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2024-07-07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精选十篇)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1

1.1预算绩效管理的观念不够深入人心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形成的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使其仍将预算的编制和分配情况作为重点,对支出的结果关注不够。大多数领导都认为只要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按照计划完成即可,至于使用效果则与自己责任不大,从而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

1.2 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教育与训练,专业技术水平一般,甚至有些工作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换而来的。同时,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存在着兼岗现象,并未合理分离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1.3 缺乏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案

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对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所产出的效果和影响力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反馈、跟踪整改。实际操作中,因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不同,有些软指标更是不好界定,缺少合理有效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评对象的选择、确定绩效目标、制定考评方案及考评职责定位等方面缺少一个好的评价实施方案。如果将不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案评价出的结果作为对单位考评的依据并对其进行问责、奖惩,就会引起单位的质疑与不满,削弱行政事业单位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预算绩效的权威性,导致预算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2 加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首先,加强绩效考核评价与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使事业单位内所有职员均能对绩效管理进行新的解读,以此提高其对绩效考核评价的认识度,使其正确认识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通过不断学习,重视绩效考核评价,促使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沟通机制,即为绩效考核评价提供通畅的反馈渠道,以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单位内职员的个人能力及整体工作能力等。最后,由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表率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其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把握与运用水平,避免因主观因素导致绩效考核评价出现偏差,积极调动职工参与绩效管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2.2 增强绩效管理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管理的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修养。应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课程,利用各个渠道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给予员工更多机会,展现自身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学习,并提供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资料,使员工尽快掌握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并运用到实施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和政务业务水平。

2.3 完善考核评价体制

首先,规范考核评价制度与考核评价流程。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时,必须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各项考核评价项目均有章可依。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立足当下,根据单位内各岗位各业务单元的具体职责与权益范围,建立一个综合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框架,并在实践工作中加以论证,为后期制定并最终确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加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可量化性。再次,进行科学考核评价。事业单位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考核评价时,必须根据考核评价对象与考核评价内容,选择恰当且具有一定可信度与有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及时、准确地将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应单位职工及部门主管。最后,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实时监督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单位内个人绩效与整体绩效的动态管理,以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2.4 加强预算绩效 4 个管理环节的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2

一、正确认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有计划的预算编制、严格把控预算过程、合理评价预算结果、正确认识评价和反馈并及时行动等。在预算管理中,监控相关资金的“出”与“进”,减少支出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花在社会公共事业上,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良好的形象。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使预算编制更加权威,提高预算执行的强度,也可以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预算绩效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必然要求。1.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绩效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预算活动,时时监察预算管理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相应的解决措施给予应对,保证预算管理的合理、有效,进一步减少预算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有效性,促进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公共服务的有序展开。预算绩效管理包含对预算内容进行测评、考核,负责预算管理全过程,及时优化、整改,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持续、有效工作的保障,也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提高效率,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无误以及预算管理活动的顺利完成。2.严格把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预算管理效率和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往的预算管理体系执行力度不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环节与事实不符,不断的挪动、调整预算资金现象频发,对行政资源利用率不高,更是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进行。应用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调整原有预算管理体系,填补已有的`缺陷,提高预算执行的强度,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两环节合理的贯穿在一起,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挪用,保证行政资金高效使用。围绕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体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效率,合理管理行政资金的使用,为今后工作提供资金保障。3.合理管理使用行政资金。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严格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理论使用资金与实际私用资金是否相符,及时纠错、严格规范,实现财政拨款准确、合理,减少多余支出费用,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活动效率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难点

1.绩效指标的要求。绩效管理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注意事项也较多,单一的指标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展开,目前的绩效指标存在局限性,已满足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各方面指标不同,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不能统一准确管理。大大降低预算绩效管理效率,指标准确性也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绩效管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设置符合各自要求的指标数据。2.制定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案。方案是根据各单位工作特点和活动内容来制定的,适当的调整、完善方案。据相关数据分析,理论上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案与实际的落实还是存在差异的,不能完全符合预算绩效管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保障,还要求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双到位,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严谨有序,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高效性。要严格遵循原则理论,为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遵循科学性原则,用科学的态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进行管理,具体到各职能,细致到个员工,尽可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必要要求。面对行政事业单位任务多、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等特点,通过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活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兼容性,适当减少繁琐复杂的环节以及工作的难度,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高质量。

四、如何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从预算绩效管理难点出发,剖析难点,步步为赢。采用多种手段,使预算绩效管理灵活应用,与行政事业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后续预算管理活动的合理进行。要改变绩效管理指标。近几年绩效管理指标规定已不符合现代发展要求,存在许多问题,为完善指标要求,需对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编制、执行进行分析、测评,重新设置符合当代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首先要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分类,指标落实到具体。其次是做好绩效管理指标间的联系性,考虑单一指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影响,保证预算信息的完整、全面。最后,进一步准确测评绩效管理指标,确保预算管理的实施可行性。

五、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有一定的辅助,面对当前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方向。全文多角度分析了预算绩效管理,以科学、有效为原则,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活动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安红玲.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3):89-90.

[2]孙晓婷.内部控制角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经济视野,(3):145-146.

[3]徐东波.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35):76.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3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 应用

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对行政单位公共财政的支出进行优化,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意识有着强化的作用,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起着完善与推进的功能。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应用预算绩效管理时,存在一些难点,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这些难点进行分析,得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措施,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阶段和预算评价阶段,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行政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步骤

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步骤可分为:目标制定、预算款分拨、预算绩效指标的严格执行、细致的监督整个预算过程并对其进行评价。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预算绩效目标,而预算绩效的目标具体指绩效内容、绩效指标、绩效标准等,与绩效指标评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绩效指标评价利用尽量细化、量化与可操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根据预算资金考核评价的分析结果,判断公共资金是否得能够到良好的利用。

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预算绩效管理对我国财政预算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企业中的执行还存在一些难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绩效指标设计

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公平、公正的对公共财产使用效率进行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运作,其难点就是定性向定量转化过程。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在相关单位的构成中比较重要,算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但是,在实际运作时,由于缺乏绩效指标设计,以至于无法轻松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对工作进行总结就会影响着预算评价各项工作中关于指标评价的系统整合。

(二)预算绩效评价

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评价时,存在许多难点,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不积极,从我国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以规范至今,只有几个省的事业行政单位实行预算绩效管理,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很多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用尽各种手段,占有公共资金,这种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绩效工作产生阻碍。又如:预算绩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主题。长期以来,并没有确定固定的单位承担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在评价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出评价对象,使得预算绩效评价缺乏完善的评价人以及评价对象,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通过评价工作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公共资金的使用不能进行有效控制。

(三)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预算绩效评价对行政事业的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能够将使用效率与效果反馈给相关单位,使其可以分析出上一年预算绩效评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需要改善与创新的地方。但是,目前一些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没有参考性,不能为相关单位的工作带来积极影响,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对工作进行改善,很难引起对评价结果的重视。并且,被评价单位很难受到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使得预算管理工作开展失去意义。

三、贯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政府建设廉洁形象的核心,可以完善公共资金的管理,并推动其走入正轨。笔者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出贯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算编制阶段

在预算编制这一阶段,既要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又要将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仔细、谨慎的处理评价指标。预算编制阶段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衍生,先前的预算管理工作,重视的是管理各项资金的花费情况,具体包括金额、数量等,科学的对各项工作成本和主要费用计算进行计划。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以对绩效和目标的管理开展的,其要制定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将情况反馈到上级部门。在工作人员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要先设置出基本指标与具体指标,如图1。然后对业务指标及财务指标进行细致设置。

图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在设计者进行指标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每一个评价指标只可以对一项内容进行评价,每一个评价指标都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整个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当预算指标形成一个整体后,要细致的评价整个预算工作,在评价时,指标之间既不能重复,又不能发生矛盾。第二,要统一的对评价指标设置相关数据,每个指标的数值格式都可以进行比较,在搜集指标数据时,要按照小数、分数和对数进行搜集,在对指标进行比较时,要将数据进行统一化处理;再次,对权值进行设置时,要保证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行政事业单位在该项指标下的得分就是指标值,整个体系中指标值所占的比重就是权值,在对指标值进行设置时,要保证指标权值为1,当指标较为重要时,权值要大,当指标不重要时,权值则偏小,设置权值最好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评价法。最后,在对标杆进行设置与比较时,要摒弃传统单纯的预算考核方法,将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出来,并且要将各个指标的最优值进行计算,选择行业中较为优秀的预算考核成绩作为同行业的榜样标杆[4]。

(二)预算执行阶段的策略

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制定跟踪机制,必须重视事中控制,要快速的分析整理资料,把控风险,及时对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了解,将结果向有关部门反馈。然后,利用跟踪监控机制,保证所采集的信息数据来自于现场,使得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要仔细核对预算资金和开支账务,如有发现不符,就要追查责任;要参照一定原则开展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并且将问题及时的反馈给相关部门,由相关工作部门来处理这些问题[5]。

(三)预算评价阶段的策略

预算评价就是验收预算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步骤,整个预算由编制到执行,只有预算评价阶段时一个综合性的考核[6]。要通过对预算评价的分析并且合理利用,进而对评价内容进行选择,使得预算评价的作用在预算管理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要保留所有的评价结果,有利于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工作方面的指导,被评价单位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对工作方法进行改善,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确保被评价单位按照预算设定的方向发展[7]。

四、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是对国家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加科学、合理对国家公共资金进行利用。但是,在当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难点,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难点,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温小素.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J].商业会计,2014(2):110-111.

[2]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99-101.

[3]王尚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85-86.

[4]高光英.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经济视野,2015(1):106-106,108.

[5]葛洪朋,韩珺,王云霞等.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以高校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4(11):66-68.

[6]刘海鹏.浅谈内部控制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J].会计师,2014(21):49-50.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4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起着“桥梁”的作用, 通过绩效考评及时反馈的信息, 一方面, 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有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估, 为下一年预算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的发现和较快的纠正实际情况和预算之间的差距, 以此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责任人员权、责的考评, 可以极大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奖惩和监控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意识比较淡薄

长久以来, 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的理论概念提出比较晚, 尚属于一个全新概念, 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绩效考评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要素去对待, 以此导致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这部分上处于空白, 因此导致许许多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进展, 严重的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集中于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根本没有树立起较强的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的意识, 没有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间接的影响了其他工作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意识, 致使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单位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不怎么重要, 只要做好预算工作即可的错误意识。另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框架和绩效考核架构, 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成为形式。总之,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传统预算管理观念的影响, 导致了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和绩效考核工作的忽视甚至形式化和边缘化,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率极其低下的窘境。

(二)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指标不合理

我国比较多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的存在预算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的相关联的衡量指标选取不科学、涉及面狭窄的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的预算管理没有专门设立的机构来运行, 仅仅只是依据一些普通的管理工作条例进行一般性的形式总结, 体系的松散极其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冗余的工作人员和僵硬化的预算运转, 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考核的指标也很少, 更不用说形成良性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方面对员工的劳动成果的忽视, 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 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利益分配无标准而混乱无序。积极进行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是预算管理永恒的核心, 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持久良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评需要良性体系的全面支持。

(三)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的监督乏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重在关注于事后的监督、改正, 对关键的事前以及事中监控边缘化现象日益突出, 根本未建立起动态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侧重语纸张上的仅仅签字的形式上的监督, 重点关注的是预算执行制定后执行过程的合法合规性, 而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的监督处于空白地带,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的考评监督体系乏力。比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不按法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而漠视, 有的单位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出现本单位的私设内部不合理的会计核算机构未纳入统一的主体会计机构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管理, 即私立小金库, 中饱私囊, 用于私自谋取福利或“特殊”开支。造成大量的资金非法流失。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的思路

(一)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的意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及其绩效考评是一项比较新工作,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头绪繁琐、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人员要求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因此,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力度, 首先必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人员重视的意识, 着重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对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的意识, 表率作用要如实的体现, 以期从上到下带动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识感和责任感。为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从思想根源上扫清障碍。其次, 还要提高参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和考核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紧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最终提升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满足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二)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需要:首先, 应该马上设立专门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构, 增加全面预算管理的在编人员, 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固有编制, 利用公务员编制吸引专门的全面预算人才, 解决人手混乱无序、人员不足造成的预算不合理与实际情况相互脱节的现象, 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与绩效考核管理职能融合度。其次, 理清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路, 主要实行职位责任制, 切切实实落实相关责任主体职责, 行政事业单位全权负责全面预算的实施和考评体系的设计和编制, 严格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各部门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是进行绩效考评的重要前提。

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大的方面:首先是了解和熟悉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其次要根据单位年度的预算执行的情况以及本单位详细的目标规划, 有依据的制定相应的年度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目标;在分清主次的情况下全面系统的量化各个评价指标, 选取适合的评价指标, 全面系统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根据执行中的实际情况不间断的调整评价体系, 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多部门的加强协调与合作。

(三) 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的监督力度

为了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的有效性, 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对预算管理尤其是绩效考评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对于监督、内控以及审计部门来说, 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监察与审计体系, 并且严格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例如, 当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上报本单位采购预算或是上报的预算在没有获得上级行政部门批准的情况下, 任何级别的行政事业单位都绝对不可以擅自依据自己的预算计划在没有监督的情境下进行采购。为杜绝此类情景的上演, 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建立全面的预算监督体系, 由此才可以确保预算管理及其绩效考评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尤其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持久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无论在思想意识还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及其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未建立、监督乏力缺失等, 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和策略, 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及其绩效考评更好的发展态势进行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朱妙素.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研究[J].广角镜, 2014 (11) :255-256.

[2]郑桂欣.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J].金融营销, 2013 (33) :134-135.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5

京财绩效„2006‟2819号

关于下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清查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市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各区县财政局: 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行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情况的发生,促进账销案存资产的回收、盘活不良资产,根据国家和北京市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特制定《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财政 资产清查 账销案存 规定 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 2006年12月15日印发 打字人:张妮 校对人:丁霞

共印300份 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账销案存资产的清理回收,盘活不良资产,根据国家和北京市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账销案存资产,是指各单位通过资产清查确认核准作为资产损失并进行财务核销,或今后日常管理过程中按有关规定确认作为资产损失并进行财务核销,但尚未形成最终事实损失,按规定应当建立专门档案、进行专项管理的资产。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资产的事实损失是指有确凿和合法的证据表明有关账销案存资产的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发生了实质且不可恢复的灭失,并且不能给单位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第五条

账销案存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组成部分。各单位应认真履行资产管理职责,组织进行专项管理,积极清理追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二章 账销案存资产管理职责

第六条

各单位负责人对单位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负领导责任,单位负责清理与追索账销案存资产的相关部门对追索及销案工作负具体管理责任,单位财务、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对账销案存资产的追索及销案工作负监督责任。

第七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本单位内部各部门在账销案存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职责。

(一)财务部门:

1.负责制定账销案存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负责建立账销案存资产的财务备查账簿,记录账销案存资产的财务核销、追索回收、销案等情况,并保存有关的档案;

3.负责回收资金的入账、核算;

4.向上级主管单位和本单位领导报告账销案存资产管理的有关情况,接受监督检查;

5.协助管理部门做好账销案存资产的清理追索工作。

(二)管理部门:

1.负责建立本部门管理范围内账销案存资产的备查账簿,并与财务部门的财务备查账簿记录核对一致;负责保存有关档案;

2.负责相关账销案存资产的清理追索工作,及时将回收的资金及其它资产交有关部门处理;

3.协助财务部门向上级主管单位和本单位负责人报告账销 案存资产管理的有关情况,接受监督检查。

第三章 账销案存资产的范围与存案要求

第八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资产清查中清理出的各项资产损失,以及日常工作过程中核销的各项资产损失进行认真甄别分类,除在核销时已达到本规定第五章规定的条件、可以销案的资产外,其他资产都应当按照规定作为账销案存资产管理。

第九条

账销案存资产包括债权性资产、投资性资产及实物性资产。

(一)债权性资产包括应收款项、暂付款项和未入账的因承担连带责任产生的债权及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款项等;

(二)投资性资产包括对外投资、有价证券;

(三)实物性资产包括存货(材料)、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

第十条

各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备查账簿,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核算、管理。

第十一条

财务备查账簿的设置可参照会计账簿进行。具体可参照以下三个层次设置:

(一)按照债权性、投资性、实物性资产设置三类资产的备查总账。

(二)按照本办法第九条对三类资产的划分,进一步设置二级分类备查账。

(三)按照每一类资产的具体情况,设置明细备查账。第十二条 管理(或业务)备查账簿可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设置。

视具体情况,在确保记录完整、准确的前提下,某些资产的管理备查账和财务明细备查账可以相互替代。

第十三条 管理(或业务)备查账与财务备查账之间,以及财务备查总账、二级备查账与明细备查账之间,应当定期核对。

第十四条 备查账簿的记录要求:

(一)经批准核销资产损失时,除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外,凡不符合销案条件的,应当根据核销损失的有关依据,同时在备查账簿上记录账销案存资产的增加;

(二)通过清理收回现金或其他资产时,除及时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登记会计账簿外,应当根据收回资产的有关依据,同时在备查账簿上记录账销案存资产的减少;

(三)按本规定第五章规定,对账销案存资产作销案处理时,应当根据有关销案依据,在备查账簿上记录账销案存资产的注销。

第十五条 备查账簿及其他资料应当建立专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妥善管理。

与账销案存资产增加、减少有关的合同、协议、发票、单证、司法文书等原始资料,已按照财务工作程序作为原始会计凭证管理的,应当在备查账簿上标示索引、注明归档情况;不需要作为 原始会计凭证管理的,应当单独编号、索引,并随同备查账簿一并保管。

第四章 账销案存资产的清理与追索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组织力量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认真清理和追索,通过经济、行政、法律诉讼等多种途径尽可能收回资金或残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十七条 账销案存资产的清理和追索,应指定单位内部相关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或机构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清理与追索工作应坚持公开、透明原则,避免暗箱操作。各单位应针对具体的处理方式,制定相关工作细则,并接受单位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指定内部相关机构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清理追索的,应当建立追索责任制,明确清欠任务和工作责任,加强对清理和追索工作的领导和督促。

第十九条 各单位对账销案存的债权性资产、投资性资产进行清理和追索,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准工作程序和监管制度。账销案存资产的债务重组、折价出售等,应当经本单位领导集体讨论批准,其中债权性资产、投资性资产及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实物性资产,其处置方案须报上级主管单位及同级财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条 各单位对账销案存投资性资产进行清理和追索,涉及被投资企业破产或注销的,如果属于有控制权的投资,必须按规定依法组织破产或注销清算,如果属于无控制权的投资,必须认真参与破产和注销工作,维护单位自身权益,并取得相关销案证据。清算管理的有关事宜,按照国家有关终止清算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对账销案存实物性资产进行清理,应当认真做好变现处置工作,尽量利用、及时拍卖或按其他合法方式进行处置,尽可能收回残值。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对账销案存资产清理和追索收回的资金及其他资产,应当按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及时办理,不得形成“小金库”或账外资产。

第五章 账销案存资产的销案依据与程序

第二十三条 账销案存资产销案时应当取得合法的证据作为销案依据。

第二十四条 债权性资产依据下列证据进行销案:

(一)债务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二)债务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政府部门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三)债务人失踪、死亡(或被宣告失踪、死亡)的,应当取得有关方面出具的债务人已失踪、死亡的证明及其遗产(或代管财产)已经清偿完毕或无法清偿或没有承债人可以清偿的证 明;

(四)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债务人无偿还能力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的终止执行裁定书等法律文件;

(五)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相应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仲裁裁决执行完毕的相关证明;

(六)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的,应当取得债务重组协议及执行完毕证明;

(七)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应当取得债权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文件;

(八)可以公开买卖的期货、证券、外汇等短期投资,应当取得买卖的交割单据或清理凭证;

(九)清欠收入不足以弥补清欠成本的,应当取得清欠部门的情况说明及单位领导集体讨论批准的文件;

(十)其他足以证明债权确实无法收回的合法、有效证据。第二十五条 投资性资产依据下列证据进行销案:

(一)被投资单位被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二)被投资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政府部门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清算报告及清算完毕证明;

(三)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债务人无偿还能力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的终止执行裁定书等法律文件;

(四)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具有仲裁资格的社会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及执行完毕证明;

(五)其他足以证明投资确实无法收回的合法、有效证据。第二十六条 实物性资产依据下列证据进行销案:

(一)需要拆除、报废或变现处理的,应当取得已拆除、报废或变现处理的证据,有残值的应当取得确定残值金额及处理凭证;

(二)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应当取得责任人缴纳赔偿的收据或保险公司的理赔计算单及银行进账单;

(三)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债务人无偿还能力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的终止执行裁定书等法律文件;

(四)涉及仲裁的,应当取得具有仲裁资格的社会仲裁机构出具的仲裁裁决书及执行完毕证明;

(五)抵押资产损失应当取得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证明;

(六)其他足以证明实物资产确实无法收回的合法、有效证据。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账销案存资产销案应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一)单位内部相关管理(或业务)部门提出销案报告,说明对账销案存资产的损失原因和清理追索工作情况,并提供符合 规定的销案证据材料;

(二)单位内部审计、监察或其他相关部门对资产损失发生原因及处理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销案审核意见;

(三)单位财务部门对销案报告和销案证据材料进行复核,并提出销案复核意见;

(四)销案报告应报单位领导集体审议批准,并形成相关文件;

(五)债权性资产、投资性资产及单位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实物性资产应报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同级财政部门核准;

(六)根据本单位领导集体审议批准的文件、上级主管单位或同级财政部门核准批复及相关证据,由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后,进行账销案存资产的销案。

第二十八条 各单位在每年报送财务决算时应同时报备账销案存资产清理情况表(格式附后)及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专项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单位账销案存资产本的清理、追索情况;

(二)单位对于追索收回的资金或残值的处理情况;

(三)单位账销案存资产本的销案具体情况;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对账销案存资产的销案情况建立专门档案管理制度,以备查询和检查,并按照档案保存规定进行保管。存档资料内容主要包括:

(一)销案资产的基本情况;

(二)销案资产的清理和追索情况;

(三)销案资产的销案依据;

(四)销案资产的销案程序;

(五)销案资产损失原因分析及责任追究情况;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章 责 任

第三十条 各单位在账销案存资产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同级财政部门将责令限期改正:

(一)未遵循本暂行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程序,擅自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销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账销案存资产的损失原因进行分析、整改,因内部管理原因致使单位又产生新的同类资产损失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因工作失职、渎职或者违反规定,造成损失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的;

(四)未按照规定向上级主管单位及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有关资料和情况的。

第三十一条 各单位在账销案存资产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同级财政部门将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账销案存资产的处理过程中进行私下交易、从中获利的;

(二)将账销案存资产恶意低价出售或无偿被其他单位、个人占有的;

(三)对账销案存资产的追索及变现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或私分、侵占的;

(四)其他严重违反账销案存管理制度规定或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账销案存资产清理情况表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6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特点

(1)绩效评价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价可分为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一方评价是指政府部门组织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是指政府系统内,上级组织对下级的评价,在实际中常常由代表上级的考核办或评价办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机构组织实施的评价。其中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是内部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为外部评价模式。内部评价模式中,评价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出的情况比较了解,但独立性较差。外部评价模式中,实施主体独立性强,但对被评价部门或单位的情况不了解,对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中央及地方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合了内部与外部评价结合的模式,由政府部门负责拟定本部门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上级部门根据需要对该部门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外部评价则是根据需要,通过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2)绩效评价的对象以项目支出为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财政支出中存在着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即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财政部门与其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前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占有信息优势。在后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其职能部门存在信息优势。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国内外通过长期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总结,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三个方面,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财政支出可划分为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目前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由于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属于维持政府正常运行的刚性支出。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根据绩效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原则,所以在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规定,“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财政部门、部门(单位)可以对部门全部财政支出进行评价。”(3)要求绩效目标编入部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为了有效实施绩效评价,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责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内容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这个绩效目标应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并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导向下,现有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依据不科学。在财政收入每年保持一定增长的前提下,配套的财政支出也在相应保持增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实行总量控制,并且在对次年工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各部门编制预算就会一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方法,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在这种基础上编制的预算会固化财政部门、单位之间的分配格局,造成财政资金在部门之间分配的苦乐不均,使预算安排严重脱离实际。同时,也会助长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目标不明确,可计量性差。部门职能及战略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部门职能、中长期战略目标简述、未来3年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项目设立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如何支付部门战略发展、项目总预算、项目需要的投入情况、项目当年投入资金构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总目标、年度绩效目标、分解目标等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项目支出均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在现有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存在先编制单位所有的项目预算,再从中挑选适合绩效评价的项目支出,进行绩效目标申报。另一方面,执行预算编制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部门,这就导致无法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并进行定量表述或分级分档的形式定性表述。(3)部门预算缺乏透明度,不利于第二、第三方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缴纳的税收,社会公众将自己的财产权让渡给政府,委托政府使用此财政资金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公共服务,因此,这些资金的预算编制、使用应当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预算公开,从1999年起经历了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财政收支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公布经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和中央财政预算的四张表格;到2012年公开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收入表、财政拨款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历程。

三、 基于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绩效评价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纳入绩效评价的部门预算仅限于目标清晰、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规模合适且在一个预算年度可以完成并充分体现本部门(单位)主要职能的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针对项目支出建立的项目库。项目库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所有的项目预算都应通过项目库,进行申报、论证、审核等环节,选择项目纳入部门预算。同时项目储备库需按目录库、简介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库三个层次相应建立,每个层次应按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项目四种类型顺序建库,并突出重点建立项目库。(2)为部门预算制定可量化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求绩效目标是可以量化的,以便于进行绩效评价。并需保证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等。(3)进一步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清晰、更明确的资金使用预算,更便于社会公众监督。首先,逐步完善预算科目体系,既要按照支出功能设置预算科目, 客观反映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国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反映财政支出的方向;也要按照经济分类, 客观反映预算用于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办公经费、事业发展、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其次,将绩效目标的设定与人大的预算审查相结合,切实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聘请审计、会计、税务师事务所或高校等经济类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 帮助审查预算等方式, 对政府收支预算进行审查和征求意见, 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 再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初审的情况, 系统和完整地向大会主席团报告审查的结果。最后,从法律的角度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进行明确规定,明确政府预算公开的时间,公开的方式,以及公开的信息范围和详细程度。

参考文献

[1]包国宪,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105~111

[2]顾立霞.基于绩效评价角度的政府会计体系构成探讨[J].会计之友.2010(2):11~14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 篇7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指的是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的几点财政效率准则, 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财政部门是进行绩效管理评价的主要部门, 也是公共资金的主要委托人, 同时负责公共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率的实时监督 (1) 。主要工作是是对各个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部门单位指最具体的实施部分, 主要对本部门以及所属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预算绩效管理平均的主要对象是公共资金, 纳税人所交税款汇集的资金就是公共资金, 对于这部分资金, 我们需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所以, 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坚持做到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预算编制有目标、评价结果有应用。这就要求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预算绩效管理虽然对财政预算执行起着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但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以及预算绩效管理本身理论发展 (2)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一帆风顺, 还出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一) 很难正确地设计相应的绩效指标

预算绩效管理是分析针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约束: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在公正公平等原则的规定下去使用预算资金, 这属于定性方面的认识, 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范畴。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实现由定性向定量的转换。第二, 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个体系, 那就是共性指标以及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可以使用到所有财政支出的评价指标上, 需要由财政部门来制定。个性指标则是按照评价对象类型的区别去设置相应的指标, 这由财政部门或者相应的受托中介机构来制定。

(二) 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实施起来阻碍重重

首先, 一部分的预算单位因为预算项目较少, 单位的资金规模也不大, 并且单位预算项目较少。所以,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项目可以实施预算管理评价。在我国, 预算绩效评价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 除了最先开始实施的几个省份, 其他的省份是在5年之后才开始的。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一般的做法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要求内部的每一个部门至少对超过两个以上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工作。由于大部分的部门没有相应的新项目, 导致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很难展开有效率的预算绩效评价活动 (3) 。那些没有新项目的部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活动的时候, 将之前已经评价过的旧项目作为评价的主体, 这样就会造成财政资金被大量的浪费。

其次, 大部分预算单位目前还不具备明确的绩效实施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做好绩效实施主体的准确定位, 在确认主体的时候跟实际存在明显的偏移。大部分单位把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交由财务部门的专门负责, 由财务部门全权管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因此, 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参与进来。财务部门被作为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部门, 在没有充分的掌握业务情况的条件下, 只能被动的应付工作, 很难促使绩效评价发挥其实际的价值。

最后, 越来越高的预算申报绩效目标。财政部门需要审核单位所有项目的绩效目标。对那些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申报绩效目标的单位, 需要提出相应的建议, 例如:提示这些单位不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对新增加的新项目进行绩效目标的审核和考察, 对那些审核不过的目标, 不给予申报通过。

(三)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办法很好地被使用

预算绩效评价主要是预算部门以及财政部门设计的绩效目标, 通过一系列适当的评价措施、评价标准以及指标体系, 客观公正的评价财政支出的产出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 (4) 。评价得到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让单位的管理者了解上一年度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以及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发挥很好的效用。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评价得出的结果跟实际情况产生很大的偏离。

三、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首先, 预算的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科学的安排预算资金, 同时需要对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确定以及细化。预算的编制是一项预算管理工作开始的阶段, 相比之前传统形式预算管理工作模式来说, 合理的编制预算计划主要侧于将各项资金花费的数额以及资金的去向表现出来, 在此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资金使用的产出以及效果的表现。新型的现代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主要表达了绩效管理以及目标管理, 具体是指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设定。去评价和反馈预算的各个阶段。

其次是预算的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健全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制度, 在收集绩效运行数据信息的过程中, 需要定时、仔细。之后对收集过来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汇总、分类、整理。还需要跟踪管理以及督促检查绩效目标的实际运行情况, 借此促进绩效目标的达到。传统形式的预算执行, 整个执行的过程都是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来分配资金的。预算是存在大量风险的, 并且风险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在预算的执行阶段, 要对每一项活动开展的时间以及资金的总体耗费进行合理科学的统计, 并且将其化为直观性的数据显示 (5) 。但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 在开展预算工作存在偏差是很平常的事情,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的存在, 减少偏差。

最后是预算评价和结果的科学应用。预算评价阶段需要经过考核评价预算资金就可以知道预算资金是不是花费到正确的位置, 是否发挥了预算资金的最大价值。强化绩效评价的内容,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 将绩效评价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同时需要将上年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下一年的预算管理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有效的奖惩制度, 奖励那些使用效率较佳的单位, 比去年给给予他们日后预算申报一定的自由。与此同时要严格控制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单位, 严格控制申报, 并且同时调整生产效率较低以及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预算项目。

四、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指的是评价公共资金使用效果以及其使用效率。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有效的提高, 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实际的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 就要求我们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深入分分析, 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流程 (6) 。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并且发挥最大的价值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下去。

注释

11 赵刚.对于推进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J].金融纵横, 2011 (11) , 第102-103页.

22 许媛.论如何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J].时代金融, 2011, (18) , 第322 -323页.

33 李丽.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绩效预算的几点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1) , 第654-655页.

44 夏小静.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企业导报, 2012, (13) , 第521-522页.

55 蔡辉云.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9) , 第325-326页.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8

经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长期探索, 2011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工作的深入, 2012年财政部又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 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细化的指导性规定。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制度、方法以及执行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编制不科学、评价对象不明确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面临的困境

(一) 预算编制有待合理化、科学化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计划上存在着故意夸大下一年度支出需求, 为夸大预算做铺垫以获取更多财政拨款的现象。在预算编制上缺乏长远的目光, 缺乏对历年财务数据以及所收集的其他数据的认真分析, 不能与国家发展以及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系统的完善相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片面追求单位自身的利益, 给私设“小金库”、虚假做账留有了一定的空隙。此外, 在预算编制的方法选择上, 行政事业单位通常采用基数增长法、定期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对于基数增长法, 如果某个单位上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是不合理的, 那么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于零基预算法则工作量较大, 不能保证其效率和效果。

(二) 预算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以及监督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显现出过于随意的现象。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预算执行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来进行, 一方面保证公共财政支出的稳定与健康,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后期的绩效评价。实践中, 由于内外部各方面的原因, 预算执行与预算目标严重脱节, 预算指标被随意的进行改动, 在分配与调整上也存在着很多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便预算编制上存在着成本费用支出方面的预算, 但实际操作中却并不按成本费用预算进行执行, 导致预算目标和编制形同虚设。

(三) 缺乏绩效意识, 绩效目标不明确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理念仅仅局限于预算拨付以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以及合理性, 对于财政资金支出后的有效性以及经济性等并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或者仅仅处于开始探索的状态, 导致公共资源的使用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监督力度, 也为一些腐败情绪的滋生提供了空间。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预算的绩效目标也缺乏明确性, 常常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出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绩效目标。比如, 笼统的将年度的发展计划定位预算管理的绩效目标;把预算资金的使用科学化、合规划定为绩效目标等。

(四) 绩效评价缺乏相应的标准, 指标设计科学性有待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标准参考的是相关部门整理的一些项目性的国家和省级标准。对于没有评价指标的项目, 尤其是定性的标准, 只能依据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经验来进行判断, 缺乏客观性以及权威性, 而且给有贪腐思想的人留下空子。以公路建设为例, 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既要考虑对于地区经济的拉动, 又要考虑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考虑各个乡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对于这些情况如何进行量化呢?这就很难进行判断, 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指标设计的不合理性, 较为笼统, 也缺乏对各个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针对性指导。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措施

(一) 强化预算编制重要性,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 应当加强对预算编制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按照预算编制项目进行编制。一方面, 要积极收集各方面相关材料, 为单位所需资金的预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某教育事业单位为例, 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 从单位各部门抽调出一名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 配合财务部门人员开展资料的收集以及各部门对下一年度支出的预算, 为预算编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 要避免预算编制过于繁琐和细致。因为过于细致的预算编制项目并不利于那些支出范围较广, 收入渠道较多的单位, 否则会耗时耗力。在预算编制方法上, 则要综合考虑各系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性运用。国外部分公共服务部门创新性的在部门内部采用了滚动预算编制的方式, 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固定周期带来的恶性循环, 也避免了零基预算较大的工作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该种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仍然是要结合各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协调, 在零基预算、基数增加、弹性法以及滚动预算等之间进行结合和选择。

(二)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最能体现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的环节。首先, 可以采用逐级分解, 下达责任主体的方式来规范预算执行。北京某科研事业单位采用此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即将预算目标分级为纵向、横向以及时间三个方面, 纵向强调层层落实 (主体所研究室个人) , 横向强调按照归口进行分解 (各个归口的管理部门) , 时间上分为月度、季度、半年度指标。通过这样细致的划分对责任进行落实, 也有利于后期的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形成良性循环。其次, 适度的进行预算调整。通常情况下, 预算目标确定后不可以改变。只有在国家政策或者总体规划产生变化是才可以进行调整。这就需要责任主体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书面的申请, 认真考量预算目标的调整是否符合当前形势, 是否与单位状况相协调, 在金额、原因以及具体事项上都要把握好度。最后,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结合实践经验, 主要应该监督实际开支与预算金额的匹配度;追加预算或者减少预算的相关程序;项目资金的执行率是否合规以及年度收取费用状况等。

(三) 加强绩效意识, 明确绩效目标

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行需要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绩效评价的重视, 只有通过意识强化才能推动后期预算绩效目标、评价指标等工作的开展。首先, 对于绩效目标的编制要结合年度预算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年度预算编制时需要对比着进行绩效目标的定制, 对绩效内容、指标以及标准进行定位。通过与前者的对比结合可以使得预算绩效目标更加有针对性, 增强其可行性以及权威性。其次, 要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级别来说, 由主管部门来对本级以及下级单位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更具有可行性, 可以节约人力、财力以及时间。最后,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投资资金的绩效管理要进行经济性的审核。实践工作中, 项目投资资金往往耗费较大, 需要由有关部门对这部分预算的绩效管理进行审核。比如, 对于机器设备的采购、对于建设项目的需求以及对于大型科研工程的经济性审查等。

(四) 完善预算绩效标准以及指标的设计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标准以及指标的设置除了要根据各个系统的单位进行细化外, 可以从原则性角度把握。一方面可以依照行业标准进行考量, 即行业多数群体的财政经费相关指标的统计性结果, 该标准可以对项目支出的绩效水平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 客观性和易取得性较高。另一方面可以依照计划性标准进行考量, 这主要与上文所述的要和预算编制相结合的方法一致, 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 也可以考虑经验标准以及历史标准等。将各个标准予以综合考虑, 选择适合当前状况的一种或者几种标准更为科学。在指标设计上还要注意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过分的定量会造成绩效评价的死板与不可行, 过分的定量则会造成主观臆断, 给一些不良的行政管理思想留下空隙。相关部门可以采用绩效信息公开制度, 对预算绩效信息进行公开, 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对行政事业资产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无论从存量,还是增量都呈迅速膨胀的态势。但在管理实务中,除常规的一些问题外,资产的绩效管理尚存在着不足和需着重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绩效观念边缘化,管理主体“恶性继承”

绩效观念边缘化从两点来分析,一是长期以来,由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财政部门在重视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过程中,对其形成的资产管理存在缺位,往往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严格,但对资金形成后的资产后续管理监管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资产移交给使用方(受益方)一交了事,削弱了对资产的使用、维护及处置的监管职能,未能完成闭环;二是基于资产使用(受益)单位旧的既有惯性,认为资产配置后或者形成的资产是单位自己的,无需再向财政部门汇报,单位完全可以自由支配,只要不拿回家,对能不能有效发挥资产的效益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边缘化的结果造就了资产绩效“听天由命”的现实生态,客观上造成了资产的实际效益减退,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浪费,主观上责任心的缺乏,人为地制造了管理漏洞。两个管理主体在资产绩效管理观念上的被动继承及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无疑是当前急需化解的难题。于管理主体观念之外,政府管理各层面尚存在着资产绩效观念上的误区,这也有待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促使观念更新。

2. 绩效管理机制缺失,绩效功能“被迫隐身”

机制性缺陷导致功能失效,这在资产绩效管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管理职能定位上,普遍存在职责不明,实际表现为办公室应管而不管,管如不管;财务管而虚管,管不到位,形成资产使用管理与效益发挥管理断裂,形成“两张皮”;在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明确的出租、出让等管理制度可供参考,只能依据经验管到哪是哪,管到哪一步是哪一步;在效益报告、统计和监管上,制度上的规范更是空白,让各单位无所是从;从财政内部而言,业务管理部门更加注重其管理的相对性,如非税管理科室,只注重非税的收缴而忽视了资产绩效的综合评估;各分管业务科室更侧重于配置资金的安排和拨付,对配置的标准无法做到统一,资产的使用还没有统一的调剂制度;同时,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资产交易市场的培育尚未成熟,经营性资产的市场竞争度不足,也是实际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个关键操作节点。以上种种机制性的缺失,造成资产闲置与浪费并重,绩效管理更是无从抓起。

3. 资产配置引发争端,部门利益博弈加剧

由于对资产配置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和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加上各单位资产的信息状况不明,在资产配置实际过程中,一方面资产过度配置,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配置不足、苦乐不均的现象。有的单位有多余的资产可供出租、出借,资产收益随意化严重,成为单位隐性收入,形成容易诱发和滋生腐败的土壤。有的单位不得不外租商业房用于办公需要,财政部门每年还为此付出高昂的房租,加重了财政负担。在党政机关房屋、土地清理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闲置资产,这些资产因在部门层面之上还未能建起由政府统一规范的资产调剂平台,未能发挥资产应有的绩效,造成资产的空置。这种失衡的状况又反过来促使各同部门之间的资产配置博弈加剧,更制约了地区资产整体绩效的进一步发挥,也实际造成了部门之间新的“不平等”。

4. 人力资源缺乏支撑,绩效管理参差不齐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资产实行绩效管理的专业人才更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各单位受编制限制,一岗多职、一人多岗普遍存在,单位财务部门或行政办公部门无法抽出人手专门从事资产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对资产使用进行绩效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相关资产管理业务的培训不足,也使得单位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更多的是以兼职或临时调配应付这项工作。相较于财务岗位的人才济济,从人本的思想来看,这更是资产绩效管理的一个“致命短板”。由此来说,管理水平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工作调研中,发现由于现行不被重视的观念因素,使得资产管理岗位相较于其他岗位而言,处于被边缘化的行列,这自然也无法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同时资产管理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显得滞后,需要进一步跟上,要为资产使用效益管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部门为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这也为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结合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关于“实施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专项审核,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精神,加强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有其现实的意义。

1. 形成资产绩效观念,创新资产管理方式

通过将绩效管理理论引入资产管理的环节,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的使用绩效管理,推动资产绩效管理观念更新。土地、房屋、车辆、专业设备等如能优化调整并建立合理的整合运用机制,将能大大提高资产绩效,节约财政公共资金,同时随着资产管理的实践业已提供了不少十分值得重视的优化、整合方式与途径。如有的部门、地方的内部招待所、培训中心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行的公车改革和科技、教育部门建立的实验设备共享机制等,都反映了这种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作为建设节约型政府必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这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行政事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购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

2. 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提供财政改革支持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进程,提升政治文明以及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一是促使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解决资产效益管理中“两张皮”的现象,进一步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为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促进财政分配公平,保障公共运行机制,提升编制综合预算水平,努力实现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三是可以为推动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进一步融合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内涵,赋予更深更为广阔的前景,实现财政改革的更大跨越。

3. 增强财政监管职能,防范源头职务犯罪

通过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新机制,能够切实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效益管理行为,对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预防腐败,对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都有重要作用。通过把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调剂制度,实行再分配、建立规范明确的效益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等,防止产生新的分配不公,铲除滋生腐败行为的载体,从制度源头上防范资产管理中的职务犯罪行为。同时这也为财政监督增添了新内容,突出了新时期财政监督中资金监管和资产监管两手都要抓的属性。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途径

鉴于以上的分析,依据财政部35、36号令的原则要求,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以落实绩效为核心,以实现绩效预算和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原则,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途径框架试从以下方面提出构想:

1. 突出资产预算审核,前置资产绩效

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联系,运用资产预算和资产统计报告对单位存量资产进行分析,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评价,促进单位资产的配置与单位履行的职责相匹配,将资产预算编制纳入预算编制之中,将资产购置预算同绩效相挂钩,突出事前绩效审核。第一,在预算编审阶段,明确各部门存量资产情况报告作为申报部门预算的要件一并附上,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状况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考虑列入部门预算安排资金。第二,在预算执行阶段,要以资产预算指标作为资产购建、使用、变动、处置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资产使用预算执行的跟踪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统计和反映资产购建、使用、变动、处置管理情况,并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审部门。第三,在决算报告阶段,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预算执行结果和资产动态管理情况,形成年度资产统计报告,与财政和单位决算报告相互印证,为准确评价部门有关资产使用绩效情况和编制下一年度资产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2. 完善配置标准,实现资产配置绩效

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是财政部门落实资产绩效的重要基础环节,并反作用促进资产配置标准的完善。因此,建立统一的定期更新的资产配置标准显得十分重要。一是明确了资产配置应遵循的原则,即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与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二是从严配置资产,凡是规定了配备标准的资产,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各单位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三是规范资产配置的程序。四是强化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相结合。明确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行政单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五是强调政府采购。明确规定,行政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3. 规范收益处置,发挥资产调剂绩效

强化资产处置审批,规范资产收益过程,增强资产处置透明度。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及权限制度。国有资产处置取得的收入全部进入国库或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变部门收入为政府收入,由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确保资产分配过程在部门间的平衡。在出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时,要采取公开交易、公平竞争的办法。可以通过公开挂牌出售的办法实现,也可以委托拍卖行进行拍卖。引入专门机构介入,引进中介机构资产评估;借助市场手段,公开操作,公开交易、公开拍卖,公开处置结果。同时扎实推进行政事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工作。建设节约型政府必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这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行政事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购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通过搭建资产共享共用平台,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4. 建立评价反馈体系,促进资产绩效发挥

通过将绩效管理理论引入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探索建立行政事业资产使用和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绩效考评的组织体系和绩效考评的方法体系,完整反映行政事业资产的使用绩效,以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逐步实行资产的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加强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反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标准和目标及价值量。资产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行政事业为实现其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所确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效率等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使用及效益发挥程度。利用评价体系的反馈功能,将评价结果指导、应用于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双向反馈的内约束激励机制,强化资产管理中的监督与服务,使行政事业资产的绩效得以增强。

5. 搭建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绩效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篇10

一、行政单位强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意义

(一) 行政单位强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综合的评定, 对各个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进度进行评价, 分析其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 达到对预算项目的控制。这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人财物的平衡, 通过特定专项评审和事前绩效评审等方式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避免随意虚列项目和预算等情况。

(二) 行政单位强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有利于构建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要能够做到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结合, 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且明确的工作方法和预算管理制度, 而两者的结合又可以让预算绩效考核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全过程, 通过这种统一的方式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这种结合对预算项目的效益考核也更加全面, 涵盖了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环境效益目标、可持续影响目标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等, 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及单位性质的要求, 这样有利于财务在这些预算项目中的管理更加全面, 更能紧密结合业务, 有利于构建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三) 行政单位强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建设

现代预算管理要求对资金的使用在可以达到使用资金尽量节约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的申报中也要求项目支出更加明细, 项目进度计划更加可控, 同时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对实现情况进行评定。预算绩效考核的要素更加齐全, 对预算项目的基本情况、目标、参考标准、预算目标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并找出差异的原因, 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各个组织, 便于事业单位消除内部的薄弱环节, 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这样也才能够顺利实现行政单位的预算目标, 以绩效考核实现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措施

(一) 加强组织建设, 强化项目申报管理, 提升人员素质

1. 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

单位内部的领导要充分重视这些工作并将这种意识传导至内部的各个层次人员和组织, 从上到下带动单位的工作人员加强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认识, 在人员的配置和资金的拨付上进行引导。单位内部可以及时成立预算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日常的协调管理工作, 实行领导负责制和员工、部门分工制度相结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强化对结合的运用,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以此提升制度设计的水平, 完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推动预算绩效考核的精细化和预算工作的深入, 提升管理的绩效。

2. 行政单位要强化项目申报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要将财政监督和投资评审工作贯穿于预算工作的全过程, 实现项目前期申报的概算管理, 对实施过程进行介入管理, 增强工作的实效。单位要强化对项目申报的管理, 例如, 对于已制定专项资金评审办法、需从特定发展资金安排的具体项目, 由归口管理发展经费的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评审。对公共财政预算单项金额100万元以上 (含100万元) 的发展经费项目, 除按相关规定可不进行事前绩效审核外, 原则上都必须进行事前绩效评审。在申报的时候就要明确项目预期的投入、产出和效益等, 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有效的管控。

3.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升人员的素质。

单位要不断加强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定期举办一些培训, 针对员工普遍存在的专业差异进行培养, 财政主管部门也要定期举办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预算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和座谈, 通过考试等方式让事业单位的领导重视起来, 提升预算管理人员和考核人员的素质。单位内部也要实现优胜劣汰、竞争上岗, 让更多优秀的人员可以得到升职, 让员工得到认可。

(二)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 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

1. 要实现统一的预算编制程序。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预算的考核体系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要先实现预算编制的统一化, 否则难以进行统一的考核。目前国内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都不统一, 因此逐步推动新型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对项目的实施时间、支出明细、可行性及必要性等进行明确, 让各个事业单位的预算内容可以进行考核对比等。

2. 在预算编制及其支出方面要关注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是通过检验预算编制和执行与其支出的差异进行分析, 这就要关注预算编制和执行效果的吻合程度、财务决算与预算执行效果的差异等。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查看预算执行与编制之间的差异, 分析存在偏离的主要原因、预算编审是否具有合理性及预算执行是否有相应的严肃性。单位通过查看财务决算中对预算执行效果的真实反映程度, 分析决算与预算执行中的差异, 评价财务决算及财务编制的真实性和可控性。这些都是预算考核必须考虑的内容, 通过分析上述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分析其经费数量、结构及合规性, 提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3. 要分析预算执行后的效果类指标。

如成本效益指标法、公众评判指标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综合指数法等, 通过对一定权重计算出各个领域和范畴的效益指数, 从而得出预算项目的总体指数, 适用于各个综合考核、部门考核和项目考核, 但是需要考虑其中的主观因素, 要做好客观的评价, 从而得到准确的结论。

4. 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绩效考核中的效率指标建立, 关注可能的风险。

对于单位、部门、项目的整体考核, 需要通过效率指标反映单位特定时间内的预算执行效果, 包括预算支出进度管理指标和收入进度管理指标等。对于预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要选取适当的预算考核指标, 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明确编制的责任, 注重各级部门成员之间的交流, 注意选取指标与业务指标的一致性。

(三) 完善制度建设, 实现绩效监督和预算控制, 做好执行

再好的设计都需要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其制度建设, 建立起奖优罚劣的制度和机制, 完善内部的考核和晋升体系, 建立起整体监督体系和重大项目审核体系, 完善内部的控制体系。在执行上, 要强化对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尊重, 不允许轻易改变资金的投向, 不能够随意挪用、擅自使用财政资金, 在资金的执行上也要有合理的约束, 加强审批制度的建设, 避免一言堂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有效的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及公开透明化。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性质在预算的管理和考核上有不同于企业的特点, 因此研究这些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进行研究, 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基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加强问题的探讨[J].特区经济, 2012-10.

[2]段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04.

上一篇:古史研究下一篇: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