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2024-07-27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精选十篇)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1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 青少年犯罪在总数量上和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重上不断向上攀升, 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 以上, 其中15 - 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 以上, 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可见青少年犯罪形势的严峻。而且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突出, 反复性强, 重新犯罪率高, 对当前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分析

( 一)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氛围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失和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负面的导向。另外,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存在以下问题的家庭中, 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更高:

1. 家庭结构缺失。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破裂、亲情的缺失都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家庭结构缺失有父母丧偶、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三种典型情况。父母丧偶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 缺乏抗压能力; 对于离异家庭, 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 有可能变得非常暴躁、没有同情心, 养成恶性等等; 留守儿童通常人际关系冷漠, 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与教育, 容易误入歧途。

2. 家庭环境恶劣。自身素质不高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子女的精神关怀, 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这是滋生孩子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不和谐的气氛, 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 造成孩子人格障碍。另外, 有些父母自身好吃懒做、自私自利, 甚至有赌博、吸毒、盗窃等违法行为, 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示范与影响, 使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 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家庭条件过于贫困也是青少年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一个影响因素, 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 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 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 极易迈向犯罪深渊。

( 二) 社会环境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三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是滋生个人犯罪的温床, 尤其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直至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网络上频现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容易诱发相关犯罪行为。一些网络游戏所带来的网络暴力也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使青少年习得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 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模糊道德认知, 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 三)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导向作用。目前, 学校之间攀比升学率, 一切以分数为中心, 教书不教人, 只重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程设计上, 主要以升学考试科目为主, 所谓的主课基本占据了体育课、思想品德课的时间, 把思想政治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 对德育工作表现出轻视, 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导向, 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整体下降。

三、公安机关防止青少年犯罪对策

( 一)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 强化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思想意识。公安机关在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的同时, 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将青少年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公安机关可以选聘优秀干警作为法制辅导员, 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 引导青少年学生及学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运用“以案说教”等方式, 为在校师生讲解法制法规, 讲授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 二) 加大打击整治力度, 净化社会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对网吧、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 定期不定期开展治安检查, 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上述场所, 一经发现违规行为, 一定要依法从严惩处, 决不姑息迁就。同时, 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防力度, 严防盗抢及敲诈等侵财型案件的发生。通过校园警务室, 抽调专门警力, 及时处置涉校违法犯罪案件, 及时收集校园违法犯罪线索, 对引诱、教唆、胁迫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从重从快打击处理。

( 三) 组织关爱帮扶活动, 强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措施。组织民警认真梳理辖区留守儿童、离异单亲家庭儿童、身体残障儿童、孤儿等, 建立工作台账, 定期走访, 面对面开展心理教育, 实时掌握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积极开展轻微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 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切实发挥矫正帮扶领导小组的作用, 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参考文献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 篇2

一、加强社区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针对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薄弱环节,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以青少年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在社区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宣讲教育,掌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开展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各种互动活动。如:结合“七·七事变”组织青少年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爱我中华,不忘国耻”教育;以“青少年社会活动体验基地”为载体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与认同;通过参与纪念日升旗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宪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和交通、消防、禁毒等十几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采取上法制课和其它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活动;以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为依托,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同时结合青少年特点,开展青少年参与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增强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技能。同时,教育青少年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正确方法寻求法律保护。加强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咨询、测试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避免由于对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而导致失常行为。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教育和引导家长走出溺爱、纵容子女或“棍棒教育”等误区,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和监护能力,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把好家庭教育关,守住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杜绝家庭暴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社区青少年管理、服务,帮助、教育社会闲散青少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争取有法制教育阅报栏、宣传栏、有图书室、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基层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和团员、青年及老同志参加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和书法、音乐、体育等兴趣培训活动。对已完成义务教育,无业在家的青少年,街道要配合家庭、学校、基层组织加强管理和教育,做好帮助教育工作。对外来务工青年,要有培训计划,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劳动技能、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帮教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做到社区中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有人问,思想工作有人做,发生问题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对残疾,下岗以及因父母服刑,吸毒而无法获得正常家庭监护的困难青少年,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困有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不良好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制定社区结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矫治其不良行为;同时落实对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学校的素质教育要向社区延伸,要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科普知识,实用技能等培训活动;根据青少年的就业需求,社区要联合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开展各种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形展球类运动,棋类竞赛、文艺演出等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青少年的休闲娱乐需求;要立足社区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和家庭文化评比、表彰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为”联合公安部利用社区各种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向青少年介绍有关毒品的知识,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充分了解毒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历史和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的意识。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青少年维权网络和社区维权热线,推行青少年维权工作例会制度,形成维权合力,及时有效地保障青少年的合法利益;通过举办社区青少年自护培训班,训练营、自护学校,帮助社区青少年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律援助等必要的自护知识和技能。

三、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加大社区环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看,主要以侵财型犯罪和人身伤害型犯罪为主,特别是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这三种犯罪为主。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逐步增多,团伙型犯罪现象突出。

(3)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暴力成分明显,犯罪手段也逐渐复杂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日益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

(5)从犯罪身份看,文化程度均不高,辍学少年人数居多,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均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文盲。

(6)从地域范围来看,青少年犯罪以本地人犯罪为主,外来人口较少。

由上可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朝着高发化、团伙化、恶性化、高科技化、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

1.针对弱势青年群体的法律服务尚有不足

由于传统法制思想和现行立法的局限,关于青年违法犯罪人员和刑释青年这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權益保护还较少,存在较多突出问题:第一,《监狱法》虽然规定对罪犯的劳动实行报酬制,但没规定报酬的标准及管理使用,行刑过程中大多是给予“假定工资”。这样,服刑人员的劳动所得基本用于包括生活费在内的监狱业务费用,出狱时一般仅获得回家路费。第二,由于传统监狱管理习惯使然,罪犯在监狱里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使罪犯的自主性受到了剥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绝望情绪。第三,刑释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刑释青年的生存状况,大多较恶劣,多数犯罪人员谋生能力不强,再就业困难重重,没有收入来源。刑释青年的社会地位一般偏低,被贴上“坏人”标签,这使得他们备受歧视,成为社会的弃儿。如此种种,都是导致刑释青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2.对青少年再犯预防的工作不够深入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以下5类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可看出,曾经的未成年犯并不在此范围内,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事后预防中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完善建议

1.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素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全面客观地对待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分析,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私自利,不唯权唯钱是图,不盲目攀比。同时,青少年也要自觉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

2.制定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系统的规范刑释人员保护的法律。虽然,目前司法机关和共青团组织都在积极地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制度化, 有关的保护、援助措施难以落实。监狱管理局进行的类似调查显示,在某省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中,下岗或无业的占28.4%左右,另外,有一些农村籍刑释人员在出狱后没有分到承包田,因生活困难而再度犯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借鉴浙江省的做法,制定本地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浙江省制定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是我国首部保障刑释人员合法权益的省级政府规章。该《办法》规定,归正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受歧视。符合就学、复学、升学条件的归正人员,享有就学权利,对申请报考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或者业余学校的归正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教育部门应当准许报考。原籍在农村的归正人员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承包田的权利。

3.完善刑释人员保护的组织体系,充实刑释人员保护的具体内容

目前,虽有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权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刑释人员保护组织。在美国有些城市就建立了刑释人员保护会,在英国有“罪犯关心与重新定居全国协会”,加拿大有“犯罪人援助和释放后关心协会”等有国际影响的非政府性刑释人员保护组织。这些组织向刑释人员提供生活救济、房屋居住、职业训练、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置专门机构,指导、协调各地的刑释人员保护工作。共青团组织应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对刑释人员进行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使其以良好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如进行法律援助或职业训练等经费募捐与收集。

4.完善法制教育制度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4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预防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 经济和社会得到高速的发展,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上升较快, 违法犯罪的产生与社会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 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有人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 是一种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相同的必然现象。然而, 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上升, 不仅直接危害青少年本人和其家庭, 而且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科学地掌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原因与变化的规律, 设计出符合现实的、有价值的预防措施, 成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的社会课题。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很复杂, 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家庭是青少年进入社会的一个起点, 是活动时间最长、受影响最深、联系最密切的地方, 因而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最大。近年来, 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 单亲家庭逐渐增加, 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 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撞击, 如果家长不能调整好心态,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必然给子女带来极度的痛苦,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般到青春期由于不良外在因素的影响, 诱发其潜在的异常人格, 因而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比健全家庭高出许多。而溺爱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型、过分专制型和放纵型的家庭也给了子女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有西方学者认为, 犯罪常常具有家庭遗传性质, 提出了“犯罪家庭”的概念, 说明不当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关系。

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提高修养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和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 为追求升学率, 对成绩不理想学生的漠视, 致使少数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 心理负担加重, 情绪低落,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 较早的流入到社会, 极易受坏人的引诱、拉拢, 误以为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 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社会是青少年最终施展才华的地方, 而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当物质文明获得单方面的突进式的发展, 而社会缺乏必要的文化和心理准备时, 物欲横流, 原有的社会价值崩溃, 当社会的变革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 就暴露出了诸如: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化结构的变动, 造成升学、就业的不均现象, 贫困、失业、分配不公、以权谋私及宣扬情色、暴力的网络游戏, 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这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 很容易使一些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偏差, 行为失范,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基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方相互依存。如果没有青少年心理结构和人生观方面的缺憾, 社会环境的缺陷是不会转化为犯罪原因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 很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叛逆、自控能力不强, 看问题主观片面, 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导致违法犯罪的外在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中, 当不良的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的反社会意识等消极因素相互融合时, 很容易陷入青春危机。由于犯罪机遇的偶发性导致被犯罪分子或犯罪集团利用, 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进而使青春危机转化为犯罪危机。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共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尽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共同预防, 用教育的手段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用法律的准绳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才能把青少年违法犯罪减少到最低点。

1.家庭教育。

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模仿与暗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机制, 家风是一种文化现像, 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家长必须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道德与文化修养, 检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 让青少年在温馨而不失准则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 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使家庭教育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从重智轻德到全面育人, 从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2.学校教育。

针对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情况, 学校应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划清守法与犯法的界限;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关心爱护,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发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如家庭不幸、知心朋友的关系破裂、不公平的待遇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情况, 避免因此而引发思想感情的波动与苦恼, 同时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 诱使青少年产生危险的念头。

对课堂上单纯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对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贴近青少年实际, 讲求科学, 把正确的是非观传授给青少年, 用良好的道德标准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育辅导、治疗体系, 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由心理医生对青少年不良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握, 制定对策, 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和帮助, 同时对预测犯罪和预防犯罪起积极的作用。

3.社会教育。

社会是青少年迈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德国法学家李斯特曾经指出, “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形势政策”, 社会教育对减少犯罪具有可行性的实际价值。确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标准是预防与抑制犯罪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要协助解决安排青少年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社会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 净化社会环境, 清除精神污染, 对毒害青少年心灵的非法场所予以取缔, 避免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侵害, 还青少年一个有着完善社会行为规范的纯净的社会空间,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制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使全社会形成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 唤醒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 制定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施, 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从而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降至最低点。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史焕章.犯罪学概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篇5

共青团定安县委员会

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步一加强我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制订本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是: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实施《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按照“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维护权益、预防犯罪”的工作方针,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

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团县委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晓迪(团县委书记)

副组长:符中华于继皓(团县委副书记)

成员:温亚旭(团县委办公室主任)

黄民菁(定城镇团委书记)

符玉婷(新竹镇团委书记)

王录锋(龙湖镇团委书记)

殷承楷(雷鸣镇团委书记)

孙国富(龙门镇团委书记)

李信杰(黄竹镇团委书记)

王辉(富文镇团委书记)

陈垂旭(龙河镇团委书记)

杨静(岭口镇团委书记)

蔡夫雄(翰林镇团委书记)

胡诗泽(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于继皓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正常开展。

三、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结合本镇实际情况联合当地派出所开展一场全校性预防违法犯罪的讲座。监督与落实并

要求上报归档具体开展工作的宣传过程及活动总结资料(照片及文字)

四、具体措施和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在党政统—领导,下属部门部门齐抓共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一手抓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党团意识,树立具有爱国主义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手抓改善外部环境,消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团组织和广大教师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贯彻《海南省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县、乡预青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与学校各部门共司其职,共负其责,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有效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的落实。

2、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环节,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1)学校团组织自身加强宣传力度与在校学生家长期联系,充分发挥家长或监护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把加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列入创建文明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法制教育阅报刊、宣传栏等教育服务设施,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责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班。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法制、德育教育,把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要加强对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管理,对不负责任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及时予以调整聘用。通过“警校共建”等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要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这学校现有教育设施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占领“减负”后学生的思想阵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机构。

(3)认真贯彻实施普法宣传工作。学校团委、少先队

组织要采取设立法制宣传栏、举办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开展征文和热线咨询等形式,认真开展以“两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反映家长、社会的呼声,揭露、批评丑恶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舆论环境。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各团组织要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公安等部门继续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把学校的保卫与派出所、治安联防队统一起来,共同组成反应迅速、打击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对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给予严惩,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增强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

4、认真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学校要牢固树立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在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同时,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动机、机会和诱因。要切实履行责任,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经验总结

各乡镇团委、学校团组织将本所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具有哪些创新工作特点形成工作总结汇总团县委收档保存及上报。

联系人:于继皓温亚旭

联系电话及传真:63823627

邮箱:tuanweihuanjie@163.com

共青团定安团县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主题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共青团定安县委员会2011年11月3日 印发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析 篇6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认为家庭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故而对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多从父母和教师对其心理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则从客观方面分析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其成长的不利影响。本文所指青少年包括青年和少年。

一、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父母是犯罪分子的情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反之亦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行为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如果父母是贩毒分子,孩子从小成长在不安定的家庭中,东躲西藏。并且当孩子正需要家长的照顾和呵护时,其父母很可能就已经受到法律的惩罚,此时,孩子就没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必说精神层面上的呵护和照顾。

(二)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每个孩子都想让父母和睦相处,每个孩子内心都希望充当父母关系的保护神。当父母长期争吵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父亲殴打母亲或者两人互相厮打,此时孩子内心的无助和无奈是可想而知的。孩子长大后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疏导,很容易复制父母关系的模式,造成恶性循环,下辈人复制上辈人的痛苦婚姻模式。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如果婚姻家庭不稳定,缺乏亲人的关怀和照顾,很容易沾染恶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留守儿童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农村中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城市中关于农民工孩子的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很多孩子被迫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为照顾。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和自己的父母感情淡漠。思念父母的时候他们无处表达,他们所拥有的只是过春节时的短暂相聚时刻。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精神上的关爱,爷爷奶奶由于所处时代和其所受教育的影响,只关注到平时的吃穿住行,和孩子缺少内心的沟通。隔代教育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孩子没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应试教育在提供相对公平的前提下,促使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学校以升学率高为自豪,教师们大部分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教师们也无暇顾及。调皮的学生可能正是由于家庭某些方面的原因,缺少关爱,致使其不愿意专心读書。经调查发现,那些经常打架上网的青少年家庭大多不和睦。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中途辍学,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故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导致师资力量缺乏。教师在现今社会由于工资水平不高,大部分教师是两袖清风。在尊师重教的社会,优秀的人都愿意当教师,而现如今教师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后选择。教师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优秀的教师队伍数量不多,最终致使家庭不富裕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全社会都重视教育,这样才能在当前金钱万能价值观的社会中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自强不息的秉性,提升青少年精神文化和科学文化素养,摒弃好逸恶劳的恶习,才能在以后激烈的就业压力中岿然不动。青少年长大成人后收入稳定,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后,社会就会相对更加稳定。(三)、应试教育不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校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于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关注。应试教育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显然有所欠缺。比如一些大学生不注意尊重室友,为了很轻微的小事和室友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内心中积累的愤怒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严峻。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压力显然要比其他国家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成长起来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其虽然缓解了一部分的就业压力,但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容易被淘汰。这些青少年在优胜劣汰中被迫辞职后,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很容易为了生存走上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贫富差距太大。我国东西部物质水平和城乡经济水平均差异明显,社会中仇富心理比较严重。很多青少年出生在贫苦的家庭,当其终于长大走出山区后发现很多人过着比他们轻松很多倍的生活,心理嫉妒愤懑,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报复的心态。不难想到,当那些青少年在工地上挥洒汗水,满身污垢时,看到和他年纪相仿的其他人坐在跑车里,悠闲地挑逗着女孩时,他们心中涌起的感觉社会极度不公平的情绪。

(三)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男女比例失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固然有其有利的方面,其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男孩的数量明显比女孩多。每个人都有生理方面的需求,当有一部分男士因为找不到结婚的对象时,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必然会出现。卖淫嫖娼、强制猥亵妇女儿童、强奸类案件固然会增多。

(四)网络上色情视频、暴力游戏甚是常见。21世纪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轻松便利的生活时,其也携带着暴力和色情而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容易抵制不住诱惑沉迷于暴力游戏,荒废学业。严重者甚至模仿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暴力行为,极度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曾有一案例即是一青少年在彻夜上网后,故意伤害一名老太太致死,然后对其尸体进行奸污。这些案件的发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促使青少年远离网吧,健康成长,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未成年人不得随意出入网吧。

综上所述,青少年在成长就业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应当注意对青少年子女的言传身教。另外,青少年正处于接受知识时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关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而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同时有关法律法规应当逐步健全,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体系,从而保障青少年顺利踏入社会,达到维护社会安定,提升我国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目标。(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耀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2]白广勇.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爱的缺失及养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成及预防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6

[3]吉朝珑.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的构筑——从实证研究的角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论审判工作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7

一、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

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防止一刀切主义。

(一) 宽严相济原则

宽严相济原则本质是区分对象, 针对不同的犯罪人及不同的罪名、危害程度等做出不同的刑罚。这也是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刑法基本原则的。众所周知, 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未成熟, 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网络通讯等媒介的快速发展, 青少年更容易相互感染一些恶习, 不经意间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个别青少年犯罪动机比较复杂、主观恶性比较大外, 绝大数犯罪动机比较单纯、目标清楚、意识不到危害性, 比如盗窃、抢劫财物往往是为了能够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抽想吸的烟等一些单纯的动机。因此, 法院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 对动机单纯、初犯偶犯的罪犯要从轻减轻处罚, 能适用缓刑就适用缓刑;对于一些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大、屡教不改的罪犯要当严则严。

(二) 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原则

“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要坚持以教育和矫治为主, 使其早日健康复归社会,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相称的手段才可对其惩罚。”[1]法院审判工作中, 要把教育和保护、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念贯穿始终, 而不是惩罚和报应。庭审中要营造充满亲情、关怀的氛围, 要以长辈的身份和态度对待青少年罪犯, 耐心劝导, 指明方向, 争取重新做人。

二、当前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罪犯处于边缘地带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颇多, 但对于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成人犯罪关注较少。众所周知, 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特殊法”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置了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别程序, 庭审中对未成年犯罪不公开审理, 相对于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成人来说就没有这些“优待”了。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人较之于未成年人在心智、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型特殊时期, 而且有很大部青年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符。与社会经济转型道理一样, 此阶段最容易出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做事较冲动, 也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当前审判中对此阶段的青年人罪犯保护措施尚处于空白, 有地方甚至对刚满18周岁的青年人普通罪犯采取公判大会形式宣判, 这会对他们心灵造成极大伤害, 而且出狱后及有可能仇视社会, 可能会犯下更大的罪行。

(二) 少年法庭及其配套人员尚未完善, 没有专门针对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法庭

1.根据相关司法解释, 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可以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 条件尚不具备的, 应当在刑事审判庭内设未成年刑事案件合议庭或者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 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承办。目前, 我国基层法院审判人力薄弱, 人才匮乏, 要成立专门的未成年刑事审判庭更是难上加难, 个别地方虽然成立了, 但也是有名无实。2.我们常常听说青少年法庭, 但实际上只是指是少年法庭, 而青年法庭根本不存在。前面提到,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转型时期, 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时期, 此阶段犯罪是他们的不幸, 更是国家的不幸。

三、完善法院青少年审判工作的建议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人民法院是保障青少年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以下完善青少年审判工作建议。

(一) 从现行立法状况来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少年法庭

法院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 建立起少年法庭;招录具备心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法院队伍;培养锻炼一批熟悉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法官;加强法官的青少年心理知识培训。

(二) 对青年人犯罪也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18周岁到25周岁阶段的青年, 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 但这个阶段的青年犯罪也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避免与其他一些主观恶心较大的罪犯混合一起, 这样也起不到劳动改造的初衷, 刑满释放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 从长远来看要探索建立青年法庭

少年法庭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给青年法庭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 时间成熟的时候应该考虑建立青年法庭或者与少年法庭合二为一,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法庭。

参考文献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8

文献已有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比如文献“犯罪少年心理特征调查与教育建议”[1],是通过直观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总结给出建议;文献“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是根据多年青少年管理工作经验研究提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正对策。二者皆是根据社会经验来判断分析,缺乏有力的数据依据。所以本文尝试将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到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研究中来,找出隐含的不直观的犯罪规律,为预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指导意见。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顾名思义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有趣模式和知识的过程[3],它融合了统计学、可视化、数据库技术、算法分析与设计、机器学习等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数据挖掘可发现多种类型的知识,主要是广义知识、关联知识、分类知识、聚类知识和偏差知识。

对所有知识类型的挖掘流程主要分三大步骤:数据准备,数据挖掘,模式评估。其中数据准备又包含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等阶段。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4]。

1.2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反映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如果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那么,其中一个事物就能够通过其他事物预测到。主要应用在购物篮分析、交叉销售、产品目录设计等方面,此外对分类、聚类和其他挖掘任务也有帮助。

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的过程中为了寻找有趣的规则,需要两个关键性的度量,支持度与置信度。支持度s是指D中包含A和B的事务数与总的事务数的比值,如公式1所示;置信度c是指D中同时包含A和B的事务数与只包含A的事务数的比值,如公式2所示。

2挖掘过程

下面依次经过案例搜集、数据实例化、算法分析、结果解释和提出针对性意见等步骤来实现将数据挖掘应用到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理论。

2.1 数据预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为网络公示案例,第一步搜集真实可靠的案例,第二步实例化数据,第三步将数据保存到关系数据库中,第四步总结数据取值的值域,对数据进行离散化规范化等处理,具体处理标准如表1所示。

2.2 算法描述

Aprirori算法为关联规则技术分析中应用广泛且成熟的经典算法,因此本文也选用此算法建模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Apriori具体步骤如下:

本算法大致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找出所有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port的频繁项集,第二步是找出频繁项集之间的强关联规则,即大于等于最小置信度阈值min_conf。

2.3 结果分析

通过将整理后的数据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满足最小支持度及最小置信度等条件,其中最小支持度定义为30%,最小置信度定义为20%,最后所得规则集如表3所示:

表3为满足最小支持度及最小置信度的规则,第一列为规则集,第二列为该规则集对应的置信度,如第一条规则“{13-14,男,暴力,网瘾}斗殴”,置信度为“50%”,解释为年龄为13-14岁,家庭有家暴行为且自身有网瘾的男性少年在所有的犯罪类型中,“斗殴”所占比例高到50%。可见其成长背景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有多大。其他规则可依此进行解释。

规则集中绝大多数理解起来都很直观,但是规则“{男,城市,小康,放任不管,烟酒}盗窃抢劫”却有些费解,为什么小康家庭的孩子还会有盗窃抢劫的行为呢,一般这种家庭的孩子很少出现零花钱不够的情况,在结合了相应案例之后发现,同学之间的攀比是直接诱因,为了满足虚荣心,满足“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的欲望,继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数据挖掘在发现不直观的知识方面很有优势。

通过规则集的解释和总结不难发现,“网瘾”和“放任不管”出现的频率很高,其次是“单亲”、“辍学”、“烟酒”出现频率也较高,“留守”、“溺爱”和“吸毒”等因素也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他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以男生居多,年龄也多集中在“15-17”岁。

2.4 对策制定

由以上规则集及总结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对世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来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社会方面,加强对网吧酒吧的监管,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加大相关处罚力度;相关部门及时整顿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场所,对青少年有危害的要坚决打击;净化社会风气,整顿文化市场,坚决查处传播暴力、淫秽及伪科学等不健康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努力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成长环境。

家庭方面,众所周知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最大。因此父母应该为青少年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气氛,对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关注,与学校多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历程,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嗜好,如果青少年染上了“网瘾”、“烟酒”甚至是“吸毒”等行为,要及时同老师或心理医生一起与青少年多沟通,帮助其矫正戒除恶习,重新树立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学校方面在注重成绩的同时要加强法律基础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校风及学风,遏制攀比虚荣等不良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热爱校园生活,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加强管理机制,严肃校纪校规,正确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与家长多沟通,对问题学生要多多关注,及时引导。帮助引导青少年走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道路。

3 总结

本文将关联规则应用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中,相比传统的统计总结方法而言,不仅可以发现不直观不易发觉的规律,而且每条规则还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对后续方案策略的制定有了更详细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下一步尝试将聚类分析、分类分析也应用到此工作的研究中,利用聚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青少年聚成一簇,使教育工作更有效,利用分类根据青少年特征预测其可能的犯罪行为,重点关注,多做工作,避免问题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提出科学的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建议一直是研究的关键。本文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利用关联规则寻找青少年违法犯罪中隐藏的不直观的规律,比如多种罪行之间的关联以及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等。同时对相关实例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来实现这个理论,最后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探讨 篇9

在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前段时间, 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 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 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 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这表明,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从某种角度讲, 未成年人是一个社会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群体, 是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群体, 也是对一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群体。所以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提, 也是有效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更是预防和控制我国犯罪行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因此, 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2.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 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 且共同犯罪居多。未成年人共同犯罪占犯罪人数的60%—70%。未成年人作案时, 往往通过纠集玩伴一起作案来壮声势。由于未成年人心态不稳定, 自控意识较差, 好逞强, 容易被感染而形成共同作案, 且很容易结成犯罪团伙, 但团伙成员一般不固定, 具有随时纠合的特征, 多见于抢劫、盗窃犯罪案件中。

2) 犯罪起意存在突发性。未成年人犯罪时, 大多数没有预谋和计划, 一时心血来潮, 遇事冲动冒险而不计后果。有的未成年人会因一些小事而行凶伤人, 预谋性犯罪也渐显苗头, 主要是模仿影视中黑社会犯罪, 很少顾及后果, 手段也较野蛮残忍。

3) 侵犯财产犯罪居多。未成年犯罪案件中, 侵犯财产的盗窃、抢劫犯罪占77%。但涉案金额都不大, 大多在10元—200元间, 这与青少年存在“钱少不犯法”的心理有关, 从而纵容自己犯罪。

4) 暴力程度相对较轻。青少年在抢劫犯罪中, 多采取搜身或采用语言吓唬, 被害人若顺从交出, 则抢劫结束;如若被害人拿钱迟缓, 多采取用脚踢或扇耳光等手段威胁被害人交出财物。抢劫者由受害人反抗未得逞的, 有的则就此作罢, 有的会以群殴的方式或用凶器将被害人殴打至轻伤、重伤。

5) 犯罪地点较窄。抢劫案件大多发生在学校和网吧附近, 这主要与涉案青少年多为该校学生或在网吧上网, 而其他社会活动少有关, 同时也与作案目标定位于弱小学生, 反抗不强, 外来干扰小, 容易得逞等因素有关。

6) 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为中小学文化, 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而辍学在家。这些人多缺乏法律知识, 多数人不知事由就触犯了法律, 很少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1) 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往往精力充沛, 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 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 所以他们心理极为脆弱, 极可能铤而走险。

2)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标准低下, 对自己放任自流, 随心所欲。

3) 周围经济环境的变化, 导致未成年人为追求物质享受, 冒险而从事违法犯罪行为。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4) 法律法规不能全面落实和执法部门监督不力, 促进了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娱乐消费场所日益盛起, 有些个体商贩更是大肆兴办游戏机厅、网吧, 为赚取未成年人财物为目的, 不择手段招徕中小学生入内, 不少青少年受诱惑而涉足其中, 进而沉沦痴迷;而有的游戏室、网吧游戏内容不乏色情、暴力, 促使未成年人的认知产生歪曲, 进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以至于游戏机被冠以“电子海洛因”之名。这种导致未成年人员思想和心理发生扭曲的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有关法律法规也明文规定某些娱乐消费场所严禁未成年人员入内或消费, 但有相当一部分娱乐消费场所, 处于赢利考虑, 漠视法规, 明禁暗行, 有的甚至公然向未成年人员开放, 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的熟视无睹, 碍于人情网开一面, 使得各种违法娱乐行业依然“红火”。近年来, 一起又一起中、小学生为夺取上网费用抢劫、伤害等案件, 就是未成年人员受游戏网吧毒害的真实写照。

5)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 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 是他们社会化的起点。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6) 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而未成年人在学校度过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 他们在性观念上表现为朦胧和愚昧, 很容易出现问题。

4.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综上所述, 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 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能力有限, 又热衷于表现自己的独立与强悍, 容易冲动, 故易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如对其加以正确、适当的引导, 是较易去除其人身危险性, 使其重新回到正轨上来的。因此, 要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法制教育。只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使青少年接受正确的观念, 养成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一是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 要从自身做起, 尽到家长的责任。二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

3) 严格落实法律法规, 消除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发因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 电子游戏室等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营业, 否则, 将被处以罚款或停止营业的处罚。但目前, 许多电子游戏厅的客户依然还有不少是未成年人, 有的游戏厅老板为了吸引中小学生, 甚至提供代做作业, 代给学生打病假条、代签家长意见等服务。受此诱惑, 未成年人员为了筹钱玩游戏机或享受“售后服务”, 往往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果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使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游戏厅都受到严厉的惩罚, 对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无疑会大有帮助。

4) 因人因时制定适宜帮教措施。我国传统中对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存在两种极端做法:第一种, 考虑其未成年, 对实施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员仅仅批评教育了事, 使这些人产生侥幸心理, 认识不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 无视法律的严肃性, 继续实施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直至最后发展为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第二种则表现为一旦发现中学生、大学生有违法违纪行为, 即开除学籍, 将其推出校门, 使其丧失求学的机会。这些人辍学后无所事事, 与社会上有着类似经历和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朝夕相处, 互相感染, 日益堕落,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5) 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还未成年人一片蓝天, 还校园一片净土, 使社会教育走上正规。

5. 结束语

犯罪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 只有全面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 从多角度采取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 给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 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公安机关, 法院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 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有别于成年人犯罪, 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的关注, 如果全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一定能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并切实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避免未成年人犯罪, 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特征和趋势, 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成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少年中的未成年人员为主体, 集于现有的研究成果, 结合现行司法实践中的有关内容,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原因入手,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提出一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 2003.

[2]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商务印书馆, 2001.

[3]陈逸仁.故意犯罪阶段形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4]张明楷.犯罪论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5]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10

纵观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具体情况以及所呈现出特征, 其所蕴含的文化教育因素主要有:

1.1 家庭环境蕴含的不良文化和教育

对子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尤其是父母,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 并且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 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决定和影响作用。一旦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方法出现错误, 极易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墨森所阐释的那样:在完整的家庭中如果相互仇视、漠不关心以及缺乏内聚力的话, 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还要高于内部和谐、互相钟爱、互相支持的不完整家庭[1]。不良的家庭关系容易给孩子心灵带来创伤, 造成性格缺失和个性畸形, 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埋下心理阴影, 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基础。

1.2 青少年违法犯罪凸显教育滞后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 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牢固树立, 心理不健全, 稳定性不强, 不良文化很容易对他们造成影响。根据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情况, 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具有这样的特点:文化程度较低, 以初中、小学居多;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条件下, 知识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受教育程度与日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的国情又决定了只能有少部分青少年能受到高等教育, 这种现状凸显了我国教育的滞后, 使得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望情绪。

1.3 青少年违法犯罪蕴含不良社会文化的熏染

无论是在身心方面还是在知识增长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期, 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极力想去探索, 求知欲望极其强烈, 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是跃跃欲试, 一显身手。然而, 青少年无论是辨别力、控制力, 还是抵抗力都比较弱, 因此, 青少年对新事物的认知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冲动性[2]。一旦受到含有“刺激性”、“神秘性”、“娱乐性”内容的不良文化的熏陶, 一旦引导不当, 一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心理和生理需要, 极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而且违法犯罪手段残忍, 并且成人化、智能化的趋势明显。

2 西方社会腐朽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一直处于高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不断涌入的西方社会的腐朽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渗透从未停止过, 尤其对青少年的文化渗透更为重视, 理想虚无飘渺、追求极端自由、色情文化、恐怖暴力、涉赌涉毒等等, 从全方位进行渗透。再加之国内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宣传不当, 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没有并行前进, 积极健康、文明向上、遵纪守法、理想高远的正能量宣传不足, 导致青少年的思想准备不足。西方腐朽文化思潮与不良文化产品强烈刺激着生理、心理都没有成熟的青少年, 使他们难以承受如此强烈的冲击。追求金钱、享受和自由是商品经济给人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青少年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道德、情操乃至肉体, 冒着被打击的危险, 不顾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活动[3]。这些都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和增多的文化因素。

3 封建文化糟粕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封建特权思想、宗族观念、封建迷信以及行帮意识这些封建糟粕文化不但能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甚至有时候直接产生违法犯罪。首先,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至今仍在影响着青少年一代, 这种封建特权意识、特权观念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形成的潜在意识因素。其次, 几千年封建宗族观念残余的影响, 至今一些地方的宗族势力仍十分猖獗, 导致很多青少年在其影响下也不能独善其身, 积极的进行参加和效仿, 甚至利用宗族成立犯罪团伙, 从事着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再次, 封建迷信至今仍影响着青年一代, 一些青少年对于封建迷信仍旧情有独钟, 平时的学习、生活等都会根据占卜、算命的基本要求来做, 甚至遇到升学、就业受阻时, 更是成为迷信的俘虏, 把违背科学、反社会的一套古董搬到了前台, 甚至做出违法犯罪事情。最后, 封建文化中行帮意识观念十分浓厚, 这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影响极大。一些青少年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 把帮派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 只要朋友有求于帮会, 那绝对奋不顾身。他们效仿封建帮会, 成立帮会, 确立帮名、帮主及帮规, 甚至演变成为流氓恶势力或黑社会势力, 公然挑战和破坏社会秩序, 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4 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4.1 文化传播制品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导致一些含有浓重江湖习气的武侠书籍、影视作品泛滥, 这些含有色情暴力的书刊、影视作品青少年很容易就能接触到, 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 使青少年很早就沾染上暴力的倾向, 成为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在动因。有些书籍报刊、影视制品把犯罪分子作案过程生动细致的再现, 给一些青少年造成国家对犯罪的打击力较弱的错觉, 原本纯娱乐性质的视觉感受却成为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的作案手段, 使他们学会了反侦查、反审讯的伎俩。更为甚者, 这给青少年团伙犯罪提供了仿效的依据, 最终成为犯罪的“高手”[4]。

4.2 黄色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色情文化所含有的淫秽内容和宣扬性享乐等消极文化, 是为了迎合极少部分出现生理、心理活动异常的人的感官刺激需求, 通过不健康影视和影像制品的熏染、各种诲淫诲盗图片和书刊的毒染以及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黄毒的传播与侵染, 这些都极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此同时,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制度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应试教育仍然是我们所重视的, 针对优秀的文化正面宣传力度不足, 形式鼓噪乏味, 这也使得黄色文化有了自身的滋生之地, 这就形成了违法犯罪的最初思想基础, 对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具有诱发和直接刺激作用。

4.3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网络赋予个体以自由和力量。网络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全球性文化、典型创新文化、典型快餐文化、典型个人文化。但虚拟世界网络并不是一方净土, 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侵袭着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西方社会时刻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 青少年可能遭致“文化中毒”;青少年极容易接受暴力文化的误导, 常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 做出各种暴力行为, 导致犯罪。

因此, 不良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极其深远, 通过对西方腐朽文化、封建糟粕文化、社会低俗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的探讨, 希望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摘要:青少年的正常人格形成中受到封建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糟粕的影响而形成人格缺陷, 这极易导致他们社会规范失衡,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凸显了家庭文化和教育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滞后、不良社会文化的熏染, 进而探讨了西方腐朽文化、封建糟粕文化、社会低俗文化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从而希望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不良文化,青少年,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美]墨森等.缪小春等译.儿童发展和个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578.

[2]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125—126.

[3]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 2005 (3) :46.

上一篇:非线性光学性质下一篇:日常生活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