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要素

2024-07-25

舞蹈要素(精选五篇)

舞蹈要素 篇1

一、民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原因研究

1. 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特有的审美观和表现形式, 正是由于风格迥异却汇集了民族特点的舞蹈形成了我国丰富的舞蹈文化。例如朝鲜舞的风格形成与本民族审美观是分不开的。朝鲜族人民非常喜欢白鹤, 把白鹤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喜欢白鹤的洁白纯洁和优美的姿态, 于是在朝鲜舞中讲究的是“鹤步柳手”, 就是模仿鹤的姿态起舞, 以动静结合为特点, 舞姿柔婉袅娜, 如仙鹤展翅、柳枝拂水, 或潇洒活泼、或刚劲有力, 反映了朝鲜族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要把握民族舞蹈的风格要素, 就要从一个民族的地域、历史文化等特点综合分析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形式。

2. 从舞蹈服饰上把握舞蹈风格要素

舞蹈服饰是舞蹈表演者表达舞蹈涵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表现舞蹈角色的时代特征, 民族、年龄性别、性格特征, 社会地位等因素, 也能够增加舞蹈任务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以蒙古族舞蹈来说,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 以游牧为主, 传统服装为蒙古袍。蒙古袍不仅美观而且有很好的实用功能, 体现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在蒙古族舞蹈服饰中, 为了配合舞蹈会将蒙古袍有所改进, 例如在驯马舞中由于舞蹈演员的腿部动作较大, 则需把蒙古袍的下摆进行开衩消减, 让原本长过膝盖的袍子短至胯间。更有利于舞蹈演员表现舞蹈内容, 也更具有视觉艺术。所以说研究民族舞蹈服饰的风格, 对把握民族舞蹈风格要素极其重要, 因为通过舞蹈服饰可以体会出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蕴含着舞蹈的设计情感和韵致。

二、把握民族舞蹈风格要素途径

1. 深入生活, 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舞蹈, 就必须要深入到该民族的生活中去,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 艺术的本源是从生活中衍生的, 经过艺术的加工演变成了呈现在群众面前的艺术作品。如果舞蹈演员不能了解该民族的文化, 在舞台上表演也一定只是单纯的做出动作, 却不能打动群众。舞蹈本身是情感的艺术, 不能打动群众的舞蹈不是好舞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民族舞蹈表演的重要性, 扎实学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教师对于民族舞蹈的见解一定要准确, 深刻,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直击重点, 把民族舞蹈最典型最重要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把舞蹈技巧和民族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 向学生更好地传授民族舞蹈的精髓。

2. 善于剖析动作体态、动作的由来。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舞蹈艺术, 是广大舞蹈工作者在长期深入体验生活、细致观察, 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和升华而成的,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体态、每一个表情, 都包含了他们对于舞蹈的理解和情感, 所以要想真正地表现出这个舞蹈的风格, 就要对每一个典型的动作和体态予以重点的剖析, 这往往也是这段舞蹈的精华所在。

3. 需要融入深刻的感情。

舞蹈是一种含有丰富感情的表现能力的艺术门类, 通过感情来打动观众一直是我们国家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要素, 而那些未能含有丰富感情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不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样就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能够精准的掌握好情感与情绪。我们就以东北的大秧歌为例, 这一类的舞蹈具有浪、俏、逗的特点, 内部具有丰富的东北人的朴实情感。

综上所述, 中国的民族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 已经形成了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 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 民族舞蹈教学不单单是技能的传授, 更重要是对舞蹈风格和意蕴的把握, 这才是对于民族舞蹈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背景之下孕育了丰富的民族舞蹈风格。本文分析了民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具体原因和体现, 对如何把握民族舞蹈风格要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舞蹈,风格,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4.

[2]陈林宜.把握民间舞蹈深邃的文化内涵——民间舞蹈教学探索[J].舞蹈.2005 (03) .

关于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 篇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舞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切表演艺术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审美效应=创作+表演+欣赏。作为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都应当懂得:以优秀的创作节目和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奉献给具有较高欣赏水平的对象,才能获得最美好的审美效应。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曾指出: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机械总和。按照这个定律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就能产生整体效应,获得1十1>2的优化效果。如何将系统论最优化的观点、定律应用于审美教育过程中呢?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在“趣”“情”“美”三要素中完成舞蹈教学任务。

一、“趣”是打开舞蹈殿堂的钥匙舞蹈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优美动人的舞蹈示范来感染学生,并充分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为例,“身韵”的提法兼有身法和韵律的双重含义,包含着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要求。身韵课细腻地解剖了每一动的前因后果及其内外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感动,上身韵课便进入到一种特别的状态,这时,半抑制状态的大脑便开始习惯于随着肢体的动作而运动起来,这就是动作意识。身韵课实为心韵课,它练的是心。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请古筝老师临场伴奏,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学生们立即感觉到了身体、气息、内心的节奏都高度统一在一种韵味当中,他们因为受到传统乐器演奏时气氛的感染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随着优雅的古筝音乐声渐渐活跃起来时,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身韵课更深一层的价值。笔者在组合训练中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身韵训练等并配上古筝等传统乐器,起到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即兴编舞、即兴跳舞等训练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即兴创作,尽力让学生寻找听到音乐后的瞬间所产生的感觉。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强化某个点,怎样依附于音乐又跳出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对此,教师应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在舞蹈教学的最初阶段,基本功和强化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很枯燥的,但却是走向艺术王国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可以把难度较高、较枯燥的动作放在“趣”中完成,并保持“情”的状态。如“控制组合”在课堂的基础训练中,舞蹈动作是控制在舞姿的停顿上,或者在短暂的动作组合延伸过程中,这就要求舞蹈动作做到技巧高和稳定性强,这项训练一般是将重心放在单腿上完成的优美舞姿,因此做起来就显得非常吃力和枯燥,这时教师应选择以轻松、抒情为基调的音乐旋律,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觉,从而把枯燥的“控制组合”在感情上予以调节。训练动作中也应有情绪上的控制,不仅要考虑到动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还需要气韵的流畅。准确的音乐选择能使人闻声而动,这种选择能让学生达到动作的韵律与气息相呼应的目的。随着“兴趣”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为扩大知识面,可以介绍舞蹈的类别、流派及艺术特点等,并辅之以相应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们了解舞蹈类型的文化内蕴、价值取向和其中蕴涵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等,由此广场舞 http:///

广场舞 http:///

吉他谱 http:/// 而让学生们在“趣”中得到收获,提高对舞蹈的认识,增强自信心,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二、“情”是走向舞蹈美的必经之路阮籍的《乐伦》称“舞以宣情”。舞蹈被称作人类艺术之母。中国古代典籍《毛诗序》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将舞蹈视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古老也最直接、最强烈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在讲话、感叹、吟诵、歌唱皆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感情时才生发的。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情”,“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舞蹈是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没有“情”的舞蹈是空洞的,舞蹈毕竟和杂技、竞技体育不同。情感是动作的内心根据,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动作紧紧相吻合的音乐形式,在表演性组合训练中能与舞蹈动作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和高雅的文化熏陶。教师可以在舞蹈基训课中选择大量的与动作形式、风格相符合的音乐。

广场舞 http:///

广场舞 http:///

舞蹈表演艺术的几个要素和当代探索 篇3

一、技巧和韵律

舞蹈表演首先要掌握好动作技巧和韵律,编导演员要注重掌握好舞台造型和技巧表演能力,并结合音乐和舞美等艺术氛围,将舞蹈丰富多彩的构思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观众领略表演的意韵。如西宁市歌舞团编排的大型群舞《在那遥远的地方》,20多位演员以娴熟的技巧和优美的韵律,依托青海得天独厚的优美形象和草原风光为我们生动完整地讲述发生在美丽的青海湖畔,蒙古族儿女那美丽浪漫的动人爱情故事。踏着晨曦,拨开雾霭,走进“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生动画面,故事特色非常突出。演员以优美的舞蹈技巧,倾情演绎着她们在广袤的草原上辛勤劳作,谈情说爱,欢歌起舞,尽情地畅想着未来……,将美满、幸福、和谐、美好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情感和意形

众所周知,舞蹈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无论舞蹈艺术家用何种形式进行表演,都是在以“情”动人,通过特殊生活内容的表述,体现舞蹈艺术家的“喜”、“怒”、“哀”、“乐”之情,使群众在欣赏中情不自禁,产生共鸣,表现出与“情”共舞。我的经验是:一个演员上台表演前要有心理准备,要“带情感出场”,而不能出场后再“投入”表演中。2014年由西宁艺术剧院创编的大型情景秀《古道传奇》,以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为主线,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300年前的经典故事。剧中,有一段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双人舞表演,由于演员年轻,拿捏不好主人公在剧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排练时舞蹈显得苍白无力。总导演就一再要求两位演员先酝酿情感,把握好人物性格特点、且各人以何种情感心态出场必须准确掌握。在舞蹈表演时,做什么组合动作,情感如何抒发都要明确。如何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把握好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跳起一段舞”?要细心体察、玩味、感悟、领会,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要有“心理准备”才能融汇身体表现当中。不断让演员体会“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与景会,景与情合”,意境是在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交融中创造等。启发演员在接受中的再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复现、衍生和深化。让演员摈弃对人物的朦胧性、模糊性。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两位演员准确把握好了剧中人性格特征,为观众朋友完美展现了两位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演出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我看来这就是与“情”共舞。

“意”在舞蹈中是指“舞”内有“意”,舞尽而意不止,舞蹈的舞韵让人回味,发人深思,这是舞蹈艺术家表演出最佳的演艺境界之一。所谓“意形”,在舞蹈艺术家表演当中有许多意犹未尽的形体舞韵。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曾在春节晚会上表演了她自编自演的双人舞《两棵树》,这是大家都很赞赏的一个有较高品位,独具民族特色的作品。它以傣族舞的风韵,生动地用人体刻画了两棵连根缠藤的“树”,不仅表现了男女钟情、相依为命的感情,更耐人寻味的是蕴含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心心相连之“意”。对《两棵树》由衷地生发出更多的真情感触……。像这样的佳作感人至深,难能可贵。这是“舞”中有“意形”之舞,我们在创作及表演上都要向《两棵树》这种具有艺术高度和深度的思维靠近。

三、磨炼和夸张

舞蹈是属于创造性的艺术,是不断在磨炼中走向精妙的艺术门类。比如由西宁艺术剧院编创的作品《陶文梦圆》,它参加了2013年“荷花杯”中国古典舞大赛,并获得了金奖。该作品在表演处理上力求要“入木三分”。对演员要求在“情”字上下功夫,反复磨炼,不断积存精华,最后让表演达到最好的发挥,展示完美的身段传达了舞蹈最深情的意境。表演交流时眼神与举止、心境与肢体语言更达到默契无隙的境界。用最少的东西,让观众的想象力引起最大的活跃,使演员通过舞蹈美妙的表演让观众体会舞蹈的韵味。这就是“以少胜多”的艺术,而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创作就是要不断磨炼才能得出来的。

舞蹈表演没有适度的夸张也就失去了艺术观赏的价值。夸张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内心情感美化的表现。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编创的作品《千手观音》,当中用独特节奏律动来表现“观音”的动态,这就是艺术的夸张,是感情美化的夸张,是创造性的夸张的完美统一。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能给观众留下十分美好的艺术享受感,表演者则给观众留下浪漫无比的情怀。因此,舞蹈表演要遵循艺术美化的规律,才能创作出生动优美的舞蹈。而“技巧和韵律”、“情感与意形”、“磨炼和夸张”等要素的掌握是获得舞蹈艺术美的一些方法与要素,这些要素也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而,我们作为基层舞蹈工作者也唯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不断有所进步和收获。

舞蹈艺术社会功用的特殊性与其他艺术类比,舞蹈艺术既有其自身特有的创作特点,具体表现为它的舞台形象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舞蹈情节发展冲突的强烈感,思想情感的感染力和刺透力,以及它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创造性、表现手段的丰富性和娱乐性等等。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的作品同其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而由此生发出来的与观众的直接交流性和共同创造性,信息反馈的快速性和灵敏性,对观众的直观直感性和渗透性,以及它为观众的直接服务性等等。舞蹈艺术汇合而形成的上述诸特殊性能,我们看到,它是举世瞩目的,也非其他艺术形式所能匹敌的。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对舞蹈这个既古老又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

首先我们还是要回到对舞蹈本身的思考,什么是舞蹈?简单说,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能全面开发大脑、挖掘智商情商潜质,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称之为“生命中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从舞蹈是表现生活劳动情感的艺术形式来看,由于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前进到当下,舞蹈所承载的内容和形式又将有怎样的变革和创新,当代的舞蹈创作如何能紧贴时代精神脉络,表现我们的时代同时服务于时代将是当代舞蹈艺术工作者为之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和动力。

从改革开放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如今的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消费水平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变化不可谓不大,总的来说是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经济水平提高了,文化艺术事业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对舞蹈创作及表演团队来说既是空前的机遇同时是大浪淘真金的考验。我们是否要审时度势,师古察今,师夷鉴洋?对此本文做以下几点思考和尝试性探索:

首先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可以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舞蹈的意境有许多种,第一个是心态意境。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喜怒,哀乐,忧愁,烦躁等心理活动的表露形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复杂多变,在一定的范围里,标志着社会某一个民族或个人的精神斗志。第二个是生态意境,舞蹈从呼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状态起,就由各种物体打击出各种节奏想伴随,而打击出来的各种节奏也正是音乐的原始状态。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音乐难舍难分。好的舞蹈构思创作出好的舞蹈音乐,好的音乐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乐属于音乐的一个品种,但它通过音乐塑造的时空和舞蹈的形体动作珠联璧合,使观众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条审美通道去欣赏同一作品。三是情态意境。情态,顾名思义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为,“景”是客观存在,两者统一形成动态情势。当人与景观产生联系融为一体时,情态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舞蹈艺术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瓴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于情节中而自然浮现出来。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活的人体了,这样的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的创作机制。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在舞蹈商业化,国际化的今天,舞蹈的所有的优势应该加以发扬,传播,同时也要加以发展来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

其次从舞蹈艺术社会功用的特殊性与其他艺术类比,如开篇所提到的舞蹈艺术既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从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价值看其地位一般都认为,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体现为认识的、教育的和审美的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集中体现了舞蹈艺术的社会效益。而其主要的作用,无疑是它所特具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舞蹈艺术的审美作用和价值由于它具有广泛群众性,传统继续性以及审美主客体直接交流等特点,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力量,它有广泛的群众性,无疑是巨大而又不可估量的。某些不朽的舞蹈艺术作品,不仅在同时代,甚至可在长远的年代里,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发生积极的作用和巨大深刻的影响并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它具有不朽的永恒性。因而也在客观上决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当代,我们的艺术家们秉承着舞蹈的艺术精神和社会精神创作出《秦俑魂》《千手观音》等这样的精品。它鼓舞了大众的斗志、工作热情与生活信心。我们的民族舞蹈艺术与中国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许多舞种的教学教研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演出效果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说,目前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已经达到自汉唐以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局面,源源不断涌现出的舞蹈艺术作品已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

综上所述,在当今舞蹈的创作和表演的新的特殊的时代环境里,我们的创作和表演既要意境深沉,情感真实同时要为社会服务,发挥舞蹈艺术最大的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将一个舞蹈者的梦想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之中,创作出杰出的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不朽佳作!

体育舞蹈摄影初学者必备6要素 篇4

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舞蹈摄影的窍门,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了解体育舞蹈,了解每个舞蹈种类的相关背景知识,对舞蹈的经典动作以及音乐节奏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不同舞种的风格特征,采用相宜的摄影手法和技巧,尽可能地用艺术形式拍出体育舞蹈的美感和韵律。这是拍好体育舞蹈的关键一步,也是初学者着手练习的切入点。2

2小试牛刀熟悉设备

刚刚接触单反相机,面对繁复的操控按钮,难免会不知所措。其实现在的单反相机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操作起来并不难。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权衡手动档和自动档的灵活运用,将曝光模式调制在P档来固定光圈快门,再结合曝光补偿按钮进行曝光的修正,基本能满足一般的拍摄任务。

除了需要随时调整曝光数据和摄影距离,摄影师还应从创作的角度出发,根据体育舞蹈各舞种的不同,进行细致的风格特点刻画。

3瞬息万变的光与影

体育舞蹈摄影的主题内容是不变的,因此,大多摄影师喜欢在变幻莫测的灯光上大做文章。由于现场光线明暗多变,各种色光交替运用,追光频繁切换,对于初学者来说,运用好这些灯光元素是一大挑战。

抵达比赛场地时要首先观察光线的变化和方向,选择好拍摄地点。多彩的灯光起到了烘托现场气氛的作用,但要注意灯光颜色和比赛选手服装颜色的关系,对比强烈的灯光往往使照片更加有活力。

4思考构图捕捉瞬间

摄影是一门艺术创作,摄影师应该有自己的拍摄意图和构思,并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舞者在表演场内满场飞,摄影师拍摄位置相对固定,拍摄距离变化大。摄影师应通过对选手之间的相互关系迅速做出判断,找到合适的肢体动作展现构图。

体育舞蹈传递动感之美,要定格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连续抓拍是重要手段之一。选手的转身动作、飘逸服饰、特写表情都能够体现动感,而大多数入门级相机的连拍速度都足以应付体育舞蹈的拍摄。

5巧妙结合动静虚实

在虚实的问题上,有些初学者存在过度偏爱主体实化的误区。利用长焦镜头虚化背景突出主体,增强空间感,这样作品显得比较简洁、干净。但太过清晰的人物主体会让动作显得异常死板,缺乏动感。建议初学者们在采用高速快门凝固瞬间动感的同时,也应适当运用慢门故意虚化主体,从而在视觉上产生动感。

也有些摄影师偏爱用追随法拍摄来虚化背景、体现主体的动感。在此有两点基本要素需要初学者注意:一、保持相机平稳。在手持拍摄的情况下,将相机紧贴脸部,与上身作为一个整体跟随舞者行进的方向进行转动。先从取景框里看好被摄舞者的位置,待到适当时机及时按动快门。二、根据现场光线的强弱采用适当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过高时,动感不强,追随效果不明显;快门速度过低时,技术上不易掌握,主体容易模糊。推荐使用快门速度:1/60s、1/25s或1/30s。

6光圈、快门、ISO的平衡

准确的曝光是衡量一幅优秀作品的基础,体育舞蹈摄影受到场地和光线的限制,因此,选择一款具有较高感光度和表现力的相机至关重要。

舞蹈要素 篇5

《中国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当代舞蹈作品, 在进行舞蹈赏析前, 我们必须要了解何为当代舞蹈。当代舞, 也叫“新舞蹈”, 主要是指在中国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外来舞蹈语汇 (主要是西方现代舞) 的新型舞蹈。但是随着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越来越现代舞化, 当代舞的界定也变得越来越难, 因此也有按舞蹈作品的内容来区分, 即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和时代性的精神风貌的作品, 称作当代舞蹈。

《中国妈妈》由著名青年编导王舸、韩真编导, 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十几名20岁左右女学生共同演绎完成, 获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文华节目表演奖”以及“文华节目创作银奖”。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作品创作一等奖”。

二、作品名称与主题

舞蹈作品的名称是编导赋予的, 往往可以读出作品的主要内容或是中心思想, 是进行作品赏析的重要线索。《中国妈妈》, 编导强调了两部分的内容, 一是“中国”, 二是“妈妈”, 看似简单的词组, 却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赏析一个舞蹈作品, 即在舞者的动作语言中读懂其所要表达的潜台词, 这也是观赏者展开联想构建意象的过程。按舞蹈的表现手法来分, 有模拟象形、描述象事、虚拟象征三种, 《中国妈妈》属于第二种描述象事, 这在三者中最容易被读懂。

看过一遍《中国妈妈》后, 大部分观众都可以领悟舞蹈所叙述的故事大纲:抗日战争时期, 一位中国妈妈偶遇一位遗失亲人的日本小女孩, 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使她厌恶这女孩, 但是跨越民族的母性本能又让她心生爱怜, 在这两种矛盾的情绪中, 伟大的母爱超越了一切, 她最终选择收养这个日本遗孤。中国妈妈给女孩换上中国孩子的衣服, 教她干农活, 陪她玩耍, 倾尽所能爱护着她, 视如己出。在妈妈的呵护下女孩渐渐长大, 有一天她必须要回到自己祖国, 妈妈含泪相送, 留下一个苍老的身影。

读懂整个故事之后, 对“中国妈妈”这个舞蹈名称, 观赏者应该会有更深一层次的领悟。“中国妈妈”看似是在讲述一件真实的故事, 其实它指的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伟大的母性情怀:包容, 无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 使他们免于冻死饿死且能健康成长, 这样的母爱在人类战争史上也是少有的, 这样的母爱称之为大爱, 是跨越国界、化解仇恨的旷世情怀!而“中国”两字, 又强调了作品的历史背景。

三、动作语言与舞蹈构图

舞者以肢体语言来叙事, 欣赏一个舞蹈作品时要能够读懂舞者的肢体所传递的语言是什么。以《中国妈妈》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为例:舞蹈开始以一人、多人手指前方的动作, 寓意着日本侵略者的“千夫所指”, 这“千夫所指”被反复出现强调, 似在揭露着日军的恶行, 仇日情绪不断沸腾。忽的, 人群猛向后仰, 倒地, 又挣扎而起, 继续指着前方而行, 寓意着被压迫被欺诈, 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无所畏惧。忽的, 又一只手捂住了嘴, 身体渐渐后仰, 但另一只手仍要高高举起竖起食指狠狠指出, 寓意无声的控诉, 即使不能言不能行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对日军的强烈控诉。这一段展示的是赤裸裸的仇恨, 是整个故事的情感铺垫, 是整个舞蹈的第一部分。

约2分30秒时, 妈妈背对观众, 日本女孩面对观众, 讲述了女孩紧紧抱住妈妈, 妈妈出于母性本能回应了这个拥抱, 随即仇日情绪又提醒了她, 她狠狠甩开这个日本女孩, 女孩倒地, 妈妈惊愕, 女孩大哭, 一位妈妈转身上前伸手安抚。一系列的动作安排展现了中国妈妈在民族仇恨与母爱本能之间的挣扎。这些动作原本应该是两者相对完成的, 但编导在处理上运用了背对的构图, 给予了观众更直观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此时, 中国妈妈在日本小女孩面前是具有决定权的强者, 因此编导抛弃了一对一的处理, 选择了多对一, 强调了力量的悬殊;妈妈背对寓意着内心排斥厌恶女孩的那一面, 女孩面对能更好展现面部情绪, 又能更直观的展示她势单力薄的无助;中国妈妈采取站立的姿势, 女孩双膝跪地, 也是强弱对比的体现。

四、音乐

舞蹈离不开音乐, 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 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 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中国妈妈》的舞蹈音乐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洪亮激烈, 伴随着和声, 似在控诉着, 仇恨着, 呐喊着;第二阶段深沉舒缓中又铿锵有力, 似流淌的母爱, 温情而又痛苦的纠结着;第三阶段轻松愉悦, 加上点明主题的童谣“老玉米金黄黄”, 将感情升温到高潮;第四阶段母亲般轻轻哼唱的摇篮曲, 似在回忆那些成长的岁月, 温暖而又伤感。4段音乐恰如其分的将舞蹈分成了4个部分:憎恨、接纳、养育、送行, 用音乐讲述着妈妈的心路历程。

五、舞台美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舞蹈要素】相关文章:

要素分类04-16

水景要素04-16

十要素05-02

构成要素06-04

监测要素06-08

演讲要素07-12

品牌要素07-14

生产要素08-21

面试要素09-08

板报要素09-12

上一篇:薯蓣皂苷片下一篇:电气运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