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积累

2024-08-20

文本积累(精选四篇)

文本积累 篇1

一、聚焦关键字词, 学会生动表达

自古以来, 我国文人创作就注重炼字。正是反复推敲、千锤百炼, 才造就了传统文化中众多不朽的篇章。现代白话文在继承了古典文人炼字传统的基础上, 对文本语言的遣词造句更加关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关注语言的课程, 应该以历练学生的语感为己任,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加强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体悟, 催生学生对精神意蕴的探寻。

如, 在教学《雾凇》中“镀”字的精妙时,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了“镀”字的解释, 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感受“镀”字形成的表达效果。

生:这是一种轻巧的镀。雾凇的形成非常不易, 只要风稍微大一点, 就会被吹落, 我们也就难以看到雾凇了。

生:这是一种细致的镀。大自然是一位能工巧匠, 她用整个夜晚的时间创作出了这一件艺术品。

生:这还是有条理的镀。从最初的银线变成银条, 最后变成银松雪柳, 循序渐进。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从众多的语言中提炼出“镀”字, 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这一“镀”字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妥帖与精细, 在深得文本意蕴的同时体悟到大自然纯真的灵性。

二、揣摩核心语句, 学会智慧表达

一篇文本中值得品味借鉴的语言价值点很多, 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逐一引领学生品味,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文本中提炼出那些言语形式相对独特、聚集文本情韵的重点语句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汲取作者表达智慧的基础上, 掌握语言规律, 积累语言材料。

例如《灰椋鸟》一文中“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就极具特色, 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品味的基础上将其改编为分行诗句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诵读对比中探寻言语形式变化之后的表达效果。学生则纷纷发现, 这段话在语句形式上前后对仗, 相同的意思运用不同的字眼加以表达, 凸显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作者连续运用了“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等四字词语, 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韵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就提出既要入乎其内, 更要出乎其外的理念。这一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止步于语句内容的层面, 五年级学生对于这一段话意欲表达的“归林场面的热闹”一读就懂, 因此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探索言语表达形式的秘妙上, 从而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聚焦到习作的层面上, 语文本体属性的意味也一下子弥漫开来。

三、品读特色片段, 学会创意表达

优秀的作品, 其言语表达总会带有自身浓烈的个性特征, 即使表达的内容相同, 使用的文体一样, 写出来的文字也不尽相同, 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片段会让人爱不释手, 这就是言语表达的魅力所在。阅读教学理应围绕这些独到之处, 关注其特色魅力所在, 使其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

例如《燕子》一文对外形的描写就可谓独具特色, 简洁的语言、整饬的语句,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燕子外形的特点。教学中, 教师无需在“燕子外形有什么特点”上兜圈子, 而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描写燕子外形的。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相机点拨, 帮助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紧扣特点、用词准确、结构相似, 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便于读者的记忆积累。学生在熟读成诵之后, 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运用这一写法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 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紧扣文本中富有表达特色的语段, 以感悟内容为基础, 以体悟言语形式为核心, 以实践运用为目标, 学生在言意兼得中, 积累了写作策略, 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篇章布局, 学会有序表达

阅读文本时, 我们往往会对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设置啧啧称赞, 要么赞颂其层层剥笋、步步为营的内在联系, 要么赞颂其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整体构思, 要么赞颂其紧凑严谨、首尾呼应的结构设置, 这些都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 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引领学生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洞察作者材料选择与内容安排的构思, 学生才能以课文为范例, 感受作者不仅言之有物, 而且言之有序, 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以《少年王冕》为例,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王冕年龄为特点, 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圈出表示王冕年龄的语句, 在学生圈出课文内容关涉到王冕“七岁、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后, 教师则要求学生依托文本具体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围绕人物的这些年龄段, 详写了哪些内容, 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在交流中, 学生逐渐意识到作者以人物成长经历为线索选择、撰写材料的艺术匠心, 深刻体悟到详略安排对于刻画人物成长经历这样的宏大命题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形成了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揣摩文本表达顺序的意识, 开启了学生习作对篇章结构设置的关注。

文本积累 篇2

——谈文言实词的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

凤翔县彪角中学语文教研组

陈鹏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段中的含义,是历次文言文阅读考试的必考点,亦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因此,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是我们学习文言的重点,同时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在此,我打算和同学们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

一、考什么?

文言实词是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120个)在文段中的含义为考查内容,考查重点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经常使用、意义和用法“微殊”的那部分词,涉及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二、怎么考?

通过对历次文言文阅读考题及近两年语文高考试题的追踪,我们发现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其题干的表述一般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设置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出自所给文言语段,但加点的文言实词有很多是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

三、怎么办?

1.学习策略

对于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复习我们的宗旨是:“任他东南西北风,咬定课本不放松”。基本策略有四:

1吃透课本,识记重点词句。学习文言文,千万不要想着走捷径,要脚踏实地,不怕○苦,从一点一滴积累起,也千万不要迷信“考试宝典”“应试秘笈”等其他教辅资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课本。在平时的学习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理解课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吃透语文课本所选的文本,能做到对译。结合相关语句,识记文下注释。当任意抽取一篇课文中的文句、词语,你都能说出它的篇目出处、能正确解释其中文言语法现象、能准确翻译其中的疑难句子时,相信你在考场中定会游刃有余。

2背诵课文,加强语感培养。学习“文言文”和学习英语一样,要重视语感的培养。○有了一定的语感,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语感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诵读经典的文言语段和篇章。好多同学上语文早读要么睡觉、要么干其他事,要么无所事事。这让人很痛心,他们还没有理解诵读对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通过诵读,我们可以识记词语的意思,理解文句的含义,体察作者的内心情感,领略文本的艺术风貌,何乐而不为呢?

3立足本义,记忆一词多义。一个文言实词有诸多意思,这诸多意思之中有一个是○这个词的“本义”,即原始义,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通过引申的方法产生的。“原始义”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字形得到。引申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与本义之间的逻辑关系,顺藤摸瓜,也可以很好地掌握。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景翳翳以将入”,此句中的“景”从“日”,“京”声,其本意为“日光”。天地之间至大者,莫若太阳,据此引申出“大”之义;日悬高空,人皆仰头而慕,据此引申出“仰慕”之义;日照天地而成景致,据此引申出“景致、景色”之义;太阳普照万物而皆有影,据此引申出“影子”的意思(在这一意思上后世写作“影”)。“景”的五个义项“日光”、“大”、“仰慕”、“景致”、“影子”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我们只要抓住内在引申这条线索来灵活记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多做练习,注重日常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熟练掌握,才能得到很好巩固。只有多做练习,我们的知识面才能得以拓展,我们的知识层次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文言文实词的学习也不例外。我建议同学们坚持每周自读一篇课外文言文,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就查阅字(词)典,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勤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注重积累,多做多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

2.应试技巧

文言实词考查最多的就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在吃透课本、多做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可用以下方法解答题目:

1洞察选项法。对于文言文的客观选择题,审清题干后同学们不要急于读文本,可以○先浏览选项中加点的词和所给的解释,看选项中有没有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对于“一词多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加点词的构造(看他的偏旁部首)来洞察它的意义范畴,看解释是不是在他的意义范畴之内,若在,解释可能正确;若不在,解释可能不正确。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注意看常被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词来用的那些词是不是被解释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了,若是,解释可能错误,若不是,解释可能正确。有这样一道题,要求选择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中C项是“叙先贤遗迹”,对“遗迹”的解释是“留下..的踪迹”。我们发现“遗迹”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词,用在了古汉语中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但却被解释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了,此选项解释错误,答案选C。

2语境推断法。历次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考查,都是考查它在特定文言语段中的含义,○因此,最有效也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揣测文言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据境析文,依境解文”。考生首先用笔在文段中勾画出包含加点词的句子,其次,细读本句的前后文句,最后根据前后文句的语境推断、揣摩该词的意义。例如2012年江西语文高考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1小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A项句,后有“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据此句(尤其是此句中的“赐”字)我们可以推断此项中的“给”和“赈”同义,是“赈济,供给,施与”.的意思,解释正确。B项句,前有“有降者”三个字,后是一个介宾短语,介词的宾语是“酒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劳”在此句中绝对不是“烦劳”之意,而应该是“慰劳”.的意思,解释错误。C项句,后有“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加之“胜”后紧跟的宾语是“苦”,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胜”的意思为“能够承受,禁得起”,解释正确。D项句,.前后是“羽林三百人往„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据此可知桑格被抄家了,那么“籍”的意思就是“登记,没收”,解释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答案选B。.3带入验证法。我们可将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带入到文句中,再根据上下文看文句○能否讲得通,解释是否畅顺且和上下文语境切合,若讲得通、解释畅顺且切合上下文语境,那么此项解释正确,反之,则错误。如上题中的B项,我们带入文段“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中来看,“有投降的,就用酒食来‘烦劳’、慰藉他们,而后把他们遣送回家”,此句根本讲不通,因此,本选项解释错误。

4语法分析法。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是相对应的,什么句子成分由哪类词来承担○基本上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洞察文言实词在句中的位置并通过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来断定本词的含义。来看下面两道题:

(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泉州同安簿

主:主持,掌管 B.按行境内

按:巡视,巡行 C.所部肃然

部:部属 D.申乞致仕

致仕:退休

C选项,“部”跟在辅助性代词“所”之后,我们知道辅助性代词“所”之后一般跟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他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据此,可推断“部”是个动词,而本项将其解释成名词“部属”,错误。

(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山殆数百里

殆:大概 B.崭横若不可径

径:小路 C.积雨始霁

霁:停止 D.日暮半阴,山风卒起

卒:通“猝”,突然

B选项,“径”前有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根据语法常识可知,副词或能愿动词是修饰动词的,在句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据此,可断定“径”在本句中被活用为“动词”,作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谓语),本项解释为名词“小路”,错误。

最后,我将2011年高考宁夏理科状元冯锐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心得体会送给同学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文,我都会下大力气把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弄得清清楚楚。只有对这些文言知识了然于心,才能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真做到活学活用。

巧用文本助力语言积累 篇3

【关键词】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发言时词不达意或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干巴乏味,像记流水账,要么满纸白话,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这些表达上的障碍多数是源于语言积累的匮乏。说到语言积累,老师们更乐于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积累的引导。新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语言典范。引导学生将这些典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语言的美

语文教材是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该引导学生积累些什么?这需要师生具备发现美的慧眼,细细品味,仔细揣摩。

1.搜集优美字词

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像“夜幕降临”、“金碧辉煌”这样优美的四字词语课文中比比皆是、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出现的词语、“语文园地”中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形容词短语等的归类整理,都是值得学生用心积累的语言素材。

2.记诵精彩语句

比如: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诗句等。像珍惜时间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团结友爱的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气象谚语“春天孩儿脸,一日有三变”。还有像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拟人句以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积累的。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色,有描写秋雨的;有描写秋叶的;有描写秋花的;有描写秋风的;还有描写小动物的。这也是文本语言积累的极佳素材。

3.积累精妙语段

意境优美、含义深刻的段落:如写人的文章,可分类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段落;写景的文章,可积累文中描绘景物的优美语段。比如《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段落。

4.积淀名篇佳作、古典诗文

比如《匆匆》、《伯牙绝弦》等。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正如一块块璞玉,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撷。

二、感悟语言——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深径

1.品精妙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媒介,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雨点儿》一课中“数不清”一词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理解词义:课件演示“一滴雨点→八九滴雨点→无数雨点”。

(2)拓展: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多得数不清呢?

(3)用上“数不清”说一句话。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品精彩句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是遵循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规律。例《金色的草地》一课,第三自然段无论从描写的内容,还是构段方式,或是遣词用语,亦或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表达得很细致。这样文质兼美的段落就是教学中应该浓墨重彩,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并积累的重点段。设计如下:

●找“发现”梳脉络,感悟文本构段上的精妙。

●品有趣,感悟文本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1)句式引读:这是一片多么_______的草地!

(2)用“因为……所以……”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提升主体,感悟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中午,太阳公公高高挂在空中;

傍晚,太阳公公落下西山。

●再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这样浮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品读文本、积累语言的能力,唯如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品读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3.品名篇佳作,感悟名著的美

例如《丑小鸭》一课,原著对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那样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徒生因爱怜丑小鸭而不忍心将它的“丑”样描写细致。从中领略了名著背后浓浓的人性美,更增添了阅读积累名著的热情。

三、方法恰当——在学习语文中轻松积累文本语言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重视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

(1)巧妙导读。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导读的艺术。如在指导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尽量把书上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这样呀,老师只要看你这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课文,老师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

师:“你越读越难过,眉头都皱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发现你读到后面,笑容满面,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你刚刚有一会儿读着读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比起生硬的朗读指导,显得妙趣横生,更有实效性。

(2)注重朗读的语气和朗读形式的变化。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读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指导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人物、不同情景,选择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小树和懒狮子前后两次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

▲小树:奇怪→担心、着急、生气的语气。

▲懒狮子:慢吞吞、不屑的语气→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语气。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这些不同语气,教师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形象,再用生动的导语配上恰到好处的语调、表情、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引导个性化朗读。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上文中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不同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各不相同。

(4)重视范读。范读是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5)保证朗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读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文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语言就在这样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2.进行有效背诵,积累文本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美文,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还能从背诵中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和表达上的精妙,一举多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背诵,除了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鼓励学生熟背。除此,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像写“下水文”一样,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背”,即能激起学生背诵积累的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3.摘抄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写得优美的段落、在课本的空白处补充自己的摘抄笔记等。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摘抄的内容定期进行归类、交流,使积累的语言不至于陈腐浪费。

四、学以致用——在运用语言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反之,在运用语言中也能促进语言的积累。

1.以写促积

(1)扩词:这个方法有助于言语积累比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量。

(2)造句:对于新学到的词语或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语,用这个方法有利于巩固。

(3)仿写或续写句段:运用这个方法能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小摄影师》,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第二天,男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接着编故事。”

(4)写作文。作文训练就是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积累进行回忆、交流、筛选、重组。当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得所悟所感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也会变得更丰富而且有条理。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作文的形式可以是续编故事、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随笔等。比如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2.以说促积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并努力对语言进行重组,使表达更流畅,进一步积累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尽情表达。比如低年级可开展“看图说话”、“故事会”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或引导学生在复述中积累。比如学了《赵州桥》,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2002(06)

[3]严爱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浙江现代教育报.2004(12)

语言积累,要从读懂文本入手 篇4

一、读懂外在语言, 自主体验语言的睿智

从学科的意义上讲, 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文字审美、情感渗透、人格培育的良好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是有关专家经过论证并精心选编的, 其中的语言如诗如歌, 有的更如漫天繁星, 为学生编制了瑰丽的梦境。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生命的林子》, 学生可以透过文本语言解读成才之道:“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 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但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切理解其中的涵义, 文本之中就有睿智的语言:“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 就是一个群体, 为了一缕阳光, 为了一滴雨露, 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 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可惜在当时的教学中, 由于过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背诵和记忆, 而忽略学生对文字的自我感知, 没能让学生仔细体味到这些语言的睿智之美。这样就使得文字失去了本身的灵性和睿智, 学生只是干巴巴地记忆和纯粹地积累。

为此, 后来我专门开辟了一个学习时间, 进行“美文共赏析”。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字, 仔细品读, 认真感悟。有学生批注自己的体验:“林子里的树都是坚持向上生长的, 因为有竞争所以才有动力。”也有学生这样批注:“不能因为一时不能脱颖而出就气馁, 想要退出集体, 而是要从集体中学会坚持。”当学生在文字的塑造下, 从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这些语言的智慧时, 已经不知不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成为一种自我的审美和语言感觉, 让作者的语言文字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道理, 一千个人对一个文本, 可以有一千种解读。教师唯有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找到属于自己的文本, 才能彰显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才是语言积累的本质所在。

二、读懂内在深意, 积淀人文素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既要让学生得“言”, 更要让其得“意”。什么叫作“得意”呢?不言而喻, 每一篇课文并非只是单纯一个故事, 也并非只是一段美文, 要解读文本不能单单从外在语言入手, 重要的是要挖掘渗透在文本之中的内在深意, 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 最终形成自身的人文素养。《生命的林子》一课, 如何解读“林子”, 定位生命的林子, 这是学生必须要深刻挖掘并领会其中深意的地方。可惜在第一次教学中, 我忽略了对这个问题的引导, 学生没能深刻体会林子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只是从我的解读中得到了一个大道理:想要成功, 必须要在集体中锤炼自己。道理学生是懂了, 但如何在生活中感悟, 学生并不能真切领会。

仔细想想自己当时之所以这样草草结束对文本的解读, 其原因主要在于过分注重结果。殊不知就算学生获得了一个答案, 对自身情感和心智的成长也毫无用途。对教师来说, 这样的课堂效果根本就是堆砌出来的虚假繁荣。在第二次讲这节阅读课时, 我汲取了前车之鉴, 让学生从文本入手, 解读玄奘的“林子”是什么, 而后定位自己的“林子”又是什么, 达到既得“意”, 又得“志”, 磨砺心智。

上一篇:独立学院经济学下一篇:硬件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