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估

2024-09-08

绿色建筑评估(精选十篇)

绿色建筑评估 篇1

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 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据2013年1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统计, 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这一数据意味着我国最近几年仍将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阶段。面对当前的发展现状,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实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也能够实现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这是当前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 构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意义

构建绿色建筑的目标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居住、工作环境, 同时能够尽可能的节约能源、资源, 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通过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这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以及以“绿色、科技、人文”为主题的北京奥运会举办以后, 我国绿色建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不但是实现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宜居宜学宜游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同时涉及了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合理的利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这对于实现绿色建筑科学设计、安全运行、有效维护的展开有着制度规范、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2.1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标准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单纯的考虑建筑的能源、资源、建筑场地以及建筑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而绿色建筑则有所不同, 它是通过集成设计的办法, 充分的考虑了这些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已经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这就为建筑的设计、施工提供了方便。除此之外,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能够使设计、施工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2.2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为管理者提供了考核的标准

近些年来, 随着“生态”、“绿色”逐渐成为建筑行业所追求的建筑理念, 然而这些时髦词往往只是冠“绿色”之名, 而无“绿色”之实。如何判断建筑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内涵, 从而有效的规范建筑市场, 这是当前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所提出的, 它能够为建筑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标准, 从而提高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通过相关的标准以及实实在在的数据测试, 以便区分那些打着绿色旗号为幌子而无实质内容的建筑。

2.3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项有效的评价工具, 它能够为开发商和公众提供一个明确的参考。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 共同遵循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开发, 进而有效的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的不足

相对而言,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方面的起步比较晚, 但是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也有着很大的进步。如今,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已经形成了几套生态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框架。目前, 我国国内较为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除此之外, 我国在2002年10月已确立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的课题。在2006年我国又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所构筑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所需遵循的原则。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这一评估标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的,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 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舒适、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 同时以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目的。它的宗旨是实现我国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日益面临着资源、环境问题, 因此为了使得建筑行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全面认识生态住宅, 同时也为了能够让生态住宅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有章可循。因此在2001年, 我国正式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它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的评估标准, 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构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上迈出了第一步。而且, 在随后的两年, 在充分考察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又进行了两次重要的修订。

这一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规划设计的综合性评价、建筑物的基本性能评价、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以及后期验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一评估标准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建立, 因此, 该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我们给予其高度的评价时, 也不能忽略了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一评估标准。这一评价体系的不足主要是:定量指标所占的比重较少, 而定性的指标却太多, 这就使得这一标准变得较为笼统。一些该有硬性数据规定的指标只有模糊的概念, 而没有相关的数据, 从而导致在评价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标准, 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 该评估体系中某些指标的硬性标准太低, 很难实现绿色建筑的理念, 同时也会对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册》忽略了生态策略与技术措施间的轻重关系, 从而难以为建设者提供一个客观的指导原则, 不利于引导生态住宅的全面发展。而且, 据相关实践表明, 当建设者面临不同策略, 缺乏权衡的情况下, 很容易受到经济效益或者是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而更多的考虑到消费者的喜好以及经济效益的多少。

(2) 《手册》并没有关于技术含量与评分关系的界定, 从而使得一些技术措施很难运用到整个项目中。《手册》对于技术的要求只是单纯的规定“做”与“没做”, 对于“做多少”却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明。这就使得建设者一方面为满足生态住宅的标准而采用一定含量的生态技术, 但是另一方面却会考虑到成本等其他方面的社会因素, 忽略了大规模生态技术的运用。

(3) 《手册》中的实际案例不够详细, 难以作为生态建筑的指导原则, 难以实际应用。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绿色住宅的发展。

3.2 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估体系

这一评估体系主要是为了实现北京承办“绿色奥运”的承诺而制定的, 该体系是我国国内第一个有关绿色建筑评估、论证的体系。它不但有效的涵盖了多达上百项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外, 而且还向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打分原则。这套评估标准的推出, 还有利于相关的评估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等相关技术对建筑进行智能化的评估。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虽然较为完善, 但是其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它仅适用于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价, 其评价标准与美国的LEED评价标准大同小异, 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除此之外, 该评价标准对于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和经济评价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 从而导致社会的参与性十分有限。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该标准于2006年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布而施行。该标准的编制原则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其重点在于把定性与定量有效的结合起来, 并把灵活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然而该标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标准》中的一些指标比较含糊, 有些指标缺乏定量化的研究。如“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这一指标没有明确的说明如何的充分利用, 因此在实际评判过程中往往依靠人的主观臆断, 这样就大大的削弱了评价的科学性。 (2) 在《标准》中, 很多方面显得粗糙, 在构建评价机制方面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3) 《标准》采用了回避权重的体系。这不仅丧失了《标准》在反映绿色建筑时的真实程度, 而且也大大的降低了《标准》的导向作用。 (4) 《标准》中的指标体系较为的简单, 无法确定指标中各个细分项目间的关系, 而且项目的重要性也无法凸显。如在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把绿化、交通、用地指标、日照等作为并列的关系, 这就造成指标中难以区分轻重, 从而难以突出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

由上可知,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我们仍需要客观地看待。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现有的评价标准很多都是参考国外的相关标准来施行的, 很多都与我国的国情不太相符一句话没有中国特色。因此, 我国生态建筑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5 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要想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 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这一体系涉及到了多学科,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性研究亟待加强。 (2) 评价体系应该由标准化到细化的转变。目前我国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 需要进一步的划分建筑的种类,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建筑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 (3) 应该完善第三方的认证制度。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去普及绿色建筑的开发, 并实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相关部门应该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对建筑从设计、开放到最后的投入运行进行全面的监督评估。

6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因此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各级单位应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地方情况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利用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朝科学、健康、平稳方向发展, 为建设生态美丽的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佑国, 林波荣, 等.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 2007 (03) .

[2]李峥嵘, 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建筑节能管理的启示[J].建筑节能, 2007 (03) .

全国绿色社区表彰评估标准 篇2

一、基本条件

1、居民对社区环境状况满意率大于80%

2、小区居民户数应具有一定规模

小区居民一般应达2000户,新建小区入住率达80%。

3、各种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没有环境纠纷或纠纷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

二、健全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1、成立创建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由街道牵头组织,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办、文明办、城建科、宣传部、妇联等职能部门及环保、学校和驻社区单位等相关单位组成。

2、成立创建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以社区为单位,由居(家)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居民代表、学校和驻社区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

3、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社区工作计划中环境保护工作有专门的内容,有创建“绿色社区”的具体措施,并按照计划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人。

4、建立创建工作档案记录

社区基础资料齐全,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会议记录、活动介绍、阶段工作总结、背景资料完整,并附有照片、音像资料等。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有序。

5、建立“绿色志愿者”队伍

建立一支或几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绿色志愿者”队伍,并积极开展活动。

6、定期组织机构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以课堂培训、实地考察、参加交流活动等方式,组织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的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

7、建立环境管理协调机制

建立与政府部门、居民、驻社区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制度,共同商讨社区内的环境事务,并将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居民大会、张贴公告等方式公开征求居民的意见或告知,环境投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8、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自我完善体系

社区按阶段进行自评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自我完善,建立健康持续的改进机制。

三、防治社区环境污染

1、生活污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生活污水排入市政管网或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新建社区实行雨污分流。

2、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生活垃圾袋装化,有分类回收装置和明显标志,定点存放,日产日清。居民都能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垃圾。

3、无噪音扰民环境问题

社区内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制度,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大的设备。

四、社区环境整洁优美

1、社区环境整洁

各种公共设施保持完好,各个公共场所的环境管理有序;车辆无乱停乱放,机动车有环保标志;无露天市场和违章建筑;无乱张贴;无违法搭建、流动摊亭;无焚烧垃圾、树叶、露天烧烤等现象;饮食服务业油烟经过处理并达标排放,无扰民现象;社区内无冒黑烟情况,居民不购买、不使用散煤;建筑、拆迁、市政等工程采取防尘措施。

2、社区绿化美化舒适

社区可绿化面积达到35%以上,无毁绿现象,对古树和名树加以重点保护;社区内有宽松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

五、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1、环境宣传措施到位

社区设有固定环保橱窗、宣传栏;及时发布环境信息;每年至少组织2次100名以上居民参加的环保活动。

2、环境教育制度完善

社区内有环境宣传教育的设施;社区内有30种以上的环保类书籍、音像及图文资料;结合社区实际以环保课堂、参与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居民进行经常性环境教育,每季度至少1次。

六、居民环境意识高

1、社区居民环境意识较高,自觉保护环境

社区内各单位和居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居民爱护社区内环保和其它公共设施;对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无销售、食用现象;居民自觉采取节水、节电、资源循环利用等有益于环保的行为。

2、使用环保型商品

社区内单位和居民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提倡使用获得环境标志或节能标志等对环境友好的无

磷洗衣粉、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

七、附加分

1、获得过国家级、省级政府命名表彰的文明社区、社区建设示范区、生态小区、安静小区等。

2、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社区特色

社区结合自身人文、地域等特点,开展特色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社区建设的规划和设计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使用了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的设备。

绿色采购全动员 评估体系需完善 篇3

无论是国家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对所需产品实行绿色采购无疑是推动绿色环保事业更直接的手段之一。可以说,这不仅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还对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起到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

针对政府采购而言,《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公布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从财政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2009年政府采购规模为7413.2亿元,其中节能、节水、环保产品采购金额为157.2亿元,全国环保产品采购金额为144.9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74%左右。

当然,政府采购除了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绿色采购来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和企业绿色采购。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分析及选择 篇4

一、主流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概况

1. 美国LEED (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 编写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 (简称LEED) 于1995年问世, LEED评级体系制定的目的是推广整体建筑一体设计流程, 用可以识别的全国性认证来改变市场走向, 促进绿色竞争和绿色供求。LEED认证具有三个特点: (1) 一种商业行为, 收取一定的佣金; (2) 第三方认证, 既不属于设计方又不属于使用方, 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权威性; (3) 企业采取自愿认证的方式。国际上, 已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国、印度对LEE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在本国的建筑绿色相关标准中。LEED认证的程序如下:

(一) 注册。

申请LEED认证, 项目团队必须填写项目登记表并在GBCI网站上进行注册, 然后缴纳注册费, 从而获得相关软件工具、勘误表以及其他关键信息。项目注册之后被列入LEED On line的数据库。

(二) 准备申请文件。

申请认证的项目必须完全满足LEED评分标准中规定的前提条件和最低得分。在准备申请文件过程中, 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要求, 项目团队必须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计算, 分别按照各个指标的要求准备有关资料。

(三) 提交申请文件。

在GBCI的认证系统所确定的最终日期之前, 项目团队应将完整的申请文件上传, 并交纳相应的认证费用, 然后启动审查程序。

(四) 审核申请文件。

根据不同的认证体系和审核路径, 申请文件的审核过程也不相同。一般包括文件审查和技术审查。GBCI在收到申请书的一个星期之内会完成对申请书的文件审查, 主要是根据检查表中的要求, 审查文件是否合格并且完整, 如果提交的文件不充分, 那么项目组会被告知欠缺哪些资料。文件审查合格后, 便可以开始技术审查。GBCI在文件审查通过后的两个星期之内, 会向项目团队出具一份LEED初审文件。项目团队有30天的时间对申请书进行修正和补充, 并再度提交给GBCI。GBCI在30天内对修正过的申请书进行最终评审, 然后向LEED指导委员会建议一个最终分数。指导委员会将在两个星期之内对这个最终得分做出表态 (接受或拒绝) , 并通知项目团队认证结果。

(五) 颁证。

在接到LEED认证通知后一定时间内, 项目团队可以对认证结果有所回应, 如无异议, 认证过程结束。该项目被列为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 USG-BC会向项目组颁发证书和LEED金属牌匾, 注明获得的认证级别。

2. 英国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价方法)

BREEAM由英国建筑研究院 (BRE) 创建于1988年, 评估对象有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 并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有着不同版本评估标准, 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有:办公建筑、住宅建筑、轻工业建筑厂房、福利院、养老院、学生宿舍、法庭建筑、监狱建筑、零售商铺和购物中心、学校建筑、保障性住宅建筑等。其中住宅建筑, 也有多个版本: (1) 英国政府可持续家居标准, 于2007年4月取代ECOHOMES用来评估英国新建住宅; (2) ECOHOMES用于评估英国以外的新建住宅; (3) BREEAM MultiResidential用于评估多单元、有公共设施的住宅小区。

BREEAM从以下10类指标对建筑物性能进行评估:能源、管理、健康和舒适、交通、水、材料、废弃物、土地利用、污染、生态。根据每类指标的得分乘以各自所赋予的环境权重所得出来的总和, 来确定建筑物获得的认证级别。认证级别分为:通过、好、很好、优异、杰出, 表现为一星到五星。在英国, BREEAM的认证由持牌评估师来执行。这使得评估工作在一个严格的质量保证框架内, 由评估师竞标来执行。BREEAM一般认证的程序:

(1) 预评估:目的是使业主对BREEAM有个整体的理解以及要考虑的具体方面; (2) 业主确定要达到的认证目标; (3) 联系持牌的评估师:最好是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联系持牌评估师, 评估师会针对认证目标对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这样将会使得业主以较少的成本使得建筑物达到期望的认证目标; (4) 提供相关资料给评估师; (5) 在收集完资料后, 评估师会向BRE提交一个报告予以审核; (6) BRE根据提交的资料及报告进行审核, 并确定建筑物最终能达到的级别。

3. 澳大利亚Green Star (绿色星级) 认证

绿色星级认证是由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开发并实施的绿色建筑等级评估体系。它是澳大利亚当前最有影响力的、评价范围比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评估的对象包括有商业办公建筑开发的各个阶段、购物中心、教育类建筑、医疗建筑、多单元住宅、工业建筑以及既有的办公建筑、会议中心。它从建筑项目的现场选址、设计、施工建造和维护等方面评估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评估涉及九个方面的指标:管理、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使用和生态、排放和创新。

认证的过程 (见图1) :

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 分为3个评定等级, 已于2006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主要评价的对象有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根据我国现有国情, 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 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其申请认证过程 (见图2) :

二、主流评估体系对比分析

对比当前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或体系) , 总结为下页表1:

由表1可见, 各主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当中, 美国LEED更注重商业宣传推广方面, 英国BREEAM更注重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全过程及技术的先进性, 澳洲更多的是参照前两者的体系特色并结合国情来制定, 我国则主要是以美国LEED为蓝本并结合国情发展起来的。

三、评估体系的认证价值及应用分布情况

1. 美国LEED

1) 认证价值

世界各国都对LEED认证体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以下国家和地区都有项目注册进行认证: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香港、印度、日本、西班牙。越来越多的项目由于通过LEED认证而获得国际公认的品质而得到全世界的认可。LEED评分标准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1) 环境、建筑各个指标的量化:LEED认证体系对于建筑的评价并不简单地停留于定性分析, 而是根据如ASHRAE (美国采暖空调工程师学会) 标准的深入定量分析。如:能源使用须达到美国ASHRAE/IESNA 90.1-2004所规定的建筑节能和性能标准或本地节能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节省能耗20%~60%;用水成本减低20%~30%;室内空气质量达到美国ASHRAE62-2004的最低要求或更高;减少固体废物排量35%~40%。

(2) LEED体系使过程和最终目的更好的结合:正是由于LEED认证体系的这种量化过程, 使得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更趋于可控化, 可实践性。LEED认证能够帮助业主和承包商共同实现增值。越来越多的业主希望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从而享受国家法律规定的税收抵免、增收额外租金等优惠。经过美国LEED官方统计, 美国通过LEED认证的项目取得经济和环境上的5点好处:

·建筑价值提升7.5%;

·降低营运成本8~9%;

·租金提高3%;

·入住率提高3.5%;

·投资回报提高6.6%。

2) 应用范围

截至2010年6月, 市场上LEED注册项目数量27581个;截止2010年10月, 中国共278个项目注册, 面积达到0.15亿平方米, 已有70个项目通过认证。

2. 英国BREEAM

1) 认证价值

无论在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标准, 还是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 特别是在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和认证程序上的独立性上, BREEAM都是经过考验和检测的评估方法。

BREEAM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可用于评估单一开发项目或者一系列开发项目。BREEAM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根据地方实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标准, 包括有英国地区使用版本、海湾地区使用版本、欧洲使用版本等。使用BREEAM将为消费者、规划师、房地产代理商、融资机构、开发商、设计师及其他人带来以下好处:

(1) 证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很低的;

(2) 鼓励探寻创新性措施减少环境影响;

(3) 确保最佳实践能融入到建筑物建设当中去;

(4) 用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认证方式去建立和维持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标准;

(5) 一个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 改善工作及居住环境的工具。

2) 应用范围

它也是世界上建立时间最悠久, 使用最广泛的, 对房屋建筑进行环境评估的方法。它在可持续发展和评估计分方法上, 为建筑物最佳实践创立了标准。至今已超过110, 000栋房屋建筑获得BREEAM认证, 另有500, 000栋房屋建筑已登记申请做评估。

3. 澳大利亚GREEN STAR

至2009年底, 澳大利亚共有250个项目获得了绿色星级认证。从地域来看, 新南威尔士州63个、维多利亚州67个、昆士兰州59个、南澳25个、西澳13个、塔斯曼尼亚州2个、北领地1个、首都领地20个。从建筑性质来看, 办公建筑绿色星级设计认证169个、办公建筑绿色星级建设认证31个、办公建筑绿色星级室内认证30个、多单元住宅绿色星级认证4个、购物中心绿色星级设计认证5个、教育类建筑绿色星级认证9个、会议中心绿色星级认证1个、工业建筑绿色星级认证1个。此外, 还有413个项目正在注册申请绿色星级认证, 其中大部分为办公建筑及教育类建筑。

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认证价值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编制的, 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其次, 国家住建部已经在着手编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讨论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某些城市也已经开始试点强制推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成为国家的强制标准。由此看来, 积极参与国内绿色建筑认证, 有利于做好相关绿色建筑适用性技术的储备, 抢占市场方面的先机。

2) 应用范围

截至2011年1月, 当前市场获得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86个, 其中获得运行标识的项目有7个。下表为自2008年开始实施标识认定标准以来至2010年底, 认证项目情况:

四、选择评估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开发商在选择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时, 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投资及收益

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主要发生的费用有:咨询费用、认证费用、达到标准要求而花费的技术增量成本。因此, 需要考虑上述费用以及成本投资回收期、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项目开发进度能否与认证周期相协调

由于各种评估体系在认证方面各有侧重, 认证的程序、认证周期也有所不同, 例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运营标识是要在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年后方可参与认证;英国BREEAM-COMMUNITY, 则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 对项目规划设计进行评价的一个认证标准等等, 所以, 在决定参加某种绿色建筑认证前, 要全面衡量各种认证体系的认证周期, 一方面有利于提前着手,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项目开发进度能与认证相协调。

3. 技术实施的难易程度

为满足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实践中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达到相应的效果, 各个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或侧重点是不同的, 这就需要考虑国内设计、施工过程及相应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4. 社会认可度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发展

绿色建筑已经是未来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节能减排也是各个国家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大多数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较模糊,认为这些绿色建筑离普通百姓生活比较远。绿色建筑是一种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也可以是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还可以是建筑外部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等。

1.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1.3绿色建筑的含义

所谓的“绿色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宽泛的理念,既包括建筑本身的“绿色”,又要求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是绿色的。对于建筑本身而言,需要实现与内外部的和谐。内部的和谐指的是应该不危害在其中居住的居民的健康,不应散发有害气体,有效阻断外界的有害物质的进入,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系统。与外部的和谐指的是建筑要与环境相和谐,应尽量减弱或避免产生外部性,不要向外部环境输出污染。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需要从开始施工、建造、使用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都与环境相和谐。这就要求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都要精心对待。需要评估设计的建筑是否能够与内外部环境相和谐,使用的材料是否“绿色”,建筑施工的过程能否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建筑废弃不用需要拆除时能否尽量恢复原有的自然环境,拆除的材料是否可以循环再利用。

1.4绿色建筑的理念

1.4.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護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1.4.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1.4.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5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人们已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2.2开发生产了一批“绿色建材”

通过引进、消化、借鉴,先后开发出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等装饰建材,如“防霉壁纸”是壁纸革命性的改变。“塑料金属复合管”,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刚开始的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层为铝,塑料与金属铝之间为两层胶,具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它有不会生锈,不使水质受污之优势,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

2.3重视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

目前建筑行业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噪声的排放、粉尘的排放(扬尘)、运输的遗撤、大量建筑垃圾的废弃、油漆、涂料以及化学品的泄露、资源能源的消耗如生产生活水电的消耗,装修过程中引起投诉较多的油漆、涂料、胶及含胶材料中甲苯、甲醛气味的排放等。一些企业已通过150l400l环境管理标准认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我国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等在内的6个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主办,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承办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国家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评价活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两类,分别用于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效期分别为2年和3年。

这次公布的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过程研究中心办公楼、深圳市华侨城体育中心扩建工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等众多在建以及已建成的重点建筑。

2007年11月,原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对绿色建筑作出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见绿色建筑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节能,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三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2]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2009(5).

[3]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2005(1).

绿色建筑评估 篇6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 中国政府接连颁布了若干有关绿色建筑发展的纲要、导则和法规,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其中《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定了明确目标。方案指出在建筑量方面“十二五”期间要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至2015年末, 建筑中20%的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1]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标识从地域分布来看, 城市前五名分别为上海 (47项) 、苏州 (41) 、深圳 (29) 、天津 (26) 、北京 (23) , 省排名前五名分别为江苏 (84) , 广东, 上海、天津、浙江。无论从城市还是省的前五名分布, 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不完全是理念的问题, 可能跟经济有关系, 明显看到东部地区远超过西部地区, 南方超过北方。这就是目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加快城镇化建设中, 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 绿色建筑无疑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也是战略转型的必经之路。然而,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 与一般建筑项目相比, 绿色建筑在前期投资成本、建设工期、运营等方面都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导致部分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将面临与一般项目相比在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更多的风险。尤其是绿色建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国内企业对绿色建筑经验的缺乏、管理上的不成熟等进一步加剧了绿色建筑的风险。随着投入的增加, 各种投资方式的引入, 绿色建筑面临的风险逐渐加大, 如果没有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关绿色建筑的各个利益方将会蒙受巨大损失。

当前我国的众多学者主要通过模糊数学、模糊综合评价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层级分析法 (AHP) 、蒙特卡洛模拟法 (Monte Carlo method) 、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王立新等[2]定量地评价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主要采用建立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来进行分析。周念清等[3]利用模糊综合评价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的方法对地铁工程地下水风险进行了评估。蒋根谋等[4]从房地产项目的经济风险角度出发, 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高显义等[5]在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区间数层次分析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席一凡等[6], 在工程风险因素递阶层次结构化的基础上, 将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判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结合。邵军义等[7]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了证据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有着投资大、施工复杂、参与方多的特点。同时, 各参与方的目标不同, 这就使得平衡各方利益将风险进行合理分担在各参与方中成了控制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关键。

本文运用多目标规划 (multi objective programming approach) 、层次分析法 (AHP) 、综合评价法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 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合理分配, 构建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模型。

1 绿色建筑的投资风险分担机制

通常来讲,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来增加参与方, 以此来满足资金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因此, 要进行风险的合理分担, 就需要明确各参与方以及其投资风险类型。

1.1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参与方

根据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建设及融资模式特点, 参与方包括着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具体包括:项目开发商 (投资人) 、为项目开发而成立的公司、贷款银行、各总包商、产品供应商、保险公司、融资顾问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等。

1.2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风险类型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风险类型众多, 本文根据项目投资者对项目风险的可控程度的不同, 将项目投资风险分为两类, 分别是核心风险和环境风险。其中, 核心风险为可控项目, 环境风险为不可控项目。

1.2.1 核心风险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核心风险即项目的可控制风险, 包括信用风险、生产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完工风险及部分市场风险。一般来说建筑开发商都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 对于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开发商来说跟是如此。信用风险发生在此类公司的概率较小。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项目能否按期完工、完工后是否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就成了较大的隐患, 因此完工风险是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面临的核心风险之一。在完工后试运行阶段存在着的技术、后期维护、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市场风险是指项目运营阶段由于一般性建筑的竞争, 顾客的需求变化等造成的需求量等其他情况变化的风险。绿色建筑建设项目要求绿色施工, 这无形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导致运营效率降低的风险。

1.2.2 环境风险

对于一般建筑项目来说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即环境风险, 对于绿色建筑项目来说也存在着此类风险。政治、金融、法律风险等无法进行人为控制的风险均是环境风险。目前, 我国建筑项目基本由国内企业进行建设, 国外资本涉及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项目较少, 所以外汇风险较小。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化则是较大的风险, 某些年份通货膨胀率居然超过了20%。这使得频繁通货膨胀、利率风险成为了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政府稳定, 对绿色建筑的政策较为稳定,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面临的政治风险较小。我国法律中关于项目融资的法律变更较小, 关于融资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 因此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法律风险较小[8]。

1.3 风险分担模型

为了将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整体风险控制在最小, 我们需要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从而保障项目的可完成性。对于民间资本来说, 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兼顾绿色建筑效益和运营能力的同时, 带动所在片区经济发展, 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 鉴于上述各项, 本文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来设计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最佳分担方案。

1.3.1 模型假设

①可将整个投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②工程合同条款完美并有效实施。③各参与方对同一风险的识别认识一致, 一种风险只由单一参与者承担。④工程参与方都是理性投资人追求利益最大化。⑤假设各参与方的收益、成本与风险因素成线性函数, 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1.3.2 参与方分类

根据前文的分析, 将参与方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类。在公式中用i下标表示各个参与方, 设共有k个参与者。

1.3.3 目标函数

Yij表示i参与方承担j风险所获得的利益, Cij表示i参与方承担j风险需付出的成本, Xij表示i参与者承担的j风险。根据各参与方的收益、成本与风险因素成线性函数的假设, 各参与者获得的收益为:

各参与者付出的成本为:

各参与方的利润函数为:

1.3.4 风险因素

Xij表示i参与者承担的j风险。当Xij取1时, 表示这个风险完全由i参与者承担。当Xij取0时, 表示参与者i不承担该风险。单个参与方承担的风险最大值不能超过其风险承担能力。因此, 可将风险分担问题总结为下列多目标规划 (multi objective programming approach) 问题:

在模型假设中我们知道各参与方的收益和风险是呈正相关的线性函数, 并且各参与方对参与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得到相应的利益, 参与方就会接受相应的风险。如果所得的利益低于预期目标, 参与方之间会选择通过二次谈判进行内部调整, 进行风险的再次分配以提高收益或者某些参与方直接放弃参与。基于以上特点, 运用逐步法来对上述多目标规划问题进行求解。逐步法将会对每一次的利益分配进行求解并将求解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不满意则调整分配后重新求解, 直到决策者满意才会停止求解。通过求解得到绿色建筑投资风险的最佳分担方案X, 以及相应的参与方收益矩阵为:。

2 绿色建筑投资风险评估模型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外部性非常大。项目的开发能够带动GDP、包括各项与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升。一般来说开发商在项目投资前期会承担工程的大部分投资风险以促使项目顺利启动。尽管风险和收益是有线性关系的, 但是如此大的风险造成损失的概率非常高。损失的高概率会导致发起人达不到预期的收益, 甚至导致亏损。再此情况下, 发起人会使用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控制手段来降低自身的风险水平。这样, 风险就被全部或部分转移掉, 也就形成了初步的风险分担方案X (1) , 得到相应的收益矩阵为:

2.1 确定指标集

在假设中我们认定某一风险只能由单一参与方承担, 但在实际情况中各参与方实力水平不同对于风险承担能力不同, 实力水平强的参与方同实力水平一般的公司相比只需付出少量的成本即可承担风险, 同理不同的参与者风险收益存在差异。风险收益差异越大则该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完工风险, 如果承包商有国外绿色建筑施工的经验与技术, 其承担完工风险的成本较其他参与方低。所以, 基于以上分析,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风险程度采用实际风险收益与最佳风险收益的偏离程度来反应。为简便起见, 对上述收益矩阵调整为单列矩阵。

上式中, 表示风险j的最佳风险收益, 为风险j的实际风险收益, Xj=1。得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C= (C1, C2…Cj…Cn) T (其中Cj=|Bdj/Bij-1|) 。

2.2 确定各指标权重

第一步, 构造矩阵A:

第二步, 采用方根法求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及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①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②将归一化处理, 得:

得到, 该向量是矩阵A的近似特征向量。

③计算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其中为向量Aa的第i个元素。

④检验一致性。通过指标值来检验矩阵A的一致性。CR越大则矩阵的一致性越差。CR越小则表示一致性越好。当CR<0.1表示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则进行下一步计算。如果无法通过一致性检验, 则重新进行计算, 直到通过检验。

2.3 求得风险综合指标值

根据上述计算我们得出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综合水平, 其中以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因为ci表示实际风险收益与理想风险收益的偏离程度, 偏离程度越大则R值越大, 对应的项目风险水平越高。根据指标值的大小设定四个风险等级, 如表1所示。

3 结语

通过多目标规划建立了绿色建筑项目投资风险衡量指标体系。通过实际风险分担方案和最佳分担方案的偏离程度来衡量风险程度。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 通过综合评价法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得到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值。将综合值分类, 确定风险等级, 并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来制订接受准则和控制策略, 为评价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风险水平提供指导。

摘要:绿色建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其面临着完工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等投资风险, 由于绿色建筑项目工程复杂、资金巨大, 项目面临的投资风险按照一定比例由众多项目参与方分担, 所以风险分担是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起点。本文从风险分担入手, 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找到最佳风险分担方案, 并同项目实际风险分担方案比较, 获得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利用综合评价法得到绿色建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估值, 最终确定该项目的风险水平及各风险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王建清, 高雪峰, 宋凌, 李宏军, 酒淼.2012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 2013, 06:23-26.

[2]王立新, 李勇, 任荣明.基于灰色多层次方法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7) :98-104.

[3]周念清, 魏诚寅, 娄荣祥, 缪俊发.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探讨评判地铁工程中地下水风险[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1) :1629-1633.

[4]蒋根谋, 胡振鹏, 金峻炎.基于模拟技术和AHP的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定量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9) :77-81.

[5]高显义, 陈立文, 基于区间数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 2011 (7) :74-77.

[6]席一凡, 聂兴信, 王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灾害学, 2009 (9) :89-92.

[7]邵军义, 董坤涛, 郭晗, 赵辉.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1, 25 (4) :187-190.

绿色发展的一种综合评估方法及应用 篇7

关键词:绿色发展,资源环境绩效,评估

一、绿色发展需要监测和评估

近年来,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金融危机等多重全球性问题的冲击和挑战下, 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1,2]。无论是全球层面、区域层面, 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均纷纷制定绿色经济战略、政策和行动, 加快全球绿色转型的步伐, 力图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加大环境保护、保障社会公平的同时, 努力推动实现一个低碳、资源节约和社会包容的绿色未来。一些国家如巴巴多斯、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南非等国家已经制定了本国的绿色经济规划, 其他一些国家如亚美尼亚、塞内加尔和乌克兰等国家正在重点绿化其主要的产业部门, 包括农业、可再生能源、旅游业和清洁技术等[3]。

但是, 绿色发展并非新近出现的事物和理念。其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以及后来戴利、皮尔斯等人的有关稳态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一系列论述[1]。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及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绿色发展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

迄今为止, 绿色发展尚未有统一的定义。UNESCAP (2006) [4]将绿色增长定义为能够维持或恢复环境质量和生态完整性的经济增长, 追求以最低可能的环境影响满足所有人的需求。OECD (2010) [5]也提出了绿色增长的定义, 即绿色增长可被视为一种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 同时又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它旨在使利用更清洁的增长来源的机会最大化, 从而实现更环保的可持续增长模式。UNEP新近发布的报告则把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能够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平等同时又能显著减少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简而言之, 绿色经济就是低碳的、资源节约的、社会包容的经济[3]。

尽管绿色发展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和条件下有所区别, 而且是动态变化的, 但是无论如何表述, 在狭义上基本一致, 都是相对于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黑色”或“褐色”发展模式而言的, 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6], 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 不仅不能增加其环境影响, 更要将其环境影响削减至一定的限度内或者实现经济增长与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脱钩, 从而达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和双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提高生态效率或资源环境绩效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促进绿色发展或向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需要发展相应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来对该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以衡量绿色发展的进步状况、评判和诊断相关政策合理与否以及整个过程是否在朝着绿色发展的目标迈进, 从而为绿色发展的决策、引导和控制提供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持。显而易见, 资源环境绩效理应成为绿色发展监测和评估的对象和重点所在。

二、绿色发展评估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国际上对绿色发展指标或指标体系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也起步较早, 尤其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 这类研究日益增多。总体来看, 目前, 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指标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路径展开:

1. 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生态效率可以表征为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产值与环境影响的比值或者其倒数即环境影响强度。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来表达经济产值和环境影响部分取决于生态效率计算的不同目标和范围、具体的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一般而言, 经济产值指标通常用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净销售额、附加值、GDP、GNP和GNI等指标来表达。而能源、物质、水资源等物质消费以及温室气体、废气 (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烟粉尘等) 、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通常被用于表征环境影响。自然而然, 生态效率的监测指标就包括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费强度和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但是当存在不同的环境指标时, 就需要将其综合或合成起来。目前, 比较流行的一种综合方法是物质流分析法即以物质为单位分析一个经济单元或经济体使用的物质量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于不同的物质流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 有些物质使用量虽然很少, 但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而这种情形在物质流分析中被通常忽视。因此, 物质的使用量指标作为环境影响的间接指标更合适一些。与此相对应, 单位经济产出的总物质需求指标也是常用的、监测生态效率或资源生产率的重要指标。另一种合成不同环境指标的方法是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予其相应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总进而形成复合性的指标或指数如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开发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评价法[7]。在大部分情形下, 权重的确定因其带有过多的主观性和缺乏科学基础而受到批评[8]。尽管生态效率指标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它能够比较直观、简洁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广泛的使用。

2. 以绿化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这类指标或指标体系主要针对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GDP存在着对经济绩效衡量扭曲的缺陷, 尤其是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代价包括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而衍生或开发的, 包括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SEEA) 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衡量指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由联合国于1993年首次公布, 主要以国民核算体系 (SNA) 为基础, 建立涵盖各种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领域的卫星账表, 吸收各种核算体系的优点, 将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账表与传统的国民账户连接起来。相关的衡量指标既包括经济学指标如环境近似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EDP) 即绿色GDP、真实储蓄率指标 (GSR) 等, 也包括社会政治学指标如真实进步指标 (GPI)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ISEW) 等[9]。这些指标虽然都考虑到资源环境损失和代价, 但各自切入的角度和调整的范围有所差异, 其中社会政治学指标涵盖的面似乎更广泛, 还考虑到社会成本的扣减。并且在一些账户的选择和价值估计上包括对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的价值估计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假设和推断。尽管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尝试将环境因素纳入国民核算中, 但是由于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 缺乏足够成熟的实践经验, 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这类指标应用更多的是世界银行对各国自然资源租金和真实储蓄率的估计[10]。

3. 其他有关绿色发展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衡量生产和消费对环境影响的生态足迹指标。也有学者和机构提出对UNDP的人文发展指数 (HDI) 进行绿化。甚至有些学者把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都归结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发布的《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11]提出了一套绿色发展指数测算体系, 对我国30个省 (区、市) 和34个大中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该指标体系或指数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涵盖范围较广, 但是对绿色发展的内涵和逻辑关系体现相对不足, 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复杂。

三、绿色发展的一种综合评估方法—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法

为了对国家和各个地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绩效进行监测和综合评价, 以便反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展状况和检验各种政策措施的综合实施效果, 我们提出了综合表征节约型社会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简称REPI) [7]。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的表达式为:

式 (1) 中, REPIj是第j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wij为第j个国家或地区第i种资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权重, xij为第j个国家或地区第i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 gj为第j个国家或地区GDP, Xi0为世界或各国第i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 G0为世界或各国的GDP总量。x/g或X/G实际表征的是各国或世界单位GDP的资源使用强度或污染物排放强度。n为所消耗的资源或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因此, 上式实质上表达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n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绩效与世界或各国相应资源消耗或污染物绩效比值的加权平均。该指数的大小, 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绩效与世界或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的大小, 而且能够反映该国或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如果该指数等于1, 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与世界或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如果该指数大于1, 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低于世界或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该指数小于1, 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高于世界或全国的平均水平。

该指数比较直观地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代价之间的关系, 数据可得性强, 可以比较灵活地适用于国际、国内各区域、行业和企业等多个层面的资源环境绩效比较, 包括横向和纵向比较。由于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因此该指数完全可以作为绿色发展的一种衡量方法。也就是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大, 表明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或绿色发展水平越低, 该指数越小, 表明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或绿色发展水平越高。在研究中, 为简化起见, 我们假定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权重相同。

四、基于资源环境绩效的国家绿色发展评估

为了反映1992年里约会议近20年来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推进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本研究采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法对1990-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 以反映该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绿色发展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及其动态变化变化情况。

根据数据的代表性、可得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我们遴选了7类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指标, 包括:一次能源消费量[12]、水泥消费量[13]、成品钢材消费量[14]、常用有色金属消费量[15]、臭氧层消耗物质消费量[16]、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17]和人为二氧化硫排放量[18]。其中, 一次能源消费量、水泥消费量、成品钢材消费量、常用有色金属消费量四个指标侧重表征物质资源利用, 臭氧层消耗物质消费量、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为二氧化硫排放量三个指标侧重表征环境影响。国家样本为73个。2009年, 73个国家的GDP (2000年价美元) 占世界的96.7%,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根据公式 (1) , 对1990-2009年世界和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进行评估结果如图和表1所示。

由图1可知, 2009年, 在世界参与排序的72个主要国家中, 丹麦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最高, 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 越南资源环境绩效最差, 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2倍。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排在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丹麦、英国、瑞士、日本、挪威、爱尔兰、瑞典、法国、美国、阿根廷, 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2/5左右。排在后十位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加纳、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巴林、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克兰、越南, 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5.2倍。中国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在第69位, 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总体较差。

由于各年数据可得性的限制, 参与评估的国家数各年有所不同, 因此导致各年的排序可能相差较大。尽管如此, 发达国家各年的资源环境绩效排名基本上稳居前列。2000年以前, 瑞士的资源环境绩效基本上位居首位, 丹麦排在第二位, 2000年后英国和丹麦分别在1-3名之间徘徊。美国则位于9-15名之间, 瑞典在3-8名之间, 挪威在3-5名之间, 荷兰在7-11名之间, 日本在3-10名之间, 近年来稳居第四, 法国在4-8名之间, 德国在11-15名之间。资源环境绩效高的国家, 如丹麦和瑞士各年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5。中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各年均排位靠后, 其各年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左右, 已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绩效或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表1为1990-2009年间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年均变化率。从表中可以看到, 与1990年相比, 世界主要国家中, 除阿尔及利亚、巴林、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喀麦隆、克罗地亚、加纳、印尼、伊朗、科威特、沙特、土耳其、阿联酋、越南等14个国家资源环境绩效指数增加外, 绝大多数国家该时期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说明大部分国家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或绿色发展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990-2009年间, 世界REPI年平均下降率为0.53%, 中国则为1.09%, 说明其资源环境绩效的提高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五、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绩效实证分析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区域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相对高低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的相对大小。它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区域资源利用的广义科技进步状况。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技术水平、产品结构等等。为了从宏观上揭示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 对其开展了如下实证分析。

1.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反映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们采用1990-2009年各国每年的REPI与其对应的人均GDP (表征经济发展水平) 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表征经济结构) 的时序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资源环境绩效综合指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同时也基本上说明了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高的国家, 也就是资源环境绩效较差的国家大体分布在人均5000美元 (2000年价) 以下。总体来看, 人均GDP每增长1%, REPI平均下降0.45%。图3表明, 资源环境绩效综合指数随着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大体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 即REPI最初随着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而增加, 而达到一定拐点时, 则随着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而减小, 图中REPI高峰对应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拐点大致在40%-50%之间。

2.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分析

作为衡量人类对自然影响的重要生态学指标, 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通常用人均量形式表达。为了反映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与其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 我们采用1990-2009年各国每年的REPI与其单位GDP的生态总足迹即生态足迹强度以及生态足迹两个指标的横截面数据[19]进行分析, 如图4和5所示。

图4表明,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与生态足迹强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 即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高, 生态足迹的强度就越大。这表明两个复合指标之间在衡量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和影响上是趋于一致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作为绿色发展综合测度方法的可行性。而从图5则可以反映出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与生态足迹呈反相关关系, 即资源环境绩效高的国家往往也是人均环境影响大的国家。换言之, 发达国家虽然资源环境绩效相对较高, 但其人均环境影响一般也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六、结论

绿色建筑评估 篇8

关键词:卒中,绿色通道,脑梗死,溶栓

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全世界9%的死亡源于卒中。卒中在西方国家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因[1]。在我国人群死亡原因和成人致残原因中,卒中均列首位,而急性缺血性卒中即急性脑梗死约占卒中的80%。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目的是再通血管、恢复血供,溶栓治疗开始越早,动脉再通率就越高。美国Paul Covedell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报告溶栓比例各州间波动在3.8%~8.5%[2],王伊龙[3]报道在中国北京等七城市急诊溶栓比例为2.7%,溶栓比例显著低于国外。我国卒中急救院内延迟情况最为严重,而导致院内延迟过长的突出问题是获得检查至给药时间过长,其中院内延误是导致溶栓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绿色通道,减少院内延迟的时间对抢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医院在2006年12月成功开通了卒中绿色通道,溶栓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均为2006年12月~2010年3月到急诊科门诊或卒中门诊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38~75岁,中位年龄63岁。发病时间在1~6 h。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4]。年龄<80岁,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符合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表现,血压<180/100 mm Hg,6个月内无脑血管意外或大手术史,无出血性疾病,进行相关检查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头颅CT排除脑出血。术前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急诊门诊设立卒中门诊,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神经科专科医师坐诊。患者可以直接到卒中门诊就诊,对急诊普通门诊接诊的可疑卒中患者,如果起病时间小于6 h,立即转入卒中门诊,开通绿色通道。对重症患者由神经内科和急诊ICU共同救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诊断阶段,凡是怀疑卒中的患者,在入院后10 min内完成头颅CT检查,如果CT检查提示为出血性疾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立即转入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或收入神经内科病房给予药物治疗。如果CT检查排除出血性疾病,通过病史可以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立即进行床旁心电图检查、血压检测、血液标本采集,同时开放静脉通路。45 min内必须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液生化化验。(2)第二阶段为治疗阶段,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将准备采取的治疗方法交代清楚,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动脉注射尿激酶针剂、静脉注射尿激酶针剂或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治疗。①通过动脉注射尿激酶:立即由卒中门诊转运至介入科,行Seldinger穿刺,肝素下完成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若发现血栓阻塞部位则用微导管头端尽量选择性靠近血栓部位,尿激酶针剂(丽珠制药厂)25万~100万U,以1万U/min的速度匀速泵入,每隔20 min复查血管造影1次,总量不超过100万U。②通过静脉注射尿激酶:患者立即由卒中门诊转运至神经科病房,给予尿激酶针剂100万U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于30 min内滴注完毕。③通过静脉注射rt-PA:在神经科病房给予rt-PA针剂5万U静推,其余45万U通过静脉微量泵入。患者同时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24 h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或氯吡格雷片75 mg。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

39例患者入院后在0~2 h内确诊10例,2~6 h确诊29例。所有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均完成头颅CT检查,36例患者完成头颅MRI检查。

2.2 治疗情况

39例患者中,有20例在发病后4.5 h内得到及时治疗,19例在发病后4.5~6 h得到治疗。进行动脉溶栓15例,静脉溶栓24例。其中36例痊愈或好转,3例死亡。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给社会及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已被更多的医生接受,溶栓越早闭塞血管再通率和救治成功率就越高。早期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其中溶栓时机十分重要[5,6]。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及时开通闭塞血管,尽快恢复缺血神经组织的血供,挽救缺血组织的周边半暗带,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障碍[7]。应用溶栓疗法进行再灌注,获益呈时间依赖性,即开始溶栓距发病时间越短,闭塞就越易再通,使更多的脑细胞受到保护。相反,溶栓距发病时间越长,疗效就越低。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治疗时间窗应局限在6 h以内[8]。ECASSⅢ研究表明卒中后发作4.5 h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轻至中度卒中患者遗留残疾的风险。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卒中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然而,在我国的多家医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的诊疗模式是由急诊科接诊,患者就诊后按常规程序先问诊、查体,后开化验单、交费,再由护士取血,做影像检查,等待检查结果,然后再联系神经内科会诊。由于占用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使部分患者丧失了救治良机。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所在医院在自治区率先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目的是强化医护人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时间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明确或排除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尽最大可能减少卒中患者在诊断、转运、治疗过程中被占用的时间,使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本文39例患者经过卒中绿色通道,从接诊到溶栓开始时间间隔平均3.5 h,溶栓时间主要在发病后1~6 h,避免了门诊转送及进行各种检查耽误时间而使溶栓延迟,获得了宝贵的最佳溶栓时机,提高了闭塞血管再通率和救治成功率。

在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之前的十余年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获得溶栓治疗的患者少于10例。但是自2006年开通卒中绿色通道至今,共接诊可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6例,使39例患者得到动(静)脉溶栓治疗。与建立卒中绿色通道之前比较,通过卒中绿色通道的接诊时间、检查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然而,与国外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卒中患者急诊溶栓率仍然较低。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以使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卒中绿色通道获益。

参考文献

[1]Murray CJ,Lopez AD.Mortality by cause for eight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Lancet,1997,349(9061): 1269 -1276.

[2]Reeves MJ,Arora S,Broderick JP,et al.Acute strokecare in the US: results from 4 pilot prototypes of the Paul Coverdell National Acute Stroke Registry.Stroke,2005,36(6):1232 - 1240.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2):379-380.

[4]王伊龙,吴敌,周永,等.中国七城市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情况分析.中国卒中杂志,2009,4(1):23-28.

[5]Lyden PD,Grotta JC,Levine SR,et al.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cute stroke.Neurology,1997,49(1):14 -20.

[6]Del Zoppo GJ,Higashida RT.Furlan AJ.et al.PROACT:aphaseⅡrandowized trial of recombinant p rourokinase by direct arterial delivery in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Stroke,1998,29(1):4 - 11.

[7]Gregory J,Copeland A.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intracaro tidurok inase on acute stroke in a baboon model.Stroke,1986,17(4):638 -643.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篇9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 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 人文, 气候,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 如绿地, 阳光, 空气, 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 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 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1.3 绿色建筑的内涵

1.3.1 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 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1.3.2 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 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1.3.3 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 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 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 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 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4 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 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 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 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 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 桥梁, 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 但是居住区, 办公大厦, 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 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 光污染, 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 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 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对住宅, 道路, 地下工程, 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 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 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 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 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人们已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 也关注小区的环境, 不但注重结构安全, 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 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价格低廉, 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 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 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 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 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2.2 开发生产了一批“绿色建材”

通过引进、消化、借鉴, 先后开发出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等装饰建材, 如“防霉壁纸”是壁纸革命性的改变。“塑料金属复合管”, 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刚开始的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 其内外两层为高密度聚乙烯, 中层为铝, 塑料与金属铝之间为两层胶, 具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 它有不会生锈, 不使水质受污之优势, 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

2.3 重视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

目前建筑行业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噪声的排放、粉尘的排放 (扬尘) 、运输的遗撤、大量建筑垃圾的废弃、油漆、涂料以及化学品的泄露、资源能源的消耗如生产生活水电的消耗, 装修过程中引起投诉较多的油漆、涂料、胶及含胶材料中甲苯、甲醛气味的排放等。一些企业已通过ISOl400l环境管理标准认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 (9) .

[3]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 2009 (5) .

[4]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J].建筑学报, 2005 (1) .

[5]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绿色建筑评估 篇10

绿色建筑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成本可控同时节约能源的绿色建筑去创造繁荣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一些积极的措施已经被绿色建筑委员会采取,同时建筑产业为了促进可持续成本可控的建筑而实施了一些建筑实践。为了减少未来石化燃料的消耗,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化的教育建筑里被大规模实施。绿色建筑被设计成减少运行成本以减少能源消耗,但是一些文献上认为绿色建筑会消耗比非绿色建筑更多的能源。在此论文中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的数据是从特定地区的30座绿色教育建筑和30座非绿色教育建筑中采集的。统计测试用来判定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是否有明显的区别,在绿色教育建筑和非绿色教育建筑之间。测试结果显示绿色建筑的成本和工期都要显著高于非绿色建筑的。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关于建筑生命周期的研究。

关键词:

绿色建筑 非绿色建筑 建筑成本 建筑工期

1.前言

绿色教育建筑的建筑成本大概高于传统的非绿色建筑2%。然而长远的财政收益是最初投入的20倍,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传统的非绿色建筑要节省30%的能源。建造一个绿色建筑不仅是节省运行成本,而且是为使用者建造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运行成本的节约主要体现在运行能源的节约,运行时节约用水和降低碳排放。大多数的绿色建筑不是自产能源就是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之前的研究中,在相同规模和功能教育及办公建筑中,绿色或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和能源消耗已经做过比较。没有论文研究建设工期在绿色和非绿色建筑之间的比较。去比较相同规模位于相同地理气候条件的绿色与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和建设工期是有意义的。这一地区大多数新建设的学校被建设成高效能源利用。与此同时,这些新建设的学校建筑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手段,包括对阳光的高效利用,更高的空气质量和利用太阳能来供暖和驱动空调系统。

在这片论文中,新建设的学校被分类为绿色建筑,之前建设的,没有得到绿色建筑认证的被认为是非绿色建筑。本论文的目的是比较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和工期。

2.文献回顾

很多作者都曾指出,人们对绿色建筑成本的主要误解源于那些对绿色建筑没有经验的人。很多公司都认为,去通过绿色建筑评估是一件负担过重的挑战,主要原因是预算有限,他们把通过绿色建筑评估看成是额外的目标。通过之前的一个研究,85%的受访者相信,绿色建筑的成本要高于传统的建筑,相比之下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成本低于传统建筑。研究显示:

32%的人相信他们至少要贵6%~10%。

23%的人相信他们至少要贵3%-5%。

18%的人相信他要远贵与15%

5%的人认为可能要贵2%

为了发现一种能够减少这种误解的途径,研究中建议去实施一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测试。通过借鉴之前的研究,作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成本测试。另一项研究声称,通过采用一些成本降低技术,许多建筑物都成为所谓绿色建筑,即使他们的建筑预算是有限的。同时,另一项研究声称,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节约大概是70美元每平方尺,是初始投资成本的20多倍。

关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文献综述表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要比传统建筑贵2%以上。最初的投资略高,然而绿色建筑可以提供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节约,而且成本节约大约是最初投入的10倍之多。这一点可能会帮助缓解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误解。回顾文献显示,相互矛盾的结果对于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不同。但是没有研究比较建设工期在其中的不同。

3.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中,为了得出结果,采取四个步骤。开始设立研究对象。第二步是去推导文献中提及的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和建设工期。这个步骤之后是从特定地区的学校收集数据。最后一步是统计分析以得到结果。

在这篇论文中有两个假设:

1.绿色建筑的平均建筑成本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平均建筑成本。

2.绿色建筑的平均建设工期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平均建设工期。

4.数据采集

选定的地区不仅有绿色建筑还有非绿色建筑,其中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数据包括建筑成本,建设工期和建设年份。其中41座学校的数据是由该地区的建筑部门网站提供的。

5.数据分析

采集到的都是数字形式数据。建筑成本用美元计,建设工期用天数计。为了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必须标准化转化为2010年的标准,最后输入为电子表格。由于学校建筑基本都建设于不同的年份,所以我们要将其转化为2010年的指标。(图1)

调整后建筑成本=建筑成本×(2010指数/建设当年指数)

建筑成本调整为当年之后,单位建筑成本就是:

单位调整后建筑成本=调整后建筑成本/建筑面积

建设工期为:

每1000平方尺的建设速度=建设工期/1000平方尺的建筑面积

6.描述性统计资料

每平方尺建筑成本的描述性统计资料在下面表格之中,结果显示绿色建筑调整后建筑成本的平均值,中值和标准差都要高于非绿色建筑。每平方尺调整后建筑成本的平均值,中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63.12美元,363.82美元和96.37美元。对比来看非绿色建筑的为258.22美元,237.06美元和135.21美元。但是绿色建筑的标准差要低于非绿色建筑的。(图2)

每一千平方尺建筑工期的描述性统计资料在下面表格之中,结果显示每一千平方尺的绿色教育建筑的建筑工期平均值,中值和标准差都要大于非绿色教育建筑。每一千平方尺的建筑工期标准差绿色教育建筑和非绿色教育建筑是相似的。(图3)

图4以柱状图的形式对比了绿色教育建筑和非绿色教育建筑的建筑成本,如图显示每平方尺的平均建筑成本绿色建筑要高于非绿色建筑。

图5以柱状图的形式对比了绿色教育建筑和非绿色教育建筑每千平方尺的建筑工期,如图显示每千平方尺的平均建筑工期绿色建筑要高于非绿色建筑。

7.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是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但是其他地区的建筑数据并没有被包括在其中。

8.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学校建筑的平均建筑成本是363.12美元,而非绿色学校建筑的建筑成本是258.22美元。相比之下绿色学校建筑的建筑成本要比非绿色学校建筑高46%。

相似的,绿色学校建筑每千平方尺的建筑工期是4.19天,而非绿色学校建筑每干平方尺的建筑工期是3 49天。相比之下绿色学校建筑建筑工期要比非绿色学校建筑多20.1%。

9.以下是一些建议给将来的研究:

此次研究的数据是从30个绿色学校建筑和30个非绿色学校建筑中搜集的,为了证实假设,期待一个包含更多实验样本的研究。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考虑建筑成本中应包括建筑过程中的失败或者修改方案,这样会有利于更清晰地看待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修改方案毫无疑问会增加很多建筑成本。

最后,设计费用和建筑机械成本应该被计算在内。这件事会帮助人们了解绿色建筑是否贵于非绿色建筑。

另外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经营状况应该被记录下来,看看绿色建筑所节约下来的能源能否盖过最开始的投资。

上一篇:课程重塑下一篇:韩熙载夜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