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2024-07-14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精选十篇)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篇1

关键词:地理,方法,观念

在复习阶段,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梳理, 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 都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 因此, 复习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归纳,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否则学生在答题思维能力方面就显得薄弱, 思维难以顺利开展。所以, 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把复杂的知识, 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 可实施“专题”复习法。比如,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 (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专题复习, 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 掌握地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提高答题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繁杂、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地理学习也是一个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渐进的过程, 因此,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 高三地理一般安排三轮复习, 要科学安排每轮时间。在内容上, 第一轮是对知识的重新学习, 应选择设计新颖的学习资料, 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 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时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和章节结构, 优化组合教材知识, 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 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专题复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形成科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要注重方法。要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 形成表象, 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要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 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 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描绘、比方和讲解, 配合前面两种方法, 把某些难于捉摸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化。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比如, 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 , 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四、注重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创设地理情境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 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 地理知识、原理、规律, 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 复习中利用地图创设地理情境, 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 提高复习效率。地图有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很多种类。比如, 复习中国地理, 就要参考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 (气温、降水量) 、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在复习阶段要通过精选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注重案例教学和联系实际, 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单纯通过对感性材料 (如特殊灾害天气、大气环流、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等) 的认识, 很难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 复习自然灾害“台风及其危害”时, 除了引用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以外, 还可以加入2012年8月台风“海葵”影响我国沿海的视频、台风“海葵”路径图、台风“海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文字资料等,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 “海葵”发源地?移动路径? (2) “海葵”的摧毁力主要表现是什么? (3) 台风“海葵”是在地球外部圈层哪一圈层发生的自然现象? (4) 为何说它是一种自然灾害? (5) 台风是一种怎样的天气系统? (6) 它是怎样产生的? (7) “海葵”有过也有功。“海葵”过后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8) 目前监测台风的手段?等等。比如, 在复习热力环流原理时, 要求学生举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等等, 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的结合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篇2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1.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高三;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选言排除法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5.形象思维法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高三地理复习发现问题的方法

1、学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较差

地理所含的“地”和“理”两部分,前者较为容易理解和记忆。基础好的同学甚至可以轻松地说出各国的首都名称和主要城市;但后者,也就是关于“为什么”的部分,对所有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难点,尤其是关于“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和常见的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以及“海水运动”等知识点,以其抽象性导致格外难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前后联系、自成系统。此外,经过时间的淡化,当初就没有太深入脑海的知识尤其是初中所学已经所剩无几,因而到复习时基本上要重新学习一遍。在复习初一“世界地理”部分时,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先讲一遍教材,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串讲。

2、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状况差别较大,同一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

由于初中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学生们的基础本身存在着源自初中阶段的差异:对地理科目,有的学校相对重视,初中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科学、正规地开设,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有的学校则不然,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的学习基本局限于考试之前背一下,甚至就单凭运气应对考试。目前任教的涵盖A、B、C三个层次的5个班级中,A层次班级的同学多数基础较好,复习中追求全面、透彻和系统;C层次班级的同学则绝大多数近乎“一无所知”,学生主要靠“记忆”两字进行复习,教学中主要强调记忆重要知识点;B层次各班的同学则介于两者之间。

3、学生中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由于对之前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总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或者记不住,再或者不够全面,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理解了某个知识点。当这种怀疑在某一次考试或练习中得到了负面“印证”,接下来则将“理所当然”地进入更深一步的循环——认定“我真的不懂”。如此周而复始,畏难情绪逐渐加深。

4、在学习方法上,多数同学或多或少存在靠“背”生存的现象

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对地图的陌生。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关于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复习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知之甚少;明确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后,让他们自己结合地图看图做题,又是一大难题——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根据图形形状、经纬度提示、海陆分布或地物(如山脉、河湖、地形、国家轮廓、城市名称等)基本读懂地图,大多数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地理中相对简单的“地”这部分,他们最为熟悉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一个字:背。

除此之外,对于地理中的“理”这部分,如经纬线的分布、时间的判断和计算、“三圈环流”、洋流方向等相对抽象的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难度太大,因此,他们仍然选择一“背”到底。

高三地理关于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高三毕业班的地理复习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规律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原本高三毕业班的学习氛围就很紧张,时间也很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内容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老师的任务正是除了上课以外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比如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找到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找规律

地理这门学科虽然被划定为文科,但是地理的学习关键还是在那一个“理”字上,虽然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理清了其中的关系,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背诵和记忆了。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内容之前明明就已经背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关于那个知识点的记忆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將那个知识点学透彻,只有借助理论、规律,才能深刻理解相关的内容,记忆才能更加长久。宁肯花费些时间去寻找规律,也不能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学会找规律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换回长久的记忆。

二、错题集和考试总结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建立错题集和每次都做考试总结的同学成绩明显比一般同学要高很多,到了高三大多数老师会建议学生采用题海战术复习知识,但是题做得再多,不总结出错的原因,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题做错的地方肯定都是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就该及时去学习弥补,将没有学精的知识弄透彻,而不是继续盲目地做题,知错不改永远都不会进步,这种通过创建错题集,找自己问题的方法比盲目的题海战术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每次考完试之后,都要认真做总结,要想清楚自己的成绩提高是因为什么,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成绩下降又是因为什么,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就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规律,用心做自己的错题集,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总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相信同学们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赵祥忠.略谈如何上好复习课[J].成才之路,2007(32).

[2]陈绍友.从自身出发 提高复习效率[J].才智,2009(23).

[3]蔡雪松.重视六种意识 提高复习效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4

一、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 而是使用新材料, 营造新情境, 设计新问题。尽管这些材料涉及了区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 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因此, 在学习中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读教材,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梳理知识, 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避免出现知识盲点。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 不能麻痹大意, 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进行思考。

二、正确解析读图题,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要正确解答读图题,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扣准图名和图例, 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 (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 。坐标图注意纵坐标、横坐标, 最高点、最低点, 转折点、交叉点, 并通过描点来理解其地理含义, 多轴坐标图要准确寻找与变化曲线相对应的横、纵轴;等值线图从形态、疏密、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入手;区域图、地形剖面图要根据经纬度、海拔高度、参照物、比例尺等判断地理位置;无图考图题, 先将文字转换成图形;若是区域图, 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 要弄清楚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 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第三, 图文转换, 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思维能力的反映, 也就是学生根据图中的地理信息, 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过程, 即答题过程。应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 在自己的大脑内多罗列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对练习题精心取舍, 不搞题海战术

我们平时做的地理试题, 充斥着大量的怪题、旧题、偏题和难题, 对同学们“毒害”很深, 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师。我们要擦亮眼睛, 看清这些地理试题的真面目, 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 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做到讲解少而精, 有重点、有难点, 各个击破, 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练习题处理要有的放矢, 不搞题海战术。要有选择地征订复习资料, 精选习题。针对地理既文又理的特点, 同学们一定要在理性思维分析上下工夫, 突破文科学生的薄弱环节, 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上挖掘等, 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 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进而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限时训练, 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巩固积累地理知识,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学生在复习时要联系实际回归课本, 对过去的错题进行温习和重作,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融会贯通,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量, 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五、规范答题训练,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 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要求。科学性要求对问题的回答要正确, 达到准确无误, 不能进行错误判断或错误定位。全面性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 不能有要点的缺漏。针对性指在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 不是写得越多越好。因为,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 考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 如果抓不住重点, 将不相干的答案写得过多, 就会影响整个试卷的完成速度与质量。有序性要求考生要对答案内容进行梳理, 使其规范、整洁、清晰。同时, 还要注意减少错别字。“眼到、心到、手到”,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形成过程, 概括基本原理, 提高理解能力和文字说明能力, 紧扣课本,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否则在答题过程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或“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

六、聚焦地理重点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 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及国内、国际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 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 注意收看新闻, 同时随时查阅地图, 弄清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 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联系, 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 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对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 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采取不回避、不喧宾夺主的态度, 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 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解释地理时事。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 又可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如:能源问题与能源问题安全,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人口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 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宇宙探测和极地考察, 等等。注意宏观把握, 微观切入, 从不同层次、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又要注意与政史等学科进行横向联系, 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篇5

加强习题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在高三复习中必须进行大量的做题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做题的数量来保证知识的积累。要让解题的过程就像是在题海中畅游。也就是每一次训练题做完后,要认真总结对与错,以便在下一次的训练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冲刺阶段加大做题量更为重要。地理学科,记忆量是很大的,概念也好,图形也好,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总结,林林总总的知识点才可以得到强化记忆。因此,题做得多了,总结出方法然后成竹在胸才能活学活用,才能不慌不忙应对考试。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6

一、科学落实专题复习,避免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经过第一轮的系统复习,高三文科学生已经掌握了初、高中地理的知识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技能,进入第二轮复习后,其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为此必须展开有序的地理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深入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很多学生在二轮复习时成天拿着课本背诵,背得多记得多,但却不会答题,很大程度上,是复习方法出了问题。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地理考查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如自然地理知识考查最多,而这些均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强调地图、地球、大气运动、区域定位、区位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应该在如下专题上下功夫:①光照图的判读;②区位因素分析;③物质运动的规律;④气候的形成因素分析;⑤地理空间定位;⑥等值线图的判读;⑦地理计算;⑧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⑨世界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学生应针对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侧重地进行复习。这一轮的复习就是要建立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的内容,如果第二轮复习还是像第一轮复习那样,恐怕事倍功半,而如果按照区位因素分析专题复习,效果就大不一样。在复习时按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人口城市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商业活动区位因素、旅游资源开发区位因素的展开,突出重点,不宜过多过深,不必面面俱到。如农业区位选择问题,应考虑: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社会经济条件?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可以迁移的共性知识,在农业区位复习时,还要与时俱进,与当前热点时事结合起来。总之,这一轮的复习就是“削枝强干”,学生要过好知识关、综合关。

二、科学训练高考真题,悟懂能力要求,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方法是高考地理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等值线问题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其数值变化、延伸、凹凸、疏密、闭合等,这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问题,掌握了这一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港口建设问题、农业区位问题、交通线的选择问题、风向判断、工业区位选择等现实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对一些主干知识和重点考点,可以从高考题中去分析和体验,因此,训练高考题很有必要。高考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如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利用专业术语表述问题及结论的能力等等。在这轮复习时,建议考生认真做一做最近两年的高考题,尤其是综合题。先做再对照参考答案,检查自己错误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这样命题?考查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问题的?提供了哪些材料或信息?有没有没用的信息?这样做了以后,你一定会大有收获。这一关的关键就是悟懂高考的能力要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高效复习,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二轮复习时,对零散的知识要重组,对重点专题要突破,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时,可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既省时又省力,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地理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学生应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是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学生应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并加以训练和巩固,牢牢掌握。

四、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时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大多数学生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高原现象”,学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们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不要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按照老师布置的去做,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题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几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5.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解题过程通常为“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开放性试题,很多学生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二是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除此之外,平时训练时一定要重视时间观念,不要拖拉,科学安排答题时间。由于文综试卷自始至终给人的感觉是在考地理,因为从头到尾都有图,且首尾都是地理试题,所以答题时,建议按试题排列顺序做题,不会做的先暂时放一下,不要慌张,你不会做,人家也可能不会做,这在平时要多训练。选择题用时一般45分钟左右,千万不要先做后面的大题,再做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的分值140分,接近一半,而且有些题是送分的,一般同学要全对几乎不可能,因此心态要平稳,不要急于求成,贪大求全。

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科学备考,各个击破,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一定会取得胜利!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的建议 篇7

一抓住共性, 强化读图

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正所谓无图不成题, 文科综合试题36、37题, 都是以地图作为切入点, 设置自然、人文地理问题。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 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 其种类虽然繁多, 变化各异, 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 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规律。

在做有图 (表) 题时, 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首先看图名, 若是区域图, 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 若是统计图, 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曲线发生转折的地方, 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第二轮复习重点在课堂, 关键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第一, 自然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掌握地理概念, 如在给学生讲地壳物质循环一章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组概念: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 题目中一谈到地质作用就认为答案应是内力作用, 这就是对概念不理解, 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而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就是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就是构造地貌, 如断层就是地质构造, 但断层山就是构造地貌。其次, 掌握地理原理。如热力环流原理、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再次, 掌握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等。最后, 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二, 人文地理, 应结合案例分析, 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 但内容分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的东西多, 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 应抓住核心知识, 即区位因素 (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 , 剖析典型案例, 理清知识线索, 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第三, 区域地理, 区域定位是学生的学习弱点, 在第二轮复习时应强化区域定位, 首先要抓住主要经纬线, 用它们“框住”区域各大洲的边缘线、中心线, 如20°E是非洲的中分线来定位非洲, 90°E可看作是亚欧大陆的中分线, 命题素材很丰富, 它经过孟加拉湾可以考这一区域的自然灾害如飓风、喜马拉雅山的成因及雪线、新疆的地形等问题;其次根据重要的地理事物来定位, 如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 定位出地理位置后, 推导出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进而推导出该地的人文特征。

三精评精讲

试卷评讲要时时抓住考情分析、典例解剖、变式拓展三大环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审题、挖掘提取有效信息、转化已知条件到最后布局谋篇等环节上逐一落实;第二, 要引导学生领悟, 挖掘此类题的解题规律, 举一反三;第三, 通过变式训练、补偿练习将知识规律落实到实处;第四, 要求学生揣摩原题与答题的逻辑关系, 试题分布与答案采分点的联系。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是课本上的例子和个案剖析;第二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常规题型的答题要点和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自查错误、自我纠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四后期复习要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 梳理知识, 把厚书念薄, 以点连线, 以线结面,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重点关注图表和方框内的阅读材料部分, 突破重点、难点, 不留盲点、疑点。立足模块复习, 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 提炼主干知识。复习过程中, 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 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 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 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 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五劳逸结合, 战胜自我

由于第二轮复习时, 与高考的“约会”近在咫尺, 学生身心每天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太大, 往往会出现失眠、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的现象。这个时期应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加强锻炼, 适当活动;注意营养, 合理饮食;保证睡眠, 精力充沛, 使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行机制, 让大脑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高三自然地理的复习策略 篇8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而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逻辑性强,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如能教会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掌握地理规律, 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可突破高考瓶颈,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自然地理分析思路如下:

(一) 地形类问题分析方法

1.地形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宏观常态地形以及微观的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等地形类型。

2.山地的地形部位。包括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地形区。必须指出具体名称。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

4.地势特征。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应指出哪里高、哪里低以及山脉走向等。

5.地形特征。包括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沿海还包括海岸特征—平直还是曲折。

(二) 气候类问题分析方法

1.气候类问题分析主要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来分析。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着某地的热量带。太阳辐射强弱又取决于当地太阳高度, 而太阳高度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的。故从高纬向低纬依次出现寒带、温带、热带这些不同的热量带。

其次大气环流决定着降水量。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 容易成云至雨, 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压, 盛行下沉气流, 多晴朗、干燥的天气。信风一般炎热干燥, 但如果从海洋吹来, 则较为湿润, 西风温和湿润, 极地东风则寒冷干燥。季风环流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 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下垫面状况由比热容和地形因素决定。

比热容直接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

大陆———比热容小, 气温变化快, 日较差、年较差大, 形成大陆性气候。

海洋———比热容大, 气温变化慢, 气温日较差小, 形成海洋性气候。

地形因素不仅影响气温高低而且影响降水分布, 山地、高原海拔高低影响气温, 而且山脉走向能影响气流的运动状况, 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此外, 洋流和地面反射率等也直接影响着局部的气温和降水。

(三) 河流类问题分析方法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力资源状况。水位的高低和变化特征,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流量的大小和季节变化, 取决于河流补给水源的补给量与支出的数值;如果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则与降水特征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或长短, 取决于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水力资源状况取决于河流的落差及水量, 水力资源状况与流域内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有关。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水系特征包括流向、流程 (长短) 、流域面积 (大小) 、水系归属、河流密度 (支流的多少) 、弯曲系数 (河道状况) 等。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航运价值从水量、水位变化情况、运输量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航运价值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降水、河流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流域内经济状况, 人口多少, 运输量大小。

二、重组知识体系, 提高复习效率

自然地理重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能否讲清地理原理和规律, 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自然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在专题复习中, 不应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能力的逻辑要求, 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知识, 将知识进行必要地拆分、加工和重组, 对有关联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 利用自然地理要素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通过重组, 形成知识主线, 比如, (1) 以地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为线索重组知识, 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四季变化, 产生季风环流, 从而导致印度洋洋流流向的变化和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季节特征不同, 最终导致水文、植被的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的季节变化。 (2) 以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为线索重组知识, 如内陆盆地,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 造成植被、河流稀少, 多耐旱植物、动物, 多内流河, 缺少水源, 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

三、注重图文转换, 增强读图、析图能力

地理图像在高三自然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资料, 注意从图像资料中解读和获取有用信息, 实现地理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 促进地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读上图, 判断气候类型

图文转换

亚热带 (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首先分析图中最冷月气温, 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 (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 降水集中夏季, 为夏雨型, 从而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少雨。

四、建构答题模式, 提高解题速度

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是高考第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 因此学生能否运用专业的学科术语、准确的文字、清晰的条理独立编制答案的表达能力和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在高考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构答题模式, 可快速提高解题速度。如对航运价值问题可建构如下答题模式:

长江航运价值大的原因:长江河流水量充沛, 水位稳定, 含沙量小, 无冰期, 流域内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运输量大, 河流航运价值大。

乌苏里江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乌苏里江纬度较高, 封冻期长, 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 人口稀少, 运输量小, 河流航运价值不大。

五、精选练习, 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在高考自然地理的复习中及其重要, 但要避免题海战术, 以免事倍功半, 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自然地理复习贵在领会原理和规律, 一旦领会其中规律, 就能触类旁通, 因此必须认真精选典型习题, 才能取到复习效果。如 (2009福建文综) 读图5, 完成10-12题

10.若EF为赤道, P点出现极昼现象, 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12.若O为北极点, 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 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

此题是涉及到晨昏线特征判读和太阳高度、时间计算的经典试题, 通过练习可训练学生对晨昏线特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六、钻研考纲, 收集信息, 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考纲是命题的依据, 认真分析考纲, 内容有的增加有的减少, 因此复习过程必须适当增减, 有的内容是平时忽视的, 必须及时补上, 有的内容已经删减, 因此在复习中可大胆放弃。高考往往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 特别是高考前两三个月的时政要闻尤其重要。因此收集信息, 关注热点 (如利比亚战争、南海争端、亚运会等) 才能把握高考脉搏。

此外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自然地理应结合人文地理进行复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密切关系,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 人文地理必须建构在自然地理之上, 不能孤立存在,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系统复习地理, 并能起到良好效果。二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首先, 自然地理是基础, 必须先复习;其次, 自然地理难度大, 内容多, 复习过程所用时间较多, 如果不加注意, 速度太快或太慢, 都将影响复习效果。三是难度不宜过大。自然地理本身难度大, 复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 不宜跨度太大, 提升太高, 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高考课题研究组.福建省高考总复习纲要——地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

精心打造高三地理复习课 篇9

一、合理配置课堂时间, 在轻松的氛围中做题

在复习课中, 常常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练习, 然后讲评。这个过程时间的控制尤为重要。学生做题的时间过短, 练习时才思考了一半, 老师便匆匆讲题, 虽然课堂容量显得大了, 但是会使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失去学习动力,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学习情况不佳, 从而影响最后冲刺的效果。学生做题的时间太长, 又会导致学生做完题后无所事事, 既拖沓了课堂的节奏, 又不利于培养课堂紧张的气氛。对于这样的问题和矛盾,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人为控制节奏。如在学生做题时,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做题的表情和行为:如果学生喜欢交头接耳, 拿起课本或复习资料翻阅, 说明学生对于该题不甚理解, 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指导, 如引导分析, 设置疑问等,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果学生放下笔开始东张西望, 说明学生已经完成练习, 可以开始讲评。同时, 学生在做题时,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巡视, 这样既可以掌握学生的完成状况, 又可以简单了解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方便教师的讲解。此外, 教师在要求学生做题时不妨设置一些有弹性的附加任务, 如背诵、阅读课本、阅读材料等, 以便先完成的学生有事可做, 利用好课堂的“碎片”时间。

二、理清复习思路, 先列提纲后复习

许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注重练习的筛选, 精挑细选了许多典例, 效果却不佳。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完成例题, 却不知这样的例题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原理。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课堂提纲的运用。课堂列提纲, 提纲挈领, 帮助学生掌握本堂课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并且通过知识点引申发散形成各个例题, 这样的话, 学生在完成例题时就能理解这样的题目究竟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从而举一反三, 达到复习巩固的真正目的。

课堂提纲不必面面俱到, 既可以在课前列在黑板上, 方便学生随时查看学习进度, 也可以印在学案上, 方便学生自学探究。

总之, 运用提纲进行复习是高三冲刺复习的一项重要方式, 既有利于将各知识点进行串联, 又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巩固,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少用文字多用图片, 复习记忆效果强

研究表明, 学生对于图片的记忆能力远超文字, 针对这样的现象, 笔者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往往运用PPT展示图片, 如洋流模式图、农业地域类型图、城市化过程图等, 同时减少叙述性的语言, 让学生“看图说活”, 替代了原来课本上大段的背诵内容, 既减轻学生负担, 又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达到复习的目的。

现在地理考试中有题便有图, 这样的考试方法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考查也进一步加强。因此, 在高三的复习中, 必须在课堂上加大对图表理解阅读的培养, 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些图, 掌握读图的一般规律, 从而让学生在考试时少失分。

总之,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灵魂”, 有了地理图表, 对应的地理试题才能千变万化, 也正是由于地理试题千变万化, 在高考的复习中, 要让学生抓住试题的精髓———地理图表。

四、及时批改, 及时改正

在高三的教学复习中, 特别是选修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使用学案教学。一份学案涉及几课时的内容, 往往复习完某一章节后教师再统一将学案收起。就造成了教师信息反馈的不及时, 不了解学生上课听没听, 懂没懂, 通没通。

针对这样的弊端, 笔者在班级复习中, 上一节课发一份学案, 下课后将学案收起, 批改评阅, 在批改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许多的问题, 如有的学生只做选择, 综合题少做或不做, 说明该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 不乐于动笔, 需要找其谈话;有的学生认真完成但是错误率高, 几乎题题都错, 说明该生对本节内容没有掌握, 需要帮助其复习巩固。通过观察学生的学案, 就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 学案或者作业要及时收,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帮助其解决, 达到复习的效果。

五、综合练习, 必不可少

高三的复习, 既是各个知识点的分点复习, 又是针对高考的综合练习。所以, 在平时各个分点知识复习的基础上, 我们也要注重综合练习。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每节课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知识点复习之外, 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课时间来进行地理周练, 内容既有本周学生学案中集中的错题, 又有高考综合性的练习题, 时间控制在30~35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剩余的时间或者安排互相批改打分, 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优化答案。最后收到教师处进行总结与分析, 针对易错点进行讲解与梳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于综合练习的把握能力, 又巩固了各个分点知识,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怎样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率 篇10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高三地理最后一年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许多老师都采用在课堂上宣读“圣旨”, 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其实恰恰相反, 我们老师应当做好“陪读侍郎”, 让学生积极参与复习的整个过程。因为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倡探究式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高三复习过程更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况且现在的高考方向也是轻结论、重分析问题的过程。

二、制订切实有效的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复习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基础知识的复习阶段 (有老师称之为第一轮) , 也就是对初、高中八本教材融入在一起的全面复习阶段;第二步是精选一套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能力有所提高, 测试的试题要注意少而精;第三步是教研组内编写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 (试题不回避当年热点, 但又不能过分追逐热点) , 进行模拟测试, 以巩固基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高考前, 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辅导, 消除考生的紧张因素, 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三、突出主干知识。

在高三复习中, 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不应死记硬背, 而应是理解和应用。新高考卷以新材料、新情境呈现, 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突出考查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现行高考是一标多本, 高考试题的取材往往引用现实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问题角度, 从而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 考题的源泉仍然是地理学科核心知识。所以我们既抓住各部分的基础, 又凸显地理学科的重点主干, 寻找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 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地图, 注重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地理学科的精髓与核心是地图, 它特有的知识载体、原理、规律, 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况且高考地理命题大多年份都遵循“无图无题”的原则, 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住了地理的脉络。整个高三复习可从地图入手, 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 可看十个方面地图, 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 (气温、降水量) 、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此外, 世界地理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同时还要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

五、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 在整个高三的复习过程中, 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清轻重缓急, 找准自己认为有缺漏的部分, 或者是掌握不够的部分。其次,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 及时反馈, 做好错题笔记, 并及时完成纠错心得, 从而在心理方面为决胜高考做好准备。同时, 还要让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经验, 探索解题规律,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起来才会主动、轻松, 才有针对性,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提高。

摘要:在整个高三地理最后的冲刺阶段, 教师应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特点的复习之路, 并在复习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在高考考场上从容应考、左右逢源。

上一篇:坚持创新与变革下一篇:新闻侵权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