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2024-08-27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精选十篇)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篇1

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优势

1.1 保持土壤水分

盖膜后, 土壤与大气隔开, 避免土壤水分蒸发散失, 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

1.2 增加土壤温度

地膜阻隔土壤热能与大气交换, 阳光中的辐射波透过地膜使地温升高, 通过土壤自身的传导作用, 使深层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保存在土壤中, 一般可增加积温250~350℃。

1.3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地膜覆盖后, 地表不会受到降雨或灌水的冲刷和渗水的压力, 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透气性良好, 孔隙度增加, 容重降低, 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1.4 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覆盖地膜后增温保墒,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加快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分解, 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减少雨水和灌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淋溶, 保护养分不受损失。

1.5 改善光照条件

覆膜以后, 由于地膜和膜下的水珠反射作用, 使漏射到地面上的阳光反射到近地的空间, 增加基部叶片的光合作用, 提高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

1.6 加速玉米生长发育进程

覆膜后玉米生长发育条件改善, 有利于促进早出苗, 早吐丝, 早成熟。

2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1 选用良种

选用适宜海拔1600 m以上地区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西山70、云瑞2号、甘优五谷1790、海禾30、雅玉889、雅玉88、云优78等抗病品种。

2.2 整地起垅

播种前精细整地, 做到土壤细碎。实行划线起垅, 一般垅高15~20 cm, 垅宽以能盖严压实地膜为宜。垅要做到厢直, 垅面略呈弓形。选用宽80 cm、厚0.05~0.08 mm的超薄地膜。

2.3 施足底肥

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技术。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1500 kg、尿素15 kg、磷肥50 kg、钾肥5 kg、锌肥2 kg、硼肥2 kg (或亩用农家肥1000~1500 kg、尿素10 kg、复合肥40 kg、锌肥2 kg、硼肥2 kg、) 作底肥, 采取沟施或穴施与种肥隔离的方法, 于播种时施用。

2.4 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

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 或土壤耕层5~10 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播种规格为:宽窄行种植, 宽行距90 cm, 窄行距40 cm, 株距20~25 cm, 亩播保苗4000~4500株。采用划线起垅、理墒打孔播种方法, 视土壤墒情抢墒播种或淹水播种。播种前做好墒面化学除草, 每孔播种一二粒种子, 播种深度3~5 cm, 用潮细土盖好播种孔。

2.5 盖膜严密, 保证覆盖质量

播种结束后, 立即用地膜覆盖垅面。并在盖膜前清除垅面的前茬作物残留根茬、秸秆、石块等杂物, 破碎大土块, 以免划破或顶起地膜。盖膜时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盖膜一定要严密, 将地膜拉紧、拉展、铺平、铺匀。膜的四周各开一条浅沟, 用泥土把地膜四周压紧、压严, 以防大风揭开地膜。但膜边压土不宜过多, 以最大限度保持膜面宽度, 扩宽采光面, 做到严、紧、平、宽。

2.6 加强田间管理

2.6.1 经常检查地膜。

播种后如发现地膜有破损通风的地方, 要及时用细土封严 (包括放苗口) 。

2.6.2 及时破膜出苗。

播种后4~5天要随时查看出苗情况, 一旦出苗应及时破膜放苗。放苗时要掌握放大不放小, 放绿不放黄;阴天突击放, 晴天避中午, 大风不放苗的原则。苗放出膜后要立即用湿润细土把放苗口封严, 确保地膜密闭, 达到保温保湿和防止杂草滋生的效果。注意匀苗, 每窝只留一株壮苗。若有缺窝断行现象, 应及时补苗, 保证苗全。

2.6.3 合理追肥。

在玉米生长期内, 一般要进行两次追肥。第一次在拔节期, 亩施尿素10 kg。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 亩施尿素15 kg。一般采用打孔施肥方式, 施肥孔要与玉米茎秆保持适当距离。

2.6.4 喷施玉米健壮素, 实行科学化控。

玉米健壮素喷施后使玉米植株矮健, 光合效率增强, 延缓衰老, 抗倒伏能力增强, 早熟, 增产。喷施时期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即抽雄前5~7天, 一般亩用健壮素25~30 mL兑水30 kg随配随用, 均匀喷施于植株上部叶片, 不重喷不漏喷。

2.6.5 及时防治病虫。

苗期或大喇叭口防治玉米螟、蚜虫一次;苗期或拔节期防治玉米灰斑病等叶斑病一二次。

2.6.6 适时收获, 确保增产增收。

玉米成熟时籽粒基部会出现浅黑色晕层, 应适期收获, 及时晾晒, 防止霉烂等损失。

2.6.7 清除废膜。

夏季玉米增产技术研究论文 篇2

一是能够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无土育苗可以为玉米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元素,同时还可以满足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使种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健壮生长,抗病能力强,为玉米丰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栽培程序简化。无土育苗不依托土地,不需要翻、耕地,既省时又省力。由于受人工控制,浇水、施肥等操作管理更加趋向自动化、现代化,管理十分方便。

三是栽培地点选择多。在现代社会,可耕作土地资源无疑是宝贵而有限的,采取利用有效空间产出最多的产品十分必要的。无土育苗技术是人工设置生长所需的环境,不需要耕地,而且还可以向空间发展。所以这项技术的应用在大量栽培的同时还可使用了土地和空间资源。

总体上来说,无土育苗移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侵害,操作管理简洁方便,而且育苗过程不需要耕地资源,还可以利用空间资源,是保护地区集结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当地播种的优良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栽培优良杂交玉米品种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不同玉的米品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同,若品种选择不当,很可能使玉米优势得不到发挥,造成玉米生长不良而减产,所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优良品种对提高玉米产量十分重要。选育成熟较晚的玉米品种时,育苗及早移栽有利于充分发挥该类品种的增产潜力。

2.培育壮苗。由于无土育苗使玉米种子脱离了土壤,不需要农药拌种或包衣来预防病虫害。但是,播种前应精选种子,做好种子分级工作,尽量选择饱满、均匀的种子,培育出的幼苗生长均匀。育苗基质中要含有丰富的营养并保证能够被种子很好的吸收利用,这样才能培育出茁壮、健壮的幼苗。茁壮、健壮的幼苗是玉米高产的基础。

3.适时移栽。合理安排移栽时间,要保证移栽时幼苗能够在新环境下健壮生长。在栽培前期要揭摸炼苗,使苗适应外部的生存环境,移栽后成活率高且生长效果好。据有关试验结果显示,幼苗3叶一心移栽是最佳时期。

4.查苗补苗。将幼苗从栽培基质移栽到土壤中后,部分幼苗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生长环境而病弱甚至枯死,导致玉米植株减少,玉米减产。为了保正较高的产量,幼苗移栽后需定期观察,发现病苗、弱苗、死苗要及时处理,并补齐苗数。

5.合理密植。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的,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尽量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产量与植株的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比的,植株密度越高,结穗率越高,产量也就越高。但是当植株密度超出一定范围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光照等不能满足所有植株的生长所需,导致植株的生长相互抑制,玉米籽粒、千粒重降低,玉米整体产量下降等。所以,必须要合理密植,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

6.配方施肥。要使玉米达到高产,必须提供充足的养分。在一些土地贫瘠的地区,土壤中的养分并不能够满足玉米生长,这就需要施足底肥并及时施配方肥来补充。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养分是不同的,针对各生长期需肥的不同,增施所需的肥料,如玉米籽粒需施加较多的氮、磷、钾肥、锌肥等,要保证肥效供给。特别在苗期和拔节时需及时追施尿素等。合理施肥是玉米增产的物质基础。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发展及其趋势 篇3

【关键词】玉米;产量;增产技术;发展趋势

1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开展模式化栽培研究有利于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向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综合研究进展,促使研究水平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大大增强了农业技术措施的准确性和应变决策能力,使很多高产地区玉米栽培技术走向系统化、指标化和规范化。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发展到综合玉米环境和栽培措施三个子系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围绕提高土地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问题提出具有共性和区域性特点的优化栽培技术方案,通过进行示范和验证,不断修正和完善,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栽培增产的基本趋势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和保绿延长光合与灌浆时间来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同时对群体的抗倒抗病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发展进程

2.1 起步时期(20 世纪50~60 年代)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总结丰产经验、推广新技术为主开展了氮肥和磷肥品种肥效的研究,以及氮肥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施用方法的研究,明确了氮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增产作用,明确了氮肥、磷肥与土壤条件、施肥技术的关系,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技术措施。

2.2 全面实施时期(20 世纪70~80 年代)

20世纪70 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玉米生物学和生理学,并以此作为推动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该时期钾肥和磷肥的施用研究更为深入,玉米生产上施肥技术更趋科学化,研究了玉米叶片的生长发育规律、叶片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以便实现有效的促与控;研究了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明确了春玉米的主要营养器官间有2次峰谷的消长,而夏玉米有3次峰谷的消长,各类器官间干物质消长有其内在联系,在物质分流上提出了促控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行了有关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明确了灌浆进程,指出了栽培措施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延长籽粒的有效灌浆期、影响籽粒充实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以及籽粒败育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开展了玉米“源”“ 库” 及” 流” 方面的研究工作,众多学者明确了库是高产和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籽粒“库” 的增加速率远远小于“源”的增加速率,适当减少“源”的增加幅度、提高“ 源”的效率、促进“库”的发育形成是高产的关键;提出了以扩“库”限“源”增效为主体的玉米高产核心理论,开展钾肥在提高玉米产量和抗逆性方面的研究,研究了玉米的需肥规律、耐肥性以及氮、磷、钾化肥的肥效、适宜用量与比例问题,同时,为配合复合肥料的发展进行复合肥料肥效及品种的对比研究,重点探讨了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磷肥的肥效问题;各玉米产区都针对本区特点研究了玉米高产施肥及经济合理施肥的问题,广泛开展了中、微量元素肥料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的相关研究,明确了硫、镁、锌、锰、铜和硼等肥料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对玉米的增产作用。这一时期开始在玉米生产中普遍施用锌肥。

2.3 快速发展时期(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增产原因分析 篇4

一、玉米简化栽培主要技术措施

首先, 选择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种子精选后进行种子包衣, 选用药肥复合型玉米专用包衣剂, 药种比为1:40。

其次, 复混肥一次性深基施。播种前一次性深施复混肥, 每公顷750~900千克, 施肥方法播种前1次将复混肥施在20~15厘米土层中。种子必须与肥隔离, 以防烧种。

第三, 采用药剂除草免中耕。每公顷3~4.5千克阿特拉津加2.25~3.75千克乙草胺对水300千克以上, 在播种后喷洒。

第四,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当化蛹率达到30%~50%时, 后推9~11天, 是第1次放蜂适期, 每周放1次蜂, 每次每公顷放蜂15~30万头。

二、简化栽培增产、增收原因分析

1. 种子包衣对产量影响

(1) 种子包衣提高保苗率。玉米种子包衣对提高保苗率极显著, 主要表现在玉米幼苗期地下害虫及老鼠取食种子的防治。

(2) 促进幼苗生长。因包衣剂含有硫酸锌、生长素等, 能促进玉米苗期生长发育, 在株高、根量、单株干物质积累方面均优于对照, 给增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复混肥一次性深基施省工省时

复混肥一次深基施在15~20厘米土层中, 改变过去多次施肥为1次基肥、不用追肥, 使玉米在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元素的需求得到及时均衡供应, 使玉米平均增产10%以上, 且每公顷节约追肥用工22.5个, 提高肥料利用率8%~12%。

3. 药剂除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一般玉米生产采用三铲、三趟, 比较费工费时、影响玉米的生长, 用药剂除草每公顷可节省用工15个左右, 而且除草率在70%以上, 同时减少玉米苗的损伤, 增加了苗率。药剂除草及时彻底, 免除杂草与玉米争水争肥。

4. 防治玉米螟

玉米增产种植新技术 篇5

关键词:玉米;增产;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47-2

1 玉米种植新技术

近年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广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取得了不少成果,增产效果显著。即不改变原来的垄距,在原垄上采取双行拐子苗交错播种,同时配以铺膜技术,同样可以达到增产的效果,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是将过去的两垄(垄距60~65厘米)合成一大垄,在垄上种两行玉米,配合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农艺技术,增加通风、提高地温,促使玉米增产。我们把这种种植模式称为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打破了我省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小垄改大垄,费工费时,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不适合现有的拖拉机轮距,给田间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

三是由于行距问题,给机械收获玉米带来困难,只能使用不对行的玉米收获机。

3 种植模式

2012年在松原市的长岭县和乾安县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这种新型种植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郭县查干花镇王家户村前双榆树屯种植户冯灵永,示范推广3公顷,玉米总产量达到4.05万公斤,与当地农民平均每公顷产量0.65万公斤相比增产107.6%,创历史最高记录。长岭县长岭镇三河村一社种植户刘敏杰,应用该技术种植玉米,每公顷产量为1.425万公斤,与当地平均产量0.9万公斤相比较,增产58.3%。乾安县赞字乡丝字村种植户纪国才试推广1.5公顷玉米,产量为1.95万公斤,与当地平均产量0.75万公斤相比,增产73%。据2012年秋季长岭县和乾安县整体测产结果来看,应用该项种植技术普遍增产35%以上。

该玉米种植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春季起垄,一次性施底肥。底肥可根据不同地区,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自定。2013年我们在前郭县额如乡张化围子村试验田使用的底肥是经过测土配方的玉米专用肥,每公顷地用50公斤袋装的21袋,种子选用密植品种辽作1号。

播种采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一次播两垄,单粒精密播种。这种播种机在松原、四平、公主岭均有生产,播种的同时铺膜,膜上播种,可节省苗期引苗的工序。农膜采用宽136厘米、厚度为0.008毫米的降解膜,播种效果见图1。垄距为65厘米、每垄播两行、行距是25厘米、株距为40厘米,两行交错种植。这样既能保证单株生长密度,又在单位面积上增加株数,保证了耐密品种增产的优势。

播种现场见图片1,出苗见图片2、3。

试验田每公顷理论株数为7.5万株,秋季实际测产为每公顷1.4万公斤,与当地玉米平均产量1万公斤相比,增产40 %。在田间管理上也无特殊要求,本试验田喷施农药一次(药名:阿特拉津),喷施叶面肥两次(肥名:苗得利)。从总体分析看,该种植模式比较适合我省农民的种植习惯,省工省时,容易在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况且增产效果显著,对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种好的种植模式,必须有相应的农机相配合,才能使先进的农艺有效地实施。农机与农艺必须紧密结合,先进的农艺也必须和现有的农机生产水平、以及农民的认知能力相适应。只有这样,好的农业种植模式才能持续的发展,并可有效地推广下去。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就是考虑到这一点:首先,比较符合农民现有的玉米种植习惯;其二,不用重新作垄,省工省时;第三,播种机容易买到,而且使用简单。下面简单介绍的2MB-1/4型拐子苗铺膜播种机就是一种能适应这种种植模式的播种机。

2MB-1/4型拐子苗铺膜播种机采用双排种器横梁,既可以达到膜下播,又能膜上播的农艺要求;采用独特的排种器(排种器滚筒上设有两圈播种鸭嘴,两圈播种鸭嘴交错排列)可实现四行拐子苗种植,一次进地能完成开沟、铺膜、播种(膜上、膜下均可)、压膜、覆土、镇压等多种作业环节,节省工时,降低了农田作业成本。

4 结语

这种玉米种植模式经过两年的推广示范和定点试验,证明该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重视,积极宣传引导,使这一技术在全省开花结果。其次采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能有效地完成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的铺膜播种作业,具有省工省时、节省农村劳动力的优点,建议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对生产拐子苗铺膜播种机企业的管理与扶持,使之形成规模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再立新功。

作者简介:牛学智,吉林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研究方向:农机鉴定、农机化统计分析。

摘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参与实施,提出一种玉米增产种植新技术。该项技术增产幅度大,节约农村劳动力,对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玉米;增产;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47-2

1 玉米种植新技术

近年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广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取得了不少成果,增产效果显著。即不改变原来的垄距,在原垄上采取双行拐子苗交错播种,同时配以铺膜技术,同样可以达到增产的效果,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是将过去的两垄(垄距60~65厘米)合成一大垄,在垄上种两行玉米,配合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农艺技术,增加通风、提高地温,促使玉米增产。我们把这种种植模式称为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打破了我省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小垄改大垄,费工费时,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不适合现有的拖拉机轮距,给田间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

三是由于行距问题,给机械收获玉米带来困难,只能使用不对行的玉米收获机。

3 种植模式

2012年在松原市的长岭县和乾安县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这种新型种植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郭县查干花镇王家户村前双榆树屯种植户冯灵永,示范推广3公顷,玉米总产量达到4.05万公斤,与当地农民平均每公顷产量0.65万公斤相比增产107.6%,创历史最高记录。长岭县长岭镇三河村一社种植户刘敏杰,应用该技术种植玉米,每公顷产量为1.425万公斤,与当地平均产量0.9万公斤相比较,增产58.3%。乾安县赞字乡丝字村种植户纪国才试推广1.5公顷玉米,产量为1.95万公斤,与当地平均产量0.75万公斤相比,增产73%。据2012年秋季长岭县和乾安县整体测产结果来看,应用该项种植技术普遍增产35%以上。

该玉米种植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春季起垄,一次性施底肥。底肥可根据不同地区,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自定。2013年我们在前郭县额如乡张化围子村试验田使用的底肥是经过测土配方的玉米专用肥,每公顷地用50公斤袋装的21袋,种子选用密植品种辽作1号。

播种采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一次播两垄,单粒精密播种。这种播种机在松原、四平、公主岭均有生产,播种的同时铺膜,膜上播种,可节省苗期引苗的工序。农膜采用宽136厘米、厚度为0.008毫米的降解膜,播种效果见图1。垄距为65厘米、每垄播两行、行距是25厘米、株距为40厘米,两行交错种植。这样既能保证单株生长密度,又在单位面积上增加株数,保证了耐密品种增产的优势。

播种现场见图片1,出苗见图片2、3。

试验田每公顷理论株数为7.5万株,秋季实际测产为每公顷1.4万公斤,与当地玉米平均产量1万公斤相比,增产40 %。在田间管理上也无特殊要求,本试验田喷施农药一次(药名:阿特拉津),喷施叶面肥两次(肥名:苗得利)。从总体分析看,该种植模式比较适合我省农民的种植习惯,省工省时,容易在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况且增产效果显著,对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种好的种植模式,必须有相应的农机相配合,才能使先进的农艺有效地实施。农机与农艺必须紧密结合,先进的农艺也必须和现有的农机生产水平、以及农民的认知能力相适应。只有这样,好的农业种植模式才能持续的发展,并可有效地推广下去。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就是考虑到这一点:首先,比较符合农民现有的玉米种植习惯;其二,不用重新作垄,省工省时;第三,播种机容易买到,而且使用简单。下面简单介绍的2MB-1/4型拐子苗铺膜播种机就是一种能适应这种种植模式的播种机。

2MB-1/4型拐子苗铺膜播种机采用双排种器横梁,既可以达到膜下播,又能膜上播的农艺要求;采用独特的排种器(排种器滚筒上设有两圈播种鸭嘴,两圈播种鸭嘴交错排列)可实现四行拐子苗种植,一次进地能完成开沟、铺膜、播种(膜上、膜下均可)、压膜、覆土、镇压等多种作业环节,节省工时,降低了农田作业成本。

4 结语

这种玉米种植模式经过两年的推广示范和定点试验,证明该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重视,积极宣传引导,使这一技术在全省开花结果。其次采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能有效地完成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的铺膜播种作业,具有省工省时、节省农村劳动力的优点,建议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对生产拐子苗铺膜播种机企业的管理与扶持,使之形成规模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再立新功。

作者简介:牛学智,吉林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研究方向:农机鉴定、农机化统计分析。

摘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参与实施,提出一种玉米增产种植新技术。该项技术增产幅度大,节约农村劳动力,对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玉米;增产;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47-2

1 玉米种植新技术

近年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广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取得了不少成果,增产效果显著。即不改变原来的垄距,在原垄上采取双行拐子苗交错播种,同时配以铺膜技术,同样可以达到增产的效果,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是将过去的两垄(垄距60~65厘米)合成一大垄,在垄上种两行玉米,配合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农艺技术,增加通风、提高地温,促使玉米增产。我们把这种种植模式称为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打破了我省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小垄改大垄,费工费时,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不适合现有的拖拉机轮距,给田间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

三是由于行距问题,给机械收获玉米带来困难,只能使用不对行的玉米收获机。

3 种植模式

2012年在松原市的长岭县和乾安县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这种新型种植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郭县查干花镇王家户村前双榆树屯种植户冯灵永,示范推广3公顷,玉米总产量达到4.05万公斤,与当地农民平均每公顷产量0.65万公斤相比增产107.6%,创历史最高记录。长岭县长岭镇三河村一社种植户刘敏杰,应用该技术种植玉米,每公顷产量为1.425万公斤,与当地平均产量0.9万公斤相比较,增产58.3%。乾安县赞字乡丝字村种植户纪国才试推广1.5公顷玉米,产量为1.95万公斤,与当地平均产量0.75万公斤相比,增产73%。据2012年秋季长岭县和乾安县整体测产结果来看,应用该项种植技术普遍增产35%以上。

该玉米种植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春季起垄,一次性施底肥。底肥可根据不同地区,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自定。2013年我们在前郭县额如乡张化围子村试验田使用的底肥是经过测土配方的玉米专用肥,每公顷地用50公斤袋装的21袋,种子选用密植品种辽作1号。

播种采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一次播两垄,单粒精密播种。这种播种机在松原、四平、公主岭均有生产,播种的同时铺膜,膜上播种,可节省苗期引苗的工序。农膜采用宽136厘米、厚度为0.008毫米的降解膜,播种效果见图1。垄距为65厘米、每垄播两行、行距是25厘米、株距为40厘米,两行交错种植。这样既能保证单株生长密度,又在单位面积上增加株数,保证了耐密品种增产的优势。

播种现场见图片1,出苗见图片2、3。

试验田每公顷理论株数为7.5万株,秋季实际测产为每公顷1.4万公斤,与当地玉米平均产量1万公斤相比,增产40 %。在田间管理上也无特殊要求,本试验田喷施农药一次(药名:阿特拉津),喷施叶面肥两次(肥名:苗得利)。从总体分析看,该种植模式比较适合我省农民的种植习惯,省工省时,容易在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况且增产效果显著,对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种好的种植模式,必须有相应的农机相配合,才能使先进的农艺有效地实施。农机与农艺必须紧密结合,先进的农艺也必须和现有的农机生产水平、以及农民的认知能力相适应。只有这样,好的农业种植模式才能持续的发展,并可有效地推广下去。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就是考虑到这一点:首先,比较符合农民现有的玉米种植习惯;其二,不用重新作垄,省工省时;第三,播种机容易买到,而且使用简单。下面简单介绍的2MB-1/4型拐子苗铺膜播种机就是一种能适应这种种植模式的播种机。

2MB-1/4型拐子苗铺膜播种机采用双排种器横梁,既可以达到膜下播,又能膜上播的农艺要求;采用独特的排种器(排种器滚筒上设有两圈播种鸭嘴,两圈播种鸭嘴交错排列)可实现四行拐子苗种植,一次进地能完成开沟、铺膜、播种(膜上、膜下均可)、压膜、覆土、镇压等多种作业环节,节省工时,降低了农田作业成本。

4 结语

这种玉米种植模式经过两年的推广示范和定点试验,证明该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重视,积极宣传引导,使这一技术在全省开花结果。其次采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能有效地完成玉米两垄四行拐子苗新型种植模式的铺膜播种作业,具有省工省时、节省农村劳动力的优点,建议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对生产拐子苗铺膜播种机企业的管理与扶持,使之形成规模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再立新功。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篇6

1.1 肥球育苗技术

在武陵县钟多镇双福村试验示范区, 选择地势平坦, 背风向阳, 排灌、移栽方便的空地作为苗床, 每0.067 hm2用腐熟细牛渣肥150 kg或干猪 (牛) 粪100 kg, 加入过筛壤土800 kg、过磷酸钙5~8 kg, 密封堆沤发酵5~7 d后, 将精选的种子播入肥球内, 每球播1粒种子, 紧密摆放于苗床内, 并用过筛细肥土盖面, 淡畜粪水浇透苗床, 然后用竹片起拱盖膜, 四周用细土封严。

苗床管理重点是保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膜内温度保持在20℃~25℃, 高于30℃时应及时揭开两端薄膜降温, 下午4:00再盖膜保温, 苗床水分以肥球泥土不发白为宜, 若发现干燥缺水, 应及时揭膜浇水。当幼苗长至1叶1心、2叶1心时, 用清畜粪水各追肥1次。

1.2 适时移栽

1.2.1 移栽时期

玉米苗长至3叶1心时移栽, 最迟5叶时移栽结束。移栽前多次炼苗, 培育壮苗。幼苗2叶时开始炼苗, 在晴天中午揭开苗床两头降温炼苗, 下午4:00-5:00盖回地膜;3 d后中午全揭膜, 仍于下午盖回, 再过2~3 d全揭膜, 让其自然生长。由于全县春季寒潮降温频繁, 当寒潮来临时, 根据温度变化及时采取了盖膜保温措施, 避免了幼苗冻伤。

1.1.2地膜覆盖规范栽植在移栽方式上采取东西向开沟, 双行、单株、错窝、分级、定向、定距带土移栽, 避免大苗欺小苗, 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 密度根据品种特性而定。试验示范区内每0.067 hm2临澳1号移栽3 200株, 隆庆2号移栽3 000株, 蠡玉168移栽3 400株。同时, 每0.067 hm2用过磷酸钙40~45 kg、尿素10 kg、氯化钾6~8 kg作基肥, 栽后施清畜粪水1 000 kg作定根肥, 然后覆膜、引苗出土。覆膜时, 将垄面整成浅瓦背型, 达到垄面无疙瘩、石头等杂物, 膜要拉直拉紧, 尽量提高膜面采光度, 两边用土压严压实。避开雨天和烈日, 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3:00后移栽, 以便迅速成活。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苗期管理

一是查苗补缺, 移栽后7 d内检查地块, 发现缺苗及时补苗。补苗采取补播种 (浸种催芽后播种) 、移苗补栽 (移栽后浇足定根水) 的方式, 补苗后施水肥1~2次。二是追肥提苗。定苗后视幼苗的长势情况追施提苗肥, 每0.067 hm2施尿素10~12 kg, 清畜粪水1 500 kg。三是结合铲趟, 施好拔节肥。在拔节后10 d内追施, 每0.067 hm2施25%玉米专用复合肥25~30 kg。四是病虫防治。苗期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玉米螟等。防治地老虎采用的方式是育苗移栽, 使幼苗避开幼虫第1代;幼虫三龄前, 玉米幼苗开始受害时, 每0.067 hm2用25%的敌百虫粉剂2~3 kg或辛硫磷100 g拌细土25~30 kg, 搅拌均匀后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 杀伤转移害虫;玉米螟采用杀虫双颗粒剂点心, 每个喇叭口3~4粒即可。

1.3.2 穗期管理

一是在大喇叭口期, 重施攻穗肥。在两植株之间打深穴 (深6~10 cm, 直径3~4 cm) , 将肥料施入穴内后培土覆盖, 每0.067 hm2施尿素35~40 kg。二是玉米穗期需水量大, 对水分极为敏感, 要做好科学排、灌。三是病虫害的防治。穗期主要病虫害是玉米螟、纹枯病。防治玉米螟在玉米大喇叭口抽雄前期用杀虫双颗粒剂点心, 每个喇叭口3~4粒;防治纹枯病每0.067 hm2用“30%爱苗”乳油4~6包 (每包5 m L) , 每包兑水15 kg对植株健康部位进行喷雾。

1.3.3 花粒期管理

一是巧施粒肥。粒肥根据大田植株长势而定, 在穗肥不足, 植株发生脱肥现象时, 每0.067 hm2施尿素10 kg作粒肥, 打穴深施。二是科学排灌。在花粒期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70%~80%, 若天旱, 则要及时灌水, 若田间持水量超过80%, 则排水。三是隔行去雄。当雄穗从顶叶抽出1/3或1/2时, 在散粉前, 隔行或隔株及时将雄穗拔除, 拔除先抽雄的植株或弱株、虫株, 地边几行不要去雄, 以免影响授粉。去雄时切忌损伤顶端叶片, 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茎叶, 全田去雄1/2。四是人工辅助授粉。在玉米盛花期遇大风, 连续2 d以上阴天, 雨水多及高温情况下, 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授粉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 边采粉边授粉。五是防虫防鼠。玉米后期主要是蚜虫和鼠害, 防蚜虫用40%乐果1 000倍液喷雾防治;防鼠用磷化锌, 敌鼠钠盐等。

1.4 适时收割

全田90%以上的植株茎叶变黄, 果穗苞叶枯白, 籽粒变硬 (指甲不能掐入) , 显出品种籽粒色泽时, 开始收获。

2 增产机理分析

2.1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2.1.1 选用抗倒伏品种

倒伏虽然与环境及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 但品种的遗传差异也是影响倒伏的重要原因。在试验示范区, 由于地势属于平坝地区, 常年多风, 近几年因风灾给农户在玉米种植上造成减产。因此, 选择抗倒伏的品种来弥补环境的影响。

2.1.2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病虫害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灾害, 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试验示范区, 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玉米螟、地老虎等。因此, 在选种时, 选择对这几种病虫害有一定抗性的优良品种, 可有效地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1.3 选择生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的品种

品种的生产潜力不能仅靠穗子的大小、穗行数、行粒数等特殊性状决定, 根据试验示范区光热水肥条件、种植制度和上年品种试验的产量结果, 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水平, 抗病虫害较强的品种, 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通过综合分析, 临奥1号、隆庆2号、蠡玉168三个品种在试验示范区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临奥1号高抗大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锈病等多种病害, 高抗倒伏;隆庆2号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 抗茎腐病, 高抗玉米螟;蠡玉168抗纹枯病、玉米螟、茎腐病, 根系发达, 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 稳产性突出, 增产潜力大。

2.2 合理密植

玉米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质量构成。既要使单位面积内群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又要使个体得到正常发育, 从而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 增产效应最大的方式就是增大种植密度。目前, 全县玉米种植密度普遍低, 有效穗数不足, 因此增株增穗是当前增加产量的重要途径。在武陵县钟多镇双福村试验示范区, 根据所选品种特性、季节、种植制度、土壤肥力等条件确定种植密度。往年, 农户薯—玉套作常规种植行距为134~167 cm, 株距为33~50 cm, 每0.067 hm2栽植2 000~2 400株;2008年, 在常规行距上, 适当地缩小了株距, 增大了密度。临澳1号株距为24~30 cm, 每0.067 hm2栽植3 200株;隆庆2号株距为27~33 cm, 每0.067 hm2栽植3 000株;蠡玉168株距为23~29 cm, 每0.067 hm2栽植3 400株;比常规栽植每0.067 hm2增加了1 000株, 单产增加150~200 kg。

2.3 实施新技术

2.3.1 地膜覆盖技术

在试验示范区, 主要采用肥球玉米全膜移栽、肥球玉米半膜侧栽、全膜直播等栽培模式。通过这些栽培技术, 一是增加了玉米生长期的有效积温, 地膜覆盖的0~20 cm土壤温度比裸地栽培提高2~3℃, 使玉米整个生育期有效积温增加150~300℃, 缩短生育进程7~10 d, 避开了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降水减少而发生的高温伏旱危害, 有利于玉米抽穗扬花, 从而提高了单产。二是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使大部分土壤水分在膜下循环, 大大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 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 从而解决了干旱对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据测定, 1~10 cm土层的含水量, 覆膜后提高2.79%。三是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控制水土和养分流失, 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损失,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 覆膜后土壤温度高, 水分含量稳定, 为土壤微生物繁衍创造了条件, 各种有益微生物增加50%以上, 从而加速了土壤养分转化, 土壤中的有效养分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加, 为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提高了土壤肥力, 有利于果穗的分化而形成大穗。

2.3.2 配方施肥技术

对玉米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栽培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按照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氮、磷、钾配合施用。追肥以速效性农家肥和化肥为主的施肥原则进行施用, 达到既能满足玉米各个生育期对肥的需要, 又不浪费肥料的目的。一是施足基肥。二是重施追肥, 分提苗肥、拔节肥、穗肥和粒肥4次, 重点施好拔节肥和穗肥。拔节肥一般在苗长到6~7叶时施用, 以促进茎叶生长和幼穗分化;穗肥在玉米抽雄前10~15 d大喇叭口期施入, 打穴深施盖土。通过配方施肥及肥料深施技术,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有效地解决了苗期缺肥导致的植株生长缓慢、矮小, 拔节期因施肥过多而导致的植株徒长、倒伏, 合理地施用穗肥, 促进了雄穗性器官的形成和雌穗小穗分化, 有利于形成大穗。经测产,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比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每0.067 hm2增产48.3 kg, 增产幅度8.02%。

2.3.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篇7

1 中低产田玉米增产主要措施

1.1 加快体制改革, 改进推广手段

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和增产新技术, 发展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从而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发展。

1.2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中低产田玉米增产目标, 必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打井配套、沟渠治理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加大有机肥料施用量,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结构, 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高玉米产量。

1.3 推广综合增效技术

在中低产田玉米生产中, 为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市场竞争力, 要不断引进省内外先进生产技术, 通过农技推广体系等对选用良种、种植密度、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推广普及, 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

1.4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近年来, 柘城县玉米受天气因素的影响, 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出现秃尖、空秆、倒伏等现象。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失, 应积极开展玉米主要自然灾害成灾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研究, 制订玉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为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救助提供决策依据。

2 中低产田玉米增产技术

2.1 选用良种

中低产田玉米品种选用要注意稳产性、丰产性与抗逆性的协调统一[1], 在选择品种时务必要慎重, 选择适合柘城地区种植的抗逆、耐密、抗倒伏、不早衰的优质高产品种, 并进行种子精选和种子包衣。

2.2 抢时早播

柘城县玉米播种多采用铁茬直播的方式进行, 在麦收后要尽早播种, 并力争于6月10日前播种结束, 为确保一播全苗, 如播种期土壤墒情不足, 要及时浇“蒙头水”[2]。

2.3 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及品种特性来安排适宜的种植密度。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能有效利用率, 充分利用土地,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为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 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 定苗时不要求等株距留苗, 个别缺苗地方可在定苗时就近留双株进行补偿, 并保证留下的植株均匀一致[3]。

2.4 测土配方施肥

依据作物品种特点、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目标产量等制定施肥方案, 确定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做到因地、因时、因产施肥。努力改良土壤结构, 增加优质有机肥的投入, 玉米化肥施用的原则为增氮、稳磷、补充钾肥、配合施用锌肥。一般施用纯氮225~300 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 kg/hm2、氧化钾60~90 kg/hm2、硫酸锌22.5 kg/hm2左右, 其中氮肥总用量的1/2及全部的磷肥、钾肥和锌肥在玉米播后25 d左右施入, 余下氮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4]。

2.5 加强田间管理

2.5.1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除做好间苗、定苗外, 还应搞好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苗期病害主要有粗缩病、叶斑病、茎腐病等, 可选用病毒A、代森锰锌、三唑酮等对路药剂防治。虫害主要有灰飞虱、蓟马、粘虫等, 可选用啶虫脒、2.5%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药剂对症防治。如苗前未进行化学封闭除草, 苗后可选用烟嘧磺隆加莠去津茎叶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注意此类除草剂应在玉米三至五叶期使用, 并在施药前后7 d内不能用有机磷杀虫剂进行治虫, 以免发生药害。

2.5.2 拔节至抽雄期管理。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入余下的氮肥, 玉米抽雄前10 d至抽雄后20 d是玉米需水临界期, 如遇干旱要及时进行浇水, 此期还要及时搞好黏虫、玉米螟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2.5.3 后期管理。

玉米生育后期如遇水涝, 要疏通渠道,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涝渍灾害发生。适当延迟收获期, 待玉米进入完熟期进行收获, 增产效果显著, 此期玉米苞叶完全变白松散, 籽粒变硬光滑, 乳线消失, 籽粒与穗轴连接处出现黑色层。

摘要:为提高中低产田生产水平, 阐述了中低产田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从选用良种、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中低产田玉米增产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低产田,玉米,增产,措施,栽培技术,河南柘城

参考文献

[1]万山, 宋连启.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9, 14 (4) :55-59.

[2]万山, 张慎璞, 张前进.夏玉米亩产900kg栽培调控技术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12) :6-7.

[3]李忠胜.沈阳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67.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篇8

1 技术要点

1.1 规范种植

总带幅150 cm,用宽140 cm的无色透明薄膜覆盖,居膜中间穴播小麦5行,穴距12 cm,小麦带宽70 cm,然后留空80 cm,点播2行玉米,即在小麦带两旁膜侧20~25 cm处播种,玉米株距20~23 cm,小行距30~40 cm。最好边播种边向膜面撒土,或每隔1.0~1.5 m打1个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该技术规格简称“582”栽培模式。

1.2 选用良种

小麦以宁春39号、宁春15号为主,搭配宁春33号、宁春4号、武春4号等;并用3%敌委丹,或2.5%适乐时拌种。玉米主导品种为包衣的先玉335、甘鑫3号,搭配武科2号、吉祥1号、金穗9号等。

1.3 精细整地

播前整地必须达到“平、松、碎、净、足墒”的质量标准[1]。近年来,旋耕机的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往往使土壤过于疏松,造成深播弱苗或缺苗断垄现象严重。因此,无论是何种机械整地,务必要求地块表面平整,耕层土壤上虚下实,墒情充足,为苗全、苗齐、苗壮打好基础。

1.4 精量播种

机械化作业,可使开沟、施基肥、覆膜、穴播小麦、膜边压土一次完成,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播种质量[2]。小麦播量210~225 kg/hm2,穴数27.75万穴/hm2,每穴13~15粒,保苗360.75万~416.25万株/hm2;玉米用点播枪播种,保苗37 750~66 000株/hm2。

1.5 配方施肥

做到增施有机肥、补钾补微,加强玉米大喇叭口期水肥管理。结合前作物灭茬秋耕,施优质农家肥45~75 t/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播前深施尿素300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硫酸钾(K2O≥50%)150 kg/hm2作基肥,小麦施锰肥15 kg/hm2作种肥,玉米施锌肥22.5 kg/hm2作种肥。小麦头苗水追尿素150 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追尿素450 kg/hm2,灌浆期追尿素150 kg/hm2。折纯N 523.5 kg/hm2、P2O5283.5kg/hm2、K2O 75.0 kg/hm2;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54∶0.14,利于全生育期作物均衡供肥。

1.6 适时化控

近年来,大田玉米植株过高已成为普遍问题。为使玉米前期生长不遮挡小麦受光,并使2种作物达到协调生长,应在玉米5~6叶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可起到缩短玉米节间、矮化玉米植株的作用。

1.7 病虫防治

近年来,景泰县作物虫害较严重,要增强“防大于治”的预防措施。小麦抽穗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对水675~750 kg/hm2均匀喷雾,预防小麦条锈病和蚜虫。小麦收获后用20%甲氰菊酯乳油375 m L/hm2和20%氰戊菊酯乳油300 m L/hm2,对水750 kg/hm2,交替喷雾2~3次,可有效防治玉米黏虫、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蚜虫等。

2 技术效果

2.1 增产增收

据2009—2010年对草窝滩镇八道泉村科技示范点调查,地膜小麦穴播套玉米的平均混合产量达14 790 kg/hm2(小麦4 920 kg/hm2,玉米9 870 kg/hm2),产值30 069元/hm2,收益19 944元/hm2;其生产效益是单作小麦的2.33倍,是单作玉米的1.59倍;较传统小麦玉米露地带田平均混合产量12 900 kg/hm2(小麦4 650 kg/hm2,玉米8 250 kg/hm2)增产1 890 kg/hm2,增幅14.7%,增效4 347元/hm2。高产典型如该村一农户于2010年种植0.16 hm2,混合产量17 250 kg/hm2(小麦6 000 kg/hm2,玉米11 250 kg/hm2),产值35 175元/hm2,收益25 125元/hm2。可见该技术模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2.2 农田节水

由多年调查可知,地膜小麦穴播套种玉米栽培模式的灌水量(含冬灌)为12 885 m3/hm2,单作小麦(常规条播)灌水量为8 040 m3/hm2,单作玉米(常规平作)灌水量为9 840m3/hm2,较单作小麦和玉米节水4 995 m3/hm2,节本1 198.8元/hm2。可见该技术节水效果显著,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艺节水技术模式。

2.3 一年多茬

若灌溉便利,尤其是有井灌和小提灌时,当年可在小麦收获前5~7 d复种蔬菜如油菜、菠菜、速生菜、大叶香菜、油麦菜、苦苣等或早熟大白菜、绿萝卜等,平均产量24~27t/hm2,产值19 200~21 600元/hm2。可见该技术有利于充分利用作物的生长季节和热量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一年可种2~3茬,改一熟制为两熟制或三熟制。

2.4 一膜两用

即旧膜再利用。第2年可直接利用旧膜,在小麦带上点播玉米或向日葵等,在玉米带上条播胡麻、豌豆、小麦、孜然等。该地块可倒茬为玉米套豆、向日葵套孜然、胡麻玉米带田、小麦玉米带田等。仅地膜、机械2项费用可节本1 950~2 250元/hm2。可见该技术既利于轮作倒茬,又可实行“小倒茬”,有利于调整作物结构和用地养地相结合。

3 增产效应分析

(1)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利用率。根据农业科研部门研究,在同等受光面积的条件下,小麦玉米带田较单种小麦和玉米多获得太阳辐射量21%~57%。同时由于夏作物套秋作物、高秆套矮秆的带状种植,形成立体、分层、交错用光的特点,由于绿色叶面积的增大和生育期的延长,大大增加植物的截光面积和截光时间,减少漏光条数,从而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这是带田获得高产的主要原理[3]。从热量资源来说,景泰县灌区属“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据气象部门研究,景泰县灌区4—10月≥10℃积温为3 038.2℃,一季单作小麦热量利用率仅为57%~60%,剩余的1 215~1 300℃可供再利用,而套种玉米可利用剩余积温达93%,既可将3月中旬至10月中旬230 d的生长季节充分利用,还可把生长季节剩余的热量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复种指数,进而增加总产。

(2)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生育前期的地温。地膜全生育期覆盖可提高生育前期的地温,使小麦出苗早、苗齐,促幼苗早发,使穗分化时间较长、灌浆充分,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4]。地膜的保墒作用可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维持小麦叶片较高的含水量和水势,降低叶片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细胞的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叶绿素的总含量,增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等,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3)改善田间通风透气条件,增强CO2的供应。据测定,由于带田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CO2的浓度较小麦单作田增加7%~19%。同时由于小麦属C3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CO2浓度较高;玉米属C4型植物,在低CO2浓度下仍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二者的CO2补偿浓度不同,田间CO2利用率相对较高,从而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农作物产量也相对较高。

(4)充分发挥边际效益,即增强边行优势。据测定,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6行,其中边2行优势尤为明显,穗粒数增加32.4%,千粒重提高3.2%。玉米边行优势边1行较里行单株粒数多150~180粒,穗粒重提高66 g,单株生产率提高30%~35%,可见由于充分发挥边际效益,进而提高产量水平。

(5)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形成高产集约栽培。小麦穴播带宽70 cm,占地0.031 hm2,成穗28万~32万穗,相当于0.047~0.053 hm2单种小麦的产量;玉米带宽80 cm,占地0.035 hm2,平均保苗61 500株/hm2,相当于0.053~0.060hm2单种玉米的产量。同时形成密中有稀、稀中有密、高低错落有致的立体带条;加之玉米播种较迟且前期生长慢,给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后期玉米生长发育快,小麦收获后又给玉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空间。因此,此种植模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6)该技术模式将地膜覆盖、小麦穴播、间套立体种植,加之配套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和组装配套,创造全方位挖掘增产潜力的新途径。

摘要:介绍地膜小麦穴播套种玉米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效果,进一步从作物的生理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分析该技术模式增产的原理,以促进该技术模式在景电灌区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穴播,套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效应

参考文献

[1]杨祁峰,张金文,牛俊义.春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7(3):211-217.

[2]张士奇,徐梅生,余元虎,等.夏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22,228.

[3]费振方.夏玉米春种高产栽培增产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7(3):8.

优化栽培管理实现玉米增产 篇9

关键词:玉米,栽培管理,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近年来, 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弥补了小麦生产高投入、低回报、种植效益低的严峻缺陷, 且玉米增产的潜力依然很大。笔者从推广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 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将会使玉米亩产量提高100~150kg。

1 当前玉米生产栽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1.1 整地质量差或铁茬播种造成播种基础差

目前, 冀南地区实行铁茬播种, 小麦收割质量差、留茬过高、小麦群体过大, 造成玉米播种质量低下;如果小麦收割前期遇雨, 田间有一定墒情, 收割机碾压造成土壤坚硬, 不利于玉米播种和出苗;有时候是播种机动力、机手技术等造成播种质量差。以上情形都会不同程度造成玉米出苗不整齐、深浅不一甚至缺苗断垄。

1.2 品种特性与播种密度不匹配, 品种增产潜力受制

农户不能做到以地力、产量指标、品种特性等因素来综合考量栽培密度, 而是仅参照其他农户或者播种机的设定进行播种, 未能实现合理密植。

1.3 种子纯度、净度和发芽率等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不法商贩售卖质量不达标和掺假的种子, 造成出苗不齐。

1.4 墒情差使种子较长时间在土壤中搁置, 造成回芽或缩短生育期, 从而影响产量

机井少, 浇地季节水量更小, 有的地块昼夜不停, 一个浇水周期也在10~15天左右, 造成农户一般能及时播种却不能及时浇水。这样玉米种子长时间搁置在干土或缺墒土壤中, 缩短了玉米有限的生长期, 缺墒田造成种子回芽, 导致生命停止、种子腐烂, 最终形成缺苗断垄, 影响产量。

1.5 对病虫草害危害认识不足或方法不当是导致其危害减产的主要原因

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不重视是造成病虫害危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块发生的二点委夜蛾及地下害虫, 虽然农业部门推广人员绞尽脑汁, 想尽办法宣传防治, 但部分农民播种以后就打工走了, 部分农民嫌麻烦不实施, 最后进行防治的只有一小部分。

1.6 种肥使用不当造成烧苗

正确选用种肥, 种肥与种子应隔离使用。

1.7 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药害

苗前、苗后除草剂混淆;使用浓度超标;重喷等都会造成除草剂药害。应按照说明正确使用除草剂避免药害。

1.8 肥效利用率低

玉米追肥一般都是趁雨进行, 图省事雨前表施尿素、复合肥, 投入量大, 肥效低。为降低浇地成本等雨而错过关键追肥时间。

1.9 提前收割造成减产10%~20%以上

收割季节来临时, 农户因为考虑收割、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一旦错过一个环节就跟不上村里的耕作节奏而只能等到最后, 因此常盲目跟风进行收割。“两晚技术”在种植大户落实的非常好, 一是大户本身有农机;二是产量效益账差别大。

2 优化栽培意见

2.1 以技术宣传、示范等为手段, 建立有秩序的良性栽培管理模式

乡级区域站应以县农牧局为依托, 积极主动、采取高效灵活生动的推广方式, 提高科技成果的吸收利用率, 围绕农民认为效率高的玉米种植, 争取实现优化栽培。在栽培管理各环节 (选种、统一品种、播种方式时间、浇水施肥时间和施肥数量方式、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时间和方法、收割时间和标准、深松整地等) 推广优良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农户在思想上积极认可, 并趋于现实。

2.2 以村组行政组织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田间操作模式

以村组为单位建立示范方, 将优良合理的栽培模式、技术成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可利用技术、物资、行政、感情等因素培植示范点, 利用观摩、现场会等形式教育改变农户, 使其在认知技术可行的同时, 形成规范与良性循环, 最终形成“改善—提高—再改善—更提高”的模式。这对农技推广者来说是一劳永逸的征途, 在新技术成果来临时, 就像计算机一样及时更新就行了。

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灌溉, 根据现有的灌溉设施, 合理运作, 科学有序播种、浇灌、化学除草。积极养护农田基础设施, 实现该灌即灌、不误农时。

2.3 以农机管理为依托, 建立质量标准化耕作模式

县级农牧局应对全县农机具作业能力进行综合考量, 比如:根据有多少马力的农机, 季作业能力在多少, 辖区农地面积多少, 日作业能力有多少, 来考量作业周期, 根据各乡镇村自然收割条件进行综合评估, 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科学实施作业区域调度、作业质量监督, 并将此列入农机具审验指标, 便于调配、管理、监督, 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实现玉米增产增效。

2.4 以统防统治为根本, 建立病虫害防控机制

玉米超常规增产新技术等 篇10

一、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因玉米螟危害,一般使玉米减产17%左右。玉米螟用常规方法很难防治。采用以下配方有较好的防效,圣农素10克+毒赛耳10克+食盐50克,加水15公斤,在玉米螟发生初期喷洒,可以迅速杀死植株表面的螟虫等,药剂还可通过在植株体内传导,使钻进玉米茎秆内、玉米蕊内、玉米粒内的玉米螟和根部的地下害虫中毒而死。一般连喷3次,抽穗前从喇叭口喷药,抽穗后喷全株。喷该混合液对弱苗和因干旱、风雹等灾害引起的病苗和残苗,有显著的壮苗和抗灾作用。

二、防治玉米花白苗

花白苗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又一不利因素。在花白苗发生初期,用圣农素10克+硫酸锌50克+食盐50克,加水15公斤喷洒,不但可减少花白苗的发生,而且可使玉米苗粗壮,叶片肥厚,抗早衰。

三、减少玉米秃尖

玉米秃尖是玉米种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减少玉米秃尖的有效办法是:用圣农素10克+硼肥50克+食盐50克,加水15公斤,在抽穗后喷洒,5~7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显著增强玉米授粉授精能力,使玉米穗长无尖,籽粒饱满,特别在低温和连阴雨天气增产效果更显著。

盛夏管好子用南瓜

于千桂

在栽培上,子用南瓜多在“立夏”播种,盛夏期间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在管理上要掌握以下关键环节。

整枝压蔓 南瓜叶茂盛,不整枝常造成侧蔓大量萌生。肥沃的地块可采用多蔓式整枝,较瘠薄的土地可采用单蔓式整枝。压蔓可以固定秧蔓,使叶片合理分布,方法是调整秧蔓的生长方向。一般为顺风向,在主蔓或保留的侧蔓达60厘米时压第一道,在秧蔓100~200厘米处压第二道,摘心后压最后一道。压蔓时,在秧蔓的适当部位下开1~2节,叶子留在地面上。压蔓时不要压结果的节间,要在其前后各留出两节。

肥水管理 在第一瓜坐住后进行一次追肥。667平方米(1亩)施500~600公斤腐熟的鸡粪,撒施或开沟施均可。此期应严格控施氮肥和浇水,否则极易徒长化瓜。坐瓜后追肥应注意氮、磷、钾相配合,这样既利于保持茎叶不衰,又有利于幼瓜的膨大。

人工辅助授粉盛夏季节高温多雨,极不利于子用南瓜的授粉。子用南瓜的花期仅1~2天,授粉不良易造成落花落果,因此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宜安排在上午6~10时进行。

上一篇:宽带小区接入下一篇:数字控制振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