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2024-08-28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精选十篇)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篇1

本研究从学校品牌建设的推进路径入手, 以当地文化品牌为基础, 寻找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方法与路径, 形成区域特色, 从而打造出我区学校文化的品牌、优化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提升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 促进我区教育整体均衡、优质地发展。

一、推进学校品牌建设的研究思路与路径举要

1.研究思路

根据我区学校品牌建设的定位, 其思路为: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指导于整个课题研究中, 因循培育、推广、总结的思路进行,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寻求学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层面的多元推进模式。

一是探求过程性的研究范式, 坚持“行动中求变革”的取向。所谓过程性研究, 追求的是一种实践情景的过程化操作, 强调是一种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改进过程中, 浓缩了学校教育教学新理念, 它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回归学生世界;实现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强调探究与实践;也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变革, 师生关系的变革等等。

二是展示多样化的开发路径, 探求区域特色之路。强调学校品牌建设的多样性, 倡导学校因循自身的条件与资源进行研究。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进行学校品牌建设;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 增加与拓展教学内容, 来进行学校品牌建设;可根据学校的办学途径、教师特长, 建设学校品牌等等。总之, 每个学校的品牌建设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成功之路, 区域层面只是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与保障, 开展区域推进模式研究, 进而形成区域品牌特色。

2.拱墅区学校品牌建设三大路径概述

根据拱墅区及学校的特点, 品牌建设的路径是多元的, 鉴于此, 我们在三年的实践中, 也根据其不同特点, 形成不同的建设路径, 见下表1:

二、学校品牌建设推进的三大实施路径

(一) 以大关小学为代表的基于追求特色的自下而上路径建设案例分析

1. 特征分析。纵观大关小学的品牌建设历程,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大关小学的品牌建设有着5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大关小学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大关小学的品牌建设经历了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特长项目 (红领巾民乐队演出) ———学校特色 (突破民乐、多项乐器演奏并普及) ———特色学校 (从艺术到美育的提升) ———品牌学校 (全面提升质量, 获得老百姓的青睐) 。

二是历任校长对艺术特色进行了坚定不移传承与发扬。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 它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品牌的建设, 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校长坚持共同的目标, 需要每一个校长一以贯之的努力。从大关小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由于历任校长坚持品牌建设目标, 不断创新与完善, 逐步形成了在杭州市有影响的教育品牌。

三是从技能强项的打造转向理论提升, 从而提高大关小学学校品牌。在建设中研究, 在研究中提升。大关小学走的就是一条研究与建设相结合之路, 学校从美育研究入手, 通过十多个课题的研究, 不断把品牌建设引向深入, 它保证了学校品牌的生命力。

四是品牌建设以多个精品艺术节活动为载体打响了知名度。活动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没有品牌的活动就没有学校的品牌。大关小学强调精品活动的打造, 先后形成了在社会上称道的知名活动, 正是由这些精品活动, 才构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

2. 相关链接。大关小学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与大关小学相仿的还有上塘中心小学、杨家门小学、贾家弄小学等。

(二) 以拱宸桥小学为代表的基于整体规划的自上而下品牌打造的案例分析

1. 特征分析。

分析拱宸桥小学的品牌建设之路, 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整体规划学校品牌。学校品牌可以是通过几代人努力, 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 也可以是借助一些力量在短期内形成。不管何种形式, 规划学校品牌是第一位的。拱宸桥小学在校长王崧舟的带领下, 制订了新成功教育学校品牌建设规划, 以此为抓手, 全力打造“新成功教育”的学校品牌, 获得了成功。

二是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品牌打造机制。学校品牌建设应该与学校的实际相匹配, 在分析学校基础的情况下来打造品牌, 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只追求新的不切实际的打造目标, 其生命力就不强。拱宸桥小学王校长在分析自己学校现状的基础上, 确定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 扎实推进, 成效就显示出来了。

三是积累了五大经验。反观拱宸桥小学成功的经验, 其五条经验很值得推广, 理念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指导方向, 教师是学校品牌建设的主力军, 干部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领头羊, 传播是品牌走向大众化的桥梁, 开放办学是新时代建设品牌的重要途径。拱宸桥小学这样做了, 也就成功了。

2. 相关链接。

除了拱宸桥小学外, 我区也有许多其它学校采用了这一策略, 这些学校的共性在于他们没有明显的传统特长学科 (项目) , 但都有一个既立足实际又具有前瞻思想的名校长坐镇, 在他 (她) 的带领下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 从而形成学校品牌。

(三) 以文澜中学为代表的基于资源扩张的内引外联品牌建设之路

1. 特征分析:

文澜中学所走的路是典型的优质资源扩张、教育品牌嫁接案例, 对它的解剖, 基本可以看出这类品牌建设的脉络。其品牌建设的路径有以下特点:

一是嫁接了名校的品牌资源。名校是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培育, 由国家、社会特别是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 是稀缺的公共资源, 如何让这种宝贵的公共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比如一所新建的学校, 如果走单打独斗的“爬坡式”发展道路往往收效太慢, 但如果将名校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师资、优质的教育资源迁移进来进行整合共享, 那么它的成长肯定会实现“跑”的速度, 缩短新校的发展周期。文澜初中走的就是一条依托名校快速发展的途径。

二是秉承了母体———学军中学教育思想与管理。名校之所以有名, 在于其优秀的管理经验、优良的师资队伍和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 文澜中学以名校———学军中学为依托, 嫁接了名校的理念与管理思想, 复制了一所名校, 很快打响了品牌, 在当地产生了影响。

三是借助名校长效应打造学校品牌。名校长就是学校品牌, 利用这一品牌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学校发展赢得非常有利的舆论氛围, 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文澜中学的发展, 正是在名校长任继长的带领下, 很快打出了被社会认可的学校品牌。

2. 相关链接。与文澜中学相仿的品牌打造之路, 还有舟山路幼儿园。

三、品牌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快速、协调发展

(一) 启动了打造学校特色与品牌的实践

虽然我区各校开始品牌建设的时间不同, 但经过3年来的区域推进, 学校品牌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大部分校长、教师的认同, 我区70%的学校都于近两年开始了学校品牌建设工作, 94%的学校都有了品牌建设的规划, 并有近80%的学校正在按规划进行实践。

(二) 品牌建设扩大了我区学校的影响力

在“优质、均衡、人文、科学”的强势拱墅教育目标的引领下, 拱墅教育被公认为杭州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区之一。我区有40%的学校都接待过外区学校前来参观, 说明我区学校在随着品牌建设的展开, 其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也在加强。另外, 从校长问卷调查结果看, 2003年以来学校办学经验、学校特色在省、市级别的会议和活动中介绍或交流的也占了39.5%。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品牌建设的成效。

(三) 部分学校已在杭城内独树一帜、崭露头角

我区在市级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主要为以下几所:文澜中学、育才中学、大关中学、大关小学、拱宸桥小学、卖鱼桥小学、红缨幼儿园和大关苑实验幼儿园。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篇2

方 案

——以重庆市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农村县镇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县,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行政单位。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镇,是由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单位。××县是典型的西部农村县镇,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政府所在地为巷口镇。

(二)新建学校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1998-2007年,全国通过撤并建转,学校数目减少了47.5%,同时,在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县镇新建了一批学校。××县为了加快城乡建设统筹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缓解县镇学校大班额压力,减轻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负担,新建了××学校。该校承载着县政府提出的“品牌打造、管理示范、质量领先、校风一流”的高要求;肩负着全县人民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与期望。

该校由于是一所新建学校,师生结构复杂,学校核心价值观、师生共同愿景等尚未形成,学校文化缺失,“硬件硬、软件软”。而当今,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办教育实则就是办文化。一所学校拥有真正的文化特色,才是一所有个性的学校,这也是所有学校的追求[1]。鉴于此,本课题才提出尽快引领打造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

(三)学校文化品牌

文化,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 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 [2]。《辞海》中对“文化”界定: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3]。英国文化人类 1 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 C•B•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体”。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早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e Teaching)一书中就曾使用“学校文化”一词,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4]。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校园环境、学校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5]。

品牌是市场的衍生物,指一种产品的属性、包装、声誉、印象、标记等的总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一种情感经历的过程,是文化企业、产品、服务在视觉、情感、理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形象,是通过文化企业或产品、服务与顾客的互动、沟通来实现的,是消费者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全部体验[6]。

学校文化品牌是文化品牌的重要分支,是学校生存、发展、竞争的不竭动力。学校面对竞争环境,必须采取的生存、发展战略是学校品牌建设。学校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无论采取如何的策略、运用如何的方法,学校品牌的建设最终都要以学校文化为根本的依据;或者说,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最核心的标志是看它是否有自己的优秀的特色学校文化。所以说,学校文化应是学校活动的全部,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魂,是学校品牌之魂[7]。

鉴于此,本课题特以××学校为例进行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尽快增强西部农村县镇新建学校的生存力,提高该类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皮特森(Kent D.Peterson)提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8]。瓦格纳(Wagner)把学校文化定义为校内外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9]。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全面,几乎涵盖了学校师生的各个层面。但他们都着眼于把学校文化作为一个集体,而较少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

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 2 形态。石鸥指出,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环境资源条件,更包括学校成员群体的学校意识、学校精神以及学校的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10]。与外国学者专注于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有所不同,国内学者更注重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予以关注。

在学校文化研究与探索中,也许任何时候都不像今天这样如此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2005-2006年,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这一方面昭示着学校文化建设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深入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但是,当今学校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瓶颈与误区。如郑志生认为,“学校往往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追求表面形式的、物质的学校文化,忽略了深层的、有内涵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高丽娟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四种误区,“一是把学校品牌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创建割裂开来,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三是学校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四是学校工作缺乏连续性。”

综上所述,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是学校管理者、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在思维方式上,我们要从原有的自上而下建构学校文化转向自下而上建设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人”主体,突出人人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并与之共同成长;要从片面地追求建设外显的物态文化转为更加注重内隐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要在思辨性的、解析性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性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意义及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之魂,是统领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促进学校师生发展,塑造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新建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往往表面化、形式化,体现“领导意志”,把学校文化作为“花瓶点缀”。为了避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穿新鞋走老路”,本课题通过研究,将探索出一条如何建设文化厚重、品牌突出的优质学校之路,从而为该类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理性思考。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增强学校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厚度,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铸成文化品牌。

1.通过对学生、家长、专家及社会贤达等调查、研究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需求;

2.通过对新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分析研究,归纳出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3.通过对新建学校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进行新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行动研究。

五、研究假设及创新点

如果新建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卓有成效,就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每位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办学效益,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从而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感,激发其参与办学与管理的热情。

本课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创新,在过去偏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采取行动研究,让学校文化品牌建设走到前台,在行动中建设学校文化品牌;其次在研究范围和对象上创新,即研究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县镇新建学校。

六、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课题通过调查了解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广泛征求专家及社会贤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当今教育发展形势、学校自身特点,分析提炼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在学校文化理念指导下践行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文献资料,丰富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新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需要,为课题的实际操作提供研究依据。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校的调查、规划、践行、生成文化品牌这一过程的不断研究,提炼出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边思考边实践,并总结出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

技术路线:

本课题沿着考察、计划、行动、反思等步骤实施研究,在不断的反思与行动研究过程中,生成学校文化特色,形成学校文化品牌。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1年9月~2014年6月)。

(一)准备阶段(2011.9~2012.1)

1.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 2.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3.考察调研市内外学校文化建设现状;

4.召开课题论证会,邀请专家作培训指导,初步提炼出学校文化理念。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4.1)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研究切磋方法,强化目标落实; 3.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考察,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和课题研究; 4.完成多篇论文,并公开发表。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2~2014.6)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编著出版研究成果; 3.申请结题。

八、预期成果

1.《文化品牌建设蓝图规划》;论文集《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与实践》;《西部农村县镇新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资料汇编》;校本课程《走向雅·正》;影像资料《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专题片》等;专著《雅·正教育——××学校的选择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校园环境。

2.师生精神风貌得到实质性改观;学校影响力及声誉得到提升;学校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九、研究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学副校长,县教育督导兼职督学,县小学生综合素质监测评委;2003年参加儿基会项目“学校发展与规划”培训,2008年秋在重庆市人民小学挂职学习半年,2010年在西南大学参加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主持和参与“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等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并结题;撰写论文《注重学生的爱心教育》等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及市级刊物发表。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共10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2名中学高级教师,1名县级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学校校长、副校长、支部书记及科室负责人均参与该课题研究,并由副校长具体负责。

本课题其余成员课题研究与管理经验如下:

主研国家级规划课题“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国家级子课题 “学校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已结题;主研市级课题“山区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与评价研究”、“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结题结论均为“优秀”;

论文《尊重教师的校长必将赢得教师的尊重》在《今日教育》发表;《和谐社会的学校管理》、《小学生不良同伴关系的分析与矫正》、《党支部书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浅谈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利用〈品德与社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在市级刊物《科学咨询》上发表。

课题研究成员培训经历:校长相继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为期1个月的全国第六 6 期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培训、重庆市第三期小学骨干校长学习培训、重庆市中英合作小学骨干校长学习培训,并赴英国培训学习一个月。

××学校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多功能教室20间,藏书2万余册,总投资7000余万元。现有教职员工114人,班级36个,学生2000余人,其中,农村学生占40.2%,农民工子女占57.8%,城镇学生仅占2%。全校留守儿童占7.8%。该校建校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文化建设问题,通过课题组检索文献资料,参考数十篇与课题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习研讨与专家培训指导。

经费保障:学校自行筹措该课题研究专项经费50万元,申请县政府、教委支助20万元,分期分批投入该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品牌课程;贝雕课程;建设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生活品质的高标准要求,促使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使工艺美术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体系、职业素养等方面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要走市场需求的道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工艺技能,良好的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中职工艺美术教学在课程的建设上要努力达到职业教育的技能目标、专业理论目标、综合素质目标、市场能力目标,走品牌化道路。中职工艺美术品牌课程建设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设,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师资结构、教材体系等方面。

1中职学校工艺美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趋向性与脱节现象严重。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趋向性和脱节现象。课程趋向性是指对于普通教育的趋向性导致中职工艺美术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普通教育的同化物,追寻普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没能体现职业学校的灵活性与多元性。课程教学老化,理论知识没能与时俱进,造成中职学校工艺美术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工艺实用教材缺乏,不能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当前,就国内的工艺美术课程教材来看,知识更新迟缓。有些工艺门类教材缺乏,如贝雕工艺,不但缺少应有的基础性工艺技法方面的实训教材,更缺乏涉及此类课程知识广度与深度拓展性的教材,这也是致使贝雕艺术面临绝迹,不能科学、规范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轨。目前,中职工艺美术教学容易呆板地照搬常规美术教材内容,缺乏企业任务目的性和针对性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使相当多的学生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理解阶段,缺乏對工艺理论知识和工艺技艺整合的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对课程的轻视与厌学倾向。

2中职学校工艺美术课程建设内容

(1)结合工艺特色,科学设置课程。目前,就德国课程设置模式来看,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美术基础类、美术设计类合理地组成一个技术知识体系,美术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地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工艺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便于其迅速就业。[1]关于中职学校工艺美术类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改进。当然,对于工艺美术类课程设置应具有本土的特色,如贝雕品牌课程建设应突出本土特色及实用性,可以根据传统手工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贝雕技艺的兴趣,又可避免艺术审美培养与实际工艺美术教学相脱离的现象,真正做到贝雕课程的合理化设置。

(2)细分课程内容,融入本土特色技艺传授内容。在贝雕课程建设中要完整地归纳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渊源和现状,从理论的高度建构贝雕技艺的知识体系,体现传统工艺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彰显学科之间的多元性与教学的灵活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因素,要把课程内容细分,融入本土特色的贝雕技艺的传授内容,可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把贝雕技艺实践课程内容的比重加大,把行业最新发展产品成果引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平衡艺术与技术之间的比重,建立贝雕技艺不同题材内容细化的知识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艺美术类课程结构体系,使贝雕艺术课程成为一门真正的职业教育和艺术传承两方面都得到落实的实用性课程。

(3)建立实用的校企实训教材体系。根据贝雕课程的需要,开发实用性强的校企实训教材,改变传统教材形态,充实丰富工艺美术教材种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艺学习实训教材体系。要打破传统工艺美术类教材的知识构建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需求挂钩的实用性工具书类教材和案例性课程教材,并整合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学习、工作的特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促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的实用性指导教材体系的构建。

(4)采用适应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新型师徒制教学模式。在中职工艺美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制教学一直是沿袭不变的教学模式。而贝雕课程教学具有重经验、重体悟、重情感、重灵性的特征。采用新型师徒制教学,把以往学校的老师教学改为贝雕大师的亲身教授,学校教师辅助大师教学,这种新型师徒制教学模式更便于贝雕课程的开展,在大师的言传身教和学校职业课程的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和崇敬贝雕艺术。贝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到更多的贝雕操作技艺。

(5)实行校企双重考核评估机制。就贝雕课程的评价机制来看,应从企业、学校双方评价出发,在考核评价的内容上,除了要体现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贝雕理论常识的课程成绩外,要突出强调学生在贝雕图样设计,贝雕作品创新,作品展示及参加各类技能比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意识,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凭“双证”进入工作岗位。这种“双证”制度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起了很大的作用。[2]要逐步完善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持续的评估机制来促进贝雕品牌课程的建设。

(6)加强品牌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传统手工艺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工艺技艺的传人很难把技艺的精髓传授清楚,这种情况必须靠工艺大师或企业熟练技师的配合。所以,贝雕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必须要理论与技艺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师要定期到贝雕企业进行学习,学校方面还要特别注意聘请行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艺美术师、老艺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工作。此外,品牌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从课程建设需要的组成结构、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实现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并开展“大师带老师”的形式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艺教学技能。

在中职工艺美术品牌课程建设中,应对工艺美术类教学的特点、课程规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刻地认识与分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密切结合当地工艺美术类型的特色进行。通过工艺美术品牌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识热爱,逐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完善传统工艺美术的知识体系,为培养理论合格、技能过硬的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

地域品牌学校建设浅见 篇4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优生优育的观念、计划生育的政策等,导致了生源的急剧减少,特别是农村学校此类情况尤为突出。 那么学校品牌便成为留住生源、吸引生源、提高声誉的关键。

什么是学校品牌? 李良寿在《 打造教育品牌,迎接入市挑战》 中讲到它的两个特征:先进性和特色性。

各类学校的情况不一,学校资源也千差万别,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同时创建同一种品牌,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打造自己的品牌学校。 如, 甲类学校的体育基础较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该方面来进行优先发展和提高,以便打造该方面的体育教育品牌;乙类学校的教学成绩好,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建立它的学习方面的品牌,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达到资源的合理应用,从而提升该地区的品牌教育( 特色教育) ,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

可见建立品牌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建设,而文化底蕴和基础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建设班级文化、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等等,以增加文化底蕴的厚度。 与此同时,办出特色教育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品牌知名度的影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质量在其中的重要性。

品牌学校的形成离不开校长、领导班子及教师团体。 尤其是品牌校长,是学校品牌形成的关键要素。 校长直面学校的建设和该校品牌的建设,办出特色学校,那么就要求学校校长向职业校长转化,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能革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能大胆创造特色教育,使一方面优于其他的方面,形成该校稳定的品质。

打造一名校长品牌。 我认为该校长首先要有高的教育经营管理的能力,能够在经济管理上达到绿色时效。 其次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还要具有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当然,打造该校的品牌教师也至关重要。 因此品牌的教师形成也是提高该地区品牌教育的关键。

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 篇5

主讲人: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

动模范、特级教师卓立

史家胡同小学概况:

1939年建校,现在是66个班,3000名学

生,220名教师,老校舍5800平米,新校舍两万平米,全校建筑面积39300平米,差不多四万平米。

办学思路:

1.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 2.办学宗旨:三全三爱三服务(三全:

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三服务: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服务。)

3.办学特色:和谐教育。一、一切为了明天

当校长非常重要的素质是超前和创新。邓小平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

办学目标: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你的学校。

1、创设现代化的办学条件 “以教养教”滚动式发展

办学风格:观念超前,追求领先,求真务

实,办出精品。

(1)创设现代化的育人设施 由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迈进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四个到位:硬件设备到位、软件配置到位、技术培训到位、制作使用到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三个原则:为教育教学服

务、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

(2)创设现代化的育人环境

新校舍的四个理念: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

绿色校园:30%绿地、环保材料、节能(太

阳能系统、风力发电系统、中水系统、直饮水系统、人性化照明系统)、水环境系统

科技校园:最齐全、最完善的现代化设施;

数学校园;自动化、信息化管理

艺术校园: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谐的色彩搭配;各种文化廊的设立

和谐校园: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和谐主

题的雕塑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蓝天工程”、学区

化管理、“六二一工程”(六:一个老校长要带六个年轻校长。二:一个市级骨干教师要带两个区级骨干教师、两个普通教师。一:一个区级骨干教师要带一个别的学校的老师)、“深度联盟”

2、确立现代教育思想

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二、一切为了孩子

1.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2.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3.照顾好学生的生活

三、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

1.关于和谐教育的思考2.和谐教育的实施

校长要讲究领导的艺术

一、校长的素质:

1.政治思想品德素质2.性格心理素质3.业务知识素质

4.能力素质5.仪表作风素质6.身体素质

二、当校长的几点体会

1.不断学习,开拓进取2.校长的人格力量3.校长要带好领导班子

孕育辉煌:学校品牌建设探微 篇6

学校生命力的强化:基于办学现实的反思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学校品牌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可能性取决于学校有没有顽强的生命力,那么这种生命力缘何而来?客观地分析,它来自于理论和现实的互动。所以学校要在教育科学和学校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顺应教育变革的潮流,立足于现实的办学条件,通过提高生存能力来实现品牌的塑造。由于生命力的强弱是在同病变的抗争中表现出来的,为此,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品牌战略时应着力纠正办学弊端,贯彻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科学的行动准则。

坚持务本,淡化经济收益。时下,教育事业日近繁荣,然而部分学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无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行业的游戏规则,不顾班额的严重超员和效能的滑坡,强拉生源,盲目招生,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一年爆满,二年减半,三年关门”的现象,结果不要说品牌,学校的生命也被断送了。事实上,办学不可能不考虑经济收益问题,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在育人与收益的关系上,育人为本,收益为末。一般地说,育人水平提升了,经济收益自然提高。舍本逐末是短视行为。学校品牌建设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并为达成学校教育目标服务,绝不能只图赚钱赢利,忽视学校的教育品性。

加强历练,杜绝表面浮华。历炼是成长的动因,浮华是成熟的假象。近些年来,有些学校在进行自我改造时,有意把学校弄得像殿堂一样充满“珠光宝气”,所谓“校园向公园看齐、操场向娱乐场看齐、校长室向老板室看齐”。这种由硬件所“撑”起来的形象效应不过是表面的“花架子”而已。其实“学校何以办成名校,不在于楼高,不在于地大,而在于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统一,国际化与民族性的统一,现代与传统的统一。”由此看来,真正的学校品牌不是随便可以“装修”和“复制”的,而是有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产品”的立体形象。学校外在的气质和内隐的精神都应比一般学校更具感召力,如此,浸润其中的学生将来才更能做出非凡的业绩。

立足长远,谨防虎头蛇尾。目前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倾向业已感染了学校。譬如,有的学校今天强调艺术特色,明天强调英语特色,后天又强调体育特色;今天实施愉快教育,明天推行磨难教育,后天又开展生成教育,朝秦暮楚,浅尝辄止。其实,学校品牌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办学中,重要的并不是谋求立竿见影,而是以持续的追求换取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急功近利、虎头蛇尾的做法只能把学校的工作推向无序与混乱,根本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学校品牌,更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力求开放,切忌自我封闭。创业难,守业更难。良好学校品牌的树立,既要靠良好的传统积淀和充盈的办学条件来维持,也要靠饱满的创新热情和持续不断的改革行动来获得。为此,学校必须辩证地理解“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旧有理念,以开放的心态看发展,集思广益,吐故纳新。尤其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宣传自身优势,拓展影响范围,扩大知名程度,增强学校的生长潜质和适应能力。■

学校竞争力的求取:缘于学校内涵的感悟

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学校品牌建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发展学校内涵,始终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学校内涵,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学校精神的培育。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学校精神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学校内涵的丰富性与成熟度的写照。培育学校精神,首先要求校长在一定的哲学修养下,选择既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又要符合学校基本状况及大多数成员需要和动机的价值取向。其次,校长要善于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学校的目标追求与行为准则,履行诚信正义,抵制歪风邪气。第三,校长要与教师一道躬身实践,使抽象的学校精神外化为具体、生动的品牌实体,不仅把自己而且把教师和学生发展成品牌模板,对社会产生辐射效应。实践证明,许多学校正是因为非常关注学校精神的培育,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南开中学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学校精神,不但对建树学校品牌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也由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名教师、名学生。四川石室中学,学风卓荦,人才辈出,也恰是“爱国、开创、刻苦、严格”的学校精神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学习氛围的构筑。学生是否善学、乐学以及效果如何,取决于学校的学习氛围,这一点无庸置疑。为此,应重视构筑良好的学习氛围。(1)形成良好的教风。教风愈好,学风愈浓。校长要尊重、支持并依靠教师,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展现教师的主人翁精神;要使教师恪守忠诚,以教为乐,与学生平等交往,赋予教学相长以时代内涵和最佳成效。要为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借助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充满激情、创造成才,彻底消除“平平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迷迷糊糊过日子”的现象。(2)培养浓郁的学风。学风是学习的常态表征,是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校长和教师要指导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意向,帮助学生理解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实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要引发学习动机,提升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处理好“镂刻在黑板上的世界”同“激荡在玻璃窗外的生活”的关系。要着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行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注意传授学习心理理论,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品尝自学成果,体验成功欢乐。(3)设置适宜的场景。场景即“环境压力”,它促使学习者努力适应并达到契合。学校的场景首先是校容。校容是围绕学习生活来布置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丛花草,都应该细致而有品位,让人感受到一股神圣、魅力与诗意。再就是彰显书的价值。一所学校可以抛开一切,但绝不能没有图书。为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要想方设法建立“流动图书馆”,并实行“超市式”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即能接触到知识。“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把读书看作为学与从教的基础,用读书带动教育改革,让书的香气就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学校特色的创建。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体现的是该校长期的和独有的,学之不像、移之不活、夺之不走的整体发展风貌。创建学校特色首先要求校长有胆识。“作为第一流教育家的校长,要放大胆量,做个教育的先锋,即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富于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疆域,富于开辟精神。”要善于在学校“原型”基础上,捕捉生长点,占领制高点,使学校获得新生。其次是选准突破口。要注重对环境和学校需求能力进行分析,把握教育背景、社区环境和学校情形,从公众需求、实际状况和现代教育理念出发,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锐意突破,使优势得以科学发挥、合理利用、长久不衰。再次是在巩固中与时俱进。创建学校特色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往往历经数任校长持续性的巩固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更换几个特色,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一种短视行为。特色需要历时,更需要固化。同时,建立在坚实稳固之上的特色也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立意创新,追求卓越。

持续发展的追求。当人们可以凭着考试分数或用钞票去选择学校,学校又接受了“计划确定生”、“择校议价生”、“特别赞助生"的时候,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买卖关系就已经建立了,教育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也就初露端倪。因此,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效益观念是市场条件下学校赢得客户、保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强化质量意识。学校既应追求质量的多维性和成效性,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又要实施全面、全员、全程质量管理,上好每一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对学生一家负责、对社会一贯负责的态度,保证学生全部合格,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2)提高服务水平。教育是服务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是教育服务的‘生产,学生的受教育活动则是教育服务的‘消费。学校收取学费就有义务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是发生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服务商品的‘交换”。学校意欲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服务水平,用真情服务感化求教客户、用热情服务维护学校品牌、用盛情服务博取社会公众,一句话就是“用有情服务赢得无情竞争”。(3)树立经营理念。目前学校管理正朝向突出经营理念的方向发展。因此,要重视学校资源经营、资本运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看作可增值资本,使其产生效益;同时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办学模式,如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甚至可以采用两权分离(所有权不变,转让经营权),盘活资本,优化增量,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影响力的打造:鉴于公关认同的经验

学校品牌建设仅苦练“内功”是不够的,还要历练“外功”。既看到校内,也看到校外,搞好学校内外的公共关系。选择适当的公关方式。学校公共关系的处理方式类型多样,不一而足。、常用的方式有:(1)交际。即运用各种沟通艺术和交往技巧,广交朋友,协调关系,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这种方式,形态灵活多样,信息反馈及时,富于人情色彩,非常有利于增进感情联络的有效性。(2)宣传。即运用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手段,传递学校信息,影响公众舆论,扩大学校影响。这种方式,主导性强,辐射面广,传播学校品牌效果快,特别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3)服务。即运用公共服务行动,吸引公众,感化公众,获得好评,争取支持与合作,使学校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和谐。这种方式,强调以实际行为作为无声语言,既实在,又实惠,非常容易为公众接受和理解,尤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美誉度。(4)咨询。即运用收集信息、公关调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等信息反馈手段,了解舆情民意,把握时势动态,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这种方式,以输入信息为主,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咨询性,是学校内外双向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把握有利的宣传时机。学校开展公共关系事务,是一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活动,很多时候,既轰轰烈烈,又琐碎细腻。由于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去撞击公众的理智和情感,因此在人、财、物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要特别善于捕捉有利的宣传时机。能否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将会大大影响宣传的效果。鉴于学校特点,适宜创造并利用以下时机:(1)利用节日。我国节日颇多,只要善于运用和开发,完全可以使其演化成一种绝好的宣传契机。如利用儿童节、劳动节、建党节和教师节等,宣传学校取得的巨大成绩,以此引导公众舆论,获取美好印象和评价,求得公众的喜爱、信任、支持与合作。(2)利用活动。学校的活动多样,涉及行政、人事、教学、训育、财务、后勤等等,经过有意策划、细心安排借以公关,也能收到引导舆论、塑造形象的良好结果。如结合家长会、运动会、教育成果展览、学校开放日、校庆等,精心布置,使之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宣传活动,为打造学校品牌服务。

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策略探究 篇7

一、中职学校品牌专业的本质

品牌专业指的是改革成果、专业背景、建设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大体上符合一流水平的专业, 它是在长期文化积累中形成的具有优势的专业, 关注的不仅仅是内部教育水平的完善, 同时还关注专业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能力。作为教育品牌的一种形式, 中职学校品牌专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中职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市场细分化的产物。中职学校应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类型、多样化的需求, 依据自身优势, 合理地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促进品牌专业的搭建, 以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构建中职学校品牌专业的意义

品牌专业建设结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以及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上, 由此可见, 品牌专业建设对中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建立中职学校的品牌专业, 市场经济发展的最终产物是品牌专业, 促进品牌专业的构建可以满足技术革新、人才市场的要求。中职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受品牌专业建设的影响。目前, 只有过硬的教育品牌的带领, 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稳步进步。构建满足中职学校本身条件的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教育品牌建立的一个最有力的工具。构建品牌专业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学校就业率、市场竞争力, 促进品牌专业的持续进步。

三、建设中职学校品牌专业的策略

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建立的根本内容是品牌专业的构建, 是提升竞争力、提高教育办学水平的核心, 是职业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基本步骤, 促进职业教育由规模向内涵演变。

(一) 促进中职学校品牌专业的内部搭建

品牌专业的载体是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直接运行和构建品牌专业发展, 所以, 促进中职学校内部建设是发展品牌专业的前提。根据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对品牌专业进行规划及调整。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的构建应吻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把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根本, 根据市场的要求建立品牌专业。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合理地规划设置中职学校品牌专业, 正确定位品牌专业建设, 实现“课程综合化、训练层次化、专业方向化、技能模块化、考核社会化”的课程结构。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构建, 为完善职业教学水平, 应对品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 构建教师正确的能力观及教学观, 提升教师的研发水平, 促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 关注中职学校品牌专业的外部建设

首先, 要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借助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公司是以毕业生所在的专业及学校为媒介对高职毕业生展开认识, 因此中职学校亮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并成功赢得公司的关注对学生来说非常有用。合理的校企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品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要促进工学有效结合, 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搭建。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校企联训的实训制度、课程开发的咨询基地, 形成满足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构建集技能训练、教育教学、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

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中职学校品牌专业构建充分显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 通过对品牌专业建设课程制度进行重塑, 能够准确地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定位, 创设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人才培养制度。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水平, 促进中职教育的创新性进步, 目前, 全国众多中职院校都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实现中职学校专业的特色化、规范化及品牌化构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根本保障, 是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对其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品牌专业建设,中职学校,内部搭建,外部建设

参考文献

[1]贾铁钢.高职院校省级特色 (品牌) 专业建设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4) .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篇8

一、用“绿色文化”引领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 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校园, 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绿色和谐之美。我校的校门一边是一本打开的大书, 一边是高高耸起的不锈钢的大笔。这样勾画出的大门造型, 象征着我校“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绿色办学思想。“展翅”不锈钢雕塑, 曲径通幽的绿韵紫藤长廊, 造型别致的蘑菇亭, 融种植、养殖为一体的2500多平方米的“绿源生态园”实践基地, 丰富了绿色文化, 凸显了生机与活力。校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鲜花朵朵、果实飘香, 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我们诠释、提炼与设计校园文化, 如以“绿”字打头的楼名、“绿源生态园”、“绿源”回收站、“绿源”广播电视台、“绿”字打头的走廊, 以及绿色环保类标志、世界珍稀动物主题长廊等, 无处不透露出绿色文化的气息, 充分体现了绿色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 为学校推进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绿色文化”拓展德育工作

“绿色文化”教育最终是塑造“人”的教育, 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它包涵了这样的德育理念: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 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 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规范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净”、“轻”、“律”、“礼”、“护”为行为规范突破口, 积极开展“德积小学学生绿色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班主任和教师例会, 明确要求, 达成共识。充分利用晨会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利用绿源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 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结合绿色之星、绿色班集体等评比, 从一点一滴抓起, 强化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内化学生的绿色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实践育人、体验育人, 以校本课程《绿源》为蓝本, 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整合, 带领学生走进“绿源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 走向社会, 开展“帮果树过冬”、“欢乐枇杷节”、给果树修剪、施肥、浇水等活动。同时, 还把“绿源”实践活动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相结合, 教育学生要爱护果实。每到收获季节, 基地中的梨、枣、橘子等果实挂满了枝头, 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这些果实不仅仅是基地之果, 还是学生的劳动之果, 也是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之果, 更是全体师生的道德之果。另外, 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绿化、环保教育宣传工作, 使学校的影响向社会辐射,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净化学生的绿色心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校以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为契机, 对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重新设计。每一位小朋友走进我们的咨询室, 都感到非常温馨。学校不断加大对心理工作的管理, 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 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我校本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重视品德与社会、班队课等德育课程教学, 拓展校本德育课程。

构建绿色德育新机制。我们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组建家长委员会, 召开家委会议, 向家长反馈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和家长畅谈学校的办学思路, 请家长对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等。每学年, 我们都要带领学生走进元丰社区、学前社区, 举办共建活动, 学校、家庭、社区三块德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三、用“绿色文化”推动教学改革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 落实有效教学。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绿色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和苏州市规划课题“‘绿色’校本课程开发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其中后者已经结题, 并着手“十二五”课题“绿色理念下的小学文化品牌培育研究”的研究。学校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加强了“构建绿色生态课堂, 落实和谐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前预学案—课堂教学案—课后拓展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研究制定了“三模”, 即“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一般模式、绿色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预学案编写的一般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三进”, 即预学案进课堂、练习进课堂、作业进课堂。通过系统的绿色教育理论学习和各学科备课组的研讨实践, “积极有效的绿色课堂”有了新突破。“绿色生态课堂”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我们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积极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其中以室内“琴棋书画”、室外“跑跳投踢”、基地“种喂看护”为依托的德丰少年宫建设更具特色。2010年9月学校少年宫建设经验在张家港市第37次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2011年9月, 《光明日报》在宣传我市少年宫建设报道中专门列举了我校的做法。同月, 在全国少年宫建设推进会上, 我校作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几年来, 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实施绿色生态评价, 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我们改变了原有三好学生和特长学生两个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绿色评价体系。既有平时学习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和文学之星的评比, 也有在期末评选的三好学生、绿苗之星等。这样的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获奖面, 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应有的肯定与激励, 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而快乐地成长。

四、用“绿色文化”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绿色文化的思想, 能帮助教师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确立现代人才观、学生观, 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 当作是有感情、有灵气的人, 进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厚德尚绿”的校训下, 要求教师常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常思《教师“十不准”规定》, 常念绿色文化之“经”, 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对绿色文化理念下的“绿色和谐教育”的认识, 并努力践行。如秉承绿色文化思想、绿叶精神, 开展“绿叶教师”和“绿色办公室”的评比,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并以此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精神风貌等。

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活动, 积极开展“绿源发展论坛”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工作例会时间, 安排20分钟让3~4名教师上台交流上一周的所学、所思、所悟, 以此为平台, 促使教师认真准备, 努力学习, 勤于思考, 大胆交流, 促进成长。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于“绿色文化”课题研究, 促进自身发展。各个备课组根据学校的“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管理研究”课题, 分解成自己的子课题, 把各教研组、备课组内部组织进行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真正走上了教科研联动、科研促成长的良性轨道。

五、用“绿色文化”推进行风建设

学校行风建设也注入绿色文化的品质, 既增强了依法治校意识, 又渗透了人文关怀, 学校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充分展示出了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成果。

在“绿色文化, 和谐教育”的框架下, 我们加强学校教代会工作, 每三年一次换届, 每学期一次主题会议。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 切实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广泛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教育收费制度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服务性收费以自愿为原则, 同时规范相关手续。加强食堂管理和成本核算, 师生伙食质优价廉, 学生及家长对学校食堂工作的满意率较高。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 落实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规章制度, 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绿色和谐的理念在行风建设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篇9

在这半天中, 学生们一改往日的疲惫之气, 而变得朝气蓬勃, 容光焕发。小组成立后, 在孟国泰教授的引导下开始了建设班级文化之旅。我们提倡新教育就要打破一切传统的束缚。既然要有一个新的面貌, 那么我们便更要有新的文化, 一个新的班级, 也要有一个新的名字。在这样的新的班级里, 一切都要从个体出发, 为班级起一个名字也要从每个个体出发, 这样才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班级重点所在。学生们首先默默独自想了一分钟, 然后甲乙之间交流, 再小组之间互动, 最后每个组选出一个名字, 再以班级投票的方式决定班级的名字。孟教授说,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是机电学校第一个不同寻常的班级, 这个名字也是全校独一无二的班级名字。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这就是我们的个性, 这就是我的不同, 这就是最优秀的自己!

筑梦班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12月26日, 孟教授又来到了一个“潜能班”, 同样是小组建设。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 这个班级学生的精气神格外的旺盛, 他们眼中都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仿佛燃烧的就是青春的火焰。而这个班级的小组不是孟教授完成的, 而是他们的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独自完成。班主任说, 与教授比起来, 他更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其实这是我们专家团队最希望看到的。我们在初期做的不论是文化建设还是按照导案教学, 不只在为孩子们展示三标, 也是在培养我们老师的三标意识。机电三班的班主任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掌握其精髓, 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 同时也为机电的全体老师感到欣慰。由于教师和学生们的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文化建设都很顺利, 而且精彩纷呈!最令人赞不绝口的是学生们独立思考出来的班训。全班36人, 当以33票的绝对优势一次性选举出来的班训被全班学生们同时朗诵的时候, 整个班级文化就活了。26日下午, 下起了小雨, 丝丝凉风吹进教室, 屋外的天也是灰蒙蒙一片, 而教室内的学生个个都精神抖擞。他们站直了身体, 宇正腔圆地朗诵到, “厚德载物、厚积簿发;以人为本、以技兴班。”震彻身心的浑厚声音, 呼唤灵魂的人文情怀仿佛是来自大地的声响, 催生着新的生命, 迸发新的强劲力量。我, 作为专家团队的一员, 走到学生中间说·.“这两个厚, 是人文情怀之厚, 是学i只涵养之厚, 是胸怀韬略之厚。以人为本又恰恰抓住了‘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的中心理念, 着实展现你们的才思敏捷, 聪慧过人。而以技兴班, 又正是我们中职教育最为重要的立足点。我们现在有了扎实的根基, 有了先进的理念, 又有了深厚的学识, 高远的目光, 这将毋庸置疑地成为机电学校乃至全中国独一无二的班级, 而你们也将是独一无二最优秀的自己!我们为你们高兴, 为你们自豪!”在场的每个老师无不受到学生的鼓舞, 每个学生也为自己感到激动不已, 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召唤着自己的灵魂, 召唤着那个沉睡的自己。

接近下课的时候, 孟教授看着这些聪明伶俐、朝气蓬勃、个性鲜活的孩子几近潸然泪下, 他情不自禁地说,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一个勇敢的自己, 一个懦弱的自己, 一旦勇敢的自己战胜了懦弱的自己, 你做了最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这时学生们与孟教授产生了共鸣, 他们也大声地跟随着,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一个勤奋的自己, 一个懒惰的自己, 一旦勤奋的自己战胜了懒惰的自己, 你就做了最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一个诚信的自己, 一个虚伪的自己, 一旦诚信的自己战胜的虚伪的自己, 你就做了最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一个主动的自己, 一个被动的自己, 一旦主动的自己战胜了被动的自己, 你就做了做好的自己!”最后几乎教室里的每个人都跟着诵读起来,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在此时孟教授对学生说:“既然我们成了独一无二的班级, 我们也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班训, 那么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下课的时候, 学生们都面带笑容, 对这样的课堂还恋恋不舍, 正像陆红专校长所期盼的那样, “要让我们的孩子不上课的时候想上课, 下课后想学习。”并且, 学生们走后还有很多老师围绕在孟教授身边, 对三标课堂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尤其是对导案的编制提出很多的问题。在班级管理配合方面, 作为班主任符锐老师、袁涛生老师、张燕冲老师都积极踊跃, 为三标高快课堂的实施与建设奉献了巨大的力量。

在短短的两天内,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学生从一种厌学的态度转变成积极主动的乐学的状态, 他们上课时充沛饱满的精神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与乐趣, 每位老师也在这样的课堂中倍受鼓舞, 从一种懈怠混沌死板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发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在这两天中, 海南机电工程学校示范班全体教师都踊跃参与其中, 从学生到老师到办公室人员到中层领导再到校长都在新教育的开展和三标高快课堂的实施中活跃起来, 紧紧地拥护在一起, 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是三标课堂的魅力, 是机电学校的精神面貌的完美体现。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篇10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把教育主体现代化置于突出地位, 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思维和心理素质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特色学校建设, 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现代思维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生的知识结构面向现代社会, 能力与素质全面, 见闻广, 积极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 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 不受习俗束缚, 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乐于接受新观念, 思维活跃。作为教育现代化主体的学生, 如果缺乏现代性的素质、精神与气质, 那么他们未来就不可能自觉、自主地关注并参与教育现代化的变革过程。

1. 倡导新的学力观, 在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复合发展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中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素质的高低。学校是学生主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场所。我们通过创建特色学校, 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高育人的质量。一是我市在新的学力观指引下, 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前提, 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学校, 使学生在基础学力之上获得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基础学力是大圆台, 发展性学力是源于大圆台之中的中圆台, 最核心的小圆台是创造性学力, 三者之间是逐级提升的联体结构, 并呈再生性强的开放状态。二是我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于创建特色学校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办学理念、办学过程、办学效益上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促进人尽其才, 使每一个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充分发展, 培育出合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独特价值的人, 为学生未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作准备。

2. 倡导“合格+特长”的理念, 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展兴趣、特长和个性。

我市的做法主要有两

个方面。一是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 把规范课程与教学计划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 通过教育督导、学校考核、常规检查等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学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市较早将学生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和体育成绩计入高中招生总分, 促使初中规范课程与教学计划相适应。二是通过特色学校建设, 强化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展兴趣、特长与个性, 努力使学生这一过去被忽视的资源得到开发、潜能得以发展, 从而使我们的教育主体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境界。为了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我市在高中招生计划中列出3%的指标给特长发展显著的初中毕业生。特色学校建设必须兼顾学校个性化发展与学生个性自主发展。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个性化的体现, 是学校独特风貌的显露。但是学校个性体现的同时, 不能遏制学生个性特长的自主发展。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我市的特色学校建设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努力达成学生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在价值体现上的统一。

二、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 崇尚办学的特色化、多样化与现代化, 在与时俱进中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1. 借鉴企业策划方式, 以校为本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我们要求每所中小学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 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 动态地控制创建特色学校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引导各校科学策划, 我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策划工作的意见》, 我们要求各校对于特色教育策划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对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 通过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 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特色教育, 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二是从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出发。近几年来, 我市中小学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提高中小学生的现代综合素质。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创建特色学校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优质服务。我市中小学打造特色教育善于运作各种教育资源, 以形成特色教育优势。 (1) 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 (2) 社区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 总会受到所在社区的影响, 我市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对社区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

2.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探索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过程与方法。

我市在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用课题研究孵化特色学校。“十一五”时期, 我市教育局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承办了“全国创建特色学校论坛”,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二十年来, 我市各校大多动态性地设计与承担了与特色教育研究相匹配的课题。

3. 注重长期进取与积淀, 特色学校建设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 有些成效显著的特色学校, 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地建设。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教育, 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教育, 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 形成不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建设特色学校不能“速成”, 也不能“静等”。特色需要历时, 需要固化, 需要稳定。当然, 稳定是相对的, 创新才是绝对的, 有“新”才有“特”, 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我市各校在执行国家课程 (教学) 计划的同时, 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去拓展和丰富办学特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特色学校只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中继形态, 特色学校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品牌学校。我们认为,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 从学校实际出发, 运用教育策划方式打造优势项目, 是一般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从战略角度来看, 学校的发展应当表现出“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轨迹。

“规范+特色”是中小学办学的理想模式。发展特色是锦上添花。“规范”是“锦”, “特色”是“花”。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某一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 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 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当然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 不执行课程计划, 一味地强化某一课程, 以期办出特色来, 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必须要避免的。所以, 对办学特色进行科学规划与论证显得十分重要。规划是特色学校文化的综合和浓缩, 折射出学校理性的光芒, 通过规划, 积极、科学地发掘、提炼、建设和发展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

三、以现代价值观为核心, 强化学校主体成员的价值判

断、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 注重学校文化的创新、重建、积淀与弥散

特色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是学校主体成员在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和享有的思想信念、价值判断、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 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1. 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

作为特色学校文化选择, 最核心的要素是独特性。独特性的本质便是个性, 是事物差异性的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特色学校, 就是这所学校显性地张扬出其鲜明的个性, 让人极易辨别。因此, 我市在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中, 要求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 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 即“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 这就是我市倡导的“文化至上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根’”的理念。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 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 不同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基础, 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造成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2. 体现价值判断的魅力。

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现代化的校舍和设备, 而是在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 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 并由此体现出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我市芦墟实验小学从中草药种植与知识普及, 到环境教育, 到生态教育, 特色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全校师生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正确, 这种内隐概念和内隐规则是这所学校文化的真正、真实的内容。如果把学校文化比喻成一棵树, 学校中具体的物质、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 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 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学校文化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 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 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 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

3. 注重特色文化的弥散。

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 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 学校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特征逐渐显著。吴江市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吴江千年县学遗址、孔庙与《论语》集句碑廊在该校校园内弥散着浓重的人文气息, 该校在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下, 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人文立校、素质立身”成为该校特色文化在办学哲学层面上的体现, 影响着全体师生。学校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 由此对周边学校发展产生冲击和推动, 发挥出品牌效应。就学校范围来讲, 校园建筑 (布局、造型、颜色) 、设施、花草树木等是学校文化的直观载体, 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最直接外在因素。和谐的物质环境, 能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给师生较强的文化心理暗示。

上一篇:劳动工资统计下一篇:综合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