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务人员

2024-07-16

乡村医务人员(精选八篇)

乡村医务人员 篇1

农村留守人员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必然的结果, 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阶段性产物1。本文基于创新农村留守人员服务管理的角度, 通过完善乡村互动机制来缓解人员留守带来的问题。构建乡村互动机制, 帮助留守人员解决教育、健康、赡养等多重问题, 通过加强农村人员间的互动促进农村家庭和社区的稳定和谐。钟真2指出:通过互动可有效实现缺失的家庭角色的“补位”, 互动使农村家庭和社区在空间上得以扩大和延伸。随着互动方式的现代化, 农村社区与外部交流的媒介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家庭或社区内部矛盾分散有了更大的空间, 为消除家庭和社区的不稳定性提供了更多可选途径。同时, 通过乡村互动机制, 乡村干部与农村社会团体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留守人员的现状, 从多角度考察留守现象, 从基层角度、全新视角看待问题, 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政策。

一、乡村互动结构的内容、作用机制

1. 乡村互动的基本内容

乡村互动结构是指在乡镇、乡村和其人员间建立起能够畅通、合理、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协调的机制, 通过三者间多向的交流渠道来实现互动的需求。

杨雪云3在其论文中描述了“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三重权力互动分析框架的构建, 这一框架弥合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制度分析与行动分析两者之间的裂隙, 互动的三方分别处于特定的社会空间, 体现了制度安排所呈现出的结构性格局, 同时各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选择行动策略的空间。乡镇干部与留守人员间的互动, 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和提高乡镇机构行政水平的必然需求。

农村社会团体和留守人员间的互动是维系家庭和社区稳定的必然需求。目前很多地区都采取了这样的互动方式。记者韦继川 (4) 对广西宾阳县进行了调查, 发现宾阳县共组建有村级工会12个, 会员9500多人, 总工会带动各村工会采取“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的办法, 半年内, 县总工会共接到农民工维权援助案件50多起, 协调处理并得到妥善解决42起。社会团体可以弥补乡政府与留守人员互动中对小型问题解决力度不够的缺陷, 从多角度多方面帮扶留守人员。

2. 乡村互动结构作用机制

(1) 乡干部与乡政府的帮扶。乡镇政府在整个政府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农民保持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农民的不少意愿和要求都是通过乡镇政府得以反映和表达的5。在这种互动机制下, 要提高乡干部与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 端正服务态度, 真正为留守人员和乡村建设着想。徐世雨6指出,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 已经成为国家管理农村行政事务和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基层组织。要求乡干部主动走近留守人员, 从小事中发现其需求, 积极主动地接受留守人员反映的问题, 找到源头, 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并落实实施。

吴理财7写道:“当问及乡镇政府应当做什么事的时候, 高达85%的乡镇干部回答是发展经济, 有60%以上的乡镇干部认为应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吴理财认为不应该把发展经济纳入乡干部的考核目标。从目前的调研来看, 大多数乡干部都认为发展经济是乡村的头等大事, 只有经济发展了, 农村城市的差距才会缩小。但从长远来看, 经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政策指引和目标实施, 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改善的过程, 但是村民的问题却是亟待解决、日益堆积的, 乡村发展需要村民共同建设, 如果村民的生活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 自身生存成为日日焦虑的主要问题, 乡村的建设发展又从何谈起?因此,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乡干部和乡政府成员应明确了解到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也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

(2) 村民自我救济。在村民自我寻求帮助的机制中, 需要留守人员和乡干部的共同反映。留守人员应该提升行使权利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 我们发现留守人员在工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但是却很少有人向乡政府反映。他们认为政府不会花费精力来解决这样的小事, 也根本就没有合适的渠道来反映问题, 他们无法接触直接管理的人员干部, 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了避而不谈, 但是他们大都无法依靠自身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积累成了一个大的社会问题, 对留守人员自身和整个乡村的发展都带来了不良影响。种种表现都呼吁乡政府建立畅通的民情反映渠道, 如信访制度、乡干部热线等来使留守人员积极地反映自身问题, 并及时给予回馈, 使得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乐于主动地维护自身利益。

(3) 农村社会团体的帮扶。许多乡村都建立有工会和社会团体组织, 他们经常和村民打交道, 关注严重贫困的家庭, 组织募捐活动来资助贫困家庭。宾阳县工会人员甚至深入到留守人员中, 教育他们维权知识、给予留守人员法律援助、对村民进行岗前培训、结对帮扶等。一般来说, 农村社会团体的成员也大多数是和留守人员一样的村民, 更加能够体会到留守人员生活的困难, 同样的情感基础能激发他们更大的服务热情。同时由于感情基础深厚并且心理隔阂较少, 留守人员容易透露最真实的情况,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

二、农村留守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乡村互动不足

1. 农村留守人员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王维国8表示:“农村三留守人员的问题, 主要指留守儿童的监护与教育、留守妇女的健康与安全、留守老人的赡养与精神慰藉。这些问题带来不少社会影响。”杨文芬 (9) 指出, 大规模人口外流也会使村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了特殊的社会群体, 即留守人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特别突出。

(1) 留守儿童。 (1) 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性格内向、孤僻、自卑,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 而留守儿童长期由老人照料, 过度的溺爱放纵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管教, 感情冷漠、不听教导。

(2) 安全意识缺乏。由于老人很少教育留守儿童安全防范知识, 对他们进行放养式管教, 而农村又恰好处于依山傍水的环境条件下, 因孩子独自上街、下河游泳、玩火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3)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于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 需要帮助家人从事农活并料理家务, 很多儿童承担起了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 本该接受义务教育的他们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另外由于没给儿童们提供教育平台, 因此多数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2) 留守妇女。 (1) 精神生活匮乏。大多数留守妇女接受的文化教育少, 平时的活动大多是打牌、走访亲戚, 很少主动去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因此她们也缺乏能力教育下一代。

(2) 缺少足够的劳动能力。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后, 农活和老人儿童的一切事宜都需要妇女来完成, 普通农活无法保证一家人的生活, 而留守妇女们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 无法寻求工作机会来保证基本生活。

(3) 无法保障自身健康和安全。留守妇女长期承担家中一切事务, 身心压力巨大, 健康状况堪忧。另外, 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单独在家, 其人身财产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3) 留守老人。 (1) 疾病缠身。农村老人由于青壮年时期长期劳动, 积劳成疾, 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水平低下, 使得其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昂贵的医药费也使得整个家庭不堪重负, 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不去就医。

(2) 农务繁重。许多农村家庭都是年轻夫妇同时外出务工, 老人和儿童留守家中, 老人不仅要耕种田地, 还要照料儿童的饮食起居。老人们年岁已高, 农活对于他们来说已属超负荷劳动, 对于儿童的照顾更是需要耐心和体力, 这导致老人们身心俱疲, 微薄的农活收入也根本无法满足家庭的需要。

(3) 精神世界空虚。多数留守老人由于儿女外出务工, 独自生活, 难以享受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他们思念担忧在外的子女, 并且由于乡村社会活动较少, 很少与外界交流, 生活单调无趣, 孤独感充斥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2. 乡村互动不足的成因找寻

(1) 意识缺陷。乡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 缺乏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服务思想, 村干部素质及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辖区内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设一支善于治理村庄的村干部队伍, 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10) 。政府工作人员不主动深入留守人员中去帮助解决困难, 甚至当留守人员反映多种问题之后, 乡干部拒绝回复等情况时有发生。而留守人员缺乏维权知识, 不愿意反映问题, 因此大多选择回避和自我解决, 最后往往将问题堆积得更多更严重。

(2) 沟通渠道不足。有些留守人员希望将自身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 却不知如何反映、向何处反映。乡村中甚少有公布民情反映的方式和途径, 留守人员难以接触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甚至连是否有这样的部门存在都不清楚。感觉到反映方式麻烦、途径稀少、反映时间过长, 最后大多都选择了放弃。即使有少部分问题向上反映, 结果往往是信息流失、失真, 甚至无法到达, 最后也都不了了之。沟通的渠道是互动机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只有当留守人员能够便捷掌握到互动的方式和途径, 互动才会有效进行。

(3) 部门分工不明确。政府的横向职能机构过多, 工作人员冗杂, 部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 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不办实事。因此村民无法确定向哪个部门寻求帮助, 而相关部门更是推卸责任、拒绝帮扶。留守人员的力量在偌大的政府机构中显得极其渺小, 他们无法寻求到应有的帮助, 亟待解决的事件一拖就是好几个月、几年甚至最后石沉大海。

(4) 帮扶力量不足。很少有乡村建立类似于帮扶小组的社会团体组织来主动帮助留守人员, 就算存在这样的帮扶组织, 也很少会起到真正的作用。他们基本不会主动贴近留守人员, 更不用说发现留守人员生活上的困难并去想办法帮助他们, 解决就业、提高素养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导致留守人员既无法向乡政府反映问题, 也缺乏与之沟通的社会团体, 人员间的互动极其少见。

三、乡村互动结构下农村留守人员的服务管理创新

1. 做好思想工作

首先应对乡干部及政府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培训, 端正他们的管理和服务态度, 让其深切体会到底层留守人员生活的艰辛, 意识到发展经济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只有解决了人民的困难, 才能够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其次, 应对留守人员进行思想宣传, 培养其自我救济和维权意识, 使他们明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 当他们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应该通过正确有效的途径寻求帮助, 而不是一味忍耐、抱怨。只有当留守人员愿意主动说出存在问题、提出帮助需求, 社会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 才能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升到社会层面, 通过广大群众的力量去帮助这些留守人员。最后, 在对村民的意识培养过程中, 他们会感受到和自己处于同样位置的留守人员们的处境, 并主动组建队伍去关心、帮助他们, 毕竟政府的力量难以涉及到广大的群体。

2. 建立畅通的互动渠道

乡村科技水平不高, 许多科技产品都没普及, 这使得村民难以与外界互动沟通, 这时就需要政府建立大部分村民都能够方便使用的沟通渠道, 例如建立一个专门处理村民信件的部门, 负责每日接收、审阅村民的反映信件, 总结问题, 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村民信息回馈。信件传达的时间可能较长, 审阅信件也难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因此政府可设立电话热线, 接听来自村民的问题反映电话, 大部分村民没有使用手机, 但是固定电话的普及程度还是比较大的, 对于个别没有电话的家庭, 乡村可组织村民为他们配置, 便于他们与外界互动沟通。

3. 精简政府管理服务部门

减少与杜绝由于政府机构重叠、互相推诿责任而导致的互动不足。将每一个管理项目交给一个部门负责, 最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水平。

4. 实施惠及留守人员的利益工程

组织村民自发建立起帮扶留守人员的社会团体, 通过结对帮扶、募捐等方式来帮助困难留守人员。首先可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 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其次, 可组建队伍对留守妇女进行职业培训和维权知识培训 (11) , 提升她们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问题;另外, 引导孩子和年轻人自发组成团体关心老人, 减少其孤独感, 还可以组建老年人活动室, 让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生活。

5. 完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制度

提升乡村医疗水平, 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减少“看病难, 费用不足”的问题;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把符合条件的人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减少老人交纳、领取养老金的程序, 保证养老金准时完整地被领取。王习明 (12) 认为我国目前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老人福利的保障存在缺陷, 所以需要建立配套的完善的社会 (包括国家或社区) 保障制度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更需要营造强大的养老、敬老舆论氛围, 使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自觉自愿赡养老人。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才能使留守人员能够获得社会应有的保障和帮助。

6. 构建社会援助网络

建立乡村和外界的联系与信息交流, 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困难民众, 呼吁有力量的人群来主动帮助留守人员, 解决他们生活、工作、教育和赡养上的种种困难, 一个政府、一个团体、一个乡村的力量是微小的, 但是整个社会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当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留守人员、发现社会存在的差距现象, 并积极主动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时, 留守人员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整个社会的力量帮扶留守人员、壮大乡村发展的力量, 建立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摘要:现今农村留守人员日渐增多, 问题越发严重, 寻求一种有效的服务管理体制被提上日程。通过构建、创新乡村人员的互动机制促进留守人员问题的解决, 基于乡干部、留守人员、社会团体三个主体建立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途径, 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管理模式, 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

乡村医生在岗人员培训目录 篇2

目录

第一章

建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第三章

处方管理办法

第四章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第五章

激素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肾脏疾病中激素的合理应用

第二节

风湿性疾病中激素的合理应用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甲状腺激素激素的合理应用

第四节

糖尿病中胰岛素的合理应用

第六章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一节

热敏灸疗法

第二节

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技术

第三节

热敏灸治疗失眠技术

第四节

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技术

第五节

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技术

第七章

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第一节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第二节

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第三节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第四节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第五节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第六节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第七节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第八节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第九节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第十节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第十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第八章

手足口病防治

第九章

儿童伤害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第十一章

疫苗接种安全 第十二章

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2012年培训试题

一、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政策

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四、传染病防治

五、儿童伤害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七、疫苗接种安全

八、医院感染管理

乡村医务人员 篇3

近年来,湖北省谷城县畜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畜禽饲养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7.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54.8%,畜牧业产值已占据全县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六种重大动物疫病按照“春秋集中防,月月逢五补”的原则全部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仅2010年全县就免疫牲畜口蹄疫126.11万头(只),猪瘟80.94万头,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80.94万头,羊痘19.28万只,禽流感1 563.69万羽,鸡新城疫1 532.27万羽,免疫密度达到100%,抗体监测全部达标,有效地构筑了免疫防线,确保了全县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播蔓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畜牧业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切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现阶段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面临的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任务还十分艰巨,尤其是谷城县基层防疫人员不足、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逐年突出,已经影响到了动物防控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全县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央、省、市、县关于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大主题。

1 谷城县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谷城县防疫人员的实际情况,笔者对谷城县10个乡镇及2个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部分村级兽医服务人员。综合调查走访并结合谷城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任务繁重,人员不足。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全县278个村,10.59万农户,2 595km2的区域,只有175名协防员,平均每名协防员要负责1.6个村、612户农户的春防、秋防、科技推广、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消毒以及平时补免工作等,在南河、赵湾、茨河、紫金等乡镇一些偏僻边远的地方,一名防疫人员要负责3个以上的村,任务十分艰巨,难度相当大,加之山区乡镇较多,交通不便,费时费力,往往为了一户,要翻山越岭数千米,而且有的农户甚至需要登门多次才能完成一次春防或者秋防;在很多地方,请兽医难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疫(菌)苗之间存在拮抗性,中间必须间隔1周以上,拉长了免疫周期,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如南河镇龙滩、白水峪等地因条件艰苦,防疫员严重缺乏,镇畜牧兽医中心只好聘请了2名60多岁的村兽医和1名人医参加防疫;在茨河等乡镇也存在类似现象。

(2)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目前全县直接从事动物防控工作的乡村防疫人员共有195人,其中从岗位来划分,防检监督员20人,协防员175人;从身份来划分,正式工62人,非正式工133人;从年龄结构来划分,56岁以上66人,51~55岁58人,41~50岁49人,40岁以下22人;从文化构成来划分,初中以下150人,高中及以上学历者45人;从保障情况来划分,已参保者80人,未参保者115人;此外,还有93名防疫人员外出打工;40岁以下只占11%,50岁以上所占比例则达到了64%,共124人,而其中56岁以上占53%,尤其在茨河、庙滩、城关、南河、冷集等乡镇防疫人员严重老化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58、59岁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在未来2~3年,谷城县防疫人员队伍将在现有基础上缩减1/3。如果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届时将会出现防疫“空白村”,给动物防疫带来安全隐患。

(3)待遇偏低且养老无保障。自2005年全县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后,防疫人员的劳务补助标准一直未变,一个协防员负责一个村,一年的报酬只有一千多元,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元,报酬过低,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防疫人员除了春防、秋防外,每月还须添槽补针,一年中有10个月要从事动物防疫工作,工作战线长,几近专职,没有完整的时间段从事其他行业来增加收入,造成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偏低。同时作为防疫主力军的村兽医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防控第一线,但其中80%以上未参加养老保险,退养完全没有保障,正因为如此,畜牧系统招不进人,招进人来又留不住。10多年前,县畜牧兽医局曾和县职高联合开办了一届为期两年的畜牧兽医中专班,培养了50名畜牧事业后备军,但如今只留下4人,造成人才严重浪费。也正因为如此,全县防疫队伍中有32%的人外出打工,其中仅2011年外出的人员就达24人,而这些人年龄在30~50岁,正值壮年、年富力强,却不得不离开从事了数年甚至几十年的防疫工作,致使防疫人员大量流失。

(4)知识陈旧,素质低下。在195名防疫员中,初中以下毕业者占74%,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10人,文化层次低,业务素质差,而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更没有对自身知识更新升级,对如今先进诊疗技术一无所知,基本上靠的是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老手艺、老方法,难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种类越来越多的疫病发生,与蓬勃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极不相适应。

2 对谷城县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究上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动物防疫工作脏、累、重、苦,且报酬不高,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增加在编防疫人员数量,降低工作强度。按照襄阳市政府办【2006】11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兽医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协防员按山区600户,平原丘陵800户确定1名防疫员,防检监督员按每个乡镇2名来配置。全县十个乡镇至少需要配置防检监督员20名,协防员150名,方能满足动物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大“以钱养事”经费投入,提高收入水平。根据襄阳市政府办文件及市委办公会议要求,参照其他县市区现在普遍执行的补助标准,建议县级财政预算经费由现在的每年45.4万元提高到116.4万元,即防检监督员(全县按22人计,其中2名血防员)人均年工资达到12 000元,协防员(全县按150人计)人均年劳动报酬达到6 000元,并按时足额将经费划入防疫人员专用账户,减少中间环节,切实提高防疫人员收入水平,真正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干事,留得住人,养得活人”。

(3)出台优惠政策,为村兽医退养提供保障。建议对已经退休和即将退休的村兽医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助其一次性缴清保费,从而享受退养保障;对短期内未能退休的村兽医,应由县政府出面与社保局协商,适当降低保费标准,鼓励其主动参保,解除其后顾之忧,增强其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4)实行教育经费补助,吸收新人进入村级防疫队伍。吸纳愿意从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城乡中青年加入防疫队伍,并联合华中农大、长江大学等院校对其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同时聘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及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教授、专家对其开展业务培训,给予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补助,真正为畜牧兽医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弥补基层防疫人员的不足。

(5)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根据全县防疫实际存在的问题,对现有防疫队伍进行有针对性地业务培训,乡镇一年两次培训,全县一年一次培训,并结合职称晋升,实行岗前培训,要求常规工作做到精通,先进技术做到掌握,尖、新技术做到了解,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鼓励他们进修深造,充实自己,切实提高整个防疫队伍文化素质。

乡村医务人员 篇4

1 乡村卫生人员队伍的特点

1.1 人员构成的特点

付晶等[1]对吉林省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 乡村卫生人员构成复杂, 他们中有医学院校毕业的中专生, 有转业复员人员, 有接班顶替人员等, 因此学历相差很大, 有些人甚至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此外, 乡村卫生人员年龄跨度也非常大[2], 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当然, 与全日制的本科生或专科生相比, 他们也有自身优势, 大多数乡村卫生人员都从事临床工作多年, 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1.2 工作特点

乡村卫生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为主, 并配合乡镇医院或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卫生宣传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他们中很少有人对重大疾病的诊治或医学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1.3 培训特点

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是乡村卫生人员在校培训的显著特点。在2年的时间里, 从基础到临床的重要课程, 乡村卫生人员都要学一遍, 但是, 他们集中培训的时间只有4~5个月。

2 教学改革策略

病理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 内容多、涉及的医学知识广, 但学时却相当有限。因此, 坚持教的方法要适应学的方法的原则, 针对乡村卫生人员的特点,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就成为病理课程教学的关键。

2.1 调整知识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乡村卫生人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对知识的需求应该是实用至上,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应以讲解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为主, 增加如何治疗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症等新出现的烈性传染病等内容, 对农村相对少见的疾病则省略。同时, 在知识结构上也要进行调整, 把系统病理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 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在一个系统中同时讲解, 以使学习者在学完一种疾病或同一系统疾病后, 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 对这一疾病有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分隔教学的学科模式, 但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对乡村卫生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这一教学模式却是合理的, 行之有效的。

2.2 做到理论形象化, 语言通俗化

理论知识薄弱导致乡村卫生人员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把枯燥的理论变成形象的图形、动画、声音或者肢体语言等, 会使教师的讲解更加的生动而富有吸引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将理论知识形象化, 这将更加有利于乡村卫生人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病理解剖学本身就是关注形态的学科, 因此,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3]。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要通俗易懂, 在使用专业术语讲解后, 要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详细的解释。毕竟, 乡村卫生人员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这制约着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活中较常见的事例, 或通过比喻等, 变抽象为形象, 变深奥为通俗, 这样能够促进乡村卫生人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 重视案例, 加强互动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激发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先前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进行目前的认知, 知识是认知主体利用既存的认知结构参与建构所获得的结果[4]。这一理念告诉我们, 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新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在教学中, 如果引入乡村卫生人员比较熟悉的病例或病理尸检案例, 就能够激发起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临床经验去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已有的临床经验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兴趣将使他们变得更加专注,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PBL和CPC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 适时提问, 并组织培训人员对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从而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病理知识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病理诊断意识和扩展其临床诊断思路。

2.4 注重课外交流, 拓宽交流平台

课堂固然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但受时间的限制, 课堂往往无法满足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需要。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问, 或者自己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都需要与教师进行讨论。而这只能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 因此寻找更多、更方便的课下交流途径是必需的。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这得益于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应用。乡村卫生人员几乎人人都有手机, 90%以上的人能熟练的使用网络聊天工具, 70%以上的人有自己的电子邮箱, 甚至个别人还有自己的博客。对于教师而言, 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给培训人员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聊天工具的号码、电子邮箱地址或者自己的博客地址等,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这种课下交流不但可以给学生答疑解惑, 而且教师还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对教与学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在培训期之后, 学习者也可以与教师保持联系, 以便随时寻求帮助, 这将非常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总之, 教学模式与方法不能一成不变, 应因人而异。乡村卫生人员培训的病理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到课堂实施, 甚至课外的交流, 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抓住了学习主体的特点, 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加以适当的调整, 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是力图从各个环节入手, 设计一个可融合教学者观点和学习者观点的学习知识分享架构, 促使教学者的教学进度、内容和方式适应学习者的状态与偏好, 让学习者更能掌握学习节奏,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改革策略与适应性混成式教学模式[5]倡导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摘要:通过对乡村卫生人员这一特殊卫生服务群体特点的分析, 针对现行的短期教育培训模式, 探索适合乡村卫生人员短期集中培训病理学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和学有所用的目的, 促进乡村卫生人员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卫生人员,短期培训,病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付晶, 刘拂翔, 马峥嵘.吉林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现状与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6, 6 (1) :242~244.

[2]任丽萍, 王柳行, 金连海.我省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36) :113~114.

[3]胡向阳.多媒体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初步评价[J].安徽医药, 2005, 28 (65) :399~400.

[4]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2:17~19.

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自查小结 篇5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管理的通知》要求,开展了本区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工作作了自查,现小结如下: 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是针对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现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在职基层社区卫技人员的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培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面向农村和社区开展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优化基层卫技队伍学历、知识和职称结构。以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为重点,带动乡村医生、护理人员、检验人员、医学影像和心电技术人员等服务团队业务素质的提升。

我们主要根据省市统一安排负责本区乡村卫技人员在职培训的落实和日常工作的督导等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培训工作,专门成立了相应岗位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培训中的日常事务。在各项培训过程中,不定期地开展对教育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对工作成效大,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从而确保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成。

2008年止,全区实际完成培训人数为2243人,其中: 2006年1242人、2007年490人、2008年511人。其中完成:全科医生培训421人、岗位培训617人、乡村医生注册培训587人、学历教育升级培训618人。全区实际共投入培训资金109.4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实际投入109.41万元(省财政资金89.41万元、区财政资金20万元)。

2009年全区卫生院卫技人员合计参加各类在职培训729人,参加率为51.6%,培训人员培训合格率为96%;全区乡村医生参加注册培训548人,参加率为90%,培训合格率为100%。

素质培训工程的实施,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基础管理工作上,尚需进一完善:要加强宣传素质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注重实效和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实现学以致用。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率。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授课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以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素质培训工作和质量和效率。

乡村医务人员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培训,北京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也是各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以来, 相关部门特别关注农村的旅游经济建设, 并出台了一些 “以旅助农”、“农旅结合”政策[1]。 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2]。北京作为我国的主要旅游城市, 乡村旅游业发展更是红红火火。国外旅游观光客选择乡村旅游的趋势也在逐年扩大, 各景区以及民俗旅游村镇接待外国游客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但是对于如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水平的研究正处在摸索、 探寻阶段, 形成的相关教学思想缺乏系统性、理论性[3]。 而英语口语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 从而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并力求促进从业人员智能的全面发展[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现报告如下。

1当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北京市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凭借着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 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格局区域合理、清晰, 同时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居民短期休憩度假的理想方式, 是农村地区致富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同时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旅游, 外国游客也将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近几年,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景点接待的外籍游客的数量有所增加, 乡村旅游已经趋向国际化, 各类乡村节日都有数量不等、饶有兴趣的外国游客参加, 外国游客已经成为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新的目标市场。随着北京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跨区域、国际化发展, 专门针对国外游客的乡村旅游产品, 如朝阳区的 “国际驿站”、“奥运人家”以及怀柔慕田峪长城脚下的 “小园”等应运而生, 国外游客人数逐年增大。外国游客进行乡村旅游, 希望当地居民能积极主动和自己交流, 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 从而能真正体验到我们中国淳朴的民俗民风。游客美好的乡村旅游经历, 不仅会起到良好的口碑传播的作用, 而且会为让初次旅游者成为回头客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外国游客的水平和质量是提高北京市乡村旅游整体接待和服务质量、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需求, 而且这个需求随着北京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会变得越来越急迫。

2当前北京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现在在京郊各个旅游景点的工作服务人员、民俗旅游户和农家院的经营者、服务者等。

( 1) 从客观上说,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般是从高中毕业上来的, 在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习惯应用 “讲授法”, 照本宣科地读、讲,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 被动地做笔记, 听课, 完全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 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枯燥无味。教师一味地 “讲”, 就会抹煞了学生的 “练”, 正因为如此, 几十年来这种 “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 忽略了 “训练性”。所以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英语口语能力处在很低的水平。

( 2) 由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背景、英语学习基础以及个人语言学习天赋和积极性等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参差不齐。

( 3)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是调查发现, 多数旅游从业人员在淡季不能坚持口语学习, 有的怕难、有的怕苦, 而且大部分从业人员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也自动放弃, 说明其学习意志相当薄弱。其实, 相当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语言学习的 “天分”, 只是坚持不了, 以至于他们不用心口语学习, 甚至半途而废。同时很多从业人员在工作外, 通常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样从业人员的英语学习就只能成为工作与课堂上的一瞬间, 无法达到真正交际的目的。

( 4) 据我们的调查了解, 各区县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培训, 但内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餐饮制作、卫生水平以及一些简单的服务接待礼仪培训, 针对接待外国游客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西方禁忌礼仪常识等的培训存在盲区。

3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措施

3. 1教学实践的目的

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是充分发挥、利用了我院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的教育资源优势, 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我院坚持 “立足京郊, 面向首都, 服务 ‘三农’”的办学宗旨和 “办学与服务双赢, 开放办学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 同时拓宽了我院 “三农”服务的领域, 也有助于提升学院科研与 “三农”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促进外籍教师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融入; 让学生志愿者参加实践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其他能力, 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识水平, 更加认真地学习。所以该项研究与实践对教与学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可以对北京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为北京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尽绵薄之力。

3. 2教学实践的过程—基于角色扮演

交际法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旅游英语口语课堂上实施交际教学法时, 我们要尽量用生活提出来的实际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创设交际情景是指在课堂上设置语境学习语言知识, 或在语境中应用已学语言知识最终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途径。角色扮演是模拟交际情景训练中典型的教学活动。在涉及旅游服务内容的培训中, 培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景, 让学员自主分配角色, 准备道具, 酝酿表情, 真实、大胆地表现自己, 以达到敢说的目的。学员吸取了许多新鲜的、恰当的交际语言后, 可以让学员分角色扮演, 这时老师应注意学员是否在交际过程中配合使用一些言语以外的手段, 如身体语言或手势语言的使用等。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意渗透文化介绍和文化比较的成分, 包括东西方社会礼仪中存在的差异。例如使用问候语时应注意对不同关系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 东西方不同的握手礼仪, 如何与陌生人展开有趣的谈话, 东西方不同的餐桌礼仪和赞美他人的方式等。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使学生放松, 从而比较自然地进入角色。此外还可以适当制造悬念, 层层深入激发学员潜在的求知欲, 启发他们的思维, 鼓励学员敢于提出问题。

3. 3教学实践的措施

3. 3. 1建立旅游英语培训班

为了应对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与郊区县旅游局合作举办旅游英语培训班, 来自北京市郊区县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等单位的工作服务人员参加培训。国际教育学院派英语教师和一些外教进行授课, 内容包括常用旅游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西方礼仪等相关英语知识课程。我们已经先后在北京郊区县怀柔红螺寺景区、顺义七彩蝶景区、门头沟爨底下景区等为这些景区的景点服务员和延庆柳沟豆腐宴农家院等的经营服务者做过培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3. 2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 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 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生动有趣, 如互动交流、实景培训、个别辅导、图文并茂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争取达到学员有兴趣, 培训有效果, 实践有应用。派选的上课教师有中方教师也有外教, 有集中授课, 也有个别辅导, 同时也邀请外籍教师假扮游客深入到农家院进行实践教学等。

3. 3. 3建立长效机制, 定期组织培训

语言的学习与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此我们和一些景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 每年定期在旅游淡季为员工们进行培训。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学资源丰富并且拥有多名外籍教师, 也有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我们通过发动学生热心参加公益活动, 让学生志愿者参加到培训工作当中, 以弥补教师在时间上的空当期。

总之, 培养和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日积月累, 反复强化,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培训要扎实推进、相关领导要重视、员工要培养兴趣,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达到加强和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从而适应当今社会旅游发展形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洛祥, 齐迎军.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

[2]徐强.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段喜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四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旅游, 2011 (6) .

乡村医务人员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淮安

淮安生态环境优越, 农业资源丰富, 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诸如生态环境问题、以旅助农机制问题, 特别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是旅游业的窗口, 旅游景区的形象、文化等都是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向外传播的。所以, 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1. 淮安市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1.1 乡村旅游迅猛发展

在淮安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乡村旅游发展迅猛, 不少景点已较为成熟, 全市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显著。特别是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涟水白鹭节、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等节庆的成功举办, 以及对旅游市场高起点的规划和培育, 让淮安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攀升, 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 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增长迅猛。淮安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通过规划、培育和宣传, 乡村旅游已蓬勃发展起来。铁山寺的“农家乐”、白马湖的“渔家乐”、洪泽的“水上人家”等诸多乡村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来自上海、山东、安徽等周边省、市的游客。淮安市乡村旅游的游客接待人数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4, 已发展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淮安在加大乡村旅游对外宣传的同时, 不断推进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年的发展, 全市乡村旅游区 (点) 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规模, 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 如老子山温泉山庄、白马湖渔家乐接待中心, 还有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渔家乐餐饮船、渔家乐别墅等。

1.2 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分散, 市场辐射力较弱。淮安市乡村旅游大都是经营者自行开展的, 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市场规模较小, 且大多依靠农户自行招商、自我管理。从业人员没有经营理念, 没有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价值, 并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不足。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 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更缺少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 市场辐射能力较弱, 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 市场占有率低。

(2) 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大多数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 产品开发和经营方式简单粗放, 生态意识不强, 成本居高不下, 布局不合理, 特色不鲜明。同时, 由于当前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长远目光, 对于高新技术引用存在障碍, 因此, 产品的深加工, 产业链的延伸, 配套服务和标准化 (规范管理) 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3) 经营项目单一, 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 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 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但淮安市部分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 产品缺乏特色。

2. 淮安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2.1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年, 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大量流向城市, 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 致使乡村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 年龄偏大者多, 文化程度偏低者多, 无技能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管理不规范, 培训不到位

许多经营者存在小农思想, 注重短期效益, 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加之管理不规范、培训不到位, 很难让游客满意和满足市场需求。

2.3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 在景点景区的规划宣传中, 旅游规划相关人员和导游作用不容忽视。淮安市从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人当中, 懂旅游的人不多, 在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 专业层次较低, 专业结构单一,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 指导力不强。因此, 要实施人才兴旅的战略, 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能力, 提升乡村休闲载体的接待档次, 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3.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相关措施

3.1 政府重视, 精心谋划, 健全机构, 强化培训

一是组建机构。为确保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淮安市应当成立专门的旅游行业技能培训领导机构, 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资金。为抓好培训工作, 应当加大投入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培训。三是聘请师资。为确保培训质量, 可以聘请市域内有培训资质且师资力量雄厚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给学员授课, 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建立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 可以和市域内多家酒店、旅行社、职业院校合作, 建立培训基地, 构筑培训实习平台, 确保培训质量;五是抓好宣传。为扩大培训工作影响面, 积极深入各个乡镇, 开展培训宣传, 动员、组织全市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3.2 加强指导, 统筹协调, 贴近实际, 提高培训质量

(1) 加强调研, 分类指导, 确保质量。在开展培训工作前, 应当根据群众的需要和产业区域布局, 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群众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 收集群众所急所盼的信息, 按照培训部门、参训人员、区域条件进行整理归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解答和集中培训, 增强培训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贴近实际, 创新形式, 注重实效。由于乡村从业人员思想观念落后, 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所以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意识、业务技能、安全管理、旅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培训方式上, 力求创新, 重点以定点培训机构为主阵地, 以示范实习基地和“农家课堂”为载体, 结合旅游产业做文章, 不断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3.3 创新模式, 因材施教, 增强培训效果

(1) 鼓励和指引返乡农民工参加旅游培训, 强化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创业。在培训工作中, 我们把返乡农民工培训和旅游服务行业培训结合起来, 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并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创业。

(2) 集中授课和实地教学相结合。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及公共课师资实行集中封闭式培训, 农民培训则组织讲师团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实地培训, 将职业培训课堂搬到农家门口, 使从业人员更新服务理念, 掌握服务技能, 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职业技能, 进一步影响当地旅游形象建设及旅游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淮安市应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力度, 创新培训方式, 丰富内容, 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该市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鸿, 吉根宝.江苏乡村旅游连锁经营研究[J].区域经济, 2009 (11)

[2]唐文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

乡村医务人员 篇8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天水市7个县、区抽取的乡村防痨人员,共调查797人,其中男性678人,女性119人。

1.2 调查方法

对天水市7个县、区113个乡镇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共抽取乡镇39个(其中镇13个,乡26个),对抽取乡镇的所有乡村防痨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本人填写,由专业人员统一指导,本次共发放8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97份。为了保证调查质量,在调查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结核病相关知识、国家结防政策和措施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乡村防痨人员797人,平均年龄(43.17±10.73)岁;文化程度小学55人(6.90%),初中147人(18.44%),高中/中专451人(56.59%),大专及以上144人(18.07%);从事防痨工作年限1~5年70人(8.78%),6~10年114人(14.31%),10年以上613人(76.91%)。

2.2 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11个问题,乡村医生对“肺结核病主要通过哪种途径传播?”等6个问题掌握较好,回答正确率均在80.00%以上,但是对“肺结核病病人开始经过正规药物治疗多长时间后就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及“我国推广的结核病病人治疗原则是?”的回答正确率较低,总体知晓率为87.95%,见表1。

2.3 国家结防政策和落实措施掌握情况

对国家结防政策和落实措施掌握情况设计调查了7个问题,除“结核病病人在哪里检查和治疗才能享受免费政策?”和“当你接诊遇到疑似结核病病人时是否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这2个问题外,其他5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均在80.00%以下,总体知晓率为79.89%,见表2。

2.4 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总体知晓率是否知晓为因变量,以年龄、专业、文化程度、职称和从事工作的年限等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Enter法、α=0.10引入变量,分析结核病知识和政策的影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是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而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年限是结防政策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见表3。

*对表中11个问题答对8个及8个以上者。

*对表中7个问题答对5个及5个以上者。

3 讨论

早在2011年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全民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到2015年达到85.00%的工作目标[2]。笔者此次调查乡村防痨人员中,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11个问题中仅有3个问题的知晓率达到85.00%以上,作为一名基层防痨人员,掌握结核病相关知识是最基本要求,但是此次调查知晓率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对“肺结核病病人开始经过正规药物治疗多长时间后就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及“我国推广的结核病病人治疗原则是?”等问题的知晓率很低;“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可以治好的?”回答正确率与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大众的知晓率基本相当[3],提示基层防痨人员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掌握得不够,他们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了解还存在许多盲区。

本次调查还发现,相对于结核病的核心信息,乡村防痨人员对国家结核病防治政策和落实措施的掌握情况更不理想,对国家对肺结核的免费政策和免费项目仅有60.00%多的人知晓;对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仅有50.00%多的人知晓。由于对国家结核病防治政策掌握不够,有可能对就诊者提供错误的信息,导致结核病患者不能及时到定点机构就诊。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是结核病知识和结防政策知晓率的共同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而年龄、工作年限为结防政策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者,知晓率越高,工作年限越长者,知晓率越高,这和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5]。医务人员对于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其对肺结核病的态度和行为[5],因此,应针对乡村防痨人员防痨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乡村防痨人员对结核病防治基本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程度,以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结核病防治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于兰,吕青,夏愔愔,等.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民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60-64.

[2]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S].2011-05-01.

[3]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84(9):485-508.,,,.

[4]刘颖,熊晶,段鹏,等.重庆市乡村医生肺结核相关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2):2242-2243.

上一篇:“四定”模式下一篇:判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