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连接词

2024-07-07

英汉连接词(精选六篇)

英汉连接词 篇1

《围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写成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语言辛辣讽刺而又诙谐幽默、妙语连珠。钱钟书先生尤其善用新颖的比喻, 整本书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围城》在文学上的影响深远,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1979年, 《围城》英译本问世, 初稿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翻译经验丰富的美国作家兼翻译家珍妮·凯利完成, 再由美籍学者茅国权加以校阅、润色、作序和加注。《围城》英译本在西方一经出版, 便在西方引起了热烈反响, 受到了西方读者的青睐。

2 连接词在汉译英中的研究

自显化假设理论出现以来, 译学界对显化的本质和动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汉译英中连接词显化的研究也有很多。胡开宝、陶庆的研究表明在汉英会议口译中, 译员常常选用连接词、that、不定式标记to以及逻辑关系连接词来表示源语语句之间的关系 (胡开宝, 陶庆, 2009) 。刘丽娟以医学论文摘要为例分析发现摘要英译中连接词与代词使用均具有显化特征 (刘丽娟, 2013) 。董敏、冯德正从译文中出现的逻辑连接词等角度对“语际显化”范畴的汉语科技译文逻辑关系的显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 (董敏, 冯德正, 2015) 。但是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是英译文的译者多数母语为中文, 译文的地道性有待考证;而本文所选用英译文的译者为美国作家和翻译家、美籍学者, 相比之下译文更为地道, 因此本文的论证在材料的选取上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英汉连接手段的差异

刘宓庆对形合与意合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所谓“形合” (hypotaxis) 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 (parataxis) 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刘宓庆1992) 。形合语言造句注重语句形式上的连接, 意合语言造句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一般来说, 汉语以意合为重, 英语以形合为重。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句, 实现词、语或句的连接;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而是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事理顺序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4 连接词

本文探讨的连接词是指词语和句子层面的衔接手段。连接词如同胶水一样, 连接着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子句与子句、句子与句子。没有连接词, 它们之间就无法联系起来, 无法组织成自然、连贯的语言。所以说, 连接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显著。

5 英语连接词的分类

英语连接词种类多、数量大, 它们总是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本、口语交流等场合中。按照语法功能分类, 英语中的连接词可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词、短语、子句或句子 (靳梅林, 王振昌1989) 。从属连词可用来引导状语从句、名词从句, 使之与主句相连 (靳梅林, 王振昌1989) 。

6 意合形式连接/零形式连接

意合形式连接/零形式连接因没有连接词而不易掌握, 在翻译时, 我们要理解句际或句内的逻辑关系, 找出隐含的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下面以钱钟书著《围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译汉英对照译本中第一章部分语料为例, 就原文和译文中的连接手段进行具体比较。

(1) 俾斯麦曾说过, 法国公使大使的特点, 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这几位警察并不懂德文, 居然传情达意, 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 比他们的外交官强多了。

译文:Bismarck once remarked that what distinguished French ambassadors and ministers was that they couldn't speak a word of any foreign language, but these policemen, although they did not understand any German, managed to get their meaning across well enough to provoke giggles from the Jewish woman, thus proving themselves far superior to their diplomats.

我们都知道, 公使和大使是两种不同的外交官。汉语重意合, 原文中没有形式上的连接词连接公使、大使, 但是读者不难理解并体会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就像生活中我们常说“医生护士是神圣的职业”, 汉语中不用“和”、“跟”、“与”、“同”等之类表并列的连接词对方也很容易理解我们谈论的是两种职业, 而且我们的表达是地道的, 不会造成歧义、形成病句。英语重形合, 译文中用并列连接词and连接ambassadors和ministers体现其并列的逻辑关系, 如果没有并列连接词连接ambassadors和ministers, 则无法保证译文的地道性、流畅性。原文中并没有形式上的词语与译文中的but相对应, 但是分析原文中的逻辑关系, 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分句前后是呈对比关系的, 所以, 译文中添加连接词but体现原文语内对比关系。如果没有连接词but, 那么译文就会显得不连贯, 读者从而无法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原文中并没有形式上的词语与译文中的thus相对应, 通过理解分析原文, 我们得知“引得犹太女人咯咯笑”和“比他们的外交官强多了”呈因果关系, 所以译文采用了英语的形合方式添加thus表示因果关系。如果这里没有连接词表因果关系, 那么译文读者则无法理解行文的逻辑关系、无法体会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译文读来也会显得不地道、不连贯。

(2) 这船, 倚仗人的机巧, 载满人的扰攘, 寄满人的希望, 热闹的行着, 每一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 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译文:Relying on man's ingenuity and entrusted with his hopes, but loaded with his clutter, the ship sailed along amidst the noise and bustle;each minute it returned one small stretch of water, polluted with the smell of man, back to the indifferent, boundless, and never-ending ocean.

这只机巧敏捷的船载着喧嚣扰攘的人们着, 他们是一群满腔希望的人, 譬如留学归来的方鸿渐, 带着对人生最美好的希冀。理解原文的意思后, 我们知道, 这里的“机巧”和“希望”都不含贬义, 而“扰攘”是贬义词, 这三个词放在一起, 翻译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安排句子结构使译文自然流畅、层次清晰呢?汉语重意合, 整句话没有使用一个连接词而又隐含着诸多逻辑关系, 同时也体现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感, 相反, 这里如果加上连接词汉语反而会显得啰嗦、缺乏美感。“倚仗人的机巧”和“寄满人的希望”是并列关系, 译文中加上连接词and。而这两个并列的成分又与“载满人的扰攘”形成转折, 译文中再加上一个but表示转折关系。这里, 连接词and和but的使用使句子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如果译文中没有这类并列连接词表示并列和转折的内涵意义, 译文就无法体现原文的意思和逻辑内涵。译文中用and连接noise和bustle这两个并列的词语表示“热闹”, 如果没有并列连接词连接这两个词语, 译文会因为缺少连接词而不连贯、不地道。无穷、无尽、无际是三个并列的形容词, 汉语中可以不使用任何连接词体现出它们的并列关系, 而英语注重形式上的连接, 必须加上并列连接词连接词语, 句子才能流畅、地道、自然, 如果没有并列连接词and连接这三个并列的词语, 译文则会因为过度异化而不符合英语的衔接规范, 导致译文可读性降低。

(3) 现在他忙着追求鲍小姐, 当然分不出功夫来。

译文:Now he’s too busy chasing Miss Pao, so naturally he can’t spare the time.

本句的理解要注意其因果的内涵意义。即“ (因为) 现在他忙着追求鲍小姐, (所以) 当然分不出功夫来”。汉语原文中没有形式上的连接词, 没有使用“所以”、“是故”、“因此”、“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 但是汉语的句意和逻辑事理关系足以体现其中的因果关系。这里, 无需用上形式上的连接词, 读者便能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英语重形合, 如果将该句话译为Now he’s too busy chasing Miss Pao, naturally he can’t spare the time, 那么句子内在的逻辑意义就不存在了, 读者会感到译文难以理解。因此, 翻译成英文的时候, 我们应当用并列连接词so、hence、then、therefore等表示因果概念, 连接词的使用会使译文的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自然。

(4) 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 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 兴趣颇广, 心得全无, 生活尤其懒散。

译文:Within four years he had gone the rounds of three universities:London, Paris, and Berlin.He took a few courses here and there, and though his interests were fairly broad, he gained nothing at all in the way of knowledge, mostly dissipating his life away in idleness.

伦敦、巴黎、柏林是并列关系, 汉语是意合语言, 这里不用连接词而能实现词的连接进而达意。另外, 如果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连接词, 相比之下, 语言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比原文差许多。英语注重形式上的连接, 如果不用连接词连接词语则译文会过度异化, 无法构成地道、自然、流畅的英语。所以, 译文中需要用上连接词and连接London, Paris, Berlin这三个并列的词语。第二个分句的理解要注意其让步和并列的内涵意义。即“随便听几门功课”和“兴趣颇广”是并列的关系, “兴趣颇广”和“心得全无”内在又有让步的逻辑意义。在这里, 原文中没形式上的连接词, 但是作者仍然能够传情达意, 使读者理解其内涵意义。相反, 这里因没有形式上的连接词而使语言显得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但是, 英语重形合, 如果译文中在这里没有连接词and和though, 那么行文则是几个零散的小句, 小句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语言也毫无节奏感和美感。连接词的使用使译文的结构更加清晰, 行文更加流畅、自然、地道。

(5) 他那时窘得似乎甲板上的人都在看他。

译文:At that moment he was so embarrassed that it seemed to him that everybody on deck was watching him.

分析原文的意思、理清语内的逻辑关系, 我们得知, 方鸿渐因为感到窘迫, 所以觉得似乎甲板上的人都在盯着他看。“窘”和“似乎甲板上的人都在看他”是因果关系, 所以译文中用从属连接词so…that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原文中并没有形式上的连接词与译文中的so…that相对应, 但是汉语的意合特点决定了汉语中不用连接词就能体现其意义。相反, 这里如果加上形式上的连接词, 语言会显得啰嗦、不够简练。英语重形合, 必须借助形式手段实现词、短语、子句、句子的连接, 如果翻译成英语同样不用连接词, 则不符合英语的衔接规范, 译文会因为过度异化而丧失其地道性。

(6)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 听起来有些滑稽。事实上, 唯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

译文:It may sound a bit absurd for someone majoring in Chinese to go abroad for advanced study.In fact, however, it is only for those studying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study abroad…

出洋学国文听起来滑稽, 然而实际上, 在众多科目中, 只有学国文的人到出洋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其他许多科目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分析可知, 出洋学国文听起来滑稽和实际情况是转折关系, 所以译文中加上连接词however表转折。汉语重意合。这里, 原文并没有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没有用诸如“但是”、“然而”、“偏偏”、“不过”之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实现句子的连接, 而是借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联系实现句子的连接。英语重形合, 例句中两个句子的连接是借助形式手段实现的。如果没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接词, 译文会因为缺少连接词而逻辑不清。

(7) 苏小姐跟鲍小姐同舱, 睡的是下铺, 比鲍小姐方便得多, 不必每天爬上爬下。

译文:Sharing a cabin with Miss Pao, Miss Su slept in the lower berth, which was much more convenient because she didn't have to climb up and down every day…

本句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其因果的内涵意义, 即“ (因为苏小姐) 睡的是下铺, (所以) 比鲍小姐方便得多, 不必每天爬上爬下”。需要指出的是, 汉语属意合语言, 英语属形合语言;在这句话中, 汉语句子的逻辑关系主要靠其本身的意义来体现, 无需借助形式连接手段, 无需使用“因为”、“由于”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英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靠形式标记词来体现, 如果译文中没有连接词because, 那它内在的逻辑意义就不存在了, 在阅读译文时, 英语读者会觉得莫名其妙, 很难理解译文的逻辑。译文中加上连接词because, 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语义和逻辑意义。

(8) 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这船上也有十来个人。

译文:Each summer as usual a batch of Chinese students were returning home after completing their studies abroad, and about a dozen of them were aboard.

“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汉语重意合, 在这里不需要使用形式上的连接手段实现词语的连接, 汉语不用表述成“学成后回国”, 读者便能理解其中的逻辑事理顺序。英语重形合, 这里如果没有连接词, 则译文的逻辑关系会显得非常混乱, 译文读者从而无法理解译文的内涵意义, 所以译文中加上连接词after体现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该例句中的这两句话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译文中加上连接词and体现其并列的内涵意义。

(9) 方鸿渐的父亲是一乡之望, 周经理少不得上门拜访, 因此成了朋友, 从朋友攀为亲家。

译文:Since Fang Hung-chien's father was one of the respected men in the community, in due time Chou paid him a visit.Thus they became friends and went on to become in-laws.

方鸿渐的父亲在当地是有名望的人物, 受到当地人的敬仰, 常常有人上门拜访。理解本句, (因为) 方鸿渐的父亲是一乡之望, (所以) 周经理少不得上门拜访。这里, 汉语中没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 但句子的意思已经将其中的因果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不难领悟其中的内涵意义。英语重形合, 译文中加上连接词sinc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体现了其因果的内涵意义, 如果没有连接词since, 那么译文读者则无法领悟其中的逻辑联系。“成为朋友”和“从朋友攀为亲家”是并列的逻辑关系, 如果译文翻译为Thus they became friends, going on to become in-laws那么内在的逻辑意义就不存在了, 英译文就会显得突兀。译文中加上连接词and, 其逻辑意义跃然纸上。

7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汉语以意合为重, 英语以形合为重。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句,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而是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事理顺序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汉译英时, 译者首先要充分理解翻译材料的意思和语际或语内的逻辑关系, 找出隐性连接词, 然后在译文中增添合适的连接词表达出原文的逻辑意义, 使译文地道、流畅、自然。

摘要:连接词是指词语和句子层面的衔接手段。为了避免译文过度异化而丧失其地道性, 就需要调整连接手段。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提出了关于连接词的假设:在汉译英过程中, 由于受到汉语重意合的影响, 与原文相比, 译文会更多地使用连接词。以钱钟书著《围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译汉英对照译本中第一章部分语料为例, 浅析了英汉连接词的差异及相应转换策略。

关键词:英汉连接词,转换策略,形合,意合,《围城》英译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2]靳梅林, 王振昌.英语连接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9.

[3]珍妮·凯利, 茅国权.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4]胡开宝, 陶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5]董敏, 冯德正.英汉科技翻译逻辑关系显化策略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 2015.

英语写作连接词 篇2

一、用于提出观点的连接短语

according to 根据……

as a matter of fact / in fact 事实上 as … know / as is known 据……所知 as is shown in 如……所示 as / so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 as for sb 至于某人

as far as … be concerned 就……而言

in one’s opinion / view / mind,from sb’s point of view 在某人看来 to be honest 老实说 to tell the truth 说实话

二、用于举例或列举的连接短语

as a saying goes /as the old saying goes 古语说 for example / for instance 例如

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 首先 / 一则……再者 / 再则…… such as 诸如……

take … for example 以……为例 that is(to say)也就是说

first of all/at first/firstly … second … last but not least …

三、表示因果或目的的连接短语

as a consequence of / in consequence of / as a result of 由于……的缘故 because of / on account of 因为

owing to 因为;由于/thanks to 多亏;由于/due to 由于;因为 for this purpose 处于这个目的 for this reason 由于这个原因

if so 如果这样/if not 如果不是这样

in order to / so as to 为了 in order that … 为了 so that … 为的是;结果是

with the aim / purpose of 为了……的目的

四、表示递进关系的连接短语

above all 最重要的是 apart from 除了……之外

as well as 不但……而且;除……之外(也)both … and 不但……而且 in addition 另外 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 in particular 尤其 in that case 那样的话

not only … but also 不但……而且…… what’s more 而且

worse still / what’s worse / to make matter worse 更糟糕的是

五、表示让步关系的连接短语

after all 毕竟;终究

all the same 仍然;依然;照样 even if / even though 即使 even so 尽管如此;即使那样 in spite of 不管;尽管 no matter … 不论…… now that 既然 regardless of 不管

whether … or 不管…… 还是:

六、表示条件关系的连接短语

as / so long as 只要

given sth / that...如果…… in case 万一

if only 如果……就好了

in the event of 如果……发生;倘若

on(the)condition that 在……条件下;倘若 or else 否则;要不然

provided / providing that 假设…… suppose / supposing(that)假设……

under / in no circumstances 决不;无论如何不 what if 如果……会怎样

七、表示对比或比较的连接短语

compared to / with 与……相比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in the same way 以相同的方式 in / by contrast 相比之下

in contrast with / to 与……对比;与……相反 the former … the latter … 前者……后者…… on the contrary 正相反

on(the)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一方面……另一方面……

八、用来总结的连接短语

all in all 总而言之 in a / one word / in brief 简言之;一句话;总之 in conclusion 最后;总之

in general 总之

in principle 大体上;基本上

in short / in a few words 简言之 it is quite clear that 很显然 it is well-known that 众所周知 generally speaking 一般说来

on the whole / taking everything into consideration 从总体来看;大体上 there is no doubt that 毫无疑问

to sum up / to summarize / in summary 总之

九、表示时序的连接短语

after a while 一会儿 after that 那以后 at first 起初 at last 终于

ever since 从那时起至今日;此后一直 in no time 立刻,很快 in the end 最后

meanwhile / in the meantime / at the same time 在此期间;同时since then 自从那时起

英汉连接词 篇3

一、色彩词感情色彩的相似点

语言, 作为一个循环变化的有机体, 不仅具有词典上赋予其的定义, 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如爱憎褒贬、善恶等等。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 虽然文化模式、思维习惯有所不同, 但部分场合下其相应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 有一些客观事物对所有民族来说其感情色彩是相似的, 如一提到“春天”这个意象, 人们就会感到“万物欣欣向荣, 生意盎然”;如一提到“夏日骄阳”, 人们就会有一种“炙热当天, 大汗淋漓”的错觉;如一提到“冬天”, 人们就会心生阴霾, 联想到一种刻骨严寒、万物凋零的意境;如一提到“雾霾”, 几乎所有民族都会想到“大气污染严重, 灰蒙蒙的天空, 空气质量差, 心情抑郁”;如一提到如提到“柳树发芽”, 几乎所有民族都认为那是“生机勃勃、繁荣相生、生命力极强”的象征;提到“阳光”, 所有民族赋予其的感情色彩都是“温暖、光明、迷人”;如一提到“鲜花”, 几乎所有民族在心理潜意识上都接受其为“柔媚、娇艳、值得呵护、如花美女”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有“人面桃花”、“闭月羞花”、“如花般千娇百媚”, 英文中“your lipis like a red, red rose” (你的唇娇艳似玫瑰) ;如一提到“雷电交加, 狂风骇浪”, 人们就会感到心惊胆寒;如一提到“死亡”, 几乎所有人都会心生恐惧、痛苦的感觉, 唯恐避之不及。

大千世界, 姹紫嫣红, 其中的色彩更是异彩纷呈, 令人目不暇接。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感情也有其相似之处。就实物颜色词来说, 大多数英语实物颜色词均可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法。如: ivory (象牙) --- 淡黄色pearl (珍珠) ---- 灰白色coral (珊瑚) --- 红色brass (黄铜) ---- 黄色violet (紫罗兰) --- 紫色fire火 ---- 鲜红色charcoal--- 黑色

再如, 对于白色 (white) , 在中西方语境中都有“清白、纯净、美丽、好意、真挚”等感情色彩暗喻其中, 如汉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一白遮三丑”、“白手起家”、“白碧微瑕”、“大白于世”, 而在英文语境中也能找到其“美好、纯洁、善意”相似的感情色彩, 如, 西方人在传统的婚礼上喜欢穿洁白的婚纱婚服, 将其视作纯洁清白的象征, 再如英文中的a white day (良辰吉日) 、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我们遇到有关颜色的相关句子, 我们可以巧译。

例如: The sun was dropping behind the farthest mountain, and the valleys were purple with something deeper than aster. 夕阳在远山背后渐渐西沉, 沟壑间呈现出一片紫色。

二、色彩词感情色彩的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 色彩词往往蕴含着极为浓重的民族特色, 与该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往往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于颜色内涵意义的取向。如中国人喜爱红色, 认为红色是喜庆吉利的象征, 代表着平安如意, 因而有“红人”这一说法, 但英语里却没有这个意像概念在里面, 他们常常用“afair haired girl” (即金发女郎) 来比喻易得到上司的宠爱的人。再如, 黑色在古代中国的颜色谱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一般和刚正不阿有着密切关系, 如黑脸的包公、黑旋风李逵等等, 但西方人往往赋予黑色以悲观、绝望、凄凉的色彩, 如“黑死病”等。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 从指称意义上我们不难发现, 部分英语基本色彩词与汉语的差异非常明显。面对同一色彩, 英美人会采用一种食物色彩来进行表达, 但在汉语中却往往会选用语气不同的色彩词进行指称。例如:green field绿油油的田野 ; black hole黑洞 ; black ice黑冰 ; blackboard黑板 ;brown bread黑面包 ; grey seal灰海豹 ; black in face脸色铁青 ; white-collar白领的 ; green card (绿卡) ; yellow line黄线 ; the yellow river黄河。

三、感情色彩词的几种译法

在汉语中颜色词往往缺省, 在英译中, 我们可以通过词类转移的表达方式进行对等译法即用颜色词来描述并进行代替。例如:闷闷不乐to be in the blue; 非常忠实可靠的人a very white man ; 害红眼病green-eyed; 赤字tobe in the red ; 善意的谎言a white lie.

民族社会文化模式的不同, 会给其色彩词的含义打下深刻的烙印。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略民族心里情感, 一味的死译套译, 或以民族情感理解异国文化 (母语负迁移) , 都会导致不必要的文化理解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何“察言观色”, 借助各种不同的色彩词将原文信息中的异彩纷呈的世界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 还需要信息发出者或者翻译工作者进一步比对英汉色彩词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利用共性促进语言的正迁移, 同时对语境的差异提高警惕, 回避语言负迁移现象的消极影响。面对汉英语言之词汇缺省或理解鸿沟时, 不妨适当采用变通的手段进行转译, 再现原文神韵, 给信息接受者以身临其境的美感。一般来说, 在交际过程中, 对于色彩词,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法:

1. 如遇到英语色彩词和汉语色彩词在词义表达上大致相同, 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把英语颜色词翻译成对应的汉语颜色词。例如:

(1) He had come out in dark red blotches.

他身上起了深红的的疹块。

(2) My hands were black after reading the paper. 读完报纸后我的手上黑乎乎的。

(3) White House白宫;red figure: 赤字;yellow pages:黄页 (指分类电话簿)

2.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如果目标语使用者遇见同一种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又有不同的指称方式的时候, 不妨根据原文语篇的上下语境以及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进行颜色的转换, 用读者熟悉的颜色词来改变原文的颜色词。回避直译可能带给信息接受者的疑惑或误解, 例如:

(1) I’m not as green as you think. 我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幼稚。

(2) His face go green around the gills. 他脸色发青。

(3) He drinks his tea black. 他喝清茶。

3. 色彩词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译文增添色彩的同时增强原语篇的感染力, 达到较好的传神达意效果。于是, 在具体语言环境下, 译者不妨灵活运用色彩词为文章增色, 面对原文中无色彩词的时候, 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适时地增加颜色词, 以再现原文风韵。

例如:

(1) He was watching the golden sunset .

他们看着金灿灿的落日。

(2) Thank you for your pearls of wisdom. 谢谢你的金玉良言。

(3) He was a tall silent man with a long neck and gray troubled eyes.

他个子很高, 沉默寡言, 长长的脖子, 一双灰眼睛;流露出非常忧郁的神情。

(4) He didn't try in vain.? 他没有白干。

(5) Her eyes became moist. 她眼圈红了。

4. 在特定场合中, 原文的色彩词往往有其内在象征意义或引申意义, 这也是翻译过程中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 但如果处理得当, 无疑会为原文增彩, 同时深刻理解读者的理解, 我们可以进行灵活处理, 采用意译的翻译手段。例如:

(1) His face was as black as thunder. 他满面怒容。

(2) When he heard this, his face turned black and blue.

他听到这话, 脸色一阵青, 一阵紫。

(3) They have been working on the white elephant recently.

最近, 他们一直在从事着一项耗资巨大而不实用的工程。

(4) He is a black sheep in the family. 他是败家子。

(5) Stamp collecting is interesting, but you find a valuable stamp only once a blue moon. 集邮是很有趣的, 但你难得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邮票。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感情色彩的异同以及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惟有立足于原文语境、尊重原语国社会文化模式、思维习惯及原语作者的立场, 才有益于促成原文语境在作者的脑海里真实再现, 才能最终服务于文化交际的目的。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思维模式, 这是文化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深入了解中西方认知模式的差异, 有助于目标语学习者从跨文化这一角度出发, 更好地理解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底蕴, 使有关英汉色彩词的翻译更加生动传神。总而言之,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语言初学者尤其要注意避免受已涉语言知识结构的迁移的影响, 而应深刻考虑汉英色彩词之间的颜色差异, 以在交际中使用意义相符、功能对等的语言载体进行表达。

摘要:虽然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 同一个概念, 在使用词语作为信息载体时, 不同的民族语言其文化模式不尽相同, 其词义的程度及范围可能有宽窄、褒贬、深浅之分, 但在相异中又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共性。本文主要研究英汉语言色彩词感情色彩的异同及其对英汉语言迁移运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语言,色彩词,异同,迁移运用,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中生.中国语言避讳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2]罗伦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迁移运用之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廖素华.浅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南宁: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4.

[6]连淑能.英汉语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高中英语作文常用连接词和连接句 篇4

2)转折:however,but,nevertheless,after all

3)总结:finally,at last,in brief,to conclude

4)强调:really,indeed,certainly,surely,above all

颜色词的英汉对比研究 篇5

1. red———红色

在汉语文化中红色(red)往往和喜庆、幸福、吉祥联系在一起,如一身红衣的新娘、节日里的红灯笼、迎接贵宾的红地毯等有很多好事和红色相关联。而“开门红”中的“红”则是代表好运,表示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取得好成绩。这个词就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了。同时在汉语中,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如果某人发迹被称为“走红”,得到上司宠信的人叫“红人”。在英语国家,红色有时也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指值得纪念的日子、特别快乐的日子。这源于在西方,节日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而其他的日子印成黑色。还有the red carpet象征隆重欢迎或关注。当然红色并不总是与喜庆有关,有时会表示一定的消极意义,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贬义意味相当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而鲜血(blood)一词在西方人心目中代表“生命之液”。一旦“blood”流淌下来,就意味着生命遇到了危险,生命之花有凋谢的可能。因此“red”一词会使西方人联想到“火”和“血”,进一步联想到“暴力”和“危险”。red revenge指“血腥复仇”;see red表示“勃然大怒”、“大发脾气”;在经济领域,“red”表示“亏损”:譬如red figure指“经济赤字”,in the red表示“亏损”、“负债”或“欠债”。但中国文化中红色有时也会与坏事挂上钩:如“眼红”、“红杏出墙”、“红颜薄命”、“害了红眼病”、“红牌罚下”、“闯红灯”等。在英语中红色有时可以完全和汉语对应,如red flag(红旗),red wine(红酒)等。

2. black———黑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语表明black(黑)常常与不好的、坏的和邪恶的事物相联系。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black money(黑钱),the blackest day(最不吉利的一天)。black sheep指败家子、害群之马。black mood一般指暂时的,也可能是反复出现的沮丧心境。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有好的意思,是指经营盈利。be in the black(赢利)的反义词是在上文已提到过的be in the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此外,黑色也代表了庄严和肃穆。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着黑色正装。这点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共通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京剧中,画“黑脸”的人物往往具有刚正不阿、忠诚正直的性格特点,其典型代表就是张飞、李逵。民间也有流传的不畏权势、公正严明的“黑脸”包公的故事。除此之外,black还有些别的意思,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不加糖和奶的浓咖啡),blacksmith(铁匠),black coat(职员),They went into black for their friend.(他们为朋友深感痛惜。);He blacked out the words he didn’t want.(他涂掉不想要的词。);He came out of the figh black and blue.(打架之后,他遍体鳞伤。);She gave her mother assurance in black and white.(她给她妈妈作出了书面保证。)。

3. white———白色

白色(whit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相通的,如purity(洁白),innocence(清白无辜)。在西方国家中,新娘穿白色礼服就是这个原因。而white lie是指不怀恶意的谎言。正直的精神”(white spirit)等词语都代表了白色在中国人和white在西方人心目中的积极联想意义。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的消极意义也非常明显:在中国,丧事叫做“白事”,死者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的灵堂,出殡时打白幡;说话不算数叫做“白说”;买东西、吃饭不给钱叫做“打白条”;说一个人愚蠢人们会使用“白痴”这个词。

在英语中,也有white elephant, white feather, white night等含义不太好的短语。white elephant指无用的、很少用或是昂贵而不值得保存的东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白色和“white”所表达的指称意义和其联想意义并不对应。我们在使用和表达时一定要谨慎用词。如,“白开水”对应的翻译为“plain boiled water”而不能从字面意思直译为“white water”(激流);“白手起家”需要意译为“to build up from nothing”而不是“white hands”(公正廉洁);“白卷”是指“examination paper unanswered”而不是“White paper”(白皮书,英国政府所发布的正式文件)等。

4. green———绿色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由于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绿色象征着健康与和平。我们通常会把“健康食品”称为“绿色食品”;把邮递员尊称为“绿衣使者”。其他的像“绿色和平组织”、“绿色行动”、“绿化带”、“绿色通道”、“绿色诗歌”、“绿卡”等专有名词的使用和古语中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等就可以感受到“绿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现代汉语中,绿色还被赋予了另外一个明显的消极意义:妻子红杏出墙,与他人私通,人们会使用习语来讥讽其丈夫为“戴绿帽子”。在英语中,绿色的感情象征意义也是多属于积极性的,如“in the green”(血气方刚)、“green meat”(新鲜肉)、“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recollection”(记忆犹新)等习语。由于植物的生长规律是随着四季的变更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因此在西方文化中“green”一词又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如“green hand”表示“某人在某方面是个‘生手’”;“green horn”指的是“容易上当的糊涂虫”;说一个人“as green as grass”是说他/她“幼稚”、“缺乏经验”或者说“少不更事”。另外,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eyed”都表示嫉妒。

5. yellow———黄色

黄色在汉文化中很受尊崇。在古代的五方、五行和五色中,中央是土黄色,故“黄色”是古代帝王的专属之色,如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的诏书叫“黄榜”;皇帝坐的御车叫“黄屋”。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色调,如中国的人文始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现代人结婚、搬家也会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英语中的yellow却没有这样的含义。对于西方基督教国家来说,由于黄色是出卖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故在欧美国家yellow被视为庸俗低劣的最下等色:“yellow”一词和“妒忌”、“怯懦”和“道德败坏”相关联;美国俚语称呼“胆小鬼”为“yellow belly”;“卑鄙可耻的小人”为“yellow dog”;“阴沉多疑的性格”为“yellow looks”;而“yellow journalism”是指那种突出丑闻或大肆渲染的普通新闻,有时是为了轰动效应甚至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习惯的改变,在现代汉语中,黄色带上了明显的消极意义:如“黄牌警告”、“买卖黄了”等。“黄”字也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但是这些词中的“黄色”都不可能直译为英语的yellow,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译不可能看懂。这里的“黄色”在英语中的意义是pornographic(色情的),obscene(淫秽的,猥亵的)或filthy(猥亵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英汉颜色词有如此丰富奥妙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语言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受人类文化的共性作用,以及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很多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与通用。如红绿灯在交通指挥上的使用,红、黄牌在足球比赛上的亮相,红地毯用来迎接贵宾,日历上的星期六、星期日及法定节日红色标明,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等。当然,由于英汉民族文化形态的异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个性的冲突在所难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思上的错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文化认识能力的培养,弄清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把握好语言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们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语言更规范、行为更得体。

参考文献

[1]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2) .

[2]蒋冰清.论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宁德师专学报, 2002, (1) .

[3]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3) .

[4]孙宁宁, 蔡斌.色彩语码运用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英汉“颜色词”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篇6

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到:语言符号与外部客观世界本来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但是人们在通过认识客观世界并相互认识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后, 便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每样事物都有其独特的颜色。颜色是人类辨别事物的第一感官, 在英汉表达中关于色彩的描述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对“颜色词”的探究成为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1980年, Lakoff & Johnson出版了著作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在书中他们首次提出隐喻的概念, 从认知学视角着重阐述了隐喻的重要性, 至此人类从认知学角度定义了隐喻的概念。 在对隐喻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发现隐喻不只是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 它同时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种表现, 并且是人类对抽象事物进行描述的重要途径。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组成的, 本体是指人们所知晓的具体事物, 喻体是指人们陌生的抽象事物。隐喻的过程就是让人们通过已认知的事物引导其去认知陌生的新事物, 由隐喻这个中介过程使人们更快地去认识学习新事物。

隐喻依赖概念而存在, 隐喻的运用是人们为了寻求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具体表达出来并让人们能够认识到某种抽象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之所以用隐喻来表达有很多原因:多数情况是由于目前词汇中较难找到比较合适准确的词语来表达, 还有是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某一事物而必须用另一事物来反应, 当然有时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总之, 许多概念隐喻是在我们对客观环境不断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英汉语言中颜色词隐喻的异同

颜色词 (color vocabulary) , 顾名词义就是不同语言文字里用来描述色彩的词语。英汉语言中表示色彩的词语不但可以用来表述一些固定的颜色, 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隐喻表达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所以不同的语言赋予了一些颜色词汇特殊的意义。

在包含颜色词的隐喻表达中, 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本体, 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隐喻表达上就可能会把相同的表达对象通过不同颜色词来反应。同时, 英汉语言对隐喻的应用也是千差万别, 对喻体的描述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本体, 即一种颜色对隐喻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1.英汉语言“红色”隐喻的异同

在英语中, 红色作为本体可以反映在不同领域, 如政治、经济、宗教、感情、暴力等方面。首先, 红色在政治领域可以这样表达, 例如,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可解释为“为了迎接某人的到来而铺上红毯”;“red hat”可理解为“红衣主教”。在上述例子中, 红色由于用在了宗教仪式和庆祝场合, 所以它表达的是热烈, 庆祝和庄严。其次, 红色在政治领域也被赋予新的含义, 例如, “red-tapism”可解释为“官方文件, 官僚主义”。再次, 红色还可以表达暴力和危险, 例如:“a red battle”一场激烈的搏斗, “red hand- ed”有正在作案和手沾鲜血的含义, “red alert”表示发出警报。这是因为鲜血是红色的, 所以看到红色就会联想到鲜血, 就会联想到危险。

在汉语中, “红色”同样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领域, 比如婚礼、盛大节日、宴会、政治、情绪、金融、风险、健康等等。在婚姻方面用到红色的例子有:新娘头上的“大红盖头”, 这种表达喜庆意义的红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其次, 红色在汉语中也常用于表达政治方面, 例如, “红色革命”和“根正苗红”, 红色在这些例子中表达褒义情感, 而英语中红色在政治方面具有贬义色彩。再次, 汉语中的红色在情绪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表示难为情、恼怒和嫉妒等情感。例如: “她的脸羞得通红”“、他红了脸”和“红眼病”等。而英语中, 红色在情绪方面只存在气愤的含义, 并没有羞愧和嫉妒的意思。此外, 汉语的红色在金融方面可以表达亏损或盈利, 如“赤字”和“红利、分红”, 但在英语中, 红色只存在“赤字”的说法。最后, 红色在汉语中也可代表发出警示, 如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红七条”。

2.英汉语言“绿色”隐喻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绿色”除了指树木、青草的颜色外, 都还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 如“绿色食品”、“绿色自行车”、Green peace (绿色和平组织) 、aGreenocrat (绿色官员) 、the Green Party (英国绿党) 等。

但“戴绿帽子”一语却具有独特的汉文化内涵, 特指“某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与汉语的“绿色”相比, 英语的“green”词义要更加广泛:表示知识技能方面“没有经验、知识浅薄” (如a green hand- 新手, a green horn- 涉世不深的人) ;喻指“旺盛的”、“精力充沛的”和“新鲜的” ( 如live to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keep sb’s memory green- 对某人永志不忘) ;在情感方面有嫉妒之义 (如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 eyed) 等。

3.英汉语言“黄色”隐喻的异同

黄色在英语中可用于身体状况、阶层地位和色情方面的表达。例如:“the yellows黄疸”;“yellow dog卑鄙的”;“yellow streak软弱胆小的”。而汉语中黄色在政治方面的表达多为褒义色彩, 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威的象征, 被视为帝王之色。如“黄榜”表示中国古代帝王发布的公告。黄色在中国同样可以用于色情方面的表达, 如“黄片”。

四、英汉语言颜色词隐喻现象异同的根源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现象是十分常见的, 而在这两种语言中使用比喻修辞法也都是非常普遍的。但由于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和理解经常受到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同社会文化也可对语言的表达方式造成很大影响。

1.隐喻表达相似的原因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 但相对于我们共同生活着的客观世界来说, 不同民族在认知方面必然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英汉语言势必会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这就使得许多本体与喻体之间产生的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具有许多类似的理解。如英语中的“be under the black dog”和汉语中的“脸黑了下来”;英语中的“black market”和汉语中的“黑市”。

2.隐喻表达相异的原因

由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隐喻通过不同民族语言进行表达时必然会有许多差异。但无论用何种语言进行表达, 隐喻都是通过本体在不同喻体中表达不同含义的映射来帮助说话者进行表达的一种修辞方式。

第一, 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间隐喻表达的差异。黄河文化被视为汉文化的发源地, 因此,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所以汉文化中对黄色有一种偏爱。如皇室的服饰、家居都会以黄色为基调色。此外, 由于中国古代对太阳的崇拜也就形成了汉文化对于红色的酷爱。过大年、办婚礼、举行庆典都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所以, 黄色和红色在汉语中的隐喻表达多为高贵、喜庆之意。

第二,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东西方隐喻表达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所以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纯洁、吉利、善意、坦诚”之意, 因此西方人结婚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 以表示圣洁与吉庆。

第三, 政治方面的不同理解也往往形成不同概念的隐喻表达方式。红色在中国的政治方面表达褒义情感, 如:“红色根据地、红旗”。而红色在英语的政治方面却表示贬义色彩, 例如:“red ac- tivities”是左派活动之意。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依赖于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了解, 对话者要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意识, 这样才能避免误解。要知道, 在中国学习英语本身就缺乏语言氛围, 只有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于两种文化的发展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 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隐喻已经不只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方式, 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只有弄清楚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使沟通更加顺畅、便利、高效。

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理解, 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表达方式, 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产物。隐喻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言当中, 它是人类语言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和认知结果。随着语言学领域的不断探究, 语言学家目前已经意识到隐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手段。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使用颜色词作为隐喻本体,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背景差异, 在不同语言的隐喻表达中, 颜色词会表示不同的含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隐喻表达, 指出这两种不同语言中颜色词隐喻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理论,颜色词

参考文献

[1]金瑜.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比较[J].考试周刊, 2007 (17) .

[2]程如璋.英汉基本颜色词认知隐喻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5) .

[3]朱志梅, 张.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语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4]张祝祥, 杜凤兰.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5) .

[5]王晶芝, 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上一篇:验证技术下一篇:行业性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