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标准

2024-07-26

海洋标准(精选九篇)

海洋标准 篇1

●获奖等级: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李家彪李培英陈尚张义钧于晓果暨卫东张玉生姚勇王炜阳吴自银

《海洋调查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 12763-2007)由总则、海洋水文观测、海洋气象观测、海水化学要素调查、海洋声光要素调查、海洋生物调查、海洋调查资料交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和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共11个部分组成。本标准受科技部“海洋调查规范修订”(2001DEA20025)和“海洋调查新标准制定”(2002DEB20068)两个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海洋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20020289-T-418和20030326/0327-T-418)。本标准经过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农业部和教育部等18个单位,113位各专业海洋学科高级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完成,是海洋调查领域中最基础、最系统的国家标准。自2008年2月该系列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共培训海洋行业、全国11个沿海省市和各涉海部门科技人员累计1,000余人,提高了我国海洋调查工作技术水平,在规范调查活动过程和保证调查数据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立项背景

原《海洋调查规范》8个标准自1991~1992年颁布以来,为保证全国海洋调查的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20年来海洋调查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迅猛发展、海洋调查基础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国民经济建设对海洋基础环境数据资料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制定原系列国家标准的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新技术规范和换代性更新,并对重要的新兴基础学科制定新的国家标准,以使《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体系更为完整,反映当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步入高速成长期,海洋开发投入和调查研究项目不断增加,国家海洋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国防军事等多方面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统一的反映新需求的海洋调查规范。(2)大量海洋调查新技术不断涌现,传统海洋调查设备的准确度也在不断提高。全球定位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海底探测系统、新型水文气象观测采集系统、高精度自动化生化分析系统等均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并被广泛应用的现代调查观测技术。这些新型海洋调查仪器多采用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使调查的准确度提高了,时空覆盖面扩大了,系统集成度加强了,并使海洋调查产品趋向多元化、综合化和专业化,同时还改变了传统的调查方式、调查精度和数据处理方法,从而造成对原标准的强烈冲击。(3)随着海洋调查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海洋调查基础学科趋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引入和学科的分化,涌现出一些新的专业海洋调查,如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另一方面,由于调查对象的综合性导致新的交叉学科的诞生,如海洋生态调查等。这些都对海洋调查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4)由于新的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0)的颁布和我国技术产品面临强劲国际化的趋势,原标准的系统结构已不符合国家新的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并急需与当代国际标准接轨。

2主要内容

《海洋调查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制修订的主要任务是,对1991~1992年发布的原8个标准(对应新版标准前8个部分)进行大量新技术规范、国际标准引入、换代性全面更新和全面的结构体系调整,又根据海洋调查的新发展和标准体系的完整性要求,补充制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和海洋生态调查指南3个急需的新的海洋调查基础国家标准,形成由11个部分组成的新版《海洋调查规范》,建立了反映当代海洋科技发展的系统、完善的海洋基础调查标准体系。

3创新点

新版《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在国内具有首创性,国外尚无同类对应标准。本标准广泛引用UNESCO、ISO、WMO、IOC等国际标准,以及国际专业标准和国外标准,如:国际海道组织编写的《国际海道测量标准》、美国ASTM国际标准组织编写的《岩土工程试验标准》和美国NASA编写的《海洋光学规范-用于卫星水色传感器检验》等标准,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国外专业标准及国内标准相衔接的原则,重点反映了导航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使海洋调查整体准确度大幅提高;强调模拟方法向数字技术的转化,信息格式以元数据为基础,对由此带来的数据形式、处理方法和成果表达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引入了大量如自动剖面浮标、气象雷达、高空大气、卫星遥感、多波束测深、原位探测和现代测试技术等新的调查技术;调查方法从测线格网调查向全覆盖调查拓展,充分反映了海洋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为适应海洋调查在国家海洋管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军事活动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新版《海洋调查规范》还增加了新的调查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和扩大海洋调查数据的规范性、公正效能和应用面。

4应用前景

GB/T 12 763-2007《海洋调查规范》作为海洋调查、观测和监测标准体系中最基础的技术标准,覆盖了几乎所有海洋基础学科,规范了这些基础学科从调查观测到分析处理的全部过程和产品质量,是制定其他海洋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基础,必将为保证全国海洋调查的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规范调查活动过程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为提高我国海洋调查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海洋事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本标准已在制定我国重大国家海洋专项调查技术规程中广泛应用。这些专项涉及经费数亿元至数十亿元人民币,汇集了全国的海洋调查研究力量,调查范围大、调查时间长、调查设备广、调查部门多,调查标准是保证专项成果质量的重要技术指南和法律文件。同时本标准也成为制修订我国海洋监测规范、大洋资源环境调查规范等重大海洋规范性技术文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不仅在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与矿区圈定、国家海洋安全保障和海洋防震减灾等影响我国重大海洋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重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综合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社会经济活动中应遵循的主要技术依据。本标准自2008年2月实施以来已在海洋全行业、全国11个沿海省市和各涉海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

海洋标准化管理规定 篇2

第一条 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技术进步, 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公益服务水平和海洋仪器产品质量,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海洋标准化是指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协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公益服务事业以及开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等海洋工作中,制定所需的技术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第三条 海洋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海洋工作中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海洋标准化计划应纳入海洋事业和海洋科技发展计划。

第四条 凡在中国管辖海域从事海洋(包括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综合管理、海洋监察执法、海洋科学调查、海洋地质地理、资源、能源、环境以及海洋经济等信息的采集处理、专顶海洋工程勘查设计、海洋灾害预报警报、海洋仪器和海水淡化处理设备研制生产等技术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标准化工作。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以下简称“区管部门”)分别管理北海、东海和南海区域海洋标准化工作。

第六条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负责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归口,青岛、上海、广州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分别负责北海、东海、南海区域的海洋标准化技术归口( 以下简称“技术归口单位”)。

技术归口单位主要任务是:

(一)开展海洋标准化方针、政策研究和海洋标准体系设计等有关技术的研究;

(二)负责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组织海洋标准化工作中采标技术和标准化效果评价技术的研究工作;

(三)受主管部门委托组织或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并负责海洋标准制(修)订项目和标准草案的标准化技术审查;

(四)负责对海洋标准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五)负责标准的复审,并将复审结论上报主管部门;

(六)负责标准化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工作,开展标准信息服务;

(七)负责企业标准的备案并受委托对企业标准化工作进行监督;

(八)承担有关新产品、新资料和引进技术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负责海洋专用产品命名和型号管理等工作;

(九)承担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标准化任务。

第三章 标准的制定

第七条 制定海洋标准的主要方面是:

(一)海洋学技术术语、图形符号和代码;

(二)海洋资源和环境调查、监测技术方法;

(三)海洋地质勘测以及海洋工程勘察设计以及环境参数计算;

(四)海洋坏境及海洋灾害预测、预报、警报技术,海洋灾害评估分析和区划管理技术;

(五)海洋生物、沉积物质量和海水水质以及相应的污染物分析检测技术;

(六)海洋资料信息、能源、资源和环境管理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七)海洋仪器和海水淡化设备产品型号命名、代号、性能及其质量要求;

(八)海洋资源和环境分析、评价、评估技术;

(九)海洋监察执法有关技术。

第八条 制定海洋标准应当符合下列原则:

(一)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方针、政策;

(二)技术上先进、可行、有代表性,经济上合理, 应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有利于相关标准的协调配套, 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标准体系和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

第九条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海洋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制定项目由主管部门拟定后,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申报,并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第十条 对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海洋行或系统内部统一的海洋技术要求,可制定海洋行业标准。海洋行业标准由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报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在企、事业单位内部需要统一的海洋技术要求,应当由企、事业单位制定企业标准。企业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

海洋标准 篇3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海洋形势、越来越巨大的海洋开发需求和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继续沿用粗放、外延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明显不能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如何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落实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的工作部署, 切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线, 充分发挥海洋标准化工作的服务保障效能, 全力以赴地推动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事业蓬勃发展, 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深入探讨标准化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促进作用, 提出通过实施海洋标准化策略加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阶段及模式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增长理论, 结合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时期海洋经济模式显现出的不同特征, 可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海洋经济起飞前阶段, 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及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海洋经济活动主要采取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初级生产方式。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 是以资源依赖、劳动密集为显著特征的生产要素驱动型经济。

二是海洋经济早期增长阶段, 即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和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 沿海区位优势逐渐凸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 海洋开发强度不断加大, 涉海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布局初现趋海化集聚特征。海洋经济增长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外延增长为显著特征的投资驱动型经济。

三是海洋经济早期增长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过渡阶段, 即进入21世纪以后至今, 且还要持续一段时期。从过去十年的海洋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海洋经济开始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国家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 还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府指导力度, 通过出台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多种行政手段措施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环境的治理力度, 同时国家增加海洋科研投入, 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海洋经济增长模式除主要依靠密集型劳动资本和资源投入以外, 开始注重科学技术进步和内涵增长, 表现出了一些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四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的模式区别在于, 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主要靠资本积累驱动, 而是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这一时期应该是创新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经济, 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当前正处于由早期增长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过渡阶段。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质是加速经济增长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要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就必须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注重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我国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新世纪伊始, 沿海各地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海洋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海洋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海洋科技经济贡献率逐步提升, 我国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02-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5.48%, 而同期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6.9%, 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5年前后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31∶52, 到2010年这一比例为5∶47∶48, 已初步实现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性转换。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制约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也日趋突出。从总体上看, 我国海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粗放,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科学规划, 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 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海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海洋调查勘探程度较低, 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海洋宏观战略政策与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综合管控能力尚待提升、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海洋科技发展落后以及人力资本投入较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效率。

标准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追求最佳秩序和最大效益,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其在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提高也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十一五”期间, 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成果丰硕, 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组织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 海洋领域共有60项国家标准和183项行业标准发布, 海洋标准已融入到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海域使用管理、预报防灾、科学研究、工程勘察等各项海洋工作当中, 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2011年, 为紧跟海洋事业发展步伐, 国家海洋标准委员会成立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调查与技术方法、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等6个分技术委员会, 编制完成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规划》, 技术审查和制修订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50余项、出版发布标准20余项, 为海洋标准化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指明了工作方向、夯实了技术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从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出发, 标准化工作将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管控能力、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和推动海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与此同时, 对于缓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以及解决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标准化亦可通过相关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为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看, 标准化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和行业引领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的标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经济社会生产的有机联系决定了这些标准的组成结构;因此, 标准之间常常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这种具有有机联系的标准群体就构成了标准体系, 它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科技水平、资源条件、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海洋标准体系属于行业标准体系, 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是我国海洋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 贯穿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因此, 在科学编制海洋标准化规划的基础上, 全面系统、层次恰当、目标明确地建立和健全海洋标准体系, 并据此组织制修订和实施海洋标准, 对于推进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顺部门政府职能交叉重叠、创造有助于现代海洋经济增长模式的制度环境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如, 建立以生态管理为基础的海洋经济事务管理标准体系, 制定和编制包括海洋经济与规划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系列标准, 对于完善海洋行政管理机制具有促进作用, 并将为调控海洋宏观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和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海洋服务标准体系, 为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建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以及海洋公益服务机制提供未来发展框架, 为引导海洋优势产业发展、调整海洋经济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从落实法律规章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看, 标准化为海洋经济运行质量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当前, 我国对国家事务和经济运行的管理逐渐走上法制轨道, 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正在日趋完善, 规范市场客体的技术标准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成为管理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备手段, 技术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依据。如, 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了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 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以200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为诉讼依据, 代表国家对康菲公司提出了海洋生态索赔。这一事件启示我们, 强化涉海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与之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研发、制定和实施相关领域技术标准, 是促进海洋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路径。

从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看, 标准化为提高海洋经济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但在科研成果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等在进入市场之前, 仅在学术领域产生影响, 仅是潜在的生产力。这些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技术鉴定、凝练提升为相应标准, 才能迅速推广和应用, 在生产领域完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讲, 标准化的推行也能加速科学研究的自我创新和技术融合, 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来, 我国海洋科技得到了长足进展, 在海洋监测技术研发、海浪预报、海洋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发、潮汐能发电、海洋药物微生物制品以及海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 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当前, 海洋标准化的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扩散作用, 促进海洋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加速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出炉, 提升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逐步替代资本投入, 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从节能减排、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看, 标准化为提高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海洋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须以生态管理为基础, 合理配置海洋资源,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从节能减排方面看, 我国已经开展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和评价研究工作以及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示范技术研究与运行, 海上风能发电技术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开展了海洋能电站技术、海洋能转换检测方法、海洋能利用环境评价、安全检测等方面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建立了陆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 正在构建海洋污染防控标准体系, 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海洋能源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从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看, 根据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海洋标准化有助于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海洋产业指导目录, 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 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为科学用海、集约节约用海提供重要依据。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看, 还需大力开展海洋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海、海洋倾废管理、海洋功能区、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遏制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海洋经济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与陆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 系统成套地开展海洋经济管理、环境资源保护、海域管理、海岛开发保护、海洋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为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推动海洋信息化建设、促进海洋产业升级看, 标准化对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 “信息通信技术向国民经济部门渗透、改造这些部门的生产经营流程”是先行工业化国家19世纪后期以来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 在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早期, 其积极影响还较为有限, 而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与各个经济领域的技术相互结合时, 对经济整体效率改进的强大影响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由此看来, 信息通信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 并与海洋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对改进海洋经济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海洋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整合现有海洋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 实现海洋信息统一性、通用性的必经之路。其不仅可以解决目前海洋信息资料标准不统一、兼容性差和利用率低等问题, 还可促使海洋资料和成果更加方便快捷地被应用转化以及海洋信息资源更加准确、及时地被获取, 进而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准化策略及措施

海洋标准化工作贯穿于海洋事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 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制定和实施海洋标准化策略及措施, 可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保障效能。

推进海洋标准国际化进程, 促进海洋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强国家间和区域海洋标准化合作, 开展海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 提高海洋标准采标率, 提升海洋标准技术水平, 促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依托亚太地区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将我国处于领先水平的海洋仪器设备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或亚太区域标准;承担重要海洋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努力促进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中成立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 提升我国在ISO中海洋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完善国家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 保障海洋经济平稳发展。海洋标准化是推动海洋工作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十二五”期间, 在已有海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组织构建海洋经济与海洋规划管理、海洋调查、海洋能开发、海水资源利用、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工程技术与咨询服务、海洋信息档案管理与服务、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极地科学考察与大洋调查等领域的标准体系, 为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保障海洋经济平稳发展。

加大海洋标准制修订力度, 促进海洋经济效率整体提高。在今后一段时期, 要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标准编制工作、加强海洋标准制定和研发工作的有机整合、加大海洋高新技术和融合技术标准制定力度、加速科技生产力转化能力, 促进海洋经济效率整体提高。“十二五”期间, 要在海洋基础通用标准、海洋经济与海洋规划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保护区管理、海洋研究试验与调查、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洋监察执法、海水资源利用、海洋能利用、极地和国际海底区域资源与环境勘探开发、海洋工程技术与咨询服务、海洋应对气候变化、海洋信息档案管理与服务、海洋卫星技术开发与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仪器设备制造等十八个领域, 组织制修订300项左右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

加强海洋循环经济的标准化研究与试点, 促进海洋经济内涵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八项条款中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标准化的基础地位, 阐述了标准对于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产业的优化调整中, 以标准化为纲领, 对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综合利用和回收消化能力、污染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总体考量、合理配置和科学布局, 加大培育海洋产业的链条体系, 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为终极目标, 努力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海洋经济的最大效益和海洋环境的最小代价。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 积极推行海洋循环经济的标准化试点, 推广先进的技术经验, 以点带面, 促进海洋经济质量的提升, 实现内涵增长。

重视海洋标准化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提高标准化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对海洋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坚持“舆论先行”, 努力营造全面推行海洋标准化的热烈氛围, 从思想上、精神上提高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开展海洋标准的宣贯工作;结合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探索建立重点领域标准贯彻实施效果的反馈机制, 动态跟踪和掌握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同时, 还应加强标准教育和培训, 积极培养海洋标准化人才。通过加强海洋标准化人才工作的战略研究, 不断完善人才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开展多种方式、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标准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 重点培养站在国际国内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带头人, 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提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各种努力, 打造一支既精通标准化理论知识、熟悉标准化业务, 又能够参与海洋标准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为标准化切实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海洋标准 篇4

关键词:系统工程;标准化;数据通信与管理;海洋观测

1引言

海洋仪器可靠性增长试验标准研究 篇5

1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适用性

虽然可靠性增长试验可以对仪器的可靠性进行量化和改善,几乎所有的新研制的仪器都需要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以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从费用、效率角度来考虑的话,可靠性增长试验还是有一定的使用范围[2],结合GJB450A《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的内容,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1)全新研制的仪器

这类产品比较复杂并且技术水平要求高,而且并没有相应的失效分析数据,因而设计缺陷较多,存在较大的设计更改灵活性,通过可靠性增长试验加以改进的潜力巨大。与之对应的就是已经广泛商业化的仪器,因为已经生产定型的仪器,其使用程度已经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没有必要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了。

(2)投产批量较大的仪器

对于已经完成设计定型的仪器,在进行大批量生产之前,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会在后期节省的维修费用中得到较大的回报。在仪器生产定型的改进过程中,可靠性增长试验对被改进的分系统或设备实施正式的试验分析过程来提高可靠性,即按照规定的试验程序及方法进行试验和评估,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仪器的可靠性,节省试验费用,减少试验时间。

(3)仪器使用的环境恶劣

由于恶劣的环境会激发暴露更多的设计问题,设计者根据外场的使用经验对系统的某些关键分系统或设备进行重新设计,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下对系统性能及可靠性进行连续评估,可测得系统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同时通过可靠性增长试验来发现故障并进行更改,完善仪器的使用效果。

2 可靠性增长途径

可靠性增长试验可以改进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它遵循TAAF过程,即“试验——分析——纠正”过程,但它不是靠一次性的排除故障,而是不断地分析找出可靠性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提高可靠性。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焦点是对试验对象的失效性进行分析,毕永良在论文《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设备高效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前提和焦点》中指出,失效性分为“系统性失效”和“残余性失效”,这—术语是由外文直译过来的,实际上,“系统性失效”是在结构、工艺、技术上的缺陷造成的失效,是可以修复的失效,“残余性失效”则是符合仪器设备寿命规律的特定失效[1]。所以,可靠性增长试验的重点是针对仪器设备的“系统性失效”进行研究与改进,从而提高产品可靠性。具体可靠性增长途径如图1所示。

3 可靠性增长设计

任何产品的研制设计都存在某种设计的缺陷,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设计研制出来的整机,开始的MTBF通常只有预计值的10%~30%,生产方为了达到使用方要求的MTBF,必须通过可靠性增长试验,GJB1407《可靠性增长试验》也强调,可靠性增长试验是GJB450A的一个工作项目,是实现可靠性增长的一个正规途径。

3.1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步骤

可靠性增长试验可有计划地激发故障,通过分析故障原因来进一步改进,同时证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要实现有计划的可靠性增长,必须通过可靠性增长试验。根据GJB1407的要求,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具体步骤内容如下。

(1)可靠性增长试验之前,应先做功能和环境试验。应按GJB899的规定进行热测定和振动测定,除非订购方有特殊要求,该试验不可和增长试验用同一设备。

(2)制定试验计划,包括制定计划增长曲线,制定计划增长曲线中,计划曲线是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基础,是对随后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的依据,在制定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曲线计划上应选择合适的增长模型,并在选择过程中注意到仪器可靠性增长的潜力。

(3)试验前的准备,在制定可靠性试验计划后实施TAAF前,要进行诸多的准备工作,包括:试验设备的调试与检查;受试仪器的安装、调试和检测;电子类的受试仪器最新的可靠性预计;仪器应通过性能试验和环境试验;受试的仪器进过环境应力筛选;受试仪器的初始可靠性评定或者预测;故障报告的闭环系统能配合运作。

(4)试验、跟踪与改进,当实际增长远优于或远劣于计划增长的过程时,应不断运用TAAF试验技术,增长模型提供的评估方法,故障报告等进行分析与改进。

(5)试验中的评审,根据结果对当前的可靠性增长估计以及预测,对发生的问题和故障的研究以及工程分析的结果,审查结果指定的工作项目等,评审内容包括:实际增长过程是否符合计划增长曲线;当前仪器的可靠性评估;试验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故障记录是否完整;故障报告闭环系统运作是否符合要求;受试仪器的与发行维修是否按规定执行;故障分析、纠正工作是否符合进度要求。

(6)产品可靠性评估,可靠性增长试验后应对产品达到的最终可靠性水平做出评估。

3.2 可靠性增长试验模型

在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过程中,产品的可靠性是不断变化的,各个时刻的故障数据不是来源于同一母体,因此需要用变动统计学的原理来建立产品可靠性增长的评估模型,传统的可靠性增长模型有两种,一种是杜安模型,一种是AMSAA模型[3],GJB1407中5.7.3.2指出,两种模型互为补充,杜安模型方法直观,简单明了,所以本文着重描述杜安模型原理以及应用。

杜安模型是由美国的J.T.Duane建立的可靠性增长模型,它通常采用图解的方法分析可靠性增长数据,根据杜安模型绘制的参数曲线图,可以反映可靠性参数的变化,并得到可靠性参数的估计值[4]。假设产品在累积试验时间t内(0,t)共出现N个故障,累积的故障次数为N(t),杜安模型指出,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只要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那么累积试验时间t可由以下关系表示:

式中a为尺度参数a>0,m为增长率,0<m<1。两边去对数可得:

变换可得:

由此可见,可以用一条直线描述累积故障率和累积时间t之间的关系,并且他们之间是线性关系。当t=l时,In t=0,因此,所以a为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对于瞬时时间t的故障率n(t)有上式可得:

时刻t的瞬时故障率n(t)为:

由于设备的故障率服从指数分布并且与MTBF互为倒数,因此以MTBF表示的杜安模型可表示为:

θ(T)为累积的MTBF,θ(t)为瞬时MTBF。

本文以海洋台站观测系统的可靠性增长试验为例来详细解释杜安模型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应用,假设海洋台站观测系统已经进行性能与环境试验,正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并且在试验过程中的缺陷都已得到修复和更正,其累积的试验时间为1000h,在试验的各个阶段中,累积故障次数和相应的值见表1。

对取对数可以得到表2内容。

将在坐标轴上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由上图,根据公式2-3,可以得出杜安增长率:m=0.33,假设到达1,200小时In1200=7.09,对应的,查询反对数表可以得到海洋台站观测系统在1,200小时的MTBF为θ(T-初始)=111.0h。

假设海洋台站观测系统在进行了设计改进以后(在累积800小时出现7次故障,累积1,000小时出现8次故障,比改进前减少1次故障),再次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试验时间累积为1,000小时,其累积故障次数和相应的值见表3。

对t和取对数可以得到表4内容。

将改进后的试验数据与改进前的试验数据同时标注在坐标轴上(如图3所示)。

由上图比较可知,改进后的杜安增长率m=0.35>0.33,说明改进后的系统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取ln1200=7.09,对应的,查询反对数表可以得到海洋台站观测系统在1,200小时的MTBF为θ(T改进)=124.3 h>111.0h。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对于改善过的海洋仪器,可以采用杜安模型来表征其可靠性增长的趋势。

4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结束

通过可靠性增长试验有计划地激发故障并进行改进与统计,利用合适的可靠性增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制阶段不断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但是可靠性增长并不是没有限制的,由于可靠性试验的成本、人工以及试验周期的综合考虑,GJB1407《可靠性增长试验》规定了可靠性增长试验结束条件,具体条件如下。

(1)当试验进行到规定的总试验时间,利用试验数据估计的MTBF值已达到试验大纲的要求。

(2)如果在试验过程中一直没有出现故障,可以假设其寿命服从指数分布而在另外某一时间结束试验。

(3)当试验进行到规定的总试验时间,利用试验数据估计的MTBF值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应立即停止试验,并做好以下工作:生产方应对纠正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组织专家对准备采取的措施方案进行评审;征得订购方同意后,进行下一步工作。

(4)生产方应及时编写试验报告,编写工作总结报告,尽快申请对试验结果的评审。评审的重点是产品可靠性增长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故障原因分析以及纠正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缺陷以及尚存在的问题等。

5 结语

当前,海洋仪器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使用寿命越来越长,需要在研发初期对海洋仪器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与改善,但是目前我国海洋仪器的可靠性增长试验规范还不够完善,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的依据较少,急需构建海洋仪器的可靠性试验体系和具体的试验内容。本文从可靠性增长试验出发,结合当前国内相关标准,探索了可靠性增长试验在海洋仪器研发阶段的应用,为海洋仪器的可靠性试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毕永良.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设备高效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前提和焦点[J].海洋技术,2008,(12):118.

[2]肖诗唐.电子工艺设备可靠性讲义[M].北京:电子工业部元器件管理局,1986,12.

[3]林永智.标准化管理是质量可靠性的根本保证[J].化工质量,2007,(3):34-36.

海洋石油地质通用录井技术标准探讨 篇6

1 岩屑录井数据采集

岩屑录井的采集是录井人员在钻井过程中,根据设计的要求以及间距、时间等,把采集的岩屑经过认真的分析并制成岩屑录井的草图,对地下岩屑综合的论述分析后进行地下地层剖面的恢复。

(1)核磁录井技术。核磁录井技术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发展势头很强,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已经发展成高测量性能的技术,被广泛应用。核磁录井技术是检测样品的流体量、性质和孔隙内的综合特征的一种方法,它是运用地层流体的氢原子的共振特征来完成检测的。通过对样品的检测可以获得很多参数,如渗透率、孔隙率、含油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等。

核磁录井技术和常规岩心分析技术不同,它周期短,而且任意大小的岩屑样品都可以进行直接分析,并且能迅速得出相关参数,精确的解释岩屑的储层的特征、流体的识别和油气水层等。另外,它还能评价非岩屑层的特征和低渗透层的储层特性等。

(2)元素录井技术。元素录井技术是运用X射线荧光仪,在钻井现场对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该技术能很快得出样品的元素含量,然后根据其数据的浮动变化对地层和所钻的岩屑进行评价。如图1是X射线荧光仪测量所得的样品谱图,X射线越强,表示元素的含量越高,两者的关系呈正比。谱图上横坐标的位置是由元素的跃迁能级决定的,根据其不同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位置。元素录井的钻头技术提供了很可靠的岩性识别度,同时还为岩性的地层评价、储层的识别等提供了大量的元素分析资料,使元素录井技术的运用有了很大的提升。

2 岩心录井数据采集

岩心录井数据采集是把岩石按照从井下到地面的采集过程进行样品收集,然后通过相关研究得到所需的数据。其采集工序可以分为三步。

(1)岩心出筒。在岩心出筒中,应该把岩心进行清洗,密闭空间取心不用。同时油气的水含量也要特别注意,应该按照浅—深、左—右的顺序对岩心进行放置,做好岩心的浸水试验,然后及时对其特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另外,含有油气并且容易挥发的岩心,应该采取格外保护措施,如封蜡装置等。

(2)样品收集。按照相关的样品适量和设计等要求对岩心进行采样,并用玻璃纸把收集好的样品进行包装。最后填写收集样品的标签信息,如井号、构造、序号、岩性等信息。

(3)描述岩心。一般的岩心,厚度在0.1 m或稍厚,它的结构、岩性、颜色、油水气等变化比较大的层,应该分层进行描述;厚度在0.1 m之下的岩心,不用进行分层描述,只做薄夹层或者条带描述即可;岩心的厚度在0.05 m和0.1 m之间的层,如标准层、化石层、油气层或者标志层等,应该分层进行描述;厚度在0.05 m之下的岩心,岩性的各种变化如切割构造、颜色突变、衔接面等都应该进行分层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应该根据数据采集的观察记录和其综合特性,进行正确定级。

3 荧光录井数据采集

荧光录井分为三维荧光录井和定量荧光录井两种。三维荧光录井是通过对物质的扫描而进行测定的方法。它通过特殊的器具,对荧光物质进行光波长的激发扫描,它是对整个物质发光范围的立体图形的三维扫描,相对直观明白。定量荧光录井是用来检测岩石样品中的石油的荧光强度的含量,它是用相邻井的同层位的石油的曲线为基础标准,来计算所需岩石的石油荧光的含量。然后根据其含量的高低来进行地层含量情况的分析判断。另外,该技术还能得出地层中油质油性的含量和饱和度的大概指数。

4 气体数据的录取

Flair流体实时录井主要是由气体检测系统、脱气系统、配套软件和室内控制系统组成的。它的服务的流程如图2。Flair录井技术和其他的气体类的技术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恒温脱气、恒定负压传送、质谱检测、高分辨率、专用气管线、定量、双气路、色谱等先进的质量控制程序,如图2所示。

5 结语

综上所述,录井技术的独特作用对海洋石油的勘探起到特别大的作用,录井数据采集更是石油勘探得以发展的基础,给石油勘探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石油开采能力还明显落后,所以,我们还要在开采技术和录井技术上多下功夫,加大优化力度,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可持续开发不断努力。

摘要:地质录井是一种检测方法,它是通过在钻井过程中对地下信息及时的获取,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对地下含油气的情况及岩石的性质进行检测、观察和判断的一种新型的方法。它对钻井中各类数据的采集,对石油的勘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海洋石油地质通用录井新技术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通用录井,数据采集,采集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嵩,王国珲,高爱华.数据采集系统脉冲计数面板的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1年03期.

海洋标准 篇7

1 核算补偿标准的学术观点概述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既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 也是决定生态补偿实施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目前, 综观国内外学者有关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学术观点可概括为如下3种。

1.1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

根据“庇古税”理论, 补偿金额应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 即边际外部成本。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 只有当边际外部成本等于边际外部收益时, 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理论上最佳补偿额应以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补偿标准, 但由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核算值令人难以信服, 为此, 有的学者引入生态服务价值与实际补偿值之间的转换系数来核算;还有的学者提出先确定补偿的总价值量, 然后根据不同生态服务价值比例确定补偿标准。总之, 目前普遍认为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值可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上限[2]。

1.2 基于成本的核算

与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观点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应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提供生态服务为宗旨, 分析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各项投入成本、放弃的部分或全部发展机会成本、修复或重置受损的生态系统成本等。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生态补偿水平实际上是以机会成本的补偿为主[3]。

1.3 采取综合核算的评估方法

第3种是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 即认为生态补偿额不仅取决于生态产品的效应大小, 而且还取决于生产者花费的机会成本和需求者的边际效用等, 合理的补偿标准应介于上述两种方法确定的标准之间, 也就是根据受益者经济的可承受能力, 采取综合核算的评估方法, 提出最终的生态补偿标准[4]。

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确定有利于强化海洋生态补偿的激励与遏制作用, 是关系到补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为海洋生境保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稳定的资金来源。海洋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依赖于核算成本构成体系与方法是否科学与完善, 若标准确定过高, 将会直接影响用海者的积极性, 加大了补偿政策的实施成本, 最终将影响到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若标准过低, 又不能有效调动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者的积极性, 达不到有效保护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的[5]。为此, 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与借鉴上述学术观点, 基于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实际情况, 构建一套科学的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 以确保补偿过程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2 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方面和内容较多, 应遵循如下原则构建成本核算体系。

2.1.1 科学性原则

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成本既是一个理论上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实践应用问题, 每个核算成本的含义、分类、核算方法与模型等都应讲究科学性、真实性与规范性, 以确保补偿标准的可信性。

2.1.2 全面性原则

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涵盖范围较广, 应能全面反映和测度海洋生态补偿的本质特征,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成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尽量涵盖所涉及的重要核算成本, 以确保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6]。

2.1.3 独立性原则

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成本之间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尽可能避免意义相近、内涵重复与交叉, 尽量减少重复计算和评估。

2.1.4 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成本量化以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力争做到核算方法易于掌握, 所用参数易于计算, 所需数据易于统计。

2.2 构建方法

依据上述原则, 综合分析与借鉴了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并结合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实际状况, 构建了一套适于我国国情的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 主要包括保护建设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生态损害成本及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本四大类[7], 具体内容详见图1。

2.2.1 保护建设成本的核算内容及方法

基于公平性原则, 为充分调动海洋生态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 对于海洋保护区或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开发区因保护建设海洋生态环境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费用, 应纳入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成本中来。因这些保护建设投入成本均可找到相应的市场价格, 故可直接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核算。

2.2.2 发展机会成本的核算内容及方法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使用存在多种互斥备选方案, 某种有限资源选择一种用途就将放弃其他用途。发展机会成本一方面是指采用某种方式开发使用某一资源或生境时所放弃的以其他方式利用同一个资源或生境可能获取的最大纯收益或放弃其他使用用途所造成的最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发展机会成本也指生态服务提供者为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放弃其他发展机会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发展机会成本是各国生态补偿重点考虑的因素, 通常采用机会成本法来核算。该方法作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评估手段, 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用性出发, 全面考虑各种资源、环境配置备选方案的收益, 可为环境与资源最佳利用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核算生态补偿标准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简单易行,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计算结果并非十分精确[8]。

2.2.3 生态损害成本的核算内容及方法

生态损害成本是指海洋生态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成本, 主要包括直接损害成本、间接损害成本及其他损害成本。

(1) 直接损害成本。直接损害成本是指海洋生态受损所造成的生态服务直接使用价值的损失成本, 可通过市场价格法直接核算。如填海造地占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空间与旅游岸线, 从而造成海水养殖与滨海旅游收入的减少, 并因破坏海洋生物资源栖息地而造成渔业捕捞量的减少等, 这些经济损失值均可找到相应的市场价格, 来核算生态服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 其核算值具有客观性强、易于接受的特点。

(2) 间接损害成本。间接损害成本则指海洋生态受损所造成的生态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损失成本, 可通过替代市场法间接核算。如填海造地使滩涂消失加大潮灾隐患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与区域气候调节功能减退等间接使用价值的受损。这些间接损害成本因缺乏市场价格, 必须借助于间接的价值评估方法———替代市场法, 如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及享乐价格法等, 通过“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侧面反映海洋生态服务间接使用价值的损失值。

(3) 其他损害成本。其他损害成本主要指海洋生态受损造成的生态服务选择、存在及遗产等非使用价值的损失成本, 如围海造地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栖息地受损等的成本费用, 可通过假想或模拟市场法来核算。该方法是从被调查者对假想问题的反应来评估受损的生态服务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方法, 即以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某一受损的海洋生态服务非使用价值, 主要包括条件价值法与群体价值法两种。其中条件价值法, 也称个体价值法, 是通过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补偿意愿的调查而实现的评估方法,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群体价值法则是相对于个体条件价值法而言的, 它是一种基于公众公开讨论的价值评估方法, 所得到评估值应是社会平均支付或接受意愿, 而不是个人的支付或接受意愿,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8,9]。

2.2.4 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本的核算内容及方法

各种海洋工程或海上溢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 如海水污染加剧、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要恢复到工程建设前或溢油事故发生前的基线状态, 则需要开展受损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置等工作, 在这期间所发生的研发、修复、重置、避免、预防污染的支出及管理等成本, 如采用生物资源人工放流增殖和生境重建等措施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括修复、再生、替代成本等;又如处理与修复海上溢油造成的生态损害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括事故调查费、清污费、监控费、损害评估费、修复工程设计费、建设和监督费及中期修正费等, 也应作为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核算成本之一。然而, 目前的生态或生境修复手段费用较高, 用海者往往难以承受, 因此尚需探寻价格较为低廉的生态修复技术和修复措施[8,10]。

生态修复成本可采用恢复与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进行核算, 其中恢复与防护费用法是通过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避免生态受损所需的成本费用, 来核算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影子工程法是当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在技术上无法恢复或恢复成本过高时, 可用人工方法建造一个与原生境功能相似的新工程来替代, 可间接通过重置这一生境功能的成本费用来核算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3 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想法与建议

目前, 世界各国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补偿内容的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并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以便提供更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如美国的退耕补偿, 就是采用成本分摊法对原先种地的农民为保护生态放弃耕作而发生的机会成本予以补偿, 政府不统一规定补偿标准, 而是通过借助竞标机制和遵循农户自愿的原则来确定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租金率———补偿标准, 该标准实际上是不同责任主体与政府博弈后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矛盾, 竞标者可将补偿标准与竞标时愿意接受的租金率作比较, 从而选择是否参加被政府纳入的退耕项目中;日本的补偿标准也未仅仅停留在基于市场的成本———收益分析法确定的最优污染水平 (即能使社会纯收益最大化的污染水平) 上, 而是由政府从保证健康的角度, 综合考虑整个环境对策来确定补偿标准的;欧盟则是采用机会成本法, 根据各种生态建设导致的收益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 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区域补偿标准[5]。

参考、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与经验, 综合考虑我国的海洋生态补偿现状, 笔者认为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标准应基于保护建设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生态损害成本及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本进行核算确定。当然, 不同类型的海洋开发活动与生态损害事件等的生态补偿, 并非全都涉及上述4类核算成本, 在实际操作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地确定某一海洋开发活动或生态损害事件等的实际核算成本范围与内容, 尽量避免重复计算, 并选择适当的方法与模型对所涉及的成本进行相应的核算。

从理论上讲, 保护建设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应是生态补偿的最低标准, 这是生态保护与建设者获得一定动力继续参与保护建设海洋生态的基本保证, 在实际中较易操作, 但因忽略了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害, 故导致补偿标准偏低;生态损害成本是通过海洋生态服务价值损害评估值来确定的, 如果生态服务的市场价值能够被准确地评估和量化, 那么它应是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最好的依据[11], 但由于生态服务价值损害评估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有很多属于非使用价值或损害成本难以货币化衡量, 再加上量化方法不太成熟, 其核算值与现实补偿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 通常以生态损害成本核算出的补偿标准一般只能作为补偿的参考值;此外, 因目前很多生态服务损害被排除在补偿考虑之外, 这使得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本核算在生境损害补偿标准的确定中越来越重要, 它可避开受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困难, 在治理与修复技术可行成本不太高且时间不很长的情况下, 若能有效界定生态何时已达到完全恢复, 即基线状态, 则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本核算出的补偿值较之以生态损害成本核算出的补偿值, 更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8,12]。

当然通过一定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技术核算出的补偿值, 并非一定就是实际操作中的海洋生态补偿标准值, 它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标准, 在实践中具体补偿多少通常是在理论补偿值的基础上, 根据补偿客体的需求和补偿主体的实际支付能力与意愿, 通过双方协商和博弈而最终确定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J].求是, 2009 (9) :51-53.

[2]国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研究中心.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经验和政策框架[R].2006.

[3]彭本荣, 洪华生, 陈伟琪.海岸带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 (8) :18-189.

[4]FREEMAN A M.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曹贤刚,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韩东娥.生态建设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思考[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 (4) :122-125.

[6]苗丽娟.围填海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方法初探[J].环境与克可持续发展, 2007 (1) :47-49.

[7]麦磊.环境成本分类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财会月刊, 2004 (11) :52-54.

[8]彭本荣, 洪华生, 陈伟琪, 等.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 (5) :714-726.

[9]石洪华, 郑伟, 陈尚, 等.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J].生态经济, 2007 (3) :139-142.

[10]刘霜, 张继民, 唐伟.浅议我国填海工程海域使用管理中亟须引入生态补偿机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11) :34.

[11]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14-117.

海洋科研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战略思考 篇8

21世纪以来, 海洋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战略储备基地, 以及缓解陆地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发展空间, 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被认知和重视。为加快海洋开发步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海洋科技投入, 中央财政给海洋领域的国家专项、公益项目、科技发展计划以及科技支撑等各类海洋科研项目拨款超过了几十亿元。

在海洋科研项目和经费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的大环境下, 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涉海单位和部门不仅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 而且在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 如在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引入招投标机制、实施项目监理机制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大胆尝试, 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但总体来讲, 大部分涉海部门 (单位) 目前采用的项目管理方式, 仍以粗放式为主, 尤其对项目群或多项目管理缺乏规范、系统及科学性管理手段, 直接导致一些科研项目出现工作进度滞后、研究质量不高、经费使用不当、协调沟通不畅和科研人员作风浮躁等问题, 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项目不能按时保质完成。如何有效解决海洋科研项目管理问题、提高海洋科研项目管理绩效, 已成为海洋科技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海洋科研项目管理特征

根据项目管理协会 (PMI) 的定义, 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项目具有一次性、临时性以及独特性等特征。海洋科研项目是为揭示海洋本质特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 主要包括基础类研究和应用类研究项目。就单个海洋科研项目而言, 其除具备一般项目的共同特征外, 还具有项目周期长、动用资源多、成本费用高、海洋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对于涉海部门 (单位) 项目管理办公室以及科学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而言, 海洋科研项目还有如下管理特征:

一是各部门 (单位) 承担的科研项目多, 调查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二是项目周期普遍较长, 短则2~3年、长则5~6年, 工作进度控制难;三是调查研究参与人员多, 沟通协调效率低;四是项目经费量大, 经费预算精度较差;五是调查装备、物资和资料等资源需求种类多 (如船舶、飞机、浮标以及各类设备、卫星影像资料等) , 资源调配难度大;六是海上作业不确定影响因素多, 风险识别与监控手段较弱。此外, 对于数量多达数十上百的项目群的整体管理, 以及协调解决各项目时间、范围、进度和质量上的制约或冲突, 确保在预算范围内按时提交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成果, 已成为海洋科研项目管理不得不面对的巨大难题。项目群整体管理难、复杂度高也成为了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显著特征之一。

三、海洋科研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海洋科研项目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特征, 除因海洋科研本身特性外, 很大部分是项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因缺少可以遵照执行的项目管理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导致各项目管理流程不一致、项目管理工具多样、资源调配不尽合理、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研究人员之间沟通协调困难, 以及整体项目管理时常处于无序的、盲目的和救急的状态。而实施项目标准化管理, 主要是将标准化思想引入海洋科研项目管理之中, 在对以往项目管理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通过把应用于项目的管理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的最佳实践进行总结与凝练, 制定成项目管理标准并予以发布及付诸实施, 以实现海洋科研项目的统一化、有序化和全面协调管理, 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达到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一) 标准化是提高海洋科研项目 (群) 管理绩效的重要途径

海洋科研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 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特征, 项目管理办公室或管理团队也是临时组建, 项目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使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积累难以延续, 项目管理缺乏相对稳定的操作标准, 项目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从项目管理本身考虑, 其过程一般都包括立项、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五大过程。这些管理过程不仅在多项目管理中重复进行, 在单个项目及其子项目中也都有重复的性质。因此, 通过项目管理标准化, 总结以往海洋专项、公益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海洋科研项目的管理经验, 协商制定可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项目管理标准, 可规范各单位 (部门) 、各项目的管理模式, 避免重复性管理工作, 提高项目 (群) 管理效率和绩效。

(二) 标准化是按时提交高质量成果的重要保证

高质量的项目意味着能在经费预算内按时提交满足要求的产品、服务和成果。海洋科研项目管理同样面临“项目范围、时间和费用”三重约束, 在管理上出现互不相让的要求时, 项目的质量受这三个因素权衡的不利影响。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结合以往海洋项目管理经验和教训, 制定涵盖项目范围、进度、费用和质量的项目管理流程标准、项目管理工具标准、项目管理方法标准以及项目绩效评价标准等, 并加以推广实施, 可为海洋科研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提供有力技术保证。实施标准化管理, 还可通过管理行为的重复化和惯例化, 减少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加快项目进程、降低管理成本,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三) 标准化是保障项目沟通渠道通畅的重要手段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国家标准, 项目沟通管理包括保证及时与恰当地生成、搜集、传播、存储、检索和最终处置项目信息所需的全部过程。沟通管理标准化在研究人员与信息之间提供取得项目成功所必需的关键联系。因此, 在海洋科研项目中, 实施包括沟通规划、信息发布、绩效报告以及调查资料汇交与使用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必将有助于项目研究人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获取调查资料, 资料管理机构及时存储、处理及分发信息, 项目利害关系者及时得到绩效信息等, 保障项目沟通渠道通畅, 进而提高项目沟通协调效率。

(四) 标准化是合理调配资源与控制风险的重要依据

大部分海洋科研项目是基于海洋调查而开展的科研活动, 标准化项目管理可在项目进度、经费和范围的三重约束下, 为合理配置研究人员、船只、飞机以及调查仪器设备等资源提供执行依据。

在项目风险识别、风险监控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可以根据以往经验、相关标准和管理工具, 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风险分类、应急方案制定等, 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消极影响, 有效降低威胁或规避风险, 将项目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综上所述, 海洋科研项目标准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合理配置项目资源、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提高项目沟通效率、规避项目风险, 进而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为高质量按时提交研究成果提供重要保证。

四、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化实施策略

实现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化, 首先应认真总结以往海洋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和教训, 结合国外项目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 借鉴相关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化成功经验, 构建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体系, 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标准, 并予以发布、实施和修订。因此, 建议采取三大策略推进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化。

(一) 增强项目管理标准化意识, 注重项目管理知识及经验积累

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 就是把以往所积累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 通过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 是将实践经验凝练、固化为可在一定范围内被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标准的过程。因此, 在海洋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 首先应增强项目管理和研究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积极总结以往项目管理经验和教训, 主动学习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 真正认识到项目管理标准化对项目绩效的重要作用。

(二) 研究构建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体系, 组织制定项目管理标准

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化工作, 应以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 广大海洋项目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积极响应和参与。通过总结以往海洋科研项目管理经验, 结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梳理识别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化需求, 定义海洋科研项目管理目标, 研究建立海洋科研项目管理标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涵盖立项、规划、执行、监控和验收五大管理过程的项目管理流程标准, 还应包括涵盖项目进度、范围、质量管理等要素的项目管理工具系列标准;此外, 对项目绩效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组织管理标准、项目沟通管理标准、项目风险管理标准和项目采购管理标准等也应囊括其中。更为重要的是, 还应根据海洋项目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标准体系, 制定海洋科研项目标准制定计划, 按标准编制审定程序, 组织编制一套有效、实用、较为完善的海洋科研项目管理行业标准。

(三) 积极宣贯项目管理标准, 开展效果反馈及标准修订工作

我国海洋标准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篇9

1 我国海洋标准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海洋标准化在海洋标准化战略规划、组织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海洋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显著增强,对海洋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1.1 海洋标准化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海洋标准化工作相继被纳入《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科技兴海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2011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十二五”规划》中多处论及了海洋标准化工作,并在“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标准化工作”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步伐”中对深海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生物技术、载人深海潜水器、海洋能利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作了具体部署。2012年4月,《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标志着海洋标准化工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1.2 海洋标准化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海洋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建立了由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等11个涉海部委及其所属32家单位组成的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等6个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超过了150人。海洋标准化工作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为海洋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方面,近几年国家海洋局先后发布了《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海洋标准计划项目立项审查程序规定》等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文件,规范海洋标准立项、制修订和复审工作流程,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1.3 海洋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深入

海洋标准体系建设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我国首个海洋行业标准体系发布;2009年,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结合海洋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建立了新的海洋标准体系,包括海洋基础通用标准、海洋仪器设备制造、海洋经济事务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11个领域。在新的标准体系下,目前已建成“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HY/T121-2008)”、“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HY/T137-2011)”、“海洋环境标准体系”和“海洋标准物质体系”等4个子标准体系。

1.4 海洋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我国海洋标准立项、制修订和技术审查力度明显加大,标准制修订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63项海洋国家标准和184项海洋行业标准,正组织制修订67项海洋国家标准和183项海洋行业标准。海洋标准化已深入到海洋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经济建设服务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海洋经济与规划管理、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等18个关键领域,制修订118项国家标准和361项行业标准,海洋标准化将继续推动着海洋事业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 海洋标准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当前多变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日益严峻的国际海洋形势以及国内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和跟不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标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标准覆盖不全面,部分工作领域仍存在标准缺失问题;二是海洋标准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不高,与海洋事业和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三是海洋国际标准化程度偏低,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较弱;四是标准制修订周期较长,一些标准研制和更新速度较慢;五是重视标准制定轻视效益评估的问题比较突出;六是海洋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有待优化,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等。

3 我国海洋标准化发展趋势研究

新时期,海洋标准化工作急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理论,研究海洋标准化发展方向和趋势,为切实解决当前海洋标准化“跟不上”和“不适应”的发展难题提供思路,为充分发挥海洋标准化对海洋经济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启示。

3.1 海洋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标准化的活动。综合标准化主要针对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急需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整体解决的系统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围绕特定目标制定、实施成套标准的活动。综合标准化强调标准化工作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标准本身,工作方法是建立标准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地、分散地制定标准,工作目标是标准实施效益而不是标准制定数量。目标导向、系统分析、整体协调和闭环控制是综合标准化区别于传统标准化的突出特征。

由于海洋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海洋开发与管理活动具有探索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海洋标准化对象也往往是集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等交叉学科领域为一体的复杂问题、系统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海洋、地质、生物、物理、化学、遥感等多个专业知识和技术,经多学科领域和跨部门行业密切协作和协商一致来解决。综合标准化作为一种现代标准化的方法,把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按照系统理论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功能要求,制定整体协调、指标优化的、能够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成套标准,与海洋标准化以及海洋开发管理需求非常契合,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海洋标准化面临的质量与效率问题、标准制定与实施分离等问题,还有助于解决海洋标准化与海洋经济转型、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适时开展综合标准化在海洋行业应用与实践研究,建立“应用主导型”海洋标准化工作模式,以战略思想和系统思维开展海洋标准综合体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海洋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和转型方向。

3.2 海洋标准信息化

海洋标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海洋标准化效率、缩短海洋标准制定周期的重要途径。“信息通信技术向国民经济部门渗透、改造这些部门的生产经营流程”是先行工业化国家19世纪后期以来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之一。信息通信技术在海洋标准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与海洋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海洋标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洋标准信息化主要包括:海洋标准化管理和资讯服务的信息化建设。研建海洋标准发行及查询系统,实现海洋国内外标准查询、检索和发售;建设海洋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发布最新的技术动态和科研成果;研究建立海洋标准制修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海洋标准立项申报、进度跟踪、报批复审等网络化业务管理;研建海洋标准分技术委员会综合考核管理系统和海洋标准化人才数据库,实现海洋标准化技术组织考核评估和人才队伍的动态化管理。全面深入地开展海洋标准信息化建设,可提高海洋标准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升海洋标准化工作效率和海洋标准公信力,促进海洋标准信息商品化、手段现代化以及管理科学化的实现。

3.3 海洋标准全球化

推动全球实现“建立一个标准、一次检验、一次合格评定程序”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战略远景目标。组织制定的标准能被世界各国接受和认可,是国际和各个国家标准化组织的努力方向,标准全球化已成各行各业标准化发展趋势。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0%面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海洋酸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资源开发过度已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福祉和安全。目前国际各大标准化组织尚没有设立海洋专业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涉海国际标准仅有260多项,分别由相关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制,覆盖面有限,海洋领域国际标准缺失问题非常突出。例如,由于各国海洋观测标准不尽统一,海洋仪器检测方法存在差异,致使不同国家的海洋观测、调查数据难以在统一的平台使用和共享,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以及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认知,关系着海洋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海洋广袤无边、全球海域连通一体,海水流动不息、海陆环境相互影响,海洋国际标准的制定需要多边国家广泛协调合作,海洋观测与调查使用相同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方法,保证获取的数据和资料具有可比性和互换性。世界海洋事务的发展需要大量国际标准,我国必须加快海洋标准国际化进程,开展海洋标准全球化战略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抢占海洋国际标准制定权和主导权,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的影响力和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和技术保障。

4 结语

面向未来,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海洋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须审时度势、奋发有为,强化海洋标准化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海洋综合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全球化进程,促进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夯实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为我国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海洋标准化是贯彻落实海洋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重要手段,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控、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预报以及防灾减灾等公益服务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简要分析我国海洋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海洋标准化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海洋标准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海洋标准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著,2009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标准出版社[M].

[2]Chen Gang.Comprehensive Standardization–the Top Priority.CHINA SATNDARDIZATION[J]September/October2012.

[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5]国家海洋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6]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标准化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上一篇:补偿最小二乘下一篇:实践型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