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和谐管理

2024-07-25

组织和谐管理(精选九篇)

组织和谐管理 篇1

21世纪外部环境的变化性使组织边界开始模糊化和渗透化。组织边界的变化也使员工传统的职业生涯特性向无边界职业生涯特性转变, 即员工职业生涯跨越不同组织、职能、工作边界, 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就业机会。企业倾向灵活雇佣模式, 组织结构的灵活性要求企业必须实施人员的动态化配置;员工由组织忠诚向职业忠诚转变, 员工依据各种组织内发展机会和学习成长环境的对比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最终导致雇佣关系失衡, 难以实现雇佣双赢。和谐雇佣关系的构建就是要实现雇主与雇员的共同获利、共同成长, 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正是搭建两者的桥梁, 将双方需求、目标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雇佣双赢。

二、基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雇佣关系冲突表现

基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雇佣冲突在中国背景下普遍存在,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普及性和应用性还有待加强。现阶段企业与员工对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存在认知性差异与冲突, 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冲突和程序性冲突。

(一) 价值性冲突

价值性冲突是指组织和员工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这项活动的立场、观念等基本取向上发生分歧与差异。具体表现为“员工认为组织有必要为其开展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活动”与“组织认为这项活动没必要开展”之间的观念差异;“员工认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会作为他们选择就业的重要依据”与“组织认为员工不会将其作为就业选择的重要依据”之间的矛盾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有利于实现雇佣双赢还是单方面获益”、“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服务范围应向全体员工还是部分员工”、“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每个员工的正当权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

(二) 程序性冲突

程序性冲突是指组织和员工对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的措施、过程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为:企业与员工对于培训开发过程存在不同的看法, 很多企业为了减少培训成本, 培训只是流于形式, 缺乏一整套的科学培训流程, 而员工希望企业开展的培训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员工对晋升制度公平性存在认知差异, 员工对职业发展的追求使他们更希望组织的晋升制度、晋升程序、晋升结果都能做到透明、公平和公正, 然而企业在实施晋升过程中往往存在暗箱操作, 损害部分员工利益;员工希望组织经常开展各种自我认知活动,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倾向, 选择适合的职业类型, 而企业出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考虑, 只注重短期职业活动管理, 忽视长期投资的重要性。

三、以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和谐雇佣关系的构建对策

(一) 塑造合作共赢意识, 承担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责任

新型背景下雇佣关系的核心是就业能力, 强调双方共同承担职业生涯管理, 因此企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必须围绕共同发展理念, 从而构建稳定的和谐雇佣关系。组织如果能充分利用基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认知性冲突, 承担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责任, 就可以带来建设性的效果。首先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出发点必须基于组织战略发展目标, 围绕组织战略目标, 将员工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紧密相结合、相匹配, 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有关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其次, 在企业实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主导地位。

(二) 优化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 实现组织和员工的收益最大化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影响组织和员工最终收益效果, 组织在实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过程中, 必须让员工参与进来, 加强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从而确保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企业应建立以员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通过合理制度、规范程序、畅通信息渠道和增加信息价值提高企业雇佣冲突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要求上级主管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员工绩效反馈并提供改进的意见, 帮助员工分析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成长。

摘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就业能力提升和组织人员动态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和谐雇佣关系构建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当前我国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存在的雇佣冲突问题, 提出解决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雇佣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袁选民, 殷志云.无边界组织的产生、概念、内涵及其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03) .[1]袁选民, 殷志云.无边界组织的产生、概念、内涵及其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03) .

[2]白艳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成功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策略[J].经济论坛, 2007, (05) .[2]白艳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成功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策略[J].经济论坛, 2007, (05) .

组织和谐管理 篇2

摘要:

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列于首位。学生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同时,高校学生组织为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搭建平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其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引导、强化和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组织;校园文化;管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主题,构建和谐、高雅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学生组织不断调适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顺应社会潮流,把握时代脉搏[1]。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团委、学生组织、学生”之间的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作为学生组织主管部门的学校团委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组织管理由以往的强调“逐级管理,程序办事,按规定模式发展”的观念转变为“树立新型的服务观,强化服务职能,‘少干预,重在引导’”。通过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有意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本文就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管理作一论述。

一、观念更新、方法创新、机制革新,探索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

1、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

学生组织从我校学生组织的宗旨和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

(1)学生会是以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己任和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生自治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属于利益性学生组织。

(2)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以开展精神文明为主线,以科技、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

(3)《广东医青年》杂志社是以开拓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情操,体现时代特色,传送青年心声,属于文化性学生组织。

(4)大学生艺术团是以“寓学于娱,以娱求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活跃在校园的文化舞台。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属于文艺性学生组织。

(5)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属于公益性学生组织。

要使这些在学生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组织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则必须转变“旧”的管理模式,更新服务观念。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给与不同的“引导”,同时做到“少干预多指导”。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某些学生组织工作管理者只片面强调严格管理,把学生组织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习惯于我布置,你执行;做不好,我批评;犯了错,我处罚,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被逐渐淘汰[2]。因此,学生组织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理念。观念更新,则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工作除了管理外,更多的是服务——为学生组织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而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注意从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服务和发展学生。把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和需求作为做好学生组织工作的现实依据与考评标准;找准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等上级组织提出的要求与同学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方法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与社会、学校的重要媒介,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作为工作对象,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管理都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作为共青团工作中所要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学生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共青团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闪光点。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因此,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则要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织的工作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

在开展工作中,团委应该继承:

(1)少干预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保证学生干部的个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通过学生干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确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组织工作理念,则要求:

(1)学生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紧跟时代步伐,把组织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团体;

(3)树立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学生作为学生组织的创新实践主体、权益维护主体和建设参与主体。此外,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积极性,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及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树立优良的学风、文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审美素养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创办具有“特色”具有“品牌”的刊物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重要工作。

(3)机制革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保证。

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各学生组织的队伍建设;指导其完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即在组织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保证学生组织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同时,在管理学生组织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能力与水平[4]。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学生组织,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组织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与作用。校园文化,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组织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5]。校园文化中,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也有以学生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现主要从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方面探讨“学生组织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学生组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以及学校管理的集中化,系级管理机构被压缩,班级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6]。而学生组织却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学生组织已逐渐取代了班级的部分功能。班级的角色逐渐淡出了校园文化的舞台,而学生组织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组织为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才干、铸造品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因此,在日常开展学生组织工作时,应注意重视学生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在管理上“重在引导,减少干预”,主要在政治方向上把握和引导,其他方面具体做到:要放手,但不能放任。要信任,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应付[2]。

2、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9]。学生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须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搞“肤浅流俗,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理解为几场热热闹闹的歌唱比赛或者几个简单的团日活动。因此,学生组织在举办各项课外活动时应深入了解情况并给与科学指导,使每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此外,加大投入,创办“品牌”活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学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与突出高品味和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丰富而具有 “特色、质量”的课外活动。办出有内涵而具有“品牌”的活动以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样学生组织才能在构建和谐、高雅校园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除了需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貌、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外,还需精心设计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指导,有效、规范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化健康的轨道。根据我校的实际对不同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杂志社、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给与不同的引导,要做到科学指导,强化、规范管理。继续办好我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办出高质量和品牌刊物,为大学生创建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志强. 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6(6):8587.

[2]许光举,钟呈生.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205209.

[3]穆林.高校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从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说起[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5153.

[4]文剑辉.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强化高校学生工作[J].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3537.

[5]黄明海.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探索,2007(2):33.

[6]薛志娟.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5) :13.

[7]魏宪平.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校园和谐关系[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4748.

[8]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730.

[9]路保生.论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J]. 高校文化探索,2009(3):25.

组织和谐管理 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联盟,困境,和谐管理理论,协调机制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 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现象逐渐增多, 既有常态型的合作, 又有非常态型的合作, 既有不完全合作, 又有战略型合作。进一步的合作促成了联盟的成立, 通过建立联盟, 非营利组织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 开始发挥合力效应。但是, 要想发挥联盟的功能作用, 首先要保证联盟内部的团结一致。然而, 现实总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调查发现, 很多非营利组织在建立联盟以后常常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 导致联盟建设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发挥其合力效应。

1 非营利组织联盟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

非营利组织联盟内部有合作, 也有竞争。事实证明, 联盟在集体行动中存在困境, 这不仅影响了联盟作用的发挥, 甚至违背了联盟建立的初衷。无论是紧密型联盟还是松散型联盟, 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内部矛盾, 如果协调不好的话, 轻则影响联盟效用的发挥, 重则导致联盟的解散或是名存实亡。以中国FA草根联盟为例, 它成立于2006年, 成员组织有100多家, 覆盖全国各地。FA联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联盟内部矛盾不断, 成员与联盟之间缺少合作与信任。虽然FA联盟的成员组织数目众多, 但真正关心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只是少数, 更多时候都是秘书处在支撑着整个联盟的运作。而当联盟内部有资源可供分配时, 又会发生资源哄抢现象, 从而引发严重的内部矛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成员组织也会抱怨联盟内部的权力过于集中, 草根组织缺乏参与联盟决策的机会。

实际上, 不单是FA联盟, 很多非营利组织联盟都会发生集体行动的困境, 最终导致共同目标无法完成。究其根源,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盟内部存在权力不对等的现象, 比如微妙的门槛、精英主义, 以及过度的集权。成员组织为了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或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选择加入联盟, 不得不放弃一部分的自治权, 但如果联盟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冲突, 影响联盟的团结与协作。当然, 联盟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成员组织的资源占有情况有很大联系, 如果资源发生流动, 则权力结构相应地发生变迁, 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权力分配不公现象。

二是联盟里面资源不平衡, 尤其是信息资源的不平衡。联盟里面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了各成员组织筹集资金或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那些能够及时获取信息资源的组织必然有更多的机会, 相对地就削弱了其他组织的活动能力。虽然非营利组织联盟具有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特点, 资源与信息的累积效应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地解决问题, 但也不会做到资源的绝对平衡。现实情况往往是, 那些拥有较多资源或较为关键资源的组织在联盟里面拥有较多的话语权, 于是在联盟里就有较大的权力或影响力, 而其他组织在获取资源或是行动方面很是被动, 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三是理性人追求自利的特点, 每一个组织都希望本组织能在集体当中获得最大的好处, 于是便有了争夺资源现象。不仅如此, 有些成员组织还喜欢坐享其成, 经常“搭便车”, 对联盟产生全方位的依赖, 不仅包括资源的依赖, 还包括责任的推脱。如此一来, 严重挫伤了其他成员组织的积极性, 影响联盟内部的团结。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组织, 仍然符合理性假设, 它有追求自利的特点, 对于那些自身能力有限的非营利组织来说, 他们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到联盟的建设当中。而非营利组织联盟却需要成员组织更高层次的承诺, 以实现他们更为广泛的目标, 所以, 联盟与成员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四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利于联盟内部的合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跨区域或跨国非营利组织联盟身上。如在南北环保非营利组织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就是, 北方环保组织在向南方环保组织提供帮助的同时, 也力图向南方环保组织推行他们对环保问题的看法。致使环保主义者质疑合作网络的目标和理念。不可否认的是, 价值观念的差异是非营利组织走向国际化的挑战之一。在一个非营利组织联盟里面, 如果部分成员组织的主流价值与联盟的主流价值不相符合, 那么就很难融入到联盟当中, 也无法取得正面认同。

综上, 非营利组织联盟在集体行动中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成员组织对于联盟建设的漠不关心, 在资源分配方面的哄抢争夺, 在大型联合活动中不配合等现象。笔者曾在网上搜集整理有关我国非营利组织联盟的资料时发现, 现实中我国成立的非营利组织联盟约有近百家, 包括政府推动型的和民间自组织型的, 但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联盟都忽视了联盟共同体的建设, 最终结果是联盟轰轰烈烈地成立, 悄无声息地散去。非营利组织联盟由于组织规模庞大、人员众多, 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发生。如果内部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势必会影响联盟的生存发展。

2 非营利组织联盟现有协调机制分析

非营利组织联盟按照其内部约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紧密型联盟和松散型联盟, 当然, 这样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紧密型联盟一般制定有联盟章程或联盟内部详细的规章制度、奖惩机制等, 联盟的组织架构相对完善, 一般设有理事会和秘书处, 联盟日常事务的处理主要依据联盟章程或管理制度来进行。而松散型联盟, 大多表现为合作网络、公益论坛、或是交流发展中心等等, 其本身对成员组织的约束力很小, 联盟的建立多是基于共同的目标或服务理念。成员间虽然彼此联系, 但联盟内部也许没有理事会或秘书处, 更没有详细的管理章程, 通常时候联盟内部活动的举行都是依靠一个核心组织或是几个人的努力。相比之下, 成员的进入退出机制也没有紧密型联盟那么严格, 因此其集体活动或合作的频次有限。

无论是紧密型联盟还是松散型联盟, 当联盟内部出现集体行动的困境时, 都需要有一些程序化的协调机制或非程序化的协调机制。程序化的协调机制主要依赖于一些规则、计划或制度等, 如联盟的章程、联合行动纲领、联盟内部的各项制度规定等, 是可以事先设计出来的, 能对组织中的各种依赖关系进行协调处理。非程序化协调机制主要是基于人际关系协调和沟通的协调机制, 虽不具有固定的范式, 但却是协调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面。亚洲减灾与应急网络的秘书长Mr.Amod Mani Dixit就曾指出, 定期的接触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 而项目合作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只有建立联盟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系统, 联盟才会有效地运转。此外, 一些跨国非营利联盟还可以利用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中间人士的桥梁作用来进行融合, 以避免或减少由于不同社会背景而引发的联盟集体行动冲突。

可以看出, 现有的关于非营利组织联盟在集体行动方面的协调机制还很不完善, 多表现为基于人际关系的和临时性的协调活动, 而没有形成稳定的系统。再加上一些联盟根本没有设立管理机构, 也没有成立领导协调小组, 因而其内部联系松散, 无法操办大的联合活动。非营利组织联盟的运作与管理对于联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其中的协调机制是必须的。明茨伯格曾经说过, 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来对非营利组织联盟进行协调, 以保证联盟的正常运作以及共同目标的实现。

3 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和谐管理理论是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问题解决学, 最早由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 理论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 且被广泛运用在各个相关的领域内。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为“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优化设计”与“不确定性消减”双规则的互动耦合。即在和谐主题的指引下, 识别组织中的各种依赖关系, 以优化设计和不确定性消减为路径, 综合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对组织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其中, 和谐主题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以及组织的使命、愿景等确定的组织在特定发展时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任务。和谐主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以随着组织、环境、领导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和谐管理理论将有关“优化设计”的机理、规律或主张称为“谐则”, 如组织和管理员工的一些制度、流程、结构等, 以期达到组织投入要素的协调匹配和整体优化;将有关“不确定性消减”的机理、规律或主张称为“和则”, 如可以影响员工认知、情感或行为的政策、文化和管理模式等, 以期诱导员工表现出组织期望的行为。和谐耦合是指和则与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次间的关联互动, 是对和则、谐则关系的调节。

和谐主题的提出使得和谐管理理论变得实用而不那么空洞, 对于组织发展中的管理问题, 可以引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系统框架加以解决。总的来说, 和谐管理理论提供了这样一种管理思路:它把组织中的人、物等要素系统地整合, 认为组织问题的解决既要靠基于人的能动性的人际关系作用, 又要靠一些制度层面的约束来保障, 二者耦合互动, 最终解决管理难题。至于两者耦合的程度, 则要根据具体问题及组织特征来确定。相比较其他的管理理论, 和谐管理理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供了一种宏观层面的全局视野, 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解决组织问题。它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复杂管理问题, 如企业组织、公共部门、工程项目管理等, 并有学者尝试将和谐管理理论应用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同样地, 对于非营利组织联盟在集体行动中出现的困境等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协调机制。通过这样一种协调机制来化解联盟集体行动的困境, 确保联盟目标的完成。

4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非营利组织联盟内部协调机制构建

4.1 辨识和确定和谐主题

和谐管理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和谐主题。和谐主题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组织战略、领导特质等来确定。组织战略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对于非营利组织联盟来说, 可以从联盟建立的目的和愿景来理解。以往非营利组织之间几乎各自为战, 彼此不协作, 导致公益行业经常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建立让单个的非营利组织走出狭小的自我圈子, 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 彼此协作, 共同致力于第三领域的发展。通常地, 那些加入联盟的非营利组织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同的价值理念。尽管如此, 组织在合作过程中也会有冲突发生, 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协调机制。协调的原动力就在于化解内部冲突, 解除集体行动的困境, 提高合作效率, 最终实现联盟的共同目标。

和谐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环境对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的重要性, 认为和谐主题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特征。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意识状况以及国际上的影响等;内部环境主要涉及联盟成员的素质水平、组织的职能定位以及组织架构等。非营利组织联盟的领导者或负责人要根据组织的资源、环境等特征, 结合组织的战略来综合确定和谐主题。显然, 构建联盟在集体行动中的协调机制, 须明确的和谐主题就是要化解集体行动的困境, 协调内部矛盾, 促进联盟共同体的建设。

4.2 构建以“和则”与“谐则”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首先分析联盟中现有的协调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协调的制度安排、协调机构建设情况、协调的流程以及联盟的使命、宗旨、人际关系等, 然后依据现有的协调工作情况, 对照和谐主题, 构建双规则的协调机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构建和则机制与谐则机制的基础是要明确联盟内部的各种依赖关系, 因为和谐主题的实现有赖于各种依赖关系的优化处理。非营利组织联盟内部的依赖关系是双向的, 既有成员组织对于联盟的依赖, 如各种资源依赖、声誉共享等;又有联盟对于成员组织的依赖, 如大型活动的人力、物力需要等。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 组织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与外界发生交换作用, 因此会对外界产生依赖关系。因此, 非营利组织联盟的领导者要学会识别各种依赖关系,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谐则与和则。具体为, 一方面设计联盟的组织结构 (例如成立联盟秘书处、领导协调小组等) 、管理制度与职能分工等, 并通过“优化设计”的方法来匹配和谐主题;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 建设好联盟的使命、宗旨、合作理念等, 并采取“能动致变”的路径来达到和谐主题。特别地, 可以发挥那些与多个组织有密切关系的中间人士的桥梁作用, 利用他们在各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优势, 达到改善组织间关系, 增进合作的目的。

4.3“和则”与“谐则”双规则机制的耦合互动

和则机制与谐则机制并不是相互隔离的, 而是相辅相成, 互动耦合的。它们是解决管理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手段, 侧重点不同, 和则是基于人的行为不稳定性的对不确定性的消减, 谐则是对确定性环境下的组织中的人或物等要素的优化。通过不确定性消减和优化设计这两种机制的耦合互动, 组织表现为一种更高的秩序。相应地, 非营利组织联盟在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协调问题时, 要始终围绕和谐主题, 综合使用和则与谐则机制, 并进行系统整合, 发挥整体效应。除了可以设立协调小组, 按照规章、制度、流程等来协调处理以外, 还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人在组织协调当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沟通交流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培养, 软化内部冲突, 达到和谐状态。总之, 和则与谐则是联盟内部协调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 耦合程度越高, 联盟内部就越稳定和谐。

4.4 协调机制模型的动态分析

和谐管理理论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这一点对于非营利组织联盟来说再恰当不过。非营利组织联盟不同于政府和企业部门, 它们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 联盟内部随之受到影响, 因此,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构建的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协调机制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环境下或联盟发展的不同阶段, 协调管理的和谐主题不一样, 随着和谐主题的漂移, 相应地, 和则与谐则机制也要随之调整以匹配和谐主题, 然后和则与谐则进行系统内部的耦合互动, 最终解决联盟在集体行动中的困境问题, 促成联盟共同体的建设。概而言之, 和谐管理视角下的协调机制就是和则与谐则围绕着和谐主题相互作用的过程, 彼此之间耦合互动, 共同解决组织问题, 如图1。

参考文献

[1]赵小平, 赵荣, 卢玮静.非政府组织联合体建设中的集体行动难题分析——以中国FA草根联盟为例[J].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2, (01) :223-234.

[2]王玉生, 罗丹.国外NGO联盟研究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03) :104-108.

[3]宋志远.NGO组织网络的成员参与和权力分配的结构分析——以“反对家庭暴力网络”为例[J].中国非营利评论, 2007, (01) :182-196.

[4]Rohrschneider R and Dalton R.A global network?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among Environmental Groups[J].The Journal of Politics, 2002, 64 (2) :510-531.

[5]杨义凤.中国NGO国际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03) .

[6]Mr.Amod Mani Dixit.Promoting and Strengthening NGO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Asian DisasterReduction and Response Network (ADRRN) Network Development[J].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tal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2-4December, 2003.

[7]Stephanie Chan.Cross-cultural civility in global civil society: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hinese NGOs[J].Global Networks, 2008, 8 (2) :232-252.

[8]席酉民, 肖宏文, 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 2005, (01) .

团组织生活主持词,和谐寝室。 篇4

女: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男:欢迎来到外语系二零一三级第一和第四团支部联合举办的团组织生活会的演出现场。女:大学,是提倡科学精神的圣地。

男:大学,是彰显人文魅力的殿堂。

女:昨天,我们有着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岁。

男:昨天,我们也为了一件小事而踌躇满志。

女:但是在今天,我们用知识和理性铸就刚毅厚重的人格和朴实无华的品格。

男: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团组织生活会。首先请全体同学起立,唱团歌。

女:团歌一遍一遍的唱,我们也在共青团的带领下,朝着四有青年迈进。

男:慷慨的旋律,总是让人想起我们国家曾经历过的苦难和艰辛。

女:但是,我们的生活还一直在继续,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在发生。男:是啊,说到新的故事,我们还是请XX带来新一期的校园新闻吧。

女:校园新闻让我们关注时事,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同龄人身边的故事。媒体的力量在于传递。而故事的力量则在于给我们以启迪。

男:不知道这一期的校园新闻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新的启示。但我相信,在我们心中一定都在渴盼一个真正的和谐校园。

女:是啊,和谐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也是中国人心目中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更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男: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女:说到校园和谐,寝室和谐。就不能不谈到当代大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我们都从不同的地方来上大学,不同的水土让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理解,那么矛盾一定层出不穷。

男:沟通理解是我们建立和谐寝室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而今天的知识微课堂就要带我们走进校园,走向和谐。

女:上一期的知识微课堂连线新疆教会我们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期带我们走进生活,带我们走向和谐。我还真是期待下一期的知识微课堂。

男:没错,知识微课堂虽小,但是知识却着实丰满。在听完这么多知识过后,想必大家都累了。那么就请大家进入我们的游戏环节吧。

女:小游戏大智慧,嘿,xxx,对于这次的游戏你有什么感想吗?

男:校园和谐最重要,亲如兄弟与姐妹,小小游戏不叫事。

女:说完了?这也能算感想。

男:还有半句呢——团结必胜!

女:说的好。同学有男也有女,上课下课在一起,不分界线不吵架。

男:和谐第一。

女:和谐校园要靠你,共把社会变美丽,点点滴滴都可以。

男:精辟!

女:我说你这怎么总说半句话啊。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主持了?

男:怎么不能,我这叫艺术,不懂了吧。

女:就你还能懂艺术,你除了长得艺术,浑身上下很巧妙的避开了艺术这两个字。

男:好好好,我不懂艺术,但是咱们同学这么多,总有知道的吧。来让小伟哥告诉大家,这是啥!

男:怎么样,服不服?小伟四人台上站,自编自演三句半,台词记得杠杠的。

女:点赞!

男:谁说艺术离我远,大家辛苦来准备,全为学院艺术节!

女:鼓掌!停停停,还真三句半说下去了?

男:我不说了吗,全为学院艺术节啊。众所周知学院艺术节已经缓缓拉开了帷幕。女:没错,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又是一届红红火火的艺术节。

男:我们大学第一次经历艺术节的开幕,体院又有这么多有艺术的人才,真想看看这艺术节百花争艳的景象。

女:别急,年前有直通春晚为我们传递春晚咨询,艺术节前,自然也要有直通艺术节啊。下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外语系艺术家们的风范~

男:还别说,我们系虽小,但人才济济啊。看了这直通艺术节,我更好奇真正的艺术节了。女: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是全体师生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积极踊跃的参与艺术节。

男:艺术其实是源于我们的生活,想要发现艺术,就要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女:没错,接下来这个节目,就要带大家回到我们的小生活当中了。请欣赏话剧,宿舍那点事。

男:看来沟通和理解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真是举足轻重。看完我们男生寝室的故事,不知道你们女生寝室也会发生这样的矛盾啊。

女:有是有啊,不过我们吵吵就过去了。我们女生寝室最大的特色还是美啊。

男:美?人美吗?还真没发现呢?

女:我说的是寝室美,当然人也是更美的。

男:切,我们男生寝室还帅呢~寝室帅,人更帅!

女:口说无凭,有图有真相。比比呗!

男:来就来,WHO怕WHO!来,XX上寝室写真!

女:实话说你们男生宿舍还真是比我想象中的好啊。

男:那是,我们一直都是积极响应系上号召的。寝室就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家,谁还能让自己家里,脏乱差啊。

女:没错,我想这也是学院领导组织艺术节的初衷。

男:文化和艺术能使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

女:鼓乐和鸣歌盛世,春暖花开满校园。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崇高使命。有校园文化,学校才有灵魂,才有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男:火红的五月,向我们健步走来;绚丽的五月,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充满希望的五月,承载着多少欢乐与期待;

组织和谐管理 篇5

徐永祥在《社区发展论》中将社区自组织理解为社区居民自己组建的、参与社区整合的组织类型。本文所指的大学和谐校园系统是以各学院为依托, 在此基础上大学生通过老师指导, 社团组织、兴趣交流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沟通的组织, 这不等于就是自发性产生的, 而是代表着一种自主且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信息组织系统, 是一个比自主性内涵更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具有特定服务管理功能, 又具备融入式的特点, 具体概括如下:

(一) 主体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大学和谐校园信息系统具备明显的空间范围, 主要体现在地域上有较强的固定性。它是由具有较高素质、相对集中的高校教职工、学生群体构成, 人员结构相对稳定。其成员在校期间, 有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有固定的作息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 相对社会其他社区群体而言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二) 资源的共享性和整体融合性。随着大学和谐校园系统配套设施的完善, 其逐渐承担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娱乐等服务。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既为高校有限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又便于在不同校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学生进行传递和相互交流, 促进整个和谐校园文化的融合, 形成其独特的校园氛围。

(三) 信息管理的滞后性和发展多样性。现今的大学校园系统主要由自上而下管理形式构成, 即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学院—学生来完成, 其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已远不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 同时, 也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对信息快速更新的需求和对校园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更不能配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多元化指导和帮助。

二、影响大学和谐校园系统自组织因素分析

自组织理论揭示, 如果一个开放的系统, 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非线性关系, 并远离平衡态, 那么在涨落的诱发下便可能进入自组织状态, 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 从而从无序走向有序。因此, 如果大学和谐校园系统具备了自组织形成的条件, 则每个大学生作为自组织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 通过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演化, 进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具体分析如下:

1.系统的开放性。高校是对社会客观大环境开放的, 彼此之间会发生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的交换, 从而使学校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保持对外开放, 从环境中吸取负熵, 才可能出现自组织运动。

2.系统远离平衡态。大学和谐校园系统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有计划、有组织、有明确的目标, 是具有偏离平衡态的本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年龄、专业背景、年级等方面的差异, 也可表现为知识结构、主体经验 (如实践能力、动手技能等) 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从系统内部的结构来看, 每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个人经验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积累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

其次, 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 高校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也产生了差距。例如, 在信息传递渠道多向性发展的条件下, 这种环境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理解和处理能力。然而,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达到外界环境的要求, 从而引起整个校园内部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交换, 以保证个人能够在高要求的环境中增强信息理解和处理能力。

正是这种差异促使个人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协同发展达到环境要求。根据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系统的动力是系统内部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而不是外部指令。因此, 在该动力的驱使下, 每个个体通过学习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态, 并促使自我发展状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从低序向高序过渡。

3.系统非线性机制。由经验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所构成的子系统在高校社区自组织内部呈现出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主要表现为经验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所组成的系统既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并以此为实现的途径, 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反馈信息并作出调整。因此, 这种交互关系促成子系统之间在大系统内部所表现的非线性关系。自组织理论也证明, 如果子系统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那么它的总体不仅有能量的叠加也会有质的变化, 这样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状态的改进。整个系统状态的改变并不是单一的依赖于某一个子系统或某几个子系统的改变, 而是各个子系统通过非线性作用耦合到整体上来集中的表现, 并使其产生有异于各个因素线性叠加而成的新特性。

4.系统的涨落。大学和谐校园系统的涨落指的是整个系统自我发展状态的涨落。它的关键是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和自我需求出发, 通过改变或增强系统内部个人的能力结构, 以促使系统整体的发展状态达到更高的级别,

对此系统来说, 可能会出现自稳定过程或自重组过程。当出现涨落诱因的情况下, 轻微的涨落还不足以达到打破目前的平衡状态的程度时, 根据系统稳定原理, 系统在各种微小偶然扰动的作用下仍能保持原来的状态, 这就是自稳定过程。

三、优化大学和谐校园信息系统自组织系统的建议

(一) 深化法制管理观念, 推动系统的有序发展。《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文明校园。要构建和谐校园, 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另一方面又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以此来规范学校各项事务的程序等相关事宜。学校应努力抓好自身教育教学的制度建设和教师教学的过程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实中的规矩就是用制度管权, 用制度管事, 用制度管人, 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 实现学校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

(二) 开拓学校疏导渠道, 扩大系统信息开放度。第一, 健全学校与社会间的和谐互助机制。从高等学校的作用来看, 它肩负着将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的职能,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高校倡导爱心与奉献, 多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 开展义务维修电器, 服务社区卫生;走进社会福利院, 探望孤寡老人等活动。类似公益活动的开展, 既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也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性, 实践性提供练习的对象, 加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便于他们更好的成长, 成才。

第二, 建立学校与家长间和谐沟通平台。学校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尝试:如新生入学时, 举办“家长学校”, 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学生的支持;邀请家长走进课堂, 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对家长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 倾听家长的心声, 了解家长的心意, 与家长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极大地增强育人实效。

第三, 疏通学校与师生间和谐交流渠道。学校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顺应社会发展, 充实自身的教学设施设备,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自由主动地学习知识, 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辅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并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

(三) 完善校园安全保障, 增强信息系统的涨落弹性

1.打造学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协同联动平台。校园安全是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保障, 一直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落实安全校园的各项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加强统一管理。学校成立“安全文明校园领导小组”, 由校领导统一领导, 指挥协调各部门;二是层层深化落实。明确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部门主要领导是本部门的直接责任人, 责任分配到个人;三是完善相关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和安全设施, 应从教学楼, 宿舍区及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的基础设施抓起, 注明安全通行的提示;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和当地派出所联合进行安全知识讲座, 提高学生的安全隐患意识,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2.依托有形组织与无形的网络构建信息渠道。高校学生主体的多样性, 决定了高校管理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样化的特点。有形的学生组织能够及时向学校和社区管理部门反映学生的要求、意见, 协助老师排解矛盾,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协调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 无形的网络是以网络为核心, 以学校网站、微信、微博等为载体, 对学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递、分析, 反馈和处理学生呼声、愿望和意见, 实现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为合理化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2]Ber Talanfy.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M].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Inc, 1973.

[3]李莲英, 柳美花.大力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高校持续发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4]付春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3) .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落实和谐高效课堂 篇6

一、做好备课

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组织教学, 教师首先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自信.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 是讲好课并充满信心的基础.对于备课, 教师首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 而是要具备现代教材观, 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调动自己知识的积累, 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握教材, 使用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挖掘教材中的内涵, 使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 以此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学生情感, 启迪学生智慧.故注重分析教材、处理教材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次, 对于备课, 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 “学什么”和“如何学”要心中有数, 对驾驭教材和调动学生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胸有成竹.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相结合, 形成完整的教学构想.然后就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既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又要掌握好灵活性, 要做到手中有法 (教法) , 胸中有书 (教材) , 目中有人 (学生) , 这样才能使教学要求具体, 措施落实.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并且颇有收获, 就可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 以展风采.

二、选好形式

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落实和谐高效课堂, 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个体学习应当是学生课堂参与的基本形式, 是每名学生自主支配参与的最好方法.越是重要的问题越要让每名学生都参加,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想、说、做.个体学习的参与方式在实施时应当按照“短时、多次、有层次”的原则进行.小组讨论是满足学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激活课堂参与的重要形式.有效的小组讨论应按照“宁少勿滥, 宁短勿长”的方针进行.

适当开展竞争,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比赛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全班比赛, 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 可以分小组比赛, 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 使每名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取的机会增加, 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 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三、活用方法

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不强者智不达, 只有激发兴趣, 使学生求知若渴, 才会集中注意力, 激起参与意识, 产生内在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力求形式新颖, 寓教于乐,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如有趣的教学游戏, 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等,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通过这样的引入, 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如“圆”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多媒体演示牛吃草的情景. (牛被绳子拴在一根木桩上, 绷紧绳子在吃草, 在牛的外边长着一棵野青菜.)

师:牛能吃到草的范围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A:是一个圆形.

生B:是一个圆.

师:如果牛要吃到这棵野青菜, 该怎么办?能否想出一个办法? (学生开始讨论)

生C:可以把绳子放长.

生D:把木桩移动到离野青菜近一点的地方.

生E:把野青菜挖出来给牛吃. (同学们大笑)

生F:把牛放了. (又是一阵大笑)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 说明大家动脑筋了.

师:你们觉得一个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 (合) :与半径有关.

师: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 (合) :与圆心有关.

师:既然一个圆与半径和圆心有关, 那么确定一个圆 (画一个圆) 需要几个条件?

生 (合) :两个条件, 一是要确定圆心, 二是要确定半径.

……

也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敢于“放”,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地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又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设计中设置交流、讨论、合作等教学活动形式,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共同发展.

总之,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每名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每名学生有进行细致思考、自我体验的机会.当然, 每个学科都有学科本身的特点, 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 优秀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节高效课堂的保证.我们要针对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研究出最有利于达到高效的教学方法.

摘要:落实和谐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重要一环.而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落实和谐高效的课堂, 笔者认为应首先做好备课, 其次要选好形式, 再次要活用方法.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基层工会组织 篇7

1. 基层工会组织的构成及重要性分析

基层工会组织作为一级群众性组织在我国企事业单位广泛存在, 在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最广泛的群众组织, 自诞生之日起, 就一直在党的领导下, 团结广大职工群众, 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1]。从某种程度上讲, 基层工会组织的根本宗旨与党的宗旨具有一致性, 基层工会组织应该严格按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行动, 来促进国家各企事业单位的和谐发展。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基层工会组织应该充分贯彻和响应国家的号召, 将对广大职工的关心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时时刻刻维护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了解职工困难, 尽力帮助广大职工克服困难;通过实际行动来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 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和谐发展。基层工会组织是直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 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它把企业和职工融合在一起, 同舟共济、攻坚克难, 促进单位和职工和谐发展。因此, 基层工会组织运营的好坏, 能否“以人为本”, 促进基层工会组织的和谐发展, 激发基层工会组织的活力, 充分调动广大工会会员的工作积极性, 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将直接影响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 基层工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有的经济及管理模式已经基本被历史的车轮淘汰, 进入新的发展轨迹之中。然而, 在这场历史变革中, 作为一线组织的基层工会组织却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运行模式, 从组织到管理到实施都没有太大的创新, 导致基层工会组织现有的组织体制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2.1 基层工会组织体系不健全

基层工会没有建立建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很多基层工会组织的管理体系都是由单位的某个部门兼任, 或是由单位的领导兼任, 这就造成了基层工会组织管理体系的缺失。使工会活动的组织实施被边缘化。甚至出现单位无视工会组织的现象。

2.2 基层工会活动资金少, 监管措施不力

由于基层工会组织体系的缺失, 导致工会会员对基层工会组织的不信任, 直接导致基层工会组织收缴工会会费变的十分困难。基层工会活动经费的匮乏, 直接导致基层工会组织的名存实亡, 没有相应的运行资金, 基层工会名存实亡, 相应的活动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2.3 基层工会制度不健全, 约束机制不合理

基层工会组织作为为广大职工谋福利的组织。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会费收缴制度以及活动策划制度, 来保障基层工会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然而, 许多基层工会在制度建设上严重不健全, 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代表基层工会的最大决策机构职代会的运行有失规范, 职工不能参与基层工会管理, 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使得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4 基层工会服务意识的缺失

作为一线职工的服务部门, 工会的建立旨在通过建立工会, 有效的团结广大职工, 通过合适、合理的途径来为广大职工谋福利,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 进而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然而, 当前我国基层工会作为少, 不能有效的组织各种活动来实现其宗旨。表现在不能走进广大职工, ;不能本职位职工服务的目的了解职工的需求, 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 不能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导致基层工会的工作失去了相应的凝聚力

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基层工会组织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有效载体, 基层工会也应做到“以人为本”。作为一线组织的基层工会应“以职工为本”, 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解决广大职工的困难。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凝聚人心、激发热情, 促进单位的和谐有效运行。

3.1 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管理体制

基层工会组织应该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优化组织机构建设。真正建立一个属于基层工会的服务体系。通过层层监管, 促进基层工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 应该健全职代会制度, 职代会是基层工会组织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手段。加强制度监管, 规范基层工会组织体系, 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 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管理机制, 是基层工会组织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3.2 规范管理, 制度保障

基层工会组织要适应新历史条件, 就必须对工会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基层工会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会费收缴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以及活动策划制度, 来保障基层工会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制度的约束, 转变传统的工会管理理念, 切实促进工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规范基层工会组织的运行, 保障代表基层工会的最大决策机构职代会的有序运行;合理的监管措施和会费收缴制度可以保证职工的最基本利益不受损, 提高职工积极入会, 积极缴纳会费的积极性, 进而保证工会组织各项活动能得到有序开展。有效的财务公开制度, 及时准确的公开的基层工会费用的运用, 可以提高基层工会的群众认同度, 促进基层工会的和谐发展。

3.3 以人为本, 突出职工的主人公地位

基层工会组织应当把单位发展和职工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 树立大局意识、服务单位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 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切实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断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探索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将现代化管理理念, 运用思想教育, 培训等手段充分贯彻到职工的实际工作之中,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参与、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作用, 提高广大职工的参与意识。通过合理组织使单位所有职工都能参与到工会活动中, 开展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 让员工为单位提意见, 提高单位职工的参与意识, 为单位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作为基层工会的管理者应深入广大职工, 了解他们的心声, 尊重他们意见, 关心、理解他们的工作, 真正做到从小处入手, 从细节入手, 让职工体验到主人公地位。

3.4 以人为本, 为职工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表现自我价值, 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满足这种心理需要, 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2]。因此, 基层工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文艺、体育活动, 鼓励员工充分的表现自己的另一面, 进而促进个人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基层工会组织作为一线组织, 应通过多渠道、多手段来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 不断更新工会组织的内容、形式, 推陈出新。

基层工会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是其组织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的过程, 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广大职工才能的过程。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们必须长期奉行的改革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因此, 基层工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公地位, 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拉近了基层工会组织与广大员工的距离, 促进基层工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裕均.谈如何做好企业工会工作[J].卷宗, 2013, (5) .

组织和谐管理 篇8

通畅的人际沟通渠道、良好的人际交流环境是构建组织中融洽人际关系的基石, 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管理者发挥领导功能, 实施各项组织决策, 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在一个组织中,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可能导致管理者的计划难于执行, 严重者将导致组织失控、正常工作秩序的紊乱和工作效率的降低, 最终将使组织决策落空。因此, 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协调、组织内部人际沟通环境的和谐是调动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效实现组织计划和决策目标的不容忽视的建设内容。

1 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 并引入适度的竞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在一个组织中, 员工之间和睦相处、志同道合是实施组织决策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不能只靠个人自觉地努力, 作为管理者应该通过一定的内部机制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帮助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2,3]。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完美地实现人生目标是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员工所追求的人生价值[4]。首先, 管理者要引导员工明确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纳入组织事业的大目标中, 并使两者有效结合。其次,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各自的特长, 用其所长, 努力做到个人能力与岗位相匹配,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员工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在当今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大背景下, 无论任何团队或工作岗位都存在着竞争与压力。团队的进步需要成员之间的良性竞争, 并且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来促进这种适度竞争,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员工不断进步, 组织竞争实力不断提高。管理者恰当和适度地引入竞争机制, 在竞争的环境中保持员工的团结和稳定, 实现团结与竞争的辨证统一, 团结是组织的基础, 竞争需维护团结。过分地强调团结而无视竞争的存在必将削弱组织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和对外竞争实力;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上, 激励员工的竞争意识, 才能使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2 充分掌握员工个性差异, 求大同存小异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人的个性是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 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差异包括能力差异、性格差异、气质差异等[5,6]。管理者需针对员工的不同个性, 委以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并采取不同的管理和监督方式。

对于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员工, 应分派一些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认真仔细、考虑周全的员工, 应指派一些细致责任大的工作。在工作中, 不同个性的员工之间应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工作, 又加强了彼此的联系。

作为管理者, 要坚持求大同与存小异的原则, 正确认识员工个性的差异, 不能把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强加于人, 简单地否定别人的个性和见解;也不能以人情代替原则, 为存小异而舍弃了组织目标。总之, 要创造一个宽松、宽容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大环境中, 人人苦练自身内功, 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

3 具备宽人律己的胸怀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之一

在组织内部, 要提倡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的工作作风。只有心胸开阔、以事业为重、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员工, 才能做到不计个人得失, 抛弃个人恩怨, 为了组织利益而顾全大局。要在组织内树立本组织独有的团队文化,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员工的言行光明磊落, 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 即使工作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 也能互相谅解, 彼此宽容对待。

管理者是一个组织、团队的核心, 更要有容人的心胸和容忍的气度。在组织中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力, 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以影响和领导组织成员, 努力成为具有凝聚力的管理者。在组织内部, 对员工一视同仁, 重视加强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感情联络, 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 即使是工作压力也可以通过正当渠道有效地释放和缓解。只有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 组织目标和决策的实施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 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适度竞争条件下, 才能充分调动组织中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员工自身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才能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员工才会为了集体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此外, 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也是感情留人所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在组织机构中, 除了单纯物质激励的方法外, 管理者还应重视影响组织工作绩效的非物质因素的作用。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也是提高工作效率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在组织中通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及方法。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学忠, 田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4 (S) :384-385.

[2]周琳, 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企业的发展[J].价格与市场, 1999, (9) :26-28.

[3]徐莹,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36) :182-183.

[4]舒群, 刘亚彬, 个性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商, 2008, (16) :93-94.

[5]魏星, 魏红月, 薛梅, 了解人的个性差异提高医院管理工作效率[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5, 22 (4) :488.

组织和谐管理 篇9

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为推动和谐农垦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先进性表现在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3]。农垦党员分布在农垦的各条战线及各行各业上, 是发展和谐农垦的组织基础。和谐农垦的构建, 应首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一是建立党员的教育机制, 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党员的理论、业务素质是党员最基本的素质。而党员良好的素养, 则要依靠勤奋学习、自觉实践、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因此, 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党员队伍的现状, 着力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的机制, 通过集中培训、鼓励自学, 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使党员成为单位的“复合性”职工, 做到政策与理论统筹、文化与业务兼顾、武装头脑与提高本领相结合, 切实解决党员队伍存在的组织、思想及作风等方面的问题, 增强广大党员党的意识及构建和谐农垦的意识, 以促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 练就过硬的服务职工、做好工作等本领。二是建立优化队伍的吸纳机制, 壮大党员发展规模。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 正确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加强发展党员的计划性, 增强发展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严格把好关, 始终把发展党员的质量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和吸收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有威望的职工入党。入党前, 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地培养和考察, 广泛听取党内外同志的反映和评价, 发展后, 安排专门人员跟踪管理、培养、教育, 定期听他们的思想汇报, 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议, 使新党员始终处于党组织的关心和教育之中。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以推动和谐农垦的发展。三是创新党员管理机制, 提高党员管理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入, 流动党员数量大幅上升。这些流动党员, 党籍所在地的党组织无法对其进行管理, 打工所在地党组织又对其缺少管理, 使其游离于组织之外。针对这种现象, 应建立健全党组织, 积极对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进行探索, 彻底转变一些党组织和党员软弱涣散等不良现象, 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卡”管理, 使每一个党员不管在哪里都能依靠组织发挥作用。进一步巩固先教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继续开展可以彰显党员先进性的活动, 如“党员帮扶”、“党员联系点”等, 关心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党员和职工, 以在发展和谐农垦的过程中发挥出广大党员的引导作用。同时, 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 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 该处理的处理, 该清除的清除, 决不姑息迁就, 以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四是建立充满活力的民主机制, 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构建和谐农垦既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每一个党员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统一思想, 改进作风, 增进团结, 齐心协力, 共同奋斗, 建立充满活力的民主机制, 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 让党员自觉认同, 自觉参与, 自觉奋斗。党员干部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理解, 遇到意见分歧能坦诚相见, 使民主作风贯彻到党内生活和工作运行的各个环节, 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及理想信念教育。

2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推动和谐农垦发展的能力

按照和谐农垦构建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一是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断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加强和改进, 在法律、经济和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 以促使各级干部构建和谐农垦能力得到提高, 鼓励干部积极进行实践锻炼, 不断提高其协调利益关系、管理企业事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工作的能力, 时刻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1位,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权为民所用, 热心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用科学的选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真正将各级优秀的干部选拔到相应岗位上来, 使其成为实现农垦“三化”、“三增”战略的领路人, 推进和谐农垦发展的生力军。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实绩考评体系, 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根据不同岗位干部所履行职责的不同, 结合工作特点、工作任务, 对党员干部的工作实绩及德才表现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 以促进各级干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求发展。同时牢固树立“抓发展是政绩, 抓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 切实对企业的稳定进行维护, 积极对企业矛盾进行化解, 以在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进而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该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 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构建和谐农垦的能力, 推进领导班子建设[4]。一是以和谐领导班子建设为目标, 对各级领导结构进行合理优化, 大力培养选拔具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意识的优秀年轻干部, 以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增强其凝聚力及战斗力, 提高其构建和谐农垦的能力。二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以增强其构建和谐农垦的政治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并且要坚持不懈, 以指导实践, 确保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针对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应全力进行解决, 如职工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等, 应妥善解决好。务必将党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好, 以确保在和谐农垦构建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克服片面性。三是注重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协调各级领导班子, 并对党务议事决策的程序及规则进行完善, 对党内情况的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及通报制度进行完善;为了有效提高领导成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应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 以促使领导班子转变作风, 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各级领导班子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各级领导班子以坚持求真务实为原则, 牢记“两个务必”, 集中精力为民办实事, 工作重心放在求实效、抓落实上, 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职工群众。

3 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推进和谐农垦发展

作为农垦企业党组织, 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发展这一中心,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与行政领导共同肩负起企业改革发展的重任。围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制定一套服务经济的运行机制, 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加强对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 依靠党组织的优势促进企业发展, 凝聚人心, 进而维护企业稳定, 为推进和谐农垦的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摘要:基于构建和谐农垦, 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等方面总结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以期促进和谐农垦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农垦,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郑菁.新形势下农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新闻世界, 2011 (7) :246-247.

[2]曾凡新.新形势下农垦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 (7) :117-119.

[3]张大治.创新方式方法夯实党建基础[J].党建文汇, 2011 (9) :25.

上一篇:英语写作之基础写作下一篇:教学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