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2024-07-03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精选九篇)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篇1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一) 指标构建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政策起指导作用, 而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指标体系应引导高校各层次的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时, 应适当增加或强调在某些方面的权重。在运用导向性原则时, 要认真研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是否相容。如果将几个相互矛盾的指标放在同一指标体系中, 就势必干扰导向性原则的正确运用, 同时还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2.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忠实于工作目标, 不仅指标体系要体现目标的整体优化, 而且每个指标都要如实地反映客观的内容。指标体系的客观可信, 还应要求不存在相互重叠的指标。就是要求指标内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的, 不相互包含, 不存在因果关系, 或者说指标之间是线性无关的。

3.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是指标体系必须能充分地、完整地反映目标, 因为每个指标都是目标的一个方面的反映, 因此, 必须使整体目标存在于指标的总和之中, 表现在完整指标体系中。

4. 可测性原则

可测性是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当能够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描述;指标所规定的内容能够通过实际观测或考评的方法, 获得确切的反馈信息, 经过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从指标的可测性要求考虑, 所有的指标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可量化的定量指标, 一类为不宜或难以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凡是定量指标都应当赋予相应的量标, 所有的指标都应当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指标测量的结果要进行比较考评。因此, 每设计一项指标必须规定出相应的量标, 有了统一的量标才好比较。

5. 可比性原则

指标必须反映被考评者的共同属性, 考评结果可以进行科学的比较。这种可比性要求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在提出一项指标的同时, 必须确定相应的可比尺度, 只有按照统一尺度的要求才能比较和区别;二是以被考评者之间的考评内容、属性必须保持一致性为前提。

(二) 指标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指标体系将就业工作的考评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分四个方面即:专业设置与需求、基础设施与队伍建设、市场组织与效果、就业指导与服务。

首先, 专业设置与需求是重要的考评指标, 因为只有专业的设置符合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才能顺利地充分就业。

其次, 基础设施与队伍建设是就业工作的硬件, 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机制, 就业工作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支撑, 因此它是衡量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再次, 企业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学院要主动积极的联系校外单位, 加强对外联系和毕业生推介。为了鼓励就业部门积极主动地联系用人单位, 设置了市场组织与效果指标。

最后, 设置了就业指导与服务指标。学校教学环节是教授学生知识, 就业指导环节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合理规划未来发展。就业指导相当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 虽然大都达到了成人年龄, 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毕竟社会阅历浅, 对于未来发展的认识还很模糊。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步骤:

(一) 明确指标体系的适用对象

指标体系的适用对象不同决定了指标的选取上会存在差异。当被考评者为社会整体水平、学校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学院就业工作时, 指标的层次和测量是各有不同的。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主要是针对如何提高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来开展考评的。

(二) 确定指标的内涵

分析指标体系时, 要认真分析指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既要保证指标的独立性、完整性, 又要避免其重复性。对于界定不清的指标, 最好要使其量化。指标的内涵越明确, 考评的误差也会越小, 考评结果与实际情况越接近, 越显示其客观、公平和公正。

(三) 构建指标的层次结构

构建指标层次结构的实质就是要分解指标, 以通过分解指标形成指标体系。一般来说, 对目标的一次分解并不全具有可操作性。必须要对次级指标进行再次分解, 一直分解到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为止。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 可构建如下表的就业工作考评指标体系, 如表所示:

在高校开展院系就业工作评价, 是适应高校扩招后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进一步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的重要举措。而高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德.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国人才中国人才杂志社, 2007年第8期.

[2]、董春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社, 2006年第5期, 总第29期.

[3]、姜玉泉, 魏国平.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术界, 学术界杂志社, 2005年6月, 总第115期.

[4]、相静, 张德然.普通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及综合评价.决策参考, 决策参考杂志社, 2006年第2期.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篇2

在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着新的形势,如何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一项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而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党员发展综合指标考评体系,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科学教育和管理的第一步。1研究现状课题组通过走访广东省若干高校,总共进行问卷调查五次,前三次覆盖三所高校,分别随机抽取657名(按有效问卷数量统计,下同)、451名、885名大学生作为调研样本;第四、五次覆盖八所高校,从中随机抽取2150名学生党员作为调研样本。通过对高校党务专职干部、专家学者、学生工作一线工作者、专业教师等进行咨询、调研,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党员的现状:1.1 重视结果管理,忽视考评管理课题组成员通过与大学生党员进行日常接触,并结合当前高校党务工作实践发现,由于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考评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在入党后存在政治素养不强、理论水平较低、学习成绩落后、社会实践不积极、日常表现一般等现实问题,一些党员甚至仍未清楚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的党员发展研究引起了不少高校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从查阅的文献来看,大多是基于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本身的研究,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过程管理,即考评实效性的管理。1.2 缺乏统一的原则指导各高校的考评没有统一的原则指导,如有些高校进行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考评时,大多只局限于党内的评价,而平时与党员日常生活学习接触较多的非党员却并没有被纳入评价主体;有些高校只从理论上强调考评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但往往没有前期调研准备,也没有系统论证过程和有力依据支撑,主观随意性较大,往往偏重于某一个方面的表现,或者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或者过分注重工作能力,一些成绩优秀,但其他方面表现不积极的,也会被确定为积极分子,从而加入党组织,而这些学生党员由于在入党前接受的考评不够全面,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表现平平,难以树立榜样作用。1.3 缺乏健全的党员发展考评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探索出关于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考核评价模式,并各具特色,但普遍难以形成完整的考评体系。部分高校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管理机制的不足,开始对大学生党员考评体系展开研究,有的高校正在研究或计划建立考评指标或考评体系,但大多是处于设想和研究阶段,尚没有实施;个别高校,如广

建立完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篇3

【关键词】完善 中职学生 综合素质 考评

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力支持,重在培养技术性的高等人才。中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技术性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情况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发展。因此,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与考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着手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是学校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上,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学习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分析。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是当前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老师也将对于综合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学习,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考评体系。

二、如何做到综合素质教育

(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

我校由学习工作部发起并进行了一次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将学生的兴趣做成图表形式展现出来: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项目的兴趣程度浓厚,而现代教育讲求多方面发展,所以我校在课余时间举行了多次运动会、艺术节、绘画比赛、手工DIY比赛等赛事,既培养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从另一方面看出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项目的热情。深化传统的单一教育改革,呈现多元化教育是我们教师的共同目标。

(二)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提升教育

在進行兴趣培养以外,我们还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培训、思政等课程。通过德育课程实现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真正的从多方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正确的确立自己的人生道路方向与理想。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引导各班组织开展综合素质提升主题的宣讲会,有班干部带头上台演讲。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提出问题,进行自省与改善。

学校也会每月开展素质教育相关的谈话会,激励学生大胆开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聆听,学会感恩,并从其他的发言中有所收获。我校也会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互动讲座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从家庭到学校进行转变

许多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产生不自信甚至自闭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同学的共同开导努力。对于学生的不自信方面,我校专门设立了讨论小组。现代社会压力大,从少年到老年都承受着大大小小的不同压力,心理较脆弱的学生容易受到压力的左右,产生自弃的想法。在这方面教师应该以一颗热情包容的心感化自己的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带动学生,多做学生的开导工作,鼓励表扬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想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育特点

中职院校与素质教育等教育形式之间存在差异,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大多数学生的特点进行制定,却不能忽略少部分不同情况的学生,做到多面全面的考评体系。

(一)如何进行不同情况的分析

要想要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分析,第一要义就是需要了解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以及从与其他学生的对话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进行分类。将学生大致分为几类,再从类别中选取出较拔尖的学生,通过拔尖同学的带动来带动整体。

了解学生则需要放低姿态,进入学生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摒弃偏见,一视同仁。将每个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学会尊重,学会听取。

(二)针对不同的性格学生如何制定不同体系

改进型、实践型、思考性可以分为一类,这类学生通常有较强的自我诊断能力,并且能较快的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对教师传授的内容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这类学生可以正确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改正的意见建议。

自我型、权威型、谨慎性可以分为一类,这类学生通常有较强的自爱能力,虽然对于自爱的程度不甚相同,但都属于较高自我认知感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不太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喜欢领导指导他人,在集体生活中较为独立。这类学生需要循序渐进慢慢的接近,通过细节使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后博爱型、享乐型与和谐型为一类,这类学习在集体生活中常常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对周围人事都较为感兴趣,在班级中起到“调和剂”的作用。这类学生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兴趣,故而可以从这类学生开始了解其他的学生。

四、中职学校间沟通的课程建设体系

毕竟单个学校的资源还是有限的,教师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学习中学会更多教授的经验方法,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完善属于自己的一套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第一,在针对中职学生的综合教育计划建设上,各学校之间共同组成专家组,汇集各自教授学生的经验与方法,编制成纲要,各学校共同使用。

第二,设置适合不同技能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项目课程,以课程的形式让各大学校之间共同交流学习。让各学校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提高。

结语: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对于各大学校的老师来说,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为学生服务作为宗旨。饱含热情与激情的面对学生,耐心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亲切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建立起一套培养多方面发展人才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茂祥.浅析现代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四大导向———基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18):18-22

[2]房生.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浅谈[J]. 赤子(上中旬),2015,04:276.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篇4

郭扬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撰文指出, 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 又着力“提高质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七大转变:第一, 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包括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 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 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第二, 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2008年教育部设计了一套新的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 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第三, 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并认定这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 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高职教学内容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 推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第五, 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第六, 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第七, 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现在, 很多高职院校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积极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技术, 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这已成为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所以, 为配合培养模式的转变, 亟待建立一个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经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需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这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 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从最初提倡“学历+技能+证书”培养模式, 到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培养模式。教育部2006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只有真正理解“能力”的内涵, 才可能更有效地进行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 已不仅是简单意义上所理解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能力对经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综合职业能力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运用、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在单一、静态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培养出来的, 它需要在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更为复杂的综合环境背景下培养和发展。

高职经贸专业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考核方式和给分主体单一, 实践考核有名无实许多高职院校在考试方式的选择上仍较多地选用闭卷笔试, 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考试、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 即使采用了也没有具体的评分依据。另外, 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大幅扩张, 教学设施的投入难以同步, 即使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校企合作项目, 但所能容纳的人数也非常有限, 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总课时量还是显得不足, 不能普及到每个专业和每个学生。所以, 有些专业的校外实践流于表面。如经贸专业的学生参观了一些企业就算作课程实践, 虽然课程成绩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实践成绩的结合, 但三者的分数都是由任课教师决定的, 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到准确客观地评价。

命题标准化, 缺乏创新能力的考查标准化考试虽然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但由于教师命题时遵循题型标准化的原则, 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 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 也无法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知识更新非常迅速, 特别是一些财经法规的变化更是频繁, 而教材本身的编写、出版、发行具有一定的周期, 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 所以, 不能高估教材所发挥的作用。

夸大了分数的作用, 缺乏能力考核许多高职院校往往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大小的标准, 把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 过分夸大分数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 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只注重分数, 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这种以考核知识积累和知识记忆为目的的静态考核, 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经贸实务操作能力, 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技能水平。

考核没有注重专业的综合性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一门课一位授课教师, 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教师给定。这种做法无法体现经贸专业课程的连贯性, 学生也会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而这方面的能力是经贸类专业学生非常需要的。在课程安排上, 前面的课程知识是后续课程的基础, 比如说连锁经营专业在第二学期的《统计基础与市场调查》课程就是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学》的基础, 这两门课程的讲授隔了半年多的时间, 要让学生把之前的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中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学生也没有动力再去学习已经考过的课程。这种情况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有害而无益的。

建立高职经贸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考评体系的要点

考核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考评主体单一, 基本上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模式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难以形成积极、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 使评价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诱导机制。因此, 在新型评价体系的构建上, 应通过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和教师 (或师傅) 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达到评价双方互动, 从而在整体上起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特别是有实践项目的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由实践单位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一起担任实践教学任务, 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技能测试和熟练度测试, 再辅以口头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工作的一般原理, 达到了实践的目的。

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应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考查评价的需要灵活确定。对于理论课程, 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项目设计、自评与互评、团队活动、大型作业、实验操作、成果汇报、答辩等形式进行考查评价。实行多元化考核, 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与沟通能力等的考查与评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从第一天开始直至期末考试结束后的时间内, 每一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表现、出勤、作业、完成任务的业绩等都纳入成绩考核评价范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 找出差距, 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学生应注意收集有关以往学习成效的证据, 包括设计方案、实际产品、文献报告以及经认可的成绩证明等, 这些证据不仅包括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而且包括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高职经贸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

命题方式体现创新意识目前, 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 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还是不可缺少的方式, 但在命题时不能完全依附教材, 题目要体现时效性, 除去一些必要的记忆类题目外, 还应包括让学生发挥创造性的题目, 没有标准的答案, 学生只要能对观点自圆其说就可以, 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资料预测某经济问题的走向, 这类题目称之为无标准答案的试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上课时与时俱进, 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经贸专业的教师更需要如此。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可谓是风云变幻, 作为经贸类专业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这种洞察力与敏锐性, 还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考核体现专业培养要求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是希望学生能按照专业要求提升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 每一门课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考核不能只是一门课程的考核, 而应该是对专业能力的考核。所以, 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设置几个模块, 每个模块由紧密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 课程结束有课程分数, 几门课程都结束后有这个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分数,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前学后忘、学完就仍的现象, 可以体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模块教学法的应用正需要这种综合性的专业考核作为依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人才, 社会更欢迎那些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所以, 学校教育就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不是目的, 只是为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激励学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笔者提出的高职经贸专业学生的能力考评体系只是个构想, 要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想长远发展, 就要不断培养出具备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 2007, (1) .

[2]郭扬.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

[3]杨延.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J].考试研究, 2006, (7) :119-127.

[4]张成斌.多元互动性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7) .

构建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的思考 篇5

1 构建考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与“大学生党员考评体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考评体系是在正确原则指导下, 通过确立考评主体、制定科学的考评指标, 采用合理的方法, 对考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工作系统[2]。考评指标体系则是在考评体系环境下, 与考核方式相适应, 由明确的考核内容及其观测点, 评价标准, 考评操作流程, 及考核结果等次规定等内容共同构成。

1.1 建设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迫切需要

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迅速壮大, 出现了入党动机多元化, 部分党员思想多样性、党性意识淡薄、宗旨观念淡化等问题, 与建设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和有效管理, 提高党员考评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1.2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要求

构建符合高校特点和学校实际的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 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积极尝试, 是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益探索, 是大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形成表率、起到导向作用的有效途径, 是建立“长期受教育, 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

1.3 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必然需求

指标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 结合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需要, 将党章有关要求进一步具体化, 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加明确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 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克服认识误区,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党性修养, 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成熟、成才。

2 指标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1 内容过于庞杂, 针对性不强

一是传统的考评指标体系内容过于求全, 包罗万象, 面面俱到, 考评指标分值平均分配, 没有反映出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内容没有体现出新老党员、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的差异, 导致考评结果缺乏针对性。三是考评结果采用“等级+量化结果”的形式, 而大量“合格”等次的党员考评结果的反馈只是一个分数, 导致存在不同问题的合格党员拥有大致相当的考评结果, 缺少必要的反馈信息。

2.2 与考评方式脱节, 操作性不强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3]为全面了解考评对象, 综合评价, 一般会采用党员自评、互评、领导点评和综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主体、全方位考评方式。目前, 大学生考评指标体系未能很好的反映不同考评主体的侧重点, 缺乏多主体考评的操作规范, 不能适应考评方式的要求。此外, 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存在追求繁杂数值计算, 过于量化的趋势, 导致考评过程的操作难度较大。

2.3 与日常管理关联不紧密, 实效性不强

传统的考评工作, 大多是在某一时刻对众多考评对象一个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 缺乏对考评对象进行过程性、动态性考评适应性, 不能及时有效指导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表现, 考评实效不佳。

2.4 缺少有效反馈, 适应性不强

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内容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 但却长于继承, 创新不足, 没有打破传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考评结果应用仅仅停留在奖优罚劣的层面, 考评工作反馈渠道不畅, 对于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学生党员的指导作用并不显著, 使之与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针对性, 构建个性化考评指标体系

地域差异、学科差异和学校传统的不同, 会导致各学校之间, 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科的党建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在构建、修订指标体系工作要尊重这些差异,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提高党员素质、有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目标, 结合各自实际, 制定“个性突出”的考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 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调研, 了解大学生党员队伍需求, 掌握大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问题的成因, 研究解决途径, 以便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突出重点, 有所侧重, 增强实效。

3.2 强化目标管理, 提高指标体系的适应性

指标体系是动态的, 要适应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构建指标体系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 全面掌握党员队伍现状, 抓住主要矛盾, 科学确定下一考核周期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制定党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目标。目标管理应依托党建工作责任制, 广泛动员, 统一思想, 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层层分解目标任务, 做到责权明确、对称, 把党员队伍建设需要与大学生党员个体发展需求有机结合。

指标权重的分配是构建考评指标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要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根据与“主要问题”的关联程度合理分配权重比例。坚持可行性和便于操作的原则, 要合理确定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内容, 避免通过复杂计算全盘量化, 仅以分数论成败的情况, 例如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纪律出勤等内容, 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思想水平、政治素养、生活作风等内容, 则应以定性评价为主。

3.3 加强过程控制, 创新党员考评方式

指标体系内容对大学生党员日常行为有指导作用, 在制定大学生党员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 适应考评方式和考评主体多样化需要, 将其与大学生党员管理相结合, 如引入“关键事件法”, 在考评周期内选定若干“关键事件”作为观测点穿于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考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畅通反馈渠道,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管理水平

指标体系本身和考评参与者要经过实践与反馈达到不断提升、改进和完善的目的。反馈包括考评过程反馈和考评结果反馈两个方面。考评过程反馈是考评实践情况的反馈, 主要达到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目的, 包括考评方式、考评流程、考评内容涉及等方面。考核结果的反馈, 主要表现在考评指标体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指向考评对象反馈考核结果、评价及建议等。

大学生党员考评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管理, 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高校党建的有效途径, 考评结果的有效反馈, 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实际, 健全考评指标体系, 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党员思想与行为, 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使广大学生党员从考评对象, 转变为考评指标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和实践者。

摘要: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体系是指导大学生党员思想行为的准则, 是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的依据和核心。本研究基于构建大学生党员过程动态性考评体系的实践, 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实证研究, 对大学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现状与发展进行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员,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华.重构大学生党员“双重”考核标准及其量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161-165.

[2]周菲.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2011 (9) :141-148.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篇6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情况的认识

从生源结构看, 当前, 浙江省高职类招生主要为第三批, 以及部分单考单招、自主招生、3+2五年一贯制等, 且较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农村或者乡镇中学,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学习主动性不够, 学习方法较差, 学习基础较薄弱, 内心抱有一定的高考挫败感或者本着拿一张文凭的心态进入大学阶段, 这样的心态导致他们迷失学习的方向, 失去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为今后毕业、就业及工作埋下隐患。从横向看, 大部分高职学生大一懵懂, 大二迷茫, 大三彷徨, 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 沉迷网络游戏, 缺乏学习主动性, 但是也有一大批优秀学生, 他们或致力于专升本, 继续深造;或专注于参加竞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或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在毕业时硕果累累,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为今后成功成才打下了扎实基础。不难发现, 这类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及时适应大学“无人管”的环境, 自觉树立目标, 有方向、有动力、有成绩。因此, 我认为做好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建立一套定性定量的考核体系, 让他们进入大学后清晰地认识到未来三年要具备的学习能力和要掌握的社会能力,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和奋斗观, 培养他们发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能力。

二、对构建综合考评体系指导原则的思考

根据上述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在构建学生质量综合考评体系中主要考虑直观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导向性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

1. 直观性

主要考虑在日常学生工作中, 该考评体系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行为进行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 对于专业技能、社会服务、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考核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和指标量化, 并将数据整合和提炼, 最终得到各方面情况的子项目分数及综合得分, 既能直观反映某位同学的情况, 又能较好地反映出其存在的弱势项目, 为我们评价学生综合质量及评优评奖提供直观依据和事实依据。

2. 可操作性

考评体系的建设, 必须立足于当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可操作性, 优化分数结构, 突出重点, 合理分配权重, 确保量化结果和实际情况能基本吻合。考评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分为个人、班级、系部三级联动, 个人申报, 班级初审, 系联系辅导员审核并反馈至个人, 形成封闭式环路。

3. 实用性

考评体系的建设必将联系到方方面面, 指标既要整体反映学生的基本特点, 又要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 针对性开展帮扶。因此, 考评体系建设要体现必要性, 对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开展各项评优奖惩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4. 导向性

考核体系的建设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对照各类指标, 发现自身成绩和不足, 使广大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地开展大学阶段的学习, 达到激励学生自我敦促,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最终形成良性的螺旋形自我发展趋势。而且考评体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将进行量化累计, 达到全过程、全阶段育人的效果。

三、学生质量综合考评体系指标框架的设想

21世纪, 国家推出“一带一路”战略,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必然将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开放合作、竞争发展将是社会主流。当今大学生要立足实际, 面向未来, 创新创业。既要具备“德”的基本素质, 又要强调“能”的培养, 更要加强“体”的锻炼, 进而从修德、修能到修身的全面发展。因此, 综合考评体系指标围应绕这三方面进行设定, 主要包含德育修心指标考核子体系、技能修业指标考核子体系和素质修身指标考核子体系。三个指标考核子体系在具体指标设置上应紧密围绕高职学生大一、大二到大三心理、学习、生活及目标的变化 (各子体系包含的具体指标量化和权重另文阐释) 。

1. 德育修心考核子体系

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 重点是结合新生刚入校对大学充满好奇和懵懂的心理特点, 通过入学教育、始业教育和团队辅导, 对其大学整体阶段进校认识教育及对入学后适应性进行帮扶, 以此设立相关的具体指标和考核内容, 进行建档。

2. 技能修业考核子体系

包含文化课程考评、动手实践考核、技能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社团、行业企业调研等几个模块, 主要是以评促学, 以评促赛。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即使有学习目标, 但是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通过本子体系的考评, 能单一直接地反映学生本人在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的情况, 除了日常的文化课程和实训实习成绩, 还特别对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 参加社团活动及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关心行业发展, 企业发展, 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认知面和参与面, 自觉形成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自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3. 素质修身考核子体系

包含志愿服务、社会任职、第二课堂、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几个模块。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更是锻炼能力, 运用知识接触社会的良好平台。可是现实中很多学生都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大学时光, 合理分配课余时间, 等到了毕业时, 方才空悲切。此考评子体系主要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大学各种活动和平台, 大力提升各项能力水平。在量化指标设计中既要包含公共考核指标, 如依托学院的大讲坛、各类节日活动、学生会工作、社团等常规部分进行量化指标设计, 更要结合所学专业及所擅长, 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到企业调研、下基层锻炼、深入社区志愿服务, 对学以致用、回馈社会的效果等部分予以重视。力求学生在实际工作或者实际服务中, 发挥特长, 弥补短缺, 真正为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生工作中凸显的问题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而考评体系既能直观动态地反映每位学生所取得的综合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又能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各类考核的依据, 以此提高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国强, 喻玲, 张亦坚.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8, 4.

[2]蒋明军.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1007-192X, (2006) 10-0070-04.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生物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化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学好生物化学及掌握好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基础。我院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几大类生物物质的定性鉴定、定量测定、分离纯化技术, 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 严格的工作作风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加强对理论课中某些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

实验考评是研讨教学规律、检查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重要依据[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4]。 基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指导思想, 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传统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几乎都是以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首要依据[5], 以致学生对实验课定位不清晰, 实验操作过程中欠思考而过分关注实验报告撰写和实验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如果只以批阅实验报告给出课程成绩, 难以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6], 难以考核出学生实际水平, 从而不能准确评估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 更不能真实的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 对实验课程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书面实验报告, 对实验实施过程的追踪也是考核学生态度是否认真, 操作是否规范, 实验原理是否清晰, 动手能力是否真正的得到了锻炼等的重要手段。 我院生物化学实验体系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 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已不适用。

二、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 也是整体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考核体系能够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教学, 提供信息反馈, 从而推动学风和教风建设。 因此, 建立实验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考核体系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主要以实践环节为主。实验成绩的考核, 应该能全面、客观、 公平地反应学生的实验情况, 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全面考评体系的建立

我院生物化学实验体系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面向生命科学学院全体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实验》, 该课程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组成, 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基于此教学目的, 拟建立如下考核体系: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其中,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50%、实验操作25%、平时表现25%。此体系既考虑了学生在实验中实验操作能力和态度的不同, 又兼顾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强化, 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能力。

二是面向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课《生物化学大实验》, 该课程由4个综合性实验构成, 每一个综合性实验涵盖了多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涉及多个实验原理, 操作时间长,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拟建立的考核体系为: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30% +实验报告占70%, 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形式书写。此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 更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能力以及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

(二) 学生实验档案的建立

实验课程开始时, 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实验档案, 严格追踪实验过程, 准确评判学生的平时成绩。对每一个实验班的学生建立一个实验档案, 课上通过检查实验预习报告的书写、实验操作、出勤、实验记录的书写、实验结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从而做到客观评判学生的平时成绩, 合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实验报告书写方式改革

书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学生用所学基础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锻炼学生科学思维,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7]。生化大实验课程包括的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每个大实验包括多种生化技术, 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 更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个综合性实验相当于微型毕业实践题目, 因此传统的适合于基础生化实验的实验报告书写方式已经不能反映出实验操作者的综合水平, 对此我们改变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报告书写方式, 与科技论文书写要求接轨, 要求学生按中文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8],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论文材料的组织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英文写作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的评价

在我院秋学期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 2~4人一组, 每班6~8组, 共8个班开设实验。建立学生的上课表现档案, 严格追踪实验过程, 通过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操作、出勤、预习报告的书写、实验记录的书写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生物化学实验的总成绩。 经统计, 各班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进一步证明本考核体系比较合理。

春季学期生化大实验课程上, 4人一组, 每班7组, 共5个班开设实验。开学初,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出勤等建立实验档案, 据此给出学生平时成绩;通过评价学生的论文给出学生期末成绩;再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生化大实验的总成绩。经统计各班成绩按照正态分布。综合分析5个班的成绩情况证明该考核体系不仅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高校实验教学实践中, 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考评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8]。同时, 我们也认识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不断的探索, 只要我们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 就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跟得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赖小玲, 陈华絮, 肖生鸿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生物学杂志, 2007, 24 (3) :68-69.

[2]韩洪波.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法研究与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 27 (6) :125-128.

[3]杜朝昆, 龚明.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1) :59-66.

[4]韩寒冰, 刘杰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1) :128-130.

[5]盛玮, 高翔, 查岭生.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3) :255-256.

[6]刘香利, 郭蔼光.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1) :65.

[7]刘玉莲, 吕士杰, 许娜.加强学生生化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5, 26 (3) :178-179.

学生成绩考评体系 篇8

一.建立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测评可以让学校、企业或用人单位、学生从中受益。

1.有利于修订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对高职院校自身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检测, 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还可以通过测评结果及时诊断和分析本专业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成功 (或失败) 的真实原因, 然后修订下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有利于企业科学地选聘所需人才

学校通过各种竞赛、竞聘、职业资格证书、兴趣小组等形式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企业来学校选拔人才时, 可以根据学校对学生开展职业能力测评结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 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便企业更科学地选聘所需人才。

3.有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 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进展情况和当前具有的能力水平, 进而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锻炼相关技能;还可以根据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结果, 来确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并依据各项评价标准做出进一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培训,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

1.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

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我们认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特定能力。

基础能力:指的是行业从业者都应该具备最通用、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劳动组织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阅读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和进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自我学习、文献查阅等能力。

专业能力:指的是覆盖相关职业和职业群一线从业者代表性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中小型企业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的设计与优化能力、网页美工、产品推广、网络服务器配置等。

特定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职业特定岗位所必需的独特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Web应用编程能力、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工程文档设计能力、中小型企业网络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网络攻防的部署能力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要实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 必须设计一系列评价项目来有目的对本专业学生各项能力的进行训练与评价。我们采用的是多项目、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的内容如下:

(1) 学生专业方向潜能训练与测试。入学时将传统的专业介绍加以改造, 减少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盲目性, 成立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团, 来对学生进行性格测试、心理测试、素质测试和潜力测试以便给学生提供一份学生专业成长方向建议书, 来指导学生有侧重点的学习该专业特定技能, 同时还能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 以便进一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2) 做好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训练与测试, 可参照网络专业及相关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网络专业企业技术标准, 减少记忆性、验证性考核内容, 侧重考核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此来测试学生与岗位之间的适应能力;

(3) 做好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与测试。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4个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即建设思想政治素质拓展平台、职业素质拓展平台、人文素质拓展平台、身心素质拓展平台) , 联合黄冈市及周边地区IT企业, 通过课程实训、校内实习等活动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工作态度、团队精神、敬业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等, 全面训练与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

(4)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通过各种竞赛、竞聘、素质测评、职业资格考试、“三通一专考试”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第三方评价, 通过行业企业、校内外兼职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职业能力。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项目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特定能力的培养目标, 按照工作过程专业技能来设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项目。具体如下:

1)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6+1”训练项目:即为6个训练小项目 (中英文录入、Windows基本操作、Internet应用、Word文档编排、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PPT演示文稿制作) , 1个综合训练模块。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与测评旨在提升网络专业学生的中英文录入能力、个人工作电脑上的文件资源管理能力、邮件收发和网络信息搜索能力、通用及专业文书制作能力、数据处理及报表制作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等。

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训练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与测评, 旨在提升学生计算机配件识别能力、计算机各部件的组装与维护能力及日常故障处理能力。

3) 网络工程与管理训练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与测评, 旨在提升学生从事网络管理岗位所必备的专业职业能力。

4) 网页制作训练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与测评, 旨在提升学生从事网页设计师岗位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5) WEB应用开发训练项目, 旨在提升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结合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 提供一些拓展训练项目, 来有目的训练较好地学生进行特定能力的训练。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方法

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综合运用测试、操作、作品展示、项目设计等评价方式。特别是强调能力评价、个性化评价、创新能力评价。

1.建立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终结性考核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 如课程的期末考核、考试等, 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它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 侧重点是根据学生掌握最终的结果做出成绩评定。过程性考核评价则是在教学过程中, 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 它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教学过程, 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过程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作为我们高职网络专业的教师来说, 只有将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准确而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 从而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校外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多途径考评学生。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评价要结合校内和校外, 采用“五员联动”机制。通过教师、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企业、行业组织五个途径来收集评价信息, 其中以实习企业评价为主。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和辅导员, 从知识掌握程度、思想价值水平进行评定;同学通过共同生活和学习的相互了解进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自评;企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进行评价;行业组织则对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进行评价。最终, 教师根据以上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等关键实践环节, 以顶岗实习单位管理为主, 学校管理为辅。校内指导老师要定期走访学生实习单位, 检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工作笔记、在岗实习总结报告、老师过程指导记录、指导老师评价和企业提供的学生实习鉴定表综合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 实现在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考评和质量监控。

3.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以考试成绩这一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单一指标, 这单一指标不能科学反映学生职业能力, 应在理论考试成绩的基础上, 加入学生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并占该门课程成绩一定的比例,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4.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

除课堂实践教学外, 对学生参加的竞赛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都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成绩。采用校企结合形式对参加岗位实习的学生上岗实习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四.结束语

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评体系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近几届专业学生“三通一专”过关率提高、取得专业水平证和行业资格证比率逐年上升, 学生专业就业率逐年提高等。但学生毕业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是, 职业能力考评体系逻辑不合理、不灵活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的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0]35号文件, 2010.

[2]文小华.全要素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华章2011 (8) :162.

[3]乔晓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职业时空, 2013 (7) :78-80.

体育教师教学成绩考评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体育教师的考评涉及到德、勤、能、绩等方面,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担负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很多工作,其中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是体育教师的两大主要工作,本文试就这两方面谈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考评,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评论,从而探索比较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

一、几种现存考评体制中的情况分析

1.以带队比赛成绩为主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

解读:体育教师一人或几人共同承担一项训练任务,教学成绩以带队参加上级比赛获得的成绩或名次作为教学考评成绩。

案例:甲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考评方案

体育教师教学成绩以市体育比赛为依据。计绩办法按全市每学年举行的各类比赛的名次(如果不止一种比赛,要取平均值,去尾保留整数)分三等,各占全市的1/3。其中,如果取得前1/3的名次,则所有体育教师按实得名次,与相同名次的文化课上课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成绩一致(包括教学成绩奖加分);如果取得中间1/3的名次,则按公式“音体美教师排列名次/所有教学成绩教师总数=比赛所得名次/22(全市22所中学)”来确定名次,然后,与同名次的文化课上课教师教学成绩一致;如果取得后1/3的名次,则按22减去实际取得名次的差,从有教学成绩的最后一名向前确定名次,与该名次的教学成绩一致,例如,某一项比赛取得第18名,属后1/3,则有关教师的教学成绩与倒数第4名的有教学成绩的教师一致。无试比赛(如:截止到7月20日前没来成绩的),参加无考试成绩教师的评议,确定教学成绩。

优点:便于操作,比赛成绩公开透明,按公式计算一目了然,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成绩有说服力。

弊端:体育教师可能一门心思投入到课余训练中,重训练轻教学,只抓十多个人的体育尖子生的业余训练,容易忽略面向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课教学。

2.以民主评议的形式给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打分

解读: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等依据体育教师平日表现、参考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成绩,为体育教师教学成绩打分,给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考评成绩。

案例:乙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考评方案

体育教师教学成绩考核办法:学期末根据其工作情况,参考其他文化课考试学科教师初步排列出的名次,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和教师对体育教师评议给出名次(各占50%),并取文化课考试学科教师前后名次的平均分确定该教师的教学成绩考评得分。

优点:体育教师的工作置于学校领导、其他教师的日常监督、考核之中,便于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

弊端:透明度差,由于其他评议的领导、教师也要参与全校教师的考评,被考评的体育教师即便工作成绩很出色,也很难获得较靠前的名次或较高的分数,评议考评成绩的制度也很容易“埋没”一些教学成绩突出、但没有“人缘”的体育教师,使其遭受打击。

3.以抽测学生体育成绩的方式给体育教师教学成绩打分

解读:学校组织人员对体育教师的任教班级、学生、本学期教学内容进行抽测,以此成绩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

案例:丙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考评方案

在学期初,体艺教研组每位成员向学校教务处上报一份学期教学内容计划表,分单元计划、周计划和课时计划;学期末,学校成立体艺考核组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测。随机抽查学生一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如,七年级的学生本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广播体操,那么考核组就随机抽查七年级部分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完成质量,最后给任教该班体育课的教师打出一个分数,得出的分数即是体育教师这学期的教学成绩考核分数。

优点: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形式的考核,能促使体育教师安心地进行体育课教学,踏踏实实地为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而努力,学生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弊端:随机抽测的偶然性很大,很可能导致一些教学成绩好的体育教师被抽测到所带的体育学困生,而导致滑铁卢,不能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出体育教师真实的教学成绩。

二、体育教学的“非笔试”考核机制

“非笔试”,可以字面理解为学生不需要用笔去写答案的一种考试,是区别于文化课考试学科的一种考核办法。

案例:山东省文登市中小学体育教学非笔试考核制度

1.依据中小学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设置考核项目,包括身体素质考核项目,如,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400米跑等;和运动技能考核项目,如,少年拳第一套、技巧联合动作、篮球变向运球接行进间上篮等。依据教材关于该项评分标准和全市中小学学生的实际制定评分标准和技评标准,考核项目囊括了各年级教材内容。

2.学年初公布考核办法、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学年末,组织考核人员到各校抽测。上述所有规定的项目都列入抽测内容,由学校抽签决定抽测年级、班级、项目(一项身体素质、一项运动技能)。

3.被抽测到的班级由该班体育教师选拔男女生各12名,然后考核人员随机抽测男女各3人,共30人参加体育非笔试考核,当场测试,当场评分。

4.被抽测的30名学生的平均得分即为该校体育非笔试考核成绩,带队参加市级比赛所获成绩列入考核学校的“奖加分”栏目。

5.各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考评也参照上述办法执行。带队比赛所得成绩依据考评细则规定在“奖加分”栏目体现。上课表现、备课、教研、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在考评细则“教学常规”栏目体现。

解读:

1.文登市的体育非笔试考核,抓住了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体育课堂教学,让体育教师安心体育教学工作,带队比赛又列入奖加分,使得体育教师教学、训练两不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考评出好成绩;使得考评立足体育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

2.抽测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全部,督促体育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

3.抽测学生由体育教师自选一部分,考核人员指定一部分,使得抽测成绩基本反映出该班的整体情况。

4.非笔试考核公开、透明度高;简便,容易操作;全面,能反映出体育教师教学的整体情况;激励,能让踏踏实实进行教学的体育教师脱颖而出。

三、对体育教学成绩考评的思考

1.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很多时候体现得很宽泛,也很难量化,但限于现实的考评机制,我们不得不去逐渐尝试一步步量化,只求考评结果能反映出努力工作的成绩优、应付工事的成绩差,毕竟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人都具有不可测的发展性,体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零件,考核人,是不能拿计量机器零件的多少来衡量的。

2.任何一项好的制度离不开严格的执行。山东省文登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制度再好,如果不去认真执行,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非笔试”抽测的办法、测试的标准、执行尺度的统一与否、严格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抽测的结果。因此,认真执行是考核机制里重要的一环。如,测试人员的组成、测试日期的长短等都可能导致测试的误差增大。测试人员的组成,最好是多方,由市局人员、第三方人员(如,兄弟学校的体育教师或校领导)、本校人员(体育教师、校领导、班主任等)共同组成。市教育局、市教研中心的人员负责组织“第三方人员负责测试”本校人员负责监督。抽测时,有第三方人员的参与会极大地保证测试的公正性,且测试结果由三方共同签字生效。

抽测时,全市中小学可以集中在1~3天进行,各校抽调人员调换测试,保证测试的公平性,更有利于互相学习、扩大交流。

3.为防止抽测时出现舞弊行为,抽测时,将对照各校在教育局备案的学生学籍照片、名单一一核实抽测学生的身份,以保证抽测学生身份的真实性,有效杜绝冒名顶替的行为。

4.学生测试态度的正确、积极与否也能左右抽测成绩的差异,因此,测试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测试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测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竟我们抽测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考核体育教师,而是服务于学生,最终指向增强学生的体质。测试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的过程、教育学生的过程,不能为测试而测试。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下一篇:茵陈赤小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