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新闻

2024-08-17

舆论监督新闻(精选十篇)

舆论监督新闻 篇1

一、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

既然舆论监督是国家文明程度较高的重要标志, 它的出现必然是值得肯定的, 是历史的进步。舆论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其一, 确保信息透明、公开

2008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 《条例》公开信息设定为政府的义务, 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这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大举措。知晓政务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 成为了公民的一项权利, 但如何能让一些公民有权知晓但相关部门不愿公开的政务信息公开, 则需要舆论监督帮助公民实现其权利,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暗箱操作, 封锁政务信息的现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新闻和宣传工具, 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反对官僚主义, 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十六大报告又指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实党内监督条例, 加强民主监督,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增强舆论监督合力和实效。”

其二, 抨击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 还社会以纯净和正义

舆论监督监视社会, 对社会的异常现象特别敏感。舆论监督以事实为基础, 以群众舆情为依据, 担当着社会“瞭望哨”和“监察岗”的职能。对社会上出现的病态现象特别是违法现象和践踏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予以及时报道和纠正, 保证社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例如配合党中央的反腐倡廉政策, 对管理领域滋生的腐败现象进行监督, 民众的呼声具有强大的威力, 对领导层起到震慑作用, 防止权力过大或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滥用权力, 还社会以公义;监视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 抨击社会道德沦丧的个体, 告诫警示世人, 还社会以纯净的天空。

其三, 传达民众呼声, 特别是民众的怨言和不满, 维护社会稳定

古人有云:“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如果民众不能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 郁结于心, 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后变态释放, 那时民怨沸腾, 社会稳定堪虞。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整的功能, “表现为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的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民众通过大众传媒传递呼声, 发表意见, 对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表达不满, 以期得到呼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 大众传媒成为了民众的“传声筒”和“排气阀”, “传达呼声、宣泄积郁, 平衡心理, 满足愿望, 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心态上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其四, 在保证观点公开市场的基础上实施舆论引导

舆论监督并不是为批评而批评, 其最终目的是在批评中实现舆论引导。“它使批评的集中、使复杂的单一, 使非理性的理性, 同时摒弃许多的愤慨、抱怨和不满。”通过综合民众的言论, 推行和倡导一种符合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同时也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二、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新闻侵权问题

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目前的舆论监督尚缺分寸感, 有的甚至超越法律范围进行监督, 造成了新闻侵权甚至媒介审判, 严重侵害了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

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新闻侵权问题主要是指新闻传媒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主要表现如下:

(一) 不实报道。

所谓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事实根据或与事实基本不符。报道失实所造成的侵权被叫做诽谤。在美国, 有专门的《诽谤法》, 诽谤是指“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对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新闻报道失实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是舆论监督中最常见的一种侵权行为, 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主要内容不真实、采访不扎实造成失实、杜撰虚假新闻。例如,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纸包子事件是新闻从业者杜撰的“舆论监督”, 监督建立在虚构的事实基础上, 对监督者造成了极大的名誉损害, 进行“监督”的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媒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法院以“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为其定罪。

(二) 采用侮辱的字眼。

舆论的本体是公众一致的言论, 因此, 舆论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代表公众发言, 其本质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观点和态度的监督, 即用事实说话。但舆论监督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平等的, 被监督者应该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即使被监督者被公众众口一词地认定为十恶不赦, 他也拥有起码的人格权。有的新闻报道主观色彩过于浓重, 作者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喜恶去评价事实, 以至于用侮辱的字眼来形容被监督者, 比如“说xx简直猪狗不如”, 这种作法严重背离了新闻精神, 也侵害了被监督者的人格权。离开了理智和客观, 新闻将毫无力量。例如, 1998年孙敏诉张育仁、《重庆法制报》等社名誉侵权案可以说是这类侵权的典型。张育仁在涉讼报社上发表的《这家伙, 我认识》一文, 不仅虚构了有损孙声誉的种种“事实”, 还对孙的外形进行了辱骂性的描写

(三) 故意或无意泄露他人隐私。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媒体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泄露被监督者的隐私权, 造成新闻侵权。有意泄露一般涉及到公众人物。美国法学家沃伦、弗瑞德曼说过, 公众人物的事业不仅使他们自己的, 也是社会的。公众人物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享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权利,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平衡是任何进步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 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予以限制能体现社会公平, 是公众人物所获得的社会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一种交换”然后, 限制并不等于不设限, 并不等于媒体可以肆无忌惮地窥视隐私。现实是,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媒体常常以公众的知情权为由消解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如曝光与监督事件毫无干系的私人空间, 由此必然造成新闻侵权;对于一般公民实施的舆论监督, 侵犯被监督者的隐私权属于一般属于无意侵犯, 比如采用偷拍的手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无意泄露被监督者的隐私。

(四) 技术处理不当。

这主要涉及到电视节目, 主要针对未成年人。在舆论监督过程中, 如果涉及到未成年人, 出于保护, 法律要求不能公布其真实姓名, 不能让人辨识其真实面容。有的电视台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模糊未成年人的脸部, 使其清晰可见, 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造成新闻侵权。

三、如何避免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新闻侵权

面对新闻侵权与舆论监督的冲突, 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因为新闻媒体有舆论监督的职能而放弃对新闻侵权的追究, 也不应该是因为害怕新闻侵权而削弱舆论监督的作用, 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二者中寻找平衡。

首先, 新闻工作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目前, 我国虽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 但新闻媒介可以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确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为确保舆论监督的真实合法, 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与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关于名誉权和隐私权方面的规定, 以便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舆论监督, 同时减少甚至避免陷入新闻官司的漩涡。

其次, 编辑要当好把关人。编辑是新闻发布最后环节的把关人, 责任重大。编辑要以法律的尺度“望、闻、问、切”。我们不能要求编辑实地核实每一条新闻, 但一些明显违背常规或不合法的报道, 编辑应当慎重对待, 避免新闻侵权。

再次, 新闻工作者应当加强自律。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以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个人的自觉来抵制各种诱惑, 做一名有操守和敬业精神的传媒人。

最后, 报道出现失误后, 媒体应及时纠正。如果报道出现失误, 媒体的态度很重要, 如果出现失误报道, 媒体应主动承担责任, 给监督对象正名。媒体如果不能通过“更正”、“答辩”等手段消除因自身过失导致的伤害, 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规定:“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者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 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 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或者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 应认定为侵权。”

舆论监督是言论自由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 舆论监督必不可少, 它有助于弘扬正义、揭露腐败。然而, 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其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新闻媒体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 逾越自己的权力, 否则将会触犯法律, 造成新闻侵权。

摘要:舆论监督是媒介的基本职能之一, 但舆论监督不当导致的新闻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本文着重探析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辩证关系, 寻找原因, 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侵权,隐私权

参考文献

[1].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童兵:《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历史使命》, 《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 2008年第一期

[3].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黄瑚主编:《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201页

新闻舆论监督 篇2

2011年04月01日11:35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太原消息(记者李凡)记者今天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山西省环境保护舆论监督制度》近日出台,这一制度明确了环保舆论监督的意义、重点内容,同时规范了环境保护舆论监督涉及的企业、个人和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

山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环保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对山西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批评并促使其解决的活动。其监督重点是: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环保政策落实情况、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侵害群众环境合法权益的行为、环保工作不作为的党政领导干部。

《制度》要求,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应当坚持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涉及的部门和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整改,直至问题完全解决。对重大问题,应把处理结果反馈给新闻单位,以便跟踪报道。

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思考 篇3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作为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职能,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来源于第四权理论,即新闻媒体享有监督政府、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的权利。法律赋予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除政府干扰的“防御性”权利。不论这种干扰是故意报复还是有意操纵新闻报道的内容,都应予以排除。二是表意性权利。即新闻媒体有自由传达其所选择的信息和意见的权利。三是外求性权利。即能够提供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一些特别的机会去获取信息和资料、能够增进新闻媒体发挥其效能的一些权利。

在任何阶级社会中,自由总是和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曾高度评价新闻出版立法的意义:“应当认为没有关于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出版自由,因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该规定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保障人权的最基本手段,其实质是保障了思想自由,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宪法》第41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和陷害。”由此可见,宪法赋予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即是公民行使舆论监督权的原则规定和法律依据。而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往往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来行使。

很显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上述规定对实际操作来说又缺乏具体性和完备性。其理由在于:一是这些规定比较笼统、概括,没有相关的部门法规与之配套,在实践中也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在社会舆论监督不断增强的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在法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功能的不断强化,越来越需要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各种相关的法律关系。因此,单靠上述宪法中笼统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新闻立法也就成为国家在民主法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新闻立法。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和逐步加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和多层次的权利冲突,需要一个公正的、能实现良性发展的系统,即法制来加以平衡和调节。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新闻宣传),都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目前,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种种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困难重重,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和正常的采访中遭受人身迫害和殴打的事件屡有发生;我国宪法中固然有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但却没有具体到如何保障新闻媒体行使自身的报道权和监督权;我们有相应的宣传政策,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规;新闻官司日趋上升,而在法学理论上却没有独立的新闻侵权诉讼;新闻媒体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开拓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在具体的报道和监督过程中又缺少必要的法律定性;新闻舆论监督一旦遇到阻力和干扰便会去寻求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而政府这种有限的支持和保护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所面临的上述现实,最为突出的是令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官司。新闻官司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矛盾:一是媒体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矛盾;二是媒体和各级国家机关之间的矛盾;三是媒体和法人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矛盾。如果这几个矛盾解决失当,要么会挫伤记者对采写批评报道的积极性,要么有可能侵犯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和制约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解决好上述三个矛盾,是新闻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制约

新闻舆论监督要受法律制约。新闻立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保障新闻自由,它同时还有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与其保障新闻自由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可以发挥正面效应,有利于揭露丑恶、弘扬正气,批评错误、改进工作,针砭时弊、发扬民主,化解矛盾、伸张正义,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搞得不好,就会产生负面效应,颠倒是非,扰乱视听,损害形象,伤害无辜,不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新闻活动对社会无害,新闻自由才有价值。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都是现实对法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新闻舆论监督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同时,又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制约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有关法律的制约(即来自会权的制约,包括国家安全法、国家保密法、国家新闻检查法等);二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某些民事权利的制约(即来自私权的制约,包括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依法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一是遵循新闻规律,恪守监督准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按照新闻规律行使其监督权;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的基本方向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不能随意解释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含义,更不能进行歪曲法律的宣传;不泄露党和国家的有关机密。二是维护正当权益,实现“两权平衡”。所谓的“两权”,即公民人格权和新闻舆论监督权。当前,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的人格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但是,法律对舆论监督的重视和保护却显得比较薄弱,因而全社会对所谓的“新闻官司”就比较关注,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无处不在,就很自然地出现了新闻官司这个“副产品”。事实上,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其力度和范围还远远不够;而新闻官司的出现也是正常的,是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取得进步的具体体现。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准确无误。新闻要用事实来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在有关部门的定性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就自作主张地加以定性。因为,新闻工作者只有对有关事实进行报道的权利,而没有给被批评者定性的权利。四是严肃新闻采写,静观社会反响。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做到深入细致,尊重采访对象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第一手资料,弄清事实真相。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用词一定要反复推敲,规范使用法律用语,力避新闻官司。在新闻面世后,要静观社会反响:新闻客观公正,对来自有关方面的压力,应坚决顶住;而新闻一旦有失实之处,应主动承担责任,汲取教训。

参考文献:

1.林爱珺:《舆论监督保护的现状与法律思考》,《新闻战线》,2005(3)。

2.张相春:《正确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中华新闻报》,2003-03-31。

(作者单位:河南工人日报社)

浅议新闻舆论监督 篇4

一、舆论监督自身所代表的权利以及对社会权力控制的影响。

舆论监督不仅是医治社会痼疾的一剂良药, 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使自已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也是其主人翁地位的直接体现。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是舆论监督, 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不同, 舆论监督不是通过具体的、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实现的, 而是通过舆论的影响力来实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因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公开程度大, 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初露端倪的今天, 我们流露了对舆论监督进行规范化的考虑。近年来, 有两种社会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一种是舆论监督价值的被认可和推崇, 另一种是公民权利价值的张扬和重视.近年来舆论监督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越来越深, 在鞭挞社会丑恶, 揭露社会腐化和滥用, 维护公民的权利不客观存在侵犯和压抑, 使公共权力得到优化的运用, 从而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祉, 通过批驳丑恶的社会现象,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是与公民权利保障相一致的.

二、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意义。

在应然意义上讲, 舆论监督权是人民权利的派生物, 是人民议论自由的派生。在实然情景下它已变异和膨胀为一种公共权力。在中国没有新闻或监督前提下, 新闻媒体成为官办喉舌, 人中国新闻媒体的设置、管理和隶属关系来看, 舆论监督应视为一种公共权力。新闻媒体的职能又决定了它具有自身的超然性, 一定程度地游离于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立法权力之外。权力的合法是现代社会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成为新闻传媒在新时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的“三大工程”。近几年, 涌现了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这样一批舆论监督生要舆论阵地。舆论监督在反对不正之风、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 舆论监督工作在总体上, 还存在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有些方面的总是还比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大多数地方, 在大多数情况下, 舆论监督工作困难重重, 甚至举步维艰;二是上级新闻单位监督下一级单位相对容易些, 中央级新闻单位舆论监督相对好开展一些;三是领导开明的地方, 舆论监督相对好展一些, 反之则很困难;四是打“死老虎”容易些, 打的原因各有不同,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真正把舆论监督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 根本的问题是要走出对舆论监督工作认识上的误区。要按照十五大精神, 把舆论监督的“位”定准。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国家民主监督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整个现代民主制度建设链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舆论监督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民主制度而找准自已的位置。它绝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工作, 它不是可搞可不搞、爱搞就搞的事, 不能被人随心所欲地“喜欢就抱在怀里, 不喜欢就丢在崖里”, 更不允许任何压制破坏舆论监督的现象存在。

三、舆论监督实施过程的若干总是。

作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一个环节的舆论监督, 其本身需要进行制度建设, 使之真正成为一项制度, 加以确立、规范和坚持。首先, 它应该纳入各级地方党委、纪委的工作安排之中, 把舆论监督开展好、管理好;其次, 它应该成为人大实施监督工作的强有力的助手;其三, 它应该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 成为政府开展工作的帮手;其四它应该成为人民群众实现民主监督, 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渠道, 加以明确和保证。一句话, 如果舆论监督形成了一种工作制度, 就使得工作有了舆论监督上的保证。

四、舆论监督与新闻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舆论监督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所处的特殊地位, 要求进行舆论监督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因此, 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非常重要。这种素质建设是整个新闻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它同样需要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一个地方、一个新闻单位舆论监督工作开展得好不好, 有没有一支相对专门的、高素质的队伍至关重要。

1、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必须高度重

视舆论监督工作。一方面, 要按照“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从大局出发, 把握舆论监督的方向与“度”;另一方面, 对每一件舆论监督报道都要认真策划, 周密部署, 慎重操作, 趋利避害, 把舆论监督工作做准、做细、做好。在这里, 领导者的大局意识、把关意识、策略意识十分重要。

2、具体进行舆论监督的编辑记者

要注意提高自己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要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 弄清事实, 掌握证据, 使自已的工作无懈可击。要注意不要感情用事, 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要不断同自己身上的不良现象

作斗争, 摆正自身的位置, 抵制各种诱惑,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行为去从事舆论监督工作。

4、遵守法律, 遵守纪律, 听指

挥, 听招呼, 更是对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同志的最起码的要求。俗话说, 打铁先得本身硬。练好内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队伍, 搞好舆论监督就有了队伍素质上的保证。

舆论监督新闻 篇5

论监督的关系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新闻作用中两个不同的概念,辨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能更有利于我们正确掌握和运用舆论监督的职能。

舆论引导是指媒体运用发表的新闻事实及言论,影响改变公众的思想行为,从而达到促使他们朝媒体所期望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的目的。舆论引导是我国媒体的基本任务之一。

舆论监督,一般是指公众通过媒体,对某一错误事件(行为)进行批评,以达到公正的处理和得到改正的目的。

两者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着颇为严格的相同之处;对舆情的调查、分析是舆论引导的起点,也是舆论监督的起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必须善待作为引导对象的媒体受众(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的身份,尊重其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实施舆论监督,则必须善待作为监督行为的主体的受众(人民群众);两者在体现党的意志方面有着一致性。这一点在2009年中沸沸扬扬的大事——三鹿奶粉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随后各地相继出现相应症状的患婴,这件事在引起卫生部高度重视的同时也使得许多主流媒体开始进行披露和报道。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在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合理发挥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三鹿奶粉事件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尊重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使具有监督权利的人民群众在此事件中的权利得到合理发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展,人民群众也在不断的了解到更进一步的信息,媒体正确的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职责。

在三鹿事件的尾声阶段,新闻媒体一方面在继续履行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更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在事件过程中,新闻媒体至始至终都把人民群众放在一个国家主人的位置,在事件处理中,不仅仅对于那些违反犯罪的生产销售商予以法律上的制裁,对于那些受害家属,新闻舆论发挥了其引导的作用。

在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下,社会方方面面在帮助受害者家属拿回其应有的补偿,2008年12月25日,记者收到三鹿奶粉事件受害者援助律师声明:“我们呼吁,应当立即接受我们已经提起的受害者损害赔偿诉讼程序,并最终在政府的统筹主导下,建立全国性的奶粉受害者赔偿援助公募基金,逐步解决本次奶粉受害者赔偿及善后事宜。”

据该律师团律师介绍,24日,在媒体报道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民事裁定书,正在启动破产清算程序后,该律师团再次呼吁维护广大奶粉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上述律师说:“考虑到广大婴幼儿受害者的长久善后及复杂漫长的赔偿程序,结合三鹿集团强大的产能和市场渠道优势等重组再造潜力,我们反对以破产清算消灭赔偿义务主体的方式对三鹿集团进行重组,而应保留赔偿义务主体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对三鹿集团进行重组。”

在媒体倡议引导下,国家对《食品安全法》也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将三聚氰胺纳入了严禁向食品里添加的化学工业品。

一系列的行动是新闻媒体履行监督作业在曝光抨击三鹿奶粉的同时,也利用其舆论引导的作用将奶粉事件合理处理,不仅仅惩治了违法犯罪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始终放在国家主人的位置,规范了奶粉市场的行为,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

关于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篇6

其一,监督环境差。当前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如:有的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薄,对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担心新闻媒体反映社会公众不同意见容易引起思想混乱,不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不支持舆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过多考虑个人的政绩、个人的利益和个人政治名誉,要求新闻单位报喜不报忧,甚至以各种理由压制和刁难新闻舆论监督。

其二,缺乏独立性。从监督的机制上来看,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否则监督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新闻舆论监督最主要的是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既要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正面的东西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又要对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的东西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独立性不够等原因,新闻舆论监督在履行职能方面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腐败现象的揭露和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披露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三,法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舆论监督权,新闻舆论监督还没有真正的法律地位。我国现阶段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当前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可能完全放开,否则将引发许多社会矛盾。没有严格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正常的舆论监督就难以进行,对监督主体、客体的权利义务,监督对象的确认都缺乏保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只能是“天方夜谭”。

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是由多种监督形式组成的,主要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不同,其监督范围、监督特点、监督手段、监督方式、监督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新闻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主要特点是新闻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鉴于此,在运用这种监督手段时,我们要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重大问题,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力求做到揭露面小、教育面大。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注意监督方式和监督艺术。

一要营造良好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氛围。正常的、有效的舆论监督有赖于宽松、民主的环境。在新闻舆论监督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明确的一个重点是,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我们要把握的新闻舆论正确导向并不是相悖的。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其忠诚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利益的实际行动。过去只讲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现在开始实事求是地正视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可以揭露腐败行为。这些理念上的变化对新闻舆论监督实践是有利的。但我们新闻媒体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较为重大的批评、揭露、监督、调查等不能脱离党的正确领导。

二要树立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首先,新闻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是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如果把以整个社会或公众为对象的批评报道理解为舆论监督,势必减弱新闻舆论监督应有的战斗力,新闻媒体可能沾沾自喜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批评。其次,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无冲突。正面宣传是指那些弘扬主旋律的褒扬性报道,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批评,而揭露假恶丑的新闻舆论监督又强烈地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限制新闻舆论监督。再次,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但不会添乱,反而还可以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让读者感到: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三要加强职能监督机关与舆论监督部门的合作。新闻舆论监督属于非权力制衡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被监督对象,不能直接进行法律意义上的处置。因此,它对于监督对象来讲,只是一种外部的非刚性监督,必须通过刚性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来进行约束。负有专门监督职责的机关,如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和舆论监督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联系,经常通气;对一些重点监督的问题,可组织统一行动,使各种监督形式在监督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四要提高新闻舆论部门人员素质,要教育广大新闻工作者正确对待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利。只能用这种权利去为人民服务,去揭露和鞭挞腐败,绝不能把这种权利当做自己谋取个人利益的政治资本,产生新的腐败。要教育他们树立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要能吃苦耐劳,要有奉献精神,要多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多了解真实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拿不准的问题一定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不要轻言“曝光”,逞一时之能,图一时之快,要孜孜追求舆论监督的真、准、实,努力争取监督效果的大、快、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对人民群众广泛监督的客观反映。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编辑、记者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情操,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具有不畏艰险、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正确理解和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不断提高舆论监督工作的水平。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研究 篇7

九十年代以来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在电视节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在质量方面也有着重大的提高。新闻监督栏目大多采取“新闻聚焦”、“新闻热点”、“新闻热线”等节目形式,主要内容是揭露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广东电视台的《新闻纵横》等在全国、当地都是收视率名列前茅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此外,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东方时空·时空报道》、《今日说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深圳经济电台的《传媒一线》等,都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省级电视台中开办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共有六十多个,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且揭露的问题大都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监督作用的发挥越来越明显。

电视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中面临挑战

缺乏保障,阻力重重

虽然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非常重视,并且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但在实际生活中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新闻舆论监督的题材选取、采访的过程等经常受到有关部门的刁难,不能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是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新闻舆论监督是在媒体上揭露社会中存在问题,观众群体巨大,因此社会影响广泛,对相关企业的压力和威慑力也是非常大的。也正因为新闻舆论监督有这种威力,才能发挥出扬善惩恶的作用,对于监督社会、改进企业工作、弘扬社会正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遇到的困难非常大,社会环境并不是很好,受到的干扰很多,因此舆论监督的作用没有落到实处。

缺乏专门法律,新闻纠纷不断

新闻舆论监督涉及到的社会问题一般都具有敏感性,并且很有可能牵扯到隐私权、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名誉权等相关问题,因此舆论监督的尺度是非常难把握的。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并不健全,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保护并不健全,我国的《新闻法》等法律还没有颁布,新闻舆论监督经常陷入到无休无止的法律纠纷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有媒体相关的法律纠纷,美国的败诉率为9%,而中国的败诉率去年高达63%。虽然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法律水平方面与美国有着很大的差距,但这一数据也能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深陷法律纠纷的窘境。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责任感仍待加强

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是揭露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扬社会正气,应该是一种公益行为。但是,目前出现的有偿新闻就是记者利用舆论监督的权利进行的谋取私利的行为,这不仅阻碍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也会逐渐丧失其在观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些新闻工作者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替有问题的企业隐瞒问题,甚至出现有些新闻媒体利用监督权利作为要挟企业的手段,这些行为都亵渎了新闻舆论监督媒体的社会责任。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完善策略

准确

首先要了解事实的真实情况。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对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也要了解当事人的意见,遇到不熟悉的专业领域还要向有关的专家进行请教。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事实的真相,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保证报道的全面和真实,把握好报道的宏观方向,避免犯偏听偏见的错误。其次,对事实的记录要准确。在向观众报道事实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镜头,不能用虚假的镜头误导观众,不能够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的报道,防止出现报道失实的情况。

稳定

首先要有稳定的立场,新闻舆论监督的立场要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对社会中的问题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报道,目的在于通过监督功能的发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改进,但是也要注意密切联系群众,保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第二,要有稳定的态度。新闻舆论监督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节目是面向全国的观众的,因此新闻工作要保持好稳定的心态和为社会办事的公心,不能有私利的想法。在报道社会问题的过程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公正的态度,态度不能过激也不能趁机发泄私愤,更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第三,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为最终目的,不能对社会中的问题过度进行渲染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也不能仅仅抓住社会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重复报道。另外,对于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可以通过内参的方式解决。不能以监督相威胁,丧失新闻舆论监督的公正性。

(三)新闻报道“分寸感”的考量

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把握好报道的尺度问题,把握好报道的分寸。首先,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纪律要牢记心中,严格遵守。对于涉及到社会重大问题的报道,要先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因为报道的度关乎到社会报道的效果,也关乎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于应当重点反映的问题,不能够因为报道力度的不足或者报道的过度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新闻舆论监督要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作用,不能添乱,最终的目标就是问题的妥善解决。新闻舆论监督尺寸把握的适合还要注意,在节目中进行的批评要善意,要公允,不能对被批评对象进行名誉的侮辱,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激化矛盾。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策略 篇8

1 舆论监督报道——民生新闻“奶油蛋糕”上的红樱桃

“舆”即“车”,“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新闻的舆论监督由于它独有民生的视角,能够反映社情、民意,而备受百姓的喜爱。在各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中,也已经成为频道、栏目赢得受众、提高收视率的一项利器。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60分》开办至今已近十个年头了,该栏目以“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最大的民生,围绕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进行了大量舆论监督报道,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栏目经历了三次改版,收视率最高时达到10.2%,位居天津电视台栏目第一位。作为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的把握上,在不与节目定位冲突的情况下,舆论监督类报道不妨多加一点,这样既调剂了受众的口味,对于提高收视率,提升节目品牌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选题策划——通俗而不庸俗

值得注意的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上市民化并不意味着等同于市井新闻,也不等同于有闻必录。每天大量琐碎细节的所谓舆论监督报道,无意中还会传递出诸多错误的社会信息,误导了受众,错误地将媒体集中表现出的社会陋习误读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现象。

民生新闻的产生天生也带着它的弊端。以《南京零距离》为例,作为全国民生新闻鼻祖级栏目。《南京零距离》在日复一日的传播过程中,纠缠于市民日常生活琐事的报道在外地人眼里,透过节目“零距离接触”的南京所形成的印象却带着“哈哈镜的效果”。

“南京人还喜欢吵架。这在《南京零距离》里也是天天报道。……南京人很有趣,喜欢吵架——而且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也无休止的吵!”让外地人对南京产生如此印象恐怕是节目制作者没有想到的。在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策划上编辑记者也要取粗取精,这不仅是对节目质量的保证,甚至是对该城市形象的一种保护。

3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采写的“规矩”

3.1 报道要有始有终

我们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揭露问题,向受众展示问题这么简单。根据著名的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拍摄到的记录到的每一问题下面一定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这就需要记者能够顺藤摸瓜,找到制造该问题的责任人,解析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哪些;这一问题有没有普遍性;问题背后的“问题”又有哪些;继而找到负责处理问题的责任人;交代清楚这一问题具体应该怎么解决;类似的问题又应该怎么避免。这一有始有终的报道过程,不仅是给受众心理有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顺藤摸瓜式的舆论监督报道,可以找到事件的最终责任单位,促使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圆满的解决;同时,也体现出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积极的社会意义。

3.2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要有“现场”但不要“白描”

电视新闻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够通过摄象机真实的记录现场,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想方设法要用镜头扑捉到“现场”,在这一过程中,暗拍,长焦拍摄都是可以使用并且是很好的扑捉现场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电视新闻记者不要沉迷于报道“现场”,尽所能地渲染琐碎、无聊的细节,采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市民生活中的低俗和丑陋的事件,或者充斥血腥和色情的东西,以迎合部分市民追求感官刺激和窥探私人生活的兴趣。

3.3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也要传递信息量

新闻就是要传递信息,新闻信息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条新闻的成败与否。这一点,在舆论监督报道上也不例外,很多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中恰恰忽略了传递信息这一点,认为只要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就事论事。然而,这样舆论监督报道,观众看到只有表象,只是热闹,没有多少实质的收获。长此以往,这类的舆论监督报道只能是沦为娱乐新闻,满足一下观众的猎奇心理。

那么,做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该如何在新闻中加入信息量?我们以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栏目播出的专栏《调查第一线》举例,一般情况下,作为一档像《天津新闻》这样以天津的时政要闻为主的节目很少会涉及到舆论监督报道,而《调查第一线》专栏却能在《天津新闻》中立住脚跟,关键是新闻在舆论监督中传递了大量的信息量。

《调查第一线》栏目特别的注重小切口大视角,每次调查的问题也都是以“小区环境卫生差”“医院人多”“没有公交车”这些民生新闻常见的问题切入,记者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更深一步探访问题产生的原因,这其中既有主管又有客观,特别是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不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问题解决有好几个层次,这也与分析问题是相对应的,首先是当前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也就是记者调查的现象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这一种最浅薄的解决方式,第二步解决就是产生这类问题的通病能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解决,这其实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也是整篇新闻报道的精华所在,这样的解决最终需要关部门的重视,拿出相关的方案,最后再实施。这其中可能需要媒体的连续报道,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

以上的三个层数说起来容易,但操作却比较困难,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层次,需要政府部门拿出解决方案,谈何容易。调查第一线在做这类新闻的时候,则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先去找一些政府部门为解决民生问题出台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然后再去找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思路,则很容易从问题点,到面——政府部门的大的方针政策都能在稿件中得到落实,老百姓也能看个痛快。而把浓墨重彩放在了解决上,让舆论监督报道有了一个句号。

可以看出,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节目是以一个比较受百姓关注的“小区环境卫生差”的问题切入,记者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更深一步探访产生的原因,特别把浓墨重彩放在了解决上,让舆论监督报道有了一个句号。舆论监督报道近年来在电视银屏呈现的方兴未艾之势,不仅是中国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表象之一,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舆论监督报道只有大胆创新,不断改革,才能破解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对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了解构,并在此基础上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的社会认知的双向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刍议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被监督 篇9

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发展方向

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和作用, 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 以法制为准绳, 以公共生活发展方向为标准, 让更多公民了解政府及社会发展的相关事务, 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每个人的权力, 履行义务。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是依赖于社会生产与社会制度而存在的,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途径, 对国家、社会相关事务进行监督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改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手段, 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并鼓励新闻媒体以正确的方式和手段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做好舆论监督,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更好地促进舆论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从最初的小心谨慎, 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其监督特点上来看,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监督形式及表现形式多样化;二是, 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能力, 能正确地引导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三是,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群众影响力。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 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 促进法制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舆论监督体制中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 机制体制不健全、不规范, 使舆论监督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一些新闻媒体为吸引群众视线, 报道一些与事实相违背的新闻, 错误地引导大众的价值观, 这种不实的报道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 也对社会发展有害而无益。

(三) 如何正确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些新闻媒体利用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将不实报道作为扩大其知名度的营销手段, 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监督公信力, 也丧失了新闻媒体作为有效监督途径的作用。如何更加正确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这是政府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行业所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 强化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强行业管理, 杜绝恶意性新闻的炒作, 新闻记者要保证消息来源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在采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查证消息的来源, 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恶意地新闻炒作, 不仅使虚假消息传播, 还会使大众丧失对新闻报道的信心, 引起大众的普遍反感, 这种操作手法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原则, 削弱了新闻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新闻媒体行业要谨记政府及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在加强和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的基础上,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二是, 强化新闻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感。新闻行业的专业主义精神是一种源自于美国的“公共服务”信念, 新闻媒体行业专业性的突出特点在于以客观事实为基准, 以真实性、自由性以及独立性为原则,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 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质疑精神, 让新闻媒体为更多的群众所信任。

三是, 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民族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更加注重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舆论监督自由权等方面的维护,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质。

舆论监督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实施途径和方法, 人民群众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相关事务的建设中, 对政府决策进行广泛的论证和评议, 为政府提供更加可靠的民意参照, 使政府的决策能更加顺应民意, 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个最为有效且直接的平台, 其信息来源广泛, 信息量丰富, 以网络作为基础, 搭建大众信息知情权的平台, 新闻媒体对及时收集社会信息, 随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客观、准确地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 作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合法维权的基础和保证,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将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 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作为发展目标。

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及监督原则

(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对整治社会腐败现象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以新闻作为媒介, 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矛盾进行报道, 并以此来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以强大的舆论压力, 将负面、消极的影响降至最低,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基础和保障。

1.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防治腐败现象滋生

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区别于西方多党制及专制独裁国家的政治模式, 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拥有参政议政及民主监督的权利, 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政府做出的决定和政策提出建议。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对腐败滋生以及官僚主义都能起到一定的克制作用, 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干部大多为党员, 而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金钱、权利的诱惑, 逐渐滋生腐败,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为更好地紧密联系群众, 接受群众监督, 就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这条可靠且便捷的途径。

2. 有利于社会和谐, 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媒介, 能有效.di帮助人民群众实施参政议政的权利, 一些新闻媒体专门设置了《市长热线》等一类的栏目, 以群众的来信对政府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充分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对于一些关系到民生根本的问题, 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 引起广泛的关注,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 还能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改正工作的失误,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能, 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作为舆论监督中的重要手段, 批评能使人们在诸多的实例中吸取教训, 明确是非观念, 杜绝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将这些消极方面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披露和谴责, 能起到正确引导、教育群众的积极作用。

(二)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原则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实质在于揭露社会弊端,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闻行业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 以客观、准确、真实的报道为原则。新闻报道的基础在于它的真实性, 这也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前提。若新闻报道不真实, 不仅会给新闻单位带来声誉上的损失, 还会错误地引导大众的观念。要想如实报道新闻事件, 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手资料的掌握, 切不可捕风捉影, 使报道失去真实性, 新闻评价要在严格遵守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评价。

二是, 新闻行业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意识。新闻行业是为民行业, 要时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以社会发展的大局为重, 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尽快解决。在诸多的新闻工作者中, 不乏存在着一些为谋私利而利用舆论导向的人, 这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 还影响了新闻媒体监督的健康发展。

三是, 对待错误积极改正, 不断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对舆论监督及开展评论的权利,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并珍惜这种权利, 坚持真理,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 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腐败现象, 要通过新闻批评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予以制止。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相对于其他监督方式的影响力是较大的,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在报道的过程中如出现失实的现象, 要及时予以更正, 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同样需要法律和道德作为规范,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使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能在法律的基础上, 公平、公正、客观地开展。

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被监督”缺失及“被监督”视角的新闻舆论权威

(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被监督”缺失

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 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方面的调查显示, 虚假消息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 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还会给人们提供错误的方向引导, 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虚假新闻屡次发生且屡禁不止的原因是, 新闻媒体中的“被监督”缺失,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极少数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自身素养和职业道德, 跟风炒作现象日风正盛, 甚至于一些新闻工作者被贪名图利的人所雇佣, 传播制造虚假新闻;二是, 新闻媒体监督对象因自身原因放弃对媒体行为的监督, 这就导致了一些为私敛钱财的人利用媒体的空子, 制造假新闻来迷惑大众。为更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让新闻媒体行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被监督”。以新闻界的反面教材为例, 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吸取案例中的经验教训,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要求新闻工作人员维护、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在每一次的新闻采访报道中都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 要明确掌握并合理应用法律, 明确法律底线,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树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权威。

(二) “被监督”视角下的新闻舆论权威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传播以及人民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逐渐加强, 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人们更多地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将党和政府的要求及心声、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传达给群众, 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 揭露社会现实及腐败现象。相对于其他的监督方式,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更能为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媒体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无形中已接受了来自大众的“被监督”, 这也为新闻媒介在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威性创造了基础和前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同样也是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整合, 这种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来表达群众意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一种政党权利的拓展和补充, 新闻媒体在对一事件进行报道时, 常常会被认为是党政机关及政府的意图, 这也就赋予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强大的影响力及权威, 这往往会造成被监督者较大的精神压力。党政机关在下发文件时, 由于下达范围的局限性, 需要新闻媒体的配合, 这也使得一些人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理解成为传媒与政权相结合的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政党行为和政党性质。

在实际的社会化生产与生活中,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舆论监督方式。如央视的理论思辨性节目《焦点访谈》等, 通过对社会发展实际案例的分析, 揭露消极黑暗的一面, 颂扬社会正能量,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于新闻媒体的覆盖面较为广泛, 使得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在媒体介入后也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促进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以其覆盖面广、群众基础较强以及时效性快等优势, 相对于其他民主监督方式来说, 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三) 建立有效的“被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及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有效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度和规范, 首先要考虑的是确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节目选择, 对节目中因不符合要求而撤销的稿件, 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核后, 由相关负责人以正式文件形式签字即可生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稿件进行撤销。对于群众的来信, 新闻单位要及时转交给相关政府部门, 对于未答复的, 媒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曝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配备专职新闻发言人, 并明确其工作职能和工作规范。新闻发言人要对媒体所提问的民生相关问题及社会公共信息进行解答, 通常情况下, 新闻发言人不能拒绝新闻媒体的采访以及提供相对应的资料和信息。

新闻媒体要对新闻媒体监督的稿件进行一个大致的选择, 采取正面宣传和鼓励媒体开展新闻批评的两种方式, 实行有效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确定正面宣传与负面报道的大致比例, 将新闻舆论监督控制在一定数量内, 防止人民群众话语权的失衡。新闻行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根据法律的要求实施监督, 接受“被监督”体系,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防止在监督的过程中出现谋取私利、职权滥用的现象发生, 坚决制止和杜绝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以人民利益为先。

四、结语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加, 使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更上台阶, 监督水平和监督手段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相关法律规范开展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能够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改进党和政府的相关工作, 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 为人民办实事, 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加强,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针对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及社会问题, 党和政府通过不同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制和规范, 在诸多的监督方式中,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最为广泛且群众基础最深的一种监督方式。本文主要是在研究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入手, 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被监督进行深入的探究。

论经济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篇10

一、经济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开始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经济新闻所反馈的信息会让生产者对全国的经济政策以及各地区的地方政策和商品流通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让他们对整个国家的商品流通有一个宏观的概念, 而后通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市场调研获取更加详尽的信息, 这将使中国的商品化经济更加合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安上加速器。

(2) 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经济新闻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作用。在现今社会, 它维护持续发展, 打击贪污腐败;通过新闻传播的手段, 利用其广泛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向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现代的经济知识, 改变人民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例如炒股、理财、创业等都是随着经济新闻的报道逐渐走入民众的生活。例如:“中国黄河口网站”在2008年3月20日发表了题为《群众反映农村冷饮食品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的文章, 指导了居民对于鉴别冷饮质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就冷饮质量问题给出了政府方面的相应决策, 让农村居民对冷饮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保障了居民的健康。

二、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1. 视野狭窄、角度单一

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应该是非常广泛的, 从工业领域到农业领域, 从生产领域到人民的分配、交易、消费领域等等, 而我们现在的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只局限在生产领域, 对于民众更加关心的消费领域却关注很少。同时, 对于同一项具体的经济活动, 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报道:可从领导的角度报道, 强调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可从群众的角度报道, 强调群众的反应和行动;还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技术水平的角度进行报道。但我们的多数经济新闻, 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进行报道。

2. 可读性不强

首先,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质很强,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和频繁的数字。频繁出现的视觉疲劳也让读者难以忍受, 在经济新闻从专业性向大众性转变的过程中, 我们的传播方式还有待提高。

其次, 有些经济新闻的思想陈旧、肤浅、空洞、僵化, 普遍存在思想不“深”、不“新”的现象, 例如, 有的文章报道了市场上的某个现象, 最后却是吁请借助政府的力量加以解决, 完全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想;有的文章写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便把一切归结为诸如“转换机制”、“改变观念”等等, 已成了现代新套话, 相当于什么也没告诉读者。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记者的知识结构欠缺, 许多记者都是中文或新闻专业出身, 缺少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了解和认知。

三、要争取经济新闻媒体的自我突破

经济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除了社会各界的因素外, 其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只有对自身的问题予以解决, 借鉴国内外经济新闻工作者的先进经验, 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由于经济新闻在西方传媒界起步较早, 地位重要, 西方记者一直非常重视经济新闻的采访制作, 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1. 接近性强

增加经济新闻接近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点。其一, 是把严肃的经济问题与读者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这种利益上的联系把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严肃的经济问题上来。钢铁价格上涨, 本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而芝加哥《每日新闻》的记者罗伯特·赖文却把它同生活的消费联系到一起, 向大家阐述和钢铁价格有关的居民消费品, 例如带钢铁部件的洗碗机、冰箱等物品的价格上涨, 不仅把经济报道写活了, 且有接近性了。通过这种方式, 西方新闻界经常在经济新闻中帮助读者、观众解决一些实际性的生活问题, 他们认为, 这是为社会服务的一种表现。无形中, 扩大的经济新闻的范围和受众, 这同样有利于经济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其二是尽量采用直接谈话式的方法, 用第二人称的口气写作, 把读者关心的问题以谈心的方式交代出来。这种直接的方式, 可以增强新闻的接近性。

2. 通俗性

世界知名的经济类媒体都非常强调报道的清晰、简洁、生动, 如《华尔街日报》就以此著称。对于稍纵即逝、生命力极其短暂的经济报道而言, 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超出一般受众常识范围的术语, 尤其是新术语, 必须予以解释。如果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效果往往更好。因为口语中常常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便于直观地理解和接受。

上一篇:涡流分析下一篇:环境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