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技术推广

2024-08-05

农业新技术推广(精选十篇)

农业新技术推广 篇1

1贡山县农业发展现状

贡山县是独龙族和怒族自治县,民风淳朴且森林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很多条件的制约,虽然贡山县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仍然是云南省最贫穷的县。另外,贡山县的海拔较高,土壤沙石多,可以用于耕种的土地相对较少,使得传统农业的产量一直持续走低。鉴于此现状,发展具有新技术的农业成为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贡山县主要的农业产业有种植果蔬、养殖独龙牛、养殖高黎贡山猪及种植中药材等。

2贡山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体系尚不完善

贡山县作为一个比较偏远贫瘠的县城,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使得新技术的推广进程缓慢,成效相对较低。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而且在新技术实施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外,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的工作站已经实现了自主经营,但部分工作站在推广过程中逐渐把重心放在了追求经济效益上,更多地是向农民出售化肥、种子等,而忽视了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从而限制了农业新技术优势的发挥[2]。

2.2管理机制不合理

贡山县在新技术的管理上不够规范,缺乏相对统一的领导,各个部门都是各自实施,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另外,基层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也相对有限,这也给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营销学和农业科学技术两门学科,理论要能够和实践妥善地相结合,这就对新技术的推广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实际工作中推广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工作理念等都比较落后,而且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支援乡村的建设工作,这就造成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3]。另外,因为各方面的限制,使得推广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甚至有很多非专业的人员兼职推广人员的工作,使得贡山县的新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了限制。而有些推广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时间经验,但对于新的农业技术的掌握不足,与现代的发展不符。

2.4基层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不足

制约贡山县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另一要素是农民对于新技术的认识、领悟力不够。这是因为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不能深入地理解农业新技术,也不了解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的好处,这样作为第一生产线的农民就难以从思想上接受新技术,新技术推广之路也就变得异常艰辛。另外,贡山县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到城市工作,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农村生活,不仅知识水平有限,体力也有限,不能更好地接受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技术推广的进程。

3贡山县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政策建议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但是边疆地区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人数比较少,而且这些地区的农业特色比较明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农业新技术在这些相对偏远的地区的推广工作。

3.1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他们也希望新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他们会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服务的是广大的农民朋友,所以农业新技术在贡山县的推广体系中,农民是主要对象。为了使农民拥有新的农业技术,当地政府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的专业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当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在云南当地的推广工作。让农民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帮助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4]。

3.2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机制

首先,政府要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完善起来,这样在开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时有法律的保证可以使其顺利进行。其次,激发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如政府可以通过补偿和奖励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采用农业新技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5]。最后,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员的素质

贡山县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果很大程度体现在推广员的专业素质上。首先,要提高筛选推广员的门槛,推广人员专业技术知识要过硬。其次,提高优秀推广员的薪资待遇,以招揽大量的专业性人才[6]。最后,定期对农民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到当地的高校学习参观,推广员也要定期参加学习。

4结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不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解放劳动力,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农业新技术在云南地区的推广工作,需要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配合,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实现贡山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靳淑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演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5):95

[2]王剑,余国生.贡山县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3(5):43.

[3]马文张.怒江州高黎贡山猪作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2):13.

[4]余连华.贡山独龙牛饲养现状与发展潜力[J].云南畜牧兽医,2013(4):20.

[5]杨照,栾义君.边疆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2):36.

农业技术推广 篇2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主要问题;建议

近年来,虽着人事制度的频繁改革,用人机制的不断优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反映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新形势下的要求有许多不适应,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技人员观念落陈旧,推广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一是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沟通较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与需要;二是农技推广技术装备差,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加之乡镇合并,农技推广战线过长,推广队伍人员不足,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一步发展。

1.2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县、乡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于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中,农业科技项目投入渠道主要依靠省、州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投入。由于农业推广经费紧张,加之农技人员基本上没有什么福利待遇,所以,农技推广工作出现了 “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

1.3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使农技推广工作步履艰难

有的自然村地处大山区,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户居住分散,与外界沟通接触少,对农业科技知识接受能力差,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加之,乡镇农技中心没有配备专业的工作用车,仅靠限有的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农技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从而,致使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1.4服务条件滞后,服务与需求脱节

现有的服务条件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缺乏常规设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腿,开开培训会,管你会不会”的方式方法,凭着多年的老经验、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对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研究较少;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缺少对农产品储藏、深加工等环节问题的研究,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效。

1.5缺乏激励机制,“大锅饭”思想、“平均主义”表现较为突出

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运行机制,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部分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在作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做天和尚撞天钟”等消极思想严重存在,导致农技推广人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1.6知识更新慢,推广工作节奏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长期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外出考察学习机会较少,与外界沟通不多,信息闭塞,对新技术、新成果知之甚少,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现有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1.7借(拉)用农技中心的人员现象较为突出,科技推广队伍不稳定

由于乡镇合并和人事制度的不断深化,乡镇借(拉)用农技中心的人员较为突出,抽调从事其它工作的人员较为频繁,部份人员感到所学专业得不到有效

发挥和运用,从而,给原本就薄弱的农技推广队伍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1.8年龄、人才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脱节现象严重

虽着人事制度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加之,近年来,很少有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农技推广队伍的行列,农技推广队伍出现了年龄偏大、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造成老中青年交接班上的严重脱节。

针对以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的问题,为切实解决推广工作中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的存在,顺利开展乡镇农技推广的各项工作,我认为,在农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农业推广工作一是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单纯推向市场,二是又不能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解决服务“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体裁依,不因循守旧,不默守陈规,大胆探索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新模式,新经验,按照“农技推广目标现代化、队伍多元化、行为社会化、形式多样化、人员配置合理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2、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农技推广目标现代化

按照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要服务好三农工作,必须实现二个转变:一是从追求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从服务农业生产型向加工综合型转变。从而,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2农技推广目标多元化

根据自然条件和具体实际,一是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原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产前、产中、产后及技物配套服务模式从公益性职能中分离出来,搞活经营性服务,转变理念,逐步形成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二是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将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等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产业服务中心组织起来,进一步推进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三是加强乡镇农技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农经办一次性划入政府管理。四是面对人员结构、人才比例不合理及老中青年脱节现象,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的选人用人机制,人员不足部分逐年从大、中专以上毕业生中考试择优录用,以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以此改善和优化农技推广队伍。

2.3农技推广行为社会化

一是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工作实际,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称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等机制,实行绩效挂钩,不断提高专业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理念;三是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大胆放手、放心,积级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承包其它经济实体。

2.4农技推广形式多样化

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树立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新理念,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做好一方服务。一是认真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利用现代多媒体为平台,坚持现场指导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农技推广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努力实现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服务格局。

2.5重视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力度,加快培养高素

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努力优化人员结构比例配置。

推广农业新技术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篇3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9-2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簡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农业新技术推广 篇4

新《农业技术推广法》自2013年颁布实施以来, 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巩固和基层农技人员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得到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技人员的一致拥护和赞赏。各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新《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落实, 把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保障农技人员的条件待遇, 作为加强农技推广工作重点加以推进。

1 结合实际, 贯彻落实新《农业技术推广法》

1.1 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和工作职责

当前普遍存在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从事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乡镇中心工作, 致使农技推广人员处于没时间和精力开展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新《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以来, 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和工作职责, 使农技推广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2013~2014年济宁市农业局与财政、人社、教育、科技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着力突破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

1.2 坚持“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

一是通过条件建设, 不断改善公益性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 按“五有”标准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充分发挥公益性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农业职业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村级技术指导员的作用, 形成多元化, 大联合、大协作的农技推广体系。市农业局与市农科院、市农校通过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掘农村技术员言传身教的作用, 成为农技人员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1]。

1.3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鼓励和支持县乡农技人员积极争取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山东省济宁市每年约有25项农业科技成果申报省市农牧渔业丰收奖励, 获奖比例达到60%以上。2014年全市重新修订了《济宁市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办法》, 完善了农业科技成果评审体系, 将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评审的主要标准, 注重解决现代农业生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增加了完成人员中乡镇农技人员的比例, 把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创新点作为评审主要考核指标, 并加大该指标所占比重。

1.4 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市农业局与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济宁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暂行管理办法》, 明确了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程序、考核与评估以及政策待遇等, 被认定的示范基地可享受一定的经费支持, 优先承担农业科技项目。

1.5 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力度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支持和培训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家庭农场经营者, 通过学习研修、学术交流和观摩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水平[2]。

1.6 鼓励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

全市推广农业主导品种36个, 主推技术48项, 2014年前三季度, 累计面上普及次数863次, 集中办班515期, 培训农民112 025人 (次) 。市、县、乡三级科技人员下乡4 462人 (次) , 指导农户451 300户, 指导面积875.4万亩。

1.7 开展农技推广法宣传引导

通过发放新《农业技术推广法》宣传单、明白纸以及农技推广实用技术资料, 在科教系统各类培训中讲解新《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修改内容和法律条目, 让基层农技人员掌握基本的农技推广法律知识, 正确引导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2 以贯彻新《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契机,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

2.1 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自2012年以来, 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 最终实现每年获得70万元用于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的基础上, 市财政对141个涉农乡镇进行补助, 每个乡镇补助4万元, 用于乡镇质监站建设。

2.2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2013年开展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调研, 积极推动全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并以市农业局、市老科协联合行文的方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在推进队伍建设方面, 建议推广汶上县和嘉祥县经验, 根据乡镇条件, 尽快设立农技特岗计划。

2.3 改善农技推广信息化手段

积极推动农技推广云平台和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2015年全市11县 (市、区) 全部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并为2 126名农技人员开通了个人书屋。金乡县作为全省农技推广云平台建设试点县, 积极与当地电信部门协商、签订协议, 为全县90名技术指导员每人配备一部手机, 并开通“农技宝”服务。

2.4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优秀农技人员”和“十佳农技推广机构”评选活动, 对表现优秀的农技人员给予绩效奖励。利用科技下乡、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等形式, 通过印发《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白纸、书籍等, 并在培训中作为一堂课进行普及。市农业局连续多年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奖”, 2014年, 依据省农业厅管理办法, 山东省重新修订了《济宁市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办法》, 评选出市级丰收奖8项。获奖者全部为基层农技人员。

参考文献

[1]李明爽.全国渔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J].中国水产, 2013, (7) :27-29.

农业技术推广学 篇5

姓名:王明学号:20083447学院班级:农学与植保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08级2班

摘要: 休闲渔业(Leisure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

关键词:休闲渔业 建议 效益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对资源、环境和人力进行一种全新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及普及知识等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实现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物。

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3)有利于其他各行业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5)有利于控制近海及江湖中的盲目捕捞。

目前休闲渔业就其表现的形态看可划分为四类:

一是生产经营形态。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让人们直接参与渔业生产,亲身体验猎渔活动,通过开发具有休闲价值的渔业资源、渔业产品、渔业设备及空间、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

二是饮食服务形态。让人们更加贴近产地,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佳肴,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都市郊区以渔为依托的农家乐、避暑山庄、都市鱼庄等。

三是游览观光形态。以走进海洋、江河、湖库等自然环境,结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

四是科普教育形态。主要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km2(相当1760万hm2),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hm2。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多种。辽阔的水面及丰富的鱼类(其中有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鲈、鳜、鳢、鲶等),尤其是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km2的管辖海域,大陆岸线1.8万多km。岛屿6500多个,其中距离陆缘18.5km以内的近岸无人小岛数以千计,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km;大陆和岛屿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为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优良场所。岛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海流畅通,无污染.是建造人工渔礁和发展栽培渔业、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最佳海域,更适于发展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具有多样性,其中鱼类169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多种,其中有许多最适垂钓的肉食性鱼类,如:鲷科鱼类和石斑鱼类等。此外,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1878.3万多hm2,栖息多种藻类及其它底栖生物,吸引游客在退潮时赤足下滩涂采捕。

对于我国的休闲渔业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规划,加大投入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休闲渔业既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联动,又涉及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客观上要求有规划上的大手笔。要尽快建立由城市、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市政建设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渔业发展咨询小组”,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开发、确保质量”的基本方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考虑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人文建设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认真组织、制定好我市市及各区县(市)的休闲渔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积极组织实施规划,确保休闲渔业发展的起点高、水平高、区域特色明显。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县、区、乡、村、个人投资,广泛吸纳闲散资金,同时银行、税收、保险部门也要给予积极支持,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

2.合理布局,建设基地

休闲渔业基地布局原则:一是与旅游结合。将休闲渔业纳入旅游业的范畴,统筹规划,一体开发,促使旅游业与渔业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扩大旅游业与渔业的协同效应,产生1十1>2的效果,携手发展我市休闲渔业。二是交通方便。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要选择在离城镇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市民到基地休闲、娱乐,保证客源稳定。三是整合资源。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将单个的基地纳入一个村、镇或一条线、一个片,形成区域性休闲渔业基地,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指导,确保休闲渔业基地影响力大,整体竞争实力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要求:利用现有渔业资源,坚持改造完善为主、新建为辅,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初期以养殖为主、游钓为辅,近郊以游钓为主、养殖为辅,远郊以养殖为主、游钓为辅,充分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休闲渔业的复合功能,提高休闲渔业的效益。

休闲渔业基地建设重点:结合旅游业发展,利用现有水产养殖场和渔业水面资源,不断完善养殖设施、游钓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餐饮娱乐设施、旅馆设施,优化环境,建设一批城镇郊区休闲渔业基地。三峡库区要借旅游之“水”,行休闲渔业之“船”,加强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适宜区域,建设游钓码头(与网箱养殖结合)、“游钓鱼礁”、游钓渔船和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批硬件、软件过硬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休闲渔业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前来开展游钓活

动。

3.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加强技术培训

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然而,现有的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的状况决定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执业的人员中,多是世代相传的专业渔民,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其现有知识水平是不能满足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休闲渔业是渔业的一种新形式,生产者也多是原来的专业渔民,它涉及到出海捕捞和近海垂钓,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性,对使用者的技能要求熟练和专业。休闲渔业起步较晚,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对休闲渔业有更多的了解。积极参加此项有益活动。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提高休闲渔业的安全性,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服务和指导。

4.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

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加大了水域污染的治理力度。因此,在开发中必须依托生态环境进行,坚持保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掠夺性地开发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从业者及游客要有环保意识,使休闲渔业持续性永久健康地发展。

5.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休闲渔业保障体系

休闲渔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游客的人身安全管理、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和船舶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行使休闲渔业管理职能的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监督管理。同时,对在渔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加以总结、引导、推广。各地方发展不平衡,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旅游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有关的规定,或参照现有的相关条例,行使管理职能,共同把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带动起来。

总之,休闲渔业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这项新产业,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培育渔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推进渔业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必将增强我国渔业实力,提高经济活力,增加渔民财力,使之成为培植我国渔业经济的增长点。我国休闲渔业的未来不是梦!

参考文献:

[1] 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台湾)中国水产,1992

[2] 翟大维.养殖与沿岸渔业的新方向:休闲渔业.(台湾)中国水产,1990

[3]平瑛.完善管理体制 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中国渔业经济.2001

[4] 吴春霞 成秀贤.发展休闲渔业的几点思路.河科技.1999

农业新技术推广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插秧技术推广;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31-1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械化程度还不够高,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

1.1水稻插秧育秧技术要求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一是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要均匀分布;二是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病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机械插秧所选择的秧苗一般是带土移栽,秧苗的年龄在15~20天,叶龄在3.5~4叶龄之内,秧苗的高度在12~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秧苗就不会露头,就不能够使用机械进行插秧。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天气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水稻农田中的灌溉水利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水稻农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不能够做到自如地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水深得不到有效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4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解决水稻插秧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加的农业需求,这种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當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农民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有效帮助了农民群众进行科学的插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机械插秧可以代替人工插秧,这样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广大农民的双手,尽管机械作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相信经过我国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改进之下,机械插秧技术的前度将会更加光明。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大力推广新型的水稻插秧技术,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素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及前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6).

[2]单付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5).

[3]陶明德.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及不足[J].农机科技推广,2013,(02)

农业新技术推广 篇7

在果树产业化进程中, 从产前的品种选择、果树种植, 到产中的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 以及产后的果品销售和贮藏, 丰城市自始至终坚持服务为民, 以先进的技术指导果农科学种植, 促进果农增收致富, 为农户的果树种植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得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1 产前的良种选育、技术积累和示范

为加强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和选优工作, 加快更新果树品种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 丰城市从加强果树科普基地入手, 加大了引进果树新品种和苗木繁育的力度, 在丰城市园艺场专门安排了6.7hm2土地用于引进品种苗木的繁育选优工作, 并开展各种试验, 探索和引进吸收了果树新技术, 如果树矮化栽培管理技术、果品贮藏保鲜技术、有机果品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肥改良土壤以及果品包装技术等。

为了突出基地的示范作用, 在主要区域推广了先进果树栽培方式, 如早熟梨矮化栽培方式、葡萄套袋技术等, 这些先进的果树栽培方式结果好、丰产效果明显, 对果户产生深刻的影响, 吸引了不少果农来基地学习和仿效。

近几年丰城市发展果业以蜜柚基地为起点, 在不影响当年产量的基础上, 对现有果农种植的金沙柚果树实施“高接换种”, 将品种更新改良为目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良新品种“三红”蜜柚, 以提高丰城市蜜柚种植的经济效益, 促进蜜柚生产可持续发展。

2 产中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2.1 果树生产关键环节开展专项培训

在修剪、套袋、施肥、铺膜、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利用冬季农闲的3个月和农忙时晚上时间, 每年培训9~12期, 把技术指导贯穿整个果树生产全过程, 保证技术培训的连续性。同时, 为了落实对果农服务到户的承诺, 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传授果树栽培生产、有机果品生产和观光果园建设等方面的最新知识;编写柑桔、梨、桃、葡萄、草莓等各种简单易懂的果树生产管理技术规程、管理年历和病虫害防治年历等技术材料, 无偿发放给果农, 以便于果农的咨询和学习, 使果农真正得到了符合自身需要、更加有效且易于操作的实用技术。

2.2 聘请专家实地指导

为使果农做到科学施肥用药和采用先进管理技术, 聘请了江西农大、江西农科院土肥、病虫和果树栽培专家进行实地指导, 对全市果树进行取样普查, 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磷钾等指标。在果树栽培应坚持“控磷钾、增有机、补氮”的施肥原则。

2.3 创建品牌

为了使果品能卖个好价钱, 狠抓品牌创建, 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管理流程,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用药、统一采摘。实施品牌战略, 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

3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通过对果农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的建立, 667m2果树收益最高可达1.8万元, 果农收入每年提高2000元。并通过宣传使丰城市果业知名度日益提高, 更多的果农从中受益, 基地与广大果农的关系日益融洽, 成为农业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力推进了全市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扩大了果树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 开创了果业新局面。

4 拓展多种渠道, 扩大农产品销售

4.1 建设信息服务网络

利用国家实施的“万名农民上网工程”机遇, 积极通过网络销售。CCTV-7从2011年秋起, 联合有关部委大力宣传“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打造中国地理品牌产品, 助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丰城市通过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 解决“卖得出”、“卖好价”的问题, 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农民增产丰收, 带动一方水土致富。目前网上销售份额已占总销量的17%。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下, 按区域建立了8个信息点, 全部配备电脑上网。为解决农民上网的技术问题, 先后选派5名技术人员培训农民掌握上网技能。

4.2 设立市场信息部

建立网站, 设立了可视性信息查询系统“农信之窗”和配套电话系统, 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和农业专家远程生产指导服务。与中国移动公司丰城分公司合作, 为社员户、协会基地户、生产组长建立了信息群发系统, 提供天气预报、农事指导、科技信息等短信服务,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和供销经济发展。组织农户参加网上展销会, 坚持网上查询与跟踪, 在网上与大商集团采购部建立了联系, 签订了葡萄、早熟梨等的购销合同。

4.3 社社联合, 壮大规模

农业新技术推广 篇8

作为农业、农民服务的推广机构, 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理念, 围绕市场搞推广, 为农民进入市场服务。把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和行为倒过来, 按照“市场-产品-技术-理论”的理念, 来运作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朝阳县地处北纬40°55′~41°54′, 光热资源丰富, 日照时数达到2890小时, 日照率62%~67%, 大于10℃的时间为1462小时, 生育期4月18日~10月9日, 为期144天。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67毫米, 蒸发量达到2080毫米, 且雨热同期, 虽有8.67万公顷耕地, 但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万公顷。这一条件最适合发展的是大棚蔬菜 (光热资源丰富) 、优质小杂粮 (谷子、绿豆、小豆等适宜在二坡地上生产) 和棉花 (喜温喜光, 全国最北的特早熟棉区) 等旱作节水农业。立足本县现有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的准则。因此, 我们应紧紧围绕在市场上有优势的产业搞推广。

二、紧紧围绕效益理念

推广机构制定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 要在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用经济效益来检验。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农业内部的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配置, 同样也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 作为植保技术, 可以在学术和理论上讲综合防治 (或可持续治理) , 在面向农民时要将这些技术简化、优化, 变成人人都懂的技术, 真正让农民有所为。必须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投入量最小, 经济效益最高, 才能使技术在农民那里开花结果, 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当前一部分大棚蔬菜生产效益提不上来,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节本增效:滥用农药、随意加大农药使用浓度和次数、农药械的“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 造成农药利用率只有30%~40% (比发达国家低20%) , 防治不及时, 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使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导致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还有施肥技术, 一味地使用尿素、二铵, 而使棚内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化肥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一些复合肥、专用肥没有被普遍接受和使用, 化肥投入和产出之间比例失调而经济效益下滑, 其它农作物也是如此。这也是目前我们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需要保证的质量理念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和各地区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 借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提高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朝阳县的农业环境评估工作已经完成, 但在如何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方面还没有具体步骤, 一旦各地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对朝阳县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保护地蔬菜。为此,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 要求在抓住农产品基地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认证等环节的同时, 还应从源头抓起, 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突出把生产中各环节抓好, 既要有效控制病虫害, 减少损失, 又不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既要做到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 又要减少对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其次, 要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保护地蔬菜、小杂粮、大枣、水蜜桃等) , 进行标准化生产,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丰富朝阳县农业发展内涵。

四、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朝阳县的农业发展, 越来越受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一普遍问题的制约,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 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将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机构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为解决这一矛盾, 政府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 目的是通过这些专业合作组织, 解决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在, 大庙镇建立了食用菌协会, 波罗赤镇成立了甜瓜合作社, 还可以在各种植基地建立土肥、植保和环保协会等服务组织, 让这些专业服务组织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技术支撑, 其最终目的就是把集体组织“统”不起来、国家专业技术部门包不起来及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下来的事办好, 推进社会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引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 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 完善自我, 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 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 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 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 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 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2.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 而要实现这些, 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 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 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 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 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 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 需要做出相应改变, 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3.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 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 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 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3.2 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 进行人才筛选, 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 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 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 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3 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

在早些年, 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 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 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 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 到目前为止, 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 由零到整, 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 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4 结语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 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 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 改善推广体制, 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 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01) .

[2]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8) .

[3]丁中文, 黄毅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05) .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现状浅析 篇10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运用病虫草鼠的防治技术, 进而对有害生物的发展产生抑制效应, 是一项面向农民、面向基层的公益事业。

农作物田间管理主要以防病除虫为中心, 植保技术推广贯穿农业生产始终, 决定着农作物的保产丰收。研究表明, 使用优良品种, 改善施肥方式, 革新栽培技术和耕作方法都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而对农作物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则可以减少产量损失。

2制约农业植保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2.1缺少资金支持, 基础设施落后

限制植保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是缺少资金支持。 近年来, 体制改革、资金削减, 基础设施落后, 缺少高技术含量预报手段, 植保技术的推广受到严重制约。

2.2相关法规缺失

植保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求指导农民防治, 而且要求监察农药机械管理、植物检疫、农业执法这些风险性大、整体性强、公益性高的工作, 而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2.3农药市场混乱

随着国家开放农资经营, 农药市场混乱的问题便随之而来, 市场流入假冒伪劣农药, 部分经营者过分注重利益, 忽视农药质量, 植保技术薄弱, 进而误导了农民。

2.4推广机构不健全, 技术力量薄

植保的推广注重技术优势。目前, 我国现有植保技术人员过少, 基层植保推广机构不健全, 专业人员仍以传统技术为主, 植保推广创新意识缺乏, 既懂推广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稀缺。

2.5农户植保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混淆各类病虫, 缺乏病虫识别能力; 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接收、理解并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病虫综合防治和安全用药意识薄弱。

2.6推广体制不合理

目前, 我国现有农技推广体制缺乏创新, 行政命令仍是农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植保技术推广仍由各级政府决定, 未能充分考虑农民实际情况, 给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2.7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推广网络不全, 推广方式单一。目前推广形式仍旧以发放技术资料, 开展技术咨询以及专家巡回田间指导为主, 这些形式极大地限制了农民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

3植保技术推广的应对策略

3.1保障资金支持, 健全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并健全农业植保法规体系及农药管理条例, 保障资金支持, 有针对性地对推广机构的服务手段和工作环境进行改善, 以法律形式确保植保推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 并采取分级、分类管理手段, 将各级植保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逐步提高植保推广项目资金, 进而逐步改善推广机构的服务手段和工作环境。

3.2建设植保信息网络体系, 方便人员沟通

创新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满足农民对农业新技术与市场信息的需求。通过科技下乡、媒体通道、网络通道等手段推进植保信息传播。建立农技信息服务咨询推广平台, 实现农民与专业科技技术推广人员的双向互动, 建立植保技术咨询服务专家组和农技资料数据库, 更加方便地帮助农民。

3.3创新植保推广体系, 提高植保人员素质

改变传统植保局面, 理顺职能, 实行政、事、企分开, 逐步将不属于推广机构的职能分离出来, 完善植保技术推广机构体制, 打破行政区划传统方式, 强调层次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结合, 提高植保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从事植保推广人员进行植保职业技能鉴定, 规范行业行为。

4结语

上一篇:不健康行为下一篇:监测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