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

2024-07-20

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精选九篇)

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 篇1

一、新闻的写作必须要选取具有高价值的事件进行。

为什么新闻必须富有高价值?请大家试想一下:王大妈家的鸡下了一个普通的蛋, 李大婶家儿子今天正常的骑车去上班。这样的是写成新闻, 大家愿意看吗?我相信, 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事件平常, 毫无新闻的价值。

那么, 什么样的事件才具有新闻的高价值呢?

我们首先看看八年级上第一篇课文《新闻两则》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 其目的在于“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对于瓦解敌军斗志, 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想像, 这篇新闻稿的刊发对于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其次看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作为战略要地的南阳, 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而我军解放南阳, 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 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 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主席亲自撰写这则新闻, 由南阳的解放, 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 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 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两篇文章具有怎样的共性?首先是事件的重大;其次是事件具有代表性;其三, 事件都引起大量读者的关注;最后, 新闻的刊发都有其巨大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因此, 新闻如若不具备重大性、象征性、关注度、影响力, 新闻就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使读者受到触动。当然, 新闻也就没有了价值。因此, 新闻的选择从内容上看, 必须具有价值。

二、注重“三要素”的内容安排合理。

上面所说的“三要素”主要是指标题、导语和主题三个部分。

新闻除了自身具有其价值之外, 今天主要想从新闻“三要素”的安排上说说, 各个要素的要求和安排是否合理的重要性。

很多同学写作常常忽略“三要素”的要求, 写作中三者除了字数的多少之外, 内容几乎是相互的重复, 这样的新闻读起来是乏味的。

如果要将新闻写得清晰, 分出主次, 明晰事件的进展, 我们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了。

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标题, 表达主要通过最核心的数量和渡江态势直接感知战役的壮阔, 突出这场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目的是了解事件, 吸引读者。

从导语来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 , 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 (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炼事件, 使读者扼要地掌握新闻的核心内容及其结果。

而本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消息的主干, 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首先介绍中路军突破安庆、芜湖线, 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其次是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渡过三分之二, 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最后是东路军三十五万人已渡过大部, 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抓住了时间推进的要素, 逐一介绍, 讲述了一千余华里的战线激战的细节和战略部署。

由此可见, 标题主要起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可以用略微夸张的手法辅以表达。导语主要是对事件的概括和提炼, 使得读者对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而主体则是对事件按照时间先后发展进行的细微介绍。三个相互联系, 也相互独立。

三、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

新闻讲究真实, 因此必将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然而作为好的新闻而言, 在事实基本准确的情况下, 新闻的写作常常也会表达出作者的鲜明的态度。

比如“横渡长江”中的“横”字就表现千里战线中的而大气磅礴之气。不仅写出了及解放军的英勇, 也写出了国民党的节节败退。

而“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中的“不料”一词则有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 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的意味。

最后介绍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 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 (镇江无锡段) 两个战略要地, 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 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 而且被我军操纵, 正因为如此, 长江才能被“封锁”。这不仅写出了解放军的推进速度, 更表现了新闻中真实的特征。

做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和体会 篇2

一、信息要对称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写新闻首先解决写什么,也就是找新闻写作素材。新闻顾名思义,要新要实,不能过时,不能闭门造车。平时提高抓住新闻敏锐性:一是从文件中找,方针政策、重大决策措施、当前工作重点、具体事情开展多通过文件、通报、简报反映,多读文件能有收获;二是多看报刊,掌握“晴雨表”,了解当前形势和新闻关注重点、要点,更要多看行业内部报刊,结合工作实际找亮点;三是留心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关心关注热点问题;四是在各种形式的会议中找,看领导讲什么、强调什么,领悟当前行业、领导关心什么,哪些是大事情。掌握丰富信息,经过过滤处理,就有了写作的点子和由头。

二、写作有技巧

专业才能专注。新闻写作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在能写的基础上多练习,最终进入会写、擅写的境界,成为专业人才。平时加强新闻写作培训,学习新闻写作、标题艺术等专业知识,增强新闻写作技能。还应该掌握一些诗词、贤文、对联、声律等国学知识。一是标题写作要有意趣。标题好比人的眼睛,要有新意,要鲜活、简洁、吸引人,让人过目不忘。对一些新名词和网络流行语要学会拿来使用,比如“给力、正能量、吐槽、不差钱、气场”等等新名词,往往用在标题上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主体写作变简报为讲故事。切忌语言描述枯燥,按照新媒介技巧,对“五个W”灵活处置,避免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顺序固化,千篇一律,可采取倒叙、顺叙、插叙、引用、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服务于新闻主体,使新闻稿件更灵活、更跳跃、更有悬念、更吸引人。三是学会模仿他人。通过多看其他报刊和向老新闻人学习,结合行业特点,对别人好稿从肩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束语等进行剖析,吸取精华,进行模仿,“依葫芦画瓢”,先学会写小稿件,待“手脚灵活”后再逐步写深度新闻,做到“画虎画皮能画骨”。四是抓住灵感。在各种机会和场合中,听到、看到、想到的新鲜由头,要立即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标题或者一个提示词,便于后续写作。五是形式要多样。根据不同刊物的“胃口”,写作不同特点的稿件,可以通过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随笔评论、诗歌散文等多形式写作和宣传,注重收集新闻报刊的电子邮箱,专发、群发尤为方便,被采用稿件多起来,通过与编辑后删改部份对比,学习领会写作技巧便有立竿见影效果。

三、内容重务实

新闻写作的内容要严格遵照本行业宣传工作要求,贴近工作、贴近群众、贴近事实。一是写会议稿件,切忌就会议而写会议,应该深刻挖掘会议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效应等方面的内容,会场具体的程序、参会规模、议题等,则只是新闻报道的从属部分,避免木本倒置。二是写领导调研的稿件,应该按照省联社转变作风和关于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写领导调研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指示和工作要求以及清新工作作风等重点内容,对领导行程、陪同等从属报道或不报道。三是写研究类稿件,要在深入调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体现研究主题、存在哪些问题矛盾、解决方法建议等内容,要言之有物、语言简洁、符合逻辑、参谋实用。

四、创作有激情

一个新闻写作人员确保新闻写作的激情尤其重要,只有爱好才能激发兴趣和保持常态创作。一是要嘴勤:多问多记,刨根问底,旁敲侧击,意外收获。二是要手勤:勤于写作,大小皆宜,日积月累,自见华章;三是要腿勤:深入调研,多跑现场,多接地气,方有由头;四要脑勤:夜有所思,强化记忆,心动行动,立成所文。

五、机制促长效

一个单位要保持长效的、员工积极写新闻的氛围,需要有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培训跟进、考核到位。省联社绵阳办事处一直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明确了分管领导、科室部分、新闻通讯员,订阅各种报刊,加强与新闻部门的勾通协调,搭建了展示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类平台,出台了信息新闻考核管理办法,对新闻写作有功人员和优秀新闻稿件,按照不同层次奖励,每年至少1-2次新闻写作专业培训。同时,畅通写作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

浅谈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 篇3

目前,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将会使得新闻报道的质量严重降低,影响观众欣赏新闻节目的情绪。这些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新闻报道的稿件中使用的套话过多;第二,夸大事实。有的新闻写作人员会把新闻事件的意义夸大,而这些夸张的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这是写作人员对自身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观众不负责的表现;第三,用枯燥的数据来表述新闻内容。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果数据应用得当,会使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更加准确、更加容易;相反,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只是对枯燥的数据进行罗列,那么新闻报道就变成了数据统计,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也使观众难以接受。

2.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2.1谋篇布局精炼简洁

电视新闻报道不同于报纸书籍,它兼具听和看的特点,在观众观看画面的同时,通过声音的传播来体会新闻报道的核心思想[1]。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写作要为看而写、为听而写。新闻写作所表达的意图必须与新闻画面相结合。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写作人员必须充分考虑观众观看电视新闻的方式和状态,提升写作内容的价值性。

新闻报道的时间比较短暂,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过于追求文字上的精彩和华丽。新闻写作中必须重视报道的主题,写作中直奔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最大的信息量。这就要求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中能够做到准确、生动、有效。谋篇布局精炼简洁是保障电视新闻写作创作成功的前提。而谋篇布局的精炼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必须主题单一,一则新闻只有一个主题。主题越集中,观众越清晰,越能容易地抓住报道的主旨。其次,表述语言简洁明了。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过多的语言描述可能会显得啰嗦,也会阻碍观众观看电视画面。

2.2用事实说话

为保证电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必须在新闻写作中戒除空话、假话、大话。因此,一则假的新闻报道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破坏社会的稳定。假的新闻报道不能宣传正气和社会公德,会使得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进而排斥电视新闻的内容。

为了能够体现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第一,作为一则新闻,必须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基本概况和始末工作等。新闻报道是真人真事,不允许虚假的报道,通过突出新闻写作中的五要素,能够使人体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而对于现场采访性质的新闻报道,应该明确采访人的姓名,身份以及采访的主题等内容。其次,电视新闻写作中对于事件或者事实的描述必须符合事物本来面目,不能肆意夸大,或者隐瞒真相,歪曲事实。事件的描述力求准确和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事实的本质。

2.3新闻写作语言运用恰当

电视新闻报道时间较短,其声音伴随着画面稍纵即逝,它不能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反复地研读。因此,为了保证电视新闻报道传播的有效性,必须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写作语言的选择和运用。电视新闻写作的语言必须做到生活化、通俗化和口语化,便于人民群众理解内容,掌握报道主题。另外,电视新闻的写作语言应该力求朴实自然,追求生活化。这样报道的新闻才能使人民群众听起来更加的顺耳。由于电视新闻报道的特殊性,观众在听的同时还在观看电视画面,这就使得观众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在文字上。如果新闻写作不能生活化,而是使用各种华丽的辞藻,玩弄文字游戏,观众就很难马上理解报道的含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善于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尽量避免书面用语以及长篇大论,尽量使用短句和复合句,同时尽量减少不但、而且、因此、所以等关联词以及修饰词汇的使用,使得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符合人们的视听特点。此外,电视新闻的写作语言还要注意通俗化,使观众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3.总结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闻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具有视听兼备的独特优势,加上现代媒体观念的影响,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欣赏水平也正在提高。这对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新闻写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该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提高业务水平,改进工作中的缺点,提升写作能力,为改善新闻报道的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心情。如果在新闻节目中只是单纯的画面,观众理解起来会非常困难,因此,为了能够让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工作人员必须借助准确的语言来对新闻进行阐述。这时,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重要性就表现出来。本文结合相应的作品及案例指出了目前电视新闻写作中的问题,重点分析了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

浅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篇4

作为书面写作的一种,新闻写作具有和普通写作所具有的共性,即利用书面语言符号向大众传递信息,从事件的整体叙述过程中必须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过程。然而,新闻的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即时性、准确性等特点又使得新闻写作又区别于普通写作。

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来讲,新闻又常常被称为“消息”,可以指近期国内或者国际间所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事件,也可以指企业或者某一团体内部在近期所发生的一些新鲜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报道。从广义上来讲,新闻报道所指代的范圍较广,既包括了新闻媒体对近期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又包括了新近报道的现实生活中暗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这些从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新闻。按照新闻写作表达方法的不同,新闻又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具体划分为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字、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新闻文体。其中,在这些新闻文体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是动态新闻。

2.新闻的特点

按照新闻内容文字表达方式的不同,将新闻划分成了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新闻题材,归根结底都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新闻的真实性、即时性以及准确性。

新闻一词早在我国古代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那个时候新闻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大事的代名词。凡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如外交、政治、经济等出现了一些变动,都可以称为是新闻。到了清代,由著名的小说家曹雪芹所著书籍《红楼梦》中首次提出“新闻”一词,打破了原有人们对新闻的传统观念,给新闻重新定义为生活中所发生的有趣、新鲜、有影响的事件。

新闻的书写格式与普通的写作相比,较为严谨。一般的新闻写作在结构上都要求标题、导语、主语、结束语以及背景等五大部分的完整性。而新闻的标题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划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三种。导语是一篇文章开篇的第一句或者第一段话,起到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引导读者继续阅读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要简明扼要,且一目了然。主语紧随导语其后,是整篇新闻的主干部分,也是新闻最关键的部分。在主语部分不仅要求明确的写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还要遵循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特点,对新闻事件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结束语也就是新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新闻写作对结束语部分的要求并不严格,结束语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即新闻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等环境,起到对新闻报道做条件补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主要被插入到新闻写作的主题部分,也有的时候会被插在导语与结束语之间。

随着我国新闻行业的逐渐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也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如何让自己栏目的新闻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眼球,是每一个新闻媒体所关心的问题。标题作为新闻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结晶,透过新闻标题就可以大致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新闻标题对新闻写作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近几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将目光锁定在新闻标题的设计上。新闻标题的设计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文章主题的主旨,且标题的长度不宜过长,同时文章标题还应该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能够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新闻。

注意新角度的选择

在新闻写作中,新闻角度的选取极其重要,它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件,就会得出不同的新闻结论,而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点评则直接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闻报道角度不仅能够更有利地剖析新闻事件背后存在的社会想象,反应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而且也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感染人和教育人,更有利于新闻价值的挖掘和表达。从新闻写作的实践来看,新闻角度又可以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两种。挖掘角度的主要对象是采访,而表现角度则以写作采集为主。尽管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却互相关联,互相补充。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将新闻角度更加独特和鲜活的特点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新闻角度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而且还必须掌握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在新闻事件报道或点评时能够准确的把握好新闻方向。那么该如何把握新闻的方向,做好正确的舆论向导呢?笔者认为,首先就应该找好新闻的的由头,所谓新闻的由头,通俗的讲就是指新闻报道的来由,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众多的新闻素材中,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否值得写等等。

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和最新鲜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新闻的基本因素,而且它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新闻由头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引导性。时效性使新闻报道能够将近期发生的新闻故事在极短暂的时间内传播给受众,因而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而较强的引导性则可以使新闻由头能够更好的引出新闻主题。

2011年6月,在网上掀起一股浪潮的郭美美事件,在短短的几周之内,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都纷纷针对郭美美事件展开了议论和批评。同时也开始对红十字会产生了怀疑。一时之间,郭美美成为了炫富、拜金的代言词,红十字会也在该事件中大受牵连,导致在全国的捐款严重跌落。然而,对于此类报道,观众也就只知道郭美美拜金、郭美美炫富,却不清楚这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事件是怎么发生的、郭美美的炫富为什么又和红十字会有所牵连等等很多人都不得而知。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由头强调所写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即告诉读者和听众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为什么现在成了新闻以及报道这个新闻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这样读者在读新闻报道时不至于一头雾水。总之,新闻由头在新闻写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

新闻的产生与事物的变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素材采集时就应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以及对新闻价值的捕捉能力。新闻事件一经发生,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及时的抓住它,利用自身较强的新闻撰稿能力,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广大受众。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不仅要求事件内容的真实可靠,还要求新闻内容独特,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等。

新闻报道的新颖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求新闻事件是近期发生的,在时间上要做到“新”,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以前发生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么新闻也最多称为“旧闻”,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其次,新闻报道的新颖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指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内容的新颖。随着当今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数目和栏目也都在不断的扩增壮大,然而在强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下,媒体行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即新闻栏目多,但所报道的新闻在内容上却千篇一律,出现雷同,甚至有的新闻被多家报刊、杂志等媒体刊登。新闻内容缺乏亮点,因此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而千篇一律、重复的新闻报道甚至会让受众产生反感。

一篇真实且具有创意的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已知事实的变动,善于从不同角度剖析新闻事件,挖掘其存在的不同新闻价值,从而增强新闻报道自身的亮点。

|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编校:武 琼

统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篇5

实践表明, 没有枯燥的新闻, 只有枯燥的表述。要让枯燥的数字变得不令人生厌, 记者必须把握统计新闻写作的内在规律, 也就是了解选择什么、写作什么、比较什么、避免什么等基本知识, 方能写好统计新闻报道。

笔者从事统计新闻报道已有7年, 写作的统计新闻高达数百篇, 从中总结了统计新闻写作的五大技巧, 希望对刚接触统计新闻写作的新人有所借鉴。

一、练就“慧眼”, 找准新闻点

统计部门向记者提供的统计分析文章, 通常是一篇“大而全”的报道, 包括调查背景、出现特点、主要原因分析以及问题对策等内容。记者所要做的, 是把“大而全”的分析浓缩成“小而精”的报道。练就“慧眼”, 从海量的数据中准确找出新闻点至关重要。

如何找出新闻点?通常情况下, 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数据有数十个, 如果全部罗列出来, 会让读者头皮发麻。鉴于目前统计新闻的写作多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 也就是“数据+分析+预测”的模式, 选取其中2~3个关键数据或者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析, 是统计新闻报道的基本功。

2011年, 市统计局发布了《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终期监测报告, 对全市妇女、儿童近十年的发展作了全面展示, 其中涉及的数据超过百个。《重庆日报》记者在报道时, 仅选择了男女性别比、女性厅级干部数量、高等教育以及艾滋病感染数量进行报道。编辑编发稿件时, 觉得文中数据太多, 删掉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内容, 只留下男女性别比、女性厅级干部数量等关键数据。事实上, 第二天各都市媒体发布这个消息时, 均采用了“我市有281位女厅官”等类似标题。这说明, 各媒体对统计公报新闻点的认可是高度一致的。

二、图文并茂, 让图表说话

为防止读者“审美疲劳”, 统计新闻写作中引用数据最好不超过10个。但是, 在年度、半年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中, 只用两三个关键词和十来个数据说明不了情况;又或者在某个统计分析报道中, 某些方面比较有特色, 值得读者关注;将相关数据绘制成图表, 让图表“说话”非常有必要。

《重庆日报》曾在全市半年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中, 采取了“多点开花”的报道方式, 也就是以“主稿+五大功能区域报道+X”的方式, 报道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这种“一把抓”的做法虽然全面、客观, 却因为引用数据太多, 显得零碎, 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015年重庆市半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报道中, 《重庆日报》进行了改革, 主稿只写了一条600字左右的消息, 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速等几个数据, 简明扼要地介绍了2015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其他相关数据则全部做成了图表, 用一个整版的体量做了“一图读懂我市经济数据”的解读, 以往单独成篇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情况也放入这个图表版中。每个图表除了关键词、数据外, 还配了一二十字的解读, 读起来一目了然。

近年来, 《重庆日报》编辑非常重视图表运用, 有时记者采写的统计报道会被制作成图表, 这些积极尝试得到了读者认可。因为图表报道除了帮助读者理解统计数据外, 还起到了美化版面的效果, 不失为一种全符号传播的有效手段。

三、学会比较, 看懂图表、看懂数字

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 不一定都是文字分析。比如在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涨幅较大的一些年份, 重庆市统计部门每月公布的仅是CPI变化图表。这就需要记者学会做加减法, 分析数字后面的变化。

在CPI报道中, 分析同比和环比数字变化非常重要。

例如, 某年8月CPI为103, 上年8月的CPI数值为101, 该月CPI变化的同比, 是某年8月的CPI数值103与上年8月CPI数值101之间的差距, 103-101=2, 意味着CPI同比上涨了2%。

环比, 则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 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环比分为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和年环比。例如, 月环比是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的对比, 即2月比1月, 3月比2月, 4月比3月……分析某个特殊事件期间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 环比比同比更能说明问题。

记者仅用加减法分析出环比、同比变化远远不够, 还需要查看历史数据, 看看数据变化背后传递的信息。例如, 记者计算出某月CPI环比, 可以查看近一年来CPI环比变化情况, 记者报道的某月CPI环比是否为一年来CPI变化最高值或最低值, 更能反映CPI变化的程度。

记者看得懂数字、图表背后的变化, 分析报道的角度、见解自然比其他人更深刻。如果记者觉得自己的分析分量不够, 可以采访相关行业的专家, 请高校教授或市社科院研究员等专业人士阐述数据变化的趋势, 有利于增加统计报道的权威性。

四、选取合适的形式和语言, 让统计报道变活

统计新闻由权威部门公布, 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的报道必须“高大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设法放大统计数据中的民生味道, 让统计新闻更接地气, 有利于增强报道的传播效果。

俗话说:“鲜花还得绿叶衬。”枯燥冗长的数字只要稍加润饰, 便可以亲切生动。因此, 记者对数字的处理要灵活多变, 既可以加入一些市场调查情况, 也可以把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放到统计新闻写作中来, 增加统计新闻的可读性。

2016年3月以来, 大蒜价格上涨, 长春市某报记者在写农产品价格变化时, 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 写出了《一斤大蒜钱能买二斤鸡蛋“蒜你狠”怎么又来了?》, 从某个市民购买大蒜的角度切入, 既罗列出了价格变化, 又贴近市民生活, 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再比如, 《重庆日报》2014年以《从家庭小账本看生活大变化》报道了涪陵区义和镇鸭子村村民袁永宝38年来坚持记账的事情, 就是通过一个村民的故事, 以小见大, 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变化以及城乡收支变化的接地气的报道。

不仅如此, 要写好统计新闻报道, 制作一个抢眼的标题非常必要。例如, 2016年4月蔬菜价格上涨, 全国菜价组团上演“窜天猴”:“姜你军”“蒜你狠”“向前葱”……不少报纸以此作出了《疯狂的蔬菜:从“论斤称”到“按个买”》, 单看标题, 就非常吸引人眼球。

五、学会“挤水分”, 揪出统计数字中的“地雷”

虽然统计部门是权威部门, 但因为数字录入等原因, 并不能保证每个数据准确无误。记者揪出统计公报中可能有问题的数据, 更能保证自己报道的真实性。

如何防差错、“挤水分”?一是注意年份、计量单位等明显差错。二是注意数据同比环比幅度有无差错, 分项数据相加与总数据有无出入。三是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与市民感受有无大的出入。如果存在差距, 需要解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 有时因为统计口径的原因, 两个部门同一天或同一周发布的数据会“打架”, 也就是数据不一致。这就需要记者与相关部门沟通, 从中获得权威数据。

笔者曾亲历了一件事情, 有一年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同时发布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但在表述过程中, 两个部门某些指标有细微差别, 最终还是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因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更具权威性。

浅谈边防部队新闻写作的技巧 篇6

一、新闻写作, 要以勤为巧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新闻写作, 理固亦然。我个人认为, 勤奋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技巧。以勤为巧, 归纳起来就是要勤观察策划、勤动笔写稿、勤学习总结。

所谓勤观察策划, 是说要经常观察身边带有新闻价值的人与事, 捕捉闪光点, 寻找新闻点。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 所见所闻所感, 通常被当作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基本途径。有人说写新闻要有一双鹰的眼睛, 善于捕捉和发现;要有一对兔子的耳朵, 可以听闻风吹草动的细微之声;要有一只猎犬的鼻子, 具备超灵敏的嗅觉, 可以嗅到异样之味。要注意留心身边人、身边事, 善于透过普通人物的行为、普通事件的表象, 发现和鉴别新闻价值, 这是写新闻要培养和锻炼的基本素质。2010年5月, 我到福兴边防派出所锻炼, 在和所内官兵座谈的过程中, 了解到该所发案率和罚款数逐年下降。我感觉这是一个新闻点, 于是深入挖掘原因, 得知该所近年来转变执法理念, 变打击为预防, 变处罚为调解, 从人性化执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调整执法方法, 最终创造出了执法工作上的喜人局面。了解这些情况后, 我立即架起笔记本电脑, 击出了《从发案必破到减少发案———福兴边防派出所执法新变化透析》一稿, 该稿在《边防警察报》头版头条刊发, 编辑还为该稿加了编后, 并被评为优质稿件一等奖。此后, 该稿又引起了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 多次在各媒体刊发, 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可见, 新闻就在身边, 只要我们多观察策划, 就能挖出好线索, 写出好稿子。

所谓勤动笔写稿, 见字知意, 就是要常写。我觉得常写稿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因为熟能生巧;一个是可以提高见报率, 稿件多好稿件自然就多, 而且天道酬勤, 努力必有收获。其实, 要做到常写稿也是对毅力和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 在屡次投稿而不中的情况下, 大多数人都会丧失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念, 摆正心态。我觉得“但尽人事, 各安天命”, 无论结果怎样, 只要自己努力到了就不会遗憾。也许这种想法有些消极, 但不失为一种调整心态的方法。要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水平, 必须日积月累地练习, 从身边小事写起, 积累各种素材、资料, 练习写作各种文体等。写得越多, 对新闻素材的把握、新闻元素的运用就越娴熟, 经验就越丰富, 写的过程也是对素材积累、借鉴、取舍的过程。

所谓勤学习总结, 就是要勤看新闻, 学人之长, 经过总结后为己所用。要多读书看报, 看看别人怎么写, 看看同一件新闻事实, 别人运用了哪些素材来烘托主题, 如何对素材进行取舍。他人的新闻里不仅有好的写作思路、好的语言文字, 也有好的工作经验。很多人都说新闻来源于工作, 也可以指导工作。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句可以产生新的新闻。比如说解放军某单位探索出先进的训练方法, 在《解放军报》上报道, 我们就可以结合公安边防部队实际学习和改革他们的训练方法, 然后再将我们的方法归纳总结, 形成新闻稿件向媒体投送。当然, 《解放军报》也许不能采用反映同类做法的稿件。但是, 对于其他媒体, 这样的稿件完全能够符合时间新、内容新的要求, 被采用的可能性很大。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做法有抄袭之嫌。实则不然, 这是学习, 绝非抄袭, 我们学的是他的工作经验, 我们写的是自己的人、自己的事, 用的是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语言。

二、新闻写作, 要意在笔先

所谓意在笔先, 就是说在写新闻稿件之前要先思考, 想好怎么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想好思路, 写好开头, 再写下去便会思路泉涌, 而且稿件段落、层次会很清晰。

我在刚刚接触新闻宣传工作时, 往往是有了任务, 动笔就写, 结果写到一半思路阻塞, 几次推倒重来。经过学习和思考, 我觉得写新闻稿件之前必须先思考, 尤其是在写大稿子之前更应如此。写大稿子时可以用提纲法, 先把题目写好, 再把小标题或是一段的中心句写好, 然后再补充内容。标题和中心句可以反映出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标题起好了, 内部该写什么、写多少字就比较清楚了。比如说我们要写一篇人物通讯, 通过采访或是日常了解, 我们知道了他很多感人的事迹。我们动笔以前, 就可以把这些事迹进行总结、提炼、分类, 在头脑中形成这个人物的立体形象, 根据这个形象起一个合适的文章标题, 然后再将要写的每件事分类后提炼出合适的小标题或中心句, 这样一篇文章的框架就出来了, 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说到意在笔先, 我还要提一下我们的图片新闻或是配文图片。平时在浏览我们网页信息时, 经常会看到一些图片反映不出主题。比如说救助车祸受伤群众的信息, 很多基层单位就单单拍一个受伤的人躺在地上。仔细推敲, 这能反映出什么呢?只能反映出一个带着照相机的人看到了一个受伤的人, 然后拍了下来。我们的官兵去救人, 官兵和被救的人都是事件的主体, 我们要把我们官兵救人的过程拍下来, 这也是我们拍照片的目的所在。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经验不足, 再就是拍照片以前缺乏思考。我们从接警到到达事故现场需要一段时间, 我们负责照相的同志正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思考照片该怎么拍才能最大程度反映事实, 要抢哪些镜头。

三、新闻写作, 要讲究精准

所谓讲究精准, 就是我们写新闻稿件时遣词造句要精巧、准确。

为了提高稿件质量, 吸引读者眼球, 我们用词要精巧。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 一定要字斟句酌。要利用你现有的词汇量, 把你稿子中的词汇、短句设计得精致一些, 巧妙一些, 尤其是对于标题和导语来说。这样会引起编辑和读者的兴趣。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是很重要的, 不妨玩一些文字游戏, 搞得华丽一点, 一下子把人的眼球抓住。有一点还要注意, 华丽的同时, 要不失实用, 我经常在网上看信息, 现在有一些信息标题写得很有文采、也很大气, 但其中有些标题让人看了以后不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我觉得这种大而空、只讲华丽而不讲实用的标题是不可取的。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我们遣词造句要准确。新闻稿件是用来报道事实的文字, 无论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作者的叙述把事实展现给读者。如果遣词造句不准确, 那么就达不到这一效果了。这里举一个例子, 一个人在上班途中目睹一栋大楼着火, 他到单位后向同事们叙述:“今天大楼的火着得太大了, 是叹为观止啊。”引起同事们哈哈大笑。大家都知道, “叹为观止”这个词是说赞叹看到了美妙的东西, 人家大楼都着火了, 这位老兄还在那里叹为观止, 用词不当, 确实可笑。想一想, 如果他是一名记者, 在报道大楼着火时如此用词, 会是什么结果?要做到用词准确, 一是要多掌握词汇, 再者就是要经常在稿件中运用常用词语。这一方法既能避免出错误, 又能使读者受益。因为我们的新闻稿件的读者是大众群体, 他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我们满篇的成语和生僻词, 就不方便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阅读, 我想没人愿意一边看报纸一边查成语词典。但是, 用经常用到的词汇也要把握好度, 常用词汇不等于大白话也不等于方言, 如果满篇的白话和方言, 会使稿件质量大打折扣。

还有一些作者, 为了增加新闻的分量而夸大其词, 致使新闻失实, 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的。比如说某派出所为15名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3000元, 写稿子的人认为这个数字太小, 不足以引起轰动, 大笔一挥写成为150人送去慰问金30000元。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稿子可能会被媒体采用, 群众看到这些稿子后会非常反感, 再继续下去, 就是导致警民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然, 作者本人也会为此付出较重的代价。所以, 写新闻稿件坚决要有一说一, 可以运用新颖的标题、具有吸引力的导语等办法来抓住编辑和读者, 切不可夸大其词。

准确还有一层含义, 就是错字别字坚决不能有。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假如我作为一个编辑, 我收到一篇稿子后, 如果发现其中有很多错字, 我多半不会用这篇稿子。当然, 如果这篇稿子是重量级的稿子, 我会用, 但我会对这个稿子的作者产生很坏的印象。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篇7

新闻敏感就是对新闻的认知和鉴别能力。一件看似并不起眼的事情, 别人看到或听到只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你知道它是具有新闻价值的, 这需要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人才能做到。当然, 这是需要在长期的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和磨练的。当你以敏锐的触角发现一条新闻线索, 并准备对其进行采访报道之前, 应提前想好这条新闻该从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需要搜集哪些信息, 酝酿好需要了解的问题, 并在采访过程中把它记录下来, 对后期稿件的撰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到新闻线索, 有一点就不得不提, 任何新闻报道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坚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特点。真实性也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 是新闻事业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记者不能因为一条罕见的新闻线索就不考虑它的真实性并对其进行报道。

2 积累新闻素材, 选好新闻题材, 找准新闻角度

作为一名记者, 应该重视新闻素材的积累。新闻素材就是从被采访对象身上或被采访事件中搜集而来, 没有经过记者归纳总结的原始信息。没有新闻素材的积累, 就没有新闻写作的开始。

新闻报道的切入点, 就是记者从哪一个侧面来展示被采访对象或被采访事件。记者从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大量信息中找到切入新闻事件的一个点, 把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同时, 找到受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梳理和归纳好碎片化的信息, 就对受众认识并接受新闻事件起到了引导作用。

电视新闻切入点的选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特色亮点切入, 逢年过节的庆祝活动每一年都不会有很大差别, 但是我们可以寻找不同的角度, 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节庆活动与以往的不同, 突出当年的特色和亮点来进行报道, 就能让新闻更加鲜活。

2) 从大众观点切入, 要时常关注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 贴近群众生活, 以点带面, 从小事入手, 才能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作为一线记者, 应当往基层走, 多接地气, 留心观察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了解他们的意愿, 反映他们的诉求, 从他们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才能做出受大家关注、让大家热议的新闻。

3) 从时间性或空间性切入, 一些新闻事件,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 新闻性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发生变化。例如:常年干旱雨水不足的地方, 今年雨水偏多发生泥石流灾害了;在深山老林无意中发现了珍稀物种;常年值得信赖的名牌奶粉出现质量问题了等等。

3 掌握写作技巧, 文章通俗易懂, 逻辑结构清晰

要写好一篇电视新闻稿件, 应该做到简洁明了, 逻辑清晰。虽然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与文字类新闻一样, 但是电视的最终产品是画面、声音和字幕, 是以新闻事件现场摄录的活动画面为主, 以解说为辅的直观化传播形式, 文稿的写作规律就有所不同。

写好一篇电视新闻稿, 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文稿的写作必须通俗易懂, 要尽量做到口语化。电视新闻最终呈现出来之后, 文稿以解说的形式出现, 并没有字幕显示, 文稿不口语化就会让受众难以理解, 同时破坏一条电视新闻的完美。

2) 声音和画面的必须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电视新闻中, 声音分为解说和同期声, 它们作为对电视画面的补充, 穿插着整条新闻过程中, 对新闻事件进行说明和解析。解说必须和画面搭配, 同期声的灵活运用, 能让新闻更加鲜活。

3) 篇幅短小, 行文顺畅。电视新闻要做到短小精悍, 在琐碎的新闻信息中抓住重点, 在繁杂的新闻事件中把握主题。简洁顺畅才能让观众看得舒服, 听得明白。

4 善于谋篇布局, 突出新闻主题, 准确表达意境

1) 巧妙的创作标题。新闻标题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条电视新闻报道若能巧妙地创作出一条言简意骇的标题, 就能在一瞬间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新闻中来。当然, 标题必须紧扣主题, 突出主题。

2) 写好能够支撑整条新闻的导语。导语是对新闻的导读, 是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要用最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新闻中最核心的内容, 或单刀直入, 或制造悬念, 或引人深思, 这样才能唤起受众强烈的观看欲望。没有好的导语, 做到上下呼应, 就不能突出主题, 并且支撑整条新闻, 让受众看不明白。

3) 布局合理, 逻辑清晰。有了好的标题和导语之后, 正文该从哪个切入点入手, 同期声该在什么时候出现, 结尾该如何画龙点睛、突出主题都至关重要, 整篇新闻稿件的结构必须具有逻辑性, 是开门见山、由浅入深, 还是制造悬念、揭晓谜底, 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稿件在受众眼中的价值。

5 结束语

对于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新闻事件, 只有勤于学习, 深入采访, 积累经验, 善于总结,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才能把最真实、最具时效、最有价值的电视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玉国.新编新闻写作技巧与范例[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6.

浅析新闻写作中的中文技巧应用 篇8

一、文学气质让新闻写作更生动

我国普遍采用的对新闻概念的界定是陆定一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根本要求, 但是, 报道事实与文气昂扬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简单说, 写出新闻的文气, 只不过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而已。新闻特别强调形象化, 而要达到表现的形象化, 在文字的组织方面就离不开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此外, “一切文章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精神劳动的产物。”记者报道任何事物, 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憎。写某一方面而不写另一方面, 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这除了遵循新闻规律之外, 实际上就有个人的主观认识和感情在里面。

什么是文气?文气, 就是文章的气势。它不是风格, 也不是文风, 而是“作者情感、气质通过语言手段反映出来的气势。”大凡优秀之作, 都讲究文气。文气对于文章, 如同贾宝玉那块通灵宝玉之灵气, 通灵则为宝玉, 不灵则依然是块石头。文学作品如此, 新闻写作也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 新闻的文气昂扬, 并不是说可以任意夸张、文过饰非, 动不动就“隆重”、“激动人心”, 而是用准确、优美的文字和事实本身的音响素材烘托、表现新闻事实, 使新闻事实活灵活现, 增强消息的可听性、可读性和可看性, 将听众、读者和观众带入新闻事件中。

就拿新闻要求简练来说, 跟要求有文气也不矛盾。简练不等于单调。即使是短短几言, 如果记者善于运用表现手法, 同样可以使一条短的新闻文气斐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当晚中国网在报道时就运用了众多华美的词句, 但它本身反映的正是世博会开幕的新闻事件:“喷泉奔涌, 激光四射, 彩灯闪耀, 不夜城的美景, 正立体呈现。江上破浪的航船, 升腾艳丽的礼花, 传递盛会的喜悦。天上缤纷的焰火, 跳跃蓬勃的活力, 诉说世博的祝福。激光灯放射着斑斓的线条, 这是世博会的华彩。探照灯交织成变幻的图案, 这是上海城的华光。多彩的焰火、绚烂的灯光, 一起在舞蹈、在闪烁。耀眼的激光、飞泻的喷泉, 一起在迸发、在流动。世界同欢庆, 我们携起友爱的双手。环球共此时, 我们同享热烈的狂欢。”记者通过简洁而富有文采的细描,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景。其实这一段也很好地说明了中文功底和新闻写作是有必要融合的, 只要融合到位效果就能显现。

二、新闻写作如何添文气

如何通过增添文气使新闻能把受众的听觉调动起来?分析一些获奖的新闻, 可以感受到它的文气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新颖的表现手法;二是采访对象的典型报道;三是具有最能充分烘托气氛和深化主题的现场音响、图像、图片;四是精彩的语言表述。

新闻被认为是“易碎品”。但是, 有独特文气的新闻却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比如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等报道, 作者笔力遒劲, 豪气凌云, 情如江河直下, 成为新闻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写的是电讯, 但他的构思技巧和写作手法对我们写好新闻同样是有启迪的。记者要写出有文气的新闻, 要努力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 别出心裁的构思。

构思, 就是谋篇布局, 包括导语的提炼、整篇报道的层次推进、信息外延的扩张等等。一篇报道形神兼备, 环环相扣, 有变有奇, 有理有情, 就能引人入胜。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因情立体, 即体成势”。文章的“体”最先是靠构思“构筑”起框架, 再有成篇。记者在写文章时, 应该习惯于先搭起几种架框, 再选择角度最好、布局最奇的一种。

2. 娴熟的调词遣句能力。

文章就是把文字组织成篇章。调词遣句的能力反映出记者本身内在文字功力的强弱。而这种“功力”的强弱, 又最终决定文章文气的强弱。一篇语言枯燥的报道, 给人的感受就像是“白水泡饭”、“清汤捞面”, 绝对是无味而且“短命”的。一般来说, 记者的文字表达能力, 就是要能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的描述, 将记者的观点、事件的意义和人间的情理等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 并通过精彩的语言组织将消息的文气凸现出来。

3. 勤于笔耕

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必须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方面, 一些著名文学家刻苦练笔、勤奋创作的精神, 很值得我们学习。鲁迅投身文学事业30年, 坚持天天记日记, 直至逝世前十几个钟头, 从未间断;老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天天练笔, 或是人物素描, 或是见闻录, 或是杂感, 形式不拘, 每天总写几百字;诗人陆游“日课一诗”, 据后人统计, “六十年间万首诗”, 被传为文坛佳话。由此不难发现, 新闻写作同其他文学艺术创作一样, 其技法训练是一项基本功。

三、结语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意思是如果朴实多于文采, 就不免粗俗, 文采多于朴实, 又难免虚浮, 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 才算是登堂入室。写新闻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文质彬彬, 才称得上是好的新闻语言。一篇文章的立意有高下之分, 语言有文野之别。新闻的体裁多种多样, 新闻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 但是所有这些都缘于中文功底在新闻中发挥的效力。中文理论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

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篇9

一、写作技巧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电视的传播方式具有声画并举、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等特点, 并且其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翔实的各类资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闻节目, 因其客观公正、迅速简要地向大众报道新闻事实, 所以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别的传播媒体不同, 电视新闻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可想而知, 一条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解说, 是很难被大众理解的。由此可见, 文字解说是对画面的有力补充, 不仅能深度挖掘画面内涵, 而且还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另外, 精彩的文字解说还能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 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所以, 合理运用写作技巧会给画面的文字解说增色不少, 更能突出新闻的传播效果, 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一) 新闻内容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 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 不能弄虚作假, 更不能误导大众。人们都说新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实, 因此新闻写作也应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事实说话, 既是报道的基本原则, 也是实践方法, 同时更是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客观、公正。所以在现代电视新闻写作中, 切忌说大话、讲空话和假话, 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 不仅会使电视栏目失去民众的信任, 更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实事求是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在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 不能夸大、缩小, 更不能虚构, 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 既不能含糊其辞, 也不能有任何违背客观事物本质的歪曲或掩盖现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入人心, 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所以成了被大众熟悉、青睐的电视栏目。

(二) 写作主题力求精练

电视新闻报道受到时间的限制, 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长篇大论、语言华丽。现代电视新闻写作要突出“短小、凝练”的特点, 在最短的播报时间里, 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 向观众传达大量有效的信息, 并使文字语言和电视画面相结合, 做到文字与画面互为补充, 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新闻写作要考虑观众的需求, 必须集中表现主题, 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清晰, 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就抓住新闻的要领, 否则就会给观众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 进行电视新闻写作时, 文字语言要尽量精炼, 不要繁冗啰嗦, 不然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所以, 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要精心提炼客观内容以揭示主题, 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这方面, 台湾电视新闻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大部分的台湾媒体要求其短新闻内容在一分半之内, 并且在一分半的新闻内, 要加入大量的同期声以及足够的信息, 这就让台湾的短新闻非常紧凑, 给电视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三) 语言重视口语化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 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 获得广泛受众群体的认可。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 仍然要讲究技巧,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播报。首先, 新闻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书面语、文言文, 要把其转化为口语。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才能使观众不会产生难以理解的感受, 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 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实话实说, 向老百姓讲述新闻事实, 应避免使用让人觉得深奥难懂的词汇, 特别是一些生造词汇。另外, 在现代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朴实自然, 如果一味地拐弯抹角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 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听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所以, 在写作时要注意文字的音韵效果, 少用一些形容词、虚词, 多用一些动词、实词, 多使用双音节词, 使表达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 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通常人们更容易接受节奏感强的语句, 其有加深记忆、引起共鸣的作用。

(四) 写作内容新鲜准确

新闻要达到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 新闻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了解社会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 在科技如此发达、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得惊人。这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发现新闻, 并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 把新闻报道写得又快、又好, 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 吸引观众的目光, 让观众把目光锁定在新闻报道中。同时, 新闻写作不能啰嗦冗长, 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 要有所侧重, 使观众明白新闻报道丰富的思想内涵, 既耐人寻味, 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 写作时要多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现在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 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还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新闻采写人员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突出新闻的深度, 这一点毋庸置疑。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 这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文字写作水平, 不断创新与突破, 力争新闻报道更富特色和魅力, 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带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 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综合传播效应,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守祥.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 2010 (06) :22.

[2]曾传东, 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初探[J].青年文学家, 2013 (33) :101.

上一篇:改错能力下一篇:脑钠肽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