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2024-08-18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精选十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篇1

21世纪现代通信的快速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支柱之一,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成为社会亟需人才。因此, 如何培养出优秀且具有高素质的信息通信技术人才, 是关系到我国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上能否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环节, 是涉及到如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生源比较丰富, 各院校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但社会需求却十分迫切, 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快, 使得本学科的专业人才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锻炼新能力, 这也使得不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更要体现出自身特色, 不仅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且要切合自身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从本科阶段的课题设置以及研究生入学阶段专业课考试的侧重点就可以看到不同院校的强势研究方向。尽管不同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但因专业本身存在较大的共性这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认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1]。本文从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和方法、专业认证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专业认证的标准和方法

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专业认证是一种资格认定, 是为了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给予认可, 通过专业认证可以保障和提高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专业认证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认证标准, 专业认证标准是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规范和实地考察的重要依据, 因此, 专业认证的合理实现其首要任务是制定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证标准[2]。目前国外的专业认证体系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 尤其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可以根据这些发达国家的专业认证制度, 制定出既能达到国际水平的认证标准, 又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专业认证体系。

近年来, 我国已经完成的专业认证大多参考美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目前, 美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由工程认证委员会负责,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必须证实其所培养毕业生具有11种能力[3]。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目前为止, 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认证已成功实施。然而认证标准及实施方案的设计及改进已成当务之急。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战略需求, 提出了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体系, 该专业认证标准如下:

(1) 能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

(2) 乐于助人, 积极向上;

(3) 遵纪守法, 热爱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

(4) 具有扎实的综合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5)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交流能力;

(6)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

(7) 具有分析和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8) 实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2.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认证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 各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认证大多集中在本科层次, 较少涉及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层次, 究其原因是因为工程师群体的基本受教育情况多大处于本科学历, 尤其是在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 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4]。然而, 目前国内的专业认证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例如:

(1) 大多数高校忽视了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建设的真正作用, 把认证视为贴了教育部标签的项目, 而不是将其作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

(2) 一些高校将专业认证视为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责任, 忽视了专业认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确定教学管理人员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协作完成;

(3) 专业认证的贯彻和建设缺乏延续性, 很多高校视国内985、211院校的发展为风向标, 缺乏对专业认证和专业建设相互促进的认识, 尤其通过认证后会放松常态化的管理, 对于专业认证中发现的问题未做积极和切实的改进。

鉴于专业认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建议专业认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发展性原则。鉴于专业认证对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作用, 认证标准应具有发展性, 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专业认证应根据新技术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引导大学对社会发展新要求作出积极性响应。

(2) 开放性原则。专业认证不仅仅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 更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 通过政府的调控和社会力量的监督,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力求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认可[5]。

(3) 科学性原则。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其根本目的是保证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因此, 我国的专业认证体系不要照搬其他国家的专业认证标准, 要在保障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前提条件下, 培养出具有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认证体系。

基于以上原则, 本文建议在作者所提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和学科建设为核心, 以全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管理体制为前提和保障, 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符合中国国情并且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专业认证标准体系[6]。因此, 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分析和研究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认证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使我国的专业认证标准逐步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培养出具有显著优势且国际竞争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天佐, 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6:28-33.

[2]都昌满.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2:27:32.

[3]郭爱煌.通信工程专业标准、专业认证与特色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8, 4:33-38.

[4]陈德云, 周南照.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开发[J], 教育研究.2013, 402 (7) :128-135.

[5]张文雪, 王孙禺, 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5:22–26.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篇2

1.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第二版)[美] 奥本海姆

2.通信信号处理,张贤达,保铮

3.3.信号处理中线性代数,张贤达

4.时间序列分析——高阶统计量方法,张贤达

5.空间谱估计理论与算法,王永良,陈辉

6.非平稳信号分析与处理,张贤达,保铮

7.信号完整性分析,[美] Eric Bogatin 著,李玉山等译

8.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赵树杰

9.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第二版),王宏禹,邱天爽

10.现代信号处理教程,胡广书

11.自适应阵列处理,王永良,丁前军

12.随机信号分析(第二版)赵淑清,郑薇

13.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三版),程佩青

14.通信电子线路,于洪珍

15.随机过程及其应用 陈良均

16.信号与系统(第二版)上下册郑君里

17.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陈后金

18.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及习题精通,陈后金

19.数学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第三版)

20.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21.Matlab基础与应用教程 蔡旭晖

22.数学物理方程(第四版)(绝版)梁昆淼

23.矩阵理论与方法 吴昌悫、魏洪增

24.线性代数(第二版)同济大学

25.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

26.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三版)

27.帮你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释疑,解题,考试,阎石编著

28.帮你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释疑,解题,考试,华成英编著

29.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

30.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清华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篇3

关键词:农远工程;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52-04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发达地区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如东北师大钟绍春课题组,[1]华南师大李克东课题组,[2]北师大何克抗课题组、[3] 华东师大课题组都有5~10年的研究,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部分是发达地区的实验。辽宁省也有几年的实验,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毕竟也是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的实验。法库县作为基础设施较差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农业县要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就应该研究探索出符合法库县特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之路。

一、课题的准备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

2005年末至2006年初,辽宁省农远工程惠及法库县每所中小学,为每所学校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资源,参加课题实验的两所实验校是农村初中,属于模式三项目校,农远工程为这两所学校提供了光盘播放室、卫星接收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设备,两所实验校,其中一所又自建了两个多媒体教室和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另一所又自建了两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分别都连了局域网,将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作为电子备课室。

2.调动教师积极性,提供多种途径进行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前提是资源,农远工程为每个模式三项目校配发了各学科的教学素材、课件和课堂实录等资源,实验校除按时接收农远工程每周通过卫星传送的中央教育一、二台的直播课堂节目和IP资源,从学科网站上下载资源外,还发动学科教师自制教学课件。

3.加强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

要进行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实验教师具备新课标的理念、信息技术能力和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能力,这就需要对实验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新教育理论的培训、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以适应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时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需要。

二、课题的研究实践

1.光盘播放教室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农远工程为模式三项目学校提供的光盘播放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电视机、DVD播放机播放教学光盘,按学校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每一到两周上一节播放课,每个课题组教师按教学进度从农远工程配发给模式三项目校的24张计96G的DVD光盘中筛选出好的课堂实录,通过直接播放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来授课,这种模式使落后的农村学校的学生享受到了发达地区学校的优秀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使农村学校的教师也感受到了新的教学模式,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学会了电视机、DVD播放机的使用方法。

2.卫星接收教室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卫星接收室,通过卫星每周两次从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央电教馆接收课堂直播和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IP资源,这些IP资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课件等素材。实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把直播课堂全部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边讲边播地用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把IP资源中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课件等素材直接用于教学的某一时机或制作成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在将IP素材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时,实验教师既要考虑用IP素材是否必要,又要考虑用什么技术使这些IP素材更好地融入学科课程,从而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教学观念逐渐改变。

3.多媒体教室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农远工程”实施之前,两所学校的教师也曾经多次上过多媒体课,有过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疑惑和争议,比如,是否所有的课都应用多媒体方式去上?是否多媒体课就一定比不用多媒体上要强?多媒体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必然的联系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什么?进行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什么?经过课题组的实践和研讨认为: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多媒体的方式去上,用多媒体上的课也不一定就比不用多媒体的课效果好,“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与是否用多媒体上课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多媒体的课上得不好表现的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不是多媒体的课上得好也可以表现 “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有非多媒体教学无法相比的优势,尤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更为突出。

(1)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对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传统的教学和现有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文本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活生生的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实验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种特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初中数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欣赏、观察几组现实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从而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非常自然地引出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经过实验教师多次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优势对比的反思,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常规教学通过努力也能达到,惟独在突破教学难点上多媒体教学有明显的常规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如有些知识点所表现的是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由于速度快而无法描述的过程,这些知识点很难想象,很难用语言来表述,但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模拟就会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微观变成宏观,使快变慢,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把很难想象的变得容易想象的。对于一些理化现象、一些数学定理等难度较大的课堂教学,用多媒体教学来突破难点已成为实验教师的首选,在实验学校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大亮点。

(3)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经大量实验证实: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获得的。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占所获得的所有信息的94%。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恰恰以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画面提供给学生多种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思维活动,激发和协调左右大脑思维活动,使学生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印象,使建构事物意义更加有效。另外,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由于事先准备得充分,省去了传统教学中在课堂上花费的大量时间,客观上加大了课堂密度,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验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认为复习课在表现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更为突出,而理化生等实验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复习课对强化学生的记忆更为有效。

4.网络计算机教室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局域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农远工程提供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由30台学生机,一台教师机,一台服务器硬件,永中Office、教易通、方正电子教室软件,同方思科资源库组成。可用于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更主要用于各学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

局域网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室由于配备了方正电子教室软件,使其功能更多,教师们最初热衷于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教室少,只好将计算机网络教室当作多媒体教室用,利用方正教室软件的屏幕播放功能播放课件。后来由于对方正软件的逐渐熟悉,开始使用其它更多的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在局域网环境下教师制作主题网站,将课堂所用材料都放在网站上,开展基于局域网环境下利用主题网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协作学习的探索。

(2)因特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因特网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室除了具有局域网环境下计算机教室的功能外,还具有网上搜索功能、因特网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功能、因特网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功能、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主题网站学习功能,这些都更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需要。

三、课题的研究成果

1.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有了新思路

两年多来,除农远工程配发的学科教学光盘外,实验校按时接收农远工程通过教育卫星传送直播课堂、IP资源,实验教师利用因特网在学科网站上下载学科素材和课件,学校还购买了一些名师名校的精品资源,对于通过上述资源建设途径覆盖不了的教学内容,学校号召教师自制课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主要学科的教学课件几乎覆盖每一课时。作为课题组成员的教研员将农远工程配发的、通过教育卫星接收的、学科网站下载的、从教育市场购买的、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遴选,发布在整合网站上供教师选用。由于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教学,而不是制作软件,大多数教师不可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所以对教师来说,提倡共享资源,提倡“拿来主义”的做法。

2.教师的“整合”能力有了新提高

伴随研究的进行,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大量而有序的培训,根据需要进行了开展课题研究所必须的课题前培训,课题中根据研究进程需要进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如在课题开始前必须使参与的研究者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所以课题组对研究者进行了包括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如何进行整合三方面的培训。在课题研究进行中,为了能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整合教学,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农远工程有关软件(教易通、永中Office、资源库、方正教室)的培训;进行了如何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源,如何用PowerPoint、Flash制作课件,如何用FrontPage、Dreamweaver建网页、网站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

3.师生的教学方式有了新变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践,转变了师生的教和学的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互借鉴,讲授与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满足师生网上教学需求,实验校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一小时和星六、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开设了“绿色网吧”,制订了学生上网活动计划和实施办法。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师管理和监督下进行资料查阅和新闻浏览。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各学科的自主学习。

4.学科教研的途径有了新拓展

由于课题实验校已经具备了网上教研的硬件条件,实验教师也具有网上教研的能力,在课题组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校本教研和片教研的基础上切实开展网上教研活动。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网上教研具有很多优势:第一,网络教研“时间安排灵活”。上班时不能参与的,下班后可参与,解决了一些工学矛盾。 第二,网络教研“思考时间长”。面对面的教研,由于受时间限制,交流起来不充分,但在网上对于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思考得更充分,并将比较成熟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使问题研究易于深入。 第三,网络教研“交流范围广”。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的限制,有兴趣的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可以有专家的点评,也欢迎县内外教师评说,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 第四,网络教研“发言顾虑少”。网上交流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能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光盘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农远工程提供的光盘播放教学模式适应于小班型教学,对于乡镇初中,每班一般都在50人以上,42英寸电视播放的内容,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不应盲目使用,两所实验校改用液晶投影仪代替电视,从而实现和扩充了光盘教室的功能。

2.卫星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卫星接收室通过卫星接收的IP资源,由于教材版本不匹配,很多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师新课程的教学,整理这些IP资源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知识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为此课题组技术人员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了多次有关资源搜索和整理的培训。

3.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不应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

多媒体教学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和文字输送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虚拟性决定了它无法还原现实。所以能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一定要让学生亲眼目睹,能用教学仪器实验的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感受,实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多媒体教学不应替代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过程

一节好课必须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课堂上过多播放预设的课件,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结果已由电脑给出,学生只能根据课件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应该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分寸。

4.网络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网络计算机教室的功能很多,但现在大多数学校更多的是用于学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教师网上备课、网上教研等功能没能很好发挥,这也凸显了农远工程配发的一所初中一个网络计算机教室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上、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3).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篇4

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大多办学历史短,由专科学校或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地处偏远地区或非中心城市。与重点大学或研究生教育较发达的学校相比,它们学科建设底子薄,师资力量弱,科研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社会认可度低。对它们而言,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面临招生计划少,生源不足且质量低的外部困境,又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与方法本科化倾向严重,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培养条件相对落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内部劣势[3]。如何克服办学底子薄,内外资源少的弱势,不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经验,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摆在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面前的一大难题。

湖南理工学院作为2013年全国新增的30余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在工作重心从完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转向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后,我们根据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总体目标,在深入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以培养载体(培养方案)的系统优化设计为基础,以培养主体(导师)、培养客体(学生)的自身优化及其与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监测、调整、激励机制设计为主线,提出和构建了研究生教育“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一套“双3+1”型培养方案与“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三套管理运行机制,如图1。

一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4],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 。它是研究生培养的法规性文件和主要依据,对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建立、能力水平提升、人格品质塑造等具有重要影响。

要实现研究生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是两种主要方式[5,6]。而且,国内外实践证两者的有机结合最能发挥效用,因为这不仅能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特征,提高课程学习的功效,而且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研训练体系,达到纯粹通过课题研究无法获得的培养效果[7]。然而,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仍然存在诸如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孤立化,课程体系欠合理、教学内容本科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9]。

因此,我们强调培养方案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面向能力培养,如研究方法课锻炼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基本方法,科研实践锻炼建模、计算、仿真能力,学术活动锻炼交流沟通能力,论文和项目报告撰写锻炼材料组织综合能力等;二是将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课程体系除了建立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为研究实践服务,课程内容体现研究性、前沿性特点,另一方面课程学习须采用研究性模式和方法;三是满足培养单位教学实施、研究生个人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三方面需要。

据此,我们以一级学科为单位,提出和建立了“双3+1”型培养方案,即总体采用“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实践与创新平台”的“3+1”构成模式,其中实践与创新平台亦由“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组成,如图2(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特别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引入了“研究方法课”,包括文献检索、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学科方向课模块包括一级学科下各学科方向核心课、专业前沿讲座课、导师特色研究课、相关学科交叉课;实践与创新平台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教学实践包括批改作业试卷、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包括协助导师查阅分析文献、撰写项目申请报告、参与导师科研或产学研项目、自主申报承担创新项目等,学术活动包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学术讲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他人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会、公开汇报学习研究方案、进展和成果等。

为了充分体现研究性特点,考虑到教学内容、目标不同,研究生规模小等因素,设计各模块教学模式如表1。

二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

与研究生教育较发达的单位或重点大学相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最大的弱势在于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而且大多处于非中心城市甚至偏远地区,根本难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更谈不上吸引力。为了克服上述困境,努力增加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改善生源地域、学缘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湖南理工学院近年来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湖南省甚至全国同层次本科院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10]。比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发展迅速,陆续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平台,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为吸引生源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分析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形势基础上,结合上述实际,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招生宣传、优化入学考试、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在生源吸引与选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准确定位目标

将目标生源分为四类,一是本校考生(他们对学校情况熟悉和习惯,有的已跟随部分导师提前进行学习和研究等);二是本省非省会城市所在地的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考生(利用我校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的影响,岳阳在省内的区位优势);三是人口较多、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二本院校考生(如河南省、西北地区地方高校);四是第一志愿落榜需调剂考生。

(二)加强招生宣传

一是网络宣传,在学校和各招生学院主页建立研究生教育专栏,公布招生简章、优惠政策、专业目录、导师信息、培养方案等内容,同时将上述主要资料电子版发至著名考研论坛等;二是熟人宣传,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各硕士研究生导师将招生宣传材料电子版发给自己的相应学术同仁,请求帮助宣传;三是实地宣传,由各招生学院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学术骨干到目标生源单位进行专题宣讲,争取第一志愿报考及调剂报考考生;四是紧密关注调剂动态,积极争取调剂生源,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服务。

(三)优化入学考试

一是按一级学科招生和考生,初试、复试科目均选择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考题严格避免偏、难;二为扩大生源本科专业适应面,拓宽考试科目可选范围(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为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三门课程任选一门,复试科目设置为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四门课程任选一门,便于电子、电气、计算机、自动化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报考);三是尽可能提前公布复试细则,在录取时向第一志愿考生倾斜,并充分注重有特长考生(如取得研究成果、竞赛获奖、相关技能证书、数学分数高、有较多相关研究或工程经历者)。

(四)提供优惠政策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并在招生简章中面向社会公布[11]。一是经济奖助,包括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录取考生、初试分数较高者,可达5000-15000元)、国家助学金(8000元/年)、学费奖学金(第一年全免,后两年普惠面大、数额高)、专项奖学金、三助津贴等;二是培养条件,包括研究生创新基金、企业合作培养、国外学习交流、科研成果奖励等;三是毕业去向,一定比例毕业生择优留校工作。

上述措施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和选拔作用明显,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外校考生比率为2/3,初试总分300分(高于国家A区复试基本分数线15)以上考生比率达1/3,生源分布较广,生源质量较高。

三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

在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上,不唯职称、学历和资历,主要考察道德品质、学术水平、承担科研项目和经费情况,优先聘用对学生认真负责、研究内容与学科内涵结合紧密、发表了高质量学术论文、承担了重要科研项目的导师;同时,为兼顾部分研究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对少数产学研合作经验丰富和经费充足者也予以充分考虑。如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有一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刚入职博士、三位只有本科学历但产学研合作成果丰富且经费较多的教师均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而两位近年既无论文发表又未承担科研项目的教授被拒之门外,在全校产生良好反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对导师进行恰当的培训对于提高其指导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对于新增硕士单位及新增导师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对所有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领导及管理人员组织了多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如表2。

表2硕士研究生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情况一览表 (参见右栏)

四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

主要着眼于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监测、调整、激励,从招生指标分配、培养过程监控、学生评价激励、导师评价激励等方面构建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机制。

(一)招生指标分配

由于是新增硕士单位,硕士招生指标少(首届招生指标每个一级学科15人),少于硕士生导师数。为了鼓励各授权学科积极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先试行招生指标按一级学科平均分配,再紧密跟踪考试成绩、复试、调剂情况并据此进行微调。积累经验后,拟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实施“重点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即先保证重点导师、重点项目;再向培养质量高、成果水平高、项目级别高、生源质量高的学科倾斜;最后兼顾学科导师、成果、经费等规模。

对每个一级学科而言,由于招生指标数少于导师数,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分配原则:一是总指标按学科方向分配;二是先根据导师规模配置各方向基数,再根据各方向研究实力、科研任务等适度增额;三是由方向带头人主持各方向内部协商。另外,师生双向选择时,既充分考虑学生报考或者复试时所提供的研究方向意向,又扎实做好引导和解释说明(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不了解学科及导师实际,或者有从众心理,或者不能正确评估自身优势和发展规划等)。

(二)培养过程监控

在遴选了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选拔了素质优良的学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对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13]。一方面,监控内容分为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等;另一方面,监控对象包括学生和导师。监控内容及方式如表3。

(三)学生评价激励

导师、学院、研究生三方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虑研究生道德品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和激励。道德品质由研究生互评和导师评价结合;课程学习以课程成绩为依据;科学研究由导师评价和学院评价结合;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学术论文、专利、获奖、外校专家盲审意见等。再将上述四方面评价成绩综合,得出对每位研究生的总评价结果,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奖励荣誉,甚至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的主要依据。

(四)导师评价激励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已有研究表明导师的学术指导、生活心理关怀、研究经费资助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导师良好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也会对研究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然而,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内容大多以导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和业绩为主,而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彰显,很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15]。因此,我们以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满意度为导向,同时考虑导师个人教学科研业绩,对研究生导师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内容及方式如表4。

表4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内容与方式(参见右栏)

表4中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均采用百分制,再按其权重加权求和,得出对每位导师的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培养条件,职称、项目、人才计划、评优评先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新时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日渐成为政府、学校、导师、研究生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关切,思考、研究、构建、实施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成为相关各方的共同使命。我们借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铺开的东风,结合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身实际,面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和构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实施后在招生录取、招生指标分配及师生互选、导师遴选与培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余方面有待我们在后续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另外,如何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和特点,构建相应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也是我们正着手研究的重要主题。

学科讲座-电子信息工程 篇5

一,学科前沿和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与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员开发。该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和电子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二,学科讲座的内容

在杨诚老师的课上,老师对我们讲述了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容和就业方向,结合着ppt以及实物来阐述了和我们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及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Ppt内容很丰富,其中很多是讲了一些关于打印机的原理,如何去工作,如何去喷墨工作。包括很多,类似针式打印机,彩色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针式打印机

针式打印机在打印机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上曾经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9针到24针,可以说针式打印机的历史贯穿着这几十年的始终。针式打印机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能长时间的流行不衰,这与它极低的打印成本和很好的以及单据打印的特殊用途是分不开的。当然,它很低的打印质量、很大的工作杂声也是它无法适应高质量、高速度的商用打印需要的根结,所以现在只有在银行、超市等用于票单打印的很少的地方还可以看见它的踪迹。

彩色喷墨打印机

彩色喷墨打印机因其有着良好的打印效果与较低价位的优点因而占领了广大中低端市场。此外喷墨打印机还具有更为灵活的纸张处理能力,在打印介质的选择上,喷墨打印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既可以打信封、信纸等普通介质,还可以打印各种胶片、照片纸、光盘封面、卷纸、t恤转印纸等特殊介质,在下文中将作为重点的介绍。

激光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则是高科技发展的一种新产物,也是有望代替喷墨打印机的一种机型,分为黑色和彩色两种,它为我们提供了更高质量、更快速、更低成本的打印方式。其中低端黑白激光打印机的价格已经降到了几百元,达到了普通用户可以接受的水平。它的打印原理是利用光栅产生要打印页面的位图,然后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等一系列的脉冲送往激光发射器,在这一系列脉冲的控制下,激光被有规律的放出。与此同时,反射光束被接收的感光鼓所感光。激光发射时就产生一个点,激光不发射时就是空白,这样就在接收器上印出一行点来。然后接收器转动一小段固定的距离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当纸张经过感光鼓时,鼓上的着色剂就会转移到纸上,印成了页面的位图。最后当纸张经过一对加热辊后,着色剂被加热熔化,固定在了纸上,就完成打印的全过程,这整个过程准确而且高效。虽然激光打印机的价格要比喷墨打印机昂贵的多,但从单页的打印成本上讲,激光打印机则要便宜很多。而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价位一般都在2000元左右。

三 讲座心得

对于这个课程,我觉得它的切入点很好,更加贴近了实际。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实物都很有代表意义,打印机的一些部件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一张电路板,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些元器件而是像人体的脉络一样可以自由流动,让冰冷的机器运作,按照人们的思想和心情。老师展示的器件很多,例如喷墨机的喷头,打印机的扫描器等等。

也许,课堂上讲述的知识一个小小的部分,电子技术在生活里的应用很多,打印机只是一个典型的应用,生活里处处都有电子技术的影子,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随后的几次课里,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为我们讲课,讲课的内容涉及很多很全面,老师大都来自大企业的高层,对于底层的东西都十分的了解,自然也明白底层的重要性。例如,在汽车行业里,一辆车上有数不清的传感器,便于我们应对各种事件,其中灵敏性是一个关键,因为汽车行业里生命的安全全系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在讲课的同时,也讲述了许多关于课程之外的东西,讲了一些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告诉我们努力学习知识,继续深造,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所急需的,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和情感上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将树叶从树上纷纷落下的场面呈现给学生,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了一段配乐动画场景:夕阳下满树都是金黄的树叶,一阵秋风吹过,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完后,学生们已置身于这个金色的秋天中了,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说要到落叶是多么的美。这节课借助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取利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趴在纸上的文字活起来,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而多媒体的视听因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习中积累大量的表象,达到“启其所思、导其所难“的目的。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图片等形象的视频音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拼音教学中,可以观看图片,借助字母与图片的联系,用动感的课件演示拼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情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还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学习信息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也就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学习《我们去植树》时,我让学生搜集植树的好处,他们都能说出“防风、净化空气”等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联系学校正在开展的低碳环保活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低碳环保的好行为。这样,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不但会搜集资料,也会运用资料来思考问题、拓展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会合作,充分找到了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位置,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它对传统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余胜泉 《信息技术與课程整合的层次》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 篇7

一、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建办学新环境

1. 加大投入 ,建立校园网络资源库。在硬件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学校要同步开展校园网络资源库的软件建设,教学资源是教师自制的各学科教学课件、资源的集中地,教师可以在校内任何有计算机的教室下载使用,并进行修改,在前人制作基础上不断完善课件。

2. 分层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理论水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要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加强教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在师资培训工作方面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教师全员参与和骨干培训相结合;把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与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相结合;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树立教学新理念

1.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学科目中增添一门信息技术课,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特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内涵,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1)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得到拓展。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书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师生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空间封闭的禁锢,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绕着书本转。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程序以及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引进了课堂,任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2)教师的教学方式更生动、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分析,选择相适应的多媒体资源制作成教学软件,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刺激,瞬间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3)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它还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他人合作交流研究。

三、进行教与学的实践,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

1. 自主探索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设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这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研究、探索问题。

2. 研究学习模式。研究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与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以研究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指导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并根据研究要求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储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汇报,建构知识。这种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课型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手段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整体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篇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学科教师要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的真正的工具, 学科教师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自己去开发课件, 而应该花大力气去研究面向学科特色的知识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然而, 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中发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并不是那么简单, 其间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 就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一、“病症”

1. 缺乏合适的软件

目前我国的教育软件研制还存在开发教师者与使用者脱节的问题。目前, MCAI (多媒体辅助教学) 软件的制作人员主要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或计算机教师, 他们比较精通计算机, 但具体到某一学科, 大多数教师却不是很清楚, 更谈不上很好地反映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艺术。虽然有些部门组织了“教学软件比赛”, 而且一定要学科教学自己参与开发, 尽管有些软件也开发得比较好, 但这却是一项时间、经费、人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的工程, 阻碍了MCAI的推广与普及。

2. 内容的程序化、板书化

时下很多MCAI软件缺少新意、内容单调, 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是简单的文字动画的组合, 是黑板板书的翻版。我认为, 在现有阶段, MCAI软件的制作就以教材为蓝本, 但又不能完全根据教材, 教育软件不能只是单调的纸质教材, 也不能只单纯注重计算机技术的翻新。教育软件不仅要协助用户学习、工作, 更应该帮助用户进行创造。因此,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3. 对素质教育体现得还不够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 一个良好的教学软件应具有以下四项功能:一是分层教学, 二是寓教于乐, 三是可编辑, 四是创新能力。

4. 重复制作

这可能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的较大问题。每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选择课文时总是那么几篇, 而为了配合自己的课, 总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制作同一题材的MCAI;每一次参加上一级软件制作评比, 上送的课件也总是相同题材的作品……在这些软件中, 除了个别确有新意外, 其余在风格和内容方面都大同小异。其实, 这种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5.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够

回顾我国CAI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阶段,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 硬件已不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瓶颈;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优秀软件, 网络资源也很丰富, 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却未能如希望地那样进行。其原因是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因而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整合。

二、疗法

1. 加强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传统观念的革新。因此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观念、知识、技能等的培训。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第二步, 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开发工具, 如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思奥等工具;第三步, 了解Internet的初步知识, 学会如何从网上获取学科的教学资源;第四步, 解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

2. 建立积件库, 实现信息共享

积件是师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 自己综合运用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的工作平台。它从现行的MCAI软件开发经验中总结出来, 能促进和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能够将教师从艰难的课件中解脱出来。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软件开发难、开发期长、重复开发、不可重新编辑等问题。

3. 成立软件制作合作小组, 充分吸收各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一个优秀的教学软件往往渗透着多领域的知识, 如: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一个教师是不可能完全精通的。因此, 它需要学科教师把教学内容组织好。有了各个方面教师的配合, 我们就能很好地把软件设计好。通过这些协作制作的软件必将融合众多教师的智慧的经验, 一定会受到教师的欢迎。

4. 选好软件类型, 渗透素质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有多种形式, 因此在设计软件的时候, 必须首先确定好软件的类型。目前软件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是课堂演播型, 即整个课堂教学以计算机连续演示为主, 教师很少参与, 学生就像自己在看录像一样。

二是指导学习型, 即按教学大纲要求, 将教材中重要、难懂的知识点制成图、文、声并茂的软件, 将这些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三是模拟仿真型, 教师教学时, 会有一些知识不易讲清或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没法讲清楚, 这时可用计算机来模拟。

四是考试测验型, 教师事先将经过反复论证、适合于考试测验的测试题输入计算机, 检测时由学生上机操作, 计算机则根据学生的操作及时给出正误判断;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9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多元化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适合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的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 由“正式的课程”向“运作的课程”转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主地、自觉地、更加深入地思考课程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促使教师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不断挖掘教学材料, 更为深入地反思课程和自己的教学, 引领学生搜集信息, 发掘每单元各篇目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处理信息。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达到了教学的自主, 为从容地实施课程提供了便利。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

1. 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要全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 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具有信息素养的师生才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正确地评价信息, 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在大的信息集合中, 身为一名独立学习者, 只有具备信息素养, 才能探求与本学科有关的信息, 才能丰富师生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地表达, 进而往深一层次发展。在学科整合过程中, 语文教师不要过度依赖教科书, 要对教科书适当地进行重组,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问题, 有利于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2. 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课程资源的更新

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 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顺利进行的要求。那就要加强对计算机和其他媒体应用的学习, 从而达到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计算机网络与优质资源是实现“整合”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

3. 在学科整合中继承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模式的选取上, 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发展创新。随着教学硬件的不断优化, 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容量剧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但它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 学科整合要兼顾传统模式与创新模式各自的优势, 如果我们盲目地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 不深入研究学科教材, 仅依照本人的喜好或为了丰富授课的形式就通过信息技术不做选择地引入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过度随意, 势必会失之偏颇,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教学活动的活跃而整合, 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发挥信息优势,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发挥信息优势,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引发联想, 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 教学初一上册的文言文《童趣》, 笔者选取了大量的图片, 并设置了超级链接, 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 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 (如黑板) 的不足, 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使本来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且易于学生接受。再比如笔者在教学初一上册写景抒情文《紫藤萝瀑布》时, 选取了大量不同形态的紫藤萝花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没有见过的紫藤萝花, 再读生动的描述性语言, 就有了感性理解, 品味到了语言的美, 达到了赏析语言的目的,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语文学科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思考并创造性地劳动, 精心搜集, 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媒体, 特别是电教媒体的适度应用, 学科整合这一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但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要合理运用到语文学科中, 教学就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潜能, 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学全.中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策略[J].快乐阅读, 2011, 2:15-1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谈 篇10

信息技术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的能力。网络、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采集、加工和发布。同样,其他教学媒体包括录像、录音、挂图、模型、实物,甚至教师的动作、语言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使学生采集、加工、发布。所以,我们在研究整合方法的时候,应当把他们列入研究的范畴。这是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

一、情境整合法

情境整合法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导入新课环节应用得更加普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在兴奋的状态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情境整合法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方法灵活。

1. 利用景观,激发兴趣

利用录像、课件、挂图等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秋天的童话》可以播放秋天的景观资料片,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意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语文《荷叶圆圆》一文,可以播放一池荷花、百花竞放的课件,加之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

2. 利用模型,激发兴趣

利用各种模型、实物,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恐龙的灭绝》一课的教学。教师导言:“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一位大家非常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于是展示各种恐龙的模型,从学生感兴趣的恐龙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如:小学二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师出示几个彩色的风车问学生,“你们喜欢风车吗?”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利用歌曲,激发兴趣

学生熟悉的歌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例如: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然后说:新疆的确是一个充满浓浓异域风情的地方,我知道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因为盛产葡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葡萄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猜谜语、谈话、讲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资料整合法

这是目前中小学课堂常见的一种整合方法。它强调学生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走向图书馆、阅览室、音像资料室和网络教室,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信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重构,与课堂学习内容有机融合,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同化与顺应。

操作过程:

(1)课前,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课题内容广泛收集信息资料。

(2)课中,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争论、评价,各抒己见。

(4)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些问题达成共识。

课例:小学一年级语文《北京亮起来了》,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北京的风光片。包括:街道、建筑物、公园的风光等。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大家一致认为北京非常美丽。教师说:北京的夜晚也很美丽,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这里由信息交流导入了新课,然后在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小组内学习生字、组词、小组读、全班读、分段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要求交流夜晚的图片资料并且设问: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这样不断地利用学生之间收集的资料把学习推向深入。当学习立交桥一处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立交桥的示意图,这样扩展了思维训练。接下来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交流故宫、王府井等处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应用他们的语言结合课文的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节课始终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以学生的交流活动为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就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能够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段落。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基本情况,并且在哪一部分应用谁的资料,安排适当时机让他交流。要做好初步的教学设计。关于资料的搜集要指导学生收集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便于收集的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对学生信息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要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可以取代学生动手、动脑整合信息的建构过程。

三、技能演示整合法

这种方法在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常常使用。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标准动作整合于多种教学媒体中,在适当环节提供给学生,使之观摩、感受、借鉴。这样媒体提供标准的示范动作完成教师难以完成的标准示范教学。例如:体育课一些动作的分步演示,百米起跑、铅球、标枪等投掷动作的要领分解,各种器械体操动作的演示等。

由于教师受到年龄、专业以及身体条件的限制,在示范过程中难免有些不规范、不标准的动作产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正确形象的技术动作,恰好能够弥补其不足。另外,在运动中的许多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跨栏跑的过拦动作,背越式跳高过杆瞬间的技术动作,即使教师示范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瞬间的动作上。计算机模拟演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加强示范效果,在学生的头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发现整合法

发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推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发现问题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因此,发现性学习不同于讲解教学。在直接的讲解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向学生直接解释他们必须学习的内容。在发现性学习中教师利用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参考数据,向学生提出疑问,期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协作学习发现某个原理或抽象的概念,达到学习目标。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教师要积累大量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内容提出假设,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进行探讨、研究,获取数据,验证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展示、交流、评价和反思。

例如:小学数学《找规律》一课,教师为学生展示六一儿童节教室内张灯结彩,全班同学围成一圈跳舞的景观图,启发学生:“你看到了什么?”这是发现问题的过程,然后让小组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学生们回答说:六一节来了,教室布置得好漂亮,有彩旗、彩灯、还有气球。教师接着问:“彩旗和气球颜色是怎样搭配的呢?”学生说:彩旗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又一个红的、又一个黄的……气球是一个红的、一个蓝的、一个黄的,又是一个红的、一个蓝的、一个黄的……接着教师问,按这样的方法你能摆一下你手中的图形吗?于是学生开始摆图形。然后,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教科书上的图形涂上颜色,于是,学生又开始涂。这样从观察中发现,到动手操作之后,教师问谁能说一下,这样有次序的排列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喊出“规律”。然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到黑板贴图形、挂玩具的活动,加深了对于规律的认识。紧接着从直观转向抽象,从图形转向数字,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五、网络资源整合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把相关的资源整合到校园网内,要在网络教室进行上课。课中,教师要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查找,自我学习或者小组学习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全班交流、研讨、评价。

例如:中学地理《我国的旅游资源》一课,教师查阅了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把我国的重点旅游景区、名山大川、楼台阁榭全部收集起来,分类制作网页。同时把我国的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旅游社组织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游客的感受制成网页。上课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我国有哪些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几类,资源分布状况怎样?

(2)我国旅游资源利用状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

(3)怎样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结合以上三个问题,全班学生自愿选题,自愿结合小组,查找学习资源,探讨问题,小组统一认识推荐发言人,

微博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存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语文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微博客在2009年风靡全球,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发布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随时随地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或发一个网页链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分享给朋友,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信息,随时和你一起分享、讨论。因此,我们利用微博架起语文和生活的桥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想象奔驰、思考强化、情意丰富,使学生从趣味的对话中“玩”出对语文的兴趣来。

一、微博简介

继博客、视频、SNS之后,微博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微博凭借短小、快捷的传播特点,以及网页、客户端、手机端多种多样的发布形式,迅速成为互联网最热门应用。基于微博的功能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将其移植到教育中,发挥教育功能,促进教育信息化。

二、微博教学应用功能分析

1. 简单易用,中小学生可以很快上手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局的博客来说,微博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中小学生课外时间不是很充裕,上网时间不多,微博的低技术门槛可以让中小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其使用方法。另外,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微博信息短小的特点,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代表各小组阐述观点。这节课学生学习主动,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依靠协作学习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教师要加强巡查指导,避免学生盲目上网,对于操作技术较弱的学生要及时帮助。

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学习,把问题一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自己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把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每刘静静

2. 信息传播便捷,随时随地交流

微博网站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可以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用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语文很多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点滴感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分享欲又比较强,学生可以根据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更新内容,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3. 微博的组论坛功能组建庞大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微博有建立小组的功能,可以点对点也可以一点对多点。用户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起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群组在上面发布话题作文,或者针对一个问题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发布内容形式多样,表达方式“多媒体”化

微博系统支持文字、视频、音乐、图片等多种格式的发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生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其它

微博还具有很多其它实用的功能,如搜索功能可以帮助师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悄悄话功能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等。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把微博引入教学中时,首先要对不同微博网站的功能特点进行评测,根据需要选择某个微博作为教学平台。国内主要的微博网站有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它们特色不同,各有侧重。比如:搜狐除“一句话博客”之外,特点在于和博客、视频、相册、圈子、新闻的整合,发挥矩阵优势。新浪微博则支持文字、视频、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发布,其特色是公众人物用户众

一部分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必然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实践,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科学的整合方法。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的几种方法,不一定准确,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上一篇:膨润土水泥砂浆下一篇:普洱茶栽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