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城市客厅

2024-07-23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精选十篇)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 篇1

A区临山,是高挡的住宅区,适宜中低明度、低艳度的色彩,体现高档、贵重的形象。

B区作为城市客厅的地理中心,又是标志性建筑物江阴体育中心的所在地,需要周遍环境的烘托来凸显其“飞”的设计理念。较高的艳度及彩度增加了本区的活力和魅力。

C区是一个集CBD和高档现代住宅为一体的现代街区,周遍建筑用色杂乱,艳度明度较高,品质感低,在这样的周边色彩氛围中,本区适宜走单纯、低调及高品质的形象路线,与周边环境拉开档次,打造“城市客厅”南区的高品位街区及视觉中心。

江阴城市客厅色彩主旋律关键词:沉稳贵重、时尚活泼、含蓄冷静。

对于高档住宅区的色彩规划:建筑体量较小,楼层较低,天际线平缓,结合周边环境,整体色彩规划用色偏暖,明度相对偏深。整体色彩布局由中心的低明度中低艳度的暖灰褐色向周边的中高明度中低艳度的暖黄灰色渐变,各组团个性明确,变化丰富,和而不同,力求营造一个贵重、沉稳、细腻、高品质的现代高尚住宅区。对于体育休闲公园的色彩规划:体育休闲公园,以体育文化类建筑为主,主体建筑为江阴体育中心和“五馆一中心”建筑,兼带大量的商业配套。结合区域的功能定位及形制,建筑用色以高明度为主,艳度及彩度较高,紧扣时尚、运动及商业的主题,在色彩层面打造“城市客厅”的视觉中心。

对于中央商务区的色彩规划:中央商务区,兼带高档住宅,位于“城市客厅”南面,北到澄江中路,西到黄山路,东到砂山路,南至长江路。区域建筑楼势挺拔,是“城市客厅”天际线的高点,与周边较矮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城市功能及建筑形制,用色定位为丰富的灰色主调,从中心到周边呈现由灰到艳由深到浅的色彩变化趋势,力求体现区域现代、大气、开放的城市形象气质。

江阴体育中心建筑色彩设计

江阴体育中心是“城市客厅”的重要节点建筑之一,从城市色彩管理角度属于严控区,为了有效塑造这个城市节点的形象,在色彩上着重进行设计。它的造型轻盈、现代,屋顶主要是为了烘托这种向上飞升的气氛,采用明亮黄色到粉灰色渐变,结合三角形的建筑造型,既大气磅礴,又灵动妩媚。

色彩设计的另一个着眼点是体育场内呈半开放状态的彩色座椅,按照观众席的分区方式,将座椅分成六种色相的组团,每个组团之间以“点彩”的形式相互渗透,在色彩上达到一种热烈气氛的同时,又不失分区的特征和识别性。

体育场色彩的另一大亮点,是夜间艺术灯光的设计,在将近200米长的体育场一侧的遮阳百叶上,采用了艺术绘画和彩色灯光结合的方式,利用投影和反射达到一种色光和色料的完美结合,产生一种运动又浪漫的艺术灯光效果。

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

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 (以下简称色研所) 成立于1993年12月。色研所“色彩学基础理论和与系统应用研究”课题荣获国家教委1994年度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育基金。建所初期至1997年主要致力于我国色彩应用标准系统建立, 同时受中国流行色协会委托参与国际流行色变化趋势解读, 以及中国色彩文化史相关问题为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完成了3000等色差标准色谱, 一套适应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和一部中国色彩文化史纲的建构。自1998年至今, 以我国“城市色彩调研与规划研究”和“建筑色彩设计”为工作重点, 在此期间, 先后完成了杭州、澳门、温州、泉州等近20个城市及城区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和40余项建筑及其环境的整体色彩设计实案。近期完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色彩——“中国红”的设计, 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在此基础之上, 色研所完成了2006年度“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研究”国家课题和2006年度“浙江省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研究”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色研所自1999年起开始招收色彩学研究生, 至今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名。

基于城市营销的旅游地标系统研究 篇2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之间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在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面前,城市营销已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为此,许多城市将城市营销作为形象宣传的指导方针,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城市营销的首要内容是城市形象营销。旅游地标作为城市形象的承载物,既能生动地传达城市的风俗民情,又能实实在在地展示城市的内在特色;同时,旅游地标也是旅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时重点打造的品牌产品,是旅游企业营销的主要诉求点。在城市营销背景下,本文以旅游地标为切入点,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这对城市旅游发展、城市形象建设以及旅游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回顾国内外对城市营销、旅游地标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城市旅游地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城市旅游地标的特征、类型以及形成,并就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的概念及构成作了相关说明。为了深入阐释旅游地标在城市营销中的作用,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旅游地标评选实践,归纳总结出影响旅游地标形成发展的10个主要因子,即资源价值、品牌价值、规模价值、政府、居民、游客、企业、公共力量、基础设施、与周边旅游地关系;运用焦点群体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城市旅游地标评价体系,实现城市形象与旅游地标的虚实结合,营造城市营销活动的多赢局面。

最后以苏州为例,运用城市旅游地标评价体系对苏州60个候选旅游地标进行综合评分,提出构建“大苏州”理念下的城市旅游地标系统。这对于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提供了认识基础;为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同步推进;也有利于实施整体旅游宣传和促销,提升城市整体旅游形象,从而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旅游地标城市旅游城市营销层次分析法苏州旅游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营销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旅游地标研究综述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研究的指导理论与方法

2.1 指导理论

2.1.1 市场营销理论

2.1.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1.3 城市意象理论

2.1.4 品牌形象理论

2.2 技术方法

2.2.1 焦点群体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的认知与界定

3.1 城市旅游地标的概念

3.2 城市旅游地标的特点

3.3 城市旅游地标的类型

3.4 城市旅游地标形成及影响因素

3.5 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的构成分析

3.6 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研究对城市营销的意义

第四章 城市旅游地标评价体系构建

4.1 城市旅游地标评选的现状

4.1.1 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现状分析

4.1.2 城市旅游地标评选现状分析

4.2 城市旅游地标评选体系构建

4.2.1 评价因子确定

4.2.2 评价因子整合

城市与地标 篇3

地标的内涵

生为地标,既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有国际化的视觉,又要有本土的精神,这样的社会建筑才能成为当前时代的中国地标建筑。

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脉络中,“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筑能够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功能了。建筑应当是环境中的协调者,更应能够提升城市的建筑文化水平,使城市居民产生自豪感与归属感。同时,地标性建筑应该能够拉动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后期商业运营的发展,整合配置产业资源,聚集金融、电子、人流、信息等社会资源,在区域周边衍生出一系列的配套产业需求,可扩大消费、安置人员就业,从而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整体上促进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长远而言,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建筑催生的不应当是无数的调侃和讽刺,而应当是一种愉悦的感受。因为一座地标性建筑,有时承载起的意义超乎世人所想,不仅为地域注入新活力,还为世人传承文化与记忆。

地标的生命力

对于建筑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地域差异,也有时空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没有脱离当地历史、脱离人文环境,否则最终只能成为一处碍眼的存在。地标的生命力可以超出本身的建筑属性衰败,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多是从一定的人文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因而才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得以传承,继而成为地标。

地标的生命力与高度或形状无关,天安门生为地标既不是造型出众,更不是高度的因素。优秀的建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和群体合拍的作品,比如外滩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整体美;二是带有一个城市节点要求的作品,需要更形象化或更独特,但这样的作品在这个城市中需求是极少的。城市的基本格局不可能全部由特型建筑形成,对一个城市来说,标志建筑只能出现在一两个结点上。结点建筑如果是城市的需求,那它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如果不是,那它就会成为一个异类,和这个城市是不合拍的。所以地标,应该是一个民族在“此时此地”人文精神的空间体现,让人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共鸣;同时,也是超越时空的空间载体,成为后人看到活生生的历史、感受历史的符号。

地标的代言者

与城市关联的词汇曾经一度集中在“经济增长”、“工业发展”等和经济发展相关的短语中。站在人和生活的角度去看城市,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最重要的标准是,人们在当地文化历史背景下,对空间是否感觉舒适惬意。建筑是城市的元素,城市是为人而建的 。

地标可以说是城市的代言者,能够代言地标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筑多少都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破坏程度降到最小。”隈研吾如是说。而日本著名建筑师六角鬼丈则谈道:“针对不同的题目、不同的环境。我会想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回到设计的原点想问题会容易些,建筑师本来所要解决的就是自然和人的关系问题。”

众多的摩天大楼让中国城市发展正在走西方曼哈顿的工业文明模式,但从城市建筑文化层面,需要中国式的城市文明代言者。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呈现了一种创新的地标观念。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要做的,不该是纯粹追求高技术、新科技,更不应一味地争当第一,而应该依据当地当时的经济、技术、文化背景、现实需要来设计建筑。建筑物与人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一方面,建筑是人创造的,人对建筑物的兴建、维护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对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着改造。人对于建筑物的决定作用是显性和具体的,但建筑物对人的影响却是隐蔽而深远的。建筑物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是能动的东西,在不同建筑物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追求。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中国建筑时下的状况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社会状况的最好映射。建筑的本意是让人们容身,更舒服地居住,而不是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

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设计师马岩松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感觉,设计师头脑里面的一个价值和理想也是一种感觉,从最早的规划、设计,一直贯穿到今天建成的城市。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其实每个人也有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个就是未来城市有灵魂的根本。如何把建筑、自然和人跟自然的这种情感联系在一起,在现代城市体现出来,在未来现代的中国建筑能体现出来,应该是一个中国城市化进程新的方向。所以,马岩松在朝阳公园做中央公园广场这座建筑,是试图跟自然联系起来而不是分开,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美。

城市旅游地标理论与实践意义 篇4

地标旅游近年已进入旅游业界和新闻媒体的视线。“2007北京新地标评选活动”选出了国家体育场 (鸟巢) 等十处作为“北京十大新地标”, 而北京奥运会后的“十一”黄金周, 奥林匹克中心区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游客接待量竟超过了故宫, 证实了北京新地标的魅力。国内很多城市也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旅游地标, 出现了诸如“城市旅游名片”、“十大城市地标”等评选活动 (见表1) 。

二、旅游地标的理论解释

1.旅游地标的定义

地标 (Landmark) 最初源于地理学, 是探险者指引航向的标志, 后引申为自远处易辨识的陆标、地标。在英文解释中, 地标的定义为: (1) 能够在一定距离被看见或识别出的景观或城镇的某一部分物体或特征, 为行人提供参考点作用及导向作用; (2) 如纪念碑等标记, 用以标志界限; (3) 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事件或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4)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特别是受到地方政府保护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早在1960年, 凯文·林奇借助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 在城市设计领域首次提出城市意象五要素, 即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其中地标是指城市中的点状要素, 当某个体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与众不同时, 或是占据特殊的空间位置时, 抑或是含义丰富、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时, 它就成为地标。

因此, 旅游地标是在旅游活动中, 能够被旅游者所认知的、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具有独特之处而具有定位和指向作用的旅游资源。需要说明的是, 城市旅游地标与城市旅游形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城市旅游形象属于旅游目的地形象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的研究范畴, 它是旅游者在城市旅游中对城市的内在底蕴和外在景观特征的综合感知印象, 旅游地标是旅游形象地传播载体和硬件基础,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标的内在灵魂和外在魅力的彰显,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逻辑关系。

注:信息来源于网络搜索整理

2.旅游地标的构成

城市旅游地标因其独特之处而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地标也正成为街道、社区、城市甚至国家的旅游形象代表, 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地标可以看作是一种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 将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 自然要素

城市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构成城市视觉印象的重要因素, 它们包括地形、水体、动植物以及气候等, 这些自然要素因其独特的景观价值在城市中得到充分展现, 对旅游者的游览活动具有极强的定位和指向作用而成为城市旅游地标。如上海黄浦江的水平线条与外滩大楼的高低起伏构成了富有特色的城市旅游地标。

(2)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指根据人们主观意愿进行设计、建造而成的城市旅游地标, 主要包括建筑物、文物古建、特殊构筑物以及民俗或艺术作品。如天安门, 作为古老京城乃至代表中华文明的国宝级经典建筑早已深入人心, 尽管如今北京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但天安门作为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 它的独特地位却是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的。

3.城市旅游地标的类型

形形色色的城市地标评选对于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又存在着差异, 因此反映出城市旅游地标实现上具有不同的细化类型, 划分和了解城市旅游地标系统的不同类型有助于加深对城市旅游地标的认识与理解。

根据对旅游者吸引力大小将旅游地标分为驱动选择型和辅助出游型。驱动选择型旅游地标是指能够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选择决策的旅游地标, 如漓江山水成为吸引众多旅游者选择桂林作为旅游目的地;而辅助出游型则是指对于旅游者出游选择决策的影响力较小甚至不产生影响的旅游地标, 如重庆的解放碑, 大多数旅游者不会因为它去重庆旅游, 但是到重庆的旅游者绝大多数又都会去那里游览。

必须说明的是,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偏好存在差异, 对于城市旅游地标的选择和认同既不可能完全一致, 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因此对于城市旅游地标类型的划分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 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4.城市旅游地标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表明了其本质, 因此特征往往是描述研究对象的典型要素。虽然城市旅游地标存在吸引力大小差异, 但作为同一概念对象, 仍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基本特征。通过归纳总结, 城市旅游地标主要具有以下五类基本特征:

(1) 独特性。旅游地标是一个地区个性特征的标志, 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 是其他地区所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如北京天安门是中国政治中心的体现, 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则是秦汉文化的缩影。

(2) 历史性。任何地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是时代的产物。如法国的凯旋门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拿破仑英雄时代, 东方明珠电视塔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象征。

(3) 系统性。每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地标并不仅有一个, 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呈现主地标和副地标相映成辉、彼此衔接的系统形象。如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圣母院等奠定了巴黎的古朴文化与时尚之都的城市品位。

(4) 层次性。旅游地标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又是由众多要素构成。按资源属性可分为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按空间位置可分为社区级、城市级、区域级以及国家级。如长城不仅是北京的旅游地标, 也是中国的旅游地标。

(5) 实体性。旅游地标可以是一处反映地域文化的遗址、一段饱经沧桑的老街区、城市中的知名景点抑或是各种体量与形制的古建筑, 其表现形式都是物质的, 这是旅游地标与以旅游口号为表现形式的旅游形象的最大区别。

三、城市旅游地标研究的实践意义

1.激发游客的个性诉求, 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在城市旅游的发展初期, 城市依靠其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的城市功能以及更高的城市地位来谋求城市旅游的发展, 而当城市旅游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传统的旅游城市开始受到新兴旅游城市的挑战, 只依靠特色旅游产品难以为继, 城市旅游竞争力就需要有形旅游产品和无形旅游品牌的共同支撑。旅游城市品牌在传递给游客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信号的同时, 还代表游客旅游的兴趣取向、个性诉求甚至身份地位, 更能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 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延长城市旅游的生命周期, 拓宽城市旅游的功能

城市旅游在发展中由于旅游产品存在生命周期, 城市旅游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竞争者等原因, 会呈现出类似“S”形的生命周期曲线。而城市旅游地标是对城市旅游产品的综合概括, 是地域性文化景观的代表地, 是城市特色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城市作为旅游载体方面的功能, 从而延长城市旅游的发展期和成熟期, 给城市旅游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3.有助于形成统一而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 凸显城市的独特性

城市旅游地标是城市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亮点。一方面, 用城市旅游地标来指导城市旅游的规划建设, 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城市环境的改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等方面体现城市旅游理念形象;另一方面, 进行宣传促销时以城市旅游地标作为出发点, 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旅游口号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城市旅游营销形象。因此, 在城市旅游地标指导下, 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内部理念形象与宣传促销中体现出来的外部营销形象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进而形成统一而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 提高城市旅游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渌璐.城市地标系统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35.

60年,中国城市地标变迁 篇5

要理清中国所有的城市地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在这里能做的,只是选出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将它们置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之内,由此勾勒出时间与空间的轴线,而政治、经济、社会之变迁,自然而现。

布罗代尔曾论“地理时间”是“一种缓慢流逝、有时接近于静止的时间”,我们的“地标时间”则恰恰相反——它变幻莫测,亦静亦动。60年来,蕴含民族情感、国家大义、政党伦理的地标建筑始终矗立,但另一些商业味道浓厚的地标,则各领风骚三五年,才成为夺目焦点,转眼就黯然失色。而共和国60年的成长历程,全方位的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正藏在这地标变幻中。

1949-1959:

社会主义新建筑

建国初期,建筑界主要接受苏联的建筑创作理论,将西方现代建筑视为“没落的世界主义”,而强调“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起初有两种潮流,一是所谓“复古主义建筑”,基本沿袭20世纪20-30年代的古典手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大会堂、杭州屏风山疗养院、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组群等建筑;二是所谓“民族形式建筑”, 不带大屋顶,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如北京首都剧场、建工部办公楼等。

1958年10月,中央确定了“国庆10大工程”,也即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现已拆除)等十大建筑。根据中央精神,这十大建筑必须反映和代表全国工、农、兵、侨、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成就。

翌年5月,在上海召开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提出“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主张在学习古今中外建筑一切好东西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新风格。国庆10大工程正是此种观念的重大实践。在这批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大体量、大空间、新结构的建筑被赋予了一定的民族风格,也改造、沿用了中西方古典构图体量与装饰元件。这批建筑对各地大型公共建筑创作有较大影响,一度成为“公共建筑样板房”。

1960-1978:

整体停滞与局部崛起

长达20年的时期内,极左思潮处于支配地位,建筑创作也不能幸免。扭曲的政治概念入侵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标建筑的首要功能则是体现此种政治概念。各地纷纷兴建“毛泽东思想万岁馆”(民间俗称“万岁馆”,后来更名为“展览馆”),成为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此外,无原则模仿国庆10大建筑的创作,也遍地开花。学者将此类地标称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建筑”。

有趣的是,60年代末、70 年代初,国内新建的大型建筑不多,而援建外国的项目却不少,如阿尔及利亚的展览馆、几内亚的人民宫、斯里兰卡的国际会议大厦、塞拉利昂的体育场等。于是,要考察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到国门之外似更有收获。

不过,在建筑创作整体停滞的冰河下,仍有局部的崛起,那就是广州风格(学界称作建筑设计之“岭南派”)。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建筑创新,主要集中在为外贸活动所设计的宾馆、展览馆、剧院等建筑中,如广州白云宾馆、矿泉别墅、友谊剧院等,以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明朗别致的外部造型,演绎现代建筑精神,形成广州风格。同时,北京、杭州、重庆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如北京友谊商店、杭州机场候机楼、重庆山城电影院等,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转折。

1979-2009:

多元建筑风格兴起

80年代以降,中国对外打开窗口,对内找到出口,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建筑也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最初,建筑的尝新集中在发达城市的酒店上,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香山饭店,南京金陵饭店,上海龙柏饭店等。稍后,建筑的亮点又集中在商贸、办公大楼上,如深圳国贸大厦、广州国际大厦、上海金茂大厦等。与此同时,民宅的建筑风格也开始摇曳多姿,不再仅限于以前的筒子楼、积木式。不过,若谈地标,民宅似尚不能与政治、商业用途的建筑相比。

1992年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势头更猛,建筑与国际接轨的态势也蓄久而发。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国际顶级建筑设计师大举进入中国内地,成为高档楼宇设计的主流力量。与此同时,外国设计师的作品,因其成本高昂、造型前卫、观念西化,引起不少争议,甚至遭到“建筑文化帝国主义”的抨击。而中国将沦为外国设计师的试验田的说法,也大规模泛起。

作为对“建筑文化帝国主义”的回应,当然也出于对中国传统的一贯眷念,复古建筑思潮随之兴起。具有古典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的建筑如笋破土,复古仿古建筑有北京琉璃厂、天津文化街、阆中新古镇等,古建筑改造则有江油太白楼、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等,民俗建筑改造则有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等。对这些旧瓶新酒或新瓶旧酒的建筑形式,业界褒贬不一。书可以同文,车可以同轨,但艺术却不可以同理念。想想1949-1978年的中国,意识形态笼罩下的文艺作品有多么干枯乏味,就明白了。

文无定法,建筑亦无定法。就在中、西建筑风格的碰撞交融、此消彼长中,中国当代建筑的多元风格悄然兴起。

后记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说:“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尽合时宜,再也不能仅仅就个体建筑来论美与和谐了;代之而起的是用城市的观念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若以此来衡量未来城市地标,那些政治附体的呆板建筑、哗众取宠的怪异建筑、拙劣模仿的假古董建筑、一味炫金的虚荣建筑、千人一面的克隆建筑似都不堪入列。

周明华:城市地标要敬畏历史文化 篇6

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周明华认为, 文化地标有如城市的基因, 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由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市民的流动融合, 城市原住民的概念弱化, 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亟待加强。一城一地文化地标如何树立, 古建筑如何保护, 经过多年热议, 似乎仍缺少更多共识, 缺失一股能及时有效地制约权力与利益相互勾结的力量。近年来各地城市发展与扩张, 几乎“千城一面”, 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几近消失。在这样的语境下, 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对历史文化存有敬畏之心, 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潍坊众成中央生活城城市未来新地标 篇7

中央生活城项目规划用地面积9.32公顷, 容积率约3.5, 建筑密度22.98%, 绿化率38.2%, 总建筑面积42.91万平方米, 设计住宅5639户, 由7栋28层和9栋18层高层组成,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2.61万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 公寓建筑面积7.14万平方米, 公建建筑面积6.27万平方米, 项目整体分为三期开发。中央生活城建成以后, 不仅能为居民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也将成为潍坊市时尚和魅力的城市新地标。

众成地产是山东省东营市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为国家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 相继开发建设了数十个优秀项目, 累计开发面积400余万平方米, 是山东省最有实力的本地开发商之一。2008年7月25日, 山东众成地产有限公司挂牌获取了潍坊学院南校区地块。

项目定位:包容的, 有传统的内涵又有现代的融合

方案从城市设计和打造具有活力的社区空间的角度提出对该地块可实施的设想, 这些设想的本质是提出对整体和局部问题的解决模式。所有策略的提出, 既依据于开发商的目标和动机, 又依据于具体地段的特征, 也依据于设计者对广义居住理念的认知。

新世纪的新概念:高功能的舒适和自然、高品位的人本体现, 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异域民族之间的谋和。

居住模式的研究:在这里创造的生活, 不仅仅是一个住区的生活, 更是时代的反映。它需要积极、秩序的规律, 也需要寻找旧时的故事, 它是充盈的, 更是独到的。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创造一个城市街坊的概念, 尊重城市, 尊重历史, 展望现代与未来, 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商业和居住理念。它应是包容的, 既具有传统的内涵, 又具有现代的融合。

邻里空间、社区活力的营造:建设时序不同, 创造一个整体社区。统一考虑其功能定位, 交通组织, 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

小区结构体系: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居住环境

在整个小区的规划中, 以带形景观商业街为纽带, 通过中间的带型景观将一期、二期和三期贯穿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区内园林景观均衡地分布在三个区域中, 与住宅组团和商业建筑密切地联系, 保证了公共景观和资源被充分地利用和分享, 达到了比较高的“和谐性”和“均好性”。这种以景观商业街为轴心的住宅组团空间体系层次丰富有序, 独树一帜。

小区在结构布局上采取淡化组团, 通过利用古建筑的借景、透景、对景等手法, 弱化组团之间关系, 强化小区院落的二级管理, 突出院落的手法, 对交通实现人车分流, 扩大集中绿地面积, 充分体现现代小区模式中“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旨在为居民营造出优美、宁静、清新的居住环境。规划从土地的充分利用及创造环境氛围出发, 以一条中心绿带为核心, 院落在两侧交错布置, 相互渗透, 形成丰富的小区中心景观, 在小区中心绿地及院落绿地之间, 局部住宅底部架空, 相互景观通透, 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 使平面化的小区绿化层次丰富。

小区是一个拥有2千多户30万平米的大型现代综合文化社区, 其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是非常周全和合理的。各组团庭院建设为绿化及休闲空间, 并配置适合长者、小童娱乐设施, 还设置了为住户会客、聚会、健身、交流、阅览等提供方便的沿街配套设施。这些周全完备的现代化配套设施, 充分满足了现代人的各种生活需求, 完善地解决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各项需求, 足不出区, 即可悠然地享受自由而高品位的生活。

绿化系统:透景和借景, 绿化与绿地相互渗透

在空间布局上, 社区楼群高低错落, 绿化自然成趣。中国传统自然式风景园林设计美学在社区中心创造出一系列开敞性的、供广大居民享用的、充满大自然乐趣的公共园林。居住区景观规划除了考虑生态效应、净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景观美学、大自然乐趣之外, 还特别考虑到居民休闲、文化活动、老年人及儿童的活动、体育和游戏活动等。

绿化系统是由核心绿地广场与水面结合, 景观走廊及水流的绿化 (线) 和各院落中的绿地 (点) 形成的透景借景组成, 形成点线面结合并相互渗透, 突出强调区内核心绿地水面作用。线性的观景桥和白色小品, 在月光下显得分外宁静、安逸, 人们漫步其间, 凭栏依水, 使人们由此生出一番诗衣食住行玩的各项需求, 足不出区, 即可悠然地享受自由而高品位的生活。情画意。

在景观设计中, 小区中心绿地设曲线浅水面, 水面下铺设鹅卵石, 名为“旱溪”, 夏季为溪水, 冬季为旱塘, 雨水、回收中水均可为旱溪提供水源。

弱化组团级绿地, 将此级的绿地, 作为核心绿地延伸。强调院落内部绿地, 核心绿地系统由草皮、水面、小径、绿篱和点缀其间的名贵树种组成, 辅以适宜的树种搭配和垂直搭配, 重点绿化, 组团级绿地以组团入口两侧树木、花架、亭廊, 为老人儿童院落之间的户餐活动汇聚谈天场所与建筑小品结合的绿化形式为主, 院落间绿地则在不同院落选取不同树种, 以期形成不同风格院落绿化系统。

景观规划:对景和借景形成视觉走廊, 步移景异

景观规划是由核心绿地开敞空间、步行景观走廊、院落界面空间和透景视廊以及地下车库顶面绿化组成。核心绿地开敞, 通过大片草皮、水面、铺地起伏迭落的地形变化, 建筑小品及穿插其中的曲线矮墙, 亭廊、台阶、名贵树种, 视线汇聚点上的雕塑, 形成各自主景区。

步行景观走廊和透景视廊, 由核心绿地同住宅组团入口、步行路、小区出入口, 公建放射状对应, 形成放射状景观走廊, 极具方向性和认知感, 既是区内核心绿地, 开放空间的延续辐射, 又使其更富人情味, 使居民在其中感受更加细致化、具体化, 对景、借景形成视觉走廊, 步移景异, 相互渗透, 形成景观空间一条条清晰的“支脉”。

院落界面之间, 通过住宅院落之间错落, 院落端部建筑的围合收放, 院落间相互渗透对景, 形成由特定住宅采用各具特征的院落景观与空间界面, 就如景观结构中的“肺细胞”, 这样由核心绿地开敞空间“肺叶”步行景观走廊和透视走廊的“支脉”和院落界面空间“肺细胞”, 从而在视觉景观及空间结构上, 形成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机全, 这是小区的另一大特征。

道路结构和交通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小区内人车分流

周边式机动车道路加尽端式停车。本次规划设计将机动车道路沿用地周边布置, 是旨在根本解决小区内人车分流问题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也是本规划的一大特点, 直接带来三大好处:首先, 彻底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步行三种交通流线的交叉混行, 令小区内部见不到机动车的穿行带给居民安全性和住宅安静性方面的干扰;其次, 用地四周城市道路红线后退产生的实地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三, 6米宽次周边式机动车道, 为小区建成后机动车发展增多, 满足新增停车空间的要求成为可能。

内环式非机动车步行道为大量步行人流和自行车流, 提供不受干扰的交通系统, 以此环路为界面, 其内侧是小区公共核心绿地, 外侧为住宅组团和院落, 内环外向性运动与次周边式外环内向性运动, 把不同形式人流, 分散导引进各自目的地住宅, 双环逆向互动交通上只接触不交叉, 从而达到人车彻底分流, 令小区道路系统真正成为便捷、安全的居住小区交通系统的载体。

周边机动车道外侧的集中式露天停车, 以满足车库数量不足和临时停车 (如访客) 的要求, 地下车库在四边外围的引入更使景观内敛, 不受外景环境干扰, 使环境更宁静, 在视觉上也有“收”的作用。

低碳节能:节能、环保的绿色示范小区

潍坊中央生活城项目在国家“住建部A级住宅性能”预审会中, 经过专家的综合评审, 顺利通过了“2A住宅性能”评审。

该项目广泛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改善居住功能, 提高节能、节地、节材和住宅建设中技术含量, 达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把社区建设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示范小区,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住宅建设。生态居住空间, 户型设计以大开间, 小进深, 南北通透为特征。所有住宅均为南北向布置, 加强了户内日照时间和通风效果, 减少对空调等设施的依赖。

水环境系统小区的供水设施采用节水节能型, 不选用耗水型室内用水器具, 推行节水型器具。

能源系统对电、燃气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 采取优化方案, 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住宅的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

气环境系统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 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 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 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污染, 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 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热环境系统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对住宅动与次周边式外环内向性运动, 把不同形式人流, 分散导引进各自目的地住宅, 双环逆向互动交通上只接触不交叉, 从而达到人车彻底分流, 令小区道路系统真正成为便捷、安全的居住小区交通系统的载体。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 以保证室内热环境满足舒适性要求, 冬季供暖室内适宜温度:20-40℃;夏季空调室内适宜:22-27℃。住宅的空调采用清洁能源, 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绿化系统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 它具有清洁空气、释放氧气、调节温湿度、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二是休闲活动功能:小区绿地提供户外活动交往场所, 要求卫生整洁、适用安全、景色优美、设施齐全。三是景观文化功能: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

废弃物管理与处理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 收集应体现“谁污染谁治理, 谁排放谁付费”的原则, 处置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生活垃圾的收集要求全部袋装, 密闭容器存放, 收集率达到100%。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 分为有害类、无机物、有机物三类, 分类率应达到50%。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 篇8

纵观中国各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建设, 大多采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设计, 其中技术往往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手段。一方面, 建筑设计师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理解不同, 导致其设计出的建筑外形造型各异;另一方面, 对于城市地域环境的考虑相对较少, 对城市当中的高层地标建筑缺乏整体和宏观的谋划及思考。[3]

一、高层地标建筑的尺度调控范式:“城市—街道—地块”三重尺度

对于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研究, 目前多关注于其本身的建筑形体特色, 较少从其所处城市各系统当中应具备的符合城市形象、利于街道观景及适应街区尺度的具体特性出发。在城市整体环境中, 对于高层地标建筑而言, 它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内部控制和周边环境的外部感知, 城市尺度、街道尺度及地块尺度是其在城市角度应重点考虑的三项因素。

尺度的重要性最早在地理学中被认知, 并扩散到城市规划的各项研究领域, 它是学者认识城市或者片区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替过程的重要衡量标杆。[4]只有通过多尺度的考量与研究, 才能清晰地掌握高层地标建筑的范式并把握其内在规律。此外, 不同尺度下的高层地标建筑所针对的对象及面对的城市问题也不一:城市尺度下, 主要考虑的是高层地标建筑群所组成的高层地标建筑体系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格局、城市重要门户形象的空间关系;街道尺度更多的是从高层地标建筑对于片区的活力度、感知度及标志度等方面进行考量;而地块尺度则着眼于高层地标建筑单体与其所在地块开发及地块周边自然风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层面。总的来说, 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格局在不同尺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这种跨尺度的研究与综合是本文对于高层地标建筑范式研究的核心切入点。

本文从城市、街道及地块三个层面入手, 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城市的高层地标建筑进行样本分析, 运用系统综合性思维对当前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建设、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对我国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建设的一般建议, 寻求我国城市空间特色协同发展的基本准则。

二、城市尺度: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效应

高层地标建筑在城市尺度下产生的空间效应主要是反映在城市内在空间结构组织以及建筑群在开敞空间中所呈现出城市天际轮廓线特征。具体而言, 将城市尺度下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效应总结为强化城市空间结构与统一天际轮廓线秩序。

1. 强化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在物质空间层面是城市的功能、结构及形态三者关系的综合体现, 而城市高层地标建筑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要素, 是城市空间的主导;同时, 由于高层地标建筑的开发强度相对高,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周边街区的开发建设, 从而激发整个片区的空间活力, 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故它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此外,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在城市整体系统中从空间区位及组合方式上均应有层次性、主次性, 一方面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等级相互对应, 同时也有利于彰显城市空间格局秩序下的变化层次。[5]

上海市城市功能中心布局与其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布局基本上耦合。从功能上看, 其中心体系呈现出两主五副的结构, 其中人民广场和陆家嘴片区两个城市主中心中分布着诸如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金融中心等城市高层地标建筑;从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集聚趋势来看, 其同样呈现出多点集聚的分布态势, 两者集聚片区的空间位置基本保持一致。相比而言, 城市主中心的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分布耦合度比城市副中心高。

2. 统一天际轮廓线秩序

高层地标建筑与城市整体关系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它对于统一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作用, 从形态上看, 往往是其中的标志, 共同构成城市、地区空间特色。因此, 高层地标建筑在进行空间布局时, 需要考究其建筑尺度与城市尺度的一致关系, 不能孤立于整体城市大环境, 以形成良好的立面形象和剖面形象。[6]

立面形象一般为城市开阔空间 (如广场、景观性道路、供人停留的开放水系及绿地等片区) 所看到的由建筑物的外轮廓所组成的实体线性要素集。高层地标建筑多从其建筑本身的高度建设及其顶部的丰富造型来影响城市的立面轮廓线, 一方面, 随着时代变迁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原有的高层地标建筑可能会被淹没在更高的摩天大楼之中, 如曼哈顿在1870年建造的哥特式三一教堂, 已逐渐消失在华尔街金融区的人工峡谷中。另一方面, 高层地标建筑的顶部造型往往是人们视线汇聚的焦点, 对其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体而言, 这一形象除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外, 也是城市重要功能的集中体现。不同等级的城市的立面天际轮廓线具有截然不同的建筑高度特征及起伏变化特征, 所以高层地标建筑的建筑高度及其所呈现出的形象应以城市规模及其周边的建筑为参考, 要保持整体轮廓线的美观和统一。

芜湖重要的形象门户是滨长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空间韵律来看, 该天际线高低起伏, 高楼林立, 侨鸿滨江世纪广场、芜湖大剧院等滨江标志性公共建筑形象突出。此外, 沿江品质较高的建筑成为城市这一轮廓线当中的标志节点。

剖面形象指城市重要廊道的横断面所呈现出的城市立面轮廓, 如城市通风廊道、历史轴线等, 它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空间, 往往是城市新旧形象的综合立面。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多在其中体现城市新城风貌。以杭州市六和塔—贺田尚城这一视觉廊道为例, 设计者以城市重要观景点为重心, 打造从这一位置眺望滨江新城的对景轴线, 将高层地标建筑布置在该轴线的尽头, 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也呼应了六和塔, 确立了城市新旧风貌的空间关联。

三、街道尺度:高层地标建筑的社会效应

对于街道尺度的高层地标建筑研究, 实际上是从人的感知出发, 探究人在街道当中的空间感知和舒适度。而高层地标建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街道生活的活力度、街道空间的感知力以及街道节点的标志作用三个方面。

1. 街道生活的活力度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线性空间, 其空间尺度根据街道生活来确定, 而街道生活的重要因素就是街道上的行人与两侧建筑的关系。高层地标建筑作为街道当中的重要节点, 其空间联系性与功能混合度是决定街道活力度的关键。一方面, 它必须与临近建筑物形成一定的空间联系, 增加两者之间的可达性;同时, 其底部临街部分也应适当对街道开放, 增加人群活力, 否则将处于孤立状态。

此外, 临街高层地标建筑尺度的确定也会影响行人的舒适度, 应注意降低大体量对街道的压迫感。其中, 高层地标建筑沿街道后退是常见的做法, 但是如果后退的尺度过大, 它与街道环境的关系也会变得疏离, 故应保证舒适的街道高宽比。

2. 街道空间的感知力

建筑与街道、街道与环境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街道是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的一个过渡, 建设具有感知力和舒适性的街道既是建筑设计的宗旨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城市高层地标建筑不仅可以从外观形态上在视觉、心理、知觉等方面给人以震撼、舒适的直观感受, 同时其内在文脉或传达出的情感信息也会对街道自身、周边片区甚至整个城市范围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7]高层地标建筑往往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震撼力, 由于它的高度及体量, 会打破人们对于传统小街巷尺度的直观体验, 但通过其独特的“区位”和“地位”的优势, 可以帮助人们在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进行方向感的定位, 塑造城市街道的感知力。

“欧洲之门”互向对方倾斜15�, 楼顶相对楼底错开距离达30 m, 似一座不封顶的拱门的建筑群造型令人印象深刻, 是该城市街道的标志性节点。这一拱门造型的灵感是来源于西班牙作为北美和南美的居民前往欧洲的必经通道的历史典故, 西班牙多被认为是欧洲的一个门户, 这与城市的历史地位相呼应。

但同时, 高层地标建筑的负面社会效应也应引起重视, 因它在城市中对于周边建筑和环境都具有较大的威慑力, 对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故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地域性因素, 应对各地区的地域性风格进行探索, 同时也要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呼应和尊重。

3. 街道节点的标志性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对一个街道而言, 首要特性是空间标志性。具体而言, 它的空间区位、空间体量、空间方向对街道上的人群活动存在强烈的暗示指向作用, 使得城市街道的空间特征及其景观特征更为明晰, 彰显街道的独特性。[8]从具体作用而言, 高层地标建筑在街道空间上可以作为转折、聚集、对景的节点, 这是由其不同的空间区位决定的, 但均可以提升街道空间的标志性。

同时, 作为视觉聚焦的节点,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融入街道环境背景当中, 成为人们理解、感受及辨别街道环境空间景观序列、街道连续视廊, 联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通道。[9]高层地标建筑无论在起伏错落的香港维多利亚港天际轮廓线, 还是在上海外滩优美的城市门户滨江风貌中都起到核心聚焦及统领的作用, 如果将其抹去, 这些城市界面将没有层次和核心。此外, 这一节点也可能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或者重要事件的记录者。

四、地块尺度:高层地标建筑的环境效应

城市地块指高层地标建筑所依托的用地范围, 就这一微观尺度而言, 最直观的表征是高层地标建筑与其所在地块的历史文脉之间或者与其周边自然环境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 高层地标建筑对于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也是环境效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高层地标建筑的建筑造型是当代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 同时, 也应当对城市发展历程有所反映, 这是其建筑形式对周边场所环境的积极回应。[10]城市高层地标建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产物, 故它的发展应该依托于城市环境。但同时, 由于其自身的建筑体量、空间容量及经济价值相对较大, 反过来它也会对城市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用高层地标建筑来传承“旧与新”的做法是城市具有生长性、连接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特点的映射, 它作为一种节点性基准, 可以起到统领作用, 同时影响周边建筑群立面造型设计, 利用它在新旧历史上形成对话, 有利于人们认知城市传统与现代活力。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通过建筑体量、建筑立面及建筑材质等, 在建筑形式上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积极回应。从建筑体量上看, 它形成上大下小的屋顶形态, 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如出一辙, 是对传统建筑样式的成功演绎与象征。与此同时, 它通过玻璃幕墙、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也体现出现代都市的开放性与时代感,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语言进行了有机融合。

2. 城市自然风貌的制约与呼应

不同地形地貌环境的城市地块对于高层地标建筑的设计要求迥异, 对于设计师来说, 他们对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和视角均会有所偏重。[11]例如在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带, 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对现状地形的建设可行性进行准确评估是设计的关键所在。除了地形之外, 植被的覆盖率、城市重要水系或者树木的位置及保留程度等对于城市高层地标建筑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可避免的是, 许多高层地标建筑因设计不当对城市原有的特色自然风貌造成较大破坏。

旧金山滨海城市的鲜明特色由建筑与地形地貌完美结合形成, 其中的泛美大厦是全市的视觉焦点, 并引领其余高层地标建筑与底层建筑从山顶到山谷进行层次跌落分布, 城市在跌宕起伏的建筑与绿色的环抱下向海面展开。

3. 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与共生

高层地标建筑由于其固有的高度属性, 往往会对其所在地块及其周边环境的城市热环境、城市风环境、城市噪声环境等微气候物理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12]具体而言, 高层地标建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这一问题是由其内部的调节机制、大量玻璃幕墙立面的反射及第五立面的“硬质化”所导致的。一般而言, 高层地标建筑多采用相对封闭的空调技术进行制冷和采暖, 这一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将多余的热气排放到地块外的城市大气中;加之玻璃幕墙的高反射率, 使得高层地标建筑周边往往产生较多的“城市热岛”。

其二, 强烈空气流动的产生。高层地标建筑往往会对风进行强行分向, 使得其出入口或者建筑物之间的空隙风速急剧增大, 甚至出现涡流、气流和阵风等现象, 对人们的出行及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是, 在意识到这类缺陷时, 更多的建筑大师们基于对“阳光、空气和绿地”的向往, 运用合理的布局和巧妙的设计为高层地标建筑的“生态”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如杨经文于1992年在马来西亚设计的梅纳拉大厦, 就是对当地的热湿气候做出了较好的回应。总的来说, 需要积极探寻高层地标建筑与城市自然风貌合理共生的途径。

五、结语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在不同尺度下的城市系统中的作用及机制不一, 本文从城市层面、街道层面及地块层面对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效应、社会效应及环境效应进行阐释。不论是哪个层面的研究, 都需将高层建筑放置于整体城市环境, 这一理论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研究体系目前更侧重于对材料、构造、安全等层面的研究, 对于其空间布局、景观观望等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这方面的研究正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及城市形象的关键, 可以为进一步的对于城市空间品质及人的观感体验的适宜性研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俊宴, 史宜.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高度形态控制方法与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 2015 (6) :90-98.

[2]王世福.城市设计建构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空间范型思考[J].城市规划, 2013 (3) :21-25.

[3]吴婷婷, 王世福, 邓昭华.基于规划视角的超高层地标建筑思考[J].城市建筑, 2014 (8) :13-15.

[4]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徐本营.城市中心区高层地标建筑布局实证研究及动力机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6]鲍尔斯, 哈拉萨, 李靳, 等.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建筑[J].城市建筑, 2008 (10) :17-19.

[7]李琳.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地标建筑[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8]王毅.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0.

[9]罗曦.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10]石华.高层地标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11]冯海桃.浅谈高层地标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J].科技资讯, 2010 (15) :91.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 篇9

好的城市能为居民提供最多样性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均具备实现的可能;多样性为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作出贡献,通过各类新旧、大小不同的建筑物组合构成具有识别感的场所,去促进一座城市多样化的视觉体验,其本质亦为可持续性[2]。

银行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城市中具有多样性识别性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正如美第奇宫之于佛罗伦萨,汇丰银行之于上海外滩,中国银行之于香港中环,商业银行之于法兰克福——象征着财富与荣耀的银行建筑,完全可以与教堂、歌剧院、市政厅、公共图书馆等地标建筑共同承担起城市营造中的主角地位。尤其是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中国中小城市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文化消费活动的相对滞后,金融活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标识地位,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银行一直努力通过其建筑形式尝试塑造一种给人以稳定、永久和信任感的形象,而这正是能使银行比其他大量普遍的商业和办公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留存下更为深刻持久印象的原因。

1. 历史中的银行建筑

银行开始是作为古希腊、古罗马的货币商店,或更确切地说是小店——一个可移动的市场小摊的形式,并设计成比较受欢迎和引人注意的物体,而在其后则可以进行货币交换以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货物买卖。十二12世纪初,圣殿骑士团成为欧洲金融界最有影响的力量,但专门的银行建筑在此阶段尚未出现,人们依旧以摊位开展交易,其特点是轻便与安全,这种模式是最早银行建筑的雏形。

十五15世纪,佛罗伦萨的大银行家族美狄第奇在市中心的显著位置盖起了他们的宫殿,作为一个能够有力地显示财富和实力的象征性建筑物。不再同于先前货币交换者的小摊位,这种建筑物不仅显示了财富,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力量感和神秘性,目的让观者敬畏而打消偷盗抢劫的念头。美狄第奇宫这种类型,可以认为是所有的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以及总部大楼的起源,银行建筑物的起始阶段历史也就是尝试着使这两种建筑类型——流动而公开的市场摊位和神秘而令人生畏的堡垒——达到统一的过程。

十七17世纪,随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的崛起,英格兰银行代表了银行建筑历史的真正开端。18十八世纪,索恩对英格兰银行进行重建,他从罗马万神庙大穹顶获得创作灵感,富有戏剧性及象征性的空间叙述着银行在城市中的权威、庄严和信任感,银行借此向来访者传达了可靠、永久、自信的建筑语言。

18十八世纪,欧洲银行建筑多临近城市中心广场而建,并在周围配置绿化、水体,使建筑物、景观和城市生活相融合。那个年代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给人以沉静、安定的感觉,反映了银行设计希望由以希腊神庙庄严美为主体的建筑风格向亲和性建筑气质的转变。

20二十世纪初,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很快应用到新建筑中,产生了简洁、清晰、开放的现代主义建筑,在现代主义对古典主义挑战的大潮中,银行建筑亦不可避免。

二战后,密斯式全玻璃摩天大楼在美国大量涌现,平滑闪亮的表面反射出蓝天和白云,一种透明、民主、谦逊的银行建筑形象出现,对公共领域更强调开放性与参与性。传统银行是庄严的对公众封闭的世界,现在银行把自己看做是一种服务,通过有威望的窗口展示来与商业区的百货商场相匹配。这种观念带来了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20二十世纪中后期,银行更为强调“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以完善服务的人性化角度提高业绩,试图给客户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建筑形象更透明谦逊,逐渐被纯办公建筑的角色所取代,甚至于趋向平淡缺乏生气。数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了正反两方二面的影响,坏的方面是产生了功能主义、保守、缺乏活力的建筑;好的方面产生了基于少量预算的节约型和富有智慧人性化的建筑物。

21二十一世纪,现代银行更多地将它们的商业活动描绘成一项服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分支机构和小银行开始重组成为货币超市而不是它们庄严祖先的半神圣的空间,银行总部大楼就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物中的旗舰,成为至关重要的识别性元素,表达了人性化和安全感的双重设计思维。

1. 长兴合作银行

2、3. 德清合作银行

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银行已成为建立在高科技平台上的现代化企业,实现了网上交易的全天候无人服务,也建立起完备的自助银行和电话银行系统,加快了工作效率,缩减了庞大的前台功能要求,工作模式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坚固、威严、透明、谦逊逐步成为快速反应、灵活多变、亲和民主的代名词。银行建筑以表达相应经济理念为设计起点,把突出的标志性及独特性作为表现重点,在形式内涵的统一协调上下功夫,打破了以往统一的固有形象,出现了前所未有丰富的建筑形式。[3,4]

2. 基于实践中的思考

通过上篇中概述银行建筑的历史沿革,我们试图找到其演进中的螺旋曲线及历史周期中对形式美与象征意义的循环变化应用规律。过去几年中,笔者有幸设计并建成了数个银行总部建筑,其在各自的城市中都成为了识别性的地标建筑,与周边其它重要公建共同构成了城市最具有活力与魅力的核心区块。在表达银行建筑特有理念及城市营造的经线与纬线交织中,积累了一些基于实践中的思考体会,权作引玉之砖与大家分享:

2.1 选址

在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在中小城市规划中体现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大城市由于有悠久的历史遗存、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一般以其为城市发展主轴,例如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纵横轴线;上海沿黄浦江两岸布局;杭州以西湖为中心。且大城市呈多区域多中心布局,旧城始终作为城市发展的魂骨与主线,而地市县级城市,鲜有历史古城,较易建设新城,《考工记》中的规划理想反而有了现实的可能。

此类新城往往以行政中心为规划中心,核心商务区呈众星拱月之势,银行总部大楼往往是商务区中的翘楚建筑,或凭着高度取胜,或凭借体量气势取胜。“高调”是城市规划的需要,也是业主方的期望,业主方似乎不愿意跳过佛罗伦萨时期或英格兰时期,而直接进入国外21世纪充满科技感、新潮而低调、“不像银行”的银行的发展阶段。

笔者设计的长兴合作银行位于总部经济核心区,毗邻县政府(图1)。一点(银行作为制高点)—一线(中央商务街区)—一面(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为常规规划手法。银行成为整个城市的制高点,而成为天际线上至关重要的标识元素。基于此,塑造生动活跃、易于记忆的识别感的同时,表达一种稳重负责任的大气感,摒弃以奇奇怪怪造型哗众取宠成为设计的一大原则。

笔者设计的德清合作银行周边齐集国税、商检、法院、公安局、商会等,共同构成德清的行政副中心区,与行政中心遥相呼应,银行位于区块西北最高点,其形态立面肌理色彩等严格遵循区域的城市控制性设计(图2、图3)

2.2 造型风格

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及中国银行是20世纪初期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前者为古典主义风格,后者为中西结合的折衷混搭风格(今日或可贴上“民国风”标签)。对传承文脉的古典风格而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对于历史文化断层尤为严重的中小城市中,主体是七八十年代以“简陋”为标签的筒子楼。新古典及中式传统风格就显得非常突兀而不合群,好比一尊美仑美奂的雕塑会使得周围一圈粗糙作品更显粗糙。那个年代的中国城市是国际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失败产物,营造这类城市只能用些许色彩、些许创意、些许活力的新现代主义风格来进行“适度的改良革命”。同样的,以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为代表的高技派建筑,亦难以实现——太炫了,把周围都比没了;造价大幅度超预算;业主也不具备相应的接纳审美能力。

自沙利文开创的芝加哥学派起,高层建筑现代主义风格经历了百余年发展渐趋成熟,自身经历了从装饰即罪恶—化繁为简—过简而冰冷无情—重新追求人性与文脉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具备成为当代主流的特质。在稳定、坚固给人带来的信任感前提下,适度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适度表达象征意义成为建造当代中小银行建筑一条妥帖之路。(笔者设计的绍兴银行,图4)

不只是巧合,银行建筑风格与其城市的行政中心大都是一致或相近似的(笔者设计的长兴合作银行,图5),部分原因可以解释为城市营造在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内驱动力,另一个原因——作为城市地标物的银行总部,在方案评审时往往要通过主管城建领导的首肯,而此领导往往也是行政中心的拍板者。幸运的是,随着领导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的方案水平也整体水涨船高了。

2.3 功能分区

尽管互联网发展使银行前台功能逐步缩减,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将继续存在,尤其为一些不习惯于网上操作的中老年客户提供服务。前台功能也由传统的窗口柜台模式向一对一的专业理财顾问模式过渡(一般采用分层或分区方式)。空间亦在英格兰恢宏穹顶式与互联网透明亲和式之间对比、转换、寻找平衡点。与过去数世纪建筑相比较,总趋势是变得越来越小尺度及亲切温暖。对外营业的前台空间直接沿街布置,前后台人流线路独立分开,互不干扰。办公部门之间的流线关系要处理好营业柜台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既要保持柜台办公的独立性,又要与其他部门有紧密的联系。

4. 绍兴银行

5. 长兴合作银行

银行的内部交通组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银行各部分对交通的要求程度不同,决定办公用房的竖向布置;二是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通流线组织。银行各部分的办公用房由于性质有所不同,对交通便捷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是依据其对交通便利要求程度由低到高安排,营业厅、证券厅等银行的直接对外营业场所,宜在裙房内解决;投资、信贷等间接业务部门对交通便捷的要求则其次;然后是重要业务接洽的行长室,行政与电脑房则可以设置在较高楼层。

银行高层办公区与营业厅前区相对独立,办公区的公共入口门厅除了供员工日常办公出入外,同时承担着重要商务合作者来访的礼仪迎宾功能。银行向这些重要合作者展示自身的可信任感、财富感及透明公平性,显然比向普通散户展示更为重要,所以办公门厅在允许范围内仍努力表达者高大上的雄伟庄严。古典教堂、神庙等大公共建筑的柱阵、序列感及高直建筑风格以现代玻璃、钢结构的构造方式得到了体现,而在细部装饰中又适当加入了本土传统的象征符号。(笔者设计的德清合作银行门厅,图6)

德清合作银行门厅6.

区域性总行除了前区与办公区外,还有办卡中心、控制中心及计算机中心,这些功能块宜独立楼幢分设,以门厅、连廊与办公区连接。金库设置于地下层可以缩短运送路线,有利于安全,但须设独立出入口通道并满足层高要求。

3. 当代银行建筑发展若干趋势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各行各业带去来了挑战和机遇,银行业及银行建筑亦无法避免。P2P、影子银行、众筹模式、基金、支付宝……从各个角落冒出的众多新鲜事物纷纷蚕食着银行的传统领地。数个世纪以来,银行大楼历来是同时代中单方造价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喻之为“炫耀财富的现代教堂”,以超乎想象的空间及新材料、新设备等吸引着客户的信任感或崇敬心。这种高高在上的姿势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银行服务内容、方式的变化,网上银行、自助终端机及分支机构的扩展,传统营业厅与前台功能大大弱化,甚至于传统三库(金库、代保管库、票据库)也不是每个银行建筑所必须的内容。银行逐渐成为了庞大的金融城市中枢。以最先进的科技技术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智能的、绿色的、高科技的建筑形式成为了摒弃炫技目的而为客户提供一个切切实实更迅捷舒适的业务空间环境。

在未来,与科技同样变得更受欢迎的是“人文”。体现地域文化、民族自尊、增强归属感成为后财富时代方兴未艾的热门话题。

除了在logo、字画对联及家具摆设中体现文化性,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精髓,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强调的都是建筑群所围合的庭院部分或大堂部分。这些公共场所,是注入传统建筑文化和园林艺术元素的有利载体。

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总行便是范例:大堂中央有一池如明镜般的水池,金鱼和湖石体现的苏州园林意境,大堂两侧的翠竹更增添了浓浓的中式意境。大堂顶部写意传统坡顶的玻璃天窗间,阳光倾泻而下。大厅内的圆洞门、对景窗等无不营造出古典园林的氛围,弥漫着东方的韵味。

立足传统,展望未来,未来银行建筑在城市营造中,将更多地以一种亲和民主、引领潮流的姿态出现。在外观视觉上,新型材料及更丰富的体型组合将趋于透明、轻质,强调与客户的互动及参与性。如果说银行建筑尚存着与生俱来的“纪念碑基因”,也已经由令人敬畏、仰视的纪念碑渐渐演化成一座吸引着人们,召唤着人们,给人们未来前行信心的里程碑。在室内环境上,更多自然原生态的材质(如木材、石材、织物)与高科技的材质(如金属、复合板、LED光源)通过并置对比组合,共同烘托出银行建筑历史人文性与未来性兼备的特质。

空间组织上,传统固定的、半封闭的营业空间将演化成半公共的互动空间,强调“开放、简约、人文、亲和”。传统办公空间演化成固定办公与灵活可变组合办公相结合,各部门间及客户间联系更加直接迅捷,内部沟通、共享、交流成为可能。除工作空间外,休闲运动空间更得到了重视加强,最新的节能技术也总是有幸在银行建筑中被率先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也将金融相关的产业集群组合在银行建筑这一母体之中。

形式伴随着功能而生,过去、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建筑仍将在城市营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高度财富集聚的行业赋予银行建筑引领发展潮流的秉职,而历史沉淀下的“信任感”要求又注定不能将其打造成一座哗众取宠的建筑,正是在这种平衡折衷的语境中,才能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4. 结语

在国内目前的项目设计建设中,业主方具有强大的引导决策权,故业主方的喜好与审美标准深深地烙印在完成作品上。不能简单归咎于业主的强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师自身审美品味及说服引导能力的缺失,无法使业主对其建立起信任感。所以,要为城市营造提供一件优秀的银行建筑作品,有以下三个方面要求:一、建筑师必须对银行建筑的历史现状非常了解,抓住其“本质”进行设计。二、必须对特定城市作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抓住城市营造所希望的兴奋点,而不能一味求新求怪而成为败笔。三、必须在业主方所能接纳的程度上,将银行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适度运用在设计中,进行“适度的改良革命”。

银行建筑的进化演变过程,亦是一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每一幢作品都像一座雕塑或铭碑,将特定历史的经济、社会、人文印迹刻在其中。历史发展呈螺旋上升模式,人类审美亦在周而复始循环之中,我们不能简单轻率地作出“什么时代需要何种建筑形式”的论断,设计出一幢适合于特定工作生活方式、适合于特定城市文脉并带有一定革命前瞻性的银行建筑,是有幸参与其中的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与荣誉。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笔者设计、自绘、拍摄

摘要:结合多年来设计银行建筑的实践经验,作者从一名执业建筑师视角解读了银行建筑的历史沿革、实践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若干推测。

我们的市场需要城市地标等 篇10

今年夏天最热那阵子,我外公从海外回来,83岁的人了,颤颤巍巍地非要去爬长城,把子孙们担心得一塌糊涂。

我理解他。长城不仅是首都北京也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他老人家去国离乡几十年,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当然要直奔那里去亲身体悟一下祖国的悠久沧桑了。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跟天津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的情形来。

那是1992年暑假,我刚大学毕业,从古都开封乘火车一路抵津。因寻找接站的朋友一脚跨进车站候车大厅,就见有旅客仰着脖子两眼直勾勾地往上面看,我也忍不住仰起了脖子,一下看见了大厅圆型穹顶上的《精卫填海》,绚烂的色彩,丰腴飘舞的美女,一股典雅、飞扬的气息扑面而来。在1992年的天空中,这气息是新奇浪漫而撩拨人心的。当时我不禁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

小心翼翼地,我一步步走进这座城市,选的线路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外地学子都可能选择的:先逛南大,再奔天塔,然后是劝业场和平路。那几天,我这个从中原小地方来的人可算开了眼了,您想想我去的这几个地儿,个个都闻名遐迩啊!

之后的3年,我在天津读研,迎来送往不少外地学友。人家大老远来了,咱怎么着也得陪逛不是?陪外人逛,自然要选最风光最拿人的地儿,不外乎也还是南大、天塔、劝业场,外加一个五大道。刚开始他们跟我—样,都有惊艳感,还挺羡慕我的。慢慢的,赞叹少了,个别性子火爆嘴尖舌利的家伙甚至说起了风凉话。也难怪,那几年,“深圳速度”、“浦东开发”是最热门的词汇,除了首都北京,全国人的眼珠子差不多都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上,大家话里话外都是全国第一高楼深圳的国贸大厦呀,亚洲第一高塔上海的东方明珠呀,相比之下,天津倒显得有些沉默了。

硕士毕业后我有幸分配到本市一家媒体工作,终于有机会到全国各地甚至欧亚的一些国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了。回过头来再看天津,真是别有—番滋味在心头。

我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去上海时的感觉。那是1996年吧,我去采访上海的一个艺术节,其间组委会安排记者们游城,让豪华大巴拉着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记者去一睹大上海的繁华。那两天我们去城隍庙许了愿,在黄浦江的邮轮上看夕阳、玩游戏,赴外滩驰目神游指指点点……当时觉得新鲜归新鲜,神经倒也没受到太强烈的冲撞。等来到东方明珠电视塔下,这帮见多识广的老记们一下子算是服了。第一感是这塔落的地方绝了,在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与外滩隔江相望,左右两侧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跟它构成双龙戏珠之势,在夜晚璀璨的灯光辉映下真是妙不可言。电视塔上那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空中串联到如茵的绿地上,与塔下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球体建筑珠联璧合,让人不期然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等奢侈的诗句来。登塔眺望,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那晚,我们是应一位女电影明星之邀去东方明珠的旋转餐厅小聚的。大家边呷红酒边浏览满城风月,个个赞不绝口。女明星之操办这酒会,得宜于旋转餐厅当时正好被她老公给承包了。承包几年我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那位女演员一袭长裙优雅地穿梭于人群中跟大家一一碰杯时,有人窃窃私语说她老公可赔大发了,你想想东方明珠上的餐厅,上海本地人谁会来,也就只能挣外地人外国人的钱,而外地人外国人又会有多少人跑E来消费呢?一名山西来的老记跟一位广州来的记者为此还发生了小小的争论。山西老记是“唱空派”,他认定这女明星和她老公是钱多了烧的。而广州靓仔却笑他财商低,说这位女演员的老公绝对是商界奇才,这次更是大手笔,“你也不看看东方明珠是什么地方,上海的新地标啊,他之所以敢承包这个旋转餐厅,是因为他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有信心,上海的开放度今后只会越来越大,老兄,这个城市的目标是国际大都市!她老公绝不是简单的押赌,肯定做了周密的预算。不说别的,就凭在东方明珠上开餐厅这一点,他的广告效应就非同凡响。你就等着看吧,他肯定能赚个盆满钵溢……”

看着女明星那如花笑靥,我作为一个异乡人不得不承认,上海人的境界追求和那种市场感觉果然不容小觑。同行的吴记在我耳边嘀咕,“以后可就不好意思请人家去欣赏天塔旋云啦!”她的话立即招来另几位天津同仁的讽刺,我觉得那嘻笑里有天津人天性中的诙谐,也含着浅浅的失落。

还真让吴记给言中了,之后再有外地的同学和朋友来,我还真就不带他们去登天塔了。再往后,甚至不知道要领他们去什么地方才能过关。在大江南北一片如火如荼的发展大潮中,它们也确实渐渐抖落掉了昔日的珠光,落入寻常风物中。

前几年,我先后去了法、德、荷、比等欧洲诸国,又到过新马泰等东南亚几地,作为工作之余的消遣,忙里偷闲,也只能去逛一逛各地的标志性建筑了。流连其中,常常感叹这些城市地标的曼妙,它们总能那么具象而精准地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气质和追求。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典雅峭拔,吉隆坡双子座的高耸霸气,都给人强烈的震撼感。相比之下,布鲁塞尔的小尿童倒让人觉得有点儿另类了。那天我和北京的几个记者匆匆赶到冈布拉斯广场,我们在广场前后的小巷转了好几遍,依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尿童雕塑。最后只得去小巷边一家专售巧克力的店铺打听。店主笑了,那笑容在我们看来多少含有几分谐谑的味道,他扬手一指。咳,原来就在前面的角落里,我们至少从它身边溜达过去三遍了!也难怪,它实在太不起眼啦,一个同伴“扑哧”一下笑了,说,“怪不得叫‘比利时小人’呢!”她引用的可能是电影《尼罗河惨案》里的一句台词。我们都乐了,真想不到这个蜚声世界的小孩,原来这么小啊,而它已经在这个角落里撒了好几个世纪的尿了。另一个同伴插话说,“‘小尿童’只是布鲁塞尔地标之一,建于1958年的‘原子球’或许才是世人公认的主地标呢。”我们于是驱车赶往原子球博物馆,第一眼的印象是果然名不虚传!在远离闹市的万绿丛中,这座高达102米的银色金属建筑,在夕阳的辉映下,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令人窒息的美。仰望着它,你会由衷地把“现代化”、“探索无极限”之类的美词儿赋予比利时人。

有时候我在想,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人类真性情的自然流淌,——或许这正是人们如此自然而然地以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来解读这个城市的原因吧。

比较尴尬的一次经历是前年秋天,我和一位天津朋友一起去北京见俩河南老乡。他俩大学毕业后就留京了,一晃也10来年了。操着半生不熟的京腔,他们跟我俩摆起了龙门阵,高谈阔论了一番首都的气派,稍带脚儿又调侃了几句天津。他们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意是“你们天津人”是不是保守了些?你们的几个标志性建筑“长得都很像”,比方博物馆和体育馆都像半个大鸡蛋

“啪”扣在地上,没特色。跟我同行的天津朋友不爱听了,说别老土了,我们博物馆是个天鹅造型啊。老乡咧嘴乐了,听说那是从半空中往下看,你说谁没事儿为看它专门跑半空中去?再说谁能去呀?不知设计者怎么想的,脑袋里进不少水吧?两边这就戗上火了。天津朋友最后甩了一句,你口口声声北京怎样怎样,还是说说你们家乡吧……

这当然只是一段插曲,大家没事儿过个嘴瘾打个嘴仗罢了。

对了,最后交待一下,我想起这些事,勾起那么多的联想,是因为我的外公在天津呆的这段时间里根本没有提出让我们带他去哪里看看,虽然他第一次来天津。我想,他是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吧,而我们也觉得实在想不出城市里有什么地方值得特意向老人推荐。我知道,年轻时外公在上海生活多年,这次到天津就转道上海。又是上海!

我早已把天津当做自己的家了,这让我产生一种失落感——在最热的那几天里!

寻求我们共同的地标

姚芳

1、

一说起天津,我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天津电视塔,因为我第一次来津的住处离那里很近。别人问我去哪儿,我回答去电视塔那附近的时候,大家就都清楚了。那时我明白天津电视塔在天津是一座很有名的建筑。到现在,我来天津很多次以后,有人再问起我有关天津的著名建筑时,也许我会想到很多,可天塔仍然是印象最深的一处。但是说心里话,它并不十分漂亮。

说这番话的,是意大利籍的Stefano.Moret先生,扎努西电气机械天津压缩机有限公司质量部工程技术人员。他的话是在谈起对天津的印象时说的。既然谈到了天津电视塔在他那里起到的作用,我自然也就会问,那你认为哪个建筑是天津的地标建筑,他的答案就是天津电视塔。接下来,他谈到——

打个比方说,如果在意大利你问到当地人是否知道上海,他们会提到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跟当地人提到北京,他们会知道天安门、天坛或者是颐和园;但提起天津他们会感到很陌生,而天津电视塔的代表性也仅仅能在部分天津人或周边地区人们的眼中得到认同。我曾经并不知道西安在哪,因为那不是很大的城市,但秦始皇陵兵马俑让我知道了它。而我认识和了解天津是因为来这里工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天津电视塔,虽然高度让它比其余建筑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但它并不像其他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一样有历史意义、有突出的价值或是风格独特。所以从这点看来,天塔并不能真正称得上是天津的地标。

他进一步表述自己在这方面的观点:在很多城市都有很著名的建筑,它们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或是很雄伟,或是代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果将来天津要建地标性建筑,我想规模、高度、外形这很重要,因为它不会像古迹一样有历史上的优势,而要想让人们对它印象深刻进而了解它的城市,就必须在建筑上取胜,相比之下它的实用性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可以通过一位世界著名的设计师的手来提高建筑的知名度,或者把两者相结合。

2,

一次关于外籍人士谈天津的采访,谈出了关于城市地标问题。按他说的,想想北京、上海、西安,的确都有自己显著的地标,而卧肖加分析就发现他提到的这三个城市的地标又有不同的特点与意义。

北京、西安就不用说了,它们都是古都。而上海,他说到东方明珠,那也是一个电视塔,很现代的建筑。不同的是,它建在流经城市的黄埔江边,它的外型极具观赏性,不是简单的一根水泥柱子,同时它的观赏性又与城市的历史以及经济地位、作用等相契合,很好地表现了城市,成为城市的象征……

不过,这位意大利人说“如果在意大利你问到当地人是否知道上海,他们会提到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可能是夸张了,因为作为建筑,它还没有卢浮宫的“金字塔”、纽约那对在9·11事件中坍塌的世贸中心那样大的名气。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往照片、影片及电视画面都是拿外滩表现上海,现在几乎都是那个东方明珠了。还不可否认的是,东方明珠在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改革开放形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从广告的角度来看的话,它是表现上海、表现城市精神的最重要的元素。

我们可以说,那样一个地标,能起到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改革开放形象的巨大作用,其意义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甚至经济上的意义还要更大一些,因为我们现在是处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离不开招商引资、招揽人才、创造品牌、营销商

3、

我们来看看其他采访对象是怎么说的——

张玲(纵横地产项目策划):

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对这座城市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眼中天津的地标是最能集中体现这座城市味道的古文化街。

天津是一座很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艺术在民间以各种形式流传。极具代表性的风筝魏、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传统工艺品在古文化街都开设总店。此外,一些古老的建筑也被吸纳其中,像天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天后宫,它始建于元代,所在的位置曾是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据说是在天津漕运发达的时期由往来的商人集资修建的,在民间很有影响。

来天津的外地人,要想着实领略一番津味,我想最佳的去处也非古文化街莫属了。古文化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天津发展的浓缩,也在继续向世人讲述着天津的故事,由此看来较其他建筑,它更胜任天津地标。

杨艳丽(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我来津6年。有人向我问起天津,我肯定会想到天塔、海河大桥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有一定代表性,但却恰恰只是代表了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为了建设一个“全国首创”之类的建筑而出现的。我认为,天津的建筑中,天塔略显俗套,高度不是彰显城市特色的唯一途径;海河大桥并不便民,虽然用了高科技可以移动大桥高度,但是却增加了交通问题;天津五大道虽然保留了历史遗迹,但却没有现代特色,并不能代表前进中的天津……

所以,我觉得天津缺乏一处真正能代表自身的标志性建筑。

我想,所谓天津的标志性建筑就是要代表天津的整体状况,这其中涵盖了天津的历史、天津的发展现状、天津的宏伟蓝图等一系列的内容,还要有实用性。

天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又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天津发展目标是建成北方经济、金融、物流中心。综合这三者,既要体现出古老的历史风情,又要反映出现代的生活节奏,还要显现对未来的构想。关键的一点,也是之前提到的:一定要有实用性。不能说为了建筑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建造一个摆设,这样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也不能展现这个标志性建筑的真正内涵。

周雯雯(歌美飒风电天津有限公司职员):

我来津5年,山东人。我眼中天津的地标是东站广场上的“世纪钟”,或许我对地标的意义理解得不够透彻,但每当想到天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座“世纪钟”。

因为我是在天津工作的外地人,多次在家乡和天津两地往返,对车站有着复杂的感情。每次来到天津时看到的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物和每次离开天津时记住的最

后一个景物,都是这座“世纪钟”,来时的亲切、走时的不舍似乎都寄托在它身上。初到天津时,第一次看到“世纪钟”是被它上顶“太阳”、下挂“月亮”的独特设计吸引了,一下子对这座城市有了好印象。从来没在其他城市看到过这样的城雕建筑,而它矗立在海河边,正对大桥,构成的整个画面就是我心目中的天津。

我想,让我对它情有独钟的还是自我感情的成分更多一些吧。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地标?或者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需求下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地标?其实,同在一座城市大家都希望有共同认可的地标。上面的采访,大家心中的地标很分散,也从另外一面说明我们需要那种共同的,不但是在国内而言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这也是由我们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前途所决定。

市场需要张扬路建人

张扬,不等于或不完全等于浮夸。

在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需要张扬。

这个张扬,与自我吹嘘完全不是一回事。

网上有个非常有趣的帖子:一位有心人把中国各主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都列了出来,配上实景照片,一一点开看下去感觉真是百媚千娇各有其妙。尤其是当香港的中银大厦出现时,许多人灌水惊呼“惊艳”、“风华绝代”,后面还补上—句,“不愧是香港!”。

这就是地标的魅力,因为它本身就在张扬。

美国的城市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非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记忆,描画一张城市的地图。—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街道才会被非专业人员画出来。比如非专业人员手下的巴黎,只剩下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士底纪念碑和几条重要的街道了。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跟这个城市之间的高度相关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外来者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去体会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他—般不会呆在城市一隅、猫在小胡同里,而多半是走近这个城市的地标去感同身受。从浅表的意义上来看,标志性建筑对一个城市具有广告意义,是城市的名片,这一点无须多说。若往深里看,标志性建筑是一个载体,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它是这个城市精神气质和内在追求的一种物化的、具象的、直观的存现。

拉登炸美国为何偏偏选了世贸?因为它是美国财富积累的象征。这个象征背后是什么?是政治性、财富性。实际上对9·11事件来说,它炸毁的是象征性的符号,因此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多的问题。——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海德格尔曾喻每个人当前的境界为“枪尖”,是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和集中点,它放射着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城市未尝不是如此。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这个城市历史、经济、文化的产物。反过来,这座建筑也必然影响这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甚至改变它未来的发展轨迹。

在眼下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一个锐意进取不甘落后的城市,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独特抢眼的地标来张扬它的精神和追求。——市场经济时代就是张扬的时代。都广告了你不广告肯定不行,都张扬了你不张扬就是老土!老土,意味着保守、顽固、自我封闭,是落后……

市场经济的动力是竞争,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个人之间竞争,企业、集团之间竞争,城市之间也有竞争。而现代城市本身是一个经济实体,参与竞争是它的责任与义务,是本质属性。市场经济也是开放的经济、创新的经济。城市就是要有张扬的、显赫的地标性建筑,这样才能导致焦点或者市场定位。不张扬,怎么参与市场竞争,怎么把自己推销出去,怎么拥有自己的市场?作为城市精神的载体,城市地标理应挺身而出,以独特的姿态展现城市的这种,血性和风骨、追求和期盼。

在中国的诸多城市地标中,香港的中银大厦名列前茅,上海的东方明珠也堪为上品。它实用性、观赏性皆佳,信息化、全球化、创新精神俱备。其象征意义尤为突出,是上海改革开放最贴切的标志、最生动的符号,它的选址也算得上经典,比较巧妙地跟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认知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关注度、公众性、社会性都有了。

地标,看似不那么重要的事,却反映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地标的认识,其实不只表现一种认识,也表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有无市场意识的城市精神。

天津人其实深谙此理。曾经的运河码头、估衣街等是百十年前显赫的地标。到了近现代,劝业场、渤海大楼也足以骄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彰显着这个城市的商业荣华。劝业场1928年12月建成,当时场内高悬“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条幅,作为办场宗旨,——这一宗旨即便拿到现在来看依然值得称道。其建筑本身是原汁原味的欧式风格,壮丽挺拔,几十年间列为地标当之无愧,给天津人长了脸。那个时候,很多宣传品以及各种媒介的画面上常见它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乏大器之作,没有什么能够很好体现城市精神、城市定位的代表之作。近两年天津在这方面有了不小的改进,像海河两岸的改造,就具有一定的地标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天津人的市场意识正在发生大变化。

上一篇:C2C网店下一篇:教育学生从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