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2024-07-15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精选十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1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作为高等学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一方面该课程的课时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教学对象是非电类学生,这些同学往往在电方面的知识较薄弱。因此,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电气知识,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精心准备。

一、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教材,比如冶金石油类高校,应该结合冶金、石油的生产过程,选择内容恰当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高职教材大多套用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教材主要以理论为重点,未能体现出行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培养,也未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成为制约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

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实际生产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授课对象通常是非电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电类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另外一方面由于课时非常有限,不能详细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我校冶金工程专业上,我们则重点考虑在现在使用各种冶金设备上, 在工业控制上的自动控制系统等。在授课时关于以后的实际应用我们要加以区别,使学生有重点、有区别的对比性学习,增强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改革

以往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导, 教师为主体。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缺乏内部诱因, 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应该由学生自己积极探索而获得。因此,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精心选用较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过程的每个序列都激发着学生大脑的活动。使其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中,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形成了精细的知觉力,养成了良好的想象力,锻炼了抽象思维力。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保持思想的敏捷、活跃。

三、教学手段改革

高等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有明确的专业性,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探索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学习又相对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1)要做到教学要点少而精、点面结合,把观点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师要系统地掌握全部知识点的内部联系和逻辑关系,找出每次课内容的知识点,从每个知识点切入,逐步向外拓展,使教学内容的安排达到最优。(2)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注意传授知识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例题或问题讲解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要合理使用视频和动画技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扬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效应。

四、实践教学改革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 具体包括:课程的验证性和综合性的设计实验,两者不可偏废。在实验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从原来简单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想法、思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室中得以解决。在软件实验方面, 要重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可以克服教学课时、实验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等的制约,开设出许多实际中不能开设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另外,虚拟实验可以减少对实验设备的损坏,提高实验的安全性,提高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久全.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06.

[2]李耐根.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06.

[3]首全胜.EAD应用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11.

[4]司曹戈.MATLAB教程及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5.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总结 篇2

10机电班《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工作已接近尾声。现对工作做一总结,总结成绩,思考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

本学期受学校的安排,担任了10机电两个班《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工作,期间还进行了电工电子的实训任务。10机电班是秋季新入学新生,总体上讲,学生的文化底子较差,综合素质离一个合格高中学生还相差很远,对于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倾向性与意志力也较底。相反的方面倒是好动,喜欢有动手机会的实践性课程。而《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理论性要求高,其难度已涉嫌大学一年级课程。于是这样跨越式的教学显得难度较大。(例如学生们高中数学三角函数都没学过,高中物理也没有经历过,有些甚至不懂勾股定理等等),为此,采取的教学策略只能是尽量降低理论难度,以尽量通俗易懂、学生能够接受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并穿插适当、必要的数学、物理知识;力求使学生打下必要的专业理基础。教学以学生学会、够用为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实践技能的养成。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只能使学生没有求知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负担。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机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将学习的意识提高一个层次,而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习欲望而乐于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开放思路;再次,问题提出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最后,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探究的开展。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在“并联谐振电路”教学中,这样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调节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则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变化,反映出流过灯泡电流的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这时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不能使学生仅仅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所采用的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例如,放大器静态工作点Q设置和稳定的这部分内容,授课前首先布置预习,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从预习中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静态工作点?它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设置?怎样才是合适?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后又怎样稳定呢?”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自己先行思考探究,再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依次讲解。静态就是放大器在没有交流信号输入时的工作状态,此时基极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集—射极间电压Uce在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对应的一点Q称为静态工作点;合适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就是要使放大器不失真地放大交流信号;工作点Q的设置可以通过用近似估算法和图解分析法得到。以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分析,在动态时,如果静态工作点Q定得太高,当 幅值较大时,因三极管饱和引起饱和失真(彻底失真);反之,静态工作点Q定得过低,当 幅值较小时,引起截止失真(切顶失真),说明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可保证放大器对信号放大而不失真。但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存在缺点是稳定性差,容易受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波动影响,使静态工作点改变,严重时使放大器不能正常工作。要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应该把电路改成分压式共发射极偏置电路,它主要是利用RB1、RB2为基极提供稳定Q点的电压UBQ,同时利用发射极电阻Re使ICQ稳定,它对交流信号有抑制作用,既稳定Q点,又不削弱对交流信号的放大作用。在发射极电阻两端并一个大容量电容CE,使交流信号在CE上顺利通过,而直流不能通过,所以对静态工作点无影响而稳定了Q点。经过对电路的改进,解决了放大器免受温度、电源电压变化引起的失真问题,保证放大器的正常工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第一,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第二,学生根据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主要环节);第三,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做进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会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 善于提出疑问、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抒发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于可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收获、喜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容时,提出电容器C1=40μF,耐压为150V;C2=60μF,耐压为400V。串联接在500V的直流电压下,试问电容能否安全工作?先提问:这两个电容正常工作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结论:能正常工作。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由教师讲解评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问题探究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掌握新知识。因此,要正确处理 “引”和“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过多牵引,必要时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尤其是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或启示。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五、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这一步骤是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大量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性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始时,学生可能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教师就要结合日常用电情况,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六、注意反思,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的学习。在每节课结束后,要回顾刚才学到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思维上升,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应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把探究教学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教学工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4

(1) 师资方面。据我了解, 很多职校缺少专业的老师任教这门学科。因此, 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 不得不促使电子老师去完成电工老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这样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2) 学生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 高等院校的一再扩招, 使得目前中职教育资源不再是像上世纪末那么吃香, 地方院校为继续发展, 不能不降低录取分数。因此, 学生入学水平相对以前较差, 而且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课与理论课互为一体。《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 在中职院校里这门课地位比较低, 而实验教学往往是制订在理论教学计划中, 这使得电工电子实验课在一学期的授课中也就3~5次。有些学校的实验课大都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作为学生成绩的标准, 往往是不注重过程而偏向于结果。这样, 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要改善实验设备, 弥补实验经费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职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国外, 往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首先出现在学校中。就我校而言, 实验设备已经至少有6年未更新, 设备相对落后, 有些内容根本无法开展。此外, 中等职业学校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比较小, 不过, 也正在改善。

(3) 中职教师兼职现象比较多。中职学校理论类教师占大多数, 而真正能够做实验的一线教师相对来说, 比较少。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来说,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需要实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有的理论类老师自己都没有做实验, 有的老师甚至连仪器都未必会使用, 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充当了一回“新手”的角色, 这样学生又能学到多少知识呢?

三、探索《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方法

(1) 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 (1) 激发学生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兴趣。由于目前的招生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比较差。有部分学生是被逼进入中职学校, 更有部分学生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了中职院校, 学习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就是奢侈品。因此, 在讲授电工电子的时候, 既要兼顾大纲要求, 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基础知识只能进行必要的强调而省去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中职学生好表现, 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特点, 去挖掘他们的内在的潜能。如我在讲授双联控制内容的时候, 首先引入“楼上楼下电灯控制”这一现实生活中经常见的实例, 借助生活实例,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学生感觉所学的东西就在自己身边, 不再觉得遥不可及, 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双联电路, 经过我的提示, 学生也能在其中悟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而且学生的表现也是相当积极。 (2)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涵盖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课程, 由于课程理论性强, 又需要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 下载课件, 制作课件,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这一章节, 需要教师用多媒体形式播放出来, 形象生动, 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何乐而不为呢?但是,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 不能喧宾夺主, 还需要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有一种不好的现象, 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 结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要知道, 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 只是载体, 是辅助手段, 促进学生学习,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2)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基础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学习后, 要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考核过程中, 我们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部分,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创新考核模式。不需要只懂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也不需要只懂得实践, 不知道理论的不合格学生。在我们宜兴市, 有许多现代电子企业, 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中去, 让学生在工厂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解决难题, 为工厂的设备进行测试、改良, 甚至发明新的设备。

平时, 要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我校实验室资源有限, 但是我们通过以前创业成功的校友, 利用他们的公司, 组织学生实习, 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训。我们尝试利用小班化教育, 利用团队教学, 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小班化教育的效果比较好, 团队教学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竞争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有效弥补我校实验资源短缺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 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需要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 要更新教育理念, 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 让中职生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 让他们在今后的创业中具备必备的素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中职生的发展而发展, 为了中职生的需要调整教育教学目标, 让各种层次的中职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感, 让中职生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封春年.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探究[J].学园, 2012 (10) .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目1 篇5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能处理电工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工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王华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优化教学;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多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本质特征的教育。

另外,素质教育有三大意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就学校而言,课堂是实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确保素质教育很好地得以实施,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知识提高,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方法,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一是课端激疑。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同行已探索出来的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同时从自身实际出发,加以改造。

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身始自终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国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一节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必须明确章节,乃至每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是一个由知识、智能、思维所构成的立体性多层次的教育系统,其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它是由知识目标、智能目标、思想目标等三大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各大目标又可分解为多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制定目标时,要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要符合学生实际,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使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层次性原则是指要体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本人在职校一年级《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课本常见现象及一般维修技术的综合应用,达到考证能力要求,使之顺利通过本专业的中级考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性思维。

学生分类目标:

A类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类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实际能力,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的实际兴趣,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归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3.重视教学内容的多重性

教學过程中以前常有一种误解:教学的唯一内容,就是教给学生书本中的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各学科的特点,更忽视各地方丰富的乡土教材。《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作为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辨证思维、巧妙的方法,并广泛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挥教育教学机智,精造适宜内容融入教学中来,把握好教育火候,水乳相融,做到自然渗透,更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的灵活性,教法多样化,注重个人风格形式。

首先必须澄清思想,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是指“新的教学方法”,奥加涅相曾指出:“区分教学方法的‘新’与‘旧’是毫无意义的,主要看他是否符合学校教学改革的精神。”

其次,先进教学手段是指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媒体,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熟练使用图片、实物、挂图等常规教学工具,更应会使用投影仪、录相机、计算机等各种媒体工具,能设计制作教学所需教学软件和简单教具,使三者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7

随着颠倒的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 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 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迅速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我校结合微课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 尝试了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研究。以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创设微课情境,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研究和开发项目式微课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研究工作。

1 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理论依据

1.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创造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学本质是学习, 而‘学习’也就是实践, 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 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精髓。

1.2 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价值

基于行知思想内涵“教学做合一”的微课立足于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 创设情境, 教学设计重点放在学生的“做”。在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任务尝试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微课设计与开发, 这也是作者尝试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和现代信息化的微课有机结合的意义所在。

2 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实践

微课程短小精悍, 目标明确, 方便学生在网络微时代下载学习, 模拟训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使用好微课程, 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微课设计与开发中做了一些探索。

2.1 从“生活即教育”理论出发创设微课情境

为了突出“微课”快速高效、灵活简便的特点, 依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和认知规律, 一段“微课” 视频长度通常控制在10 分钟左右。

陶行知说: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来的困难和疑问, 才是实际的问题, 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为此, 我结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课程特点, 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精心创设微课的情境。例如教学项目“安全用电”的情境创设:某人新购置一台饮水机, 因家中的三孔插座被其他家用电器占满, 只剩下两孔插座, 就强行扭曲插头插入两孔插座, 在使用过程中, 其儿子用手触摸到饮水机外壳时触电身亡。这些微课的问题就是从生活中来,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电工概念和理论。

2.2 从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出发设计微课内容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电子、机电等专业实践性课程, 因此, 从“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出发设计微课内容非常必要。每个教学项目具体目标多元化, 有些侧重知识点的积累, 有些侧重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或者侧重生活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解决等。

例如, 在教学项目“电阻器的识读”中, 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电阻器的类型, 能通过色环识读电阻的阻值以及误差等。为此, 教师设计了PPT微课课件, 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常见电阻器的类型, 通过动画的演示讲解色环电阻的识读方法。“微课”的设计主要以“教学做合一”为出发点, 达到有利学生用最短时间去观看学习, 掌握最重要知识点, 掌握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和电工仪表测量方法等,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2.3 从完成工作任务出发应用微课

教师可以将微课嵌入课堂, 将微课充分应用在“课前自学”, “课堂学习精练”和“课后模仿创新”三个环节。同时, 通过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有效应用微课里的知识点, 专研思考创新, 完成典型电工工作任务。

例如, 在教学项目“万用表的使用”中, 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 熟悉万用表各档位的使用, 熟悉面板, 会读数。课堂上, 通过万用表实物的操作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使用情况, 完成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等具体工作任务, 使每位同学能真正掌握“万用表的使用”。课后, 要求学生结合微课视频完成生活中万用表的相关使用, 如干电池电压的测量、家庭用电的交流电压值、家用电器外壳有无漏电现象等, 做到学以致用。

3 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原则

3.1 用生活引导学生, 选题新颖

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教学的中心是“做”, 即实际生活。所以,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他们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 找准“做”的切入点, 设计创新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逻辑性强, 明了易懂, 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微课的设计,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的同时, 寓教于乐, 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3.3 融合多种形式, 丰富微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 前期的微课录制可以通过DV白板录制、手机白纸录制、录播教室录制、手写板录制、录屏软件录制、 IPAD录制等, 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心理期望, 最大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后期选择了绘声绘影工具软件进行视频编辑。相对于前期录制, 后期的剪辑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但这是最终视频效果的重要保证, 因此, 学科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相关的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摘要:微课以碎片化、移动化、互动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受到学习者的欢迎。本文以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 立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从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理论依据;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实践;基于行知思想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原则等方面阐述了微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微课,电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8月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 哈尔滨出版社, 2011年8月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8

一、中职院校教学现状

1.学校管理制度松懈,没有将其真正的教育理念呈现出来。本身中职的学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就偏弱,并且学生的底子较弱,学校的这种对教育的不负责任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管理松懈让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变得更加懒散,也让学生形成了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这是中职院校教学现状上最严重的问题。

2.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技术无法较好结合,不能实现一体化目标。受制于教学条件,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之后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带领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来巩固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是很多中职院校如今最普遍的教学现状。学生对学过的电工基础知识认识不能很好地跟上,影响了学生接下来知识的理解。

二、实现中职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一体化的措施

1.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打破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加强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在基础知识学习上更为主动,以结合技能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电工基础主要是讲解电工专业知识,包括身边接触的电线,电缆,空开等。在老师的施教上应结合身边电工专业涉及的例子,让电工基础知识与技能相融合。老师可以拿实际的电工基础工具进行引导,就拿空开来说:老师完全可以在授课的同时借用空开实物进行讲解,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又可以将技能演示给学生,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2.在教学上加强管理,提高师资力量的配备,在电工基础与技能学习中,合理安排课程,让操作跟上系统讲课,合理地将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数字控制电路是电工专业的一个必要课程,并且数字控制电路教学多以操作为主,也就是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后会有一个操作任务,设计电路来实现数字电路控制的要求。所以在类似技能操作性较强的科目上需要老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将知识的完整性与灵活性及时传授给学生,采用基础知识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让中职学生能够学好专业知识,为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还表现在对于知识的完善与创新上,要让如今的中职学生学习思路超越书本,凌驾于科技基础之上,让书本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的技术创新。所以中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电工基础知识进行补充,然后应用在技能学习上,开发中职学生的思路。例如:关于电工基础技术应用上,自己设计电路来控制一个机器,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利用电线、开关、机器。当开关闭合机器运转,这只是教材要求的设计,内容固定。但是为了更好地显示机器是否运行,并且方便观察,所以中职教师可以利用并联,在电路上安装指示灯,实现技能创新的应用与基础知识一体化操作。

三、实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的意义

1.对于校方而言,实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是教学的提高与完善,能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让中职院校成为具有潜力的专业学校。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招生引资都将成为最有利的证明,所以中职院校整个学校资质的提升对于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对于学生而言,在宏观上学校的提升意义较大,而我们学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到本领,是微观上的。实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专业,学起来也得心应手,并且未来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进入工作岗位都可以胜任,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的好处。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中职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一体化,各大中职院校也在全力配合教育制度的改革,为的也是让中职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这门专业运用到实际当中,做到融会贯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青年。

摘要:如今中职学院遍布各大城市,虽然院校较多,但是学院的管理期望值不高。因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底子薄弱,加之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够强,所以如果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上疏忽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很大。就实现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探讨,结合当下中职院校的教学现状进行总结,以实现电工技能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德娟.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1).

[2]刘亚东.技校专业理论课与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1998(3).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9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境, 无论是概念的引入, 还是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 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职高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 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 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描述,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短路时, 应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布置简单的用户电路, 突然将两根电线短接, 这时导线发热、冒烟、建筑物燃烧, 出现一个火灾场面, 在此画面播出的同时, 伴随画外音及电流声, 这时图、声、光并同,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感到有趣, 产生强烈的欲望,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思考怎样短路的?短路有怎样危害。有怎样的特点?所以选择适合的媒体课件, 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可以使电工基础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电工基础和其它学科一样, 在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有若干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 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 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 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 为学生学会学习扫除拦路虎, 也是教学中的常规问题。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的做起来很麻烦, 所以在巩固练习时或复习时很少有机会有重复做。例如:在磁与电磁章节的“楞次定律”教学中, 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规律时, 由于这节课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金属线圈中插入磁铁产生感应电流使外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再让学生做实验, 学生先做金属线圈插入和拔出磁铁, 观察感应电流方向, 然后调换磁铁极性重复插入和拔出金属线圈, 观察感应电流方向这几个实验, 最后根据实验总结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规律——楞次定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有的学生完不成全部实验或不能正确判别出感应电流方向, 这将影响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 使静止变运动、使间断变连续, 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以任意控制。适时地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 就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 顺利地突破难点,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像“电流的形成”、“感性电路交流电流与电压的超前之后关系”等实验也可以采取“模拟”演示的方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概念和原理经常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但有些物理知识无法在传统的演示实验中予以解决, 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1. 弥补时间的不足, 有的实验需要时间很短。

例如, 电容器的充放电。由于充放电时间很短, 只有几个毫秒, 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一实验。用灯泡的亮、暗来描述。将过程拉长, 让学生在脑中形成充放电的印象。

2. 探索物理规律。

电工基础实验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验仪器、设备和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显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在充分尊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物理过程, 使物理过程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 并通过现象的展示来揭示其物理本质, 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 在电磁感应课题的教学中, 电场与磁场的变化过程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 学生为此感到很抽象, 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 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 变“抽象”为“形象”, 其变化规律学生也能够很快归纳总结出来。

3. 展示特殊及危险场面。

电器电路有很多事故, 每次设计事故很危险。例如人的触电事故、短路事故引起火灾及家庭电路中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引起火灾等。这些本身就是事故, 不容易再现, 也不能出现, 而又必须讲解。让学生掌握, 防止这些事故发生。可用多媒体课件予以模拟, 让学生从栩栩如生的情景中, 领略到其中原理及防止方法, 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篇10

高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来使学生具备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为更好地实施教学, 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真正发挥本课程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组从职业岗位需要入手,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 围绕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 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 形成了“教、学、做、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 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 就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来构建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体系要求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 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建设方针, 通过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 开展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改革, 构建了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如从学生应具备的电工电子技术领域实际岗位能力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入手, 与企业专家一起归纳出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 并且遵循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来序化教学内容;同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来选取并设计那些能完整覆盖实际岗位职责以及所有具体工作步骤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使学生尽早的接触职业岗位工作实践, 掌握职业技能, 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这样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满足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组织教学,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推行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 可以使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作用。鉴于高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及所选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来组织教学, 把实际工作过程引入教学环节, 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工作任务实施相结合, 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与职业能力相结合, 实现了“教、学、做、考、评”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 教:教师针对教学中学生遇到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操作中的共性问题, 进行集中讲解;对在教学实施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如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 对学生应具备必须的理论知识, 采用了集中讲解, 对实践操作, 在实施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做到了有的放矢, 针对性很强。

(2) 学:主要指必备的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因为每个项目均是集理论与实践一体的, 专业性较强, 对于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的高职学生来说, 很难独立根据学习指导书及引导问题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所以,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引导问题进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帮助学生完成引导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的理论知识, 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 施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实践操作工作计划。这样,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学习效果更好, 将为顺利完成实践操作做好必要准备。

(3) 做:即实践操作, 完成工作项目。这一环节主要按照“工作过程导向”, 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来组织和实施。各学习小组按照拟定的实践操作工作计划自主实施实践操作,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但不要给出具体答案。同时, 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 尝试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反复操作训练、小组合作中完成工作任务, 形成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4) 考:即考核。要更好地发挥课程考核的评学促教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就必须使考核模式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使考核内容、考核过程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工程相融合, 即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 围绕职业活动, 建立客观、具体的考核标准, 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手段, 确保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有效性和职业性。为此, 在课程考核中, 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将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标准体系;在明确相关岗位任职标准及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每个项目为考核单元, 确定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掌握、职业素质与学习态度及方法等考核内容;遵循工作过程, 突出能力培养, 将能力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 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最后, 通过考取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将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促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 评:即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打破原来以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单一评价体系, 充分体现考核主体的多元性。通过评价, 学生能及时总结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提高沟通、总结、分析、协作等综合能力;通过评价, 教师可时刻进行教学质量控制, 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效果,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评价, 并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实施方案。这样, 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教学过程调整到最佳状态, 对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好处。

3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

科学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在教学中, 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 结合现有实践条件来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优化、组合, 力求使教学实施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合一, 能力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一, 实践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合一, “知识、技能、素质”合一, “教、学、做”合一, 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

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施中, 根据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引导文法, 将所有学习项目都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的流程来进行组织教学,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使用讨论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正是由于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使用, 将教学过程与真实的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学生在通过资讯、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反馈、评价成果等环节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同时, 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4 加强校企合作, 开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教学资源, 包括相关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 为实践教学创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 使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 实现以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有效融合;编写《电工电子基础》课程项目化教材, 有了企业的参与可以把与职业岗位相关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典型案例、职业标准等编入教材, 使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领域和工作过程更加贴近;提升《电工电子基础》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任课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丰富了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 在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实践操作技能和指导能力也得到提高, 使施教能力大为提升。可见,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对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双师”培养等都至关重要。

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改变了高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以往“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形成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导、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 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海明.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 2007 (16) :7.

[2]徐作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科技资讯, 2013 (15) :98.

[3]徐作华.高职《电工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科技资讯, 2012 (34) :234.

[4]李业农, 张丽萍.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1 (2) :54-57.

上一篇:学校措施下一篇:评价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