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重构

2024-07-19

功能重构(精选九篇)

功能重构 篇1

一、上海流通体制方面,

从市至区层面, 内外贸“一体化”已解决, 目前正在磨合过程中, 从单个流通企业层面, 有的联合组建了大流通企业集团, 有的中小型商业企业特别是批发商业正处于从传统的贸易向现代贸易转化, 许多零售企业已向现代化的连锁企业转化等。所以说, “特力屋模式”确实是我们在磨合过程中和转化过程中的商业企业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认为“特力屋”可归纳为四句话是一流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 充足的资本, 广泛的交易网络, 发挥规模效应, 是领先于上海的批发流通企业。但是在学习过程上一定要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 在确定经营模式上, 一定要从上海面向国际国内二大市场出发, 也就是立足不能只是一种“区域型”商业, 而是要向“全国型”乃至“全球型”的商业考虑, 这是由上海在全国的特殊经济地位所决定的。所以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流通能力最强的交易平台。从批发企业来说不再是简单的买进或卖出, 而应是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三方面成果的综合体。我们面临着从传统的单纯买卖向现代服务转型。这就要求技术特别是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撑, 过去传统批发主要功能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而现代批发它的功能逐步向集散功能、价格功能、结算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商品加工功能、资金信贷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等转变, 也就是要重构批发企业在当代商业分销体系中的功能。在这方面四年前我曾参加市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批发发展课题, 专家们提出的有些看法, 我认为结合目前的现状, 有的对发展上海的批发企业还是可吸取的。

1、批发贸易要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批发拓展空间可从提高价值供应链各环节中的分销效率, 构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批发企业, 有条件的要逐步向经销制、配送制、代理制和厂商联盟制发展。

2、批发贸易要与物流及电子商务整合

现代物流被称为企业第三利润源, 是21世纪最大的“蛋糕”之一, 除大型的百货店及小型的百连锁便利店需要物流的配送服务, 即使是沃尔玛这样的国际连锁店, 也需要社会物流配送服务。所以现代批发与物流业的整合势在必行。

3、批发贸易的自身整合, 要做优、做强、做大

规模就意味着效益, 所以应实施战略重组, 发展规模经济, 应走经营资源共享, 实现优势互补的联合或合作之路。但是不能多搞综合性, 而是要专业性。从世界级批发来看, 专业性居多, 如:美国的麦克森保健品、药品批发, 西斯科 (赛斯克公司) 食品杂货批发。国内来说恒源详专营羊毛绒线, 如以耐用品商业批发就可分成十个专业:摩托车和汽车设备批发、家具和家庭装饰品批发、木材和其它建材批发、家用和商用设备和备品批发、计算机设备和备品批发、金属和矿物 (石油除外) 批发、电动工具批发、五金、水管和取暖设备批发、机械设备和备品批发、其它用品等批发。

二、上海流通发展方面, 流通企业要在“转型”和“创新”上下工夫, 为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而努力

上海大流通大贸易在市委市府的领导重视下, 和流通企业员工的努力下, 改革开放30年来流通企业有长足的发展。从上海国内商品流通额:2008年达4.85万亿元 (购进总额2.17万亿元, 销售总额2.68万亿元) ,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85.1倍, 平均每年递增15.96%;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4537.14亿元,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82.9倍, 平均每年递增15.86%;上海批发总额:2008年2.29万亿元,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88.67倍, 平均每年递增16.13%;上海进出口总额:2008年3221.38亿美元 (进口1527.88亿美元, 出口1693.5亿美元) ,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105.5倍, 平均每年递增16.8%;上海口岸 (包括转口贸易) 进出口总额:2008年6065.56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39.78倍, 23年平均每年递增17.37%。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008年735.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1.6%, 比起步的2000年79.1亿美元增长8.3倍 (如果从2008年国际国内贸易总额折算成人民币为7.5万亿, 还不包括上海服务贸易, 如果加上去这个数字就可观了) 。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上海一季度GDP为3.1%、二季度为5.6%、三季度为7.1%是全国倒数第三, 四季度GDP可达到8.5%。在中央和地方强有力的措施下, 全国保8%是不成问题了, 专家判断中国的经济已进入了“复苏期”。所以我认为上海流通贸易的基础比较好, 在“十二五”期间应该通过在“转型”和“创新”上下工夫, 一定能为实现国际贸易中心做出新贡献。

1、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采购中心

即能促使国内外主要企业的大宗采购业务都能到上海进行。要在“十二五”的发展中, 注重发展会展的规模与特色, 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会展中心。设立一些优势产业的展示馆或展示厅, 精心组织好诸如“华交会”这样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商品交易会, 使其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的活动。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契机及后续效应, 争取将“世博会”场馆发展为上海的常年国际会展中心。建议“世博局”下设立专门的会展企业 (甚至是会展集团) , 具体来实施运作。要吸引国内外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 将其优酷网中心移至上海。上海若能确立起全国乃至国际采购中心的地位, 其批发贸易的速度一定会大大加快。

2、推进批发流通企业的制度创新

为现代批发方式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批发产业制度的创新包括: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制度, 彻底打破行垄断和地区封锁及贸易保护, 为批发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法规, 建立企业兼并和联合的制度规范, 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优化, 妥善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 要坚持扩大开放, 加大与国外的合作支持, 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加速上海批发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便利化发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 规范企业竞争行为, 特别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予充分保护, 以促进知识型批发企业的发展。

3、发展一批具有上海特色、多元的新型批发

即代理型批发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各种中介代理机构仍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所以要将世界上最强的中介代理商和国内最强的贸易代理机构引进上海。因为实行代理制能处理好与其他经营方式的关系, 发掘那些具有潜在市场的产品, 为生产的企业的产品提供服务。) 、展示型批发、配送型批发、订单型批发、生产企业直供型批发、电子商务批发等。

4、积极创新批发流通模式

上海发展批发贸易除了要构建多行业、多品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大容量批发体系外, 重点是创造一种新颖的批发流通模式——大型商贸交易平台。这一交易平台是以国际化海港、空港口岸和交通枢纽为依托, 以物流为基础, 以展示、博览为先导, 以设计、研发为后盾, 以信息化为手段, 以批量采购、集中供应、厂家直销、接单加工、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为主要经营方式, 多功能、全方位、强辐射、大流通、国际化、集约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大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由于该平台规模巨大, 建成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热岛效应, 形成产业链, 同时带来酒店宾馆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运输业、货运代理业、建筑装潢业、会展业、加工园区、产品研发、设计、培训以及报关、商检、律师、咨询、广告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其远景不可估量。

5、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批发业务流程。

中职语文课程功能反思与重构 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课程 功能反思 课程重构

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主要还是以服务为主,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率。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培养最为适应社会的专业性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同时也对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中职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其改革的必然性不言而喻。

然而,语文课程的改革却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改革。由于语文课程在我国有其特殊的含义,使得它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生不懂得语文,就无法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因此,想要对语文课程进行变革,教师应先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进行反思,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重构方法。

一、中职语文的重新定位

语文学科教授的内容是我们的母语,因此我国对于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而且,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质等,并辅助好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及职业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更,职教也在进行不断改革。但一些学校对中职语文课程的价值判断出现严重偏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学时减少

在职教变革中,最为明显的就是“2+1”学制的推行,也由此导致了很多学校将原本4学期的语文教学课程,改为2学期完成所有的课程教育。而且由于中职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性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很多时候语文课不得不给专业课让路,导致了语文教学并不能真正做到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内容进行着重教育。然而,究竟应该加重哪方面的内容教育,却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二)教学深度

由于语文教授的是我们的母语,因此,我们很难对语文教学效果做出准确把握。而且,中职院校又是一个不注重入学门槛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其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按照大纲那种固有的方式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学或基础差的学生学不会的现象产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使中职语文教学越发地难以进行和发展。

(三)社会需求

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要想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最好的提升方法就是加强中职语文的教学,通过“听、读、写”的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表达和实践”的能力。这也说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已经与企业职业能力相融合,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中职语文课程功能重构

(一)强化中职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中职语文不同于其他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职教特性相结合,从“能力”和“就业”两个方面对中职语文课程进行重新构架。

1.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

中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院校,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就业的知识感兴趣。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专业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变革,删掉相对没有帮助的内容,然后对剩下的内容进行重点强化培养。

2.合理制定选修课程,进行层次化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本身基础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修课教育,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以上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3.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

由于语文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也存在着必然的共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找出语文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共性,还要找出语文课程与单独专业课程之间的特性,从而令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完美衔接,提高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将语文学习真正渗透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二)加强语文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通过对于不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很多学生都受到了文章中人物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如今很多中职学生在工作中严重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工作也很难产生认同感,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前景。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必须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主要还是针对于“学生能力”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因此加大有关学生实践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根据专业的特性,对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课程教育,将会成为中职语文课程教育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伟文.再议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2).

经济新闻的功能失范与重构 篇3

经济新闻的特点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经济新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和其他报道领域相比,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大量经济新闻信息都是抽象的, 很难直接地形象描述和表达, 而且多半是和数字有关的晦涩难懂的决策、趋向和预测等, 通常不能给人以简单通俗的文字性描述, 对于报道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 不仅要有新闻知识的背景, 更应具备经济专业知识。

经济新闻的报道深度和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经济新闻快速健康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经济现象丰富繁杂, 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新闻当然也就愈来愈多, 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 而且报道的深度更深、涉及的范围更广。比如, 这几年媒体对矿难事件的报道越来越深入, 有很多记者长期深入采矿一线, 揭露矿难黑幕;这几年的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工问题屡见报端, 无疑显示出经济新闻的涉猎范围在不断地扩展。

经济新闻的预测带有不确定性。经济新闻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在判断方面就带有相当的冒险性, 因为它要提供很多的变化关系, 告诉受众将发生什么, 由于什么而发生, 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所以, 经济新闻在没有被经济实践证实之前, 会有多种观点、倾向和表现形式, 相当多的新闻在事后会被发现是不准确的。很多经济新闻喜欢通过现在的事实报道去推测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很多时候还把这种预测当成一种必然结果来灌输给普通受众, 如果这种预测比较准确, 那可能会使受众获益, 如果预测与经济实践距离甚远, 那可能导致受众的利益受损。当然, 经济新闻的受众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但经济新闻对受众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新闻的功能失范

经济信息的传递有误。由于经济新闻传递的信息对企业投资、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可能产生影响, 因此, 其信息传递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 不仅要顺畅, 而且要准确无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会出现普通受众从经济新闻中获取了不准确的经济信息, 影响了其经济新闻准确传递相关信息的功能。比如, 对于首套房贷七折利率的调整问题, 在中央银行还没有明确态度时, 有一部分媒体没有经过实际调查, 就片面报道七折利率将全部取消, 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恐慌。

经济走向的解读失误。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和消费者及时了解经济信息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随着网络载体的不断普及, 经济信息的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传统意义上只报道经济事件本身逐渐转变为不但传递经济信息、客观报道经济现象, 而且还加入了媒体或报道者的主观评价和判断。由于欠缺经济知识, 且经济新闻专业性要求较高, 因此, 部分媒体在报道经济新闻时, 随意性较大, 解读经济信息存在失误。比如, 期货、股票以及房地产市场, 对经济信息的解读可谓是五花八门, 非常混乱, 致使没有经济常识的普通大众无所适从, 甚至利益受损。

大众消费的引导错误。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日益旺盛, 特别是对住房的刚性需求, 许多房地产商对这块大蛋糕垂涎已久, 于是使尽浑身解数、利用各种招数吸引消费者, 甚至利用媒体广告误导、欺骗消费者。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在新楼盘刚开盘的第一时间, 很多媒体上便会出现此楼盘的详细信息, 声称此房源非常紧俏, 销售异常火爆。与此同时, 各种打折、促销的经济信息充斥各大媒体, 使消费者无法分辨而失去理性, 做出错误的购买决定。

经济新闻的功能重构

准确传递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的直线传递非常重要。要准确传递经济信息, 首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 端正职业态度, 在报道经济新闻时, 要一丝不苟, 认真细致地核查相关资料信息, 不能马马虎虎、随心所欲, 力求做到客观、严谨;其次, 在行动上, 经济新闻的报道者应积极创造条件, 深入一线, 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利用媒体平台准确无误、不折不扣地向普通大众传递经济信息。

正确解读经济趋势。由于经济现象与普通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影响其消费行为, 因此, 作为经济新闻的报道者, 一方面, 应对经济报道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经济专业知识培训, 使他们了解、掌握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 基本做到对一般经济现象的正确解读;另一方面,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经济媒体可设置专门的经济咨询委员会, 成员由经济学专家充当, 报道者在报道一些较有深度的经济问题时, 可进行咨询, 由经济专家作出正确解读, 然后再正式报道。

合理引导大众消费。一般而言, 经济新闻对普通大众的消费倾向并非一定具有影响力, 但在消费者普遍缺乏经济常识的现实情况下, 经济信息对大多数消费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再加上相关媒体的不负责任, 报道者的职业素养不高, 会造成部分媒体被经济利益集团遥控指挥的现象发生, 这不仅破坏了媒体客观、公正的氛围, 更伤害了普通消费者的心。因此, 下大力气加强经济媒体报道者的职业道德培养, 提高其整体素养已迫在眉睫。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影响对经济媒体及报道者进行自律教育;通过政府法令的形式对行业存在的地下黑幕交易进行严厉的处罚, 使经济新闻的功能回归本位, 合理引导大众消费, 促进经济新闻氛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兰:《都市报经济新闻报道特点及策略分析——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1) 。

功能重构 篇4

方法 选择86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那普利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LMWH)等药物(包括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依那普利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12小时内即开始服用依那普利治疗,分别于前壁心肌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TEE)和killip心功能评价以及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测定。结果 恢复期依那普利组左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BNP浓度明显下降,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不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早期服用依那普利可减轻左心室重构和扩张,改善左心室功能。

【关键词】 依那普利;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左室重构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18-02中图分类号:R 542.22文献标识码:A

依那普利为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作用较卡托普利强10倍,是一种有高度特异性、长效、含羧基的ACEI,可减少ATⅡ生成,抑制缓激肽降解[1]。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交感神经拮抗剂,间接的抗心肌缺血作用,降低心肌梗死再梗死率或减少病死率为目的。而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止、延缓和逆转心室和血管重构,保护心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近几年多个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如ISIS4(Intre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4, 心肌梗死存活者国际研究4),GISSI3(Gruppo Italiano pe r lo studio della streptochinasinell'infarto miocardico3,意大利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3)和CCS1(China cardiac study1,中国心脏研究1)等的研究,已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ACEI能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前6周的病死率降低最显著,而前壁心肌梗死伴有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获益最大[2]。我院对43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发病12小时内)依那普利治疗,且通过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TEE)评价其心功能变化和左室重构,兹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所有入选的86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选自2004年8月~2006 年7月间我院心脏科住院病人,完全符合1997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0例,女性26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4.7±1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2小时以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心肌病者除外,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依那普利组(治疗组)43例,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2.7±13.2)岁;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3例,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2.1±1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溶栓时间及应用依那普利的时间比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包括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起初从小剂量开始(2.5~5 mg,qd口服),如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可于5~7天后

增加至2.5~5 mg,bid,以后逐渐增加到最大耐受剂量,一般总量不超过20 mg,qd。所有患者分别于急性期10~15天及恢复期60~90天进行左心功能的评价(Killip分级)及进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TEE),BNP浓度的测定,分别记录胸骨旁左心室长轴。二尖瓣及乳头肌水平左心室短轴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舒张末期冻结胸骨旁乳头肌水平左心室短轴图像,取前后两侧乳头肌为内部标志,将左心室内膜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测量前后两部分内膜弧长(ASL和PSL)。

3.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3.1%和60.8%(P>0.05),Killip分级及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TEE)指标, BNP浓度的测定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恢复期左心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ASL较急性期相应缩小,BNP浓度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塞区室壁变薄伸长,心内膜和心外膜圆弧延长,即梗塞区膨胀(infarction expansion)、非梗塞区心肌肥大,由此形成的左心室构型改变称之为左心室重构,简称左室重构(1eftventrieulal remodeling,LVR)[3],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发生于心肌梗死后数小时内,主要表现为梗死区心肌变薄和室壁膨出以及非梗死区的代偿性增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受到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的增加可引起非梗死区胶原沉积,间质纤维化,心室扩张,引起心功能下降[4],左心室进行性扩张,变形伴心功能减低过程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死亡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防治左心室重构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基本目标之一,其关键在于积极抑制促进左心室重构的各种因素,导致左心室重构的主要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介导机制和神经内分泌介导机制,其中神经内分泌异常在左心室重构中起关键作用, 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是左心室重构、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代偿性改变之一,RAAS的长期过度激活对心肌产生不良作用,加重心室重构。ACEI抑制心肌的ACE,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阻止心力衰竭的进展[5]。

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ATⅡ的生成,抑制交感神经作用,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释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过氧化作用[6],从而达到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心肌的僵硬度,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降低室壁张力,降低心肌氧耗量,通过对抗ATⅡ的促增生作用,抑制心肌纤维的肥大和胶原纤维的增生,最终达到延缓和逆转左心室血管和心肌的重构,提高心室的顺应性。另外,它还能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使扩张血管的前列腺素生成增加,并有抗细胞增生的作用,从而发挥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此外依那普利具有降低心肌梗死患者交感神经活动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的作用[7],在扩张血管的同时不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和继发性的血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有助于纠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时的低钾、低镁血症,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本研究对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依那普利治疗16周后ASL有明显的缩小,左心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BNP浓度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说明依那普利有明显的抑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作用,其通过扩张冠脉,降低心肌氧耗量,稳定心电活动,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等作用,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脏起到全面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因此,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如不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早期使用依那普利是安全、有效的,对减轻左心室重构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淑健,王士昌,戴华肖,等.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3,25(8):57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陈宝琅,田 健.氯沙坦和依那普利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的重构[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4):440.

[4]周晓东,周晓琳. 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9):1171.

[5]谢为民.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6,29(9):924.

[6]付秀华, 李 赫,张之敏.美托洛尔,依那普利及二者合用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重塑的影响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4,33(6):41.

[7]范国印,陆振涛,赵大国,等. 心肌梗死患者依那普利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6):48.

(收稿日期:2007-10-08 修回日期:2008-01-07)

(编辑:潘明志)

功能重构 篇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设多媒体、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社会以及市场的优势,构建远程教学、 资源共享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我国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教育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了320门网络课程和20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3年,教育部实施了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免费开放计划,积极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面向社会成员开放。此外, 网易公开课等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的公共课程服务平台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

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大学继续教育依然存在定位不清楚、发展思路不明确,办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相关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产学研互动机制、 继续教育“普教化”、始终处于大学教育的“补充”地位、师资队伍不健全、办学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是功能定位和自我价值认同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再发展。 就理论问题而言,我们始终处在学历导向、职业导向的纠结中,没有彻底实现学习导向的功能转换,而由此产生的价值理念含混成为根本性的理论困境。大学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学员成分的差异,要求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从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是探析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理想进路。

二、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路径之一:功能转换

功能理论,是解释社会研究材料最有成效和最有前途的方法,而功能分析又是西方社会学者探索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工具[1]。根据阿布拉汉森( Mark Abrahamson) 的观点,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结构问题,适用于“社会的功能论”,主要关注其处于社会大系统中的结构、功能与制度等相互关系,以及对行动者的约束与限制。在现行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功能转换是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当然,在功能转换之前,应对大学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明确功能转换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为促进其发展提供支撑。具体来说: 其一,学员主体而非社会主体。目前,关于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始终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学术观”,将其视为普通教育的扩张和补充; 另一种是“实用观”,定位于高层次职业技能的充实和提高[2]。这两种认识均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都只看到了“教育之于社会”的功能,而未触及“教育之于个人”的意义。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学员为主体,满足学员的教育需求,以学员为中心构建发展战略,以帮助学员的自我实现作为其再发展的终极目标。其二,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过分重视继续教育对社会、大学以及学员短期利益的获得,继续教育的过程和对象沦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既抹杀了学员个性发展的可能,也成为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障碍。价值理性的回归就是要以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价值为导向,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实现教育对人性的启迪。其三,“有机组成”而非“有益补充”。继续教育长期处于学历教育、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的地位,其主体性身份无法完整建构。在大学内部,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创收手段”存在,在课程开发、师资配备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普教化”、 “边缘化”趋势严重。继续教育应该被纳入到大学的整体性规划中,成为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和再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功能转换必须清楚现有功能定位的偏差,结合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厘定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学继续教育既要摆脱学历补偿型的功能定位,也要防止过度市场化的陷阱,构建以学习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的大学继续教育功能结构体系。笔者在此无意提出系统性的功能设计方案,仅就功能导向的理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具体而言,其一,促进成人学员个性之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提出: “于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个性的手段。”1996年再次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充分地发展”[3]。个性的发展是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表征,也是个人潜能得到最大激发的重要途径。成人学员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对自我的期许及受教育的目的有明确的界定。促使成人学员通过继续教育, 发展个性,挖掘潜力,塑造自我是大学继续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其二,完善继续教育在大学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继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享有和全日制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结合自身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打造“嵌入式”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其他院系共同开发课程、组织教学,构建深度合作机制,将继续教育嵌入到全日制教学中去,实现资源和利益的共享。 其三,构建大学继续教育自我发展功能体系。以成人学员为中心,充分挖掘成人学员的特质及需求,构建适合成人教育需求的学科课程、办学模式,实现中观层面的功能转换。自我发展以及自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继续教育再发展的本体性动力,也是争取合作、获得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四,拓展大学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系。举办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与社会互动、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发挥大学知识资源的优势,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和全程教育的机会。开展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尤其是以培养精英人士为目标的相对专业、品质较高的继续教育服务,形成以教育服务为核心的常态化运作机制。

三、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路径之二:价值重构

如前所述,我们不能把大学继续教育定位于“社会需要”这个中心上,而是要构建以学习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的功能结构体系。人是教育的开始,也是教育的结束,是教育基本信念和价值观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一种好的教育存在,其必然把教育、人、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价值文化,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在文化的范式中,大学继续教育的价值重构必须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形成一种汇通再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关系的价值理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志明教授早在2006年提出了成人教育研究要“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4]。现阶段的大学继续教育不仅需要功能转换,还要以此为契机进行结构调整。如何实现大学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理想图景,真正形成继续教育价值核心是其再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大学继续教育进行价值重构,构建以完善成人生活世界为核心的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理念。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5]大学继续教育的价值内核在于对成人生活世界的完善。具体来说:

1. 构建以自我实现为内容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是有层次的学历、技能的提升,是一种适合成人学员的自我期许的达成,对生活、生命感到满意,拥有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状态等,这是大学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成人学员对生活的体验更为丰富,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较为固定,对生活态度的优化、对生命意义的建构成为其通过教育提升自我的主要目标。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价值建构必须清楚这一点,根据成人的教育需求开发课程,凝练办学理念,构建一种过程性的教育实践,让学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提升自我。

2. 构建以成人生活世界完善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簌溟等推行的乡村教育运动,就强调以民为本,教育到乡村中去,到民间去,积极参与到民众的生活世界构建中去。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的陶行知则主张生活即教育,认为离开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继续教育需要关注成人学员过去的生活,更应该以其当下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同时还要关注其未来生活世界的塑造。生活世界是成人学员最真实、切近的现实,对其生活世界的关心和建构是大学继续教育的核心理念。

3. 构建以成人学员生命意义的生成为核心的教育期待。期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积极的期待具有一种正向的效应,是生产意义的重要推动力。帮助成人学员对自我、 生活、生命等形成新的体认、定义,从而超越自我,以教育的形式生成新的生命意义是大学继续教育的积极期待。 这种期待是大学继续教育一个永恒的追求,需要教育实践长期贯彻。

4. 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继续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与时代主题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同时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我价值构建的指导、纲领。“情感一直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催化剂”[6],培养学员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行为准则,为营造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而努力,是大学以教育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诚然,在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中,价值重构是一个动态、充满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受教育制度、教育传统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但是对重构的理念和方向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一问题的实质。我们还必须看到,大学继续教育价值理念的形成,基于现有大学制度、结构等固定的因素, 也必然是一种超越制度、结构的文化层面的内隐性的存在。最后,价值的形成是建立在大学“内部人”之间的充分互动和协商,尤其是继续教育的执行者、研究者的参与,并得到社会、成人学员等各方认同的一种教育理念。

四、相关引导性对策

上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转换与价值重构进行了分析。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需对相关引导性策略展开探讨。作为继续教育的举办者,大学具有不可否认的组织利益,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的不可协调性成为影响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成人学员的复杂性,对参与继续教育的不同目的等,从客体的视角对继续教育提出了要求,这些未表达或无力表达的诉求与大学继续教育的现实形成一种不对称性,成为主客体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再者,大学继续教育的过程受办学水平、管理制度等现实问题的影响,使得继续教育在操作层面也产生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至此,我们就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问题,提出以下三条引导性对策:

1. 全面融合,发挥办学主体的资源优势。发掘大学在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资源,构建大学内各种形式教育融合发展的大格局。把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领域,将全日制教育的优势资源与继续教育的发展需求相融合,发挥大学作为继续教育办学主体的资源优势。同时,利用大学在社会系统中的话语权,拓宽继续教育对外合作的领域。大学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同时也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主体具有良好的互信关系。争取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联合举办社区大学、企业大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办学模式,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宽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领域。此外,发挥办学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继续教育服务。依靠大学的特色专业、优势学科,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差异化定位,打造高端继续教育品牌,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以人为本,丰富学员的生活世界。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包括对学员发展的促进,还表现在对其生活世界的提升和改变。关注学员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人生,把学习作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传导给学员,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为丰富生活而学习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这种教育追求以提升学员“社会化”的能力,增强他们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上的知识、技巧和信息, 尤其是“自我悦纳”能力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主动通过学习达到自我的提升, 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其实,这种教育追求也是致力于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社会群体中的家庭妇女等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开发生活常识、文学知识、时事动态等方面的课程,以灵活、开放的方式传授,在提高他们文化水平的同时,保持一种正常的社会交往。

3. 营造氛围,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主动需求的过程。人们为了应对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也包括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化产品的消费,必然主动性地学习各种知识。 大学继续教育的举办,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将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行为和理念带到人们中间,营造终身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继续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将个人的专业化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融合继续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价值追求。当然,继续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等方面与大学教育均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制约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将大学继续教育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主流,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关键。

摘要:大学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优化的关键。现阶段,大学继续教育应该怎样定位,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是其再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大学继续教育应该构建以学习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的功能结构体系,构建以完善成人生活世界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融合,发挥办学主体的资源优势;以人为本,丰富学员的生活世界;营造氛围,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是大学继续教育再发展的引导性策略。

功能重构 篇6

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对称、平行并列,并相互补充的一种金融中介形式。其较完整的定义可表述为:“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种种特殊融资手段,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存贷利率或其他条件,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或意图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活动。它是一切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及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债权重组、 外汇储备投资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2]这段权威的定义对政策性金融的内涵做了十分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政策性金融形态多样、业务涉及面广,其制度载体———政策性银行发展历史短,且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探索发展阶段,因此对政策性金融的科学认识及其规范建设,便不免常常存有明显的认识偏差与意见分歧。

如何规范理论认识,充分发掘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公平的功能作用。本文拟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其原理、功能、制度载体的构建模式、运行方式等问题,展开理论的比较和分析,为政策性金融制度体系的科学构造提供思路、方法;并且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金融效率和金融公平的机制融合,为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重构提供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Stiglitz(1998)根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从理论角度论证了政策性金融的价值及作用。但围绕政策性金融的大量实践(黄达,2003),国外却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称谓。由于存在政府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将政策性金融界定为一种由公共部门主办、控制或主导的金融中介形式,能够实现某些特定战略产业政策的特殊金融手段(小滨浴久等,1994),甚至不乏理论和实务界人士简单地将政策性金融直接等同于国家金融、政府金融,将其当做一种“财政性金融” (李志辉等,2008)[1]。这类理论认识容易混淆财政与金融的本质区别,对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容易产生偏差,乃至错位。

科学的政策性金融理论,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被我国学者提出的(戴相龙等,1998;白钦先,1987、2010),理论提出之初即强调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支付的差异,明确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属性, 即其仍然具有金融业务的有偿性及偿还性[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策性金融也仍然被许多学者当作是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创造、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胡炳志,2003;李扬,2005、2008;王广谦,2008)。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金融体制要向更广阔领域深入改革之际,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科学构建更显重要而关键(贾康,2011)[3]。

关于如何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促进我国的金融公平与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 (2006)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角度,论证了政策性金融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的政策导向作用[4];刘营军等(2011)则通过微观调研,实证分析了农户受到金融排斥的原因,提出政策性金融可以有效带动受排斥农户,解决有效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5];景玉琴(2004)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也应该通过对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完善加以解决,如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及体系,加强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配合等[6]。同样,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政策性直接金融和政策性间接金融的引入,可以适时形成与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支持(顾海峰,2011)[7]。

对政策性金融研究关注更多的集中在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改革方面(张涛等,2006)。通过国际同业间比较,丁振京(2013)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完善寻找了解决办法[8]。李志辉等(2008)基于开发性金融理论,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调整、业务拓展、 资产整合、风险监管”等方面设计了战略改革措施[9]。

综合和比较对政策性金融的研究可以发现,肯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观点认为,政策性金融是财政和金融的“巧妙”结合体与统一体(白钦先等, 2010)。通过政府信用、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源配置, 政策性金融能以低成本和长期信贷的优势,有力扶持“强位弱势”群体1的发展。但其在阐释政策性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时,往往会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所持的风险补偿观点较难令人信服。相反, 主张政策性金融改革的观点,则更关注政策性金融的制度载体———政策性银行的财务可持续性。他们认为政策性金融存在经营机制问题,应改革其传统的委托代理体制;而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更高阶段,能保证机构经营业绩,且是市场建设的“开路先锋”[1]。

本文认为,对于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功能定位,以及配套公共政策的机制保证,是深化政策性金融制度改革的基础。即在保证政策性金融服务目标、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政策性金融自身的经营效率,在实现政策目标,达成金融公平的同时,也实现金融效率的积极提升。下文即从理论基础、功能作用和实践证据等诸方面展开比较分析,以证明政策性金融功能重构的公平、效率目标是必须、必要, 并且是可行的,能够共存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框架之下[10]。

三、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制度安排,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需求广泛的业务对象群体。目前, 我国经济金融的转型升级,遭金融排斥的“强位弱势”群体,小微企业、低收入者和“三农”发展等,无不对政策性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内生需求。为何商业性金融业务不构成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竞争、替代关系2,而是相互补充、协调合作?为何开放性金融并非政策性金融的高级发展阶段,而只是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整合形式?这需要首先对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背景进行厘清。

以金融功能的作用机制为视角,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涉及经济金融、金融风险管理和普惠金融等多个领域。

1. 政策性金融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对象是通常金融业务中的“强位弱势”群体,其所面对的金融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机制很难发挥作用(Hellman et al,1997),因此针对市场无效部分,政策性金融在不与商业性金融进行业务竞争的前提下,面向特定群体,提供低息贷款、承担担保保险责任,通过特殊金融安排可发挥资源配置导向的作用。

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强位弱势”群体自身的信用信息不完全,使得“强位弱势”群体更易受到信贷配给的约束 (Stiglits et al,1981; Bester et al,1987)。由于“强位弱势”群体或处于国家战略经济地位,或关乎国计民生重要部门、关乎社会公平,因此其消费的金融产品就不同于“私人产品”,而是具有了“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市场失灵,其供给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就为政策性金融的进入预留了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在资源配置目标上政策性金融追求的是社会整体合理性,而不主要是经济有效性,这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是无意也无力承担的。因此,政策性金融功能是补充而不是取代商业性金融功能,二者的协调合作对我国整体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政策性金融的风险管理。与商业性金融不同的是,人们对政策性金融的研究会较少关注其风险管理问题。但从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营来看,实则不然。政策性金融作为金融业务形式,天生就必然需要面对收益风险的权衡问题。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发挥其金融功能,发挥宏观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就必须要解决与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资金来源、项目选择、风险识别控制,以及自身经营管理机制等问题。更进一步地,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金融协调职能,实现金融效率和金融公平的统一,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杠杆作用,也必须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来重新设计其金融实现的内容与形式(贾康,2011)[3]。

3. 政策性金融与金融普惠。金融普惠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低收入或弱势群体更易获得金融资源配置),也增加了社会生产性投资(如教育和创业)的机会。相反,若缺乏金融普惠,则不仅会导致金融不公平,收入贫富差距难以消除,最终也必将拖累经济发展,降低商业性金融的金融效率(Demirguc-Kunt et al,2013)[11]。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仍不完善,经济发展差异大, 结构性矛盾多,地区金融发展不均衡,这些都决定了政策性金融在我国必须发挥金融公平与金融协调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金融普惠发展,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3(白钦先等,2010)[12]。

四、政策性金融功能与资源配置目标

政策性金融可以看作是财政与金融的某种结合,但不同于无偿拨付的财政,也有别于利润优先的商业性金融,其对资源配置的回报要求是:有限、有偿。即在基本投资收益的前提下,保证对金融资源的回收。这一有些矛盾的原则要求,往往会让政策性金融陷入资金预算的“软约束”。在改革“转型”时 (如政策性银行)又容易矫枉过正,过度追求“市场化”目标,利用政策优势来进行市场竞争。这让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发生了异化与弱化,偏离了它本来的宗旨及目标。有学者指出[12],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核心是对“强位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是对社会经济合理性目标的满足;支持战略性、重点项目,实现金融排斥的金融公平。财务盈利并非不重要,但要权衡政策目标的社会价值、项目风险以及对于风险的分担。

1. 地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特点及其功能表现。 事实上,如果从地方金融的成效来看,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包括能力及其效果)仍是较为有限的。以浙江省为例,表1归纳了省级政策性金融的若干经营特点。从表1可以看到,在地方金融中政策性金融也是以战略性重点项目作为其主要的金融支持对象,政策性银行的经营业绩稳中有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相比较其宗旨与目标,仍存在明显差距:(1)虽支持了战略、重点项目,但覆盖面较小,中长期贷款投放的行业占比仍不足20%;(2)支持的项目常常是国家、省、市重点项目, 或有国有经济背景,或为行业龙头企业,真正“强位弱势”群体仍难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3)政策性金融的机构数量(包括机构设置)相对缺乏,资本金和资金来源较为有限,业务上的竞争机制4更处于“空白”;(4)和商业性金融一样,政策性金融虽创新了各项“债权保障”措施,但针对政策性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却仍未形成;(5)“三农”、低收入者和小微经济,仍是金融支持最薄弱的领域,弥补商业金融缺陷的金融公平仍难实现。

2. 政策性金融的资源配置目标———效率或公平。图1是政策性金融与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增长率对比,图中两条增长率曲线的走势变化较为一致,但政策性金融的贷款增长率相对更为平稳,具有一定逆周期、稳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这一对比说明:(1)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资金投放具有较大相似性,二者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其效果要大于两者间的互补关系。(2)政策性金融的中长期贷款在有助金融公平的同时,也有助于长期的金融稳定。

从贷款投放地区来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也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图2将贷款投放地区划分成浙江省的11个地市(顺序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和舟山),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地区贷款投放进行了对比。图2中的曲线变化关系说明,二者在贷款投放上具有相似的地区偏好。这也意味着,政策性金融的资源配置完成了与商业金融相接近的职能,在金融资源充沛的地区投放了更多的金融资源。受到金融排斥的“弱势”地区“、弱势”项目和“弱势”群体,实际更难获取政策资金的支持。

注:数据做了对数化处理。

3. 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协调。通过贴息、信用担保、银团贷款,或银政企融资平台等方式,政策金融能吸引商业金融和聚合社会资本,发挥金融协调功能,实现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的联合、共赢。其中, “政策引导”与“风险共担”是政策金融制度的关键。

然而,限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现有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实际较难承担起金融协调的职能。比如2011、2012年度,浙江省政策性银行完成的银团贷款金额分别只有8亿和25.12亿,占贷款总额的比率也分别只有0.3%和0.79%。

五、政策性金融的体系和功能重构

如上文所述,我国政策性金融实现功能重构的关键,在于“制度和体系”,而不在“制度载体”本身。 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实践历程来看,指望几家股份制的企业实体承担起全部的社会金融职能显然并不现实。

从金融公平和金融效率的目标出发,本文为我国政策性金融的体系和功能重构提供如下的发展思路:

(一)通过金融合同和融资模式创新,实现政策性金融的风险分担

提倡通过股份制、基金和共同出资等形式,为政策性金融的项目进行融资,或提供金融服务(包括担保、保险、支付结算等)。资金的来源应多元化,由借款人(提供担保)、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承担,以此形成激励相容和风险共担的机制。

(二)引入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竞争机制,打破业务垄断

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应以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实现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去维护政策或业务的权威。 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来选择确定最具经营优势和金融效率的业务承担者,打破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垄断。

(三)鼓励组建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地方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体系[13]

推动银行网点、中小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及条件,为地方金融生态的形成培育成长沃土。

通过政策性业务的分账管理、单独核算,整合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成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使之不仅能代理政策性业务,而且能为金融风险的防控提供便利条件和灵活手段。

(四)公共财政支持和地方政府主导

通过制度建设或立法约束,保证公共财政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资金支持,向业务经办机构提供直接的贴息、财政贷款或定期的资本金补充。

鼓励地方政府在政策性金融业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明确政策目标、筛选监管项目和制定风险补偿的办法。通过发挥政府信用优势,搭建融资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

(五)由被动选择项目转向主动项目推荐

功能重构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大鼠及分组

选择雌性SD大鼠,体重200~290 g,按Pfeffer等的手术方式行冠状动脉结扎至AMI,术后24 h存活的118只随机分成AMI组60只和罗格列酮组58只,并开始给药治疗;另设30只对照组作为假手术组。将上述各组中大鼠再随机分配,分别观察治疗1、2和4周3个疗程。

1.2 方法

给药和血流动力学测定:罗格列酮组将罗格列酮配制成浓度为750 mg%的药液,按4 m L/kg,于每日上、下午分2次直接灌胃给药。AMI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则同时给予等量水灌胃。满疗程后,各组大鼠均在上午给药后参照Pfeffer等的导管法测量升药主动脉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左心室收缩压和舒张末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并同步记录心率。

心脏标本的处理和病理分析:(1)完成血流动力学测定后,经股静脉注入10%氯化钾2、3 m L,使心室于舒张末期停止搏动。迅速开胸,剪下心脏,冰生理盐水中涤尽血液,剪除左、右心耳及残余大血管后以纱布拭干;然后沿室间隔剪除右心室。(2)心脏重量:以电子天平(精确到1 mg)分别称取左、右心室实际重量(湿重),然后分别计算与体重的比值(即相对重量)。(3)梗死面积的测定:垂直于左心室长轴于其中点切取厚度为2、3 mm的左心室截面,置于10%福尔马林液中固定保存;剩余的心尖和心底部心肌则以锡纸包被,标记后放于液氮中保存以备他用。将固定的左心室截面以石蜡包埋,切取5μm厚的横截切面,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制成病理切片;以BHEC显微镜-微机彩色图像处理系统(北京惠中公司)对病理切片进行分析,梗死面积的计算参照既往的文献报道[2]。(4)室间隔厚度的测定:参照WEISMAN等[3]的研究方法,以BHEC显微镜-微机彩色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室间隔中点的心室壁厚度。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加q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去除死亡及心肌梗死面积<35%和>50%的A-MI大鼠,最终103只大鼠获完整资料,假手术组各疗程大鼠的数目均为11只;AMI组中1周11只,2周13只,4周12只;罗格列酮组中1、4周各12只,2周10只。AMI组和罗格列酮组中各疗程大鼠的平均梗死面积为42%~48%,梗死面积在两组间比较,于各疗程时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

2.1 罗格列酮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压在假手术组的1、2和4周3个疗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的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压在3个时间点,除4周时的血压外其他均显著降低(P<0.05~0.001),提示大鼠AMI后随时间进展,血压在降低后又有回升趋势。与AMI组相比,罗格列酮组的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压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左心室舒张末压在假手术组的3个疗程间差异也均无显著性。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在3个疗程点均显著升高[10.1 mm Hg、9.8 mm Hg和16.7 mm Hg分别对3.1mm Hg、3.4 mm Hg和4.3 mm Hg(1 mm Hg=0.133 kPa),均P<0.001],且在4周比1和2周时升高更显著(16.7mm Hg对10.1mm Hg和9.8 mm Hg,均P<0.01),提示大鼠AMI后左心室舒张末压逐渐升高。罗格列酮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在4周(10.1 mm Hg)比1周(6.1 mm Hg)和2周(7.3 mm Hg)时也显著升高(均P<0101),但罗格列酮组与AMI组相比,各疗程时均显著降低(6.1 mm Hg、7.3 mm Hg和10.1mm Hg分别对10.1 mm Hg、9.8 mm Hg和16.7 mm Hg,P<0.05~0.001)。

2.2 罗格列酮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见附表,体重在假手术组、AMI组和罗格列酮组3组间各疗程差异时均无显著性。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的左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P<0.05~0.01);右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在2周和4周时也显著增加(P<0.05~0.001);而室间隔厚度在1和4周时均显著增加(均P<0.001)。与AMI组相比,罗格列酮组的左、右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及室间隔厚度均仅在4周时显著降低(P<0.05~0.001)。

2.3 罗格列酮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假手术组的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5 948mmHg/s和5 994 mm Hg/s分别对4 936 mm Hg/s(均P<0.01)],及其校正值[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收缩压(+dp/dt/LVSP):5 415和5 413对4 412]在2和4周比1周时均显著升高(P<0.01),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及其校正值(-dp/dt/LVSP)在3个疗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的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在2和4周时均显著降低[4 745 mm Hg/s和4 074 mm Hg/s分别对5 948 mm Hg/s和5 994mm Hg/s(均P<0.001)],其校正值则在1周时显著增高(4 817对4 417,P<0.05),仅在4周时显著降低(4 218对5 416,P<0.001),且比1和2周时也显著降低(4 218对4 817和4 914,均P<0.01);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在各疗程均显著下降[3 110mmHg/s,3 300 mm Hg/s和2 764 mm Hg/s分别对4 210 mm Hg/s,4 650 mm Hg/s和4 650 mm Hg/s(P<0.01~0.001)],其校正值则在2和4周时才显著下降(3 412和2 911分别比4 213和4 212,P<0.01~0.001),且在4周比1和2周时降低更显著(2 911对3 610和3 412,P<0.05~0.01)。与AMI组相比,罗格列酮组的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的校正值(4 713对4 218,P<0.05)、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3 518 mm Hg/s对2 764 mm Hg/s,P<0.05)及其校正值(3 519对2 911,P<0.01)均仅在4周时显著增高。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1)P<0.05;2)P<0.01;3)P<0.001;与AMI(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4)P<0.05;5)P<0.01;6)P<0.001

3 讨论

噻唑烷二酮类(TZDs)为高选择性PPAR-γ合成配体,主要包括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和恩格列酮(Englitazone)。TZ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大量研究表明,PPAR-γ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激活PPAR-γ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并降低血压[3,4]。本研究显示,大鼠AMI后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升高,而且4周时升高更显著,符合AMI后随着梗死区瘢痕修复和心室重构的进展,血流动力学失代偿也更严重的自然过程。本结果同时又显示罗格列酮能有效抑制左心室舒张末压的升高,AMI后1周即起效。推测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改善AMI后血流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左心室扩张、增加心脏射血、减少收缩末残余血量以及减轻心肌纤维化等作用有关。

除左心室扩张外,左心室肥厚是左心室重构的另一突出表现。本研究显示,大鼠AMI后1周即有左心室肥厚发生,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比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加;2周起,右心室也有显著肥厚。而罗格列酮能有效抑制左、右心室肥厚,可能是由于其改善了AMI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效降低了右心室后负荷所致,这也与其能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的作用一致。另外,本研究显示AMI组2周时室间隔并无肥厚,可能是由于左心室重构使室壁细胞滑移抵消了因心肌肥厚而产生的厚度增加,这也与AMI早期离心性肥厚的特点相一致。心室重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心肌肥厚,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很多研究发现PPAR-γ及其激动剂可以抑制心肌肥厚。有研究表明PPAR-γ激动剂曲格列酮对由机械牵张、血管紧张素Ⅱ或苯肾上腺素引起的新生大鼠心肌肥大以及脑钠尿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认为PPAR-γ通过核因子(NF)-κB通路参与心肌肥大反应[5]。随后,有研究显示吡格列酮和曲格列酮抑制腹主动脉结扎压力负荷大鼠preproET1的m RNA表达以及心肌肥厚的发展。表明PPAR-γ的激活可减少ET1基因的表达,并抑制ET1有关的心肌肥厚。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抑制激活蛋白(AP)1通路及抑制肿瘤坏死因子[6,7,8,9]。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鼠AMI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显著降低,这与文献报道一致,仅1周时的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及其校正值均无显著降低。提示大鼠AMI早期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并无显著下降,这可能主要与AMI后交感神经兴奋,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使非梗死心肌收缩力增加;以及血压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减轻等有关。本结果还显示罗格列酮能使AMI后4周时已降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显著增强,说明罗格列酮能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抑制左心室重构,降低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张力,并可抑制心肌胶原的反应性沉积等有关。

参考文献

[1]MEHRABI MR,THALHAMMER T,HASLMAYER P,et al.Th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is highly expressed inhuman heart ventricles[J].Biomed Pharm Acother,2002,56(8):407-410.

[2]SAKAI S,MIYAUCHI T,IRUKAYAMA2TOMOBE Y,et al.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activators inhibit endothelin re-lated cardiac hypertrophy in rats[J].Clin Sci(Lond),2002,103(Suppl48):16S-20S.

[3]ASAKAWA M,TAKANO H,NAGAI T,et al.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inhibition of cardiac hypertrophy in vitro and in vivo[J].Circulation,2002,105:1240-1246.

[4]CHEN K,CHEN J,LI DY,et al.AngiotensinⅡregulation of collagen typeⅠexpression in cardiac fibroblasts modulation by PPARγligand pioglitazone[J].Hypertension,2004,44:655-661.

[5]CHEN K,LI D,ZHANG XJ,et al.Anoxia reoxygenation stimu-lates collagen type I and MMP21expression in cardiac fibrob-lasts modulation by the PPARγligand pioglitazone[J].J Cardio-vasc Pharm Acol,2004,44:682-687.

[6]LIU CH,YOU SL,YANG H,et al.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secre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and apoptosis of vas-culour smooth musle cell of rat in vitro cultur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6):689-696.Chinese

[7]IGLARZ M,TOUYZ RM,VIEL EC,et al.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αand receptor-γactivators prevent car-diac fibrosis in mineral ocorticoid-depende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3,42:737-743.

[8]WANG DF,JIANG LJ,QIU ZX,et al.Endothelium dysfunction in subjects with various glucose tolerances and affect of rosiglita-zone interven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5,15(12):1844-1846.Chinese

功能重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COPD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年龄≥60岁;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急性发作期患者;存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病历资料不全。将所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观察组43例, 男25例, 女18例, 年龄62~79 (67.32±2.56) 岁, 病程1~13 (5.93±1.02) 年。对照组43例, 男24例, 女19例, 年龄60~81 (67.41±2.52) 岁, 病程1~12 (5.87±1.04) 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止咳、祛痰、预防感染及气道扩张等常规治疗, 并行氧疗、营养支持及康复锻炼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KG, 批准文号H20140933) 18μg/次, 临用前将1粒胶囊放入专用吸入器中吸入治疗, 1次/d。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观察效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肺功能检测, 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 (FEV1/FVC) 。肺功能检测后1d行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 记录气道壁厚度 (T) 、气道内径 (L) 及气道腔面积 (AI)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相关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均有好转 (P<0.05) , 且观察组治疗后FEV1、FVC、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气道重构相关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气道重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均有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治疗后T、AI明显小于对照组, L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COPD是老年高发性慢性疾病, 近年来,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环境变化, 导致该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3]。COPD可引发多种症状, 对患者健康及生存质量有严重危害, 需及时予以治疗。

大量报道已经证实[4,5], COPD发生与发展同气道慢性炎症有密切关联, 气道长期处于持续性炎症状态, 上皮的炎性损伤及修复反复发生, 导致气道壁增厚、气道壁结构改变, 最终造成气道重构。气道重构可对气道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气道痉挛可逆性减弱, 肺功能明显下降, 且在气道重构基础上, 继发感染及炎症风险明显上升, 可导致病情恶化。老年患者病程较长, 病情通常为中度或重度,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更应重视缓解气道重构[6,7]。

噻托溴铵为特异选择性抗胆碱药物, 其能通过对平滑肌M3受体进行抑制, 产生促支气管扩张效果。有研究指出[8], 噻托溴铵能对过敏原诱导的气道平滑肌重构产生逆转作用, 使平滑肌肌凝蛋白水平降低, 同时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有降低作用, 可防止炎性损伤, 阻断气道重构发生途径。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重构及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噻托溴铵对改善COPD患者气道结构, 缓解重构有确切效果;可通过扩张支气管, 抑制气道重构, 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提高, 本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9]。

噻托溴铵作用迅速, 到达血药浓度峰值时间仅为5min, 首次给药30min内可使患者肺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且连续用药2~3周后可达到药动学稳态, 之后不会出现进一步药物积累[10]。由于噻托溴铵对于M2受体具有较低选择性, 能有效避免M2受体阻断后出现的支气管反常收缩, 因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噻托溴铵可有效抑制与缓解气道重构, 改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 利于病情恢复,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 且未对远期预后进行观察, 结果还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噻托溴铵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稳定期患者气道重构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重构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气道重构及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均有好转,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噻托溴铵治疗老年COPD可有效缓解患者气道重构, 促进肺功能改善,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噻托溴铵,气道重构,肺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寰, 张朝阳, 范丽, 等.COPD小气道重塑的HRCT研究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7) :943-94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3]刘秀云, 张倩云.噻托溴铵治疗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6) :1074-1075.

[4]苏琳, 李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重塑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肺功能的相关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 :11-12.

[5]杨孔军, 吴丹丹.COPD气道重塑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3) :510-512.

[6]龚峰.噻托溴铵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气道重塑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22) :48-51.

[7]夏倩.固本活血平喘方对老年COPD患者稳定期气道重塑的影响[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8]董广锋, 刘瑞娟, 郭兴华, 等.噻托溴铵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及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4, 54 (42) :106-107.

[9]秦茵茵, 吴国锋, 黎锐发, 等.吸入噻托溴铵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与气道炎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 :249-251.

功能重构 篇9

一、注册资本的功能

注册资本的功能十分广泛, 在不同国家, 注册资本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 注册资本承担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但总体而言, 其基本功能表现为保护债权人功能、规模经济效应功能、市场调控功能。

1.保护债权人功能

注册资本制度是伴随着投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产生而产生的。投资者有限责任制度可以分散投资者风险, 解决企业发展与资本缺乏的矛盾, 然而却可能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债权人。因为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责任以出资额为限, 若没有注册资本的规定, 投资者可以滥用有限责任, 侵害债权人权益。注册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股东滥用有限责任。一般情况下, 注册资本反映法人的最初经济实力, 体现着企业法人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一旦发生赔偿纠纷, 注册资本成为企业对债权人承担偿还责任的基本保障。

随着人们对注册资本功能认识的深化, 人们逐渐淡化了注册资本对债权人保护功能。首先是因为注册资本本身不能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一是当出资人为具备设立企业的资本条件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虚假的验资证明, 骗取法人营业执照时, 注册资本并不能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与注册资本的大小关联度不高。注册资本只代表企业初次进入市场时的资产总量, 它会随着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对债权人来说, 能作为债务清偿担保的, 只能是企业的全部资产。其次是片面强调注册资本对债权人保护功能, 反而带来一些反作用。一是容易造成人们对公司资本担保功能的过度依赖, 而轻视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必要调查, 从而误入“注册资本越高、债权越有保障”的陷阱。二是公司资本的担保功能在实践中并未起到充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作用, 相反, 却限制了公司便利筹资、自由经营的空间。[4]可见, 注册资本并不能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 不少国家在立法中淡化了注册资本的债权人保护功能。法国在2003年通过的《经济创新法》中取消了对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 英国公司法对非公开公司的注册资本额没有规定。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各州的法律普遍规定公司必须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放可开业。美国1969年的标准公司法删去了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 目前除少数州外其余大多数州都取消了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5]美国公司法取消最低资本额制度的原因不仅在于注册资本不能对公司债权人提供有效的保护, 而且认为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债权人保护的责任首先在于债权人本身, 债权人有义务为了债权人本身的利益去调查对方公司的资信情况。[6]

有学者认为, 相对于注册资本而言, 揭穿公司面纱、防止欺诈性财产转让、破产之际董事对于债权人的诚信义务等制度设计是保障债权人的更优设计。[7]但就我国现阶段来看, 这些注册资本以外的债权人保护机制不健全, 且市场机制不完善, 市场的透明度不高, 调查交易对方资信情况的渠道不畅, 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法律有必要保留最低注册资本额制度, 使其承载一定的债权担保功能。

2.规模经济效应功能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生产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有效益。因为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而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 所以生产的越多, 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 单位成本呈下降的趋势, 成本在规模中节约了。若不规范企业的注册资本, 各种不符合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就会随意地设立, 企业的破产、歇业之类现象也会十分频繁,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规模经济在不同行业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钢铁、汽车这类行业中, 设备大而复杂、分工精细,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投人, 对注册资本要求较高, 而在服装、餐饮这类轻工业或服务行业中, 设备简单, 对注册资本要求不高。可见, 注册资本的高低决定于企业自身的特质。[8]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 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保险法》69条规定, 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邮政法》52条规定,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50万元。《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5条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100万元。

无论是哪一类企业, 规模都要适度。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 易引起企业内部不协调、管理效率降低, 抵消企业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所带来的收益。

3.市场调控功能

市场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维持适度竞争和引导资本投向两个方面。一是维持适度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 但过度竞争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率, 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在恶性竞争中, 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可能将产品价格降低到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 既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又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通过注册资本的调整, 可以控制市场竞争强度。当市场主体不足时, 可以调低注册资本, 引入竞争者, 促进市场竞争;当市场主体过多时, 可提高注册资本, 限制主体进入, 保持适度竞争。二是注册资本的调整可以引导资本投向, 促进企业财务稳定、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及生产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如2008年11月18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提高经济部门企业财务稳定性的措施令》要求, 从2009年1月1日起新组建的开放式和封闭式股份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达到40万美元;正在运行的开放式和封闭式股份公司必须在2010年1月1日前将法定资本追加到40万美元以上, 或保证更改为个体形式, 旨在进一步提高经济部门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完善对经营状况不佳企业的金融救助和管理机制, 广泛吸引投资用于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及生产的现代化技术改造。[9]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额制度的反思

1.债权人保护功能视角的反思

对银行机构来说, 最重要的债权人莫过于储户了。银行大量的负债来源于储户的存款, 而且因为储户十分分散, 涉及不同的地区的不同阶层、不同行业, 覆盖的社会面非常广泛, 如果发生支付困难, 很可能发生挤兑风潮,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所以保证储户存款安全十分重要。而为金融机构设置一定的注册资本准入门槛, 保证金融机构支付能力, 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储户利益。从国外来看, 无论是否对公司注册资本额有要求, 都设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额, 如英国为500万英镑, 日本为10亿美元, 德国为600万马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额虽远远高于公司法规定, 但因为村镇银行是吸储性机构, 出于储户存款安全考虑, 这是合理的。

而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是有储户的。从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来看, 它们不得吸收公众存款, 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 股东会更加注重防范风险, 因为一旦亏了, 损失的是自己的钱,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其强化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从农村资金互助社来看, 它可以吸收社员存款, 但此时的社员按照“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参与互助社管理, 他们不是储户, 更不是债权人。社员间的了解、信任是自愿联合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前提, 只要成员间的信息是对称的, 同时辅以一定的退出机制, 社员存款安全可以得到保证。更为主要的是, 强调社员存款安全而提高注册资本额, 势必要增加单个社员存款或扩大成员规模。增加单个社员存款根本不能保证社员存款安全, 因为这是自我保障方式。扩大成员规模可能导致成员间信息不对称, 也不利于保证社员存款安全。所以注册资本的保护储户的功能在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上也就丧失。当然, 这些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并不局限于储户, 向其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也可成为债权人, 向其提供经营场地、办公设备的企业、自然人也可以成为其债权人, 而这与一般法人企业的债权人无本质区别, 因为企业也可向银行贷款, 也可能租赁经营场地、购买办公设备。因此, 从注册资本债权人保护功能来看, 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贷不存的贷款机构的注册资本额高于《公司法》规定, 是没有必要的。

2.规模经济效应功能视角的反思

由于产品的同质性, 信贷机构规模经济更易形成。[10]小规模的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台湾1990年开放了民营银行市场, 民间资本进入积极性很高, 顷刻间增加了15家银行, 这些民营银行由于规模不大, 形不成规模经济, 在与大银行竞争中处于劣势, 不少银行如今只能惨淡经营, 成为台湾金融业的一大隐患。[11]可见, 规模经济要求信贷机构有较高的注册资本。

但资本规模大的金融机构却不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农村资金需求特点是规模小、分散度高、季节性强、风险高, 制约了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同时当资本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 决策层与客户间的联系环节增多, 导致信息不对称, 势必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更规范的管理手段, 如要求贷款人提供抵押担保以防范信用风险, 而农村贷款人尤其贫困农户却难以提供。小型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简洁, 信息获得者与贷款决策者接近, 具有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跟踪等方面的优势。美国的社区银行正是发挥了可以便捷地搜集信息和实施监督的小型机构优势, 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06年6月, 在全部银行的农场房地产贷款中, 由社区银行提供的占66%, 在农场营运贷款中, 由社区银行提供的则占61%。而在小额农场贷款 (低于50万美元的农场房地产贷款和营运贷款) 中, 社区银行的占比则更高达74%以上。[12]

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其实是规模经济与农村金融市场适应性的协调, 既要求建立小规模机构与农村金融市场相适应, 同时要兼顾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我国考虑到了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降低了资本金要求, 但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规模经济要求不高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额要求过高。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社员自愿入股、以互助为目的的一种合作金融组织, 其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合作。通过社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制约, 将社员与金融组织的信息成本内部化, 来解决资金融通中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高的问题。小而灵活、信息对称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资金安全的前提。规模太大反而成为合作的障碍, 因此在国外存在着限制信用组织成员数的情况, 拉丁美洲村银行体系是在拉丁美洲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的基础上创建, 村银行一般由30~50个会员组成。[13]限制成员数量有利于于保持成员间的信息对称。现行法律要求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达到10万元或30万元, 显著高于公司的注册资本, 对规模经济要求不高的互助社来说, 显然不适当。二是没有根据地区差别, 适当兼顾具备规模交易条件地区的金融机构规模经济问题。我国农村金融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二、三产业已成规模, 资金的需求规模也相对较高;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 农业基础设施差, 耕作方式落后, 生产效率低下, 农户的非农业生产经营等副业较少, 资金需求规模小。发达地区农村资金需求规模的扩大, 降低了交易成本, 金融机构有能力、有积极性搜集信息, 去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目前, 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额制度, 不利于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效益发挥。

3.调控功能视角的反思

总体而言,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不够, 但地区间差异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 较低资本额可能会造成竞争过度的局面;而在欠发达地区, 不少乡镇存在服务空白, 还不存在竞争, 这在客观上要求设置差异化的资本额要求。落后地区的低注册资本要求, 可以引导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发达地区的高注册资本要求, 可防止过度竞争发生。从国外来看, 不少国家根据地区差异, 设置了不同的注册资本条件。1999年5月, 印尼中央银行在新的农村银行监管规则中, 修改了农村银行的法定资本金要求, 规定雅加达地区为20亿卢比、省会城市10亿卢比, 其它区域5亿卢比。[14]美国《国民银行法》的规定, 国民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美元, 但允许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随社区人口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上下浮动, 在拥有6000人以下人口的社区设立国民银行的注册资本为5万美元, 在5万人口以上人口的社区设立国民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20万美元。[15]

农村金融新政对在乡 (镇) 和行政村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分别要求为30万和10万元, 对在县 (市) 和乡 (镇) 设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分别要求为300万和100万元人民币。这种差别是必要的, 但只是一种纵向的差别, 没有在横向上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设立相应的资本条件。小额贷款公司则是统一的资本制度, 纵向、横向差别在制度上都没有体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 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十分明显的国家, 根据各地的不同作出不同的注册资本要求, 十分必要。实践证明, 现行的注册资本制度没有发挥调控功能。一方面, 在发达地区不能防止过度竞争。在浙江省, 由于民间资本十分丰富, 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期间, 出现1个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名额, 有20个主体竞争局面。另一方面, 在经济落后地区, 不能引导资本进入, 覆盖金融空白。据调查, 一些地方尤其是在资金极度匮乏的贫困地区, 农村资金互助社10万元的注册资本要求仍然显得过高。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额制度的重构

注册资本的功能在不同类型农村金融机构上的体现不尽相同, 在不同地区的同类机构上体现也不一样, 因此注册资本额制度的调整应根据不同类型, 因地制宜, 采取不同的注册资本标准。

1.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额制度的重构

村镇银行具有广泛而分散的储户利益需要保护, 且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这都要求高额注册资本。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为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 300万或100万的注册资本对银行机构来说, 完全有能力承受。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 不是因为注册资本高低的问题, 而是对农村金融环境不感兴趣。所以, 在经济落后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额可不调整;而在经济发达地区, 金融环境好, 商贸发达, 资金规模大, 具备银行发挥规模经济的条件, 可提高注册资本要求。就试点情况看, 这也是可行的。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5000万元人民币;山东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1亿元。这些在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都远远高于法定要求。

2.只贷不存的贷款机构注册资本额制度的重构

只贷不存的贷款机构分为由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贷款公司和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人的不同, 对资本的承受力不同, 设立贷款机构的积极性也不同, 注册资本的调整应有所区别。

贷款公司是由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 50万元的注册资本要求对设立人而言并不高。基于与设立村镇银行同样的原因, 目前银行发起设立贷款公司的积极性不高, 降低注册资本意义不大, 因此注册资本可不调整。

由于信贷业的利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 大量非银行资本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意愿, 而它们的资本实力往往低于银行机构, 注册资本的调整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来说, 具有导向作用。不同地区的非银行资本多寡不一, 注册资本额可根据地区差异进行调整。在落后地区应降低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额, 以调动非银行资本积极性, 引导资本进入, 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储户, 可以降低注册资本。虽然降低注册资本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但从农村金融需求出发, 不能片面强度注册资本的规模经济功能。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问题可通过建立融资机制解决。而在发达地区, 为了控制数量, 保持适度竞争, 应提高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额。

3.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额制度的重构

注册资本基本功能在农村资金互助社上表现的不很明显。从规模经济角度来看, 片面强调资本规模不仅会抑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 还会因为规模扩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 走上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的老路。从调控功能来看, 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合作组织, 是弱者的联合, 是弱者互助组织, 政策上应大力倡导这种组织的设立.商业金融机构与农民是两个利益主体, 无法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鼓励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 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有助于建立农民与外部的经济组织分工合作的市场运行机制, 改变农户交易的弱势地位, [16]因此不应在注册资本额上为其设置障碍。从债权人保护功能看, 农村资金互助社没有储户, 注册资本承担的债权人保护功能与一般法人企业没有质的区别。综上所述, 可以参照公司法的规定, 将在行政村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调整为3万元。在乡 (镇) 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也应相应降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能重构】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服务功能重构的实施方法11-28

立法重构04-09

项目重构05-10

主体重构05-17

解读重构05-19

重构设想06-05

重构算法06-25

概念重构06-29

身份重构06-29

精神重构07-12

上一篇:节约型学校下一篇:可采煤层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