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2024-08-0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精选十篇)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篇1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概况

(一)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定义。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 基于农户的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是农信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 农户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 加上客户一证通、信用一证通等服务手段的创新, 简化了农户的贷款手续, 有利于拓展农村信贷市场, 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 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二)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试点的初期阶段 (1994年初至1996年10月) , 这一阶段的小额信贷实验项目主要以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为模版, 探索通过小额信贷途径解决信贷扶贫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二是试点的扩展阶段 (1996年10月至2000年初) , 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肯定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1999年7月人民银行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小额信贷开始推广到广大农村信用社。三是全面试行并推广阶段 (2000年至今) , 在这一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文以指导和规范农户小额信贷, 其中2001年12月印发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要求信用社“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方便农户借贷”等;2002年4月, 人民银行再次发文, 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和改进支农服务工作”, 这次文件的颁布, 不仅从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合法性, 而且表明了小额信贷今后发展的重心在农村信用社。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小额贷款业务认识不足。

一方面, 由于对小额信贷的思想认识不够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不少农村信用社热衷于发放大额贷款, 以从中得到实惠, 而发放小额信贷牵涉到千家万户,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获利较少, 因此, 对其表现冷淡;另一方面, 部分信用社工作简单化, 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而放松贷款审核发放程序, 使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持久。

(二) 客户风险较大。

小额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 在农业地区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目前, 农业存在靠天吃饭的状况, 农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极易遭受且无法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突然打击, 一旦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 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继而形成经济损失, 而这些损失将不可避免地转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

(三) 贷款农户信用状况评估不实, 存在违规放贷现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资信等级评定为依据的。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 而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少, 在评定农户信用等级过程中, 不是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再者, 由于有的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专业水准偏低, 评估工作中“人情”的成分较大, 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 使得一些信誉不好的农户加入到信用户的行列, 使信用贷款的信用基础“先天不良”。

(四) 部分小额信贷违规使用。由于当前县域扶农资金供

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些中小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为了获得资金千方百计打小额贷款的主意。小额农贷程序简单, 手续便利, 设防较差, 部分人员把小额农贷当成融资渠道, 发动亲朋好友, 左邻右舍到信用社办理小额农贷, 然后再向农户支付利差, 把“小额农贷”变成“高利贷”。

(五) 贷后管理风险较大。

小额农贷主要以农户为主, 农民主要以传统耕种为主, 贷款需求本身甚少, 但有些人把小额农贷当成政府救济, 不管自身是否实际需要, 看别人借自己也借, 别人不还自己也不还。当前, 农村人口流动性大, 迁徙频繁, 有些农户把信用社资金当赌注, 胜则荣, 败则躲, 有的举家外出, 常年不回, 使有些小额农贷诉讼时效难保。起诉又要讲求诉讼成本, 许多起诉仅是为保时效, 根本无财产可执行, 有财产也难以结案。

(六) 小额信贷展期比重过大。

一是期限制定不合理。部分农业项目所需贷款的周期长, 如林果、养殖、加工业生产周期长达3—5年, 而信用社一般将贷款期限定为一年或更短, 这种情况使农户确实没有能力及时还清贷款, 不得已而倒约换据。二是信用社催收力度不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 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少, 对贷款的清收不及时, 常常予以展期。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金融资源稀少是小额贷款违规使用的内在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集约化经营, 其分支机构从县域内乡镇相继撤出。农村信用社因自身实力限制, 在筹措资金方面明显劣于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 市场占有份额不断下降, 资金严重短缺, 政府的农业产业化贷款、民营企业贷款、稳定贷款等等都向信用社伸手, 形成一农难支三农的严峻局面。

(二)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不严导致贷前评估不实和贷后管理不严。

农村信用社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贷款管理方面的制度, 但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如农信社主任担任贷款审查小组组长, 形成了主任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部分联社每年组织的信贷大检查不到位, 只注重对贷款手续的审查, 而不注重到农户进行逐一核对, 使违规问题长期隐藏。

(三) 农村农业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导致信用社主观动力不足。

作为农业大国, 中国每年约有13亿公顷农作物受灾, 但灾害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灾害救助, 即由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以及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从实际情况看, 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 受到国家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 但由于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 加之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 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2002年, 中国农业保险收入仅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的0.043%, 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较大, 导致农村信用社主观上发放小额贷款的动力不足。

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建议。

(一) 增强农户信用评级科学性和透明度。成立由政府部

门、乡村干部、农村信用社等多方参与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 制定可行的实施程序、评定标准。按农户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家庭状况等评定多个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在资信等级评定过程中, 杜绝各种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行为的发生。针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 制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限额和优惠政策, 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要扶持和推动信用农户、信用企业健康成长, 使他们认识到诚信是无形资产, 效益靠信誉实现, 要像经营其他资产一样致力于培植自己的信用, 并使其保值增值。同时, 要依法严惩失信行为, 提高失信成本, 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者受益, 失信者受罚的良好氛围。

(二) 强化内控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落实信贷人员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的责任目标, 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既要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授盖面, 又要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要建立完善的贷后监督机制, 加强贷后跟踪检查, 对贷款资金的投向、效果及时记录。对出借、转让信用证的贷款户要立即收回信用证, 对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要取消贷款资格。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稽核部门的作用,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通报和经济处罚制度。

(三) 推行客户经理考核制, 控制贷后风险。

一是明确目标, 严格考核, 奖惩挂钩。客户经理应负责对正常贷款的管理和新贷款的营销, 具体做到按月或按季收息, 贷款到期利随本清, 换据比例不得超过50%等指标加以控制, 以此督促到期贷款的偿还。建立信用社贷款管理机制要对贷款损失率、贷款到期收回率、收息率进行考核, 个人报酬与其挂钩, 如造成资金损失, 没收其风险金。二是严把信贷投放关和道德风险关。要在投放初期就严格贷款程序, 为使到期贷款按时偿还, 不被长期占用, 要大力推行抵押、质押贷款, 尽可能减少

(四) 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提高信用社放贷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 范围广, 造成损失大。同时, 农业经营是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农业 (特别是农作物) 保险的费用大, 损失率高, 费率也高, 而农业保险的消费者又是低收入, 保险意识淡薄, 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农民。因此, 农业保险的商业化难度大, 必须依靠政府介入, 可以考虑筹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将商业性保险机构同政策性保险业务分开, 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政策性保险业务的针对性和广泛性, 有利于农业保险作用的发挥, 但业务的单一会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可选择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和利用保险市场准入资源, 鼓励现有多种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 并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直接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走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路子。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尽快地推进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而且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对提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云.怎样防范小额农贷的潜在风险[J].银行家, 2005, (3) :68

[2]熊学萍.我国农村小额信资的实线与相买问题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3) :77.

[3]杨宇焰.构建农村小额贷款金融制度初探[J].西南金融, 2005, (6) :2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篇2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着市场失灵,商业性金融机构及传统的信贷方式不将农业和农民视为理想融资对象的现象。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于是,小额贷款作为金融制度安排和业务创新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入手,结合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及瓶颈,提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额贷款;瓶颈;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惠及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贫民和微型企业,在扶贫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自七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当前全世界有上亿人受益于小额贷款运动。我国于1994年初至1996年1 0月这一阶段,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探索通过小额信贷途径解决信贷扶贫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在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到2 0 0 0年,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推广。其后,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文指导和颁布各种条例,正式承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合法性,确立了小额信贷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政府出台大量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发展的法规文件,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

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2.7731亿元。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瓶颈

3.1 信用社人力资源不足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的素质低下和人数较少两个方面。首先在员工素质方面。在信用社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还不到总人数的10%,并且大部分忙于日常业务的处理,缺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培训;过去农村信用社大批业务骨干在其与农业银行“脱钩”时被农业银行调走;同时,个别信贷员平时不注意政治思想、业务学习,法制意识、制度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情”与“利”面前不能正确把握自己,视制度为儿戏,不惜铤而走险发放大量违规、违纪贷款,给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造成一定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也较少。信用社机构较多,但是每个乡镇网点配置的人数大多数控制在7人左右,其中信贷人员一般是每个单位3个人,这样很难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情况了解透彻。还有不少地区由于信贷员人手少,主任兼信贷员的还很多,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这样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信贷管理,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存贷差小,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

3.2 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使其经营与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当下我国农村产业模式具有先天性的低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特别是小额农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收成不好的年景,便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机制尚未健全,自然灾害的损失往往会使农民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信用社的业务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3.3 现行贷款分类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信用社大都实行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而此种分类法的主要缺陷是:(1)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识别滞后。因为未到期的资产未必都是正常的,有些期限长的项目贷款虽然还没有到期,可是借款人可能已经丧失了还款能力,可是按期管理却仍然算是正常的,这样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风险。(2)标准宽严不一,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在此种分类方法中,只要是还款超过3年以下的都一概划分为逾期贷款,逾期的时间为一天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不合理,使许多贷款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3)容易造成农村信用社收益的错误估算。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逾期两年的贷款不能挂账停息,从而导致信用社收益高估。对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又使信用社经营成本低估。致使信用社不得不为虚增利润而超额纳税、超额分红。同时,坏账难以及时冲销,贷款损失难以及时弥补,这意味着信用社真实资本减少。

这种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法的最明显的不足是,它只是贷款逾期发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作出的一种被动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之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 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1)贷款审查监控漏洞,贷款质量管理要求贷款应坚持“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活动中普遍缺乏对信贷资产的全程的风险监控,使得“三查”制度流于形式。(2)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在农村信贷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对过失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难以起到警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不会高度重视。(3)监督机制的缺失,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就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还不能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信贷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加强信贷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和发展意识,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信贷员,首先要发扬走村串户的背包精神,置身于群众中

间,认识农民,了解农民,巩固多年来与农民建立起的“鱼水”之情。其次要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特别是对那些资信好、实力强的贷款户要千方百计满足其资金需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靠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留住客户,达到贷款营销目的。

4.2 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够得到补偿,增强其还款能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但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一般都是由国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由政府组织提供补贴,委托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据此,我国可增设涉及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险种,商业保险不能提供的,应由政府主导,以政策性经营为主。

4.3 实现贷款“五级分类”

由于以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银监会决定于2006年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五级分类法比四级分类法更为严格,它要求提供更多的风险准备金。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4.4 完善“三查”制度,实行审贷分离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

1 概述

我们国家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旨在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财产、合法权益和其合法的业务活动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闲散资金筹集,为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等。在它的诸多职能中,一项很重要的服务就是提供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小额信贷的目的是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新思路,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风险尤为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多以自发形式存在,内部管理不完善,规章制度建设薄弱,基层社执行能力差,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等现象层出不穷,再加上农村信用社核查监督能力有限,使得大量风险、隐患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事实上,农村信用社和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有相似之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

其中,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的不良表现造成。借款人因为不愿意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其职责,或者没有还款能力,从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人口流动性小的农村,大多数贷款农户都出于“面子”的考量不愿拖欠贷款,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原因导致农户不能及时、足额地偿还贷款,如天灾、减产等。

利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导致的资产回报率降低或负债增加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敏感型负债而言,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

操作风险,即贷款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是农信社体制变迁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风险。操作风险的产生与农信社缺乏稳定的内外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往往由于信贷人员对操作风险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原因产生。

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

针对以上这些方面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三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措施的介绍。

3.1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如何实现对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大力弘扬信用观念。小额贷款的发放是基于农户的信用来进行的,所以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户自觉维护自己的信用。具体说来,可以建立一种贷款到期(或即将到期)通报制度,通过舆论压力来促使农户及时偿还贷款;还可以根据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设置不同的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越高利率越低。还有,在追债方面必须加大措施,对不守信用的人,要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制裁,让不讲信用的人没有立足之地。此外,在要求贷款人建立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应该建立良好的信誉。具体说来,不能只要求贷款人守信用,信用社本身也应该讲信用,对农户承诺的信贷资金要按规定及时发放。

3.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产生的。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而言,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3.2.1 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风险分摊的互助原则。

3.2.2 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前者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实现;后者是通过建立地方财政补偿机制,由政府提供部分风险补偿。

3.2.3 加强经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成本

从资源配置、操作规程、定期定点服务三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3.2.4 通过对经营管理成本的核算,建立利率定价机制

即确定后的小额信贷执行过程中的基本利率,要至少能够覆盖成本和损失部分。

3.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与人的意识和行为不可分割,受贷款人综合素质、业务技能和操作方式等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均具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因此要降低和避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操作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 强化人员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防范信贷操作风险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人的管理。对高管而言,要认清政策形势,把握贷款投向,优化信贷结构,把贷款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对于信贷员,则要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强化信贷员资格评审,分级管理。

3.3.2 要落实信贷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从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信贷规章制度,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分解、识别、防范岗位操作风险,在绩效考评体系中增加操作风险指标权重,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构建多层次、多目标、多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3.3.3 丰富管理手段,规范操作流程

根据农信社自身特点进一步梳理和再造各项业务管理流程,规范运作,严格执行,真正使每笔贷款、每个操作环节都有人负责,确保制度无漏洞,执行无弹性,严密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4 总结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浅析 篇4

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基本组织形式,必须扎根于农村,结合农村金融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信贷管理原则和操作手段。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最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等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运作原则。通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款的发放与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并且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与解决。

一、当前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特点

1.农村小额信贷呈现递增状态,主要在于国家支持三农的发展。

2.小额信贷对象由传统农户转变为多种经营户或者个体户等,由传统农业演变成可使农民增加收入的各个产业各种产业,小额贷款的目的也由单一的使农民脱离贫困变成促使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

3.小额贷款的额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上涨,农村经济发展因地域不同发展差异大,有些经济相对繁荣的农村,小额贷款额度会有上涨。

4.人名银行对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给予资金和业务上的支持,加大支农力度,以执行相对比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支持资金,以及适当放宽贷款利率浮动支持扩大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等。

二、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的主要问题原因

(一)内部因素

1.农村信用社基层客户经理不足,致使贷款管理不到位。随着服务三农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和贷款农户的增加,对客户经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就农村信用社而言,一个客户经理平均要管理三四百余户农户贷款,还要继续推进农户贷款,客户经理基本上是超负荷上岗。随着经济发展农户贷款需求量越来越大,客户经理数量仍然不够,况且他们还要同时到农户家去了解农户生产经营状况、催收贷款,贷后管理根本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从而给农户小额贷款留下损失的可能。

2.农户贷款的政策缺乏长远性、科学性的指导。从农信社正式启动服务三农业务办理至今,基于服务三农的市场角色定位,农信社分支行每年都承担着一定的农户贷款投放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分支行为完成任务而发放贷款,致使由于对于农户的了解不足而埋下隐患。

3.农村信用社在催收借款时未认真具体审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部分当事人已不具备主体资格,使回收贷款风险增加。 或者信用社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没有严格审查,有些借款人假借他人之名与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导致无法追回贷款。

4.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滞后。贷款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减少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后的检查工作。有的信贷人员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的错误认识,认为农户贷款是人在帐不烂,所以农户贷款逾期也不着急催收,加上管理部门对农户贷款贷后检查不清晰具体,有的信贷员认为农户贷款金额较少,形成贷款风险不过每户几千元或最多元,因此造成贷款逾期也不着急催款,到最后才发现借款人甚至保证人联系不上,贷款回收无望,最终形成不良贷款。

(二)外部因素

1.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致使农业生产的风险直接将转化为贷款风险。农户小额贷款因其具有简便、可循环等特点,是农民喜欢的一种信贷业务。但由于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畜牧业的投入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把握风险难度大,加上农民本身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都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造成贷款风险。

2.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的流动性,导致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难度加大。随着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务工现已成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不能够扎根于土地,很多青年农民都选择外出打工。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分散在全国各地且务工地点的不确定,流动性大,贷款借与用地域分离,致使客户经理对贷款用途很难了解,资金使用难以监控、贷款收益难掌握、到期贷款难清收、风险贷款难处置等问题。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户贷款。一是当前金融形势不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不时有所调整,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增加。一旦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收紧,可能会形成不良贷款。二是由于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一些过去支持的产业或行业进行限制或取缔,作为产业链条上的农户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形成贷款风险。

4.意外事故的发生,由于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意外事故,造成部分农户经营亏损,甚至农户自身出现伤残事故、死亡等情况,贷款出现风险。

5.部分农户信用意识不够,造成贷款回收困难。农村客户群体多面性,在社会地位、收入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人数、影响力、国家扶持政策等方面又是主要群体。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又受国家政策保护,责任信用意识差,有时对于自己所做行为不计后果,贷款时积极主动,如果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贷款无法偿还时甚至干脆不还,出现”撂挑”行为。

6.农户小额贷款审查和信用评级主要依靠村委和农户之间,但村委会和当地人难免掺杂一些人情关系等成分,使对农民的资信评估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有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在核发农户贷款时,主要基础资料靠村组干部代为填报,致使信贷资料残缺不全。有的信贷员在放贷过程中,只听村组干部对贷款农户的口头介绍,看村组干部提供残缺不全的基础资料,甚至凭农户近年还贷感觉等。由于信贷人员调查的不深入,对贷款户情况掌握不够,也是造成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

综上所述,小额贷款的对象基本上农民,农民小额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畜牧业的以及其他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小额信贷主要用于扶贫对象,一般都缺少有效资产作为抵押品。如此以来,贷款能否收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借贷农户的现金流状况以及个人信用。农信社要在支持三农和可持续小额贷款的业务发展的两大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三、加强防范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积极推行农户小额贷款保险制度。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是否参加保险作为发生信贷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与保险公司合作,提高农户参保意识,积极推行农户小额贷款保险机制,当农户、个体经营户碰到天灾、人祸、突发性事件发生亏损时,物资财产受到损失时,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可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赔偿,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的保障。

(二)完善小额贷款管理制度

1.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评信小组,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

2.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强化内控建设,消除风险管理的漏洞。在强化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主任的责任,严格贷款审批手续,落实借款人,担保人与信贷员三见面制度,核实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性,确保借款手续合规有效。

3.制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贷后检查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因为贷款一经发放,其使用权即转移给借款人。因此,贷后必须深入贷款农户进行检查,检查贷款资金是否用于农户生产,是否被挪作他用,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收回贷款措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四、农村小额信贷的前景

首先,需要认识到小额信贷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形式。应参照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统一规范,调整小额信贷机构的认定标准,在项目型小额信贷可持续性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将其转化为机构型小额信贷,以法律形式保证其金融合法性和规范性,并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构造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小额信贷体系。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中的不足 篇5

———小额农贷方面

摘要: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就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信贷业务之一,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信贷资源。

关键词:小额农贷 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建议及对策

一、小额农贷的定义

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农村工商户以及农村小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贷款。实践证明,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支农惠农精神,为更好地发挥农村小额贷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结合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形势,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

二、开展小额农贷款取得的成效

小额农贷由于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自推出后,受到了农户、村组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也得到了各方的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主要取得了以下两点成效。

(一)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农贷款的推出,使农村信用社信贷门槛降低,为很多信誉良好但无担保抵押措施的农户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情况,成为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

(二)小额农贷的发放密切了社群、社政关系。小额农贷的投放,要求信贷人员走村到户,了解农户的信用状况、资产情况和种养情况,掌握农户靠什么生存,吃什么饭,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极大提高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逐步强化,良好的农村信用氛围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基层村组干部的参与,给了他们充分的信任,使他们感觉到农村信用社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作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构筑了一种信任、平等、互助、合作的社群、社政关系。

调查情况表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比较宽广,额度适合,程序简便,贷款证发放率达到80%以上,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户生产发展需要。但是也有些农户反映到信用社贷款难度大的问题。

三、小额农贷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步城镇化,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信贷支农重任。但是,由于认识程度不同,部分地方党政部门一味要求信用社大量投放贷款,忽视了对农村信用环境的创建,导致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恶化,出现 “小户看大户”、“群众看干部”的现象,且部分干部的失信使得信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满足率低。据调查,至少有30%的企业因达不到准入条件而难以获得信用社的支持,而得到支持的企业并非完全能足额得到满足,受种种因素制约,资金满足率平均在60%—70%。

(三)风险分担机制不足。

农户贷款面临来自自然界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造成小额信贷呆、坏账的主要原因。同时,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与农户生产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小额信贷存在着市场风险。

(四)小额信贷期限短,制约了贫困户的经济行为

小额信贷实行的是整贷零还的方式,其期限一般为一年左右。而贫困户用于投资的种养项目一般生产周期较长,为了遵守还款制度,树立良好的信用声誉,农户不得不留出相当部分贷款用于首期或二期还款。由于贷款数额本来就小,再扣取首还款,最后真正能用于生产上的钱所剩无几,只能用来发展一些周期短、规模小的项目。因此,这种小额信贷只能暂时缓解农户的贫困,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小额农贷利率偏高,降低了信贷支农的实效。小额农贷金额小、笔数多、涵盖面广、管理分散、“三信”评定费用高,这些都增加了信用户的单位交易成本,如果执行利率不上浮,必然会导致信用社费、利倒挂,经营亏损;而农业经济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本身收益相对低下,如果在收益较差的年份,甚至出现收入与利息倒挂的现象,降低了信贷支农的实效。

(六)流动性比较差, 逾期率高。一是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贷款形成逾期的可能性大;二是农民无固定收入来源,经济基础薄弱,还款预期难以把握;三是受支农再贷款期限、存款结构、资产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少数信用社在贷款投放时,没有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存在人为缩短的现象;四是宣传不够深入,致使少数农户认识模糊,把小额农贷视同国家扶贫贷款,还款意识较为淡薄,甚至恶意逃废债;五是管理跟不上,工作难到位。机构整合后面对分散的农户贷款,信贷人员工作量急剧增长,工作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六是部分农民长期外出打工,致使贷款到期难以及时收回。

(七)小额农贷在程序掌握上还不够严谨。小额农贷是在基于农户经济状况调查、信用等级评定并发证、凭证直接办理贷款等基础上发放的贷款,虽说是信用贷款,但其中联结的每一个过程都对贷款的按期回流产生影响,一旦对程序中的每一个过程处置不严、不实,就会造成贷款的不良并将诱发道德风险的产生,这是一个

实际问题。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着对农户资信状况调查不实的情况;部分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存在着失真现象,出现了有一部分农户的信用等级基本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外勤人员确定、有一部分农户的信用等级基本是由村委干部确定的两个极端现象,使得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致使一些信誉差的人混入了优秀等级,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农户获得了小额农贷;还有少数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走“捷径”,程序照虚走,但贷款发放要有人担保,违背了小额农贷的基本原则等。同时也因小额农贷管理工作不到位,一些农村信用社人员在业务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因素,使不该形成风险的贷款出现了风险。

四、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一些农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加之部分地方政府欠债较多积重难返,无法给辖内农户以正确的信用引导,起到表率作用。近年来,信用社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简化了手续,凭农户贷款证发放贷款,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拥护。但是,个别农户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这些贷款是国家拨下来的,不要白不要,有的借去之后,就不再偿还,把小额农户贷款作为国家民政资金对待。

2、自借他用,私借公用借款多,债务难以落实,影响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近年来,帮助他人贷款的现象比较多,有的贷款户借用他人贷款证套取贷款,特别严重的是私借公用的贷款多,造成债务不落实。有的乡村干部为缴纳税费,为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本人或家人的名义贷款,归公家使用。

3、担保抵押跟不上贷款需求,造成贷款困难。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除个别农户外,绝大部分户维持普通的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越来越少,凡没有老欠贷款,信用社都完全能够满足农户普通生产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从事规模种养大户,他们无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同时规模项目贷款的高风险也制约放款的积极性。根据贷款政策要求,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所有贷款都必须办理有效的担保抵押手续,否则要追究经办人责任,而农户一般均难以提供可抵押的有效物品,资金需求与信贷政策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4、贷款抵押物评估手续繁琐,评估登记费用过高。如房产抵押贷款必须在县级房地局办理评估登记手续,而县房地局目前没有房产评估机构,要通过市评估公司评估,手续繁琐。同时评估登记费用过高,目前,各项费用加起来达到了7.5‰,贷款户负担加重,影响到还款的积极性,信用社的收贷难度大,只有拒绝发放,以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建议及对策

1、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和合理限额。一是在坚持科学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和核定贷款额度的基础上,评定信用户之后要定期年检,考虑到工作量的问题,可以边调查、边发放、边年检,减少信用社的工作压力。二是要合理利用抵押、质押、担保等方式发放贷款。要根据贷款户的经济状况、信用程度核定贷款额度,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5万元1,超过限额的贷款必须实行担保抵押,并且要完善手续。

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银监会,2007

2、纠正认识偏差,防止短期行为。在贷款到期后尽量做工作收本收息,除特殊情况办理延期、换据外,原则上不予办理,以维护贷款期限的严肃性,防止换据手续缺失,造成贷款失去法律效力。同时必须坚持原则,利息不能随意少收,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可以有多少钱还多少本金和利息,通过连本带利的方式逐渐收回,对无故扯皮的,必须通过法律等手段强制清收,让其得不偿失。

3、加强贷款管理,落实好“三查”制度。一是贷前调查要重点放在对贷户品行、道德、经营能力等方面,对平时喜好打牌赌博、用钱大手大脚、家中资产不足的农户必须从严控制。二是对亲戚成员突然群体性贷款的异常现象,要及时到农户家中调查,征求家庭成员意见,阐明政策,了解清楚后再发放,防止贷款垒大户。

4、动员广大群众,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一是宣传上要加大“有借有还,按期归还,谁借谁还,不得拖欠”的宣传,同时还要注重对顶名、帮忙贷款危害性的宣传,积极消除一些社会负面影响。二是地方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不能随便干预信用社的贷款发放,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立足当地实际,不能一轰而起,要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市场前景,科学地规划项目和确定投资渠道。同时政府要在群众中树立信用形象,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防止信贷风险,以诚信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5、.放宽小额贷款对象。进一步拓宽小额贷款投放的广度,在支持家庭传统耕作农户和养殖户的基础上,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具体包括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农产品流通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

6,拓展小额贷款用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拓宽农村小额贷款用途,既要支持传统农业,也要支持现代农业;既要支持单一农业,也要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各产业;既要满足农业生产费用融资需求,也要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融资需求;既要满足农民简单日常消费需求,也要满足农民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或购房、治病、子女上学等各种合理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农民在本土的生产贷款需求,也要满足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职业技术培训等创业贷款需求。7,提高小额贷款额度。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小额贷款额度。比如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0万-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万-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视借款人实际风险状况,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在报经上级管理部门备案后可再适当调高贷款额度。

8,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等,灵活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禁止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坚决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贷”和不科学的“贷款不跨年”的传统做法。应允许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使用,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的实际需要和灾害等带来的客观影响,个别贷款期限可视情况延长。对用于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或灾害修复期较长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消费贷款的期限可根据消费种类、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贷款风险等因素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对确因自然灾害和疫病等不可抗力导致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予以合理展期。

9,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贷款营销,及时了解和满足农民资金需求,坚决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要细分客户群体,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推行“一站式”服务,并在信贷审批、利率标准、信用额度、信贷种类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尽量缩短贷款办理时间,原则上农户老客户小额贷款应在一天内办结,新客户小额贷款应在一周内办结,农村小企业贷款应在一周内办结,个别新企业也应在二周内告具结果。灵活还款方式,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可采取按周、按月、按季等额或不等额分期还本付息等方式。对个别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可通过流动服务等方式由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透明度,公开授信标准、贷款条件和贷款发放程序,定期公布农村小额贷款授信和履约还款等情况。

10,.简化小额贷款手续。在确保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尽量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查时间。全面推广使用《贷款证》,对已获得《贷款证》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凭《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办理贷款手续。增加贷款申请受理的渠道,在营业网点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办理专柜或兼柜,开辟农村小额贷款绿色通道,方便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申请贷款。协调有关部门,把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条件逐步把借记卡升级为贷记卡,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程度。

11,加强小额农贷的资金管理,尽可能减少农户不还贷的风险。

第一,建立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①建立国家补偿机制。国家应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承办机构施以风险保护和优惠政策,作为支农风险补偿。②建立地方财政补偿机制。建立地方财政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地方扶贫基金、建立农民培训基地以及建立地方财政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直补制度,对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机构按进行财政补贴。③尽力农业保险机制。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在目前县域金融架构下,可由政策性银行经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四个阶段担保,险种以“全额保险”、“分段保险”为主,保险范围以生产成本为上限。

第二,强化内部控制落实的督察力度。农村信用社要落实信贷人员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的责任目标,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既要有足够的贷款总量和发放面,又要有较高的质量和收回率。要建立完善的贷后监督机制,加强贷后跟踪调查,对贷款资金的投向、效果等要及时记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通报和经济处罚。

12,丰富小额信贷的种类,同时对小额信贷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仅限于生产性贷款。可以按照消费信贷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比如,可以结合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给农民提供农机补贴等,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同时,在总结农户小额信贷和推行农户资信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尝试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畜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中额”农户信用贷款。在扩大小额信贷种类和额度的同时,也要对小额信贷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根据农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贷款期限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结论: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农村金融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

实事的具体体现。(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既借鉴了国外小额信贷合理的部分,又紧密结合了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二)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很好体现 一是通过简化农民贷款手续,促进农民增收,有效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业务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要达到理想的目标,还需作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和改革实践。

简而言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实践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在于要按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机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和谐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研究[N].2,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践与思考

4,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放难度大原因探究 中国金融界网 5,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研究 王宝贵 6,破解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执行难的对策 7,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的分析 8,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调查报告

9,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不容忽视 张春喜/中国经济时报

10,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报告 本文出自:)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b85i402002.h

14,《农村金融学》 陈雪飞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15,《农村金融学》王曙光 乔郁 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应重视小额农贷的六大问题 17,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推行小额农贷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作者:张晓斌 文章来源: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征信行业管理,尽快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目前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在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基础上,需要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尽快实现信息共享,要鼓励更多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征信体系。要创新小额信贷征信产品,完善农村征信体系。要建立符合申请小额贷款的客户资料库,标准由金融机构设定,村委会初步审查,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最终审核,依据村委会提供的资料建立客户资料库,完成对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小额信贷机构要开发出适合农户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和软件,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准则,切实辅助信贷员的决策。针对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农业风险大,政府应鼓励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以补充正式征信的不足。

二、优化小额信贷评级,建立农户信用等级档案

农户信用评级现阶段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信用评定小组可借用商业银行放贷审查的“5C”原则,结合农户小额信贷特征进行量化信用评级:(1)品格(Character)。强调农户家庭成员的为人、信誉、道德、作风等,可从农户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处获取信息进行相应评定。(2)能力(Capacity)。评定农户受教育程度、才能,包括种植技能、养殖技能及特殊技能等。(3)资本(Capital)。通过村委会成员等搜集农户现有及预期收入、支出情况。(4)担保品(Collateral)。可在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核定“国家担保”情况,包括国家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协助坏账剥离等,考虑这些优惠政策的强度及落实状况。(5)经营环境(Condi-tion)。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供产销等影响农户收入的经济环境因素。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机构的信用数据库,研究适合中国数据的小额信贷信用评分模型。根据量化指标建立农户详细信用档案,确定不同信用等级,核定不同的贷款额度及利率,实行差别管理制度。

三、推行联保贷款制度,实施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广泛推行五户联保、强制储蓄、技术服务制度。小额信贷联保制度可通过熟人社会相互监督以消除风险。农户每5人自愿组成小组,对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小组内部民主管理,共同承担贷款风险,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连带责任压力下,小组成员相互监督还款,如其中有人发生不良贷款行为,将会影响全组的贷款信誉。小组成员进行定期或日常交流,减少项目选择不当而导致的风险;几个小组组成一个农户中心,农户中心经常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并定期开会分期收款。我国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都实行强制储蓄政策,强制储蓄包括小组基金和用户储蓄两部分。若小组内有人拖欠,则可以用小组基金冲抵。强制储蓄指每次还款时贷户都要被强制存入小数额存款。实行每周还款时,这个数额大约是贷款总额的千分之一。还可实行双贷款制,即一个人只要有足够高的信用记录就可推荐给两个以上的机构贷款,信用度越高,贷款额越大,由于信用受到更多机构监督,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潜在风险更易被发现。

四、加强信用风险监督,建立信贷信用监测系统

建立小额信贷信用监测系统,通常应包括账目系统、信贷和储蓄监控系统、客户影响跟踪系统。(1)账目系统可从财务分析报告中获取关键金融指标,监控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状况。通常采用必要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包括小额贷款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收益、杠杆率和资本充足度等基本指标。在衡量小额贷款资产质量时,使用贷款偿还率、贷款资产质量指标、贷款损失指标等以提供不同信息。(2)信贷与储蓄监测系统包括小额贷款跟踪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包括借贷模式类型、计算利息和费用的方法、贷款支付的频率和组合、贷款拖欠状况、客户结构、储蓄交易等信息。定期为管理人员、投资者、小额贷款户外职员、审计人员、顾客等做出跟踪信息分析报告和灵活的分析报表,以评估小额信贷机构的需求信息、供给状况和机构运行状况。(3)客户影响跟踪系统,可根据小额信贷机构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做出客户影响跟踪系统分析报告,对小额信贷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和反馈。

五、健全农村征信法规,完善信用奖励惩罚机制

应尽快参照国外相关经验,出台有关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从法律上解除农户的顾虑,保护农户的征信权益。同时,执法机关要配合金融机构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使其失信成本大于收益。除了要加强贷款跟踪管理,督促农户主动归还到期贷款本息之外,政府还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运用利益杠杆调动金融机构及基层政府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对收贷收息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者给予处罚。推行信用积分贷款,即通过收集、整理涉及农户信用的有关款额度的决定性参考依据。在农户信用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则采取降低贷款利率、列为贵宾客户等使农户得到一定的优惠。通过信用积分的激励与惩治作用影响,贷后管理与本息的收回也将因农户的主动归还而大大降低管理的工作量,并可不断提高贷款质量,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最终达到防范信用风险的效果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淑花.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今日南国,2009(5)

[2]杨红丽,辛瑞.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创立[J].商业研究, 2009(6)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篇7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特点

1. 借款对象数量众多, 单笔业务金融较小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经济单位, 具有数量庞大, 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广大农村地区对贷款的需求总体数量巨大, 但十分分散, 农户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个体需求量较小, 且由于信用额度缺失, 可一次性借款数额也十分有限。这种特点一方面虽然分散了信用社的借款风险, 但同时却增加了总体借款交易成本。每一笔借款业务所走流程基本上并无太大不同, 当借款总笔数上升时交易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这就给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了不利因素。

2. 借款对象信用缺失, 还款风险缺乏保障

首先由于我国银行业缺乏统一的信用体系建设, 尤其农村居民本身与银行之间更是缺乏业务联系, 所以在信用社借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对象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 相应的借款风险就会上升。这一方面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也成为农户贷款难的一大因素。其次, 我国农业集体化机械化发展水平低, 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加上农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也造成了农户较高的还款风险。

3. 借款偏向政策扶持, 缺乏市场定价机制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银行改制之后, 农业银行的贷款权限回收, 基层分支机构几乎是只存不贷, 农村小额信贷的重任就落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肩头。为了促进和保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支农贷款利率受到一定的政策性限制, 信用社在贷款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定价权, 而政策干预下的低利率又难以弥补信用社的运作成本, 致使信用社对小额贷款业务缺乏动力, 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运作管理的问题

1. 贷前缺乏完善的信用审核评估机制

信用审核和信用评估是在全面掌握贷款人经济条件、人际关系、信用记录的基础上, 对贷款人还款能力的一种评估, 从而确定贷款人风险情况以及可获得贷款的额度。农村小额贷款的难点就在于信用的审核和评估上, 信用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针对单个对象进行全面的信用调查由此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较高, 而银行信用系统内又缺乏农户的信用信息, 且单笔小额贷款给信用社带来的经济收益又低, 这一对矛盾体的存在决定了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对借款对象的信用审核, 这样的结果就是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增加。

2. 贷中缺乏高效完善的操作规范制度

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规范的贷款操作管理制度以及全方位的贷款监督制度, 且相关人员违规成本较低, 出现问题之后往往瞒报漏报, 内部解决, 未能给相关责任人以严厉教训, 导致贷款过程中违规现象频发, 给信用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部分地区出现冒名贷款的情况, 在有关权利人不知情不在场的情况下, 信用社为了获取贷款收益, 帮助他人冒名进行贷款, 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信用社收款的风险, 更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 这种行为应当严格禁止, 一经发现对有关责任人要处以严厉惩罚, 以规范信用社贷款操作。

3. 贷后缺乏完善的后续跟踪管理机制

钱贷出去以后, 信用社对贷款是应当进行跟踪管理的, 监督贷款人的用款行为, 避免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 以保障贷款资金安全。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较为繁多、分散, 每笔贷款额度又低, 很难建立一对一的资金跟踪以及催款机制。这就给了贷款人很大的资金使用自由和违规空间, 在农村地区, 由于信用意识缺乏, 贷款人对个人信用认识不到位, 贷款违约行为时有发生。

4. 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分散管理机制

前面已经提到, 由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具有很强的国家政策性, 政府之手干预较多, 导致了贷款利率长期低于正常水平, 且本身小额贷款成本较大, 无形之中就降低了信用社经济效益, 增加了信用社贷款风险。加之当前信贷保险中也缺少针对小额贷款的保险, 信用社无法通过投保的方式进行风险规避, 且小额信贷不需要抵押, 就算进行抵押农户手中也常常缺乏可信的抵押物。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运作管理的建议

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 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将越来越高, 对融资需求也必将更加旺盛, 缺乏必要的信用体系将长期制约农村信贷的发展。在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 农户信用得不到有效评估, 优质客户难以贷到所需款项, 劣质客户又增加了信贷风险, 因此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实现全社会信用共享机制, 既能为信用社贷款提供便捷的信用参考, 还能提高贷款人违约成本, 有效约束贷款人违约行为。从长期来看, 建立信贷体系是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机制, 也是完善我国信贷业务的重要举措。

2. 加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

加强风险控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对贷款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严格在信贷额度之内进行放款, 同时还要针对款项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 保障款项的合规使用, 及时进行款项催收, 增加贷款人还款压力。其次是要尽可能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贷款抵押或者担保, 在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时能够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以降低信用社贷款风险。最后是要加强对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信用社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志, 避免违规发放贷款, 以保障信用社资金安全。

3. 丰富信贷业务担保方式

过去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针对个人进行放款, 由农户自己提供抵押或者担保, 对其他人不产生连带影响。而事实上, 农村信用不同于城镇信用, 以家庭和血缘为纽带的信用网络往往比个人信用更可靠。因此, 信用社在进行放款时可以村组或者亲戚组织为基点, 允许相互之间提供联保, 信用记录可共享, 提高还款人违规成本。利用这种人情世故关系来约束借款人行为, 不失为一种分散风险, 提高资金保障的有效手段。

4. 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 严重制约着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以及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国家政府应当减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行政干预, 给信用社更多放款权力, 实行利率市场化, 由市场来决定贷款利率的高低。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解决农户农资问题,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有效的解决农村地区发展问题,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需求,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发展机制, 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加强运用管理风险管理, 保障信用社健康发展就是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就是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巨大的融资后盾。经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其将在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发挥更加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飞.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金融天地, 2012, (2) :68-69.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篇8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凭借着自身的优势, 在服务“三农”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多年来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 特别是不良贷款诉讼案件的大幅增加, 导致了金融风险增加的同时也迟滞了农村信用社银行化的改革进程。

杜晓山[1]认为, 小额信贷是一种在特殊制度安排下, 直接向贫困地区人口提供小额度的信贷资金和综合技术服务特殊信贷方式。何广文、李莉莉[2~3]认为小额信贷是“由扶贫信贷制度演变发展而来, 专门针对中低收入群体金融需求信贷机制及其金融产品”。姚先斌、程恩江[4]认为小额信贷是指存、贷两方面小规模金融服务, 其对象则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吴国宝[5]认为, 不应按收入水平高低划分穷人和富人针对“福利穷人”他提出了“经济穷人”概念。即使穷人和低收入阶层也有对小额信贷的需求, 他们的交易时间和富人是不同的。为“经济穷人”提供金融服务需要一些特殊产品和服务设计, 这部分人形成小额信贷生存和发展空间。王卓[6]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 但侧重点并不完全是金融服务, 还有其社会效益, 如扶贫、社区发展、能力建社等。

目前, 小额信贷在国内外的定义暂时没有标准的统一。其主要观点是, 小额信贷是一种专门向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短期限和小额度, 低利率的信贷服务活动。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向信用等级高、有明确的用途、并且是城乡的贫困农户和能够提供可发展性项目、能够预测未来市场并且管理经营规范的微型企业提供一种金融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服务对象及其作用

一是小额信贷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 万元以下, 1000 元以上。

二是小额信贷作用是由于今年经济形势下跌, 经调查, 2014 年,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 3%, 同比回落8. 9 百分点;工业企业亏损达4. 3 万家, 累计同比增加12. 2%, 同比上升27. 9 百分点。企业经营困难增加。导致很多农村青年在城里打工的不得不回从事农业。所以, 小额信贷对农业发展和创微型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两个基本要求

(一) 货款原则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农村主要是基于信用, 当农户贷款时无需抵押和担保。

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户个人信用和还款记录以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主要内容, 经营管理、偿债能力等指标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并且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户评定的信用等级, 核定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限额, 发放贷款证 (卡) 。贷款证 (卡) 以户为单位发户一证并且不允许农户把贷款证 (卡) 出借、出租或转让。

(二) 货款条件

申请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者应具备的条件:一有合法的身份;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信誉良好;三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 具有合法性, 可靠性的经济来源;四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 调查不严谨, 流于形式, 随意放贷

一是信贷员仅凭借款人口述为主要依据以及借款人提供的报表数据为辅助材料, 没有实地调查。纵横比较分析导致借款人的情况“名不符实”;二是调查方式比较单一, 只注意到借款人在表面上的固定资产, 没有对借款人的人格、人品、交往圈、信用记录进行调查, 更没有调查家庭是否和谐这些;三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没有作出风险防范, 贷时审查只是走过场, 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也是模糊不清, 贷后检查弱化, 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 导致信贷员责任意识淡薄;四是贷款申请人没有明确的实际用途, 不能自圆其说时, 信贷员不仅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调查而且还直接放贷。五是信贷员为了谋取私人利益, 收取申请贷款人小恩小惠, 对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进行大额放贷或者多次放贷, 导致风险增加, 无法收回贷款。

(二) 小额信贷资金供求的状况

对于现行的小额信贷是否满足农户的需求这方面, 经调查发现, 很多农户认为单一的小额信贷业务无法满足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 8%的农户认为小额信贷完全满足信贷需求, 63. 5%农户认为小额信贷不满足信贷需求。而且86%的农户表示若扩大生产规模将会继续选择小额信贷作为资金来源, 从这就看出, 小额信贷供不应求的状况。对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讲: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仅仅是吸收的农民存款以其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信用社留存的公积金等。另外, 还规定社会保险存款, 财政性存款等不能把存款存到农村信用社。所以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 就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三) 农户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小额信贷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所处的环境较差, 受到教育少, 所以农户不能理解小额信贷的真正含义、不能理解小额信贷的真正用途, 误认为小额信贷是国家对农村的一种财政补贴。二是由于农户没有文化, 农户在获得贷款后, 没有将款项用到农业发展上, 而把款项作为其他用途, 导致支农资金外流。

五、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调查, 提高员工素质

发放贷款时严格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 安排责任人跟踪管理并对贷款的用途, 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与经营状况有无变化等情况,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收回。信贷员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质量必须到位。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 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管理农村金融的工作人员, 特别要组织信贷员去学习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 让信贷员接受到更多的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建立一个强大并深受农民爱戴的信贷员队伍。这样才能促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二) 提供合理方式增加小额信贷的供给

一是地方政府要大力的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 仅仅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条件完善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地方政府应该给农民发放一些农产品的品种或者财政贴息;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力度, 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的状况;三是不要限制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 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吸收到更多资金, 才能不会导致小额信贷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四是农村信用社应该完善内部的管理并且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促进小额信贷的发展。

(三) 提高农户文化知识以其法律意识

农村信用社应该走进村民, 通过座谈会宣传小额信贷的含义, 小额信贷应该如何利用, 正确的引导农民认识贷款的制度, 顺便给农民传播一些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将小额信贷发展到极致。另外, 给农民宣传法律知识, 让农民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意识到违反法律后果的严重性, 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贷款的风险。

六、结语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效益, 解决了农户贫困的问题、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支撑了很多微型企业继续发展。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阻挡小额信贷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辅导以及同学的讨论。提出小额信贷当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能更好的让小额信贷发展越来越好。

摘要:目前,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也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我国, 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微型企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的特殊性, 以及微型企业财务结构不健全, 形成资金没有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不良发生, 因此, 本文对农村信用社在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8) :5-7.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T].中国农业经济, 2001, yo:m-14.

[3]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T].中国农村观察, 2004 (2) :8-10.

[4]姚先斌, 程恩江.小额信贷的概念、原则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4) :52-57.

[5]吴国宝.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5-6.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篇9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博弈

1.引言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 是保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没有农村金融的强劲支持, 难有农村经济的长久繁荣。在农村抵押担保缺失的情况下,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农村金融的核心内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为了更好的发挥其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开办的基于农户的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村信用社自推出小额信用贷款以来, 就受到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的欢迎。为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 2001年12月07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里明确指出:对农户一般性种植和养殖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信用社原则上应采取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解决, 不需要抵押担保。而为了最大的降低农户违约, 信用社依靠农村各级党政组织, 建立信用评定制度, 完善农户贷款信用体系应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 并根据农户相应的信用级别, 对其办理信用贷款。然而从《中国金融年鉴》各年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贷存比逐年降低, 存贷差逐渐扩大, 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严重。农村信用社的贷存比在1994年最高达73.3%, 1998年下降到68.4%, 降了5个百分点;1991年的存贷差比1990年多168.77亿元, 而1998年比1997年多568.77亿元;2002年, 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19875.47亿元, 而贷款余额仅为13937.71亿元, 约有6000亿元资金外流[1]。这表明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虽然农村信用社采取种种措施杜绝信用不好的农户的主观恶意违约, 但是信用贷款还是面临农户客观违约的风险。这种违约风险使信用贷款的发放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市场需求, 出现农户信贷难的现象, 最终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使大部分需要资金的农户要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贷款[2]。本文将利用博弈论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信贷环节运行不畅致使农业发展受到资金瓶颈制约的内在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理性决策主体在决策客体、决策行为直接发生作用时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的理论, 在经济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

利用博弈理论, 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动态博弈模型, 对发放信用贷款的农村信用社的收益进行分析, 从而寻求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慎贷”、“惜贷”的内在原因。

建立的模型做出以下相关假设:信贷博弈为非合作博弈, 即博弈双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谋或共谋, 并且信贷博弈的参与者即农村信用社和农户都是理性的, 他们在给定的情况下均能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

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的信贷博弈中, 开始农村信用社有贷款和不贷两个策略, 当农村信用社采取贷款策略以后, 农户会获得其所需要的贷款。农户获得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到期时, 通常有按借款合同履约还本付息或违约两种选择, 相应地农村信用社也有两种选择, 即容忍农户违约和采取法律诉讼对贷款进行追缴。在不考虑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的情况下, 得到如下图所示动态博弈。

图中小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收益。 (0, 0) 表示农村信用社不贷款的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收益都是0。在农村信用社决定信用贷款给农户的情况下, 农户有两个选择:履约或违约。 (R, -R) 意味着在农户履约的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将得到贷款利息为R的收益, 而农户付出利息, 其收益为-R。如果农村信用社贷款, 面临农户违约情况的下, 如果农村信用社容忍农户违约, 不采取追缴策略, 农村信用社将不仅得不到利息还将失去本金, 其收益为-W, 而农户不需付出利息还得到信贷资金, 其收益为W, 即双方受益为 (-W, W) ;农村信用社采取追缴策略, 如果追缴成功, 不仅会追缴到应得的利息, 还会得到违约农户付出的一笔罚金P, 这时双方的收益农村信用社为R+P, 农户为-R-P。

利用逆推归纳法分析动态博弈。最后一个阶段, 农村信用社面临选择, 即选择容忍或者追缴。在容忍得到收益-W, 追缴得到收益为R+P的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追缴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其容忍农户违约即采取不追缴得到的收益, 农村信用社必然会选择追缴。在农村信用社必然会选择追缴策略的状况下, 农户知道若其在第二阶段选择违约或履约策略, 其收益分别为-R-P或-R, 这时农户最优策略是还款。农村信用社知道如果信用贷款给农户, 农户会履约还款。此时, 这个博弈的格局是令人满意的, 即农村信用社发放信用贷款获得利息收益, 并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户的资金需求。

但由于是信用贷款, 农户贷款没有抵押,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制裁策略有限, 而刑事处罚对农村信用社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农贷户一旦违约, 既使农村信用社有良好的惩罚机制也还是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久而久之, 违约惩罚机制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农村信用社最终会选择容忍策略, 使农村信用社选择追缴的策略成为一个不可信的威胁。这样信贷博弈格局就变为以下这种情形:

农业生产有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 特别是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伤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极大, 几乎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伤害造成的全局或区域经济损失都无从得以弥补。当农户遭受经济损失, 农户清楚农村信用社针对其违约的理性选择后, 其将选择不履约的策略, 将损失转嫁给农村信贷的承贷主体——农村信用社。由于农业的高风险决定了农业信贷的高风险, 当农村信用社知道农户的较优选择是“违约”时, 农村信用社的较优选择是“不贷”。这样, 因为农户的动态博弈选择, 农村信用社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信贷业务总量缩减, 农村信用社却在贷款发放上越来越保守, 使信用贷款的发放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市场需求, 出现信贷难的现象。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选择

因为农民收入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极其敏感,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在没有相应的保险赔偿的情况下, 将直接影响农户得收入, 从而可能导致农户到期违约不能还款。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 信用贷款没有抵押, 农户一旦违约, 农村信用社无法采取追缴贷款策略, 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慎贷”、“惜贷”, 影响了信贷资金的使用, 导致农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信用贷款无抵押和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户违约无有效追缴措施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就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将农作物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 可为当前这种困境提供一个解决的思路。即农业生产者在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时, 以其信贷资金使用的用途, 如所种植的将来产出的农作物、所养殖的牲畜等为标的物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并以其保单作为贷款抵押担保, 当出现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造成损失时, 由保险公司承担其因各种风险带来的还款问题的融资模式。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由于农户等经济主体所从事的产业特性及其实际财产分布状况所造成的缺乏必要的、符合农村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的状况, 增强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能力, 使其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于农户而言, 农业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农业信贷抵押品, 农户将借助于农业保险转移风险, 可以提高农户的贷款规模, 从而扩大农业信贷市场。

2008年10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 决定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也为实行将农作物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

将农作物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 将使保险公司获得巨大的保险市场。农业保险相对于城市保险的发展而言比较滞后, 农村保险市场占全国保险市场的份额较低。推行将农作物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 保险公司可以与农村信用社合作, 利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和网点优势开展该保险业务, 在为农村信用社分担风险的同时, 自己也获得长足的发展。针对农村实际而设计的这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将保险机制引入金融机构,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为贷款农户提供意外保障, 也为保险公司支持和服务“三农”, 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

4.结论

考虑到农业信贷风险会遭遇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 在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健全和发展的基础上, 我国应继续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金融体系, 建立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 以体现党和国家对弱势产业和弱势行业的保护, 持久地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动力。

参考文献

[1]林善浪, 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李锐, 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12) :96-10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篇10

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 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 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一) 小额信贷概念

小额信用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 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 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 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 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以降低风险。

(二) 小额信贷的发展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 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 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 小额信贷开始在我国农村进行试点。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 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云南省是我国较早引进小额信贷试点的省份区域, 引进的时间已有近20年, 小额信贷作为有效的扶贫手段,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我国小额信贷的现状

目前,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基础设施方面不太健全;对农民的贷款业务方面不够重视;产品类型和业务方面缺乏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市场营销策略思考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营销水平

由于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最贴近农村的金融机构, 在农民心中的认知度也很高, 导致了其内部成员有种自成的优越感, 从而忽视了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有小额信贷业务, 也有一些金融机构早已经看到农村金融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 并已慢慢的进军该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农村信用社在农民心中的“第一情人”的位置已经开始动摇, 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献殷勤行为, 一部分不是那么忠实的客户已经开始倒戈, 要想留住已有的客户同时又吸收新的客户, 只能先培养顾客的忠实程度。要想提高顾客的忠实程度, 就得尽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让其感受到不一样的待遇, 此时一个好的销售团体需求就产生了。而且由于客户群体大多为农户, 农户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对于办理业务的具体流程、产品的特点及其相关法律都比较模糊。这就要求不仅客户经理, 包括所有业务人员在接待客户时, 应该有很好的服务态度去耐心帮助客户了解并办理业务。

(二) 强化奖惩激励, 促进积极作为

当前, 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完善和信贷责任追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部分信用社和客户经理在信贷管理上产生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消极思想和不良倾向, 严重钳制了增量贷款的拓展。由于存在“畏贷”思想, 对“风险”和“责任”因素考虑的过多, 在新增贷款管理上有些消极被动, 抉择时优柔寡断, 以致失去许多优良客户, 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影响了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同时, 具有这种思想的人, 对存量资产的盘活消极对待, 由于怕责任转嫁, 对他人经办形成的不良资产, 缩手缩脚, 甚至束之高阁, 致使通过努力本可以清收盘活的资产, 长睡高眠, 以致于休克、死掉, 造成资产损失。

解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问题, 促进信贷人员积极作为,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正面引导, 培养信贷管理人员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意识和正确的绩效观, 使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明确存量资产的管理和清收责任, 包括经办人的直接责任和对他人发放贷款的管理责任, 以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产并扩大有效贷款投放。三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对信用社及信贷人员适时下达贷款投放计划, 并根据计划完成情况与考核工资挂钩, 增强其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全员大营销活动。组织信贷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和大学生员工, 每两人组成一个营销组, 采取熟带生、外勤带内勤、领导带员工的方式, 深入企业、市场、社区、果园、大棚和养殖场, 确定联系户, 定期进行走访, 并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达到拓展贷款市场份额的目的。五是建立有效的行为激励机制。一方面, 设立特殊贡献奖, 对超额完成贷款发放任务、到期收回率达到99%以上、无资产损失的信用社和客户经理给予重奖, 并在干部提拔、评先树优上予以体现;另一方面, 实行末位淘汰制, 对贷款发放计划考核结果连续两个月倒数第一或连续三个月在后三名的, 解除该信用社主任职务。通过奖惩激励, 促进信用社加大贷款营销组织力度, 调动客户经理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有效拓展贷款投放空间。

(三) 创新服务品牌, 赢得客户青睐

在贷款营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 客户对待各类金融产品的目光愈来愈审视和挑剔, 由无条件认可变为要求回报, 由单纯追求贷款投放变为要求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利率的降低。然而, 这还不够, 真正赢得客户青睐, 还要拿出自己特有的品牌,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强”。创树品牌是信用社实现自身效益的手段, 但更要融入客户的愿望和要求。品牌是一个承诺, 是把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利益、个性、价值赋予客户的一个兑现过程。承诺要适度, 要兑现甚至超值兑现承诺, 切勿夸海口。唯有如此, 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好感, 并打动其心弦。在一些地方, 时常可以看到“手握手的服务, 心贴心的承诺”的信合广告牌, 这是情感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 要想与客户产生共鸣, 还需打造情感产品, 加强与客户的情感沟通, 实施亲情维护。在卡类发行上, 信用社推出的“农民工特色取款”服务、“惠农一卡通”等品牌, 就深受客户的欢迎。在政策支持上, 2013年4月9日, 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正式启动,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承办银行, 面向全省2万名创业人员提供10亿元创业小额贷款, 将带动6至10万人就业, 为大学生、农民工等创业人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做出新贡献。“贷免扶补”工作是云南省学习借鉴孟加拉国小额贷款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等国内外先进经验, 结合云南实际创新推出的鼓励创业新模式, 属全国首创, 这样的机会我们就得重点把握, 借此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

(四) 细分市场客户, 区别贷款价格

细分市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按照细分变量, 即影响市场上购买者欲望和需要、购买行为的诸因素, 把整个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营销活动。细分市场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企业发现最好的市场机会;有助于企业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还可以使企业以最小的经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对于金融市场来说, 客户群体的需求还是存在差异的, 若能够针对性的满足这些客户群体的差别化需求, 那么这个营销就是非常理想的。近年来, 随着城镇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县域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模式并存。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服务中, 要根据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四个面向”市场定位, 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状况, 做好不同客户的甄别分类, 明确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和不良客户, 并区别不同客户, 针对性地采取贷款营销方略。对优质客户, 积极争取, 精心呵护, 在贷款、结算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对不良客户, 采取限制性措施, 逐步压缩贷款规模, 最终脱离信贷关系。

(五) 实施诚信战略, 优化营销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积极开展评级授信, 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 对信用村、信用户进行大张旗鼓地授牌、发证, 并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 鼓励客户诚实守信。二是加大法规和诚信宣传力度。通过村政府的广播大力宣传、在集贸市场设点散发传单、人口密集地张贴标语口号, 信用社里电子滚动字幕等方式, 大力宣传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 努力营造“守信光荣, 违约可耻”、“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的良好诚信氛围。三是对不良贷款户有重点地进行法律制裁。对有钱不还的赖账户、钉子户, 进行依法起诉, 查封资产, 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 收回贷款;对顶、冒名具有诈骗性质的各类违法贷款, 移交公安机关, 通过拘留等方式, 强制收回贷款。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增强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信心度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程云.市场营销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09

[2]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05

[3]李光斗.情感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1

[4]唐旭辉.国外农村金融[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3-07

上一篇:悬念叙事下一篇:历史与浪漫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