 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 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高职语文课程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及人文情怀培养, 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二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把语文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能力, 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高职语文是高中和中职教育阶段语文的延续, 是一门大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功能介于高中和中职阶段语文的“工具性”和本科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之间, 具有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提高人文素养, 让大学生们在中内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开拓眼界, 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 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创新, 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夯实就业实力, 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夯实就业实力和能力。

三、中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衔接是实现全面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前提, 是中高职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由低级到高级、逐渐递进深入的过程。那么, 如何实现中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定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机衔接, 本文主要从以模块化课程作为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模式来阐述。结合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 建立中高职语文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了若干个教学单元, 明确了哪些教学单元放在中职学, 哪些放在高职学, 这样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实施, 既避免了中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中高职语文整个教学内容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三个大模块。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在中职阶段学习简单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 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初步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初步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在高职阶段难度增大, 要求更高, 学生的鉴赏能力更强。这一模块首先介绍汉语文学的特征、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方法、文学批评的原则等有关文学欣赏知识, 其次, 从每个时代精选数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然后再以单元知识短文的形式简单介绍该文学时代的文学史。这种体例编排, 使学生在掌握好阅读和欣赏的方法后, 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了解了整个文学史的概貌, 增加了文学史知识的积累, 得到了审美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

演讲与口才模块在中职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技巧, 如学习交谈、采访、即兴发言、讨论、表演对白等几种常用口语样式, 培养学生日常交往能力, 使学生敢于开口说, 达到“敢说、能说”的目的。在高职阶段, 不仅让学生“能说”, 而且要“会说”, 有技巧地说, 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说会道, 能言善辩, 能够针对不同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选择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具备一定的演讲和论辩能力, 安排“辩论赛”专题内容, 提高高职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的技巧。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由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理论和口才实践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基本理论应包括演讲与口才的基本原则、演讲与口才训练的要领、口语交际的策略、口语交际的手段等内容;口才实践训练的内容则应包括致辞、即兴讲话、演讲、日常交际口才、求职口才、推销口才、商务谈判口才、公关交际口才等。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5

一、文秘专业供需现状

文秘专业是许多高职院校建校时就开办的专业,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输送人才,其培养质量、就业状况和社会认可度都非常不错。20世纪、21世纪之交,高职高专双专科专业的兴起,给文秘这个多元能力要求综合于一体的专业增添了无限活力,许多高职院校设置文秘双专科后生源出现了成倍增长,虽然后期逐渐趋缓,直至2007年全国统一停止双专科招生,但这段时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复合型文秘人才。此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招生始终不及其他专业,虽然生源较上个世纪末略微多了一些,但这其中专业本身的影响因素几乎为零,整个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大气候因素影响居多。目前,我国有600所左右的本专科院校开设文秘专业,每年大约有37000名左右的应届毕业生。

(一)总体供小于求

从社会总需求来看,根据对国内某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商网站的招聘职位分析(以下关于职位招聘的相关分析均基于招聘网提供的职位),该招聘网将行政、后勤、文秘等职位归为一类,其中包括行政总监、行政主管、行政经理/办公室主任、行政专员/助理、助理/秘书、前台/总机/接待、后勤人员、合同管理、电脑操作/打字/录入员、文员等,这其实是广义的文秘所包含的职位。2011年2月20日,笔者对此类职位最近三天内的需求岗位统计结果为66547个。从文秘专业整体供需来看,高职院校文秘类毕业生数量仅为文秘类岗位需求的一半多,即使不属于供不应求,至少应该是供需平衡。

(二)地区供需不平衡

但从不同地区的供需看,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1年文秘类专业毕业生数与以上文秘类岗位需求数对比显示,地方院校文秘专业培养毕业生数与地方文秘类岗位的人才需求数存在严重不平衡。有的省、直辖市毕业生数大大小于岗位需求数,如:

除东北三省外,其他地区省份又均有毕业生数远大于岗位需求数的,如:

以上数据可见,文秘专业生源90%左右来自于本地区,除去较少的一部分外地毕业生留在就读学校所在地就业、其他原因的少部分跨省就业外,以上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

但值得深思的是,即使在以上一些文秘类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地区,文秘专业的招生、就业仍不景气。如江苏省2011年文秘类毕业生数为1879人,文秘类岗位需求数为4711人,岗位数供大于求。但江苏某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招生并不理想,该校2010年文秘招生计划130人,实际招生22人,仅为招生计划的16.9%,该专业招生数仅占全校招生总人数的0.58%。文秘专业缘何从一些热门专业的排行榜中败下了阵来,甚至被列为了难就业专业?

二、文秘类岗位需要什幺样的人才

(一)专科学历需求不足文秘类岗位的一半。在所有66547个文秘类岗位中,需要大专及同等学历的占47.1%,约为31344个岗位;需要本科、研究生及同等学历的占36%(不包括部分只在职位详细描述中提出该学历要求的),约为23957个岗位;学历不限的占16.9%,约为11246个岗位。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分析,2011年全国文秘类毕业生共38104人,其中包括民办院校、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等各类院校培养的专科毕业生为37084人,本科毕业生1020人,均为文秘教育专业。文秘类专科毕业生总数超出了文秘类岗位需求数5700人左右。

(二)文秘类岗位需求不仅来源于本专业。笔者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所有文秘类岗位中随机抽取了50个岗位,仔细查看其职位要求,明确提及需要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的仅占10%,70%没有明确要求专业,20%需要会计、财务、审计、档案、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与用人单位业务相近的专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分析,除文秘专业外,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可以适应文秘工作的专业人数均大大超过了文秘专业毕业数,但主要为本科层次毕业生。

(三)文秘岗位无工作经验不受用人单位青睐。在所有66547个文秘类岗位中,仅20%左右约13309个岗位可以接受无经验的应聘者,这类岗位偏重于事务处理。80%左右约约53238个岗位需要1年以内至10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这类岗位偏重于行政管理。由此看来,虽然文秘类岗位总需求数多于文秘类毕业生数,但针对应届毕业生设置的文秘类岗位却远远少于毕业生数。

以上学历、专业、工作经验三项,如单从学历层次看来,专科层次毕业生略多于与专科层次文秘类岗位需求数。但从专业、工作经验两项来看,需求量仅为10%-20%,远低于文秘类专业毕业生数。如果三项综合起来考虑,则符合文秘类岗位需求的文秘类应届毕业生则少之又少了。

三、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该如何培养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问题。保证机会均等的基本途径在扩大规模,提高入学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数人数自上纪末开始呈倍增长,1990年206万人,2000年在校生556万人,2005年1562万人,2010年达到了3006万人。发达国家不降低评价标准,采取淘汰和延期毕业的办法,保证了质量。我国采取的是降低评价标准以保证多数入学者毕业,导致教育质量大幅滑坡,社会认可度降低。就连大学生评价自身群体素质时,认为自身素质比较或非常差的比例为66%,高于普通居民的63.7%。[1]

排除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因素外,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也是导致人才高消费的一个直接原因。整个社会人才高消费导致本层次毕业生在本层次寻找岗位困难,毕业生难免向下层次试探岗位,这又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才高消费的社会弊病。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和人才高消费等社会问题,再加上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和实践能力不强等原因,使得文秘类专业的就业处境更为堪忧。面对这样的境遇,高职院校要办好文秘专业,就必须针对学历、专业和工作经验等社会需求,准确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6

[关键词]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22-02

本文所指的苏南为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吴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苏南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之先例,上世纪后期的“苏南模式”和本世纪初的“新苏南”模式为世人瞩目,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诞生、“苏南模式”的形成,苏南高职院校应时势而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因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认可与支持,苏南高职院校迅猛发展。1984年兴办的沙洲职业工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县办大学,随后苏南地区各职业院校纷纷兴起,经历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改制、升格、新建,至今苏南高职院校(不含五年制高职)已达30所,占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37%,苏南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的高地之一。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苏南各高职院校积累办学经验,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各类范式。

一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基本态势

人才培养定位是指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及层次上的定位,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态势

第一,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苏南高职院校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常态化发展要求,在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调查、行业标准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密切结合,深层次合作,厘清各专业用人需求,清晰界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实践了相应的培养模式。苏南高职院校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得到了企业、行业的广泛认可和地方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第二,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苏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培养模式注重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相长、学练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毕业标准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多证书制度;师资培养注重“双师”素质,建设专兼结合、校企混编的“双师”队伍。

(二)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苏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导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模式,共编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享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办学伊始,苏南高职院校针对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政府对企业行为要求的不规范、企业与院校对合作的动机或愿望的不对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各项对策和路径,并逐渐进行调整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行业走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教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是处理和化解校企合作难点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分析

目前苏南高职院校有多种类型,从学校性质看,有公办、民办、公有民办等性质;从管理权限看,有省属、市属、县(市)属等;从发展规格看,有国家示范、省示范和一般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看,以大专为主,有的在试办本科。苏南高职院校的主导模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校因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不同,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有所区别。以区域特征角度分析,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其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外资集聚区域高职院校,具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特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学校。所处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区,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学校自1997年建校起即确立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工人,为园区外资企业提供员工。学校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由政府、企业、学校组成。美国AMD、芬兰诺基亚、韩国三星、德国博世、荷兰飞利浦等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企业深度参与了人才培养,有利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资源,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系统化的“学院+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模式、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其校企高度融合、教学工厂、小班化教学、“5S”管理、柔性化教学管理等举措在高职教育界享有良好声誉。

第二,大型民營企业积聚区域高职院校,着力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明确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德育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和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与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是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的,具有行业实际论证的较为系统化的设计,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所培养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众多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第三,行业特色显著区域的高职院校,紧密服务地方特色行业。宜兴是国内外著名的陶都,所在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艺术类专业为主,以陶瓷类专业为特色,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把“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学院共开设的41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有20个,占了专业总数的50%。

第四,县域高职院校,彰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办学特色。县域高职院校往往在本县具有独一性,与地方亲缘关系明显,与地方政府、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关系更为密切。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和学校合作频繁,县域高职院校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位于张家港市的沙洲职业工学院秉承“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结合、工学一体,实施“双元(与行业企业合作)双证(高级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四开放(人才培养过程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对教师、学生、社会开放,开放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包括世界500强总裁的沙工毕业生约80%即15000名高密度落户张家港,实现了政行校企多赢。

三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哲学思辩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无优劣之别、无强弱之分。只存在是否“需要”、是否“适应”的问题。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恰当,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的需要。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虽然高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政校企合作的研究很多,但政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各地区、各学校有共性也有个性。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只要是职业教育就得校企联动、产学渗透,学校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要受到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第三,校企合作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永恒课题。需要根据政府的新政策、产业结构的新调整、行业的新变化、就业形势的新趋势做更深更多的研究,并且针对性更强。

第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恒定性与持久长远性,同时还有微调性,在稳中求变,在变中求稳。

参考文献

[1]杭建伟.苏南县(市)域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

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陈在铁.“双元双证四开放”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服务县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7

一、商务英语的界定

商务英语它本身是一门对立的英语学科, 它是普通英语在社会功能作用下的一种变体, 它专门应用在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本身有很多方面的作用, 主要的作用体现在营造商业范围、进行商务信息的沟通和谈判以及促进世界各地的贸易发展等, 在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以及广大学者, 社会语言学其实就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和语境的角度以及语言的使用当其他的方面来研究社会性质和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加入WTO之后, 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商务英语作用贸易的专用语言自然在我国应用的范围也变得越来愈大。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特点

在我国, 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新兴的一门综合性质很强的课程, 最近这几年以来, 关于商务英语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大院校已经掀起了一个热潮。国际商务英语是体现英语重要功能的一种变形, 已经逐渐体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也具有非常强的普及性与应用性。当前我国已经有4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课程, 或者建立了专门的国际商务英语学科, 基本上所有主要的外语院校或者经济贸易类院校不仅招收商务英语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 同时还招收这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英语已经是一个非常被人们所熟知的词语, 就在本科的商务英语教学来看, 教学和研究已经到达了已经非常的高度, 不过从高职的商务英语教学来看, 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是十分的落后。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商务英语的特点:从专业特点来看, 高职的商务英语专业它是一个英语专业, 要求所培育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十分优秀的语言能力, 它需要将英语作为学习的根本, 具备英语专业学生所具有的所有特点, 再者该专业是一门专业用途十分强的学科, 教学比较倾向于语言活动和言语功能,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于社会活动;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特点来看, 他们的各方面素质都差于本科生, 学生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目的和本科生具有很大的差别, 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方面都比较落后, 教学模式、教师基本素质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和本科有不少差距, 进步空间非常大。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配套的教学设施、专业的教师团队来实现培养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当中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从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它的教学目的不单单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和英语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工作, 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的基本能力, 能够将商务应用作为一种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其中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能够掌握宽泛的商贸知识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金融、外贸、外事涉及到商务和翻译的复合应用型专业商务英语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学科的具体要求进行设定的, 能够充分满足就业方面的要求。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从培养规格来看, 该专业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并且还需要具备非常优秀的英语交际能力, 能够掌握比较广泛的商贸知识, 具有使用现代办公软件的良好能力, 其中英语语言基础是指要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具备很强的能力。

从培养模式来看,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宽、厚、活”的三维能力模式, 宽指的是基础能力宽泛, 厚指的专业技能, 活指的岗位适应能力, 在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需要不断强化语言能力, 充分突出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特色, 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变动, 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竞争能力。

从课程设置来看, 因为课程设计是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根本途径, 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 把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要能够保护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会直接关系到未来学生处理面临工作问题的能力, 决定了学生能否在国家商务环境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所以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合理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为平时的教学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同时明确教学原则有利于帮助指导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争取学校能够早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高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授课时, 需要确定合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才能够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所谓高职商务英语需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合理定位。高职商务英语在进行人才培养是, 确定的目标培养方向能够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 认清高职学生的特点, 把握清楚商务英语的主要特征, 同时掌握相关的教学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参考文献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8

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近似性和无差异性, 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无法凸显自身的职业特点和特色优势。究其原因, 其人才目标、规格, 教学方式、方法, 人才特色、特长等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思路。尤其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这一层次的人才, 处在该职业领域里“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加之社会、企业等文化机构在人才需求及人才使用方面的模糊性和刻薄性, 更使其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面临着社团与群众文化、教学与培训、表演与策划、组织与宣传等多职能、多职技的矛盾与纠结。因此, 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职业技能、专业特色等必须赋予其明确的定位, 并要适时地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创新。本文拟从人才定位培养模式上予以针对性的探研与实践, 以求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用人的需求。

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其简化公式可为:目标+过程与方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那么,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构建呢?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 不断开发新专业, 改革课程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等。这就为本专业特色建设指明了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方向。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 具体显现几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掌握职业 (或专业) 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职业 (或专业) 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在知识构建上, 高职高专是为学生搭建较强的技能模块, 在知识构建上以“够用”和“实用”为限, 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知识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较高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三是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 高职高专是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 培养学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上, 高职高专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特点。总之,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完全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培养模式, 其指向很明确, 定位很清晰, 因此, 探索一套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很有必要。

所谓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 其表述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定位”二字。定位的意义就在于框定人才培养的量度, 明晰人才发展的走向, 确定人才未来规格, 从而避免人才指向的盲目性及不切实性。高职高专一般可定位的方面是:一是办学层次。办学层次主要指的是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二是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人才, 通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应用型人才, 实用型人才, 社会对这几种规格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三是教学方法以及人才规格、人才走向等等。因此, 只有人才培养的方向定到位了, 指标定准确了, 规格定合适了, 才能在教育的行为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 人才定位培养的教学指向

1. 教学层次定位———高职专科, 一线音乐工作者

专科即专于一科、专修一科、专攻一科, 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 拥有较强操作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因此, 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于专科音乐表演者的专业基础与起点, 着眼于基层一线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 服务于社会大众音乐文化的推广普及, 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摒弃“高、精、尖”的传统培育观念, 使人才的专业技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教学对象定位———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但有可塑性

按广东省现有高考录取政策规定, 高职高专属3B录取层次。其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均较低, 这是不可回避且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既要把控专科音乐表演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规格和教学质量, 又要注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既要使学生“吃得饱”, 又要使其“吃得了”。

3. 教学方法定位———“教、学、模、表、评”五位一体

针对学生专业实际, 应采取“教与学、学与做、做与评”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表、评”五个维度中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实施以“模仿、模拟”为主要路径的技能“双模”教学法, 即对职业所需的技项进行模仿训练, 对就业所需的职项进行模拟训练。如以教师为指导的“艺术策划工作室”“音乐MIDI制作工作室”“舞蹈编导工作室”等一些与职业紧密相连的技能实践工作室, 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际职业训练,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4. 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 突出技能特长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 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而这三个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尺度。能力结构是影响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它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掌握。知识被内化后积淀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变成一种涵养和气质, 就形成了素质结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5. 人才规格定位———实用性, 多能一专

人才规格是在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其内涵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三个子系统, 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与“职”两大属性的结合与统一。

6. 就业走向定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中小企业音乐文艺干事

立足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人才的基层性需求, 瞄准其社会群众文化艺术职业群的需求及就业走向, 面向社区、街道、中小企业、艺术培训中心等基层单位, 突显其职业技项多能型和专业特长全面型的独特优势。

(二) 人才定位培养的规格要求

通过严格系统的教育, 应使本专业学生成为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学生应具备较熟练的音乐表演能力, 了解国内文化市场及音乐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惯用做法;掌握舞台表演、晚会组织、音乐演出等相关音乐表演的基本常识, 具备从事业余文化活动、音乐培训、舞台演出等的基本素质;掌握简易歌曲编配、简易舞蹈编创、电脑音乐操作、群众合唱训练等基本知识与实操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取得音乐考级资格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具体要求为:

(1) 以必需、必备、够用为度, 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 (2) 具有较强音乐技能实践能力, 掌握适应舞台表演所需的职业技能; (3) 具有较好的演唱或演奏基础和熟练的舞台表演能力; (4) 具有较强的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5)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6) 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和对话翻译, 词汇量达到2000个; (7) 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及文案设计能力; (8) 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及简单的电脑音乐软件操作能力; (9) 完成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考核。

(三) 人才定位培养的具体标准

1. 知识结构标准

(1) 掌握基础乐理的知识概念及实践运用的方法; (2) 掌握熟读乐谱及视唱视奏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3) 掌握简易和声编配理论及键盘和声配置的理论基础方法; (4) 掌握简单歌曲旋律的创作及二声部音乐写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5) 掌握中外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简要历史和成就; (6) 掌握理解和赏析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体裁及表演形式的理论基础; (7) 掌握一定的音乐美学常识; (8) 掌握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为原则对音乐作品或音乐现象作出评价的理论基础。

2. 素质结构标准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 (2)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3) 具有服务意识、与人合作、相互沟通的良好愿望和能力, 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 (4)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 具有良好的音乐唱、弹、跳、挥等相融汇的艺术素养; (6) 具有创业、敬业精神, 具备音乐文化市场开拓及运作的能力。

3. 技能结构标准

(1) 能熟练完整地演唱、演奏 (钢琴或器乐) 10首中外歌曲和乐曲; (2) 能熟练地运用五线谱或简谱视读和视奏较常见的乐谱; (3) 能对单旋律乐曲进行简单的声部编配及简易的键盘伴奏和编配; (4) 具备包括混声四部合唱在内的多声部合唱歌曲的排练、指挥及演出技能; (5) 具备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音乐作品的讲解与赏析等基本的教学能力; (6) 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乐谱进行编配和处理的制谱和制作能力; (7) 具备一定的舞台演出排练、调度及导演的能力; (8) 具有简单舞蹈的创编, 以及根据音乐设计相应舞蹈动作和队形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9

一、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

高职学生的就业是关系到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健康稳定发展, 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对近几年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以就业为导向, 将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旋律。

(一) 高职教育的特色及办学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 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一线人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为此, 我们深入企业第一线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了解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具体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以企业的实际要求作为我们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我们的认识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思想应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思想的具体化, 我们的办学定位必须突出和强化应用型经济专业的应用特征。概括地说, 就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下, 坚持具备必要理论, 提高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服务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办学定位。当前, 着重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特征, 并使之具有特色。

因此, 国际贸易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国际贸易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遵循教学规律, 按照理论为基础, 实践为主导的办学理念,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学各环节的工作, 突出强化实践环节及技能培训, 使学生成为政治思想合格、胜任外贸业务跟单和国际货代与报关等一线岗位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定位

以上述办学指导思想为导向, 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市场需求, 培养胜任外贸业务跟单和国际货代与报关等一线工作的有理论、懂业务、会应用的实用人才。

上述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发展定位的确定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

第一, 由“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性质决定。国际贸易专业在专业分类中就定位于应用型专业。因此, 强调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具有掌握实际业务的能力, 学用结合, 注重应用。同时, 国际贸易的业务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需要跨越国界进行, 涉及到国际经济联系, 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才能提升实际应用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 由中国外贸人才需求总量分析及预测所决定。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外贸相关企业所需的经贸人才中报关员、报检员的需求较大, 同时对跟单员, 单证员等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递减趋势, 业务员岗位未来三年的需求量将减少15.1%。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外贸环境恶化所致, 但在中国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数量巨大, 对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的总体需求仍较高, 特别是同时持有两证或多证的人才。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 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 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 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第三, 由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层次所决定。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专科生一般是在专科第一批次或第二批次招生, 实事求是说, 总体质量亚于本科的学生, 因此, 从他们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之日起, 我们就必须从学生学习能力和将来就业竞争的实际出发, 必须明确培养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培养定位, 体现错位打造、能力强化、岗位培养的特色, 所培养的学生在承担外贸业务跟单和国际货代与报关等一线业务的能力上技高一筹、具有比较优势。

专业发展定位是从专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主体和基本要求出发而确定的, 并不排斥向高层次细化发展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 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按照专业定位细化, 下设了两个专业方向:业务跟单、国际货代与报关。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 通过将专业细化, 的确使得岗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了。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单证、跟单、外贸业务员、货代、报关、报检等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要, 国际贸易专业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完善和修改, 制订了如下“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国际贸易专业通过社会调研, 对外贸专业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就业地区——珠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人员访问与问卷调查, 及时掌握就业市场上国际贸易专业适用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

正是根据市场对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 但目前的外贸行业对于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和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这几类职业都进行了细分, 大多数市场上的外贸公司都将货代、报关、报检等相关外贸业务外包给独立的货代公司或报关行完成, 我们确立了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业务跟单”方向, 即“能在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贸业务员、跟单等业务工作的高级直接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国际货代与报关”方向, 即“能在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报关、报检、货代等业务工作的高级直接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二) “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即“一个中心”, 是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即以市场为导向, 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原则为指导, 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基础上, 坚持以培养学生“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为中心, 使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实现“零距离”上岗。

“2”即“两个依托”, 是指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既具有“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 又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目的, 一方面以“实践教学”为依托, 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以“理论教学”为依托, 向学生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为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平衡“两个依托”, 我们在课程设置等方面采取强化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以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以创造真实训练环境等多种措施以凸显实践性教学。

“3”即“三个基础”, 是指培养的国贸专业的学生一是要有外贸职业素质基础, 二是要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基础, 三是要有经营管理能力基础, 以确保其具有“一个中心”所要求的“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和良好理论素养。

(三) “以证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国际贸易专业根据自身特点, 尝试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该体系中, 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以相应的行业从业资格证为出发点, 而每个从业资格证又都对应行业企业中的一个具体的职业工作岗位, 以期真正实现了“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近几年, 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体系设置都是大而统, 很容易沦为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 起不到高职高专“岗位培养”的特色。而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不断扩大, 贸易环境不断变化, 要求我们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要适应新的情况, 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 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惠娟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之我见[J].消费导刊, 2007, (5) .

[2]赵超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 (3) .

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篇10

通过调查, 大多数公司愿意招收具有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毕业生, 部分公司则明确表示不会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司不愿招聘高学历员工, 其理由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这些公司规模较小, 研发能力有限, 本身的业务限制了对招收员工的学历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 本科生的起薪要比专科生高,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选择专科生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普遍表示大专生一般比本科生更加吃苦耐劳, 勤奋敬业, 而且跳槽的情况也要少得多。而本科生则往往心高气躁, 缺少敬业精神。也有一些企业表示对员工的学历并不重视, 他们招收员工只看能力【2】。

根据国家对国内计算机市场的分类、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报告及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方面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工作, 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代码编写、数据录入、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等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尽可能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够在具体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要强。高职高专学校基本属于专门培养这一类的人才。

二、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确定培养目标, 见表1。

三、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模块进行。见表2。

三、参考性教学安排

(一) 必修模块确定。

根据课程设置确定文化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为必修模块, 这三个模块所培养的是未来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 开设选修模块。

受学制限制, 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模块, 可根据学生兴趣, 开设选修课程, 要求学生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安装与维护模块、网站管理模块、图形图像处理模块、程序设计模块、专接本模块选择中选择两个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既扩大了就业面, 又兼顾了就业与对口升学的矛盾。

(三) 实验与实训。

课程安排应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办公自动化模块、网站管理模块、图形图像处理模块的理论与实验学时应为1: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安装与维护模块、程序设计模块的理论与实验学时应为3:2。

除文化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专接本模块以外, 其余每个模块在其课程学完后都应安排实训,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一个项目, 将所学知识连贯、灵活应用。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成就感, 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课程动态化管理。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至于在学校时就过时, 或避免开设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 应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这就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动态管理, 及时开设新兴的、极具潜力的、发展前途较好的课程, 使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从而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真正做到教育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晓明, 陈平, 张铭, 朱敏悦.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 2004 (8) :11-18;

[2]马润成. IT 公司人才需求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启示[J]. 计算机教育. 2007 (9) :69-72;

上一篇:中学生物理兴趣培养下一篇:设计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