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评价改革

2024-07-16

教育见习评价改革(精选十篇)

教育见习评价改革 篇1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高职数学教育,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作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 教学经验在不断丰富, 教学手段在不断改进,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 我越来越困惑不解。问题究竟在哪里?任何的改革, 思想观念的变革是首要的, 学生在变化, 高职学生不是本科生, 更不是中学生, 中专生, 然而, 我们仍然用旧的评价理念去评价他们, 显然, 这是与现实相矛盾的。为什么不尝试新的评价机制呢?于是, 作者产生了能否把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应用到高职数学教育评价中去的想法。

二、高职数学教育评价的现状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 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采用以往中专或中学的评价模式,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里, 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逐渐地显现出来。它让学生太注重学习的结果, 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学习过程;它让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分数上, 而很少去想比分数更重要的——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它让老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本知识的讲授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与课本知识同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 对于我们高职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 探索出能促进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责无旁贷。综合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 现在的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如何解决学生的评价问题将直接影响高职数学教育。因此, 在改革中, 我们要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这套评价体系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要尽可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即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在高职数学教育中, 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指从以前的那种重结果轻过程转向重过程轻结果;从以前的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转向把评价的发展和导向功能放在首位;从以前的那种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从以前的那种过分重视数学成绩转向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以前的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向多元的、民主的评价模式;从以前的那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评价模式转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评价模式。评价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三、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操作

1、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在现今的高职数学教育中, 大部分数学老师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只是关注最后的一次评价, 事实证明这样做老师比较轻松, 但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应加强平时课堂观察与评价。比如:在课堂上要善于用口头评价来激励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要善于用评语的形式, 尽量少用分数;在每次上课的开头或课的结尾出题检查部分同学的听课情况, 并且及时记录等等。

2、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评价的模式

高职学生有个很重要的特点, 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很大, 特别在数学学习方面。因此,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 这样可以|||调动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他们的发展。

3、二次评价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上必然存在着差异, 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目标。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 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 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 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 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 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4、大力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那么, 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是合适的呢?有这样两条标准:第一, 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 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比如:在数学期末考试中实行免考。

5、改革成绩的记录方式

让学生淡化分数的概念, 最后的评价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相结合的方式。现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 什么都要量化, 它在带来便于操作的同时, 也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在以人为本, 处处体现人性化的社会里, 应该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的了解, 看到老师对他们的建议, 看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数学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特别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很有效果;数学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更新教师的观念, 使得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积极发展的一面;数学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关系, 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 2005年。

[2]杨黎明:《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试点》, 《职教论坛》, 20011年。

改革评价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将更加注重公益性,制定各项教育政策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这一教育大政方针的明确提出,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勾画出理想的蓝图,使广大教育界人士振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深刻思考:如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学生的成长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如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目前,我们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实际上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譬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一次高考考砸了就可能失去升学的机会;又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可能不适应这种考核制度;还有各地高中教育的水平也不一样,这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改革评价机制,对实现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本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因为,学生评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只作静态分析、不作动态的展望;只注重表面现象、少有质的思考;只强调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发展的主旨。这些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严重违背了现代基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因此,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由于其评价功能片面化、评价标准一元化、评价过程静态化、评价主体单一化和评价方法简单化,已不再适应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评价观念还是评价内容等诸多方面都亟待改革。

由于受传统学生评价模式的影响,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曲一调的刻板式教育。没有活力,束缚思想,不受青年学生欢迎。教育者永远高高在上,动辄对学生批评、指责,甚至召开后进生座谈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刺激,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发其消极不满、抵触的不良情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构建一个评价功能全面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全新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功能应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育人为本”,要保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学生评价标准应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注意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主体互动化,包括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方法多样化,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相结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模式,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进步状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应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改革,也为我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在和学生交谈时,运用“平等对话”、“心理互换”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形式自然,师生人格平等,客观上为开展思想教育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电影、演讲、漫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或政治教师工作的“专利”。其实,各科任课教师、家长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自觉承担起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目标一致。协调合作,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见习式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 篇3

1资料和方法

1.1 方法设计

选择2010年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习的6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 结合其本学期中在实验室相关实验课的开设情况, 同时配合学校对检验专业所要求的在校学习期间轮流到医院检验科及学校实验室进行见习的规定, 对其采取见习式实验带教学习。具体实施办法: (1)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 优选实验项目内容。 (2) 发挥网络多媒体功能, 利用教学网站做好学生实验课前准备。 (3) 进行实验室见习。熟悉试剂配制及实验物品的准备摆放, 参与见习整个实验的准备过程。 (4) 开放实验室, 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对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操作加以复习巩固。 (5) 提高实验课所占比例, 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达到1∶3以上。选择同年在本校临床专业学习的11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即实验课前由任课教师通知学生登录教学网站做课前预习准备, 上课时由实验老师带教指导实验操作。

1.2 资料收集

对两组学生在学期学习结束时的实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及学生对学期实验教学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其评价标准如下: (1) 实验理论知识掌握评价:以本学期相关实验专业知识为考核内容, 由实验室主任以试卷形式出题, 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评, 满分100分。 (2) 实验技能操作评价:根据实验操作流程表, 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由实验室老师组成评审小组, 现场作出成绩评定, 满分100分。 (3) 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评价:学期结束时由每位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对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情况给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的评价。

1.3 数据统计处理

对收集到的学生相应评价资料,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H检验) , 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学生实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比较

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成绩得分 (93.7±3.3) 高于对照组得分 (86.2±3.8) , 有统计学差异 (t=13.282 3, P<0.05) ; 两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经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得分 (92.3±4.1) 高于对照组成绩 (85.1±4.7) 得分, 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 (t=12.042 6, P<0.05) , 说明观察组操作熟练程度优于对照组学生, 见表1。

2.2 两组学生对学期实验教学满意度的比较

对两组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显示观察组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程度 (满意+较满意) 较高 (95.3%) , 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满意程度 (82.9%) ;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H=5.329 7, P<0.05) , 结果见表2。

注:H=5.329 7, P<0.05。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更好的巩固掌握医学知识,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别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专业课程大致分为形态类和实践操作类两大部分, 实验教学是各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且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更好的提高医学生, 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水平一直是实验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经验, 结合检验专业的课程开设, 开展实施见习式实验教学, 具体内容如下。

3.1 根据教学大纲, 优选实验项目[1]

优秀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 结合医院临床检验科的特点, 优选实验项目内容。增加了如一些验证性实验 (生化中分光光度法) 、综合性实验 (酶的提取) 、设计性实验等, 这样优选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 而且使学生在完整的科学实验思想的指导下, 规范的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掌握基本技术同时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 利用教学网站做好实验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已被广泛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对于形态类实验, 可将光学显微镜下或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图片制作成图谱, 通过多媒体方式给学生讲解, 然后再让学生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 再与图谱比较对照, 使学生对形态学诊断有一个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对于操作类实验, 把教师对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拍下来, 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学生, 边观看边讲解, 避免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看不到的现象。引入多媒体教学, 图文声像并茂, 极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2]。

3.3 进行实验室见习

在每次进行实验前, 轮流安排学生到实验室, 和实验老师一起, 帮助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从而熟悉实验的设计、试剂的配制及实验物品的准备摆放, 参与见习整个实验的准备过程。

3.4 开放实验室, 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对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续;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对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 还可以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 教师帮助设计,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及掌握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3]。

3.5 提高实验课所占比例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 形态类《临床检验基础》中的细胞计数、血涂片的制作、《血液学检验》的细胞观察辨认和操作类《生化》检验, 这两大类都需要学生动手反复去操作, 反复实验, 其中形态类还需要学生反复在显微镜下去观察比较, 才能找出特点, 找出规律, 因此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观察, 才能有好的效果。一次理论课所讲的内容, 仅一次实验课是不可能熟练掌握它的形态特点和操作技术的, 更谈不上巩固理论知识, 那就必须增加实验课的比例, 目前我校检验专业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已经达到1∶3以上, 使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通过对我校2010级两组学生实验带教效果的评价, 充分显示出见习式实验带教方法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 从实验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极大提高, 增加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和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见习式实验带教教学法在医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习的6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 采取新的见习式实验带教程序进行实验带教学习;以同年在临床专业学习的117名学生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收集两组学生在学期学习结束时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及对实验教学满意度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 (93.7±3.3) 和 (86.2±3.8) , 实践技能操作平均得分 (92.3±4.1) 和 (85.1±3.7) , 对实验教学效果满意率评价分别为95.3%和82.9%, 三项测评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见习式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 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见习式,实验教学,医学检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佩弘, 白先放, 梁静娟, 等.优化实验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8, 27 (z1) :130-132.

[2]陈秀芳, 孙峰, 尹红, 等.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 (J) .交通医学, 2008, 22 (3) :327-328.

浅谈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改革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评价;实践技能

评价就是评定价值之意。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是高职院校在系统全面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效果做出判断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应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客观、公正、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的不足

教学效果评价作为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具有积极的意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所认同并实施。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若干指标组成的集合体,各项指标规定了评价的标准、范围和程度,是,是教学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局限于课堂教学,比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学方法的设计、考试方法、教师的职责态度等方面。忽略了高职教育应突出的实践教学部分,比如实习,实训等,对教学的评价,较少从职业化的角度进行评价。

(二)教学评价中主体性的丧失

在教学评价中,学校行政负责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制度、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运用都由校方行政负责,被评价对象没有参与制定教学评价方案机会和权利。在教学评价的具体运作中,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种类、评价主体、评价作用,可以生成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他人评价和学生评价及督导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等,在诸种教学评价方式中,定量评价、学生评价、督导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操作性强的优势,是校方行政教学评价的首选。这些教学评价方式考虑的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性",用一个尺度衡量所有的人,忽视了高职院校教学的多元化,忽视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复杂性。被评价者被隔离在教学评价过程之外,丧失话语权,处于被动地位。使得被评价者不能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教学评价工作,更没有自我调整和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评价效果反馈不足

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是指由相关人员就教师教学评价结果、教学中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教师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过程,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运作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没有充分理解教学评价的意义,缺乏反馈意识,教学评价高职存在着严重的重过程轻反馈的现象。比如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评价通常的做法是,每当学期结束时,给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打分排名,公布到办公网上,或通知到教师本人。学校管理者没能切实通过教学评价诊断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教师们也只能从教学评价的结果中了解自己的分数,却不清楚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导致教学评价无法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四)学生教学评价失真

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有评定表、集体座谈、随机反馈等,但大多高职院校教学评价采用的形式是评定表。学生参与教学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水平、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考试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道德等八个方面。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态度是认真的,但由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相对不成熟,很多因素会影响学生教学评价的结果。

比如有的基础理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觉是晦涩难懂,部分学生因自身的原因没有理解,从而武断地认为是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较差。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供学生学习,学生们大多喜欢灵活有趣的实操课程,给任课教师的打分也相应较高。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比较严格,有的教师对学生比较活泼和蔼,学生们在参与教学评价时,会给后者打更高的分数。基于以上原因,使得许多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间中不敢放手管理,满足学生不合理的要求。此外,学生参与评价的原则和尺度模糊,往往彼此互相参照打分,忽高忽低,致使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的评价分数相差无几。这样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二、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应突出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反映高职教学中最本质的要素和内在联系,以客观典型的指标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主观不随意,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训实操和顶岗实习是高职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理论教学的效果,要同时构建实训实操和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评价的系统性,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

(三)多元化原则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有机整体,其教学评价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产学研合作开展、教师的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等方面进行。具有利益相关者多,教学部门参与面广,教学过程难以控制的特点,单项的教学评价主体不能掌握教学的全部情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应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对学校教学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和专业的评价。

(四)适应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树立发展的评价观,根据校内校外的条件和各项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适应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

(一)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整的教学评价应是对学校教学各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即学力测验(包括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综合实训)、人格测验、学生评价(包括学生思想道德、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和教师评价(包括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职业能力及科研能力)等。与普通本科类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的特征。强化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是高职教育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要以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为导向,从学科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两个维度对学生全面考核,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评价专业课教师的时间能力,从课程安排、实训实操、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编制出符合各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的评价工具,客观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全方位的进行综合教学评价。

(二)完善教学评价主体

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尽可能由学院教师、学生、系部、学院和实习合作单位的人员参与评价,建立评价小组,负责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评价中,依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设置评价标准和内容。如学生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同行专家和学院教师的评价侧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方面。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主体全程监督与评价,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状况,得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结果,促进高职院校及时地改进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多种方法收集教育评价信息

教学评价信息是教学评价最基础的要素,真实可靠的教学信息是教学评价工作的保障。

在日常运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方式是评价表,为了提高教学评价信息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获得信息。评价人员将采集的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评价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建立评价反馈体系

教学评价信息反馈是评价系统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建立完整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学生、院校教师、院系、教务处及督导组等做出评价之后,以教师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反馈。如,以面对面的方式把评价的结果向教师反馈,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教学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交流感情,畅谈观点,使学校管理方与教师对评价的结果达成一致看法。此外,电子邮件式反馈的方法,因电子信函的内容可以长期保存,方便被评者反复查阅。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反馈则更加直观,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在全体教师中的位置。总之,教学评价反馈要在尊重和鼓励的氛围中运行,帮助教师和学生成长和发展。

(五)被评者参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师生才能展现自我最真实的状态。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利益,请师生参与到教学评价制度、标准和方案的制定中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对自身的学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师生的参与度,鼓励师生发挥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扬长避短,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六)强化学生参与评教的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初探 篇5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思想的需要,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目标,试图探索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多元化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让他们在平等的竞争、轻松的环境中领略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一、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采用相对评价方法,即每门课程开学伊始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对相同项目的成绩的测试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测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人的基础和提高幅度,进行纵向比较和评定,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采用绝对评价法,淡化了评价的横向比较功能,强化了评价的初始性、发展性和激励功能,体现了区别对待的个性评价,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与进步幅度,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评价思想。

因为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各有利弊,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两种貌似对立的评价方法成为相容并且互补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可帮助学生提高日常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终结性评价则是考查学生阶段、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是对学完某阶段或某个级段的测试和成绩的评定,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

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通过随堂检测、单元检测等,弱化考试的成绩,更注重的是评价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形成性评价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有效防止学生考前“临阵磨枪”,促进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

采用形成性评价,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方法,全方位地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收集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各种作品、生产实践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等。着重评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记录学生的每一点成长,淡化分数的作用,可使学生能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当然,单一地采用形成性评价,不可能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把前阶段知识和技能补回的可能,因此,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使用,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由教学活动引起的学生的变化。

三、基础评价与“特长”评价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撇开这个问题去奢谈一切都是假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用人单位,不会问“你考了几分”,而更多的是问“你会做什么”,他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就业角度而言,高的考试分数并不代表学生有强的操作技能,而学生拥有一项强的操作技能却足以立足于社会。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的态势,学生方方面面的兴趣、爱好都是其主动发展的表现。把学生特长的发展作为一个领域进行“单独”评价,不关心学生“你考了几分”,更关注的是“你提了几个问题”“你解决了几个问题”,因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主动,学得越多,问题也越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强。在特长培养过程中,学生学起来没压力、兴趣浓,一些平时学科成绩平平的学生会“脱颖而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展现。

当然,我们要评价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单一地以某一特长来评价,还要综合学生各方面的基础,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思想品质、理论基础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在特长方面可予以更多的权重。

四、“评定等级”和“评语”相结合

职业教育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技能为目的,成绩的综合评定没有必要给出一个确定的分数,可采用评定等级和评语两种形式相结合。评定等级一般采用等级制,即将学生成绩分为四级或五级制。四级制分别为“优、良、及格、不及格”,五级制则在“良”和“及格”之间加“中”。

教育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这些体现学生情况的数据很难用数字精确地表示出来,可用评语的形式表达,评语应根据学生平时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在听取同学意见后由辅导老师填写。评语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对缺点和不足要写得恰如其分、具体翔实,并鼓励其不断进步。“学习能力很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差,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协作”之类的自然语言存在模糊性,我们应细化评价条目,将模糊性语言描述加以等级化,以适应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总之,学生评价要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应多元化,由一元因素向多元因素转变,既要关注评价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评价的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学生意识和情感、伦理道德修养、科学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评价。评价的体系和标准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才能对教与学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2]虞未章.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BTEC教学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外科临床见习模式的改革 篇6

1 传统临床见习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临床见习模式是指以讲授理论为主, 每周或每学期辅以一定学时的病房见习模式, 其形式是理论课与见习课同步进行, 即上完一个疾病的理论课后就到医院寻找适合病例, 进行示范教学。此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新的记忆, 但这种见习模式仍存在许多弊端, 如在示教过程中, 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到综合分析、判断及治疗原则的制定, 均是教师主动灌输, 学生被动接收, 使学生无法进入“医生”角色, 不能主动思维, 无法体现独立见解。另外多组学生同期内见习一个病人, 不仅学生自己动手接触病人的机会少, 同时也给病人造成很大负担。从而影响临床见习的质量。

2 新形势下外科临床见习面临的问题

自1999年以后, 受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轨的影响, 医学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日趋增多, 这给临床见习的安排增加了许多困难, 我校东莞校区也不例外, 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学生众多、师资队伍不足、教学病源相对不足等, 这是新形势下外科临床见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是医疗与临床见习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医疗与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 因医疗模式的转变, 医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生不能左右患者的决定, 而是一名“服务人员”, 即患者交付医疗费用, 医院就应该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 让患者参与教学就可能会被看成是一种额外的付出而遭拒绝。因此, 愿意配合教学的病人越来越少;其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促使医院各科室加强了对病历及相关资料的管理, 从而使带教老师难以获得典型病例的相关资料, 学生也就更难目睹记载了病人最真实资料的病历, 更无从谈及翻阅高年级实习同学的病历以提高自己;再次, 医院出于住院日期、周转率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考虑, 即使遇有典型体征的病人, 亦不可能为了教学而延长住院几天。另外有些主管医生因担心过重的教学任务影响病人恢复而拒绝配合。第三是学生自身因素。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3 相关的临床见习研究成果

针对外科临床见习面临的诸多问题, 医学教育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 Simman综合模拟人[1]即高端模拟人, 这些人体模型有心音、呼吸音、血氧定量计和脉搏, 真实地模拟各种病理生理改变, 表现临床各种症状体征, 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 (2) 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2]是指描述和模拟病人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训练, 这些描述和模拟是不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即每个学生面对的同一个SP都是同一情况特征。 (3) 角色扮演 (Role-play) [3]就是在训练者中互相扮演病人或医生, 以达到了解掌握疾病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个过程的目的。 (4)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4]是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边实践边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5) 视频教育[5]。把视频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到基本教学中, 帮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视频还可以和客观结构临床考试 (OSCE) 或是客观结构视频考试 (OSVE) 一起用于评估训练者的知识能力;教育经验视频评估还联合模拟人及相关模拟设备用于临床训练。

4 外科临床见习模式的改革

自2004年以来, 针对新形势下临床见习面临的问题, 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东莞校区的自身特点, 我院创建了一套适合我校外科临床见习的模式和方法即复合式临床见习模式, 即在传统临床见习期的基础上, 增加模拟中心的见习日期。在大样本对照研究中证实复合式临床见习模式在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在模拟中心见习阶段, 主要采用多种医学模拟技术进行示教从而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 这些技术包括以问题为基础的辅导和讲座, 多媒体演示, 高端模拟人 (Simman综合模拟人) , 标准化病人和视频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病史采集、技能操作等方面模拟教学效果更好。另外, 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在模拟中心进行强化训练, 同时还可以弥补教学医院病种不足的缺陷。针对我院实际情况, 复合式临床见习模式将成为未来外科临床见习的主要模式, 但这种模式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如临床见习日期和模拟中心见习日期的合理分配, 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优化组合等, 总之, 随着教育和医疗环境的改变, 临床教学工作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的主要工作。

摘要:医学生见习阶段是由纯粹的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学习阶段, 见习的效果直接影响毕业实习, 本文探索外科见习的模式和方法, 其目的是保证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 提高见习的效果。

关键词:外科,见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施楚君.SimMan综合模拟人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2 (2) :152~153.

[2]PAPADAKISM A.The Step2clinical-skills examination[J].NEnglJ Med, 2004, 350 (17) :1703~1705.

[3]NESTEL D, TIERNEY T.Role-p lay for medical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communication:guidelines for maximising benefits[J].BMCMed Educ, 2007, 7:3.

[4]易露茜, 陶立坚, 陈启元, 等.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改革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3) :27~31.

肾内科见习模式改革浅谈 篇7

我院近四年来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的经验[2], 改革传统的见习方法, 让学生在临床医生早上查房的时候一起进入病房, 跟随带教老师一起查房, 从而达到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 提高对疾病掌握的目的。本文将查房见习模式应用于肾内科见习的教学中, 以探讨其在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解决分析临床问题,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自学能力及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以探索一种更好的且适应于肾内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医学部2004~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我院肾内科见习的学生共 4个班, 每班46~5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方法。

教师按大纲要求依次分2课时实施, 每班见习时间为2d, 每次见习为12~13人, 分为两组跟随查房, 查房教师要求为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见习期间为教学查房, 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具体讲解, 并让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然后集中讨论见习中遇到的病例, 结合临床进行提问和讨论。

1.2.2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以不记名在学生见习结束后发放, 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见习任务完成情况、见习的病例和病种数量、教师讲解的启发性、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有助于增强对医院环境和医生职业的了解、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等8个项目进行调查。同时由教学办公室和肾内科教师代表与见习生代表进行座谈, 针对带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2 结果和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192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81份, 回收率为94.27%, 结果见表1。

2.1 学习机会增加

同学们认为“查房式见习” 在完成见习任务的同时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 其中有93.9%的同学认为“查房式见习”能够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见习任务, 有89.5%的同学认为增加了所见到的病例和病种数量, 96.1%的同学对“有助于增强对医院环境和医生职业的了解”表示认同。这些均表明学生通过“查房式见习”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2.2 对“查房式见习”的认同程度

学生对“查房式见习”带来的个人能力提高意见不一, 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认同的同学占78.5%, 认为通过查房式见习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学分别占50.8%。有74.0%的同学认为通过“查房式见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学生们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带教老师的见习带教前提下, 同学对教师讲解具有启发性的选项仅有66.3%的认同度。这是笔者在调查前所未能想到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这也说明学生希望启发式教学, 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学生们认为对医疗现状有更多的理解

96.1%的同学对“有助于增强对医院环境和医生职业的了解”表示认同。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目前的医疗状况和医生的工作环境, 从老师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 (1) 严谨的工作态度; (2) 热情的工作作风; (3) 高超的沟通能力; (4) 较为严峻的医患关系。因此, “查房式见习”对提高同学的医德医风以及加强对实际的医疗工作现状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

3 讨论

肾内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除了要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要通过临床见习、实习巩固其理论知识。临床见习是肾内科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目的是通过临床实践把理论知识吸收并转化为自身技能, 为今后的临床医疗工作做准备。

从近几年我科实行“查房式见习”的效果来看, 同学们普遍反映不仅见到的患者病种多, 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临床诊断思维, 但新的见习带教模式不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比如动手机会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增加, 具体操作技能提高较少等。针对目前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增加隐性见习时间

在短短两节课时间参加一个医疗组的查房工作, 虽然增加了接触的病例, 但是有可能该组同学不能够充分消化见到的所有病种, 对该病种一知半解或印象不深, 针对这一情况教学办公室和各临床科室协商, 增加同学夜间进入病房对白天查房的病例进行复习由值班医师负责问题解答, 在以上过程中老师让同学携带见习记录册, 结束前由我科的值班医师签字, 记录本上的情况可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通过夜间进病房的方式不仅增加了隐性的见习时间, 有利于消化吸收白天见习的内容,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对临床工作的兴趣, 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具体的临床工作。

3.2 增加同学参与具体病例诊治的机会

在医疗工作的过程中完整的了解某一具体病例的诊治是对提高该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以往见习过程中1~2次见习课就完成肾科的见习, 不能比较完整的对典型病例进行全程的随访。老师可以要求每个同学掌握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在整个住院期间的治疗过程。无论同学是否已经出科均要完整参与其中。可以通过该方法让同学具体了解这一疾病诊疗思路、检验结果、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以及疗效, 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加深认识, 提高学习效果[3]。

3.3 利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在医患相互信任度日益低下的今天, 实习或见习医生的动手机会极其匮乏, 一方面是患者的不信任感, 一方面是临床医生害怕实习医生的万一操作失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长此以往会发现往后工作的医生缺乏医疗操作经验, 要想解决该问题难度较大, 不过随着医学模拟模型和软件的开发, 可以考虑在多看带教老师的临床操作前提下进行模拟人的操作, 尽可能通过反复体会和操作以提高动手能力。

从目前的肾内科见习模式改变的初步效果来看, “查房式见习”确实能部分缓解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现状, 增加了同学们接触临床的时间和机会, 提高了见习成效。但是“查房式见习”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较为艰难的任务, 它不仅对同学的自主学习提出高要求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校将努力完善见习教学的改革, 结合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继续改进“查房式见习”教学。

参考文献

[1]俞燕, 范亚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肾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J) .交通医学, 2010, 24 (3) :318, 323.

[2]张旗涛, 曹德品, 王玲, 等.访问美国医学院校侧记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1 (1) :59-60.

教育见习评价改革 篇8

刘利民指出, 当前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义重大, 条件也更加成熟。破解素质教育难题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切需要加快评价改革;顺应世界评价改革趋势迫切需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刘利民强调, 要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大胆探索, 扎实抓好改革实验工作。首先, 要转变观念, 强化导向, 自觉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坚持育人为本, 通过改革使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二要明确目标, 聚焦重点, 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三要加强领导, 扎实推进, 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指导和服务, 把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教育见习评价改革 篇9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希望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绿色GDP”时代。

新指挥棒:由单一评价变综合评价,改分数独大为全面发展

为了高分,中国学生不仅学习压力沉重,更是付出了高分低能、体质下滑、缺乏创新精神等惨重代价。什么是“绿色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引入了“效益”的概念:“学习不能不计成本”。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郑富芝说。

如今,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是以高考为龙头,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在升学率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现在,我们要打造以学生发展为龙头的教育体系。”郑富芝说,“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翻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可以看到,珍爱生命、自尊自信、爱国情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师生关系、睡眠时间、学习状态……都纳入其中。即使是“学业发展水平”一项,也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关注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新型“指挥棒”,把“分数独大”的龙头,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评价”的变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改变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现状;二是注重考查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不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三是注重促进学校质量内控机制,不再过于依赖外部评价。

如今,在试行“绿色评价”的上海,成果正在凸显。据介绍,一些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质量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而一些热门学校则被发现潜在不足,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等,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绿色指标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的主观评价标准,又帮助每一所学校寻找持续发展的方向,从而不断推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

如何落实:运用现代评价方法,细化标准,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评价重点的转移、评价内容的丰富,对《意见》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要求。“要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本位’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综合的‘能力本位’的评价新理念。对于学生学业发展方面的评价,不仅要涉及所学科目的知识和内容,更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说。

“正确的评价可以变‘揭短’为‘扬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有尊严地成长。”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

专家认为,一是要强调现代评价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二是强调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避免统考、统测,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

《意见》初步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但还需按照中小学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研究细化。在评价标准中,有些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中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如体质健康、作业时间等,但有的只是原则性要求,还缺乏具体标准,如学生品德发展等。而对一些抽象指标,如理想信念、求知欲等,还需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有关高校已经做好准备,为《意见》的落实提供专业支持与技术指导。”辛涛表示,教育部下一步将建立评价资源平台,组织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操作指南,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促进评价资源共享。

此外,还需要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评价和升学的要求相一致,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教育见习评价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应试为背景的自学考试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的严峻挑战。为此,本文分析了其现行评价机制的弊端,提出将自学考试的过程学习纳入课程考核的尝试,以推进自学考试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模式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1、进一步拓展自学考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渠道

我国自学考试从开考之初到现在,只设置了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学历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考试还没有涉及,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必须拓宽其培养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位和学历授权级别应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综观国外的各类开放教育形式,已有很多先例可供借鉴,如英国开放大学的学生只要修满相应的学分,便可获得一定的学历资格,开放大学有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同时也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而有“美国的自学考试”之称的CLEP考试虽然没有学位授权,但考生可以通过CLEP考试积累学分,从而获得学位。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尝试建立和完善的“学分银行”,就是一种不同学历教育形式间的学分互换机制,未来则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开放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办学渠道,以满足考生和社会的需求。

2、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应变机制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各类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开考之始,即以其灵活、开放的特点而受到社会的青睐,其中的“灵活”,除了体现在学习方式上之外,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层次上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灵活地进行设计和调整,使其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时代性。

3、改革教育内容,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科教育要着力实现的培养目标。“专接本”作为高职专科教育延伸的一种教育形式,也应以此作为办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所以,“专接本”专业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改革教育内容,在强化本科教育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考生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把创业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考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提高。

4、改革单一的评价机制

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考试制度,其核心是“国家考试”,并以此来保证其质量,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以“终结性考试”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但不能是唯一的方式。作为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评价的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要从重视考试结果向重视教育过程转变,建立多元评价的模式,体现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把终结性的考试、实践性考核和过程性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加强题库建设,利用计算机考试的方式,尝试一年多考,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成才率;通过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实行过程性考核,将考生的日常学习态度、成绩和素质的提高等因素纳入对学生最终评价的考量范围;在尊重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大力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沟通,通过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改革考试方式,化解自学考试的评价难题

1、创新命题思路

命题思路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形式,以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人才和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过程中,由于考试内容关注的是那些易于检测与评价的条理化、规范化的知识,所以,许多考生更重视考试技巧以应付考试,找捷径、抓题目、临时抢记已成为许多考生考前的必做工作,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存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忽略了对考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与自学考试“职业型、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考试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到学习中来,增强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自学考试题库建设时,应贴近考生的生活与工作实际,适当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2、灵活确定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大教育体系和宏观考试制度的运作效益,自学考试制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考试制度之间彼此贯通,为考生在不同教育类型和考试制度之间的互相过渡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自学考试制度而言,意味着必须更新观念,主动吸引、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之间构建多种方案,以探索研究开展自学考试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大多是实用新型专业,教学以实践为主。考试方式就应该克服学术化倾向,适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的特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考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唯一闭卷的考试模式,改变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定式。同时,坚持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改变以往注重理论知识考试而忽视实践测试的传统,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一是在纸笔考试中增加一些选做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二是在实践性环节考核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选题范围和评价内容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3、科学设定考试时间

由于自学考试定位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其服务宗旨,所以,一方面要满足大中专及以上学历者继续提高学历和知识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考试时间安排上,不应一味坚持全国现行的统一规定的考试时间。如在农村,可以根据农业生产时间的安排,在农忙时期不开考,在农闲时期多开考。同时,自学考试可以借鉴托福、雅思等一年多次考试的方式进行,同一门课程,考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多次参加考试,解决传统的某门课程“一次未过,至少要等一年”的弊端,更好地为考生服务。

三、结语

上一篇:直通春晚下一篇: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