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注射

2024-09-01

高压注射(精选九篇)

高压注射 篇1

树干注射是一种新的化学施药技术。通过向树干内强行注入药剂,将林木、果树所需杀虫、杀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液直接进入木质部导管的蒸腾液流中,传导到标靶部位,从而实现防治病虫害、矫治缺素症、调节植株和种实生长发育目的。它具有不受降雨、干旱等环境条件和树木高度、危害部位等的限制,施药剂量精确,药液利用率高和不污染环境的特点。这种技术对于林木和乔木果树一些难以用喷洒技术防治的钻蛀害虫、维管束病害、线虫、结包性害虫、具有蜡壳体壁保护壳的吸汁性害虫以及较隐蔽的钻蛀性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对幼虫及成虫都有杀伤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美、日、法、英、德、韩、瑞士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我国也先后有1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众多技术推广、生产单位展开了积极研究工作。其相关技术和产品已开始应用,在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绿化、行道树林木和果树害虫防治中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7,8,9,10]。但很多类型注药机存在着整机操作复杂、注射压力不足、药液外漏和回流等问题。为此,在对国内外3种类型树木注射技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树干注射加压、密封和传导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注干机具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为树干注射法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的机理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树木木质部的导管、伴胞、筛管、筛胞等组成树木的疏导组织,导管和伴胞是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道,筛管和筛胞构成树木代谢产物的运输通道,如图1所示。内吸性药物、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物进入树体内能随树体内水分运动向上运输;在向上运输途中还有横向运输,即能从根部向顶稍、叶片传输、扩散、存留和发生代谢。不仅如此,有些内吸剂和养分到达叶片后又能随下行液经韧皮部筛管转向根部,或直接从木质部内韧皮部转移、传输、扩散、存留和发生代谢。树干注射施药(肥)技术就是利用树干自身的这种物质传输扩散能力,用强制的办法把药液快速送到树木木质部,使之随蒸腾流或同化流迅速、均匀地传导到树体各标靶部位,从而实现防治病虫害、矫治缺素症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的目的[2,3,4,5,6,7]。

2 树干注射的3种技术路线比较

2.1 无压、低浓度、大剂量注射

无压、低浓度、大剂量注射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将药剂瓶固定在树干,将注药针管插入树干,药液通过针管而缓缓进入树内。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省事、成本低、防治效果较好;但注药速度缓慢,依靠药液本身扩散作用进入导管系统。由于注孔周围长时间的药液浸润,如果采用了高浓度的农药,可造成对树木形成层和韧皮部等组织的伤害。即出现注药部位药害。故必须使药液的浓度降得很低,通常要低于2 000×10-6。这样又使注药时间大大延长,因此使得能够应用的药物受到很大的限制[11],同时这种注射方法,注药期间要长时间看管。

2.2 高压、高浓度、低剂量注射

高压、高浓度、低剂量注射机具如图3所示。其原理:药液在外力的作用下,快速进入并储存在树木木质部中,之后随蒸腾作用传导到树体各个标靶部位。这一技术路线可以克服前一技术路线的不足,只要增压机构、针头设计合理,注射针头与树木密封性较好,保证各种软硬树木的注射所需要的压力,药液便能顺利进入树木蒸腾导管中。但如果注入药液的速度过快,大于导管等输导组织允许的流动速度,树木导管会发生暴裂[11]。

2.3 高压、低浓度、大剂量注射

这一技术路线与前一技术路线基本相似,不同之处,这种注射的所需药液注射剂量大,每株树需要注十至几十千克药液;每株树注药时间长,要求注药机的单向阀及增压部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对注药机具在设计、制造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压注射关键技术研究

3.1 注射压力

注射效果与注射机的注射压力直接相关,以高压将药剂直接注入到树木导管腔和木纤维间隙,注射效果最好,对树干的伤害也最小。用发动机气缸压力表改进的压力测试表对常见的树种进行染色注射,并对注射压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为:软材如杨树要用1.5~3.5MPa压力;中硬树种如松树、苹果等要用3.5~9.5MPa压力;硬材质如刺槐、中槐等要用9.5~14MPa压力。低于此压力,药液不能注入树干。测试结果表明:树种不同,药液注入时受到的阻力值不等。

3.2 内吸剂药液的筛选

试验证明:注射用药最好是内吸剂,便于传导。水剂比乳油传导更好一些,并可减少溶剂对植物的药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在选择药剂上应为中性和酸性,不能选择碱性药剂。因为药剂经注射进入木质部导管以后,对中性和酸性物质的流动阻碍很小。相反碱性药剂很容易被木质部细胞壁上的负电荷所吸附,影响传导。

3.3 注射针头

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注射针头是直接影响注射工效和注射质量的关键部件。在针头与树体(木质部)密封良好、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药液才能注入树木木质部,因此针头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注射质量的高低和注射机设计的成败。目前,国内外注射机针头主要有O形密封圈阻封、旋进密封和自进密封等形式。通过对诸多针头实验研究,表明自进密封式效果较好,只要最佳刃角、出药孔、针头锥角设计合理,进针阻力与刃强度达到最优,针头与树干结合紧密,密封较好,药液不外漏,能进入到树干的蒸腾导管中,传导到标靶部位。同时,树干创口较小,容易愈合。

3.4 注射后药剂传导的速度

利用注干后间隔一定时间并在不同方向和高度采取树叶,用气象色谱仪分析叶片农药的含量,以断定其传导速度。注药后12h树顶端含药量为250.88μg/g,而距地面1.5m处平均含药量33.96μg/g,2.5m处6.90μg/g,整株平均含药量为97.25μg/g;注药后24h树顶含量最高,可达1 340.82μg/g,整株平均含药量为509.75μg/g,随着取样时间延长含药量后逐渐下降。注药后25天平均含药量为15.20μg/g。第30天为1.229μg/g,如图4所示。说明药剂注干后,可以随蒸腾液流传导到树木的各部分。注药后12h可达树顶端,24h为高峰期。

3.5 高压腐蚀条件下的密封问题

从注射头与树干接触处到注射机加压系统各零部件之间必须形成一个以针头出药口向木质部输导组织开放的单项高压通道,才能使注射成功。除针头的出药口开放外,加压时整个通道的其他部分都必须确保密封,才能使农药注入树干。由于个别农药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又缺乏润滑性,因此对以化学药剂为介质施以高压,防腐密封十分重要,在注射压力提高后,密封要求会更高。对需要防腐密封的部位可选用陶瓷金属复合材料以有效保证密封,提高可靠性,延长注射机使用寿命。

3.6 注射部位和深度

一般防治光肩星天牛钻蛀性害虫时,注射部位为距地面1m以下的树干上。注射在1~2年生的新生木质部的边材上,药剂可以随蒸腾液流上升到树冠以及叶面。注射深度不易过深,过深传导不好,过浅容易伤害韧皮部,应按不同树龄树种选择注射深度。如果防治根部害虫最好注射到韧皮部,药剂可在随筛管传导到根部起到防治作用。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多次试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3.7 关于注干对树木伤害问题

注干必然会引起伤口,伤口对树干本身的影响如何,笔者进行了一些研究。试验表明,无压和低压注射容易造成注射口附近组织受到伤害,无压注射时,药液在注射口附近通过侵润扩散的方式向四周渗透;低压注射时,使药液易注入皮下,对新生木质部和形成层活组织造成伤害。高压注射,由于药液能够直接进到树木导管腔和木纤维间隙,树干伤害小。通过对杨树进行高压注射后,对注射口周围的组织取样进行光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壁稍有加厚,其它无异常现象,对树木本身也没有发现其他的伤害,说明高压注射是树干注射技术的最佳选择。

注干伤口愈合情况随树种不同而异。通过观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树干注药后伤口大部可在翌年愈合,树木生长正常,长势良好,但注药孔附近产生梭形枯斑。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注射相等剂量药剂,杨树上产生的枯斑比较大,愈合率也较低;而榆树枯斑比较小,愈合率较高。说明:树种不同,对药剂反应不同,组织密度比较大的“抵抗”能力比较强,表观为枯斑小,愈合趋势强[2]。

在制备注射剂时,选用适宜的原料,采取适当的混配、稀释等制剂技术,可把伤害和感染减轻到最低程度,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4 今后研究的方向

树干注射施药技术以及机具的研究经过近1个世纪的发展已日臻完善。众多的研究已揭示了注射、传导、药害的机理, 注射施药技术无疑为化学防治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且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展示了良好应用前景,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大面积采用树干注射施药技术防治病虫害。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各地区各种树木、果树的虫害发生与危害也各具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及机具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针对不同树种、不同病虫害防治的树干注射理论的研究,重点围绕不同树种间木质部组织的生理学特性、力学特性与树木注射针头及注射压力之间的关系等树干注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2)对以化学药剂为介质的润滑与密封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由于注射压力不足、药液回流和外漏等可靠性问题。

3)针对不同树种的专用内吸剂药物研制开发。

4)树干注药技术对寄生性、捕食性天敌的安全性评价。

5 结语

树干高压注射机使用与保养 篇2

树干高压注射机使用与保养

1.村干注射机施药特点:该注射机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在任何天气情况下注射施药:药物在树叶蒸腾动力下,在树体内循环,能使树的各个部位害虫在8~48小时中毒死亡.对天牛、各种食叶害虫、蚁类和介壳虫防效可达95%,有效期大于60天.

作 者:高文胜  作者单位: 刊 名:农村新技术 英文刊名:NEW RURAL TECHNOLOGY 年,卷(期): “”(21) 分类号: 关键词: 

高压注射 篇3

[关键词] 一次性引流袋;一次性注射器;高压冲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0-01

长期留置导尿的病人,需进行膀胱冲洗,膀胱冲洗可清除膀胱内血液、脓液等,起到止血和预防尿管堵塞的作用,保证引流通畅,减轻疼痛和刺激,防止感染,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使尿液引流通畅。但有时会因血块或膀胱内炎性物质堵塞尿管,则需要进行用注射器进行高压冲洗。临床上20ml注射器与尿管断端不匹配,冲洗时存在漏液现象,影响效果,现介绍一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一个一次性引流袋,用无菌剪刀在引流袋中间处剪,弃去袋部。再取一个20ml注射器,弃去针头。

1.2 方法 将装有0.02%呋喃西林250ml输液瓶悬挂输液架上,排氣待用。冲洗先开放引流使膀胱排空,用止血钳夹住尿管,将原一次性引流管上端5-10cm处剪断,消毒引流管口周围,取下输液器针头,将输液管衔接引流管,松开止血钳,打开输液调节器,250ml液体35min滴完,冲洗速度140滴/min。冲洗完毕,夹住导管,分离尿管与引流管,消毒尿管口周围,更换一次性塑料引流袋。冲洗过程中如遇到血块或膀胱内炎性物质堵塞尿管,则需要进行用注射器进行高压冲洗此时往往会出现漏液现象,则采用注射器改装进行冲洗,取一个一次性引流袋,用无菌剪刀在引流袋中间处剪,弃去袋部。再取一个20ml注射器,弃去针头。首先分离导尿管和引流袋,然后将引流袋接头与尿管连接,再将抽有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乳头与引流管相连,进行冲洗。

2 结 果

用改装后的注射器进行高压膀胱冲洗时未出现漏液现象。

3 讨 论

导尿术是一项无菌操作,如消毒不严,很容易发生感染,故在导尿和膀胱冲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时更换导尿管和引流袋,一般每周更换1次[1]。导尿管一般采用14、16、18号3种规格,操作前应检查气囊是否漏气,以免插入后漏尿,气囊注水或注气,一般女患者10-15ml,男患者8-10ml为宜,避免因大剂量固定液引起气囊回缩不良,导致拔管困难[2]。当病人安置留置导尿管后,为保持引流通畅,除去尿管或膀胱内血块或沉渣以预防感染,常需冲洗膀胱。必须冲洗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保持导尿管与引流管口无菌,防止感染。

膀胱冲洗是利用虹吸原理将输入膀胱内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其目的是清洁膀胱,预防感染,保持引流通畅。膀胱冲洗还应了解患者尿液的性状、有无尿频、尿急、尿痛、膀胱憋尿感,是否排尽尿液及尿管通畅情况。其操作要点:①进行核对,做好准备。②洗手,戴口罩。③将膀胱冲洗液悬挂在输液架上,将冲洗管与冲洗液连接,Y形管一头连接冲洗管、另外两头分别连接导尿管和尿袋。连接前对各个连接部进行消毒。④打开冲洗管,夹闭尿袋,根据医嘱调节冲洗速度。⑤夹闭冲洗管,打开尿袋,排出冲洗液。如此反复进行。⑥在持续冲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冲洗液的量及颜色。评估冲洗液入量和出量,膀胱有无憋胀感。⑦冲洗完毕,取下冲洗管,消毒导尿管口接尿袋,妥善固定,位置低于膀胱,以利引流尿液。长期留置导尿的病人,因血块或膀胱内炎性物质堵塞尿管,需要进行用注射器进行高压冲洗。一般各大医院均采用20ML注射器直接与导尿管相连,每天更换引流袋。而导尿管和注射器的乳头口径大小不一,在膀胱冲洗上就会造成渗漏而导致床单的不整洁,给冲洗带来麻烦。因此,我科采用一种改良过的膀胱冲洗法,纠正了导尿管口与注射器乳头口径大小不一的问题。注射器及引流袋是一次性无菌物品,临床取用便捷,价钱低方法简单,且留置导尿管通过带引流袋接头的引流管与注射器相连口径匹配,连接严密有利于高压冲洗,减轻病人痛苦。冲洗抽吸时不宜用力过猛,吸出的液体不得再注入膀胱。若抽吸出的液量少于注入液量,可能系导尿管内有脓片或血块堵塞,或导尿管在膀胱内的位置不恰当。如膀胱内粘液片或血块太多,则冲洗次数和每次冲洗的液量都要相应增加。常用冲洗液有0.02%呋喃西林、0.02%雷佛奴尔、3%硼酸及等渗盐水等,水温35℃-37℃,膀胱有出血的用冷冲洗液,每日冲洗2-3次,每次药液50-100ml,膀胱手术后的冲洗液量不超过50ml,冲洗时观察病人反应,有鲜血流出或剧烈疼痛、回流量少于输注量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冲洗。

综上所述用改装后的注射器进行高压膀胱冲洗操作简易,且纠正了注射器乳头与导尿管口口径大小不一的缺点,避免了膀胱冲洗渗漏导致床单位的不整洁。同时,在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感染。这种改良后的膀胱冲洗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彩萍.膀胱冲洗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6(1):121-122.

数字高压注射器参数优化研究 篇4

1 高压注射器参数介绍

高压注射器的标准使用模式有两种:① 周围血管造影模式和心血管造影模式;② CT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第一种模式进行实验对比,该模式的参数包括:流速、流速建立时间、注射延时、X射线延时、压力限、容量、造影剂浓度、导管管径等。其中流速建立时间为注射器达到程控流速的可用时间;注射X射线延时指从X射线开始启动直至注射器运行注射的延时时间或从注射器启动直至注射器输出信号到X射线设备的延时时间;压力限单位为:PIS(1 PIS=6.895 k Pa)。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6 例患者中,男16 例,女10 例,成人18 例,儿童8 例,年龄3~49 岁;检查部位:腹部6 例,胸部20 例;共进行50 次注射。本次实验采用GE公司LF700 系列的高压注射器,主要由主机、注射头和操作台组成;所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50 mg/m L、400 mg/m L ;按1.5 m L/kg体重剂量注射,注射速度可以随检查部位的需要按规定设置;数据采集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具有双C臂平板探测器的Artis DBA机。

2.2 方法

首先将高压注射器特制的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装好,吸入造影剂100 m L左右,造影剂的吸入量应大于实际注射量;然后用螺纹连接管将注射器与配套针头连接好,整个导管系统必须排尽空气,并将注射器头朝下放置备用;随后操作人员在操作台上根据病变部位、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医师的诊断要求进行编程,设置注射压力、流量、注射时间等参数;编程完毕后,整个注射系统处于待机状态。X线发生器曝光可同步通过操作台发出指令开始注药,直至曝光完毕。

根据病人的体重将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曝光延时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对照组采用注射延时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分别记录每个人每次注射后的无造影剂的图像比例以及表面剂量,最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应的无造影剂的图像的表面剂量进行对比分析。

3 结果

3.1 成人组肝血管造影实验

对6 例成年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腹部肝血管造影,其中对照组采用0.5 s注射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实验组采用0.3 s曝光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造影剂的初始位置均在注射器头,图像采集速度均为7.5 f/s。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造影剂的图像的表面剂量对比结果,见图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最大表面剂量差为4.66×10-3Gy,在病例数据中可得到最小的无造影剂的图像比例为4/63(6.3%)。

3.2 成人组心血管造影实验

对12 例成年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胸部心血管造影,其中对照组采用0.5 s注射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对照组的图像采集速度为30 f/s ;实验组采用0.1 s曝光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实验组的图像采集速度为15 f/s。造影剂的初始位置均在注射器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造影剂的图像的表面剂量对比结果,见图2。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最大表面剂量差为75.66×10-3Gy,在病例数据中可得到最小的无造影剂的图像比例为5/47(10.64%)。总体上,实验组的表面剂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3.3 儿童组心血管造影实验

对8 例未成年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胸部心血管造影,其中对照组采用0.5 s注射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造影剂的初始位置在注射器头,对照组的图像采集速度为30 f/s; 实验组采用0.1 s曝光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造影剂的初始位置在导管头,实验组的图像采集速度为15 f/s。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造影剂的图像的表面剂量对比结果,见图3。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最大表面剂量差为59.29×10-3Gy,在病例数据中可得到最小的无造影剂的图像比例为1/17(5.88%)。实验组在造影时去掉了滤过板,其表面剂量在3组实验中是最低的。

以上3 组实验结果均表明,采用曝光延时进行造影剂注射的实验组,其表面剂量较小,可减少X射线对患者和手术人员的伤害。

4 讨论

造影剂所在位置对实验有很大影响,用于心血管造影的猪尾巴式导管(6F型、长1.1 m、直径2 mm)内可容纳13.82 m L的造影剂,用于肝血管造影的RH式导管(5F型、长0.8 m、直径1.7 mm)内可容纳7.26 m L的造影剂。若造影剂的初始位置在注射器头,那么注射后大约需要1 s的时间,造影剂才能到达导管头。第三组实验效果较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造影剂注射前,造影剂的初始位置不同。

受实验条件及时间限制,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注射延时和曝光延时对表面剂量的影响,尚未考虑病人的血液粘稠度、注射时血流的方向、流体力学等影响因素。此外,高寒、低压等环境对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及造影剂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以配合CT扫描检查的过程中,规范操作、熟练掌握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均能在诊治过程中尽量减少X射线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伤害。

参考文献

[1]邓八妹,梁焕莲,温李花,等.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33-34.

[2]吴海凤.高压注射器参数在头颈部DSA检查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35):7736-7737.

[3]张远芳,刘国瑞,方文辉,等.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的应用与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2):46-50.

[4]赵云云,王俊,李海涛.论不同因素对肝动脉造影高压注射器参数设置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1,(14):120-121.

[5]罗金香,金德勤,邱怀明.螺旋CT增强扫描中高压注射器参数的选择[J].医疗设备信息,2005,(3):6-7.

[6]王小珍,肖春玲.高压注射器螺旋CT肝脏扫描注射参数的选择[J].齐鲁护理杂志,2003,(10):726-727.

[7]张庆,魏兆龙,李琨,等.多排(层)螺旋CT动脉血管CTA扫描及其辐射防护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5):441-443.

高压注射 篇5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机器在使用过程中, 显示系统 (DCU) 突然黑屏, 无法显示并输入造影各项参数。重启系统后, 主控单元 (MCU) 内部有继电器吸合声音, 但液晶显示屏依然无显示, 其开关电源灯不亮, 在注射头一端显示错误信息“E2F”。

1.2 分析与检修

查阅故障手册, “E2F”错误提示:外部某类设备未能在允许的时间周期内与MCU建立通讯。处理方法:确保外部设备同MCU单元正确连接, 采用其他外部设备进行操作或更换MCU的CPU板等。根据故障现象分析, 重点怀疑DCU单元的供电不正常, 导致DCU无法正常开机。

DCU的电源是由MCU提供的24 V直流电源在DCU电路板上通过电源模块LM2576T-5转换提供的。检查DCU供电部分, 发现MCU向DCU提供的24 V电源存在, 但DCU的电源无输出。测量+5 V测试点电压为0 V, 该+5 V电源未能正确提供。根据电路图分析, 怀疑是电源模块LM2576T-5损坏, 更换同样电源模块后, 系统仍无+5 V电源输出。检查电路板, 未发现周围元件有异常。在怀疑某些元件接触不良的情况下进行通电检查, 当触到与电源模块输出端相连接的电感时, 发现+5 V电源有输出, 但不稳定, 时有时无。仔细观察电感焊脚, 并用电表测量, 发现有虚焊现象。重新焊接好电感线圈后, +5 V电源输出正常, 系统可正确引导并工作[2]。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死机, 显示屏有显示, 但无法进行参数输入。重新启动后, 系统自检不能通过, 注射头一端显示错误信息“E08”, MCU提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有效的监测信息。

2.2 分析与检修

错误代码提示该故障通常是由内部软件检测到的电压不稳造成, 重启或许能排除, 如故障依旧存在, 则需更换MCU的CPU电路板或交由厂家维修。

根据提示, 重启系统后设备仍然无法正常工作, 故障不能排除。将设备放置一段时间后继续重启, 系统能够正常引导, 但大约10 min后故障继续出现, 并报同样错误。分析这一现象, 怀疑是系统过热导致的。打开MCU机盒, 在机盒前面板散热孔处存在一空气滤过海绵。由于该设备使用以来从未进行清理, 导致滤过海绵处积累了大量灰尘, 阻碍了空气正常流通。将滤过海绵清洗后, 重新安装好机盒, 系统正常启动并稳定工作, 故障排除。而后来操作间的空调损坏, 由于正值夏季,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导致再次发生该故障。在空调修复后, 环境温度保持在30℃以下时, 故障自动消失。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注射针筒安装好后准备进行注射, 在操作台上按“Arm”键, 显示错误信息:“Cannot arm, Syringe not detected”。

3.2 分析与检修

首先, 怀疑是注射针筒接触不实问题。将注射针筒卸下后重新安装, 旋转到正常位置后, “Syringe”安装检测指示灯仍然不亮。正常情况下当针筒安装到位后, “Syringe”绿色指示灯保持长亮。手动调整针筒位置时, “Syringe”指示灯时亮时灭。将原来正常使用过的注射针筒安装上后, 指示灯长亮, 系统正常。询问负责打针的护士得知, 引起故障的注射针筒是新到批次, 使用同批次的新针筒进行实验, 故障仍然存在。与注射针筒供应商联系更换后, 故障排除[3]。

4 小结

MEDRAD ENVISION CT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系统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 使用时应定期清理该设备。软件故障在重启系统后基本都可以排除, 有些故障通过维修手册能够自己判断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姜丽, 黄建平, 梁英奎, 等.高压注射器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与护理[J].现代护理, 2006, 12 (14) :1334-1335.

[2]黄刚.SPECTRIS MR注射器故障检修二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04, 25 (3) :74.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维修二例 篇6

Medrad Spectris Solaris EP MR注射器是双针筒注射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磁共振增强扫描中注射磁共振造影剂和注射冲刷液[1]。我院两台该设备, 均已使用4年多, 现将两例故障的检修过程介绍如下, 以供参考。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注射针筒实际药液量还有约10 m L, 但显示屏上显示A侧药液量为0 m L, 不能再注射药液。B侧药液量的显示与实际相符。

1.2 故障分析

首先怀疑是A侧电位器计数错误, 造成显示的药液量跟实际的药液量不符[2]。该电位器为旋转式可变电阻器, 通过调节转轴, 改变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 以改变电阻值。此电阻值平滑连续变化, 从而改变了电压与电流的大小。药液显示量就是随着此电位器变化而变化。

电位器计数错误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随着长期使用, 触点磨损, 造成接触不良, 出现显示错误的情况;电位器固定卡损坏, 起不到固定电位器作用, 造成电位器计数错误;电位器驱动板故障。

1.3 故障检修

首先, 检查电位器固定卡有没有损坏。电位器固定卡的两边各有一个鞘钉。鞘钉卡在电位器上, 用于带动电位器旋转。打开机头前壳, 仔细观察, 发现电位器固定卡的鞘钉并没有损坏。手动转动A侧螺旋推杆旋钮, 观察螺旋推杆能否带动电位器旋转。发现旋转杆旋转过程中, 电位器转动顺畅, 电位器固定卡并没有脱位。由此, 排除电位器固定卡的原因。

然后, 检查电位器是否有故障。因为B侧显示正常, 所以可以把A侧与B侧电位器互换, 以判断A侧电位器是否损坏。调换后, 重新开机测试, 故障依旧, 显示屏上B侧的药液量与实际相符合。说明A侧B侧的电位器都正常。

以上二步骤排除了电位器部分的故障可能。把电位器和固定卡固定安装好, 重新开机测试, 寻找故障点。在反复安装针筒的测试过程中, 发现在A侧未安装注射器针筒时候, 显示屏显示药液量为64 m L, 旋杆此时处在最低位置;在针筒安装到位时, 显示屏上A侧药液量数字闪烁一下, 然后变为31 m L。但此时旋杆位于最低位置, 实际药液量为64 m L左右;B侧显示116 m L, B侧属于正常。

由此判断, 注射器针筒识别错误, 把60 m L的注射器针筒识别为30 m L注射器。注射器针筒识别错误有以下两种可能原因: (1) 检测针筒的传感器问题; (2) 检测电路板问题[3,4]。

先检查针筒识别传感器。识别传感器由两组光电耦合器组成, 发光二极管不发光或发光但被遮挡时即限位。首先, 用酒精对传感器表面进行清洁, 擦拭干净后, 重新安装测试, 故障仍旧。再检查检测电路板。观察发现, A侧针筒识别传感器检测电路板的两个固定螺丝松动。安装A侧针筒后, 发现A侧识别传感器的限位片没有遮挡第二组光电耦合器。把A侧检测电路板位置稍微上调, 让A侧识别传感器的限位片在安装注射针筒后能遮挡住第二组光电耦合器, 固定螺丝。重新安装, 开机测试, 反复安装拆卸注射器针筒, 显示屏上A侧药液量显示与实际相符, 故障排除。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机器显示屏报错误代码“1806”, 机器重启后又能正常使用, 使用几次后又报同样的错误代码。

2.2 故障分析

该错误代码提示故障一般因A侧注射器电位器松动造成[5]。

2.3 故障检修

开机测试, 确认机器故障点。机头两侧分别安装注射筒, 按住MOVE和上、下键, 让注射筒活塞反复上下活动, 不久, 故障出现, 显示屏显示错误代码“1806”。折开机头前盖, 观察发现电位器固定卡完好, 两个鞘钉没有缺损。所以排除电位器固定卡的问题。

考虑到机器偶然发生此故障, 可能因为电位器在运动过程中松动。在两个电位器之间放入适量海棉, 然后用电工胶布包缠两个电位器, 以减少电位器的晃动。重新安装机头部件, 开机测试, 按住MOVE键和上、下键, 反复做往返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摇动机头。初步测试, 机器没有报错。但两天后, 再次出现“1806”错误代码。

打开机头外盖, 检查电位器部件, 没有发现异常情况。手动转动螺旋推杆, 发现A侧运动过程中的响声比B侧的大。检查推杆的运动情况, 发现A侧运动凹槽润滑油干枯。给A侧推杆运动凹槽添加适量润滑油, 同时用抹布蘸稍些温水探试两侧推进杆, 擦掉漏出的造影剂。重新安装各部件, 开机测试, A侧运动响声减少, 机器反复测试, 使用一段时间后, 机器没有再报错, 故障排除。

3 总结

高压注射器要定期检查机器的外壳有无破损, 以免液体漏入机内。定期清洗注射器头的针筒连接处、传感器和推杆等部位, 做好日常维护保养, 减少故障发生。

摘要:本文介绍了Medrad EP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故障, 分析了故障原因, 从多个环节入手找出了发生故障的部位。

关键词:高压注射器,磁共振,医疗设备维修

参考文献

[1]裴峰.Diginjector2000型高压注射器安装时发生2例故障分析和排除[J].医疗设备信息, 2001, (3) :56.

[2]刘晓雪.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增强时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2) :336.

[3]李慧华, 邱秀玲, 曲蕾, 等.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的使用体会[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1) :15, 18.

[4]王旭阳, 王改梅.高压注射器应用探讨[J].医药前沿, 2012, (36) :309.

高压注射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年以来在CT增强扫描检查接受高压静脉注射碘海醇造影剂的过程中, 发生造影剂外渗所出现的8例病例。8例患者均引起前臂明显肿胀, 即时予以抬高患肢的同时给予50%硫酸镁湿敷及冰袋冷敷, 1d后基本消肿, 未出现并发症。

1.2 药物外渗的原因

(1) 患者因素: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行为等功能减退, 尤其是女性, 局部组织松弛, 血管脆性强、通透性增加, 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加上痛感降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性增加, 增加了外渗的可能。 (2) 药物因素:是由碘海醇药物本身的药理性质决定的。同时碘海醇又是高浓度高渗性药物, 黏滞性强, 加上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进药速度极快达2~3ml/s, 因此对血管冲击力强, 易造成造影剂渗漏皮下引起大面积软组织损伤。 (3) 护理技术因素: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精、穿刺不准确或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选择血管的粗细度或位置不当。

1.3 临床表现

早期损伤的前臂肿胀、剧痛 (为烧灼样刺痛) , 皮肤颜色无改变, 进而发展到整个手臂均肿胀且皮肤表面苍白, 局部或相邻部位出现白色斑块, 斑块可呈青紫色、压之不褪色、皮温低、张力大、质感硬。

2 护理方法及体会

2.1 护理方法

(1) 立即回抽药液。由于使用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流速快, 达2~3ml/s, 当发现有外渗情况时, 药液已渗出很多, 此时应不拔出穿刺针头立即回抽, 使外渗药液尽可能多地被抽出来, 减少造影剂对皮下软组织的损伤。 (2) 50%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化学性质稳定, 不被吸收, 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 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 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 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 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 方法简便易行。 (3) 抬高患肢。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 应抬高受累部位, 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4) 冷敷。一般在药物外渗处皮肤用冰袋冷敷24~48h (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 因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收缩毛细血管。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 (5) 如大范围外渗者, 可采用局部封闭, 也可应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也可用地塞米松、钙剂、山莨菪碱局部湿敷。如果局部起水疱, 小而未破溃者, 尽量不要刺破, 可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水疱大者, 用碘伏消毒后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里的渗液, 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2]。 (6) 注意事项:局部外漏者48h内严禁热敷, 否则会引起水疱和溃疡, 使损伤加重, 增加患者的痛苦。

2.2 护理体会

(1) 使用前应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认真组织学习, 加强专业技术训练, 以防发生造影剂外渗时能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严密观察。由于使用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流速快, 对血管冲击力强, 易造成造影剂渗漏皮下形成大面积软组织肿胀损伤, 操作者在血管的选择上, 首先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手背或手臂部) 。在确定注射针头在快速回流良好的静脉内后, 牢固固定好针头, 并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数毫升, 确定无漏渗迹象后仔细检查管道并正确连接。 (3) 做好护患沟通。向患者讲解注射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告知患者一旦发生渗漏现象, 立即通过话筒传告操作者, 操作者应立刻在终端上点击中断或终止注射按钮, 以停止远程监测器遥控注射。一旦发生药物外渗,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耐心解释治疗的方法及意义, 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 解除思想压力, 主动配合治疗, 争取尽快恢复健康状态。

3 讨 论

高压注射器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诊断器械, 临床只要能正确使用, 可给CT增强扫描检查带来更为精确的诊断而且不会增加患者痛苦。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情况, 属高渗性溶液的碘海醇就会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后导致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失去平衡, 细胞外渗透压可将细胞内水分吸出, 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 当药物进入细胞时也将水分同时带入细胞, 又使细胞因机械性膨胀破裂死亡。因此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即50%硫酸镁湿敷, 同时抬高患肢和局部冷敷的方法辅助治疗,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碘海醇,静脉注射,药物外漏,护理

参考文献

[1]魏春岚, 张春霞.静脉注射局部药物外漏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2001, 1 (2) :75.

高压注射 篇8

关键词: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复合性损伤,预后因素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是一种特殊的、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严重的复合性软组织损伤[1],此类损伤初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患者一般仅表现为手部的小创口(5 mm~1 cm),仅感觉局部轻微的疼痛,因而往往隐藏了其实际对创口下血管神经及软组织损害的范围和程度。如果当时不引起重视,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需要截指。

1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发病率和发病原因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建设中使用高压设备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亦日趋多见。它与一般的手外伤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易误诊、易漏诊、治疗困难,病情发展迅速、病理生理变化特殊、术后功能恢复差等[2,3,4]。此类损伤患者中以非优势手居多。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左手示指、拇指、中指,其次是手掌。Sirrio等[1]报道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发病率占所有手外伤的1/600。患者多为16~65岁工人(平均35岁),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多为船厂及汽车修理厂的工人,多数因为高压设备操作不当或是误触破损的高压管道所致。高压油漆喷枪在现代工业中广泛使用,其压力一般达到2.5 MPa以上[1,2,3,4,5],如果操作使用不当,喷枪内的油漆在几秒钟内在高压的作用下即能注射入操作者的手部造成损害。

2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高压油漆喷枪注射伤是主要由于喷枪的高压作用和注射物油漆中二甲苯的化学反应产生毒性作用,造成组织的神经血管不可逆性损害,进而造成机体组织的急性炎症、感染、血栓形成等破坏组织的循环系统,造成肢体的坏死,后者是主要的损伤原因。高压油漆喷枪注射伤的病理学基础有许多假说:(1)高压创伤的物理作用造成局部组织的血管痉挛。(2)受到油漆浸润部位大量动静脉血管栓塞。(3)局部组织肿胀引起静脉回流受阻,其远端动脉受压缺血。(4)油漆中的化学物质二甲苯对血管神经组织产生的毒性作用。以上所述机制并没有充足的依据,但可能都起到重要作用[6,7]。Failla等[8]观察高压油漆注射后患指的病理改变,发现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早期病情变化非常迅速,首先是受到油漆侵累部位的血管栓塞,继而发生局部组织的变性坏死,产生迅速而强烈的急性坏死性炎性反应,这个过程发生非常迅速,仅仅只需要几小时。多数学者在临床病例中观察到[9,10],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在伤后2 h内最显著的变化是局部组织水肿,疼痛并不非常明显,有些患者出现患肢的麻木、苍白,伤后4~6 h出现患肢剧烈疼痛,并且服用普通止痛药无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肢远端动脉发生栓塞,并且出现组织急性炎性反应进而发生肢体坏死。在一些晚期的病例中发现油漆的异物反应造成受伤部位局部形成许多结节状肿块,并发生粘连纤维化。最终受伤部位可产生窦道有脓液流出,影响手部的功能和外观,甚至局部可发生癌变[11,12]。

3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初期往往仅有小的皮肤创口,患者仅有轻微的局部疼痛和肿胀,大多数患者受伤时并不引起重视而耽误就诊时间。即使及时就诊也可能由于患者临床症状轻微、临床医师询问病史不详细,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13,14,15]。有时受伤的部位有少量的油漆黏附,可以有助于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上Allen试验[5,6]有助于判断检查手部的动脉循环状态,如创口周缘局部出现了瘀斑或是皮温的下降,则提示可能出现了局部血循环障碍。高压油漆喷枪伤往往会造成手部的神经及肌腱损伤,导致手部的肌腱粘连纤维化和手指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的障碍。X线检查对于手术是非常必要的,油漆在X线下是显影的物质,通过X线检查可以迅速地了解油漆的扩散范围,为手术的清创减压范围提供依据。有报道油漆从手部注入,可扩散达到手指指端、掌中间隙、腕部甚至肘部[1]。油漆在组织内吸收扩散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发热,白细胞增高,甚至可引起肝肾功能不全[16],所以手术前需要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查[2]。

4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措施

王涛等[17,18,19]强调高压油漆喷枪注射伤需要早期、及时、充分有效的清创减压。彻底去除油漆和变性坏死的血管神经及软组织,局部切开减压引流,延期闭合创口,必要时二期进行手部的功能重建。在此类损伤的手术治疗中,臂丛麻醉作为此类损伤的手术治疗中首选[6],手术应在使用止血带的无血手术视野下进行,但是禁止使用驱血带,因其可能造成油漆沿腱鞘及筋膜间隙扩散或向组织深部浸润。手术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而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术中可以使用大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浸泡创口,手术后视清创的程度放置引流条或冲洗管。手术中因去除所有的外来物质,避免遗留的油漆引起进一步的感染炎性反应。术后1周左右,如手术创口内引流明显减少,伤口无感染征象者可行Ⅱ期再次缝合创口,有创口感染坏死的情况须再次行清创术。有皮肤缺损坏死可行皮瓣覆盖创面。手术后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7~10 d[20]。至于手术后应用激素治疗,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术后应将患指固定于功能位,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5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术后手部功能康复治疗

Palmier提倡术后48 h进行手部的功能康复锻炼,由于术中不可避免的造成油漆残留及油漆本身的毒性作用,造成术后手部肌腱和神经的粘连,因此术后手指固定的时间越长,其纤维化和挛缩的程度越严重,手部功能恢复的就越差,术后可以辅助以理疗。多数学者建议术后应早期系统性功能锻炼[21]。早期进行手部的功能性活动,有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预防因制动引起的关节僵硬和纤维性挛缩。系统康复治疗可以部分改善手部的微循环,提高组织的细胞活力,软化瘢痕,消除肌肉及肌腱的粘连。系统康复治疗配合中药熏洗对于手部术后功能恢复效果佳[22,23]。中药熏洗方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镇痛的药物为主[24]。改善了手部肌腱局部的缺血、缺氧状态,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通透性,使肥大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减少,抑制了肉芽组织的生长。损伤的手部肌腱得到了充足的血供,肌腱内源性愈合方式的启动,使得肌腱粘连的机会大大减少[25]。

6 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的预后和预后影响因素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预后:(1)清创探查术是否及时(从受伤到清创的时间);(2)清创减压是否彻底有效;(3)注射入手部的油漆的量;(4)高压喷枪压力的大小和注射伤的部位;(5)术后是否继发局部组织的感染坏死;(6)注射物油漆的种类和性质。其中清创探查的时机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早期(8 h内)及时有效的手术清创是治疗高压油漆喷枪伤的首要措施,这一点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26,27]。

第一个因素,也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清创是否及时(从受伤到清创的时间)。只有这个因素是患者和医生可以同时参与的,患者延迟就诊时间就增加截指的概率。Stark等[28]认为就诊时间超过10 h截指的概率大大增加,截指率高达16%~48%[6]。Pinto等[6]认为10 h内手术治疗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预后,就诊时间越晚截指的概率越高。患者在伤后72 h就诊,则不得不进行截指治疗,就诊时间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

第二个因素,也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清创减压是否有效(彻底清除坏死的组织、血管、神经及注射物油漆)[26,27,28,29]。此类损伤的探查清创术,应当清除所有的注射物及变性坏死的软组织及血管神经,遗留物会引起潜在的感染风险,局部的血循环障碍使血管神经组织进一步遭受破坏[30]。

第三个影响损伤预后的因素是注射物油漆进入的量[4,5,6],注射入得油漆量越大造成手部软组织内的压力越高,组织血管神经损伤越重,缺血坏死的概率越高。

第四个因素是注射时压力的大小和注射伤的部位,注射枪的压力越大,注射伤的损伤程度越重[27,28,29,30,31]。注射伤的部位不同,损伤的程度不同。手掌的容积大于手指的末端,同样量的油漆注射在此部位,手指末端出现症状远快于手掌部。油漆在组织内扩散直至抵抗力强的组织。指间骨节部位是灵活的薄的组织,油漆易在此沿腱鞘扩散,预后功能较差。手部的A滑轮是坚硬和纤维状的组织,油漆在此较难扩散,组织损伤相对较小[27]。

第五个因素是否继发局部组织的感染。局部组织的感染造成手术清创的难度增加,手术清创的范围增加,缺血坏死的组织遗留易形成二次感染[31]。

最后一个因素是油漆的种类性质,工业用的油漆二甲苯含量高,对组织的毒性大,造成手部组织血管神经的急性坏死性炎症重,手术清创预后差[32,33,34,35,36]。

高压注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4例患者中,男164例,女150例,年龄18~78岁;检查部位:腹部196例,胸部77例,其他41例。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高压注射器是GE公司生产的,它由主机、注射头和带显示触摸屏的操作台组成。

1.2 方法

1.2.1 过敏试验

造影前静脉注射30%碘海醇1ml做过敏实验,1 min后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若无副反应方可进行团注造影。

1.2.2 穿刺方法

据报道,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法更加安全可靠。故笔者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 cm。穿刺部位须稳妥固定,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上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机床移动。

1.2.3 血管选择

常用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对老年患者及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

1.2.4 设定注射参数

根据不同扫描位置、患者情况和医师要求设置注射速度3.0~3.5 ml/s,注射总量80~100 ml,选择最佳扫描时间,如头部增强扫描时在注射造影剂30 s、颈部15~18 s、胸部25 s、腹部22 s、盆腔30~40 s时开始扫描效果最佳。

2 结果

本组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的患者中,通过造影前准备、造影中护理、穿刺造影成功,注药顺利314例,1例大量渗漏经及时处理后好转,2例穿刺失败。2例患者有喉部热感不适,扫描完毕即消失;2例患者有皮肤瘙痒、恶心等轻度反应,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后症状逐渐消失。

3 讨论

3.1 高压注射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增强扫描用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及病情,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并耐心向患者解释增强扫描的过程,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热感、恶心不适等过敏反应,告诉患者CT室备有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减少患者的思想顾虑,可大大降低造影剂外渗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3.2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高压注射器注药快,对血管壁的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静脉穿刺要求高。笔者认为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良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穿刺时护士要仔细认真,谨慎寻找把握较大的血管,不能盲目穿刺。穿刺的深浅度和角度要把握好。穿刺一定要一针见血,严禁在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使压力大的造影剂从原针眼渗出而失败。

3.3 做好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增强扫描都存有一定的恐惧感,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患者在治疗检查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4],告诉患者注射时可能出现哪些反应,哪些属轻度反应,哪些属严重反应,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3.4 过敏反应的护理

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和扫描;给患者必要的解释与安慰,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轻度过敏者口服扑尔敏10 mg、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 ml,一般10~30 min症状消失;中度过敏者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0.9%氯化钠5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同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 ml,10%葡萄糖酸钙10 ml,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待过敏症状缓解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或急诊科继续观察。

总之,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配合CT增强扫描是准确的、安全可靠的,它明显提高了各种疾病的诊断率,其成功与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将有很大的影响,在检查中规范操作,熟练掌握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与医生配合扫描非常关键。现代化的操作用于临床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强度,但增加了护理难度,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螺旋CT,强化扫描,护理,高压注射器

参考文献

[1]林丽娟,袁小梅,何虹,等.心理护理对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1-12.

[2]尚玉真,王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榆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配合.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6):732-734.

[3]许金梅,吴小风,王士英,等.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的护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35-163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压注射】相关文章:

82CT高压注射器06-15

一次性注射器筒体注射模设计11-06

非注射04-17

注射填充05-04

臭氧注射05-21

安全注射05-22

注射方法05-29

穴位注射08-07

硬化注射08-10

局部注射08-18

上一篇:电影服饰下一篇:塌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