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2024-07-26

故事背景(精选十篇)

故事背景 篇1

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 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 探究起其源头来,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 (Dana Winslo Atchley) 和乔·兰伯特 (Joe Lambert) 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Movement") ”的发起人, 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而根据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王贞子的研究, 数字媒体叙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 致力于互动式叙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劳雷尔 (Brenda Laurel) 在其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 (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了“数字媒体叙事”这一概念, 且做了有关“交互性幻想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王贞子, 2012) 当然,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实践当属阿奇利的“生活影片剪辑”, 即创设“数字故事工作室”之前, 以“Next Exit”为题, 将其过去60年间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形成数字影片, 所用的工具则是他7岁那年生日, 其叔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布朗尼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此可见,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这一“舶来品”最早的出现并非指向教育领域, 而是作为生活需求, 以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的。

从1986年“Digital Storytelling”的概念第一次被清晰界定, 继而由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故事中心而发端的“数字故事热”, 至今仅有近30年的光景。而自其推广之后, 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 进而将这一形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为数字故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在国内, 最早将“数字故事”引入教育应用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黎老师早在2001年就关注到数字故事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 (黎加厚, 2012) , 继而就这一新兴的媒体叙事形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展开研究,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所涉及的研究及培训领域包括教育叙事、学科应用、技术实现、设计技巧等, 学段跨度由学前教育至研究生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的教育应用

基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意蕴, 以及经由“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的趣味性等特点, 使得“数字故事”似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口耳相传”到如今的现代教学, 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向前推动, 数字故事为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亮色。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学段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 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域:其一, 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其二, 发挥数字故事的“育人”功能, 应用于学生德育;其三, 利用数字故事“数字化”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渠道;其四, 数字故事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 以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 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 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数字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l.Posner) 曾经就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伸, 经验的积累可谓必然, 但并非每位教师都有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而在众多的教学反思方式中, “教育叙事”成为大家较为热衷和熟知的一种。

早期, 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方式是借助“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夹叙夹议”的教育叙事形式, 往往使得教师们的所思所感得到同仁的共鸣。随着教育博客的兴起, 又使得“教育叙事”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借由网络平台, 教师们的“叙事”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传播, 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共享教学经验与体悟,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黎加厚教授早在2005年的一篇博文中就针对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应用有所展望, 文中称其为“可视化教育叙事”。并且指出了传统教育叙事与“可视化教育叙事”的特点与局限, 如“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教育叙事, 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 给人想象空间, 引人深思。但也有局限性, 如不能够见到真实的场景和过程, 信息量有限, 看不到具体的事物”等等。 (黎加厚, 2005) (详见网址:http://www.zbedu.net/jeast/003281.html)

从本质来看, 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关研究指出, 其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与考察对象、呈现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 (陈静娴, 2006) 其中, 教育叙事的主体与考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经验及现象。而数字故事则更多涉及学生, 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就呈现方式而言, 教育叙事以文本为主, 数字故事所涉及的要素则要丰富得多, 例如, 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至于功能与作用的差异, 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叙事的本质是为教育科研服务,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数字故事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 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 通过结合教学日记的文本叙述, 提炼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语句, 利用PPT之类简单易用的媒体工具即可将自己的“叙事文本”改编成一部短片, 配合以抒情悠扬的音乐, 教育叙事的“数字故事”即可成型, 从而使数字故事融合于教师教育叙事,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 两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 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则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进而“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 (黎加厚, 2012) 数字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大的启发与收获, 其意义不容小觑。

2.学生德育中的数字故事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备受关注。“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周静、赵志靖, 2011) , 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 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 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 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 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 只可日常渗透, 不可急于“传授”。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与之正相适切。无论是观看数字故事作品, 还是动手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对于学生而言俱有裨益。其中由学生自己制作数字故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德育中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学科教学中的数字故事应用

提及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 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其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学科则以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学科为多见。在众多文献中, 提及数字故事的教学应用, 其理论来源均有基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著名研究成果——多元智力理论。而多元智力中首当其冲的是“语言—言语”智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所转引的多元智能研究成果显示,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能体现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中又以“语言—言语”智能的体现居多。 (陈静娴, 2006) 此外, 相关研究还涉及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数字故事的主要应用侧重于“作品制作”与“学习反思”。

综合文献数量及上述内容事实来看, 不难发现, 数字故事本身“可视化表达”这一外在形式与“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的绝妙匹配, 与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特质不谋而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强调“数理—逻辑”智能较多的学科被认为不适合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详见陈静娴2006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而就这一点来说, 笔者不敢苟同。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生”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 (未公开发表) 中, 题为《数字故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一文, 便就数学这一被普遍认为偏重“逻辑”的学科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路翌, 2012) 其中提到, 可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史选讲”、“教学反思”等。笔者认为, 数字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多元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将教学方式与个别学科教学相结合, 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境有所变通, 即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 而数字故事是给“教学设计师”们提供灵感的催化剂。如何开创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新天地, 有待一线教师们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何克抗, 2008) 具体来看, 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1) 教学引入—情境创设

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 数字故事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引入相比, 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故事性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准备、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另外, 就个别具体学科而言, 其情境创设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 前一部分学科应用中所提及的语言类学科 (尤其历史, 其本身即“故事”) 等。

(2) 课程前期—启发思考

在教学实施前期, 数字故事的意义在于以“可视化故事叙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点往往与前期情境创设相结合, 以作为教学前期“支架”为学生后期知识习得及概念建构的铺垫。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非被动接受。

(3) 作品准备—信息获取

上述两点以学生“看”故事为主要行为, 而作品准备这一阶段则涉及学生参与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故事的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检索与处理”, 如故事文本创设、图片搜索与编辑、音乐的筛选和处理等。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信息获取的主体角色。

(4) 制作过程—自主探究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可归结为“故事”与“技术”两方面。对应于不同的学科,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如, 文史学科中, “故事”创设为教学重点, 难点则落脚于“技术实现”。故事的教学过程由学科教师指导, 而技术处理可由学生互助, 或者借助网络谋求帮助。其优势在于,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自然衔接。而如信息科技学科等技术类学科, 其“故事创设”过程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技术习得”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灵活使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尤为重要。

(5) 作品完成—个性表达

在作品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演示, 使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学生之间应充分体现互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侪互评等方式相配合。评价手段上可由“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等多元方式组成,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整性。

结语及启示

本文就“数字故事”这一较为年轻的教学方式加以论述。简要就其教学应用的既有研究及相关策略加以评述, 以为教学实践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在《全新思维》一书中, 作者引述了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 (Roger C.Schank) 的话:“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 而不是逻辑”, 可见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相互适切。同时, 书中提及的概念时代的“六感” (所谓六感, 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六个方面) 培养与“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正相契合。笔者相信,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4]黎加厚.数字故事, 不一样的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9 (5) .

故事背景 篇2

牛顿:如果这张试卷落在我肩上,我一样可以发现万有引力。因为我是站在无数张试卷上才能望的更远。

阿基米德:此老师一定是通过捷径走上讲台的。

祖冲之:此题在《九章算数》的第二章第三节中有述。欧几里德:老师为什么不用几何的方法解这道题目?我所研究的几何可是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上的。

毕达歌拉斯:3×4?唔,第三边应该是5。

高斯:我不能表扬这位学生,因为表扬他就是表扬我自己。陈景润:我的最好成绩是1+2。

华罗庚:我一生比较满意的事是带出了一帮好学生,此老师好象在向我学习。王元:这道题目的难度可放在以后的全国数学竞赛中。笛卡尔:让我躺到床上去想一想。欧拉:可以用心算吗?

柯西:难道还要用高等数学来求?

韦达:此答案与方程x2-7x+12=0有关,可以考虑用韦达定理来解此题。费马:你问我这个问题是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还是用法律方式解决?

希尔伯特:为什么不早一点说这个问题?否则我就把他列入第24个问题了。罗素:好小子,想挑起第四次数学危机吗!

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 篇3

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懒觉啦!

睡饱之后,慢悠悠地起床,打开窗户,让微风轻拂发丝,再不紧不慢地对镜梳洗……

暑假,就该这么惬意!

暑假,可不只是惬意!

暑假,还得有趣,还得丰富,还得精彩……这不,在封面上,已经有个神秘人出现了!他到底是谁?镜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点线索。他是来干什么的?他是一个星探,还是从异次元来邀请女孩和他一起去冒险的?也许,“他”根本就不是“他”,而是“它”……在这个长长的暑假,封面的女孩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请你想象一下封面女孩的暑假故事,然后通过发微信(请关注我们的“作文大师”)、填写评刊表、发电子邮件(邮箱:cxzw63659795@126.com)等方式告诉我们。和全国的小读者一起PK“脑洞”,可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哟!

除了想象,我们也欢迎你通过以上方式给我们讲述另外一种“故事”——在本期的“特别策划”里,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作者为大家介绍家人的职业。通过他们细腻

的描述,你会发现,“三百六十行”的确是“行行出状元”,但也“行行不容易”。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都来之不易。

在阅读完所有的文章后,你也许还会有一点儿改变。也许,你不会再因为天气预报不准确而抱怨气象观测人员,不会再因为医生不苟言笑而觉得他们态度不好,不会再觉得小摊贩斤斤计较,不会再觉得推销员都很“讨厌”……也许,你会想多了解爸爸妈妈一点,想弄明白他们为什么早出晚归,为什么满脸疲惫,为什么没有时间陪你玩……也许,你也想拿起笔,写一写家人职业的故事。

故事背景 篇4

奇店——“CY故事店”

在林林总总的淘宝网店中, “开网店卖故事”还是头一遭听说。但在创意领先的时代, 一家贩卖原创故事的另类小铺, 以其文艺、清新、独特的气质悄然走红网络。掌柜将小店命名为“cy故事店”, 是“创意、诚意”的意思。

掌柜对这家小店的定位是:不卖化妆品、不卖衣服、不卖食品, 主打商品不是实物, 是故事, 这是一家贩卖故事的小店。在这家店里, 你可以购买别人的故事, 也可以贩卖自己的故事。

当在淘宝首页轻轻键入“CY故事店”时, 那清新的文字与美丽的插图呈现在眼前, 独具特点。这个格调清新而独特的故事店和一般的网店相比, 除了商品不同, 其他设置堪称一应俱全, 有商品展示区, 每件故事都配有美丽的插图;按买故事和卖故事等进行商品分类;收藏还送淘金币;页面也显出小清新的风格。在这个卖故事的小店里, 丛平平还专门精心开辟了“分享你的故事”这一新奇板块。在这个平台上, 大家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宣泄出来, 与网友们分享。除此之外, 丛平平还从网店的“故事库”中精心挑选出一些精品, 再经过一番亲自操刀, 整理成了“失恋套餐”、“表白套餐”、“失业激励套餐”等等服务。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鼓励年轻人从失恋中、失业中走出来。与此同时, 丛平平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80后掌柜——卖故事小女孩儿

故事集市里的女掌柜——丛平平, 这个玲珑秀丽的江苏姑娘, 毕业于扬州大学, 被朋友亲切地尊称为“作家”, 虽然很年轻, 但已经是为国内数十家杂志写过稿的资深自由撰稿人, 但这并不是徒有虚名。从小爱好写作的平平就对故事感兴趣, 写得一手好文章, 但是她却从不想走平常路。

去年, 她还在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 后来感觉厌倦, 于是依然辞了职。疲于应付的平平, 开始琢磨着自己的新事业——开家网店吧, 不过要特别点的, 就开个自己擅长的故事店吧!

当问起平平为什么要开故事店时, 她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每天那么多人来来往往, 常常以为自己生活的圈子就是整个世界, 其实, 很多人活着的方式, 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所以, 就卖故事吧!”经过朋友帮忙装修网店, 还有摄影师朋友赞助的原创图片, 这家“卖故事”的小店就正式开起来了!

“喜欢, 你就付一元钱吧!”

“CY故事店”的故事1元1篇。这家独具特点的“故事小店”所实行的付款方式也别出心裁——先看故事后付钱。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有些不可思议, 不禁会问:“如果顾客只看故事不付钱怎么办?”但是, 故事小店的掌柜, 丛平平却有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认为采取这种独特的付款方式, 更能体现故事的价值与故事店的意义:“这1块钱, 既是为故事作者的原创埋单, 也是为你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的任何一种感觉埋单, 感动了, 哭了, 笑了, 共鸣了, 无论哪一种感觉, 都值得你去付1块钱吧。”

店里所有的原创故事, 并配有精美的原创图片, 都已经完整贴在宝贝详情里, 埋单是一种完全没有约束的自愿行为。与其说是“卖故事”, 不如说是出售对故事的“感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与经历, 通过故事使其中的一些人产生共鸣, 从而对故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独特的感觉。小店开张半月后, 就创下了访问量20000余次, 购买人数600多人次的纪录。尽管忙活半个月才赚到600多元钱, 但小店独特的经营风格, 赢得了无数网友的好评。

梦想——“多元化故事集市”

丛平平的终极目标是把网店打造成中国的“多元化故事产销平台”。

“我最大的希望, 是有更多人来这里贩卖自己的故事。这里变成一个故事的集市, 集市里有人间百态, 有感动, 有平淡, 有搞笑, 有残酷, 有我们不知道的小世界。坚持做个贩卖故事的店, 一直坚持下去……”

由于卖1元1篇的故事并不能给丛平平带来太多的收益, 于是丛平平愿小店能够实现多元产销。微电影的流行是丛平平有了新的想法, 她将目标定位在那些想把自己的爱情故事、亲情故事拍摄出来的人, 提供从写剧本、导演到出片的一条龙服务, 在淘宝店里推出了个人定制故事摄像录影的业务。

故事背景 篇5

“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

──生动活泼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上海 朱梦珊 陆娟娟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言的,入学后继续采用这一方法来组织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就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故事”开始,构建了以孩子“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步骤是:

1、听故事。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让孩子听懂故事内容,听熟故事语言。为了提高听的.效率,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每次听故事都带着一两个问题,这样会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容易记住故事内容。听故事的练习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2、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也是孩子吸收、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将讲故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形式,应该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着讲,都要学会讲。尽管是转述故事,但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要以听熟为基础,然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练习讲故事,或同学之间相互对讲,在此基础上再全班指名抽查。对一些比较长的故事,这种分散难点的方法相当有效。讲故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足的练习时间。

3、读故事。学会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故事听熟了,能讲了,再来读课文。可以先跟着老师或录音读,再学着自己读。在这模式中,读还担负着识字的任务,所以要求学生指读,边读边认字,反复读三五遍,在阅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阅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

4、识汉字。课文中的生字很多,教师适当地地提出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分生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达到认读的要求。

比故事更故事 篇6

ARTY:川贝母是一味中药,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川贝母:这是学生时期在翻阅中药植物书籍的时候所看到的名字,当时觉得很喜欢,觉得字形很美,简洁又中性,所以就想把它拿来当作名字来使用。后来常听到有人说我的图很有灵性,我很喜欢这样的说法,也许冥冥之中也和川贝母做了一个连结,作为中药是一种疗效,而画画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抒发情绪的管道,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所以就顺其自然的使用川贝母到现在了。

ARTY:你的每幅插画里都有很大的信息量,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川贝母:由于目前的作品大多是跟文学有关系,所以灵感就是从文字里去推敲出来的。在读完文字后会消化文章,较少直接描绘文字里视觉性的构图,比较喜欢加上隐喻之后来表现,这样就可以延伸出文张没有的趣味性。

ARTY:目前为止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川贝母:这很难说,因为目前还是属于变动的时期,常常今天画完很喜欢,隔没几天就又不喜欢了,可能看到了缺点,或者在画新图的时候又发现了新方法。若必须要说一个的话,大概是前阵子帮纽约时报画的插画,在短时间里想出草图和执行,结果自己还算满意,想象的都有达到,也算是克服了一件难事。

ARTY:你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去平衡画画和生活?

川贝母:我属于早睡早起的类型,早上对我来说很重要,是灵感发挥的最大值,若有新的案子需要想法,就得利用早上来构思草图,通常这样的结果都会是很好的。偶尔晚上虽然也是创作的好时机,但现在都拿来运动,所以也较少会画到深夜了。最近夏天了,晚上喜欢喝点小酒,冰冰凉凉的很棒。

ARTY:你是电影发烧友也是养猫人,二者在你生活中占多少比重?

川贝母:是的我还满常看电影,类型也很广,大概周末就会想去戏院看场电影,迅速切换角色、融入故事,这是个很好转换心情的方法;猫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对单独作画的人来说,猫的安静陪伴发挥了很大的舒压效果。

动漫角色造型应与故事时代背景融合 篇7

一、服装

秦始皇带领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便将之前作为常服所穿的“袍”定为正式穿着的服装。在军事上, 也效仿赵武灵王推行便于骑射的胡服, 就是丢弃商周流传下来的上衣下裳的礼服制度, 改成了上襦下裤方便于骑射的样式。又因为秦始皇非常迷信阴阳五行之说, 并且周朝的图腾是火, 而黑色主水, 所以秦始皇认为是秦国的水灭掉了周朝的火, 因此十分崇尚黑色。所以秦始皇便规定秦朝男性服饰的礼服是黑色上衣下裳样式的祭服, 衣服色彩也以黑色为所有色彩中的最高等级, 并且又规定, 三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身穿绿袍, 而一般庶人则穿白袍。因此, 在《秦时明月》这部动画里, 秦始皇的服饰颜色以黑色为主, 而权贵代表宰相李斯的服饰颜色则以偏黑色的藏青色为主, 而一般平民的代表盖聂的服饰便是以米黄色的棉麻为主。由于秦王朝经历的时间比较短暂, 是以除了秦始皇划定了服色外, 其他的服色大多都是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

动画故事的剧本背景取自英雄辈出的秦始皇打败六国建立秦朝至西楚霸王项羽攻下咸阳秦朝灭亡的这段历史时间, 作为中国第一部制作的如此成功3D动画, 剧中的每个动漫角色造型都是堪称经典的。如《秦时明月》里的人气女性角色雪女, 在妃雪阁时身穿赵国特有的浅蓝露腰缀雪花舞裙舞姬装扮, 很好的衬托出她的窈窕有致、肤若凝脂, 舞裙的色彩主要是淡淡的天蓝色加上浅浅的白色, 再加上几缕水蓝色的飘带, 衬托的她整个人都显得优雅又唯美、华丽又不俗。而在墨家做头领时所穿的正装紫色开襟绸裙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以带钩、皮革带束腰, 腰带的束法则是使用带钩钩住革带的两端, 且带钩做工精致, 有金雕刻并且有嵌玉, 样式极其讲求, 这正是中原地区自周朝以来一直盛行的曲裾交领式装扮。而中原即是周地和三晋所在, 雪女又曾是赵国名动天下的舞姬, 这样的装扮带有很浓重的民族色彩, 既衬托出角色的端庄、大气, 又很好的表现了角色不畏强权的快意, 使整个角色有一种超凡脱俗且潇洒灵动的飘逸之美, 而且加了白色雪花图案的大摆衣袖设计和加框的素色裙摆边缘设计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整个角色的婀娜多姿, 而且偏冷色的服饰颜色也充分的表现出她的淡然清远, 衬托的整个角色犹如不染凡尘的遗世而独立的仙子一般。

二、佩饰

佩饰作为生活中服装搭配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古代穿着服饰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装饰物已经成为平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而得当的佩饰可以给角色增加亮点, 增强角色的气场, 使其达到角色形象更贴合角色性格的作用。在远古至周朝之前, 佩饰除了具备的首要的美化作用之外, 一些稀奇特殊的物件还拥有宗教、权利上的特殊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石、玉、陶、金属等多种。据考古发掘资料, 制作和使用佩饰的习俗, 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已发生。因此, 若是要彰显一个人的个性, 搭配好一款适合角色的佩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设计一款适合角色的小佩饰, 可以让角色瞬间从路人甲的队伍中脱颖而出。这些佩饰道具可以是具备传统民族气息的玉佩、油纸伞、荷包等代表角色身份的小道具, 也可以是角色手中的兵器, 这些道具和服装一块儿从外在形象上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例如《秦时明月》里天明佩戴的玉佩项链、少羽的破阵霸王枪、盖聂的剑等。

古代的人们佩玉, 不单单只是简单的装饰, 而是具有代表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的象征。它不仅可以用来装饰人们的外在美, 同时还是表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涵养的方式, 用以表现身份、风采、豪情以及语言交流。古代自缢为正人君子的人身上必佩戴有玉器用以限定自身的行为举动, 即用对待贤人君子的标准一样时时用随身佩戴的玉的品性要求自身, 也就是“德”的表现, 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古代各个朝代政权在握的领导者为了巩固各自的权利、利益, 都把玉标榜做自己 (正人) 的化身, 以显示自己是一个天下归心的“品德高尚”的“以德服人”的有“德”的仁人君子。在《秦时明月》里, 很多角色身上都有佩有玉器,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高月的玉佩 ( 在第一部里出现过) 和荆天明颈项所佩戴的半圆玉项链。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以后, 命人打造了一枚传国玺, 此后各代帝王便认为只有得到此玉玺的才是真命天子, 自此以后, 玉玺便成为了君权的象征。因此, 在那个时候玉很珍贵, 只有王亲贵族的上层阶级或是商贾巨贾才能用上的东西, 这给天明的身份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并且在剧中很多剧情都透露出荆天明的项链跟阴阳家的阴阳咒印有关,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另外, 动漫角色造型的饰品更多的则是代表角色身份与性格, 同一角色在不同的场合下会使用不同的饰品, 例如《秦时明月》里雪女在妃雪阁里的飞雪玉花台上跳舞所佩戴的银手镯跟被逼去雁春君的王府跳舞所佩戴的手镯 (就是不同的, 很巧妙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三、发型头饰

只是简单的通过服装来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 还不是很完整, 如果适当的加入一些有特色的发型头饰, 配合角色的服装造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形象, 这样会更容易打动观众,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国古代时期, 男孩在十五岁时会束发为髻, 称为“童”, 因此有将“束发”做为成童的代称;男子在二十岁是会加行冠礼, 男子行过冠礼后代表成年, 从此以后可以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种活动。例如《秦时明月》里张良, 儒家本是极其注重礼仪风度, 与张良同门的两个师兄都是束发戴冠, 张良的头发却只是简单的用一根束发带简单的扎在脑后, 既很好的表现了张良的高雅气度, 又表现了张良淡泊名利、放荡不羁、不拘泥于形式的性格特点。又如作为反派角色头目之一的卫庄, 他和盖聂为同门师兄弟, 但是却性格迥异, 如果说盖聂具有光明磊落的侠义精神, 那么卫庄则具有一种变幻莫测的气质, 同时又有一种低调的霸气。制作者根据他的性格特征为其设计了一种极端不协调的造型, 明明很年轻的年纪, 却有着一头银白色肆意张扬的长发和白色眉毛, 这种设定却让他在众多的的反派中显得更加特别, 并且用了布满奇异图腾的头箍来凸显其诡计多端又冷静凶狠的个性特征。而作为正义的代表的角色高渐离同样也是长发设计, 但是却给人以忧郁高雅的感觉。因此, 一个好的发型设计, 不但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角色的风貌, 更能够起到强化角色的人格特质的作用。

四、首饰

首饰是指具备着表示社会地位、表现财富等意义的佩戴在人体各不同部位用以装扮、美化人体的饰物。最开始使用首饰的原因是用来遮体, 但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力不停的成长和生活水平的进步, 首饰的功能便开始向着装饰部分转变, 衍生出了以装饰为主的各类首饰。首饰就是用来装饰和佩戴的, 从佩戴首饰位置的不同来区分, 可以将首饰分为发饰 (或头饰) 、耳坠、项链、腰带、手饰、脚饰等等, 好的饰品不但可以让角色眼前一亮, 更能作为剧情转换的催化剂。例如《秦时明月》里美的超凡脱俗雪女, 由于曾是舞姬的缘故, 身上总是装饰着各种颜色淡雅、形状玲珑精致的饰物, 在墨家做头领时就戴有水晶头

饰、水晶耳坠、银手环、银腿饰, 在妃雪阁跳舞时头戴银镶蓝水晶头饰, 眼角装点蓝色眼饰, 耳戴水晶耳坠, 项配银镶红宝项链, 手戴银臂钏、银手镯, 脚戴银腿饰、银脚环, 加上蓝色水晶舞屐, 再搭配一条浅浅的淡蓝色丝带, 这样的装扮非但不会将她衬得艳俗而庸靡, 反而恰到好处的衬托出她的肌肤白若凝脂, 身段玲珑有致, 显得她优雅唯美、华丽不俗, 更加为她增添了几分清雅的超脱之感, 真恰是“素之一分则嫌白, 黛之一分则嫌黑”。

五、妆容

一个好的妆容设计应适当添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 可以使角色更加出彩, 在动漫角色表现角色性格特征上具有锦上添花的意义, 不仅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甚至还能出神入化地表达出角色特殊性的效果。一部动画片里的角色要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妆容就必须要各有特色, 要能够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 人物角色的化妆往往做为塑造角色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甚至在很多真人演绎的电影电视剧中也会借鉴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扮相。在《秦时明月》里妆容最突出的莫过于雪女了, 比之端木蓉那般的内敛质朴、赤练那般妖娆魅惑, 她小巧的瓜子脸、画着灰蓝色的眼影的杏仁眼、清秀纤长的柳叶眉、镶着两颗宝蓝色宝石的眼角、浅浅的肉粉色唇彩, 显得她秀雅如仙、纯净而不艳丽, 虽是娇艳妩媚却又纤尘不染, 衬的她仿若不染俗尘的不小心掉入尘世的翩翩仙子。

六、结语

故事背景 篇8

一、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优势

故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 激发学习兴趣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改变英语教学策略, 将故事引入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而故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教学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时, 就可以用故事来呈现新学的词汇。比起实物呈现与图片呈现方式的单调和枯燥, 故事呈现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让小学生在其感兴趣的语境中学习新词汇, 学习语言表达。

(二) 传递丰富知识

故事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 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老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懂得故事中的道理。例如, 我选择的是一则故事材料“Cinderella” (《灰姑娘》) , 由于原著文字较为复杂, 涉及到的语法点较多, 在此不一一举例。文本呈现的形式主要以教师朗读为主, 辅以大量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读完这则故事, 我问学生从“Cinderella”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发言中来, 有的学生从中明白了:无论面对怎样的遭遇, 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的学生则认为不应嫉妒他人的长处, 而要谦虚地学习他人的优点, 从而完善自己;还有的学生从中体会到, 每个人都会过上幸福的日子, 在幸福来临前, 需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同一则英语故事中, 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并运用这些道理反思自己, 反思生活, 这也是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优势之一。

二、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素材和体系不够完善

英语中有一则谚语,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意思是说, 事物都有两面性, 凡事都有利弊,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虽然有许多优势,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故事素材不够完善, 没有真正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故事体系还不够完善, 部分教师单纯地引入国外小学生的故事书进行教学, 殊不知国外小学生与中国小学生的语言层次差距极大, 语言背景也不同, 导致故事素材的内容跟小学生目前的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最终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二) 词汇、语法难度过大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比较有限, 面对故事教学中出现的生词和复杂句型, 在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的背景下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 更谈不上趣味性的教学。以“巴啦啦小魔仙”这篇英文故事的教学为例, 教学内容虽然是深受多数小学生喜爱的“巴啦啦小魔仙”的英文故事片断, 但翻译起来有很多复杂的词汇, 语句也不好理解, 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预期效果。

三、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方法

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 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原因之一是这部分教师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故事教学的方法上也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设计过于理想化, 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 如有的小学生在故事教学中注意力过多地被故事所附带的图片吸引, 忽视了教师的讲授;有的小学生以为故事教学就是教师带领他们在课堂上玩乐。而教师大多也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讲故事, 或给学生播放故事的音频, 不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无法顺利进行。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些适用于英语故事教学的方法, 供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 听的方法

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故事, 让学生猜测故事的主旨, 然后播放录音,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并回答相关的问题。例如在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教学中, 上课时可以先由教师放置bird (鸟) 的图片, 并对学生提问“Where’s the bird?”引导学生用“It’s on/in/under/behind the...”来进行回答。

(二) 阅读的方法

在学习Unit 7 On the farm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迅速找出农场里有哪些动物, 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些动物, 并模仿它们的叫声。小学生普遍喜欢表演, 让学生在故事扮演中学习英文表达, 他们会为了表演而更加认真地去学习使用这些英文表达, 主动地阅读教材。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 使小学生明白动物叫声在中西方的不同表达, 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 创新和思考的方法

故事背景 篇9

什么利器能降低品牌建设的繁复性与不确定性, 直达品牌体系的核心———故事。故事关系着一个品牌的成功, 激动人心的品牌故事尤显珍贵。本书提出的“故事营销”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 而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书中用各个领域的生动案例讲述了通过故事营销树立品牌的成功案例, 同时介绍了如何设计故事母题, 如何进行故事传播, 如何设计故事营销的赢利模式等。

本书给读者最有益的启示是:在这个时代, 品牌建设之道不只是给有需求的人生产一种物质产品, 更重要的是给有梦想的人找一个实现梦想的故事!

本书适合企业营销管理者、品牌管理者作为拓展思路之参考。

【作者简介】

李光斗, 中国品牌第一人,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出身于市场营销第一线, 被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风云人物, 并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EMBA品牌学特聘教授。李光斗自1990年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工作, 先后担任全国数十家著名企业的常年品牌战略和营销广告顾问, 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品牌发展的历程, 具有丰富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 荣获中国策划业杰出功勋奖。出版专著包括:《插位:颠覆竞争对手的品牌营销新战略》、《品牌战:全球化留给中国的最后机会》、《情感营销:如何让消费者爱上你的品牌》、《升位:中国品牌革命》等。

【编辑推荐】

核心观点一:提出的“故事营销”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 而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用各个领域的生动案例讲述了通过故事营销, 从而化繁为简, 树立品牌的成功案例。

故事背景 篇10

一、内容上,挖掘故事,激发听众兴趣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廓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故事”?笔者认为,所谓中国故事,即是具有中国特色、包含民族历史传统、历经文化积淀的故事。中国故事中应当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什么是“中国好故事”?好故事,就是大众爱听、喜闻乐见的故事;好故事,就是寓意深远、适应时代的故事。笔者认为,“一带一路”的故事必须具备“实、新、特”等特点。

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的对象,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风格和整体面貌。重视受众,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要,是媒体的必需。受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都是实实在在、读有所得的好故事,这就要求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贴合实际。我们必需明确,“一带一路”故事的受众不仅是国内受众,更包括其他国家受众,涵盖范围及其广泛。因此,在故事的选择上,必需严格遵循新闻“贴近性”原则,让大众实实在在的了解“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对自身和国家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只有实在的内容才能引起受众最大程度的关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赢得受众关注,实现传播的价值,除传播者用心“讲故事”以外,也需要从新视角入手,以差异化内容吸引受众,我们可以跳出来将自己的故事,如中国军队维和贡献等,从实际行动出发,能够更好辅助表明自身立场。①在“一带一路”传播过程中,涉及到沿线多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各地历史、人文都不相同,我们应当借助国家资源在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们接受习惯后,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此外,除了依靠文字展现的方式,摄影照片作为消除语言障碍的最好途径,亦是传递故事的上好载体。丝绸之路的图片报道和影像记录中不乏精品,选取古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上一个个重要节点城市为坐标,将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遗址、重要文物、交通要塞、民俗民生、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等相关图片展现在大众眼前,可以带领读者一起寻觅古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足迹,穿越彼此守望相知的广阔土地,汇聚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和平世界,认识现实并展望未来。

二、视角上,放低身姿,展现中国魅力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除官方的“高大上”发声外,同样也需注重贴合周边国家、贴合大众的发声,让群众发自内心深刻认识了解“一带一路”。陌生人间最关心的事就是相互关系中自己和其他人行为不确定性的减少或可预见性的增加。在此,“不确定性减少”的假设与跨文化交流的联系较为直接。②不确定性存在的方式多样,当来自不同背景的陌生人进入对方文化区时,双方不确定性产生并极速增加,解决此问题的较好方式就是实现文化适应,寻找文化中的相似点。伴随交往日益频繁和不确定性的减少,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逐渐削减,跨文化融合得以实现。过去,中国传播“丝绸之路”的模式较为固定,多从张骞出使西域为立足点,讲述历史文化渊源,亚非拉其他国家对此已经产生了刻板印象。因此,在目前“一带一路”传播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改变他国潜移默化中给“丝绸之路”所贴上的标签。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以个人魅力折射中国魅力。外国人对中国充满好奇,如韩国的《超级大国》、BBC相继推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都反映出外国人渴望更深入了解古老神秘的东方和现代飞速发展的中国。因此,在讲述“一带一路”故事中,需要站在外国人的视角,以他人视野看中国,跳脱出中国人自己的圈子,关注他人。根植于血脉中的爱国情怀会让我们觉得传播中一言一行皆是国家形象的展示,往往会顾此失彼,既不放松又不自然,内容偏于保守,缺乏新颖之处,难以吸引他人关注。要选择性扬起“丝绸之路”源于中国、盛于中国、益于中国的狭隘观点。

印度作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战略节点,处理好印度的认识和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略实施。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印方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大致呈现三种态度:一是相对积极的认为印度应当参与“一带一路”的有关建设中;二是较为偏激的认为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侵入印度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三是坚持保守中立的态度,认为印度不应当轻易表明自身态度,根据中国逐步推进的战略部署观察其成效。它作为亚非拉众多国家中的一例,可作为其他“一带一路”战略中所包含国家的缩影,从他们的态度中更明确了在下步讲好“中国故事”的侧重点所在,即尽量减轻他国对“中国威胁论”的忌惮,增强他国的参与感,明确他国可以从此战略中所获得的益处,合力共建经济带。

三、渠道上,开发平台,拓展影响范围

随着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大力发展,在传播领域,借助互联网的新兴媒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进行“一带一路”故事的对外传播的同时,应当注意到当前传媒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媒介融合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越发普及,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宣传平台,在进一步加强通讯社、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外宣工作同时,开办和扩大以相关国家语言为工作语言的网站,为这些国家的受众全面及时了解中国提供条件。只有最大程度利用网络,才能在国际舆论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够讲好“一带一路”沿岸故事。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最具权威性的媒体,我们在讲述“一带一路”故事中应当借助其权威性,积极发声。积极利用其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对“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巨大意义进行全面的剖析,向沿线国家人民进行最广泛的传播。在广泛的运用各种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应当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如在传统纸媒上,可开辟二维码扫码,“一带一路”专题报道等,让受众能够方便快捷的通过纸媒转换到移动客户端,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渠道,进而利用新媒体再加强互动,这样一来,“一带一路”故事的传播效果势必更好。

结语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同亚非欧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是与时代同行的现实要求。在实现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更好的“走出去”,展现大写“文化中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测试方法维护检查下一篇:动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