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金融市场学

2024-07-10

建构主义的金融市场学(精选五篇)

建构主义的金融市场学 篇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期以来, 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改变这种被动接受的知识传授模式, 目前课改的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强调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桎梏, 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建构主义理论就是提倡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机械灌输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性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探源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历经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 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 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股强大洪流。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论。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 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与外界的互动, 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同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 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 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基于上述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 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

学习目标是获得知识的意义。但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 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 由学习者自己设定。其深刻程度可以用几个指标刻划: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 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能否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能否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去。

(二) 学习的内部过程。

通过思维构造实现意义建构。要求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过程中, 要不断思考, 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 形成假设、推论和检验。学习是累计性的, 不是简单叠加和量变, 而是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

(三) 学习的控制。

自我监控与反思性学习。学习者要不断监视和判断自己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 采用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 并对学习活动进行阶段反思和整体反思, 修正学习策略。

(四) 学习的社会性与物理情景。

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 强调多样的、情景性的信息与有利的建构工具。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分析

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来透视研究性学习, 无疑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着力于学生的学, 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可以说, 二者在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体现现代学习的特点方面存在共同的基础。

(一) 就学习的探究性而言, 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建构”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学习目标的设定以认知弹性理论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和知识网络结构特点为基础, 学习目标是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等动态性的内容, 而不是具体的、静态的结论或规则性的知识。这样的学习目标才能因人而异, 因内容而异, 因学习环境而异。学习就是围绕上述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从中不断获得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因此学习的重心应是形成学习者的探究和创新思维。此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主张给学习者适当的结构不良问题 (ill-structured problems) , 因为这些问题的条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要求学习要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类似于发现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 (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等等, 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理论和策略都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二) 从学习者的主体性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认识的主体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该理论认为,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是原封不动地反映现实, 个体在认识中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以独特的意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 建构的成败与效果关键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主动建构的倾向和行为。如学习者是否主动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从外界选择信息;是否积极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否积极地生成新的信息;在建构过程中, 是否提出假设、积极地选取验证假设的策略;是否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性学习以及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等。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改造传统的接受式教学重教轻学, 忽视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的弊端, 强调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这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 凸现学生的学, 通过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在这方面, 二者的主导思想可谓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相互借鉴, 相得益彰。

(三) 就学习的交互性来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界和他人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其同时也强调, 学习者的各种表征知识的能力也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因而学习又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合作的过程。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则强调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尤其是强调活动和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向内化 (思想) 过程的转换,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学习者应该有频繁的机会与同伴和富有经验的人 (包括教师) 相互作用。教师应作为学生建构知识和创造意义的合作者, 积极参与到学习者对现实的建构当中去。同时, 由于对知识的确定性的质疑和挑战, 社会建构主义者也十分强调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 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但是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理解各不相同, 为了获得整合性的认识,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和交互式教学 (Reciprocal Teaching) 的方式来实现。同样,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仅重视形成学习者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它也更加关注学习者在研究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合作、配合, 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学会如何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强调学习者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具备。为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就应着力于形成各种良好的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把学会合作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目标。

(四) 就学习的过程性与开放性来说, 与传统教学中只是把信息源拘泥于课本以及教师的讲解的做法不同, 在建构性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

教师不是预先设计好信息程序,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索, 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同时, 建构主义学习也反对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地处理学习内容, 主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中, 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景, 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此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十分重视让学习者直接通过类似于科学家做实验那样对各种现象进行探索。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让学习者参与过程, 亲身体验, 感受问题的存在, 并积极地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这种注重过程体验、强调内容开放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品质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益的。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方面的观点和尝试也正是其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国际金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设计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而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都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方面, 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

(一) 支架式教学。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邻近发展区”。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设定为金融期货、期权,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如橡胶期货、外汇期货比较分析, 欧式外汇期权、美式外汇期权比较分析;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比如模拟市场, 让学生独立探索, 进行小组协商,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配合教师讲解真实交易条件、交易规则) , 并通过效果来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 , 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二) 抛锚式教学。

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比如外汇管制, 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 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 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时, 要求学生以跨国旅游者身份, 用人民币兑换所需外汇, 自主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这里, 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就是“抛锚”, 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 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 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 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三) 随机进入教学。

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 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 决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 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这里, 要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 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比如, 对于国际结算的讲解, 我们设定票据应用、汇款、托收、信用证等几种方式、场景, 要求学生将50, 000欧元转出到德国出口商手中, 通过过程学习来深入了解外汇管制、外汇核销单工具与整个结算程序的关系。必须用实际例子来解析与感受这些场景, 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四)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成熟的主要是支架法, 实例法和随机进入法。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 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灵活加以运用。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 均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即最邻近发展区) , 通过提问引导讨论, 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

五、《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要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一) 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 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 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打个比方, 过去, 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 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时代, 应该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 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 多方引导, 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唯有如此, 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为此, 我们研究教学方法, 从中发现问题, 共同提高, 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 老师也感受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 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 引入并重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排斥一切课外活动, 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 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实现意义学习 (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机械记忆) 。显然,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 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 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的能力。

六、结语

优化教学方法是推进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手段, 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 《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 推动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法改革的主题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 进行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讲述、演讲等语言活动和分析、归纳、推导等思维活动,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教法改革中, 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英语教学的任务融于课堂教学中, 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从各种教学模式综合来看, 应当格外重视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丁证霖.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0

[2]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叶澜,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4) :45~48

[5] .[美]George W.Gagnon Jr, Michelle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建构主义的金融市场学 篇2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群众体育;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9-01

一、构建的理论认识与原则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充分保证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群众体育运行机制,必须要对以下问题有着明确的认识:

首先,必须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搞清市场经济对群体活动管理的运行机制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与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一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积极调节作用,将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各环节的调控置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基础之上。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的运行机制既要克服过去微观统得过死,宏观缺乏调控,又要防止市场调节一切,用“看不见的手”来推动一切的放任现象的出现。从对市场机制的本质认识中,不难得出:群众体育的运行机制的模式概括来讲就是宏观上要计划调控,微观上要市场驱动。这是一个最抽象的最基本的运行模式,在实现其具体化的过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结构体系时,必须以此为方向,考虑计划与市场调节的运作方式和程度,才能确保群众体育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次,必须认清群众体育运行机制所属要素的构成情况和各自所处的位置与作用。从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具有宏观领导作用的政府、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提供“人—财—物”流通的市场所构成。因此,构建的群众体育管理的运行机制就必须正确反映国家、社会、市场和群体活动之间的各自责权及其相互关系。而要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市场调控得当、群体活动有序的运行机制,其关键则在于四方各施其责,互不替代,特别是只有政府行为到位,即政府转变职能、社会积极参与、市场调控得当、群体活动有序才能实现机制的到位。因此搞清构成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结构要素,对于构建群众体育的结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构建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结构体系,必须要有基于以上理论认识所确立的构建基本原则,以确保结构体系的科学、有效和完善。构建的思路总体上应符合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必须有利于指导群众活动的有关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激发群体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第二、必须使政府、社会、市场的各自功能在结构体系中得到体现和发挥。第三、必须有效地体现市场中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和作用。第四、必须使结构体系的各要素在理论上具指导性,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二、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结构体系的构成

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如下要素构成:

1.目标机制

从目标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组织行为均以达到一定的目标为准则,群众体育运行机制也不例外。目标机制既是运行机制的依据和出发点,又是所要达到的预期终点。因此,目标机制贯穿于运行机制建构的全过程中并决定着结构体系的方向。群众体育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健康水平,进行娱乐消遣。而没有分目标的分别实现,则不可能实现总目标。因此目标机制由与总目标直接相联系的分目标构成,即:健康增进机制、社会服务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构成。健康增进机制,是群体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身体活动,增进活动群体的健康水平,达到身心和谐、愉悦之目的,从而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服务机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体育为社会、市场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提供观赏和娱乐信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这二个方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群众体育的另一重要目标。通过群体活动,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造就一大批从事体育产业的各类经营性人才和从事健身、健美及其它的指导和咨询人才。

2.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是政府决策机制,另一方面是社会决策机制。对于政府决策机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立法、宏观计划、调控政策等来体现。特别是要注重各级地方行政管理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国家调控决策机制和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社会决策机制,是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需要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所建立的具有了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机制。如健身俱乐部的决策可采用董事会决策机制和总经理负责决策机制。

3.动力机制

动力是整个结构系统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动力机制包括政策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机制,是国家通过强化宏观调控,颁布相应的群众体育的法规或政策,来有效的引导群众体育发展的基本程序和手段。这是有效地体现市场中的计划机制的重要表现。

激励机制,是通过建立比赛机制、奖励机制来促进个体或集体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群体工作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的基本程序和手段。其包括政府宏观激励机制和各群众体育组织的内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群众体育中的经营性组织的完善与发展,根据群体活动市场的供需要求来决定其运作方向、内容的基本程序和手段。

4.调节反馈机制

任何一个系统要想处于一个优化的运行状态,必须要通过获取反馈信息进行调控,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调节反馈机制自然也成为群众体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国家调节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部分。国家调节机制,是指国家根据群体活动发展的需要和各种反馈信息,通过立法、指令和政策导向对群体的运行方向、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宏观调节。 市场调节机制,是按照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供需变化,自动调节群众体育中经营性的各种活动,从而实现群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自我约束机制,是依据对群众体育的新认识、新判断,自觉调节行为方式,约束自身行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它是群众体育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各级群体组织管理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精简机构,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结构,增强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5.投入机制

投入机制,是指保证群众体育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目前开展群体活动的瓶颈就是经费太少,缺少场地、活动器材、组织经费。因此,在构建群众体育运行机制时,就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即:国家投入机制、集资机制、自筹机制。国家投入机制,是由各级政府(中央、省、市、地、县)向群众体育组织机构直接拨款,以推动群体活动开展的程序和手段。集资机制,是指通过社会或企业、个人或集团,以赞助、捐赠、募捐等形式来获得资助的程序和手段。如通过发行的中国体育彩票的部分收入,修建社区体育活动站。自筹机制,是指各群体组织成员,通过自己出资的形式来筹措资金开展活动的程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秦椿林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5

[2]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2

[3]王丽娜,等. 我国城市化、老龄化趋势与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金田,2013.05

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教学探索 篇3

这几年我一直尝试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 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将营销理论与实际经济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以《市场定位》一课为例, 来介绍一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本学期, 我在教授市场营销这门课时, 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让每个小组模拟成立一家公司。学生分别成立了玩具公司、童装公司、自行车公司、洗护用品公司、电器公司和办公用品公司。在学习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等) 时, 学生都要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做规划。这样, 学生在仿真的情境进行经济活动, 学得扎实, 考虑周到, 积极地主动思考, 主动实践, 让学生边学边“做”, 学中“做”, “做”中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市场定位”这节课上, 我播放了“百事可乐”和“加多宝凉茶”的广告, 提出问题:同学们, 看了这两个广告, 这两种产品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生活中的实例开课,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开展合作与互动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开展合作与互动学习的最有效形式, 在市场营销课的学习中, 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的互补性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了分组, 尽量使各组的同学在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 方便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各种评价手段 (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 来促进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例如, 在学习“市场定位的策略”时, 我并没有直接讲解避强定位、迎头定位、重新定位、寻找市场定位四种策略, 而是给学生出示《萌芽》杂志、小鸭滚筒洗衣机、伊利冷饮、百事可乐四种产品的市场定位案例, 各小组 (模拟公司) 站在营销者的角度, 立足市场分析、讨论四个案例中的产品分别采用了哪种市场定位策略?为什么采取这种市场定位策略?分析出每种市场定位策略的优势和劣势。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例如, 在学习“市场定位的方式”时, 首先由教师播放一些产品的广告或者图片, 如金利来男装、雕牌洗衣粉、王老吉、海尔电冰箱等, 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产品的特点和采用的市场定位的方式, 学生在欣赏广告或者图片的同时, 自然就理解了特色定位、功效定位、质量定位、价格定位、使用者定位等市场定位的方式, 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利益定位和竞争定位由教师举例讲解。

其次, 各模拟公司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理论, 深入讨论、共同研究, 为本公司的产品选择恰当的市场定位方式, 然后通过产品推介会的形式派代表展示研究结果。例如:玩具公司的产品采用利益定位方式, 他们生产的智力拼装玩具、木制仿真玩具模型可以开发孩子智力, 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带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童装公司采用质量定位方式, 生产纯棉、天然彩棉等穿着舒适、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高质量童装, 并且外表时尚, 富有设计感;自行车公司采用价格定位和特色定位方式, 针对新潮青年开发高价格、体现个性的自行车;洗护用品公司的产品采用使用者定位和功效定位, 推崇健康理念, 专门生产配方温和、不伤发的女士洗发水, 可以令秀发重现清爽飘逸……通过这样的环节, 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合作沟通、语言表达等多种职业能力。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为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教师应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推陈出新, 努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市场营销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锦化, 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2]王曼莹.建构主义理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4]王继红.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研究.科技信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构 篇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与我国社会环境、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相一致。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效应难以避免。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不惜损害整体和群众的利益,甚至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都可能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畸形。市场经济要讲利,不讲利的市场经济是缺乏发展动力的,而道德是以义为先,讲利他。因而经济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是可能存在的,但绝不是不可克服和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寻找两者内在的“接点”,使市场经济在与伦理道德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中良性发展。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也应该是诚信经济,没有诚信同样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因而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作用,是调节和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法律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具有刚性的规范作用。道德则是内在的、相对软性的规范,靠人的内化、自觉。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不但使人不去犯罪,而且使人有知耻之心。因此,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可以说是更具有根本性。我们知道,市场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益。因而市场活动存在生存竞争。正是这种竞争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唯利”性,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只顾效率,忽视公平,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完善法律体系完全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的规范制约,就很难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这种法律治理设计,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弊病,我国的现实也充分展示并在继续展示着法律在某些方面的尴尬。法律不是万能的,有些市场行为法律可以调整、约束,有些市场行为法律就很难调节到位。市场活动中有些不犯法的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也是巨大的。所以,不能把市场经济仅仅看作是法治经济,不能使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似乎只要不犯法,市场活动用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并根深蒂固,将对市场经济、市场秩序带来巨大的危害。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原因之一是期望用中国的道德礼乐文化调整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因此,针对市场经济对人们唯利是图、投机取巧、追求享乐等,造成的整个社会道德的一定程度的缺失。必须正视道德的经济活动意义。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唯利”也不是十恶不赦,它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图强,拼搏竞争的自强不息精神。道德所制约的、规范的是不择手段获取利益的思想行为,启迪人意识中的良知。一个人违背法律犯了罪,还可以设法逃避,违背了道德,稍有良知的人,一辈子都会受到良心的折磨,受到道德的谴责,“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就是道德的制约力量。我们的传统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要利而不唯利;义与利相抵触的时候,取义舍利;对利益的获取途径要正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通过正当渠道获取的利益都是道德的,反之,从不正当渠道获取的利益都是不道德的。如果人们都认同和树立了这样的义利观,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抵制、消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德力量,从而法德并举中,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道德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关系的新建构

我国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和、平、公,等等,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我们应当从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挖掘这些传统道德规范的内涵,使其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在服务中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1. 市场经济的道德构建必须以法制为基础。

社会市场秩序和制度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是核心关系。道德与法制是市场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方式,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重要手段,它们既在内容上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又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还在实施中相互凭借、相互支撑。道德与法制在市场活动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法律与道德分别从制度和精神两个方面调控市场经济关系,法律的调控是外在强制性的,而道德的调控是通过公众舆论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来实现的。由于法律对市场活动的调节,是一种他律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法律的调节虽然是人们市场活动调节的一般形式却不是深层形式。而道德调节依赖的是主体的内心信念,依靠的是主体的自律性,这就决定了道德的调节成为人们市场活动的常态形式和深层形式。有些法律不能审判的,我们可以从道德上审判,从而唤起更多人的道德良知。在法律调控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调控,道德调控是对人内心的调控,是调节的常态和深层形式,这就决定了道德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构建中将受到特别的重视。

2. 市场经济的道德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市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教育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是重要因素。即存在着把道德当做知识等不良倾向,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这样,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造成一些不知羞耻、不讲信用、不讲良心、忘恩负义的行为得以存在,以至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失去了规范的约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原则。以人为本是构建市场经济道德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无论是道德精神的灌注,还是市场秩序的建构,都是为了给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人是社会道德的承载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道德构建只有强调以人为本,才能增强市场活动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市场活动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 诚信是市场经济道德构建的核心

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终极追求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诚信是维持市场经济关系的道德纽带。尤其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诚信对于市场活动的意义更大。因此,诚信是市场经济道德构建的基础和核心。诚信是市场经济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因为诚信是实现经济交往的前提。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构建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摘要: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是提倡买卖公平,实现利益最大化。市场行为与道德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积极削弱与克服负面效应,才能把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可能的冲突转变为和解。市场经济的道德构建必须以法制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是市场经济道德构建的核心。

建构主义的金融市场学 篇5

关键词:“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全球化,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超”自由化,次贷危机

上世纪70年代以后,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不仅在学界成为支配性学说, 而且在政治经济领域具有压倒性的地位;不仅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 也内化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由于其推行“无政府主义”, 一些学者称之为“完全不干预主义”, 而乔治·索罗斯则把这种相信市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理念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所谓市场原教旨主义或新自由主义, 顾名思义, 就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其基本主张就是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极力倡导贸易自由化、价格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其在上世纪70——90年代治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但事实再一次证明, 市场绝对不是万能的, 金融风暴无情地粉碎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神话。西方国家一夜之间银行业频频告急, 经济衰退, 严重失业, 股票狂跌, 社会动荡, 并迅速波及全球, 使一贯安逸的各国政府霎那间失去平衡, 世界金融体系遭遇重创。“风雨来兮雷霆现”, 我们不禁深思, 危机何来?

1 金融危机的成因

1.1 悖经济伦理带来多米诺效应 (Domino Effect)

无疑,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益, 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国际关系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推动和促进了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再者也为落后国家利用外资和全球市场, 发挥“后发优势”, 并追赶发达国家, 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这也是经济从社会化到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问题是, 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异的不同宗教、不同族群、不同国家靠什么来维系经济全球化秩序。

我认为, 大经济理念应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安排背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各国尤其是硬通货所属国、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的经济运行必须服从经济伦理的制约。经济伦理不仅涉及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 涉及到企业在生产、销售、广告等各个环节在道德方面的认知与自我约束, 而且还关涉到个人在生活方式、物质消费上的道德选择, 必须具有科学的、跨越各国逐利本质的制度安排, 必须具有大经济市场理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

悖经济伦理的行为, 是非理性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链结, 任何一个产业或领域的非理性, 必然会产生多米诺效应, 让投资者再次解读红利和风险并存的基本经济原理。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例,

在美国, 个人贷款者是向抵押贷款公司——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证券化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转移次贷风险给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抵押贷款公司可以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收益——刺激放贷的冲动乃至肆意放贷——不在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次级按揭贷款比优级按揭贷款收益更高且可“随行就市”进行浮动——放贷机构允许借款人“零首付”借贷——许多借款人故意隐瞒不利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2004年后次贷数量激增且占到了整个美国按揭贷款发放总量近一半额度——金融风险迅速累积。这种“次级贷款——‘热钱’涌动——丰厚红利——融资疯狂——道德危机——虚拟经济破裂——实体经济衰退——国际贸易锐减——经济危机”的悖经济伦理金融衍生多米诺骨牌就堆砌成功, 泡沫一裂, 破坏力无法想象。

1.2 金融“超”自由化必将自食其苦果

本人是主张金融自由化观点的, 也极力支持金融创新。但核心问题是现实的情况属于非理性的自由化, 已肆无忌惮地跨越了市场赋予它的最大自由权限, 我称之为金融“超”自由化。这个“超”, 不是自由化过了头, 而是指自由得不负责任。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质量低, 低得不负责任。比如前面提到的次级贷款, 2001年至2004年期间, 美联储实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 利益的驱使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但当清算的时刻来临, 借贷者在危机中发现无法还债, 而银行又“落雨收伞”, 于是便发生了金融上的连锁反应。实际上就是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埋下的危机种子, 导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太差, 一旦危机爆发, 就血本无归。到目前为止, 美国28家银行破产的主要因素均应归咎于此。

(2) 风险控制能力弱, 弱得不负责任。由于国家直接信贷制度的存在, 银行不会也没有必要去考察和监督贷款流向何方。同时, 银行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自身也受到保护, 经营遇到风险后国家肯定是后盾, 银行没有动力去进行贷款风险评估和投资管理。久而久之, 银行本身应具备的能力便被抑制和走向退化了。

(3) 风险意识薄差, 差得不负责任。由于无风险经营的惯性作用和政府担保情况下的道德风险行为, 银行在自由化初期往往会走向高风险经营, 如高息揽储, 贷款大量流向能迅速增值 (当然也最易起“泡沫”) 的投资领域, 对外大量举债转向国内。这种情况, 在80年代后推行金融改革的国家中几乎都有表现。红利和风险并存, 高额回报的背后必然是高风险, 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勇于冒险的金融体系能存活多久。

(4) 金融监管滞后, 滞后得不负责任。受制于不干预市场的传统, 尽管美联储等金融监管部门早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贷款标准的放松, 但美联储并没有及时规范金融机构的某些行为, 错失了防范危机产生的好时机。而且美联储还在一边不断加息的同时, 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多品种次级房贷, 直到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 次贷危机爆发, 美联储才对市场进行了必要的干预, 使更多的贷款公司主动或被迫迅速收缩住房抵押贷款, 但为时已晚, 自食其“超”自由化金融管理的苦果已成定局。

1.3 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自我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是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是经济社会化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 金融危机的影响

2.1 经济增长放缓, 多国陷入衰退

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汉斯·蒂莫也在《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经济衰退可能会席卷全球, 世界经济或面临自1945年“二战”以后的首次全球性衰退, 我们可能面临最长的经济衰退周期”。同时, 该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将从一个由强劲增长经济体带领的稳健发展时代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而这个转变是由于高收入国家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造成的”。

2.2 金融急剧恶化, 股市遭遇重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仅美国就有28家银行倒闭, 世界主要金融证券市场受到沉重打击。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于2008年9月15日正式宣告破产, 美林公司同时被美国银行收购的消息传出后, 全球股市暴跌, 股指均一路狂泻, 韩、俄等国还曾下令交易所暂停过交易。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仅2008年10月份全球股票市值就蒸发5.79万亿美元。

2.3 政府赤字增加, 通胀压力增大

为拯救本国经济, 在出口拉动受困情况下, 各国都把目光钉在了扩大投资和刺激内需上。美国政府787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欧盟近2万亿欧元的金融救援;日本自救资金上限也提高到了约1100亿美元;俄罗斯已向金融市场注资860亿美元;韩国政府则动用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救市;我国政府也开出了包括4万亿投资在内的、系列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但资金的来源在哪里?相当国家是靠发行货币和外债实现的, 自己左手拿着刚印好的货币买右手刚印好的国债, 财政赤字规模快速放大, 全球通胀率也连续被推高, 政府负担加重。另外, 这一系列“快餐式”救市措施最终效果如何, 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4 欧美进口锐减, 世界贸易恶化

由于欧盟和美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35%, 按美元结算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5%, 所以欧、美国家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严重下降, 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 特别是一些靠扩大出口战略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对欧、美的贸易成为支撑他们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美内需减缓, 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 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造成沉重打击。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 又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 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 促使世界贸易更加恶化。

2.5 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危机显现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严重下滑, 虚拟经济破裂已经波及实体经济, 包括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内, 出口受困、资金链断裂已使企业举步维艰, 有的已申请破产保护或已宣布破产, 有的由于生产萎靡宣布巨量裁员, 致使劳动者大量失业。仅2009年的几个月时间, 松下就宣布裁员15000人、日立裁员7000人、微软裁员5000人、Sprint (美国) 裁员8000人、英特尔裁员6000人、美国银行裁员30000人等等。

失业人数的迅速增加, 一方面使各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更重要的是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不断显现, 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抢劫盗窃犯罪率持续上升, 法、韩等国工会组织了多次工人罢工和大游行, 失业人员的情绪异常激进。金融危机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状态, 社会正常的秩序受到了严峻挑战。

3 结语

综合起来讲, 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过度超前消费模式的长期积累, 形成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和金融坏帐;各种各样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过多过滥, 形成了虚幻的经济繁荣假象;政府金融监管机制滞后, 美联储、证交委长期疏于监管导致风险逐步聚集。但归根到底是在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政策主张及其对市场过度信赖的信条造成的。

事实告诉我们:“市场原教旨主义”对市场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三十年来号称“世界最完备银行体系”的大国金融轰然崩塌, 危机再次向全世界敲响警钟:市场是经济运行的生力军, 但其不能是独立军, 市场需要监管, “市场原教旨主义”是悖论。

参考文献

[1]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 2007, (8) .

[2]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 2007, (9) .

[3]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 2007, (18) .

[4]张燕生, 王海峰.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3) .

上一篇:案例分析教学法下一篇:网络师生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