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2024-07-17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精选十篇)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篇1

一、数字出版技术带来的变革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将人们带入了数字传播时代。至今为止,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等四个时代。现在, 计算机改变了信息的处理方式, 将人们从通过电子设备传播信息的电子传播时代过渡到了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数字传播时代, 这也使数字出版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 数字出版技术对纸质介质的影响。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给传统的出版行业带来了挑战, 改变了传统的纸质图书的出版流程, 在出版的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编辑过程中, 编辑可以通过计算机收集当下热点和不同领域的先锋人物的观点, 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更多最新的资料、各个领域的动态等多方面信息, 可以运用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来进行图书的选题和策划;在审稿和校对环节, 编辑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的工作, 既减少了编校人员的工作量, 也提高了编校的质量和速度;在美编设计环节, 可以有更多的图案、版式、素材、图片应用于编辑设计中, 为更多创意和设计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提高了装帧的精美度。数字化编辑出版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书稿到成书的时间大大缩短, 从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2) 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出现。在数字传播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发表自己的作品, 读者可以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进行阅读、下载。电子书是现在网络图书出版的主要形式, 它拥有一定的版权, 通过相关的网站进行出售。读者可以在购买之后利用一定的软件或者联网的计算机阅读。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 电子书将会因为其环保、成本低廉、便于传播等优势取代纸质书的地位, 成为今后图书的主流。博客出版是当下网络出版的热门方式, 它通过一种更加开放平等的方式, 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提倡文化的思想的交流和分享。数字图书馆在数字书刊资源的分类、整理和储存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文化的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出版业内部结构的重组。数字编辑出版技术使出版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出版的技术基础来看, 传统的出版技术建立在模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数字出版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从出版流程来看, 由传统的“作者——出版社——印刷厂——销售——读者”的模式变成“作者——数字出版平台——读者”的模式, 减少了中间环节, 降低了成本和时间, 出版物也由纸质实物转变为虚拟产品。图书产业链的改变使得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改变, 出版业的内部资源和结构配置也进行了重组。

二、数字化编辑出版的优势

数字化编辑出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工作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 利用计算机完成大量繁杂的出版工作。编辑的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办公的地点和方式更加的灵活;作者可以随时投稿, 并及时和编辑交流。数字化编辑出版工作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协调性, 是对出版行业的一次颠覆。

(1) 数字化编辑出版提高了审稿的效率。现在, 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通过计算机来撰写文章, 通过互联网络或者邮寄存储设备的方式进行投稿。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对作者来说, 节省了投稿成本和时间;对出版社来说, 节约了文件管理成本, 降低了丢稿率, 提高了审稿的效率。数字化的文稿避免了由于作者字迹不同、外界环境对纸张的损坏而造成的审稿困难。字迹清晰的文稿、校对软件的帮助都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审稿效率, 减少了主观认识的影响。

(2) 数字化编辑出版减少了中间环节。传统的编辑工作中, 编辑需要对手稿的内容进行加工和重新排版。不同的人员工作不同, 彼此之间的合作中难免出现问题, 造成排版错误或审稿质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协作修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延长了审稿周期, 对于出版发行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数字编辑出版的模式下, 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 既提高了审稿质量, 又提高了审稿效率。

(3) 数字化编辑出版提高了编辑工作的价值。数字化编辑出版方式的推广, 将编辑工作人员从以往繁杂的、周期性的枯燥工作中解放出来, 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的工作量, 使编辑工作人员能够更多地投入到编辑出版的创新中。另外, 互联网的运用能够帮助编辑工作人员更加迅速和准确的判断信息, 提高审稿的效率, 促进了信息的迅速传播。

三、数字化编辑出版发展的解决方案

数字出版作为中国出版行业最前沿最具发展活力的部分, 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空间, 是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不可否认的是, 数字化编辑出版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1) 进一步加强版权和技术保护。虚拟信息易于复制、转移的特点, 使数字出版物的版权问题成为限制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问题。网络信息是依靠计算机为载体, 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的数据, 它在复制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成本, 这也就造成了盗版的盛行。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商的版权无法得到保证, 自然会造成创作激情的减退和相关产业的萎缩。只有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数字出版物的版权, 才能维护相关群体的利益, 促进整个行业积极健康的发展。作者认为, 可以通过立法和技术手段对数字出版物的版权进行维护。在立法方面,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关于数字版权的立法规章, 保护作者的创作、个人信息, 对于授权条件、有效日期等进行具体的规定, 同时明确相关部分的监督管理权力和责任;对于非法侵权的相关行为, 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其行为性质和相关的措施, 保证数字化编辑出版在法律的保护下有效地进行。另外, 必须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出版物进行保护, 对出版物的传播范围进行控制和管理。减少对信息的盗取行为。

(2) 推进数字出版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出版物信息的杂乱也是限制数字出版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出版物信息形式的多样化, 传播途径的灵活性, 造成了现在市场上信息载体的多样化。读者必须通过不同的阅读器来浏览数字出版物, 以适应不同出版物的格式和多种多样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阅读成本, 是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共享困难、社会普及缓慢的重要原因。同时, 这种数字出版物格式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也造成了产业链整合困难,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 不能发挥出整个企业的优势, 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必须在数字出版行业建立起一套完善统一的标准, 对数字出版行业进行整体的改革和调整。大力推广标准化工作, 应从基础标准和关键标准这些对行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标准出发, 逐步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各个流程。对于市场急需的技术标准和重点标准, 应该引起重视, 优先解决。行业标准的制定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介入, 通过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 实现整个行业的标准化体系。

(3) 协调各环节的利益, 完善产业链。目前,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并不完善, 产业链的环节之间的合作分工并不合理, 难以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数字出版行业以作者、出版社为源头, 数字图书馆、相关网站和网上书店为渠道, 手机, 电脑等阅读设备为终点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由作者、出版社、数字图书馆、相关网站、手机、电脑等阅读设备形成的产业链庞大而复杂, 彼此之间的合作较少, 极其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中各个行业的合作、沟通、利益分配都与数字出版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参与者必须调整好心态,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并通过不断地磨合和探索, 找寻一个合理分配利润的方法, 促进整个行业的各个生产链的合作和完善, 促进数字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和发展的浪潮中, 出版行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从数字出版带来的变革、数字出版的优势及发展的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数字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 希望能给出版行业面临变革的公司一些参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的编辑出版方式在许多环节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方式。毫无疑问, 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 为图书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对于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传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技术,编辑出版

参考文献

[1]乔瑞雪.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中国报业, 2012 (02) .

[2]吴惠娟.浅谈数字出版环境下的编辑角色转换[J].出版广角, 2011 (10) .

[3]石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技术要求[J].科技与出版, 2011 (05) .

数字时代的编辑工作 篇2

数字时代,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上,新的产业方式、新的产业格局、新的产业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的思维。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

一、广西师大的数字出版工作

本次出差地点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点了解该社在专业图书方面的运作经验。通过与该社何林夏社长、姜革文书记等交流,对图书运作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广西师大的基本情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成立,转企改制完成后,2010年注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大的优势领域:文化教育、学术人文、文学艺术、古籍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珍稀文献已经在国内形成品牌,其中如《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满铁密档》、《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等大型图书的出版,引起全球学术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出版社现已形成了一轴(教育出版)两翼(学术人文和珍稀文献出版)、多元并举的出版格局。

2.本次调研情况

(1)参加专题座谈会。主题包括:在作者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方面的经验,子公司贝贝特的畅销书运作经验,图书营销经验,如何以常销书的心态来做畅销书。

(2)学术图书的运作经验交流。广西师大在档案、古籍、文书等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在该社陈列室参观的过程,让人震撼。何社长重点讲解了多套古籍文献图书的运作经验。在此类大型项目的策划上,通过全社主导、全员参与的方式,提倡内容的精品化,每一套图书,都要力争领先10-30年,让每一个研究这方面的学者都会“绕不过去”。

(3)贝贝特。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4日,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主要从事学术、人文、艺术、生活类精品图书的选题策划,并为图书的出版发行及印前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陈丹青的前一本书《多余的素材》是前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刘瑞琳责编的,出完以后不久她就到广西师大社了,因此下一本书《退步集》交由她出。

(4)关于该社数字出版方面的经验。广西师大曾与韩国一家公司合作运营在线教育出版,但最终以失败而结束。该社何社长针对我们当前正在运作的项目,提出了以下看法。(1)在线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以教育为重点的方向也没有问题,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运作这方面的项目也是值得提倡。(2)问题在于:操盘手对于出版社的情况不了解;韩方的汉化和交流存在很大问题;本地化不顺畅,与现有的体系不兼容。(3)创意产业园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创意产业园占地2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2亿元,计划建设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传媒集团。着力构建涵盖传统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及相关产业链的集团式经营实体。

(5)关于我社第一课堂项目的思考。与武汉外校相比,我们的劣势:距离名校资源还有一定距离。

我们的优势:与媒体运作的能力;内容深加工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有教育厅的支持,面向全省的优质教师资源。

二、启示:具备数字化意识,以数字化带动学术化、专业化

因为数字技术,当前产业链条上的许多职业不久就将消亡,新的产业链正在酝酿新的职业。有很多种编辑工作,仅仅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就包括:图书编辑,报纸编辑,杂志编辑,网站编辑,电视台编辑,电台编辑,手机短信编辑。但每一种编辑工作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

现在许多出版社就有营销编辑、宣传编辑、网络编辑等等称谓,许多发行、营销都被同化到编辑的概念之下了。如果说这种划分在现在是有问题的话,那放在未来的数字出版时代再来看则就很正常了。近距离观察广西师大社,我感觉他们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5种期刊:《作文大王》《英语大王》《数学大王》《新营销》《市民》,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出版等。尽管在学术出版方面独树一帜,我们也注意到,广西师大在教育出版方面也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尤其是其中的期刊群,对于广西师大社在教育资源的汇聚方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数字时代的编辑精神

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浅阅读,但浅阅读并不意味着数字传播技术改变了出版的文化功能,仍然肩负着承载人类最宝贵的知识财富的使命。看到一本书以后,我们很习惯于在5分钟之内扫描一遍,能够花费10分钟仔细看一下的,这本书还不错。能够让我们带着笔,花费几天时间来看的书,肯定是一本好书。

因此,数字时代亦需要编辑家,他们是研究型、学者型人才,他们对于出版物是否能够出版和出版质量的把握,才使出版物获得了长久的生命,而非昙花一现。数字时代信息无限庞杂,却又稍纵即逝,与出版物生产周期成正比的,是其生命周期。因此,重申这些学者型编辑出版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数字时代依然需要勤于案头的编辑家。

2.数字时代的作者工作

(1)对编辑组稿的启示:以数字手段培养潜力作者、发现高端作者

善于从网络海量信息中寻找适合出版、并有畅销潜质的内容;善于利用网络确定固定读者群;善于将网络与出版互动,检验推广出版物。他们有着精准的市场眼光,反映在做书上表现为选题策划、选题深挖(封面、卖点呈现)能够极其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近观广西师大社的网站,可以发现,他们和盛大文学、一起写、现在图书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作者的竞争,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知名作者约稿,还可以通过网络发现、培养适合本出版社选题方向的新作者,以求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通过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介入作者的写作过程,与作者充分交流各自对选题、对图书市场的认识与看法,完善作者的创作,提高书稿的质量。通过网络,可以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将编辑加工、校对与作者的写作交替进行,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下,著、编、校三方可以进行适时的沟通,实行一审、二审、三审在线审稿,书稿写成之日即是编、校完工之时,大大缩短出版流程。

(2)对作者的包装,延伸到网络上

作为编辑,我们很关心怎么获得优质的内容。广西师大的作者墙让人十分震撼,同样,在他们的网络上推出的“广西师大理想国”,也对各位作者进行了包装,如知名作者“木心 陈丹青 张鸣 小宝 骆以军 张大春 迈克 马世芳 张铁志 聂永真 茂吕美耶”,都有自己的独立豆瓣小站。

探寻他们的背后,有一群类似于数字版权经纪人的网站编辑。他们利用现有的发布平台,发现好的作者,把作者的代理权签到自己手里进行版权运营,然后针对每位作者进行包装、营销、策划、指导、培训。试想,当华人圈里的前10名知名人文作者都说“好”的时候,站在他们背后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很容易形成一种品牌效应了。

3.延伸到网络的书评文化

开博客,人人都会,我们社周筠老师在西祠胡同、博客巴士的博客曾吸引了不少的读者,不过广西师大的博客运作显得更加专业。

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博客目录,将所有名家的书评汇集起来。当一个名家说你好的时候,可能以为是个托;当两个名家说你好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想是真的吗?当几百个名家都说你好的时候,你可能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了。问题是,怎么把这几百个名家集中展示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图书品牌。我觉得广西师大做到了,他们的博客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图书评论博客,而新浪在人文转载方面又是做的不错的,无形之中就做成了一个很好的口碑。

4.利用数字出版物,打破传统图书的盈利模式,帮助作者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开发数字出版物,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要吸引作者,仅仅依靠版税已经很难留住知名作者。我们注意到,广西师大现在已经推出了多种免费阅读的电子书,尽管我们大家都不太看好电子书,但这已经确确实实的成为了一种阅读模式。现在,很多出版社在签订图书合同的时候,还会附带的推出电子书版税合同,按照电子书的销售收益来给作者分成。尽管不多,但也体现了这些出版社的大度,成为留住作者的一个重要方式。

作者获得收益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合作条件,以及版税、分成管理也变得更专业。例如诺贝国际公司的司新颖,他基于书媒的理念,创新了将图书作为企业推广载体的盈利模式。在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中,司新颖与另一个出品人路金波在书中夹了3张书签,分别刊载了金山杀毒软件、宝岛眼镜及华友3个客户的广告,这3个客户则带来了60万人民币的广告收入,小小书签成为了搅动出版业和传媒界的轰动事件。这些经营者的独具慧眼,很可能在出版链接中创造出高于图书的利润,他们也因之成为出版界的“新贵”。因此,如何充分开发(数字)版权的价值,对作家和版权进行全面运营,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点启示:很多传统出版社,纸书非常多,但是真正有数字版权的并不多,作者现在也很难找到,虽然有大量的好书存在,但是版权却属于真空状态。编辑在与作者进行出版合同签订时,要求作者让渡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内的权利是可能的。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篇3

RIP的主要分类及输出方式

RIP通常分为硬件RIP和软件RIP两种,除了这两种较为常见的,还有一种为软硬结合RIP。

1.硬件RIP及输出方式

硬件RIP实际上是一台专门用于解释页面信息的计算机,其输出方式一般较为简单,通常采用网络打印的方式,且没有预视功能。

网络打印是指将硬件RIP设置成一台网络打印机,各台工作站可以选择性地连接网络打印机,这样组版软件打印的数据便可直接通过网络传递给硬件RIP进行页面解释,然后再传递给输出设备进行输出。网络打印是最简单、方便的输出方式,只要连接网络上的工作站,就可以直接打印,但缺点是占用工作站的时较长。

2.软件RIP及输出方式

软件RIP包括软件主体和各种设备驱动程序。软件主体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图像的光栅化,所形成的图像文件由特定的设备驱动程序传递给相应的外部输出设备进行输出。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明显提高,以及软件RIP的解释算法和加网算法的不断改进,目前软件RIP的解释速度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硬件RIP,而且软件RIP升级容易,可随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而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软件RIP的输出方式较为灵活,不仅可采用网络打印的方式,还可采用解释PS文件的方式。

相比网络打印的方式,解释PS文件的方式稍微复杂一些,软件RIP既可以直接解释由组版软件形成的PS文件,还可以采用批处理的方式解释PS文件。前者是指采用组版软件将版面打印成PS文件,然后通过网络传递给软件RIP,再由其打开PS文件并对其进行解释后输出。许多软件RIP都采用这种输出方式,尤其在早期网络打印功能不足的情况下,软件RIP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输出。

而采用批处理的方式解释PS文件是将欲输出文件全部打印成PS文件并放在批处理文件夹里,然后通过软件RIP依次自动输出。这种输出方式比较适合处理条件相同的作业,其缺点是不能预视输出结果,所以采用这种输出方式时应提前确认版面制作无误。

3.软硬结合RIP

DeltaRIP是一种典型的软硬结合RIP,其具有非常好的性能和独特的设计思路,这种RIP采用列表技术,由软件RIP对页面进行解释,同时利用硬件RIP进行加网和输出,不仅提高了输出速度,还实现了一次解释、多次输出的功能。

RIP的主要技术指标

1.与PostScript的兼容性

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已成为现代印刷行业的通用语言,各种桌面系统应用软件都以此为标准,RIP只有与PostScript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才能解释由各种软件制作的版面,同时还可避免在输出中出现错误。

2.解释速度

RIP的解释速度是用户最为关心的技术指标之一,因为RIP的解释速度与输出设备的记录速度和网络的传递速度共同决定着输出的整体速度。

3.加网

加网是RIP的重要功能之一,加网质量直接影响到印品质量,尤其是对彩色印刷品进行加工时,加网质量更为重要。

4.支持汉字

支持汉字对于我国印刷行业人士来说是最起码的必要条件,现阶段RIP基本上都能够支持汉字,但对于有些系统年限较久的RIP来说,实现支持汉字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5.支持网络打印功能

支持网络打印功能,不仅可以使RIP使用起来更方便,还可以支持RIP在不同硬件平台之间使用,即目前常说的支持跨平台系统使用。

6.预视功能

用户可以利用RIP的预视功能来预先检查解释后的版面信息,避免出现错误及减少浪费。

7.拼版输出功能

RIP的拼版输出功能可更加有效地利用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因为输出设备的幅宽是固定的,而输出版面却千变万化,若用较宽幅面的材料输出较小版面,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而使用RIP拼版输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RIP在CTP中的应用

随着CTP和大幅面图文输出设备的推出,RIP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如拼大版、大版打样、最后一分钟修改、预检、光栅化、成像等,为了满足图文输出设备的高处理速度,现已出现了Multi-RIP,用于多个RIP并行工作。目前,RIP被用于处理更多的输出任务,其已成为执行各项输出功能的智能服务中心。因此,选择合适的RIP十分关键。

尤其在CTP工作流程中,RIP变得更为重要,要求其具备以下功能。

(1)补漏白(Trapping)。RIP与相应的补漏白软件配合在一起,可解决彩色印刷中套印不准的问题。

(2)拼大版(Imposition)。

(3)自动分色(Separations)。

(4)最后一分钟修改。有时在制作印版前需对某一个页面进行修改,为避免重新利用RIP处理整张大版,可利用RIP只对该页面进行修改处理。

(5)RIP一次,输出多次。经RIP处理后的同一数据,可同时供给印前打样和最后成品输出使用,以保证印前打样样张与最终成品的一致性,同时,RIP还能根据不同输出设备输出不同分辨率的文件。

(6)广泛的设备支持能力。RIP可支持用户所在地市场的主流输出设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配置系统,用户可灵活选择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

(7)RIP可与CTP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无缝连接,可支持数字打样系统、色彩管理系统、自动流程管理系统等。

(8)支持更加友好的人机界面和远程监控RIP能力。

(9)RIP可支持系统分级权限管理等,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

RIP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如今,通过CIP3\CIP4制定的新标准数据形式,RIP已实现了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联结起来的功能。然而,为满足使用要求,人们对RIP的功能开发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开发多功能RIP,以满足从低端黑白校样设备、彩色数字打样设备到高精度CTP设备都能同时驱动,充分发挥RIP功能;保证RIP系统中各种输出结果的高度一致性,降低差错率;开发新的网点技术,用低分辨率输出高网线,节约输出时间等。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篇4

1 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优势分析

数字出版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发展为条件的。数字出版通常强调的是内容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及生产的规模化。在传播和消费方面,也强调传播载体和消费方式的数字化。总而言之,数字出版极大地便利了出版、传播和消费这三大环节,是编辑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点。

数字出版,也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的出版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并借助新媒体和网络将数字化的内容进行出版和发行。数字出版具备内容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等极大特点。其主要形式包括扩了数字化期刊、数字出版物、网络文学、远程教育、数字地图等多个方面,其传播一般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手段进行传播。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首先,数字出版的门槛更低。数字出版最早可联系到网络小说的兴起,网络小说的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写作。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如今不少网络小说甚至被改编成了电视电影,突破了文字媒体的范畴。因此,整个编辑出版的数字化也相应的降低了门槛,内容提供者也因此大幅增加。

其次,数字出版的效率更高。目前的数字出版平台越来越多,它们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传播,传播效率更高。对于编辑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都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审稿和编辑工作,提高了编辑的工作价值,也提高了数字出版编辑的工作效率。而对于受众而言,结合电脑、平板和手机,其不仅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变得多样,还能整合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这些都使得整个数字出版环节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 传统编辑出版的现状分析

传统编辑出版的产品不能紧跟市场,且其营销职能相对较弱,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这是因为传统出版往往借助于报纸和书籍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其传播速度与互联网传播方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数字时代的新传媒,往往借助多种方式进行营销工作,其出版种类得到明显的增加,但其成本却相应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编辑和读者的交流也得到强化,编辑是数字时代的策划者,与读者的交流,使得数字产品能更加贴合用户的习惯和喜好,对其产品占领市场拥有极大的便利。相比之下,传统的编辑出版在这方面就是短板。

因此,传统的编辑出版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工作。只有认清形势,树立危机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拥抱新技术,促进自身在多个方面的转型,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

3 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数字化转型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工作。主要包括编辑出版的技能转型和编辑人员的素养转型这2个方面。

3.1 编辑出版的技能转型

当前数字时代下,各行各业的人员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从事编辑的工作者来说,除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信息技巧,而编辑出版的技能转变主要有3个方面。

首先,编辑主体的转变。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为根据书自身的序列构成进行句子、段落顺序的编辑,由于过去常常是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编辑的主体也呈现着单一化的特性,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逐渐趋向多元化,文字组合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句子得到了扩展,信息传递不再有时间的限制,编辑主体迈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步伐。

其次,从纸质化到电子化的转变。由于我国的出版社长期以来都属于垄断性经营,有体制保护,导致我国目前依然属于传统的出版编辑行业,在技术上有着很多不足,不能精确地使用技术,不思进取,没有市场化和互联网的先进观念,不了解数字版权的具体使用,一些编辑人员完全不清楚数字化的出版需要掌握的技术,在与已经数字化的出版社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这一类传统编辑出版社都会倍感压力,产生心理焦虑。因此,为了促进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编辑人员应积极学习相关的编辑技术,了解数字化出版的形式和特点,利用网络平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特点和阅读变化,了解全球范围内数字出版的变化,推动数字化转型。

最后,编辑角色的转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是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上寻找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通过编辑、排版、装帧设计,面向社会进行文化传播,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传统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支配性,读者只能被动选择文化产品,数字时代背景下,这种关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受众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化产品的需要自行选择,而编辑人员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利用数字化进行个人化内容的编辑,由此编辑的角色也从信息的搜寻者变成了受众的反哺者。

3.2 编辑人员的素养转型

数字化时代更新的不仅是信息科学技术,还有编辑人员的传统观念。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编辑人员往往会面临更高的素养要求,除了主要的知识素养,还需要具备基础的信息素养。

首先,增强提升编辑人员媒介素养的力度,增强与各类媒介和受众的沟通交流,数字化时代下,媒介的性质和作用都发生了转变,媒介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与这种新媒介进行交流沟通时,编辑人员首先要了解清楚媒介的使用方法和发展情况,坚持主流文化的立场,重视了解受众的需求,加强提升编辑人员媒介素养的力度,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其次,提高编辑对国内外媒介环境改变的了解,作为数字化时代下的编辑人员,本身应具有对知识不倦渴求的精神,有很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利用新媒介资源,编辑人员可以扩展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推动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和准确化。

再次,学习先进的传播观念。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着多样化、快速、准确的特点,信息的传播使个人的学习更加便利,编辑人员的传播价值在信息化的活动中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媒介消费成为了新型消费模式,编辑人员通过学习先进的传播观念可以推动媒介消费模式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具备有效性。

最后,塑造良好的媒介的素养环境。编辑出版社内部可以经常开展专题交流会,营造学习氛围,编辑人员应该重视提升自身媒介素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自身编辑素养,有关部门应为编辑媒介素养的提高建立一个公开的平台,鼓励各方编辑人员互相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媒介的素养环境,稳步提升编辑人员的媒介素养。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编辑人员的意识转变工作,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数字化转型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必然趋势。

4 结束语

随着目前科技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现代人们对于科技技术和移动智能工具越来越依赖,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漫长、复杂的工程,在此过程中,编辑人员应积极学习最新技术,转变自身意识形态,从而完成数字化转型工作,推动编辑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是编辑出版工作能否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的、漫长、复杂的工程,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编辑出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从如何促进编辑出版工作的健康发展入手,探讨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关键词:数字时代,编辑出版,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朱京玮.数字时代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4(12):42-43.

[2]张晨,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2014(10):50-51.

[3]任加林.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5(16):6,14.

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报纸印刷中的应用 篇5

摘要:近年来,报业经济发展迅速,报纸印刷需求量逐年攀升,报纸印刷在整个印刷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铅印到胶印,从手工排版到激光照排,从每小时3万份到每小时15万份,可以说,报业印刷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见证着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与成熟。如今数码打样、CTP技术、CIP3/CIP4、数字化工作流程等新鲜的词汇又成了报业印刷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

数字化工作流程不只是概念

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报业方面主要应包括印前图文处理、数据的远程传输、色彩处理、印刷的版数控制、制版、打样、印刷机的油墨预置、运行监控、印刷的自动套准、自动清洗橡皮布、机台工作量统计、报纸发出数及结算等。其中,制版一般为CTP,打样一般为数码打样。很明显,描绘了整个报纸印刷生产流程完全实现数字化的蓝图。

认为,流程应该是从流入到流出的过程,伴随着材料和信息流入印刷厂,然后再流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整个过程之内的管理过程,他说,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报业主要是指以CIP4为核心和标准的一系列流程,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的信息传递,从广义上讲,数字化工作流程应该包括ERP的内容,但ERP并非是标准意义上的工艺流程,而是一种管理流程。面对报业印刷的实际情况,也许,要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法来定义报业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只是我们一相情愿,谁也不能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无论如何,数字化工作流程确实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报业印刷。

报业印刷走在数字化的路上

1.报业印刷厂现状

报业印刷厂在中国的印刷行业总是有些尴尬,虽然同样也叫印刷厂,但多少有些另类。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宗义刚先生在介绍其产品的推广情况时也说到,方正畅流在商业印刷与报业印刷领域的推广情况差异很大。他说,方正在推广产品时所接触的商业印刷厂的决策层相对比较简单,而在报业就很不一样,这除了其产品在报业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即报业印刷厂是否有决策权、有财权的问题。再倒退几年,我们甚至可以说,报业印刷厂都仅仅是报社的一个二级部门,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商业印刷则不同,其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激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报业印刷厂都能适应这样的规则。值得庆幸的是,乘着体制改革的春风,报业印刷厂纷纷“独立”起来,如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印务总公司、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等。然而,旧体制给报业印刷厂带来的后遗症,并不仅仅是证照不齐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2.报业数字化现状

目前,专门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软件在报业应用的并不多,但笔者认为,数字化工作流程软件的应用也并不能代表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报业印刷的发展情况。在此,我们仅以报业数字化的程度来大体了解一下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报业的应用情况。

夏老也谈到,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报业的应用比较完整的可以说不多,大多都是在部分环节实现局部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到目前为止,报业印刷厂共引进CTP设备62台如果报业全部上CTP的话至少需要1000台;数码打样机约有80台,如果报业全部应用数码打样的话需要2000台左右,如此看来,报业印刷仍然需要不断增加软件和硬件,把流程逐渐做完整。此外,如同印刷业的整体情况一样,报业印刷对于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印前,宗义刚先生甚至说,目前数字化工作流程确切地说应该叫印前数字化流程。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将数字化工作流程总结为两种方式,即长距离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和短距离的印前数字化工作流程。在中国报业印刷领域,甚至也可以说在中国的印刷业,后者

即短距离的印前数字化工作流程相对较多一些,但长距离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也有应用。如刘五珍女士就介绍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印务总公司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情况,由于应用了CIP3中的油墨预置技术,相对来说,其数字化工作流程比较完善。

报业印刷不能拒绝数字化

1.数字化工作流程是报业印刷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Drupa 2004上,JDF主题公园格外引人注目。虽然现在JDF对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但却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印刷的流程化与一体化,各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商更是抓住时机加紧宣传。在传统与数字面前,报业印刷厂却有些茫然。事实上,报业印刷厂印刷的规律性和产品的一致性使其更适合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李保强先生也强调说,报纸印刷的流程比较紧密,更强调时效性,对信息交流的速度要求更强烈一些,因此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刘五珍女士根据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印务总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数字化工作流程为报业印刷所带来的可喜变化。首先,开机时间缩短,印刷质量得到保证且比较稳定。由于油墨信息得到提前传送,从开机打样到高速运转正常出报,所需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减少到了3分钟,同时也减少了因个人校墨经验差异引起的质量问题,能保持各印刷设备的墨色一致。其次,节约原材料。避免了人工环节,缩短了开机时间,也就减少了过版纸的浪费,原来手工调墨要2000份过版纸,现在只需600份,每年可节约纸张160吨左右,相当可观。最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数字化工作流程使生产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开机准备大大简化,操作人员再也不用有太大的压力了。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虽然有很多阻力,但数字化工作流程是报业印刷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许也有人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与“必然趋势”之间似乎存在着过多的“被动”与“主动”的意味,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毕竟,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如今报业印刷发展的一个方向。

2.PDF能给报纸印刷带来什么?

PDF格式作为传输数据的中间格式,可将各种自动和半自动处理集中在计算机上完成。目前国内外许多数字化工作流程都是基于这种格式,那么,PDF能给报业印刷带来什么呢?

(1)提高安全性

安全性是报纸出版最为重要的问题,PS文件是报纸出版的常用文件,但PS是一种编程语言,支持修改和编辑,一旦遭到不法分子的恶意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报业,我们已经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而PDF文件是将图片文字等嵌入其中,摆脱了修改或替换PS外挂图片的安全性问题。姚洲鹏先生介绍说,PS因为带多个文件,图片等的改动都会影响到后端,而PDF只是一个文件,不存在图片等的改动问题。

(2)降低出错率

PS文件往往要经过多次解释才能付印,由于使用的 RIP不同或相同的RIP设置不同也会出现问题,PS文件无法保证多次解释以后结果仍然相同。这也决定了主编看到的清样未必就是最后印刷的结果。此外,李涛先生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传统模式下打印PS文件要受到字库的限制,而PDF文件则不受字库的限制,即使后端输出不具备前端的字体,也能顺利输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错率。

(3)节约时间

PS文件一般要经过打包压缩再传版,印刷厂接收文件以后再进行解包,从打包到传版再到解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PDF文件本身就是一个文件,无须打包,可直接传输,再加上其本身数据量较小,传输时间减少,自然能节约很多时间。

据李涛先生介绍,通过PDF格式,利用数字化工作流程,还可以在拼大版时节约一部分时间,由于PDF信息可读,在拼大版时并不是把PDF整个版面的信息拼在一起,而是将

某一个PDF像坐标一样放到一个位置,并由印刷管理工作站存储,保留这个位置信息,拼版速度相当快。

(4)便于资料存储

如今,报社越来越重视其数字资产的管理和保存,借助于PDF的文件格式,数字化工作流程可以方便地实现文件的存档。对于内部保留资料,可存储为高精度的格式,以保证日后的印刷,对上传报纸网络的资料,可转换为低精度格式,方便又安全。

可见,数字化工作流程借助各个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可将报业印刷的各个工序流程规范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字化工作流程期待成熟与完善

如果没有报纸出版广告及发行量等的强大压力,可能更多的报业印刷厂还是在观望和犹豫,这其中有很多因素。

1.价格问题

要做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需要配置各种软件和硬件。买东西是必须要看价格的,对于中国的印刷业来说,尤其是购买一个价格昂贵的流程软件产品,总是不像购买印刷设备那样来得有感情。但是,如果这些硬件和软件所提高的效率相当于添置了一套印刷机呢?在前一段时间报协的会议上,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在价格问题上,笔者认为,在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应该能够有更好的契合点。

2.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不得不提的,报业印刷厂在洞察先机之后有无决策权和财权,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其数字化的进程。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报业印刷厂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体制问题使报业印刷厂被束缚住了手脚,不能自由发展。同时,这样的体制也使得报业印刷无法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市场环境,不利于报业印刷行业的整体发展。

3.设备兼容问题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印刷机CIP3的接口问题了。现在报业印刷厂中多数印刷机缺少这样的接口,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的话,还需投入一大笔资金。尽管从2001年以后,规定进口的印刷机必须要有CIP3接口,但毕竟2001年以后进口的印刷机还是占极少数的,一些旧的印刷机甚至一些新的国产机并不具备这样的接口。

此外,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在不同品牌的软件与硬件之间,不兼容问题也很严重。

4.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及成熟度

与新技术和新设备相伴随的就是技术的不成熟,不可否认,这也是报业印刷厂引进数字化工作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李保强先生也谈到,有些供应商在开发新产品时,只考虑到投印刷厂所好,而没有考虑到这种技术的先进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其他各种新技术的冲击下,这样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给印刷厂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印刷行业的发展。因此,各产品供应商在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要有责任感,从印刷业发展的长远考虑,也只有这样,所开发的新产品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医学类数字教材的出版流程 篇6

【关键词】医学类;数字教材;出版流程

【作者单位】邬洁,人民卫生出版社。

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已是出版行业的普遍共识。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出版企业由传统出版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许多大型出版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2013年9月,为了满足数字化教育改革需求和适应数字化教材发展趋势,与各医药院校携手推动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化进程,打造中国首套权威医学数字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即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编写工作。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到目前为止,各出版社医学类数字教材的出版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出版社采用已经出版的经典传统纸质版教材为蓝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云端技术和触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使其成为支持多终端阅读使用,以“内容体现、知识关联、丰富媒体、多种交互、教-学互动”为核心功能的互动式数字教材;第二,出版社在选题阶段,同步启动传统纸质版教材和数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体规划,同步出版两种载体形式的教材;第三,出版社在没有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全新单独编写数字教材。本文主要探讨上述第一种出版模式并以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中的《医学免疫学》为例,简要分析其出版流程。

一、设计选题规划

在数字教材品种的选题规划上,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先确定以最新出版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第6版)规划教材为蓝本,纸质教材的文字与图表基本不变,在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富媒体素材。增加的各种素材,也是本着纸质版教材编写“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教材立体化、富媒体化,使知识点碎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免疫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难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就是免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据此,在选题之初,人民卫生出版社就确定主要以丰富的彩色图片、动画和动漫等形式,生动地讲解人体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反应以及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数字教材通过传统纸质教材所无法实现的展现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二、组建编写团队

因为数字教材的内容保留了原有纸质版教材的全部内容,故数字教材的编写团队是在全部保留纸质版教材编委团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原作者的著作权,也可保证添加的富媒体素材与原有纸质教材的编写要求、编写原则、编写风格、知识点设置以及修订内容等保持一致。另外,数字教材的编写团队还适当增加了少部分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的中青年技术编委,对于素材创作的构思与实践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因为有了纸质版教材的编写基础,编写团队的成员在书稿的整体设计、知识点分布、重点难点剖析和对于最新前沿进展修订的把握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这对于指导数字教材的编写方向有很好的作用。原则上,分章作者仍然负责自己章节的数字教材工作,只有部分因年龄较大等原因无法完成的作者,可由编委团队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较好的院校推荐编委代替。

三、召开编写会议

在编写团队确定之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照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召开全体编委参加的数字教材编写会。数字教材的编写会除了传达会议精神、重申编写原则、分配编写任务和确定编写进度,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由出版社的数字编辑讲解数字出版的相关内容。因为对于全体作者而言,数字教材建设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包括编写流程、技术手段和平台搭建等。比如,在编写流程上,依托人民卫生出版社专门制作的网络平台,作者用自己的帐号登录该平台,即可在线浏览纸质版教材的全部电子版,并在适当地方标记插入的素材。素材上传到平台后,可供主编、编辑在线浏览,及时互动交流。

此外,素材形式与交稿要求也有详细的解释、说明和规定。如内容方面,作者可设计文字阅读、各类图片、各式表格、微视频、动画演示、特效音频、组合媒体、作者简介和索引链接等。图片展现形式方面,作者可以选择单图、画廊、交互图、图片组合动画和动态图等。表格展现形式可以选择生成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和条形图等各种常见形式。文字内容可以直接增加或以模块方式增加,推荐模块有“知识拓展”“知识链接”“病例分析(案例分析)”“课堂互动”“本章小结”“同步练习”“教学课件”和“推荐阅读”等。编写会对于各种素材的格式、文件类型、大小与时长等也都有具体要求,便于后期编辑对素材的加工处理及合理使用。

四、素材的构思创作

根据编写会提出的思路和要求,分章作者开始根据各自章节内容的特点,构思素材的创作。第6版《医学免疫学》纸质教材配有较多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经过前几版广大院校实际教学的检验,而且还利用本次再版的机会,全部用最新绘图软件重新绘制或修改过。除了修订一些原图的错漏之处,最花费心思的修改就是保证各种免疫学细胞、抗原抗体、补体和病原等在颜色与形状上保持全书前后一致,风格统一协调。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需要注意的细节不胜枚举。但是,这些都通过全体编委的通力合作以及书稿制图编委的努力而得以实现。这些构思创作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免疫学知识时,建立连贯的思维,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nlc202309031343

在数字教材素材的构思与讨论中,编委们发现这些彩图基本已经涵盖了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免疫学基本知识。而且,其中有不少降解机制原理的彩图是由多个分图组成,而且按照发生的顺序还配有分图注的文字讲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与其增加新的素材,不如先让这些经典图片“动起来”,用动画或动漫的形式,连续而完整地再现免疫学,再将文字精练后转化为旁白画外音,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原来因为纸质版教材篇幅和成本所限,未能放入的各种图片、拓展阅读、前沿知识、英文小结和课后练习题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兴趣,这些素材都可以插入到章节内的适当位置。学生边学习,边互动,通过眼、耳、手和脑各种感官和组织的互动,建立起立体化的思维模式。

五、召开定稿会议

经过数字教材的创作实践,编委一致认为,作者对于素材的类型和创作思路比较容易设计,而且国内外也有不少很好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院校曾经制作过类似的视频公开课、简易教学微视频课件等。但是,如何让设计元素更时尚美观,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与本书纸质版教材的元素相吻合,最大的瓶颈还在于电脑制作的技术手段方面,其中有不少需要借助相对专业的动漫制作公司完成。

经过与出版社的沟通,出版社的数字制作中心,依托出版社的公司化与专业化优势,对有医学类数字化内容制作经验的动漫公司进行招标,解决作者们最为担心的技术难题。数字编辑通过与动漫制作公司的沟通,还可以打通双方之间的交流障碍,融合各自的优势。这样就可以将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设想,通过创作的脚本转换成出版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媒体素材。

定稿会前,鉴于前期沟通的成果,动漫公司首先依据纸质版教材已有的内容,在数字编辑的指导下,为本书的各种细胞、抗原抗体、补体和病原等创造了独立的立体化原形,保证了全书素材风格的一致。定稿会上,全体编委经过审核,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其真实性与科学性;作者同时将自己对每个动画设计的思路讲解给动漫制作人员,提出制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动漫制作人员也在会上提出制作过程中无法准确理解的专业知识难点和由此导致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偏差,请作者给予指导。定稿会上,作者、编辑和动漫制作人员三方充分沟通、交流,使素材创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与提高。

六、编辑加工审稿

对于主编提交给出版社的所有多媒体素材,编辑会按照素材的类型进行分类与编号,并在纸质版教材上标记出相应的添加位置与展现形式。编辑对于素材的加工通常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严格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素材,从编委提供的各种各样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素材中,优选出符合像素、格式等各项要求的精品素材;其次,对于选中的素材进行常规编辑加工,使素材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专业出版的一般要求,并与已经出版的纸质版教材在专业术语、剂量符号等方面保持一致;最后,通过出版社自主研发的图文处理软件,编辑把素材转换成相应代码文件进行排版,并与原有书稿内容融为一体。通过以上几步,全新的数字教材初具雏形。

原纸质版《医学免疫学》(第6版)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编还从习题中精心挑选部分最具代表性的练习题,插入各章小结之后。这些题目以名词解释、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为主,主要用于加深学生课堂随堂记忆,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题目中涉及的一些名词概念等,学生还可以用热词超链接的方式,直接跳转到教材正文讲解处。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思维方式,建立关联性学习模式。

七、审校数字教材

整本数字教材制作完成后,会安装在移动阅读终端上并同时发送给主编和校对人员,这一步基本相当于纸质书稿的清样阶段。数字教材与纸质版教材相比没有改动之处的话,则由出版社校对人员负责校对;而所有新增加的素材,则由主编通览,审阅素材的位置、形式和内容等是否正确,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在对《医学免疫学》数字教材的审校过程中,主编确实发现了不少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教材选用的流式排版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适应不同移动终端屏幕的大小,且页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缩放,文字会根据页面大小进行自动转行和适配。但是,这也导致了系统根据既定适配程序进行转行而造成的错误,尤其是系统对西文、符号和公式等处理时,错误较为突出。再比如,内容方面,作者发现一些视频或动画内已经嵌入的专业术语与原有教材用词不完全一致,部分视频在播放的时候,图像或音频可能出现技术故障,某些图片以画廊形式展现时,其摆放的顺序、配置的文字说明等存在编校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数字编辑会与阅读软件研发人员密切沟通,传达遇到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修改后及时检查该类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通过双方的审校、编辑的进一步完善,数字教材的制作流程基本完成。该版本上传到人民卫生出版社服务器后,即可供使用者随时下载阅读。数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内容审校完成后,不再需要传统出版的印装环节,大大缩短了出版流程,节约了印刷成本。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错漏之处或需要更新的数据,编辑可以随时修改,并且可以及时通知使用者登录服务器后下载更新文件,获取最新版本,真正达到同步勘误,同步更新。

八、院校试用反馈

在《医学免疫学》数字教材制作完毕、正式出版发行之前,人民卫生出版社还在多个不同层次的院校中,挑选出正在开设本课程的班级,为他们提供免费试用版本,听取他们的使用反馈。同时,数字教材的编辑还亲自到校旁听,观察师生使用方式,第一时间了解使用效果,解答师生在数字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人民卫生出版社还积极与院校的教务处合作,对于同时开课的班级,进行使用纸质版和数字版教材的对照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问卷调查、学习成绩对比和师生反馈意见等综合、客观地分析结果,并指导数字教材进一步完善,以期达到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诚然,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数字教材的出版流程是极其个性化的,本文仅对医学类数字教材的出版流程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并以《医学免疫学》为例进行浅谈。不可否认,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的未来,数字教材也是教材出版的方向,但其道路依然坎坷,任务依然艰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数字化发展总结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篇7

1 摄影与水下考古

说到水下考古摄影就不得不说田野考古摄影。田野考古摄影是田野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资料记录和收集手段, 它客观真实地记录考古遗迹和重要遗物出土的状况, 记录田野考古的工作过程, 同时为日后的科研和宣传积累材料。其拍摄对象包括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摄影师通过其摄影技术, 在如实反映拍摄对象真实影像的同时, 还要表现出拍摄对象的历史感和艺术感。

水下考古摄影同样也是对水下考古工作记录的一项重要手段, 它记录水下文化遗存的状态和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工作过程。水下考古摄影师携带装有防水罩的摄影器材和潜水装备, 潜入水中直接拍摄, 真实、直观地反映水下文化遗存状态。它区别与田野考古摄影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水下考古摄影与水有关, 绝大多数拍摄场景都在水下或水面上。由于水下考古的工作环境主要是在江河湖泊的水底, 在公众眼里神秘而富有探险色彩, 所以在考古工作资料记录的同时, 丰富的图片资料也为日后很好的介绍和宣传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水下考古摄影的拍摄范围

从拍摄内容上来看, 水下考古摄影类似于田野考古摄影。主要有:工作队照、现存遗迹照、探方发掘照、发掘工作场面、遗迹照、遗物照、取样照、出水文物包装运输照等。

从水下考古工作区域的角度来区分, 水下考古摄影的拍摄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水面摄影和水下摄影。

2.1 水面摄影

水面摄影主要是记录水下考古工地周边环境和水下考古队员入水前的工作, 包括在工作船只上的准备工作和水面浮游及搜索。此时的拍摄位置都在水面以上。

2.2 水下摄影

水下摄影是针对水下文化遗存埋藏状况、埋藏环境以及水下考古工作者工作过程的记录。它包括对海底环境、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水下遗址全景 (可由各部分拼接而成) 等方面的拍摄。此时拍摄位置都在水面以下。

3 水下考古摄影工作中所用的装备

水下考古摄影工作中所用的装备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个人的潜水装备, 第二就是具有相应防水壳的摄影器材和照明设备。

3.1 个人潜水装备

潜水服。通常水下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域水温低于人类体温, 水体的流动会带走大量热量, 长时间的水下工作会使其体温流失, 因此我们需要穿着潜水服来减少失温, 确保人身安全。同时潜水服还能保护皮肤不被刮伤、刺伤, 一定程度上防止海生物蛰伤。潜水服还有一些附件, 例如潜水鞋、潜水帽和潜水背心, 他们同样是起防止人类失温和受伤的作用。

面镜。人眼的焦距是根据空气中的光线而定, 根据光线的投射原理, 无法直接在水中看清物体。使用面镜可以在眼前保留空腔, 让潜水者拥有清晰的视线。

脚蹼。脚蹼提供宽广的踢水面积, 可以辅助和加强腿部在水中的推进力, 使得划水很有效。

浮力调节装置。或称BCD, 是一个可以充气膨胀的气囊, 通过充气和排气来调节浮力。除此之外, 在水底可以通过微调充气量, 来帮助在任何深度保持中性浮力。

配重系统。可以抵消一些潜水装备所产生的正浮力, 来帮助潜水者下沉。目前有配重带和整合式配重系统两种。两种配重系统都设有快卸扣, 以供紧急时潜水者单手快速操作。

水肺气瓶和气瓶阀。这两个装置息息相关。水肺气瓶用来安全储存高压空气以供水底呼吸使用。气瓶阀则是用来控制气瓶内的空气进出。

呼吸调节器, 让潜水者能够使用气瓶内的空气。调节器将水肺气瓶内的高压空气通过两级减压, 降低至与周围水压相等的可用程度, 当潜水者吸气时, 它将空气输送出来, 停止吸气时, 自动关闭阀门。调节器由一级头、二级头、压力表、备用气源组成。

潜水电脑表。它可以给潜水者提供潜水时间、深度、免减压极限, 做出相应的潜水计划, 来指导潜水者在水底的潜水时间, 并计算潜水者的体内余氮, 记录整个潜水过程曲线, 确保潜水员安全。

3.2 水下摄影器材

水下摄影器材主要包括在相机和灯光设备, 还有一些支架等辅助连接器材。和陆地摄影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设备本身就是特制的能够在水下使用, 或通过一些防水装置使之能够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正常使用。

相机。随着现代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 水下考古摄影多使用数码摄影器材, 这既方便资料收集, 也方便对对图像资料进行后期处理。防水相机一种是不需要任何辅助装置能直接下水的, 像佳能的power shot D10、奥林巴斯的Tough系列和μTough系列部分机型, 都可以直接在水下10米以内的范围拍照。这些相机多还具有水下色温平衡功能, 方便水下拍摄。但是此类水下相机多为消费机型, 其操控性和拍摄质量不及专业数码单反相机。因此, 我们在水下考古工作中多使用装有配套防水外壳的专业数码单反相机。装备有配套防水壳的数码单反相机在水下能够发挥该相机本身的全部性能, 能够高质量的进行拍摄, 完成影像记录的任务。当然防水相机和一些便携式的配有防水壳的消费数码相机也是水下考古摄影必不可少的, 这些设备比配有防水外壳的专业单反数码相机要轻便很多, 灵活性强, 操作简单, 对快速拍摄和基础性资料采集起着很大作用。同时这些机器还可以作为专业单反数码相机的备用机使用。

光源。日光是一种复合光, 是由不动波段的单色光组成, 当其在水中传播时, 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被吸收。通常水对红色和橙色的光吸收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黄色、紫色和绿色。想要拍摄出水下文化遗产原本的色彩就需要借助水下照明设备。常用的有潜水灯和水下TTL闪光灯。

4 水下考古摄影中注意的问题

特殊的工作环境, 专门的设备, 专业的拍摄内容, 这些因素都意味着水下考古摄影工作中会遇到不同于其他摄影工作的问题。其中影响水下考古摄影工作的最大问题是能见度和光线。由于工作海域位置、季节、天气、水深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考古遗址的水下能见度都不会持续保持良好状态, 会对拍摄造成很大影响。水下考古摄影师在水中的运动以及所保持的姿态也都会影响到拍摄工作。

4.1 拍摄环境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 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南北跨度大。各海域以及各海域内的不同区域海底底质、能见度都大不相同。水中悬浮物和透光程度随时节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4.1.1 光线传播

日光是一种复合光, 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它在水中传播与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是不一样的。由于水面对光的反射, 水中的微小颗粒和悬浮物对光线的散射, 水对光的折射等因素使得光在水中的传播过程中被吸收而强度逐渐减弱。随着水深的增加, 从波长最长的红光开始, 按光波的长短顺序逐渐被吸收。在6~10m深处红光被吸收而基本消失;10~20m深处橙、黄光被吸收而消失。对蓝光、绿光的吸收较弱。到了海深处, 全部的可见光均被吸收。所以根据实际的水下情况, 采用人工光源照明, 以弥补光线不足外;或使用红滤色镜或加用人工红色光, 来弥补水中红色光的不足, 降低色温, 达到色彩平衡。水中色彩的丧失不仅存在于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的远距离也会造成单色光被吸收。距离越远, 物体看上去越发偏蓝、偏灰。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水下考古摄影时, 多采用近距离拍摄以减少色彩丧失。对于大场景拍摄可采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或者局部拍摄后拼接。

4.1.2 水中悬浮颗粒

在台风等恶劣天气前后或是一些特殊水域, 水中微小的悬浮物颗粒含量高。在这种水域中拍摄时, 由于这些微小颗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使得拍摄的影像效果模糊不清。当悬浮物颗粒较大或呈絮状时将会直接影响主题拍摄。在这样的海域中进行水下考古摄影工作, 我们无法避免悬浮颗粒的散射作用, 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环境对拍摄效果的影响。第一, 选择透明度高时机进行拍摄。水下考古工地的作业水域多是由水下遗物、遗迹的分布所决定。但是在同一水域, 随着潮汐、水流、天气等变化, 水的透明度会随之发生变化, 水下考古摄影师可以观察、查阅资料并向渔民咨询, 选择透明度相对较高的时机进行作业, 改善拍摄效果。第二, 近距离拍摄。在相同的拍摄条件下, 光在水中的传输的距离越短则受到水的散射作用也就越小。所以当相机和被拍摄物体的距离越近, 拍摄的影像就越清晰。因此, 在水下摄影作业时, 只要能满足拍摄要求, 拍摄距离是越近越好。通常水下的拍摄距离应不超过水的透明度的1/2~1/3。采用近距离拍摄时, 实际的最小拍摄距离应不小于摄影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 否则会由于无法对焦而造成影像模糊。第三, 水下照明尽量采用斜侧光。在同样的拍摄条件下, 光源不同的照射方向对影像的清晰度有一定的影响。通常做法是将光源安置在有一定长度的支臂上, 且照射方向与镜头的拍摄方向成一定夹角, 这样可以减少水中颗粒的散射作用, 较高清晰度的影像。

4.2 拍摄内容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摄影技作为资料记录的重要手段, 通过照片客观真实地反映水下考古工作的成果。

客观、真实的反应水下文化遗产的状态。商业摄影和其他摄影创作可以通过改变拍摄角度或用光等方式对拍摄主体进行拍摄, 以达到夸张的视觉效果;考古摄影则要求真实、客观的反应被拍摄物体情况, 把遗物、遗迹现象的原貌反映给观众, 水下考古摄影亦然。水下考古摄影工作中, 应尽量减少拍摄主体因拍摄而造成的变形, 尽可能的真实原本的反应拍摄主体。

突出拍摄主体。水下考古工作中, 我们发现很多遗物、遗迹现象经过长时间的海底埋藏, 其表面附着了很多海生物, 当我们进行水下考古摄影时, 使得拍摄主体难以分辨或是画面显得杂乱。这就要求水下摄影工作者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 突出被摄的遗物、遗迹。对于一些体积小的遗物, 拍摄时要选取合适的参考物, 不能让拍摄画面显得喧宾夺主。

4.3 浮力控制

浮力是流体 (气体或液体) 施加于物体的向上作用力, 相对于潜水者而言就是水对于其本身和所使用装备产生的向上作用力。当潜水者所受浮力比自身和所使用装备的重力大时, 我们称之为正浮力;反之, 我们称之为负浮力;当所受浮力与其自身和所使用装备的重力相当, 称之为中性浮力。

对于浮力的控制在水下作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 水底行进中良好的浮力控制可以让潜水者的划水有效率, 不必由于浮力不足去克服自身重力而划水;良好的浮力控制可以方便潜水者的下潜和上升, 以及在特定深度的停留。

水下考古摄影工作中, 考古摄影工作者的浮力还包括它所携带的水下摄影设备。水下考古摄影师使用的带防水外壳的相机, 他们的浮力状况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水下考古摄影师使用不同型号的配有防水壳的相机下水工作前, 需要注意调整自己或相机的配重, 水下工作时, 注意浮力调节的程度。这样一来, 水下考古摄影师在水中, 能够较好控制浮力, 就能节省自己的体力, 进而能有更多精力放在拍摄工作上。同时, 良好的浮力控制可以让水下考古摄影师在拍摄时有良好而稳定的姿态, 减少拍摄时因身体晃动而导致照片拍摄模糊的现象, 亦可减少因不必要划水造成的水底淤泥被翻起。

5 小结

水下考古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陆地田野考古向广袤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摄影作为工作资料记录的重要方式, 拍摄要求和内容与田野考古摄影接近, 但又有着不同的内容。水下考古摄影师使用潜水装备和带有防水壳的专业相机, 克服水流和光线等特殊环境的影响, 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摄影记录, 为日后的科研和宣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水下考古摄影是水下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担负着水下考古工地资料记录和考古工作宣传的重任。由于水下考古摄影工作环境和使用设备的特殊性, 在其拍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于田野考古摄影的方面。

关键词:水下考古,摄影,潜水装备,水下相机,水下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春明等.海洋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管理办公室.西沙水下考古 (1998~1999) .北京:科学出版社

[3]王琦.水下摄影.影像材料.2003年第12期, 2004年第1期

[4]邵滨.水下摄影常见影象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其改善方法.救捞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

[5]冯恩学.田野考古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篇8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高校档案数字化能有效地保护高校档案资料的原件, 数字化后的数字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者广域网进行异地传输, 扩大了高校档案信息的利用空间, 真正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共享[1]50。然而高校档案时间跨度大、种类多、利用频率高, 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数字技术是高校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前提条件和手段, 而规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则是数字化加工工作快速有效实现的保障。

一、广东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研究及其现状

从档案数字化学术研究状况上看, 各高校相继提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议[2]42[3]41,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化工作理论方面的研究, 包括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对策[4]97、数字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档案数字化发展策略等方面[5]110;也有部分研究学者从纯技术角度探讨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的建立[6]27, 或者直接研究档案数字化OCR文字识别技术[7]38和条形码技术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的应用[8]38。总的来看, 这些研究对我国高校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都没有系统论述档案数字化工作该如何进行。

从各高校的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来看, 笔者电话调研广东省内包括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四十所高校, 这些高校已经或者正准备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但从实际档案数字化工作运行状况来讲, 由于档案馆经费短缺, 各高校并未制定长期的档案数字化工作规划, 导致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不一。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模式作为各地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一种大胆尝试[9]54, 在广东高校档案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并总结出许多监督管理策略, 帮助保障档案数字化成果的质量。也正是如此, 档案馆内部人员未能深入档案数字化业务工作流程具体事务中, 缺乏对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和操作的了解, 难以把控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信息的安全和档案数字化数据的管理, 容易因责任义务不明确而与档案数字化外包商发生争端, 不利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而且, 外包业务仅能作为短期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档案进行数字化工作, 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档案馆日常进馆的纸质文件的数字化工作。

因此, 本文根据暨南大学档案馆数字化工作实践, 旨在分析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切实从档案数字化具体工作项目出发, 涵盖高校档案馆全部档案数字化业务环节, 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以期对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流程

由于档案工作的保密性, 档案馆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制定安全保密管理机制, 保障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本文根据暨南大学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 设计如下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图, 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清晰、明确、可视。

1. 提取档案。

顾名思义, 是从档案库房中提取当日需要数字化加工完成的档案原件, 并且填写好出入库登记表。针对此批档案案卷量划分批次, 放置于待扫描处理档案处存放, 并保证纸质档案的安全。

2. 档案整理。

该步骤与档案进馆时档案整理工作有所不同, 不是将杂乱的文件材料按照档案法规要求整理排序, 而是将已经整理好的档案进行再次拆装, 为后续的档案扫描工作作准备。具体是将档案拆盒拆除装订, 其中要注意保护档案不受损害, 如果有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档案, 应先进行技术修复, 褶皱档案原件应先进行压平或者烫平等, 根据档案原件区分选择合适的扫描仪, 即高速扫描或者平板扫描。整理过程必须校对每一卷 (件) 档案起始页码和页数, 如果发现问题予以记录, 经过档案部门领导确认同意后修改。

3. 档案扫描。

根据档案幅面大小 (A4、A3、A0等) 和纸张的质量, 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 一般纸质档案材料状况较好的可采用A4高速扫描仪, 学籍和录取材料采用A3高速扫描仪, 学校基建图纸可采用A0工程扫描仪扫描;纸质状况不佳年代较老的档案, 出于保护档案的目的只能采用平板扫描仪扫描, 或者在待扫描档案上包装透明薄膜予以保护。扫描过程中保证档案顺序, 不可缺页少页, 保证扫描图像文件的清晰完整, 方向正确, 没有歪斜、黑边。选择扫描分辨率应按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DA/T31—2005) 的建议, 黑白≥100dpi, 彩色≥200dpi, 目前市场上扫描仪都可满足该标准规范。但如果使用条码标签技术分页和扫描档案, 扫描必须使用彩色分辨率≥300dpi, 否则扫描仪上的RFID将无法识别条码标签。扫描完成后的档案按照原始整理装盒, 送到图像核查处存放。

4. 图像核查。

可运用专业的档案扫描管理系统或者直接运用专业的图像查看软件, 对每一页扫描的影像进行检查, 检查实体编码页数与数字化后电子文件数量是否一致, 针对档案页码颠倒错乱的情况利用扫描管理系统进行调换, 如果出现有缺页少页的必须补扫, 如果有图像不清楚的必须重新扫描并且替换原扫描图像。

5. 图像处理。

对扫描后的图像文件瑕疵进行处理, 包括纠偏、去污、图像拼接、裁边处理、OCR文字识别。值得注意的是, OCR识别正确率完全取决于图像质量和使用的文字字体, 如果图像质量高, 并使用标准的字体, 识别正确率就高。将生成的PDF文件进行OCR识别后的文字信息, 存储到系统数据库全文字段中可供系统全文检索。

6. 图像存储。

该步骤的重点在于图像存储格式的选择和图像的命名。存储格式的选择, 主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对原始文件的保真程度、存储文件大小、格式的通用性和格式的标准程度[10]41。PDF格式的电子文件因可长期保存以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被专家推荐为可长期保持的电子文件的保存格式, 也可作为图像存储的最佳格式[11]46。但在硬盘和光盘备份时应该选TIFF或者JPG格式存储。采用多种格式不同介质的存储方式有利于电子文件的保存和抵抗外面信息环境的变化。整个命名和存储图像的过程, 可利用计算机的扫描系统和条码识别系统自动处理, 条码识别系统会自动识别档案整理过程中所贴的条码, 并据此命名电子文件。

7. 建立索引库。

建立索引库即可查找相关电子文件元数据信息, 包括各类描述性条目内容。如果档案管理系统中已经录入条目信息, 可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导出通用数据格式的索引目录。没有录入条目信息的档案管理系统, 可根据系统导入的数据格式制作索引目录。

8. 核对公文管理系统中档案数据库目录信息。

如果未有著录档案的目录, 应该按照档案著录规则 (DA/T18) 要求规范档案管理系统中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目前较为科学的做法是使用条码管理系统与扫描系统相整合[12]139, 具体做法是按照档号或者文号给每一卷 (件) 待数字化处理档案贴上相应的条码标识, 利用RFID技术识别数字化条码, 扫描档案时自动将档案各项信息填入扫描系统内, 以便于统计待数字化处理的档案数量进行电子文件自动命名并简化后续的索引对应工作。如果档案管理系统内已著录过档案目录, 应与待数字化纸质档案对应核查, 可采用软件自动校对, 对已经录入的目录数据库质量和数量进行核查, 核对著录项目是否完整, 著录内容是否规范、准确, 发现不合格的数据要进行修改或者重录。

9. 数据挂接和测试调阅。

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目录索引与图像数据库, 通过网络及时加载到数据服务器端汇总。通过编制程序或借助相应软件, 可实现目录数据对相关联的数字图像的自动搜索、加入对应的电子地址信息等, 整个导入过程必须严格遵照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技术标准要求, 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导入后的图像信息进行抽检式调阅测试, 保证图像数据信息能在档案管理系统中正确流转和调阅。

10. 数据验收和数据备份。

以抽检方式检查完成的数字化转换索引数据, 包括目录数据库、图像文件及数据挂接的总体质量。整个过程需有相应的检测报告。审核通过的电子图像数据必须即刻备份, 为保证数据安全, 备份载体的选择应多样化, 可采用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套备份, 并注意异地保存。

11. 档案装订还原。

最后, 从图像核查存放处取出已经刻录完成的档案材料, 按照批次核对检查和整理, 做到和扫描前档案一致, 并按照之前的装订方式重新装订。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篇9

数字时代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电子信息归根结底是指用数字代表的机械语言,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脚步逐渐迈进,数字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产物,其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新闻编辑主要包括开发和修改由前方记者收集的新闻素材和新闻资料,挖掘新闻素材内存在的有用信息,根据这些成型的素材对新闻进行编辑,适时引导新闻传播方向,继而引起社会话题大范围内的讨论,并依据所处的社会及所处条件环境,为未来的新闻报道内容提供准备思路。

2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

新闻编辑过程是对提升新闻素材潜在价值提升的过程,记者将实际考察地收集的新闻素材传递给新闻编辑工作者,这些素材中不仅涵盖前方记者想要报道的即时新闻,还包括存在其他具有价值的内容,新闻编辑工作者对这些内容加以修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最大程度上,对这些素材进行开发挖掘,使其具有传播普及的价值。记者收集素材时可能会由于外界因素而存在个人非客观的看法,在素材中略微的加入了个人偏见,对新闻素材的客观实际性稍有些扭曲,这时就需要新闻编辑者凭借客观公正的态度,及时纠正这些主观看法,不断地提升新闻素材的存在价值,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是其具有普及的价值。

3新闻编辑对新闻的编辑塑造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新闻编辑在塑造成型新闻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闻编辑不仅决定了新闻排版、布局、内容格式,还对新闻的制作起着向导作用。从新闻的素材采集开始,到新闻内容的编排与布局,直至一篇成型的新闻稿的诞生,新闻编辑都起着塑造者这个角色。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新闻编辑更加应该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文化及时加入到新闻编辑中,不断丰富新闻编辑的内涵,让大众媒体真切的体会到数字时代中阅读了解即时新闻的重要性。此外,新闻编辑更应该适应数字时代的潮流,不断在新闻编辑中加入创新元素,使塑造的新闻更加具有现实新颖性,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者,并呼吁更多的读者来了解和学习新闻。

4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的把关作用

数字时代的媒体,要想能够崭露头角,就必须彻头彻尾地对内部制度和管理框架进行革新,做到新颖有内涵;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在新闻编辑对素材进行挑选、修改和完善时,新闻编辑工作者不仅挖掘了记者收集提供的新闻素材,还确定了新闻的内容,新闻的大致走向已经确定了,新闻一旦成型,其针对对象和想要揭露的事实也就因此会浮出水面,此时,新闻传播方向也大致确定了,新闻传播所需要使用的媒介可以根据新闻传播方向和传播方式而确定,在新闻编辑工作者对前方实地考察记者收集提供的新闻素材进行挑选、修饰、完善的过程正是确定新闻传播方向的过程,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择和创新,通过对新闻内容和布局的不同编排、包装设计,正是为了改善新闻的传播效果。

5新闻编辑对社会话题的引导作用

数字时代的传播媒介种类繁多,传播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新闻编辑依据所处的社会及所处条件环境,为未来的新闻报道内容提供准备思路。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交流平台,对实时新闻所传递的社会话题进行讨论,在这些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可以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人们通过选择内容不同的新闻进行讨论,正是因为不同内容的新闻其涵盖的社会话题有所不同,而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编辑过程中决定了社会话题的导向,涵盖广泛的社会话题可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理解能力的关注者,吸引更多的读者对新闻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自发地了解和学习新闻。

6结语

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断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在新闻编辑中,新闻编辑者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通过对前方记者所收集的新闻素材挑选和修改,不断提高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从新闻的素材采集开始,到新闻内容的编排与布局、内容格式,直至一篇成型的新闻稿的诞生,新闻编辑都起着塑造者这个角色。在新闻的传播中,新闻编辑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新闻编辑能够秉持新鲜、创新和新颖的理念,新闻的编辑总是能够以时尚的元素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对社会话题不断的起着引导的作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者,并呼吁更多的读者来了解和学习新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新闻编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以介绍数字时代及新闻编辑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从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者、新闻的塑造者、新闻传播的指南针、社会话题的引导者这四个方面对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研究意义进行浅要分析,以完成对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主要特点的研究。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编辑,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周艺霖.浅谈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J].新闻传播,2014(6).

[2]贾国湘.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数字摄影的工作流程 篇10

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 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在实际课程开发过程中, 深刻领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提出的“工学结合”的思想, 同时借鉴德国教育界的课程改革成果,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特点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既相互联系, 从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工作过程, 得到工作经历,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二) 课程开发思路

数字电路是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高职电类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学习,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还要求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工艺技能的灵活应用, 更要培养他们查阅电子元件手册, 读懂常见电子线路图, 初步具备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装配、测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外, 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 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普遍高于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既无法引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所以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 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活动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主要可分为:相关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评价标准。首先要深入企业调研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等各个岗位;然后总结其典型工作, 分析其必备的职业素质、技术操作能力等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确定相应的职业岗位基本能力;最关键的是, 由专业负责人、行业专家、有经验教师、生产一线的往届毕业生等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小组, 综合相关资料进行讨论、策划、论证, 拟出教学项目, 并对各个教学情境进行细化设计, 形成个完整的项目课程体系;评价标准要突出实践, 注意可操作性;课程体系要通过实施教学试点后再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如图1所示。

(三) 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前提下, 应摒弃原来的先理论, 后实验, 再实训的教学形式, 以项目 (情境) 的实现为主线, 以模块教学为形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把相关内容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的递进式开发项目。需要注意的是, 项目课程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知识、能力要求开发设计的, 并不一定是生产实践中的的产品或过程。难点是需要将原来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按课程内容项目+情境的结构模式来设计。在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基础上, 融合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结合企业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元器件检测、电路板组装、调测、维修的方法和要求,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每项目 (情境) 均以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教学实施。以数字电路为例, 在对相关电子类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之后, 根据对主要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确定了对电类学生的能力要求如表1:

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数字电路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来设计学习情境, 具体分为两个项目:项目一:抢答器设计制作。1.逻辑电路设计与制作。能力目标:根据电路图, 配齐电路元器件;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利用实验设备搭接电路。相关知识: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知识;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2.控制电路、告知电路设计与制作。能力目标:清除信号设计与搭建;灯泡 (二极管) 、扬声器 (蜂鸣器) 的运用。相关知识:D触发器、JK触发器基本知识;相关驱动电路知识。3.整机制作与调试。能力目标:设计、制作简单线路板;插件、焊接能力;能运用相关仪器检查电路并进行简单故障分析。相关知识:简单线路板的绘制及制作方法;插件、焊接的基本知识;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项目二:数字频率计设计制作。1.译码显示电路制作与调试。能力目标:四位LED译码显示电路的设计;电路图绘制并生成PCB板;焊接调试。相关知识:共阴极LED知识;译码器原理、七段显示译码器应用;protel应用。2.计数电路制作与调试。能力目标:四位十进制计数电路设计 (配锁存器) , 电路图绘制并生成PCB板;焊接调试。相关知识:计数器原理;十进制计数器应用;锁存器原理与应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protel应用。3.整形控制电路制作与调试。能力目标:弱信号放大整形设计;由市电产生时钟阀门电路设计;电路图绘制并生成PCB板;焊接调试。相关知识:施密特触发器原理与应用;分频电路原理;protel应用。如图2所示。

整个项目的设计是由易倒难的, 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可以安排一些开放任务, 比如项目1的逻辑部分用编码、译码、锁存器实现, 告知用数字显示, 为项目2作准备。要强调的是, 学校主要是搞学历教育, 不是培训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要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够用的指导思想, 但不能模糊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定位, 不能走向弱化理论知识教学, 过分强调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的极端。高等职业院校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教育特色固然很有必要, 但绝对不可以忽视对原理性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 考核方案的制定

为了更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保证教学质量, 应该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过程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部分。具体考核成绩评定办法如表2:

考核方案的制定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核占50%。实践操作技能主要考核学生对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 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基本单元电路的分析, 电路搭建、调试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这需要教师平时多注意观察和记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隐喻语境下一篇:高职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