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

2024-08-27

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精选十篇)

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 篇1

1.从教材内容看

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数学无论是在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 还是在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初中阶段的题目几乎都是顺推就能得到的, 但高中阶段很多题目都需要逆向思维和逆向推理才能得到;在初中阶段有不少内容是不讲的或只是在书本阅读部分和习题中出现过的, 但高中阶段却要求学生作为基本知识去加以应用;再加上高中数学内容多, 进度快, 反复练习与巩固的时间很少, 这无疑是难上加难;不要说是初中数学没学好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就是初中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学生也难以适应.

2.从教学要求看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追求的是整体教学质量, 其难度、深度和广度都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这与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适应高考的选拔性和竞争性截然不同.这也是高中数学难懂、难学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原因.

3.从学生情况看

在学习方法方面,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延用初中的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常靠点“小聪明”考个八九十分, 但进入高中后还是老样子就明显不行了;在学习能力方面, 有逻辑思维能力差的, 有阅读理解能力差的, 有分析推理和归纳记忆能力差的;在学习态度方面, 有上课喜欢讲话、做小动作的, 有上课虽然听讲但课后只知道玩、回家不看书的;在自主学习方面, 有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 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局限于等老师讲授, 听老师分析, 看老师解题, 不会主动地去思考、探求和解答.

4.从教师教学看

有不少教师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 忽视了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是否能迎合学生的“口味”;对高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问题和症结, 没有及时地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 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 进行的是简单劳动.

5.从社会背景看

大学连续十多年扩招, 一方面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就业的压力, 再加上读大学的成本较高, 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在悄然萌芽.所有这些对数学教学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

1.教师导引学生推断的原则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人, 要指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 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要让学生彻底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通过知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和强化的纽带, 致使学生大脑中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进而达到能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 防止遗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教师教学时要高瞻远瞩全局在胸, 牢牢地把握重点和难点;要采取由表及里、由简到繁, 低起点、小步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不能一讲完新课就让学生去做很难的题目, 因为理解和消化知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系列过程的;稳妥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搞懂和会做练习题, 再让学生去“消灭”习题, 最后让学生去解答练习册上的题目和课外的题目.

3.直观形象电化教学的原则

中学数学有很多抽象和深奥的内容, 如果平铺直叙、反复讲解, 可能还会有很多学生搞不清、看不明、听不懂.对此, 教师要开动脑子, 想尽办法, 要在遵循其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 尽量使所讲知识能直观化、形象化和实用化;要尽量多借助多媒体教学, 尤其是一些数形结合的题目, 旋转、平移以及有关点动、线动和面动的题目, 比起我们在黑板上讲解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而更重要的是, 电化教学是我们教学发展的方向, 是我们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抓好的三个环节

1.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针对学生在学数学中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去对待.对于有依赖心理的学生, 要引导其“自力更生”;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要多关爱、多表扬、多鼓励;对于主观上努力, 但客观上效果不佳, 因而产生焦急心理和厌烦心理的学生, 要多安慰、多指导、多帮助;对于具有自负心理的学生, 课后要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给他们做, 以消除他们自以为是的傲气, 泯灭他们自认为“到站”的感觉.值得指出的是, 前两类的学生是基础较薄弱班的主流, 我们要格外注意、特别关爱, 课堂上要设法让他们积极地参与, 要尽可能地多叫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脑子去想, 用自己的手去做, 让他们都有投入的体验、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孙子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军事是如此, 教学也不例外.换句话说, 教师要晓得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要在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同时, 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课前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课后要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 引导他们努力进取, 积极向上.

3.要钻研教材与教法

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 篇2

------《音乐与戏剧》之《中国歌剧》欣赏课

中国歌剧,本身就是一个博大、多彩的领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对其详细介绍,让学生对“中国歌剧”有全面的认识,不太现实。因此,只能从本课的中心——“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入手,挑出要点,让学生对中国歌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尽力培养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带他们入门,让他们日后能主动地进一步去探索“歌剧艺术”的魅力。

中国新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已经有了一段不短的发展历程,当中也产生了许多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剧目。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们依据教材挑选了几首创作于歌剧发展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新歌剧的代表性唱段,让学生们从中初步领略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及中国新歌剧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吸收欧洲艺术手段,表现中国社会生活的独特风貌。而且中国歌剧艺术是以欧洲“歌剧音乐”为借鉴手段来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生活风貌的,因此,这节课听赏、分析了中国作品,顺带对学生介绍一些欧洲音乐的基本常识,这样有助于他们下节课更好地理解外国得歌剧作品。在课程一开始,先以提问得形式帮助学生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得内容,让他们对上节课“京剧”的相关知识作个回忆,联想京剧的特点,有助他们这堂课的学习。

接下来进入正题。先通过师生的一些对答、互动,将中国地方剧种、中国新歌剧与欧洲歌剧三者连接起来,在看他们相同之处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探寻它们的区别。为了进入“中国新歌剧”这一主题,我将本课的切入点放在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歌剧《白毛女》上。因为本身这部作品,以前的课堂中欣赏、分析过,学生比较了解。为了把握每个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个类似智力抢答的形式,由我给出关于《白毛女》得相关提示,逐个给出得同时,同学们抢答出这部歌剧的名称。通过这一环节,课堂的学习氛围明显活跃了许多,也提升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

接下来一个环节是关于音乐体裁知识。刚刚触及歌剧这个领域,大多数学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绪,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将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三者先从概念上分析,让学生们学会分辨、理解三种不同的体裁形式,再从具体作品上让学生听辨、巩固。在选用作品方面,我们引用了歌剧《江姐》的几个著名选段,因为本身《江姐》这部作品学生们比较熟悉,对当中的人物比较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在听赏过程中将音乐与剧情联系起来理解。

a.在讲解咏叹调时,我引用的是《江姐》中的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听赏的同时,请学生们留意它与西方歌剧、与中国地方戏曲所存在的异同。其中,关于它与中国地方戏曲的关联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有难度。我在最初设置问题的时候,没能恰当地考虑到如今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课堂气氛较为冷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时非常重要的,对于相对难答的问题,教师应该给出明显的提示,辅助学生完成问题。

b.在讲到宣叙调时,引用的是歌剧《江姐》中江姐与特务头子在牢里的对话。由于在前面那段听赏中已经和学生们探讨了音乐中沿用了川剧中的音调和打击乐,因此在这里对学生们稍加提示,他们就能留心去听音乐中蕴含的戏曲元素,通过听—分析—再听这样的步骤,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把中国新歌剧和中国地方戏曲很好地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仔细地引导学生们听赏一部歌剧作品,培养他们的欣赏习惯,等到以后学生们自己听赏的时候,也就在潜意识中遵循了这样的欣赏途径。

c.在讲到合唱时,引用的材料时《江姐》中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选段—《红梅赞》。在这一环节中,音乐上的东西讲得少了,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情感体会上。让学生从音乐和表演者的表演上,展开联想,把江姐与红梅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赞”字,感受整部作品的这一高潮。

讲完了音乐体裁知识后,就该选用几个典型的选段,让学生们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巩固一下,因此选用了《绣红旗》、《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紫藤花》三个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我从音乐理论、体裁形式、情感等几方面不断发问,抓紧学生的思路。最后留给学生一点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归纳出中国新歌剧、中国地方戏曲和西方歌剧三者间的关联。通过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总结,让他们在感受了中国新歌剧的魅力的同时,使这堂课在这个单元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进入西方歌剧做好准备。

在这堂课中,我沿用了初中教学中那种问题不断的方式,对学生们不断发问,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时刻抓紧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参与,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当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选用段落欣赏上,对材料没有进行很好的筛选,使得听赏部分过多,占用了学生们互相讨论的时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程序、环节的把握应该再仔细斟酌一下。

高中的音乐课旨在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音乐课,在直觉、推理、表达、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其实,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前提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实现课程中的审美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提倡音乐实践,增强他们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在情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人际交往与合作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反思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美国着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反思能够提高教学技能,有助于认清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本文重点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进行有关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简要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是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坚持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程下高中物理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其次,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物理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操作性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1、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點,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所以,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之一是坚持进修、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丰富营养。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连起码的底气都没有。教师的成长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二是要多研读物理学名着、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着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着,了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

2、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进行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很多。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启迪性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能够很好的促进物理教学,有很强的启迪性,它启迪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信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在新课改一标多本的格局下,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实际是构成教学内容的三个基本要素。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删减与质的改造,是建设高效高中物理课堂的迫切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丰富。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建设“对话·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否有利于高效实施自主学习为准则,而不是为方法而方法,为手段而手段,华而不实。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应成为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的职业习惯,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是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保证。教师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之反思 篇4

一、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改变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在一步步地发展,仅仅靠教一些技能并锻炼他们的身体远远不够。我们知道现在的体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因此,我们应自己制定教学计划,计划如下:

工作要求:

1. 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力求创新。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加深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积极按照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用创新的思维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 依照新课程标准,搞好体育课改活动。

要全面开展体育课改活动,在体育课中要有新的理念,要有创新意识,在上好平时课的前提下,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健康课上,力求创新,逐步使体育课正规化。

(二)转变体育教学过程

之前的体育教学只是一个过程,并不关心其作用如何,大多数都是像教理论课一样,把知识传授下去就不管不顾了。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体育学习,个性和兴趣完全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每节体育课的重复内容使得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当下的形势,给学生一个愉悦、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活动,使得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这样课堂效率自然而然会提高,学生也会真正爱上体育课。

(三)改变体育教学策略

很多体育课都是教师直接教,学生被动学,学生完全感觉不到是在上体育课。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感受,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学生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事实上,这样做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让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我们要培养他们的个性,树立他们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学生主体

不管是体育课还是其他的课程,教师都有些喧宾夺主,都是把自己置于很高的位置。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导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我们要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体育课真正地植入学生的内心。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体育教学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便能改变对体育课的看法,认识一个新的体育课堂。

二、做好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工作

(一)体育理论知识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

我们不能小觑体育理论知识,它是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让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技能的训练。学习理论知识时,我们不用过多讲解,关键是教会学生将学与思、学与练结合起来。教材中有图和字,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即可。但是很多教师都不重视教材,这样只会本末倒置,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掌握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也不能得到好的发展。我们只有让学生有理论知识的储备,才能顺利进行技能的学习。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真正地完成体育的学习,保障学生有充沛的精神去生活和学习。但是,教师也只能教学生方法,关键还要看学生自己的悟性。

(二)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是讲解法。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清晰;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要能启发学生思维;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

二是示范法。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明确的目的;2.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都能成功;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三是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方法我们根据字面意思也能理解。

体育教学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师生共同反思,找出一条捷径。只有让学生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才能让体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将之前和当今的教学标准进行对比,发现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的模式、方法、时间等。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体育的重要性,没有体育就没有强健的体魄,那么任何的事情都是空谈,体育是我们其他学习的支撑。

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 篇5

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下面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反思化学学科特点,优化课堂设计方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在教材的实验教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现象独特的课堂实验,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求知观。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美国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摒弃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鼓励学生去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猜想与探究。通过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二、反思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只要拿出新老教材作个对比就可以发现,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新教材的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却大大超过了老教材;二是新教材的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三是新教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上,新教材的很多知识比老教材更新更具体;四是新教材的教育方法更注重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五是新教材一改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学,转而变成现在的模块教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这些知识要有一些更深更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注重自身素质和知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新教材更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潜心钻研新教材特点,并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决不可再用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去应付新教材的教学。比如新教材仅化学必修一就涵盖了老教材化学第一册的大部分内容和化学第二册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按照老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些内容要一学年才能完成,从时间上是无论如何不够的;又如高一化学必修一从专题2到专题4都是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教学时间短,知识容量大,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多,记忆容量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案,既要将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学生,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比如说把一些规律编成顺口溜,把我们身边的吃、穿、住、行和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中真心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性,防止学生被单 1 调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夺走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反思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可以形式各异、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多彩,同样的一节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出很多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巧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只要在教学大纲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四、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得失

课后反思,并不纯粹是亡羊补牢。教师不仅要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足之处。我们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课堂上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吗?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教师只有的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得失,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才能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它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地理教学反思?地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地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以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学反思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能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对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一般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地理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地理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反思教材内容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3.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程序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其中,计划与反思最为重要。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再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4.作业反馈反思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业与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重视作业后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有利教师对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作出判断,从而实现作业练习的教育功能。

三、教学反思的实践

教学反思应与教科研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重点。我们教师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做好教学后记与反思随笔。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应及时回顾和总结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好教学后记,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后记包括: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

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等都能暴露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最重要的是寻找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教学动态,撰写反思小结

反思随笔可以写出做法或教学的不足,记录教师对教学灵感的思考,还可以写课堂上遇到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写反思随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得失。教学反思是出于内心、缘于思考的。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有所写。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是反思的结果,也是反思的开始,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让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反思中获得为师的愉快、幸福,并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体验、升华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高中音乐教学之反思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 为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搭建了有力平台, 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 “教非所想”或者“想不能教”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之现象犹存, 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同时也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打破瓶颈, 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更好融合, 是必要和必须的。对于脱节原因与对策之反思, 勒其要者如下:

其一, 教学理念在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中形式化、机械化, 未能做到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调整性融合, 那么在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中就会低效甚至无效。且不说教学理念有科学、先进、可行性的是否之分, 即便正确的教学理念, 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施之百代而不变, 其具有绝对性和滞后性, 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毕竟“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照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式的行为。”[1]同时, 即便是“正确的理论, 必须以正确的理解为前提, 然后才谈得到正确的运用。”[2]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 广大教师已经深谙“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很多老师对该理念却存在误解或者执行机械化的问题, 认为该理念就是让出讲坛, 讲得越少越好, 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新课程精神, 表明自己的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因此变得很怕“讲”, 生怕“越俎代庖”。岂不知, 有的知识, 老师不讲, 学生就不明白。所以,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课堂, 并不是要杜绝老师的讲解, 恰恰相反, 当学生“愤”时“悱”时, 教师的“启”与“发”是必要和必须的, 当学生不懂时, 该理直气壮地讲就要理直气壮地讲, 否则, 学生之“其为惑也, 终不解也。”

其二, 客观条件的缺失。教学理念要想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必须要有相应的客观条件。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脱节, 往往是因为这种看似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包含的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并不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所能具备的。如此, 即便有了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也不会发生实质性作用。比如高中历史六大选修模块的设置, “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限于教师队伍配备等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生们的选修课却成了学校代为选择的必修课。

其三, 有些看似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的问题, 实则为教学理念自身的问题。有些国外的教学理念、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理念, 本身并不适合用来指导教学实践, 却被机械地拿来, 硬性地推行, 结果自然是不如人意的。所以, 教师不单单应当成为教学理念的“执行者”, 还应当成为其选择者、评估者、检测者和反思完善者。

其四, 教学评价的功利性。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导向性作用非常巨大。目前来说, 注重表面结果的单一和短浅评价方式仍然存在, 例如评价一个老师优秀与否, 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 主要看其发表的文章多不多, 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多少, 优质课观摩课的级别和节次, 由此导致教师多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功利化, 最终导致教师接受的先进教学理念淹没在对这种功力性教学目标的追求中。同时, 社会和家长对一个学校和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 仍然停留在以学到多少知识的标准, 并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和全面长远的发展, 因而, 他们并不关心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新颖先进, 甚至对此持排斥态度, 生怕背离传统的教学会误人子弟。

第五, 教学实践主体与教学理念提出主体的脱离。众所周知, 中学教学实践的主体是各中学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 而中学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和提出者则多来自高校的学者、教授, 实践主体与理论主体的分工, 固然可以各取所长, 但隔阂同样难免, 同时, 正是这种各自的长处, 使得各自的工作向纵深处发展而缺少横向的彼此交流, 隔阂也不断加深。所以, 为两大主体之间的沟通搭建有效地桥梁, 拓宽沟通渠道, 无疑是解决脱节现象的有效途径。比如, 让更多一线的优秀中学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组织更多的双反都参加的研讨会等。

当然, 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脱节现象的产生, 最关键的还是教师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问题。新课程理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因此需要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而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老师, 脱离传统模式之窠臼,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而很多老师虽然看似接受了新理念, 但内心实则持排斥态度, 不敢放手, 生怕学生吃不好吃不饱, 除了在优质课观摩课上有所改变外, 日常教学依然大操大办, 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师素质上的客观限制和教师态度上的主观导向, 同样造成了二者的脱节。

“教学, 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不会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 作为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 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完美接轨, 就必须不断地在将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理念。有了实践基础上的反思, 我们就能不断更新和重构自己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素养, 完善教学实践, 从而走出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的困境。

摘要:中历史教学工作中, “教非所想”或者“想不能教”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之现象犹存, 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同时也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打破瓶颈, 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更好融合, 是必要和必须的。

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之我见 篇8

当下, 由于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了评价教师的硬性指标, 这就抑制了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反思意识普遍淡薄, 对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反思的也仅是与学生成绩有关的问题。反思方法单一、流于形式, 对教学中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教师个人行为, 少有同伴合作互助。由于相关理论知识薄弱, 又缺乏专家引领与指导, 多数教师对反思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缺乏正确的解决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反思的内容

化学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统一。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 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化学教师在备课时, 首先要清晰认识教学目标, 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将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还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 “物质的量的单位一一摩尔”的教学目标, 就不能笼统设定为理解概念, 而应把它具体如下:“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 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教师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学评价的反思。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 并给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 教师要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测试、分析和总结。

教学评价可以起到激励和监督教师的作用, 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反思性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教研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自我内省的方式交替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是通过期初诊断性评价和期末的总结性的评价,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二、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化学教师在备课时, 除了对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外。更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授课是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 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在课堂中的具体化, 化学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课讲得如何, 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如何,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 该如何改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还要反思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另外, 对于中学化学而言, 教师可在课堂上穿插课外活动, 增加一些化学趣味实验,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此外, 课后要认真批改作业, 及时反思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错误, 找出错误的原因, 区分个别错误和普遍错误。若是普遍错误, 教师就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若是个别错误, 教师就可选择个别辅导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在上新课前, 要让学生预习, 并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带着问题去听课。一堂课结束后, 再让学生看看预习时的问题解决没有, 是不是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可试着写学习笔记, 及时进行反思, 向同学和教师请教, 这样也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对作业, 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首先要做到及时完成作业, 以便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其次要将作业中相同类型的题进行对比思考, 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看同一问题。每次考试之后, 都要仔细寻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又是高度社会化生活化的科学。很多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可以说, 理论和实验两者密不可分, 可以互相印证。因此, 教师在考虑化学教学策略时, 应紧扣化学学科特点, 充分运用化学实验, 让学生通过运用一般或特殊的问题解决策略, 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把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传统实验教学, 重视概念原理性知识的学习, 强调解决问题的标准化和唯一性, 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挥。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主攻方向是将验证性的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 在试验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协作者, 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并得出探究性的结论。此外, 教师要激发学生勇于挑战权威, 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养成。

三、化学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反思性教学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筛选、分析, 明确问题的背景、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的优化。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首先从教师的自我反思开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勇于自我剖析。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教学的实况录像, 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或对名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进行自我剖析, 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或是由教研组主持, 学校通过对说课, 教师观摩课的评价, 及教师间的切磋交流, 找出教学缺陷, 然后改进提高。

教师可从学生的试卷、作业、实验报告等资料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典型问题。

反思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通过分析和处理材料, 写出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或论文, 并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切磋, 或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探讨, 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这样一来, 教师的科研能力会逐渐提高。

当然, 由于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 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 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参考文献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才会去努力进取, 作文同样需要培养兴趣。但并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对某事产生兴趣。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跟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直接关系。所以,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而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语文老师优势, 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能从语言上征服学生, 有利于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做好优美词句的积累, 为以后写文章准备有用的素材。

(二) 鼓励学生大胆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热点时事, 让学生即看即评, 教师不要限制, 学生写后可将精彩的评论打印下来, 粘贴在班内墙报栏处,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三) 教师要不吝表扬

教师要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和表扬,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让学生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向学校文学社推荐发表, 并以此激励全体学生。

二、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的习惯

(一) 要让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从而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二) 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的人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三) 要让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多思考, 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 在写作时, 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动笔之前, 要思考定什么样的主题, 选什么样的材料, 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然后把思考所得列成提纲, 这样, 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地硬挤出来。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巧用媒体, 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音、像、文字集于一身, 向学生展示作文教学情景, 这些景象把学生带到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之中, 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再现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把学生所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 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 引导学生进行再次观察, 唤起学生的形象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资源, 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利用网络功能, 进行典型作文的评改

多媒体网络在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自我批改环节中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具体做法是:教师先选择几篇典型作文加以具体点评, 然后通过网络把好、中、差的作文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 让学生阅读, 并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 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 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调控、纠正。把典型的句、段方便地传播给全体学生, 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 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这样, 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 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 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全面提高。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因表现欲催动, 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在同学面前, 品尝成功的喜悦, 不会因字迹潦草等其他原因而羞于公布于众。在评议他人作文中, 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感悟生活

作为课堂的灵魂和主心骨, 教师在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 不要单单为写出作文而进行感悟, 而是要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义进行捕捉、洞察和发掘, 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 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从自己熟悉、轻松的生活写起, 写出自己的所闻所想,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 创造轻松、略带欢乐的课堂环境,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 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五、注重修改, 不断推敲是提高作文有效手段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完全由教师修改,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高效低耗, 既累了教师, 又限制了学生, 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批改方式应该彻底改变, 教师要放开话语权。我们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 学生作文在组内传阅, 按照教师提供的作文要点进行逐条对照、讨论。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批改的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学之间又加强了沟通。当然, 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主批, 这些形式要经常变换, 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六、多元评价

在评价时, 我们应拓展评价途径, 实现多元评价。我们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然后评价。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的成功之处, 向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优美词句,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教师用赏识的眼光,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给学生写上评语。多批少改, 尊重学生, 优点说足, 缺点少而精。

参考文献

[1]万标有.浅谈作文教学中引经据典的应用[J].山西教育, 2009 (12) .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对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之反思 篇10

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 高职生的英语水平有如下特点:

(一) 生源不同, 英语水平差异明显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的生源为例, 有普通高中毕业生, 有初中毕业考取的五年制专科生, 还有职高毕业的三年制专科生。在这些学生中,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外地生的英语基础较好, 但是总体所占比例偏小。在教学中发现, 虽然这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 学习积极性相对高些, 但语法基础并不扎实, 仅靠他们所谓的“语感”和中学所强记的一些习题来记忆和应用语法知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实行“大班制”, 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二) 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

信心和动力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高职学生一来因为目前社会上已经形成的“重文凭”风气, 对于高职教育存在偏见, 这也影响到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PET) 的看法, 认为不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那样有含金量, 考了也没用。二来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就业后很可能用不上英语, 学了也没用。三来有些学生虽然对英语学习存在兴趣, 但因为基础薄弱, 多次考试失利 (从开始学习英语起) , 对学习感觉障碍重重, 导致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

(三) 学习习惯不好

无论是上面所提到的哪一类生源, 接触英语的时间都不算短,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时发现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简直可以用“惊心”来形容。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一些词汇都要问老师。这就不只是基础的问题了, 这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问题。临考前才突击背单词、背范文, 强记语法题, 不注重平时消化吸收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语法学习通病和语法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 高职学生语法学习通病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花费的时间最多, 但效率不高, 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病。以下是笔者总结得出的学生语法学习中存在的通病, 以具体语法规则为例详细说明:

应用僵化譬如结构“have+宾语+done”, 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过这一结构, 印象很深, 因此在做题时只考虑过去分词一种形式, 而不知还有“have+宾语+do”及“have+宾语+doing”这两种用法。

张冠李戴譬如“It is…that”结构, 多数学生第一反应是强调结构, 即使已经学习了虚拟语气中的“It is important that…”和“It is high time that…”等用法。中学时期的语法规则印象太深以至于影响了后期语法的学习。

母语束缚在英语学习中,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在阅读理解和翻译这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下列两句:“I was caught a cold because last week so cool.”;“The hill has lots of trees.”完全是顺着中文的意思转换为英文, 没有考虑到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惯性思维如“被动语态”的用法。因为日常所接触到的大多为主动表达, 很多学生难以形成对“被动语态”的主动意识, 尤其在写作时, 该用时不用, 不该用时不知为何反而不嫌麻烦地用上了。

(二) “交际教学法”、“结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改革开放以来, 英语教学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结构为基础编写教材, 重视语法教学, 以讲授语法知识、操练句式、句型及翻译练习为主, 忽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偏离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就是大家所称的“哑巴英语”。90年代以功能——结构为基础, 特别重视培养交际能力, 又有“矫枉过正”之叹。担任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忽视语法教学的倾向,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集两家之长, 避两家之短”的面目出现。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程”正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基础的, 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方法, 人们普遍认为,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 笔者提出了“淡化语法难点重点, 突出关键语法规则”的教学思路。

“淡化语法难点重点, 突出关键语法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实践

(一) 语法课程讲授重点向普及内容倾斜, 注重与应用能力衔接

“大班制”课堂本来就难于管理和灵活安排教学活动, 语法讲解模式的局限性又往往令学生厌倦, 结果是教师讲的多, 学生听进去的少, 能正确运用语法规则的学生就更少。高职学生专业背景迥异, 英语应用前景也非教师可以准确预测, 因此, 强调教学内容的普遍适用性有其现实意义。“应用英语能力考试”在这当中起到非常好的“指南针”作用。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试题, 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 即考试内容越来越贴近具体工作中的英语环境。譬如作文题材, 除了传统的简历、书信 (包括私人与商务信函) 及通知、海报外, 近几年出现了公司内部通知、问卷调查、入园须知、电话留言等;长句翻译除了传统的商务内容, 也出现了日常所能接触到的英语内容;在阅读理解中应用文体的比例也在加大, 一向以传统短文阅读形式出题的第一、第二篇阅读理解, 近年也将50% (即一篇) 的分量让位于应用文体。因此, 在教学中, 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和练习, 强调语法教学服务于口语和应用文阅读与写作为主, 是笔者近两年对英语教学所进行的一种探索。对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重点, 在实际教学中“点到即止”、“弃难就易”。

(二) 以“提供明确而易于记忆的规则”为主要教学任务

这是整个教学安排中最重要的环节。语法书林林总总, 内容基本相似, 讲授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也就是那么几个方面。“提供明确而易于记忆的规则”, 要求教师在语法规则中找出关键性的内容, 抓主要矛盾。这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 从而提高语法学习效率和效果。

譬如“定语从句”中that与which的用法, 包括只使用tha的情形、只使用which的情形以及既可以使用that也可以使用which的情形, 如果将这些一股脑地都在课堂上不分轻重地教给学生, 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完后仍然没有办法清楚地记忆和区分。而挑出其中只能使用which的两种情形:一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标志是逗号;二是前有介词。突出这个重点, 其他两种情形不攻自破, 事半功倍。

再以虚拟语气为例。这是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中的必考语法点, 也是学生一直感觉比较难以把握的部分。讲解时笔者突出概念导入, 强调对于“虚拟”的理解——非真实、以主观意愿的表现为最常见。由此, 诸如“建议”、“命令”、“坚持”、“推荐”等词汇, It is important/necessary that… (做某事…是重要/必要的) 、It is high time that… (做某事的时间到了) 以及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从句等结构应适用虚拟语气变化。学生在理解之后再自行判断, 正确率明显上升。虚拟语气的要点部分在于动词变化。语法书中多以表格方式归纳 (常以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从句和其主句中谓语动词的变化为例) 。这种表格确可以算是整个虚拟语气的精华之所在, 即使是非if引导的虚拟语气句子, 绝大多数的动词变化也可依据此表推测, 如上面所提到的结构, 还有wish引导的宾语从句中动词的变化等。如果学生能把表格的内容熟记下来, 无疑会掌握虚拟语气的大部分内容。如何帮助学生较轻松地记忆这些动词变化呢?笔者在课堂上借助两根称之为“时间轴”的带箭头直线加以说明。如下图所示:

第一根直线是正常情况下的时间发展图, 有过去、现在、将来, 适用正常的谓语动词变化, 即过去用过去时, 现在用现在时, 将来用将来时。第二根直线则是虚拟语气中的时间发展图, 可以看出箭头是倒走的。体现在动词时态上就是倒推一格, 即过去用过去完成时, 现在用过去时, 将来用现在时, 这里对应的是从句中的动词变化, 从句有了, 主句就好办了。把从句中的动词形式拿到主句中来, 前面是对应着体现虚拟语气的四大情态动词could、would、should和might, 相应变化一下就是了。这样一来, 一目了然, 化难为易。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心理暗示下较快地掌握虚拟语气的动词变化了。

(三) 课堂活动设计

在简化了学习内容之后, 教学重点应当向语言应用倾斜。这也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语法的认知。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今天, 英语教师的辅助手段也增加了。除了传统的习题讲练、作业错误分析、课堂问答等形式外, 适当地利用影视资料也有不错的效果。譬如上面所讲的虚拟语气, 在电影Legally Blonde (律政俏佳人) 中就有这么一段对白, 女主角Elle发现男友订婚之后, 跑进一家美容店诉苦时这么说:I just wish I had never gone to Harvard.影片结尾时, 女主角面对男友的表白“You are the girl for me”说:“I’ve waited so long for that…But if I’m gonna be a partner in a law firm by the time I’m thirty, I need a boyfriend who’s not such a complete bonehead”.前一句可让学生感知虚拟语气使用的实际场景, 比课本上所提供的场景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后一句可让学生对比if引导的真实条件从句的用法, 防止学生一看到if从句就只考虑虚拟语气一种用法, 形成僵化思维。

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虽然英语基础不够扎实, 水平参差不齐, 但是对于口语比较感兴趣。囿于学时有限, 很难在课堂上安排较多的口语教学内容, 通过把口语练习、语法教学以及词汇运用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做情境会话, 从中选取精华句子和典型错句进行对比讲解, 学生能够发挥创造力, 参与会话内容的构思与排练, 又有教师及时点评, 比依照教材讲解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 应用母语的正面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外语时, 经常受到汉语的影响或误导, 这一点在翻译及写作中尤其明显。教学中适当讲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异同之处非常有必要。譬如前面提到的被动语态, 可以借助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用法, 学生接受被动语态就比较容易, 自学时也容易回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 绝大多数也可以依靠中文意思推断出来, 譬如“打”、“开”等动词。这一步我称之为“借助母语力量, 建立双语联系”。第二步则是“凸显双语差异, 摆脱母语干扰”。譬如英文中not…until的用法, 英文为否定句, 中文表达却没有否定词。又如, 中文单词不存在变形, 而英文中的名词和动词却有数种形式, 具体使用时规则很多, 时态、语态、人称、数等的变化都要一一遵守。相比第一步, 这一步要难得多, 需要多次提示, 重复练习才能巩固。

高职高专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法也要适时而变。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长短, 很难只靠一种教学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语法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此基础之上, 培养和锻炼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才成为可能。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当重视语法基础教学,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薄冰.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2]章振邦.通用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Michael Swan.牛津英语用法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4]郭宝霞.简论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J].江苏社会科学, 2006, (1) .

[5]王晓萍.高职高专语法教学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上一篇:高校团支部建设下一篇:理念引领 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