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防范

2024-07-15

企业防范(精选十篇)

企业防范 篇1

(一)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环境较为杂乱无序

内控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等一切与企业相关的组织结构。内控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强化风险意识。从目前来看, 企业领导层对内控建设, 风险评估的意识重视不够, 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出现混乱。主要表现在, 治理结构设计不合理, 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明确, 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 人力资源政策不可靠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不强等。环境的混乱, 就容易直造成企业无法控制经营风险, 进而使风险管理出现问题。

(二) 企业管理层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 随着企业经济往来的国际化, 企业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企业都已经或者希望自己走出去, 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竞争这个大舞台中, 同时, 也有很多国外企业也在积极冲进我国市场, 给国内很多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和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 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 然而, 当前企业的风险管理却仍未被作为一种管理意识常态化。领导层的风险管理意识仍停留在原来的固定模式上,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财务风险管理。

(三)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与领导层面的风险偏好意识是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因素。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尤其是企业内控体系是否完善以及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的大小和程度。企业应当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对固有风险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剩余风险。根据分析结果, 结合风险承受度, 权衡风险与收益, 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二、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防范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 塑造企业文化, 培养企业员工风险识别意识

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 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 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 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增加他们风险意识感, 告知他们可能在经营中会遇到的各类风险, 在遇到风险时要灵活操作, 沉着应对。企业职工只有具备了的风险意识, 有了感觉, 才能保证其具有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从而企业从大局出发, 及时、灵活的应对企业的各种风险, 保证企业经营正常运转。

(二) 细化企业内控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领导层应该领导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内控环境, 要将企业的各种制度尽量细化, 如企业的治理结构设置要完善, 机构权责分明, 内部审计机构要独立运行, 人力资源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现代管理理念, 通过建设良好内部控制环境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内控对企业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 逐步改善企业风险评估应对机制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确立风险目标, 风险是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关联。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需要有关人员及时对企业经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机制。其次, 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细化。目的是以方便企业日后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出于这些原因, 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风险因素划分方法, 将各种风险进行分类识别, 再通过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找出企业的潜在风险。

(四)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与沟通

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 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 确保信息及时沟通, 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重要数据输入前和处理输出后进行逻辑验证、总量对比以及结构分析等方式, 及时地验证所得到的信息是否符合发展实际。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要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 以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并将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企业、业务环节之间, 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使企业内控工作朝着更加时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雯.浅谈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经贸, 2011.12[1]尹雯.浅谈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经贸, 2011.12

防范企业风险 篇2

财务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建筑企业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该体系可以包括付现能力分析、变现能力分析、现金流量预测分析等关键指标。付现能力分析通过对建筑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变现能力分析对速动资产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特别处理。在编制近期现金流量预测表的基础上,现金流量预测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对近期应支付债务进行排队,以进一步确定支付的缓急程度。

2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建筑企业资金运行效益,保证建筑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建筑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必要措施。对于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建筑企业需要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改变目前资金结算和收付分散的局面,变零星的资金沉淀为整体积集。通过规模运作,加强资金调度,降低建筑企业整体资金成本。在资金管理上,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的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划拨管理、借还款管理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规范资金业务流程,实现资金的预算控制、日常业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支付风险控制。

3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建筑企业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是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实现建筑企业资产经营,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建筑企业需要定时进行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同时根据建筑企业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此外,建筑企业要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沉淀资金。最后,建筑企业内部可以成立存量资产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加强监管盘活行为,防止盘活过程中发生不当行为。

4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筹资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债务筹资风险;财务预警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转移

一直以来,债务筹资风险都是困扰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据分析,引发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其经营上的失误,而是对筹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不利所致。因此,研究债务筹资风险,管理与控制债务筹资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债务筹资风险的界定

作为企业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筹资风险包括债务筹资风险和股权筹资风险。前者是指因企业的举债经营而导致偿债能力的丧失或企业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及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后者是指发行股票筹资时,由于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筹资成本等原因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基于债务筹资风险为筹资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其进行着重论述。

二、债务筹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影响债务筹资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1.内部因素

⑴债务规模的大小。债务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债务筹资风险程度就越大。

⑵债务期限结构。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拥有的长短期负债的相对比重。债务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将会增加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

⑶负债利率。债务利率的高低,利率的固定与浮动,都会影响债务筹资风险。

2.外部因素

⑴经营风险。企业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这样就会导致企业陷入筹资风险。

⑵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

⑶或有风险。或有风险是指企业存在贴现、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负债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债务筹资风险的防范

(一)设计财务预警指标

为了能简单通俗的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一般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预测可能会发生的财务危机。在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能反映公司流动性、结构性、效率性、盈利性和成长性的5大类财务预警指标作为财务预警分析的主体,通过这些指标能较为有效的测量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债务筹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只要举债经营就会存在财务风险,因此,因债务经营引起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真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风险:

1.合理的债务筹资期限结构

企业债务筹资的渠道很多,按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两类。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务对企业债务筹资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企业债务筹资的期限结构有以下几种:

⑴保守型债务筹资结构

这种类型的债务筹资结构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并不多见。企业主要使用长期债务来筹集资金,流动负债很少或几乎没有,用长期债务满足企业短期资金的需要,投资者投入资金来满足长期资金需要。

⑵稳健型债务筹资结构

这种类型债务筹资结构在企业中比较常见。企业采用该种筹资方式会保持一个良好的财务信用,这样短期偿债能力就相对较强,以至于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不会很高。

(3)风险型债务筹资结构

该种债务筹资结构给企业带来的债务筹资风险是比较明显。在该种结构下,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极大,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

2. 合理安排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比例

企业融入的债务资金,都要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和利息,企业会不断地需要有一定量的现金流出,债务比率越高,企业偿债的风险也就越大。为了控制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应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以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为寻找到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确定企业债务筹资的规模

确定企业债务筹资规模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财务杠杆作用。②财务危机成本。

⑵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选择

在筹资方式选择中,企业可采用资本成本比较法和无差别点法进行分析。

①资本成本比较法;②每股利润分析法。

3.合理控制资本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大小

到期债务能否得到偿还是建立在投资的未来收益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讲,只有投资的未来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债务筹资才是安全的。债务资本成本的大小受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和不同债务筹资方式等的制约。所以在筹资时应将各种方案的债务资本成本加以比较,以资本成本最低者为优。企业筹集来的资金应主要投放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将资金投放到最优的建设项目上;②将资金用在高效的产品上。

4.合理控制债务增长率与收益增长率的增长速度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使收益增长率的增长速度超过债务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很明显,如果债务增长过大就会压制企业,甚至使企业窒息而死,而收益增长过小企业也没有立足之地,并且债务增长率绝对不能在长时期内大于收益增长率,如果那样后果只能是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地。

5. 债务筹资保险

债务筹资保险,即采用保险、担保等方法将部分风险转嫁的做法,保证企业的安全性。

(三)债务筹资风险的转移

1.使用新型的金融产品

使用新型金融产品就是创造一种新型证券,使其风险更低或将风险从一类投资者转移到另一类对风险不是很敏感的投资者,以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从而降低资本成本。这些证券主要有: ⑴可赎回债券;⑵可退还债券;⑶浮息债券;⑷指数债券;⑸可转换债券。

2.降低筹资成本费用

如果证券发行的交易成本越低,企业收到的发行债券的净收入就越高。所以企业可以设计一种承销费用较低的新证券,以降低筹资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这一实际问题。企业只有广泛开展债务筹资风险管理工作,做好债务筹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使企业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更加有效,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安全的生存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王禹.华润创业:《零成本筹资》[J].载《证券时报》,2003年版:13

[2]宗秀松. 《浅议企业筹资风险管理》[J].载《会计之友》,2004年版:11

[3]傅元略. 《财务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9

[4]王宁. 《企业筹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5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3~84

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 篇4

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在现代公司的管理制度下, 内控制度不仅要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 会计资料的可靠与准确, 还要帮助企业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还是只停留在保证企业资金安全以及会计资料的完整上面, 并没有涉及到加强对企业风险防范的一面, 无法有效实现企业内控制度的职能。

▶▶二、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缺陷

1.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完善

由于内控内容的不完善, 故企业的监督没有执行到位, 企业普遍地存在内控经验缺乏的现象。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是停留在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 并没有进行实践, 加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长期不重视等因素, 企业已经习惯了粗放式管理, 内控制度明显出现弱化。长期以来, 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管理也并不重视, 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也停留在自由放任的阶段, 企业风险的预防一直是处于薄弱状态。

2.内部控制的内容的涉及面过少

现代很多的企业都是只注重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 却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事实上企业的风险不仅仅是来自于财务管理上的风险, 其他的一些风险, 比如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 如果忽视这些风险, 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都有可能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3.企业对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强

在现代市场经济状况下, 风险管理仍未被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融进我国的企业管理当中, 很多企业对风险的控制理念依旧不强, 主要表现在: (一) 以事后控制为主, 忽视事前控制。企业往往要在出现事故之后再采取措施进行挽救, 而没有意识到事后补救的成本远远超过事前预防的成本。 (二) 企业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仍旧不高, 对风险的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三) 我国很多的经营者还没有走出经济计划的传统局限, 对风险意识重视不够, 而经营者对风险的态度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是有直接影响的。 (四) 在进行经营活动时, 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很少去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对风险没有采取有效的管控机制, 以至于由于对风险的防范不到位, 导致最后的负债累累, 举步维艰, 甚至于最后破产。

4.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目前很多企业的法人结构很不规范, 比如, 董事会与经理层的人员职位重叠, 权债混淆;关键人员将物控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于一身, 法人的权利分配、制衡与约束的结构受损, 董事会和监事会已经形同虚设了。这样不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会直接影响内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而对风险的防范也因此受到影响。

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但是, 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是只是对财务机构进行监督, 并没有对可能导致企业的发生的风险进行审查与监控, 导致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没有到发挥。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独立性很差, 缺乏评价的体系, 对于企业内部制度执行的好坏缺科学的监督, 无法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同时, 一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对企业的审核制度无法进行很好的贯彻与执行, 企业的内控制度难以得到发挥, 管理的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

▶▶三、对完善内控制度, 防范企业风险的建议

1.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

企业要想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 必须要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为保障。主要内容有:董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职工管理制度以及内控监管制度等, 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对企业领导层和员工, 都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各种经济事项要经过相关的授权批准与验证、复核;对企业的资产, 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盘点、记录与核对;在重大项目的投资事项上, 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 要进行层层的审批;对于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的记录, 一定要做到日清月结等。通过对企业内部各方面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

2.加强对企业内控环境的关注度

企业之所以内控的涉及面较小, 是因为企业没有设立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管理层应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 要将企业的内控制度尽量予以完善。管理层还应该不断提高防范企业风险的管理意识, 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管理, 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 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管理职责, 充分发挥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 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等, 以通过设立良好内控环境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对企业风险防范的作用。

3.加强管理阶层的风险管理理念

对于解决企业管理层内控问题的关键, 主要在于解决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之间的制衡关系。要解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驾凌于传统内控制度之上, 因“一人独大”的局面而带来的风险。要利用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之间的制衡关系来解决这个风险, 要将企业的经营层与治理层的内控相结合, 以此来实现对企业的全面控制。

4.规范法人的治理结构

规范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内控制度得以完善, 风险得以防范的前提。要将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行使权限纳入企业内控制度的监控范围, 要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以及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予以明确;对于管理层的决策程序, 要求科学、规范;要规范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机制, 就要就要落实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公司财务的监督, 要使会计的建立和实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要使公司决策权、执行权、治理权和监督权得到合理的协调, 最大限度地让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得以规范化。

5.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对审计控制质量以及内控制度的认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有个充分的了解;要给予审计部门一个独立的空间, 要让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它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审计制度的制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应该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给予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要确保既定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 建立的执行标准得到落实, 资源的配置以及公司的经营目的已达到;要通过加强内部的审计与监督, 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防范与解决企业的经营风险,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作用;审计人员在观念上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业务技能, 同时要不断地提升道德素质的修养, 帮助企业更好地完善内控制度, 有效地对企业的风险进行防范,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之, 企业经营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控制度, 因为, 只有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 使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这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邓文彬.冠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2]杨慧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9;13

[3]陈吉娟.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0

[4]姜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07

企业如何防范判决执行风险 篇5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

专业企业法律顾问胡律师认为,企业作为当事人在执行方面面临着以下法律风险:

1.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时,如被申请人没有财产或没有足够财产可供执行的,申请人将承担财产权益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的风险。

2.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在申请执行时,如申请人不能提供被执行人准确下落或被执行人财产的确切线萦,将承担执行不能或执行被中止的风险。

3.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如果被执行人不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相应义务,将承担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延迟履行金、被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但有些企业签订合同后并不关注对方经营状况的变化和实际履约情况,自己履行了义务却因对方亏损、破产或转移财产而无法收回投资,这样的案件并不罕见。当原告胜诉后申请执行时,或者是找不到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资不低债,出现无法执行的情况,使原告遭受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4.被执行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在实践中,有的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故意不行使其已到期的债权,债权人无法得到清偿,从而遭受损失。

为防止“嬴了官司输了钱”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企业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合理的执行的渠道。从司法实践看,执行前自行和解极易出现问题,执行人如要和解,也应在法院执行庭主持下进行。

2.向法院提起财产保全。当事人不作诉讼保全,胜诉后将承担无财产执行的风险。如债权人发现债务人有转移、挥霍或隐匿其财产的动机或事实,并且这将会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债权人就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从而防止债务人转移、挥霍或隐匿其财产,为债权人进一步实现权利创造条件。

3.注意执行申请期限。,执行前和解协议的履行期应控制在法定申请执行期限之内。

4,以书面方式订立和解协议。如确有必要订立和解协议,执行申请人必须采取书面形式订立。

5.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的权利,而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危害时,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一种权利。

上海律师胡燕来,二十年只做法律,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擅长领域企业法律顾问、劳动纠纷律师和贪污罪、受贿罪辩护,手机***,邮箱hulvshi119@163.com。担任法律顾问收费http://contents/5/782.shtml

企业如何防范贸易风险 篇6

关键词:企业;防范;贸易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失去了国、内外市场分割带来的保护,必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大大改变了企业面临的市场政策、市场规律。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对国际贸易规则不太了解,再加上原有贸易思维惯性的影响,往往在扩张中加大融资力度,使得大额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那么,企业如何防范贸易风险呢?

一、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

(一)信贷风险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弱点,难以获得信用机构的支持,同时在出口贸易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也处在劣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我国企业来说,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出口贸易。做出口贸易必会加剧扩大,大额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只要管理得当就会给大额贸易带来好处。因此只要企业有支付能力,可以将出口信用评估与出口信用托收业务分包出去,也即是说可以从与专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中获益。不管什么情况下,企业进行大额贸易,必须提高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尽可能提高对方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从而明确信用等级,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风险管理机构。

(二)贷款风险

对企业来说,大额贸易必会涉及到贷款问题,尤其是大额国际贸易更应该防范贷款风险。在国际贸易中,贷款收付主要有先结后出、先出后结、托收和信用证支付等四种方式。前两种方式明显有利于一方而有损另一方,一般情况下贸易双方不采用。托收支付中,企业应注意一些风险:银行有权利拒绝出口商的要求;即使银行承诺,也仅仅是出口商的代理人,不能保证如期收妥货款;银行只时按照出口商递交的申请表格上的指示办事,不需要进一步代为审查单据内容;如果买房拒绝付款,代收银行不负处理的责任。对进口商来说,采用信用证支付方法时,应该了解银行只时负责处理单据,没有责任处理单据项下的货物,只注重单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的内容规定,没有必要深入了解货物是否和单据相符。因此采用信用证付款方式时要注意考查开证行的资信状况。企业应了解贷款风险,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贸易风险。

(三)合同风险

企业大额贸易中都会有贸易合同,特别是国际大额贸易一般采用FOB贸易合同,这种合同具有一些优势:只适用于全程水上运输方式;进口商安排货物运输,支付运费;货物装运后一切风险由进口商承担;出口商不用为货物投保运输中的风险,由进口商决定是否投保。对海上货物运输一般有租船运输和班轮运输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贸易双方一般都是通过货运代理办理租船订舱。与此同时,合同风险也是普遍存在的,如物权控制风险。货运代理多属于中介,主要是以揽货为主的,本身不是真正的承运人,所以比较难以控制物权。企业大额贸易都会涉及到合同问题,合同条款模糊或者有利于莫一方,都会使对方面临风险。

(四)汇率风险

企业大额贸易中会面临汇率风险,因为现在很多国家实行的都是浮动汇率制,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货币的汇率也会上浮或者下浮。一般来说,大额贸易的交货期限比较长,所以从订货到履行合同,往往需要一个周期,在这期间可能货币比值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会对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产生较大影响。在实际贸易中,为了达成交易,有时候不得不采用对自己不利的货币时,为了减少外汇风险,可以根据该货币可能的变动幅度,上调或者降低进口价格。同时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订立外汇保值条款,这样能将价格变动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

二、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精心选择贸易对象

大额贸易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选择好交易对象,严格调查交易对象的资信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有效帮助企业规避贸易中的风险。资信调查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真实状况,就是说要摸清对方底细。如查验对方企业的营业执照的正本与副本,调查对方信用的真实性,可以从公开的信息如媒体发布的企业形象介绍,工商注册资料、税务登记资料等方面了解企业效益、规模等,分辨清楚其主体资格。

(二)利用技术手段转移风险

大额贸易中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转移有关的贸易风险,这样虽然会有所损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总的来说技术转移风险是必要的。尤其是国际大额贸易中,转移风险的途径是多样的,我国贸易主体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合理的转移技术手段规避风险,如运用贸易信用保险、投保货物运输保险等,这些技术手段能有效帮助企业转移大额贸易中的风险。

(三)合理使用贸易结算方法

大额贸易中,会面临货币结算问题,会使用物流与资金流。但是国际大额贸易中会涉及到不同的货币结算问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因此要选择合理的贸易结算方法进行贸易结算,应选择能同时满足双方需要的安全结算方式,这样的结算才是最佳的,主要包括汇付、托付、信用证支付等,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从而降低贸易风险。

(四)提高贸易产品质量

对企业来说,应提高贸易产品质量,这样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当今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不是简单的靠价格取胜的,更多的要靠产品质量与服务取胜。所以企业大额贸易中,一定要谨记只有提高产品质量,从粗放型的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型的经济模式,不断依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才能为企业赢取更多的机会,从而规避各种贸易风险。

(五)按照贸易管理严格操作

企业大额贸易中要严格按照贸易管理规范操作,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按照国际通则、规则来调整贸易战略,签订合同、办理结算时要按照这些惯例进行。同时要认识到贸易风险的复杂性,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做好合同管理,多方面协调贸易合作,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总之,企业应认识到贸易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只有树立贸易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才能有效规避企业贸易风险,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楼杨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08) .

[2]李梦媛.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及防范[J].时代金融,2011(18).

企业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篇7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市场形势分析得不准确,或对行业未来发展状况不了解,或因为企业管理者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失误,导致企业投入市场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盈利减少,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在实施投资时,相关人员必须要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一)宏观经济形势下的风险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就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会使得投资企业的投资到期或中途出售,企业获得的现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如果决定进行投资,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对现金的购买力及对投资的影响。

(二)利率风险

受国家金融政策、宏观财税政策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利率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借贷利息额、投资分配额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银行利率下降时,企业投资报酬率上升;当银行利率上升时,企业投资报酬率下降,从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

(三)企业自身决策及管理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实施投资之前,如果事先没有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技术经济论证,没有对投资企业的收益进行严格的预测评价,而导致做出的投资决策错误,这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在实施投资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各种管理环节的不科学或管理不到位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意外事故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风险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着的并且不是企业能够完全控制的,企业对有些因素是无能为力的,这些因素对于所有投资企业造成一致性的影响。不可控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如暴风雨、洪水、雷电、地震、龙卷风等以及房价的波动、政府政策法规的改变、经济萧条、战争、国际关系的变动、甚至领导人的更迭等等,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投资风险的预测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经济活动,它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使企业投资者遭受风险而导致损失乃至破产的可能性。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投资项目在其投资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总是结伴而行的,而且收益与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则收益越大,风险越小则收益越小。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或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其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信息。

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收集与风险预测分析有关或所需要的资料信息,以保证风险预测分析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能否全面、正确的收集有关风险的资料信息,直接影响到风险预测分析的结果。

(二)进行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要使投资项目的目标、战略、战术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目标的手段和资源得以明确,以确定投资项目及其环境的变数。风险估计还要明确投资项目的前提和假设,以便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预测分析工作。

(三)实施风险评价。

投资项目风险评价是在进行风险估计并预测出风险大小后进行的,此项工作是与采取何种风险处理方法密切相关的。实施风险评价首先要进行风险费用分析,进而做出风险处理决策。

(四)进行风险识别。

即根据企业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投资项目风险识别的任务是将投资项目面临的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逐个列举出来,最重要的是对风险进行辨认。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辨认风险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风险源”而不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来对投资项目风险进行归纳和分类,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信息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投资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投资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主观的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或管理者的经验判断。

三、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一)注重对企业的收入结构分析

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和非主营业务收入两部分。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往往只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不太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和非主营业务收入的各自比例是否合理。根据财务制度的要求,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及相关的合同、重要的单据都必须妥善保管并登记,并且要分类反映在损益表上,对于其他的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相对来说,企业利润构成分析并不复杂,只要仔细阅读相关信息和资料,结合其它方面的信息是可以做出判断的。另外,投资者要注意分析被投资企业是否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及结构进行了详尽的披露,是否及时核销了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并可对照同行业同规模企业分析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与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结合经营性净现金流做出判断。

(二)重点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

资产的内在价值是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是近代理财学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在投资决策中,相比而言,投资者对现金流量的关注要多于对利润的关注。理由是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确定的,而现金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确定的,一般说来,企业对于现金流量只能如实反映,而对于利润的操控空间则比较大。因此,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投资者把对现金流量的研究放在重点位置,而把利润放在次要的地位。通过对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对比分析,可以真实的判断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加强决策分析、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进行投资之前,首先应充分认识所要投资的项目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明确了解企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提高对风险认识的客观性和预见性,提高管理水平,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力求避免风险或使风险降到最低。在实施投资的过程中,要深入、广泛的搜集相关资料与信息,掌握准确、可靠的情报,并对投资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以保证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把握好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谨慎进行投资对象的选择

既然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关系的,那么企业就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和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上,使企业资金得到优化配置。同时要坚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此外,还要制定科学的企业资金投放计划,综合考虑企业资金的投放时间,合理安排企业资金的投入量,适时、适度投资。同时,在投资项目资金能够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要严防超支、挪用资金或扩大规模等问题的发生。加强对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够提高资金的收益率,以便最终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

略论企业风险及防范 篇8

1 潜在风险的成因和现状

由于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招投标管理的不完善性导致了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时出现了:压价投标、降低费率、串标、卖标、围标等现象, 有的甚至为了承揽到工程业务, 不惜重金进行请客送礼, 挂靠施工单位的情况, 从而给日后的企业经营埋下隐患, 也正因为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着上述现象, 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存在以下现状: (1) 合同评审不严格, 有的甚至不进行合同评审, 使得许多业主有文字可钻, 做文字游戏, 订霸王条款等, 给日后的诉讼留下隐患; (2) 应为过渡的压价, 导致进场施工后连接不断地出现亏损现象, 进而导致偷工减料、赊销材料、拖欠民工工资等; (3) 由于挂靠现象增多, 企业不利于人员管理, 也使得许多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因无法经营而逃之夭夭, 将一屁股债务丢给施工企业; (4) 管理混乱, 由于施工企业为争得业务, 不断地接受挂靠, 且对新进入的项目经理和承包人缺乏了解, 导致人员成差不齐, 很难进行规范管理, 甚至有的项目经理认为只要我不欠公司管理费, 其他的都应该自己说了算, 根本没有组织纪律观念; (5) 管事婆婆多, 给项目部带来承重的负担。凡是只要有一点点管到项目部的部门, 就三天两天以各种借口找项目部请客、请玩, 而实实在在的帮助解决问题的部门却一个也没有, 相互推诿, 直到出现问题了, 各个部门都来追究; (6) 档案管理工作滞后, 资料证据收集不足, 使得施工企业在诉讼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例如施工过程中, 为讨好业主, 多数施工企业会凭业主口头通知增加合同外工程量, 并碍于面子没有及时办理相关签证, 导致施工结算时业主方不认账。也正因为许多项目经理没有重视证据收集, 使得在诉讼过程中吃亏, 形成了业主、材料商、民工诉企业时屡屡胜诉, 且马上被法院执行, 而企业要追诉责任人时却十分艰难。以我说在的企业2008年的诉讼案为例:起诉企业的案件和企业追诉的案件的比例为8比7, 而在执行中的比例为8比1,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凡是种种, 使得施工企业常常处于无奈的被动之中。仅民工工资问题为例, 当业主方拖欠工程款时, 没有一个部门过问, 当施工企业因业主方拖欠工程款而导致付不出民工工资时, 各部门都来过问, 并追究施工企业的责任。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要承担工程质量风险, 而且还要承担来自于资金、信誉及管理方面的风险。

2 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措施与建议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上述风险及隐患, 因此, 作为企业的经营部门、法务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企管部门都应该认真履行职责, 认真做好防范工作, 在承接工程项目前应该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认真组织各部门进行合同评审, 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认真考察项目经理及项目承包人的情况, 了解他的综合实力及管理能力等, 从而使企业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的限度。不要因为为了承接工程业务而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 也不能因留面子将应该办理的签证、担保和索赔手续而没有办理, 应该在履行过程中留下各种证据而不留, 从而给自己和企业留下隐患, 同时, 我们每个项目经理在接项目前或在施工过程中, 都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首先是控制风险, 避免风险, 转移风险, 这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有效的办法。为此, 我们一是要熟悉和掌握工程施工前后的有关法律法规, 涉及施工中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工程承包发包双方利益的法定依据。建筑企业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 才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并及时正确地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二是要全面研究和分析招投标文件, 正确理解招投标文件和业主意图及要求, 详细审查图纸, 复核工程量, 减少签合同时的风险。三是要签订一个完整的施工合同同时, 一定要组织总工部, 经营部门、质安部门、财务部门、办公室及企业管理部门对合同的相关条款、会议纪要、招标文件、招标誉疑及相关的补充条款及规定进行评审, 及时修正不合理或霸王条款, 对合同条款要拾遗补缺, 尽量完善, 防止不必要风险存在。四是要随时掌握当地市场价格的动态, 报价要准确合理, 考虑要全面, 特别是可调价格要随时掌握市场价格要素, 及时调整合同价格。五是加强整个工程中的履约管理, 分析不可避免的风险, 不能透彻地分析出风险, 就不可能对风险有充分地准备, 很难有效地控制, 特别是对一些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要有程序进行强化合同分析, 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其次是要树立“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我们现代建筑市场可划分为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多方面来决定最佳投资结构,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总思路下, 谋求权益资本回收率最大化。我们作为承包人, 对一个工程项目应当利润综合分析, 慎重决策, 不能盲目的承接, 对一些独立承担过多风险, 又违反利益原则的工程要坚决不谈不接。再次就是要从自身找问题和风险。出问题, 出风险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明知有问题不解决、不上报, 并要在第一时间将问题处理在明芽或刚发生的状态, 千万不能拖延时间。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部门与部门的对口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潜在的风险。及时组织合同评审评价,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预防潜在风险。同时, 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好相关的资料, 包括工程合同、预决算、内部文件、会议纪录、会计报表、账册、凭证等, 对相关的事项要如实反映, 把问题与风险处理在萌芽之中。但对一些信誉度低、“玩空手道”的业主, 恶意拖欠工程款的业主, 我们要果断地在有效时内诉诸法律解决。

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能忘记以往由于管理不到位、防范不到位而给我们带来的血的教训, 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相信只要我们上下一条心, 对出现的风险及时研究对策, 及时采取措施, 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经验, 做到采取用合法、合理、合情并举的解决方式去加以解决, 那么, 我们企业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险, 都能将风险化解或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摘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 如何去预防这些潜在的风险是企业经营者应该好好去研究的问题, 本文讨论了风险防范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来研讨这个问题更显得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5.

[2]吴金星.如何进行风险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 篇9

分析筹资风险来源的目的是要在弄清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 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防范, 确保企业理财的安全性。总的来说,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

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 企业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 这样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1.2 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负债经营的企业, 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

1.3 资本结构

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例确定是否适当, 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1.4 利率变动

当国家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 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 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 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 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 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1.5 汇率变动

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资金, 就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当借入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 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入时的价值。

2 企业筹资渠道及风险分析

2.1 我国企业的筹资渠道

筹资渠道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来源。按资金权益性质的不同, 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 可以区分为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

对于负债资金而言, 筹资风险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权益资金而言, 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 它是属于企业的自有资本, 这部分筹入资金的风险, 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正是由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 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 增加筹资难度, 造成资金成本上升[9]。

2.2 权益资本筹资的风险分析

权益资本, 即自有资金或自有资本, 是指企业依法筹集并长期拥有、自主调配运用的资金, 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即借入资金后的余额。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权益资本的所有者不能使用这部分资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而直接使用这部分资金的是企业及其经营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最重要的权益筹资方式是发行股票筹资, 下面仅就股票筹资的风险进行分析[2]。

股票筹资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用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自有资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普通股筹资和优先股筹资两类。

2.3 负债资本筹资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指日可待, 金融业也己进一步开放, 外国金融机构纷纷进入, 带来了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和新型金融工具。使得我国企业负债资本筹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资之外, 其他企业也能获得更方便、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 满足企业理财活动的需要[3]。

企业负债资本筹资风险的形成既有举债本身因素的作用, 也有举债之外因素的作用。

2.3.1 负债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 负债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

2) 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相同的条件下, 负债的利息率越高, 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 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3) 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

2.3.2 负债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

2) 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16]。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

3 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

3.1 企业筹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负债筹资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带来财务杠杆利益, 又能引起筹资风险。它的风险形式主要表现在:

1) 企业负债过多, 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资产负债率上升到超过一定限度时, 企业便开始“资不抵债”。这时, 投资者冒着很大的风险进行投资会出现两种后果:若投资能带来较高的风险回报, 企业则能正常运作;若投资得不到相应的风险报酬, 企业则会收益下降, 甚至亏损、破产倒闭[4]。

2) 企业负债过多, 可能面临高利息的风险。当企业借入资金的资金成本率高于投资收益率时, 较高的借款利息将降低企业收益。

3) 企业负债过多, 可能面临经营风险。企业筹资风险寓于投资项目的经营风险中。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

3.2 企业筹资风险的预测方法

筹资风险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预测。 (1) 期望自有资金收益率法。 (2) 财务杠杆系数法。

3.3 防范筹资风险的现实意义

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筹资风险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对筹资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 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 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 防范筹资风险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2) 防范筹资风险有利于企业全面、经济和有效控制风险; (3) 防范筹资风险有利于稳定企业财务活动, 加速资金周转, 实现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盈利性。

3.4 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1) 遵循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正确认识和评价筹资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追求收益, 勇于承担风险并善于分散风险, 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5]。

2) 加强筹资风险管理, 努力化解筹资风险。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 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利杠杆。但是, 如果运用不当, 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 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 必须要有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 (2) 保持负债合理的负债结构; (3) 增强筹资方式的可转换性,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3)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优化宏观风险控制环境。构建高效的财务风险机制,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是有效防范筹资风险的重要举措。在筹资活动之后, 以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并用来指导未来的筹资风险管理行为。

4 结语

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10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 有来自外部的因法律法规因素而引发的法律风险, 也有来自企业内部因其内部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法律风险, 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使企业减少经济损失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 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众多风险, 主要有自然风险, 如企业的投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社会风险, 如政治环境的变化、新的政策的出台给既有的企业投资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 如企业在设立中隐名出资的法律风险、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当事人一方违约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在与内部员工的劳动争议中产生的法律风险, 等等。可见, 企业法律风险虽然是一种可能性, 但却存在于企业生命的各个阶段。

(二) 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与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相比, 企业法律风险有如下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具有普遍性。自然风险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期在特定领域存在的风险, 社会风险是因政治、政策的变化导致的特定领域的风险, 都不具有普遍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从设立到商品生产、市场营销, 再到企业对人、财、物的管理, 再到企业的纠纷处理、破产清算等各个阶段。

2.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可预期性。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都是不可预期的。企业法律风险则是由于违反法律法规或因法律因素而发生, 具有可预期性。

3.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可控制性。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都因其自身原因具有不可控制性。企业法律风险是因法律中已明确规定了企业的不合法的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如果企业事前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即可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即使在事中或事后不能消除法律风险, 若采取恰当措施, 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损失。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及因素

在理论界, 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有很多种,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将企业法律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按照法律风险发生原因与企业的关系划分为直接法律风险和间接法律风险;按照法律风险产生与人意识行为的关系划分为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 主观类法律风险还可以细分为作为的法律风险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 (1) 目前, 最常见的是根据引发法律风险因素来源可将企业法律风险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

企业外部法律风险是因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引发的法律风险。法律具有滞后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地制定并出台新的适合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从而使旧的落后的法律法规被废止, 遵从旧法也就有可能违反新法。除了法律因素, 市场竞争对手、合同相对人的行为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竞争对手往往会因一些企业规模较小、法律意识淡薄对其进行打压, 合同相对人也因不遵守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导致一些违约、欺诈行为, 最终使企业遭受利益损失。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因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经营决策等引发的法律风险。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包括企业与内部职工因劳动争议引发的法律风险, 如企业对内部职工从招聘、录用到工资协议、工伤保险待遇再到解除合同、发放经济补偿金等各个阶段的争议引发的法律风险, 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备导致的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存续的始终,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防范不善则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笔者认为,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培养和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 要强化企业内部领导层的法律风险意识, 使其在思想上要使高度重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其次, 要提高管理层的法律风险意识, 使其依法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 使企业能够高速运转。再次, 要培养企业员工的法制观念, 如果每个员工都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都能识别和防范法律风险, 那么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要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一方面要加大法律培训, 通过请律师等专门的法律工作人员到企业内部为企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讲座, 使其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 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 另一方面要塑造企业的法律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法律文化不仅包括制度层面的如法律法规等上层建筑, 而且包括观念上的法律认知、法律心理、法律意识等内容, 应将其法律文化整合到企业文化中, 通过培养企业法律文化的提高企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二) 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机制

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每个阶段企业法律风险都可能是不同的。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之前要对每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可以通过以往的实际案例,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发生法律风险的原因、类型、可能性等进行厘清, 综合分析, 进而对法律风险的损失范围、损害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据此制定出可行性方案或补救方案, 从而防范或者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三) 设立专业性的法律风险防范机构

法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要防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 设立专业性的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尤为重要。一种是将企业法律风险服务外包给一些专业性质的法律事务机构, 如律师事务所,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其较为灵活, 但因其具有临时性, 费用较高;另一种是在企业内部设立法务部, 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法律顾问既可以在风险发生后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为企业业务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把关、对企业的合同进行审查等等, 故重视企业法务人员, 确立企业法律部门的地位是设立专业性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的关键。

(四)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制度是对企业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也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包括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 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同时要加强企业员工对此些制度的了解与学习, 使其指引和规范员工的行为, 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总之, 企业法律风险作为一种商业风险, 密切联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当前市场经济逐步法治化的背景下,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应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使其在思想层面上提高认识, 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识别、评估法律风险, 确定应对法律风险的策略, 设立专业性的法律风险防范机构, 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把关,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让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制度指引和规范企业的行为, 以此来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昕.浅析新时期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2]马艳丽.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研究[J].技术与管理创新, 2014 (1) .

[3]叶铭芬.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学报, 2010 (2) .

[4]孙彪.浅析企业法津风险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09 (3) .

上一篇:电视剧下一篇:荣昌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