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能力

2024-07-18

探究实验能力(精选十篇)

探究实验能力 篇1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事物内在的需求和意向的心理特征,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前提,是取得成功的源泉。要提高物理实验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热爱物理,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奇”而“趣”的实验,如力学中的“以卵击石”、声学中的“土电话”、 光学中的“人造彩虹”、磁学中的“分离胡椒粉与盐巴”等等。诸如此类的实验既简单易做,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以后进行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基本功的培养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中物理实验基本功包括:1.掌握测量基本物理量的常用仪器的使用;2.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3.掌握实验原理;4.弄通实验过程、熟悉实验步骤;5.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6.学会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7.学会合作与交流。这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持之以恒的训练,否则物理实验教学就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功,教师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简单易做的物理家庭小实验。如“空气也有质量吗?”

材料:一架天平、两只等重的气球、 打气筒

操作:1. 把两只气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保持平衡。

2.拿起另一只气球,给气球打气并将气球口系紧。

3.将打起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一端,没打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观察天平的变化。

再如 ,可以做“笔帽潜水员”、“ 水制放大镜”、“ 筷子的神力”等小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

1. 演示实验要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力求准确、严谨、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一定要熟练、敏捷,有很高的实验能力。

2. 演示实验要操作性强,现象直观明显。演示实验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现象直观明显,这样才有说服力。为此, 教师对仪器的选择要求要高一些,如仪器要大、刻度线要清晰、背景的色泽对比要明显。必要时应借助机械放大、光放大、电放大等手段,或者对实验进行改进。

3. 让学生演示,了解实验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增加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然后得出物理规律。教师在选题时一是要贴近生活,或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题进行适当调整,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二是要注意实验的难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三是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一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自己只是引领者,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探究能力,才能形成动手动脑和不断探索的习惯。

综上所述,只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技巧和能力放在首位,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从而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物理教师应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不仅可以使学生实验能力有所提高,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为今后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篇2

一、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转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把实验活动课堂还给学生。

三、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没有真实的体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培养学生对生活表象、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探究实验能力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探究;培养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一直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中考化学试题的热点,也是难点,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尝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演示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

示例1.用酸除铁锈的实验教学片段

酸洗法是工业上常见的除锈方法,其原理是金属氧化物与酸液反应可以生成能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去。学生在学习氧化铁与酸的反应时经常会写错化学方程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对这一实验教学作如下改进。

【教师】演示:氧化铜和稀硫酸共热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出来。

【教师】设问:溶液变成了蓝色,你认为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猜测:可能生成了硫酸铜。

【教师】激励:你能尝试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此处既是复习旧知,也可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想的能力。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对基础稍差的学生适当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写出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演示:生锈铁钉与硫酸共热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出来。

【教师】设问:溶液变成了黄色,你认为生成了什么物质?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猜测:可能生成了硫酸亚铁,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学生2】不可能是硫酸亚铁,因为它的溶液是浅绿色的。

【学生3】猜测:可能生成了硫酸铁,因为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

【教师】激励:猜想分析很有道理,你能尝试写出化学方应方程式吗?

【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抓住典型,纠错点拨。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可能会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生成FeSO4,有的生成Fe2(SO4)3,通过尝试错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单质生成亚铁盐,复分解时价不变”的规律。本例通过实验探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示例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教学片段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绝好素材。

【教师】演示:分别向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设问: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什么物质?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写反应方程式。

【教师】设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是不是没有发生反应呢?若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怎样设计方案验证呢?

【学生】猜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

【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按方案进行试验验证。

【学生】演示:向通过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其余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激励:通过实验可知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仿写化学方程式为以后书写碱与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方程式打下基础。本例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按方案进行实验的能力;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由学生设计方案,做演示试验,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示例3.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片段

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中考试题中的常见考点。

【教师】在腌制皮蛋的过程中生成了碱,所以皮蛋吃起来有涩味,如果我们在吃皮蛋时蘸少量食醋就能去除皮蛋的涩味。是不是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和皮蛋中的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取的信息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猜想后上讲台演示: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教学设计说明:实验无明显现象,留下了悬念,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教师】设疑:没有沉淀、变色是否就真的没有现象呢?化学现象除了沉淀、变色等肉眼可见的,还有哪些现象?

教学设计说明:激发学生思维,为中和反应放热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思考,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

【教师】启思:我们是否可以从反应物消失的角度来证明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派代表交流。(预习的学生想到用酚酞证明氢氧化钠的消失,教师应追问还有哪些试剂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消失?可否用适当试剂证明稀盐酸消失?)

【教师】优选:我想到的这些方案,哪个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

【学生】用酚酞证明氢氧化钠的消失操作最简单,现象最明显。

【教师】演示: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放入温度计,逐滴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

【学生】观察现象,注意颜色的变化,思考酸碱性的变化。绘制pH-盐酸曲线图。

【教师】提升: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应从哪些角度设计方案?

【学生】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教学设计说明:本例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又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无现象化学反应的验证可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即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或是验证有反应物消失。示例2和示例3刚好包括了这两种类型,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方法。本例培养了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的能力。

以上三个实例是我们在新授课教学中做的一点尝试,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上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实验课的,因为他们都能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不断地体验成功的乐趣,有成就感。学习效果也较显著,前几年我校的化学质量一直在低谷徘徊,去年中考取得很大进步,可能得益于此吧。

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初探 篇4

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渴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入手。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做讲解“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教师事先提示学生不要急于动手操作,要先进行想象与假设:比如:除光照这一条件之外,其他条件是否还影响鼠妇的生活?如果光照条件相同之外,增加土壤的潮湿度、温度等条件的变化,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在兴趣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活,积极推测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这样学生讨论的氛围就浓厚了许多,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想象假设并不是事实,学生必须用实验进行探究加以验证,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生物实验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求知欲望,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去猜想,体会探究的过程,感悟探究结果,使学生在探究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从而有效学习新知。

二、在实验教学中创造合作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是教师教学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倡导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出成果,在探究中取得进步,努力使课堂形成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不应该是主演,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要充分放权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交流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无拘无束地探究与思考,进行相应的推理与假设、科学的操作与讨论,总结科学性强的实验结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实现共同进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适当进入角色,确保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减,及时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对分组探究的实验还需要小组之间进行谈论交流,发表各自见解,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在讲解“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时,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提出与实验有关的几个问题,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时,如何取标本效果最好?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思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小组形成相同的意见,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阐明各自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正确的思维轨道上学会新知。

三、通过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实验内容很多,实验方法也不尽相同,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方法与规律。如探究“有丝分裂”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时期的选择、显微镜倍数的确定、绘图方法的指导等,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道理。

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巧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某一个知识点、某一节课题学习、某一个学期的学习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在探究教学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形成好的探究习惯,最终形成探究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去操作、去观察、去讨论、去总结,教师只是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科学取舍。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方式进行学习、探究,教会学生学会开放性学习。如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利用生活器材进行家庭生物小实验等。如在“调查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活动中,师生就可以运用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探究,时间、地点、方式、人员不确定,让学生自选。这样学生很兴奋,会积极投入学习探究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能力 篇5

黄畈中心小学:田春枝

一、实施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 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

二、实施过程

1、理论学习与研究。(2013.1——2013.4)

2、形成经验与方法。(2013.4——2013.5)

三、实施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验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演示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篇6

一、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反应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之一, 是为学生认识化学世界提供生动的直观感知。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结果的讲解或分析,使学生获得形象的、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利用演示实验,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如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是什么?我特意设计几个简单的演示实验:“耀眼之星”——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无中生有”——无色硝酸银溶液中加稀盐酸出现大量的白色沉淀;“清水变葡萄酒”—— 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滴,无色的溶液变红了;“清水变水奶”—— 向无色的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溶液变浑浊。生动有趣、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感到好奇而又产生疑惑,为学生创设一个对化学学科产生遐想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强烈求知欲,这对化学的启蒙教学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究过程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课本中所出现的实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对实验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实验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演示实验中实验装置、环保、操作难易性、添加药品难易等方面所暴露出的不足,使学生进入一种察觉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心理状态,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改进方法的兴趣,延伸了对演示实验的探究过程。在学生讨论改进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引导性的指导,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挖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学生完全不明的情况下进行点拨。如在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中,如果按课本的演示实验进行时,因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能溶于水,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对人体有害的。如何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根据磷燃烧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际的操作,使该实验现象明显且产生的白烟不会逸出。

又如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发现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那么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教师通常会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白烟是石蜡。如果将该演示实验进行改进,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白烟是什么,将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我将实验设计为:点燃蜡烛后,用短玻璃导管斜插入火焰的内焰,很快他们发现导管另一端有白烟冒出,并可以点燃。然后再改用长玻璃导管斜插入火焰的内焰,结果他们又发现白烟少了并且很难点着,而且还发现在长玻璃导管的内壁上有白色的固体附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的结论。

三、挖掘演示实验,增强探究体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主要是验证式实验,即是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的实验只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化学知识,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的目标。忽略了学生主体思维的激发,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将演示实验进一步深入挖掘,变为探究式实验教学,只要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事实加以分析和做出结论,便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仅能活化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能了解到催化剂会对化学反应速率造成影响,但他们并不能了解除了催化剂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会造成影响,我将问题提出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利用网络资源对疑问理论研究,然后将学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有些学生做到了如下的实验设计和探究:

(1)催化剂MnO2的用量對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每次均用30mL10%的H2O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每次均取5mL 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实验均在20℃室温下进行,其他实验条件也均相同)

四、拓展演示实验,挖掘探究深度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由于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可接受性,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原有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可以通过拓展原有演示实验(改变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控制条件、实验仪器、实验情景等),创设实验创新的探究情景,引导学生揭示原有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适用条件,探究适用于新实验情景的新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新方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激发。如在“碱的化学性质” 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对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印象很深,但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方面的知识就模糊不清。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我向同学们提出探究任务:如何设计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先给同学们提供信息材料、并引导同学们思考设计实验应从节约药品,操作是否简便、安全和是否造成污染等方面考虑,并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画成草图。同学们受到了启发,很快把实验设计方案交上来。我选择几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图2、3、4所示)进行演示实验操作:

三个实验都是利用CO2与NaOH溶液反应,导致瓶内气体减少而压强减少, U型管中的液面出现左高右低的现象或气球膨胀或塑料瓶变瘪的现象。这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通过拓展演示实验,使得化学反应的现象明显,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内容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又如掌握了气体的制取和性质的知识后,学生对香脆署片、果蔬菜脆片等食品装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胀鼓鼓的,里面填充的是什么气体感动很有兴趣。他们查找资料得知:为了防止食品挤压变形,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形及其营养价值,工厂使用的包装气体是空气或空气的成分之一。学生想通过实验,确定填充气体的成分。要进行实验探究,首先要设计实验过程。如何将包装袋内的气体导出?又如何收集导出的气体?这是本实验的难点。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收集气体,最后学生决定先用针筒将包装袋内的气体抽出,用排水法收集于集气瓶中。然后他们将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下的实验:(1)用针筒将包装袋内的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则证明包装袋内的气体是CO2;(2)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再将包装袋内的气体用针筒抽出,用排水法收集于集气瓶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燃烧情况,若木条正常燃烧则为空气,若木条熄灭则为氮气。

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精神

小学生好说、好动、好奇心强, 一般遇到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一课时, 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发现全班学生非常平静, 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应, 我想主要是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了吧。接下来我说:“钢铁会生锈, 这是人人皆知的。据估计全世界一年生产的钢铁中大约有14被锈‘吃’掉了。”学生们开始惊讶不已。我接着说:“不仅如此, 还会因设备锈蚀, 引起停工停产, 产品质量下降,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学生们听后个个瞪大了眼睛。随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铁已经严重锈蚀的几幅图片。学生的兴趣和问题都来了, 纷纷举手发言:铁为什么会生锈?铁锈是什么?有办法防止钢铁生锈吗?在学生的问题中, 很自然地进入了下面的学习内容。

二、搞好实验, 让学生亲历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 可以把课本上许多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东西。靠教师讲书本知识, 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 绝不是科学教育。科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 然后动手实验, 经过思维加工, 得出结论。如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 提出问题后, 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确定方案—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 可以找出与之相反的条件, 如寒冷和干燥进行对比实验, 分组进行。第一组:温暖和潮湿;第二组:温暖和干燥;第三组:寒冷和潮湿;第四组:寒冷与干燥。实验时间为一周。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 馒头在适宜的环境下, 经过一周时间, 发霉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学生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了科学的结论, 增长了才干, 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科学指导, 培养操作能力

实验活动,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的良好机会。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感知, 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 从而形成认知, 得出结论。在既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这个大前提下, 每个学生都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活动, 用自己的语言把实验的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数据和结果表述出来。无论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准高或低, 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同一操作, 使每个学生都在实验中受到启发。这样,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真正确立了。

四、引导归纳, 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验操作时, 要把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动脑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对不同的操作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选定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出来以后, 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对结果加以归纳、小结、报告。这样, 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 思维得到了发展。如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时, 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 让学生做以下两个实验:一、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 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 观察纸团是否会湿。二、把气球放进一个塑料瓶, 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 气球是否被吹大。这两个实验, 必然会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 课堂会顿时活跃起来。抓住这一契机, 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杯底的纸团不湿?瓶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结果就不难得出。

五、启迪思维, 增强创造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是现代教育教学十分注重的。激发兴趣, 操作感知, 更高的标准、更深的层次就是创造。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 学生对上浮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却各执一词。那么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设计合理的实验来科学地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当中有的小组把下沉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分别从水里和空气中下落, 观察记录各自落地的时间;有的小组分别移出下沉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 然后进行比较……通过动手操作, 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下沉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能力培养策略 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 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活动中, 都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有: (1) 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 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境后, 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 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 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针对以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此课题, 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实践。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 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的实验应是基础性的探究性实验, 它应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取专题,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最根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

二、具体对策

(一) 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验探究过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 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 变“学答”为“学问”,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探究能力。

2.借助依据, 鼓励学生“猜想”, 培养学生形成假设的能力。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猜想,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3.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 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 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 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4.领悟过程, 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 能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借助典型实验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剖析, 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在剖析、总结、归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确定典型实验, 从原理入手, 引导剖析。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 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 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 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引用典型选题, 把握原理, 多方求证。选用贴近生活, 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题目, 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 测定苹果、橘子的酸碱度, 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等, 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3.改进和重设计典型实验, 挖掘内涵, 形成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提出问题, 探讨不足, 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 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 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 根据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 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典型实验课件, 辅助课堂教学。

(四) 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索化学学科研究方式方法, 面向全体关注特殊个体, 注重实际应用, 培养实践能力。

1.实验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生活, 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2.变讲授式为探究式, 深入挖掘实验的原理, 将知识形成过程重新展示给学生, 引导他们分析、假设、论证, 探索化学学科的探究方法。

3.面向全体学生, 并关照个别差异。

4.注重实践运用。新课标中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应用, 所以教师设计的选题, 不仅要有利于巩固、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

(五) 辩证地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1.提高素质, 驾驭课堂。时刻关注学生参与, 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 而不是放任自流。

2.积极探索, 注意引导。课题的顺利开展是以全体学生的参与并积极主动地探究为前提的,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做, 给他们构建开放的空间。

(六)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的, 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 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 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养成的。因此,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 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板进行效仿。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 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 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 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比如, 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之前, 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 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再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 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 这会对培养学生的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总之,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具体策略。

运用化学探究实验提升学生能力 篇9

对实验教学不重视, 观念落后, 认为实验做与不做, 一个样。实验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 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重理论而轻操作、重结果而轻过程, 从思维的层次上看只训练了简单的直觉行动思维, 没有涉及比较高级的抽象逻辑思维, 比如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

大部分中学实验教学, 一般采取背实验、记实验, 没有亲自动手做实验。或者实验教学通过视频, 用看代替做。有些中学学生既便是动手做实验, 也是按照书上叙述的按部就班, 或照搬照抄, 没有探究, 缺乏创新。

化学教学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 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运用化学实验,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呢?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实验探究”?“探究法”的教学过程, 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一些科学结论, 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 通过实验探索发现规律、发现真理。在不同的阶段, 教师的认识不同, 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开始, 只认为实验探究就是让学生动起手来, 哪怕是“照方抓药”, 只要能验证出书上的结论就行了;后来逐步认识到实验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 还必须要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手脑并用的基础上, 对某一个特定的内容进行猜想、思考、认识、研究的过程;最终, 大家达成共识, 实验探究过程还应贯穿着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沟通,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 寻找出最优的方案。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过程。灵活变通各种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 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 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 可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一些改进和变通。

一是演示实验原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 在初学时, 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 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 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的实验之后,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学生们的好奇心很强, 富有参与精神, 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且每次实验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 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着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 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注意力特别地集中, 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可以锻炼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是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够明显, 虽然操作较简单, 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 学生们在下面观察, 效果就会很不好。如果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 效果就很显著, 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三是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做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完成。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 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可见, 实验探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热热闹闹地做实验的表面形式上, 它是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实验、表达与交流等过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 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 通过宏观现象, 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其实, 新课程倡导的“实验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 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 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发展科学素养, 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 我们终于明白, 其实我们教师进行的关于“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讨, 本身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你看, 我们反复试讲, 不断摸索, 课后, 大家反思、讨论、交流、比较, 看看究竟怎么个引导法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才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从而使得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可行方案。当然, 这个方案不是最完美的, 我们还将不断“实验”, 勇于“探究”。探究学生如何“学”, 探究教师如何“教”, 我们相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实验探究”这枝奇葩一定会在实验教学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 由于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知识, 所以探究中往往凭借着自己的直觉思维来观察实验现象,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的。但是, 如果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直觉思维阶段, 而不能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的话, 则无法保证探究结果的合理性和深刻性。此刻, 我们的教师则应该循循善诱, 带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桎梏, 走进问题的实质,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 在探究过程中, 我们教师既是知识的引领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合作者。

摘要:本文从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导认识“探究法”的教学过程, 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一些科学结论, 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 通过实验探索发现规律、发现真理。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实验探究”的内涵。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探究能力 篇10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1.精心准备, 排除干扰

初中学生天生好动、好奇, 他们十分喜欢化学实验, 但在看老师做演示实验的时候, 课堂纪律不够好。他们本来就缺乏观察能力, 看老师的演示实验等同于看魔术, 喜欢看神奇的化学现象。这种看热闹的演示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不好, 需要老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力避免。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要优化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 要对所演示实验的内容、目的、步骤等非常的熟悉, 然后就要考虑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侧重点, 切忌老师操作生疏, 丢三落四, 顾前不顾后, 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观察。初中化学是化学的起点, 学生没有任何的基础, 老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切操作都要规范, 如果操作不熟练, 不得要领, 学生的操作能力就无法提高, 而且, 老师忙于实验操作, 无暇顾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那么, 就很容易造成“看魔术”的课堂了。

2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新课改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有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与毅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因此,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根据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 利用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利用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同样是收集氧气, 老师可以先用排水法来收集, 因为排空气法收集时, 学生看不到任何现象。再如, 在学习盐酸性质的时候, 可以用HCl与Na OH反应, 也可以用Cu (OH) 2来反应, 但与Na OH实验的时候, 看不到任何变化, 如果用Cu (OH) 2反应, 学生能看到色彩———Cu (OH) 2是蓝色的。因此, 在实验教学设计的时候, 需要考虑实验的各种特征, 尽量使实验更加生动、完美, 这样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就会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开展, 即使让学生勉强进行实验探究, 也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甚至实验不成功, 导致学生失去科学探究的信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实验能力的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就无法在探究实验中搜集完整的信息, 影响对结论的判断。因此, 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时候,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演示实验, 要设法让每个学生看清楚。比如, 可以请远处的学生围到前面来, 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放大, 总之, 要让每个学生都看清楚。另外, 有些化学现象要给予必要的“衬托”, 才能使现象明显。比如, 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的火焰是有区别的, 如果老师在火焰的后面用白板“衬托”, 那么, 学生就能看出区别来。

强化实验操作是提高实验技能的主要措施, 在实际的教学中, 老师要组织学生对基本的操作进行反复训练, 使他们不仅掌握实验的要领, 还要熟能生巧。比如, 药品的取用、液体的倾倒、仪器的洗涤等, 都要进行反复训练, 这些操作技能不是靠老师讲解得来的, 而是通过反复操作得到的。老师要在学生技能训练的时候, 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知道操作的原理。比如, 在制取气体的时候, 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还要知道这样操作的原理。又如, 对固体药品加热时, 先预热再对准加热, 也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 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技能的同时, 理解了化学原理。

三、培养科学作风,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新课程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过程的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观。学生在探究实验的时候, 会遇到很多问题, 老师要求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理念去解决问题, 而不能敷衍了事。比如, 某些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准确, 就偷偷改掉实验数据, 以求较小的“误差”, 还有些学生自己实验不成功, 去抄袭别人的结果, 这些问题, 老师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此外, 在合作探究实验的讨论阶段, 初中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 不少学生常常会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 不能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正确见解, 这也是没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表现, 老师也应该给予纠正。

总之, 化学实验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将新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与原理, 又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加强实验教学, 是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文阐述了如何加强实验教学, 达到优化化学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山水师造化重在得心源下一篇:叶片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