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

2024-07-05

台阶(精选十篇)

台阶 篇1

作者在给教材编者的信中说:“在中国乡村, 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 或造一间屋, 或为子女成家立业, 然后就迅速衰老, 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 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 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惋惜是作者的初衷, 如果学生仅仅领悟了“惋惜”, 那是不够的。作者强调了真实, 但是不把真实背后的东西教给学生, 那文章的教学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教学参考书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也许在别人看来, 他的理想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父亲却付出了一生的血汗。文章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 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的生活价值观作全面的审视。作者也试图告诉读者, 要关注农民的命运, 关注农村的贫困。”该怎样看待父亲的理想和前辈的生活价值观念, 怎样关注农民的命运、农村的贫困?教学参考书没有明示。

有人认为:“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父亲的伟大……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 正是这种精神, 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农民连这点精神都没有了, 所有的理想便成为天方夜谭了。”这种观点很有价值, 因为父亲为了理想, 在默默奋斗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精神, 突显了文章的教学价值——学生从父亲身上理解了理想的力量, 看到了父亲精神家园中鲜艳的花朵, 认识到了卑微的中国农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但是, 仅仅让学生认识到父亲伟大的一面是不够的。对《台阶》的解读, “停留在‘坚持不懈的精神’——‘勤劳的品质’——‘执著的性格’那样的三级台阶上。仍然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教学”, 并不能实现文章的教学价值。我们应在更深广的层次上引领学生来审视父亲的理想和先辈的生活价值观。

父亲的理想, 从表面上看, 至少是典型的房奴理想。三级台阶高的房子就很适合他, 他的理想是建九级台阶高的房子。为了这个并不适合而又沉重的理想, 他起早贪黑, 忙忙碌碌了一辈子, 用尽了毕生的心血, 甚至累垮了自己的身体, 完成了房奴的朴素心愿。他的一辈子, 被房子压得几乎没有喘过一口气。后来建成了九级高台阶的房子, 他连磕烟锅都不习惯了。这个房子并不适合他, 不是他精神的归宿之地。他在精神上已经预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不可逃避的无家可归的境地。实际上, 父亲是一个物质贫困、精神干瘪的房奴, 是一个外在和内心什么收获都没有的房奴。

像父亲一样的执著房奴, 在我们的现实中还少吗?“小两口、一个小孩的三口之家, 七八十平方米的居房满可以的, 但非要攀比购买一百几十平方米的大房子, 购房款一下子要多花几十万。这样的购房者就被住房款套牢, 成为房奴……这些都是不会‘栖居’的表现。”新时期的房奴, 在物质和精神方面, 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这种不会栖居的房奴理想, 究竟有什么价值?难道我们要将这种房奴理想教给学生, 难道我们要继续培养这样的未来房奴吗?在今天高房价的背景下,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引领学生审视房奴理想, 帮助学生树立会栖居的理念, 教给学生追求外在与内心的和谐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要寻求自己的精神归宿, 追求精神饱满的生活。达到了这个目的, 《台阶》的教学价值才算上了一层新台阶。

父亲为什么要建这样的高台阶呢?因为他受到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的深深影响:台阶高, 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种价值观念, 不仅仅是“我们家乡”有, 在整个中国都普遍存在——在帝王将相史中, 在电视剧中, 在人们的精神中, “人们将‘伟大理想’、‘奋斗目标’、‘成功’无不和台阶联系起来, 极力打造台阶, 维护台阶, 以高台阶为目标, 以高台阶为荣耀, ‘台阶情结’流淌在文化血液里”。高台阶的痕迹无形地烙在人们的精神文化之中。从一开始, 身为弱势群体一员的父亲就被这样的价值观念所误导, 在自己不明白的情况下, 无形之中被迫确立了所谓的理想。所以, 父亲的理想, 从深层次上看, 其实是一种被理想, 是一种弱势群体被强势群体、被传统价值观念预制的理想。这就是父亲理想背后的真相。

父亲表面上追求的是高台阶, 骨子里追求的是高地位。父亲的生活价值观与范进、孔乙己等人的追求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追求高居人上的威风, 而且只有仅此一种所谓的精神追求, 只不过追求的方式带着明显的农民色彩而已。“父亲走的实际上是一条迷途, 这条迷途是一个民族文化为他设置的, 为此断送了他一生的幸福。”父亲不是自己生活的导演, 导演父亲生活的是积淀已久的生活价值观。在这种生活价值观指导下, 为了追求被预制的理想, 父亲极力地张开隐形的翅膀, 默默而强劲地奋飞, 最终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折断了隐形翅膀。在房子建成以后, 他外出回来总是一脸的失落, 因为他没有获得期望中的高居人上的地位和享受, 所以难怪他困惑地发出“这人, 怎么了”的喟叹和反思。父亲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父亲这种单一的精神追求必定失败, 父亲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坚忍执著、勤恳奋斗了一生的父亲, 他的形象即使是伟大的, 那也是悲凉的;他的一生即使是悲壮的, 那也是凄惨的。

我们这样说的目的, 并不是要否定父亲追求理想过程中表现出的坚韧等美好的精神品质, 而是要让学生看到父亲精神家园中的杂草, 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从而认识它们对人们精神的戕害, 并从中借鉴到积极有用的东西,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成长初期、在弱势状态下, 能选择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能清醒地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 而不是确立被先辈的价值观念所预制的理想。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 在今天, 传统文化中高居人上的价值观肯定是错误的, 只有树立更科学的价值观——如为多数人谋幸福, 为社会谋福祉等, 那样自己的生命才更有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在隐形翅膀还没有长成之前, 就知道该向什么方向奋飞, 该怎样奋飞。如果学生有了以上的认识, 那么《台阶》的教学价值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 要想进一步提升文章的教学价值, 我们还必须引领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从生命意义上关注农村的贫困, 农民的命运, 乃至自己的生命?

如何关注农村的贫困?要让学生关心我们的分配制度, 要尽力让整个社会实现公平分配。在国家经济发展大有提升的情况下, 更要注意社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如何关注农民的命运?强势群体要关心农民, 尽力消除城乡差别, 善待农民, 在改善他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 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营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 尽力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尊重的现象, 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才能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这是本文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也是学生受益最大的问题, 是《台阶》一文最大教学价值的体现。“我们应该从‘父亲’筑造新居、筑造台阶的经历中去思考‘学会生存’, 学会在今天这个现实世界上‘栖居’, 特别是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定位、定向, 保证自己在相应的层级、相应的空间有满意快乐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生命, 不是像父亲一样在自己不清楚的情况下, 在固化的价值观指导下, 被动选择不适合自己的理想, 并吃力地坚持;而是在自己清楚的情况下, 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 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 并持之以恒地奋斗。善待自己的生命, 不是不顾自身情况, 盲目而艰难地生活, 而是要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不让外在的物质世界充塞自己的内心, 不让杂草占据自己的心灵, 让自己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有一个充满生命的精神花园。解决了这个问题, 《台阶》的教学价值就上了一层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君《必须要讲出父亲的伟大》, 《中学语文》2009年第1期。

[2].徐江《“筑造的本质是让栖居”——关于〈台阶〉况味的思索》,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

[3].吕宪华《〈台阶〉, 可悲的不只是卑微者》, 《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

《台阶》 教学反思 篇2

《台阶》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由于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较远,有些地方学生很难理解。比如说父亲的做法,他竟然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一座高台阶新屋,这对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父亲的心理,待台阶造好后他竟然尴尬得不知所措,这似乎也与常理不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找课文与本班学生的契合点,尽量把话题引到学生自己身上,试想某个经常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的学生,突然被选为班长,成了老师的帮手、同学的代表,他能一下子适应吗?如此一点拨,多数学生的脸上有了欣然的表情。通过这一系列铺垫,父亲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已有所拔高。为进一步巩固,最后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他们是怎样创业的,其中的过程是否与文中的父亲一样艰辛?由于牵涉到自身,学生讲得很起劲,听得也很实在。至于现在的父亲是如何对待自己孩子的,学生就更有话讲了,而且许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最后经过点评,大部分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父亲更理解了些。尽管课前的打算挺精细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比如在辩论时,有的学生始终坚持认为父亲的目光短浅,只好从他的角度给以肯定,允许他保留意见,同时指出一篇文章本来就可以有不同读法,不必强求一致。最后顺水推舟,顺便让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对父亲的态度,除尊敬、热爱之外,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委婉的讽刺与同情。到了这里,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总之这节课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体验是理解的前提。只有设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台阶》教学反思 篇3

一、挈领全文,引领学生视线

大凡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勾连和思路的清晰。但是,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因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优秀的教学设计应给学生一种整体感,而不能将文章割裂。因此,笔者引领学生抓准文中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梳理父亲和台阶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笔者的设计有这样几大板块。

第一板块:走近台阶——初识父亲。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对此,笔者在黑板的左边写上“父亲”,右边写上“台阶”,中间画上横线,让学生找适当的词描述父亲和台阶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此设计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进而学会用文中提纲挈领式的语句来梳理文章脉络。

在了解情节后,再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笔者本着问题引领教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了刻画父亲这个形象,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

第二板块:学生来导演——聚焦父亲。在学生对文本和父亲有了初步认识后,笔者设计了这一板块。在这个板块当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间老师播放的那段视频,运用视频中表现父亲的手法,做回导演,以本文为素材,为《父亲》一歌配上mtv画面,并简要陈述理由。

此处设计主要想训练学生选择性阅读的能力、细节描写的欣赏能力和将文字转换成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父亲”这个形象,会使讨论更深入、细致,使讨论出的的形象更鲜活丰富。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旨,理解父亲的形象,笔者紧接着提问:“大家拍摄的视频大多以父亲的画面为主,从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坚韧、淳朴谦卑、甘于奉献的父亲。那么,文章主要是以描写父亲为主,为什么本文最终却以“台阶”为题?”以此,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主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三板块:博客论坛——评说父亲。在这个版块当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假设我把你们刚才导演的mtv上传到博客,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其中有位网友发了这么一个帖子:‘这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为了实现九级台阶的梦想辛劳一生。梦想实现后,父亲得到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他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呢?如果你想跟帖,你会发表什么评论?”

此处设计旨在通过群体讨论进行价值观引导和生活态度的教育,并使学生对父亲人物性格及小说思想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具体来说,讨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父辈身上的高贵品质。

第四版块:回望台阶——抒写父亲。在这个板块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文中台阶象征父亲。请模仿本文,为你的父亲选择一个家常化的喻象,再现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要求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这一环节旨在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写作教学进行能力拓展训练。

二、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是一种创意、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智慧,所以,问题设计的形式应力求新颖。

例如,在“学生来导演——聚焦父亲”板块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请你来做一回导演,为《台阶》中的父亲拍摄一组表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镜头,你会抓住什么样的细节、选取什么样的画面呢。再如,在“博客论坛——评说父亲”板块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位勤劳善良的父亲,为了实现九级台阶的梦想,可以说是倾其一生,辛劳一生。但是,梦想实现后,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他这样做值得吗?”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的问题老是以旧面孔呈现,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改变形式,全新包装,则会给学生新颖别致的感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三、“情”筑阶石,触动学生心灵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的第一步。富有情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直击学生内心世界。所以,在课间,笔者首先播放了音乐视频——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贴近文中的人物,学生易被这种情境感染。在播放过程中,可抛出一个调动学生情感的问题: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父亲。这种情境创设,可为学习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既然开头以“情”开始,收尾就应以“情”结束。笔者以原创小诗《赠父亲》来表达对天下所有父亲的敬意作为本文的教学结束语:

是谁,用勤劳的双手,

为我们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园?

是谁,用遒劲的臂膀,

为我们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是您,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

春夏秋冬,日月轮转,

时光的痕迹,悄悄爬上您的脸庞;

风雨的磨砺,使您一生饱经沧桑。

您是那黄牛,播种希望;

您是那台阶,坚韧顽强;

您是那阳光,沐浴我们,照亮心房!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身体安康,幸福绵长。

整首小诗中渗透着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样动情的结束可让学生体悟父亲深沉的爱,也可使学生获得一些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当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问题都不能做到完美的解决。

例如,本篇小说篇幅很长,如何在短短40分钟内,既让学生有整体感,又将重点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又如,有些问题设置过难,课堂气氛有时不够活跃,显得沉闷有余,激情不足。如何让学生高效地自主合作,释放自己,引发激情,仍需思考。再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能否进行有效评价,尤其是面对脱离教师预想的答案时,能否及时巧妙引导。

《台阶》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 是小说, 但也是叙事类作品, 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 而且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简介及重点、难点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单元特点, 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把握父亲形象及意蕴。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 安排详略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 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父亲形象及作品思想。难点:父亲形象及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 情节朴素感人,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 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 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初读, 再细读,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4)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 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 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 激情导入:以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震撼学生, 理解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引出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创设情境如下: (1) 一直喜欢一首歌曲《愚公移山》, 今天我想介绍给大家, 一同欣赏。播放影碟《愚公移山》。 (2)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 …… (3) 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让我们震撼, 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钦佩, 让我们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去体会困顿前行中的父辈在现实生活中演绎《愚公移山》。

(2)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 简述故事情节。 (2) 浏览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 你有什么认识和发现, 还有什么不解, 请说一说。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 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默读课文, 探究投影上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品味赏析。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 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形象、更直观。)

(5) 拓展迁移。和小说相比, 我们的父辈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今天, 似乎没有了小说中父亲的凄楚和辛酸, 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累积家庭大厦的基石。在交谈与观察中, 你知道父亲 (母亲) 的追求吗?你看到父亲 (或母亲) 是如何奋斗的吗?想一想, 说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 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 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有人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师生小结。2分钟。首先学生自发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台阶》阅读答案 篇5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台阶》原文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大片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 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至,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台阶》阅读题

11.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根据文意,父亲的准备除了漫长,还有什么特点?(2分)

答:

12.先说说“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3分)

答:

13.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发出水声的台阶 篇6

在河北省磁县的南边,有个“天子冢”,是东魏皇帝元善见的陵墓,旁边还有一座观音庙,香客络绎不绝。要去观音庙,就得经过一南一北两条台阶,如果从北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就会听到脚底下“咕咕”的冒水声;如果拍掌或放鞭炮,水声也随之而来,而南边的台阶却没有。附近既没有泉眼,又没有溪水,水声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条能发出水声的台阶,让本来就有着特殊背景的千年古墓变得更加神秘,也引来人们五花八门的猜测:有人说是冤魂诅咒,有人说是神仙显灵,有人说是地理结构造成的,还有人说是当地旅游部门为了招揽游客,特意设计出来的……

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介绍,为了便于香客进庙朝拜。1994年,当地群众集资将北侧的土路修筑成为一条高30多米,宽5米的登山路,共有109个台阶。当地人根本没想到台阶会发出水声,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至于鬼神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村中有位物理老师来到“天子冢”的北面台阶,查看了地况后,做出了大胆的猜测:墓底下可能是空的,人在上面行走,底下空洞声音便反馈上来。为了证实老师的猜测,文物保护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决定对“天子冢”的构造进行探查。结果发现,“天子冢’,里的墓室高度约12米,墓室外面就是封土,从台阶到中空的墓室之间,土层最厚的地方有30米。按照声学原理,隔着如此垒实的土层,人的脚步声不可能传到中空的墓室,更不可能产生回声。

能发出水声的台阶引起了物理学专家的注意。经过几次现场实验,专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拍手的位置高出台阶两侧的扶墙,就没有水声了;在扶墙上面拍,也没有水声。于是专家初步判断,水声的产生是走路和拍手的声音经过台阶和两侧扶墙的反射形成的,也就是回声。

众所周知,声波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就会反弹一部分回来,形成常见的回声,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回声也只是对原声的反弹,它无法改变原声的。这条台阶却把脚步声变成了水声,又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查阅了多方资料,发现山西普救寺里有座莺莺塔,人们只要站在塔底下几个地方鼓掌,就能听到“呱呱”的青蛙叫。中科院声学所的专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莺莺塔的塔檐都是用青砖做的,每一层往外延伸的宽度也不一样,在塔底下鼓掌的声波通过十三层塔檐层层反射。再仔细研究回声的波形图,专家发现它的形状与青蛙叫声的波形图基本一致,于是才有了蛙叫声,专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多层汇聚反射”。

那么,“天子冢”北面能发出水声的台阶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呢?

在声音探测仪的测量下,专家测定出脚步声的频率在240赫兹左右,产生的水声频率在370赫兹左右,是一个低频向高频转化的过程,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种转化?

原来,北边的台阶是普通青砖铺垫的毛面,砖与砖之间存在着一些凹槽,从而形成了类似于琴键的排列结构,台阶两边的扶墙并非平整的墙面,而是布满了阴线做的雕刻花纹,对声音的反射产生了综合作用。不仅如此,拍手、走路都有不同的声频信号,在反射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声波被吸收掉了,形成多层汇聚反射,就变成了人们听到的水声。

可是,为什么同时修建的南边台阶没有这种水声呢?

据现场比较,南边台阶只有1米多宽,扶墙还不到1米;而北面的台阶有5米多宽,扶墙1米多高。环境的构造不同,自然声波的反射效果也不—样。

台阶上的划痕 篇7

2.那天一早儿, 我来到现场, 小姜正准备从二层平台上下来, 我摇摇手大声道:“我到平台上看看!”我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向上走, 只见台阶上平添了七八道深深的划痕。

3.我指着划痕问小姜:“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管道太长太重了, 不注意碰的。”

4.在收工会上, 小姜首先作了自我批评。

5.列席会议时我没说一句话。大家从我脸上那严肃表情中读懂了一切。

诵读:学习吟诵的台阶 篇8

作为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读诗方式, 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 也是读者学习、 欣赏诗词歌赋的最佳途径。 但是,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 代代相传的吟诵艺术受到了很大冲击。 目前,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吟诵产生了兴趣, 并对此进行了抢救、研究。 著名吟诵学家叶嘉莹女士在2013 年5 月28 日《 光明日报》 发表的《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一文中提出, “ 传承吟诵的关键, 就是使它重回教育体系”, 并呼吁“ 设立吟诵进课堂的试点, 探寻符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吟诵教学方法”。

但是, 由于吟诵已远离学校教育久矣, 现在要让它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之中, 让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从现在的“ 朗读”回归到原本的“ 吟诵”上, 这种转变确实不易, 需要在“ 朗读”与“ 吟诵”之间搭建一个可供凭借的台阶。

二、解决的策略

吟诵是介于读与唱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 吟诵包括两种形式———“ 吟”和“ 诵”。“ 诵”是按一定的节奏, 出声地读出来, 是“ 吟”的基础;“ 吟”是对“ 诵”的一种音乐化处理结果, 带有一定的腔调, 类似于歌唱一般地读诗。 而所谓“ 诵读”, 是介于现在的“ 朗读”与古人的“ 吟诵”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 它有一定的节奏, 但是旋律平直, 跟现在的“ 朗读”音调一样。

从近年来笔者推广古诗吟诵的教学实践来看, 要让学生从早已习惯的古诗朗读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古诗吟诵本位上来, 诵读是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一级台阶。 通过加强古诗诵读的训练, 可以促进学生慢慢接受古诗吟诵, 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古诗吟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实施的步骤

1.比较读法, 感受古诗节奏。

通过比较古诗朗读与古诗诵读这两种不同的读诗方法,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诵读古诗时声音所具有的鲜明的节奏美。

近体诗的吟诵一般按两字为一个单位划分读的节奏, 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一字为一个单独的节奏单位。教学时, 笔者有目的地出示了仄起式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和平起式七言绝句 《 秋思》 ( 两首古诗都没有标注任何符号) , 让学生按照平时的习惯朗读几遍。 接着再出示这两首古诗, 但在入声字、 平声字和韵脚处分别标注了“ .”、“__”和“!”符号。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擎雨盖,

犹有傲

好景君记,

正是橙

秋思

[唐]张籍

城里见,

意万。

恐匆,

临又

笔者先把上述两首诗诵读给学生听, 之后让学生说一说, 老师的读法与他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发现:按平时的习惯朗读, 各个字的发音长短基本一样;而老师刚才的读法, 有些字发音长, 有些字发音短, 听起来更有韵味、更有节奏感, 有一种像唱歌的感觉。 他们请求老师教这种读诗的方法。

2.反复诵读, 了解吟诵规则。

通过诵读各种不同格式的近体诗, 让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直观了解古诗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在学生对古诗诵读有了兴趣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每天的晨读课和两分钟的课前朗读时间, 给学生诵读不同格式的近体诗, 如仄起首句押韵、仄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等。 听多了, 学生会跟上老师一起学着诵读。 经过反复、大量的诵读活动, 学生们发现:诗句中的字, 标注“ .”号的读得很短, 标注“”线的读得较长, 而标注“!”线的则读得更长。 此时, 笔者顺势出示并结合各种实例解释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二四六, 平声长;韵脚字, 可更长;入声字, 急收藏;其他字, 一样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规则学习给近体诗标注吟诵符号, 并根据自己所作的标注符号进行诵读。

3.赛读互评, 提升诵读技能。

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古诗诵读的热情, 同时深化对吟诵规则的认识, 提升诵读的技能, 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诵读比赛, 并让学生担任比赛的评委, 评价对方的诵读。小学生天生就争强好胜, 因此在比赛前, 个个都积极“ 备战”, 每个小组长都认真组织该组成员练习。 在比赛过程中, 除了自己努力诵读好之外, 每个人还认真倾听他人的诵读情况, 总想找到对方的不足。 从以下的这个片段中便可见一斑。

( 台上的同学展示完后, 台下的评委开始点评)

生1:××同学, 你其他各句都读得很好, 但是我觉得“ 复恐匆匆说不尽”的“ 尽”字不能拖得太长。

生2:为什么?

生1:因为“ 尽”字既不是平声字, 也不是韵脚字, 是属于其他字。规则不是说“ 其他字, 一样长”吗? 所以“ 尽”字的读音与没有标注符号的字一样长就行了。

生2:谢谢你! 你既听得仔细又会思考, 真棒!

4.结合诗意, 诵出诗人感情。

诵读与平时的朗读一样, 都要投入感情。 诵读时, 对各个吟诵节奏单位, 甚至各个字所作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等的处理, 其实质是诵读者个人对诗情的一种个性化表达。 而这种情感源于诵读者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并融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 因此, 要诵读好一首诗, 还是先要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在指导学生诵读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诗题, 了解创作的背景, 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接着, 抓住诗眼“ 忆”字,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怎样的情感,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然后让学生结合书本的注释和相关的资料, 联系上下文、 借助插图读懂诗意。 结束时, 再回扣诗题中的“ 忆” 字, 与开课伊始时的质疑遥相呼应, 使教学更完整。

有上述教学活动作基础, 在诵读时, 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中的“ 独”字读得更急切。他们觉得, “ 独” 字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 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 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也特别渴望回家, 因此要这样处理。而诵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时, “ 亲”字读得比平时的韵脚字还要长。学生们认为, 诗人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特别是在节日, 这种思念就更强烈, 不把这个字读成这么长, 就不足以表达诗人那份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可见,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意, 才能准确诵读出诗人之情。

5.声像并用, 激发吟诵之情。

宋朝张舜民云:“ 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 ”近体诗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郎朗上口等特点, 自然是吟诵甚至是吟唱的最佳文学作品。 但是, 要让学生得体地把古诗以吟诵的方式“ 读”出来, 还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愫。

诵读《 望庐山瀑布》 一诗, 单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 在教学中, 笔者把瀑布的水势、声音通过画面和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立即对瀑布那种“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壮观情景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此时, 凭借瀑布声、 形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所营造的氛围, 笔者及时示范吟诵《 望庐山瀑布》 一诗, 把情与景、声与像、诗与歌融为一体,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吟诵之情。 当笔者吟到第三遍时, 教室里已回荡着学生们“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吟诵之声了。当学生们有了第一个吟诵调子之后, 笔者又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个调子迁移到吟诵格式相同、 情感相近的其他古诗上,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服务要再上新台阶 篇9

人才培养,是这次服务总监论坛讨论的重点。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李志勇说,事实上,如何发挥企业的售后服务优势,目前企业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如何培养人才,二是如何为售后服务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但同时他也非常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只有合理流动才能保证行业持续保持活力。

日立建机(上海)有限公司技术培训部部长孔德俊对于日立建机服务人才的培养做了详细介绍,他认为,一套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过程才能培育出合格的服务队伍。日立建机的服务人才培训不仅包括院校和培训中心的长期培养,也包括许多具有针对性的短期项目。最终,日立建机的服务人员必须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对于人才的培养,合肥中建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红霞的观点比较开放,她认为,不应该阻挠员工跳槽,相反企业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没有建立起让员工不愿离开的工作环境。只有让员工对工作环境认可,才可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打造更具战斗力的服务团队。

李志勇还提出,以前大家主要将制造企业与代理商的关系作为一个垂直体系来建设,事实上发展到今天,这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横向的共同发展的态势,怎样使厂家、代理商通过社会化的专业机构来进行合作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话题,值得各相关方积极参与和实践。

沈红霞说,差异化合作是企业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必须通过重复购买率等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加以区别对待,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也使用户得到更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服务。这同时也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企业的服务意识,将服务网点铺得更广。

立定三级跳远——跳台阶训练 篇10

一、研究目的、对象

(一) 研究目的

着地动作由髋关节发力, 应重视髋关节技术训练;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并能发挥立定三级跳给其他项目带来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训练方法, 明确台阶训练在立定三级跳远中的重要作用。

(二) 研究对象

26名高二 (6) 班体育生为实验组 (进行跳台阶训练) 。

二、立定三级跳台阶的方法与作用分析

从训练效果的角度可将立定三级跳台阶的方法分为两种:第一, 前两跳从平地上进行, 第三跳跳上台阶;第二, 三跳都在台阶上跳。台阶总数为12阶, 单阶高20厘米, 长600厘米, 宽30厘米。采用两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 在提高第三跳成绩的同时, 强调髋的主动摆动。需要注意的是, 第二种训练方法较第一种训练方法更有难度, 初级训练者应先采用第一种方法训练, 在巩固了第一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再采用第二种方法训练。

(一) 训练方法

跳台阶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训练周期。在练习中, 首先, 采用第一种训练方法;其次, 在练习5次后, 再采用第二种训练方法练习。其中, 在练习的开始阶段, 与台阶的距离应较近, 男生与台阶距离约为5米, 女生与台阶距离约为4米, 练习5次后, 再增加距离。第三, 先进行8次垫一步的双脚起跳 (跳六级或七级) 的立定跳练习, 然后男生进行6次“4—5—顺势跳”练习 (即第一跳跳四级台阶, 第二跳跳五级或六级台阶, 第三跳顺势跳上台阶的三级跳练习) , 女生进行6次“3—4—顺势跳”练习 (第一跳跳三级台阶, 第二跳跳四级或五级, 第三跳顺势跳上台阶的三级跳练习) 。

在训练期间, 要求学生上体正直, 以髋为核心进行摆动, 强调髋的主动摆动, 使蹬地腿一侧髋超出该侧人体的竖直面, 体现髋的超前性摆动;同时, 跳远脚蹬伸着地时, 双臂和摆动腿已摆动到运动曲线的最底部位。

(二) 第三跳的台阶训练

1. 台阶的选择

将沙坑前放置一个30厘米高的栏架, 距离要适中。

2. 训练方法及安排

在前两种跳台阶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 可采取该方法进行练习。在练习中, 经过前两次起跳之后, 水平速度有明显下降, 因此, 在第三跳中, 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水平速度, 尽可能地提高垂直速度, 以获得一个较高、较远的腾空轨迹, 取得第三跳的远度。在第三跳中, 躯干不要过于前倾, 以利于抬腿和送髋。具体方法:前两跳在平地上跳, 第三跳跳过栏架落入沙坑, 可重点练习跳过高物或台阶, 且以髋和上肢的协调配合为主;对于前两跳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来讲, 第三跳过栏架, 起点到栏架距离为7米, 训练安排在整个训练的中间或最后进行, 次数为2次~3次/人。

(三) 作用分析

1. 跳台阶阶段中髋的分析

落地脚蹬伸着地时, 由于髋的转摆, 使大腿与小腿的夹角变小, 缩短了缓冲时间, 相应肌群也被扭紧产生了恢复力矩, 在此力矩作用下蹬地腿由于髋的转动受到了向后下方的力, 既给了腿一定的压力, 又使蹬地腿有迅速离开地面的趋势, 而摆动腿在髋的带动下借此力矩迅速向前摆动, 减小了蹬地和缓冲的时间, 加快了摆动速度, 成绩相应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 上肢的摆动幅度也会因为要保持身体平衡而大幅摆动, 这样髋、大腿和上肢的综合配合就给身体更大的力, 为立定三级跳远的更大作用距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其要点为:当腾空后以抛物线下落时, 大腿抬平, 勾起足尖, 肌肉预先紧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重负荷;躯干不要过于前倾, 以利于抬腿和送髋;着地动作由髋关节发力, 抬平大腿积极下压, 小腿前伸, 在腿几乎伸直时向下向后做积极的扒地动作, 伸出的腿又扒回在身体重心投影不远的地方, 再用全脚掌着地, 同时髋关节主动前送以利于快速完成再起跳的任务。

2. 跳台阶训练对高考体育项目的影响

立定三级跳远以速度、力量、幅度结合上肢和更快摆动为核心, 跳台阶训练有助于该核心的明确和巩固, 通过长期练习, 可以使这种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跳台阶训练加深了学生对动作技术本身和立定三级跳远本质的理解和体会, 加快了摆动幅度和蹬伸速度, 增大了摆蹬幅度和所需的速度力量, 使队员的专项速度力量得到提高, 同时又可作为一般的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 对100米、侧推铅球和800米成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台阶训练有助于提高爆发力, 可以为100米起跑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本体感受机能。

三、结论与建议

(一) 训练效果 (见下表)

(二) 与其他训练手段的搭配

在进行台阶训练时, 应注意结合其他训练手段, 如后蹬跑、跨步跳、平地上的三级跳或多级跳等, 以使在跳台阶中获得的训练效果转移到平地上, 每次训练可进行一次台阶跳结合一次其他训练手段的练习。

(三) 注意事项

1. 跳台阶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一定的位置应有人加以保护, 要求队员果断、勇敢、有信心。

2. 提高爆发力的练习, 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提高力量耐力的练习, 重复次数必须在10次以上, 并尽可能增加重复次数。

3. 在立定跳远动作中, 从起跳到落地瞬间的几个身体相关关节的8个角度, 对跳远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合初学者的各部位的角度如下:踝角53°~57°, 膝角9 0°~96°, 髋角59°~76°, 臂角36°~44°, 起跳角42°~45°, 前屈角53°~58°, 前伸角136°~140°, 落地角64°~71°;踝角、膝角、髋角的角度决定了初速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台阶】相关文章:

读《台阶》有感,父亲与台阶07-30

台阶04-17

《台阶》教案04-26

台阶基础07-22

学习台阶08-05

2台阶教案04-26

《台阶》阅读答案05-02

台阶的高度05-08

台阶话题作文05-14

台阶经典散文06-09

上一篇:教学思维方式下一篇: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