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弱视

2024-07-19

小儿弱视(精选六篇)

小儿弱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原发性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06例,初诊年龄4~12岁,其中男56例、女50例;微小度数内斜视100例,微小度数外斜视6例。轻度弱视30例,中度弱视40例,重度弱视36例。中心注视30例、旁中心注视76例。所有患者根据张方华[1]及刘家琦[2]等标准判定为微小度数斜视。有关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按照1996年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检查视力、眼位、屈光间质、眼底、注视性质。微小度数内斜视者戴全矫眼镜、微小度数外斜视者以视力矫正最佳度数配镜。散光全部矫正。患者配戴矫正眼镜后按以下方法治疗:(1)遮盖法:为主要方法。单眼弱视者全天遮盖健眼,双眼弱视者根据双眼的视力检查情况采用交替遮盖法。每2~3个月复诊1次,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根据视力变化情况适当调整遮盖时间。(2)光学压抑:对上学不配合遮盖疗法且视力>0.2的学龄儿童采用光学压抑疗法进行远压抑,健眼或视力好的弱视眼戴过矫+3DS球镜片,要求戴过矫镜片后远视力低于弱视眼矫正视力≥3行,每次复诊可调整过矫度数,以保证压抑成功。回家后全遮盖建眼。对于远视力<0.2的患者进行距离压抑法,主导眼戴全矫眼镜,每日滴1%阿托品眼液1次,使其看近模糊看远清楚,弱视眼在原有屈光度基础上过矫+2DS以利看近。(3)手眼精细家庭作业:遮盖建眼,强迫弱视眼进行穿针、描图、写作业等精细目力训练。(4)红光后像和Haidingor刷质量:旁中心注视者同时治疗。患儿每2~3个月复诊1次,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随诊1~3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06例患儿中治愈26例,进步5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7.35%。注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中心凹注视者与旁中心注视者有效率相比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注:χ2=11.96,P<0.005

弱视程度与疗效:不同程度弱视之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注:χ2=39.10,P<0.005

屈光参差程度与疗效:106例微小度数斜视患者均有屈光参差,具有远视性屈光参差10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6例。按屈光参差程度分为≥2.50D和2.25D-1.00D组,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注:χ2=31.55,P<0.005

3 讨论

弱视是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阻碍与抑制)而未能得到适宜的视觉刺激引起的发育障碍与退化[3]。目前国内外对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治疗无特异性方法。通过病例观察,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大部分是有可能治疗,并且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的程度密切相关。各种类型弱视的疗效以屈光不正性最好[4]。在不同程度弱视中,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弱视程度重者疗效较差,因为弱视程度重者视觉中枢的抑制较重[5]。另外,治疗效果与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有关,患儿年龄小,需要家长督促,有耐心且坚持不懈。遮盖是治疗弱视的重要方法[6],可以消除由于刺激注视眼而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强迫大脑使用被抑制眼,阻断刺激健眼的形觉,光觉功能,从而提高对弱视眼的形觉、光觉功能的刺激,增进弱视眼的视力和注视力。但对学龄儿童单纯遮盖是不适用的。光学压抑疗法会增加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光学压抑是利用过矫镜片法以及每日滴阿托品压抑健眼功能,弱视眼则戴正常矫正镜片以利看远或戴过矫镜片以利看近。但如果单纯压抑而不遮盖,则疗效不佳,两种方法应有效结合。观察发现双眼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弱视程度越重对治疗效果影响越严重。治疗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准确的散瞳验光矫正屈光参差,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是关键的一步。旁中心注视是由于斜视眼黄斑部存在抑制,选择黄斑外有限距离的一点视网膜成分作为单眼注视中心,微小度数斜视患儿常出现旁中心注视,转变注视性质也是提高视力的重要部分。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后像、Haidinger刷方法治疗使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注视提高视力对弱视患者是有效的。采用红色光线刺激视网膜锥体细胞,也有利于恢复中心注视。精细家庭作业,提高弱视眼视网膜细胞的敏感性,也可达到治疗弱视的目的。经综合疗法治疗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总有效也较高,说明综合疗法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治愈及有效度[7]。采用合理矫正屈光参差的基础上结合健眼遮盖,光学压抑、精细家庭作业、后像治疗等综合方法,治疗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取得较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4~12岁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儿童106例,采用遮盖、光学压抑、手眼精细家庭作业、红光闪烁及Haidinger刷综合疗法,平均随访1~3年。并对不同的注视性质、不同的弱视程度及不同的屈光参差程度与疗效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愈24.51%、进步52.84%、无效22.64%,总有效率77.35%。中心注视者疗效好于旁中心注视者。弱视程度越重疗效越差。屈光参差程度高于2.50D组差于低于2.50D组。结论综合治疗对儿童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有效,患者的旁中心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双眼屈光参差程度影响治疗效果。

关键词:微小度数斜视,弱视,遮盖疗法,光学压抑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方华.微小度数斜视[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6,7(3):207-209.[1]ZHANG FH.Microtropia[J].The Second Medical Collage of Bei-jing,1986,7(3):207-208.Chinese

[2]LIU JQ,LI FM.Practical Ophthalmology[M].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1:662-663.Chinese

[3]王光霁.双眼视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3]WANG GJ.Binocular Vision Physiology[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129.Chinese

[4]ZHANG L,SUN HP,KAN GY,et al.Obsenving curative effect of amblyopia[J].Advance Ophthalmology,2001,21(2):117.Chi-nese

[5]TIAN MN,LI L.Observing curative effect of amblyopia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Strabismus and Pediatric Oph-thalmology,2005,13(1):40.Chinese

[6]HUI YN.Ophthalmology[M].6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217-218.Chinese

小儿弱视治疗方法 篇2

1、伴有内斜视患者,远视眼首次配镜要足矫,近视眼给予获得最佳视力的低度数处方。

2、伴有外斜视患者,远视≤+2.5D一般不需配镜;>+2.5D给予获得最佳视力的低度数处方,减少量一般不超过1/3。近视眼按验光结果足矫。

3、不伴有斜视患者,一般根据最佳矫正视力,按验光屈光度减少1/3至1/4确定眼镜处方。

二、遮盖疗法

遮盖健眼,强迫斜弱视眼注视。是治疗斜弱视的首选方法,适合于中心注视及旁中心注视患者。

1、常规遮盖:全天遮盖,根据年龄及视力情况决定遮盖及打开的间隔天数。

2、部分时间遮盖:每日遮盖健眼数小时不等。

3、不完全遮盖:用半透明贴膜贴附于健眼镜片上,使健眼视力低于弱视眼视力2行以上。

遮盖方式的选择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遮盖治疗基础上可以辅助一些精细训练,如穿针、描画、扎板、弱视仪或训练光盘、软件中的精细目力作业等,均可以起到帮助弱视眼提高视力的作用。

三、其他治疗方法

1、压抑疗法: 利用过矫或欠矫镜片以及每天滴阿托品眼膏以压抑健眼功能, 弱视眼则戴正常矫正镜片看远或戴过矫镜以利看近。其优点是无需盖眼, 可防止遮盖性弱视,也适用于隐性眼震弱视患者,不足之处是疗程长, 费用高, 且不如传统遮盖有效。

有关小儿弱视之临床治疗 篇3

【关键词】小儿弱视;临床;遮盖疗法

【中图分类号】R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88-02

在常见的眼科疾病当中,小儿弱视的发病率约为3%,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如出现弱视,不仅会对患儿的视觉功能造成影响[1];还会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及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2]。本文对我院72例小儿弱视患者临床治疗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72例患者中,44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双眼都为弱视的有53例,单眼19例;患者的年龄在3岁至12岁之间,平均为6.7岁;60例为中心注视,12例为旁中心注视;40例为屈光不正,21例为斜视弱视,9例为屈光参差,2例为形觉剥夺弱视。3岁至6岁组的患者共50例,6岁至12岁组的患者共22例,本研究分别探讨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2 方法

为患者行遮盖疗法,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30分钟;行红光闪烁治疗法,每天治疗一次至两次,每次的治疗时间约为15分钟。如患者不接受完全遮盖法治疗,则使用近距离的压抑治疗法进行治疗;为远视力<0.4的患者主视眼佩戴全矫镜,并为其滴1%阿托品,用量为每天一次,以便能够使患者看远清晰。在弱视眼原始屈光度的基础上佩戴过矫+3.00的球镜,使患者可以看近清晰。当患者双眼的视力接近0.5时,为其锻炼立体视觉、训练增视功能。经过以上治疗后,每年为患者验光一次。疗效判定标准如下:当患者的视力大于等于0.8时,为治愈,如患者的视力经过治疗后提高了一排,说明治疗有效,如提高0排,则治疗无效[3]。

2 结果

3岁至6岁组50例,43例为有效,有效率为86.0%,7例无效;6岁至12岁组22例,12例为有效,有效率为54.5%,10例为无效。两个年龄组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小于0.05。

3 讨论

如眼部器质病变不明显,因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远视力≤0.8,不能对视力进行矫正时,即为弱视。在我国,小儿弱视患者约为一千万,临床治疗弱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视力。异常的视觉环境致使儿童的视觉得不到正常的发育,从而形成弱视。视觉在成熟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弱视,但是也容易矫正。视觉发育的敏感期为出生后的半年,也可能会推迟至4岁到6岁。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及时对弱视进行治疗,将有可能会失去良好的治疗时机,甚至无法治愈;这一时期弱视患者的病因多为形觉剥夺、屈光参差、屈光不正及眼斜等,如能及时控制以上因素,并对弱视进行积极的治疗,将有可能治愈弱视,这与本研究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致。在本组的72例患者中,3岁至6岁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有效率为86.0%,6岁至12岁组的有效率仅为54.5%。所以,早期发现及坚持治疗为治愈弱视的关键。

有研究发现,屈光参差、屈光不正的程度与小儿弱视的轻重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轻度及中度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治愈率可达到97.8%;而重度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差[4]。斜视弱视、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是弱视的主要原因,治疗后两种类型的弱视,可取的较好的疗效,前一种的疗效相对较差;此外,中心注视的临床疗效优于旁中心注视的临床疗效。当前,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为遮盖疗法[5]。本院为患者治愈弱视之后,仍采用减少遮蓋法来巩固疗效。治疗小儿弱视的实质为矫正训练,每天要坚持训练,并形成习惯,否则,很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应坚持长时间配镜治疗,并每年进行一次验光复查,以避免屈光状态发生改变引起眼镜不合适,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在患者的视力开始恢复正常及正位时,不能马上将眼镜去掉;可将其屈光度逐步降低,不能让患者长时间戴足矫的眼镜,以免对眼球的调节功能及发育造成影响。在治疗后,如发现患者的视力下降,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减少复发,从而将治愈率提高。引起小儿弱视的原因多为双眼视觉丧失或紊乱,重建及恢复双眼视觉依赖于提高视力,而视力得到提高后,只有双眼共同使用才能使视力得以巩固,因此应加强训练患者的三级视觉功能。巩固小儿弱视的治疗疗效及预防疾病复发的重点在于使双眼可以单视及实现双眼功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延萍,常佩香.小儿弱视的临床治疗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8):4919-4920

[2] 张鑫,马琳,王峰.弱视患儿视力正常后立体视觉的观察[J].河南中医,2010,30(8):786-787

[3] 金敏,颜为礼,李晓林.小儿弱视与微量元素硒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9,20(15):2250-2251

[4] 华远锋,郭桂兰.小儿弱视治疗246例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2(1):100-101

小儿弱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213 例研究对象均为2010 年6 月~2011 年6 月到本院眼科门诊接受治疗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男124 例, 女89 例, 年龄最小3 岁, 最大11 岁, 平均年龄 (8.65±1.1) 岁。患儿入组后, 根据所选的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 (111 例, 122 只眼) 与对照组 (102 例, 114 只眼)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 具体方法为:使用1% 阿托品眼药水点眼, 2 次/d, 连用7 d, 然后进行检影与验光;3 周后给予复光。临床确诊之后实施配镜、健眼遮盖、光栅、后像、穴位按摩、红蓝光闪烁治疗仪使用等治疗。治疗需持续3~5 年。

研究组先给予手术治疗。麻醉方式:3~8岁予以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联合麻醉;9~11岁术前作全身麻醉准备, 术中以局部麻醉为主。手术前均要禁食水至少10 h。术中患儿配合性差可给予氯胺酮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滴注, 剂量为2~5 mg/kg;再局部给予0.5%盐酸丙美卡因1~2滴滴眼, 并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结膜下注射, 为了减少术中出血量, 还可在利多卡因加入0.1%盐酸肾上腺素。术中操作:在距角膜缘6 mm平行于角膜缘处切开结膜10~12 mm, 再作球结膜下组织分离, 使内直肌充分暴露, 然后将直肌止端剪断, 再后徙直肌并将其与巩膜缝合。术后徙量依照斜视的度数、直肌止点位置及直肌发育程度而定, 通常内直肌大约后徙5~8 mm, 双侧直肌后徙按1 mm可矫正4~5°计算, 后徙第2条直肌时, 需先打一个活结再将直肌缝合于巩膜上, 接着观察斜视有没有矫正。如已正位, 原位结扎活结, 欠矫则需打开活结、放松缝线, 观察正位后再打结。过矫时收紧缝线, 观察正位后打结。最后连续缝合结膜、包扎, 换药1次/d, 3 d后打开包扎, 7 d后拆除缝线, 术后康复阶段实施同对照组的非手术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效果评价参考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2]:治愈:视力矫正超过0.9, 随访3年视力保持正常。进步:视力提高超过2行。无效:视力维持不变或退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斜视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为1%~3%[3]。该病容易诊断, 并且治愈率高, 但合并远视、弱视的斜视比较难治。一般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在出生后的3 年内, 眼球增长迅速, 眼球矢状径可由刚出生时的17.0 mm, 增长到3 岁时的22.5~23.0 mm, 而3~14 岁大约只增长1.0 mm。相关文献指出, 1~8 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最佳阶段, 双眼立体视觉在这个阶段逐渐完善[4]。存在远视、弱视、斜视的患儿, 在此阶段接受视力的早期矫正, 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由于斜视对弱视的治疗有较大影响, 同时对立体视觉的建立也存在影响因此, 临床主张早期先通过手术治疗斜视, 改善外观, 再经过康复手段, 使眼睛获得新的立体视觉。

本组研究的结果表明, 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经手术早期治疗斜视, 术后通过戴镜加弱视治疗仪等手段, 坚持治疗3~5 年, 治愈率为54.92%, 较单纯采用非手术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也有临床研究证实, 手术、非手术联合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最佳, 对斜视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效果不理想。

斜视手术的麻醉方式根据患儿年龄决定, 年龄较小者一般采取全身麻醉方式, 8 岁以上可采取局部麻醉, 防止全身麻醉引起的瞳孔散大, 不利于眼位观察。术前要严格掌握瞳孔中央与角膜中央的位置情况。术中出现瞳孔变形或瞳孔散大现象, 用手电筒照角膜中央作为参照。术中矫正内斜操作, 最后一条直肌的后徙量选择很重要, 出现欠矫、过矫都要通过这条肌肉调整[5]。术后创伤痊愈后, 需要接受同对照组的非手术治疗, 长期佩戴眼镜, 视力提升到1.0 后仍需继续佩戴2~3 年, 才能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 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 其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期手术、坚持长期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213例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 依照家长所选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 (111例, 122只眼) 与对照组 (102例, 114只眼) 。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 研究组先实施手术治疗再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愈率为54.92%, 高于对照组的22.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治愈率高, 结合专业的康复训练, 能促进患眼外观与视力较大改善。

关键词:小儿,远视内斜,弱视,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鲁建安, 杨薇, 文丹.部分调节性内斜儿童术后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 (10) :2022-2024.

[2]苟胜文, 闫小林, 马建州, 等.儿童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手术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13, 41 (4) :422-423.

[3]韦严, 亢晓丽, 赵堪兴.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 2011, 47 (11) :1043-1048.

[4]冯建辉, 贾新国, 付青.72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0, 18 (2) :66-68.

小儿弱视 篇5

关键词:阿托品压抑疗法,遮盖疗法,弱视,依从性

弱视多发于小儿人群,医学上将眼球未发生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0.8的患者定义为弱视。引起弱视的因素可能有先天性遗传、斜视性、屈光参差性以及器质性等,常伴有屈光异常、分读困难等临床表现[1]。传统的遮盖疗法通过遮盖优势眼来使弱视眼受到锻炼,进而达到视力提高的目的,这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儿依从性较低。据姚帮桃等[2]研究表明,阿托品压抑疗法有效率与依从性高于遮盖疗法。该研究随机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小儿眼科进行弱视治疗的小儿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别应用阿托品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进行弱视治疗的小儿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采用阿托品压抑疗法的为实验组,其中男女各22、20例;均龄为(4.87±1.25)岁;其中5例重度弱视、6例轻度弱视,31例中度弱视;其中8例合并斜视、14例合并屈光不正、20例合并屈光参差。采用遮盖疗法的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23例、19例;均龄为(4.56±1.65)岁;其中4例重度弱视、8例轻度弱视,30例中度弱视;其中9例合并斜视、15例合并屈光不正、18例合并屈光参差。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阿托品压抑疗法,具体方案为[3]:每天分两次于小儿患者优势眼滴入1滴1%阿托品眼用凝胶(国药准字H20052295),治疗3 d后检影验光,待弱视眼视力提高至1.0或连续治疗3个月后视力状态不变,即停止用药。同时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阳光直射,配戴防紫外线眼镜;实验组采用遮盖疗法,通过遮盖优势眼来使弱视眼受到锻炼,进而达到视力提高的目的[4]。遮盖疗法需根据小儿患者年龄以及承受能力制定合适的遮盖方案,通常采用每遮盖6 d间歇1 d。应用国际标准视力检测表每月对两组患者视力情况检查。

1.3疗效判定

1.3.1依从性选择经相应治疗的前3个月进行统计,医务人员于每次复诊时询问家属小儿患者接受相应治疗的依从性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判定患儿依从性好坏:患儿所有时间均正常治疗的为好;患儿所接受治疗时间超过所需时间一半的为中等;患者所接受治疗时间低于所需治疗时间一半的为差。

1.3.2疗效将经治疗后矫正视力至少提高至0.9的定义为基本痊愈;将经治疗后矫正视力至少提高两行的定义为进步;将经治疗后矫正视力只提高一行、无任何变化甚至视力出现进一步弱化的定义为无效。

1.4统计方法

2结果

2.1经过统计分析

治疗前3个月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发现,实验组好率(好/组总数×100%)69.05%与总依从率(好+中等/组总数×100%)90.47%,均高于对照组28.57%与6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实验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

分别为23.81%与85.71%,均优于对照组11.90%与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弱视已逐渐成为影响小儿视觉健康发育的关键疾病,伴随着眼位出现偏斜与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失明。屈光不正是导致小儿弱视的主要因素,患儿双眼视网膜成像的大小与清晰度均无法达到统一,中枢感知单一物象困难,若尽早发现并治疗,可实现可逆性视力的恢复。传统的遮盖疗法主要应用于因屈光参差引起的弱视与因存在单眼斜视引起的弱视,是通过不透光的遮盖片遮盖优势眼,减少对它的刺激,进而使弱视眼受到锻炼,最终达到视力提高的目的[5]。遮盖疗法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分为倒转遮盖、预防遮盖与治疗遮盖;根据遮盖不同程度分为微量遮盖、逐渐遮盖、不完全遮盖、完全遮盖;根据遮盖不同方式可分为间歇遮盖、交替遮盖、单眼遮盖[6],但无论使用哪种遮盖方式,患儿的依从性均没有明显改善,而据漆争艳等[7]研究依从性对101例儿童178只弱视眼治疗效果的影响,发现不同年龄与不同弱视类型的患儿依从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6岁与屈光不正患儿依从性较好。同时证实患儿依从性对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若不能有效控制患者依从性,将严重影响小儿弱视治疗效果。

阿托品压抑疗法是利用阿托品滴入眼睛或运用欠矫与过矫镜片引起双眼屈光参差,刺激弱视眼发育,进而实现小儿弱视的治疗。阿托品为睫状肌麻痹剂,可散大瞳孔、减少腺体分泌、升高眼压、缓解眼部疼痛。压抑疗法是通过抑制优势眼高空间频率神经元,激发劣势眼神经元传导,最终促进弱视眼发育。经该文统计,实验组好率为29(69.05%)与总依从率为38(90.47%),均高于对照组12(28.57%)与26(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阿托品压抑疗法的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度高,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按照医嘱治疗,使得治疗效果最大化;实验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10(23.81%)与36(85.71%),均优于对照组5(11.90%)与24(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阿托品压抑疗法在保障患儿依从性的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据朱向红等[8]研究表明,阿托品压抑疗法立体视觉重建总有效率81.8%,优于遮盖组50.0%,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采用阿托品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治疗小儿弱视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两者相比较,采用阿托品压抑疗法治疗小儿弱视时疗效更加确切,总有效率更高;患儿依从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保障了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与稳定性;赢得患者信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姿峰,郭燕,肖志刚,等.综合治疗在小儿弱视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1):1485-1486.

[2]姚帮桃,赵孝贵,董照阳,等.阿托品压抑疗法和遮盖疗法在小儿弱视治疗中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6):537-538.

[3]Morrison D G,Palmer N J,Sinatra R B,et al.Severe amblyopia of the sound eye resulting from atrop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optical penalization[J].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Strabismus,2005,42(1):52-53.

[4]王巍,李赵霞,陈艳艳,等.儿童弱视治疗中遮盖疗法的合理应用[J].眼科,2010,19(5):317-319.

[5]王锡波,观志强,王霞.视知觉学习联合间断遮盖治疗对小儿弱视临床疗效与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35):47-49.

[6]吕秀芳,杨浩江,张莉,等.不同方法治疗中度弱视儿童的临床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21(1):18-21.

[7]漆争艳,郭燕,杨俊芳,等.依从性对儿童弱视疗效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3):512-514.

小儿弱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 年1 月-2013 年8 月眼科门诊部收治的小儿弱视患者115 例 (204 眼) 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 (1) 全部患儿均符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关于小儿弱视的诊断标准[4]。其中轻度弱视, 矫正视力0.6~0.8;中度弱视, 矫正视力0.2~0.5;重度弱视, 矫正视力≤ 0.1。 (2) 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眼部功能性病变, 眼部器质性病变, 眼部相邻部位占位性病变与精神性疾病患儿, 戴镜治疗4 个月后达正常视力1.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58 例, 104 眼, 其中男31 例, 女27 例, 年龄2~9 岁, 平均 (5.61±0.61) 岁, 轻度弱视24 眼, 中度弱视40 眼, 重度弱视40 例;对照组57 例, 100 眼, 其中男32 例, 女25 例, 年龄2~10 岁, 平均 (5.72±0.65) 岁, 轻度弱视25 眼, 中度弱视41 眼, 重度弱视34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戴镜治疗联合间断遮盖治疗, 遮盖优势眼, 5~6 d开放1 d, 15 d复查双眼眼镜位置及视力1 次, 并及时调节眼镜度数。当小儿弱视眼视力不再持续提高, 3 个月后换成遮盖治疗4~6 h/d, 维持3~6 个月后停止遮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视知觉学习, 训练前检查小儿弱视条栅立体图、敏感度、轮廓辨别、位置噪声、视觉噪声等视觉功能, 根据检查结果实施针对性训练, 通过采用视觉生物信息刺激以模拟各种对人体视觉系统各个部位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场景模型与视觉信息模型 (具有正弦对比度敏感度变化的棋盘格翻转、人脸、黑白条栅与彩色条栅等) , 同时实施视觉注意、位置噪音与轮廓整合功能训练。对于重度弱视患儿采用刺激治疗为主, 通过激活视觉通道, 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中度弱视患儿采用刺激治疗为主, 结合修复性训练与视细胞训练以激活视觉通道, 从而修复大脑视皮质功能与双眼视力;对于轻度弱视患儿采用加大双眼修复性训练与视细胞训练;对于矫正视力>0.8 患儿则采用双眼视功能训练恢复训练与修复性训练, 每次2 个训练内容, 每个训练内容10 min, 间隔10 min, 2 次/d, 1 个月/ 疗程, 每3 个月复查1 次, 连续2 年。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参照《小儿弱视诊断专家共识》标准进行评定[5]。分为痊愈、改善与无效3 个等级, 其中BCVA ≥ 0.9 评定为痊愈;BCVA提高≥ 0.2 评定为改善;BCVA提高<0.1 评定为无效;治疗有效率= 痊愈率+ 改善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2 最佳矫正视力与散光程度参照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6]。全部患儿均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24 个月采用小数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与散光程度,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12、24 个月矫正视力情况与散光程度。

1.3.3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 采用电生理检查仪 (Roland公司) 测定P100 (P-VEP在100 ms处的正向波) 潜伏期、波幅密度、B振幅与M振幅, 计算B/M。采用银- 氯化银皮肤电极, 接地电极置于右耳后乳突处, 参考电极置于前额正中, 作用电极置于头部正中线枕骨粗隆上方1 cm处, 在暗室与自然瞳孔条件下平视刺激屏幕, 距离约1 m, 刺激视野15×11°, 对比度30%, 背景亮度40 cd/m2, 空间频率4 cpd, 时间频率1.5 Hz。比较两组治疗后3 个月潜伏期、波幅密度、B振幅、M振幅、B/M的差异。

1.3.4 遵医行为比较两组遵医率。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38% (94/10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 (74/10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9.42, P<0.05) 。

2.2 两组BCVA比较治疗前, 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3、6、12、24 个月, 观察组BCVA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散光程度比较治疗前, 两组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3、6、12、24 个月, 观察组散光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4 两组潜伏期、波幅密度、B振幅、M振幅、B/M比较观察组潜伏期、M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 波幅密度、B/M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B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5 两组遵医率比较观察组遵医率98.28% (57/58) , 对照组遵医率77.19% (44/57) , 观察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1.95, P<0.05) 。

3 讨论

小儿弱视临床特征主要为视力衰退, 眼位偏斜, 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功能的恢复[7]。我国小儿弱视发生率呈逐渐增高的倾向, 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有助于矫正可逆性小儿弱视, 其中视觉发育的可塑性是小儿弱视治疗有效的主要原因[8,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单纯间断遮盖疗法比较, 视知觉学习联合间断遮盖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的治疗有效率、遵医率明显增高, 治疗前, 两组BCVA与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视知觉学习联合间断遮盖疗法患儿BCVA明显高于单纯间断遮盖疗法患儿, 散光程度明显低于单纯间断遮盖疗法患儿。与单纯间断遮盖疗法比较, 视知觉学习联合间断遮盖疗法治疗小儿弱视, P-VEP潜伏期、M振幅明显降低, 波幅密度、B/M明显增高。

综上所述, 视知觉学习联合间断遮盖治疗对小儿弱视临床疗效显著, 可提高遵医行为,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少芳, 周瑾.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过程中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12) :2007-2009.

[2]李慧丽, 李小丹.视感知觉学习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 33 (6) :625-629.

[3]宋峰伟, 孙朝晖, 杨羿.连续全遮盖法治疗8~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 2014, 50 (7) :494-499.

[4]韩治红.耳穴压豆联合遮盖法及中药治疗儿童弱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 2015, 40 (3) :247-250.

[5]席斌.儿童混合性散光所致弱视的配镜原则和疗效观察[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0 (1) :84-88.

[6]钟玉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 (Boldf MRI) 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 33 (8) :850-852.

[7]吴荒.全天遮盖与部分遮盖对弱视患儿视力恢复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 2012, 32 (8) :746-749.

[8]王欣欣, 马珊珊.视知觉学习训练对海马神经细胞可塑性的影响及学习记忆功能的调控[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9 (5) :601-604.

[9]王翠, 刘桂香.间断遮盖治疗儿童弱视对视功能发育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0 (7) :858-860.

上一篇:测试联网下一篇:安全播出标准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