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意识培养

2024-07-14

职业意识培养(精选十篇)

职业意识培养 篇1

一、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方面的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 这种意识可通俗地理解为一种就业意识。

二、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越来越淡薄。客观原因来自社会和家庭, 主观原因来自学生本身。目前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有的素质较差, 培养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有难度。特别是在走上实习岗位或就业之前, 有的学生缺乏一种危机意识, 贪图安逸享乐。因此, 工作后多数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很难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 应注重学生自信意识的培养。中职学生一般来讲都特别聪明,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在以前的学习阶段, 自信意识未被唤醒或是表现出来后受到了压制。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要积极引导, 肯定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或参加活动时取得的每一点成绩, 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 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 从而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技能操作中也能信心十足, 更加努力。

其次, 中职院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抓住各种契机,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实验室;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学校办学实力及实习成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或到相关单位实习, 这样学生的实践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还可以逐步认识到自己将来要从事工作的特点,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最后,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类院校应合理安排学科教学。传统意义认为, 职校学生学有专长就可以了, 其他的不重要。殊不知, 这样的单一型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从业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 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职业操守。学校应按学期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课程, 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知道什么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等, 让他们认识到平凡职业的伟大、光荣之处。特别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 学校要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 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 做即将从业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 为学生走向实习或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如何培养员工职业化意识 篇2

如何培养员工职业化意识

互联网转载

职业化 “ 通俗地理解就是员工以自我经营的观念对待自己的事业,树立为自己打工工作的意识,具备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等,提倡快乐工作,强化成功意识,提高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我深知只有职业化的干部员工队伍,才是实现新奥百年常青根本前提;只有实施规范、科学、系统的绩效管理,才是引导员工职业化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通过实施绩效管理引导员工职业化?某企业绩效管理推行已经 9 个月了,根据推行绩效考核的感悟,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考核观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绩效意识。正确的绩效意识应是员工职业素质的第一要素。如何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绩效意识,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的绩效观。首先使员工正确认识企业推行绩效考核的目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核结果,消除不公平的心理负担,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的、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最终上升到团结协作实现高绩效、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素质达到自我成长的高度。推行绩效考核不是企业整人的 ” 大盖帽 “, 不是企业单方面获利。当然,推行绩效考核首先是保证企业取得经营业绩获得长足发展,而员工与企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企业百年常青,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职业化及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个人收益自然会随之得到提高。这是一个 ” 双为 “ 和 ” 双赢 “ 的过程。

其次是企业实施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企业要适应集团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必须实行规范管理。企业管理等同于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又等同于绩效管理。人是企业的根本 , 是创造经营业绩的主体 , 只有对每个人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提高工作绩效 , 才能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同时也才能满足员工的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

再其次使员工认识到高层领导推行绩效考核是该企业核心价值观 ” 以人为本 “ 在生产经营中的切实体现。企业领导首先认为,要做到 ” 以人为本 “ 就要首先在生产经营中落实企业的经营理念,把员工创造的财富合理回馈给员工,让员工真正参与到公司的利润分配中,绩效考核就是通过考核绩效,层层有压力,人人有指标,使员工达成的绩效跟企业经营利润挂钩;同时 ” 以人为本 “ 还要求建立一个公平的人力资源体系,干好干坏有区别、绩效大小见分晓,奖励绩效优异者、鞭策绩效落后者,使 ” 雷锋 “ 不吃亏,使大多数员工保持平和的心态,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的心理负担,树立职业化心态,遵守职业道德,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激活的良好状态,最终上升到团结协作实现高绩效、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素质达到自我成长的高度;最后引导员工正确对待绩效脱颖而出者:有些员工认为只要大家都好好工作了,能力差异不大,绩效自然也差不多,实施绩效考核纯粹是人为地分出子丑寅卯,要么是考评者有倾向,要么是成绩突出者会逢迎领导,这样就会或 对 考评者有意见或嫉妒脱颖而出者,其实只要大家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人与人本来区别是不大,就是因为学习创新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密切协作的团队意识、事求卓越的执著、明快严实的工作作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显著的沟通效果等的稍稍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绩效,只是大家不肯直面现实,存在东方式的嫉妒心理,不想让 ”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如果大家认识到位,自然就会追求达成上述达成高绩效的因素,自然就会养成职业化的做法,自然就为实现自身职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员工寻求提高绩效的方法:

员工如果已经正确认识了推行绩效考核的意义,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引导员工寻求提高工作绩效的方法就成为重中之重。我认为有六大法宝:

首先在设置考核指标和评分办法时要强化员工的参与意识。因为考核的目的必须先是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及达成标准,从而促使工作绩效的提高。如果单纯由考评者一方定指标,而员工并不明白为什么定这些指标,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积极参与,怎么会走好职业化之路的第一步,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呢?

第二法宝是引导员工重视指标是否适度的问题。目标太低太容易实现,起不到应有的牵引激励作用,员工的绩效也无从提高;目标太高太难实现,容易挫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没有牵引力,职业化工作绩效的提高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法宝是强化员工的沟通意识:在员工工作过程中,员工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就是不和考评者积极沟通,不能得到及时鼓励、辅导和点拨,也许会产生负面情绪,也许往往南辕北辙,只有使员工明白:绩效决不是 ” 催命绳 “,而是一根 ” 加油棒 “,通过使用沟通这把职业化的金钥匙,可以促使自身创造更高的绩效水平;

第四法宝是引导员工注重团队绩效:如果员工只追求个人工作的高绩效,而不关心团队绩效,往往会导致各人自扫门前雪,而一个团队的工作是环环相扣的,人人本位主义团队绩效不一定高,团队低绩效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不佳,员工的收入自然就会受影响。引导员工追求团队的高绩效,自然员工就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员工离职业化也就越来越近;

第五法宝是引导具备职业化技能:职业化选手最讲究术业有专攻,它首先要求专业化。员工通过主动学习和参加培训,对企业文化逐步认同,自身潜能得以挖掘,更主要的是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具备能够自我经营的职业化技能,就为提高绩效奠定了基础;

第六法宝引导员工职业素养的形成: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是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还可以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扩大品牌效应等方面着手。点滴之处见功夫,每一个细节如工作环境的维护、工作程序的规范包括佩带胸卡等是否 ” 职业化 “,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的规范程度的高低,都左右着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品牌效应。所以员工不要只关注绩效本身,只有从自我做起,做好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身边小事获得成就感,才能更加认真贯彻工作命令,严格遵守现场纪律,深入落实各项指标,确保提高工作绩效。

三、引导员工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绩效考核促使员工提升了任职资格技能,提高了工作绩效,员工就走上了职业发展通道,自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的职业目标,一方面进行的知识、技能、绩效、收入等的提升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的工作中相关的心态、价值观和自我经营等连续性的提升过程。那么,员工大多认为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既然提高了绩效,前提是自身的知识、技能无疑得到了提高,最终自然要实现收入的增长,也就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其实这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把职业变成事业。当然这需要过程的,因为结果是由过程构成的,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的过程你就是不成功者,你就没有职业化。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知己知彼和抉择的过程。知己知彼就是你要明白自己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情商,关键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拿我来说,至今还没把职业当成事业来追求,加盟现在的公司以后,公司为我提供了成长平台,从事的岗位要求提高了,我的知识、技能也得到了提升,从此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大多数员工的认可、支持,我十分感激、欣慰,工作自然充满了激情、斗志;同时我也知道个别同事误解我,背后议论我想 ” 当官 “ 之类的话语,我就非常生气,心想:你不是认为我想当官吗?我就偏要证明给你们看,我拼命工作体会胜任工作被人认可的快乐后干什么都行、怎么着都无所谓、到哪哪是边,反正我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的心理也得到了安慰。就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奇怪的 ” 价值观 “ 支撑我奋然前行,进行着自己的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根本没想过我适合是否喜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是否要立志于人力资源方面做出成就,做一个最受欢迎的人,最职业化的人,这是我真实的心路历程。最近某个管理干部培训班中,某老总讲 ” 职业生涯的规划 “ 一课时,首先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自然是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内职业生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内、外职业生涯归根到底是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最后讲到了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希望的灯,这盏灯可能有油和灯芯,却没有火苗,经常处于暗晦状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火苗,当 ” 心灯 “ 点亮时,才能看到前途原来是一片光明。这个 ” 心灯 “ 我理解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当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后,才有资格谈到职业生涯规划;当把职业作为事业来经营、从而充分经营自我的时候,才是职业化的根本标志。特别是他现身说法,拿他自己的例子讲给大家听:当他心情苦闷时,他怎么着也放不下工作,不是寻朋访友来解闷,而是钻研新知识、尝试新做法,直到乐在其中,根本动力就是他太喜欢自己的工作了,把职业当成事业来追求,不被 ” 外力 “ 所左右。对比自己,太被 ” 外力 “ 所左右,经常患得患失,为 ” 己 “ 喜、为 ” 物 “ 悲,自己有压力、工作也曾取得绩效,也得到了锻炼,但并未职业化。我举自己和这位老总的例子只是想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想提请大家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引导员工反思自我:以工作业绩和收入的提升为根本标志的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是否以潜能开发、正确价值观形成为根本因素的内职业生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更要扪心自问:我把职业当成事业来经营了吗?我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了吗?我进行自我经营了吗?

要从培养职业化习惯入手,提高工作绩效。点滴之处见功夫,每一个细节如工作环境的维护、工作程序的规范。包括佩带胸卡等是否 ” 职业化 ",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的规范程度,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品牌效应。所以员工不要只关注绩效本身,只有从自我做起,做好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人人依规矩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身边小事获得成就感,才能更加认真贯彻工作命令,严格遵守现场纪律,深入落实各项指标,提高工作绩效。

最后,要从培养自身的职业化技能入手,将职业提升为事业。职业化选手最讲究术业有专攻,它首先要求专业化。通过主动学习和参加培训,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自我经营的职业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进而提升自己的任职资格能力,使自己走上良性的职业发展通道,最终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在央视《我们》栏目中,主持人王利芬反复使用的一句客套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每次现场或者连线的嘉宾说完话后,王利芬总是加上一句“谢谢你的时间”。在这种场面上,一般我们都会说“谢谢”,谢什么呢?谢他给你面子前来捧场?谢他完美的表达给节目添了彩?要谢的内容或许很多,但一句“谢谢你的时间”,谢得最到位,最得体。因为时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最不可替代的资源。只有时间,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

别听那些花言巧语,男人是否爱自己的女人,父母是否关心自己的孩子,子女是否孝敬父母,熟人是否把你当朋友,唯一可衡量的标准就是他是否愿意因此付出时间。通常情况下有些人试图用钱来衡量,但每个人所拥有或者可支配的钱差别太大,大多数情况下你也无法判定他愿意给你付出的钱占他实际拥有的百分比。但所有的人都拥有相同的时间——一天 24 小时,他对时间的分配,决定了他对人生重要性各种元素的价值判断。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总是在寻找职场成功的秘笈。有的相信靠能力,有的人更相信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的相信关键是怎样取得老板的信任。这些都重要,但不管你相信哪一条,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时间的投入上,其实,除了极少数天资聪颖和先天愚钝的人,对大部分人来说对于工作时间的投入和职场的成就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你相信能力需要时间来学习,你需要人际关系需要时间来营造,你需要获得老板的赏识需要时间来证明。如果你的老板真要谢谢你的话,他唯一要谢的就是你对工作的时间付出。

我曾经有一个习惯,当我对一个编导的方案不满意的时候,我不会问:你用心了吗?而是会问:你用了几个小时?每到这种时候,编导都会不好意思地一笑:抱歉,昨天忙,还没来得及好好弄,你先大概看看方向?没人会好意思当着面对如此具体的问题撒谎。而且我知道,接下来肯定会有几个小时的踏实工作,而结果肯定差不到哪里。

之所以可以进行以上的判断,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公司的某个岗位上,尽管每个人的性格、品德千差万别,但从综合能力上看是差不多的。任何人的聪明程度本来就没那么大,在差不多的岗位上就更不会大到哪里。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效果和他们的时间付出成正比。尤其是共事一段时间以后,谁工作多少个小时,大概可以拿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判断的。很多年轻的员工不明白这一点,总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相信时间的付出,“聪明但不踏实”的印象就是这样留下的。

在 20 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还没有看到一个不加班的人能够有超出常人的成就。道理很简单,加班让你有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很多人梦想有更悠闲的生活,幻想能过上“农夫、山泉、有点田”的逍遥日子。在我看来,唯一可以实现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做一个体力劳动者,然后耐心等待国家实现共同富裕那一天。否则不管是做一名员工还是自己做老板,要想一份好的收入和说得过去的社会地位,你就不可能摆脱在工作上超额付出时间的命运,即使你生活在一个发达国家也是这样,更别说在咱这发展中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是以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为前提的。创新、变革和竞争形成了对大家时间的过度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提供较短的工作时间,那么就只能应付他所熟悉的工作——只有体力劳动者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而对非体力劳动者而言,相互的竞争大体上是付出时间多少的竞争。

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所有靠知识工作的人都是管理者。通常,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下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进行管理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下属——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情况下,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德鲁克认为,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可能增加,时间也没有替代品,有效的管理者和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珍惜并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对于时间管理,德鲁克给出的药方是: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要尽量多的腾出整块而不是零星的时间来应付最重要的工作;要尽量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试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篇3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素质的竞争。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这样的职业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健康的职业意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奠定成为社会职业人的坚实基础。

一、何为“职业意识”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较为稳定的、并以其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属性机能,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是大脑里进行的一种活动。而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会经历一个由肤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山猪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问它,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猪答道:“您想想看,一旦危险来临,就没时间磨牙了。现在磨尖利,等到要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可见,预先做好的准备,就是考验来临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能够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培养起他们良好的职业意识,无疑会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的优先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并最终获得成功。

三、怎样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职业意识的途径有很多种,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而言,以下八种意识,是他们进入职场的必备钥匙,也是高职教育实施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途径。

(一)授人以渔,培养学习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要求从业者知识总量必须快速增加,而且要求从业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意味着社会上所有的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关专家指出: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因此,终身学习是从“襁褓到坟墓”的学习。那么,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而言,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传授他们一些理论、知识、技能,莫不如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会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西方有据名谚:“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成为真正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重视行动,培养实践意识

有学者认为,当今的高职教育就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吃的就是专科教育的“剩馍馍”。这种认识虽然有些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我们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些缺陷。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挑战惰性,培养质量与效率意识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效率是指人或机器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在职场上坚持质量效率第一,就是在工作中不惜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动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以创造新的机遇。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最困难的恐怕就是克服懒惰。这种懒惰不仅表现在生活态度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高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懈怠、消极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任何事情的“懒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格外耐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渗透,使学生养成变被动地接受任务为主动地承担任务的习惯,帮助学生克服懒惰,逐步树立质量与效率意识。

(四)开阔视野,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关于竞争,《中庸》中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所谓“君子之学,不为则以,为则必要其成”。也就是说,人一定要自强不息,要有竞争精神。竞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只有存在竞争,只有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发挥潜力。但是,竞争又是离不开合作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这不仅要求部门与部门之间要沟通协作,也要求每一个个体要团结合作。在现在的职业活动中,既需要强烈地竞争,更需要主动友好地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伴而生、相离而失的。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必须要对症下药,要从开阔视野人手。有句广告词这样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带领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强大”,即真才实学、豁达包容,又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渺小”,即他人的优势、世界的广大。一个视野开阔的人,既可以享受竞争的快乐,又能够品味合作的愉悦。对于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样的品质

是最重要的。

(五)以身作则,培养敬业与奉献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重理想向重现实发展。从重意义向重利益演变,从重集体向重个体转化。当然,关注自我与现实并不错误,但如果过多地倚重这方面,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培养学生的敬业与奉献意识往往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通俗地讲,敬业就是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加以研究,有恒心,不怕苦,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奉献是一种只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但勤奋敬业、奋斗不息的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敬业、乐业、勤业,都需要奋斗不息、坚持到底、奉献社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认真、敬业、奉献、不畏劳苦、锲而不舍去影响学生;其次要积极鼓励、倡导学生主动奉献、勤奋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敢于拼搏、敢于负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六)培养忠诚与诚信意识

忠诚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未来从业人员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俗话说:“百年言论,千年诚信。”对于从业者来讲,忠诚与诚信,既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更是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在职场上不可缺少的德行。

其实,现在的社会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而最欠缺的是那种既有能力又很忠诚的人。比如有的大学生进入单位后,总是抱怨干活多报酬少、老板苛刻、自己可怜,于是要么占公家便宜,要么心浮气躁,要么“人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有时候会泄露公司情报,这些看似无有大碍的举动,就是缺乏忠诚、诚信的现实表现。

可以肯定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忠诚与诚信意识,是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法宝。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将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教师要把过去传统的说教变成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把忠诚与诚信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身的需求,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凝炼、提升,形成道德的内驱力,于平常之中体验做人的道理,做到知、行、信的统一。

(七)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加“WTO”和科教兴园战略的实施,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必然使得社会对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要求,其中有很大一方面是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力。这些素质都是现代的企业迫切需要的。

要跟上这样的创新潮流,保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被时代淘汰、不被职场淘汰,就必须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特别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让学生做机械的“搬运工”,要通过启发、诱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开拓、创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灵活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去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培养学生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分析、发现身边事物的缺点,并加以改进。

(八)未雨绸缪,培养企业文化意识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它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财富,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会萎靡不振,当然也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注重自己企业文化的培养与形成。对于进入企业的任何一个人,企业都希望他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企业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灵魂中去。

高职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必须要培养起他们强烈的企业文化意识。当然,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可能是形而上的,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未雨绸缪,帮助学生形成未来需要的企业文化意识。比如,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的组成。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企业文化像花一样”,它包括花叶、梗、根须三个部分。所谓“花叶”,也就是凸显在外面的现象部分,表现在企业中就是员工能够看得到的标准、手册和口号等;所谓“梗”,是指企业的规则、规定和行为方式等;所谓“根须”,则是指企业的潜规则,这是决定性的东西,不管是梗还是花叶都在有根须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通过职业岗位操练、专业实习、到企业中经受实践锻炼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卓越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意识培养 篇4

职业意识 (Professional Awareness) 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 表现为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幸福感, 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一帮助学生增强职业幸福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首先, 大学要帮助学生学会生活。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观态度。它是指人类生存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 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中国古语有云: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多数时候, 生活的表现是具体的、是琐碎的。但琐碎的背后关联着幸福。“柴米”是生存, “油盐酱醋”是让生存变得更有滋味, “茶”是让生存变得更有诗意。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懂礼节、知荣辱看似是在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基础之上的, 但纵观历史, 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之际也有贞烈之士, 歌舞升平、国泰民安之时也会有道德败坏、罔顾国法之人。所以, 大学要教会学生生活,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生活除了填饱肚子还有很多事要做。这样, “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之徒就会少一些。

其次, 大学要帮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对“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从宏观层面看,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向自然索取, 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开的车子都依赖于自然的馈赠。从微观层面看,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栽培、同学的友爱互助、同事领导的帮助提携, 甚至陌生人伸出的援手。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从这些帮助当中感受到爱, 汲取到前进的力量。反之, 索取无度、不知感恩的人, 永远感受不到爱, 会失去幸福的感知能力。

再次, 大学要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家庭是幸福的源泉和原动力, 它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之一, 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 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不为五斗米折腰封印而去的五柳先生, 并没有郁郁不得志, 反而过起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这与其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 安贫乐道, “夫耕于前, 妻锄于后”有着莫大的关系。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在女儿降生之际, 将自己夫妻名下Facebook 99%的股份捐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主要宗旨在于发展人类潜力和促进下一代的平等, 主要着眼于个人学习、疾病治疗、促进青年交流和紧密社区的构建等领域。扎克伯格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为了你们这一代的世界更加美好, 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今天, 你妈妈和我承诺尽我们人生微薄之力, 帮助应对这些挑战。”所以, 作为社会最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 以及维系家庭的责任感既是个人幸福的源泉, 更是社会发展原动力。

二基于职业幸福感的职业意识培养途径

要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感恩、树立家庭责任感只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 需要“课堂+实践+社团”模式的运用。

1.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职业浸润

“浸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职业浸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使职业意识逐渐渗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并在外表现为得体的职业形象。笔者曾对大量毕业生进行过访谈, 对比发现, 有过从业经验的毕业生和没有从业经验的毕业生相比, 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更明确, 对职业前景更有信心。

第一, 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认知工作情境。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 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 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 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 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 它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 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明确将来自己会在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情境中工作, 主要面对哪些人、做哪些事、解决哪些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认知工作情境的重要途径。

第二,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帮助学生认知工作环境。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 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 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笔者曾经到杭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去调研, 该校为了实现高仿真的情景模拟做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尝试。比如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会话时会在“日本生活场景再现实验室”进行, 该实验室复原了普通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环境, 如榻榻米的地板、矮条机, 学生进入实验室需要脱掉鞋子席地而坐。这样让学生真正了解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场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日语背后的日本文化。所以高度模拟工作场景的情景模拟教学是帮助学生认知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

第三, 通过任务教学帮助学生认知工作内容。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 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任务教学最初在语言教学中采用得比较多, 随着大学专业细化, 任务教学也被广泛应用。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老师设立任务, 课程开始阶段将任务分配给学生, 整个教学围绕设立的任务展开, 最后以任务完成的质量给课程打分数, 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将来工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旅游资源规划课程可以以这种方式展开, 让学生完成几种有代表性的景观规划任务, 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容易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2.加强实践教学, 增进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指充分感受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途径, 比如课内实践、短期 (一到两周) 见习、教学实习等。所以围绕专业特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

3.发挥社团在职业幸福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大量研究证明, 学生社团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 共同的兴趣基础使社团成员更具认同感。认同 (identification) 意指个体对比自己地位或成就更高的人的认同, 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社团大多数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的, 往往这些爱好带来的成就感在原有的生活里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在社团内, 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切磋、学习、借鉴、提升获得的成就感, 可以使其更乐观、更积极向上。

第二, 丰富的活动内容使社团成员得到更多的快乐体验。一个不快乐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快乐是觉得满足与幸福, 所以这是一种主观体验, 快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 他们好奇、渴望认同又希望与众不同。而社团多元化的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其展示自己。所以, 社团活动尽管有竞争甚至有淘汰, 但总体来说它给学生带来的快乐体验要多一些。2015 年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迎新晚会上, 戏剧社团表演的小品《父亲》, 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出学生的亲情观, 台下的观众笑着流泪, 台上的演员收获了掌声。

因此, 大学为社会输送的人才,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更要积极乐观、懂得感恩。世界上多一个幸福的人就多一份正能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课堂+实践+社团”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更有利于其未来职业幸福感的形成。

摘要:社会转型需要的人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更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高校要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感恩、明确家庭责任感, 从而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获得职业幸福感。为此, 可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职业浸润;加强实践教学, 增进职业体验;发挥社团在学生幸福观形成中的作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关键词:职业意识,职业幸福感,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婷、王益宝.员工幸福感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 (中旬) , 2011 (5)

[2]王佳艺.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8)

[3]池琳琳.社会支持对90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述评[J].魅力中国, 2013 (19)

[4]周玉林.湖南武警战士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职业意识培养 篇5

论专业课教学中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优化发展进程中,各高职院校的职业意识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而忽视了能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职业的专业课.就如何在专业课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作 者:韩艳华 作者单位:临汾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山西・临汾,041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30关键词:专业课 高职生 职业意识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培养学生 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意识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学生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学校、教师,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呢?现谈谈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见解。

一、引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

新生入学,我引用【弟子规】的话教育学生:“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说,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尽力去准备,父母希望我们成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我们要尽能力去做到;父母所厌恶的事物,我们要小心谨慎去除掉。现在,父母把我们送到职校学习本领,我们就应该刻苦学习,成全父母的心愿。而父母不喜欢我们在职校得过且过、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我们就应该尽力去除掉这种陋习,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抽烟酗酒。考试后,成绩出来了,有高低之别,我便引用【弟子规】的话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意思是说,看见他人的善行和好成绩,要立刻向人家学习看齐,纵然能力与别人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职校学生多是普通百姓的子弟,他们纯朴善良,能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苦衷,因此,比较易于接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和教育,效果也就十分显著。

二、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提倡开展市场调研、开门办学,推行“产销衔接”“订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我校地处临桂,在“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思想指导、鼓舞下,学校对准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类别,并组织学生到县城企业参观、实习或做义工,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工厂、学会做人、学会做工、学会吃苦、学会爱岗敬业、学会团队协作、学会服从命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学生进工厂参观、实习的过程,是 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过程。在工厂环境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耳闻目睹,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实践证明,“产销衔接”“订单培养”的办学方针,对职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改变了平时学习、表现都不令人满意的部分学生陋习,使他们改头换面,上课不再趴睡、听课不再走神、实习不再偷懒,变得天真活泼,团结紧张,充满激情,奋发向上,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

职校学生多是中考落榜生,在人生路上,他们曾跌过一跤,经受过一次挫败,有自卑感。所以,新生入学,教师要对他们多加爱护,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嘘寒问暖,悉心关怀,帮助他们净化灵魂,消除自卑,重新树立信心,发挥潜能。这样做,不仅能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稳定学生思想,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让教师爱的阳光透过他们的心灵,融化冻结在他们心灵上的冰块,拨开笼罩在他们眼前的迷雾,从而心明眼亮,看清前途,高举信心大旗,朝着新的目标,迈向新的职业生涯。我的实践证明,大部分职校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在新的环境里,刻苦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四、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

好习惯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教师要注意教育,让他们懂得实习的目标、任务和意义:自己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哪些事非要做好不可;认识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学校、对企业,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该有多重,从而激发斗志,重视实习中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茍地把工作做好。

责任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掌握过硬专业技能、造就自己就业前程的前提。正式实习之前,教师要认真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点,不管是技能方面的,还是生活细节方面的,都要进行及时表扬;对不足之处,也要如实批评指出,以警示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鞭策,共同进步;注意环境渲染,在实习场所,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以便用先进的企业标准来规范学生行为,使其认真遵守实习制度,刻苦锻炼专业技能,努力维护集体荣誉。

五、大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教育学生懂得集思广益,众志成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理解“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句话的真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协作意识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大有裨益。实习时的分组十分重要,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让不同素质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或特长,共同完成一项综合类的实习任务。如在餐厅服务、旅游服务中接待服务,就应如此。如果单凭个人的力量,就难以把接待工作做好,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提高协作意识,互相配合默契,才能把接待工作做好。所以, 就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不能让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坏习惯抬头。

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指示,都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的实习任务,遇到问题,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具有开放性或拓展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设计出多种可以完成任务的方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或途径来解决。

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路径浅析 篇7

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都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终身教育理念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教育学依据。因此, 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职业意识培养, 更好地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 努力促进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2.职业意识内涵

职业意识主要是在职业环境中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和态度, 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主要包括诚信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敬业奉献意识、质量效率意识、交际沟通意识、创新竞争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学会学习意识、规范意识、 法律意识、独立意识等。职业意识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 随着职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1]。

职业意识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核心, 决定了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意识是学生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强调职业意识教育,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也是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3.职业意识教育必须全程化、系统化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职业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设置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毕业教育环节等, 但职业意识教育的系统性不强, 缺乏科学规划, 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为主, 并未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确定、实现职业目标, 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本质帮助, 导致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盲目从众、创业意识较差、理想与现实脱节等[2]。

职业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因此, 必须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将其贯穿于人才方案的全过程, 并有机地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 全面科学地构建职业意识教育内容体系, 树立系统全程观念,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世界观。从大一开始, 就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职业意识培养, 全员重视,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全程系统化职业意识教育路径分析

4.1着力构建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模具专业课程的调整、选定由校企共同确定, 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之路。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 本着突出能力、优化体系、尊重认知规律等原则设置课程。课程的内容及时关注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及时更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动态调整之中。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通过知识、技能的应用, 提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强调文化与专业基础课为职业能力服务的原则, 按照市场需求、就业导向等原则, 设置我院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主要构成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拓展与素质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五大功能模块。

4.2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4.2.1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意识教育。

专业知识教育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点,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有助于学生感知职业角色、激发学习的动力、主动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 并不断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规划自己, 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效衔接。专业教学中, 院系共同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环境, 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逐步形成职业角色意识, 树立健康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

4.2.2职业意识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我院实践教学以校内为主, 穿插深入企业, 顶岗实习以企业定岗为主, 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践行自己的职业责任与行为。随着感性认识的积累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职业意识会产生质的升华, 从而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角色, 并感知未来的职业。在实践教学中, 主要通过营造企业氛围、突出实践过程、重视安全环节等途径培养职业意识。首先, 高度重视安全教育, 特别是在危险系数较高的金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数控实训等实践中, 强化场地、岗位设备、动手操作等的安全规范与管理, 注重细节, 并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 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意识;其次, 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劳动观念、独立协作意识、规范自律意识、创新意识的教育等, 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体验创造的辛苦, 磨炼坚强的意志, 锤炼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再次, 精心营造企业氛围, 主要从建设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室、实施情景仿真教学等方面入手, 营造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 融企业要素、职业岗位为一体, 使学生进入实习场所就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氛围, 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

4.3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指导高职生特别对大一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从新生入学开始指导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设计,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大学三年生活, 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 逐步认清形势, 准确定位, 端正职业态度, 进而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培养社会情感, 自觉、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促进个性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职业品质和职业认同感, 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3]。

4.4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职业意识能力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德国职业院校强调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 特别重视企业环境对学生社会意识培养的作用。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法律责任意识、道德规范意识、 诚信服务意识、质量效率意识、创新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目前, 面临就业难的新形势,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竞争与创新意识, 树立合作创新理念是大学生今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职业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主要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营造有企业氛围的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实践实施企业班组制管理、与企业人员座谈交 流、企业见习、假期企业实践、长期聘用企业人员定期兼职授课、企业招聘进校园等, 使学生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 增强对未来任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 加深对社会能力的内涵理解, 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4]。

4.5加强职业意识指导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 创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职业指导队伍, 有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渗透,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 努力为学生提供全程、科学、系统、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

4.6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最佳时机。

近年来, 大多职业院校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社会实践, 坚持走校企合作路子, 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校企合作使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化, 融入企业速度加快, 在获取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同时, 增强了质量意识, 形成了工时与效益观念, 极大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能力。我院十分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坚持走工学结合道路, 努力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目前, 我院模具专业试行“2.25+0.75”模式, 即在第5学期12周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同时在毕业之前, 合计安排1周毕业教育环节,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模式是目前我院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4.7强化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意识是构成职业意识的核心要素。只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毕业生, 才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受到企业的欢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冒险精神、大胆进取、不怕艰险的意志、独立工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合作沟通能力和竞争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 因此, 要在专业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就业、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敢于拼搏的勇气和决心, 敢于大胆设计改造产品技术等。创业意识教育除突出掌握专业技术之外, 还需加强有关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就业形势的宣传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自主发展,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建立导师制的创新创业团队, 是职业意识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与有效形式。近年来, 我院模具专业通过创新团队活动, 团队协作意识教育等初见成效, 团队获得江苏省工科院校创新制作竞赛三等奖一次, 两项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并顺利结题, 连续三年获得华东区三维CAD竞赛一等奖四人次, 二三等奖若干, 多人次成功创业。院外获奖与创新项目的省级立项等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鼓舞了其他创新小组创新的激情。在创新团队活动中, 他们在团队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学会了沟通、协作、解决实际问题, 促使了学生职业意识初步形成与稳步发展。

5.实施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方案

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方案应贯穿三年的教学、课内外活动与顶岗实习的始终, 三年培养内容措施及形式各有不同, 呈递进式。第一学年, 内容侧重专业认知与发展、职业特点、素质结构、价值观、专业基本能力、人文素养等内容, 教育形式主要有:新生专业介绍、军训、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网络宣传、专题讲座、人文选修课、企业考察等,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专业, 了解行业现状, 稳定专业思想,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初步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形成责任诚信、交际沟通、社会服务、学会学习、法律、自律、独立等意识。第二学年, 侧重在专业理论及实践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 注重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操守、团队协作、创新竞争、规范等意识, 采取的主要形式有:工学结合的专项实践训练、短期企业感知实践、创新团队、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 培养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发展方向、清晰社会人才需求的综合素质要求, 获取专业核心技能与证书具备一定创新创业基础能力等。第三学年, 主要培养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 熟悉市场需求、求职方法技巧、挫折体验等, 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敬业奉献、质量效率、交际沟通、社会服务等意识, 主要采取基于校企合作的综合实践项目训练、顶岗实习、心理咨询、企业招聘进校园、与优秀往届生座谈、升本教育等, 帮助学生合理设定求职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 从容就业[5]。

6.结语

强化对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文章从分析职业意识内涵入手, 主要从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渗透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等方面全程系统地分析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路径, 并实施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方案, 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证之.21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 2010 (15) :19-21.

[2]吕明.浅议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育[J].职教论坛, 2010 (2) :79-80.

[3]杨东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4) :128-130.

[4]魏玲.职业意识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9 (7) :153-154.

职业意识培养 篇8

一是审计教学困难重重, 既难教, 又难学。难教, 是因为审计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 审计理论中审计的目标、重要性的概念、审计风险、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较抽象难以理解, 审计实务中的环境和对象也处于较大的变化之中, 课堂教学仅能展示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且效果较差。且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教学设计, 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激励机制的运用、媒体的设计等;在教学实施环节以教为主, 不能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教学, 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缺乏师生间思维的有效碰撞, 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协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结束环节未能有效总结课堂的教学内容, 没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难学, 是因为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践知之甚少, 面对抽象难解的理论只会感到空洞无物, 毫无兴趣, 加上审计实务中诸多技巧难以掌握, 无从下手。目前审计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实践的需求, 更无法满足职业判断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 急需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完善的办法。

二是审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实质上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职业判断的综合评定, 属于再判断的范畴。会计通过职业判断所形成的会计资料是审计职业判断得以进行不可或缺的依据。会计是审计的基础, 会计职业判断同时也是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由于在会计教学中没有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加之审计教学困难重重, 更不用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素养了。

三是审计教学中未能注重逻辑训练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莫茨和夏拉夫 (1961) 认为逻辑学是“审计学科之母”, 并广泛采用哲学、逻辑学、数学、历史学和道德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审计理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从20世纪末批判性思维在审计领域出现之后, 在国外倍受教育界的重视, 其与会计、审计专业的结合得以迅速发展。美国于1967年就开始注重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要求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学会欣赏人文科学。但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 会计和审计专业课程缺乏逻辑训练, 也未能充分重视批判思维的培养, 导致职业判断意识缺失。

二、审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

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课堂是培养职业判断意识的重要场合, 要想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佳的知识传递切入口, 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主要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获得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初步感悟;教师用设计好的浅显易懂的引例导入理论知识的讲解;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设计问题情景和场面, 以便师生互动环节的展开;在重点和难点处设计难易适中的典型案例,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环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结合所要讲解的内容, 引进课外资源,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针对学生无法亲身体验且不易理解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电教辅助教学手段, 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有效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开放的、充满启发诱导, 学生能够顺畅地各抒己见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引例的分析和拓展, 从最佳切入口切入教学,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重点、难点, 尽量采用多角度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地充分展示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展示程序的递进逻辑和过程。浓缩审计理论, 将一部分理论融入教学案例之中, 让学生以审计人的角色参与其中, 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新知识,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 深入思考, 在协作和互动中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 老师还应该适时告知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将要结束时回顾教学过程, 归纳教学内容, 以便学生总体把握当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 不仅要学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学会为人处事, 学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各种成功和失败, 从而渐渐形成职业判断意识。

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讲解法、案例分析、示范模拟、角色扮演、虚拟课堂和互动教学等, 各种方法都有其相对的优势, 也各有其缺点。传统讲解法具有信息量大、比较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 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比较直观, 针对性强, 信息交流较为充分,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上有优势, 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教多的知识经验, 缺乏系统性;案例分析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便于理解学习的内容。因此, 应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实现最佳的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如多媒体演示、看录像、听录音、小组互动、现场演讲讨论等, 于何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应予以精心设计和安排。

三是通过审计案例教学传授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所需的隐性知识。在人们获取的知识中常常会有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主要通过反复地观察和模仿、亲身实践等方式去领会和掌握, 职业判断所需要的就是这种隐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讲, 最好的方式就是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将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 使学生参与其中, 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 经过不断思考、归纳、领悟, 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这正是隐性知识形成的基础。通过案例中创设的具体情境可以让学生感知具体的审计判断。在案例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鉴有经验的审计师的业务档案, 将其真实的判断过程展现在课堂上, 让学生“直接”参与审计师的思考过程, 学习和领悟审计师判断的技巧, 感知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轨迹, 从中获取审计判断的经验, 同时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做出职业判断, 不同的判断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判断结果, 而不同的判断结果又会对审计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样边观察边思考, 边领悟边讨论, 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此外, 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考过程。案例教学重在过程, 得出结论之前的思考过程才是课堂的主题。运用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 通过团队协作和互动完成多角色扮演产生多种观点, 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 帮助学生将其原有的感悟升华, 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搜集和选取案例, 自行分组讨论,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从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

四是大胆创新,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且容易理解。与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 审计应该是最乏味最难以理解的科目, 要想解决难学难教的问题, 就必须创新。

五是在审计教育中强化哲学、逻辑学等课程,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审计的职业判断与批判性思维一脉相承, 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正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以独立的视角来分析和评价所获取的证据, 以职业怀疑态度在否定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判断, 职业判断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强化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判断的质量。审计职业判断要求审计人员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 以质疑的思维方式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进行辩证分析并评价证据的有效性, 敢于对信息的来源、性质、真伪等提出疑问, 对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 敢于挑战权威,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从而在否定的基础上筛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为审计判断的形成提供理性的基础。要培养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批判思维的能力, 就应当将哲学、逻辑学纳入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教育中专设逻辑学的课程, 同时在审计课程教学中根据需要渗透逻辑学的相关内容, 有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逻辑学知识,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为批判性思维准备“推理元素”。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性思维特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包括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在审计基础课程中应以情感教育为主, 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观点 (情感要素) , 培养其自信心和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行为要素) ;在中级审计课程 (简单的案例分析) 中, 培养学生对审计中不确定问题的忍耐性和相应的应对能力, 如提出多元的处理和解决办法 (情感要素) , 同时培养学生在审计实务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行为要素) ;在高级审计实务 (复杂的审计案例) 中则以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为主, 培养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最终选取证据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作出理性判断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职业意识培养 篇9

一、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建立向上的职业意识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基础。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即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被动接受训练阶段与独立工作期间的主动自我实践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顺利过渡就依赖于主体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意识是对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态度、认识和看法, 是对自己完成工作过程的解读与评价。许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通过选择专业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但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还很模糊。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学校创设的环境与强制训练中形成的, 在整个过程中, 训练主体大都处在引领状态, 因此称这一阶段为被动学校训练阶段。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工作, 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他们会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企业的环境中, 按照企业的规范与制度要求自己, 这时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因此称为主动自我实践阶段。由学校到企业, 学生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如果要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环境, 达到企业的要求, 学生在学校内就应该在认知上建立相关的理念, 也就是建立稳定、向上的职业意识。只有学校方面创设了职业意识宣传与教育的环境, 学生才有可能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职业意识体系, 这种职业意识会指导他们由学校人顺利过渡到职业人。

职业意识直接指向对工作、对职业的理解, 由此看来, 职业意识就是立足于职业层面的一种思考方式与认知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正向是与企业的文化内涵和管理观念一致的, 是有利于企业与个人发展的;负向是和企业要求背道而驰的, 是有损于企业与个人发展的。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 良好的、向上的职业意识能够有益于其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反之, 堕落、消极的职业意识会让人误入歧途。在职业生活中, 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职业是生命存在的最积极方式。

一般人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为养家糊口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种态度往往会使他们消极怠工, 身心疲惫。但是,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工作的价值中才能得到体现时, 就会兴致勃勃, 热情百倍。

2. 个人价值是在累积中体现的。

许多新上岗的年轻人野心勃勃, 希望在短时间内出类拔萃, 夺得头筹。但他们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撞得头破血流, 因为他们忽视了“个人才能是在一个极为充分的过程中实现的”, 不能急于求成。只有静下心来, 脚踏实地, 个人价值才会逐渐被发现。

3. 爱岗敬业是职业生命旺盛的根本。

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上, 对一项工作长期持久的热情会使职业人逐渐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 脱颖而出, 个人潜能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出来, 进而能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推到顶峰。

4. 职业是展示个体的一个舞台, 它的前期是覆盖个性的, 后期是彰显个性的。

从业者要进入一种行业, 从事一种职业, 首先是失去自我, 失去个性地服从, 即以接受的方式融入到职业中去, 成为职业的熟手。在熟悉工作后, 从业者才能在遵从规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工作也会因其独特的个性而卓有成效。

二、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

积极的职业意识, 既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熏陶, 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宣讲, 还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语文学科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和渗透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 只要用心设计, 就能实现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的培养。

1. 阅读教学中职业意识的培养。

阅读的教学媒介是文本, 文本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一位关注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语文教师, 总会灵活地选择文本中与职业意识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既是生动的, 又是具体的, 培养效果也会很好。仔细分析积极的职业意识内容, 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价值观、成就观、责任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 凡是涉及到以上内容的文本, 教师都可以联系职业生活对学生适时引导。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可行的, 但在具体实施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其一, 偏离教学主题, 把语文课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课。教师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这个目标, 忘记了课堂教学目标, 导致语文课沦为政治课。

其二, 不能由文本思想自然生成与职业相关的认识, 生搬硬套, 职业意识培养变成了教学负担, 这样不但不会从正面影响带动学生, 而且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其三, 学生听课时只把教师的讲述当作热闹来听, 背离了教师的教学意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使用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一是教师要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巧妙穿插职业意识教育, 要以学科教学为主, 职业意识教育为辅, 不能喧宾夺主, 失去学科教学的实质意义。

二是在渗透职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通过启发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自主地将认知观点与职业意识联系起来。

三是职业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不是强硬的, 是自然渗透的, 不能为教育而教育。教材中有相关内容的, 教师要认真教育与引导;文本中不包含相关内容的, 要跳过不提, 决不能牵强附会。

2. 写作教学中的职业意识培养。

职业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来实现。入学、阶段实习、就业是职业学校学生校园生活必经的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教师都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鲜明的写作任务,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实现对学生良好职业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入学之初, 会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语文教师可以借此以“描绘我的未来”为主题, 引导学生想像自己未来工作的情景与细节, 带着美好的愿望看待自己的职业。在作文讲评中, 还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倾向,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职业教育最大的魅力所在。这种模式给学生创造了较普通教育更丰富的生活环境。学生经常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 返校后,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实习中的见闻, 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写下来, 并在作文批阅中了解学生的想法、看法, 最后在讲评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职业意识引导。

学生面临就业时, 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写自己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看法, 写写上岗前的心情与态度。根据学生表达的内容, 教师可及时进行积极的职业意识引导与教育。

作文是考察学生思想认识与情感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语文教师通过作文前后的指导与讲评, 灵活、生动地开展职业意识的灌输与教育, 实现最有效的职业意识教育。语文教师除了抓住学生特定时期的活动来渗透、实施积极的职业意识教育之外, 还可以设计“价值观、成就观、责任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主题写作活动。

三、培养职业意识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向上的职业意识, 对教学的实施者与执行者——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说,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具有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 要以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具有专项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作为目标, 并在这个大前提基础上, 面向企业人才需求, 制定学科教学目标,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个目标。融入了职业教育色彩的语文教学, 必然能够凸显出职业素养教育, 也必然能够实现积极的职业意识的培养。

2. 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文化。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由于其角色的限制, 对所教专业了解不多, 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了解得更少, 这种局限性难以转变他们的教学思想, 更难以在课堂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语文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特色文化, 通过真实的感受触发教学灵感, 树立职业化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

职业意识培养 篇10

一、将职业角色认知教育引入高职教学体系

职业角色 (professional role) 是指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期望行为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形成职业角色意识, 首先要求从业者对自身在职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职业责任和工作要求有系统的感知和认识。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渗透职业角色意识培养, 应率先将职业角色认知教育引入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在入学教育中专门安排了专业教育这一环节, 专业教师应在此过程中突出对职业角色的认知教育, 让学生对特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形成系统的认识, 明确“未来我是谁”, 从入学起就在头脑中形成职业角色的意识。结合笔者所在的文秘专业, 我们不但重视专业教育环节中的职业角色认知, 还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秘书职业认知》课程, 系统地介绍秘书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工作方法及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并辅以实地参观、从业人员讲座等方式, 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我是秘书”的角色意识, 并能够依据秘书角色认知过程中形成的认识, 科学地设计未来三年的学习和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此外, 我们所在的学院还将专业实践周列入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而第一个学期的专业实践周则以各专业的职业认知为中心内容, 强调各专业学生要深入实际岗位具体感知对应的职业责任和工作要求, 其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尽快明确职业角色的内涵, 从而树立一定的职业角色意识。实践表明, 将职业角色认知教育引入教学体系, 有助于学生从客观上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认清自己在职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并摆正自我在工作中的位置。这不仅保障了职业角色意识培养工作的有序展开, 也为后续职业化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强化职业角色趋同

趋同, 意即向着相同或相近的方向发展。作为心理学范畴内的角色意识, 其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特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主观认同和朝着相同方向发展的主观意愿。建立职业角色意识的根本点在于产生职业角色趋同。职业角色趋同将激发学生主动运用职业角色意识来调整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并自觉应用职业角色所承载的责任去规范自身的行为。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角色转换不到位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学生总是站在职业之外学专业, 以学生身份应对岗位工作, 没有真正学会并做到用职业角色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而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化的职业行为始终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应以教学活动为载体, 强化学生职业趋同感的建立, 即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以职业角色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来完成工作任务, 逐步形成“我就是谁”的主观意识, 从而实现深入把握职业角色, 并朝着真实的职业角色发展。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工作思路:

1、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 教师可以通过多创设仿真或全真的

工作情景, 将学习内容项目化、任务化,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工作过程, 学习场所转化为工作场所, 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学习者身份转变为工作者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感。目前高职教学所倡导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其主旨在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 “学生通过对技术 (或服务) 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其中便渗透着将职业角色意识等隐性职业能力培养融合于专业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思路。

2、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教师可以多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化

教学等以学生扮演职业角色、体验职业角色工作情境、实践职业角色工作任务为内容的职业化教学方法, 赋予学生特定的职业角色, 为其创造自主运用职业角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特定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处理能力, 增强其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 同时也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的理解,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工作行为与规范化职业行为的趋同, 从而突出职业角色意识培养工作的实效。

3、作为教学主要实践环节的实习实训更应成为强化职业角色

趋同的重要阵地。实习实训是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主要途径, 也是进一步深化职业角色意识和建立职业行为方式的有效平台。在此过程中应尤其强调学生的职业角色体验和身份意识养成, 引导学生迅速转换角色身份, 准确把握角色定位, 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岗位工作中进一步丰富对职业角色的认知, 更近距离地趋同于职业角色的规范化行为方式, 从而实现与岗位的无缝链接。

职业角色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贯穿于高职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寻求职业角色意识培养与高职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并有效推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盐酸曲美他嗪片下一篇:特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