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新建本科院校

2024-08-11

苏北新建本科院校(精选三篇)

苏北新建本科院校 篇1

一、WT (weaknesses and threats)——劣势与挑战

(一)布局失衡,高教基础薄弱

目前,江苏省有普通高校126所,其中本科院校46所,专科院校80所,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南地区。而占江苏省面积53%的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五市)仅有高校24所,其中本科院校仅9所(211工程学校1所),高等教育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分布不均:徐州4所、淮安与盐城各2所、连云港1所、宿迁为零。在15所专科院校中,有13所为近年来新建的办学层次较低的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专科层次办学。整个苏北地区没有一所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能覆盖文、理各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更大,2012年江苏省共有53所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苏北地区仅5所,全部在徐州,且其中2所为军队院校[1]。苏北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重复设置的比例也很高。在仅有的9所本科院校中,有师范院校3所,工学院4所。其他的新建高校依然没有改变专业重复设置的状况。此外,在办学规模上,苏北的老牌高校规模较为适中,而新建院校大多不及苏中、苏南地区的同类院校,竞争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对于苏北的新建高校而言,高等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甚至是零基础,老牌高校对新建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

(二)发展滞后,经费支撑短缺

从区域位置来看,相比于苏南地区,苏北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和南京都市圈的边缘,由于相距较远,其接受两大经济圈在人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信息优势等方面的辐射微乎其微。苏北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且后劲不足,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2010年,占江苏人口、面积均在1/2左右的苏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920.37亿元,占全省的21.3%。经济发展的现状无疑对教育的投入产生直接的影响。2010年,苏北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全省教育经费投入的19.12%[2]。教育经费投入的短缺直接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江苏省加大了对苏北教育的投入,但由于资金缺口巨大,所以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仍未有较大的实质性改变。苏北新建高校要想获得在优势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高级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长足发展,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教育经费短缺将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结构单一,品牌效应缺乏

高校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拥有自身的特色,确立品牌优势。纵观近年来苏北新建高校,不难发现多是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或单科性院校,学科专业单一。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直接导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未能形成办学的品牌特色。这一方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各高校在自身区域内部的竞争。其次,单一型学科专业重复设置、低层次的办学定位、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使得新建高校不仅在办学资源上造成极大的浪费,办学效益低,同时也未能实现有限办学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最大化利用,品牌特色建设进程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在品牌特色建设的维护方面,苏北新建院校的举办者大多品牌意识淡薄,只在办学规模方面做足文章。虽然招生办学规模扩大了,但却距离精品办学越来越远。特色与优势不在,品牌建设也成为一句空话。无品牌特色的办学无疑将自己逐步置身于竞争中的不利位置。

(四)生源危机,招生竞争加剧

目前,自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1060.7万人峰值后,此后几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的1022.6万人降至2011年的933万人。江苏全省18—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同样如此:2008年达到顶峰,为671.35万人,之后逐年递减,2015年将降到390.99万人,2018年将降至谷底,只有295.03万人。与此同时,省内外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虽有所减缓,但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招生市场的竞争正逐年加剧。许多品牌院校也加入到优质生源的竞争之中,高职院校的注册入学制度也将使苏北新建院校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伴随着我国留学市场的飞速发展,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并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国外竞争力强的教育机构直接参与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抢夺国内生源。招生竞争加剧,一些具有品牌特色的院校将更加受到考生的青睐,而质量一般的普通院校将更加感受到生源不足的压力。这对于位于落后地区面临生存压力的苏北新建高校来说影响更是深远。

二、SO (strengths and opportunities)———优势与机遇

(一)政策优先,加速发展

《江苏省中长期(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将高校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调整高校设置。发挥高水平大学的辐射牵引作用,加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这对于苏北的各新建高校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苏北高等教育,不仅是实现苏北教育均衡化发展和江苏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苏北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优化江苏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增强苏北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实力,实现苏北新建高校的加速发展;通过合作援建,使苏北的各新建高校能够更多地直接借鉴和应用省内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最新优秀成果,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结构调整,助推发展

2007年以来,在苏北大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2011年苏北实现GDP10728.31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增长13.1%,增速分别比全省、全国高2.1个、3.9个百分点,人均GDP达36040元,人均经济发展水平首次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历史性的跨越[2]。目前,苏北的经济发展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度,知识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逐年加大,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对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人才的需求为苏北新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苏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助推了苏北新建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逐步形成。

(三)改革创新,跨越发展

纵观近年来苏北新建的高校,主要由两种方式而形成:重组升格与零基础新建。前一类型的新建高校多是由办学历史较长的中专类学校升格而成,已具备一定的办学经验积淀,专业设置经验较为成熟,并且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后一类大多因地方支柱经济产业发展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专业设置比较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专门性、指向性特征明显,即培养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

无论上述的哪种新建高校,对于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苏北来说都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建校的时间均较短,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具备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办学者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较强,具有较强的发展积极性与主动性,内驱力大,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对于重组升格的院校来说,能抓住重组升格的契机进行较为彻底的办学体制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抓住苏北大发展机遇,提升办学实力。而对于零基础的新建高校而言,可直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先进成果,在专业设置、优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吸取一流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少走甚至不走不必要的弯路,发挥后来居上优势,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策略

目前,对于苏北的新建高校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出路同在。要切实抓住机遇,积极打造品牌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引进,更新管理,才能应对挑战,加速发展。

(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交流合作

发展滞后、资源短缺是苏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阻碍。近年来,苏北的新建高校纷纷加大了对基本建设投入的力度,新建、改建、扩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类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是苏北新建高校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要实现新建高校的长足发展,除了加大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托江苏及苏北经济发展的格局走苏北高教发展一体化道路。按照整个区域发展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对苏北新建高校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优化整合各类有限教育资源对新建高校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重复设置与重复建设。要加强苏北高校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内高校间的良性互动。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推进苏北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最大化利用,实现区域内外高等教育的和谐协调发展。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苏北新建高校之间的合作意识还有待提升。在发展上应进一步形成完备的发展协调机制,推进零碎、松散的合作制度化、长效化建设,联手打造区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争品牌,共同增强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

(二)定位差异发展,打造品牌特色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事关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是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层问题,各个层面之间的差异化使得高校发展各具特色。特色蕴藏着优势,优势体现着竞争力[3]。对于苏北的新建高校而言,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应首先考虑其地方性特征,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方面进行特色定位,找准自身在江苏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层次位置。由于办学时间短、层次低,其注定不可能与省内外众多的研究型高校处在同一竞争层面上,不具备相应的竞争实力。这也决定了苏北新建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必须走有别于品牌高校的发展战略,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树立并做强与众不同的特色品牌,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分层中找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所以,苏北新建高校的基本办学定位应该是:立足服务苏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以本科教育为引导,以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职教育为主导,为地方经济建设生产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品牌是在竞争中能给所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与众不同的产品差异化特质。苏北新建高校在品牌特色建设方面,应充分体现其办学的地方性、灵活性、市场性特征,走特色化品牌发展之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避免同质竞争,要依托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实现高校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校发展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良性互动。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办出品牌特色,灵活应对市场竞争。这样既满足了苏北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新建高校自身在品牌特色化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提升了竞争能力。

(三)引进优秀人才,提升办学质量

苏北新建高校由于在地域、资金投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劣势,容易形成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尴尬局面。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异常紧缺,使得处于办学之初的新建高校在各项可比性指标上均无法与老牌高校相比。近年来虽然各新建高校也采取了各种方法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但总体上仍然不容乐观。因此,苏北新建高校应在人才引进上首先应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进一步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援建、联建、兼职、招聘、返聘等多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其次,各新建高校要充分利用省政府关于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契机,抓住苏南高校援建苏北高校的各项政策机遇,借助高水平大学的一流人才培养一批自己的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做强优势特色专业。

(四)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创新意识

高效的精细化管理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创新管理是激发高教系统内部成员保持持续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1. 管理制度创新。

苏北新建高校要以新建为契机,创新管理思路,改变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在人事制度、工资收入分配、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管理上的创新。首先,在管理中要将创新管理常态化,形成良好的创新管理制度导向和环境氛围。其次,在管理中创新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之更灵活、高效,更富有挑战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能,加快推进发展。此外,苏北新建高校要通过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在动态、灵活的创新管理中,实现内部各种有限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2. 管理模式创新。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将其引入现代大学管理,形成各高校独特的战略特色,对于培育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苏北新建高校从其创办之初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巨大的生存压力,实施战略管理,培植优势、规避劣势,差异发展、彰显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特的苏北高教区域发展模式,实现苏北新建高校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的稳步提升,为其发展赢得更多稳定、有利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

3. 管理方式创新。

苏北新建高校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切实以人为本,加强管理团队建设,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方面创新高校管理方式,形成自身独特、相当稳定的管理文化。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可度,实现内部成员对校园管理文化的认知趋同,自觉将个体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凝心聚力,助推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军, 张桂华.江苏高等教育南北差异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1) .

[2]苏北发展网.苏北概况[J/OL].http://www.sbfz.gov.cn/sbgk/sbgk.htm.

2012年筹备新建本科院校 篇2

作者:zhufk902 标签:财经2012-01-31 08:09 星期二 晴

2012年筹备新建本科院校(统计中)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list.asp?BlogID=2383872&CategoryID=1417723

一、教育部列入2012年考察升格本科的高校(26所)甘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将升格为兰州工程学院

甘肃联合大学申请升格为兰州文理学院

广东深圳申办南方科技大学 广西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改建为贵州理工学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申报升格为三亚学院 河北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申报升格为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南财经学院学院筹备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郑州学院 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华瑞学院筹备转设为普通本科院校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申请转设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筹备转设为本科高校哈尔滨广厦学院

湖北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申请转设为武昌工业学院

内蒙古河套大学升本 宁夏银川科技职业学院申报升格为银川能源学院

陕西教育学院筹备改制为普通本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本科西安航空学院

四川成都电子高专升格为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筹备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教育学院筹备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四川旅游学院

新疆工业高专升格为新疆工程学院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新疆警察学院

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本科普洱学院

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本科昭通学院

重庆教育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高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升格为重庆警官学院

二、各高校筹备的升格本科院校(165所)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合并升格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本

安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本

安徽万博科技职业学院申请升本 北京市北京吉利大学升格为北京吉利学院

福建筹建平潭大学 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莆田理工学院

福建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华光影艺学院 福建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筹建本科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筹建福清大学(学院)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广东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升格为本科院校

广东广州航海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

广东广州体育学院筹备创办体育大学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筹备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

广东技术师院天河学院筹备转设为独立本科院校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院校 广东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申报升格为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南华工商学院申请申本

广东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深圳筹建深圳城市大学 广东私立华联学院申报升格为本科院校

广东邑大学筹备改名“广东华侨大学”

广东与香港中文大学计划成立中大深圳学院 广东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拟申报成立广东工商学院

广东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申办本科院校广东理工学院

广西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申报升格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北海职业学院和北海市电视大学筹备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广西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师专筹备升格为桂林学院

广西教育学院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改制为政法类普通本科院校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申请转制为广西经济学院(本科)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申办本科警官学院

广西柳州师专筹备升格为来宾学院(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申办本科体育学院

广西邕江大学申报升格为南宁学院

贵州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筹备转设为本科院校

贵州黔南民族医专升格为本科

河北: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筹备申办本科院校

河北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沧州理工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升格为石家庄理工学院

河北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高校

河北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将升格为河北工程信息学院

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筹建本科张家口学院

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南经济学院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为河南工学院

河南焦作大学与焦作师专合并组建焦作学院

河南教育学院申请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

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漯河医学院

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南阳医学院

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本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合并升格为河南工商学院

河南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申办本科警官学院

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申报设置信阳农林科技学院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职业学院筹备合并升格为本科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河南永城职业学院联合河南煤化集团筹办本科院校河南煤化学院

河南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筹备升本

河南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筹备升本

河南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本

黑龙江鸡西大学申办本科

黑龙江将整合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商业职工大学、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和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学校的优势资源,创办本科商业学院

黑龙江伊春职业学院申请升格为伊春学院

湖北鄂州大学升格为湖北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筹备转设为本科院校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申请转设为民办本科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武汉市职工财经学院、武汉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武汉商学院(本科)

湖北郧阳师范专科学校申请升格为汉江师范学院

湖南怀化医专筹备升本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申办本科院校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筹备转设为本科院校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长春大学光华学院筹备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

吉林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筹备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

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筹备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长春光电信息学院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申办本科院校

江苏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硅湖学院

江苏教育学院申请转制普通本科院校

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申本

江苏南通职业大学申请升格为南通工程学院

江苏省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正德学院

江苏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广播电视大学、苏州职工科技大学、苏州建筑职工大学和苏州影视艺术学校合并组建苏州城市学院

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学院筹备合并组建泰州大学

江苏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江苏无锡市政府筹办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

江苏无锡市政府筹建筹建无锡大学

江苏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院校

江苏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江苏扬州职业大学、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和扬州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扬州科技学院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江西会计学院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筹备升本

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南昌工商学院

江西赣南教育学院申报设置赣州学院

江西赣西科技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赣西科技学院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江西林业学院

江西教育学院转制江西第一师范学院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江西工商学院

江西景德镇高专将升格为景德镇学院

江西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九江工程学院

江西萍乡高专申请升格为安源学院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南昌软件学院

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本科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江西应用学院(或江西国土资源学院)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江西渝州学院

辽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本科辽西学院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辽宁仪器仪表学院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辽宁警官学院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拟合并组建辽宁理工学院

辽宁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本科院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申请转设为辽宁能源学院

辽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本科

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申报改建为本科院校包头稀土学院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为山东电力学院

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申报升格为本科院校

山东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筹备改建为聊城学院

山东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

山东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申办本科院校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申请组建为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筹备改建为本科山东农工商学院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筹备升本

山西: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筹备升格为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晋城大学(学院)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将与太原警官职业学院合并升本

山西太原大学筹备升本

山西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山西能源学院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申请升格为阳泉理工学院(山西能源科技大学)

山西兴华职业学院筹备升格本科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陕西青年政治学院

上海筹建浦东科技大学

上海筹建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申办本科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本科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四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本

四川天一学院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

天津筹建滨海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申办本科天津工学院

新疆教育学院筹备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本科克拉玛依工程技术学院

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本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将申本

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151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152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153 浙江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嘉兴新南洋学院

154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

155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筹备升格为旅游本科院校

156 浙江拟重建辅仁大学

157 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158 浙江温州筹建国际合作温州肯恩大学

159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升格为本科院校

160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升格为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161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经贸管理专修学院、重庆新世纪专修学院、东亚专修学院、重庆工业管理学校合并筹建本科重庆海联学院

162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升格为重庆涉外商贸学院

163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升格为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164 重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升格为重庆育才学院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篇3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1】

摘 要: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找到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特点 方法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4号文件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即,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

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1]。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考研等英语考试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专业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为了改革传统英语教育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国开始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优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懂专业、懂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长远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

所以,普通高校乃至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2]。

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3]。

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它又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此种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

1.过渡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还不能达到大比例英语授课的水平,多数学生也不能接受英语比重过高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孙建东[4]提出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

徐晗[5]提到了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相互磨合期(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4.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闫宇翔等[6]提出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即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认真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教学双方的有机互动,突破以往中文授课中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设问式和演绎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辅以恰当的中文解释和讲授,并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其他教学模式

龙喜带[7]按授课语种方式分为3种教学模式,即全英文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1)、中英文对照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2)和中英对照课件中英文(各占50%)混合授课模式(模式3),并比较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发现模式3可显著增强双语教学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

在我国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一般均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并且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也全部用英语来进行,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但针对不同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并且涉及版权及价格昂贵等问题。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贸然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可选用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作为教材,对照的英文原版学生可选择性购买,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合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3.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来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进行讲解。

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对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语言培训,同时,引进和聘请双语教师也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4.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漫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至今,已在很多老牌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学生素质相对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现实性问题。

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希望能逐步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获得提高。

上一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下一篇:国际汉语教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