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2024-08-07

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精选九篇)

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篇1

创作来自生活的沉淀, 作品是释放情感的出口。一个热爱油画的人, 他会随时记录走过的风景, 随时捕捉自己乃至身边朋友的一些情绪, 速写下来, 如同日记。因为这可以随时成为创作的来源。路边的一颗枝繁叶茂的梧桐树, 大山里潺潺流淌的小溪水, 甚至闹市区里匆匆流动的车水马龙, 奢侈糜烂的灯红酒绿……油画创作的源泉来自哪里, 来自身边的生活。油画创作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情感。一切油画创作都是情感的表现。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 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首先, 对社会生活的细微观察。记录生活, 记录情感。通过一边观察生活一边记录的方式, 寻找创作灵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越丰富, 绘画创作的基础越丰富, 越有内容去表现。如果对社会生活体验贫乏, 绘画创作基础就会薄弱。从身边着手, 作为大学生, 校园生活必不可少, 对校园生活的观察, 可以创作一系列的草图用速写方式记录。有一人的, 两人组的, 三人甚至多人组的。对家庭、亲人的记录。画身边的亲人, 利用照片参考的方式, 进行创作。其次, 对素材进行整理构思与创作。对生活有了体验, 会萌发油画创作的欲望。通过对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这就要从油画创作开始。要开始创作, 就需要对收集的大量素材进行整理构思。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好的油画创作始终有“情感”贯穿其中, 没有情感的作品, 如同行尸走肉, 毫无热血激流。

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任何反映都不可能以绝对客观、绝对中立的漠然心情去反映。人们带着欢乐与悲伤、爱怜与厌恶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因此, 油画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就必须饱含情感在内。好的作品需要用心灵体会, 用心感受画面背后的真挚情感, 情感的背后, 是画家思想表达的全部。

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感人作用。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哲学、社会科学表现理智, 因而以理服人;艺术表现情感, 因而以情感人。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 就是因有爱而激发作者的创作之心。画家在创作每幅作品时, 都是因为想通过画面抒发自己的情感, 达到心灵上的抚慰。诗人写诗, 作曲家谱曲, 画家画画, 一个道理。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法国浪漫主义先驱藉里柯在创作著名油画《梅杜萨之筏》时, 画家德拉克洛瓦去看过, 德拉克拉瓦在日记中写道:“当藉里柯在画他的《梅杜萨之筏》时, 允许我去看他的工作, 他给我这样强大的印象, 当我走出画室这之后, 我像疯人一样的跑回家, 一步不停, 直到我到家为止。”或许, 他的心灵被震撼, 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方法进行创作, 之后他的巨作《自由引导人民》问世。

科学家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是纯客观的、纯理性的、是不包含情感的真理的探索。而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却是包含主观心灵的情感体验。所以, 我不得不重视油画创作中情感带来的体验, 在画家的潜意识里, 绘画的本质就是是通过画笔表达他们的情感, 思想, 表达画家的全部。当个人情感达到一定的高潮时, 面对内心的质问, 不会退缩, 而是拿起画笔, 抒发情感, 表达一切。真正用心去体会, 看到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归属。

油画作品的普及与欣赏。油画又称“西洋画”, 实质西方之精神食粮。中国人的审美讲究融合佛、道、儒等思想, 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 虽然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没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所以后来会有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历史等各种因素使国人不能完全理解或是欣赏西洋画的精髓, 这一现象甚至到如今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油画, 一属实境艺术, 二属抽象艺术, 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导致现在很多的国人去美术馆, 只是望着作品, 用眼睛看画, 看到的只是作品, 而不是真正用心去体会, 没有看到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归属。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精神文化的迫切需要度加强, 对艺术欣赏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

想要理解画面的情感, 就先要了解该作者的背景, 绘画动机。作品的背后都会体现作者的思想和精神魅力, 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 启迪着人们不停的思考。欣赏画面的同时其实更是在欣赏作者。所以, 当你再次站在同一幅画面前时, 请“审视”作品, 用心灵去感受这幅作品中的全部情感、理想、人格……因为这幅画里, 有作者的全部生活。了解作者和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加强艺术普及。面对作品请认真的对待。

当代艺术正处于社会化、多元化的时代, 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体现一直是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的毕业创作整个过程体现了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 创作的背后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用心灵体会作品的真实情感, 学会了解作者和创作这幅画的背景。艺术普及。请认真的对待每一幅作品。总之, 每幅作品的都是作者心灵的呐喊, 画面背后的情感丰富至极, “情感”就是创作的血脉, 赋予生命于作品, 激情着, 昂扬着。奋发向上。

摘要:本文以创作需以情感“回归”为线索, 以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的生活题材为研究内容。结合欣赏西方绘画——油画作品, 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 欣赏作品不要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上, 而是发现作品中蕴藏着画家丰富的真挚情感且进行举例说明。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 情感来源于社会生活。用心灵体会作品背后的情感。油画作品的普及与欣赏。通过对油画创作中需要情感表达和学会欣赏作品的总结性陈述, 引发人们对于情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和期待。

关键词:情感,油画,社会生活,心灵

参考文献

[1]罗丹口述, 格赛尔记, 沈琪译, 《罗丹艺术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年版

[2]杨琪, 《艺术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3]刘永升, 《西洋绘画》,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年出版

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篇2

关键词:综合材料;现代绘画; 材料媒介;技法表现

综合材料作为一种国内外新兴起的艺术形式,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相对于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而言,综合材料绘画主要表现在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两个方面的不同,强调使用多元化材料、技法,在呈现出独特而全新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更注意发挥本身的材料精神性和物质性。

一、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中的作用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本能个性复苏,这种复苏驱使人们对于材料质朴的性能和触感的原动力追求。许多综合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将各种材质的可能性充分发掘出来。这种综合材料的使用不仅颠覆以往对于传统绘画艺术作品中对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为主体的审美习惯,也慢慢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慢慢为艺术家们所推崇和喜爱,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多种需求,带给人们多样化的、差异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构成了现代绘画的审美和精神内涵。

具体来讲,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是通过恰当的造型和适当的色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图和精神指向,如造型的夸张、解构、变形等手段的应用,以及色彩上从印象派式自然光和色的再现、野兽派主观情绪的能动表达到表现派的狂颠式的挥洒自如;它们常常唤醒人们美的愉悦幻想和情感的抒发。而综合材料则是通过材料媒介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技法运用来传达作者的精神指向,力求材料媒介和精神表达的一致性和高度的统一性,唤醒人们对真实性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表达。因为材料的真实性会刺激人们大脑的记忆,即用材料表现出精神,让材料打动人的心灵。

综合材料的运用起源很早,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作品中都有零星运用。而20世纪的立体主义和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对改变艺术家创作观念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加索为艺术构建了新语言,把艺术领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天地,帮助欧美艺术跨过了传统绘画的阶段。而杜尚则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也改写了欧美艺术的历史,开创了艺术应服务从思想的艺术主张。从20世纪以来的艺术运动来看,后现代非常多的艺术形式和流派受到了杜尚的影响。虽然其背后的主导艺术思想不完全相同,但是综合材料的探索和运用被用来改变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视觉习惯和观念,却被艺术家广为接受。由此,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提高,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中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种突破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和观念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且无疑都给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中的引入和应用标志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同步和结合,注重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和多重性,也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这无疑响应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时代特征的需求。

二、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中的表现

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艺术中主要通过材料媒介和技法两个方面来传递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诉求,力求材料媒介和精神表达的一致性和高度的统一性。

(一)综合材料的材料媒介

传统绘画在材料媒介上多采用油画、丙烯、水彩等等材料来实现艺术作品创作。综合材料,英文为mixed media,其材料媒介更多为混合材料,如: 各种油性、水性颜料、染料、矿物色、泥土、玻璃、钢铁、化学试剂等,各种材料都可以在现代绘画中运用。实际上,现代绘画中综合材料的媒介运用上运用不拘一格,只要适合作品主题的都可以运用适当技法融入到作品中,并且随着现代绘画艺术外延的拓展,能作为综合材料的媒介会越来越多。

综合材料绘画以材料为基础,而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质感、肌理、形式等物质特性。这些特性的不同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比如:因比重大小各异、硬度高低不同以及表面光滑差异,材料会传递给人或爽朗明快、或稳重朴素、或亲切温和感觉。因此创作者在材料媒介运用中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物质特性,熟悉并掌握材料的质感、肌理、形式等方面的独特美感以及它们所能传递出的情感暗示,然后恰如其分地选择和配置材料,加强材料的表现力,创作出精神指向清晰、明确的艺术作品。

此外,材料作为现代绘画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现代绘画创作中选用综合材料媒介,可用材料去表现民族文化,传达文化的民族性,表述我们的文化观念。比如:蔡国强用火药媒介、徐冰用书法媒介、基弗用二战废墟媒介,他们都是用材料去表现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艺术创作者需要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加深对材料媒介所蕴含的文化特性的认识,由此实现艺术创作中的材料选用和文化寓意、精神诉求表达的一致性。

(二)综合材料的技法表现

由于传统绘画创作中采用油画、丙烯、水彩等等材料,因此主要采用先调色后画的单一表现技法。而综合材料创作中要运用除油画、丙烯、水彩等外的其它诸如矿物色、泥土、玻璃、钢铁、化学试剂等多元媒介,因此要融合除画以外诸如拼贴、拓印、打磨、水洗、腐蚀、烟熏、刀挂等多元技法来实现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创作。

拼贴这种技法诞生时间较早,马蒂斯在作品创作大多采用拼贴,而今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而成熟的综合材料技法。这种技法利用各种现成材料(报纸、玻璃、绳子、金属等)直接粘贴到作品上,一方面保留了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又要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画面形式相吻合。拼贴这种技法通常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更给人一种亲切自然之感。

拓印源起于宋朝,原属于一种手工复制技术。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拓印逐渐被运用于现代油画创作领域,成为一种经常用到的综合材料表现技法。这种技法以类似拓印书法碑帖的方法,把画布蒙在其他粗糙质地的物体上,利用其起伏将颜料用工具刮拓在画布上,使画面呈现物体的机理。拓印技法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不同时代的艺术特色、造型规律和审美趣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油画创作领域上形成新语言价值和新文化的符合。

有色底是综合材料在现代油画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混合技法的应用。其主要特点就是去掉了画面中经常出现的主体内容,通过油画、丙烯、色粉等各种不同的综合材料的相互叠加,并通过适当水洗、腐蚀、打磨,最终形成各种斑驳陆离的画面,以此来传达艺术家的精神和情绪诉求。和传统油画创作相比,有色底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出综合媒介在油画创作中的无意识、偶然作用,实现独特效果和画面品质。

三、结语

为了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多种需求,现代绘画艺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展。艺术创作者掌握了更多的综合材料媒介的性能与经验,也就把握了现代绘画艺术的手段和语言,促进了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进程中,通过艺术家对艺术表达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现代绘画艺术的综合材料在媒介种类与具体技法表现方式方面都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途径。但同时也要注意,我们更需要提升对材料媒介和技法的把握和认识,合理地选择、利用、融合好媒介材料和技法,才能发挥材料媒介与特定造型相应的质地特征和表现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广斌.综合绘画材料表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胡伟.由材料介入,中国绘画当代表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3]詹姆斯·埃尔金斯著.视觉研究[M].雷鑫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浅析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篇3

情感表达是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价值, 情感是绘画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是绘画存在的根本。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们包含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及个人的情感, 无不饱含着创作者的情感的表达, 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言的运用, 赋予画面的生命力。纵观中外绘画艺术瑰宝, 它们之所以拥有无穷的魅力, 是由于独特的表现风格和独具的艺术语言的表达, 是作品内在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绘画的艺术语言则是运用各种工具以线条、色彩、构图和造型, 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画家艺术思想。

二、绘画创作是个人情感的宣泄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 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情感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 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 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情感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性, 艺术作品以情动人, 画面若缺乏了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 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艺术创作往往需要情感的激励, 想象因情感而活跃, 形象因情感而生动。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野兽派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一生不断地画窗外的风景, 他曾说到:“我的目的是传达自己的情感。在我周围的并在我身上引起反应的客观事物造成了我的这种心境。由于频繁的把自我放在绘画中, 我了解存在于我心里的是什么。我那么自然的表现处于那里的空间和物体, 好像在我面前只有天空与海洋, 也就是说, 世界上最单纯的事物。我获得它并不困难, 因为他自然而然的来到我这里。我想的只是传达自己的情感。对一位美术家来说, 极常见的难处就是他不了解自己情感的性质, 而他的理智又把情感引向歧途。他应当只把理智用于控制”。我们由此可见亨利·马蒂斯对于创作者的情感在画面中的表现是多么的重视以及肯定。

“以情动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性, 画家只有把个人情感体验、丰富细腻的感情表现到绘画创作当中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从而获得与观者之间的心灵沟通, 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明代写意大师徐渭命运多舛、备受磨砺、颠沛流离, 生活中的多次重大受挫是他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情绪极端低落, 精神接近癫狂。很多的优秀的作品产生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 把自己的愤世嫉俗的心境熔铸与笔墨之中, 终成一代水墨大写意的巨匠。

三、艺术语言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作品的艺术语言像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 是作者自身艺术修养和经历的浓缩写照。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艺术家对不同的绘画语言运用则产生了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纵观中西方绘画史,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

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艺术家更多的注重个人情感表现。中国画崇尚文、意、趣,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中国笔墨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 画家通过缜密构思构图, 合理运用笔墨虚实, 水韵, 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中国的写意画将笔墨提高到很高的层次, 即表现人的品格, 以写神写意为目的。通过线条的形式语言, 一方面体现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线条之中表现了作者的个性品格、人文修养和思想情感。如八大山人多用阴柔的长线条, 转折多变的侧锋来表现他的孤傲冷峻的个性和反叛精神;石鲁的画中多用掷地有声的坚硬线条, 画中的山石像是被刀劈斧砍的一样, 展现了自己宁折不屈的个性。画面中线条动态的丰富性同时表达了画家情绪的丰富性。

在西画造型过程中, 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西方“古典主义”画家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 写实技术娴熟。印象派画家通过对光与色的研究, 运用分色技术, 将色彩合理组合, 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 抒发个人情感。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 梵高努力探索表现主义绘画语言, 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 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梵高的绘画作品中, 强烈的色彩对比、激情的旋转的笔触震撼观者的心灵。

四、作品是真情实感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本质决定了情感与绘画是紧密结合的。“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 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情感的表现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艺术作品有了情感的表达才能使人们在鉴赏艺术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感应交流, 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

任何视觉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 必须构成一定的情感意义, 才能达到作品的内在涵义。画家内部的情感状况决定着外部的表现风格。作品的每一种形、每一种色都不是真正独立的, 它的价值在于它的精神倾向和感情倾向。它是一种需要, 个性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由此, 画面的浓艳清淡、轻薄厚重、冷静热烈、萧条蓬勃、分寸节制、强调张扬都可以从画家内心找出根源。画家的思想感情则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达的, 情感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 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五、结语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有着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绘画之美, 在于多情多意, 意是情的形象化的集中体现, 绘画艺术语言就是表达情意的形象。情感与艺术语言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不可或缺, 两者不可分割, 艺术语言因为艺术情感的注入而生动感人, 艺术情感也为艺术语言带来丰富多彩的审美境界。

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家的绘画理念与艺术表现都体现了情感表达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艺术作品都无一不蕴含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绘画过程中不变的始终是创作者对客观对象的最初情感表达。情感与艺术语言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不可或缺, 两者不可分割, 艺术语言因为艺术情感的注入而生动感人, 艺术情感也为艺术语言带来丰富多彩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2]马云亮译.《西欧50艺术大师传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3][美]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 艺术理论IV.JO 2004.

[4][美国]苏三.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科, 1986.

[5]北京星座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京华出版社, 1995.ISBN.

[6]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论梵高绘画中线的运用及情感表现 篇4

引言梵高绘画中运用变化的直线、曲线、漩涡状和发射状的线条表现激情, 用强烈的主观意识描绘事物,笔法富于运动而又奔放,短线和长线,使画面增添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通过研究梵高的作品,学会像一样感悟生活,充满激情的对待生活,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艺术形象中,真挚、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从而使我们的艺术作品更有价值。梵高用不同形状的线表现情感。只有带有情感的作品,表现力才是丰富的。梵高似乎对线条所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梵高的作品那种生机勃勃和富有力量而又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向我们展现出梵高丰富的自我和内心世界,梵高很早就领会了绘画所能表达的象征性语言,他追求那种能表达出他全部内心的境界,因而他在作品中也倾注了他的一切情感和他具备的所有才能,他说过:“即使不成功,也要画,正如谷物一样,不能种在地里发芽,能被磨石碾成制作食品的原料,同样也是幸福的。”在他的画作中,所有的线条、轮廓和色调无不充满了强烈的热情并且透露着他的真诚,他的精神品格也通过他的作品得以展现。1

用直线表现情感梵高在线的运用上理性而有节奏,运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表现风景、人物的质感和空间:如《剪枝的白桦和女子以及羊群》,画面中的树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画面的主题。用细长的直线表现白桦的树枝,笔直的伸向天空,地面和草地也都是用长短不一的直线、射线或者交织的线构成。对梵高来说,一段截取的白桦树就是一个生命体,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拟人的情感,让画面上大部分的树枝显得非常“忧郁”,牧羊人和羊群在右边,一个肩扛钉耙的妇女在左边,让场景具有了一些有趣的特点。再如《茅草屋》这张画中,他用长直线来表现天空和地面,试图去捕捉风景画中宁静,朴素的特征。地面用无数粗细交织的长直线营造出空间深度,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天际。梵高非常喜欢有关茅草搭建的村舍主题。他把这种朴实的居所看做是当地居民单独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应。在他整个的艺术生涯中,都尽力回归“朴实”这个主题。另外,梵高在很多人物画的表现上也运用直线的方式表达情感。如1885年的《农妇头像》,画中的线条果断而肯定。沉重的背景衬托出农妇明亮的脸部。整个画面不管是对比的方式还是线条的处理上都以直线为主,表达方式单纯直接。他挑选的模特大都是粗糙、扁平的脸、前额低、嘴唇厚、不精明但人物形象丰富。“没有智慧的人”,一张平脸,“上半部几乎没有曲线”,低低的额头是“愚钝”的记号……这些特点,包括厚嘴唇,扁平的、突出而且低的前额一看就知道是梵高的农民,画里的妇女的眼睛那么的真诚、善良……大概是在告诉观者:这样的眼睛绝不会背叛。这种直接,不加任何修饰和梵高艺术风格中“朴实”的特点相吻合。在《忧伤》中,画家感慨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孤寂被弃的女人。画面元素非常的简单,只是通过一些简洁而有力的线条,生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悲伤绝望的妇女。用直而硬的线条表现手臂,头部则深深地埋在了干枯如柴的胳膊上,满头凌乱的黑发披落在肩上,手、脚的位置加强了画面的稳固性。表现方式单一,只有线条,没有强调光影,没有过多的赘笔,通过简单的直线就生动地表现了一种动势,加强了画面的忧伤感觉。2

用曲线表现情感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弯曲奔放的线条。如《加歇医生像》画的是一位有抑郁症的老人,他的女儿常为他弹奏钢琴来帮他缓解抑郁的心情,在画面中的人物愁眉苦脸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充满了忧郁。弯曲的线条与阿尔时期的肖像画中单纯化色面融为一体, 正可以表明加歇医生沉郁、心烦的情绪。整幅作品的色调和谐,橙色与黄色两种调子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忧愁的五官,这种表情不是平静,也不是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画面背景色调使用灰蓝色和连续曲线用笔,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弯曲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正是对医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最真诚的写照。梵高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写的一句话,这个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 Ryoei Saito先生。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我画了一幅加歇医生的肖像,一副忧郁的表情,看到这幅画的人大都会觉得那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然而还是有必要这样画,因为要是不这样画,我们就无法表达一种有关的思想,与过去的肖像画中的平和冷静相比,这幅画中包含着我们现代的思想和感情……仿佛是在等待著什么事物,等待着成长。痛苦而有教养,但头脑清醒,有理性……我们应该像这样画出许多肖像。”[1]梵高主观地把加歇医生画得理性、真实、把内心的情感都画了出来,这是梵高与其他的画家很不一样的地方,画里含着自己对外界真实的内心写照。[2]梵高从没有对模特进行刻意的扭曲,反倒是尽量靠近内心的真实流淌。用我们的话说,梵高是性情中人,他从来不迂腐得照抄自然,而是听从他自己内心感情的驱动。所以画面中的激情、变形,只是为了忠心于心灵的印象,不甘心模仿世界的结果。3

用波形线表现情感梵高常用波形的线条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大地在颤抖,天空如似火焰,树木绞扭,似乎要把自身连根拔起。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线条,既非顺从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也不倾向对象本身的动态,而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心灵象征。梵高通过大量波形舞动的线条给人一种在苦痛困顿中挣扎的感觉,他加进了主观主义情感,而不只是单纯对所见到事物景象的重现,梵高在1889年创作的如《日落时的阿瑟冷公园》,这时候因梵高和高更发生了诸多矛盾冲突,因而他又住进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療,这幅画作流露出梵高当时强烈而低迷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悲伤矛盾而又痛苦的情绪,画面极具个人主义感情色彩,展现出一个丰富纷繁的内心世界。梵高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画到了画上,显得无比的真诚和实在。4

用旋转线表现情感凡高用旋转的线表现自然界中的人和物,在西方绘画史上是很少见到的。在梵高的画中同是用旋转表现运动和速度,但由于对象与画家的感受不同,旋转的样式是多样的。梵高的线条随意而奔放,看过梵高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很多画运用漩涡状,翻卷、滚动着的线条表现烦躁、压抑的个人情感,整个画面充满了骚动和不安。旋转多层面的展现出他内心的焦躁和对生活生命的无限渴望,他的习作经反复多次敲打锤炼,通过形态不一的线展现出那些无限深远的自然形态。他追求创作的挥洒自如以及流畅的线条,追求画面的整体感与和谐感,这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也是他忘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他内心的激荡与情感的迸发都通过这样线条形式表达出来。你会被他带到另外的一个境界,对梵高来说那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逃避。画面中线条如丝般缠绕释放着燃烧的解脱。我们能够体会到他那颗遭遇太多压力和不幸却依然炽热的情感,也是梵高创作的动力和他的艺术灵魂,这种真挚深深打动着我们。《柏树和星空》这幅画作中,无论是激流滚滚的河流,还是舞动跳跃的火焰,都充满了活力,在梵高的笔下,天空和道路趋近于无限,正如梵高对于绘画的无限追求。这些独特的线条是梵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使画面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体验到画家发自内心的激情。在梵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大自然的视觉真实外貌,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外流;画中的事物已不再是自然景物的翻现,而是呈递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变形形象。梵高的艺术并不深奥,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就在于他用一种单纯朴实的艺术语言,直抒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在忽视主观情感表达的自然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梵高卓有远见的指出:“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挥。”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没有让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家之梦实现,但金子总要发光,时间证明了梵高的不凡与卓越。5

用发射线表现情感用发射的,或者放射般的线条来自梵高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线的表现与画家的内心紧密相连。发射状的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发射状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画面给人一种动感,仿佛释放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这些发射状的线条似乎可以扩散到画面中任何角落,引领平凡的灵魂去追求那些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从中感受到他情感对线的操纵,他的线不是客观形象的附属物,而是画家内在精神情绪的表现,画面呈现一种张力,形象的平面化,使线的表现性更加突出。从1888年到达阿尔开始,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时间里,阿尔热烈的太阳给梵高的创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强烈的创作欲望的驱使下,短短的一年完成了近200幅油画,还有大量的素描作品,工作态度近乎疯狂。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日出时的田野》和《橄榄树和黄色天空与太阳》等如图这两幅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放射线来表现天空和和地面。画面构成是斜向的,把金黄色的太阳画成黄色的大圆盘,发射状的线条围绕太阳这个中心布满整个天空,地面也已远处地平线的斜向焦点为中心向画面外扩散开来,布满了整个地面。太阳的光明如火焰万丈,铺天盖地,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照亮着整个世界,整幅画面充满张力,远处的山和房子又是那么的宁静和温暖,体现了画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梵高成功的将各种线条的使用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3]严谨有序的线条,展示了作品非凡的艺术魅力。其对线的运用是情感表现的需要。根据情感需要决定绘画形式,对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欧文·斯通.梵高书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 米歇尔·瑟福(法).抽象派绘画史[M].王昭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M].南海出版公司,2010.[4]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康定斯基(俄).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海因里希-沃尔伏林(瑞士) .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7]

美术向导[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8]

陈振濂.线条的世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构成艺术[M].赵殿,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10]

姚鸿翔.艺术的故事[M].[11]

佚名.怀念梵高[DB/OL] . www.sina.blog.com,2008.[12]

丁一林.论绘画中的语言状态[J] .美术研究,1988(4).[13]

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篇5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都是强调在理性的指导下或将理性融入感性直觉之中进行创作。这时,“竹”和“笔”都不出理性的控制,“胸”和“意”即主体思维当然也是主动的。然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写意画和书法为例并非都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即理性控制在先的,往往会出现“胸无成竹”、“笔在意先”,或如西方人所说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中国人还讲“无为”,它是偶然出现的结果,而非对必然性的把握;它出于自发和本能,而非预先打草稿和经营作品的形式;它不经理智干预,而任由画笔在纸上游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必然是独特的、感人的。当然,这需要坚实的艺术基本功做保证:不仅需要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文化修养,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经验和对人生的感悟。

王羲之的《兰亭序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徐青藤的《墨葡萄》,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全不是可重复的神逸之品。王羲之写《兰亭序帖》是发人生苦短,时光易逝之幽情。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是悲号失去亲人之痛楚。徐青藤画《墨葡萄》是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八大山人画《荷花水鸟》是暗诉国破家亡之恨。或在酒酣微醉之际、或在感情悲愤痛苦不能自己之时而作,此时作品是偶然出现的难以复制的奇效。因此,他们的作品才既能表现真实的自我,又有别于前人。试想,若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理性)地安排一番作品,则何来神来之笔,又怎能更好地达意。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的哲学基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是不可言说之物,自然是“无”。“一”生于阴阳相合的“道”,万物又生于“一”。玄觉禅师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偏含一切法。”(唐《永嘉大师证道歌》)这里的“一法”则与“一切法”相通相融而复归于“无”。

石涛有“一画”之论,显然是受道、释思想的影响。石涛说,一画之法,立于太扑一散。“一画收尽鸿蒙之外,而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取法尔。”、“运笔之时,又何待有峰皴之见?一画落,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随之。”、“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以成,抄笔如无为。”(《石涛画谱》)混沌的太朴是无理无法可言的,处于无为状态。“一画”立于太朴一散,自然也是由“无”到“有”。一画才出,众画随之,连绵不绝,直至一幅画完成。不过,这里的“有”既是“意象”的,也是“实相”的。

画史上有一个有名的“误笔成蝇”的故事,说的是三国时,东吴画家曹不兴有一次作画,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绢上,正在众人担心之际,他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将这无意识的一墨点处理成了一只苍蝇,竟使吴主孙权信以为真。这就是创作中的从“无”到“有”,从“一画”到“众画”,从“无为”到“有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实际上这种由“胸无成竹”、“笔在意先”即下意识或无意识行为引发的灵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并不鲜见。

不经意的笔墨,有时会破坏掉经过理性思维谋划好的图像的完整性。但这并非是对视觉图像完整性的主动改变,而是“胸无成竹”、“笔在意先”即下意识或无意识等特定精神状态的表现。创作一件作品,如果只按既定方案一成不变的进行,如绘制标本图一般,排除一切偶然因素和不期而遇的灵感,其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之一:讲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但中国画并未完全抛弃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讲“离形得似”。“得似”就是传神,最终目的是达意。因此,只要能传神、达意,对客观物象虽损之又损,甚至与客观物象在形上有所偏离也在所不惜。

创作过程中“胸无成竹”、“笔在意先”或下意识、无意识的一点、一画、一抹色彩不是对潜意识或无意识心灵状态的直接描绘;也不是以点、线、色彩等要素构成纯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亦不是对作者的心理与生理结构和与之相契合的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的反应。其作用是促发创作者无穷的奇思妙想,使其被拘囿的思路得到解放。

艺术贵在情真,但过度对作品巧妙安排,有时会阻碍特定心理状态的流露。这就需要特别注意由“胸无成竹”、“笔在意先”即下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偶然因素触发的灵感、情感,进而在此精神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其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而情感的真实,正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

浅析绘画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 篇6

关键词:绘画艺术,情感,审美情感

一、绘画的理论及艺术情感的内涵概述

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人物、风景、等自然的艺术, 进入20世纪,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自我主观主义的加强, 使得绘画艺术的表现更趋向于创作、想象, 超脱于临摹自然界的表现形式, 而更具思想性, 更加寄托于作者自身的情感因素。

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这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和绘画密切相连。我们所说的艺术, 很大一部分包含情感因素, 脱离于情感的绘画不叫艺术。我认为著名的画家艾轩的作品很有特色, 他的画是艺术与情感相融合的典范。他绘画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的作品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 毋宁说是他内心的独白, 因为他画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独的人物, 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另一方面, 他更擅长把绘画中景与物与神秘感联系起来, 创造出一种神秘的现实感, 超脱于一般的景物画或是想象的神秘画, 是一种现实与虚幻的结合。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是个人技术和情感的结合的较好的典范。

二、绘画作为情感表现手段的分析研究

任何一件事都是两面性的, 对于绘画来说, 绘画需要有情感的寄托才可被称为上乘之作, 而对于情感来说, 绘画更是称为表现情感的手段。

中国绘画功能最早被认识的是教育功能, 并且被自觉利用的一个功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盛行在殿堂画壁画, 内容是前朝圣明帝王的图像, 让人们顶礼膜拜。自此之后, 人物壁画开始盛行, 到西汉时代, 人物画壁画不仅画帝王, 还画将相, 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能被列入壁画以教育后代, 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 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 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 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为了表现出更为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人生经历与个人兴趣直接影响了他的绘画, 并且, 他的绘画为他个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的舞台, 一个情感寄托的门扉。

三、绘画中的审美情感及艺术价值的分析

绘画中的审美情感,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反应。它对于艺术家具有充实的心里内蕴, 又对于自然内容具备有意义、有内容、有形式感的形式的要求。

在绘画的历程中, 不光要把情感溶于绘画, 更要学会审美情感的培养。深化审美情感, 培养审美情操。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素养, 是“艺术敏感性”的素质。从充满生命活力与威严气势的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到富于线条韵律﹑严谨精致的绘画风格的《维纳斯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画家范宽的雄健浑成﹑墨法厚重山水画到时荷兰画家凡高充满激情的作品, 展示古今中外美术作品所涵育的美感, 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这都需要一位有“审美情感”情操的艺术家的眼睛。

精神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们常说要把情感寄托于绘画, 使绘画成为我们表现情感的工具。但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我们本身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对绘画艺术的热诚, 这个热诚高于一切, 也超越一切。

参考文献

[1]范明华.历代名画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篇7

简约的艺术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简约的绘画在

表面上能产生一种简洁的构成形式, 给人一种简单而概括的有趣的艺术形象。而在作品的内涵深度上讲简约有时会使画面产生出一种空灵感和心境的平静。简约的作品也总是让观者有很多思考的余地。

一、常玉的“传奇”人生演绎了他的绘画的不朽

毕加索曾经说过:绘画因传奇而存在, 其他什么都没用。对于常玉来说, 正是因为对绘画的钟爱, 他才演绎了一段中国人身处异域的艺术“传奇”;而且, 也正是因为他的“传奇”人生同样演绎了他的绘画的不朽。他被法国朋友达昂称为“中国马蒂斯”。

1901年, 常玉生于四川顺庆一富裕的书香门第。自幼随四川学者赵熙学习书法, 后又随父研习绘画, 家学颇为丰厚, 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1921年, 进入大茅屋画馆学习油画, 这里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 可以说是当时前卫艺术汇集、自由画家活动的阵营, 这里的气氛与当时过于严谨而教条的学院派教育截然不同。这种洋溢着现代艺术气息的环境和氛围对于性情随意而不拘小节、生性崇尚自由的常玉倒是十分合适。

因其家境富裕, 常玉在巴黎的生活来源由兄长汇款供养, 故而衣食无忧, 便能游心于艺。此后他的作品不断被选入当时著名的杜丽沙龙和独立沙龙, 得以和巴黎画派重要名家及毕加索、布拉克等同时展出, 并得到法国重要收藏家侯谢先生的赏识和收藏。三十年代的常玉在法国画坛上无疑是成功的。

常玉性格孤傲, 不媚世俗, 我行我素, 风流倜傥, 一生寂寂, 不为金钱所役。常玉淡泊名利, 一意孤行, 一生追求精神自由, 过着天马行空的生活, 他是巴黎闹市里透辟世事的隐士, 也是艺术世界里悠闲的庄子。

二、常玉的极简主义画风

有趣味性的画面总是能让人看起来轻松有意味, 常玉女人体在看过一眼之后我相信很多人在看过一眼之后都会留有很深刻的印象, 即使不知道常玉本人而对于他的作品我们肯定是可以描绘出来的。不管他绘画内容及想表达的含义, 单就从他画面的这种形式感上讲它的简约概括的艺术形象所产生的那种趣味性就能够令人驻足。

《艺术与视知觉》 (1) 中讲: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 都在于他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出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一团粘土或是一组线条可以再现一个人形, 一幅抽象画可以被称为用一组低音连奏的爵士乐。这种意义或内容可以相对地简单也可以相对的复杂。这种意义的简单性和复杂性与呈现这种意义的表现形式, 对决定整个作品的简约程度, 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对象本身十分简单, 但又要用它来表达非简单的意义, 其结果就不会显得单调和乏味, 如果用简单的形式传达一种简单的意义, 那样肯定会产生一种简单的结果。常玉的绘画中的艺术形式视觉上传达的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艺术形象, 而他要传达出心灵的孤寂却使得画面不显空洞。常玉以油画笔触做成木刻版画纹路, 类似德国表现主义的途径。而与桥派不同的是, 常玉的动物形状更加中国, 可以看到传统剪纸的灵活线条。这个尝试很可能受到马蒂斯启发, 同时, 也借色彩关系来呈现空间深度。动物与底面色彩互动, 注视片刻之后就会发现交界处的第三种色彩幻觉。

三、常玉绘画风格之成因

剖析常玉绘画风格之成因, 首先应当追溯到他的家学渊源。其少年时代研习书法与传统绘画, 深受渲染且积淀颇厚。在心理层面上形成对东方文化的眷念情结是自然而然的;其次, 他游学海外多年, 并未进入欧式美术学院, 几乎没有受到以写实为基础的欧洲传统绘画的影响。他以东方画家的身份源母体文化‘无为而为’的天性, 显现了他艺术表现上的那股中国文人气质。有人将他喻为‘东方的马蒂斯’, 是指他在造型的简洁和装饰性上与马蒂斯有互通精神之处。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粗犷遒劲而流畅的线条源自于中国书法的精神;简练、夸张、趣味化而装饰性的造型来自于中国的民间剪纸和漆绘韵味。他是用了西式绘画的材质和形式表达了一个东方画家的感悟。

结语

在常玉所有的画作中, 除去孤单与凄苦, 人们还能读出一种人性的精神, 一种的坚毅精神。我一直都认为简约的作品画面本身会产生出一种宁静, 无论作者想表达的心境是悲伤、忧郁还是欢乐、平静。它画面本身总会产生出一种令人平静的气息。也许是因为画家的平静, 无论画家生活在怎么的社会环境, 对社会不满也好满意也好, 心情悲伤忧郁还是开心也好, 但画家在画布上表现他心情的那一时间我相信他们都是很平静的, 静静的诉说自己无法用语言或是不想用语言表达的势态心情, 所以观者也会立刻平静下来静静地欣赏作品, 解读画家。即使是发掘不出画家本人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 但简约画面的构图形式也足以让我们研究一番, 如此平静的画面只要观者有心也都是会体会到些什么的。常玉的是安静的, 他所表达的更多是自己的心境。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简约的艺术让我们在喧闹中享受安静, 在逆境中享受热情。真正的简约源自内心的平静。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啊恩海姆著, 腾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吴冠中著, 《吴冠中画韵美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浅谈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篇8

艺术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绘画作品是否能打动欣赏者, 决定于画家在描绘对象上是否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而情感来源于对生活对人生, 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悟和经历。画者必须有丰富的情感, 就像阳光对植物一样, 缺少阳光的植物多是苍白、脆弱的、没有蓬勃的生命力。米勒曾说:“要追求真正的作品……关键不在于作品的主题而在于他们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到画中去。”1要感人, 需精诚, 英国诗人罗亭说:“若想观照神而美, 须先似神而美。”2就是说, 要抒发真感情, 须先自己有真感情。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态度的经验, 绘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又总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情感的产生密切相关的主体的需要, 它不仅为知觉活动所唤起, 成为绘画创作的动力, 同时伴着知觉深化的表象。如罗中立老师的作品《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展出并获奖, 运用了须眉毕现的赛照相的写实手法, 表现出我国农村千万个饱经沧桑的农民父亲的形象, 当我站在这幅画的面前时, 我能深深的感受到画家融入作品中的深沉的敬爱, 这种浓烈而深沉的情感使我产生强烈的心灵的震撼。画面中黝黑的老树皮一样的皮肤, 深深皱纹, 额头上沁出的点点汗水, 干渴破裂的嘴唇, 端着有半碗水的粗破的大碗凝视着前方。传达了画家无比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这幅画能成为我们的心灵寄托, 关键并不是在于画的逼真和细致, 而是由于通过逼真和细致的手法表现了动人的形象和质朴的美感, 此画也成为中国油画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画面的情感的真实性, 无不触动每位欣赏者的心。“罗中立写到:“夜深了, 出喜欢闹的声浪逐渐安静下来……只见昏灯之下他仍在那儿, 夜来的寒冷将他“挤”到粪池的墙角里, 身体缩成一团, 而眼睛, 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 如同一个被迫到死角里, 除了保持自己之外, 绝对不准备做任何反抗的人一样。这时, 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 同情、怜悯、感慨……狂乱地向我袭来……这, 我知道。“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最初的冲动。”3这正是画家自己亲自体验的情感经历, 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就像潘天寿曾说:“此妙果, 既非得于形象上, 又非得于技法中, 而得于画家心灵之创获。”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 并用某处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德国画家, 汉斯.荷尔拜因的作品《使节》, 这是一张双人肖像画, 为了纪念有朋自远方来的真挚情感, 表现两位青年人的广博的知识闻多识广, 但他们并没有骄傲自喜, 反而流露出肃穆庄严的神情, 仿佛知道一切繁华名利都是过往云烟, 生命转眼即逝, 唯有确定信仰才不会迷失方向, 像这样的画作意涵是多么的深远, 我想这就是大师们所表述的一种艺术的境界吧。

二、绘画离不开技法

“王国维曾说过, 一切写景皆是写情。赛上的风景刀劈斧凿, 用色彩建筑坚实的形象, 铿锵有声, 尤脱利罗利用疏密相间的手法表现哀艳的巴黎,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有东方诗词的情调。”4我想人们也不会忘记19世纪末继承了映像派余韵的梵高、塞尚, 他们在以同样枝叶茂密的丛林为绘画创作素材作为绘画创作时, “塞尚是以一片片的短笔触画的成团成块、纪实厚重;而梵高则以一条条的短笔触, 画得像火焰的窜动, 破浪的翻滚。”5梵高的风景地动山摇, 强烈的感情震撼了宇宙, 鬼哭神嚎, 让世人为之赞叹这一旷世奇才。再看看中国的山水画, 中国优秀的山水画无不重情。情的载体是画面, 画面的效果离不开技法, 没有技法等于空口说白话, 特定的技巧诞生于特定的创作需要。中国常常用的手法就是, 华中大面积的留白, 用有限的笔墨达到无限的意境的朦胧的处理, 意义在于增强作品整体的时间流动的气氛。齐白石画虾不画水, 李可染画水牛只画牛背, 以及天地留白等都是以少胜多, 以虚当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技法的严格是一定要有的, 潘天寿:“画事用笔, 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由点连接而成, 面由点扩展而得, 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也是, 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就像我在平时绘画中对不同的物体以表现不同的技法, 画面中有着不同材质的物体, 在绘画以铜材质的火锅为主体周围放着一些水果, 同色的水果我运用了写实的技法, 浅绿色的衬布, 加上五颜六色的水果, 加上自然的光线, 暖暖的色调增强了画面欢快活跃的气氛, 好像在演奏着一曲美妙的春天协奏曲。

三、绘画与创作心理

绘画的创作也是表现画家的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 如法国野兽派画家弗拉客曼的心理独白, “如果我不是有点绘画的天才, 我可能是个坏蛋, 也许会因为放炸弹而被判刑。我努力把这种冲动升华为艺术, 在绘画中表现出来。”黑格尔对于艺术家的个性心理也高度关注。他强调:“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 而且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 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在他看来艺术家“心理的构思和作品的完成是携手并进的。”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 无意识, 有意识, 潜意识。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师郑板桥, 善于画竹, 他曾说:“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 日影, 雾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非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 手中之竹, 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而西方的绘画大师毕加索, 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人总是从某物开始, 然后可以把现实的一切痕迹去掉。这并不可怕, 因为物所包含的观念给予艺术家以最初的刺激, 使他产生智慧, 燃起激情……在观察他们时出现的印象引起我最初的某些感情。然后我对于他们作为客观存在的感觉便很模糊, 它们变成某种虚构物, 最后无影无踪或者更准确的说, 被概括到各种可能的主题中去了。”从两位不同时代的大师的话也验证了, 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结构的说法。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潜意识, 就像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感觉很模糊, 而弗洛伊德强调了意识的重要性, 认为无意识的象征和替代性满足, 艺术创造性的本能。“艺术的价值存在于艺术家的价值”6, 艺术的根本任务主要不在于描写一己之情感, 而在与人类的情感, 好的绘画作品会给人带来愉悦, 反映社会现实, 在现大自然的美, 表现画家真实的情感。就像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了”正是大师们所具有的, 而作为晚辈的我们, 也要向大师们学习, 他们那种对热爱自然, 洞达世情, 从而使自己的作品

由文字到图形——浅谈平面设计视觉语言

郝云超 (电子科技大学文化艺术中心四川成都610054)

摘要:20世纪在荧屏媒体的迅速发展中, 数码技术的活动范围渐广, 随之, 语言的图像化使用逐渐频繁;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传播新媒介的出现同样需要依靠新的形式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由文字、声音、图形综合构成, 刷新了人们固有的传播意识与思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出版者等等都在寻找更新的语言应用方法, 与拥有新的阅读方式的人们进行交流。从新锐、时尚、能迎合大众的美学角度着手进行创作, 对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进行更符合其当下审美规律的调整。

关键字:视觉语言;平面设计;新媒体

平面设计在新媒体时代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 图形语言尤其对其从事文字设计以及应用的设计师提出了挑战, 媒体时代的到来突出了字体排印所面临的问题。90年代初, 字体设计已经使用心得数字技术, 并且字体得以及时定型以便他人之用。在此期间, 字体设计空前繁荣, 它成为一代图形设计师的工作焦点。视觉传达设计所用的媒体的范围逐渐扩展, 商业领域和设计领域的各种概念呼唤共享, 一切都在推动着我们的视觉文化日益图像化。

一、新媒体的出现发展使视觉表现不再局限于文字

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法, 新技术、新方法的发明使用改变了包括视觉语言在内的平面设计、影视动画等相关的行业。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反应强烈, 尤其在对如书籍装帧、企业VI设计、包装设计等形式的视觉表达上更能够体现出来, 视觉语言随着新技术的进步而进步, 如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传统岩画、竹简等古老形式的表达, 后来出现的计算机网络甚至卫星通讯技术的应用, 对于视觉语言传播而言, 都具有深刻意义。早期纸质媒体通过文字进行最广泛的信息传播,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习惯了通过图形与文字的来对信息进行处理, 新媒体平台下, 生活节奏和效率的提高要求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也与日俱增, 从以往的以字传达逐渐变为图文并茂甚至通过图示直接显而易见的传达信息,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但读图时代的到来也必定引起传播信息过程中信息与人的交互性不足, 导致人们一味的为了快速浏览信息而读图。一部分新锐设计师通过图形与文字的互动设计利用新媒体平台手段改善传播信息节奏, 使其更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人们感觉获得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使其更具备交互性。当然大范围重要概念的交流, 文字仍是首要工具, 它做到的精确和细致的能耐是不可思议的, 并且也许是无可匹敌的。不过, 图像世界确有许多优势。图像跨语言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种一贯性, 这是信息工具很难做到的。图像还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在许多地区发送同一种产品的能力使产品流通既省时又省钱。负有为未来的人留下安全信息的责任的机构也选择了图像语言, 掩埋底下的核废料, 其危险性的持续时间可能比我们的书面语言的寿命还要长, 这种危险就可以有图形来描述。图形语言传达思想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具有历史感、人生感。用自身的情感唤起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 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二、合理运用视觉语言对平面设计中设计信息有效传递具有积极意义

视觉语言是实现平面设计设计表达与大众沟通的有效方法, 有些形式的视觉作品毫无疑问需要明确的结构和秩序。由于实际应用的要求, 有些文字需要被很快很轻易的阅读和理解。在有些需要强调信息传达速度的情况下, 图形表现形式的作品就可以弥补现实世界和文字、语言之间的鸿沟。视觉语言传播很大程度上在于传播的语义层面, 发挥传达预期意义的作用, 要注意可适当改变文字传达的方式。平面设计作品视觉语言要求与作品质量相关联, 设计师要完成设计达到视觉要求, 必要选择一种方式进行表达, 表达的关键就是各种视觉元素的再创造。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利用各种各样的视觉形式语言进行表达, 借以提升设计表现传递的空间。好的设计作品不仅可以传达出信息, 而且在内涵的深度挖掘上也淋漓尽致, 为了使这种信息的传达更具持久性, 人们需要再视觉语言的选择上下番功夫。比如吸收各种信息, 提升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快速接受信息能力, 最快速度的对图形传递信息作出反应等。在平面设计视觉语言信息传达上既要具备外在的视觉形式, 又要注重内在的意义结构, 内外各类形式因素相互关联进行表达, 某种程度上图像不仅仅是视觉的眼神, 而且应该超越视觉形式, 成为心理和思想的眼神。唯其如此, 在形式与观念之间, 才能更广的拓展视觉语言表述空间。通过把视觉语言转化为符号元素, 又应用不同的设计形式把元素化后的视觉语言展示给大众, 从形式层面来说, 视觉呈现的语境表达始于图像, 而艺术的形式是由一个从视觉形式到心理因素再升华成思想的延伸过程, 这也是视觉语言表达的内涵, 平面设计中, 每一种设计元素都以特殊的方式组合, 这种特定的形式和若干形式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激起大众的审美情感, 如果元素孤立, 构不成图像就谈不上什么复杂的视觉效果, 这也是视觉语言表达的要义。因此审美活动、图像组合构成、心理和思想的延伸等作为视觉艺术的共通品质在视觉语言的表述上与平面设计信息的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设计的视觉语言的发展与转换中, 我们能看到出自两个截然不同的源头的发展趋势。他们不因创造图像的工具或因出版图像的媒体而有别, 而是在视觉语言内在表述上的深层意义。信息化时代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表达通过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源泉与激情来呈现, 文字也将成为知识载体, 由文字向图像的转变贯穿于整个视觉设计语言中, 影响平面设计的创作, 同时也意味着视觉语言的升华。

摘要:艺术不能没有情感, 是绘画作品的灵魂, 从绘画技法和创作心理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绘画大师们对于艺术的见解, 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技法,创作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第75页.

[3].王洪志.李春梅《论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齐齐哈尔大学报.2007年11月.

[4].吴文中《吴冠中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1年, 6月, 第93页.

[5].吴甲丰《论西方写实绘画》, 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5页.

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篇9

注重情感表现的绘画在美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排斥理性, 漠视死板的学院派教条, 以自由灵活的构图、强烈张狂的色彩, 动荡不羁的画面和充足饱满的激情为特征而立足画坛, 存在了上千年之久。本文以西方绘画各历史时期的代表画派及画家为论述对象, 对注重情感表现一路的绘画作了论述。

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洞穴壁画和岩画。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毫不畏缩, 毫不屈服, 同恶劣的外部自然环境作斗争, 又用极富智慧的手法, 利用赤铁矿等矿物质色来图画, 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这些原始的洞穴壁画和岩画, 是现在有考证的最早的人类绘画, 也是情感表现类绘画流派的早期起源。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重情感表现类绘画流派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发展一度受阻。

文艺复兴, 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也为情感表现类绘画流派的再度觉醒准备了条件。首先提到的画家应该是近代绘画之父——乔托, 乔托把人文主义之光带进绘画, 发展了近代绘画史上的解剖学、透视法等等, 更为情感表现类绘画流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波提切利是弗兰德斯画派的代表性大师, 他继承了乔托开拓出来的绘画新风尚, 用淡雅抒情的色调和流畅的线条, 对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发展产生启发。还有一位该时期不得不提的西班牙绘画大师——格列克, 他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奇才和怪才, 是西班牙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他奇特的绘画人物造型和阴冷的画面色调, 直接影响了西方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发展。

十七、十八世纪是情感绘画流派的极度发展时期, 该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和罗可可风格是其代表。巴洛克绘画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欧洲, 是十七世纪的主要画风之一,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以强烈的运动感的构图方式, 夸张的造型特点, 绚丽多彩的色彩搭配, 以开放、纵深、涂绘的方式突破古典绘画树立起来的端庄、典雅、封闭、平面、线描的绘画典范和传统。作品更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画家是弗兰德斯画派的绘画大师——鲁本斯, 鲁本斯是这一时代的风云人物, 他不仅是这一时期出色的绘画大师, 还是重要的外交家、政治家, 多重角色的人物特点, 愈加激发了他情感表达的欲望。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绘画作品, 有不少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抢劫波西琉斯的女儿们》《圣母在圣堂中引见》等都是其代表作。

十八世纪的罗可可绘画占据画坛的主要地位, 其画面特征与巴洛克绘画风格相近, 可看作是巴洛克绘画的晚期阶段。其题材上多是反映宫廷内部的少男少女们谈情说爱和吃喝玩乐的场景, 凸显了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情调。为情感表达流派抹上了光彩的一笔。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画家是布歇, 其代表性的画作是《舟发西苔岛》。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画坛上出现了两股相互对立的潮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光辉代表, 在这一历史时期, 彰显了其作用和地位。浪漫主义绘画在巴洛克绘画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作者的主观表达, 突出个性, 不受理法的约束。画面上用张狂的构图、放荡不羁的笔法和注重情感表达的色彩组合, 题材上表现出对重大历史题材和重要社会事件的兴趣以及对表现异国情调的向往。德拉克罗瓦和籍里克是这一画派的杰出代表, 充当了与新古典主义画派竞争的旗手。《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中的众人物形象笼罩在英雄人物的统照之中, 代表了社会正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突出表达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感情。《梅杜萨之筏》是籍里克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采用不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把死亡安放在三角形的底部, 把求生的希望安放在三角形的顶端, 在残酷的对照中是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 仿佛从绝望到希望之间经历了一种时间的和心理的转换过程, 从而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加强了作品所蕴含的主题。

十九世纪中晚期, 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后印象主义绘画里。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三代表之一。凡高的艺术作品, 直接启发了表现主义思潮。因此, 后印象主义, 尤其是凡高的艺术成就, 在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历史演变进程中,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向日葵》《加歇医生》《星月夜》等是凡高的代表性作品, 凡高在作品里用热烈的色彩, 理性的笔触, 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对太阳的热情追求。凡高短暂的艺术生涯, 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 是重感情绘画表现流派的高峰。重感情表现绘画流派的美学主张, 在表现主义绘画里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表现主义主张表现“精神的美”与“传达内在的信息”, 在造型上用强烈的对比, 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 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蒙克是表现主义的绘画大师, 其代表性作品有《呐喊》《青春期少女》等, 揭示了同时代人们被隐蔽的心灵, 表现了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而猛烈的情感。

二十世纪初期的野兽派绘画, 也是西方世界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的表现区域。野兽派绘画用夸张的造型和色彩, 来释放内心的情感, 表现形式美。马蒂斯是这一画派的代表, 《舞蹈》和《音乐》等作品是其代表作。马蒂斯用鲜明艳丽的色彩, 舒适流畅的线条, 做成一把安乐椅, 来抚慰世人疲惫的心灵。

抽象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中期诞生于美国的绘画流派, 是重情感表现绘画流派在全世界范围的再发展。德库宁和波洛克是这一画派的代表, 他们二人把重情感表现流派的绘画继续往前推进了一步, 也让世人了解了美国绘画, 并把世界艺术的中心由法国引到了美国。

重情感表现流派的绘画在当今世界依旧蓬勃发展。通过以上的梳理, 我们看清了这一路绘画的发展脉络。对我们更好的认识美术史, 更好的处理继承与创新等问题, 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 梯利.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5.

[2]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贡布里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发展史[M].1998.

[4]刘骅, 杨永胜.世界传世名画[M].济南出版社2002.

上一篇:巨额外汇储备下一篇:七年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