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短跑

2024-09-10

男子短跑(精选五篇)

男子短跑 篇1

(一)三种姿势跑:1~10米采用侧身跑,1 1~20米采用倒退跑,21~30米采用交叉步跑。

(二)曲线蛙跳,以及其他柔韧与灵敏性素质练习。

这些练习是作为准备活动进行的,目的是使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得以加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进行专项素质练习

(一)最大限度地加速跑,如60~100米加速跑,持续三组。

(二)练习的每组次休息间歇在70秒左右。

(三)极限或次极强度训练30~100米或30~60米,注意在练习时动作的准确性。

(四)进行每组练习,每组内要高强度;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2~3分钟,通常在4~5分钟之间。

(五)进行30~40米的短跑赶超练习以增强竞技心态。

在进行专项素质训练中,适当搭配休息的间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特点是维持时间短,通常为5~8秒,但输出功率在所有供能系统中是最大的。在5~10秒大强度运动时,能量的供应几乎全部来源于磷酸原供能,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量的乳酸生成。

三、在专项训练中,采用重复训练法

(一)短跑训练的20~60米进行间跑。

(二)短跑30~60米成组跑。

(三)短跑40~60米成组跑。

四、进行力量素质的练习

(一)主要利用杠铃,通过负重弓步走,来练习加大步幅,提高腿部力量,利用负重纵跳,以加强脚腕的力量和腿部爆发力,这种力量练习主要发展的部位为下肢肌群。如:前肌群、后肌群、臀中肌、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等。另外还有发展远端肌群,如下肢外踝、内踝、胫骨、跟骨肌群等。

(二)在训练中利用杠铃、哑铃、单双杠等增强上肢力量,以维持身体平衡,协调上下肢动作,增强后蹬效果。主要发展的上肢肌群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和胸大肌。还有上肢的远端肌群,即肱肌、尺侧腕层肌、指伸肌肌腱等。

(三)利用体操垫加强腰腹肌力量的训练以维持中部躯干的稳定性,减少身体的不正确用力。主要应用腰腹肌群为: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力量素质的练习要适时而定,但每周的训练不能少于两次。

(四)利用登山台阶作为一种训练途径,则是充分发挥我校的地理优势进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距我校不远的海浮山上有大约1000米左右的登山台阶,分为两段,中间有一段平地相连接。第一段台阶坡度较小(大约45°),长度约为200米。中间的平地约550米,第二段台阶坡度较大(大约60°),长度约为190米。在此地训练时,要求学生先从第一段台阶单阶跳上,然后慢跑过平地,再加速跑上第二段台阶。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体力分配要均匀,重点要放在第二段的台阶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腿部力量得到明显加强。但这种强化性的训练方法要适度,一般每周不能超过一次,否则运动员难以承受。

五、进行糖酵解能力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供能的比例越大,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所以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

最高乳酸训练通常采用间歇训练法。运动时间30~60秒,重复4~5次,在训练中,可调整间歇休息的时间和运动与休息的比例来提高乳酸生成量。这是因为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的供能比例越大,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泳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如全力跑1分钟左右达力竭状态时,血乳酸最高也只有1 5毫摩尔/升左右,如进一步提高乳酸生成能力就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抗酸、耐酸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乳酸有不同的耐受力,而耐受力提高时,肌体不易疲劳,运动能力也随之提高。

乳酸耐受力训练常采用超量负荷的方法。可采用1~1.5分钟运动,4~5分钟休息,4~6次休息的办法。

六、注意事项

(一)在实际的短跑训练中,初时训练不易超过60米,训练时间不应超过10秒,每次跑的间歇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该符合能量补充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学生的训练应根据其实际训练水平而定。

(二)应该在做好预备活动的情况下,将速度训练放在其他训练内容的前面。

(三)在一般情况下,发展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为主的速度训练在一周中不少于3次。

(四)在训练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要避免习惯性的错误动作干扰成绩的提高。

(五)注意训练强度不能太大,防止因为过度训练对运动员造成机体的伤害和免疫力的下降等不良影响。

(六)注意膳食和休息,使运动员的体力在每次训练后都能尽快得到恢复。

男子短跑 篇2

短跑是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追求高速度与大力量,因此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在在对短跑运动员的下肢练习中,对于股外侧肌群、股直肌等大腿前侧的肌群都有着专门性的练习,比如说深蹲练习、半蹲练习、负重跨步跳练习等都是发展的股前侧肌群的力量,但是对于短跑运动员的股后肌群的训练,很少有教练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违背了体能训练的一个原则,就是训练的整体性原则,腰腹是个圆柱体,大腿同样也是,每一侧的力量都得针对性进行发展与提高。

在训练前后可以发现,很多运动员对于股后肌群的训练一般都是通过拉伸韧带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股后的柔韧性,但是柔韧性的稳固提高,力量得不到同步的发展,这会严重影响短跑运动员在全程跑中的肌肉弹性,从而减慢了自己的动作速率,最终会严重自己的运动成绩,这就是很多韧带好的运动员反而比韧带非常差的运动员的短跑成绩要差的原因。

股后肌群的好坏影响了运动员在后蹬时每一步的位移距离,如果运动员的发力方式对的话,强大的后作力会给运动员带来很好的向前性,运动员在起跑到加速跑再到途中跑最后再到冲刺跑上的过程中,因为有着很好的后作力,运动员跑起来会更加的轻松,对于运动员体能的消耗也会有所减少。

股后肌群的伤病永远是科学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股后肌群的拉伤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在大负荷量度的训练中是短跑运动员中最为常见的伤病。通过经验可以知道,很多短跑运动员是在自己刚出完成绩以后会经常性发生股后肌群的拉伤,这在运动训练学中和运动生理学中可以解释为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跟不上自己的竞技状态以后,就会伤病,同理就是因为这些短跑运动员的股后肌群相对于其他组织肌肉力量有所欠缺,在协同用力的时候,由于跟不上其他组织的用力大小,非常容易出现拉伤的现象。

力量一直都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力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短跑运动员的整体技术动作,股前侧肌群的力量影响着短跑运动员在全程跑中的抬腿高度,而股后肌群的力量则影响着短跑运动员的后蹬动作,只有股后肌群力量足够,运动员具备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他们的后蹬才会更加的充分,动作连节中才会更加的流畅。

2实验前后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关键素质上的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

2.1实验前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关键素质上的测试结果分析

短跑运动员最为关键的素质则是自己的速度能力以及爆发力,因此选择30米跑、150米跑、立定跳远作为测试内容,根据这些测试内容来分析短跑运动员的关键素质能力。

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市公园路体育运动学校和清凉山体校的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中,实验组的运动员中3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3.68秒,15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17.56秒,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为2.79米;对照组的运动员中3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3.65秒,15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17.53秒,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为2.81米。

在显著性上,对照组和实验组的30米跑成绩之间的p值大于0.05,这说明了两组运动员的30米跑运动成绩不具备显著性差异;150米跑运动成绩之间的p值也大于0.05,因此两组运动员的60米跑的运动成绩不具备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之间的p值也同样大于0.05,所以两组运动员的跳远的运动成绩不具备显著性的差异。

因为这些关键素质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运动成绩都不具备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组上是符合实验的条件的,本实验可以根据这样的分组继续进行。

2.2实验后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关键素质上的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3所示实验后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关键素质上实验组3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3.59秒,15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17.10秒,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为2.91米;对照组的30米跑平均成绩为3.61秒,150米跑的平均成绩为17.42秒,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为2.85米。

在显著性上,对照组和实验组的30米跑成绩之间的p值都小于0.05,这说明了两组运动员的30米跑运动成绩具备显著性差异;150米跑运动成绩之间的p值也小于于0.05,因此两组运动员的60米跑的运动成绩具备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之间的p值也同样小于0.05,所以两组运动员的跳远的运动成绩不具备显著性的差异。

因为这些关键素质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的运动成绩都具备显著性的差异,所以可以说经过实验后,实验组的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相对于对照组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可以说进行专门性的股后肌群力量训练以后,南京市公园路体育运动学校和清凉山体校的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们在相对于传统的训练状态下,短跑的关键素质上有了更好的提高。

2.3实验前后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关键素质上的测试结果总结

根据表4可以看到实验前后,实验组的运动员在30米的测试中实验后比之前快了0.09秒,150米跑的测试中实验后比之前快了0.46秒,立定跳远的测试中实验后比之前远了0.12米;对照组的运动员在30米的测试中实验后比之前快了0.04秒,150米跑的测试中实验后比之前快了0.11秒,立定跳远的测试中实验后比之前远了0.04米。

男子短跑 篇3

1 研究对象

文章选取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短跑项目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检索和查阅了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比赛成绩。

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9.0软件对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短跑项目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数理统计[1]。

2.3 逻辑分析法

对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短跑项目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组男子100 m前8名运动员成绩分析

由图1、表1可知, 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100 m的最好成绩是2010年的10.96 s, 前8名的最好平均成绩是2011年的11.22 s。最好成绩变化范围在10.96~11.23 s之间, 平均成绩变化范围在11.22~11.43之间, 整体起伏不大, 但都没有达到2011年的最好成绩。从表2可知相伴概率为0.365, 大于显著性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5个组总体方差是相等的, 即方差具有齐性。从表3可知相伴概率为0.333>0.05, 表示接受零假设, 也就是说5个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高中组男子200 m前8名运动员成绩分析

由图2、表1可知, 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100 m的最好成绩是2010年的22.38 s, 前8名的最好平均成绩是2010年的23.11 s。最好成绩变化范围在22.38~23.10 s之间, 平均成绩变化范围在23.11~24.06 s之间, 前三届的成绩起伏不大, 较为平稳, 后两届不断降低, 幅度较大。从表2可知相伴概率为0.944, 大于显著性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5个组总体方差是相等的, 即方差具有齐性。从表3可知相伴概率为0.010<0.05, 表示拒绝零假设, 也就是说5个组中至少有1个组和其他4个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多重比较可知, 2015年的高中男子200 m前8名成绩与2011年、2012年及2013年的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组别间没有差异。

3.3 高中组男子400 m前8名运动员成绩分析

由图3、表1可知, 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400 m的最好成绩是2011年的53.93 s, 前8名的最好平均成绩是2011年的51.83 s。最好成绩变化范围在51.83~52.71 s之间, 平均成绩变化范围在53.95~55.14 s之间, 整体起伏不大, 和男子100 m相似, 后四届的最好成绩及平均成绩都没有达到2011年的水平。从表2可知相伴概率为0.202, 大于显著性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5个组总体方差是相等的, 即方差具有齐性。从表3可知相伴概率为0.775>0.05, 表示接受零假设, 也就是说5个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以上对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高中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短跑项目各组别前8名成绩分析可知: (1) 各个项目的发展不均衡, 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2) 男子100 m成绩变化较为稳定; (3) 男子200 m成绩发展不稳定, 而且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4) 男子400 m成绩发展较为稳定, 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1—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男子短跑项目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各个项目的发展不均衡, 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2) 男子100 m的成绩变化较为稳定; (3) 男子200 m成绩发展不稳定, 而且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4) 男子400 m成绩发展较为稳定, 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关键词:中小学,田径,短跑,成绩

参考文献

男子短跑 篇4

一、力量训练的内容

(一) 提高骨骼肌的绝对力量。负重练习、抗阻力练习、递增负重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骨骼肌的绝对力量。操练时首先选用最大负重的50~60%开始, 逐步过渡到100%的重量。完成5~7组, 每组4~5次;爆发力是除骨骼肌肉力量外另一个需要加强训练的, 锻炼方式偏重于重量、阻力和跳跃, 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 密度在最大负荷量的60%上下, 可完成6组, 每组10次左右。如果按照先前被接受的力量训练模式, 提高到70%的最大负荷运动肌肉的绝对力量, 进行4组练习, 每组至少坚持12秒, 组间休息3分钟。如果提高到70%~90%的最大负荷量训练, 进行5组练习, 每组坚持10秒, 组间休息3分钟。如果采用大于自身90%的负荷量, 练习不应多于4组, 每组坚持5秒, 组间休息4分钟。此种练习方法虽然也能提高骨骼肌的绝对力量, 但其效果不如通过负重练习和抗阻力练习明显。

(二) 发展力量耐力。一定负荷的科学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骨骼肌的力量, 而锻炼效果则取决于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影响负荷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强度:一般来讲, 高强度的力量负荷为80%以上, 中强度为50%~80%, 小强度为50%以下。组数:运动设备的使用次数:少组数指3组以下, 中组数为3~7组, 多组数为7组以上。次数:每一组中重复动作的数量, 少次数指1~7次;中次数指8~14次;15次以上为多次数。密度:每套动作间休息时间的长短。小密度休息2~3分钟;中密度休息1~1.5分钟;每组间歇30秒以内为大密度。速度:是指运动速度, 根据对爆发力发展的研究, 混合速度快是有利的, 有利于提高强度, 而慢速和中速对骨骼肌的发展有利。爆发力的提高, 骨骼肌体积和耐力的增长可减少脂肪, 达到训练的目标和任务。

二、力量训练方法

(一) 负杠铃练习 (全蹲、半蹲, 1/3蹲) 。40%负荷量的30米负重弓步走, 完成3组练习;负重半蹲, 最大负荷量70~80%, 完成3~5组, 每组5~10次;50%负荷量的负重弓步交换腿跳, 15次为一组练习4组;20%~30%负荷量的负重高抬腿跑, 30次为一组, 完成6组;哑铃跳, 重量5~10公斤, 完成3~5组, 每组10~20次;20%~30%负荷量的负重直腿跳, 30次为一组完成6组;负重5~10公斤的器械进行跑或跳, 距离50米, 进行6~8组;卧举、挺举、抓举手持器械摆臂等练习;胶带牵引发展腰肌、小腿肌群、髂腰肌力量训练, 完成5~6组。

(二) 跳跃练习。跳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快速骨骼肌的力量、耐力、人体的抗阻能力, 其动作的受力特征、骨骼肌工作的作用、动作和技术是非常相似的。跳跃力量锻炼在短跑力量锻炼中具有很大的比重, 可分为垂直方向跳跃和水平方向跳跃。垂直方向跳跃练习包括原地的纵跳、团身跳、分腿跳、单脚跳等等。水平方向跳跃练习包括短距离跳和长距离跳。

1.短距离跳的内容和方法。短距离的跳远: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立定10~20级的跨越, 助跑4~6步的三步跳, 台阶跳、30米单脚跳、30米计时跳。“短跳”练习:提高骨骼肌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是“短跳”练习的根本目的。立定三级跳;30米单足跳 (计时、计步) 接30米加速跑;30米跨步跳 (计时、计步) 接30米加速跑。

2.长距离跳跃的内容和方法。长距离跳跃:100—120米跨步跳、跑跳结合 (60米跑+30米跨跳) 、 (单足跳30米加冲刺) 。“长跳”练习:提高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是“长跳”练习的目的。60~80米的后蹬跑 (计时、计步) 练习;30~40~50米跳;50~80米 (单足跳+跨步跳) 。练习垂直跳和短距离跳时, 必须以最大力气完成。如果是长距离的跳跃, 用最大力量的80%完成。垂直跳和短距离跳能提高起动的速度、加速跑的能力以及爆发力;长距离的跳跃能增强体力、耐力和速度耐力。

三、力量素质的训练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 大负荷原则。该原则的生理学机制在于跟随阻力的增加, 介入收缩的活动单位逐步增加。

(二) 渐增负荷原则。若要确保最大肌力得到增长, 在力量锻炼中随着训练程度的升高, 肌肉所战胜的阻力也应随之增长。随着训练方式的改进, 这已经不是最大负荷。在这个时间来克服这种阻力是不需要最大化调动纤维介入收缩, 如果不增加负载, 在实践中将逐渐向肌肉耐力发展而不是最大力量发展。

(三) 专门性原则。进行负重练习时, 应包括直接完成的动作、节奏和速度, 并最大程度地模拟实际行动的结构和作用。

(四) 负荷顺序原则。总体来说, 应遵首先锻练大肌肉, 其次锻练小肌肉, 防止利用同一肌群进行先后相邻的活动。另外, 由于大肌肉不易疲劳, 而小肌肉容易产生疲劳, 所以可延长大肌肉的练习时间。

(五) 有效运动负荷原则。当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过低时, 身体就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只有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足够大足够长时才会产生对身体机能的运动轨迹的影响。长时间的身体机能活动变化, 最后会导致身体状态和构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青少年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 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在力量素质的发展过程中, 一是要使胸部、腹部、臀部和四肢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要注意那些小肌肉的发展, 达到整体发展的要求,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也可针对技击项目的特征而有所偏重。

(二) 精神集中, 念动一致。力量锻炼的过程中, 要全身心集中在锻炼内容上, 使心理活动密切配合, 协调, 以便更好地促进骨骼肌肉的力量, 严禁在力量锻炼中嬉戏打闹, 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三) 收拉充分, 按摩放松。由于肌纤维的拉伸可增加收缩力, 所以在每次练习中应该使骨骼肌先得到充分的伸展, 而后大幅度收缩, 以保持良好的收缩速率以及弹性。进行力量运动后, 骨骼肌会出现充血、肿胀、疼痛和僵硬等现象, 所以在间隔和训练后, 应进行必要的按摩和抖动, 进行放松运动, 消除疲劳, 促进恢复, 使骨骼肌保持完好的工作状态。

(四) 顺序合理, 技术正确。对于力量训练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 因为身体各部位力量训练的效果是不同的, 强度和小负荷耐力的培训次数, 主要影响骨骼肌结构的变化, 而负荷较大次数较少的力量锻练主要是使骨骼肌的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力量训练应首先使骨骼肌的结构改变, 进而提高骨骼肌的协调能力。每个动作的练习都有其技术规范性, 只有遵循练习要求, 才能使骨骼肌的力量得到提高, 否则将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 影响其训练成效。例如, 下蹲练习胸部、腰部挺直, 背部肌肉收紧, 许多人在练习时弯腰和下蹲, 这样容易造成腰部的损伤。

(五) 负荷合理, 呼吸正确。进行力量锻炼时, 要选择适当节奏的运动负荷, 并能合理调整负荷, 变换使用身体不同部位, 有利于消除骨骼肌的疲劳, 使力量逐步提高。注意在比赛前的7~10天, 不可安排负荷较大的力量练习, 会影响成绩的发挥。力量练习时, 应做到自然呼吸, 呼吸不顺畅会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大, 动脉血管堵塞, 造成脑贫血, 严重时甚至会休克。

(六) 坚持训练, 系统安排。力量锻炼应全年坚持, 避免中途停止, 力量提高的速度与停止练习后消退的速度是成正比的。一周安排2次以上的训练可增长力量, 一周只有1次训练, 力量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与方法[J].山西体育科技, 2013

男子短跑 篇5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我国男子短跑项目在近三届全运会、亚运会中取得的成绩。

1.2、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历届全运会官网、亚运会官网、中国田径协会官网等收集具有对本文研究有价值的数据和材料。

(2) 数理统计法。

本文通过相关的统计方法对近三届全运会、亚运会的男子短跑项目前三名、前八名的成绩进行处理。

(3) 逻辑法。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我国男子短跑项目在近三届全运会、亚运会上取得的成绩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近三届全运会男子短跑项目的成绩分析

(1) 对近三届全运会男子短跑项目的冠军成绩对比分析。

注:本表数据均来自全运会官网后由本人整理

从表1中可以发现, 进三届全运会的男子百米冠军成绩都在10.24—10.25秒间徘徊, 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200米项目的冠军成绩自九运会以来成绩逐届下滑, 400米的冠军成绩除九运会中突破46秒大关以外, 其余两届均被卡在46秒大门以外。

(2) 对近三届全运会男子短跑项目前三名平均成绩的对比分析。

对近三届全运会短跑项目的前三名平均成绩进行对比, 以九运会成绩为基准, 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从中发现, 只有十运会的男子400米项目前三名平均成绩与九运会持平外, 其余两届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3) 对近三届全运会男子短跑项目前八名情况分析。

主要通过对近三届全运会中男子短跑项目前八名选手的统计, 以九运会为起始点, 统计其在十运会、十一运会两届全运会中进入前八名的情况。只有姜波一人在近三届全运会中的四百米比赛中均取得前八名的成绩, 但其名次是逐届下降的。而其他选手的名次较九运会有较大幅度提高的只有杨耀祖、郭凡、王优信三人。

2.2、对近三届亚运会我国男子短跑项目成绩分析

(1) 对近三届亚运会我国男子短跑选手进入前三名的情况分析。

纵观近三届亚运会中我国男子短跑选手进入前三名的情况, 有二人二次进入百米前三名, 有一人一次进入二百米前三名。

(2) 对近三届全运会中我国男子短跑选手进入前三名的成绩与全国纪录的比较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中劳义以10.24秒夺得男子百米冠军, 其成绩与我国男子百米纪录相差0.07秒, 杨耀祖在第十四届亚运会中以20.58秒的成绩夺得该项目的季军, 其成绩较全国男子200米纪录低0.04秒。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1) 我国男子短跑水平在过去的十年里没有突破, 其水平与世界田径诸强仍有明显差距。

(2) 我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的“黄金期”较短。

(3) 近年来, 在我国男子短跑项目上名次有所突破 (特别是在十六届亚运会中男子百米夺冠) , 但是在各个项目的成绩上却没有创造奇迹。

3.2、建议

(1) 国家在保持原有的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相对弱势项目 (如男子短跑项目) , 使我国田径项目在世界田坛的竞争力大力提升。

(2) 继续建立健全相关体系, 很好的监督、检查、保护、支持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的身体保护, 避免运动员的伤病发生, 使其运动寿命有所延长。

(3) 转变思想, 克服困难, 尤其是针对某些教练员、运动员只关注全运会成绩的现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摘要:田径运动作为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实力强弱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而短跑项目更是田径项目中竞争最为激烈, 观赏性最强的项目, 所以其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纵观我国男子短跑项目在近年取得的成绩, 很难在世界田坛中与众多田径强国较量。本文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男子短跑项目在进三届全运会亚运会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 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全面分析我国男子短跑的水平。通过分析发现, 近十年我国男子短跑项目成绩没有突破;我国男子短跑选手的“黄金时期”较短;中国男子短跑水平与世界田径诸强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全运思想”对我国田径成绩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全运会,亚运会,男子短跑,成绩对比

参考文献

[1]罗超毅.对我国田径运动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田径, 2003, (5) .

[2]中国田径协会官网:http://www.athletics.org.cn/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男子短跑】相关文章:

短跑项目07-23

短跑教学08-31

短跑能力09-11

中学短跑训练05-24

短跑训练论文06-06

短跑加油稿07-20

短跑教学反思08-17

短跑途中跑09-09

短跑的速度训练09-11

小学短跑教学反思05-16

上一篇: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下一篇:旅游行业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