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转移

2024-08-04

新常态下的转移(精选十篇)

新常态下的转移 篇1

1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2015年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新签约项目达756个,引进4 588.27亿元,竣工投产项目513个。借助豫沪产业转移、京津豫、豫粤、豫闽区域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主导产业为出发点,集中开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对接和产业转移活动,走集群发展之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现代家居等高成长性产业竣工投产项目279个,占竣工投产项目的54%。引进了一批像正威手机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重大项目进驻,超千亿的产业集群高达15个,对河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新常态背景下河南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职能转较慢,服务意识不强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河南省经济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入驻企业对政府的服务职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当前河南省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政府如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必将成为改革的桎梏力量,不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在优化产业投资环境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实际的需求之间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服务意识和效率较低;三乱(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政策透明度较差,审批等环节手续复杂;专业招商人才、知识还十分欠缺,招商前后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投资者权益缺乏相应法律保障等。以上因素严重阻碍河南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

2.2 综合配套能力差,造成产业链断裂

任何产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吸引国外、东部沿海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河南,河南省不仅要提供良好的综合配套设施,还要在金融、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河南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许多的产业部门还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未能形成规模和区域特色。河南省的产业转移依然是以传统的优势行业如机械、纺织等为主,像许继集团、宇通客车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初具规模,但价值链和配套协作能力的产业链竞争力不强,依然无法形成配套优势。

以上因素造成了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和协作性较差,势必影响支撑产业转移入驻企业的配套能力。入驻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或者是产品的销售与运输渠道不畅,就会使产业转移入驻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大,势必削弱河南在人力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部沿海企业来河南投资的积极性。

2.3 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承接产业层次低

2015年我省进出口4 600.2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87%,同比增长15.3%。其中出口2 684亿元,增长11%;进口1 916.2亿元,增长21.9%。2015年,全国外贸进出口下降7%,河南外贸进出口增速高出全国总体增速22.3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不仅在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规模都偏小,还存在只重视引进和外资入驻企业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进而导致各级地方政府经常冒着违反国家法律的风险,盲目引进外资。

当前,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以机械、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还相对较少;很多项目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破坏,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有些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不但没有起到产业升级的作用,还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这对河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保护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4 企业关联度不高,园区基础设施滞后

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要想提高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使相互关联的企业聚聚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提升相关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对外来入驻企业的吸引力,推动相关产业的集中和规模效应,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河南省工业园区有275个,但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功效,园区布局不科学,定位模糊,产业集聚度低;很多工业园区尽管集中了很多企业,但企业关联度不高,真正具有高新技术和行业主导优势的企业不多,造成主导产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产业吸引力弱。由于受资金和融资渠道的制约,许多园区在道路、通讯、厂房、信息平台和金融等方面的建设显得尤为滞后。

3 新常态下加快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河南要进行政府行政能力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要落实产业转移政策的透明度,让转移或迁入的企业对政府满意度不断提高,就要积极营造高效、透明的产业法律和信用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强化全局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审批流程,避免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另外,政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各种政策优惠措施,减少入驻企业的运营成本,积极营造适宜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发展环境的指导意见》,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河南省实施做好准备。进一步简政放权,审批事项能放全放、能简必简,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能。继续加大对招商引资的重视力度,加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切实解决外商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在企业注册登记、跨境交易、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加强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3.2 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优化产业结构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四个国家战略规划建设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通过对比分析,寻找适宜于区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加大力度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给予相应扶持,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精准扶贫都具有重要的紧迫感和现实意义;河南省工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导向,又要目光长远,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抓住国家产业发展动向,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步骤地引导投资者增加对金融保险、科教文卫、公共福利、科研开发等高层次的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金额,实现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3 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提高产业转移的总体水平

与美日欧相比,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是河南省外资引进的重要来源地,河南省引进外资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具有高新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尤其是以美日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这是因为跨国公司不仅在理念、资金、人才管理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还在技术创新方面处于领先行列,从而使省内企业与最强的竞争对手同台竞技,有利于快速提升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河南省要积极加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展示自己,积极融入和参与国际合作,拓宽外商的投资来源渠道。

当前,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政绩的需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重视引进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市场集中度低等情况的产生。这种由于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视程度不够,极易造成进驻同一园区内企业的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较强合力。因此,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甄别地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过来的企业,进而提升承接地产业转移的总体水平。

3.4 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产业转移企业在选择承接地时,往往要对承接地的产业集聚规模、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要综合考虑。转移到承接地的企业要想发展不仅需要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还离不开承接地在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如果承接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数据信息平台,并有发达的物流体系作后盾,转移企业就会大大减少成本,提升盈利空间,对潜在转移的企业无疑也会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促进更多企业进驻;否则即使承接地具有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但信息严重滞后,产业链不完善、物流体系不配套,转移企业在承接地受到的限制条件太多,都会影响转移企业入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产业转移。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河南各级政府要居安思危,充分认清形势,依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在制订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的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集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利用产业集群和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发达地区企业进驻河南,促进河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5 四大国家战略规划的辐射作用,完善产业园区建设

随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四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河南省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资源优势和战略规划,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提升河南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促进国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向河南进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省要发挥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同类企业入驻,实现规模经济,实现集群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以各类工业园区为基地,因地制宜,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同时,也要适应产业转移企业入驻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各类综合配套设施的建设。另外,要积极探索园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的创新,千方百计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的建设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入驻的承载能力。

3.6 注重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集群式发展

近年来,作为产业转移最重要的载体产业集群在河南省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方。目前,河南省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区、特色园区、商务中心等分工合作,协同发展,促进纵向产业链的集群式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园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主导产业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争打造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要结合河南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政策和奖励措施,尤其是千亿级产业集群品牌激励机制。在积极构建区域内知名品牌的同时,也要积极打造区域性国际品牌。

河南省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地域与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结合自身特色,着眼于长远发展,制订本区域的集群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求,整合生产要素,统筹配置资源,从战略高度对产业转移入驻的企业进行合理布局,积极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提升自身影响力。在综合配套设施较好的区域,建立产业转移综合示范区,提高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走集群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哲.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乔耀章.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表现和成因[J].苏州大学学报,1996.(6):73-77.

[3]史雪艳.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4]张皓宇.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5/05/19/010552438.shtml.

新常态下的 篇2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新常态下的转移 篇3

[摘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基础。在对淮安市部分县区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以及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29-04

[作者简介]李学喜,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教科室主任,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王立湖,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商贸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又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前提。为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劳动力转移及培训情况,课题组先后向淮安市七个县区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问卷涉及转移劳动力家庭的人口情况、转移人数、转移地点、转移途径、转移培训情况、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收入等情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近七成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淮安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在农村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近68.4%,劳动力转移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劳动力转移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16岁到55岁的农村青壮年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许多家庭家中无人,房屋闲置。

七成转移人员在省内就业,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盲目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熟人介绍实现。劳动力转移地点调查表明:在本市就业的占30%,在南京和苏锡常的占31%,向苏中地区转移的有11%,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占14%,其他地区所占份额相对较少。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在本市就业的比例和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转移的比例有所升高,呈现本地和一线城市两头大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与产业结构转移和部分早期外出打工人员的发展情况有关。劳动力转移出现由苏南向淮安本地转移的趋势,本地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

近七成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超过2000元。从每月平均收入水平来看,1000元以下的占7%,1000~2000元的占26%,2000~3000元的占41%(所占的比例最高),3000~4000元的占20%,5000元以上的占6%。工资平均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所从事的工种有一定的关系。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超过六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

超过四成的外出人员从事建筑、装潢行业。外出打工的人员中,从事建筑装潢的41%,进工厂上班的19%,进电子企业的3%,自主创业的1%,其他36%。数据显示,建筑装潢行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收入相对较高且易于自主创业。

近九成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介绍就业。在劳动力转移途径方面,政府部门组织占6%,亲朋好友介绍占43%,中介机构介绍占6%,自己联系占45%。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数虽然很大,比例很高,但是政府相关劳动转移部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很小,与国家的期望差距甚远,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己联系所占的比例很大,合计89%,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显示了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给劳动人员的维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超过八成的农村劳动者对乡镇职业培训机构一无所知。87%的人回答所在乡镇没有职业培训机构,仅13%的人回答有职业培训机构;73%的人认为不需要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只有27%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组织。

近一半的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或效果不大。52%的人认为培训对劳动力转移有效果,25%的人认为培训的效果不大,另有23%的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

对培训意向和培训内容的调查显示,46%的人希望在本地接受培训,28%的人希望在用工地接受培训,26%的人认为不需要培训;希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5%,希望接受维权知识培训的有13%,希望接受打工常识培训的有18%,希望接受其他知识培训的有14%。说明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特别是技能培训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培训机构的培训供给与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对培训主体的调查显示,19%的参培人员希望在职业学校培训,23%的参培人员希望在成人校培训,18%参培人员希望政府来培训,40%的参培人员希望在企业接受培训。

近半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以后留在城里定居,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关于打工目的调查显示,以挣钱盖房、结婚为目的的占23%,以挣钱后回家创业为目的的占16%,想挣钱后到城里定居的占21%,打算挣钱后外出创业的占15%,以开阔眼界为目的的占14%,以转化为城里人生活为目的的占11%。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比例较以前有较大提升,特别是“80后”和“90后”表现更为明显。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近九成是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64%,学历为高中的占26%,学历为大专的占7%,学历为本科的占3%。进一步调查还发现,农民工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及本人所具有的技能呈正相关性,劳动强度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性,培训在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量整合利用不够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机构包括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既有农林局下属的农民培训基地,劳动局下属的乡镇劳动所,又有教育局下属的职业院校及各种各样民办培训机构,分散的培训造成各培训点成班率低,教育成本高,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劳动局及下属乡镇劳动所目前在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师资及实训条件有限,为了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只能大量开设引导性培训及低要求、低层次的技能培训,如计算机操作、电工、保安、保洁、绿化养护等;教育局下属的职业院校,具备完善的实训工厂和实验室,条件优越,能充分满足技能培训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实际参与度不高。所以,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结构缺乏合理性、培训层次低、培训统筹安排的难度大,各种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培训内容不对接市场需求

有些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培训设施等条件都较差,只能是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的质量考核体系没有形成。多数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时不注重与当地产业的联系,只是根据自身培训资源开设项目,培训缺乏针对性;不注重项目开发,不能根据企业需求、培训者需求开设相应项目,培训缺乏吸引力;不注重在实训实验设施上的投入,影响了有技术含量的技能培训的开展。培训机构的资质评估缺乏科学认证,对教学质量考核缺乏统一标准,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课程设置多在培训班开设前由主管单位统一规划,培训内容与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如有的培训机构只开设电脑、中式面点等课程,人们真正想学的建筑、装潢以及水电却无处可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不足

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由于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当前的培训投入基本上是以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投入为主,地方财政大多无力投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培训经费不足,导致两个最直接的结果:一是转移培训的普及率不高;二是对转移培训对象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维权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一是劳务输出缺乏制度保障,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信息化、法制化程度仍然不高,三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维权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出去后,大多数在外地工作,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和工资拖欠现象,输出地维权服务的成本相当高,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对培训后的农民工介绍就业、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障、劳动维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伤认定等一系列劳动保障的管理出现断层。

(五)考核评估及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民工培训的最终审核只与就业挂钩,而目前的培训效果和监督方法也仅限于定期通过电话查询了解培训单位培训学员的就业状况,考核评估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套取培训经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由政府领导与规划,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培训的社会化工程,针对当前培训运行机制不畅的问题,政府要牵头按一定政策和法规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农林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嗍具体来说,政府应牵头,联合教育、农林、劳动保障等部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制度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资源,规范培训运行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顺畅进行。

(二)健全职业培训网络,确保培训工作秩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教育局为主导,构筑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社会、企业办学为依托,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校和村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劳动力培训的网络管理平台,对农村劳动力按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结构、技术特长和求职意向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造册,完善农村劳动力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企业需求和劳动者多样化的培训愿望,层层落实,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该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体,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另外,培训机构培训能力的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包括设施的投资、师资的培养等。政府应建立多方筹措资金的制度,多方共同分担培训成本。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中有法律上的规定,因此我国只有逐步在制度上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才能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

(四)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增强培训工作实效

1.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意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各类职业学校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职责来定位,努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参与度,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培训工作。

2.完善培训体系。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双向调研,深入农村和企业,对劳动力状况、就业忧患和薪酬期望值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坚持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发项目,构筑以产业为主导,涵盖初、中、高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岗位需求和不同培训者的培训愿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3.创新培训模式。学校主导培训模式。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设项目,立足特色,打出品牌。对淮安市50家新兴产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的调查发现,在2132个岗位需求总量中,模具、数控等机械类占了35%,电焊工占13.7%,电子电工类占4.5%。通过对淮安市开发区79家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的调查了解到,在12111个岗位需求总量中,机械类占了11.7%,电子电工类占7.5%。数据表明,学校应继续充分利用好模具、数控、电子电工及电焊教学工厂优质的实训条件,做好市场宣传,在数控加工、模具、维修电工、电焊工等培训项目上做强做大,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主导培训模式。以企业为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后即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培训的岗位职责和技术能力都非常明确,特色在于培训与岗位的“零距离”。学校应加强与企业联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企业主导式的培训。

部门联合培训模式。与农林、劳动、质检、财政、统计及行业协会加强联系合作,充分利用其在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行业及系统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4.搭建就业平台。成功就业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的。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就业网络、就业渠道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服务,职业院校一般都专门设有就业处,由专人负责,有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学校应借助这个网络,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其次,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与企业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积极组织开展“订单培训”,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就业“出口”通畅。第三,学校要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拓宽他们就业的市场空间,确保顺利就业,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新常态下的新起点 篇4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五年, 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对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来说, 任务重大, 使命光荣, 必须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一) 2014年任务圆满完成

回眸2014年的住房城乡建设工作,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积极应对挑战, 努力扎实奋进, 成果堪称丰硕。

这是贯彻中央决定、全力推进改革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任务很重, 牵头或参与改革31项。对公积金管理进行必要的改革,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改稿已经完成;强力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改革, 建设工程五方主体的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取消下放3项行政审批项目, 取消25项职业资格评价和认定;在6个城市启动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 实现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推进标准的管理体制改革和造价的计价机制改革;开展市县“多规合一”的试点工作。

面对复杂局面、破解难点问题, 住房城乡建设部转变作风、率先垂范, 真正做到了不调研不决策、不调研清楚不决策。为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 数十次和专家学者座谈, 并走访知名学者, 具体求教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到若干个省深入调研, 向20个省、市、自治区直接取经, 就房地产市场有关问题, 问各地情况, 寻解决之道。

针对社会上诟病甚多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9月, 全面启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短短数月, 初见成效, 反响很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10月, 召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 统一思想, 学习典型, 寻找出路;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 12月, 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治理行动, 共同认识, 共同行动, 反响强烈。

一年下来, 成绩可圈可点。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00万套, 基本建成480万套, 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80公里;完成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7亿平方米;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2.5%, 自来水管网漏损率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量达35亿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4%。

(二) 2015年工作重点

在部署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要求, 全系统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 统筹谋划, 突出重点, 扎实推进, 务求实效, 努力开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新局面。

要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应对,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明年计划新开工700万套, 基本建成480万套。要打好独立工矿区及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攻坚战, 努力实现在2015年基本完成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在2017年基本完成独立工矿区棚户区改造任务。狠抓公租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做好公租房的分配入住, 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要创新住房保障工作方法。既要按需新建公租房, 又要注意通过市场筹集房源, 实现“补砖头”、“补人头”并举, 提高住房保障的效率。

要深入推进工程质量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项工作。治理工程质量, 认识要到位, 态度要坚决, 措施要有力, 要严格问责、依法处罚, 形成不敢违法违规、不想违法违规的局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既要创新体制机制, 又要改进工作方法, 通过定期公布管网漏损率、垃圾减量化率等指标来推进。治理农村垃圾, 要按标准验收, 抓两头、促中间、带全局。

要在六个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

第一, 大力提高建筑业竞争力, 实现转型发展。抓紧制定支持政策,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以住宅建设为重点, 以保障房为先导, 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整体化发展, 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

第二, 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总结国内成功做法, 吸收国外有益经验, 制定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从城市整体层面到重点区域和地段, 都要进行城市设计, 提出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要求。建筑设计和项目审批都必须符合城市设计要求。

第三, 下力气治理违法建设。要从维护城市规划权威性、拓展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风貌的高度, 认识违法建设的影响和危害, 下决心、下功夫清除和防治违法建设。

第四, 狠抓建筑节能。发布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 明确今后的目标和任务。2015年要新增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以上, 完成北方居住建筑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

第五, 推进城市洁净工程。清洁的环境, 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是文明的标志, 体现了城市的管理水平。要宣传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为广大居民创造清洁、干净的城市环境。

第六, 全面启动村庄规划。要把村庄规划作为指导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的“龙头”, 加快规划编制, 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监管体系, 在广大村民的参与下, 把规划蓝图变成现实, 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富有魅力。

(三)

棚户区改造仍是重头戏

2015年, 住房保障将“两手齐抓”, 一面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 一面狠抓公租房分配入住。住建部明年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 基本建成480万套, 基本完成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我们要继续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 这不仅是重大民生工程, 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陈政高针对棚户区改造说, 要打一场独立工矿区及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的攻坚战, 努力实现2015年基本完成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2017年基本完成独立工矿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住房保障的另一项硬任务就是抓公租房分配入住。明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下功夫抓配套设施建设, 下功夫抓分配入住, 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早一天搬入新居。各地在根据需求集中新建公租房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即通过市场提供房源, 政府补贴资金, 实现“补砖头”、“补人头”并举, 提高住房保障效率。

加强城市设计时不我待

“加强城市设计工作”被列为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新突破工作之一。这是一项抚慰城市灵魂的工作, 是一项令社会各界欣慰的工作, 更是一项让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工作。

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形势下, 提出“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可谓是一种挑战。中国城市和建筑要保持自己的品格、色彩、气质与风范, 就必须力戒“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趋势。反思现状, “新派”建筑泛滥, 不仅与城市周边整体环境相差甚远, 还极大地伤害了公众的审美观;尽管愈演愈烈的建筑“乱象”, 早已引发社会各界的不满和“吐槽”, 但扭转中国城市与建筑被非主流文化扭曲的状态尚待时日。因此, “加强”, 就意味着对固有的改变与监督, 就意味着对隐存于城市建设中非主流意识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但责无旁贷。

城市设计这一在国外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多数城市还处于空白状态。“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 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必须要从立规矩开始。比如, 出台《城市设计管理条例》, 从规章制度上把好城市设计关;抓技术引导, 总结国内成功的做法, 汲取国外有益的经验, 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水平的城市设计导则等。因此, “加强”, 就意味着城市要遵循历史的文脉成长, 就意味着城市要遵循发展的规律建设, 就意味着城市要遵循法治的轨道前行。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历来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重要举措。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部署2015年重点工作时, “房地产调控”、“限购”两个牵动行业命运的关键词并未出现。

对整体趋势, 住建部要求, 2015年准确把握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注意地区间的差异, 跟踪市场走势, 积极应对, 主动作为,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是近八年来住建部首次在新年工作部署中, 房地产领域没有提及具体的政策或措施, 基本可以确定明年中央层面不会对楼市进行大力度调控。而强调“注意地区差异”, 意味着楼市政策调控主体将下放。

目前, 全国仅剩下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及三亚未退出限购, 而陈政高“注意地区间的差异”的表述, 或许是逐渐淡化“限购”中央层面的红线, 将更多的自主权下放至地方政府的表现。不过, 有专家指出, 由于北京等城市直接取消限购的风险过大, 明年内完全取消这一政策的可能性很小, 但不排除会适当调整。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几个字, 简单却有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2015年将成为中国楼市的“大年”, 而在2014年下半年开工、拿地数据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央行、银监会的各种刺激政策确实也为这一趋势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住建部对于2015年政策的“促平稳”表态来看, 开春降息、降准等适度宽松政策或许还将继续出台, 这样的话, 市场将会马上出现明显暖意。

住房信息联网正待攻坚

2014年12月22日, 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 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 未来我国不动产登记将实现多层次信息共享。

此前, 不动产登记落地的期限已经一拖再拖, 如今《暂行条例》出台, 后期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势必会加快推进这一政策落地。按照中央的要求, 在2015年年底之前完成平台搭建和登记制度的统一。

这意味着, 一直处于“难产”状态的不动产登记难题有望得到破解。从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来看, 不动产登记制度、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是楼市调控顶层设计的两项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无论是房地产税的推进, 还是房地产领域的其他改革都与这两项工作息息相关。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和投入使用, 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必将提速。

此前, 全国性住房信息联网的进度并不理想, 个中原因, 一是各地建网进度不一。联网的前提是建网, 目前各地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快慢悬殊。一些城市尚未建立覆盖区域内部的住房信息平台, 甚至城市内居民“跨区买房”情况都难以完全掌握;此外, 一些已建立住房信息系统的城市虽已将新增住房信息纳入其中, 但涉及大量存量房的历史数据仍有不少空白。某些地方政府之所以不积极, 既是因为不少官员担心家庭多套来源不明的房产被发现, 也是因为担心住房信息联网后影响地方政府“钱袋子”。对此, 应该充分对地方政府施压, 调动其积极性。

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篇5

从来没有一场力量如“互联网+”这般,自上而下、全面开花。

4月29日、中国钓鱼台国宾馆,主题为“势在·必行”的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在此隆重召开,全国超过500名官员,中央部委、地方执政 者汇聚一堂,商讨如何搭乘“互联网+”战车,推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融入到“互联网+”的生态圈中,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峰会中,“互联网+”业内率先实践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想内涵,并强调“互联网+”是连接一切,而不是 简单的“加法”;在腾讯为全国各地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中,15个省市地区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合作;腾讯宣 布,公司四大业务线互为搭配,为全国各地政府打造的“互联网+”平台准备就绪、一切蓄势待发。

“互联网+” 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互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累加,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把支付手机化,也不是上云硬件建设和数据的简单一家聚合。”这是腾讯董事 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多个场合强调的,“也不是中心控制式的,吸收聚集数据为一个节点”,而是要“催化数据流通运转激活信息能源”,成为“连接一切 能源的发动机”。

2015年,作为两会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四份议案,其中一份名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作为互联网资深从业者,马化腾在议案中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愿望。

恰好正是此次两会上,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 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家顶层设计更多希望互联网能成为一个连接器,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间智慧中与国家顶层设计不谋而合,很快掀起了“互联网+”之风,而各地政府也搭乘“互联网+”快车趁风起舞、趁势而上。

此次峰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度的解读,他认为,“互联网+”最像是电的发明,一种新的能 源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就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 的‘信息能源’”。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能,信息能源是靠“互联网+”激活,“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连接一切,才能彻底引爆和激发信息能源的力量。“互联网+”的三大特征是“连接性、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

首推“互联网+”生态圈 15城搭乘快车

长沙、无锡、大连、常州、湘西、盐城、襄阳、咸宁、开封、焦作、鹤壁、桐乡、临安以及湖南省经信委与腾讯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成为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一员。

实际上,互联网+生态圈正在悄然形成,河南、重庆、上海率先加入到互联网+生态圈之中。这些城市都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如上海,作为华东地区首个搭乘互联网+快车的直辖市,通过微信服务“城市入口”,所有上海市民通过微信,即可享受查询天气、支付生活账单、预约 护照办理、违章查询等14项便民服务。微信“城市服务”在上海上线一周,服务人次近100万,在14项服务中,“挂号、电子违法、驾照非法计分、天气、电 费缴纳”占据排行榜前五位。

通过与腾讯的进一步合作,上海市民还将享受到,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服务的便捷。这是腾讯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上海市政府优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中原地区首个全面与腾讯进行合作的省份,河南省居民将在手机上通过微信已经实现一键搞定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府服务。“互联网+政务”,为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而河南省也通过此次与腾讯的合作,试水“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通过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支持,腾讯、富士康与和谐汽车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以合作促进创新,探索“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及产品。

在西南省份重庆,腾讯设立“互联网+”试点研究院、工程院,先选择一批试点区县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创新成功转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互联网+”从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一产业的融合。

腾讯研究院研究发现,在我国351个城市中,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与“互联网+”的探索实践。而未来,后来者亦会明白,只有全面拥抱“互联网+”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服务网络首次完形 腾讯四大业务提供全面服务

如果说微信打通了城市入口,那么腾讯云则为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腾讯开放平台则是全面打造众创空间,全面启动当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qq则垂直深入的挖掘城市热点需求。

根据腾讯研究院和微信团队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全国政务微信 呈现出逐渐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电子政务借助微信已经 迈出了一大步。

民生方面,微信的“城市服务入口”目前已经在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和上海五个城市上线。户政、交通、医疗、水电煤缴费等十几项民生服务,全部 被集成在微信的入口中,就像一个掌上的办事大厅,动动手指就能够完成这些业务的办理。“微信城市服务”目前已经覆盖6000万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 1100万次。

在连接商业方面,微信通过开放二维码、Wifi和“摇一摇”三大入口,提供卡包功能和微信支付功能,连接线上、线上,使得整个购物流程更加轻 便。无论是已经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巨型企业,还是刚刚踏上征程、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都通过微信的开放能力实现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更为有效的连接。

除此之外,微信的通讯功能、媒体属性,以及企业号、智能硬件平台,都为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升级储备了资源、开放了接口。

传统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水和电,新经济的则是运算力、带宽和数据。如果把“互联网+”视为水和电,则与“云计算”的本质不谋而合——按需取用的云 端计算资源,将给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带来化学变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变成了IaaS服务,平台变成了PaaS服务,应用变成了 SaaS服务,核心都是服务。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摇红包”活动。当晚总计110亿次的摇一摇互动,峰值互动达到8.2亿次/分钟,这一堪称史上最繁重的服务器并发请求,腾讯云应对自如,完美化解。

作为新加入到腾讯搭建“互联网+”平台中的业务线,腾讯开放平台旨在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创业生态环境。目前,腾讯众创空间提供的资源包括:腾讯云 全国15大城市的机房资源和超过400个加速节点、超过1万个API接口、日均曝光达到8亿次的广点通推广,以及全国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应用宝;线下方 面,规划中的创业基地或产业园将会覆盖全国25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支撑线下服务体系的还有人才、金融、法务和相应政策。

与微信不同的是,QQ会重点覆盖QQ活跃用户最多的几个细分场景,如互联校园、互联公交、城市便民生活,让更多市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新常态下的主导产业新空间 篇6

经济基本面和运行态势的变化表明我国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其核心特征是增长速度将从平均接近10%下降到7%左右;消费和服务业在增长中的地位加强;增长动力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新常态目标增速是综合了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供需条件、国际经济技术环境等中长期因素的预测结果。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依靠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能否将经济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上?从国际经验看,消费和服务业占比提高往往导致投资率和经济增速降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意味着增长会向发达国家的低增速收敛。高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部门衰退是当前GDP增速下行的直接原因,其影响仍在持续。相对于总量越来越大、成熟度越来越高的中国经济,如果没有几个起引领作用的行业以10%-20%超高速增长,很难想象被传统领域稀释后整体增速能达到中高水平。新常态增长前景最直接的观察窗口和政策着力点,仍是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通过创新和结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挖掘和释放潜在生产资源,继续发挥挤压式增长的余量仍有空间。未来政策取向应是两者并重,既要通过新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也要通过旧主导产业的提升、挖潜为近中期的增长提供基础性动力。

主导产业退化是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后,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可以从供需条件变化、增长阶段转换等多个角度阐释,但其直接原因还是房地产、汽车、机电类出口等主导产业增速先后大幅下降。主导产业退化引起包括前后向、旁侧产业在内的关联部门增长放缓,其对消费、投资等重大基础性宏观变量带来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增速企稳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主导产业及其关联部门增速下降,直接带动GDP下降约3个百分点

1.机电类出口增长放缓,影响GDP增速下降约1个百分点

2013年机电类产品(HS分类第十六类)占出口总额比重为43.2%,高出占比份额第二的纺织类30个百分点,是决定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机电类出口主要包括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利用2010年投入产出表可以分解机电类出口拉动的重点行业,并估算其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表1看到,机电类产品相互投入占用关系密切,形成包括有色金属、钢铁、通专用设备、通信计算机设备等在内的一个主导产业综合体。考虑到出口引致的投资,机电类产品出口占到整体经济活动总量的3.7%(不考虑出口生产劳动者报酬、税金等影响),占到增加值的10.5%。对加工贸易带来的影响修订后,其对增加值的贡献也占到6%左右。1995年-2010年间,机电类出口平均增速为26%,按2010年的参数推算,机电类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约为1.6个百分点。2012以来,机电类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过去两年平均增长9%,2014年增速预计低于3%。进入新常态,既便按前两年平均9%的增速计算,机电类出口增速下降对GDP增速下降的影响也约为1个百分点。

2.汽车及其关联产业增长放缓,影响GDP增速下降约0.84个百分点

2000年~2010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速为23.7%。2011年后汽车行业增长大幅放缓,近三年平均增速为9.2%。汽车制造业拉动行业集中度较高,包括本行业在内,其拉动效果最明显的五个行业占到其总投入的60%。其联系最密切的行业包括通用专用设备、钢压延、塑料和橡胶、批发零售、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等。

根据2010年投入产出表估算,汽车及其直接关联领域占GDP的比重约为5.8%。(见表2)以2010年相关参数简单估算,2000年-2010年间,汽车及其关联部门对GDP增长平均贡献1.37个百分点。2011年-2013年间,其对GDP增长平均贡献仅为0.53。2011年以来,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对GDP增速下降贡献了约0.84个百分点。

3.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增长放缓,影响GDP增速下降0.95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物化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不高,其拉动的主要产业包括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建筑等行业。由于房地产业总量大,与旁侧的家电、家具行业联系密切,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表3测算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

2011年~2013年平均增长为15.8%。以2010年相关参数估算,201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增速下降,对GDP增速下降贡献了约0.95个百分点。

2000年~2010年间,商品房销售额平均增长32.1%,2011年~2013年平均增长为15.8%。以2010年相关参数估算,201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增速下降,对GDP增速下降贡献了约0.95个百分点。

(二)主导产业退化带来增长机制重大调整,将对增速产生持续影响

1.主导产业间联系密切,存在动员闲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

房地产、机电类出口、汽车制造三个主导产业的增长存在密切联系。出口快速增长推动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过程中通过住宅用地向工业用地的补贴,维系着我国出口部门较高的竞争力。与城镇化和房地产领域高速发展相关联的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通勤时间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对于小客车的需求,而房地产开发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为汽车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三个主导产业综合体相互影响、激发,促使我国经济运行在平均接近10%的高位。在此链条中,闲置或者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居住和消费需求、国外制成品市场需求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正向反馈。该反馈机制不像生产链条那样紧密,但是却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最近几年出口、房地产、汽车相继从超高速增长水平大幅下调,并非巧合。

nlc202309051454

2.增长机制调整的影响面广,其对GDP增速拖累超出主导产业退化的直接影响

主述三个主导产业对GDP增速下降综合贡献约三个百分点。然而,在测算中没有考虑由于其同时下降带来的各种隐性影响。比如,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使按揭购房产生杠杆效应降低,将对生产消费带来影响,并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机电类产品出口、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其生产率进步速度会明显下降。GDP增速下降后,收入下降进而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并通过乘数效应产生紧缩。增长机制的调整对宏观经济平衡、投资消费比例、技术进步均会带来广泛影响,其对GDP增速的拖累仍在持续。

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同时在潜在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两个领域发掘新的增长空间

国际经验显示,东亚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结束高增长时,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往往直接下降到中低增速。然而,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区域差距、产业竞争力、企业综合实力等方面看,我国仍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相比其他追赶型经济体,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是我国的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既可能出现政府角色退出导致增长阶段转换中增速调整大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由于政府积极作为市场扩大和机制完善而释放出额外增长动力的情况。作为转轨型追赶经济体,我国仍大量存在市场之外的资源和未充分利用的发展机会。典型的如农村建设用地的充分利用、低空空域放开、文化产业发展等。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后发追赶的潜力,是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全球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市场机会涌现,将增长动力更多转移到创新驱动上,既是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成为创新型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进入新常态,以下几个领域仍蕴藏较大增长空间。

——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通,通过潜在资源利用和市场范围扩大,培育出全局性的增长新动力。30年来的高增长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和部分土地转向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与此同时,通过收入转移、技术扩散等途径,城市也对农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我国当前最大经济社会问题之一,带来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矛盾。农村居民只有进入城市才能享受现代文明;农村土地只能通过城市边界扩大才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价值;一面是农村发展建设缺少资金,另一方面是大量城市资金寻找出口。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就地结合的机制。

——从产品市场国际化,转变为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国际大市场蕴藏着丰富的机会和资源,高增长阶段我国主要通过高强度的对外贸易,将国内生产资源与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结合,获取贸易利益。经过30余年高速发展,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强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要素的能力在增加。2012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超过发达国家,标志全球经济重心正在转移,并将带来需求、投资、贸易结构的深刻变化。作为近年最成功追赶性国家,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入,有更强的优势和能力通过组合全球资源去迎合、引领这样的变革。

——破除行业垄断、放宽准入,通过市场深化提高效率,促进增长。石油、电力、铁路等基础性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机会和效率提升空间,通过引入新的市场主体,发挥鲶鱼效应,在扩展市场空间的同时,提高经营效率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近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设立了快递专列、自驾游专列等创新型铁路运输服务,显示政企分开带来的积极效应。可以预期,更大范围的破除垄断,将带来更多积极变化。此外,金融、文化等服务业领域也存在大量的市场机会,通过进一步推广负面清单制度,可以培育出新的产业和增长动力。

——促进先进技术与传统领域结合,释放增长新动力。随着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利用新技术变革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新商业模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在增加。互联网对传统零售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与此同时,互联网与金融、制造业领域的结合才刚刚开始,蕴藏着大量机会。大数据革命对传统生产、流通领域效率提升方兴未艾。

——前沿技术突破打开新产业发展机遇。全球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加快,相比于传统领域,我国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没有沉没成本,后发优势明显。基因技术、卫星遥感、非常规油气资源、新材料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蕴藏千亿甚至万亿级的产业机会,并通过其上下游发挥巨大影响。在革命性技术领域,资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上升,专利和标准陷阱、产业经验等制约较弱,后发国家集中优势资源有可能在若干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未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的重点方向

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意味着我国要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2-3%的增速高出约4到5个百分点。在原有增长机制和主导产业衰退的同时,需要培育出影响面广、潜力大的新主导产业,将潜在的供给需求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增长动力。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培育主导产业的重点方向。

——以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为龙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地价高企,而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并未入市交易,利用效率很低。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自来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而此类投资属于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政府财力难以支撑,私营资本进入积极性又不高。构建合理的机制和盈利模式,可以形成以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为核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的投资需求与我国当前供给能力是相匹配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扩大出口产品增加值的全球市场占比。制造业,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在我国高增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增速回落,有市场空间的原因,也有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原因。经济增速下降时,制造业占比低是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在1894年的工业产值已是全球首位,直到2011年其总值才被中国超过,保持总量领先约100年。如果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仍非常大。中国商品出口量全球第一,但出口生产主要处于全球分工中低附加值的环节。出口导向型企业众多,但仍未培养出以外销为主的全球性消费品行业领先企业。继续扩大出口市场份额,面临总量制约,但提高产品内含增加值占比的空间仍较大。在制造业和出口领域,应该从质量提高上认识我国的发展潜力,而不囿于数量。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资金、生产和服务能力有序向国外转移。随着近年我国技术水平提高,驾驭国际化生产能力提升,以资金为先导,以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支撑进行海外投资、生产的空间很大。重点可在基础设施建设、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制造等我国传统优势领域加速推进。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也是提高我国外汇储备利用效率、对冲老龄化影响进行长周期资金配置的需要。

——加大推进新能源汽车、基因工程、卫星遥感、新材料、非常规能源等新技术领域的产业扶持。技术革命性突破带来的市场机会是各国都极为重视的产业竞争制高点,也是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机遇。在这些领域,科学自身竞争是公平的,然而一旦产业化,我国在金融支持、政府监管能力、市场配套条件等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类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的领域,政府参与的程度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行业的未来。亟需通过建设新产业实验示范区的形式,提供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法规、金融财政支持在内的一揽子扶持方案。

——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与高端制造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效率低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通过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国外生产性服务企业引进和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生产性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国内每年毕业70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发展包括生产性在内的服务业,对降低高投资依赖、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等方面也将产生积极效果。

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 篇7

人生病了要及时就医,不然就会危及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出了问题也要及时治理,不然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肌体健康。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彻底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摒弃那些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承受之重”的错误做法。就像人一样,平时就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熬夜、酗酒等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习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生态文明依然是“十三五”时期的主旋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且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取得新进展。

新常态下的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径?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们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2015 年底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举世瞩目,150 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与会。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阐述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我国为巴黎会议成功做出历史性贡献。巴黎会议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了2020 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安排,既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有助于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空间,又发出了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信号,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相一致。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碳排放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占比高、增速快的趋势短期难以改变,面临很大的国际减排和出资压力。我们亟须化挑战和压力为推动低碳转型与能源革命的机遇和动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为此建议:一是强化“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采取强化措施落实“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争取超额完成到2020 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 年基础上下降45% 的上限目标。继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各领域节能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控煤措施力度。深化低碳城市等试点示范,抓紧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继续增加森林碳汇。研究采取碳强度与总量双控措施,为实现我国提出的碳排放2030 年左右达峰的自主贡献目标提前作好相应部署。抓紧制定我国到2050 年低碳发展战略,尽早向国际社会发布。

二是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目前已启动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了立法框架;同时起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作为国务院行政法规发布。我们亟须加快气候立法的步伐,积极学习吸收国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确保绿色低碳发展的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三是推进气候外交与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进同美国、欧盟、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与务实合作,加强同“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沟通协调。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突出绿色低碳元素,引导海外投资更多流向低碳领域。尽快启动实施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相关项目活动,在团结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带动国内节能环保低碳相关产业和装备“走出去”。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参加巴黎会议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全球治理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需把握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历史性机遇,妥善运筹好大国关系,夯实发展中国家战略依托,学习、适应并引导多边规则制定和运用,继续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制。

应对气候变化,是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各领域转型和变革的重大课题与崇高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主动顺应世界大势,回应人民期待,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造福全人类和子孙后代。

绿色发展需要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或近上限,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刻不容缓。绿色金融是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与助力产业绿色化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其为绿色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绿色金融通过支持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碳金融交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绿色化、文创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提升。通过绿色金融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履行社会责任。应构建集财政、金融和税收为一体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助力产业优生态美。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政府绿色行政力度,出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加强区域金融的规划、协调、调控与监督,大力发展金融组织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设立“绿色金融发展专项”,设立政策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政策导向性的“绿色金融”引导基金和发展基金。政府发布绿色公共采购报告,不断增加绿色采购份额。成立专司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或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基金、券商、担保、贷款公司设立绿色金融业务部门。通过行业差别化管理完善绿色信贷制度、落实全流程风险管理和积极引进国际资金与技术,大力发展我省绿色金融,充分释放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系统约束下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履行社会绿色责任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绿色金融使治理环境污染和修复生态系统更有效、生态红线管控更有力、生态补偿更健全。政府应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在担保、贴息、税收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绿色评级体系,建立绿色IPO保存机制,推动绿色股票指数的开发与运用。政府可通过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参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开展巨灾债券、碳基金、绿色抵押、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天气衍生品和环保基金等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能力建设、利用亚投行、丝路资金等金融合作机构,达到“绿色金融”准则要求,探索设立高标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绿色投资网络,引导企业自愿碳减排示范,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和绿色GDP体系,建立企业碳信息披露数据库,搭建碳交易平台,培育碳金融人才、碳交易市场机制和中介市场。利用资本市场培育低碳产业、龙头产业,利用市场机制开展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国际间合作。加快发展碳金融等环境金融创新步伐。在开展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应注重顶层设计,设立政府引导型环保基金,构建绿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环境金融产品之一的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出台企业绿色采购指南,支持构建绿色供应链和促进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发行绿色债券。

三是设立清洁发展项目基金。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的每种方法应用都需将金融工具本身特点与环境问题的现状紧密结合。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有效的更普遍地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明确要求把环保达标作为客户授信审批的重要依据。更好地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的政策、文化与管理之中。试行PPP模式推行绿色产业发展,撬动民资和股权投资。各级政府要加大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及绿色会计报表的应用。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减排的转让,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引导更多企业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努力提高资源合作效率,开发更多的CDM项目。

四是借鉴国际环保信贷准则和“赤道原则”,制定适合国情的节能减排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提升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项目,在贷款的政策、对象、条件、类型和方式上为绿色产业有关项目提供优惠。允许商业银行在明确划分标准与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将节能减排信贷投放单独统计,以利于将其与其他一般性投放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投放区别开来,有利鼓励和向低碳、清洁项目信贷倾斜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环境责任利润”。

五是应通过绿色产品创新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碳排放交易。通过天气类期货、期权来规避天气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发展的需求空间和市场空间都是巨大的。可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分散了巨灾风险,并根据国情制定巨灾风险产品的承保主体与承保范围。加快研究应用天气衍生品,发展巨灾风险债券,使赔付能获得充足周转金。实行巨灾再保险。创新发展绿色抵押的银行产品对冲恶劣天气风险的天气衍生金融产品、可交易的SO2 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地震和天气风险的巨灾债券、绿色基金增值以及温室气体减排信贷市场等。

六是以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产、城、人和金融的集聚与融合,除政策性金融外,要加大商业性金融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绿色产业发展(如生态观光农业、绿色养老、环保汽车),推进企业的绿色经营和产业绿色重构,构建绿色文化体系和绿色生活习惯,资金从绿色污染性行业逐步退出转投绿色行业。在绿色项目筛选、资源配置、风险管控上下功夫,建立涵盖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口转移多层次结构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反哺农民的机制,通过现金分配、基金分享、股权分配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城镇化建设成果。

华北雾霾视角下的绿色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不断遭受雾霾侵袭。2015 年12 月7 日,北京首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我国北方多个城市通过对细颗粒物的源解析,揭示燃煤是灰霾的主要元凶。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能源清洁替代和绿色低碳的战略转型,需要系统性地从不同方面多管齐下。建议如下:

(一)构建能源互联网,提高清洁能源外送能力

“一带一路,电力先行”。基于西部能源禀赋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加快推进特高压建设步伐,构建以“特高压电网+ 智能电网+ 清洁能源”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内蒙古不仅要建成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还要建成可再生清洁能源主力基地。

(二)优化能源布局,推动西部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

在广袤的西部荒漠、戈壁区建设可再生清洁能源主力基地,推动沙生生物产业发展,将西部绿色产业发展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并上升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重点应在200 毫米降雨量以下地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中东部相对湿润区则应减少此类项目,保护自然植被。“十三五”规划应将内蒙古阿拉善纳入蒙西大型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基地,支持建设对接蒙西和宁东特高压电力在建通道。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展风电就地供热,鼓励发展城市电力型的取暖方式,着力解决电力就地消纳问题。

(三)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生存的功能不可替代,也是建设生态屏障的基本保障。建议在内蒙古先行先试,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并构建国家公园管理者与当地农牧民利益共享模式。

建议在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时将天然草原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畴。在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以草原、森林、水资源等为重点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森林草原碳汇功能。

(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我国是《巴黎协定》的重要推动者,曾作出开展温室气体减排等气候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承诺。

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应加快制定与国家承诺相对应的2020 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力争到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排放强度、森林蓄积量应与国家目标相匹配。

(五)加强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壮大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建议落实“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城市矿产和餐厨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工作。

通过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激活节能环保市场;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筹资融资渠道,发展PPP融资模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加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科技专项基金工作步伐,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支持研发“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性技术,重点培育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有力推进GDP的绿色化进程。

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步入循环、低碳的绿色化轨道,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倡议每个人都践行绿色生活,共同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美好家园,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步伐。

代表委员之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环境立法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4 次审议,对《环境保护法》作出全面修订。今年常委会主要要加强生态领域立法修法,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增强执法检查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选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要问题,围绕建立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东北黑土地保护、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等开展了调研座谈:召开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分析会,提出政策建议,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

我国正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行动计划也在制定中。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下一步要摸清家底。要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当前主要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对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三是对污染土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做好污染管控;四是通过试点示范,建立我国自己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陈豪

绿色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的传统,云南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对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十三五”期间,云南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郝鹏

2015 年青海省一个突出的亮点是经中央深改领导小组讨论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而且试点工作已经开始启动,这是国家层面上第一个按照中央确定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所明确的新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国是第一家。现在我们正在全力推动这项改革向纵深迈进。相信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将会为全国在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改革上面创出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

俗话说挖地三尺,为了保护和修复汉江流域生态,我们可以说是穷尽了手段,做到挖地三十尺。下一步,将用更好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好汉江流域生态,使十堰全域成为水质过滤器、净化器,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助力生态长江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

对违法企业不仅要“过罚相当”,一些明显违法行为,如冒黑烟、无组织排放等,规定可以直接进行处罚,不需要经过监测等复杂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

土壤污染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土壤污染修复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

环保未来的重点和难点在乡镇。在大气治理方面,地方不能各自为政。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环境要先行,三地要尽快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

“源头防污+铁腕治污”是环保工作最高境界。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

水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更要关注。

新常态下的冷链物流 篇8

2015年无论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冷链物流的行业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一系列冷链政策红利的释放,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冷链标准得以不断完善,冷链市场需求出现稳定增长,全年冷链物流发展整体形势向好。

2015年整体形势向好

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主要表现出八个新特点,一是冷链政策环境持续利好。《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实施,对上下游环节的食品安全要求更加严格,冷链物流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完善冷链仓储建设等。此外,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冷链专项规划。

二是冷链标准不断完善,行业门槛逐步建成。2015年,从国标委、发改委等标准主管负责部门,到以中物联冷链委、冷标委为代表的行业标准制定协会,再到冷链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专家,都在加快冷链空白领域的标准制定,以及整个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完善。从冷链物流的基本分类与要求,到水产、肉类、餐饮、乳制品、海产品、药品,再到冷藏车、冷库、冷藏箱,冷链物流的标准门槛已经初步建立。2015年,依据《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国家标准,中物联冷链委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冷链行业正在变得有标准可依,有标杆可选。

三是冷链市场需求稳定增长。2 0 1 4年,我国蔬菜产量为76650万吨,水果产量为26142万吨,禽蛋产量为2893万吨,猪肉产量为5571万吨,牛肉产量为689万吨,羊肉产量为428万吨,水产品产量为8481万吨,速冻成品产量为5 2 8万吨,乳制品4 5 0 0万吨……2015年,这些数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此庞大的产业支撑,可想而知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还有多大。当前,我国需要冷链服务的产品市场预计总价值超过3万亿元,如果冷链成本按最保守的5%计算,整个市值也超过1500亿元。

四是冷链基础设施合理增长,冷链整体水平提升。据中物联冷链委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收入总额为148.3亿元,同比增长36.1%,收入总额不足整个冷链市场的10%。2015年,全国冷藏车数量预计增长14000辆左右,冷藏车保有量突破9万辆,同比增长18.4%。2015年,全国冷库新增390万吨,冷库总保有量达到3710万吨,折合927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1.76%。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 2%、3 4%、4 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若与2010年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到的发展目标相比较,已经完成并略有超出。

五是传统冷链业务份额收缩,新机遇凸显。2015年冷链企业受上游食品生产制造以及零售行业业绩下滑的影响,部分传统冷链业务缩水成普遍现象。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120家,商超冷链配送业务份额下降约2 5 % 。但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与更多国家自贸协定的签署,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运营,使得高端食品进出口业务快速增长。例如,天津港的进口冻肉和深圳港的进口高端水果的进口量均大幅攀升,这对平衡传统冷链业务下滑、开创冷链新的营收板块起到重要作用。

六是冷链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前行的步伐加快。海航冷链、小田物流、齐畅冷链、镇江恒伟、凯雪冷链等纷纷登陆新三板或E板,大韩通运控股荣庆物流、三井物产与领鲜合资、伊藤忠与辽渔牵手。此外,快行线融资1000万美元,码上配天使轮获千万元投资,九曳供应链A轮融资数千万元。总之,2015年是金融资本和冷链物流结合的最紧密的一年,也是实质性动作最多的一年。有资本助力,冷链发展将会驶入上快车道。但是,资本是把“双刃剑”,做好资本扩张与冷链服务的平衡显得尤为关键。

七是生鲜电商依旧很热,O 2 O大行其道,但隐忧显现。据统计,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60亿元,并将在2017年突破1000亿元。2 0 1 5年中粮我买、天天果园、本来生活、每日优鲜等纷纷拿到融资;在餐饮外卖、食材配送、生鲜社区、超市便利店等领域,O 2 O业务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然而,光鲜的背后形势不容乐观,如果不能通过控制产品源头、完善冷链体系、市场差异化定位等有效手段加强客户粘性,一味只靠价格战和补贴来赢得短期客户,一旦资本热潮褪去,必将出现市场的重新洗牌。

八是冷链行业“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随着生鲜电商、跨境电商、食材配送、餐饮外卖,以及O 2 O市场的快速崛起,行业内涌现出包括安家宅配、黑狗冷链、九曳供应链、码上配、极客猫、冷联天下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创新模式的冷链企业,它们的出现为传统的冷链格局带来了生机,为我国冷链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16年将继续走高

回顾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与业界共同展望新的一年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可能面临的趋势,便于及早筹划和安排好全年的工作。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篇9

近日, 香港富豪李嘉诚出席汕头大学毕业典礼并发表题为《无心睡眠》的致辞, 他提到了自己的忧心之一: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 机会失衡成为“新常态”。

好在, 追求更加平衡发展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并不令人忧心。作为一个内涵并不十分固定的名词, 新常态并非新名词, 但它却较为准确地表达了中国现阶段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时代特点。

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 “新常态”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定义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今年5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 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进一步增强信心, 适应新常态。

在外界看来,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进一步增强信心, 适应新常态, 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 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用“新常态”的视角看今年上半年“经济中考”成绩单, 我们会发现许多令人欣慰的新亮点。

——稳中有进。新常态下, 增长速度虽然放缓, 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 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 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 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 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 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 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这些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在上半年已全面显现。经济运行“稳”字当头, 稳中有进。

——调控创新。新常态下,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 保持“忧患心”, 又坚持战略思维, 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 保持“平常心”。另一方面, 新常态下, 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 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 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不搞强刺激、大调整, 而是坚持区间调控, 调控定力更强;不搞“大水漫灌”, 而是坚持定向调控, 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 调控发力更准;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坚持“统筹调控”, 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通盘考虑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调控效力更久。“调控创新”, 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改革红利。新常态下, 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补上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上半年, 坚定不移地下好改革先手棋。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 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 改革红利继续释放, 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全面改革”, 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动力。

新常态, 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我们科学看待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再展新画卷。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上半年,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经济运行也呈现新特征。

告别了高歌猛进, 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适应新常态, 面对新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 全国人民迎难而上,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保持稳中有进势头, 出现积极变化。

——增速虽然放缓, 实际增量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 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 实属不易。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 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 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更可喜的是,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 就业形势较好, 民生继续改善, 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换挡期, 我们既要走出高速纠结, 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

——调整虽然艰难, 升级已成大势。上半年,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 单位GDP能耗下降。这些变化延续了近年来结构调整的积极势头, 显示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进入新常态, 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就要爬坡过坎, 从粗放到集约, 从低端到高端, 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结构调整不会一帆风顺, 也会带来阵痛。我们要坚定方向, 咬住青山不放松, 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政策协同配套, 尽量减少阵痛, 争取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

——调控虽然平稳, 经济活力增强。上半年, 稳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 却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 坚持区间调控, 突出定向调控, 特别注重深化改革,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 减税让利, 增强企业活力, 从而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上半年, 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 增长16.71%,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1个百分点。经济新常态, 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 就是向改革要动力, 向结构调整要助力, 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 把该放的权放到位, 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 把该做的事做好, 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 把该给的政策给足, 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新特征, 新趋势。经济运行中呈现的新特征, 表明中国经济正在走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子。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已不再是昨天的故事, 而是新的探索和创造。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上半年,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 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 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 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认识新常态。经济进入新常态, 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 成就巨大, 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 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 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 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正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 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 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 新常态是“富态”, 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 体量大了, 家底厚了, 百姓生活改善了, 今天我们才可以用更大的力量, 去做过去想做却很难做的事情, 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 更蕴含多种机遇。“三期”叠加, 矛盾交织, 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患有所显现, 但我们更应看到,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的不断推进, 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 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积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有长期性, 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一是冷静理性, 不急不躁, 顺势而为。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 轻易不搞强刺激, 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 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 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既不过速, 也不失速。二是积极主动, 开拓创新, 尽力而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 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以改革开路,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 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 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下的旅游文化 篇10

【杨有成】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 习近平主席就中国经济新常态做了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国家的经济方方面面都在依托电子商务得以飞速发展。我们传统的以文化商业旅游为经营主业的企业, 特别是老字号, 面临了一些新变化。如何积极适应新常态, 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坎儿。很好地跨过去, 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新常态就给了我们一个机遇;迷失方向, 抱一些幼稚的幻想, 那就很可能走上死路。

新常态下, 政府要有大作为

【刘冀】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的意见里已做了明确表述,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我认为, 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与文化发展中, 两者互相借助, 十分必要。如果没有旅游发展做支持, 文化发展肯定不会开展得好;旅游的发展没有文化的植入, 便失去其根本性优势, 难有品位, 缺乏精神价值。从新常态角度来说, 旅游必须与文化融合发展, 这在实践层面看得更真切。从经济效益角度看, 我们现在推进“文商旅”一体化经营、融合发展的思路。只有这样, 才能产生更大效益。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说, 无论商业、旅游, 没有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老百姓来说, 没有美的享受, 何来旅游?现在, 中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北京市也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 今年还特别出台了旅游行业深化改革意见, 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段落里加以重点表述。

西城区地处北京核心区域, 文化旅游的资源禀赋优越、丰厚。去年我们提出了旅游与文化、商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今年又制订了旅游与文化、商业融合发展的3年行动计划。为此安排了50个项目、两千万旅游发展资金, 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常态。旅游是体, 文化是魂, 商业是机, 三个产业要做融合演进。

大栅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企业众多, 老字号企业运营活跃。这个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既有瓶颈, 也有短板。瓶颈在于发展空间, 短板在于文商旅融合的精品缺乏。现在的情形是, 单一企业发展不错, 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是什么以及怎么体现的难题。比如, 企业主动设计安排的体验性文化服务产品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关键。张一元和全聚德已经联手。更深层次的是企业联手经营过程中, 怎么把文化资源、文化价值挖掘出来, 提炼出来, 弘扬出去, 这很关键。我们是文化大区、服务大区, 如何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精品, 使之走向世界?文商旅融合的精品要下真工夫。作为政府主管部门, 我们要加强与各企业的联合、协作, 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我想听听各位的意见和建议。

重视业态价值, 准确把握形势, 搞好文商旅融合

【王志忠】自从定了这个题目, 我就在思考这个事。我们正在挖掘整理大栅栏金融史, 文字资料虽已半尺厚, 然而越挖越觉得大栅栏金融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试图展示大栅栏、琉璃厂金融史上鼎盛时期是什么业态。我想藉此解释我今天发言的主题——业态的重要价值。

大栅栏的历史传统文化, 我总结为开放包容。一是在琉璃厂鼎盛时期, 有两个地方的力量在这个街区最强, 即河北人做书局, 江西人做古董文玩。二是大栅栏、琉璃厂的老字号, 几乎没有一家是北京土生土长的, 全聚德是山东的, 张一元是安徽的, 戴月轩是浙江的, 都是“北漂”, 到北京创业, 扎下来形成品牌。

前些天, 著名京剧演员谭孝曾给我讲京剧有汉调演进、徽班进京。其中, 艺术吸纳、加工提炼工作的复杂、艰巨, 令人印象深刻。我联想到, 这么多年总是说大栅栏、琉璃厂街区发展滞后, 是不是我们包容开放度不够?或者说我们吸纳的新鲜血液不够?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判断当前形势。大栅栏也好, 琉璃厂也好, 到底处于历史上的波峰还是波谷?现在看, 我们还没搞明白。目前, 我们正通过业态提炼的方式, 寻找突破口。昨天开幕的全国文物商店展, 琉璃厂多家文物商店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借助展会方式, 展示了专业水平。今后每年要办, 办完要搞评估。已经有一批企业愿意到琉璃厂发展, 下一步我要跟驻区企业沟通, 做好空间储备。要在琉璃厂街区大力推介国家级“非遗”的老字号, 大栅栏的老字号集聚度也要加大。老字号不能只是北京老字号, 品牌不分南北。戴月轩的毛笔制作现场就很好。眼光要开阔些, 把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统商业的发展融合起来, 走开放包容之路。琉璃厂最早就是一条小街, 民国初年到上世纪20年代有两千多家, 鼎盛时期是一万家, 现在的统计是四百多家。今年, 我们把西琉璃厂再向西延伸, 琉璃厂沿街退出20米, 专门建商业设施, 未来要通过几年打造, 沿展到宣外大街。

【杨有成】把这个地区变成一个老字号聚集地, 这个定位真是找着正路了。琉璃厂前大街硬件的改造是不错的, 但街内的文化旅游定位出了偏差。

【主持人】内容决定形式。

【杨有成】对了, 它没了魂。上次沙龙讲到了这一点。一条商街没有商魂, 那是最可怕的。

【王志忠】大栅栏琉璃厂商会组建时, 我说过, 要搞精品文化购物季, 搞到第十届的时候, 它的影响力自然会提升, 那就变成一个名片, 一个品牌, 让全国的文物商店到这里来, 每年聚集一次, 这就改变了咱们这个地区的业态。

【主持人】骡马大会。

【王志忠】没错, 这就重新达到鼎盛时期的状态。

【主持人】以后文物行的定价权就在你这儿了。

【王志忠】没错。琉璃厂这次文物艺术品交易会为什么能那么火爆?就是因为国有文物商店的诚信度, 在业内的权威性高。我们把全国五十多家文物店放到琉璃厂办展, 当时还担心, 结果商家心齐, 开启当天, 一抢而空。这个街区的发展还得开放包容, 还得引入全国老字号进来竞争。

【主持人】要做好权威性这个文章。

【王志忠】精品越聚集, 形成品牌, 就越具权威性, 它就有定标准的权威了。金价一旦波动, 央视就访菜百, 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形成品牌效应, 你就可以发布指数。

用文化精品让琉璃厂的品牌亮起来

【于华刚】琉璃厂是传统文化企业的聚集地。明清以来就已形成, 真正发展起来还是清末民初。到“文化大革命”是低潮。1983年, 这条街拆迁改造, 突出了古建筑风格, 成为北京第一条文化街。谈及古玩书画与古籍, 无人不言琉璃厂。

政府和企业在文商旅融合经营发展中应当各展所长。政府抓好硬件建设, 企业承担内容建设, 使这条街形成一股文化商业旅游的气势, 走在全国前列。不要囿于国有、市属、区属。金融街早已聚集了国内外一批著名的金融企业。关键要发挥功能, 贡献社会。要有高境界, 再不要弄那种小商品市场, 那不是大栅栏、琉璃厂未来的发展模式。

要解决一些阻碍文化街区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我感觉, 琉璃厂、大栅栏地区以文化商业旅游做项目, 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琉璃厂是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最高档次所在。有眼光、有水平的业内人士都到这儿来。这次百幅齐白石真品展, 动的不过是文物商店一家的库底儿, 却令业内震动, 这是实力。荣宝斋所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也是水准非常。这些街上有真货。既然是真货, 就该摆出真货的气派。

要打造琉璃厂街区, 一定要与大栅栏街区的建设统筹安排。政府号令, 我们肯定搭起台, 唱好戏。但搭什么样的台?一定要科学谋划。以前的做法, 我称之为“过度低端的商业化”。这种“开发”, 对街区品牌的影响是负面的。大栅栏西街的改造, 政府投入很大, 但安排的是低端业态, 小商、小贩、小馆子, 摆不下富商巨贾酝酿商机的“大场面”, 就是进来, 真正的、符合现代营销水平的大商家也留不住。

政府对企业要有基于经济发展规律意义上的尊重。“文商旅融合”, 其影响之深远, 超出了政府对资产的法律意义上的管理层次。它将对驻区企业的文化经营做出新的安排, 甚至对北京文化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现在做得远远不够, 周边环境不太舒服, 高端客户群体难以形成, 停车费用高, 房子占地多, 绿地面积小, 休闲空间不足。看似全是商业空间, 卖的却是低端商品。

大栅栏、琉璃厂街区的这些老字号企业, 做的是特色经营, 受电商负面影响相对小, 而受电商网络销售之利可能会更多。因为消费者总要亲自来看, 把玩之后才能认定价值几许。但从管理、网站宣传角度看, 这条街上的企业需要联合起来, 在商会支持下, 把代表古都北京的传统文化做出来, 把代表北京民俗的空间感做出来, 把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服装百货业态做出来。

文化价值让我们活得更生动

【于天莺】戴月轩是1916年创办的。那时候还是浙江湖州的一家毛笔作坊, 制作艺术属于湖州派系, 生存近百年。琉璃厂的形成, 是由外地人带着各地的文房宝贝到琉璃厂形成的交易场所, 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从地摊到店铺, 发展到现在, 形成北京乃至世界的琉璃厂文化街。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戴月轩是受益的。北京市毛笔供应是戴月轩做,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市场开放了, 来自南方的笔厂和个体经营者对戴月轩的冲击很大。原有批发业务市场发生了变化。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 靠的是文化的力量。2008年奥运会以后, 国家对文化的重视, 引发了社会文化需求的提升。戴月轩借力从谷底挣脱出来, 抓准需求载体。去年以来, 需求又产生了结构性变化, 高端需求发生转变, 会议礼品受到影响。我们抓住大众需求, 营造了新空间, 进场的人反而更多了, 形成了真正的大众文化需求, 又见阳光了。

我们将制笔工艺以作坊的方式做现场展示, 把旅游、商品和文化结合在一起, 恢复了笔坊和前店后厂形式, 把制作过程之美表现出来。我觉得, 这种体验, 戴月轩也好, 大栅栏也好, 都有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共同点。体验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思想再造的过程, 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这几年, 我们跟旅游结合, 与学校结合, 影响已发散开来, 北大等高等学府也来了。我们感到, 这恐怕是我们经营的“新常态”。政府重视, 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建设, 文化的美丽就有了落脚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有展现精彩的空间。

【主持人】看似笔的销量下来了, 而企业的行走空间却大了, 蕴含在每一支毛笔当中的文化含量也更加丰富了。

做好中轻年画家的推介, 为琉璃厂聚集文化力量

【邵琼颖】莹宝泰美术馆开办一年, 一气办了15场展览。我们从全国各地的画家中选介了58位画家。为中青年画家搭建一个平台是我们的心愿。虽然我们美术馆场面不大, 运营成本也高, 但我们硬是在这片老店云集之处打造了一个属于未来的文化空间。一年干下来, 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了一定影响, 不客气地说, 连仿冒网页都出来了一批。在画家们的心目中, 莹宝泰美术馆在琉璃厂的活动, 不仅是对他们作品的价值认可, 对琉璃厂街区文化活动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提升, 对我们展厅的发展都是好事。我们邀请的画家都很棒, 将来都是中国画界可以承重的人才。希望文商旅融合为我们这些文化企业更多助力。

适应新常态, 必须开动脑筋

【曹忆南】我觉得新常态不是贸然提出的。咱们头些年的发展是更多地借助了国际背景, 依靠国家大型活动的聚集才有了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 有大量外在原因拉动的成分, 是超常态的表现。

新常态, 关键是要预见到未来将回归到一个什么状态。我觉得新常态必须符合国家现实的发展节奏, 要攒后劲儿。现在主动回调是好事。新常态对于休闲的要求必然呈现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北京城市舒适生活的回归创造了可能。北京人的生存现状只能说是忙于应对, 没有体味生活幸福, 因此也就难以达到享受工作幸福的境界。锣鼓巷带动了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可惜, 它引进了太多不属于北京这个城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要素, 因而展现出别样的生活色彩。北京需要多元文化色彩, 但“北京色彩”应该是丰富的、迷人的。而这, 恰恰又给琉璃厂街区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发展空间和可能。

中央电视台前段时间播放了纪录片《五大道》, 引发了我的思考。这部纪录片从天津开埠讲起, 讲城市的营建、街区和建筑, 以及背后发生的故事。紧跟着, 涉及五大道的宣传册、书籍、画册便拉动起来。天津的同志问我, 你们全聚德能不能在五大道上开一家?现在咱们到天津去, 没谁要去看新建筑, 味道多在五大道。天津的同志说, 万幸的是天津当时穷, 要是有钱, 五大道早就平了。真是万幸!

我觉得, 我们可以专门制作一部琉璃厂的纪录片。这年头儿, 你不拿文化产品去影响人, 谁知道您这胡同里有什么?第二个想法, 我同意志忠书记刚才讲的, 北京精神里有“包容”。前些年, 有一种错觉, 总觉得琉璃厂没搞好, 都是让外边的文化商把这条街给搅乱的。听说当初齐白石把琉璃厂也搅得不善, 一个湖南来的木匠, 在琉璃厂里挂笔单, 他是不贵的。刻一个字, 可能别人要五毛钱, 他三毛钱就办了。琉璃厂这地方是文化的交流之地, 不是文化的排斥之地。我们得有点胸怀, 对假冒伪劣眼里不揉沙子。但在功利面前, 还是要和衷共济, 心胸开阔一点。第三, 街区推动旅游服务项目, 一定要跳出传统商业化旅游的简单模式, 要设计一些产品, 做深度游、专题游。琉璃厂西河沿这么多的民宅小院都是资源, 完全可以整合出自助游、深度游、主题游的资源。不要像现在这样, 导游打着旗儿领着人家溜马路。第四, 应做一些名人雕像, 如鲁迅、梁启超, 我们就在某个店门口给它摆放塑像。下边要有这家老字号的故事, 文化价值就上去了。

街区规划问题, 建议大栅栏商会、旅游委做一个旅游文化指导大纲, 包括街区里老照片的场景复原, 用现代声光电系统, 允许大家触摸。

关于“体验”, 我觉得, 最近一段时间, 市场让电商搅得有点乱, O2O、线上线下, 说了半天, 还是一条:老字号真正的发展, 还在于内动力而非外在的形式拉动。这恰恰是展现老字号功力的时候。咱们还是本着老字号特有的文化力量, 用O2O做形象展示、文化宣传, 发展我们的街区会员。

琉璃厂要力争在全国的文物行业设立发布琉璃厂指数。不能把每平尺的定价权交给别人, 那就失去了文化区域和行业的作用力。琉璃厂文化资源丰富, 要打出琉璃厂品牌:中国的琉璃厂——文化的聚贤之地, 定位要清晰, 假冒伪劣就难立足。

还有一点, 不要搞短期行为, 要分类规划。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的。好莱坞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也不是初始阶段就像今天这样有权威性, 但贵在坚持, 关注长远, 几十年下来, 成了气候。我们把琉璃厂打造成真正的名片, 突出核心项目, 搞好文化展示、文物展示, 分门别类、常态化、专业化, 让大家都觉得有好事干, 通过旅游来捆绑, 通过企业做活局面, 通过专项活动推动文商旅阶段目标的实现。

新常态下的文化坚守

【杨有成】在新常态下, 我们文化、旅游、商业企业出现了显著变化。一是原有的刚性需求未受影响, 且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二是那些假高端企业, 那些虚假的、泡沫状消费爆了。三是旅游业态中体验元素增加了, 对文化的需求增加了。四是购物环节遭到互联网有力冲击。五是企业开始增加文化元素, 增加体验环节, 提升服务层次。六是大众文化体验的需求在上升, 购买环境建设必须加强。

消费者体验文化内涵, 这是新常态下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会成为趋势, 企业要为此调整对策。张一元刚需这块同比增长了10%, 增幅放缓了, 但刚需没有下降, 只是消费者更趋理智。今天在座的老字号、传统文化企业, 不是以贵取胜。说正宗, 全聚德烤鸭是正宗, 工艺、质量、服务都是一流的。但这些并不是建立在高价位上。然而, 一些非主流的东西却是靠这个来博眼球。

【主持人】那是搅。现在看, 不怕搅, 就怕稳不住。

【杨有成】过去, 销售员为指标着急。从长远发展看, 新常态应该是给品牌企业、给老字号企业、给文化底蕴丰富且具有旅游功能、具有体验功能的企业创造了新机遇。

【主持人】半年前我们讲过的话, 进一步得到了证实。老字号非但与IT不冲突, 而且有益。

【杨有成】所以, 我觉得品牌老字号企业必须坚守。坚守,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暂时要付出一点代价, 但坚守就是胜利。大栅栏这条街, 张一元、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 这四家企业就是靠坚守赢得了胜利。其实, 老祖宗留在这条街上的好店家还有很多, 都是因为没守住, 把柜台一租, 或者看谁热闹就学谁, 最后完蛋了。在新常态下, 经过新一轮的洗牌, 会对老字号品牌企业中充满文化的、文商旅结合得非常好的、有文化内涵的老字号企业形成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

团购、高端客户群可能会流失一些, 但只是暂时现象。只要刚需没下降, 就有可能继续增长。大浪淘沙, 假冒的、拿文化往脸上贴金的, 强拉硬扯跟旅游攀附的, 肯定不好过。没有文化内涵就没有生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 新常态会净化市场。

【主持人】我有一个感受, 政府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老字号“福寿绵长”的“典范”意义, 值得从各个层面深入探究。只有老字号企业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就越真实, 才能稳定有效就业, 才能有效推进文化传承。

【杨有成】对。新常态出现之始, 企业和政府都有点儿晕, 找不着感觉, 摸不出脉象, 踩不准“点”儿。该干的事儿也不敢干了, 过去的招术又不好使了。这不足怪。企业和政府都该转型。要聚焦到怎么创造新机遇上, 把市场调整好。

再一点, 讲好琉璃厂的故事。明年我们要出一册有关大栅栏琉璃厂文化故事的书, 讲好大栅栏琉璃厂会员单位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百年史话。

【刘冀】补充您一句:故事要讲在对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上。

【杨有成】这些故事源于史实, 有的经历了百年时间的凿刻, 有的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

打造属于中国文化风貌的街区品牌

【刘冀】杨会长一席话, 让我从几个方面开了思路。我在考虑, 文化价值的发掘已是迫在眉睫, 必须付诸行动了。你要不动手, 人家拼命在那儿造假。我们自己拿着这么多真东西不出手, 太委屈了。不能让那些东西占领市场。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 是我们市场监管方面的问题, 还有一些属于硬件问题, 如停车、规划、政府协调等。但我觉得, 这里边确实有一个我们怎么样来适应、调整, 把路径和对策搞出来。

街区规划要能够“养人”, 养法人, 养我们这些好企业。我们必须要挑好的, 要聚贤啊。我们再做规划方案, 有一点头脑要清楚, 要打造高端。不打造高端, 旗子就举不起来, 中国文物行业的指数就出不来, 咱就完不成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这是责任。

还有一点就是业态, 要打造世界城市, 要代表中国。不考虑就麻烦了。

政府不要急于求成, 企业也不要急功近利。现在我感觉, 不是企业急, 而是政府急。做这个规划, 我们要坚守些东西, 守住这个地区乃至中国文化的大背景, 肯定不能让它跑了。以后肯定得留这儿。咱们跟国外学什么?学政府坚守, 企业坚守, 只有如此才能做出大局面来。过去浮躁, 现在就得回归。商业要回归理性销售。过去那种拿政府采购托起来的销售业绩不是实实在在的销售业绩。回归以后, 要坚守文化价值、维护文化品牌。我预见, 一些有水平的文化企业特别是老字号、“非遗”传承载体肯定会逐渐向大栅栏琉璃厂这种老街区回归, 毫无疑问。

关于电商, 本质上说, 它是“行了个方便”的事儿。真的要购买具有文化价值的产品, 还得到琉璃厂来买。老字号要拥有一个网站,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视窗”。

政府在新常态下要善于坚守优秀文化传统, 同企业合力坚守。我是越来越觉得大栅栏琉璃厂这条街有味道!商会要努力把企业联合起来, 不仅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单体品牌, 还要打造属于中国文化风貌的街区品牌, 做好属于我们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大栅栏、琉璃厂, 两大品牌啊!

打理好、守护好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郑礼莲】我听了很感动。我这次来北京, 就是想把老字号的故事写出来。如各位所说, 要找寻一家家老字号什么时候创始、什么时候长大、建店在哪里, 这个我们随便哪里都找得到。我要写的是发生在这些老字号的故事, 以及这些故事所形成的一些精神。在我教学所用的那些教科书里讲的那些建立品牌、建造品牌的一套, 都是外在的, 华而不实。这些理念教导, 想建造一个品牌, 我们就找一个广告公司, 找一个顾问公司。我当时在宏基做过, 那时候我就讲, 建设一个好品牌, 就必须晓得你是谁, 那种光注重怎么做一个Logo之类的做法其实很好笑。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做一些什么样的事?你相信什么?你是怎么对员工的?你做的是什么东西?你为什么做这个东西?你要怎么样对待客户?这些做不出来, 就永远没有真正意义的品牌。

我以前在美国, 今年1月我到新加坡教书, 跟一些外国人、新加坡人在那边讨论品牌, 时常有争议。他们认为中国人不懂得如何建造品牌。我和他们说“开什么玩笑, 中国人的老品牌多的是!”我决定, 去纠正这个国际玩笑, 证明中国有很多老品牌这件事情。

现在着手两件事, 我希望写一本英文的书, 让外国人知道中国很久以前就在建立品牌, 推翻他们“中国人不会做市场营销, 中国人不会做品牌”这个错误认识。我觉得这很重要, 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需要学他们那一套。另外, 我希望写一本中文的书, 让现在的年轻企业了解, 让他们懂得, 建造品牌不是忽悠, 不是做一些花哨东西。前几天我访问一个老字号, 特别喜欢他们告诉我们的一句话:“老字号要做的是持续”。一个企业真正要做的不是成长, 是起码要做到持续, 你先做到不死。一时成长得很大, 轰然倒地的企业太多了。很多企业是吃撑了, 生了病, 就垮了。现在大部分企业就是这样吃撑了, 做得很大, 里头却是空的, 结果就生病, 最后就垮台、倒闭。问题是怎样能让一个企业健健康康。我们中国人讲细水长流。在外国, 念商业企管课程, 一定会说到公司应该怎么成长、怎么扩张。那个老字号经理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见得我在任何时候能够做什么事情, 可是我起码要做到持续, 做到我能保持, 不要在我手上让这件事情死掉”。老字号品牌所有管理者, 要有这个责任感, 要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中一点, 不只是传承, 而是打理好, 照顾得好好的。有这个责任, 那中国老品牌就会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中间的管理责任, 是必须要把它传下去。传下去不是要把它变, 是要把它的精神维系, 甚至⋯⋯光大。我认为这非常非常难, 所以我希望如果各位有时间, 能支持这个研究, 让我访问一下, 收集一下资料, 写一些小故事。我觉得要让别人真正了解是要从小故事去讲, 一个什么人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然后, 为了维系这个品牌的一些承诺, 做了什么小牺牲, 甚至大的牺牲, 受了什么委屈。有了这些故事你就会觉得, 有些人为了这个品牌, 愿意做那么大一件事情, 为的就是因为维系那品牌的精神。我希望做的是这个事情。

上一篇:《陶渊明的幽灵》下一篇:统计分析的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