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融资

2024-07-18

国外融资(精选十篇)

国外融资 篇1

在西方国家, 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无限责任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制企业。

无限责任制企业包括单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 特点是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只需缴纳相对较轻的个人所得税, 但是, 不能够通过债券、股票等形式向社会进行直接融资, 并且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由自己来承担。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资产。通过对各国的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在意大利和巴西, 这类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向亲戚朋友摘借, 而且比较多, 这种融资方式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而美国和英国的这类小企业恰恰相反, 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积蓄, 向亲戚朋友借钱融资的比较少。

有限责任制企业, 这类企业往往是公司制中小企业, 特点是缴纳高额的企业所得税, 同时缴纳相对较重的个人所得税。但是, 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可以通过债券、股票的方式向社会直接融资, 并且只承担以股本金为限的经营风险, 其承担的责任有限。当然, 一部分公司制中小企业除外,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债券和股票只能通过柜台进行交易。与其他交易方式相比, 通过柜台进行交易的相对成本比较高, 而且风险比较大。

2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无论是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 还是公司制中小企业, 都客观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中小企业变数大、风险大, 难以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美国对全国近2000多万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进行统计, 在3年内关闭的企业占到1/3, 甚至1/2, 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 (2) 受总资产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负债能力有限。通常情况下, 企业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着其负债能力, 负债能力通常为资本金的80%或60%。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资产少, 其负债能力相对比较低。从世界范围来看, 独立自主和自我奋斗的精神在美国的中小企业中表现比较突出, 因此企业的负债水平比较低, 通常都低于50%, 对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 侧重团队精神和社会力量, 倡导互助合作, 因此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比较高, 通常超过50%; (3)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类型比较多, 在资金需求数量方面比较小, 但是频率比较高, 进而增加了融资的复杂程度, 同时增加了融资的成本。中小企业以融资的多样化、小批量而著称, 资金需求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单位的融资成本,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前提下, 在融资利率方面, 与上规模的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 (4) 金融业实行的谨慎原则,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在经济生活中, 由于资金或货币的重要性、广泛性以及影响国民经济的全局性, 为此各国制定了严格的经营规则, 对金融业进行管理, 进而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流动性, 避免金融危机冲击整个国民经济。 (5) 金融企业融资手续繁琐, 挫伤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通过上述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融资数量少、频率高, 因此需要简单快捷的融资方式。然而, 金融部门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 需要完整的融资手续加强管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3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启示

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 对中小企业给予扶持, 但目前效果还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 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政府扶持政策的作用对象也缺乏针对性或重点。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得到如下启示:

3.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逐步给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权

对于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来说, 虽然尽了上缴所得税的义务, 但是不能享有自由发行债券、股票的权力, 与国外公司制企业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外, 只需获得证券监察部门的审核和备案, 公司制企业就能发行债券或股票, 并且通过柜台方式交易所发行的债券或股票, 在全部公司债券或股票中, 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3.2 推进建设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需要培育信用体系、对信用市场进行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积极营造信用环境, 进一步抵御信用风险, 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融资能力。首先建立健全企业外部的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 通过树立信用典型, 积极推广信用管理经验;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对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因此, 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用评级、企业信用制度等形式, 对于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增强企业的信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3 进行信息化建设, 创造新的管理经营模式

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与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衡量尺度, 通过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调整或重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模式, 来服务企业发展目标,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3.4 财政金融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

从法律法规建设上来硬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可以在现有《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 制定更具适用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具体法律、法规, 以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支出时, 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

鼓励开办由地方财政出资或担保融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其资金运用可委托地方商业银行代理, 在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时, 应将利息直接补贴给中小企业, 而不是补贴给商业银行, 从而杜绝商业银行在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时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万年.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财会月刊, 2011 (2) .

[2]钱小平.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融资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 2012 (11) .

国外融资融券相关介绍 篇2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以日本代表的单轨制集中授信模式和以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

①融资融券试点初期.我国采用的是单轨制集中授信模式.但我国的模式又与日本有较大差别。下面将海外成熟模式与我国模式进行比较。

在美国的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中,投资者通过保证金的形式向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证券公司首先通过自有资金和证券对投资者提供信用交易。当证券公司自有资金不足时,可以通过证券抵押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签订回购协议进行融资;当证券公司自有证券不足时,则可以通过交纳保证金的方式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入证券。

由此可见.证券公司在美国的融资融券交易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日本的单轨制集中授信模式中.投资者通过向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来进行信用交易,但如果证券公司自有资金或证券不足时,不能像美国证券公司那样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回购融资,也不能直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入证券,而必须通过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来进行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而证券金融公司则可以通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补足短缺的资金和证券。因此,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作为日本融资融券业的中介机构,控制着整个业务规模。台湾地区的证券公司可以根据取得和未取得融资融券许可证分为两类。

投资者可以直接向取得许可证的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也可以向没有许可证的证券公司提出代理服务,从而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处获得融资融券。此外,取得许可证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进行转融通,也可以直接向银行或货币市场进行资金的转融通。

由此可见,台湾地区的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虽然借鉴了日本的集中授信模式,但其证券公司却有着更多的主动权,因而也相对灵活。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国家,作为资本市场的历史时间还不是很长,信用体系并不是特别完美,而且融资融券试点初期每个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并不是很强大,因此现阶段我国的融资融券知识交易模式主要借鉴日本的单轨制集中授信模式,而融资融券的资金和证券来源主要是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和证券 。

借鉴国外经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贷款融资;信用

中小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全部工商企业登记注册数量的99%,而工业总产值和利税也分别占到了60%和50%,每年出口创汇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8%,并且消化吸收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和不成熟,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融资困境也同样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金融市场不够健全,融资渠道单一

企业要发展,融资是一条必经之路。然而中小微企业融资这条路,对于他们来说,总是显得特别崎岖。融资难,企业发展就难。在实际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是依赖业主投资、内部集资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尽管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也被使用,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仍很有限。虽然近几年,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在总量上有所缓解,但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无力满足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且银行推迟放款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小企业银行贷现状仍需进一步的改善。

(二)资信等级低,银行贷款难度大

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且贷款风险较大,以及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再加上基层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相对有限,致使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经常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缺乏抵押资产等为由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三)抵押登记费用较高,融资成本增加

一是抵押登记费收费较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房屋登记费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924号)的规定,“房屋抵押登记按件收取,不得按照房屋的面积、体积或者价款的比例收取。住房登记收费标准为每件80元;非住房房屋登记收费标准为每件550元。”但据企业反映,办理房屋抵押贷款登记时均按比例收费,而按贷款额或评估额的比例收取的费用均远高于按件收费;二是收费标准不统一,不仅比例不统一,基数类型也不统一;三是该文件同时规定“房屋登记费向申请人收取。但按规定需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的,只能向登记为房屋权利人的一方收取。”银行作为房屋权利人,并未承担这项费用,而是将其转嫁给申请贷款的企业,由企业缴纳,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问题原因

(一)缺少政府的政策扶持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窗口指导的方式,对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一定比例,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灾区,这一政策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长期看来,仅靠增加贷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二)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分别属于各级政府及相关的产业管理部门,这些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分别进行管理和指导。但是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管理职能重复以及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缺少专门的融资服务机构

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评级标准、风险分类、抵押条件、收费标准等均较少考虑小企业及其融资特点,更容易向国有大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的滞后更使企业融资难雪上加霜,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实际上也少得可怜,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以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同时地方财政也要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建设

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无疑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该法从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税收优惠等很多方面的基本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实践中还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融资保障问题,如完善直接融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法集资、合法借贷间的界限。完善新三板、创业板和中小板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完善融资服务支持体系法律制度,完善信用体系法律制度,完善融资服务机构法律法规,保护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专门中小企业融资机构

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我国可以建立新的专门金融机构,或在原有金融机构中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部门。另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用于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这里不能忽视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网点分布广的特点,要加快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进程,通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使其与城市商业银行一起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适当运用政策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开设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服务项目,对其提供一揽子授信额度,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要求。

国外保障房融资的做法与经验启示 篇4

1. 美国做法:政府提供财政和信用援助, 支持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持有或租住保障住房。

政府财政创新补贴方式, 支持金融机构以市场方式为保障房建设融资。如1970年, 美国联邦政府允许公共住房开发商按照市场利率从私人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但是只需按1%的贷款利率进行支付, 差额部分由联邦政府贴息,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从事公共住房项目的开发。

政府成立保险或担保机构, 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如1934年政府发起成立联邦住宅管理局 (FHA) , 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100%保险, 贷款期限长达30年, 同时提前还款不必支付违约金。

联邦家庭贷款银行使用政府债券融资, 为中低收入家庭低息贷款。1932年经济大萧条后, 罗斯福政府在全国设立了12家“联邦家庭贷款银行”, 以财政部发行专门债券方式低价筹集资金, 再资助商业银行发放低息贷款。目前, 美国有80%的金融机构是该体系的成员。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支持信贷二级市场发展, 增强存量贷款的流动性。为消化贷款机构存量贷款,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美国专门成立了三家政府色彩浓厚的机构:房利美、珍尼美和房地美, 负责对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提供担保。

鼓励创新市场化融资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20世纪70年代, 由于可享受房地产开发的税收优惠, 美国社会资本主要通过辛迪加组织广泛参与住房建设及保障性住房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 成为建设、收购和持有房地产的另一种组织方式。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 通常是免税的。截至2009年末, 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上市公司约200家, 资产规模高达3400亿美元。

2. 德国做法:政府奖励支持居民储蓄合作, 为购建住房提供低息组合贷款。

制定《住房储蓄银行法》, 构建以住房储蓄银行为主的住房互助融资体系。德国的住房储蓄贷款制度, 实际上是一种住房互助融资体系。与一般商业银行住房贷款不同, 住房储蓄银行的资金是封闭运作的, 它只向住房储蓄客户吸存, 也只向自己的住房储蓄客户发放房贷。

以住房储蓄存款金额和利率为基础, 贷款长期执行较低的利率水平。住房储蓄实际上是一份期权合同, 只要借款人履行了合同规定的储蓄义务, 他就拥有了获得低利率贷款的权利。住房储蓄银行的存贷利率均远低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 且长期保持不变。德国住房储蓄银行的贷款期一般为6至15年, 贷款利率为储蓄利率加2%的利差, 通常在2.5%至4%之间。

政府实行住房储蓄奖励政策, 扶持住房储蓄互助制度发展。德国政府对住房储蓄银行实行政策和财政支持:一是明确规定免交存款准备金;二是实行住房储蓄奖励政策。德国政府曾规定, 凡在德国有固定居住地和正常纳税的居民, 只要个人应纳税基数收入在5万马克之下, 就可向政府申请获得住房储蓄奖励。

3. 日本做法:

财政支持下的住宅金融公屋为公营住宅的融资核心, 公司内贷款制度是重要补充。日本政府构造了以住宅金融公库、住宅都市整备公团和地方住宅供给公社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其中住宅金融公库承担住宅资金融通职能, 公团和公社则直接建造和提供住宅。

日本财政创新补贴方式, 多管齐下支持公营住宅建设。补贴分为三种:一是财政直接拨款支持低收入家庭租房、购房, 并资助公营住宅建设;二是财政向住宅都市整合公团发放贷款, 支持公营住房建设;三是将资金贷给住房金融公库, 以发放公共住房建设贷款并向低收入者发放购房贷款。

住宅金融公库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是公营住房的主要融资渠道。住宅金融公库是直接隶属于政府的政策性机构, 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投入的资金、财政低息贷款、发行住房债券以及吸收的民间资金, 主要为居民提供长期低息住房贷款、为住房建设提供资金以及一般金融机构所不能提供的融资服务。其利率比市场利率低1个百分点。自1950年成立以来, 公库累计支持住房建设套数占同期累计开工总套数比例接近30%。

公司内贷款制度充实员工福利保障, 对满足住房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存在一种旨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公司内贷款制度”, 对员工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实际利率不足3%, 且手续简单, 对解决员工住房问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新加坡做法:强制参与公积金储蓄, 为公共组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 (HDB) 建设公屋, 负责统一投资和建设公共组屋, 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其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新加坡政府经常提供超过20年的长期贷款给建屋局;二是政府给建屋发展局拨付一定的财政局津贴, 支持其正常运营;三是住房公积金的贷款。

新加坡公民强制参与公积金储蓄, 储蓄资金可贷给建屋局开发公屋或支持居民购买公屋。新加坡政府规定, 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留的居民, 都须参与公积金储蓄。公积金会员及其雇主双方按雇员每个月收入的规定比例缴交公积金。

二、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经验

1. 多渠道支持保障房建设, 充分发挥其公共财政的作用。

在国外融资模式中, 财政资金是保障房建设的启动资金, 其方式主要有:一是取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是财政支持保障住房建设的重要渠道。二是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纳入保障性体系的房地产开发、销售、租金等税收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或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商发行企业债免税、对金融企业发放保障性贷款提供税收优惠等。三是以财政资助或补贴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四是成立专门财政投资基金。五是发行专项国债或地方政府债券保障住房融资。六是成立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机构, 支持存量住房贷款的市场流通。

2. 完善保障住房的金融环境建设, 提升住房供给及居民消费能力。

从国外经验看, 金融资金支持保障住房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健全社会化风险管理体系, 包括健全的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的担保方式及相关抵押物处置的配套措施等。二是创新产品投资的方式, 提供资本流动性, 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政府为企业发债融资提供担保, 以使保障房承建企业可在金融市场上以直接融资获得长期资金支持。四是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支持保障住房建设。五是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信贷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降低负担或延长支付期上, 如美国二战后住房拥有率的显著提高, 主要归因于推出的30年期固定利率贷款。

3. 积极拓展和创新融资方式, 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提供渠道。

各国还积极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创造渠道, 主要方式为:一是创新融资方式, 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辛迪加、建设债券等市场化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进入, 同时为社会融资进入保障住房建设提供有效地渠道。二是引导居民家庭建立互助储蓄制度, 在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完成社会资金互助的筹资职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家庭的自我保障。三是强制性的储蓄保障制度, 如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 它将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功能集于一身, 强制新加坡公民和常住居民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 从而为实现住房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我国保障房融资的政策建议

1. 从法律层面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其保障职责和杠杆作用。

财政资金是保障住房建设的起始资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金, 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和杠杆效应。因而从法律层面确定财政资金来源、金额和使用状况, 是解决住房保障资金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各国经验看, 保障住房补贴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10%甚至更高, 我国可将这一比例设定在5%~10%的范围。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 发挥其放大作用十分必要。一方面, 成立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 增加融资方面的信誉。另一方面, 创新贷款贴息方式, 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从国际经验看, 财政补贴从“暗补”转向“明补”、从“补砖头”转向“补人头”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通过风险补贴、信用支持等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2. 完善保障房管理体制, 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融资与使用主体。

为加快住房建设, 各级政府推出了多种产权体制的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 短期内这有利于完成保障住房建设任务, 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但长期来看这不利用保障性住房管理, 融资主体也不明确。建议以保障住房的产权主体作为保障房开发贷款的承贷或融资主体, 各级政府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应当成立或交付专门的政策性法人机构来持有和管理, 明确融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承贷或融资的便利。

3. 切实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建立以公积金制度为主的保障住房金融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需成立不单纯以市场化商业机制为运营基础的金融机构, 建立保障住房金融体系。我国借鉴新加坡经验, 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但目前存在决策缺位、业务单一、管理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覆盖面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建议明确公积金管理机构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严格按照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加以经营;提高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提高公积金的覆盖面, 明确为保障住房建设提供资金。

4. 推出符合公租房特点的长期信贷产品。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 无法完全依靠财政投入解决, 在当前我国金融结构下, 银行贷款势必成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收购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特性决定了其贷款本息只能主要依靠租金收入偿还, 贷款期限需求较长, 与现有的银行贷款产品难以匹配。为满足公租房的建设资金需求, 建议尽快推出适应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特点的信贷产品。

5. 发展信托基金等筹资渠道,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北京市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试点的三个城市之一。可结合租赁住房或其他适当的住房项目建设推出REITS, 为保障性住房筹集资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引导牵头机构成立投资集团 (辛迪加组织) , 面向富裕个人、企业、社会公共机构、养老基金以及海外投资者等, 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和持有房地产拓展渠道。

参考文献

[1].杨海宁.透析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经济师, 2010;8

[2].张昕.日本公共住宅政策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商业时代, 2011;1

国外是怎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篇5

美德法日都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本质是一种市场失灵,弥合这个缺口不能在市场内部找到办法。应对市场失灵,靠向商业金融机构发布文件、行政命令,强制他们为中小企业贷款等都不会奏效,而必须采取必要的顺应客观规律的干预措施。他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都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担保(其贷款额参见表2),运作上注意遵循市场规律即以间接融资(多数通过商业银行放贷)为主。政策和程序高度透明,法律和市场监督公正严格。

美德法日的政策措施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建立企业、银行和政府合理分担信贷风险的机制。在此机制下,对于银行来说,政府为银行分担部分信贷风险并促进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后,中小企业就是有利可图的巨大信贷市场;就企业而言,由于政府担保而顺利获得信贷,就愿意在政府和银行的指导监督下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透明的财务信息。而对于政府来说,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创新和充分就业等正外部效应(社会效益),因担保承受的风险可以看作是对中小企业外部效应成本耗费的合理补偿,而这又将进一步促进政府经济目标的实现。总之,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

国外环保产业融资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篇6

1、美国环保产业融 (筹) 资机制

(1) 公共财政支持。第一, 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主要是指联邦政府建立“超级基金”, 通过对环保项目的转移支付来解决环保产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比如在污水处理方面, 美国建立了“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 从1987到2001年, 这个基金共向10900个清洁水项目提供了34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为了扩大基金量, 在50个设立该滚动基金的州中, 有34个州还通过发行“平衡债券” (用滚动基金中的1美元作担保发行2美元的债券) , 使其滚动基金的可使用资金共增加了44亿美元。

第二, 发行市政债券。美国在对环保事业发展的支持方面, 其资金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发行市政债券来完成的。如在饮用水和污水处理两个领域, 其项目建设资金约85%是来自市政债券融资。但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方面, 这一方式的融资仅占建设投资的5%~16%。

(2) 市场融资。第一, 排污许可证交易。在美国, 排污许可证的交易非常的普遍、活跃。美国排污权交易包括三种模式:排污削减信用模式、总量—分配模式、非连续排污削减模式。排污削减信用模式是美国排污权交易最初采取的模式, 总量—分配模式从1990年开始成为排污权交易的主要趋势, 这两种模式贯穿着美国二十多年来的排污权交易的实践。非连续排污削减模式近几年刚刚运用于实践, 它实质上是对ERC模式在灵活性上的改进。ERC模式即排污削减信用, 一般来说它是指由污染源采取自愿措施使其排放的污染低于允许的排放量而产生的差值;总量—分配模式是指政府用某种程序将有限的污染权发给污染者;非连续排污削减模式 (DER) 是最新的排污权交易模式, 是真实的排污削减, 来源于采取某项控制排污行动的前后实际的排污量的差值。

第二, 企业自筹。即企业自身进行一系列筹措资金的方式和方法, 如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企业上市融资等。企业之所以会自觉筹措资金投资于环保产业,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为了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利润、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需要。就拿美国的杜邦公司来说, 在20世纪80年代末, 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了该企业, 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 大力实施清洁生产, 发展环保产业, 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生产出了诸多被人们乐于称道的环保产品。

第三, 公私合作, 简称PPP。主要包括民营化、合同、租赁、新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法, 以及在发展援助领域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是一种主要为了分离管理权和所有权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形式。

2、日本环保产业融 (筹) 资机制

(1) 财政投资与贷款项目基金。财政投资与贷款项目基金作为一项政府贷款制度, 1960年在日本开发银行中建立了对公害防治对策给予资金支持的贷款制度, 主要用于帮助大企业进行公害防治投资。1965年, 专门帮助公害防治对策实施机构一一日本环境事业团 (JEC) 成立, 该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害防治的资金支持。与过去中央政府主要采取制定法规等间接措施相反, 现在情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中央政府也直接参与到项目之中。1970年国会通过了大量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生效后, 企业的公害防治投资直线上升。在私营企业的筹资过程中, 政府金融机构分担了一部分。

(2) 政府金融机构支持融资。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一是“数量补充”, 即在产业重建时期, 补足企业从私营金融机构得到资金的不足部分;二是对私营金融机构难以涉及的长期领域给予资金上的“质量补充”。起到“质量补充”作用的公共补贴制度, 与税收激励、安全担保和政府贴息制度一起, 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公害防治对策。在环保产业公害防治对策投资最高的时期, 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金融机构, 包括日本开发银行 (主要针对大企业) 、环境事业团 (主要针对中小企业) , 它们的资金占了总量的20%~30%。

(3) 会计预算。这主要针对的是日本环境事业团 (JEC) , JEC对中小企业的部分操作资金来源于政府的会计预算, 也就是说政府允许JEC在向政府投融资项目偿还借款时可以只支付一部分利息。

(4) 非政府组织 (NGO) 的融资。目前, 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日本, 环境NGO的活动领域广泛, 主要集中于自然保护、资源循环使用、美化环境、推广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开展环境教育等领域。日本的环境NGO之所以能在许多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 就是因为其设计了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这主要包括来自政府的项目经费、建立基金、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收益和社会捐赠等。

二、国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特点分析

1、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完全依赖于政府,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将目光投放于市场, 利用多元化的手段解决目前各个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环保产业投资主体上形成了以市场投资为主, 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辅的多元投资格局。

2、投融资方式多样化

在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方面, 各国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在一些公共设施领域及一些具有优厚回报率的产业发展方面, 商业公司、私人部门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而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等融资手段也不断地涌现。比如, 在新建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方面, 由于基础设施维修与更新的费用不断增加, 地方政府难以承担建设资金重负, 而地方纳税人可能不愿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 在许多情况下, 地方政府向使用者收费也不能超过一定程度。所以地方政府设法采用其它方式如建设—所有—运营—移交 (BOOT) 方式来吸引私人部门进入基础设施领域。BOOT项目是政府将设计、建设、投资、运营与维修以及潜在市场开发等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揽子方案交由私人部门实施。一般情况下, 在一段时间后 (称为特许经营期) , 项目将以低成本或无偿转移给政府。

3、投资力度大

据统计, 1995—2004年发达国家用于环保治理的费用年均递增14.5%, 而此前的10年仅为10.3%。同期, 发达国家私人企业用于发展环保产品 (服务) 的投资年均递增18.5%, 而此前10年为11.8%。其中, 德国增长最快, 近10年工业企业的上述支出年均增长25%。

4、政企责任明确, 发挥各自的效用

从目前各个国家的投融资主体以及投融资结构等方面来看, 政府和企业责任明确, 能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效用。比如美国, 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 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都是尽自己最大可能, 做好筹措资金、规划设计、统筹安排等工作;而相应的企业、商业公司以及私人部门, 则是在政府引导下, 积极投资于适合企业发展的产业方向。这样, 政府很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而企业则有效地在微观层次很好地完成了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关具体方面, 这种宏微观的结合, 也非常有效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Rouge河道走廊的治理, 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三、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不明确, 过度依赖政府投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应是环保投资的主体。但在我国, 企业缺乏环保投资的积极性, 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几乎全面推向政府, 政府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主体。但事实上, 完全依赖于政府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 甚至会出现效率低下、行动迟缓的现象, 污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例如2000年北京市的财政收入为324.4亿元, 财政支出为407.4亿元, 市财政一年用于建设的资金大约只有30—50亿元, 其中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只有十几亿元, 而用于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就更少了, 同北京市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相比, 真是杯水车薪。因此, 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投资确实难以满足环保要求的日益高涨。

2、市场手段运用不足, 效率低下, 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 企业缺乏环保产业的投资信心, 环保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加大,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 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了瓶颈效应, 阻碍了建设资金的投入。一是价格体系不完善, 价格与价值是脱离的, 价格由政府物价部门核准, 不以价值为基准, 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抑制了资金的流入, 因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可能产生收益的项目才能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二是投资管理体系不健全, 政企不分、权限不清、责任不明。政府同时行使两种权利:一方面行使社会行政管理权, 具有经济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又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 具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出资者的职能。以行政审批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投资机制没有根本改变,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不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广开投融资渠道, 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 我国繁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难以完成。

3、体制不顺, 缺乏配套的政策,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比如在有关费收、免税以及奖励政策方面缺乏与环保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当前我国对污染的税收偏低, 有关免税和奖励的具体事项不明确, 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不敢涉足环保领域。且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环境执法力度偏弱, 造成了许多企业没有主动增加污染治理投资的欲望, 企业环境投入有效需求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实现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对策

尽管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模式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要保证其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有效实施和贯彻, 则需要相应对策加以保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政府的宏观性引导, 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由于环保产业涉及面广, 亦需要各地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领导, 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制定相应的政策。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 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 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 (产品) , 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以满足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需要。同时, 制定和实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的有关措施。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 吸引更多市场力量进入环保产业投资领域, 以保证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 政府应当不断完善已有的保证措施、强化原有政策, 而且要制定和出台科学的、合理的新政策, 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保产业技术政策, 环境服务业政策, 环保产业政策和完善优惠政策。

2、多渠道筹措资金, 拓宽企业投融资思路

由于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一样, 都具有风险。因此, 许多民间资本对环保产业的投资持观望态度, 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民间资本的引入, 政府主要要在降低企业风险和保证收益方面要做好工作, 应允许投资者采用费用最小化、受益最大化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运营, 从而通过利润刺激其投资。政府应彻底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引入民间资本对环境投资的重要意义, 摒弃对其轻视的态度和不合理的看法。同时, 政府在民间资本进入环境投资领域方面, 要积极地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清除其发展障碍, 加以积极引导, 使企业在这一领域能够真正受益, 增强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积极性, 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扶持对企业投资环保产业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但在具体的发展方面, 还需要利用多种融资方式来保证其市场化运作的顺利实施。目前, 已有许多的融资方式, 比如BOT、BOO、TOT等。而通过大力发展BOT、BOO、TOT模式, 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在投资环保产业时的资金缺乏。对于想发展环保产业但资金紧缺的企业而言, 项目融资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当前,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这样成功的案例, 比如上海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 就是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来进行解决的。

3、树立科学的投融资观念, 提高投融资的效率

在对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方面, 出现了以下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一是环保产业是公共产业, 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因此, 其投资应该全部由政府来“买单”;二是环保产业的风险大、收益低, 对于投资者缺乏动力;三是环保产业就只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处理方面的投资能够取得效益, 其它的缺乏效益甚至无效益。当然, 对于这三种思想, 可把它归结为“投资主体唯政府论”、“投资效益缺失论”以及“投资结构片面论”。这三种思想之所以存在,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还被传统思想影响, 不能完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根据当前市场中的短期现象, 而得出不正确和不科学的结论所致。因此, 我们要摒弃这三种不正确的观点, 应当认清环保产业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环保产业是有风险, 但只要我们投资科学, 一样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环保产业不仅仅只局限在污染的治理方面, 还包括环境的服务产业、生态治理等, 这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不能“乱追风”, 只看到投资的眼前结果, 还要看到其长期发展趋势。

4、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保障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 为投资主体的进入创造条件。私人投资者对建设项目的兴趣、参与程度等都直接取决于有无良好的风险保障制度和优惠政策支持, 有无足够的需求量以形成可盈利的市场, 而市场又依赖于政府能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我国污水处理领域的实践看, 在发达国家, 该领域一直以其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小而备受资金雄厚的投资者青睐。但在我国缺少实际运作经验, 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规范, 其经营过程存在巨大风险, 包括业主变化、收费体系不健全以及各种政策的重大变化等, 致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投入的基本驱动力是利润, 是未来收益权。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必然导致投资者裹足不前。从目前情况看, 要吸引多元投资者, 一是要尽快解决投资主体的独立法人地位及平等的国民待遇;二是要确定与投资主体的收入密切相关的权益及债务;三是要制定投资者取得投资回报的保障措施。

摘要:环保投资不足和资金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筹资机制和投资模式进行分析, 得出国外环保产业融资方式基本呈现的四个方面的共同点。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所遭遇到的问题, 并相应的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国际比较

参考文献

[1]刘鸿亮: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趋势、问题分析及对策[C].两岸四地环境论坛, 2005-11-18.

[2]操家顺、薛人杰:试谈排污交易削减非点源污染[J].水科学进展, 1999 (4) .

[3]陈吕军等:美国环保产业发展概述[J].环境保护, 2002 (9) .

[4]李启家、罗吉、吴志良:我国环保产业化的法律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1 (12) .

[5]曾贤刚:环保产业运营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傅涛、陈吉宁、傅平:城市水业的BOT及其法律问题[J/OL].中国水网.

国外融资 篇7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困境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3年1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 至2012年底,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 比上年底增长32.07%, 出资总额1.1万亿元, 增长52.07%。总体上来说,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十分迅速, 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资金则成为了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直接制约了合作社实力的壮大。以辽宁省为例, 截止至2010年5月, 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053个, 社员共48.2万户, 合作社为社员及非社员农户代购农资约35.56亿元, 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约89.8亿元, 从流动资金占有量上来看, 合作社融资需求很大;全省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的县级信用联社共26家, 仅有144个合作社以法人身份获得了贷款, 占合作社总数的3.33%, 金额也只有8036万元, 占合作社贷款总量的16.57%, 远远低于合作社的融资需求。除了贷款之外, 面向社内或者民间融资不失为一种方法, 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没有关于合作社是否能开展合作融资的规定, 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合作社及社员产生很大影响, 因而这条途径就显得非常没有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陷入融资困境的原因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状况影响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1.合作社一般规模小, 还款能力低

虽然从增速上可以看出农民对建立合作社的热情十分高涨,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实力弱, 对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因此金融机构对其贷款的风险就相对较高。

2.运作机制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致富, 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体形式。但不少农业合作社名不符实, 比如合作社仅仅承担了农产品收购站的角色, 部分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压价, 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而且农业合作社科技化不足, 所应用的科技成果大致是西方国家30-40年前的水平。中小型合作社大多尚未顾及发展策略思考, 依然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看做是区域性的甚至是一个自闭型的地方小生产组织, 服务体系仍然有较大缺陷。

3.合格抵押物缺失

合作社在向银行或信用社融资时, 一般需要把加工或收购农产品的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等进行抵押, 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承包租赁的农户、企业只有土地的使用权, 而没有将土地资金作为抵押、入股或转让的权利。再加上抵押品位于农村, 评估较为困难, 抵押物变现难度较大, 导致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不高, 贷款审批较为严格, 授信成功率较低。

(二)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1.资金供给不足

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部分机构成功摆脱历史包袱, 改革成功甚至上市, 但依旧有很大一部分落在后面。而且在我国涉农金融机构中, 能够真正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比较少, 这样的农村金融融资渠道自然也不能满足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

2.资金外流

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靠天吃饭的成分较大, 从而一方面导致农业本身难以实现较高的经济收益, 实现资本积累。加之农业被视作国民经济中的基础部门, 在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 政府往往会采取转移农业剩余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导致农业内部资本的外流, 在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之后, 农业的弱质性显现, 比较利益降低, 贸易条件恶化, 使得农业失去了原本的主导地位, 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相对下降。同时, 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和长周期性, 造成了农业中资金利用收益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面对各种贷款需求时, 自然会选择风险小, 回报大的贷款项目, 因而能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资金少之又少。

3.与农业生产的节奏不合拍

由于农业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因此农业贷款不像其他行业一样, 可以按部就班等待款项申请的批准, 它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而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时都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以免形成坏账。这就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更困难。

(三) 双方信息不对称

由于缺少中间组织的推荐和介绍, 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适合自己的金融政策,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不了解各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造成信息不对称, 使得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的几率降低。

(四) 法律保障不够

2007年, 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给予了合作社法律保障。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介于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之间, 对这部分法人, 现行法律关于法人分类和法人登记制度的框架中并没有纳入, 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一个巨大的发展障碍:融资和税收优惠问题。由于两者之间界限模糊, 所以一般很难享受政府在税费、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国外农民专业组织融资经验借鉴

(一) 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合作社质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谋取共同的经济、社会利益, 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资源联合而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因此要本着合作制而不是集体制的原则, 保持社员的独立经营地位, 绕开中间商的盘剥, 建立规范民主的制度, 科学管理, 服务农民。积极引进专业技术、营销人才, 增强自身实力, 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我国的分散农户经营规模狭小, 不具备美国农场主那样较高的资信水平, 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使农业信贷市场出现了逆向选择现象。所以, 有必要把我国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形成固定的合作组织, 这样就能化零为整, 把农户的资信整合, 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桥梁。

(二) 建立专门而有效的金融体系, 解决合作社贷款困难的问题

美国作为一个号称“农业世界冠军”的国家, 农业相当发达。它将合作社进行分类, 其中有一种称为“信贷合作社”, 它的职能是帮助农场主解决各类融资、贷款等问题, 是美国“农业合作信贷体系”中的骨干机构。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真正的农场主合作社而不是农场主个人才有资格向合作社银行申请贷款, 农场主需要向获得贷款的自己所属的合作社申请贷款。还有一种是农村电力和电话合作社, 无论是合作社, 还是公共电力网、电话公司, 凡为无电的农村地区集资建设电力和电话线路及有关设备的, 均可获得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的贷款。

丹麦虽是一个国土面积仅为4.31万平方公里的小国, 但却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强国。可以这样说, 没有合作社就没有丹麦现代化的农业, 没有财政金融与保险对农业合作社的强力支持就没有丹麦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它设立了专门的农村金融支持机构:丹麦农业抵押银行, 以及专门的农业保险:大灾保险及止损再保险, 来为国内农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并将农民损失降到最小。

法国的相互信贷合作社和法国农业互助与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业信贷业务几乎占了全法整个农业信贷业务的100%。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也很发达, 每年给70万农民提供农业保险, 还给社会其他组织提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成为为农服务的重要内容, 并以此为依托, 开展综合服务, 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

由此可以看出, 每个合作社发展很好的国家都为合作社建立了专门而有效的金融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因此, 我国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加强市场调研, 探索完善的担保和保险机制。由于我国农民所拥有的土地都是集体制, 无法进行抵押, 因此, 应使但凡法律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 都可作为贷款的抵押物。支持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探索建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和保险公司等各有关农村市场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合作机制。

(三)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

丹麦所生产的农产品中大部分都用于出口, 对国际金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为了增强其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补贴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各种专项种植, 并特别重视农民的继续教育, 而合作社就成为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

法国在每个农业合作社成立之时都根据人员的多少进行补贴, 并对农业的各项税收给予优惠, 还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制定新的优惠补贴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农业遭受重创, 为了鼓励农业生产的复兴, 从此美国开始对农业进行多方位补贴, 不仅局限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储存, 还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流通运输。

这三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但它们没有因为第二、第三产业发达而忽略第一产业的重要性, 政府都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也不能为了发展二、三产业, 而把资源都从农业中转走, 地方政府不能只注重工业而忽略农业。从2003年开始, 中央财政开始从预算中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 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要争取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 对专项资金的额度、增长幅度加以明确规定, 制定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管理办法,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提供完备的法律支持

美国于1971年颁布的《农业信贷法》严格规定, 只有80%以上的投票权掌握在农业生产者或合作社联盟手中, 且至少有50%的业务是在其社员之间进行的农业合作社才能向合作社银行申请贷款。1980年颁布的《农业信贷法》修正案明确要求合作社银行要为农产品的出口提供金融服务。

在法治社会中, 任何事物只有有法律具体规定了之后才有可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虽然我国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但是关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规定还未出台, 并且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权利义务、风险防范机制等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因此应完善相应的法律建设,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与各金融法律法规联系起来, 明确银监会对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监管, 保障合作社的融资来源, 规范资金的运用范围和权力, 依法保护信用合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细婷, 谢元态, 易欢.丹麦农业合作社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启示[J].海南金融, 2011 (2) :61-65.

[2].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政策研究[J].三农金融, 2010 (10) :49-52.

[3].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8) :40-43.

[4].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 2008 (4) :26-30.

[5].易欢, 谢元态, 于细婷.法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启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1 (8) :59-61.

国外融资 篇8

1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

1.1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由法律来确定中小企业的基本政策方向和政府管理原则,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证。美国政府以《小企业法》(1953)作为其指导中小企业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先后颁布了《小企业融资法》《机会均等法》《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投资经济政策法》《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法》《中小企业投资鼓励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日本就设置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颁布了《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国民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1953年还制定了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机构借款的债务实行担保的《信用保证协会法》《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纲要》《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等。

1.2 健全的信用担保制度

发达国家虽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但最主要的形式还是提供担保支持,信用担保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经过国外发达国家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充分证明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有效弥补中小企业融资无担保、无抵押的缺陷,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设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民间设有52个信贷担保公司,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全国性的“信贷担保协会”,共同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美国信用担保体系较为完备,建立了低、中、高3级担保体系,分属于社区性、区域性、全国性,分别由社区、地方政府和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操作、管理。

1.3 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都是政府对企业采取的财力资助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资金的积累和成长。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不同程度的对中小企业实行的财税优惠政策。美国对中小企业的R&D投资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企业可按科研经费增长额抵免税收,地方政府对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地方税。英国的中小企业的税率为20%,比大企业少10个百分点。加拿大为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税后资金进行投资和扩张,联邦政府公司所得税率由29.12%降为13.12%,省级政府公司则平均从14%降为8%。法国中小企业每新增一个就业机会,政府就会给予2万~4万法郎的财政补贴,对3年内增加30人以上从事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可补贴其投资的25%。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科研项目每年补助3万元,对因产品创新购买专利的补贴3 0%的专利费,对科技创新的研发费用补贴50%。

1.4 畅通的风险投资渠道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高风险、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趋势。美国的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目前有中小企业投资公司360余家,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6 000余家,他们一方面为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无担保或担保不充分的贷款,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对勇于进行创新投资的中小企业投入资金以获取高额回报。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提出了中小企业要实现知识密集化、高新技术化的政策,鼓励政府金融机构向新兴的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目前,英国的风险企业已达2万多家。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由100多家从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小型金融公司组成的风险资本协会,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1.1 以内部融资为主,自有资金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部融资。据有关材料统计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业务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却不足1%,内部融资和自有资金成为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毕竟有限,这种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和积累的增长方式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2.1.2 外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外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企业生产经营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中有98.7%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但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流动资产变化大,可抵押的资产相对较少,而且资信等级低,对银行而言,信贷风险加大,监控成本也比较高。因此,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放贷。即使愿意放贷,也基本限于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

2.1.3 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有限

企业的融资结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改善。据有关调查显示,自由资金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平均达到49.3%,银行贷款占38.6%,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比例仅占0.03%。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占比过高,而直接融资比例太低。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结构不断完善,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块的推出无疑对优秀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仍然有限,门槛虽然逐步放宽,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门槛仍然过高,多数中小企业依然很难利用正式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

2.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2.1 中小企业经营具有不确定性,信贷风险较大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抗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较大。二是融资担保和抵押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抵押不动产,也难找到有实力的大企业作为担保人,因此融资时难以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抵押品和有效的担保。三是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用途不规范,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个别企业存在骗贷、逃债、拖债等行为,严重损坏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基于以上因素,金融机构为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一般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

2.2.2 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用担保放大系数低,功能不完善,管理亟待加强。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的额度控制上,政府的财政性担保一直以来都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资本型的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所占份额不足,政府行政干预依然突出。由于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信用担保机构提高担保费用,将其作为资金补偿和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担保期限短且品种少,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抑制了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了担保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2.3 金融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制度缺乏。我国虽然建立了政策性银行体系,设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但中小企业不是其主要的贷款对象,虽然也有金融支持,但是它们所设立的贷款条件对中小企业来说比较苛刻。二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城市商业银行制度不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本应该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却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担保的风险系数较低的国有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更加严峻。三是缺乏功能定位明确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我国虽然形成了由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组成的较为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但由于其功能定位的偏差、市场结构等制度缺陷,难以有效地对广大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

3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规体系

营造良好的融资法规环境,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保证和重要途径。可以着重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强反垄断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尽量减少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遭受不公正待遇。二是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切实增强现有相关法规实施的可操作性,避免法律、法规束之高阁。三是重点制定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一是规范税收制度,加大税收优惠。例如,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增加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专项资金覆盖面,使创新优惠政策惠及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例如设立就业补贴、研发创新补贴、出口补贴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研发与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创汇。三是加大政府贷款援助力度。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的初创、技改和出口获得贷款。

3.3 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担保难是当前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担保难问题,必须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完善《担保法》,引入动产抵押担保制度,逐步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二是由政府出资,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制定行业准则和标准,规范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担保机构资信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大力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宣传和执法,切实维护担保信用关系,保护债权人和担保机构的合法利益,使法律真正成为建立有效责任追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追究和惩罚机制的有力武器。

3.4 构建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从国外经验看,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不太容易,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一是主板市场要适当扩大中小企业的上市比例,对那些发展前景好、经过风险投资评估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应适当降低上市条件,为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二是加强二板市场建设。建立高效的监管体系和风险监控运作机制,使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规范有序,有效防范风险。三是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大力拓宽中小企业海外融资渠道。

3.5 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更依赖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通过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组织三方的参与,充分发挥各自所长,联合共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推动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根据中小企业的需求自主建立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市场、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三是推动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摘要:融资难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文章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成熟经验与措施,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聂小红,雷静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 2010(9).

[3]吴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4]白慧华.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

[5]赵迪琼.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32).

[6]吴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7]张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科, 2010(4).

国外融资 篇9

一、国外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主要做法

(一) 政府促进融资的政策环境和对企业的直接支持

1.立法支持和税收优惠。

美国《机会均等法》、《中小企业贷款增加法》, 日本的《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国民金融公库法》等都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作了相关规定。1978年, 美国劳动部《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允许养老基金购买小企业、新企业和创新基金发行的证券。在税收方面, 日本在企业技术转让收入方面按一定比例可减免税费;美国的《国内税法》, 允许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达2.5万美元的投资者从一般收入中冲销由此项投资带来的任何资本损失;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 养老基金、大学和慈善机构等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不必交纳所得税;英国对风险投资信托实行全面税费豁免;新加坡规定风险投资最初5~10年完全免税。发达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融资的一系列立法和优惠政策, 确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给予了融资方面的各种扶持和保护。

2.政府财政和政策性银行支持。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通过各种贷款计划为那些融资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 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日本政府财政拨款建立的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8个政策性金融机构, 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融资,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德国拥有很多联邦或州政府背景的政策性银行, 它们大多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 其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德国政府本身还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直接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

(二) 促进银行信贷

1.大力推动信贷担保。

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率较高且效果较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是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来实现的, 它在全国有2000多个分支机构,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信用担保体系, 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提供广泛的服务。“美国大部分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参与了联邦政府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联邦政府每年都有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的预算拨款, 以补充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基金。日本成立的信用保证协会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公共信用保证的政策性担保机构, 信用保证公库则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险。这种担保与再担保模式为商业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证。德国担保体系是建立在行业自助组织的基础上的;联邦政府则拿出一部分资金, 以低息长期责任贷款的方式对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和再担保, 用以冲销部分担保损失。此外, 国外政府还推动以知识产权作为贷款担保。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按鉴别和定价的制度, 而且设立可信用担保基金, 由该基金为所鉴定知识产权价值的一定比例提供担保。

2.发展中小企业银行。

20世纪90年代初, 印度对银行业进行改革, 打破金融垄断, 发展私人银行, 使得中小商业银行数量显著增多, 覆盖到很多地区。印度商业银行65%的贷款都贷给了私人和私营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银行的大量资金支持。日本有大量的普通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金融通。70年代后, 除了地方银行外, 都市银行也开始向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业务, 到90年代初期, 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已占其贷款总额的50%以上。美国许多城市的商业银行均设有专门的部门,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短期贷款, 成为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重要补充。

(三) 政府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1.鼓励风险投资。

1992年美国通过了《小企业权益加强法案》, 政府对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资本支持方式由贷款方式转为以权益方式为主提供资本。主要采用优先股形式, 通过优先股, 政府可以享受小企业投资公司的累积分红并分享其长期利润。这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建立和发展, 吸引了更多的私人资本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截至2005年, 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 每年为1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新加坡政府规定, 凡投资于高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 连续亏损三年者, 可获得50%的投资补贴。国外政府广泛通过资金引导和直接投资促进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世界经合组织 (OECD) 国家的政府每年大约将3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1993年, 以色列政府出资1亿美元支持创立了一个专门投资于高技术企业的风险基金, 即Yozma基金。随后, Yozma基金按照政府资金 (40%) 与外资和本国私人资本相结合的模式, 先后组成了10个混合型的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大力支持的风险投资的发展, 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2.发展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创业板市场。美国1971年建立的NASDAQ市场, 基本上专为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筹资服务。1992年设立的小型资本市场, 其上市标准更低, 没有业绩要求。截至2006年底, 3133家公司在NASDAQ挂牌上市, 2006年全年的成交量达到3107亿美元。在NASDAQ上市的大部分都是高科技公司, 上市融资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注入了大量资金, 很多人将NASDAQ市场称之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摇篮”。英国另类投资市场 (AIM) 成立于1995年6月, 是伦敦国际交易市场为中小发展型公司设立的, AIM对上市公司规模、公司收入标准、公司收益标准、公司股份转让及公众持股的最低要求都没有规定和限制, 能较好地满足成长性高科技公司的上市要求。目前, AIM的上市公司有1177家, 其交易异常活跃, 也是全球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之一。

3.设立场外交易市场。

美国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有OTCBB (Over the Count Bulletin Board) 和Pink Sheets。1990年NASDAQ设立了OTCBB市场, 专门为未能在全国性市场上市的公司股票提供一个交易的场所, 后来, OTCBB独立出来, 自主运行;Pink Sheets (粉单市场) 是由私人设立的全国行情局于1911年成立, 为未上市公司证券提供交易报价服务。英国为更初级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未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Off-Exchange, 简称OFEX, 创立于1995年, 其目的是为那些未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或AIM市场进行挂牌交易的公司建立的一个可出售其股票、募集资金的市场, 市场准入门槛低、层次更初级。“成熟的证券市场体系里, 场外交易市场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美国场外交易量占全部证券交易总量的70%以上”, 成为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和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

二、国外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

(一) 加强和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促进工作

1.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政策的完备。

在企业融资方面, 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 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支持。在创业投资方面, 出台《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相关配套规章,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在税收政策方面, 对风险投资家的劳务报酬所得及资本所得, 要给予税收优惠。在融资担保方面, 要修改《担保法》, 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用担保领域, 为信用担保提供法律支持,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获得贷款等。

2.健全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规模, 将信用担保体系尽可能覆盖到所有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或互助性担保机构, 大力开展担保业务, 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建立再担保机构, 引入国家信用对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借鉴美、韩经验, 建立健全鼓励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项目, 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3.推动政策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

借鉴日、德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促进融资的有益经验, “推动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 用于项目的参股投资;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 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 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

4.改进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要实现技术产权的证券化和标准化, 取消“不得拆细、不得连续、不得标准化”的规定, 或者至少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限制, 对挂牌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产权实施证券化和标准化, 将企业的股份分为等值、同质的单位, 以提高产权的交易效率;同时, 加强各地产权交易市场的横向联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推动构建全国性的信息平台, 提高技术产权项目交易的市场有效性。

(二)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促进体系

目前,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促进工作尤其关键的是建立起融资促进体系, 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得到科学、完整、持续的解决方案。

1.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做好企业融资促进工作

成熟的信用体系建立后, 必将极大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工作的开展。首先, 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有效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民间资金投资;其次, 权威的信用产品能够有效克服由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种种金融交易困难;第三, 纳入信用体系管理、具备良好信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以获得政府、银行等资助和贷款。在直接融资方面, 也会得到更多资本的青睐, 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和时效。

因此, 政府部门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倡导信用观念, 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加快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 依法进行信息披露;规范发展信用机构, 提供社会化信用服务;大力推动信用产品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中的应用;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信用体系为主的社会信用体系, 为贷款、债券、信托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各种融资工作的开展创造基础条件。

2.以发展创业资本市场为主导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创业资本市场从组织形式看, 包括创业板市场、创业投资市场和天使资本市场, 分别为种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企业提供融资, 有效解决了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 创业资本市场为主板市场输送了大量优质上市公司, 推动了投资退出渠道建设, 带动了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 为其它直接融资手段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还通过其完善的投资选择机制, 满足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 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如何去发展创业资本市场呢?除了已采取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之外, 还要对创业投资造成的损失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后的再融资提供担保, 以降低创业投资的风险;要允许创业投资机构通过发行权益债券、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发展多层次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退出市场。加强对天使投资的宣传教育, 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加入;推动国家在法律上加强对天使投资人投资权益的保障。要推动尽快建立创业板市场, 将市场机制作为创业板市场主体培育、资本募集、激励和约束以及资本回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重点支持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3.以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为关键点促进企业间接融资

中小商业银行是促进企业间接融资的关键手段。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 中小商业银行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方面具有信息上的优势, 对地方中小企业的资信和经营状况了解得十分清楚,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方式”。其二, “中小商业银行决策层少, 业务比较集中, 决策效率高, 同样的技术条件下业务调整相对较快”, 在为高新技术企业这种缺乏稳定性、融资需求个性化的企业服务方面具有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加突出的优势。

因此, 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首先, 要引导现有商业银行明确市场定位, 加强业务创新, 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资金结算服务、财务顾问服务, 方便企业经营中的资金使用, 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 定期为企业财务状况作风险分析, 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 要组建中小企业银行, 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参股, 使这类中小企业银行从组建开始就避免出现资本金不足的问题;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与税收优惠, 要求其在资金投向上对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持一定的比例;引进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提高银行治理水平。

摘要:该文从融资环境、政府直接支持、促进银行信贷以及促进直接融资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外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面的主要经验、做法, 提出我国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面, 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加大工作力度, 改进融资促进措施, 建立比较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促进体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政府,融资促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增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07, (6) .

[2]于春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

国外融资 篇10

一、英国模式:完全私有

英国模式指完全私营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英格兰和威尔士实施的模式。这些地区的水务公用事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制为私有股份公司上市, 并且设施由私营公司进行管理。

1. 英国水务行业发展历程。

二战前后,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增长的推动, 英国水务行业呈现高度分散的格局, 拥有超过1000家的供水实体和大约1400家排水实体。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 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 水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水法, 实际按流域分区管理, 合并、整顿, 成立了10个水务局, 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区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 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 统一管理, 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 而是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在1986年政府宣布通过立法使水务局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 其目的是使水务局可不受对公共部门的财政限制和政府的干预。在1989年水法颁布后, 水务局便成为国家控股的纯企业性公司并改称为水务公司, 负责提供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供水及排污服务。到1995年, 政府出售了其持有的水务公司股票, 实现了从私有化的水务公司中完全退出, 扩大了水务公司股份在资本市场的活跃空间。

2. 英国水务行业投融资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的私有化改革以后, 股权融资成为水务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 政府补贴基本取消。同时, 对水务行业的投资额不断增加, 上世纪80年代, 处于国有化时期的英国水务行业年投资额仅为17亿英镑 (按2006年价格指数计算) 。而市场化后的1990年至2005年, 英国水务公司共投资500亿英镑, 年均投资额33亿英镑, 几乎翻了一番, 大大弥补了过去的投资不足。

英国在实施私有化的同时大力加强了投融资监管, 以资本结构监管为主, 辅以一系列相关的监管工具, 包括受监管业务隔离原则、特别行政管理、危机预警机制、信用评级要求、资本维护共同框架等。OFWAT (英国水务管理办公室) 每隔5年都要公布一次草案, 规定水务公司可征收的水费、用于投资的资金额, 以及可赚取的利润额等等, 由于监管机构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实施时间表, 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在过去10年内水务行业单位成本每年下降3%。

3. 英国模式投融资特征。

英国政府将水务产业投融资责任全部转移给水务公司, 政府负责对水价和投资的监管。这种完全私有化的水务项目投融资模式同时也成了水务监管体制最为科学和完善的国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水务投融资的完全市场化和水务监管的政府化实现完整结合。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在水务产业投融资方面各司其职, 保障了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二、法国模式:特许经营

法国水务模式是在保留产权的公有性质前提下, 通过委托经营合同引入私营公司参与水务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法国模式的本质是将水务产业设施外包给私营企业, 但是私营企业不能拥有设施的所有权。

1. 法国水务行业发展历程。

法国早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水务私有化, 但法国与英国不同, 法国水公司没有完全私有化。政府不仅直接管理供水, 而且直接投资经营。20世纪80年代前, 法国水务市场上有6家私营公司, 他们有能力管理整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所有活动。80年代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并购重组后, 法国只剩下三家私营公司, 分别是威立雅水务、苏伊士水务和萨尔水务。威立雅水务与苏伊士水务是全球最大的两家水务公司, 各自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水务业务。

2. 法国水务行业投融资方式。

法国水务资本投资的资金筹集方式因管理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特许经营下, 私人公司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为投资需求进行融资, 而不能依靠公共资助的渠道解决;在承租或市镇公有水务公司管理方式下, 市镇当局和联合工会则承担共同筹资来新建和改造基础设施。

在政府补贴与贷款方面有三种形式。 (1) 各级政府拨款与贷款:通常以补贴的形式从政府财政预算中拨款, 或者发放低息贷款。 (2) 流域水资源管理局补助与贷款:流域水资源管理局代表国家接受地方省区上交的部分税款, 征收水税和污染税, 收取资金大部分以补助和贷款方式提供给地方政府, 用于水务开支。 (3) 国家水基金:法国设立了专门的水基金和流域水基金, 用于水科研、水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等。

整体来说, 政府补贴在水务公司整体资金来源中仅占较小份额, 公司巨额投资所需资金更多地需要依靠其实力和市场途径予以解决。法国三大水务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因此股权融资是其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3. 法国模式投融资特征。

法国模式是典型的特许经营模式。法国政府以委托管理的方式, 通过与私人公司签订合同, 将水务项目建设和经营责任转移给受托公司, 同时遵守全成本原则, 从水价机制中补偿水务项目投资的资金回收。法国模式的特点:强化了准入监管, 通过项目经营权的初始竞争控制成本, 同时实现了水资源和水务设施的政府控制。

三、美国模式:公有为主

美国目前的水务产业主要采取的是公有为主的模式。美国大多数水务资产仍属于市政当局所有, 有关部门从各州获取水权, 再逐渐分解, 最终落实到用户。

1. 美国水务行业发展历程。

美国水务行业经历了“私有为主—私有与公有共存发展———公有为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60年代之前, 美国饮用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地方政府或私人部门。

1972年, 美国把公共污水处理设施、下水道和流域水环境整治统称为“清洁水领域”。长期以来, 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 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 用于清洁水项目的建设。

20世纪70、80年代, 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 从联邦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中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 用于清洁水项目的建设。这段时间, 全美制定了数以千计的地方污水处理计划和污水基础设施扩建计划。

到90年代, 尽管联邦政府继续确认新的投资需求, 制定新的法令, 却不再为这些新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不得不增加资本投资, 地方政府和私人部门几乎承担了持续增长的全部运营成本。联邦支出不断减少, 比80年代降低了近70%, 地方支出迅速增加。

2. 美国水务行业投融资方式。

目前, 美国的水务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联邦政府提供拨款和长期低息贷款;二是发行市政债券;三是水务公司通过发达的资本市场, 利用股权和债务形式筹集资金。美国水务企业对投资人没有特别限制, 既允许一般的公众、机构投资人和风险基金进入, 也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追求稳定长期收益的投资人持股。美国水务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有如下几种: (1) 建设拨款项目 (Construction Grants Program) 。这是20世纪70、80年代时联邦基金的主要来源。1972年-1990年期间, 全美制定了数以千计的地方污水处理计划和污水基础设施扩建计划。建设拨款项目是联邦基金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 1973年—1979年联邦政府向各州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供的资助为282亿美元, 80年代后逐渐降低。1990年, 根据《清洁水法案》 (1987) 修订, 美国国会决定停止建设拨款项目 (除哥伦比亚地区、维京群岛和外太平洋群岛外) , 由州清洁水周转基金提供贷款。 (2) 州清洁水周转基金 (CWSRF:Clean Water State Revolving Fund) 。该周转基金是根据1987年美国的《清洁水法案》 (修正案) 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拨款并逐步在各州建立起来的。根据规定, 州政府拨款为联邦政府拨款的20%。州政府设立各自的管理机构, 并根据本州的具体情况决定资金用途和申请流程等。在美国大多数地区, 州清洁水周转基金已经取代了建设拨款项目为市政污水处理设施提供资金。据统计, 从1987年到2007年, 州清洁水周转基金共向20700个清洁水项目提供了63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3) 州饮用水周转基金Drinking WaterStateRevolving Fund (DWSRF) 。该周转基金是根据《安全饮用水法案》 (修正案) 于1997年正式成立, 为饮用水系统提供资金, 资助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根据州饮用水周转基金 (DWSRF) 2008年发布的年度报告, 截止2007年, 州饮用水周转基金的可贷款总额已经达到144亿美元的规模, 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从基金设立的1997年至2007年, 基金共支持了5550多个健康保护项目, 援助资金达到126亿美元。其中与小社区相关的项目和援助资金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援助资金总额的72%和39%, 有效支持了各州改善公共水务系统的活动。 (4) 资本市场融资。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资本市场, 政府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投资水务行业。在美国水务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私有水务公司主要是通过发达的资本市场, 利用股权和债务形式筹集资金。以美国水务公司为例。美国水务公司 (American Water) 建立于1886年,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是目前美国国内较大的私有水务公司。根据其2008年的年报, 其总资产为1323.2万美元, 其中短期债务为47.9万美元, 长期债务为464.8万美元, 股权融资410.2万美元。

3. 美国模式投融资特征。

美国的水务产业主要采取的是以公有为主的混合经营模式, 主要的投融资途径有:对大多数市政当局所属的水务资产, 市政当局发行市政债券、州政府以州周转基金为支持发行杠杆债券;对于私有水务公司, 政府核定固定的投资收益率,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务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时,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合建立的两个基金在水务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很值得我国水务产业借鉴学习。

四、荷兰模式:完全公有

荷兰的水务模式是全球水务行业中另一个成功的范式, 其主导模式是公有水务公司, 荷兰水务公用事业遵循公司法组建有限公司, 股权所有者是地方政府、省政府, 少数情况下还有代表中央政府的机构。

1. 荷兰水务行业发展历程。

荷兰早在形成政府以前就建立了水务委员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荷兰人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治水经验。荷兰的水务行业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1854年~1920年, 这一时期大多数水务公司采用的是完全私有管理模式。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家们自发地建立了自来水供水系统, 所需资金来自市政府预算和当地的金融家。阶段二:1920年~1975年, 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水务公司采用完全市政府管理模式, 公有水务公司开始出现, 完全私有管理模式逐渐减少。阶段三:1975年~现在, 在这一时期公有水务公司获得了主导地位, 相关法案的颁布和执行推动了水务公司纵向整合的力度, 1975年, 政府规定由省政府在必要时候引导水务公司的重组工作, 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从最多时的两百多家减少到1994年的40家, 在这40家企业中, 有32家为公有水务公司, 为多个城市提供水服务, 另外有6家是完全公共管理的, 只有两家是私营的企业。

2. 荷兰水务行业投融资方式。

荷兰公有水务公司一般只能从荷兰的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渠道获得投资资本。与其它行业相比, 水务行业的贷款有着非常优惠的条件, 不仅不需要像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行业的公司那样必须有政府担保才能贷款, 而且还能获得比其它私有企业更低的利率优惠。同时, 由于具有政府支持下的垄断组织、省市政府的所有权以及稳定的市场需求等因素, 使得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愿意为水务公司提供优惠的贷款。

3. 荷兰模式投融资特征。

根据荷兰公有水务公司的实际结果来看, 公有水务公司的成本回收和运营状况明显优于完全公有事业单位, 同时, 这类公司并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因而减少了法国模式和英国模式所固有的滥用垄断权力等问题。公有水务公司的水务投资一般具有地区性限制, 无论是所有者, 还是运营者, 都没有兴趣把投资业务推广到海外地区。

五、国外水务产业投融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各个典型国家的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 可以发现, 无论哪个国家, 任何一种投资模式的兴起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 这种投融资模式的演变受到本国实际情况、资金需求、基础建设、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表1对上述几个国家的水务行业投融资特点进行了总结。

尽管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各种模式有所差异, 但一个共同之处就是, 作为半公共事业的水务行业, 其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要求政府资金拉动社会资金投入, 同时要保证市场的有效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总结各国的实践和经验, 对我国的水务产业投融资可以有如下一些启示。

1. 政府控制和市场运行相结合。

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是完全市场经济体制, 但根据水务的资源特性, 对水务机构的管理和水价政策仍在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内。无论是实行完全私有的英国模式、特许经营的法国模式、公有为主的美国模式、完全公有的荷兰模式, 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将政府控制和市场的有效运行相结合, 通过政府政策, 保障水务这种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的同时, 保证市场的有效性。政府对水务投资、水费价格等指标进行宏观控制, 各水公司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这种政府控制和市场运行相结合的策略, 对水务产业这种半公共事业的健康有效运行非常重要。

2. 创新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

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展、分工负责的投融资机制, 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国际上通行的地方政府水务融资手段—市政债券、地方专项基金在我国不能发行, 从而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商业融资能力;融资机构上过度依赖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 利率过高, 周期过短。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可利用的政策性融资力量与渠道有限, 企业债券和股市融资的门槛过高, 不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在我国水务产业中成立产业基金, 以点带面, 并逐步总结经验。同时,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 抓紧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完善产业基金的多元化退出机制, 真正发挥好产业基金的核心作用。以投融资模式创新为突破口, 建立和发展水务产业投资基金, 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发展, 提高水务产业效率。

3. 投资主体多元化。

纵观各个国家的成功模式, 水务产业的投资主体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包括政府直接投资、机构投资者投资、私人投资、资本市场融资、各类基金投资等。近年来, 我国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养老保险等资金规模增长迅速, 但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制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等利率固定的投资渠道, 这一规定确保了保险资金的安全, 但同时也排除了保险资金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可能。因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运用都面临着渠道狭窄、收益较低的问题。有必要扩展投资渠道, 在我国实现水务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4. 加强水务投融资监管。

水务行业是公用事业, 市场化进程必须保证普通群众的公共利益, 因此, 在水务行业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必须对水务的价格、水质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纵观几个典型国家, 水务产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务监管程度直接相关, 尤其英国所采用的完全私有化的水务项目投融资模式, 同时也成了水务监管体制最为科学和完善的国家。我国的水务监管体制落后、监管缺失和监管错位等问题, 成为影响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 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务监管体系, 这一监管体系的建立, 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水务产业投资人的利益, 也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实现。

摘要:水务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受水务产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和各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行业演变历程等因素影响, 国际上水务产业投融资并无统一模式, 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水务产业运营模式有:以英国为代表的完全私有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特许经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公有为主模式、以荷兰为代表的公有私营模式, 各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各自的投融资方式, 文章主要对这几种国际流行的模式进行分析, 并从中发现对我国水务行业投融资的启示。

上一篇:教育的“道”下一篇:选择适合你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