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环境

2024-07-13

合作学习的环境(精选十篇)

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1

一、创建合作学习的情感环境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 学生能否很好地合作交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对于教学来讲, 合作学习的假设是“只有愿意学, 才能学得好”, 那么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他们才会产生交往和合作的需要, 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愿意学, 才能学得好。

归属感就是安全感。实施合作学习, 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用各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 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 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影响力的需要其实就是学生从内心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 产生这种感觉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课堂这个杠杆,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 特别是对待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对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 都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创建合作学习的人际关系环境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是通过师生、生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 达到一定教育效果的活动。实施合作学习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下的师生、生生关系, 构建适应合作学习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三个特征:一是合作。合作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三是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 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对话。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较无知识的学生, 而应更多地体现为师生共同探讨, 相互影响, 教师应更多地作为倾听者、引导者、鼓励者, 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为知识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生生关系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生生合作关系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 大部分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 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担心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愿去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 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实施合作学习, 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 逐步形成一种小组之间竞争、小组之内合作, 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方法有三种:一是课前合作。高中化学新教材理论性更强、更抽象, 绝大部分学生在个人预习教材时, 要理解教材, 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应提倡学生通过课前合作来消化教材。二是课上合作。学生之间的课上合作需要教师舍得“让位”, 把课堂教学阵地更多地还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去合作, 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教师只需指点迷津。三是课后合作。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有限,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浏览课外资料, 多了解相关理论, 加强对一些重点疑难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鼓励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三、创建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 课堂教学时间往往由教师控制。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记。虽然有时教师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但也仅仅局限于形式。这种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 有时气氛的确比较活跃, 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 给予学生足够的小组学习时间,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同伴之间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它要求小组成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会相关的知识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是一课的主要知识点, 所以短时间内不可能非常圆满地完成任务, 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 按照各自分工共同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

总之, 支撑合作学习的有效学习环境应有利于协作、实验和探究, 鼓励各种信息和观点的开放与交流。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有安全感, 才能使他们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探讨新的认识、尝试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

摘要:创建支撑合作学习的有效学习环境, 首先是创建能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需要的情感环境, 然后是创建鼓励师生、生生交流合作的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环境以及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时空环境;合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环境,情感环境,人际关系环境,时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徐海侠.高中化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6) :154-155.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 篇2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教育已成为外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合作学习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先进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但网络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则刚刚起步.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教育中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对学生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与其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讨论了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如何搞好网络教育中的合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 者:归樱 GUI Ying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外文系,上海,33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网络教育   合作学习  互动  

大班额环境下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小组或团队中围绕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没有自觉性,再美好的想法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学生要自我激发学习的动机,切实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将学习真正内化为自我的一种心理需求。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培育荣誉感

荣誉是人进取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在培育学生的荣誉感上下功夫:

首先,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召集全体成员商量制定一个小组的共同目标,然后给每个组员在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再制定一个个人目标。让每个人都有奋斗拼搏的方向,整个小组就会团结一心、奋勇争先。

争强好胜是人的本性,倘若能加以引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教师可以指导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在他们擅长或者感兴趣的方面,给他们提供条件、创造机会,把他们推到台前去,一旦取得成功,他们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变,然后组内成员又相互影响,最终在潜移默化中都得到改变。让每个人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整个小组就会生机勃勃、百花竞放。

2.利用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便会自觉地去探索并融于其中不亦乐乎。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呢?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推陈出新。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以利用课本剧表演、小小辩论赛、精彩朗诵会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学生自然会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匠心独运。比如一个精彩的导入,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都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构建学生互学互助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要在自觉的基础上,组员之间形成既互相支持又相互监督的学习机制。小组成员在性格、能力、喜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以环境刺激、用制度导行,努力构建学生互学互助的平台,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都得到发展。

1.营造竞争氛围

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将学生的进取心转化为对组内同学的帮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大局观,强调整体联动,学生就会把目光投向组内的“弱势群体”,成绩好的会帮成绩差的,自觉性高的要监督自觉性差的,同一层次的既要互相学习又要比赛竞争,只有小组每个成员都动起来了,小组学习才会落到实处。

2.制定多种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健全的制度,是协调组员行动的关键。在学习上,可以倡导实行“榜样引领”,保证“一个方面一个榜样,一个成员一个帮手”。其次是明确组内一对一帮扶对象、选好组内外的竞争对手,细化监督及奖惩规则等,只有将学生的“互助互学”用制度确定下来,才能保证长期有效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三、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是常态,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但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极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的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在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更要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思课改的进程,小组合作学习初步经历了组建、推进、评价三个阶段,以下是我在打造“活力课堂”,开展小组学习中的具体做法:

1.组建小组

刚开始,我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性格、性别等因素将班上学生平均分为九个小组,然后采用民主推荐与教师建议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正副组长、根据各科成绩民主推选学科委员,让每位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一方面工作,并明确各自职责,再以对坐为基本方式安排座位。最后组织同学们讨论商量,形成以小组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制度,再以此为前提引导各组制定出符合自己小组实际的小组管理制度,并且一星期考核一次,结果与座位安排、入团评优、劳动卫生等方面相结合。这样,学习小组从形式到内容上已基本确立。

2.摸索推进

小组建立以后,首先是培训小组长。组长的能力基本上决定小组学习的成败,小组长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又要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合作探究的时候,组长要能根据问题的难度和组内学生的实情安排学习任务,让各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才能得以展现。这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需要长期进行培养与锻炼。

其次是培训中心发言人,要指导中心发言人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收集、汇总、整理、分析各个成员的看法和建议,怎样形成自己小组的一致意见,怎样在班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等。尤其是小组展示要注重效果。既要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又要暴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成果要让学生在班上及时推广,对问题则要鼓励学生再次探究。无论是成果还是问题,在展示的时候都要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绝对不能只是几个组几个人在动,其余人看戏。

最后是关注细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习惯影响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必须通过长期的引导与培养,来教会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先独立后合作的习惯、勇于表达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帮助学生学会倾听至关重要。教师精讲、同学交流、班级展示,学生都必须要听,而现阶段采用的“对坐”形式,虽然方便讨论,却也容易引发“说小话”的问题,学生一旦分心就会错过重点,甚至干扰别人。在合作学习时,出现问题第一是要提醒,可以用眼神,也可以用动作,但要避免用声音;二是要在组内外建立监督机制,让成员互相监督;最后还要有处罚措施,做到违者必究,这样才能防微杜渐。

3.小组评价

合理的评价是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健康向前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这种心理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激情。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既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又兼顾了学生个人与小组整体。综合使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言语鼓励、物质奖赏、奖分扣分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团体竞赛、个人PK等形式来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动下,我校以“五步两突”为基本模式的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正稳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的明天会更美好,学生的未来会更灿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

[3]《语文教学通讯》

[4]《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

[5]《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篇4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长, 尤其是近几年的扩招使大学在校生人数猛增。同时给大学英语教学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低, 特别是听说能力差, 听不懂, 说不出, 即人们常说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需求及教育目标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结果, 为了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他们把老师看成课堂中唯一权威的想法, 正确看待自己及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 笔者认为美国教育学家提倡的合作学习法 (Collaborative Learning)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源于美国的一种学习模式, 是目前已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说:“独立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基于学习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行为、学习者互相交流建立起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它指在教学过程运用小组形式, 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自己以及他人学习, 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小组中, 学生共同讨论所学材料, 互相帮助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理解, 互相鼓励努力学习。每个学生不仅要为自己负责, 还要为小组中他人的学习负责, 互帮互助以获成功。小组的总体成绩将成为奖励的依据。

二、理论背景

合作学习是长期以来得到了充分实践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尤其在语言学习与教学中有着极大优势。同时, 无论从心理、认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等各方面, 它都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

1920年, 心理学家F.H.阿尔波特通过实验发现, 对于同样的任务, 在别人面前行为效率比个人单独表现的行为效率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持 (H.J.Leavitt) 曾作过一次沟通实验来比较双向与单向沟通的效果与功能, 结果双向沟通的内容正确性高, 对促进人际关系较有利, 接受信息的把握大。所以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推崇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显然胜过个人努力。

2.认知角色理论

Piaget-Piaget认为, 学习的进步取决于“平衡” (equilibration) 过程 (一种自我调节过程) , 它涉及问题的解决和认知冲突的一致, 通过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学习, 不断调节互相之间的认知冲突, 从而达到自身的进步。他认为合作的 (cooperative) 而非个体单独的 (unilateral) 社会交流更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同化, 顺应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而合作关系更易于发生在同龄的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 并不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

Vygotsky-Vygotsky把互相交流看做是学习进步的关键。他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补关系, 并认为学习者中能力强, 知识多的一方必然会去指导、鼓励他的合作者共同进步。学习就是共同认知活动的产物以及影响重构个体认知的过程。这种交流被称作“邻近进步区域”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3.语言习得理论

Krashen认为, 获得外语能力有两种途径, 一是习得, 二是学习。习得是指通过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自然”过程, 如母语的学习。而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某一语言的语法规则, 通过正式的教学获得知识, 不会导致习得。因此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较自然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自然”的交流。而且, 有意识地学习只能起到监控、修正和编辑的作用。因此, 他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应该尽量减少“监察”的作用, 让语言学习者处于宽松、和谐的交际环境下, 从而降低情感过滤, 增强学生自信心, 这些都恰好符合合作学习的原则。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 让学生从合作伙伴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及获得那些理解超出自己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该语言 (i+1理论) 。

三、合作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是指把各种媒体和技术整合到英语教学中, 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 优化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优化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和教学环境, 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这种教学模式促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改进了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这恰好与合作学习法的理念相同, 在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体现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 如果将合作学习法运用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多项技能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2.教学举例 (以《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课文A为例)

第一步:背景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关于Yale University的背景知识问题:When was it founded? What was the position of the University? What subject does it offer?之后, 利用语音室里的VCD放映一段关于耶鲁大学的音像资料, 要求学生边看边记下以上问题的答案, 看完后, 小组讨论, 选出team leader, 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问题答案, 然后教师给予评价。这种小组合作的环境使得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点名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并对学生的回答以“对”或“错”的反馈。这时, 没有教师的参与, 学生更加相互支持与表扬, 为言语的产生提供了支持和激励的环境,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建立了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个人友谊。

第二步:课堂讨论。

老师将讨论的题目:Do Chinese students also have to bear the four pressures which American students are suffering? 通过电脑展示给学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笔者下载了四种有关压力的图片并用英语写出压力的名称, 每组选一个压力进行讨论, 讨论后, 每一组轮流发言, 将各小组的信息与全班同学分享, 然后评出最佳小组, 以示鼓励, 许多研究表明, 小组中的学习效果要比学生单独自学形式或高度竞争状态下的学习好得多 (Johnson &Johnson, 1986) 。

第三步:文章层次及大意分析、复述课文。

教师展示任务要求, 学生小组立刻讨论确定层次、概括层次的大意。之后, 小组轮流派代表陈述每层的大意。这种确定层次、概括大意的教学活动,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及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组合作环境中, 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小组成员相互学习, 帮助能力差的学生跟上全班水平。对于有的学生来说, 在全班面前回答问题总是很难, 而在小组范围内, 总是很容易进行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在本课的教学中, 各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学生进行,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设备, 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同时, 其读写译技能、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篇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同时, 有效的合作学习经历可以增加学生学业成功的可能性。杜威 (1983) 曾说过, 教育哲学的理念就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 更要使教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 合作学习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 更是使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作准备, 使他们在今后的团体和工作单位中能更有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2]袁兮茗.EFL大班与使用学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0) .

[3]李俏.合作学习的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6) .

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5

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网络信息,必要时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所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自主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互联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还优化了化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我们学习氨的性质时,先用课件《氨的喷泉实验》引入,学生们看到这漂亮的红色喷泉很兴奋,从而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形成喷泉的?为什么是红色的?问题一一产生,我们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了。另外,“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是微观的、高速的和无规则的。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观察其运动状态,因而就难以形成概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用flash制作的教学软件--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照片叠加形成的电子云图。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观察过程,从而很快在其头脑中构建出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软件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我们学习《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改善空气的质量》我首先播放一些空气污染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心中有所震动,啊!我们所处的空气正日益恶化,使他们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化学,我们要改善我们所处的空气,怎样改善呢?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 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适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教学复习课讲授时,我们可以事先把知识脉络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出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例题、习题以链接形式链接起来,想讲什么就点什么,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强化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姓名:邓立君

单位:三塘铺中学 邮编:417700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合作学习: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这一基本理念,并且结合学校开展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运用体会。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之前,我有意地跟学生谈起黄蜂和黑熊等动物的共栖现象。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有的同学就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呀?”我故作神奇地说:“从网络这个大世界里找到的呀!”这样,引起了同学们对网络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想上网”的念头,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激励提高,变“解决问题”为“再生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学完了课文内容,我又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更先进的玻璃吗?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互联网上遨游一番。下节课呢,你们都将是各

新型玻璃生产商家的业务推销员。我们将要比一比谁的玻璃能推销出去,哪种玻璃的性能最有实用价值?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课文中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并且准备以比赛的形式来解决。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就忙着上网查找资料。在第二节课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昂,人人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就这样,同学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通过探究学习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和价值,这样他们会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网络世界更加感兴趣。

三、拓展思维,变“课内学习”为“课外延伸”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三维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教材上的内容容量较有限,所以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如在上完《地球万岁》一课后,可以从网上搜索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做成网页,然后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络课,让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了解她当前的环境,了解它面临的种种威胁等,从而从小就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还进行了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相机引导,变“学会”为“会学”

大班额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6

关键词:教师角色   有效材料   任务设置    合理     适度    合理分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92

一、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正确摆正地位

由于受社会外界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在需求的影响,现在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很差。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如果教师不在肯定乱成一团。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不但要明确本次合作的任务,还要限定时间,最关键的是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随时察看情况,对学生不合理的行为要进行引导,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要加以管理,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指导,对学生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点评和纠正,对于重点问题要进行强化、练习,对于难点问题要进行耐性点拨。总之,在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不能置之度外,要深入课堂内、组间、组内,掌握学生的动态,并给予及时指导。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有效的材料进行指导

我们一方面强化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精心编制导学案作为引导。用导学案和教师行为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高效运行。这既避免了大班额集中讲授制的弊端,又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学案是一种将教师集体智慧通过学生自学、合作讨论等方式转化为学生智慧的一种纸质性学习方案。它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的桥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指导、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任务设置——组间相同、组内不同

为保证教育的公平原则和学生的升学需要以及组间的评比活动,我们所有组的学习任务是完全相同的。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在组内的作业设置上实行分层设置。

四、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

小组合作理论中分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异质分组,另一种是同质分组,而大部分研究者赞同的都是组内异质分组、组间同质分组。我认为合理的分组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而定。一般来讲,新授课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弱互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复习课宜采用“同质分组”,让强者更强,弱者互补。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五、要合理、适度地利用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固然有千般好处,但它毕竟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功能仅限于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跨越了这个线,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毫无意义。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活动中就经常存在这种只注重教学模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情况,这样本末倒置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教学模式,又要强调学科知识以及教师素养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师、学生的自身素质合理、适度地应用小组合作,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一定的价值,使其能够真正产生出正能量优化课堂效果。那么何谓合理适度呢?

所谓合理就是教学模式要符合教学规律,要承认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教学模式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所以说,怎样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正常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素质等方面。

所谓的适度就是指一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能太过频繁,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小组合作的次数要保证有效的教学效果,发挥其应有的能量。

六、在学生合作学习时,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行为,鉴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后期的合作学习时比较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下为经验总结:

(一)学会复习

上课前两分钟自由复习,在做导学案的时候一写二划三圈,上课前将课本、地图册、导学案按左书右案、上图下书的方式整齐摆放等。

(二)学会思考

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气氛里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己,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三)学会倾听

合作学习中,倾听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能用心倾听别人的见解,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思维,也可以说思维是否得到撞击。学会倾听就是要学会专心倾听别人说话;学会在倾听别人说话时汲取其意见;学会在倾听时质疑他人。

(四)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助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七、合理分工,轮流换角

由于受性格影响,同一组内有些学生特别爱说话,而有些学生不善于言谈;有些学生特别有自信总是爱表现,而有些学生有点自卑知道的也不敢说。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通过明确分工、合理分工、轮流换角,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调控课堂,尽量要鼓励那些胆怯的学生,让他们在慢慢的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盛群力.小组合作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J].外国教育资料,1992(2).

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7

一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的认知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的传输方式,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多维交流的过程。对于有些概念, 教师感觉很难讲清楚, 学生也感觉模糊不清, 教师就含糊其辞地说:“不理解的你们就要记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就缺乏了特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而变成死记硬背的数学。和传统教学相比, 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是学生提出问题;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 针对提出的问题, 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 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小结归纳;最后各个小组再汇总, 互相讨论、纠正、补充, 最终得出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结论。因此, 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是做到动脑筋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手到是通过动手操作、作图、计算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严谨性;口到是通过讨论问题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语言归纳得到性质、定理, 培养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因为他们的意见大多被肯定, 而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在互动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如果长期坚持和有效地运用,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要注意的问题

分组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原则, 即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分组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组的人数:确定小组人数, 每组4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易组织和调动全体组员参与的积极性, 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互动和交流。二是小组成员的结构:小组成员的结构要合理, 每组要安排成绩好、中、潜能生, 各组情况均衡,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每组人员按成绩好、中、差分别编为了1、2、3、4号, 成绩较好的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或记录员, 成绩较差的两名同学分别担任发言人或纪律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大多数时间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少部分时间在班上巡视、指导。

三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 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而部分学生在参加的过程中, 难免产生错误, 可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互助, 最终对知识正确理解, 达成共识。这样一来, 通过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有机地融入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和我们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再加上我们适时引导, 并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 建立起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 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潜能,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课题学习——用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接着教师提出合作要求:“为此我想采用分组合作的办法, 要求同学们精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4个人一组, 这里有一位组长, 主要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再推选一位发言代表, 把咱们组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全班;第三位推选一位统计员, 对咱们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 对需要的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第四位主要负责制做工作, 也就是咱们组的能工巧匠。那好, 下面呢, 一三五排的同学向后转, 前后位4个人一组, 分组后马上分工。” (4×8, 刚好8组)

半分钟后, 教师进一步明确分工情况:“请8位组长起立。”

师:那么我们8位组长就需要很好地把咱们组4个同学的力量团结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4位同学的合力, 大家的力量能不能很好地整合就全靠你们了, 好, 请坐!

师:每个组哪位同学是负责统计的?知道你们的任务吗?

生:知道!

师:如何对咱们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数据化的处理, 以及把大家的观点、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是你们的任务, 等一会我会发给每个小组两页稿纸, 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 我们课后再进行展示, 好, 请坐!

师:那么哪些是小组的发言代表呢?噢, 应该是能言善辩之士。那就需要你们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告诉别人, 展示给别人, 不能因为咱们的工作而埋没了四个人的成就。好, 请坐!

师:最后请每组的能工巧匠起立!你们主要是负责咱们这个组的纸盒的制作, 我说的是主要并不是承包, 所以需要动员其他三位同学和咱们一起来完成。好, 请坐!

四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开展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案例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方程) 的关系》。

授课教师提出了问题, 学校组织去桂林乐满地乐园春游, 两家旅行社的报价如下:都以班级为单位, 春光旅行社的原价是100元/人, 团体打7折;青年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 团体5人免费, 其余人打8折。 (1) 如果我们班全体同学 (50人) 都参加, 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省钱? (2) 如果只有30位同学参加, 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 (3) 多少人时, 两家费用相同? (4) 在参加人数还不确定的情况下, 如何在两家旅行社之间做选择?说说你的看法。

前两问师生以问答形式共同解决后, 第三问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 过程如下:教师问: (1) 这道题目应选择哪种数学模型?能用方程来解吗?还是别的数学模型呢? (2) 问题中有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和不等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分组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相等关系, 还大量存在不等关系, 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哪个类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一次函数或者一元一次不等式 (方程) , 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开放性课堂,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合作交流, 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要进行积极性评价,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并在他们心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过程、重发展、重参与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数学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不少优点, 最明显的是学生参与度高了 (在实施中一般可达到90%以上的同学参与) 。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英语,合作学习

一、引言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研究、定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三类。在统计论文研究方法的数量上,我采用上述分类并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特点将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实证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典型的量化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典型的质化研究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收集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日记、有声思维、参与体验等(文秋芳、王立非,2004:20)。非材料性研究主要包括:用思辨的方法,讨论理论问题及对教学的意义;对教学具体环节的操作性描述和评价;个人经验总结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根据以上标准,我将已检索到的文章逐一进行了分类。

表3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一览表

表3显示,我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是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79.4%),实证研究为辅(20.6%),在实证研究中,又是以量化研究为主(95.2%),质化研究次之(4.8%)。其基本发展趋势是:非材料性研究占据统治地位,但从2004年起有下降的趋势;而实证研究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量化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5. 思考

十年来(1999—2008),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首先,多媒体技术的深化发展为多媒体外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其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结合;最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5.1实证研究比例偏低,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对于统计结果稍加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来介绍和探讨,或者是简单地套用。除了理论术语用的较为混乱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证研究很少。当然,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必须采用实证的方法,我们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实证性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如文秋芳、王立非,2004)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然而调查表明,虽然网络技术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运用,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并未得到充分展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的理念和技术,以便更加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式学习正是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之一。

既使得研究方法趋于严谨,又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5.2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外语教学应用分布不均匀

从表2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结合涉及了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都是探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宏观方面,而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等方面的微观研究则相对很少。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及同伴的合作。但是我的调查显示教学中师生角色关系的研究不多。

5.3重复性研究现象严重

从表2的统计表明理论探讨文章占到了73.53%。相关的理论探讨在2007年还有大量文章的存在。很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了解不深,缺少对前人的研究是导致重复性研究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我们借助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资料我们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最近进展情况,了解研究的前期成果,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在2008年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试行机考的改革,如何让建构主义理论的精华渗透和体现在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6. 结语

因此,在未来的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将会呈现以下趋势:第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将会更多地应用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模式设计中去,出现多学科交叉现象;第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试行改革必将推动多媒体外语教学向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也会推动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开发;第三,研究方法更加趋于科学性、合理性,实证性研究将会更多地应用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中。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2]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杨惠中.多媒体机助语言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5]张祝祥,董秀丽.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理论界,2007,(10).

(王波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在职研究生)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策略。由于合作学习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受到了国内外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合作学习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主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意义共建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D.W.Johnson&R.T.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应包含以下五大要素:(1)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ositive Interac-tion);(3)个人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4)社交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Group Skills);(5)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以上这五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教学中的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谋求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

网络环境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广域性和交互性,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学习互动和交流。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点评—信息反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Unit 1Cultural Differences为例。第一,教师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6人,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选择某个方面比较中美文化差异现象并分析原因,比如: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理念、时间观念等。第二,各组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通过google,yahoo,baidu等网站搜集关于这一主题的信息,学习相关词汇。第三,组员之间通过BBS或QQ进行讨论分析,资源共享,以PPT形式作小组报告。第四,各小组派1—2人向全班介绍、交流或展示他们的成果。第五,教师对各组表现评定成绩,进行总结。这种做法,让学生在合作下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练习英语的机会,共同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合作是学习的基础,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营造交流氛围。

建立合作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及英语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为4—6人的小组。小组内营造激励和合作的氛围,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协商、争论、互助来共同获取和分享信息,促进全体成员的知识习得。

2. 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责任分工。

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从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合理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同时小组内要明确分工,强化角色意识,增强每个成员的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有助于集体的目标达成,从而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 加强组内协作沟通,培养合作意识。

组内的有效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各个组员在获得具体的学习任务后,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资源、认识工具和相应策略进行知识学习,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通过网络提供的交流工具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问题,牢固地掌握语言点和技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着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最终考核评价的模式是多元化的,首先应侧重于评价小组整体表现和综合成绩,同时将小组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活动过程,通过总结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配到合作小组的划分,教师都必须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与协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信息资源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新型的角色。

1. 信息资源的引导者。

网络学习材料浩如烟海,面对诸多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很可能存在选材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反复研究、比较、过滤、精简、整合,开发、设计出符合英语学科特点的、适应合作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网上学习资源,向他们介绍英语学习相关网站,如洪恩在线(www.hongen.xom cn)、中华学习网(www.prcedu.com)、21世纪报(www.21stcentury.com)等。

2.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教师不仅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分配活动任务,而且要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协调管理各个小组的整体活动。教师穿梭于小组之间,及时发现问题,防止组内出现“小权威”和“搭便车”等学生参与度不均的现象。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了解学生的认知进程,从而灵活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3. 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监控。每次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及知识点时,教师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各个小组的表现及学习效果,强调积极的反馈,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和互评。在教学评价中,还应对组员个人进行评价,肯定个体对小组所作的贡献。教师要始终贯彻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使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五、结语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合作学习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合作学习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意义建构。这一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思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及广大专家学者继续关注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Cohen,E.G.,Brody,C.M.,&Sapon-Shevin,M.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The Challenge for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2]Johnson,D.W.,Johnson,R.T.&Holubec,E.J.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Minneapolis: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3]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i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5:58.

[4]李洁莉.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行性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3).

[5]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多元化评价模式,必要性

1.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其具体操作模式为:将班级按一定原则划分为异质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施各种教学活动。对生生互动进行的创造性应用是其成功的关键。小组的划分可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 从而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大班授课造成学生练习时间严重不足的难题, 也符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英语教学应朝着个性化学习, 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 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张尧学2003) 以生生互动为重心, 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模式使浓厚的情意色彩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 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小组的共同成功令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体验到了可贵的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了其学习动机。

2. 构建新型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依托, 教学活动有将近60%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如果缺乏公平, 合理的评价机制就无法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单凭学生的自觉和兴趣难以保证小组活动长期的成功。而且如果不能定期得到中肯, 并有一定激励作用的评价,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受挫, 导致小组活动最终失败。

传统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上与合作学习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首先, 传统的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的知识性评价无法保证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 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评价的局限性在于:“成功”被简单等同于“高分”, 而且被当作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没有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来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 “成功”的只可能是极少部分学生, 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而且, 个人分数的评定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 它与合作学习的根本原则相悖。最后, 传统的静态, 终结性评估对教学过程的描述不够, 所起作用有限, 很难同时完成“甄选”和“促学”的功能。因此, 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就成为实施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目前, 国内外教育评价改革的趋势为“发展型评价观”, 强调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着重强调评价一个人的发展。 (刘懿, 2006) 在这一趋势下, 本文基于合作学习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构想。

3. 多元化评价模式

3.1 多元化评价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在评价主体中加入学习小组使小组表现与个人成绩直接挂钩是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而且小组表现每次都能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出来, 可以对小组成员起到反馈作用 (backwash effect) , 它是合作学习精髓的集中体现。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 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情感色彩。在设定评价标准时自然应该知识与情感目标并重。

评价方式由单一的师评变成了由师评、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及个人自评共同构建的多维评价模式。每一维度考察的重点以及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组内自评侧重点是情感因素, 主要考察项为合作情况、沟通技巧及参与度。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而组间互评则是检测小组活动成效的主要尺度, 重点是语言使用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师评是教师基于以上各方面考虑给出的一个综合性定性评价, 重在通过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其学习动机, 师评的权威性能令学生切实体会成就感。个人自评其性质接近“诊断性评价”, 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反思、内省对其活动起到反馈作用, 主要目的是令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3.2 多元评价模式各参数的内涵及意义

在笔者所执教的大学, 学习评价模式为:形成性评估40% (包括学生平时表现15%+口语15%+自主学习10%) +终结性评估60% (期末考试) 。笔者尝试着将形成性评估部分改革, 引进小组分数, 使小组表现成为衡量个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标准。简单来说, 多元化评价模式可以表述成A (40%) +B (20%) +C (20%) +D (20%) 。其中A是教师根据小组活动的完成情况给出的一个总体分数。在这里个人得分完全消失了, 小组活动真正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该分数的引进将过去那种学生之间的个人竞争变成了组间竞争。在小组中, 学生能获得安全感从而有效降低焦虑。A分数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它既可以鼓励小组成员精诚合作, 又有利于将课堂的重心积极导向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之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B分数为小组成员自评分。它是小组成员在完成活动之后, 对照评分表的各项细则, 通过讨论协商, 针对本组成员的表现情况, 集体给出的一个分数。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自测、自省的机会。在整个评分过程中, 组员能共同回顾活动完成情况, 找出不足之处, 明白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也能总结优点, 在下次活动中保持并发扬。该分数的另一个作用在于能进一步融洽组员关系。组员之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协商, 提意见, 以诚相待,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能培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的技巧。每组打完自评表的各项分数之后还要求写一段简短的活动总结。小组自评的各项参考细则为: (1) 合作情况; (2) 组员参与情况; (3) 组内氛围; (4) 相互尊重程度, 每项得分从1—5分不等。

C分数为组间互评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 他们的意见有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活动完成情况。引进该分数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欣赏对手, 客观评价对手并试着接受不同的观点。这种竞争中合作技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小组活动互评的各项参考细则为: (1) 语言准确度; (2) 语言流畅度; (3) 表达完整; (4) 任务完成情况; (5) 创新表现。

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可以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降低情感过滤。但长久在小组的庇护之下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这样他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丧失, 而且小组中的“差生”由于基础太差可能根本无法开口。如果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那最终他们就会由大班的“看客”沦为小组中的“闲人”。为此, 我们引入D分数即“个人成长分”, 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袋”, 袋中包括:学生定期进行的学习策略自评表5%;每个单元阶段性测试的试卷10%;能够体现个人英语学习成就的材料5% (作业、读书报告、英文手抄报, 等等) 。对于“差生”而言, 如果同别人比较的话很长时间都难以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 不妨让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 看看在前后两次学习中是否有了进步。合作学习鼓励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 (The 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 , 使“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成为现实。具体操作如下:根据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情况具体定期给出分数, 该分数是个人分。然后将该分数与该生上次分数比较, 两者之差就是个人成长分。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分总和就成为该小组的一个奖励 (惩罚) 分。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分数与小组的排名情况息息相关, 在责任感驱动下会主动学习。而且组员还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 共同监督, 共同进步。

3.结语

多元评价模式是由教学主体参与和组织与教学紧密相连的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多种智能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 并具有实现“促学”的评价功能。它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发展能力的空间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能有效促进生生合作, 提高其学习自主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是对语言教学规律的重新认识和回归。当然, 该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有待于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UP, 1999.

[2]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1993.

[3]刘懿.真实性评价运用于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个案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63-65.

[4]汪琴.一项关于英语学习焦虑与合作学习的研究报告[J].调查与思考, 2007, (10) :56-58.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34-35.

[6]袁兮茗.EFL大班与合作学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0) :73-75.

合作学习的环境 篇10

本文拟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并试图找寻出传统教学方法以外的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什么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技术来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大环境, 再通过小组协商、讨论,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做法

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小组协作——展示电子文稿——构建知识板块”这样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我以我校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II第八单元课文Job Hunting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性学习课为例来说明具体做法: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

1.使用课件, 导入课题Job Hunting, 揭示学习内容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要求。

2.通过讲解常用的阅读技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 制作电子文稿, 形象地表现研究的主题

1.学生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制作电子文稿。

2.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迅速查阅、拓展知识,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探索创新, 并在小组讨论、分工协作的基础上,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分类比较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

(三) 小组协作交流, 展示电子文稿

1.展示电子文稿之前,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分析电子文稿所表现的内容和特点。

2.分组汇报文稿, 师生质疑、释疑, 改进完善文稿,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四) 构建知识板块, 深化理解

1.使用课件, 总结各小组文稿的内容要点, 构建知识板块。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交流, 对学习方法、精神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

四、效果评价

1.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习主体,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主动性、发散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归纳, 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提高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2.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名符其实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因材施教。通过实践, 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独立学习的习惯,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信息, 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从孤军作战到协同共进;遇到问题时, 从单纯依靠老师到在网上交流讨论并在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基础上,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分类比较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分组汇报文稿, 师生质疑、释疑, 改进完善文稿,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网上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过程, 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在网络教学资源库中搜索资料, 进行分组协商、讨论、交流,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实现了自主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合作精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增强。

4.网上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并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课例, 从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全过程的参与, 学生们开始对教学资源库从全然不知到能够比较准确、迅速查找所需要信息, 对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 并将其重新编写成自己的电子文稿。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利用局域网解决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些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结语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 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 它具有容量大、多样性、共享性和扩展性的显著特点, 学习者可以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的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 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网络化学习正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网络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要: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本文针对当前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环境,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胡玉辉;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08 (04) [1]胡玉辉;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08 (04)

[2]肖巧玲;网络语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水运 (理论版) 2007 (04) [2]肖巧玲;网络语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水运 (理论版) 2007 (04)

[3]全辉霞;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04) [3]全辉霞;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04)

[4]余小敏;校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 (01) [4]余小敏;校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 (01)

[5]何高大;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外语学习新环境的特点[J];科学中国人2000 (08) [5]何高大;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外语学习新环境的特点[J];科学中国人2000 (08)

上一篇:高血压性下一篇:个人与国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