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2024-09-03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精选九篇)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1

猪瘟主要是由猪瘟RNA病毒导致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尽管医学上采取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但很多国家的病发率依旧得不到控制, 这已经成为养猪业中的一大难题。免疫接种在预防动物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并非有过疫苗接种的动物都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本文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探讨。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机体的原因

1.1.1 遗传因素由于猪群种类复杂, 其免疫应

答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群接受疫苗后发生的反应程度也大不相同。部分猪存在先天性的免疫问题, 以此造成免疫失效, 严重时引起死亡。

1.1.2 母源抗体干扰母源抗体在初生仔猪中起

到保护作用, 同时对仔猪的免疫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当全部的仔猪均在相同的时间接受免疫, 母源抗体过高的仔猪疫苗病毒则将被母源抗体中的免疫应答, 母源抗体过低的就会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处在传染病潜伏感染期, 这直接引起了免疫失败。

1.1.3 营养因素在疫苗接种猪体之后, 对机体

应该补充足够的营养元素, 若营养物质不充分将导致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数量出现异常情况, 直接引起免疫反应滞后及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1.2 疫苗的原因

1.2.1 疫苗质量疫苗质量好坏是免疫效果的决

定性因素, 在引购疫苗时其含毒量不符合标准, 将造成接种的疫苗中弱毒病原不充足, 导致免疫失效。

1.2.2 贮藏失误当前猪瘟疫苗都是活疫苗, 若

在运输、贮藏等环节出现失误则会影响免疫效果, 很多猪场对于疫苗的有效期没有注意, 贮藏时间过久会降低免疫作用。

1.2.3 剂量不当使用免疫剂时必须要结合猪群

的实际情况, 防止疫苗效果受到影响, 促进抗体水平的提高, 而剂量不足则难以消除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

1.3 免疫程序的原因

1.3.1 免疫时间把握不准且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

很多猪场对本场母源抗体的消长难以掌握, 仅采取一般的首免日期实施首免, 使得疫苗会被母源抗体中和, 仔猪则无法出现正常的主动免疫。

1.3.2 免疫程序不科学, 在免疫过程中, 没有把握

好次数、时间等要素, 影响了免疫的最终效果。将多种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在同一时间进行接种后, 机体的抗体应答明显减弱。

2 确保猪免疫效果的措施

2.1 机体方面

2.1.1 在种猪的引进上要做好全面检查, 避免购

进带毒后备种猪。对猪场应做好定期检测消毒, 保证猪种的健康状况符合要求。还应该对种猪来源情况详细了解, 对其疫病史做仔细审核。在种猪引进后更加严格观察, 通常每2周1次, 待确定健康无异常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合群。

2.1.2 在免疫接种前、后的10 d内, 为避免药物出

现异常作用, 禁止运用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饲料添加剂。维持正常的营养状况, 对高温炎热的季节, 需尽早在猪饲料中融合运用添加抗应激物质。禁止运用发霉变质饲料, 对饲料的质量严格控制, 采购原料时必须做到“保鲜、保质、低水分”。

2.1.3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对猪繁殖、呼吸综合

征、猪伪狂犬、圆环病毒等常见症状加强预防, 出现传染后要立刻采取措施控制感染程度。

2.2 疫苗方面

2.2.1 需防止中间流通过程温度的改变而影响疫

苗的有效期, 在实施免疫接种前期, 要逐一检查疫苗, 出现药瓶受损、封口不严、无瓶签、药物说明错误等问题时, 要禁止使用这类疫苗。

2.2.2 在疫苗采购过程中必须使用疫苗专用箱以

维护低温运输, 安排专业人员保管疫苗, 对保温情况做好具体记录, 禁止反复冻融。

2.2.3 在稀释疫苗时必须参照说明书要求, 运用

时禁止阳光直射, 且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2.2.4 防止多种疫苗的混合运用, 这样能够防止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最后的免疫效果。

2.3 免疫程序方面

2.3.1 加强免疫监测工作, 根据不同阶段的免疫

抗体水平, 了解抗体在体内的消长情况确定首免时机, 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制定符合本场的科学的免疫程序, 监测日龄尽量细化, 生产上可以考虑在15、25、40、50、60、70日龄, 小猪, 中猪, 大猪, 后备猪, 经产猪, 种猪等不同时期的免疫抗体情况, 根据抗体水平确定首免, 二免, 三免的时间。

2.3.2 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种猪每年一般两

次, 掌握使用免疫程序的抗体消长规律, 及时调整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 以便于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3 结语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2

动物医学专升本:

摘要: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养猪户获得了丰厚的收益,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经常发生猪群免疫失败现象,使得传染病的发生并造成大面积流行,极大地影响了一些养猪户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自己的体会并参考相关资料,谈谈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以便供养猪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猪场, 免疫效果,原因, 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猪病的发生及流行越发严重,死淘率较高,给规模化的养猪场和专业户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很多疾病不乏是由于免疫失败造成的。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不能期望免疫疫苗提供完全的保护。另外,免疫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接种途径、免疫程序和动物机体是否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等 [1]因素也影响免疫效果。因此,为保护和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我们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就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的原因及对策概括如下,以便供养猪生产者参考。一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的原因

(一)疫苗及稀释剂

1疫苗的质量

一些兽用生物制品厂家没有完善的生产条件和质检条件,导致弱毒苗污染或灭活苗灭活不彻底,其生产的疫苗可能带毒或带菌,导致猪群免疫后很快发病。另外,因为致弱的细菌和病毒疫苗只有当其病原体有活力并且能在免疫猪体内增值时才有效,所以疫苗的管理和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正常健康猪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应答,而疫苗没有按说明冷藏或使用超过保质期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此外,残留在注射器和针头上的化学消毒剂也会使弱毒苗失活,从而导致免疫失败。疫苗株和野毒的抗原性不同

很多传染性病原体经常有几种不同的抗原变异株,尤其是易受抗表面组分抗体控制的细菌(如猪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和遗传物质为RNA进而有较高突变率的病毒(如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尤其灭活苗比弱毒苗更容易因为菌毒株的抗原的差异导致免疫效果不好。疫苗稀释剂

每种冻干疫苗都有它特定的稀释液,对某种疫苗适合的稀释液用它做其他疫苗稀释剂可能会导致疫苗失活,因此稀释液使用不当也会减弱弱毒苗效力。例如:为了需要,有时一些疫苗和稀释液可能含有防腐剂,从而影响其他弱毒苗的效力。另外疫苗稀释剂的合格与否也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未经灭菌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和不使用专用稀释剂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4 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大多数兽用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猪用疫苗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独在健康猪身上做安全和效力检验,来确定免疫效果。因此,如多种疫苗混合使用,尤其是弱毒活苗可能影响免疫应答的特性,并降低疫苗的效力。此外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病毒性疫苗都含有一定的抗细菌成分,如抗生素。因此如果在免细菌活苗时前后使用,将降低细菌疫苗的免疫效果。

(三)疾病免疫干扰性疾病

一些免疫干扰性疾病如果在免疫期间存在,疫苗就不可能诱导完全的免疫应答,如果在免疫一段时间后存在,即使疫苗产生足够的应答,由于免疫力减弱,一些疾病仍可发生。如猪圆环病毒Ⅱ型(PCR)、呼吸与繁殖综合征(PRRS)、细小病毒病(PP)、猪伪狂犬病(PR)、猪流感(SI)、猪瘟(HC)等经种猪传给下一代,下代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效果不好,同时也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效果。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猪体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就导致疾病的发生,造成免疫失败。排除猪瘟强毒抗原猪的影响检出并淘汰带猪瘟强毒的母猪(猪瘟强毒抗原猪),它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或胎儿,它不仅使猪在胚胎期或出生前仔猪感染猪瘟病毒而致超免失败,同时又是使猪群或猪场发生非典型性猪瘟的根源,后患无穷,损失巨大[3]。

(四)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照搬某一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而不是根据当地猪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免疫效果的。

(五)其他相关因素环境卫生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平时不注意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存在,也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免疫注射用具消毒不严

免疫接种时不按要求消毒注射器、针头等,使免疫接种成了带毒传播,反而引发疫病流行。滥用药物

许多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降低疫苗的效果。免疫接种途径

一般不同的疫苗免疫时有不同的接种途径,消化道疾病可以通过口服,全身性疾病可以通过肌注(如猪瘟),气喘病弱毒疫苗只有注射到胸腔有效而其蜂胶灭活疫苗则肌肉注射有效。

二 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因素对策分析

(一)选用质量合格的疫苗及稀释剂科学、合理的选用疫苗

最好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农业部批准进口的优质疫苗,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发现药瓶破损、封口不严、瓶签无名称、无批号,无

有效期、无检验号、无用量、用法不清、物理性状与说明不符等,一律不得使用。特别是试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更需小心谨慎,此外疫苗种类繁多,选用时还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方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针对性制备自家疫苗

对于有多种血清型的传染病,像猪链球菌病、猪大肠杆菌病等最好用本场分离的菌株制备自家蜂胶灭活疫苗,从而有针对性的预防本场的致病性的菌毒株。选用质量合格的稀释液

购买稀释剂时要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合格的疫苗稀释剂,并严格的按说明书使用。对不合格、失效产品坚决不用。避免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每种活疫苗最好单独的使用,并间隔一定的时间,再免疫另一种活苗,避免其产生互相的干扰作用,影响免疫效果。若想混合使用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试验证实各种疫苗互不干扰或效果较为确实方可。如应避免猪瘟疫苗和猪丹毒肺疫二联疫苗的同时使用,因为猪瘟疫苗中含有的抗生素会抑制猪丹毒肺疫二联疫苗中丹毒杆菌和巴氏杆菌的感染增值。

(二)猪群状况及时检测母源抗体

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抗体水平适时免疫,避免免疫空白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和各种疾病发生,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在免疫前后应尽量减少猪的应激,不改变饲料品质,减少意外噪音。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等,确保产生坚强免疫力。提高营养水平

在配制饲料时把好原料关、加工关,根据猪的营养需要,配制营养全面的饲料,针对目前饲料中维生素极易氧化,维生素含量普遍不足等实际情况,饲料应额外添加多种维生素制剂。另外,春夏季应注意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应在饲料中添加质量较好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如腾骏“霉消安“、美国脱霉素、百鲜明等,夏季加工的饲料一次不宜过多,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三)疾病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免疫干扰性疾病

发现疾病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等疾病好转,猪群恢复健康后再免疫,如必须注射免疫时,应先注射健康猪,后注射病猪,并注意针头消毒,防止人为造成疾病传播。另外,在引种前,要了解对方种猪场的疫情,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无病时,方可合群。紧急接种,控制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加强抗体检测,当抗体水平高低不平,或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或较低,可能有野毒感染存在,这时应对猪群进行紧急接种,从而将病原拒之门外。

(四)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群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监督实施,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合本场免疫程序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猪群的种类、生产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免疫抗体或母源抗体的监测的基础之上,制定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并非免疫程序照抄照搬。还要考虑猪群母源抗体,各种疫苗免疫间的相互干扰,免疫间隔时间等因素。

(五)其他相关因素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做好消毒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进猪前对猪舍和所有用具彻底进行清洗消毒,外来人员,绝对不能进入猪场,要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加强猪场内的卫生管理工作规模养猪场。应结合本场的具体特点,建立各自的废物、污水处理系统。且定期进行除杂草、通沟、灭鼠、灭蚊、灭嶂等工作,做好防蚊、防库蠓,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加强免疫用具消毒

一是免疫所需的各类用具如注射器、针头要煮沸消毒一小时;二是药品封口石蜡除去后也要消毒;三是注射部位要消毒。消毒剂一般选用75%酒精和5%碘酒或速效碘等有效消毒剂。免疫接种时,应先接种健康猪,后接种病猪,最好每接种一头猪更换一次接种针头。合理使用各种药物

合理选用有增强免疫效果的药物:例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共轭亚油酸、菊糖、亚硒酸钠等免疫促进剂[5, 6 ,7]。据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可的松等药物除具有抗炎、抗毒素、抗体克作用外,还有抗免疫作用。另外,性激素等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如睾丸激素,雄激素等。在猪瘟接种3天前后停止使用一切药物,特别是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兽药黄茂多糖注射液可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复制;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促进抗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实现抗病毒作用。兽医临床上可用它与抗菌药混匀后一同注射,它也可与抗菌药分别注射,两种方式都可提高治疗效果。兽药甲硝唑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微生物和抗寄生虫药物,也具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目前市面上效果较好的制剂有腾骏的“抗疫键“、韩国的”巴罗顿“等。正确选用免疫途径

综上所述,疫苗接种后,动物不一定产生确实的免疫应答,它还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疫苗要安全的发挥更大的效力,其正确的使用和完善的动物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以上见解,是我们就现实养猪生产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养殖场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家峥,刘小燕.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特点及防制对策[J].农村养

殖技术,2003(19):24~25

(2)朱洪银,阚德义.规模化猪场的防疫与免疫[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

(8)464~466

(3)马永喜,张永成等.断奶仔猪日粮应用免疫增强剂的效果[J].中国饲料,2000(22):23~24

(4)吴俊穗,程锦棠.浅谈集约化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应注意的问题[J].福建畜牧兽医,2003(6)20~21

(5)岳文斌,车向荣等.甘露寡糖对断奶仔猪肠道主要菌群和免疫机能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 97~102

(6)王世礼,吴兴华等.左旋咪唑在猪瘟疫苗接种猪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3)~1113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3

【关键词】鸡;接种疫苗;免疫效果;原因;预防

鸡接种疫苗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对鸡的个体和大群会产生一定的损害,若导致免疫失败则对整个鸡群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就其产生的原因浅析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

1.1 局部反应

1.1.1 严重呼吸道疫苗反应

仔鸡在接种呼吸道疫苗后会常发生一种正常的呼吸道疫苗反应。但是,在寒冷的冬季,为保暖而紧闭门窗,致使空气污浊,尘埃和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时会引起严重的疫苗反应。常表现为呼吸啰音,摇头和眼睛流泪。

1.1.2 头颈部扭曲

颈部皮下注射疫苗时,由于操作不当,针头直接损伤肌肉和神经,或将疫苗注入颈部肌肉,引起颈部活动僵硬,表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1.1.3 腿部肿胀、跛行

腿部肌肉注射疫苗,由于注射不当,刺伤血管或神经,或注射油剂苗计量过大,或注射时污染了其他细菌,常引起注射部位发炎,导致肿胀、跛行。

1.2 全身反应

1.2.1 绿脓杆菌感染

由于孵化器、出雏器、存放雏鸡的孵化室消毒不严格,污染了绿脓杆菌,使出壳后的雏鸡皮肤或绒毛污染有绿脓杆菌;或接种MD(马立克)疫苗所使用的器械消毒不严格,被绿脓杆菌污染,导致雏鸡在1日龄接种MD疫苗时感染绿脓杆菌,使雏鸡2日龄~5日龄大批死亡。

1.2.2 葡萄球菌感染

由于饲养环境和用具消毒不严格,葡萄球菌污染了鸡的皮肤和羽毛,当进行鸡瘟疫苗刺种或肌肉注射时,葡萄球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鸡发生葡萄球菌病。

1.2.3 接种新城疫疫苗后引起鸡发生新城疫

发生原因有:(1)鸡群在接种新城疫疫苗时已遭受新城疫强毒的潜伏感染,免疫接种后使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鸡发生新城疫。(2)疫苗选择不当,用中等毒力的I系疫苗接种ND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50日龄以下)可引起新城疫,或用I系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的产蛋母鸡,可引起产蛋率轻微下降(1%~5%)和蛋质变差。(3)疫苗用量过大,尤其是NDI系疫苗注射过3倍量,可引起产蛋下降或神经症状。

1.2.4 IBD(法氏囊病)

发生原因:(1)疫苗选择不当,无IBD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选用较强毒株的IBD疫苗免疫,使免疫接种的鸡群发生IBD。(2)雏鸡在接种IBD疫苗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低,遭受外界环境中IBD强毒的感染,免疫接种后激发已感染鸡发生IBD。

1.2.5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在未发生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地区使用毒力较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时,可以起鸡群发病。

1.2.6 鸡痘

由于鸡群已感染鸡痘病毒,刺种鸡痘疫苗时,激发已感染鸡发生鸡痘或造成鸡痘病毒的人为传播而发生鸡痘。

2 预防措施

虽然引起疫苗不良反应原因很多,但只要注意预防就可有效的防止疫苗反应的发生。

(1)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勤通风,可以有效的减少呼吸道疫苗反应给鸡群带来的危害。掌握正确的疫苗注射操作手法和疫苗的注射计量就可以避免因注射不當给鸡只带来的损害。

(2)其次,注意对孵化器、出雏器、存放雏鸡的孵化室和接种疫苗所使用器具的消毒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脓杆菌感染和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

(3)最后,在接种疫苗前要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一定要在鸡群健康的境况下接种疫苗,另外要注意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接种剂量以及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以避免因接种不当使鸡群发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梁红册.接种疫苗后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是怎么回事[J].农村养殖技术,2009(12)

[2]陈合强.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2(06)

[3]唐长彬.浅议如何提高家禽免疫接种效果[J].畜牧市场,2010(05)

影响猪群免疫效果的原因分析 篇4

1 猪群的原因

1.1 应急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及机体内环境的影响, 在遇到高热、寒冷、转群、运输、潮湿、断奶、换料、密度过大等情况下, 均会发生应急反应, 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物质, 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 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 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影响免疫效果。

1.2 母源抗体干扰

仔猪在出生约30天的时间里, 体内的母源抗体能够保护其抵御一定的病毒侵害, 当仔猪体内存在较高的母源抗体时进行免疫, 体内的母源抗原会中和或抑制外来的抗原, 无法使机体对疫苗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较低或免疫失败。因此, 在免疫前, 最好对仔猪进行母源抗体滴度监测, 安排好首免时间。

1.3 免疫抑制行疾病

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等, 当生猪的免疫功能不全或感染该类疾病时, 猪体将会对疫苗产生免疫下降或免疫不应答, 造成免疫失败。如果免疫抑制发生在免疫后某一段时间, 尽管机体最初对疫苗产生适当的应答, 但因免疫力降低, 也可能发生疫病。

1.4 垂直传播与病毒入侵

一般情况下, 疫苗在免疫一周后能产生免疫能力, 对机体其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如果在这一周内仔猪被其他病毒入侵而感染, 就会导致免疫失败。如果妊娠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一些病毒, 有的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使猪在胚胎期或出生前而感染导致免疫失败。由垂直传播而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 可能长期带毒、排毒, 导致病毒扩散, 给养猪业带来极大损失。

2 疫苗及稀释剂质量

疫苗的质量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时代, 有的厂家进行不正当竞争或生产技术落后, 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疫苗毒株选择不适当, 从而导致疫苗质量下降, 效果不稳定;有的厂家职工素质差, 不负责任, 在运输过程中选择的运输车辆不合格, 或对疫苗保管储存不当, 导致疫苗质量下降;同时疫苗超过保质期, 或疫苗封口松动、储存疫苗的温度错误均会导致疫苗质量下降, 影响免疫效果。对于疫苗的稀释, 每种冻干疫苗都有特定的稀释液, 如果稀释剂选择不当、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 就会严重影响疫苗质量;更有部分养殖企业, 不管是哪种疫苗, 统一使用凉开水进行稀释, 最终导致免疫失败。

3 人员因素

3.1 人员操作

工作人员在进行疫苗注射前, 要对注射器械进行彻底消毒, 根据猪只体重的大小, 选择不同种类的金属不锈钢针头 (成年猪选择16×38的长针头、中猪选择12×25的长针头、仔猪选择9×15的短针头) 。在疫苗注射过程中要选择健康猪进行深部肌肉注射, 用注射针头原则上要求“1猪1针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样做工作量太大, 难以实行, 最好做到“1栏猪1个针头”或“1针管药换1个针头”, 这样能确保不会交叉感染;在抽吸疫苗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针管里的空气排尽, 否则容易出现在拔针时针头已拔出, 但疫苗依然会往外流出, 造成环境污染和疫苗浪费。药液被用了的空瓶, 一定要有专人回收, 不要随手乱扔, 空瓶经处理后焚烧或深埋。

3.2 免疫方法及免疫途径

不同的疫苗其免疫方法和免疫途径各不相同, 有肌肉注射、饮水、皮下注射等等, 未按规定途径免疫的, 会出现疫苗注射不合理, 导致免疫失败。

3.3 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有的养殖户由于专业技术缺乏, 为了方便, 随意将几种疫苗混合起来同时接种, 疫苗在体内相互干扰, 影响彼此复制和免疫应答, 有的提倡用多价疫苗, 注射一次疫苗能预防几种疾病,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认为, 最好按科学免疫程序, 一次只注射一种疫苗 (最好是弱毒疫苗) , 能起到相对的免疫效果。

4 药物影响

猪群在免疫过程中, 有的养殖户为了预防疫病混合感染, 人为的在疫苗中添加抗生素, 可是抗生素会改变溶液的酸碱度而大大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致使免疫减效。通常在使用弱毒疫苗前后的一段时间, 不能使用磺胺类药物, 使用后会使疫苗的活性降低甚至灭活。总之, 用药要科学, 确保免疫效果。

5 免疫程序不合理

每个场因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不同, 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注射, 切不能凭感觉、凭经验来进行疫苗注射, 更不能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注射疫苗, 要定期对本场的猪只进行疫情监测和抗体测定,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合理注射疫苗, 确保免疫效果。

6 饲养管理

6.1 饲料质量和营养

饲料的质量是影响免疫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饲喂霉变饲料, 比如黄曲霉、褐曲霉等霉菌素, 而几乎所有的霉菌素对免疫系统都有破坏作用, 这些霉菌素会产生毒素抑制免疫应答, 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根据生猪不同的日龄制定不同的营养配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猪的免疫力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维生素A、C、E和铜、铁、锌、镁、锰、硒这些微量元素都会显著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影响免疫效果。

6.2 饲养环境

场址的选择要符合《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动物检疫管理》, 场内要实行雨污分流, 对干清粪要堆积发酵, 对污水要建立污水沉淀池, 确保减少环境污染;猪舍设计要通风向阳, 做到冬防寒夏防暑, 配备一定的保暖降温设施;猪只的饲养密度不要太大, 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分群, 尽量给猪只一个安静舒适的生长环境, 减少应激 (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导致猪体免疫下降, 从而引起免疫失败) , 力争做到快乐养猪。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免疫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所重视。“养大于防, 以防为主, 防大于治”的养猪理念, 在养猪业中占绝对重要位置。在做防疫的同时, 影响免疫效果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在一线从事多年的养猪实际,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分别从猪群的情况、免疫方法、免疫程序、疫苗的原因、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影响免疫效果的原因, 以供参考。

浅析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 篇5

1 机体因素

1.1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疫苗接种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猪群的品种较多, 免疫应答各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群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样。有的猪可能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 (脾脏、淋巴、胸腺等免疫器官发育不全) ,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甚至马上死亡。

1.2 母源抗体干扰

一定的母源抗体对于保护仔猪避免早期感染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但由于母猪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 以及母猪所用疫苗的不同, 造成不同来源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所有仔猪均固定在相同日龄免疫, 母源抗体过高的仔猪反而可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 母源抗体较低的则可能在接种疫苗时处于传染病潜伏感染期,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即使是同一窝仔猪, 个体之间母源抗体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在首免时一定要加大疫苗的用量。

1.3 营养因素

疫苗接种猪体后, 机体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免疫反应, 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它们都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此时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 尤其是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缺乏, 均会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的数量, 从而导致免疫反应滞后或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导致免疫失败。

2 疫苗因素

2.1 疫苗的质量

据了解, 大部分养猪户不了解疫苗的质量标准, 购买了质量差或已失效的疫苗, 用于猪群后还是照常发病, 所以提醒用户购买疫苗时, 必须认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疫苗, 并且要到有疫苗资格证的地方购买, 同时要检查疫苗的性状、日期、标签及说明书。发现瓶签不清、瓶内有异物等的疫苗, 绝对不能用。

2.2 疫苗的贮藏运输

各种疫苗一定要按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对活毒疫苗如猪瘟、仔猪副伤寒等疫苗必须在低温下保存, 且温度要相对稳定, 不能反复的冻融, 否则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另外, 疫苗在接种前受日光的直接照射, 或取出时间过长, 稀释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均会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败。

2.3 疫苗稀释不当

各种疫苗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必须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操作。除猪三联疫苗有专门配置稀释液外, 其它疫苗一般用生理盐水。灭活疫苗不用稀释直接使用。

2.4 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猪的免疫接种的方法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肌肉注射免疫时, 出现“飞针”, 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 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引水免疫时, 免疫前要停水3 h, 饮水器要用非金属器具, 且避免阳光直射。

3 免疫程序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使猪群达到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和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十分重要。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首免日龄、接种次数、接种间隔时间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疾病状况、猪的用途、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的品种等因素。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的时机不当, 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 受母源抗体干扰, 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 会出现免疫空白期, 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 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 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因此猪场应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4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突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和饲料改变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给动物接种疫苗, 会引起动物机体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下降, 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4.1 药物因素

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对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 导致免疫失败。

4.2 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发霉的饲料等各种刺激都能使猪体产生应激反应。

4.3 管理因素

密度过大;混群;疾病;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等, 都可形成应激反应。

4.4 疾病因素

当猪接种疫苗时, 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 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 接种疫苗后必然导致猪群发病。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原因及对策 篇6

1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

1.1 疫苗的质量及使用

疫苗是一种特殊产品, 其来源必须是国家研究认可的而且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组织供应的合格产品。如果疫苗来源不是国家认可的生物制品, 其质量不合格, 或因疫苗运输、保存不符合条件要求, 疫苗在使用中受阳光照射, 取出时间过长, 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用量未按规定剂量或注射部位不准确, 影响疫苗的效价, 甚至使用疫苗已过期失效, 使机体不能产生有效免疫保护作用。某些猪场忽视仔猪虽然生长快, 但免疫机能不健全, 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特点, 选一些中等毒力的疫苗, 或为预防多种疫病, 使用多联疫苗进行免疫, 收不到较好的免疫效果。而且有可能造成其中某种抗原不能产生足够抗体, 甚至毒力增强, 以致病原扩散。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疫苗同时注射, 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如在接种猪瘟疫苗的同时接种猪蓝耳病疫苗等。

1.2 机体因素

动物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对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受遗传控制, 因品种而异, 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同一品种, 其个体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尽一致。有的猪只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因而导致免疫失败。由于进场猪只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接种, 若母源抗体高、反而干扰了后天免疫, 不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即使是同一猪群, 不同个体之间的母源抗体滴度也不一致。其母源抗体干扰疫苗在体内的复制,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1.3 饲料因素

饲料中的维生素及许多营养成分的缺乏, 营养不良或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都会降低抗体免疫应答能力。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E、B和多种微量元素和全价蛋白质时, 更能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反应明显受抑制。实践证明仔猪缺水, 断食时间长的条件下, 胸腺和脾脏重量会明显下降, 脾脏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网状内皮系统细菌清除率降低, 即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1.4 疾病因素

疾病也是造成猪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猪瘟、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等能损害猪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粘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等, 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猪蓝耳病毒感染通过呼吸道与肺泡巨噬细胞上结合经胞吞作用进入肺泡巨噬细胞, 在胞内大量增殖, 造成巨噬细胞大量破坏, 使其对异物的非特异性吞噬清除功能降低, 释放超氧负离子杀菌能力下降, 给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影响其他传染病免疫。猪圆环病毒主要在机体的单核, 巨噬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中复制, 患病猪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由于患病猪影响猪瘟疫苗的体液免疫, 使猪瘟的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反应受到明显抑制。在免疫缺陷条件下, 常继发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病、猪链球菌病、猪副嗜杆菌病、支原体肺炎等, 如猪肺炎支原体, 对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产生抑制作用, 呼吸道局部粘膜抗体下降, 能引起严重的气管炎病症。

1.5 饲养管理因素

猪场中的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在用苗期间猪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直接影响用苗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饲草发霉, 由于霉菌毒素是霉菌的代谢产物, 其中呕吐霉素、烟曲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可直接使猪群中毒死亡外, 严重的是降低了猪群的免疫功能, 霉毒素能使胸腺、脾脏萎缩, 毒害巨噬细胞, 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有些重金属, 使用不当均可抑制免疫应答反应, 如重金属的铅、铜、汞、砷等。某些化学物质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 可引起猪免疫系统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 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 切不可乱用。某些猪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滥用抗生素药物或药物饲料添加剂,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 如链霉素、地塞米松等, 对淋巴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1.6 应激因素

猪群受到应激源和环境温度、湿度、饲养密度、断齿断尾、转群等刺激后, 猪只处于强应激状态, 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 使嗜酸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其活性受阻, 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2 防治对策

2.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 由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供应的优质疫苗。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要逐瓶检查, 注意瓶子有无破损, 封口是否严密, 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 猪群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视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3 正确掌握疫苗接种方法保证免疫质量

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疫苗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不可过量, 也不可减量。疫苗减量, 免疫应答抗体水平不高, 影响免疫效果, 过量能引起较强反应。

2.4 使用优质全价饲料

农户养猪饲料普遍具有随意性, 应根据猪的品种、日龄、生产阶段合理配料, 仔猪饲料营养水平要求较高, 最好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要适当添加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VA、VB、VC、VD及脂肪酸等, 确保免疫力。

2.5 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

采用科学的消毒方法, 能使机体对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提高, 且维持时间更长。要合理选择消毒药, 每周进行1次舍外卫生大扫除和环境消毒, 带猪消毒要按猪群的不同日龄定期开展。同一类消毒药不能长期使用, 应按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药交替使用, 防止耐药性产生。

2.6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和各种疾病发生

浅谈猪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篇7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 疫苗的因素要检查疫苗质量、运输保存过程是否符合规定、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疫苗血清型等。

(2) 母源抗体的干扰由于各种疫苗在种畜中的广泛使用, 可能使种畜的母源抗体水平提高。若接种过早, 当疫苗病毒注入幼畜体内时, 会被母源抗体中和, 从而影响疫苗免疫力的产生。

(3) 营养水平的影响研究证明:机体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不平衡都会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如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淋巴细胞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减少;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4) 饲料霉菌的影响当饲料发霉产生的一系列的霉菌毒素, 能使胸腺淋巴萎缩, 毒害巨噬细胞, 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从而产生免疫抑制。

(5) 猪只的健康状况猪群接种疫苗时, 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 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 接种疫苗后可能导致猪群发病。有时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品种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 接种疫苗后, 常可导致免疫副反应发生。

(6) 应激因素所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限位栏、密度大、捕捉、转群、争斗、限食、去势、换料、打耳号、断尾、严寒酷暑、噪音等因素都使猪处于应激状态, 导致亚健康状态。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 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导致免疫失败。

(7) 免疫程序不合理猪场没有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及本场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的时机不当, 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 受母源抗体干扰, 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 会出现免疫空白期, 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 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 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8) 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如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免疫抑制性药物:氯霉素、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四环素、激素、抗病毒药物等。

2. 提高猪免疫成功率对策

(1) 合理正确的使用疫苗两种疫苗尽量不要同时注射。注射器械要经过煮沸消毒后使用。根据免疫猪只数量、疫苗剂量, 计算出所需疫苗数量, 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避免浪费。一旦启封要尽快用完 (三小时内) , 疫苗解冻稀释后, 达到常温后使用。

(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3) 加强饲养管理给猪提供优质全价的饲料, 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改善猪舍的环境, 给猪创造一个最适合它们的生活环境。

营养水平对猪自身免疫力的影响 篇8

1 营养与免疫力的关系

1.1 猪遇到疫病威胁时的反应

当猪受到疫病的侵入时, 免疫系统能快速动员起来, 将侵入的病原压制住直至消灭, 但病原微生物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斗争和适应。一些病原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发展出一套新的对付方式, 并且可改变自己来突破猪的免疫防线, 一部分体弱的猪在疫病的攻击下表现出一些常见的疾病症状。

猪在与疫病的抗争过程中, 免疫系统会激活, 机体会合成大量细胞因子、化学因子、急性期蛋白质、免疫抗体等, 代谢率明显增强, 产热增加及体温升高, 需要大量的养分。首先需要大量的氨基酸合成急性期蛋白质、抗体及其他活性物质, 体蛋白质会损失、氮排出量增加。但此时猪的食欲和采食量则大幅减少, 甚至绝食, 免疫系统的营养供应主要来源于自身体蛋白的降解。其结果就是生长降低甚至停止, 这种采食和生长的下降不是病原本身对机体的伤害造成的, 而是猪在应对疫病做出免疫反应造成的。

1.2 营养与免疫力

猪的日常饲料供给都以健康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为基础制定的。但在面对疫病入侵时, 猪的营养分配和代谢则完全改变了, 免疫所需的养分与生长所需养分完全不同。病原微生物入侵时急需合成大量的急性期蛋白和免疫球蛋白, 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的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如果在疫病应激下, 猪依赖体组织满足免疫的氨基酸需要, 显然这些氨基酸可能成为限制性氨基酸。一旦成为限制, 就会抑制免疫功能。

2 提高猪免疫力的各种营养素

2.1 蛋白质和氨基酸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 抗体免疫球蛋白都是蛋白质。氨基酸是合成抗体、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的基本原料。现代养殖户大部分饲养的都是瘦肉型杂交品种, 瘦肉生长潜力大, 其代谢特征是可利用氨基酸较多分配给肌肉的生长, 较少的分配给免疫器官和组织。所以一旦蛋白质和氨基酸缺乏, 就会降低猪的免疫力。如果在条件较差的猪场饲养, 在受到疫病的入侵时认为其生长速度慢就降低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结果是猪的健康状况和免疫力更加恶化, 死亡增加。

2.2 能量

试验证明:给8周龄小鼠足够的蛋白质, 但降低能量摄入37%, 52周后发现:与能量摄人充分的小鼠比, 能量缺乏小鼠脾脏的重量降低83%, 白血球的数量由8000降低到不足1000/mm3, 脾树状细胞减少80%, 可见能量缺乏严重降低了免疫组织。与能量充足的小鼠比, 能量缺乏的小鼠在接种肝炎疫苗后, 抗体的滴度降低94%, 细胞免疫力降低70%。看来, 在能量严重缺乏的动物其免疫器官和免疫力明显降低。对于现代瘦肉型猪的饲养, 在生长阶段提供充分的能量, 可保证猪保持较高的免疫力。如果在遇到养猪低潮, 或猪场出现经济困境, 降低猪的饲料供给, 一旦遭遇疫病来袭, 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2.3 维生素

2.3.1 维生素A

维生素A在维持上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资料证实, 维生素A可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当体内缺乏时, 血清抗体滴度显著降低, 破坏IgA向胆汁中的分泌, 阻止淋巴细胞向小肠的迁移, 这些综合免疫缺陷会增加猪因维生素A缺乏而易感许多传染病。

2.3.2 维生素D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是维生素D的靶细胞, 维生素D可以调节这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反应。其对淋巴细胞的效应是直接或间接通过辅助性单核细胞调节的。维生素D可刺激单核细胞的增殖, 使其获得吞噬活性, 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

2.3.3 维生素E

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使合成抗体的能力增加, 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据报道, 给妊娠100天的猪注射维生素E, 其初乳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 能够改善仔猪的发育状况, 提高对疫病的抵抗力。

2.3.4 其它维生素对猪免疫的影响

据报道, 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可降低一些应激因子对猪机体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嗜中性白细胞起作用时也需要维生素C。当仔猪缺乏泛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时, 其抗体的效价也会将低。

2.4 微量元素

2.4.1 铁

铁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成分, 铁的升高或降低可增大细菌和寄生虫的易感性。当仔猪患缺铁性贫血时,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补铁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血清血球蛋白含量显著提高。

2.4.2 锌

锌是直接参与免疫调节活动, 在免疫细胞分化、增殖及免疫应答介导因子和调节复合物的基因表达调节中起作用。同时锌对保持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能降低某些寄生虫的感染。

2.4.3 硒

硒是谷胱甘肽氧化酶的组成成分, 与维生素E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可以增加猪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 提高抵抗力。

2.4.4 铜

缺铜会引起体液性、细胞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下降, 同时还影响单核细胞的功能。铜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活性以及淋巴因子的功能, 具有杀菌及溶菌的作用, 起到吞噬细胞和抗体防御能力的作用。

2.4.5 其它微量元素对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铬、氟、碘、锰等一些微量元素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许多试验表明, 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功能, 调控代谢过程, 促进生长, 改善胴体品质等。

3 小结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9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PRRSV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病毒致病力强, 传播速度快, 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仔猪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可达50%以上, 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 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它不仅引起猪群发生严重的原发性病原感染, 更为严重的是还可引起猪的免疫抑制, 导致猪群混合或继发感染其他传染病。2006年夏季该病在我国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流行, 给养猪户带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 全世界主要养猪国家均有该病存在, 它已严重威胁着全世界的养猪业。

免疫是目前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养猪场都能主动为猪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预防接种,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疫病的蔓延、流行。但免疫后依然发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给养猪场造成很大的损失。经过我们调查发现,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失败, 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因素造成的:

1 疫苗因素

疫苗因素是影响免疫能否成功的基础。疫苗的质量不合格, 疫苗运输、贮存不当, 疫苗超过有效期, 疫苗毒株和传染病毒株血清型不同, 灭活疫苗灭活不全, 弱毒疫苗毒力返强, 疫苗被污染等因素均影响免疫效果。

1.1 疫苗质量不过关

疫苗的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现用的猪蓝耳病的疫苗主要有经典毒株灭活苗、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灭活菌和弱毒苗, 生产厂家有数十家。不同厂家设备水平不一, 技术水平不一, 生产的疫苗质量也参差不齐。养殖户如果使用了源头上没有保证的疫苗, 就会使免疫失败的机率明显提高。

1.2 疫苗运输、贮藏不当

疫苗的运输、贮藏是免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如果运输、贮藏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 甚至失效, 影响免疫效果。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应在2℃~8℃的低温下避光运输和保存, 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都会影响免疫效果。一些销售商或使用者由于不具备低温运输和保存疫苗的条件, 致使疫苗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提前减效或失效, 导致免疫失败。

1.3 疫苗过期失效

任何一种疫苗都有它的有效期和保存期, 即使将疫苗放置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保存, 它的免疫效价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少养殖户在使用疫苗前, 对疫苗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是否有破损等不进行认真的检查, 不详细地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往往使用过期失效的疫苗, 导致免疫失败。

1.4 疫苗选择不当

PRRSV在猪体内持续感染的过程中, 会不断发生变异, 产生新的病毒亚种或亚群, 新的变异毒株和强毒株的出现, 使传统的经典猪蓝耳病疫苗不能有效地抵御这些毒株的攻击, 使免疫失败。

在第23届广东养猪产业博览会上, 一位中国动物疾病控制中心的权威专家就表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对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都有保护作用, 但用经典毒株做的疫苗对新变异的毒株只有部分保护作用。

1.5 灭活疫苗灭活不彻底

目前多用的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 由于灭活苗在生产中灭活不彻底, 使疫苗带毒, 毒株在猪体内迅速复制为强毒而导致猪群发病。

1.6 弱毒疫苗毒力返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才面世不久, 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使弱毒苗变为中毒苗或强毒苗, 在猪群中造成疫情。

1.7 疫苗污染

疫苗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疫苗的污染。

2 免疫程序因素

在免疫工作中要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才能获得免疫成功。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猪群的种类、生产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免疫抗体或母源抗体的监测的基础之上, 制定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 不能将书上或外地的免疫程序照抄照搬。制定免疫程序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是干扰疫苗免疫最常见的因素。当母源抗体水平高时, 常导致仔猪的免疫失败。科学的免疫程序应该是先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依据抗体水平高低, 再确定免疫时机, 仔猪一般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 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如果过早免疫, 仔猪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过迟免疫, 又极易感染发病。

2.2 免疫干扰

按照免疫程序猪体一般要接种多种疫苗, 但两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不够, 使疫苗之间产生相互干扰甚至相互拮抗, 抑制了猪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降低猪体抵抗力, 造成免疫失败。

2.3 免疫次数不当

猪蓝耳病疫苗接种1次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 必须多次免疫。一些养猪户不重视重复免疫, 认为免疫1次就万事大吉, 其结果是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而发病。

2.4 免疫间隔时间不当

同一种疫苗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免疫后, 所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较长, 达到的抗体水平较高。重复免疫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抗体的维持时间来确定的, 一般最短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4d, 有的认为免疫次数越多, 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结果引起免疫耐受, 反而达不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第2次或2次以上免疫接种的份量不得低于前次免疫时的份量。

2.5 免疫剂量不当

各种疫苗必需按一定的注射剂量使用, 才能产生最好的免疫效果。猪蓝耳病疫苗应根据猪的大小和疫苗说明书的要求确定相应的剂量, 不能大小猪用同一剂量, 也不能随意加大或减少疫苗的用量。

3 免疫操作因素

不按操作技术规范进行免疫, 是导致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注射针头选择不当

有的养猪户常使用短而粗的针头进行预防注射, 注射针孔大而浅, 疫苗易注射到脂肪层影响其吸收, 同时由于注射孔过大, 疫苗易流出, 造成注射量不足。

3.2 器具消毒不当

接种用器具未经消毒、消毒不严格、消毒方法不正确或消毒后存放过久, 超过了消毒有效期, 操作时造成疫苗被污染, 影响接种效果。有的养猪户疫苗注射一针多猪, 这样极容易造成病猪与健康猪之间的交叉感染而引发疫情。

3.3 疫苗准备不当

疫苗使用前, 应恢复至室温 (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h~3h) , 注射前应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 限当日内用完。

3.4 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不当

蓝耳病疫苗一般采用耳后肌肉注射, 注射部位应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猪难以保定和飞针注射疫苗, 使部位难以准确同时进针尺寸较浅, 疫苗没有注入肌内而是留在脂肪内, 失去免疫效果。

3.5 免疫后观察、记录不当

疫苗注射后, 猪只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如加强观察, 发现严重过敏反应猪后及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急救治疗, 完全可减少损失。很多养猪户在注射后忽视观察, 导致丧失猪只过敏反应的最佳救治时间。

免疫后还应做好接种记录, 有些养猪户由于没有免疫记录或免疫记录不完善, 常造成漏打或重复注射, 也给以后的免疫造成困难。

4 动物因素

动物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等也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

4.1 猪群营养不良

日粮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严重不足或比例失调, 可影响猪体抗体、淋巴因子的合成而影响免疫效果。

4.2 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只有健康的猪只免疫后才能产生坚强的保护力, 猪只越健康, 免疫效果就越好。如果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就会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完整性, 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4.3 猪群隐性感染

猪群在接种疫苗前已感染了蓝耳病病毒, 尚未出现临床症状, 接种疫苗后会适得其反, 造成猪群发病甚至死亡。

4.4 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

猪只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免疫抑制性疾病 (如喘气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后, 猪体的免疫系统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5 饲养管理因素

猪群饲养管理不良, 猪舍卫生条件差, 猪饲料营养不全面、混杂霉菌、毒素等, 免疫期间猪只滥用药物等都将影响免疫效果。

5.1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猪场饲养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粪便清除不及时, 有害气体过多, 不按时消毒, 不及时杀灭蚊蝇, 使猪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应用疫苗接种期间, 猪只可能受到病毒、细菌感染, 导致抵抗力下降, 导致免疫失败。

5.2 滥用药物

有些药物 (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皮质激素类等)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尤其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 可导致机体淋巴细胞减少, 致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引起免疫失败。

5.3 饲料中的有害物质超标

饲料中的无机盐含量过高, 有害重金属 (如铅、镉、汞、砷等) 超标, 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添加量过大, 饲料发霉变质产生的霉菌毒素等都将损害猪只的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失败。

5.4 无害化处理不到位

猪场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或没有启用无害化处理设施, 使死猪、病猪及废弃物乱丢乱抛, 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存在及交叉感染。

5.5 管理不善产生应激

猪群免疫前后, 如经历长途运输、突然换料、饲喂劣质饲料、打耳标、阉割、高温、寒冷、潮湿、缺氧、惊吓、噪音等应激因素的作用, 可使猪体内存在较高的皮质激素, 而皮质激素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从而导致猪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6 外界因素

6.1 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国内的存在范围相当广泛, 猪场外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及变异强毒株随时威胁着猪群的安全。猪体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 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 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

6.2 猪场选址不当

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建猪场, 猪场的隔离消毒及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留下隐患。

总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失败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因素, 它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查找原因时, 要树立多病因论的观点, 对猪群的疫苗、免疫程序、营养、生理状况、药物与毒素、饲养管理与环境等进行深入的调查, 对各种资料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才能找出主要矛盾, 得出客观科学的解决办法。

摘要:免疫是目前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养猪场都能主动为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接种,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疫病的蔓延、流行。但免疫后依然发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给养猪场造成很大的损失。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 本文对各种失败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 以期为广大养猪户正确合理进行免疫提供帮助, 从而有效地提高免疫质量, 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高血压病人的麻醉下一篇:市场结构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