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讲授

2024-08-09

理论讲授(精选十篇)

理论讲授 篇1

1.健美操理论讲授的重要性

随着健身市场轰轰烈烈开展, 瑜伽、有氧搏击、街舞、普拉提等健身项目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然而健身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不必要的伤患, 盲目地模仿动作致使意外伤害事故频频发生。据悉, 美国旧金山一位脊椎神经科医生有个外号叫“瑜伽医生”[2], 因为在瑜伽盛行起来之后, 他每周治疗的病人中, 有20—30名是因为练习瑜伽不当而受伤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伤害危险研究中心[3]最近列出一个运动伤害名单, 指出伤害几率最大的运动中, 钓鱼居首, 瑜伽其次。再如, 2007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导:“中小学生寒假流行突击减肥, 减了体重伤了身体”;2009年9月18日《羊城晚报》报导:“自不量力易致运动过度, 外伤好治内伤要命”;2009年7月29日《北京日报》报导:“运动猝死可预防”, 指出,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猝死在学校篮球场上, 业余参赛群众猝死在马拉松比赛途中, 老年人爬香山途中突发脑溢血猝死, 没有运动史的白领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为此, 我们应重视健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详细传授健身操等不同项目的锻炼特点及功效, 使学生用科学健身观指导健身。

2.完善健美操理论讲授与考试制度

健美操专项理论讲授是普通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传播健美操健身理念、健身方法和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环节;健美操专项理论考试是对学生所掌握健美操知识、技能及实践应用能力一种综合性测量, 具有评定、反馈、激励、选拔等多种功效。据懂丽平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现状与对策[4]调查表明:从105所高校体育内容开设来看, 健美操排前四位, 有85所院校开设该课程, 占调查院校的80.95%, 然而开设健美操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力度不够, 建立健美操理论考试制度学校还不多, 即使有考试安排的学校也欠缺规范, 其考试模式有待于不断完善。

3.现阶段健美操理论讲授与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3.1理论讲授

3.1.1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只是将概念、术语、编排等呆板讲述, 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3.1.2基础理论在健美操锻炼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应为理论讲授的重点, 然而针对健美操各项目中操化特点、注意事项, 以及根据年龄不同易产生的伤故、预防措施等讲授力度不够。

3.1.3结合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健身处方方面讲述不够。

3.1.4针对健美操的发展和本学科知识的前沿讲述力度不够。

3.1.5多媒体教学运用得少。

3.2考试模式

3.2.1考试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健美操考试方式还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 多以闭卷笔试为主, 这种方式在仅占学时10%且分数比例也少的情况下弊端较多。

3.2.2健美操考试内容以很少一定分数比例掺进体育理论的课程内容, 导致轻视健美操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设健美操理论课, 或者是有一定学时健美操理论课而没安排考试。

3.2.3出四五道论述题作为本学科的理论考试, 其优点是能将优秀的学生对所学的健身知识综合论述;不足之处是不能主动学习的同学容易形成专项基础知识疏露, 整体知识结构出现漏洞, 滋生做事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3.2.4管理不当导致考试异化:健美操理论考试同其它考试一样也具有评定、反馈、激励、发展及心理调试等功能, 但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导致考试泄题、冒名替考、试卷内容遗失等问题。

3.2.5考试时间的合理安排及试题库的建立:由于各系各专业学健美操时间的不一, 如跟随课堂考试易造成考试内容的泄露, 近期的考试题易造成露题传入下年级现象,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投机心理。

4.构建良好的健美操理论讲授与考试制度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51, 普通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将这些要求内化到健美操理论讲授与考试模式中, 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 制定健身计划, 并通过考试引导机制, 树立素质教育考试观:将考试作为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心智, 研究素质形成规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并将这种理念内化到理论的讲授与考试模式中, 其具体操作如下。

4.1理论讲授力争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健身市场的快速发展, 把健身前沿知识、信息及时传播给学生, 在传授健美操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使学生掌握健美操各项目的特点, 以及在运动中如何预防运动伤害发生, 讲述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健身处方。

4.2理论考试安排在专业学期中期阶段进行, 因为考试不仅是本学科理论考试终结性学业成就的检测手段, 而且能提供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研究素质在本专业中形成的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手资料。

4.3考试功效:理论考试要能够检测、诊断不同个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 尊重其个性发展优势的差异, 命题者应提供难度相当、题型相异的多种试卷,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为因误、因时间及因各种原因没参加考试者提供考试机会。

4.4建立本学科学业最低标准检测手段、体系、机制。考试不应仅局限理论闭卷考核, 在强调掌握基本知识、概念、特点的基础上, 更要注重理论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灵活多样命题, 测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提倡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在规范考试模式的同时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规范考试模式建立试题库 (最少四套考题) 可将概念、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结合实际等多种题型按一定的比分对学生进行考核, 限时、开卷、集中、统一考试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体育教师应由过去单纯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的开拓者、培养者和评价者, 与社会大环境相融合, 与当今社会实际健身健心理念相连接, 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规划测试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分配,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健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大健身健心理念等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运动生理机制, 以及预防意外伤害等考核命题力度, 将健美操规则和现阶段健美操发展信息等知识进行测试, 以便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心智评估。通过灵活多样性的题型, 给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造一种弹性环境 (如创编几个八拍的健美操小套路) , 考试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具有健美操特长和才能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为社会提供群众性体育骨干力量。

总之, 理工科院校开设健美操课程, 离不开实践操作、实践考核、理论讲授、理论考核等四大环节。加强健美操专项理论讲授力度, 树立素质教育的考试观, 建立健全健美操理论试题库, 提倡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和规范考试模式,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理工科院校体育专项理论教学及考试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以操化为本位轻视体育专项理论的种种弊端, 提出了理工科院校体育专项理论讲授与考试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旨在对理工科院校体育专项理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美操,素质教育,专项理论,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体艺, 2003:13.

[2]http://www.sina.com.cn.健康网, 2008-04-24.

[3]http://www.yeelang.com/handstand/yoga/20100726-shanghai.html.倒立网.

[4]懂丽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现状与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3) :93-95.

以讲授法为主的理论课 篇2

————以教授法为主

摘要: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是研究的基础,要想在某一领域获得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必须将理论扎实地学好,所以学科的理论课成为了我们必修课程。

关键字:理论知识;讲授法

然而,我们如今的理论课的现状以及面对这些现状该如何完善?我的观点如下:

一.境化教学为理论课增添一抹阳光

我们学习的理论课就要以讲授法为主,而讲授法主要是教师单向想学生传递信息,老师都采用其自身专业的知识为我们讲授,整整一节课,虽然老师的专业性很强,但是对于本身就知之甚少的学生如同强硬灌入,这就使学生在客观上会不容易理解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而开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疲劳、打瞌睡的现象也就此产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效率降低。让教学内容多样化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情景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将会加强教学效果

1.故事情境

生活中我们身边每一天都在发生各式各样的不同的事情,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接近生活和实际。如:在本学科课堂上,老师经常在我们注意力不集中时举一些贴近知识的小例子,带动同学的积极性。

2.竞争情境

竞争无疑是触发激情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应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赛来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远程教育》课堂上,我们老师就“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赛,大家积极参加,主动发言,各抒己见,不但学习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口才.3.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分为两种,一个是进入角色,一个是扮演角色。此时由学生进入和体会角色,课文的知识变成了同学表演的实物。如:在《教育传播学》中我们期末表演的传播大戏就是表演情境,我们自身能够体会到传播的实质和如何进行教育传播,可谓是寓教于乐.二.论课课堂呼唤幽默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真正的幽默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哗众取宠,它是一门真正的缓解课堂气氛的艺术,一直以来,以讲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于严肃、认真,而忽略了课堂的“活泼”,有些人对于幽默讲授有误解,认为幽默就是耍嘴皮子,甚至认为是讽刺和嘲笑。因而,我们更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端庄稳重,忽视课堂气氛的不和谐,强调语言的精练、规范,忽视讲授语言的形象生动,任何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理论课的本身就已经产生排斥情绪,再加上索然无味的单一讲授更会很快让我们丧失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滑。

所以,教育幽默是以讲授法为基础的课堂重要工具,教育幽默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灰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的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顽皮、不爱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运用极富哲理的,既有批评性又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幽默语言会远远好于严厉的批评。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

理论课课程枯燥乏味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之所以学生会对其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它主要的呈现方式是文字,难以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利用我们手中现有的多媒体资源,比如:动画、视频、音频等来辅助讲授法而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的《教学设计》这门书中,对于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加涅的九段教学法等等,如果教师能将这些做成有声音、有图像的动画,会让理论课上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讲解、引导学生问题的思考,学生也会更加喜欢理论课的课堂,而不会因为“不懂”或“听不懂”而放弃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龙.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理论讲授 篇3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创新 讲授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4-01

讲授法似乎与现在倡导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但仔细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就发现不是那样。教学改革并不是改所有的教学方法,一句话概括,好的保留,不好的就改。好与不好的判断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使用与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生的实际有关。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政治课教学离不开讲授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学生的层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起点较本科低,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若一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则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比较叛逆,他们的自主学习很难发现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他们有的甚至还感觉西方的制度更加美好。因此,面对课程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中,应该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方法,通过引用大量的事实,来论证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西方政治制度的缺陷。

二、思想政治课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讲授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教学中的讲授不可或缺。但又不能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必须创新讲授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目前的关系中是互利共赢,但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存在。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活动,尤其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让国人体会到是西方打压中国的政治工具。其奖项的评选,已经失去了和平意义,似乎与和平无关,更冠上了政治色彩。通过这样的讲授教学,学生自然树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时刻存在着,若无斗争,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意志教育需要讲授法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教育,还包括情感意志方面的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学生课外自主搜集材料外,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些讲授至关重要。如在课堂中例举伟人的事例或平凡人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我给学生讲述马克思的故事,他在学习中敢于批判,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颠覆前人的哲学,从而造就了他的学术成就;他为了人类的伟大事业被很多国家驱逐出境,生活历经磨难。在学《毛泽东思想》中,给学生介绍《恰同学少年》课外看,同样是年轻人,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给学生讲述毛泽东的战争故事,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了革命;他在革命战争中痛失亲人和骨肉分离,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甚至不敢想象的事情,但他在不断地经历着。在学《邓小平理论》中,给学生聊聊他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被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他始终坚持真理,在困难面前从不屈服铸就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些生动的事例讲述,一方面学生更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有了前进的动力。

四、在讲授法教学中,还要注意讲授的方法

我比较普遍使用的是事例讲授法。讲授的事例选取要是课本之外的,而不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的。除此之外,时间加减法也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时间加减法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时间概念,认识到党的理论、政策、路线的来之不易。比如我在给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本质》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几个有关时间的问题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一个探索的艰难的过程。从1815年莫尔《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再到1917年十月革命,最后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期间经历了177年,从《共产党宣言》算起,经历144年,我们终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一个认识的方向,这也说明了邓小平的非凡之处以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即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中,邓小平1979年开始酝酿,1992年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在党中央和邓小平的脑海中酝酿了13年,这说明我们选择市场经济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理性的选择。还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97年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其中可以计算新中国成立48年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41年之后,我国才确立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告诉学生制度的探索来之不易,而且每一项制度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类似的时间加减法还有很多,不一一说明。本人觉得,用这种方法最能说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难,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五、结论

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讲授法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讲授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改革创新讲授的方法。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丰富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进学生的头脑,最后外化为学生的满腔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顾友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7期:47-50

[2]张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102-102

[3]杜月秀,张爱林.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年,第5 期:75-80

[4]王培军.青年教师要走出讲授上的几个误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6期:33-34

作者简介:

理论讲授 篇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以下简称 《概论》) 高度整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多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以下简称 《概论》) 课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笔者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进行分享。

2关于教学方法

2.1专题式教学

刚刚启用新教材的时候,我们是按照章节进行讲授的,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不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挫败感较强。后来我们逐渐感觉到,《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部分内容与中学的政治课有所重复,如果内容全部覆盖,很难突出重点,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所以,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专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这四个专题教师进行精讲, 力图将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2.2小组学习

这种方法通常是教师选择与课程有关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收集资料、汇总观点。上课期间,每个小组派代表以PPT的形式上台发言, 代表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组的同学。这样在思想的碰撞中,知道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解决问题。 这样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深受学生的欢迎。

2.3新老生交流会

《概论》课的教学群体都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来学校时间不长,对学校各方面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新老生交流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通常由任课教师在大二学生中遴选部分德才兼备、成绩优良的同学,让他们从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和大一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既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和信任感,同时也架起一条学习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4互动式的课堂讨论

这种方法在运用上,可以是在课程的导入部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个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还可以通过播放简短视频的方式切入讨论,通过个人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现场讨论中来,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肯定好的地方, 指出不足,并做出总结和点评。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和学生进行互动,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把它变成话题式的提问,了解学生的看法和观点,有些问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 “你说我也说”,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选读经典原著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性,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下课前精选部分的著作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知识面,下节课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收获是非常明显的。在精选著作方面,要以教材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讲解。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思考,拓宽想象的空间,选取有代表性的著作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6开通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时代不仅要求教师能够驾驭实际的课堂教学,还能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开设网上课堂教学。在学院的支持下,“概论”课的课件和教案都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学院内网下载相关电子版材料。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很受学生欢迎。

3关于教学体会

3.1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是要做好人,因为只有你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 ( 下转P187) ( 上接P185) 同时应该虚心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与身边的同事相互切磋技艺; 教师作为一份清贫的工作,应该能够耐得住寂寞,做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3.2增添自己的魅力值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在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是不同的。当然,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特长,合理利用语言和手势,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不断增强自身的魅力值。

3.3了解90后的心声

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更喜欢画面感比较强的图片,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内容的时候,需要从这方面考虑, 避免出现大量文字的堆砌,这样讲课学生更容易接受,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3.4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相结合

上课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同样也需要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和认真负责。这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偏离哪方面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加强与学生管理人员的沟通,教管结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教学工作。

3.5付出与结果是成正比例的

2014年年底,笔者参加了2014年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期检查交流会议,在听取其他兄弟院校优秀教师的汇报后,笔者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也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付出和结果其实是成正比例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很多年,但在业务能力、 科研水平、双师素质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限时讲授 重组课堂 篇5

一、提炼教学,为讲授甩干水分

限时讲授,毋庸置疑,其教学改革所向直指教师的课堂讲授。除了课堂上的机智发挥与灵活应对,教师还要做好精心的课堂预设,在“讲什么、怎么讲”上面多花些功夫,多做些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用心备好课,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炼课堂讲授的内容,在过渡语、环节设计上多做一些尝试,语言简约又能承上启下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是一个话比较多的教师,为了改掉这个习惯,便多注重教案的设计与推敲,尽可能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教案设计成简明易懂的导图。通过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课堂讲授“提个醒”,让自己的讲授能够张弛有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积极为学生设计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把一些不必要的课堂讲解放在简明易懂的导学案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伙伴学习的方式自己去体会,从而为课堂教学“甩干水分”。通过这样实践方式提高了讲授教学的有效性,确保限时讲授不仅在时间上有保障,而且在讲授质量上也“严守防线”。

二、挖掘资源,为教学带来新意

限时讲授,在时间上对教师的讲授做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应如何保障?笔者认为,限时讲授不仅是教师讲授改革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号角。在有限的讲授中,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加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学科知识、网络资源、卡通元素等,以这些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代替部分直接讲授,为英语教学带来别样的体验。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5 Our new home中“Story time”环节时,笔者利用网络资源将绘本故事“Zed's Sweet Home”导入教学。在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话题讨论中,不需要教师多加讲解。随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个房子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分解与制作的方式,让“bathroom、bedroom、kitchen 、living room、clock、 sofa、 fridge、 table”这些家居物品名词从学生的嘴中脱口而出。在这个导入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网络资源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实物模型吸引学生眼球,将教师的教学讲授融合在具体、形象的视觉体验中,不仅学生学得欢乐,教师也乐得“清闲”,省了不少功夫,实现了师生之间“有来有往”的趣味互动。

三、强化指导,为探究做好准备

小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独立学习能力,尤其是中低段学生,他们自律性较弱,注意力缺乏稳定性,行动缺乏指向性,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实践探究中,少不了教师有效的“导”。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关于指导的教学,强化关于“怎么学、如何用”的指导,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3 Asking the way中“Fun time”环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语篇,为接下来的口语实践环节奠定基础,笔者在语篇讲授中开展了“Make the map”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Fun time”中的图片,提出问题:“Look! This is Mary, she lives in Sunshine Town. How many streets are there? What are they? What’s in her town?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情境,找出答案(Orange Street、 Apple Street、Mango Street、Grape Street)。随后,笔者要求学生在问题与图片的提示下画出Mary家的地图,为接下来的口语实践活动提供向导。在这个教学中,笔者通过问题情境的讲授方式,将教学渗透在学生的理解与动手实践中,既减少了教师讲的分量,又为接下来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总之,英语课应该越上越轻盈,通过“有效讲”减去课堂不必要的负荷,甩干不必要的“讲授水分”。在开展限时讲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确保教学讲授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实践探究指明方向。◆(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理论讲授 篇6

一、结构化

要求教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有序的编排, 恰当组织,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定位, 明确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异同点。结构化的讲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不同的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认识知识体系的逻辑层次,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苏科版七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后, 学生已经明白了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并且了解了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原料、产物、能量变化等知识, 应该说本课的知识目标已经实现了, 但是如果仅仅学完就结束的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片段式的, 同时也是肤浅的, 应该继续追问: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 那么有机物和氧气哪里来?呼吸作用还产生了水, 这些水可以用于哪些生理活动?植物如何得到更多的水呢?这些问题能启发学生回忆植物光合作用和植物对水分无机盐吸收的知识, 更关键的是使学生把按章节学到的知识逐渐融为一个整体, 明白这些生理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互为支撑的。

再如学习《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 课本提供了资料和图片, 从资料和图片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得出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种内互助等关系, 但是仅仅看看图片得出的结论是浅层次的认识, 教师还要提供更多的资料或图片补充讲解书本上未提及的竞争、种内斗争等关系, 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几类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又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这种结构化的讲解对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减少知识的零散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俗化

教师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即“深入浅出”。能否通俗地表达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透彻理解某个知识的重要标志, 只有彻悟才能大俗。

(1) 善于将抽象的生物概念转变成具体通俗的影像。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通过扩散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 气体的扩散看不见摸不着, 对于初一的学生存在疑问。教师在讲台前喷了一点香水, 从讲台周围到更远的地方学生逐渐嗅到了香味, 更绝的是在上下两个口对口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一氧化氮和氧气, 抽去中间相隔的玻璃, 学生发现无色的一氧化氮从瓶口到瓶底逐渐变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亲眼见证了气体的扩散。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彻底相信气体确实能够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2) 善于寻找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做成比喻或类比,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支撑。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课时通过实验能够理解水分进出植物根尖表皮细胞的原理, 随之需要进一步解决“水分如何进入更深层的细胞和到达植物体的上端”的问题, 通过看图和思考, 学生们明白了水分每进入一个细胞就使得该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比周围的细胞液浓度低, 从而不断发生水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流动, 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的往里渗透, 到达根部的导管后, 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被拉到植物体的上端。我把这两个过程比喻成先爬楼梯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再坐电梯 (导管是中空的) , 形象贴切,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过程。

三、具体化

尽可能的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表达抽象的道理。概念是实物的抽象, 它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事物, 但我们常常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概念的。

(1) 要善于寻找典型的事例为抽象的生物系原理、规律做支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 尤其难以理解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为此我找了一张温带草原食物网图, 首先问:该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学生小组合作仔细寻找后发现超过15条, 紧接着我再问: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因为某种原因消失了, 别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分小组选择一种生物“消失”讨论结果。各小组虽然选择“消失”的生物种类不同, 一开始对其他生物种类的数量有影响, 但最后又能趋于稳定。由此, 学生得出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具有稳定性。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看出, 生物种类越丰富, 食物网就越复杂, 稳定性就越强, 从而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尽可能用具体数据, 而不是用“很大”“大很多”等抽象语言来表述。

这类例子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小肠绒毛使小肠表面积至少扩大了600倍;玉米植株的成熟区每平方毫米有425根根毛;人体血管的总长度超过10万千米, 可以绕地球两圈半……等等, 这些数据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当老师提示大家想像的时候会给学生强烈的冲击,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四、形象化

借助图形、图像、模型、实验等最为直观的符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为人脑内贮存的信息主要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 图像信息的提取是整体的而不是片段的。帮助学生思维, 因为图像具有直观性、主动性的特征, 利用学生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把抽象的性质和关系转化成生动的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融合, 能产生极大的内效。

例如在讲解血管的结构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从图上获取管壁、管腔的信息;讲解眼、耳的结构时除了图片最好使用模型;在学习植物花、种子的结构时除了模型, 最好准备实物;在学习鱼类、蚯蚓等适应环境的内容时安排探究实验。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 当教师在课上想法设法把知识内容转换成易于记忆、直观生动的图形、模型和实验时, 不要忘了帮助学生最终把图形、模型和实验等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 即能说出来、能写下来、能标注出来……看过书上的肾单位模式图, 如果也亲手画一画肾单位更能记住肾单位的组成;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比较独特, 亲手画一下对树突、轴突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看图明白了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让学生自己用流程图表示一下视觉的形成过程就能发现实际理解还有障碍。

有效讲授时机的把握 篇7

那应何时而授呢?我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把握住以下几个时机:

一.授于学生体验肤浅之时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实际当中, 我们却常常发现, 由于经验积累、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学生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 更谈不上独特。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涵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获取独特体验之时, 千万不能撒手不管, 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学生体验肤浅之时, 适时而授, 筑一方平台, 促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深刻体验。

如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时, 有位教师给出了一个思考题:我们应该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聆听巨人的心声, 请同学们读课文,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并说明理由, 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即可。学生开始各抒己“感”, 聪明的教师发现, 学生之感大多停留在文章的只言片语之上, 很少触及巨人的精神境界。很明显, 这是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局限了感受的深度, 如果此时教师不站出来, 对学生加以导引, 学生将很难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 于是他用幻灯展示了丰子恺的一段话: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 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 即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 则更有异彩, 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艺术, 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在教师讲授的启发之下, 有学生体会到贝多芬达到的是创作音乐中的最高境界, 他是用生命在创作。这种体验顿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可见如此适时的讲授, 正如助推器, 帮助学生跨越体验的沟壑, 使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当中, 深化自己的体验, 从而获取独特的感受。

二.授于学生理解有误之时

文学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导致误读现象在所难免。有些误读, 在学生活动、探究的互相启发下, 学生能有较明晰的理解, 但有些误读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的, 不易更正。如果教师漠视这些错误, 学生的知识就会成为谬误, 甚至一错再错。而在学生出现错误苗头之时, 就加以指正, 又会打压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必须动态把握学生状况, 在学生迫切需要教师讲授时, 立于台前, 匡正学生的误读, 使学生获取正确的知识。

笔者在教《再别康桥》时, 让学生品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句, 很多学生认为, 作者离去时只“挥一挥衣袖”, 想悄无声息地离去, 是因为不想破坏康桥静谧的环境, 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并不是作者不想带走云彩, 而是无法带走。学生的理解很明显有偏差, 因为诗作中的康桥在作者心中就等于诗人的情感, 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方面说诗人别离时的洒脱;另一方面, “不带走一片云彩”, 也即是作者不忍破坏这个梦绕魂牵的情感世界, 要让它以最完整的形象留存下来, 这才是诗歌原义。这时同学的眼光聚焦在教师身上, 期待得到教师的认可。很显然, 如果在很多学生得到共识之时, 再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也无法得到准确的理解, 笔者分析, 此时已是到了讲授的最佳时机, 于是笔者向学生阐述了以上见解, 学生顿悟之声四起。可见, 教师此时的讲授不仅纠正了学生的误解,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可谓一箭双雕。

三.授于学生意见分歧之时

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 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 这导致答案的多样性。但事实上, 很多时候, 答案是比较单一的, 即使有些可多角度阐释, 也大都有最佳角度。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不同的观点, 甄别答案的优劣真假, 进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整体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 唤起既有的知识, 建构文本意义。

如在上《祝福》时, 笔者让学生谈谈祥林嫂的死因, 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不同理解。有学生从周围的社会环境出发, 认为是周围人的冷漠、嘲笑杀死了祥林嫂。有学生认为“我”是凶手, 因为祥林嫂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时, 遇到“我”, 并问:人死了以后有没有魂灵?我支吾着回答:也许有吧。这无疑让她更为坚信魂灵的存在, 因此她选择了死。可见“我”是凶手。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看法, 而且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同学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人欣喜。但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 如果教师袖手旁观, 不做任何点评, 亦不发表任何看法, 那学生的意见就会止于意见。因此在学生发言之后, 无法达成共识之时, 笔者就先点评了同学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务必使学生明确各自观点的合理之处, 而后笔者阐述了看法:“封建礼教”的观念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 具体些就是“三从四德”的观念。这样适时讲授, 不仅促使学生调整和修订观点, 甚至还能帮助学生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结构。

四.授于学生不解之时

学生阅读文本实际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材所选的文章虽已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但有些文章思想比较深遂, 内涵比较丰富, 如果教师不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扶一扶学生, 就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去与文本交流, 学生是很难解读课文的。因此教师必须洞悉学生的需要, 及时围绕文本补充和拓展相关的知识, 帮助学生介入阅读情境, 拉近学生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与文本作深入对话。

如《等待戈多》一文, 是荒诞派戏剧, 就连教师也觉晦涩难懂, 更遑论学生。那如何引导学生顺利与文本对接呢?有位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全文, 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于这部荒诞派戏剧, 学生觉得根本不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此时教师观察到很多学生默而不语, 甚至有些学生对课文已露出厌烦的神态。阅读的对话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教师分析:此戏剧难懂并不在于难字难词, 而在于学生不懂得如何切入文章。这时, 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分析戏剧的一般方法:从语言和动作中分析人物的思想, 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冲突中去把握主题。这一讲授, 使学生豁然开朗, 阅读变得有规可循, 学生开始从各个角度阐述不同的见解。随着发言声起, 见解从肤浅到深刻, 情绪从厌烦到喜悦, 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 这时的讲授如给了学生一把开启阅读戏剧之门的钥匙, 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文本, 与文本对话交流。实践证明, 此种讲授非但不浪费教学时间, 反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发现经典文本的讲授价值 篇8

无数次独立的文本细读之后再写下自己教学设计,我渐渐明白,所谓“可讲点”,就是教师自己从教材中发现的教学价值。举个例子: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如果只是分析小说中心思想,告诉学生它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礼教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从语文的价值看,这几乎等于什么也没有讲。而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提出诸如“为什么这篇小说要用倒叙来讲故事”、“为什么这篇小说里要安排一个回乡的‘我’回顾祥林嫂的一生”这样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去解答,从而带动学生主动探究文中情节安排的艺术,从而发现鲁迅写底层妇女之所以比别人揭示出更深刻的社会悲剧内容,正是因为他的思想洞察力,恰好体现为一种精心选择的叙事艺术方式。如果我们这样来教给学生阅读小说时关注作者处理素材的手段和角度,我们也就将《祝福》这样经典教材的价值挖掘了出来,并作为“可讲点”讲给学生。

很多时候,即便优秀的教材,也并不在它的纸面上清楚显示着它的价值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的文本细读功夫。当我不仅读懂一个文段的内容,也就是看出它“说了什么”之后,我往往还要细究“它怎么写这个内容”和“这么写有何好处”。常常是,很简单的一个文段,却呈现着层次丰美的艺术内涵。我将这些传达特定内容的上下文联系方式、句型和语气、用词和修辞一一细研玩味,我的“可讲点”由此确立。我建立了坚实的教学基础,由此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我的深究自然演变为课堂上学生的深究,而学生也渐渐感觉到我的语文课有较为厚实的教学内涵,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读和写。

“可讲点”,具体地说,也就是一个经典文本有别于其他俗常文本的表达艺术价值。必须反复强调,离开了这种价值,语文课就失掉了语文味,就会沦为政治课、历史课或者其他别的学科的附庸而不自觉。语文是表达的艺术,是教会学生准确深入把握别人表达和学会自己准确生动表达的艺术。真正掌握了这两种本领的人,都能够使用好的语言把握生活,解释生活,认识自我和世界。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遇到的一切应该都有言说的能力。本质上,一切事物都有值得表达的价值,表达对象无高低。但是,只有极少的人能够准确表达。人们爱用“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来比方这种情况。因此,只是能够教给学生一个文本“说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白话文并不绕口,语言障碍很少。只告诉学生文本表达的意思,其实只是把所有读者都能够看到的东西向学生重复一遍。我有个同事过去曾犯愁现代文难讲,而文言文却让他有不少教学自信。想来,他的问题就在于,看不出一篇学生跟他一样读得明白的现代白话文有什么好教的。他还没有通过自己的文本细读感受到经典文本美妙的语文意义,就是它表达的艺术独特性———这么讲而不是那么讲,选择了第一人称而不是第三人称,用这个词而并不用同义的另一个词,这才是作者的用心高妙处。这些,或许才透露出那些从字面上看不出来的作者真正想要说的话。形式和内容在这里融合———作者这样讲,他才能说出这样一番独特的、又创见的意思。而这种讲法,或者说这样独特的滋味,是独一无二的,珍贵无比的,是最值得学习仿效研究的。这种讲法,就是可讲点,就是课文的讲授价值!窃以为,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存在这种独特的“课文讲授价值”。

我不相信这样深究经典文本的教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搔到痒处”的教学必定是设计巧妙的。今天人们批评新的教学法太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不切实际。不少用了多媒体手段的语文课像放电影和表演,正好是因为这些课只追求外在的花哨,而没有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夫没有做足,没有进行个性化文本解读的能力,他就难以接近语文本质。他的教学设计其实只是在外围打转转,或是机械模仿所谓名师课例,或是乞灵于课件投影资料轰炸,或是简单制造课堂热闹。他看不到课文的文本价值就是其艺术表现形式的价值,而这种形式又体现着作者伟大的洞察力,体现着文本的思想价值,他就只能人云亦云地重复一些老生常谈,让学生机械训练而实际上没有收获。

如何讲授内含报酬率 篇9

要讲好内含报酬率, 首先要讲清内含报酬率的概念。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然后围绕概念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内含报酬率首先是利率 (i) 即投资报酬率。

第二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投资报酬率i, 因为所谓贴现率是指根据终值求现值时使用的利率i, 说明内含报酬率是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第三是净现值必须等于零时对应的贴现率。换言之, 净现值不为零时对应的贴现率则不是内含报酬率。

其次, 讲清内含报酬率的计算。由于内含报酬率是指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而净现值的计算有两种情况, 因此推出内含报酬率的计算也有两种方式:

第一, 当投资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相等时, 由于净现值=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年金现值系数-初始投资额=0 (强调式中的年金现值系=[1- (1+i) -n]/i, 即 (p/A, i, n) 其中i即为净现值为零时贴现率, 即内含报酬率) , 所以导出:年金现值系数=初始投资÷每年的净现金流量, 然后查年金现值系数表, 查到与所求出的系数刚好相等对应的i就是内含报酬率。如果在年金现值系数表中查不到与所求的系数刚好相等的系数, 必须注意, 要在相同的期限内, 找出与求出的年金现值系数相邻近的较大和较小的两个贴现率, 然后用插值法计算出内含报酬率。比如:某投资项目在建设起点一次性投资254979元, 当年就完工并投产, 经营期为15年, 每年可获净现金流量50000元, 假定该项目资金成本为10%, 则年金现值系数=254979/50000=5.091查15年的年金现值系数表, 得内含报酬率为18%。

第二, 当投资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不相等时, 假设投资项目的初始投资为C, 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用NCFt表示, 项目使用期为n, 贴现率为i, 则净现值=NCF1×PVIFi, 1+NCF2×PVIFi, 2+……+NCFn×PVIFi, n-C=0, 式中的复利现值系数 (P/F, I, n) 中的贴现率i就是要求的内含报酬率。计算时不能用第一种简便方法, 需要用逐步测试法 (讲清逐步测试法的具体操作特别重要) 进行测试。其计算程序是:先用一个预估的贴现率计算出净现值, 若不为零, 就需要提高或降低贴现率, 进行下一次测试, 这样经过多次测试, 最终找到使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即为内含报酬率。但是由于现值系数表的限制, 往往不能直接测得内含报酬率, 我们就需要找到两个相邻贴现率, 其中一个能使净现值为较小正数, 另一个使净现值为较大负数, 运用插值法求出内含报酬率。在计算过程中, 很多学生对初次及以后测试用多大贴现率不知所措,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初始贴现率如何预估。初次选用多大贴现率是逐步测试法中的一个关键, 选择得合适, 可以减少测试次数。对初始贴现率的预估, 我们不妨这样进行:计算年金现值系数=初始投资/年均净现金流量, 查年金现值系数表, 找到相应的或接近的贴现率, 将此确定为初次测试用贴现率。

例如: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额15000元, 当年完工并投产, 第一年至第五年每年净现金流量分别为3800元、3560元、3320元、3080元、7840元, 则年均净现金流量= (3800+3560+3320+3080+7840) ÷5=4320。则年金现值系数=15000/4320=3.472, 查年金现值系数表, 得n=5年时相近的贴现率为14%, 以次确定初始贴现率可预估为14%, 当贴现率为14%时净现值 (可查复利现值系数表) 得-796元。

(2) 第二次测试用的贴现率如何确定:下一次测试用多大的贴现率要根据上次测试结果而定。但必须要给学生强调二点:一是注意第二次测试用的贴现率与首次预估的贴现率一般间隔不应超过5%, 即若首次测试用的贴现率为14%的话, 第二次最好不应超过14%±5%。二是要注意在第一次基础上是上调还是下调间隔不超过5%的贴现率, 原理要讲清, 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调整 (或测试) 的方向。我们知道, 贴现率越大, 其复利现值系数PVIFi.n越小, 现金流入量现值越小, 净现值将小于零, 因此, 说明测试用的贴现率大于内含报酬率。而所用贴现率小于内含报酬率时, 净现值将大于零。也就是说, 如果计算出的净现值大于零, 说明初始贴现率小于内含报酬率, 下一次测试就要上调间隔不超过5%的贴现率, 反之, 如果计算出的净现值小于零, 说明初始贴现率大于内含报酬率, 下一次测试就要降低间隔不超过5%的贴现率, 比如:首次测试预估为14%时, 净现值=-796元, 小于零, 以此确定第二次测试要调间隔不应超过5%的贴现率, 如:12%, 进行第二次测试。

(3) 如何停止测试。经过多少次测试才停止, 一般视情况而定, 总之, 只要找到了一个使净现值为较小正数, 另一个使净现值为较大负数的两个贴现率时, 就可以停止测试。比如仍以上例为准:由于首次i=14%时净现值-796, 决定第二次测试下调为12% (14%-2%) 当i=12%时净现值=3, 那么可停止测试。

(4) 正确运用内插法求出内含报酬率。如上例可得:

利用“折现率差之比=对应净现值差之比”:

最后要讲清内含报酬率的实质。内含报酬率是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报酬率, 只要大于项目资金成本或行业基准收益率, 就可以断定该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

为教师讲授定时,当否? 篇10

笔者以为,这种给教师讲授定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教师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不同的教师在个性、气质、观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的调控等,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同样的内容,甲教师可能只需要讲授2分钟,而乙教师则需要讲授5分钟。

教学目标是共同的,但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适合所有教师的最优方法。这种差异性是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形成的前提。给教师讲授安装“定时器”的做法,无视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侵犯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进程也应该有所不同。给教师讲授安装“定时器”的做法,无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3、不同课型之间存在差异性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适合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有的课型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有的课型适合采用讲授法。不分学科、不分课型,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限定教师的讲授时间,显然有违教学规律。

4、限定教师讲授时间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明确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更难精确统计教师在一节课上讲授了多长时间。难道让教师一边上课,一边拿着秒表统计时间吗?如果硬性要求教师一节课只能讲授多长时间,那么教师为了达到该要求可能会尽量少讲或不讲,其结果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学校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结合自己教与学的实践而形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它带有区域性、适切性、实践性3大特点,体现了教学规律共同性与教学实践差异性的结合。许多效仿者过多地看重教学经验和模式的共同性,忽视了教学实践的差异性,生搬硬套的结果是东施效颦。

学习名校的优秀经验和模式,要研究这些经验和模式的内涵、构成,要了解这些经验和模式的操作流程,但更应该研究的是这些优秀经验和模式背后隐藏的信息:这些优秀经验和模式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学校的“原点状态”是什么,这些经验和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规律,这些学校的师生为什么乐于接受,其发展变化历程是怎样的……学习名校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核心是学习这些优秀教学经验和模式所隐含的科学而高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而不是教学经验和模式本身。况且,一些名校给教师讲授进行限时的做法,是为了改变过去教师过于注重讲授的倾向,其形式意义大干实质意义。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有的学校给教师讲授定时,如果是要求教师研究教学艺术、注重教学效率,那么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用这个“定时器”去评判教师之优劣高下,则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社会物流系统下一篇:神经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