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节

2024-09-05

经济环节(精选十篇)

经济环节 篇1

一、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虽然我国征收证券交易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我国的证券市场实施必要的调控, 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及有效运行, 然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导致证券交易税的征税对象和税收来源不断增加, 从而使得证券市场税收所产生的财政收入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所以导致证券交易税的财政收入职能不断增强, 证券交易税也因此成为我国聚集税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对我国证券交易税的税收收入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 最终可以综合体现为税基和税率两个层面。

从税基的角度分析, 证券市场的规模大小、证券交易量以及证券价格水平的高低等均会对证券交易税产生影响;从税率的角度分析, “拉弗曲线”原理同样适用于证券交易税的税率影响分析, 因此, 证券交易税的税率高低要适中, 如果证券交易税税率太高将会大幅降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从而会造成证券税收收入的下降。税收实践显示, 我国政府不应对证券交易税的财政收入职能寄予太高的期望。

因此, 对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财政收入功能结论如下:从长期考察, 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收收入未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其占财政税收收入的比例不大, 是一个小的税收种类, 并且由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收收入具有波动性, 其在财政税收收入中也不可能占有重要位置, 因此, 其不可能被作为我国的一个主要税收种类。

二、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虽然证券交易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税负的公平, 但证券交易税不可能成为维护及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因为证券交易税的征收对象是证券交易行为, 只要证券投资者进行了证券买卖交易行为, 就需要对其征收证券交易税, 而不论证券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是否取得收益, 因此, 证券交易税的征收对那些未取得的证券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增大了其亏损, 从而加大了证券投资者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不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所以, 证券交易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马太效应”所蕴含的富人会变得更富、穷人会变得更穷, 在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也得到了深刻体现, 因此, 我国政府就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来调节证券市场中不同的证券投资者之间的收入分配, 以促进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并实现社会公平。然而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上述目标的实现所具有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因此, 证券税收制度所需要发挥的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只能依靠证券交易所得税以及证券财产税来实施、完成。

三、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证券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效率主要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价证券交易过程的效率。而有价证券交易的过程效率又是指证券市场上有价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 也就是, 证券市场为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提供交易成本最低的有价证券交易服务的效率或者能力。

本文主要从证券交易税对证券投资者的证券交易成本、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有价证券的成交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来考察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有价证券交易过程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一) 证券交易税对证券投资者交易成本的影响

狭义的证券交易成本是指证券投资者为了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交易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 而广义的证券交易成本是指国家政府为了维持证券市场中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所发生的一切成本费用。因为证券交易税是对有价证券买卖双方的证券交易行为所进行的征税, 因此其税负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证券投资者的证券交易成本。对于大部分证券市场来说, 证券交易税是一项证券投资者所承担的极其重要的证券交易成本。所以, 征收证券交易税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则是增加了证券市场中证券投资者的证券投资成本, 从而减少了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回报, 最终会导致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出, 进而阻碍了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张。

(二) 证券交易税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证券市场流动性指的是有价证券卖出变现为货币资金或者卖出一种有价证券然后买入另一种有价证券所需的时间长短及成本大小。由于征收证券交易税后会产生锁定效应, 因此增加的证券买卖交易成本将会导致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下降。锁定效应指的是证券投资者为了实现有效避税, 通常会使用延迟卖出有价证券甚至不卖出有价证券的办法, 最终造成证券市场活跃程度降低以及证券市场流动性下降。

(三) 证券交易税对证券交易量的影响

有价证券的交易量与证券交易税的征收两者之间呈反向变化的关系。证券交易税是通过其直接及间接所产生的影响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量形成影响的。具体影响如下:1.证券投资者会因为有价证券交易成本的增加而相应减少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 因此直接减少了证券市场中有价证券的交易量。2.证券交易税的征收通过对证券市场的结构产生影响, 而间接导致有价证券的交易量下降。

四、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证券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信息效率指的是证券市场中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证券市场相关信息的程度。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证券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证券交易税对证券市场中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的影响, 具体又能够从证券交易税对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波动性的影响等两个层次来分析。

(一) 证券交易税对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影响

一个国家增加或减少税负的征税消息会通过证券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机制, 而对有价证券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产生影响, 最终会对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提高证券交易税会引起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下滑, 相反, 减少证券交易税则会引起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上涨。

在相对成熟、发达的证券市场中, 如果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对证券相关信息的反应做到越及时、越充分, 那么证券市场的信息效率也就越高。因而, 证券交易税的征收会大幅降低证券市场信息效率, 此时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就无法及时、充分地反映证券相关信息, 从而导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的信息传递功能失效以及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减弱。但在一个相对不太成熟的证券市场中, 存在着数量巨大的非理性投机者, 此时证券交易税的征收增加了非理性投机者买卖有价证券的交易成本, 故减少了非理性投机者的非理性、过度投机活动, 最终抑制了证券市场中的短期炒作和频繁买卖等投机行为。此时, 合理的证券交易税税负会减少了证券投机者的有价证券交易数量, 使得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能够公允地反映有价证券的内在价值, 最终提升了证券市场的信息效率。

(二) 证券交易税对有价证券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证券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以及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投机者, 证券投资活动通常是证券投资者的一种不完全理性的经济行为, 不可能实现完全理性投资。因此, 如果证券市场存在着异常大幅波动且非理性投机者所占的比例较高 (例如那些新兴、欠发达的证券市场) 时, 则证券交易税的征收可以减少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但是如果在证券市场中波动性不大以及非理性投机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时, 那么增加证券交易税税负就会产生另一负面结果。

五、证券交易环节征税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通过证券市场中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等经济活动使得社会资金流向高效、具有高社会效益的部门或者单位, 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现代经济学理论表明, 一国政府的证券征税行为必然会引起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发生变化, 然而其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方向存在着不确定性。当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时候, 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能够利用证券税收的调控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所以, 简单认为证券交易税必定会造成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是不正确的。

本文关于证券交易税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分析, 主要是分析证券交易税对证券市场的规模以及证券市场的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 证券交易税对证券市场规模影响的“收入效应”

在其它影响要素不变时, 证券交易税的增加或者减少会相应提高或者减少证券投资者进行证券买卖的成本, 造成有价证券的价格发生变化, 并致使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报酬率发生改变, 从而对证券市场中证券投资者的数量、证券投资者购买的有价证券种类以及数量、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总额等产生影响, 最终导致证券市场规模的缩小或者扩大。由于增加证券交易税会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数额存在显著影响, 因此, 证券交易税增加的结果是导致证券市场的规模缩小了。

(二) 证券交易税对证券市场结构影响的“替代效应”

证券交易税的征收通过影响证券交易成本的传递机制而间接地对证券投资者的有价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最终影响到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国家政府在征收证券交易税时, 如果采取具有差别性的税收政策, 将会引起不同种类证券的购买者和发行者的交易成本发生变化, 原有的证券市场结构就会发生调整。一方面, 通过证券交易税的征收来改变证券投资者对某一类有价证券的需求, 从而能够使得社会资金在不同有价证券投资上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 证券交易税的征收对证券市场中的资本结构以及最优资产组合产生了扭曲效应。

六、本文的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 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我国对证券交易环节征收证券交易税所聚集的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税收收入中不占有重要位置, 其不可能被作为我国的一个主要税收种类;2.证券交易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3.证券交易税会增加证券交易成本, 降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有价证券的成交量;4.提高证券交易税会引起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下滑, 减少证券交易税则会引起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上涨;5.证券交易税的征收会导致证券市场的规模缩小, 并形成对证券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的“替代效应”。

摘要:本文对我国证券交易环节税收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证券交易环节征收证券交易税所聚集的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税收收入中不占有重要位置, 不是我国的一个主要税种;证券交易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证券交易税会增加证券交易成本, 降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有价证券的成交量;提高证券交易税会引起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下降;证券交易税的征收会导致证券市场的规模缩小, 并形成对证券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的“替代效应”。

关键词:证券交易环节,税收,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高凤勤.企业税收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贾康, 张学诞, 施文泼.深化我国税制改革应选择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J].税务研究, 2009 (09) .

农业是当前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篇2

第一,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所谓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的弊病,确保经济增长在长时期内是可持续的。要充分意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能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还将通过提供剩余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智力和物质支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继续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为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难、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政府行为规范。这就要求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关注,像发展城市、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一步提高农业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有效抵御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并不仅仅是单纯提高农民收入。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手段。所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有参与发展的愿望,有参与发展的能力,有参与发展的机会,有参与发展的岗位。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要综合考虑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中的充分就业、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环境优美等问题,切实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切实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关系。当前的工作应该在规范税收、财政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行户籍制度、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抓紧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目前仍在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区分开来,城乡之间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是造成目前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的制度性原因。要进行农村第二次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进一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以损害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错误思路仍然十分顽固。“失地农民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歧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生产权益不受侵害,对因正常原因丧失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并解决其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问题。第三,实现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目前,很多地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得不到财政保障,往往由乡村、农民自筹解决,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优秀教师流失,适龄儿童辍学,城乡适龄学生享受教育水平差距明显。为此,要改革基层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

第四,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据统计,占人口70%的农村得到的医疗经费不到全国支付水平的15%,医疗保障体制更是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排除在外,多数农民成为缺乏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多。不彻底改革这种体制,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就难以改善和发展。

第五,改革乡镇机构。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是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快政府机构职能转换和人员精简,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

经济环节 篇3

常见的一个认识误区,是认为我国既然存在流动性过剩,则意味着“钱多得用不了”,由此,很有可能引出政府主体的两种不当倾向和行为:一是不加节制地把可用财力用于政府有偏好的“形象工程”等项目;二是简单化地以“一刀切”方式压缩控制总量和规模。其实流动性过剩只是对于国民经济中银根总体状态上具有偏松压力的一种描述,和关于总供需对应程度发展态势的一种判断,而决不简单等于“钱多得用不了”;政府以调控来化解这种过剩,除了运用必要的抽紧银根措施防止总需求膨胀之外,还应当注重以适当的优化结构对策增加有效供给,即把可用的资金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到增加那些为经济社会急需的产品和服务的方面,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从而促进总供需平衡。

我国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效应的有力支撑下,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为在资源、环境制约下有效地化解种种矛盾,特别需要的是把可用财力、有限资源更多地投入那些经济和社会的薄弱方面和“短线”领域,来增加有效供给。比如: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在广阔的农村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合理的城镇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需要在一个历史时期中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面对新农村建设,我们的钱不是多了,而是仍然投入不足。

——我国的区域间差异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所扩大,亟需通过合理的统筹协调来有效地贯彻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控制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也需要为数可观的财力,可用的钱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足。

——我国在争取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亟待增加供给。如实行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健全已有的城市居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在全国农村也实施“低保”制度;发展城镇住房基本保障制度;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以改进城乡人居环境等等,莫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可用的钱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我国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为支持从发展基础科研、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各个方面的自主创新,必须在实行科技体制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下决心增加科技投入,而当前这方面的资金需要尚未得到很好满足,我们仍然是处于资金制约之下的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状态。

总之,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决非等于“可用资金过剩”,决不是“钱多得不得了”,我国现阶段也并不存在“钱多得花不出去”的问题。我们决不应被某些金融指标的形式表述所迷惑而简单地实行“一刀切”式的总量紧缩,也决不应不加节制地把宝贵的资金和资源用于那些经济结构中的长线领域和不属急需的方面。我国宏观调控消解“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正确的原则,应当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同时,针对市场缺陷和市场发育不足而带来的功能不足,以优化结构的供给管理配合总量角度的需求管理,合理地发挥政府以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统筹协调、着眼全局追求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后劲的作用,用好用活政府资金,吸引带动民间财力和社会财力,力争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可动员的资金和宝贵的资源,引导到加强我国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诸方面,这是在经济周期交替中尽可能平稳拉长高速增长期而落实现代化“三步走”总战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要领,也是在现阶段坚持“发展”硬道理、并以“科学发展”要素提升这个硬道理而落实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关键。

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篇4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 是研究工程技术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科学;或者说是生产和生产力的节约学, 是反映生产和生产力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对可能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及技术路线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是解决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的一门实用性科学, 它的核心即是, 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 选择技术上先进, 经济上合理的最佳方案。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程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此处的“工程”是广义上的工程, 它所指的范围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等方面, 涵盖了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产过程而形成的各学科。所以工程经济学是土建、水利、交通运输、能源动力、地矿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工与制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工科类高校都有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包括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复利计算为基础, 讲述有关工程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经济分析和评价中采用的基本工具, 现金流分析, 贴现率与成本分析等。第二部分是经济分析和评价中采用的基本方法, 介绍了工程经济基本要素、工程项目的财务评价和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分析方法等。第三部分通过进行产量盈亏平衡分析、决策的敏感性分析、投资风险分析来讨论市场不确定性因素, 介绍决策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项目决策工程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培养具有从工程经济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2 现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2.1 课时缩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模式逐步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对人才的培养呈现复合式的发展趋势,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下, 大学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计划中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及人文与科学课程的渗透。在教学计划中除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环节课时外, 开设不少的专业选修课, 大量的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使专业课时缩减。而随着科学的发展,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但没有缩减, 反而增加, 在专业课时缩减的情况下, 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1]

2.2 理论课与实践环节分时段进行

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了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以及与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 结合大多数教学工作实际实施过程和经验来看可以将此实践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与理论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二与理论课相对独立的课程设计。

笔者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参照了老高校的方式, 一个学期的教学环节划分为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全部安排在实践环节, 即本学期的理论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这样做就将同一门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了相对集中的理论学习环节和实践学习环节, 这种安排既有它的优点, 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点。

2.3 实践环节课时少, 学生人数多难以指导

虽然近年高考人数逐年下降, 但是由于招生基数过大, 高校扩招等的影响仍然存在, 原本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 在理论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合班授课等方式解决。在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经常要求老师一对一地去指导学生, 通过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去考察他们对这一课程的掌握情况, 而现实情况只能是参照理论教学环节的做法, 一个老师同时指导多个班的学生, 这样做最大一个难题就是, 老师很难了解到每个学生实践环节真实的学习情况。

2.4 成绩评定标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我国几十年的传统教育已经使学生们养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思维习惯, 而且上大学之前的考试绝大多数都是答卷考试, 进入大学校门后非答卷的考试屈指可数;根据卷面成绩决定是否及格的考试会让学生认真对待, 因为差1分不够60就是不及格。而课程设计这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不及格, 除了完全没做或抄袭, 否则很难有充分理由不及格, 也就是说只要学生稍微做做就能拿到成绩。以上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该课程设计环节不够重视。

目前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给出成绩, 虽然也参考了学生出勤及完成进度等因素, 但这种考核方式更多地注重最后成果, 教师精力不够缺乏对课程设计中间过程的监管, 会引发抄袭现象或缺乏主动性等问题。[2]

3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3.1 结合课程知识体系, 合理分配实践环节

结合课程体系要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细讲与精讲相结合[3],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精选和提炼。所谓细讲即是对于基础理论和方法部分的内容要讲深、讲透, 做到详细讲述。细讲的内容结合老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课程考试的形式, 能够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相对而言这一实践环节比较容易进行。对有些应用部分可以实施精讲, 精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一定的教学要求,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到简明、精确的讲授相关知识。在精讲时遵循“三讲三不讲”即使用到的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应用中关键点、应用中的特殊要求要讲, 已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技能技巧、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不讲的内容可采取课下自学、组织讨论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做到合理分配实践环节。

总结, 与第一部分工程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形式主要是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第二、三部分经济分析和评价中采用的基本方法、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的课程应用部分, 包括工程经济的初步分析能力、从工程经济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的培养, 并不能够通过单个题目的练习来实现, 它更多要求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案例的经济评价过程来实现, 所以与这两部分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形式是整周的课程设计。

3.2 案例教学, 减少学生认知困难

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工程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即以其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 解决实际项目的经济性问题为目的, 应用性强。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比比皆是, 课堂练习和习题中更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课程设计的题目, 笔者认为是闭合性题目容易控制教学效果较好, 可以是某项目经济评价, 给出项目概况, 包括产品方案、产能、产品价格、销售收入、项目总投资、资本金数量、流动资金贷款、员工人数、工资及福利等;市场研究, 包括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利润率等;项目进度及寿命;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要求学生以此项目为背景完成三部分内容, 一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投资现金流量表、资本金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借款偿还计划及还本付息计划表;二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分为融资前后分析, 包括计算项目投资回收期、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项目内部收益率、项目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财务清偿能力指标的计算;三从不确定性角度对项目进行相关经济分析。

3.3 加强软件应用, 提高学生实践环节效率

定量分析是工程经济学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 从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工程项目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到不确定性分析都涉及到公式运用和函数模型的数据计算。在掌握了相关原理和计算方法后, 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进行大量枯燥但是要求精准的计算, Excel软件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Excel中提供了几百种预定义函数, 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和数据分析功能, 在工程经济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是Excel函数中“财务”函数的运用,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Excel中专业名词的含义, 能够区分工程经济中的专业术语在Excel中的不同称呼, 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工程经济中资金等值换算、经济评价的基本公式, 以及相关指标函数式在Excel中的表达与计算;二是经济评价的计算和财务报表的实现, 这一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对Excel表格行列等进行加减乘除、汇总等方面的运用;三是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将Excel函数与表格运用相结合, 并能够将结果以图或表的形式进行直观反映。

在工程经济实践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的应用, 既可以减少学生大量的计算工作所耗费的时间, 又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锻炼他们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3.4 课程设计引入答辩环节, 加强教师过程掌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课程设计一位老师同时指导多个班级的学生, 不能了解到每个学生实践环节真实学习情况的难题, 以及学生面对非答卷式考试不能认真对待所导致的缺乏主动性和抄袭现象的存在。可以在课程设计结束阶段引入答辩环节, 并将此环节的表现情况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答辩可以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 参加与否在课程设计总成绩上要有一定区别, 首先从态度上将学生区分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答辩时一位老师面对一组 (多位) 学生, 在设定的时间内通过两个环节对参加的学生进行考察, 一是抢答, 二是补充说明, 基本保证一位同学一道题目。抢答环节由老师随机出题, 然后由抢得题目的学生来回答, 较难的题目对应着没有抢得的学生, 轮空的学生进入补充说明环节, 他可以就已经回答过的问题进行非重复性说明。对学生在实践环节学习情况的考察, 可以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熟练程度来进行。

通过答辩环节既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 又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还可以把课程设计报告水平相近的学生, 按答辩情况真正区别开, 使学生不仅重视提交最终成果, 更要重视真正掌握课程设计过程, 加强了教师对实践环节过程的掌控, 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经济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 就课程实践环节中存在的课时缩减、师资力量短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针对性地从重新合理分配实践环节、案例教学、软件应用以及引入答辩环节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实践环节,课程知识体系,案例教学,软件应用,答辩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广大, 谢国豪, 叶青.高师化学专业课时缩减情况下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

[2]张淙皎, 李道西, 郝秀平.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教师, 2011 (17) .

经济环节 篇5

1 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分析

1.1 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研究中,了解各阶段的研究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成本控算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内部核算研究、责任管理研究等占主导地位。关于作业成本研究、价值管理研究、环境会计研究等,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是比较缺乏的。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中,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虽在成本控算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其他一些方面依然没有太大的进步,比如作业成本研究、评价管理研究、实验调查研究等,还都需要进行不断的理论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研究理论主要涉及评价管理研究、基本理论研究、预算预测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等主题,在该阶段中,目标管理研究、宏观管理研究、行为管理研究等研究体系是不健全的。

1.2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开展,进行管理会计研究规律的分析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在不断地优化,比如成本控算研究、责任管理研究、目标管理研究等方面,这几个领域在这几年的研究工作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下降比较明显的成本控算及内部核算研究。另一些实务环节研究却是上升的态势,比如实验调查研究、环境会计研究、作业成本研究等。在上述应用环节中,影响这些主题不断变化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内部因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环境及其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都影响了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的变化。除此之外,外部影响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国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国外管理会计实践的创新发展等。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课题的探究,可以得知,不同级别部门及其组织对于管理会计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课题资助存在着不同的级别。比如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等。从课题资助级别构成结构角度来考察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情况,发现国家级受到的资助会多一些,其他几类不相上下,这就说明了我国政府机构非常重视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管理会计实务环节的应用研究工作。

2 关于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环节的分析

2.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促进城市工业化的开展,国家特别重视重工业的发展,把重工业当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实现重工业的优化发展,确保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阶段中,国家经济政治政策是以高度的行政调控为核心的,也就是实行了充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该种体制下,应用了一些相对简单的管理会计实务方法,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组织生产规模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成本的降低,保证了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其中比较常见的管理会计应用形式是班组经济核算、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内部结算制度等。

通过对班组经济核算程序及其经济活动的分析可以得知,其需要经过几个步骤来满足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根据劳动组织及其生产调度特点,进行班组经济核算程序的开展。在大型企业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其主要涉及厂级、车间、班组三级的核算应用。在中小型企业运作过程中,主要进行厂级一级核算的应用。通过对业务核算程序、统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程序的重新设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化,实现其成本及其费用的有效控制。以价值计量的形式,通过进行计算、记录、以及对比分析,并对其分析结果的评价,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从而找到其存在的不足,确保成本的有效节约,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内部结算制度的使用,也可以满足计划经济运作环境的需要,确保管理会计程序的正常开展,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比如某个油田企业进行内部结算制度的应用,是管理会计实务环节的新发展,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总的来说,内部结算制度更加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应用需要,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保证企业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应用。在该实务应用中,进行核算单位的确立,进行内部结算价格系统体系的健全是前提。

2.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管理会计实务发展在转型经济体制下不断优化,持续开展。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推动,管理会计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内部承包责任制度的完善,标准成本制度及其目标成本法制度的完善,实现了我国特色管理会计手段的不断创新。

某钢铁集团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核算管理制度就是目标成本法的初步运用。模拟市场核算是基于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产品的市场价格所决定的原理进行的。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其产品成本,再把它合理分配到产品生产的各个工序之中,实际生产中据此控制各种成本支出。企业运用此方法后经营效益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目标成本法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2.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会计实践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了提升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不断的改进及完善自身的管理手段,保证管理会计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带动了预算管理及其标准成本制度的优化,诞生了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一系列的管理会计模式。

在下文中,笔者就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为例,进行预算管理环节的分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该公司实现了销售为主,成本控制为辅的预算编制原则的应用,其特别强调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应用,通过市场销量,来决定产量进行生产,这是对传统的预算管理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在该企业的`后期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展开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是必要的。同时要确保预算追踪体系的健全,以满足现阶段工作的考核需要,保证其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在预算管理中需要进行不同应用方法的协调,比如在工分制、年薪制、劳动技能竞赛等方法的开展过程中。通过以上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优化,可以满足现阶段公司的经营发展需要,提升其应用效益,保证公司的管理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其能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公司综合实力的提升,实现其生产规模的扩张,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为了更好的探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环节的分析。下文将研究标准成本制度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标准成本制度就是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然后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并落实经济责任,从而为企业管理当局控制和降低成本,提供决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在宝钢公司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标准成本制度的改良,其主要是根据成本的功能用途,在不同成本中心中进行归类。通过进行工作人员的持续动员,保证日常的组织生产活动、技术应用活动、管理活动的协调,最终实现各个员工的积极参与及成本的有效控制。在其成本控制过程中,进行辅助性成本、服务性成本等的协调是必要的。进行不同功能性成本的协调,可以满足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实现部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性。最终通过标准成本制度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的成本控制的应用需要,提升公司员工的成本意识,保证其经济业务的有效开展。

当今管理会计实务应用领域的另一利器是平衡计分卡。现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公司为例,进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分析。该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对经营战略体系的优化,保证了日常工作的管理及其创新。该公司为了实现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以确保绩效评价程序的正常开展,通过进行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可持续发展等的协调,满足了当时绩效考核的应用需要。通过对上述管理会计实务工具的应用,公司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益。比如在国有企业年度经济指标考核评比中取得了优秀成绩等。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可以保证其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良好协调,有利于保证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的提升,满足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需要,有利于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

3 关于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应用的分析

3.1 在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进行会计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构建是必要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可以让更多的潜在使用者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平台,西方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是与其完善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分不开的。在会计学科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是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对管理会计理论及实务的研究过程中,管理会计机构担负着研究的主要职责,但这也需要与与财务会计机构进行有效的配合,从而更好的进行相关研究。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体系尚不健全。但对于管理会计来说,也不具备属于自己的专业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为了满足当下会计理论工作的研究需求,可以采用对管理会计理论及其实务研究类期刊进行整合发行等方式,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展示平台体系。

3.2 笔者通过对我国会计理论及其实务应用方法的研究,发现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进步,理论研究工作也会反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实证研究工作也在不断优化。管理会计的自身应用特性,决定了其理论优化的必要性,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现阶段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需要。同时,管理会计的实践性决定了理论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企业调研活动的开展,保证该活动的务实性、实践性,从而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健全。

3.3 为了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职业化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例如财务会计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化的推进一样,可以保证其协会组织体系、理论期刊体系、资格考试体系等的协调。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管理会计职业化体系,这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职业化工作能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无论是通过学习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化的发展经验,还是借鉴英美等西方国家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做法,大力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发展,促进管理会计师协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在目前工作程序中,我国会计学会应该健全管理会计及其应用专业体系,健全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实现其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管理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等的协调发展,在上述应用环节中,管理会计师协会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进行组织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体系的健全,进行管理会计师资格确认制度的健全。组织执业管理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制定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并对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4 结束语

经济环节 篇6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 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 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 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时间内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 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 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 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

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 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 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 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 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 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 根除灾害, 时不我待, 刻不容缓, 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 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 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三:一是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 如禁止毁林开荒等;二是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 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 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 如植树造林等,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 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因害设防, 综合整治, 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 《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

水土保持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 江泽民同志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 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 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 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 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经济环节 篇7

关键词:多式联运,经济效益,成本模型

一、引言

现代物流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及管道五种模式多式联运是指由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多式联运对各运输模式进行组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运输设施,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整个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对不同运输模式成本比较后的择优,能够降低运输总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随着我国运输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多式联运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外针对多式联运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是通过各运输路径、各运输方式的成本比较,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运输路径,即实现路径的优化。国内相关研究中, 张运河等[1]( 2006) 提出一种优化多式联运路径的广义最短运距方法,通过构建多式联运多重网络图,将运输费用和中转费用纳入成本模型,建立虚拟起终点站进行算例分析,采用Dijkstra算法求解,选择总运输费用最少的联运方案。王金华[2]( 2010) 提出多式联运的多目标优化,考虑到有些货物对运输成本更敏感,而有些对运输时间更敏感,因此将广义总费用模型定义为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的加权总和,寻求成本和时间的综合效益最优。 刘杰等[3]( 2011) 提出节点间联运备选方案集,在运到期限及最大中转次数的约束下,建立考虑出发时间影响的总运输成本模型,进行动态路径优化。陈经海[4]( 2013) 对青岛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及环保效益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公路、铁路运输费用模型,得出了海铁联运的经济运距。国外相关研究中,Ade Sjafruddin等[5]( 2010) ,针对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岛以及印尼各岛屿间分别设计了若干不同的政策情形,并利用STAN软件对不同情形进行模拟,建立了岛屿间货运需求量预测模型,货运成本模型,对不同情形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成本最低的最佳策略。Bruno F. Santos等[6]( 2015) 以比利时为例,讨论了三种货运政策的改变对多式联运在欧洲发展的影响。在构建成本模型时,考虑到了距离产生的经济性进而采用了非线性的运输成本。将各个情形得出的流量及成本数据结果和参考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政策变化的影响大小。

运输的经济性一般是通过总成本最小化,总时间最少或总服务水平最高获得。本文基于对多式联运经济效益的研究,通过建立广义总成本模型,对运输总费用和运输总时间进行综合加权求和,最终得到综合值最小的联运方案即最佳方案,计算运输费用时考虑距离的经济性, 建立非线性函数。

二、模型假设及变量

多式联运主要包括运输和中转两个环节。整个运输的成本费用包括各个运输方式的运输费,中转环节的中转费以及货物在运输过程和中转过程的时间成本。在运输的起终点间存在着多条运输路径,可以通过运输费用进行比较择优。货物在各运输方式间的运量分担也应考虑进去。

模型假设: 1. 整个运输过程货物量一定,即在发货点及中转点不增减货物。2. 两个城市之间只采用一种运输模式,即不考虑两市间多运输模式的货运量分担,并且不考虑分批运输。3. 不考虑货物等待时间及延迟时间。4. 中转点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中转操作。5. 各运输模式的速度固定为一个值。6. 不考虑运输产生的外部成本。

模型变量: K—合理运输距离内的路段集合,E—运输线路里点和线的集合,n—运输模式,α—运输总费用权重,β—运输总时间权重,xi,jl—城市i到城市j采用l运输模式运输,yil,,jk—在城市i运输模式由l转为k,hi,jl—城市i到城市j采用l运输模式运输耗费的时间,Ci,jl—城市i到城市j采用l运输模式的运输成本,qi,jl—城市i到城市j采用l运输模式的货运量,di,j—城市i到城市j的运输距离,c0( di,j) —城市i到城市j运输距离为di,j时的单位运输成本,λi—运输模式的因子载荷,Mi—每种运输模式的容量,il,k—货物在中转点i由运输模式l转为k的中转时间,il,k—货物在中转点i由运输模式l转为k的中转费用,Vl—l运输模式的速度,G—最大换装次数。

三、成本模型

多式联运经营者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在多式联运网络中路径的选择往往要进行经济性的考虑,因此建立广义成本模型有助于不同运输策略的分析比较。建立广义成本模型往往要考虑运输距离,运输及中转时间,运输及中转费用,中转次数,进而达到多目标的优化。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上述模型中,式( 1) 为总成本目标函数,包括运输总费用和运输总时间,其中运输总费用包括运输费用∑( i,j)∈E∑l∈nli,jCi,jl和中转费用∑i∈E∑l,k∈nyil,kRil,k,运输总时间包括运输时间∑( i,j) ∈E∑l∈n ix,jhi,jl和中转时间∑i∈E ∑l,k∈nyil,kRil,k。式( 2) 至式( 11) 为约束条件。式( 2) 表示从城市i到j若采用运输方式l进行货物运输,xil,k值取1,否则取0。式( 3) 表示在城市i运输方式若由l转为k, 即l≠k时,yil,k值取1,否则取0。式( 4) 表示在城市I,j之间只能采用一种运输模式l。式( 5) 表示运输模式的换装次数不能超过最大换装次数。式( 6) 表示若运输方式在城市i由l转为k,则城市i - 1到城市i运输方式为l,城市i到城市i + 1运输方式为k。式( 7) 表示运输时间等于运距除以既定速度。式( 8) 表示运输费用计算公式,根据Bruno F. Santos等[6]( 2015) 中可知,其中c0( di,j)与di,j呈反函数关系。式( 9) 表示运输总费用和运输总时间的权重系数和为1。式( 10) 表示权重系数的非零约束。式( 11) 表示所选运输线路在合理运距范围。

四、模型求解及应用

模型的求解是在约束条件下求多式联运网络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算法可以采用Dijkstra算法或者采用遗传算法两种方法,对其基本模型适用的条件稍作改进便可用于模型求解。本文基于遗传算法的思路进行求解介绍。

第一步: 通过OD矩阵求出起终点存在的最短路径。

第二步: 检查求得路径长度的合理性。若其所得值在合理运距范围内,则继续进行下一步,否则跳到第四步。

第三步: 找出比最短路径稍长的路径,即次短路径, 转回第二步。

第四步: 对所有求得的路径编号按先后顺序进行重新排序。若路径是由p个节点,q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则该路径的运输方式组合数为( p - 1)q。随着p和q的逐渐增大,运输方式会有很多组合,用一般的列举法几乎不能得到最优解,而遗传算法正好能够求解这种复杂的问题。

第五步: 进行编码。将两节点间的运输方式编号对虚拟染色体进行编码。若某路径中起终点共有n个节点,则用n - 1个自然数进行染色体编码。

第六步: 设定初始种群,采用随机方式产生,种群数目设为N。

第七步: 评估模型适应度。适应度函数越大表明结果越好,而本文的成本函数求解最小值,不能直接进行适应度评估,而可以将其倒数设立为适应度函数,即f( x) = 1 / Z。其中若实际中转次数大于最大中转次数,或者路径( I,j) 中运输方式l不存在,即= 0,则Z为一个非常大的数。

第八步: 选择。选择策略采用轮盘赌选择法,令PPi= ∑ij = 1,PP0= 0,其中PPi为累计概率,Pi为个体选择概率。Pi= f( xi) /∑jn= 1f( xj) ,其中f( xi) 为个体适应度。总共轮转N次,每次产生的随机数r( 0 < r < 1) ,当PPi - 1≤r < PiP时,选择个体i。

第九步: 交叉。采用离散重组的方法,通过概率来确定配对进行交叉的染色体,并采用单点交叉的方法,随机选择一个对应点作为交叉点。两个父染色体随机交换某些基因,子染色体继承部分特性。

第十步: 变异。对某些染色体上的基因值作变动,通过产生随机数确定变异值。

以上算法步骤如下图1所示。

在算例分析中,设定可以采用的几种运输模式,编制出多式联运网络图,在已知各运输模式的单位运输成本、 运输速度,模式间的中转费用和中转时间,运输网络中各节点的距离条件下,通过改变运输总费用和运输总时间的权重值,即 α、β 值,最大换装次数约束,起终点,得出不同情况下总成本值进行比较。由于实际数据的缺乏, 本文只建立了成本模型并指出了求解过程,未对实际算例进行求解,这将成为今后继续研究的工作内容。

该成本模型在于求得费用和时间的综合最优,其建立为在多式联运网络中求得经济效益最好的最优路径提供了方便,同时路径的优化可以使得多式联运运营商通过运输的规模经济性及对多式联运模式组合的合理安排, 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相对单模式运输具有较强的优势, 提高企业在复杂竞争环境中的竞争力。

五、结论

本文建立了多式联运的经济效益成本模型,通过对运输环境条件的假设,赋予了研究变量定义,模型包含了对运输费用和中转费用的运输总费用的计算,对运输时间和中转时间的运输总时间进行综合考量,根据不同运营商对两者的侧重程度,得出加权综合值,可以帮助运营商进行更合理的决策。对运输费用的计算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假设,而是根据运输距离的增加带来的经济性建立非线性函数。运用遗传算法,对多式联运的多目标问题进行求解。

经济环节 篇8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淡化

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底, 思想解放不够, 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 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 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 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 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 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他们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 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 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 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 因而,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此外, 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 自我发展意识不强。这些片面的认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 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 缺乏发展后劲

其主要表现是资金缺乏, 债务沉重, 资产有限, 管理不严, 融资困难。目前90%的村级组织都有债务, 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个主要瓶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重, 各项欠款数额较大, 主要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户的税费尾欠, 多数村采取由干部垫支或借款等形式完成了上缴任务, 形成了上清下不清的情况。有的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 对增收节支缺乏有效的控制, 财会人员把关不严, 财务公开的力度不够。

(三) 村级班子创新发展能力不强

据调查了解, 凡是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 其基层组织能力也较单薄。主要表现为干部整体素质较低, 文化、年龄欠佳, 思想僵化, 观念滞后, 没有开拓创新精神, 班子主要成员任期短, 缺乏长远考虑, 有的班子甚至不协调、不团结, 软弱涣散, 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难以发挥对农民群众的带动作用。

(四) 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集体经济薄弱是多年以来形成的, 是一个客观事实存在, 从各级领导来说, 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抓, 过问少;从各级政府来说, 没有制定出台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全社会来讲, 也没有形成都来关心、重视、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解决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的几个关键性环节

(一) 提高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

发展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回顾近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已开始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我们必须拓宽视野, 提高认识, 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关键环节来抓,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如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因地制宜, 统一规划,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把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与各级党组织和党政领导年终考核相挂钩, 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自觉性。

(二) 化解村级债务, 规范财务管理, 减轻村级经济负担

必须全面清理农村各种债务、锁定旧债, 采取严格的措施避免发生新的债务。同时要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分期分批化解已经形成的债务, 对按照上级要求修建道路、兴办卫生、改善村容村貌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 各级部门财政要采取补助等形式帮助偿还。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和企业要量力而行, 村集体未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不得举债建设新项目、新办企业和经济实体, 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设立财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 采取贴息或补助的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给予扶持;政府设立担保公司, 帮助集体经济组织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对发展集体经济实行税费优惠的政策;通过培植集体收入来源, 增加集体收入, 提高还债能力,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对办公费、报刊费实行限额管理, 降低管理成本, 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 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 经过核定确定为无效的债权债务, 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

(三)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弱, 是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 管好盘活存量资产, 使其保值增值, 比新增资产投入更为重要。所以应盘活存量资产, 改变忽视集体资产管理和部分资产闲置的现状, 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之路。要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 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要加强资产核查, 盘活集体存量资产, 构筑集体资产增值机制。应制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 并定期公开账目。

(四) 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

各乡镇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 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 或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进行考察学习, 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政策、法律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全心全意带领广大群众发展农村经济。

(五) 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

各级党委和政府, 要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 应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要求, 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 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力。各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能, 积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政策制定、项目引进、工商登记、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从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外部环境来看, 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从乡村来看, 要通路、通水, 改善基础条件, 并加强对村民的教育, 形成纯朴的民风来招商引资, 壮大集体经济。要按照“自主自愿、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 大力开展村企互动、共建新农村活动,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陈莉, 杨丽佳.对完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9) .

[2]刘长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立法若干问题探析[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2006 (6) .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9日.

经济环节 篇9

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灌输”教学。似乎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教师所讲授的基本方法, 就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可事实上, 很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就会发现, 在学校所获得的“灵丹妙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包治百病, 甚至派不上用场。事实表明, 许多在校时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却表现平平, 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

究其原因, 在于这些基本公式、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使用有很严格的前提假设。而实际工作环境却很复杂, 已知的信息、资料往往不真实、不完整, 很难完全获得如书中所假设的条件。若学生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和教师灌输的公式、原理和方法, 到实际工作生活中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 对这些公式、原理进行灵活的变通运用, 就会产生“所学知识无用”的想法。这种现象虽然与经验的积累有关, 但也暴露出高职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问题。传统的重概念轻方法、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演练、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参与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 已严重阻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该寻找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一) 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 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 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 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 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 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以工程为依托、以经济基本理论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 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

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 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

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 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 进行真实演练, 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 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 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 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 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

另外, 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 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没有标准答案, 存在很大的争议性, 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 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

鉴于上述原因,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 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 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 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最后经归纳总结, 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 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 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 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 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 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代表性 (典型性) 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 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 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 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 (包括附图、附表) 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增加学习的乐趣, 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 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 否则, 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 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 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 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 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

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 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 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 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 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二) 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理论知识, 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应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基本理论教学结束后的1~2周内,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 从而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把握好以下几点。

做好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之前, 教师应当亲自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分析和演练, 对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对于信息量丰富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例和实训项目, 教师应把案例和实训项目的材料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们先了解资料、查找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案例分析和实训环节做好准备。

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经济评价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同一个案例或实训课题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 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同一个问题, 有多少人, 就可能有多少种答案, 即使同一个人分析, 在不同条件下, 其结论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互动, 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 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 有意漏掉一些重要数据或资料, 让学生去发现并寻求解决办法。例如, 进行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实训时, 资料中有意缺少了基准收益率、产出物单价等重要参数。这就迫使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重要参数, 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在提问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潜力也被激发和挖掘出来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和总结阐明案例或实训课题中运用到的理论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教师的总结可引而不发, 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例如,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过程中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什么, 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等。不能事先将自己认定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这会使学生成为只会回答问题的“理论高手”。同时, 根据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 对思考、讨论的成果进一步的完善, 并形成报告书或计算说明书等成果。这样, 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建设项目经济分析基本理论。

综上, 本文对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和设置实训环节做了探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可以完全取代课堂理论授课, 也不能认为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训演练, 就找到了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宝, 因而, 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已学的知识, 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 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刘子操, 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2]黄有亮.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经济环节 篇10

(一) 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作用

目前, 中国的市场经济属于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不容置疑, 有时甚至方便到只需一纸公文, 就可以介入市场、改变正常的经济过程。政府拥有掌控各种经济资源的行政权力, 主导着这些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用途, 并决定着这些经济资源的价格和效率, 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至今尚未彻底扭转, 并且仍将长期发挥作用。政府过度介入市场经济, 造成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如果不从源头上根本扭转, 任其放任自流的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明显, 不利于还富于民。

(二) 建设责任政府的现实需要

责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核心内涵, 加强建设责任政府已成为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责任政府, 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和群众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对其行为和后果承担责任。因此, 政府必须承担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 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就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负责, 促进社会、企业和居民个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 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要求政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要求政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政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府善于应对市场经济复杂局面。

(四) 国外政府促进经济转型的经验启示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政府的一些好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也经历过经济的不断转型。虽然这些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式、手段不同, 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由于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 积累了大量体制和结构弊端, 政府不得不实施经济转型, 即经济增长由依赖出口转向更加注重内部市场, 由以出口制造业为主转向大力发展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 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采取了支持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 促进了经济的成功转型, 促进美国经济之后10年的持续繁荣。

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行为的基本环节解析

(一) 宣传新理念

目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已逐步确立, 其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也逐步明确, 就是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 坚持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此, 政府应在党中央确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念的基础上, 加强理念宣传, 讲清楚必要性和主要方向及途径, 动员社会、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广泛参与, 通过采取“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等管理方式和科技手段, 转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运行方式, 促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氛围。

(二) 以规划为行动指南

政府要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安排, 重点围绕诸如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来展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年) 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 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是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根据该《规划纲要》, 有关部门还将编制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和60个左右一般专项规划, 将形成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体系。

(三) 加强法制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法律体系,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加快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领域的法制建设。形成以《宪法》为基础支撑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单行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要强化资源能源方面的法制建设。抓紧制定能源领域和自然资源保护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 修订并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矿产资源法》等, 避免立法分散、部门倾向严重、法律之间不够协调、法治形不成合力等问题, 强化对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要加强自主创新领域的法制建设, 营造“积极引导、依法保护、公正高效、竞争有序”的自主创新法制环境;依法规范保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 完善政策体系

政策引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政府要加强对重点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共性技术以及关键技术,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体现国家的产业发展方针和投资导向、推动和促进经济转型, 引导社会、企业和居民个人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中。在重视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能环保、民生改善, 指引各地区、各部门真正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五) 全面监管督导

政府要监管督导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有可能、有保障。要监管督导企业落实有关法规政策, 转变增长的动力和途径,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同时, 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情况进行监管督导, 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 特别是要督促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避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和不作为行为。

(六) 率先垂范践行

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科学的政绩导向机制, 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政府, 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 要率先垂范践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要实行低碳消费方式, 增加公共消费, 减少公共投资, 通过公共采购影响社会公众。

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行为的改革创新解析

(一) 推进全方位改革

2010年10月, “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2011年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玫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均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并强调“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改革顶层设计的核心在于, 要坚持“自上而下”改革的基本路径, 从顶层俯瞰全局, 在形成改革共识的基础上, 形成一揽子的改革方案。这样的方案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

(二)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重点是, 把该管的切实管住管好, 把不该管的逐步放开搞活。对于政府不该做、做不好或市场能做好的事项, 应当交给市场来做,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企业的活力与效率。对于那些应该由政府管住管好的事项, 也要通过改革创新、理顺关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

(三)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 和谐稳定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中央强调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既要全面展开工作, 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 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最终增强并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政府必须从市场直接参与者的角色中退出,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有助于更好地刺激市场投资活力, 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进一步扩大公共投入。就当前而言, 有必要将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及公共文化等列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根据城乡居民需求循序渐进的进行。

摘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行为处于主导作用, 主要基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作用、建设责任政府的现实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和来自国外政府促进经济转型的经验启示。政府行为的主要环节包括宣传新理念、以规划为行动指南、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全面监管督导、率先垂范践行等。政府行为的改革创新需要“四个推进”, 即推进全方位改革、政府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公共服务等。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行为,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哲, 欧名豪, 李彦.政府行为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J].城市问题, 2010, (12) :73-76.

[2]郎佩娟.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深层问题与政府行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28-32.

[3]钱箭星.劳动者维权中的政府行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65-6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济环节】相关文章:

合作环节经营环节09-16

问答环节05-02

五环节05-19

生产环节05-22

环节质控05-02

工作环节05-07

六环节05-19

保护环节05-28

环节优化05-29

论文环节05-30

上一篇:《春天里的秋天》下一篇:对数与对数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