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人才

2024-07-16

汽修人才(精选九篇)

汽修人才 篇1

近几年,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汽车维护维修产业不断壮大, 使得汽车相关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技工学校的汽修专业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青睐, 学生就读汽车专业、学习汽车维修技能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全国很多职业技能院校都纷纷开设了相关的汽车专业课程。但是, 近年来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与社会和用人企业的要求始终存在差距。因此, 如何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缩短人才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 成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以就业为宗旨, 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目前, 汽车工业正在高速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 企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 更加需要大量有技术, 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技术工人的缺口也在不断加大, 这就充分证明了现阶段技工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技工学校汽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更加突出技能实训, 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 通过实训一方面可以增加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 增加就业的机会。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的。

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时, 被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 在工作中学习, 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而实训结合了两者的优势,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将理论结合实践, 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 学校与企业应多沟通并建立合作关系。例如, 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 了解企业所需和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找出技工院校目前教学内容存在的差异, 推动院校的课程改革。学校在制定课程和培训大纲时, 必须真正以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满足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

学校通过对企业工作岗位的分析, 确定学生所需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体系, 根据这一能力体系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制订指导性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根据其职业工种的评价要求, 确立培养方案, 要特别突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并围绕其设置课程来组织教学。

二、立足实际,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汽修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而学生大多对机械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对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把握、喜欢动手。针对这种情况, 在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 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 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针对教具相对缺少, 原理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 建议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 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可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及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方法上, 可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 再结合实物现场分解, 并进行必要的实验, 对难点问题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 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 归纳出原因,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实训教学模式

在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开展整车认识、车身修复与涂装等实训操作, 依靠实训基地完成练习, 把教室搬到车间。在这样的场景下工作, 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职业者的身份, 更能激发学生们对技能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之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素质。包括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等。

在教学中, 师生要配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发现学生内心对于知识以及技能的需求,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充分重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不一致, 因此学校与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个性不同制定出具有实效性的策略,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相配合,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从而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技工教育不仅要为企业培养实用型、应用性、技术型人才, 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应变型人才。当今社会为学习型社会, 企业都喜欢思维活跃、善于学习的员工。因此, 在自学环节的设计上, 鉴于企业用人的要求, 也鉴于学生平时学习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模仿老师的操作、自身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作用且不善于学习的特点, 应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不受已有知识局限, 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 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关键与核心, 是创新的灵魂。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 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在校园内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同时, 由于汽修专业还涉及机电维修、钣金、涂装等行业的特点, 每一种工作的完成都需要特定的团队成员在一起合作, 协同努力, 才能将各部门工作完成好。优秀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企业精神, 即团队凝聚力, 团队的凝聚力便来自于团队的合作。

汽修人才受捧,万通注入行业暖风 篇2

学汽修,好就业。学汽修,早成才。这几乎成为了当下所有人的共识,也是汽修职业成为高新稳定职业的最好诠释。汽修行业迎来声声赞誉,逐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牌职业,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爱。一份好的工作,一份终身受用的职业。这在当下就业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对于很多求职者来说可谓是“香饽饽”。

近日来寒风阵阵来袭,但仍然挡不住来万通报名学习汽修学子的热情。据了解,11月初,山东万通汽修学校又陆续有三个专业开新班,而且仍然陆续有不少学子来校参观。那么为什么山东万通汽修学校报名如此火爆呢?记者近日走进了山东万通汽修学校,在这里了解到万通报名火爆的原因,那就是汽修职业公认的吃香和不可否认的高新稳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汽车这一代步工具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汽车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汽修服务市场的繁荣,而这也给汽修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很好的平台。

记者从济南市各大人才市场了解到,汽修人才近年来的需求量非常大,就业率呈现飞速上升的趋势。汽修行业需求量大,但是真正专业的汽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却仍旧匮乏。这让很多苦于求职难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职业选择方向,成为专业的汽修人才。

为汽修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篇3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规划教材,就是应势而生的。其中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王世震教授主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孙志春教授主编的《汽车拆装与调整》,聚集了一批精干的专业作者队伍,紧跟汽车维修服务市场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需要,强调课程实践性和行业发展现状,打破了传统照本宣科的知识体系,根据汽车维修企业作业项目统计,选取常见汽车拆装与调整的作业项目,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快地融入到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通观本教材,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组织内容,保持教材的实用性

经过对现有相近教材的深入调研,本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选择具体车型作为描述的载体。而现有大多数高职教材仍然沿用大学本科教育的教材编写模式,以汽车各部分结构为主线展开全书内容,比如介绍离合器时,首先讲到各种形式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然后是各种形式操纵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因为离合器和操纵机构各种形式的都有,容易导致读者形成误区。本教材则吸取其经验,选择以具体车型为载体,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产生上述误区,以桑塔纳2000GSi车型为例,介绍了搭载膜片弹簧式离合器和液压操纵系统,一目了然。

本教材以上海大众-桑塔纳车型为例,系统地介绍了汽车整车(发动机和底盘)各部分的拆装步骤、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注重汽车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连接关系,对各总成的拆卸、装配、调整步骤实行任务驱动,在了解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汽车拆装工具和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分析,进一步巩固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知识,从而掌握对整车进行拆解、调整、装配的操作技能。该车型的市场保有率非常高,选择它为载体的目的就是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方便学生就业,达到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搭建结构,保证教材的科学性

本教材分7章,各章相对独立,自成一项实训任务,如:第二章发动机总成的就车拆装,第三章发动机的分解组装,第四章传动系统的拆装与调整等。各章又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实训任务均为汽车维修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操作项目,充分体现了汽车拆装的实用性,使学生在汽车拆装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实操技能。

为突出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每一项实操任务之前都列出了学习目标、考核标准、教学建议,任务之后还有拓展阅读和复习思考。

三、考虑汽车行业特点开发资源,保障教材的先进性

汽车维修互联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资信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能在第一时间全面、快速地将资信迅速地传到全球。从国际汽车维修行业看,维修企业技术资料查询、故障检测诊断和技术培训网络化已相当普及。

而本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加强与网络教学环境的结合,在每章的拓展阅读中都提到一些优秀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以备读者自行查阅更多相关知识,加深内容的学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不断丰富的相关课程教学网站上的内容,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教材的编写与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同步进行。立体化教材网站现处于建设过程中,该网站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在线学习、虚拟实训、教学资源和在线测试等功能。在线学习可提供每个能力模块对应的知识模块,虚拟实训则提供一个网上进行虚拟实训的环境,教学资源中提供大量的教学课件、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源。通过在线测试,则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与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黄冈职业学院、山东省四所示范院校及企业共同开发以技能训练任务驱动的《汽车拆装与调整》这部教材,针对高职教育培养汽车维修服务、销售、定损、管理等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按照汽车维修企业岗位工作标准编写的,是一本适用于汽修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秀教材。

(作者单位系山东大学出版社)

汽修人才 篇4

一、双主体模式下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1.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定义

我院汽修专业隶属于校企利益共同体———众泰汽车学院。“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共为主体, 对学院实施日常管理, 众泰汽车学院既是金职院的二级学院, 同时也纳入众泰控股集团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各项工作均由校企双方协商后开展。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分年度进行, 针对三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外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第三年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工作岗位,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 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综合素质, 确定就业岗位。在校学习阶段, 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 完成职业资格考证;进行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教育, 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与迁移的需要;进行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进入企业实习后,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顶岗实习, 并结合实习工作任务, 确定毕业实践课题 (项目) , 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逐步提升职业技能, 拓展职业能力,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达到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完成准员工到正式员工的转变。可以说, 学生在成为众泰汽车学院一份子的时候, 就有半只脚已经踏入众泰集团的大门。具体如图1所示。

2.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汽修专业的创新实践

众泰集团作为金华当地著名的汽车制造的新兴企业, 在汽车后服务人才方面的需求量比较大, 企业也急需一批懂技术, 擅长众泰汽车维修、诊断、保养等方面知识的人才。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熟悉汽车结构、养护及检修等专业知识, 能使用智能化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性能检测、故障诊断及排故修复, 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具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需求和专业建设产生了交集, 同时赋予双主体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该培养模式下, 就读众泰汽车学院的全体学生, 均由企业按照对员工的要求来选拔, 同时众泰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众泰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员工的同时, 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同时, 将学生定位为基层技术岗位的管理干部, 还为学生制定了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 给他们提供学习和晋升的机会。这些条件吸引了广大优秀学生到学院就读。

二、双主体模式下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 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顶岗实习实践,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融洽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关系。从学校方面来说, 借助企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感性认识企业, 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改革。

学院汽修专业以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 借助校企利益共同体———“众泰汽车学院”这一载体, 对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师生“双顶岗”

当下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 不但能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开展科技项目的对接、合作;同时也能将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企业的员工, 开展员工培训。为此, 汽修专业从2009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学习、工作, 效果良好。通过到企业的顶岗, 收获颇丰, 其中与企业合作的《组合电机驱动的四轮电动车的研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均衡管理和控制研究》被列为金华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对于学生, 为了缩短学生融入企业的时间, 在原有大二暑期安排一个月专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 增加了毕业顶岗实习的时间, 将原先17周的毕业顶岗实习增加到21周, 同时在实习之前完成毕业答辩等各项工作, 以创造宽松的实习环境, 尽量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2. 校企“共评”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共评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同时为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和学生实习质量, 专业组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展岗前培训, 强化岗位技能及岗位意识, 并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规范。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管理, 以企业为主, 学校派专任教师常驻顶刚实习企业协助管理, 学校、学院督导及专业主任不定期开展检查, 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 企业按工作量、产品合格率、职业素质、出勤率等进行评分占80%, 学校按工作态度、实习日记、总结及技能掌握程度等进行评分占20%, 成绩合格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 并及时总结经验。

三、双主体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基础和落脚点, 是培养方案得以实施的载体。双主体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势必要体现出“双主体”的特性, 因此要求在该模式下学校和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引用企业中的真实案例, 并加以项目化的教学改造, 使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贴近, 增加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汽修专业与企业深入合作, 在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些课程 (图2为汽修专业课程体系) 。诸如汽车电路与电子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汽车养护、汽车综合检测与诊断均实现了校企合编教材, 很好地将企业的案例融入课程。此外, 按照“5S管理”的理念与标准, 根据企业的标准构建了一体化教学功能区以及实验实训区,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并实践新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 我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适合于汽修专业, 对于其他院校工科类的其他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8) .

[2]刘光明, 刘德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

[3]张兵.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保障的研究[J].宜宾科技, 2011, (4) .

汽修人才 篇5

一、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汽车护士,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等,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4S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机制。“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学校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的教师与师傅互聘、资源与成果共享,责任与义务共担,优势与差距互补,实现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深度融合。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通过深入到连云港及周边地区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特别是借鉴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培训模式,从学习情境入手,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确定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并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完成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域建设,构建了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培养目标,专业主干课程得到保证,课程和学时的设置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

四、实践环节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五会”(会保养、会拆装、会检测、会排故、会驾驶)技能进行培养,实训项目设置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保障。

五、指导性教学计划

指导性教学计划设计体系完整,课程次序安排科学合理,周学时适中。指导性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六、专业方向

汽修人才 篇6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对中职教育做出了明确的定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急需人才,因此,实施“订单式”培养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合同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方式,定向为特定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解决企业的招工困难、学校的招生困境和学生的就业困难。

1.1 为企业解决用工困难

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和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工人和现场管理人员,严重限制了自身发展。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这一困境,能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既解燃眉之急,又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和劳动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发展路径,因此获得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1.2 为学校解决招生难题

众所周知,在普通高中招生的强势“挤压”下,职业高中的招生举步维艰。近年来,由于初中毕业生人数锐减和大量去外地就读,招生情况更是每况愈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那些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快速而实用的“学习——就业”通道,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赢得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认同。

1.3 为学校解决就业推介的困难

以往学生就读两年后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实习会遇到很多阻力,需要学校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去各个企业或单位了解岗位需求情况,及早规划,及时与相关企业与单位沟通,有时被迫接受一些不利于实习生的条件,带来许多麻烦,导致学校被动,并消耗了学校相当多的精力。这一问题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已基本得到解决,除极个别特殊情况,企业对实习生照单全收,为学校办学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定向培养,企业还按规定要向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使学校节约了许多办学费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转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就要与我国基本国情紧密结合,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成功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灵活使用,该模式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要操作性强,要实现校企双方与学生共赢。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转变大众观念

倡导大众树立全新的人才观。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大地方是社会观念,一方面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就低了一等;另一方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较低。应通过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同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提高助学金、奖学金比例和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来吸引学生,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孩子上得起学。宣传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就业趋势,增加汽车专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善动脑会动手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2.2 完善“工学结合”法规

搭建“双元型”职教平台,国外“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定位、职业培训手段,明确企业与学校的分工合作责任并保障学生工学期间的权益。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尽快制定国家级工学结合分专业教学方案,视职业教育专业的不同,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实训时间和组织形式,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 健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创新“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依据国家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教学大纲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和完善本专业课程设置。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文化课中降低数学课难度,增加实用性的内容,语文课加强基础的字、词、书法的内容;加强应用文的教学。开设选修课,如礼仪课、汽车维护、汽车驾驶、汽车装饰等。强化汽车电控、现代汽车维修课程,还要针对广大农村市场增加拖拉机和收割机维修等课程。按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职业能力培养新课程。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对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分配进行优化。理论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不过分追求完整性与系统性,突出实用性的培养。强调“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对汽车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按汽车制造、维修、售后服务分类定向设置教学模块,再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进行模块式组合,完成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拓宽学生就业市场,满足汽车、农机等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认知、避免灌输,启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教会学生动手、动脑,做人、做事。大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力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较高境界。组织专业课教师编写、更新校本教材,改变汽车专业教材落后于产品的现状。积极探索开发有利于“工学结合”运行,有利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的实训教材。教材拟采用活页形式或电子教材,最大限度紧跟汽车新技术发展,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教师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专业外语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世界接轨。

2.4 坚持以教师为本,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应以教师为本,吸引那些品行高尚、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必须热爱职业教育工作,有强烈的职业教育观和高水平的操作技能,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借鉴国外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一是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等到学校,经教学培训取得任职资格后担任教学工作;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要从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的特色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还要与时俱进,跟踪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汽车技术,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2.5 强化实践性环节,建设多元化实习基地

由本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确定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法规或双边协议方式按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的建设校内外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我校在实训室一楼建设了澳宝汽车维修中心。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职业学校独资建设大型企业的培训中心或由学校和企业合资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质量标准、监控方法,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充分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要健全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达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 结语

在实施这一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消除部分学生及家长的疑惑,引导他们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不良心理,指明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前途。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倾听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具体和特殊的要求,努力使学校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雷俊霞.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李锦伟.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汽修人才 篇7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

1.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内涵。

我们成立了以汽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的定位上, 本专业根据市场对现代汽车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兼顾汽车制造企业及其他岗位需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技能, 能从事于现代汽车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

2.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 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汽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岗位是学生适合到汽车行业等部门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生产装配、汽车服务企业经营等岗位;次要岗位是从事汽车及零配件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评估、汽车美容等岗位;发展岗位为车间主管、服务经理、技术总监等岗位。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1.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构建职业能力结构要素与标准。

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的调查和走访, 对主要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 确定与汽车维修工种职责相匹配的岗位能力, 我们构建了汽修专业的职业能力架构, 其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础能力、通用能力三个不同的层次。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专业核心能力的前提, 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的根本保证。设置专业选修课, 以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和通用拓展能力。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能力架构设计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多层次能力结构模型, 并探索性、创新性地规划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2.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 凸显能力本位教育。

双证书融通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应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1) 专业类职业资格证书及等级: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汽车维修工证 (中、高级) 、计算机绘图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选考钳工证、焊工证、车工证、维修电工证、驾驶证等证书。 (2) 通用类职业技能证书: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证书两项通用类职业技能证书。

三、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 当前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汽修专业高职教育定位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校内实训室不能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 (2) 现代汽车技术随着电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学内容部分重复且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 (3) 没有基于汽修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准确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4) 缺乏理实融合贯通的高质量教材, 形成满足学生就业及发展的特色教材。 (5) 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理论学习没有实践基础,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或验证。

2.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研究职业岗位 (群) 必备的专业能力, 构建职业能力结构要素与标准, 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为学习领域, 设计课程情景、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实施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最后进行教学设计评估。

3.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1)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优化的标准。教材开发要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 对接企业用人需求[3]。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优化的标准, 强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将其融入课程体系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中;体现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内容, 使学习和工作在领域、任务、和过程上对接;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和认识递进规律;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结合武汉地区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的设置将职业岗位能力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有机结合, 形成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各与之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 又能获得满足未来就业的职业通用能力和拓展能力, 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 汽修专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突出了“岗位引领、分段培养、能力递进”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特点, 遵循知识、操作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 能力培养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成为人才成长由新手、高级工、技师到专家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在对汽车维修专业岗位 (群) 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 理顺其所对应的就业岗位, 归纳分析对应岗位能力要求,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岗位 (群) 中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 形成汽修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架构。用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的内容、设置的课程, 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 以职业“岗位引领”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递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的课程体系。

通过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能使课程成为连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桥梁, 学生走出校门能够适应汽车维修行业的相关岗位,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岗位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Z].教发[2014]6号.2014.

[2]王继平.回望2014年: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十大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5-01-05.

汽修人才 篇8

一、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1. 汽车保修设备市场的推动力与发展潜力。

截止2009年6月底, 中国汽车保有量为近7 000万辆, 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 相应地, 只有汽车维修企业不断增加, 才能满足汽车维修服务市场的需求, 中国政府对汽车维修企业整顿力度加大, 消费者对中国维修企业的服务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汽车维修企业服务层次的升级面临着严峻挑战。

2. 车主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对传统汽车维修设备的发展影响巨大。

随着中国的中高档汽车消费比例增高, 消费者对汽车保养的意识越来越强, 国内对汽车保养、检测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而汽修市场对汽车检测、保养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甚至大于对汽车维修设备的需求。现在, 国内大中城市汽车美容店的激增和安全检测站的陆续建立即是很好的见证。

3. 传统汽车维修设备进入微利时代。

由于当前汽保市场的逐渐成熟与饱和, 传统汽车维修设备产品销售已进入了微利时代, 价格战甚至成为诸多厂家最后的营销手段, 但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也必将使部分厂家被淘汰出现有市场。

4. 企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汽修行业来说, 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因素之一。在日本, 汽修行业技术工人合格率达70%以上, 而美国诊断工人比例占到80%。目前, 我国维修厂诊断人则不超过30%。汽车维修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专业水平较低, 相关培训机构的规范与系统化有待完善。

二、高技汽修专业体系建设与完善

1. 高技汽修专业的课程建设 (图1) 。

根据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的知识水平、岗位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针对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可将高技汽修专业课程归类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四类, 建设好课程体系, 是培养符合汽修行业发展要求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根据汽修行业对人才知识的要求来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而专业基础课则包括汽车概论、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基础和汽车专业英语等。要根据汽修行业对汽修从业人员技能要求, 合理配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包括电器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维护与检验、底盘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训来满足汽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 并着重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使学生更加适应职业需要, 满足市场的需求。

根据汽修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 主要包括旧机动车评估与交易、汽车车身修复与涂装、汽车保险学、汽车文献资料检索、消费心理学等。通过专业拓展课的培训满足汽修行业对汽修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2. 高技汽修专业实习教学建设。

企业营利为目的的实体组织, 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取得职业的载体。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通过邀请实习企业优秀员工做报告, 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 学生即能够获取企业文化中的有益一面, 例如企业核心理念、制度管理、员工准则、企业形象、团队建设等, 在心理上为学生步入社会作必要准备。建立校企结合模式, 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过渡。职业教育即为就业教育, 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稳定性, 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实习教学的根本即为两个方面:学习专业技术与培养综合素质。所以, 学校专业部选择对口实习单位时, 不仅仅要考察所选单位的规模与设备配置, 使学生在实习教学中学到专业所需专业技术, 还要考察所选单位的管理, 学生唯有在一个纪律严明、管理层次线路清楚、职工整齐划一的单位实习, 才能保证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不该怎么做, 同时知道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明确发展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汽修人才 篇9

关键词:汽车维修业,质量控制,发展

汽车维修业是伴随我国汽车工业和道路运输业发展起来的服务行业, 是维持或恢复车辆完好技术状况的保障, 也是道路运输业正常运行的条件。我国已经建立了“预防为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汽车维修制度, 实行企业自律和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式, 但在质量控制方面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维修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明确了维修行业管理的法律地位。《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 (交通部7号令。以下简称《规定》) , 对汽车维修经营许可、监督管理、质量保证、行政处罚等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 要求维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车辆维修档案管理制度及设备管理制度,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保障维修质量, 是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汽车维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十五”期间, 是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运输业发展较快的时期, 同时也是社会车辆和汽车维修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 2006年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达到25.8万户, 从业人员230万辆, 年维修量达到1.9亿辆次, 同时, 还建立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500多家, 年完成检测量达到1600多万辆次。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一类企业为骨干, 二类企业为基础, 三类企业为补充,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为质量保障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基本适应了营运车辆和社会车辆的维修需求,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发展, 维修业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及服务能力还不尽合理, 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在维修质量方面,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和维修企业开业条件, 加强了维修企业准入管理, 促进了维修业的规范化管理。但在维修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1 传统的工艺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的维修需求

传统的汽车维修是以机械修理为核心的手工操作技艺, 主要强调修理工艺并以零部件修复为手段, 是总成拆装调整工艺与零件修复工艺的组合, 故障检查以定性分析为基础, 主要采用直观检查和少量仪表测量的方法来完成。现代汽车维修是以光、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诊断为核心的维修调整、修理方式, 以定量分析为基础, 并以准确诊断故障点为目标。突出故障诊断技术。新旧维修理念和作业方式的转变, 需要对维修工艺进行必要的调整及相应技术标准的更新。

1.2 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维修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调查显示, 在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总体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占51.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多数技工未经过正规的培训, 真正具备汽车故障诊断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足20%, 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和故障诊断人才, 束缚着汽车维修质量的提高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1.3 标准执行力度低, 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维修规范化、检测标准化是现代汽车维修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 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与汽车维修、检验相关的标准或技术规范, 对汽车维修质量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标准执行力度和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 有的维修企业在日常维修作业中, 不按照标准或技术规范进行维修作业和质量检验, 标准的执行力度偏低;另一方面, 汽车维修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还不能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需要, 应及时制、修订相关标准, 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1.4 维修企业缺乏汽车配件管理制度

配件质量的控制是汽车维修的关键环节, 配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汽车维修质量和车辆安全运行。随着现代汽车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的转变, 汽车维修对配件的需求呈线性增长趋势。《规定》要求汽车维修经营者不得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修汽车, 维修经营者应当建立采购配件登记制度, 但由于缺乏与《规定》配套实施的管理制度, 使得配件质量难于保障, 价格与价值 (质量) 相对背离。

1.5 维修装备使用率低, 智能化维修技术发展较慢

在现代汽车维修中, 故障诊断、质量检验评定已经成为了现代汽车维修工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特别是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故障的诊断、车身的矫正修复都必须借助先进的辅助设备才能保证车辆维修的顺利实施和设备的使用, 有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对维修质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虽然《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对维修装备作了专门的要求, 但有的企业也只是出于开业查验而购买, 设备质量难于得到保证 (示值误差和重复性误差大) 、使用率低, 不能有效地满足维修需求。

1.6 投诉处理、仲裁机制不尽完善

《规定》对维修质量纠纷、投诉做出了相应规定, 要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受理机动车维修质量投诉, 积极按照维修合同约定和相关规定调解维修质量纠纷。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消费者对维修质量投诉感慨颇多, 不知道如何投诉、往哪里投诉以及投诉能不能得到正确及时处理, 使得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 缺乏相应的质量投诉平台和仲裁检验机制。

2 我国汽车维修质量控制对策的探索

2.1 以维修质量控制关键点, 建立现代诊断, 维修工艺

以安全和公害为重点, 从安全、节能、环保及新技术角度出发, 确定关键维修质量控制环节和关键维修质量控制项目, 有针对性地对维修质量进行控制才能达到维修质量控制效果, 根据维修项目提出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建立集检测、诊断、维修一体的现代维修工艺, 健全维修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2.2 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和培训教育机制建设

研究探索从业人员培训发展策略, 完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项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 规范培训渠道。

2.3 建立汽车维修配件质量管理制度

开展汽车维修配件分类管理研究, 根据汽车配件属性、用途及品质对汽车配件进行分类, 确立配件属性划分在配件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根据配件损坏规律, 确定汽车维修关键零部件, 建立配件质量管理办法, 对配件品质和合法性进行规定。

2.4 建立汽车维修装备管理制度

首先应明确维修装备与维修作业的关联性和适应性, 加强涉及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范畴的重点产品的质量管理, 探索分析重点维修装备产品认证制度、国家或行业质量抽查制度、维修装备采购制度的可行性, 其次就是对检测设备的计量管理, 保证仪器设备的计量有效性。

2.5 推进网络信息化应用, 实现维修档案管理电子化

建立信息化模型, 实现多部门的网络端口的对接, 保证维修资料、配件信息的上传下载和信息共享功能。推行车辆维修电子档案管理技术, 用电子档案管理代替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 实现维修、检测记录及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

2.6 完善维修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的汽车维修质量评定局限于单车质量评定, 通过竣工检验报告和其他相关文件对其进行合格评定, 停留在“维修质量”优劣评价, 缺乏维修企业技能、服务的综合评定。应将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投诉、仲裁纳入评价范畴, 建立评价模型。

结束语

上一篇:漫画运动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