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式课堂教学

2024-07-03

链接式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链接式课堂教学 篇1

一、借助现代视听工具, 实现声像直观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链接

就传统教学模式来分析, 练声是必不可少的, 结合现代视听工具, 我们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 可以把已往的发声练习录下来。首先, 教师可以随时调出学生的练声和歌唱音像资料, 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其次, 也可播放学生的实录练声曲, 让学生同步跟随练声, 节省了教师的钢琴伴奏环节, 从而可以让教师集中注意力, 全力来指导学生的练声。最后, 借助全方位的声像直观教学, 可以以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 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从而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这样, 再把传统教学与之结合衔接, 才能点燃歌者的演唱欲望。

二、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理解作品与演唱情感处理的链接

在常规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了解歌曲创作背景这一点, 只是教学生们唱, 强调音准、节奏, 对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的探究并不是很重视, 在教学中难以唤醒学生演唱时感情的共鸣。比如, 我们听到张雨生的《大海》这首歌, 如果不去了解歌曲的背景, 学生的演唱就会变成喊唱, 因为该曲本身的调很高。1986年的7月6日, 张雨生15岁的妹妹不幸溺水身亡, 这给了张雨生不小的打击, 而张雨生之所以能够接《大海》这首歌, 就是因为他要用这首歌表达他对逝去妹妹的思念, 所以说这首歌处处都会流露出思念的情感, 这也正是这首歌的意境所在。再如, 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一生的真实经历, 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了解了这段历史, 才能发自内心地演唱好这首歌曲。所以, 歌者应该理解作品, 查阅并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知识, 并与演唱的二度情感处理衔接起来,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学生之间观摩互评, 探讨学习与相互促进的链接

在当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中, 大多数教学方式都是小组授课, 教师在给某位学生回课时, 适时地提问小组其他成员, 利用小组同学听后的评价, 来相互讨论、总结。在反馈评价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要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之所在, 并找出问题原因,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和演唱中的成绩和特点,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尤其要对学生歌唱技能提出准确的改进办法及修改意见。这样, 就能形成小组各成员之间的观摩互评, 在探究中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并体现创造性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演唱实践能力与学习创新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声乐学科的探究性等。所以, 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观摩中探讨学习与相互促进学习的衔接应在声乐课堂上中大力提倡。

四、记录阶段演唱视频, 纵向比较与激励发展的链接

通过电脑视频也可以将歌唱家及学生本人的演唱状态客观地再现出来,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指导上课, 从而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提供更客观的评价。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接受, 纠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有一个学生在唱《黄水谣》时总是把握不准歌曲的内容, 特别是在第一部分抒情亲切的感觉和第二部分悲痛的音调及缓慢速度的对比上, 把握不好。首先, 该曲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 同时描绘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而从“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以它较低的音区、悲痛的音调、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 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事先对这首歌不熟悉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把握准确, 然而, 当把这首歌的演唱通过视频播放, 加上教师的讲解, 学生立刻就被歌曲感染了。于是演唱有了内在的感受, 演唱动情了, 否则, 要在此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时, 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记录学生的演唱状态, 过一段时间 (半学期或整学期等) 及时回看录像, 纵向比较对这首歌的处理, 反馈该曲演唱中的的不足和优点, 使自己的声乐学习获得广泛的信息和意见。遇到争论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 在教师的评价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五、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锻炼演唱技能与增强艺术表现的链接

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 教室里培养不出歌唱家, 必须加强舞台实践, 多练多磨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 才能练出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 但是一到舞台上就不行了, 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 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拓展了教育空间。在参加艺术实践中增长才干, 培养能力, 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我们学校把高师的声乐教学搬上舞台, 让学生进行“月末音乐会”“中期声乐汇报”“新生入学演唱会”等多样化的形式, 也使得学习者对实践教学产生好奇和兴趣, 让歌者在实践中找到自已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综合素质。

链接信息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网络有了很深入的了解,网络链接是联系单个网页的必须手段。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网络中网页缺少超链接,会给浏览网页带来多大的麻烦。

学习过程中,我先带领学生回顾PPT中超链接的设置,进而引导网页超链接与之类似,使学生能轻松顺利地过渡到网页超链接的设置,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超链接到……”界面,搞清链接目标的类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制作超链接网站,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根据实际需求,引出设置各种超链接任务。

在制作书签超链接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技能,我让学生参照学习向导制作出超链接后,提出思考问题:1.书签超链接制作,先做书签还是先做超链接?2.书签是指链接源还是链接目标?在明晰了这两个问题后,学生再次制作书签超链接时,就不会盲目下手。

链接式课堂教学 篇3

链接式阅读是由一篇文章生发出的一类文章,乃至同类的整本书或一系列书。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或整本书、一系列书。链接式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链接式阅读,读什么是核心

链接式阅读要求教师尽量选择多种类的文本,特别是能够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如散文、神话、故事、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一些实用性文体,如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教师要学会用一篇文章链接到多篇文章,还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阅读的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要随意删改,保留作者原有的文字风格。

三、链接式阅读,怎么教很重要

1.链接式阅读意味着教师要唤醒儿童的阅读欲望。阅读的本质在于快乐,阅读中伴随丰富的想象,快乐的体验,阅读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

2.链接式阅读意味着课堂上老师们不能有太多琐碎的问题,不能将课堂变成灌输式的“大讲堂”。

3.链接式阅读意味着教师不能将“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无限放大的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一些更重要的阅读方法的尝试与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读好几篇文章,客观上决定了“链接式阅读”和单篇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课堂上不强调字词,不做繁琐的分析了,不一味有感情朗读了,那么链接式阅读究竟该如何读呢?

四、链接式阅读,怎么读很关键

1.在比较中探索“读”

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读”占鳌头,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学生读完一两遍就觉得索然无味。孩子的天性就是猎奇,好奇心强。没有多少学生是愿意去一遍又一遍地去读“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但是一般来讲,学生及其不愿意去寻找这种细枝末节。“链接式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

2.在思考中深入“读”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要学生越来越聪明,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没有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深入思考,孩子只能是表面的阅读者。在链接式阅读教学中,在一定时间内要读大量的文字,如果教师依然是一个接一个地追问,终将毫无意义。如何能使阅读进入深度状态,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而学生的思考欲望又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1)真诚的“交流”语言

“说来听听”这句话是我与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一抛出,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的想知道自己的想法,老师们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问。像此类激发学生的交流语言还有很多。例如“你的意思是……”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发觉自己的经验,并且和别人分享。例如:“我想先听听你的看法。”“我很想问问你,你是怎么想的?”实践证明,在一个接纳与信任的环境中,孩子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的。

(2)自由的“陪聊”活动

“聊书”不应该总是聊老师的话题。当你向学生表明这个观点以后,你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蜂拥而至。如在学了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我向孩子们推荐了《荒野求生》《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系列探险小说后,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里仅举三例:我最想知道这些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的?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故事,是不是他真的经历过?故事中的那些求生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吗?这些问题老师一定要一一解答吗?我觉得未必,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寻找答案。在质疑、分享、交流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全盘托出,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他们又能说出自己深刻的见解。

自我发问、辨析,然后在课堂里交流、分享、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就是链接式阅读的一种最佳阅读状态。陪孩子一起来“聊书”,可以让学生发现同伴间对书的不同观点,可以发现彼此间共同的兴趣,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也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

3.在阅读中学会“读”

链接式课堂教学 篇4

一、识字教学中的链接

识字教学是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学的难点。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学生也陆续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 但是, 由于很多字的笔画多、结构复杂, 学生在识记生字上还是存在一些困难, 有时会出现认读错误或书写错误的情况。如何运用课堂教学上的链接指导学生识字是关键。

1.链接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如, 在识字教学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这些生字, 你们是怎么把这些生字记住记牢的”, 链接了识字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顺口溜”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丰富学生对汉字的积累, 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

2.链接生活体验, 增强学生的识字意识

培养现代化公民必备的语文素养,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语言文字知识。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可以开展口语交际、观察生活中的广告牌等实践活动。通过对这些汉字的留意, 在生活中识字, 在生活中学习。

以古诗《所见》的教学为例。本课中有一个生字“童”, 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之后, 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同”字, 与“童”字列在一起, 让学生辨别, 从而掌握生字的运用。左边的“同”表示一起的意思, “同学”就是一起上学、一起学习的人;而右边的“童”表示小朋友, “童话”就是孩子们读的故事。

通过这样直白、具体的解释, 学生对两个字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时, 再做一至两组同上的听词辨字练习, 学生就能较为扎实地掌握“童”字了。

通过联系实际, 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 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生成效果, 有效提高新课改课堂教学效果。

3.链接其他学科,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信息, 打破学科界限。生活的外延和学习的外延相等。同样, 识字教学也需要链接各学科的信息。如, 学习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课文《春天来了》时链接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 进行一些生字的认读和复习。跨学科的综合性链接既能使知识融会贯通, 使课堂充满活力, 又能够使学生全面汲取人类文化的营养。

二、阅读教学中的链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广泛的阅读。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重视课本的学习,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语文教学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 应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大量的信息,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1.立足文本, 让链接式教学落到实处

如何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的链接?以教促学的“阅读境界”, 使教学的内涵拓展到了人文情愫中, 因此可以根据阅读文本题材的不同, 从背景、主题和体验进行链接,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立足于文本的链接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又推动了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了解不同的写法,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课文, 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 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作者的创作, 进一步实现作品的价值。

2.链接背景资料, 创设情境了解文本

对于文本内容的了解是建立在熟悉时代背景、情境情感、作者或人物生平的基础之上的。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窄, 对于很多时代的大背景和人物形象都没有印象和概念, 这时候, 老师对于资料的链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如,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两篇课文, 都有着特殊的背景。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前导入部分, 我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毛泽东是谁吗?”一些学生就会回答:“是国家主席。”……当学生陆陆续续说了一些之后, 我再出示幻灯片, 挑选一些跟本课有关的毛主席的资料和学生分享, 并对战争的背景稍作介绍。

而在《王二小》这一课中, 我给学生介绍了抗日战争, 让学生体会到那种大环境下每个中国人的心情, 为之后体会小英雄的勇敢和伟大铺下情感基础。

3.链接多种媒体, 丰富各种感官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没有体验, 无所谓建构;没有建构, 体验也就失去意义。创设情境是体验的第一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图片、背景音乐、情境导语等铺设渲染情境, 激发学生的灵性, 让学生感动。

最常运用的当属在诗歌和文章阅读中的配乐朗诵, 如《春晓》《我多想去看看》《柳树醒了》等课文。在这个基础之上引领学生移情, 把自己看作阅读中的人物, 演绎心灵。演文本、谈感想、写心得, 使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发展、升华。

总之, 教学的“链接”要以教材为原点, 链接相关材料, 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为理解课文服务, 为提升文本价值服务, 为充实文本内容服务, 为学生发展服务。

摘要: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进行语文学习的课内外联系与拓展延伸, 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务。分别从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识字和阅读两个方面简要谈谈链接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链接式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识字,阅读

参考文献

建立超链接教学设计 篇5

望道中学

朱瑞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巩固超链接概念;

2.为已经充实完毕的主页和分栏目板块之间建立超级链接;

3.通过设置超链接属性来管理超链接的网页;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真正意议上的网站功能。不仅能让访问者获得大量的信息,超链接功能让多个网页连成一体。学生通过使用超链接技术能深入一步理解英特网上“超链接”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为多个栏目网页之间建立超链接;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设置超链接的功能,使其能为网站更好地服务。

三、环境与素材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计算机中安装IE5.0以上版本及SharePoint以上中文版,要求能上因特网。

2.教学准备:准备适用的网页素材。让学生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总体水平接近。课前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四、教学过程

1、展示XX班级学生之家网页(范例网页,教师前面做好)问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让学生进去找内容观看并找出不足的地方进行改正。

学生进入网页,有些进入游戏页面,里面放置了一个由网页构成的走迷宫小游戏;有些进入文学页面,里面放置的内容是一些诗歌和文学常识。学生开始玩游戏和看网页内容。迷宫游戏在某一页的时候出现超级链接错误,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文学网页则有些超级链接未做,有些页面无法观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和网页无法打开这一步骤,让学生了解超级链接对于网站的重要性,没有超级链接,网站功能就无法实现。)

2、学生指出问题,问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回答超级链接。进入本课中心内容,超级链接的设置。

教师演示以后,让学生分组承接学生之家某一部分的网页的超级链接完善任务。并将完善后的网页上交,并由教师放置到相应文件夹中,作为班级主页的补充内容。并告诉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去班级主页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个任务中都包括了未做超级链接和链接错误的部分,要求发现问题的学生自己观看教科书上关于“管理超级链接”这一部分并学习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掌握技术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让学生记得比较牢固。做完后观看班级主页让一些动作较快的学生在完成自己这部分的内容后有事可做,而且在浏览网站的同时也相当于检查了自己这一组和其他组的作业完成的正确与否。)

3、全部学生完成承包的任务后,告诉学生可以去网上搜索相应的内容,并将链接添加到网页上以丰富班级主页的内容。但是题材要与班级主页的设定相吻合。

(设计意图:通过将网站地址制作超级链接,让学生了解了URL链接的概念。)

4、美化补充的链接

班级主页扩展网页网址的添加到了一定数量以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这个网页设计的美观一点,不要只是单纯的地址链接。有学生指出可以艺术字和图片来代替文字链接(在word的教学中曾经提到过在word中可以建立图片和艺术字的超级链接)学生修改网页,美化超级链接。提醒学生在课后有涉及到文字链接的修改方式,可以参照内容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不同操作水平的学生完成的速度不同,加上课后的内容可以让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有事可做,有内容可以钻研。)

5、总结技术

总结本次课的技术内容,给学生留下学习目标:把班级主页制作的更加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反思:

链接式课堂教学 篇6

一、参透知识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参透知识本质就是要求教者在预设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研读教材,理清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关系,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实质联系和系统性架构,并设想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结网,生成富有结构性、通融性和迁移性的知识包。这样的知识包才是富有生长性和智慧性的,才能在运用中活化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智慧。否则,散如沙、乱如麻、多如毛的知识灌输,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和厌学的诱因。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所以,参透知识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行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究竟有哪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又该怎样将它们连成一个整体呢?我们从“计量单位”“计量工具”和实际运用三个维度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

1. 计量单位:本单元介绍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60。而进率60与钟表的构造有关,因为一圈有60小格。

2. 计量工具:工具分类有闹钟、手表、秒表、电子表等。构造元素有数、针、格子。

数:钟面上有数1到12,这12个数有序地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由此可强化顺时针方向,同时可强调数12的特殊性,它是三种针共同的运动起点与终点。

格子:有两种,大格和小格,用12、5和60这3个数可描述格子的特点———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12个5小格一共就是60小格。数一共有多少小格,可以5个5个地数数,可以念5的口诀到45,之后依次加5,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数,15个15个地数数 (12到3,3到6,6到9,9到12),或数两个半圈后用30加30得60小格。

针:有三类,时针、分针、秒针。区别时可描述为———短时针、长分针、细秒针;时针走得最慢,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时针快、比秒针慢。

3.实际运用:主要是让学生会认读几时整、几时几分。认读几时几分的思路是:时针走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认读的关键是:明确时针走过了几,或刚过了几,或快接近几,也就是在几和几之间,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几小格,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以,当这一单元教完后,教者要引领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树,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相应的知识图式,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如下图)

1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1分>1秒秒针走1小格是1秒

1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秒针走1大格是5秒

时针走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是几时整。)

二、链接已有旧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得好:“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教学中我们先通过链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引发认识冲突,进而实现以旧引新和新中求同,并在新旧对比与融合中实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改造,使新知真正内化为学生认知图式中的一部分。

识读几时几分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们通过以下4小步成功实现了链旧引新与新旧融合,具体过程如下:

1. 链接旧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分,你能借助这个钟面,回答时间老人提出的几个问题吗?(电脑出示题目:钟面上有 () 大格, () 小格。短时针走1大格是 ( ) 时,长分针走1小格是( ) 分。分针从12走到 ( ) 表示 ( ) 分钟。)小明是个非常爱惜时间的好孩子,借助钟表的帮助,他将早上的时间安排得很合理。请看第一幅图 (出示书上第11页的4幅图),小明在几时就起床了?你是怎么看的? (短时针指着7,长分针指着12)

2. 以旧引新:再看其余的三幅图,图中的时间还正好是7时吗?小明分别在什么时刻干了哪些事呢?先在4人小组里每人选一幅图说一说,再将每幅图的时间填写在书上。

3. 新知求同:第二幅图是7:15,你是怎么看出来的?7:30呢?7:45呢?所以要看钟面上的时间,我们要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板书:短时针走过了几 (是几时多),长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

4. 新旧对比:请看这3个钟面 (钟面的时刻分别是7:55、8:00、8:05),都正好是8时吗?哪个正好是8时,哪个是8时不到,哪个是8时刚过?怎么看就能一眼看出来?在4人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再写出相应的时间。(看分针的位置,分针指着12而时针指着8的是8时;分针不到12的时针就不到8,是8时不到;分针刚过12的时针就刚过8,是8时刚过) 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钟面时间是7:55而不是8:55?(7:55的时针在7和8之间,不到8;8时55分的时针在8和9之间,不到9) 不满10分钟的时间通常说成是几时零几分,“8时零5分或8:05”你写对了吗?

通过以上的学习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并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时针的位置变化生成了清晰的表象和认识;从几时整出发,最后又回到几时整,使学生在新旧知的及时沟通中,对认识几时整和几时几分的方法有了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达到了“见树木更见森林”的最佳学习境界。

三、开展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数学思维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也曾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是落实四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重要保证。

在《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要着重开展以下几项数学活动:

1. 观察与表述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时间与大小格关系的把握达到自动化程度,可以组织学生边观察钟面边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对口令游戏: 12到 (1), (1) 大格 (5) 小格;时针,12到 (1), (1) 大格 (1) 小时;分针,12到(1), (5) 小格 (5) 分。对口令的方式可以是同座间互相对、师生间互相对、男女生间互相对、两大组间互相对,等等。对口令时可以有序地从小对到大,也可以跳跃着往后对,或打乱顺序对。对口令时还可以让学生配上有节奏的击掌,增强学习的动感和游戏性,提高多感官协同合作的整合效应。为了让学生能理解1时=60分、1分=60秒,一定要借助多媒体的多次动态演示,让学生从“谁走得快,各走多少?”等两个层面静心地观察并正确表述———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分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时,时针才走了1大格;秒针比分针走得快,秒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时,分针才走了1小格。为了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思路,学生在完成观察钟面写时刻之后,要求他们跟同座完整表述思路:短时针走过了几,长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为了让学生对几时几分的时针位置有明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拨出5:05、5:20、5:55、6:55等,再重点观察每根时针的位置并表述出来,要求用上“刚过、走过、快到、在几和几之间”等词语进行描述。

2. 想象、表述、画图活动。

为了强化从几时整到几时多的时针位置变化情况,可让学生边想象钟面边用左手食指比划时针的位置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如让学生想象3:00、3:05、3:55,同时表述时针的位置情况,学生可能会说:指着3、刚过3,快到4,走过3,在3和4之间,在4和3之间,等等。之后可让学生专门进行画时针的对比练习,使数学思维精致化。

3. 阅读、想象、书写活动。

除了看直观的钟面写时刻、说思路外,让学生阅读抽象的文字表述并想象出直观的钟面图也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抽象到直观的演绎与转换,培养逆向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可让学生进行以下练习: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是 ( ) 时, ( ): ( )。时针刚过6,分针指着1,是 ( ) 时 ( ) 分, ( ):( )。时针走过6,分针走了25小格,是 ( ) 时( ) 分, ( ): ( )。时针在7和6之间,分针指着10,是 ( ) 时 ( ) 分, ( ): ( )。时针快到7,分针指着11,是 ( ) 时 ( ) 分,( ): ( )。

获得国际数学教育研究最高成就奖的拉弗德教授认为:思维是一个“想象———物质”的混合体,不仅仅出现在大脑中,也通过并呈现为言语、身体、姿势、符号和工具的协调。通过以上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等多种探究活动的协同参与,以及独立思考、同座合作、小组交流、集体碰撞等合作活动,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愉悦活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内化与外化的全过程,实现课堂学习的深度建构目标。

四、组织变式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为了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变化的,可以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也可以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数学学习的通道和媒介是变化的,要调用眼、耳、口、手等多感官协同参与脑的思考活动,要借助实物、手势、图形、符号、言语等多种媒介表征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和灵活转换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有趣、有序、多变的———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认知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要由已知引出新知再回到新旧融合的系统状态,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整体的数学内化过程,深度把握数学的本质性内涵、实质性联系和系统性架构;而在应用数学模型的实践阶段,则要组织变梯度、变形式、变方向、变本质等多维度的变式练习,让学生经历抽象与具体交融、认知与能力并举、思想与智慧齐飞的数学外化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灵活性运用,发展多样性思维,感悟智慧性思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教学《认识几时几分》的巩固练习环节,我们大胆地重组教材,创设了以下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整体到局部的变式练习:

1. 读一读,连一连。

先让学生完成书上12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并将时刻及相应的钟面改为6:05,6:30,6:55,7:55。连线后引导学生对比,3个6时多的时针位置有什么区别?6:55与7:55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练习与对比,学生会对6时多时针位置的几种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使认识接近“整时”的学习难点得以突破。

2. 拨一拨,说一说。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不过,要依次拨出3:00、3:05、3:20、3:55、4:55,拨好后要说一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情况。通过由“几时整”到“几时多”的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和动口表述中再次感悟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变化规律与联系,巩固时针位置的5种表述方式,即:指着几、刚过几、走过几、快到几、在几和几之间,以及分针位置的2种表述方式———指着几或从12起走了几小格,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清晰与精细,思维更加深刻与灵活。

3. 看一看,写一写。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不过,钟面与相应时刻改为:9:05、10:05、9:55、10:55。重在巩固几时零几分的2种写法,对比9:55与10:55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点,从而化解学生的易错点。

由权电阻链接成的权电压式DAC 篇7

现有DAC的制造有不少的方法,如:R-2R方法、恒流源法、权电阻方法等[1],然而其基本原理就只一个:将数字信号变成不同的权(20,21,22,23,…)I0电流,然后再叠加并经过运算放大器转换成模拟电压信号。这种原理有两大缺点:(1)所需电流很大,以10位DAC为例,若令最小电流为I0,那么最大总电流为I0*210=1024*I0,对3G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而言,耗电大得让人受不了;(2)使电流达到很高的精度困难很大、结构复杂。

新提出的置换式DAC采样了多级电阻链,通过多级分压得到对应于数字信号的输出电压[2],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

可否直接采用基于权电压的数模转换而不用转换成权电流这个中间环节呢?如果能够实现“权电压式转换法”将会有几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就是电流很小,仅需当前权电流式DAC的电流的1/2n;其次是提高转换精度相对于权电流原理要容易,因为权电压DAC转换精度是取决于电阻的精度,而提高电阻的精度比提高权电流精度要容易。

1 权电阻链形成权电压链DAC的原理

鉴于新原理在表述上的困难,拟先进行一些解释和定义,并且,整篇文章以一个实验中的8位DAC为例进行讲解,权电阻式DAC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中,Head为头结点,权电阻对应二进制位,即27r、26r、25r、24、23r、22r、21r、20r分别对应D7、D6、D5、D4、D3、D2、D1、D0;电阻之间的小圆圈为转接器,Sout为输出结点,输出电压为Vo。各个电阻必须链接到电阻链中,所以总电阻值恒定,电流恒定;各个电阻接入位置可以很灵活,既可以接到输出结点以上(即输出结点至正极之间,由头结点Head引领的电阻链),也可以接到输出结点以下(即输出结点Sout至地之间,由输出结点引领的电阻链),所以输出结点以下的电阻值可以在(0~255r)范围内组合成任意值(称为输出电阻链),即输出结点的电位Vo可以在(0~255u)范围内组合成任意值(称为输出电压链),且r和u分别为电阻和电压的最小量子化单位(其中u=r*I0),当然,此处的任意值指的是量子化单位的值;而输出结点以上的电阻链称为互补电阻链,是总电阻链减掉输出电阻链的剩余电阻构成,互补的结果使得总电阻恒定,电流恒定。

于是,只要根据数字信号的控制,调节电阻位置,就可以在输出结点得到[0~255u]之间的任意电位。假定数字信号为:(D7、D6、D5、D4、D3、D2、D1、D0)=10110100,因为第7、5、4、2位=“1”,所以就将(27r、25r、24r、22r)这4个权电阻组成输出电阻链,链接到输出结点Sout以下(如图1所示),而剩下的(26r、23r、21r、20r)这4个权电阻组成互补电阻链,输出电压Vo就是(27r、25r、24r、22r)这4个电阻的压降之和,数字信号10110100直接转换成了电压信号Vo=(27r+25r+24r+22r)I0,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完成了数模转换。

权电压DAC的原理使得它具有两个优势:(1)因为在转换过程中,任何一个权电阻都总是被链接在电阻链中,只是所在位置有所调整,所以电阻链总电阻值固定不变,使得链电流为固定值,如果设计时令链电流=I0,那么链电流仅为传统权电流DAC最大电流值的1/2n,约减小两个数量级;(2)由于权电压DAC输出电压精度仅仅取决于电阻值的精度,而提高电阻精度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使任何一个电阻都可以自由地链接呢?

权电阻自由链接工作原理图如图2所示:

2 权电阻链实现自由链接的电路及工作原理

图2是一个权电阻链工作原理图,有11个结点,包括8个权电阻结点(27rs、26rs、25rs、24rs、23rs、22rs、21rs、20rs)、头结点Head、输出结点Sout和地结点,权电阻结点由一个权电阻和用于链接的多路开关构成,比如结点27rs由权电阻27r和多路开关S27构成,27r接在S27的公共端上。多路开关的开关电阻值包含到权电阻中,无需另计。

各结点之间的接线图不好画,因此要进行解释。文中“连接”和“链接”是两个不同意思的词,图2中的标记也较繁杂,以结点27rs为例进行解释。多路开关S27底部的9个分支通道都有导线与其它结点“连接”,而连接到分支通道上并不等于接通了,因为开关不一定接通了,只有被选通的那个通道才是被接通的,被接通的称为“链接”。比如S27底部标记为“6”的通道意思是与结点26rs中权电阻26r顶部用导线“连接”,其它通道标记意思相同,即:0、1、2、3、4、5、6、地、Vo这9个分支通道,分别用导线连接到另外9个对应结点的顶部端口20r、21r、22r、23r、24r、25r、26r、地、Vo;同样,其它结点的分支通道都根据标记连接到对应端口。由图2中看出,权电阻20r与前面9个多路开关的分支通道"0"都进行了连接,但是肯定只有其中一个分支通道是被选通的,于是权电阻20r被“链接”到了被选通的那一个结点后面。

为了组合成正确的链,特设计了两个特殊的结点———头结点Head和输出结点Sout,将对应数字信号为“0”的所有权电阻结点链接到头结点Head后面,再链接到输出结点Sout,然后将对应数字信号为“1”的结点链接到Sout后面,再链接到地。

例如,数字信号为:(D7、D6、D5、D4、D3、D2、D1、D0)=10110100,对应数字信号为“0”的所有权电阻为26r、23r、21r、20r,对应数字信号为"1"的所有权电阻为27r、25r、24r、22r,需要链接的顺序如图1所示,那么,Head选通6而链接26rs→S26;选通3而链接23rs→S23;选通1而链接21rs→S21;选通0而链接20rs→S20;选通Vo而链接Sout→Sout;选通7而链接27rs→S27;选通5而链接25rs→S25;选通4而链接24rs→S24;选通2而链接22rs→S22;选通“地”而链接至地。这样就完成了图1所示的链接,而输出结点Sout以下的电阻链27r→25r→24r→22r正是数字信号“1”所对应的4个权电阻,所以输出电压Vo正好就是数字信号10110100所对应的权电压。

最后一个问题是:各个多路开关的选通是如何完成的?

3 多路开关的选通与双逻辑优先编码器

每个多路开关接一个优先编码器,对它的选通进行编码,有一个难题就是:头结点要把对应数字信号为“0”的所有权电阻链接起来,需要对数字信号“0”进行优先编码;反之,输出结点要把对应数字信号为“1”的所有权电阻链接起来,需要对数字信号“1”进行优先编码,这就成了一个编码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构造一个“双逻辑优先编码器”,简称双编码器,与10个结点(27rs、26rs、25rs、24rs、23rs、22rs、21rs、20rs、Head、Sout)对应的10个双编码器分别命名为(BM27、BM26、BM25、BM24、BM23、BM22、BM21、BM20、BMH、BMS)。如果某结点对应“0”,则它的双编码器就切换成负逻辑,对后面更低位的“0”进行编码;如果某结点对应“1”,则它的双编码器就切换成正逻辑,对后面更低位的“1”进行编码。

结合一个具体的数字信号的转换来讲解双编码器。首先,固定头结点双编码器BMH为负逻辑编码器、输出结点双编码器BMS为正逻辑编码器,假定数字信号为:(D7、D6、D5、D4、D3、D2、D1、D0)=10110100。

先分析对应于“0”的结点的链接。BMH对“0”进行优先编码(即负逻辑编码),就是对等于“0”的最高位(本例中为D6)进行编码,其次开通Head中链接结点26rs的通道6,将26rs链接在Head的后面;同理,结点26rs的双编码器BM26又对低于它且等于“0”的最高位(本例中为D3)进行编码,其次开通S26中链接结点23rs的通道3,将23rs链接在26rs的后面;以此类推,得到了结点链:Head→26rs→23rs→21rs→20rs;“0”序列的最后一个结点是20rs,其编码器BM20应该开通S20中链接输出结点Sout的通道VO并将Sout链接在20rs的后面。

对应于“1”的结点的链接,原理同上,所不同的是对“1”进行优先编码(即正逻辑编码)。Sout对“1”进行优先编码,就是对等于“1”的最高位(本例中为D7)进行编码,其次开通Sout中链接结点27rs的通道7,将27rs链接在Sout的后面;同理,结点27rs的双编码器BM27又对低于它且等于“1”的最高位(本例中为D5)进行编码,其次开通S27中链接结点25rs的通道5,将25rs链接在27rs的后面;以此类推,得到了结点链:Sout→27rs→25rs→24rs→22rs;“1”序列的最后一个结点22rs,其编码器BM22应该开通S22中地结点的通道,将地链接在22rs的后面。

实际上,只要双编码器和多路开关的连接正确且有正确的链接逻辑控制,就构成了权电压式DAC。但是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是找不到双编码器,只好从头设计和制造,在现有的优先编码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正负逻辑转换电路,构成了双编码器。

实验中选用了负逻辑的优先编码器,如图3所示,优先编码器左边的电路为正负逻辑转换电路,其各个与非门编码实际上就是它对应的输出值,其中关键信号DX即为正负逻辑的转换开关,DX可等于D7~D0的任意一个的值,实际上它只有“0”和“1”两个取值,DX=0时优先编码器转换为负逻辑,DX=1时优先编码器转换为正逻辑。

(E7~E0)是针对链接(27rs、26rs、25rs、24rs、23rs、22rs、21rs、20rs)的编码,而(Ea和Eb)是针对链接Sout和“地”的编码。当DX=0且为“0”序列的最后结点时,它的后续结点应该是Sout,它的编码器BM2X用Ea将多路开关对应到Sout,逻辑关系应该是:当DX=0且(DX-1=1,DX-2=1,…,D0=1)时,使Ea=0。完成负逻辑优先编码后,在多路开关中开通链接Sout的通道;同理,当DX=1且为“1”序列的最后结点时,它的后续结点应该是地结点,它的编码器BM2X用Eb将多路开关对应到地,逻辑关系应该是:当DX=1且(DX-1=0,DX-2=0,…,D0=0)时,使Eb=1。完成正逻辑优先编码,在多路开关中开通链接“地”的通道。

参考文献

⑴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链接式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烧伤,瘢痕整形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围术期

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是烧伤病例治疗的主要方法与重要措施[1,2],可获得恢复功能及美容治疗的双重效应[3],避免病人因功能与外观受损所导致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4,5]。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同时也与围术期护理配合质量紧密相关。不同部位的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对围术期护理的重点与要求不尽相同,故而需要护理人员以清晰的护理思路,依据烧伤部位与整形手术部位确定个性化的护理策略,用于指导护理行为的正确走向,以保证护理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基于上述分析,我科尝试设计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并将其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6年1月起开始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选择应用前(2015年8月—2015年12月)和应用后(2016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病人各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38.51岁±13.45岁。应用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病人年龄、手术类型、性别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护理:包括术前身心准备、皮肤清洁、换药护理、肠道准备;术后麻醉复苏护理、取皮区和植皮区局部护理、感染观察与护理等。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使用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实施护理。具体如下。

1.2.1.1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的设计过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共同参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的设计过程,要求每位护士至少查阅相关文献(近5年)10篇以上,查阅相关教科书3部以上,然后对所查阅到的结果做出初步整理,拿出个人方案。护士长组织全科召开业务会议,对所有个人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筛选出证据级别较高的护理方案并加以总结归纳和进一步完善,全面确认有效护理措施,然后绘制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并就表单内容和使用方式对全员进行培训。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见表1。

1.2.1.2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的临床应用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制作成电子版文件和纸质版文件,分别置于护士工作站工作电脑桌面、工作台面玻璃板下、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床尾处,供护士随时学习和查看以指导和规范护理行为;各班次交接时对照床尾处速查表进行上班应完成护理项目的查看和下班护理项目的重点确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对照病人床尾处速查表进行护理工作督导和护理质量评价。

1.2.2评价方法

1.2.2.1护理效果选择病人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6]。

1.2.2.2服务满意度结合本研究方案目的及特点,自行编制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含4个评价维度(均为0分~25分),即护理干预及时性、护理措施合理性、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结局有效性,评分越高提示病人在该维度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是帮助病人有效恢复受损生理功能/外貌、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环节之一[7],因烧伤部位和手术部位的不同,对围术期护理需求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必要借助于有效的护理行为指引工具帮助护士适应病人的个性化护理需求。本研究尝试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效果较好。现讨论分析如下。

3.1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有利于降低围术期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进程依据烧伤部位的不同,相应的瘢痕整形手术也会涉及多个不同部位,如颌面部、会阴部、肛门部、手足部、肘窝、腋窝、腘窝部等,手术部位的多样化决定了围术期护理项目、内容的多样化,需要护士提供与手术部位及手术类型相匹配的护理服务。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前受经验式护理模式缺陷的影响,护士可能因缺乏科学全面的护理行为指引工具,而导致护理思维有失全面性和针对性,护理行为缺乏规范性,无力规避围术期并发症风险,这在低年资专科护士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后可在3方面发挥积极的护理能力与护理质量提高效应:一是帮助护士在设计速查表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分析相关护理知识,使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围术期护理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为护士提供科学的护理行为指引,使护士在面对不同部位的整形手术护理情景时,通过对速查表的有效应用迅速形成清晰的护理思路,构建明确的护理重点,实施全面到位的护理措施;三是为护理交接班及护理质量控制提供简明扼要而全面可靠的便利性支持工具,有利于实现高效高质交接班和科学准确质量评估、改进的目标。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由具备较高专科护理素质的护士借助于科学护理行为指引工具的规范和指导,以有效交接班和质量控制实现护理风险因素的成功规避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故观察组病人能够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

3.2将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有利于提高该类病人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受其护理感受和护理结局的影响,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前护士因护理能力的差异性无法提供同质化护理,病人所感受到的护理服务层次不一,护理交接班过程中隐藏较多缝隙性风险因素,无专项护理质量控制依据致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低效,病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康复进程受阻,这些使病人的护理感受较差,护理结局不良,难以获得护理对象的高度满意度评价。部位-护理措施链接式速查表应用后,护士的专科护理素质得到了整体性提高,可依照速查表提供规范而全面的护理服务,可有效规避既往护理交接班中所存在的护理隐患,质量控制工作切实有效,使护士有能力为病人提供及时合理具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服务,改善病人护理结局,故而使病人在进行护理干预及时性、护理措施合理性、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结局有效性的评价时,给出较高的满意度评分。

参考文献

[1]夏美华.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55-57.

[2]徐珊,付艳,高玉姣.对进行瘢痕整形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8):132-134.

[3]国晶,王聪敏.烧伤瘢痕整形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206.

[4]马晶晶.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21(10):149-150.

[5]王睿菁.对进行瘢痕整形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8):25-26.

[6]赵立娟.烧伤后瘢痕整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2016,6(1):85-86.

关注“链接” 搞好教学 篇9

一、知识点需要“链接”

任何学科的知识总是相互联系的, 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支撑, 深奥的知识需要浅显的知识做基础。一个新知识点的讲授总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知识,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断层, 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影响到学生思路的贯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点“链接”。

在教师看来很容易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未必就容易。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尽可能将其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链接”, 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 知识水平的不同, 在教学中需要“链接”的知识千差万别, 小到一个语音的辨析、一个字的识别、一个词的理解、一个标点的用法;大到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条定理, 一种修辞、一种表达方式等的运用, 在教学中时刻存在“链接”的需要, 而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顾全大局,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小小的失误, 日积月累造就了大批的差等生。

新教材以模块为单元编排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以模块为单元组织教学。各模块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 如讲词离不开字, 讲句子离不开词, 讲文章离不开句子;如果我们在讲新知识的同时, 注意“链接”旧知识或相关知识, 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需要“链接”

教材内容一般理论性比较强, 如果缺少与现实的“链接”, 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理论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组织教学, 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链接”。学生只有懂得理论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纯理论课越讲越乏味, 如果联系实际讲理论, 学生就听得感兴趣, 联系实际愈密切、愈深入, 学生对知识就愈感兴趣。因此, 我们一定要关注理论和实践的“链接”, 并且深入、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终极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也确实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但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是浅尝辄止, “火候”还很不够, 因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 实践能力差的后果。一种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磨练, 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知识在运用中升华, 让能力在实践中提升。

三、课内与课外之间需要“链接”

受应试教育影响, 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 使学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无从顾及课外阅读, 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 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中间, 成为“井底之蛙”, 大多患有“贫血症”。鲁迅先生曾告诫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课内知识、教材知识毕竟有限,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就必须向课外拓展。这就必须加强课内、课外的链接”, 不仅研究本学科, 还要研究相关学科, 也涉猎其他学科的东西。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想了解自然, 了解社会;他们开始了解人生, 探讨人生。他们不仅想了解中国, 还想了解世界;他们不仅想了解地球, 还想了解宇宙;他们不仅想了解宏观, 还想了解微观;他们不仅想了解今天, 还想了解昨天。所有这些不是教材和课堂能够满足的。许多东西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获取, 更需要教师去导航。课堂只是一方狭小的“天地”。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将课外包含到课内。不少教师就是这样去做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 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项羽”这个专题广泛搜集材料, 进行分析、筛选。有的同学发现“鸿门宴”的情节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 只是根据表达的需要, 彼此互有详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续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的复印了苏轼的《留侯论》和《范增论》;有的还查阅了楹联辞典, 抄录了霸王灵祠中项羽塑像两旁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王一时气盖人世间, 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材料丰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 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发散型的研究性学习, 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 锻炼思维, 提高能力。

有的教师教了《美猴王》扩展到《西游记》, 有的教师教了《林黛玉进贾府》扩展到《红楼梦》, 有的教师教了《离太阳最近的树》扩展到环保问题……一篇课文、一本书是一个原点、一个中心, 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辐射。教师要有意“链接”, 加强引导。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是否教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 而在于能否将其延伸到课后, 能否激发兴趣、教会方法, 将学生引向探究的轨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胜于教师教十节课。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下一篇:现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