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技术

2024-09-02

无菌技术(精选十篇)

无菌技术 篇1

1 无菌制剂生产对人员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应配备足够数量并具有适当资质的人员完成各项操作。随着无菌药品生产操作人员的增加,最终产品无菌的风险也会增大。为确保产品的无菌,无菌药品生产操作人员始终按无菌技术操作至关重要。

1.1 人员污染的途径和方式

人员污染的途径和方式人的头发和皮肤、水滴、衣着、化妆品和手饰、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洁净室内当工作人员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一般为10~300个/(min·人),躯体一般活动时的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人),快步行走时的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人);喷嚏一次的发菌量一般为4000~60000个/(min·人);穿平常衣服时发菌量为3300~62000个/(min·人);咳嗽一次的发菌量一般为70~700个/(min·人);无口罩发菌量:有口罩发菌量为(1:7)~(1:14)。每分钟从人类皮肤中要散发出约10,000个微生物。呼吸和咳嗽将产生出大量水滴,这种水滴既含有尘粒污染也含有微生物污染。耳环、戒指、项链、手链能传播微生物污染。发胶、气雾除臭剂、眼脸膏、香粉等,为微生物污染提供了极好的源泉。

1.2 人员培训

凡在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培训,使无菌药品的操作符合要求。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法、无菌更衣、无菌装配、无菌操作技术、洁净区行为、微生物学、受微生物污染的药物对病人安全的危害、无菌组装等。员培训应有记录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1.3 无菌室人员更衣的确认

人员进入无菌区先得通过气闸室,但人既不能灭菌、除菌,也不能消毒,以致成为污染无菌环境的主要威胁。由于无菌服饰可能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最好办法,所以必须教会人们穿戴服饰的正确办法。欧洲GMP对A、B级无菌生产的着装要求:面罩应能完全遮住头发、胡须,面罩下沿应藏到领口中去;灭毒口罩、无尘手套、灭毒或消毒的鞋套;裤脚塞人鞋套,袖口塞人手套中;无菌衣不能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并能阻挡人体散发的尘粒。欧洲GMP对C级无菌生产的着装要求:单层或双层裤装,腰部扎紧;头发、胡须应全部遮住;合适的鞋子或鞋套;工作服不能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欧洲GMP对D级无菌生产的着装要求:头发、胡须应全部遮住;合适的鞋子或鞋套;一般的防护工作服;有适当措施防止来自洁净室外的污染。更衣的确认:每个受训者事先必须先经过无菌操作的培训,受训者先要进行更衣的实践,受训者经过3次更衣练习,直到达到“会穿衣进入无菌室”的程度,更衣已合格的操作工每年需重复一次更衣试验,尚未进入无菌室的人员每4个月重复一次。

2 无菌操作人员的风险及控制方法

人员及其活动被视为最大的污染源。一方面通过人员对环境的污染间接影响产品带菌量,另一面生产操作中,人员与物料或药液有可能相互接触,从而直接污染产品。其质量控制方法:新进人员的健康检查:招收新职工时,一定要对新职工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并建立生产人员健康档案;培养药品生产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勤洗工作服;勤洗手、勤剪指甲;生产区内禁止吃东西、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生产操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所有进入洁净室的人员需经过更衣确认;操作人员在洁净区动作尽量要缓慢;保持洁净区的风速、风量、风型和风压;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

3 降低人员无菌制剂生产过程无菌操作风险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培训

强化培训使无菌概念必须要深入每个无菌工作者的身心。采用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位员工都遵守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3.2 采用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1,2]。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应根据科学知识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应与最终保护患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深入程度、形式和文件,应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有基本风险管理简易办法、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危害的可操作性分析、失败模式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形图分析、基础危害分析、风险排序和过滤等[3,4,5]。

4 结论

综上所述,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面临多方面因素影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每位无菌操作人员的工作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和健康,我们应自觉遵守GMP和操作规范,提高个人修养,保证产品使用安全、稳定、有效。

参考文献

[1]徐徕,赵艳蛟,李璠,杨依晗,余伯阳.日本药品风险管理简介及启示[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10).

[2]朱大成,滕飞,左文学.风险管理药品生产应用中现存问题分析及控制举措[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3]杨华,金丹,杨月明,王嘉仡,魏晶.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9(03).

[4]任经天,郑文科,张俊华,雷翔,杨乐,郭晓昕,商洪才,杜晓曦.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4(02).

无菌制剂生产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 篇2

无菌制剂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

无菌制剂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本文对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提倡洁净室中要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操作

1.1 发菌量

洁净室内的发尘量,产品、材料等在运送过程中的发尘与人体发尘量相比,一般可忽略;发尘主要来自人,占90%左右。

动作时的发尘量一般达到静止时间3-7倍。

工作人员产生的污染:人类每分钟脱落约1000片皮肤(平均大小为30*60*3微米);人类的头发一直在脱落;人类以0.9m/s的速度行走时每分钟将产生5000000个大于0.3微米的微粒;人类静止和坐立每分钟将产生10000个大于0.3微米的微粒;人类在头部和躯干做动作时每分钟将产生1000000个大于0.3微米的微粒。

洁净室内当工作人员穿无菌服时:快步行走时的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人;静止时的发菌量一般为10-300个/min.人;躯体一般活动时的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人;无口罩发菌量:有口罩发菌量1:7~1:14;穿平常衣服时发菌量3300~6个/ min.人。

一般规定洁净室内无菌衣人员的静态发菌量一般不超过300个/ min.人,动态发菌量一般不超过1000个/min/人。

1.2 相关规定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版:第三十三条,参观人员和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和质量控制区,特殊情况确需进入的,应事先对个人卫生、更衣等事项进行指导。

第二十条,洁净区内的人数应严加控制,检查和监督应尽可能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外进行。

第三十七条,操作人员应避免裸手直接接触药品、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设备的表面。

第二十四条,更衣和洗手必须遵循相应的书面规程,以尽可能减少对洁净区的污染或将污染物带入洁净区。

第三十七条,操作人员应避免裸手直接接触药品、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设备的表面。

第二十四条,更衣和洗手必须遵循相应的书面规程,以尽可能减少对洁净区的污染或将污染物带入洁净区。

2 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的现象

使用过的手套乱放、脱去手套的手不经消毒便去开门、挤压工作服、奔跑、大声呼喊除非确实需要、灭菌后的西林瓶倒下,手臂伸在敞口的西林瓶上、戴手套用手接触表面及物料、在感冒或在其他疾病期间进入洁净室、在洁净室内戴首饰和手表、在工作台上滑动物品、靠在表面上、通过洞口、进出口或气闸进行交流、打喷嚏、触摸地板。

3 原因分析

无菌意识不强。

无菌培训内容多是微生物学对无菌操作少。

在设备出现小的故障时,操作人员会做一些非正常的操作动作,违反无菌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

4 解决办法

反复进行无菌概念的培训,并根据生产实际,制定详细的无菌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人员的更衣可能是非常大的微生物污染风险,人体污染源在更衣过程中很有可能污染无菌服。

因此,两套无菌服非常重要,外面的无菌服要求严格做到在无菌的更衣室更衣,并且确保不被人体污染。

无菌室必须限定进入的人数。

人员数量应该经过验证证明对无菌环境的相关指标没有影响才能确定最大的人员数量。

洁净室人员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符合无菌操作原则,任何操作方式不得影响产品的无菌性。

非生产人员在更衣过程以及无菌生产区域的操作等很有可能会给无菌生产区域带来微生物的污染。

因此应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无菌生产区域,如果需要进入,应该经过仔细培训并有无菌生产区域人员带领和监控。

设备的正常运行非常关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操作人员减少非正常操作的主要保障。

5 讨论

无菌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产过程的高风险性,如何控制质量风险,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必须强化操作人员的无菌观念,并对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进行监督,建立操作人员的利益与产品质量挂钩的机制,是保障无菌药品的无菌性的有效方法。

由于操作规程中不可能事元巨细,必须建立良好行为规范。

关键区域的良好行为规范要求应包括:尽量减少进入洁净区的人数和次数;仅用无菌工器具接触无菌物料;人员在进入无菌区域前应用无菌的消毒剂(如酒精)消毒双手,待消毒剂挥发干后方可进入无菌区域;每次接触物品后应对双手进行消毒,晾干后进行下一步操作;进入关键区域后应定期检查着装;着装要求正确的洁净服尺寸,穿戴未破损的洁净服,不涂指甲油,不能化妆,不能戴首饰,不能混淆洁净服类别,不戴手表。

从减少微生物污染风险角度而言,建议戴手套和戴口罩在穿好内层无菌服之后进行,然后再穿上外层无菌服。

姿势的要求:使身体远离产品,不能挤压工作服,不能靠在表面上,身体站直以最小化破坏气流,保持手臂在腰线或以上。

动作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当不参与工艺操作室,动作平稳、准确、平滑,不能奔跑,操作者应站或坐。

行为要求:不能触摸地板。

当有物品跌落,如果不会产生风险的话可以在清场时去除,在关键区域中的任何时候,双手都不应接触地面等。

讲话要求:不能通过洞口、进出口或气闸进行交流,无不必要的谈话,不能大声呼喊除非确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敏,曹江华,孟泉科.药品生产的风险控制策略探索[J].山东化工,(2).

[2]宁黎丽,邵颖.对眼用制剂无菌要求和灭菌工艺的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9).

[3]李远文,宋志德.加强无菌制剂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安徽医药,(3).

[4]邵俊狄.无菌环境的粒子动态控制和监测[J].上海医药情报研究,(3).

[5]黄怀元.药品GMP认证现场检查管理探讨[J].中国药事,2009(1).

[6]陈震文,陈纪鹏.谈中药企业非无菌制剂的GMP认证[J].中成药,(8).

[7]徐影,何立波,刘小军.无菌制剂生产环境甲醛熏蒸灭菌的验证[J].天津药学,(4).

[8]缪德骅.总结经验,把我国的GMP修改得更好[J].上海医药,(3).

[9]王培,臧恒昌,曾英姿.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J].中国药学杂志,2011(13).

[10]霍秀敏.无菌制剂的灭菌方法和灭菌工艺的验证[J].药品评价,(6).

[11]白荣.无菌制剂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医药,2007(2).

[12]郑珂.无菌制剂生产设备在线清洗与在线灭菌的重要性探讨[J].齐鲁药事,2009(5).

[13]丛佳.欧洲共同体GMP补充指南[J].中国药事,1990(S1).

无菌药品生产无菌保证的【3】

【摘要】在目前的药品制作和生产工作中,无菌药品生产是要求最为严格、风险最大的制药项目之一。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最新出版的药品控制对于无菌生产的变化和要求最大,也对其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认识标准,从而对药品的生产控制和产品质量提出了保证依据。

本文就无菌药品生产中各个无菌控制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工作和控制要点。

【关键词】无菌药品;生产;制药

药品生产控制和产量质量有更好的保证,中国制药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无菌控制水平提升的挑战;然而很多药企为了通过认证,不得不投巨资改造环境,并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但是仅有硬件的更新还远远不够,如何正确理解“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按照法规要求合理地设计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控制,顺利实现新版GMP的认证要求,从细节入手,切实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一、无菌药品概述

新世纪以来,随着无菌药品的不断增多,相关企业和单位在工作中逐步对无菌药品的生产保证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同时在工作中的过程不断提升整体无菌保证能力和控制水平,从而解决无菌药品生产中存在的各种操作风险和细节性问题,有效的控制其生产质量和效益,从而做到真正的实现无菌药品的生产要求。

1、无菌药品概念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2、无菌药品的制药要点

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二、无菌药品生产保证研究

无菌药品生产在目前的制药领域中最受人们关注,是当前制药领域中最为关键和重视的一部分和工作模式。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对于无菌药品的生产器械、工作人员和物料在生产之前都需要采用相关的灭菌措施和方法来进行灭杀和消除各种微生物与病菌,从而保证无菌药品生产的质量、持续进行,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同时有效的保障药品生产质量和药效要求。

1、生产原则

药品在生产中,其最终目的在于为人类生活和身体健康提供高质、高效的药物体系,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完善的制药体系。

因此,在目前的制药生产中,我们需要满足其使用用途和预定的功能发挥要求,尽可能的降低其中还有包含的各种微生物元素,使得其中各种微粒和污染物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与处理,从而使得其形成无菌或者没有其他污染的一种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也是当前生产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种内容方式。

无菌药品特别是各种输液、注射剂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产品,因此要对于洁净区工作人员、工作环境以及各种设备和装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在各种物料进入之前要提前做好处理和消毒、在生产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原则在于防止各种污染源的产生与出现,特别是相关人员或者物料,更是要严加控制,建立严格的岗位控制理论和控制体系,从而使得无菌制药能够达到预计标准和要求。

2、生产工艺分类

在目前的无菌药品生产中,将其生产工艺按照目前的设备和用途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类主要是采用最终灭菌工艺形成的最终灭菌产品,也是工作中最终形成的一种灭菌药品;部分药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是以无菌生产为主的生产措施和方式。

3、生产控制要点

3.1遵循国家规定要求

在当前最新颁布的GMP规定和实施基础上,确保无菌药品的使用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工作中必须从生产管理抓起的一个工作重点模式,同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牢牢抓住有法必依、照章办事和有据可查的工作模式,这种生产措施和工艺的应用对于实现无菌药品生产质量十分关键和重视,成为整个制药工程抓奶哥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部分。

在目前的制药生产工作中,做到相应的依法、执法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生产工艺的规定是通过从产品的设计、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处理的过程,这也是目前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和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生产控制的基础所在。

3.2生产工艺规程规范要求

在目前的制药生产工作中,无论是新颁布的GMP还是传统的管理规范,都对药品的生产和包装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控制要求和基础依据,这也是整个生产制药工作中主要的法律基础和法制依据。

无菌药品在生产工作中,所谓的药品生产主要值得是在规定生产一定数量或者需要的原始材料和包装材料商都需要注明各项注意事项和生产工艺,并且在经过批准之后其不得随意进行改变。

生产工艺规程是生产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岗位操作法和制定岗位生产记录表格的依据。

岗位操作法将工艺规程中的工艺条件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使生产操作程序更加明确,也就是说工艺规程对生产过程是指导性的文件,而操作法则是实现工艺要求如何执行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工艺规程是生产管理的核心,是章与法,是生产的依据,是GMP指导思想的体现;而操作法是如何执行工艺规程的方法与措施,是实践照章办事的步骤与程序。

生产记录则是执行规程、操作参数、执行结果的文字和数据的记载,是有据可查的重要档案。

它们三者构成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4、操作技术

4.1人员操作

从事无菌操作的人员及进入的其他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挑选,并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4.2时间要求

微生物无处不在、而且是动态生长的,以几何数裂变繁殖。

因此时间限制是控制微生物数量所必要的。

注射用水在24小时内使用,已消毒用品用具在,48小时内使用,洁净区的废弃物不得堆积及时退出,减少污染。

三、结束语

无菌检查不是也不可能拿一个批的产品百分百地检查,这样,含有少量微生物污染产品的批也有可能通过无菌检查。

无菌检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无菌检验结果仅提供一个提示性的参考,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必须依靠生产操作的严格控制和验证,依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合理的工艺流程。

浅谈外科无菌技术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外科;无菌技术;教学体会

目前,很多医院的实习生对无菌技术并不了解,同时也不知道在哪些环境下必须采用无菌手段,对于无菌技术的严重性认识也同样不足。作为一名准外科医生,除了要掌握精湛的技术之外,还要对这些关乎职业素质的要素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

一、外科忽视无菌技术的原因

1.未接触无菌技术概念

实习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很少讲到无菌技术,因为老师们觉得这些只要学生到医院参加实际工作之后,医生都会叮嘱的,因此并没有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而到了医院,医生以为这些本应该在学校就学习过,同样没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从头到尾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只有到了真正出问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同时有些学生在接触手术的过程中会出现摸头、用污染器械夹取无菌物品,或者是使用用过的纱布等现象,只有当老师发现这些情况时,才会提醒,而以往发生的状况对病人造成的伤害我们却不得而知。

2.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全面

上文中提到,学生并未接触无菌技术,就是因为学校和医院的教学过程存在漏洞,导致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存在纰漏。事实上,无菌技术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应包括完整的理论教学和一部分实践教学,这部分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动物进行模拟操作,这项学习任务可以建立学生的无菌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而在医院,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确立无菌的意识。

二、加强学生的无菌意识,提高无菌技术

对于学生在医院实习或者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1.建立学生的无菌意识

无菌意识的培养需要导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性地提醒以及教导。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遵守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够为病患诊治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最后让病人痊愈。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掌握需要具备的职业经验。例如,无菌技术,按条例办事,等等。因此要建立学生的无菌意识,导师的责任重大。

2.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无菌概念

除了要经常提及无菌意识,还要在日常的工作和手术当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授课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保证操作手法,特别是第一次模拟操作。因为第一次模拟操作对学生来讲意义重大,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第一次模拟操作过程中,老师需要细化每一个步骤,同时要耐心讲解,在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适当地提醒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无菌意识的重要性。而在实践操作中,老师需要以身作则,不折不扣地按照无菌技术操作流程进行详细地讲解与操作,只有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示范中,学生才会真正意识到无菌技术的重要性,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无菌意识,掌握无菌技术。

3.加强对无菌技术的安全教育

这种教育不是在学校中上课,而是在医院进行安全培训,就像大型公司培训新职工。通过录像、图例、模型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无菌技术,同时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参观医院的正规手术直播,同时加以导师的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细数因为无菌技术操作失误或者不规范造成的医疗事故,以此提高学生对无菌技术认识的重视程度。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无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导师也应该随时更新医院的数据库,并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与技术。

一种意识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教学授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成。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无菌技术,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无菌概念,让这种概念深入到他们的工作习惯当中,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参加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从实习阶段向正式的工作岗位这一转变,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

参考文献:

[1]向大勇,孙达成,李燕飞,等.无菌术中吸收教学初步改革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20.

[2]刘安堂,张颖凡,沈宏,等.外科手术学无菌术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4):461.

[3]范子双.无菌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体会[J].吉林医学,2011,31(30):541-543.

[4]胡继福,刘茂希,杨丽,等.外科学无菌技术教学的改革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1,18(6):79-80.

[5]柴枝明,钱大清,吴少云.加强手术学教学中学生无菌观念的培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41.

外科无菌技术教学示范 篇4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 前不久, 中央8台播出了一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连续剧《心术》。它是由著名编剧六六编写的, 主要讲述的是医患关系的故事。剧中有大量的手术前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镜头, 可能大家对手术前的无菌准备有点好奇, 今天, 我就教大家学习如何正确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旧课复习】

在学习新课之前, 我们需要复习一下相关的知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科洗手法, 洗手的方法有:肥皂水刷手法、碘附洗手法、灭菌王刷手法三种。手术人员在洗手间洗手后要进入的下一个环节是:

【板书】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讲解】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是外科无菌技术中的一部分。无菌技术是由消毒、灭菌、无菌术及相关的管理制度组成的。而无菌术又包括手术人员的手和手臂的消毒、病人的皮肤消毒以及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我们简称穿衣、戴手套。

【板书1.】穿衣

【讲解】穿无菌手术衣是在手术人员的手和手臂消毒后进行的。

【步骤】1.手臂洗刷消毒后从器械台上拿取折叠好的手术衣, 选择较宽敞处站立, 手提衣领, 抖开, 使手术衣的另一端下垂。注意勿使手术衣触碰到其他物品或地面。

2.两手提住衣领两角, 面对衣服的内侧将手术衣展开。

3.将衣服向上轻轻抛起, 两臂前伸, 双手顺势插入袖中。

4.巡回护士在穿衣者背后抓住衣领的内面向后拉, 系好衣领后带。

5.穿衣者双手交叉, 身体略向前倾, 用手指夹起腰带递向后面。巡回护士在背后接住腰带并系好。

6.穿好手术衣后, 穿衣者双手需保持在腰以上、胸前、视线范围内。

【板书2.】戴无菌手套

【讲解】无菌手套有干、湿两种。戴干无菌手套又分闭合式和开放式, 顺序为先穿手术衣、戴手套。戴湿无菌手套的顺序是先戴手套后穿手术衣。临床上多采用开放式戴干无菌手套的方法, 具体为:

1.穿好手术衣后将滑石粉轻擦在手臂、手掌、指间。

2.掀开手套袋, 捏住手套口的翻折部 (手套的内面) , 取出手套并分清左右手。

3.将一只手插入同侧的手套口并戴好, 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4.用已戴好手套的手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部 (手套的外面) , 帮助另一只手戴好手套。

5.分别将两只手套的翻折部翻回, 将手术衣的袖口压住。

6.用无菌盐水冲洗手套上的滑石粉。

【板书3.】连台手术的无菌准备

【讲解】如需进行连台手术, 通常在第一台手术结束后, 手套未破, 无需重新刷手, 脱下手套后, 用70%~75%的乙醇泡手5分钟或用0.5%的碘附刷手2~3分钟, 以同样的方法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若前台手术为污染手术, 又需连续施行手术时, 需重新刷手。连台手术必须更换手术衣和手套。由巡回护士帮助解开后面的领带和腰带, 先脱手术衣再脱手套。为避免污染, 脱手术衣和手套的方法如下:

【步骤】1.脱手术衣的方法:有他人帮助脱手术衣和个人脱手术衣两种方法。

(1) 他人帮助脱手术衣法:自己双手抱住手肘由巡回护士将手术衣从肩部向肘部翻转, 然后再向手的方向扯脱, 手套则从手腕翻至手掌, 手捏住手套的里面将手套脱下。

(2) 个人脱手术衣法:左手抓住手术衣的右肩, 自上拉下, 使手术衣衣袖里面外翻。以同样的方法拉下另一端, 将衣服的内面外翻, 将衣服全部脱下。以免手、手臂和衣裤被手术衣的外面污染。

2.脱手套法。手套对手套法脱下第一只手套:先用戴手套的手抓住另一只手套的外面脱下手套, 不可触及皮肤。

皮肤对皮肤法脱下第二只手套;用以脱下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手掌部一下, 并用其他的手指协助将手套的里面翻折脱下手套。注意已脱下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板书4.】无菌原则

【讲解】1.在穿无菌手术衣的时候, 双手不可触及无菌手术衣的正面。

2.在戴手套的时候, 手只能接触手套的内面, 而不能接触手套的正面。

3.双手需保持在腰以上、胸前、视线范围内。

4.连台手术时, 穿衣戴手套的基本原则 (除感染手术) :

(1) 先脱手术衣, 后脱手套。

(2) 脱手套时不能触及手套的正面。

(3) 只需泡手 (如用肥皂水洗手法) 可以不刷手或涂抹消毒液, 然后戴上手套。

(4) 绝对无菌的物品只能与绝对无菌的物品接触。相对无菌的物品只能与相对无菌的物品接触, 否则视为污染。

【实训内容与练习】

本次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 为期末技能考核进行强化培训指导。

1.由教师示范, 边做边讲解要点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2.学生分组练习, 老师巡回指正。

【小结】

主要存在的问题:

1.少数学生无菌观念不强。

2.穿手术衣的时候, 上抛的时候过高。

3.手超出了无菌范围。

【布置作业】

思考:你认为你在做手术前无菌准备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那些?

【结束语】

无菌技术 篇5

生命体征的监测:治疗盘、体温计、弯盘、纱布、记录本、笔、手表、口腔护理技术:治疗盘内放:治疗碗2个(内放漱口液浸泡的棉球、压舌板、弯血管钳、镊子、。另一碗内盛温开水和吸水管)‘弯盘、液状石蜡油、棉签、手电筒、治疗巾、开口器、鼻饲技术:1插管用物,治疗盘内放治疗碗、压舌板、镊子、胃管、50-100ml注射器或注吸器、纱布、治疗巾、液状石蜡棉球、棉签、胶布、别针、橡皮圈或夹子、弯盘、听诊器、手电筒、温开水、水杯、2拔管用物:治疗盘内放汽油、酒精、棉签、纱布

导尿技术:1:治疗盘内置一次性无菌导尿包、内有弯盘2个、12号及14号导尿管各1根、血管钳2把、小药杯、棉球数个、孔巾、消毒液、液状石蜡、试管无菌手套、无菌持物钳及容器。2垫巾、橡胶单、便盆、及便盆布、胶布。3无菌外用消毒包内有碗弯盘、治疗碗(内放大棉球8-10个)、血管钳1把、单只左水套

;胃肠减压技术:治疗盘、治疗卡、治疗碗内盛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治疗巾、一次性12、14号胃管,20ml注射器、石蜡油、纱布、棉签、胶布、镊子、止血钳、弯盘、压舌板、听诊器、胃肠减压器。

灌肠技术:灌肠筒1套(橡胶管和玻璃接管全长120cm)内盛灌洗液或一次性灌肠器、血管钳或夹子、弯盘、肛管(置弯盘内)、油布、治疗巾、卫生纸、便盆及便盆布、输液架、量筒、水温计、液状石蜡、棉签。

氧气吸入技术:中心供氧法:一次性吸氧管2根、供氧系统氧气吸入器1套、治疗盘内置弯盘1个、棉签、用氧记录单、治疗碗1个、无菌蒸馏水。氧气筒吸氧法:氧气筒及氧气表装置1套。治疗盘内置治疗碗2个

(一个盛鼻导管2根、镊子、纱布、另一个盛清水)、弯盘、玻璃接管、棉签、扳手、胶布、酒精、笔、记录单、安全别针,无菌蒸馏水

口服给药法:药盘或发药车、服药本、小药卡、药匙、量杯、滴管、研钵、包药纸、饮水管、湿纱布、治疗巾、水壶(内盛温开水)、冷开水、弯盘。

静脉输液技术:治疗盘内放2%碘酊、75%酒精、一次性输液器2个、无菌棉签、弯盘、启瓶器、瓶套、胶布、止血带、垫巾、药液,必要时备夹板绷带。

经鼻/口腔吸痰法:中心负压装置或负压吸引器及电插板。无菌治疗盘内置适当型号的吸痰管、治疗碗、生理盐水、弯盘、无菌纱布、注射器、无菌钳、无菌手套、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

皮内注射技术:基础消毒盘、1ml注射器、4-5号针头、按医嘱备好药液放无菌盘内。

血糖监测:血糖仪,采血笔、采血针、试纸、2%碘酊、75%酒精、无菌棉签记录单、笔、静脉留置针技术:治疗盘内放2%碘酊、75%酒精、弯盘、静脉留置针、留置针贴、一次性输液管、无菌棉签、止血带、胶布、治疗巾、遵医嘱备药液

心电监测技术:心电监护仪、电极片数个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硬木板一块、纱布、弯盘

物理降温法:1酒精擦浴:治疗盘内放治疗碗(内盛25%-35%酒精100-200ml,温度27-37℃)小毛巾2块、大毛巾、冰袋(套布套)、热水袋(套布套)、清洁衣裤、便器及屏风。2温水擦浴:脸盆内盛32-34℃温水至2/3满、小毛巾2块、大毛巾、冰袋(套布套)热水袋(套布套)、清洁衣裤、便器及屏风

肌内注射技术:治疗盘内放2-5ml一次性注射器,2%碘酊、75%酒精、无菌棉签、砂轮、启瓶器、弯盘、无菌治疗巾或无菌垫、注射药物、注射卡。

鹌鹑蛋壳外表面无菌化技术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鹌鹑蛋;无菌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S851.36;TS253.7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0

Comparative Study on Asepsis Technology for Outer Surface of Quail Eggshell

SONG Dong-liang1,2,FAN Wei-jie 1,SUO Xun2,PANG You-zhi3

(1. 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Zhou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oukou 466002,China;2. 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China;3.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Abstract: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asepsis technology were carried out on laying quail eg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methods could acquire good asepsis effect and the method which boiled the quail eggs in boiling water in an instant(3 s) and soaked them in ethanol for 1 min was the best one. An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crobe in shell eggs and on egg quality were found by the method.

Key words: quail eggs;asepsis;comparative study

国外在鲜鸡蛋上市前均进行蛋外灭菌处理与包装,从而保证消费者和与禽蛋直接接触人员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在鹌鹑蛋上市前进行蛋外消毒与加工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国内外对鹌鹑蛋的蛋壳外表面消毒或灭菌缺少研究。鸡蛋壳外表面消毒或灭菌的方法和药品多种多样,常用甲醛、过氧乙酸、高锰酸钾、季胺、洗必钛、酒精和抗生素等喷洒、浸泡或熏蒸等。Avoq曾用60 ℃油或水浸泡鸡蛋14 min进行蛋面灭菌,瞬间热处理(沸水浸泡15 s)后的鸡蛋,不管是在5 ℃还是在21 ℃均有优秀的贮存性能[1]。杨鸿等[2]、Sakchai 等[3]和Fajarido等[4]均采用开水浸烫法处理蛋外表面。Serrano等[5]用人工感染的方法研究了X-ray射线对鸡蛋表面灭菌的效果,结果显示0.5 kGy的小剂量即可杀灭所有的蛋表面分离株。王晓英等[6]用流水冲洗禽蛋并拭干后浸泡于75%酒精的方法进行蛋外灭菌。Gast and Holt [7]在研究蛋黄膜外表的肠炎沙门氏菌是否能够进入蛋黄膜并在蛋黄中生长繁殖时,采用的是在70%乙醇中浸5 s进行蛋壳表面消毒。刘会珍、高振江[8]对鲜鸡蛋不同的蛋外灭菌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3 s开水浸烫效果较好。对于蛋质量、蛋壳厚度及蛋壳外表面积均比鸡蛋小的鹌鹑蛋来说,可否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蛋壳外灭菌尚未见报。特别是最有效的开水浸烫法,对鹌鹑蛋的蛋内细菌检测结果和蛋的品质有无影响仍需研究。为此,设计并实施了本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与设备

试验材料:20点采集鹌鹑蛋128枚,放置冰箱冷藏室(4 ℃)过夜。

化学药品:过氧乙酸、甲醛、高锰酸钾、95%乙醇、无菌水、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

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BR: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仪器设备:高压灭菌锅、水浴恒温振荡器、FA2004电子天平(精确度0.000 0 g,上海天平仪器厂)、普通天平(JPT-01架盘天平分度值0.1 g)、SZX-超净工作台、S-25型酸度计(上海理达仪器厂)、恒温鼓风干燥箱(1999年11月,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生产)、恒温培养箱(隔水式)、0~150 mm游标卡尺、1×1标准筛、九阳电磁炉、热水锅、培养皿、烧杯、量杯、量筒、离心管、玻璃棒等其它玻璃仪器,干燥法灭菌后备用。

1.2试验方法

试验分为灭菌处理和效果评定。

1.2.1试验设计采用单因变量,单因素,8水平2个重复的方案[9]。在试验中,假设培养出的菌落数为因变量,灭菌法为试验因子,不同的灭菌法为不同的水平,设置7个水平的试验组,1个对照组。不同的组采用不同品名的灭菌用品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同一品名,也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或剂量进行试验。方案如表1。将128枚鹌鹑蛋随机分成8组。分别标记为k1、k2、k3、k4、k5、k6、k7和CK对照组,每组16枚蛋。根据表1中的计划,对蛋壳外表面做相应的处理。

1.2.2试验方法洗样制备:置样蛋于定量(60 mL)无菌去离子水中,用硬毛刷清洗,洗液用均质器振荡均匀。

洗样稀释:由于本试验除了CK对照外,都是经过灭菌处理后的蛋,所以细菌含菌量不会很高。采用3梯度稀释法,稀释、培养、计数。取10 mL蛋壳洗液,用无菌水以1∶10、1∶100和1∶1 000的倍数稀释。具体方法:从10 mL的检样中取1 mL放入灭菌试管,加9 mL无菌水稀释,摇振均匀后取出1 mL放入另一灭菌试管,同样加入9 mL的无菌水稀释,摇振均匀后待用。这样3个不同梯度即浓度为1/10、1/100和1/1 000的检样已备好。每个浓度梯度设置2个重复。

按说明书配制营养琼脂培养基。用酸度计测定pH,煮沸冷却到50 ℃待用。

制作平皿:吸取稀释液1 mL于灭菌平皿,每个稀释度做2个重复,3个稀释度共6个平皿,同时做一个不加任何样品的空白作对照。试验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每个平皿加入15 mL 46 ℃的营养琼脂,转动平皿使其与检样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放入培养箱培养。

细菌培养:恒温培养箱内,倒置平皿,(37±1) ℃,培养48 h。

菌落计数:菌落计数方法依照国标GB/T 4789.2-2003和参考文献[10]进行。采用肉眼观察法,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求出同一稀释度2个平板上的菌落数的平均数[11]。

蛋内质量测评:蛋的新鲜度检测指标为蛋黄指数,浓蛋白含量和蛋白质pH值。

蛋黄指数测定:每组中随机选出3枚鹌鹑蛋进行蛋黄指数与浓蛋白含量测定。将被检测的鹌鹑蛋横向破蛋,将蛋内容物全部倾入玻璃平皿内,用精度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蛋黄高度与直径,蛋黄高度与直径之比为蛋黄指数。

浓蛋白含量测定:将测过蛋黄指数的每一枚鹌鹑蛋的蛋黄去除,剩余的蛋内容物倒入1 mm×1 mm标准检验筛,静置过滤0.5 min,滤去稀蛋白,所剩蛋白即浓蛋白,浓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即为浓蛋白含量。

蛋内微生物含量测评:按蛋壳与蛋黄分别检测,综合评定的方法进行测评。

蛋黄微生物检测:用灭菌止血钳轻击蛋的钝端,有裂纹后,再用钳的棱角将蛋的硬壳去掉,露出蛋壳膜,蛋壳剥离成圆形或近圆,直径要大于胶头吸管的最大直径。然后用灭菌吸管将蛋清移出放弃,将蛋及蛋黄膜放在无菌烧杯中,将1组的蛋黄吸完后,用均质器均质,取10 mL悬液,同前法制成3个稀释度,1组2个重复,做成6个平皿,在营养琼脂盖板上培养计数。

蛋壳及蛋壳膜粉碎法检测微生物:将吸过蛋肉(内容物)的空壳先用无菌水清洗,去除多余的蛋白质,自然风干后称取25 g,用灭菌剪刀剪碎,放于含有225 mL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乳钵内,充分研磨并在均质器中以8 000~10 000 r/mim的速度击拍1 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用1 mL的灭菌吸管吸取1∶10的样品1 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 mL灭菌生理盐水的刻度管内(注: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样品稀释液。另取1支1 mL灭菌吸管,同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样品稀释液,做成1∶1 000的样品稀释液。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的样品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吸管移1 mL样品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样品做两个平皿即2个重复。样品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取46 ℃营养琼脂培养基(恒温水浴锅或恒温箱内保温)15 mL注入平皿,转动平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不加任何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做空白对照。待营养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7 ℃温箱内培养48 h。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的灭菌方法处理后微生物培养结果

不同的灭菌方法处理后,均采用洗涤法对鹌鹑蛋壳外表面刷洗,并制备检样。取各组检样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培养后菌落计数结果如表2。表2显示,各种灭菌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杀死蛋壳表面上的细菌,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明显。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单独的灭菌方法均不能完全杀死细菌。刘会珍等认为最理想的浸烫法也没有达到完全杀灭鹌鹑蛋壳表面细菌的效果。而用开水浸烫与乙醇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完全灭菌的效果。

2.2不同灭菌方法对蛋品质的影响结果

每个处理测得的蛋黄指数结果如表3。用SPSS 10.0 统计分析工具对蛋黄指数进行方差分析。齐次性检测结果表明:包括对照组在内的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sig.)=0.151>0.05,蛋黄指数共同属于一个总体。F检验结果为F=1.2980.05)。即各种蛋面灭菌处理方法对蛋黄新鲜度的影响与没有处理的蛋相比差异不显著,无论是用开水浸烫或开水浸烫与酒精浸泡相结合的方法对要检测的蛋黄影响程度很小,与对照样品培养出的细菌数相比,没有差异P>0.05。浓蛋白质含量测量结果见表3。 表3表明不同的灭菌方法对浓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2.3不同的灭菌方法对蛋内微生物的影响情况评定结果

对各处理中的蛋壳和蛋壳膜以及蛋黄(包蛋黄膜和蛋内容物)微生物进行了培养与细菌总数计数。结果见表4,表5。

由表4可知,不同处理方法培养出的细菌总数均值稍有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证明该处理方法对蛋内微生物的数量没有影响,蛋内检测到的微生物是蛋污染程度的真实反应,不受蛋面灭菌处理作用的影响,进而造成误差。表4显示了蛋外灭菌后,各处理对蛋黄内微生物影响情况,表6显示了蛋外灭菌后,各处理对蛋壳及壳膜中附着微生物的影响情况。由表4可知,除处理K2和K3外,其它的各处理与CK对照几乎没有差异。从表5也可以看出,K6、K7与CK极其接近,所以说K6和K7对蛋黄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小。综合两者,K6、K7是较理想的蛋外灭菌处理的最佳备选方法。

3讨论和结论

3.1灭菌机理问题

煮熟禽蛋,蛋内微生物比未煮的鲜蛋少,用开水浸烫或酒精浸泡能使蛋内微生物减少,而本试验处理K7用两种方法相结合起到了更好的灭菌效果,而蛋内微生物所受影响最少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其机理尚不清楚,也许是瞬间受热后,又在乙醇中瞬间冷却,使毫无保护措施的蛋壳外表面微生物因环境的剧烈变化更易致命,而蛋壳内的微生物因瞬间作用和蛋壳天然保护未受致命损伤的原因所致。

3.2蛋外灭菌的意义探讨

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将肠炎沙门氏菌病暴发和流行与蛋源沙门氏菌感染相联系以后,就积极对蛋壳外表面进行净化,各国净化的方法尽管有差异,但为确保餐桌安全,都已把蛋壳无菌化处理作为从禽场到市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商品带壳上市前均经过一个十多道工序的加工过程,包括蛋的积聚、洗前加湿、初洗、再冼、消毒、烘干、上油、探测和照检、包装等[12]。在这些环节中使产品更安全可靠是最终目的,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消毒不仅要彻底还不能产生二次污然。用沸水瞬间浸烫和食用酒精处理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消毒或灭菌环节,无菌水清洗、烘干、上油等程序,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从养禽场到产品出售市场多一个无菌化处理与包装过程,便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或产业,扩大了对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需要,满足了一大批人员的工作需求,推动了机械加工业的发展。虽然鲜蛋的无菌化处理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但是用较少的钱换取食品安全是值得的。因此,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3.3种蛋消毒问题

本研究所取得的消毒方法能够有效地用于蛋外消毒,对鹌鹑蛋的产品质量也没有不利影响,而本方法可否用于鹌鹑种蛋消毒值得探讨。从其对鲜蛋内微生物无影响的情况分析,本研究所取得的方法对种蛋中胚胎的生命应该是安全的。但由于研究只限于蛋用鹌鹑蛋,缺少对鹌鹑种蛋的孵化试验,因此,推广应用于种蛋消毒或灭菌前,应该进一步试验。

研究证明,用各种蛋壳外表面灭菌法均能取得好的灭菌效果,两种方法重复使用,灭菌的效果更好。瞬间热处理加乙醇浸泡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蛋壳洗涤法检测,没有检出微生物,说明两者结合的蛋外灭菌效果最好,能把蛋壳外表面全部细菌杀灭,此技术还能应用于蛋内微生物监测。同时此消毒法无害无残留,对消费者没有不良影响,是商品鲜蛋进入流通环节前无菌化处理的理想方法,为鹌鹑蛋乃至其它禽蛋进入流通领域前的加工工艺提供了核心技术。对于切断蛋源性病原,保证公共卫生安全和新产业的形成及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卫英.鸡蛋的安全性控制及发展趋势[J].中国家禽,2005,27(15):38-43.

[2] 杨鸿,杨少林,王敏儒,等.畜禽疾病的消毒预防及消毒药的正确使用[J].广东畜牧兽医,2003,28(4): 15-16.

[3] Sakchai H, Hans R. Salmonella enteritisis implications for egg tes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1999,49:161-167.

[4] Fajarido T A, Anantheswaran R C, Puri V M, et al. Penetration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into eggs subjected to rabid cooling[J]. Food Prot, 1995,58:473-477.

[5] Serrano L E, Murano E A, Shenoy K, et al. Values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isolates and quality attributes of ahend liquid whole eggs treated with irradiation[J]. Poultry Science, 1997(6):202–205.

[6] 王晓英,余东敏,刘秀梅.涂布平板计数法与MPN法量检测禽肉和蛋中沙门氏菌的比较[J].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106-108.

[7] Gast1 R K,Holt P S. Assessing the frequency and consequences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deposition on the egg yolk membrane[J]. J Poultry Science, 2001, 80:997–1002.

[8] 刘会珍,高振江.鲜壳蛋蛋壳灭菌处理与鲜壳蛋保鲜效果对比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9):162-164.

[9] 吉田 実.畜牧试验设计[M].关彦华,王平,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21-39.

[10] 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198-201.

[11] 杜连祥,路福平.微生物学试验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3.

无菌技术 篇7

1 无菌技术发展简介

1865年, Lister发现受伤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而碳酸能够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外科医生穿着便服进行手术, 手术室有一张木质的很难清洗的平台作为手术台, 手术室内的空气也是没有经过过滤的。外科手术手套从19世纪开始使用, 同时期还出现手术用长袍和口罩。手术室被设计成密封的, 可清洗的。19世纪40年代, 医院开始使用空调和过滤空气。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 向下气流产生的封闭效应使得髋部的手术感染率从10%下降到1%, 由此带动了该技术的发展。

从工业角度看,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 隔离技术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并应用于原子弹研究的Manhattan计划和在新墨西哥州Sandia实验室进行的生化武器开发。封闭操作器将操作者与核物质分隔开。高效空气过滤器 (HEPA) 和快速传递口 (RTP) 用来防止核物质的泄漏。HEPA能过滤掉99.97%的0.3μm大小的粒子。这项技术和室内的可清洗设计技术 (倒圆角和不渗透材料) 在二战后公开, 并运用于工业。1961年, 单向的或者说层流洁净室的概念发展起来并且被工业快速运用。

随着HEPA过滤器在单向流洁净室的应用, 1961年一部由美国空军颁布的有关洁净室设计的标准 (T.O.0025-203) 产生了。紧接着, 1963年被认为是ISO 14644-1基础的联邦标准209颁布了。0.5μm粒子被作为基础, 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综合控制风速限制 (50~200 ft/min, 即15.24~60.96 m/min) , 管理上规定:仅有1人时风速为50 ft/min (15.24 m/min) , 多人时须控制在90~100 ft/min (27.43~30.48 m/min) , 一般洁净室风速规定在90 ft/min (27.43 m/min) , 并作为标准。

2 无菌制剂制造技术

图1所示为过去无菌制剂制造的状况, 其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产品产生污染。医药产品从手工操作开始, 如果要提高产量, 便会有更多的工人加入。

无菌制造技术使用HEPA过滤器的正压洁净室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针剂灌装时, 洁净室洁净度控制在100级, 允许1/1 000的污染率。洁净服、面具、防护镜、手套和防护靴都是操作人员与产品和关键区域之间的屏障。许多公司对要控制1/1 000的污染感到头疼。许多人认为这是无菌工艺最终极的条件。另一个方法是使用非无菌单元可能性 (Non Sterile Unit, 缩写为PNSU) 为0.001。

在这个时代, 许多批次的药物在按药典规定的实际无菌测试中损失。20世纪90年代早期, Carmen Wagner与支持者La Calhene和Amsco建立了隔离技术使用者协会 (ITUG) , 旨在促进隔离器的使用降低无菌测试中废品率。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一些生物浮质研究显示了一定时间内给定开口大小的容器在一定浓度污染物中被污染的可能性。这项工作激发了快速工艺、减少暴露时间和降低污染风险的研究。该研究表明:机器会产生颗粒物, 但目前大多数的污染物由人产生, 而这些污染物还包含活性的微生物。吹灌封 (BFS) 是最早结合利用这项技术的设备之一。

人是洁净室中最大的污染源已经是公认的了。洁净服和其他防护配件都不是完美的。人越多, 动作越多, 速度越快以及更多的说话都增加了生物载荷。Whyte的研究表明行动是如何影响洁净服上>0.5μm的颗粒脱落:静止时, 每分钟500 000个粒子;头部、手臂和身体的运动, 每分钟1 000 000个粒子;在2 m/s的速度下行走, 每分钟5 000 000个粒子。

20世纪70年代, 灌装小瓶 (60瓶/min) 的洁净室中有12个操作者是非常普遍的。制药企业拥有自己的设备设计部门, 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改变无菌工艺。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 在洁净室中, 300~600瓶/min的生产线只有1~3个操作者。直到这时, 工业才能满足PNSU=0.001的无菌要求。

如果药品能承受工艺温度, 能最终灭菌是最好的。产品最初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药品, 而转折点就在于更多的疫苗和生物工业的发展, 这些产品都具有热不稳定性, 而且都是任何污染物的繁殖介质。

1985年, Baxter建立了数条带隔离器的IV溶液的工艺生产线。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有其他人偶然使用隔离器, 但使用隔离器的趋势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的。

3 隔离技术及其特点

安装隔离器的目的就是将屏障安置在设备上而不是安置在人身上, 也就是说对于灌装设备和使用者都进行隔离, 这样干涉就不会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 这个最初的概念仅仅是对灌装机加一个箱子 (隔离器) 。图2显示了隔离装置的几种形式。

其中a) 和b)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RABS系统, a) 为被动式RABS, 主动式RABS通常又被称作o RABS, 目前在国内制药企业的运营已经较为普遍。图c) 为隔离器, 虽然现阶段国内使用正在起步阶段, 但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其无疑是中国未来无菌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东富龙公司已有基于冻干制剂生产线而制造的隔离器, 如图3、图4所示。

现代的隔离器多用不锈钢框架支撑窗、手套、转移站合格通风空调系统以及高效过滤器。气流像一个活塞从上向下推进, 又从隔离器底板被抽出。FDA允许气流速度满足ISO 5级所要求的颗粒物和生物负载要求, 而其他标准要求其速度达到90英尺/min (0.45 m/s±20%) 。既然隔离器内不会有人类脱落的皮肤颗粒物, 而且隔离器特有的开启操作 (如鼠洞) 在每立方英尺的范围内只有2~10个>0.5μm颗粒物的环境下进行, 传统的洁净室一般都是在每平方英尺100个颗粒物以上的环境。但一些特殊的工艺如粉体灌装操作最好是在低空气流动速度下进行。隔离装置内部通常会在关键点放置粒子计数器、微生物采样器等装置, 实时对隔离器内部环境进行监控, 如图5所示。

4 隔离器的灭菌系统

灭菌工艺需要寻找到最佳的循环时间。许多生化去污剂都曾被使用过, 目前92%的隔离器用户都使用H2O2作为灭菌剂, 优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系统温度曲线, 寻找冷点和热点; (2) 化学指示剂测试, 检测蒸汽是否已经到了所有地方; (3) 生化指示剂测试, 验证隔离器和设备上微生物减少103。常用脂肪嗜热芽孢杆菌, 产品接触部分减少106。

图6为H2O2灭菌示意图及其灭菌曲线。

总之, 隔离装置运用与制药行业的历史并不长, 但对于现代化制药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技术之一, 尤其是无菌针剂的核心生产工艺, 其是保证药品安全、操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药品者安全的必要保障。

摘要:从无菌技术发展简介入手, 介绍了无菌制剂制造技术, 阐述了隔离技术特点及其灭菌系统。

浅谈制药行业的无菌隔离技术 篇8

1 无菌隔离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1.1 无菌隔离技术的概念。

无菌隔离技术是在完全密封的环境下, 实现对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控制并将其处理成无菌状态的一种技术。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可能需要若干个隔离器组成的系统来完成, 从而将整个流程与可能的污染源彻底分开。无菌隔离技术是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规范要求, 经专门设计制造用于医药保健产品及需要更高级别的环境控制防护的屏障技术, 该技术可最大限度的防治产品受到污染, 保护操作者的安全, 避免受到毒性物质的伤害。这一技术为无菌试验、无菌生产及高致敏性、毒性药物生产防护提供完美的环境控制技术解决方案。

1.2 无菌隔离技术的分类。

目前无菌隔离技术主要有OPEN CLEANROOM (开放式洁净室) 、LABS (受限隔离系统) 、RABS (限制进出屏障系统) 、ISOLATORS (完全隔离装置) 。按照FDA法规规定污染概率及系统完整性由高至低分别是ISOLATORS、RABS、LABS、开放式洁净室。1.2.1开放式洁净室。开放式洁净室是在B级区域内通过安装百级层流罩来实现局部A级, 并依靠屏风及幕帘等装置使A级与B级分开。此种方法安装简便快捷, 而且造价相对来说比较低, 但是采取这种方法要求操作人员需要进入A级区域进行无菌操作, 这就加大了A级区域受污染的概率, 使得风险可控性较差。1.2.2受限隔离系统。受限隔离系统是在B级区域内通过安装手套箱式的阻隔器进行操作, 操作人员已可以与A级区形成初步隔离。这种方法安装简便、相对造价也较低, 但是与开放式洁净室相比, 在A级区域污染的概率相对降低, 有一定的风险可控性。1.2.3限制进出屏障系统。限制进出屏障系统是在D级或更高级别的洁净环境中通过安装手套箱式的阻隔器, 内部通过洁净空气气流来保护并采用手动操作进行消毒与清洁来实现局部A级。这一方法安装复杂, 造价也较高, 但此设计容许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连续或半连续的物料进出, 因此对A级区域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但此风险可控性非常高。限制进出屏障系统的有被动式的c RABS、主动式的c RABS、被动式的RABS以及主动式的RABS。1.2.3.1被动式的c RABS隔离装置。该装置配备有中央HVAC设备, 环境的空气质量等级可以达到B级 (IS07) , 而层流空气层的等级可以达到A级 (IS05) 。该被动式的c RABS装置可以保证在更换过滤器的滤芯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交叉污染的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过滤的循环空气可以随时清洁循环空气道。1.2.3.2主动式的c RABS隔离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地确保层流的空气流, 采用等级为A级 (IS05) 的循环空气进行循环。该隔离装置同被动式的c RABS隔离装置相类似, 可以在更换过滤器滤芯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 对空气管道可以随时进行清洁。循环空气设备同灌设备区域的防护罩可以构成整个环境的质量, 等级可以达到B级 (IS07) 。1.2.3.3被动式的RABS隔离装置。该系统的隔离装置配有中央HVAC。灌设备由层流隔离幕进行隔离, 该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等级可以达到A级 (IS05) , 环境的空气质量等级为B级 (IS07) 。灌设备工作台上方通入隔离空气。1.2.3.4主动式RABS隔离装置。RABS内部的层流空气幕通过等级为A级 (IS05) 的循环空气保证, 再加上隔离防护罩的使用, 可以构成完整的隔离系统。从室内直接取空气作为输入空气, 灌设备区域的工作台同进入灌设备的空气高度相一致, 该隔离装置中环境等级为B级 (IS07) 。1.2.4完全隔离装置。完全隔离装置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系统, 在此密闭的环境中通过风机过滤器单元或超高效过滤器和超低穿透率空气过滤器来实现空气的安全交换, 达到内部环境中的微粒与微生物的持续受控。采用完全隔离装置技术的优势就是能大幅提高无菌保障水平, 使得产品质量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性提高, 能大幅降低污染的风险及运行能耗及, 减少了供热、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的投入。但是, 这种方法造价是最高的, 安装也最为复杂, 这就是一般的制药企业不能采用其的主要原因。

2 解读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洁净等级的划分

无菌隔离技术是通过采用物理屏障的手段将受控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绝的技术, 而无菌隔离器便是采用无菌隔离技术, 在突破传统的洁净技术情况下,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高度洁净而持续有效的操作空间, 它不仅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微生物及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还能实现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的无菌控制。

2.1 洁净等级的重新划分

根据新版GMP、欧盟GMP及FDA的规定, 将洁净等级划分为A级或者IOS5级或者动态百级, B级或者IOS7级或者动态万级, C级或者IOS8级或者动态十万级以及D级或者IOS8级或者静态十万级。等级中所指的动态和静态的含义各不相同。动态是指制药的各生产设备都已经处于运行状态, 并按照相应的预设操作运行, 同时有相关的操作人员在现场监督及操作。静态是指虽然制药的各生产设备都已经安装完成, 但是还没有进行生产也没有相关的操作人员在现场。除此以外, 新的GMP规定了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检测A级区域的微生物以及悬浮粒子的浓度。

2.2 洁净等级的分类

2.2.1 洁净A级。

A级主要是指高风险的操作区域, 它包括连续操作区域以及与无菌试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容器、灌装区以及放置胶囊桶等。为了维持A级区域的环境状态, 需要采用单向流操作台, 该单向流操作台的风速保持在0.36~0.54rrgs之间, 要想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需要暗转相应的设备来检测数据值。在手套箱内或者某些密闭的隔离区域内, 可以适当降低风险值。

2.2.2 洁净B、C、D级。

B级主要是指A级等高风险区域所处的背景区域, 一般指灌装区以及无菌配制区域等高风险区。C级和D级主要指无菌制药过程中所要求的无菌程度较低的操作清洁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每种无菌隔离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制药企业只有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一项技术才能取得不断发展。另外, 制药企业要对新版的GMP无菌隔离技术方面做出正确的解读及适用, 只有不断提高无菌隔离技术的水平才能顺利通过新版GMP的认证, 为此企业要加快设备的更新及厂房的改造使得制药设备实现更新换代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方伟忠.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的发展——隔离技术[J].机电信息, 2011 (17) .[1]方伟忠.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的发展——隔离技术[J].机电信息, 2011 (17) .

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篇9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课程是高级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针对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课程的教学特点, 对该课程进行讲授。本节课程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资源整合与教学反思, 每个部分的大致教学内容如下所讲述。

1 教材分析

1.1 使用教材

基础护理技术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李晓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技术》, 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护理人才为目标, 从教材编写的内容来看, 本教材更加注重实践, 有利于培养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专业性护理人才。

1.2 教学内容

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围绕着教材中的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展开, 即“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章节中的“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这部分内容是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实操技能, 为学生日后进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 要达成以下几项重点教学目标, 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其中, 最为基础的目标为知识目标,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还要让学生知晓无菌技术的操作目的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完成无菌技术操作的能力, 这同时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技能目标。另外, 从学校培养模式及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 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慎独的职业道德也十分关键, 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极为重要, 这便是该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

1.4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的教学过程而言, 鉴于该课程的实操性强的特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的教学, 而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无菌技能的掌握以及无菌观念的形成。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12级高职护理班的同学们, 我了解同学们的成长状况, 在座的各位大多为独生子女, 且年龄较小, 同时很大一部分护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善于模仿。因此, 我在本节课程中会采用适合她们的教学方法, 期望大家对无菌技术操作方法及相关的知识体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3 教学方法

3.1 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采用直观演示法、实践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纠错竞赛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现代学校教育而言, 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更是整个教学的合作者, 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双方的有效互动与配合。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的过程中, 要不断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积极提出问题且主动探寻解决方法, 这才是课堂教学所要形成的教学氛围[1]。

3.2 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 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无菌技术操作的大致过程, 但要想熟练掌握该技能, 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操作十分关键,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加深对无菌技术操作过程的理解。另外, 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 要在进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领会无菌技术操作的要点, 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巩固所学技能。这样一来, 学生既是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又是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者, 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更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4 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90分钟的教授与练习等环节来完成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内容的教学。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将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分解。其中, 第一部分, 即导入新课并引出本节课程的主题需要5分钟时间, 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材料的播放来导出学习该课程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 第二部分为复习理论知识及要点同样需要5分钟,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需要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 即新课的学习与练习巩固环节, 例如: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进行操作的同时, 为学生讲授无菌操作的作用, 即无菌操作可避免病人伤口的感染。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 并指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 教师也要注意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性, 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实操演练, 通过分组练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 另外, 设置“大家来找茬”这一教学环节, 通过现场演示失误操作, 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从而避免类似的失误操作在实践中发生。总之, 教授新知识与练习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整节课的重点, 大概需要65分钟左右, 分别为35分钟和30分钟, 另外, 评价达标与总结反馈为10分钟和5分钟。这便是针对无菌技术操作法教学过程的整体时间规划。

5 资源整合

资源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要将校内资源、行业资源及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将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器材、临床及历年大赛经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内容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4]。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教学的优点较为突出, 即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突出岗位技能, 将实践过程在教室环境中模拟再现, 并且, 创设临床护理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而且, 课堂的纪律难以维持, 另外, 由于课堂时间较短, 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及练习的时间不够, 学生要多在课下进行熟练操作。

通过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教学过程的评估与反思, 提出几点教学措施, 以便于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首先, 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入学生的百分考核, 并且, 选几名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同学作为课堂纪律的监督员, 这样就可以避免其干扰课堂秩序, 另外, 要增加无菌技术试验室的课外开放时间, 鼓励学生加强实践演练, 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5]。

7 结束语

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只有这样, 才能突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毕业生。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 希望能够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 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摘要:在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演示——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教授, 该课程对于学生日后进行临床护理较为重要。无菌技术是常用的临床护理技术, 同时也是医护专业学生所需熟悉和掌握的技术内容, 并且要熟练操作。本文就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这一课程的授课思路进行论述。

关键词:护理专业,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参考文献

[1]陈巧力, 田芬霞, 谢秀茹, 董楠, 李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无菌技术”实训课课堂设计[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05 (05) :86-87.

[2]曹迎凤, 南桂英, 樊喜悦.护理基本技能考核评分误差现状研究及分析[J].华西医学, 2011, 04 (04) :623-625.

[3]曹迎凤, 南桂英, 樊喜悦, 陈巧力.护理基本技能考核评分误差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11 (22) :2055-2057.

[4]黄银欢, 许传霞.护理专业无菌操作技术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0 (10) :1648-1649.

黄瓜日光温室无菌栽培技术探讨 篇10

关键词:日光温室,无菌栽培,黄瓜,河北承德

从2013年8月上旬开始,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平泉镇农业综合推广站科技人员进行黄瓜日光温室无菌栽培研究工作。2013年11月14日温室黄瓜定植, 至2014年3月14日, 已初步完成了该技术的初期阶段试验、示范工作。试验示范工作经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专利持有人宋世君研究员指导, 预期结果较为满意。该技术的成功实施, 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而且基本实现了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初期防病零施农药的设想, 并且初步解决了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的频繁使用化学农药影响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问题。

1 日光温室黄瓜无菌栽培技术提出的现实背景

黄瓜日光温室无菌栽培技术提出的现实背景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施农药, 危害无穷。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初期, 由于正处于低温、寡照、高湿环境中, 植株易感染病菌, 处于病害高发期。多年来生产实践证明, 单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黄瓜病害, 其结果是病害种类越来越多, 用药种类也越来越多, 对栽培作物的损害和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菜农频繁用药, 并且加大用药量, 致使黄瓜果实的农药残留增加, 品质变差, 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二是食品安全刻不容缓。农药残留时刻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食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已引起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关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三是创新思维, 大胆实践。从2013年8月开始, 在各级领导支持下, 经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引进和实施了黄瓜日光温室无菌栽培技术, 创新思维, 独辟蹊径, 对日光温室黄瓜生产流程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 取得了初步成效。

2 日光温室黄瓜无菌栽培技术简介

该技术是指在日光温室密闭的环境下, 采用一整套管状专用设备, 将温室外空气进行瞬间高温灭菌, 再通过管路, 定时、定量及时把经过处理的无菌空气送入日光温室中, 完成棚室的通风换气[1,2]。该项技术不仅实用性强, 效果显著, 而且操作简单易学, 菜农经过短期培训均可掌握。

3 技术应用的适宜时期

黄瓜日光温室栽培目前基本上依靠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在黄瓜生长发育开始阶段 (根瓜—腰瓜采收) ,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黄瓜易感染多种病害, 如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等。这些病害, 尤其是霜霉病, 对黄瓜生产危害较大, 如不及时防治, 可在7~10 d内使棚室栽培的黄瓜植株全部染病枯死。而此时正处于严寒季节, 低温、弱光、高湿使黄瓜的抗病性、适应性降低, 一旦染病, 病情发展很快, 往往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这一特殊时期应用此技术, 既克服了低温又可控制湿度, 还能有效预防霜霉病等多种病害。

4 黄瓜日光温室无菌栽培的优势

一是改善通风换气条件。黄瓜日光温室无菌栽培, 可以有效解决日光温室黄瓜栽培阶段通风换气问题。二是调节二氧化碳、氧气含量。调节送入日光温室空气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有利于日光温室黄瓜的生长。三是提高空气温度和地温。应用此项技术, 还可以使进入棚室内的空气温度提高2~3℃, 地温提高1.0~1.5℃, 黄瓜日光温室栽培, 在生育初期拥有较高的地温和气温可以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和总产量[3]。四是减少病害, 降低支出。应用此项技术, 可以使黄瓜在生育初期 (易感病阶段) 基本不染病, 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费用及人工费3.75万~4.50万元/hm2 (以2014年平泉百晟园区对照棚实际支出计) 。五是黄瓜增产、增收。应用此项技术, 仅在采收根瓜—腰瓜生育期, 就可提高黄瓜采收量20%左右, 增加产值21%左右。六是增加产量, 提高品质。黄瓜日光温室生育初期不染病, 为中、后期健壮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 由于不使用化学农药, 使黄瓜品质上了一个档次, 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经过取样调查, 使用该技术后自带黄瓜霜霉病的秧苗发病也很轻, 其病株率、病叶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棚。实验棚菌量较对照棚低1倍以上。七是应用范围普遍。该技术也适用于任何种类的蔬菜, 所以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八是经济适用, 适宜推广。使用专用设备对日光温室进行近100 d的通风换气, 其用电量仅为10.6 k W·h/d, 平均每日耗电费8.00元左右, 经济适用。

5 黄瓜日光温室育苗技术推广前景

日光温室无菌栽培, 从育苗阶段开始, 全程进行无菌操作管理, 省工、省时, 减少了农药费用, 具有较高的效益。这项新技术可在使用过程中,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使其日臻完善, 从而发挥更大的潜能。若能进行定型规模生产, 不仅可以降低设备成本, 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 以达到高产、高效、增收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任自忠, 苑凤瑞.植物保护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3.

[2]李国强.植物医生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3]赵云富.黄瓜日光温室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 2011 (12) :127.

上一篇: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下一篇:声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