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出竞争力

2024-07-17

旅游产出竞争力(精选三篇)

旅游产出竞争力 篇1

另外,在测算就业效应时,最常用的模型是投人产出法模型。左冰[5]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直接旅游就业效应和次生旅游业就业效应(间接+诱发),其次生旅游就业效应利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进行推算;张佰瑞[6]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北京广义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及乘数进行了研究。后来,李江帆[7]提出了旅游剥离系数的概念之后, 很多学者结合旅游剥离系数进行了旅游就业效应的测算。 依绍华[8]利用剥离系数法测算了我国广义旅游业的直接就业效应;田喜洲等[9]利用旅游剥离系数进行了重庆市旅游直接就业的测算;张阿兰等[10]运用剥离系数对西藏的旅游就业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关于旅游就业效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在广义旅游业就业效应的横向范围和纵向外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完善广义旅游业的就业效应的范围和外延。横向方面,提出利用旅游活动6要素、旅游收入的9统计项和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进行对应归集,并利用剥离系数,明确广义旅游业的横向范围;纵向方面,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推导广义旅游业的直接增加值、间接增加值和诱导增加值,然后乘以就业系数来确定直接旅游就业、间接旅游就业和诱导旅游就业等三方面的旅游业就业效应。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剥离使旅游就业效应更加全面和准确,从而为认识旅游业的就业效应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1广义旅游业的数据处理

1.1广义旅游业的数据来源

广义旅游业是指为满足游客在旅游中对交通、通讯、 游览、娱乐、饮食、住宿、购物、生活服务等需求而提供服务或货物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生活服务业(含旅馆、旅行社、文体康乐业等)、饮食业、商业等行业中与旅游者的消费直接有关的部分[11]。本文对广义旅游业的数据收集的做法是:以《2007(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1,12]和《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13]为基础,选取与旅游业相关的部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旅游收入统计项(旅游消费结构)包括餐饮、住宿、长途交通、市内交通、游览、购物、娱乐、邮电通讯和其他九个方面,以此九个方面为依据,从2007(2002)年投入产出表135(122)个部门进行选取和归集出25(21)个部门与之一一对应。结果见表1。

具体产品部门含义见《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对应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21个子部门,其中:信息传输服务业(2002)与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2007) 对应;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2002)与环境管理业(2007)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7)对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02)与居民服务业(2007)和其他服务业(2007) 对应;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2002)与新闻出版业(2007)、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2007)、文化艺术业(2007)等对应。

1.2广义旅游业的剥离

由于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包括的生产活动远远超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生产活动,因此不能用来代替旅游业分析其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交通中的货物交通不属于旅游生产活动。所以,需要利用旅游剥离系数对旅游相关部门的旅游生产活动进行剥离,从而能相对较为真实的对旅游生产活动进行分析。

所谓旅游剥离系数是指各个旅游相关产品部门对应的旅游产出除以该产品部门的总产出。该系数表明了在该产品部门中旅游生产活动产出占所有生产活动产出的比例。

λj表示各(j)部门的旅游剥离系数;Yrj表示各(j)部门对应的旅游产值(旅游收入);Yj表示j部门的总产出。据此,可以算出9个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剥离系数。

从投入产出表135(122)部门中剔选出25(21)个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并对25(21)个旅游直接相关部门中的旅游活动进行剥离。本文把剥离出旅游相关活动的25(21) 个部门称之为广义旅游业。

1.3广义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模型建立

本文将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4,15]中常用的17个国民经济部门作为广义旅游业的旅游效应分析对象。这17个国民经济部门是民众最熟悉最常用的部门分类,且这17个产品部门的定义和范围相对较为稳定。

要将旅游业与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17个部门之间进行分析,需要对投入产出表进行重新的归集,建立包括广义旅游业与17个国民经济部门的18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并且还需将旅游剥离系数应用于其他产品部门对这些旅游生产活动的影响分析,对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和需求进行剥离。比如农业对旅游生产活动的需求,可以等于农业对各个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需求乘以该部门的旅游剥离系数。具体的剥离计算表达式如下:

其中,RXi和RYj表示18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中广义旅游业对应的行和列值;λj表示第j个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旅游剥离系数;lj表示第j个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行值, 等于该部门对应的子产品部门的投入值之和;hi表示第i个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列值,等于该部门对应的子产品部门的需求值之和。

计算步骤如图1所示。

首先,利用由135(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调整得到的9类25(21)个旅游相关部门的分类,通过旅游收入及其结构分析出9类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旅游产出,并得到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旅游剥离系数;然后,由135(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调整得到的17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并归集出17个产品部门对25(21)个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中间需求;利用该中间需求乘以旅游产出剥离系数,就可以得到17部门对广义旅游业的中间需求,从而得到18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最后,利用18个产品部门投入产出量表可以进行各种分析。

归集后的200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流量表中,剥离后的广义旅游业对应的总投入的流量分别为10958.12亿元和5565.54亿元,该值正好与2007年旅游收入总额10958.12亿和5565.54亿元相同。这进一步印证了在对135(122)子部门与9类旅游活动收入对应的正确性,以及9类旅游相关产品行业的旅游生产活动剥离系数的正确性。从而使对各个旅游产品相关行业的旅游生产产出剥离后得到的总产出刚好与旅游收入相等。这为下面的测算分析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2旅游业就业贡献测算

2.1旅游业直接就业

旅游业就业效应即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因此,直接旅游就业是指从事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六要素相关行业工作的人数。将产生旅游收入的9部门旅游相关行业的就业进行剥离,并对餐饮、住宿、 长途交通、市内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9个部门的旅游就业求和,就得到了直接旅游就业的人数,具体公式为:

其中,NW表示旅游业直接就业总数;m表示按照直接旅游生产活动的部门数;λj表示各(j)部门的剥离系数;Lj表示各部门总就业数。

首先,通过《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归集出2007年的旅游相关产品部门就业人数;然后,通过9部门旅游剥离系数就能将各部门的旅游就业人员剥离出来,从而得到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根据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总就业人数和旅游剥离系数,计算得到旅游相关产品部门的直接旅游就业人员见表2。

结果表明,2002年中国旅游业提供直接旅游就业机会为296.34万人,2002年社会总就业人数为10557.7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81% ,即为平均每1000个从业人员中约有28人从事旅游业。2007年中国旅游业提供直接旅游就业机会为320.49万人, 2007年社会总就业人数为12024.4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67% ,即为平均每1000个从业人员中约有27人从事旅游业。其中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对旅游业直接就业贡献比较大的是住宿、长途交通和游览。住宿、游览和长途交通由发展旅游引起的就业量最为显著,2007年分别达到了64.76万人、53.21万人和48.82万人;2002年分别达到57.72万人、81.82万人和42.98万人。这3个行业也是旅游业的基础行业,较高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也反映了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属性。

(单位:万人)

2.2旅游业间接就业

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旅游业的关联性非常强。旅游业在产生直接就业的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间接就业。因为旅游供给增加,旅游企业需要购买新的设备设施,需要雇佣新的员工,还需要向上游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上游企业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的增加,则必须雇佣新的员工,从而,进一步扩大就业人数。 因旅游供给增加导致旅游目的地其他经济行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即为旅游业的间接就业效应。

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旅游产出乘以剥离后的广义旅游业的就业系数即可测算旅游业的间接就业效应,具体公式为:

其中,NW表示旅游业间接就业总数;Xrj表示各部门旅游业间接产值,等于各部门对旅游业的完全消耗量(扣除对自身的需求量)乘以广义旅游业的综合增加值率;Ls表示剥离后的广义旅游业就业系数,通过计算得到的直接旅游就业人数与9类旅游收入项相关产品部门的旅游产出相除(见式(6)),得到剥离后的广义旅游业的就业系数为0.049。

通过测算,2002年旅游业间接就业人数为434.71万人,2002年社会总就业人数为10557.7万人,旅游业间接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4.17% ,即为平均每1000个从业人员中由妹游业带来的间接就业人数约有42人。2007年间接就业人数为586.43万人,2007年社会就业人数12024.4万人,旅游业间接就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86% ,即为平均每1000个从业人员中由旅游业带来的间接就业人数约有49人。 无论2002年还是2007年的旅游业间接旅游就业人数都是直接旅游就业的2倍以上,这说明旅游业间接就业效应十分显著。

2.3旅游业诱导就业

由于旅游活动的关联性,旅游目的地居民因从事旅游业得到了报酬后引起的消费增长对当地就业增加的影响, 这就是旅游业的诱导就业效应。测算中国旅游业诱导就业效应具体公式为:

其中,NW表示旅游业诱导就业总数;Lr表示剥离后的广义旅游业就业系数;Xrj表示各部门旅游业诱导产值,等于该部门全部旅游工资收入乘以剥离后的广义旅游业的劳动报酬率(旅游劳动报酬除以旅游总产出),再乘以广义旅游业的综合增加值率。

通过测算,2002年中国旅游经济诱导提供就业机会为89.4万人,约占总就业人数(10557.7万人)的0.85% , 平均每1000个从业人员中由旅游业带来的诱导就业人数约有8人。2007年中国旅游经济诱导提供就业机会为102.29万人,约占总就业人数(12024.4万人)的0.85% , 平均每1000个从业人员中由旅游业带来的诱导就业人数约有8人。旅游业诱导就业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3旅游业就业效应分析

3.1旅游业就业乘数及与总就业的比例

旅游就业乘数一直是表征旅游就业强大的带动性的重要指标。旅游业就业乘数表示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所带来的相关行业增加的就业人数。目前比较主要的方法是由单位旅游消费所带来的间接就业人数与直接就业人数之比,即旅游业就业乘数为旅游业的间接就业人数与直接就业人数之比,指的是旅游业直接就业一人将带来相关行业增加的就业人数。本文把诱导就业看作为间接就业, 归并到间接就业中。即为旅游业就业乘数为旅游业间接就业加诱导就业除以直接旅游业就业。

通过测算(见表3),2002年和2007年的旅游业就业乘数分别为1.77和2.15,2002年和2007年旅游综合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7.83% 和8.38% . 这表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较为突出,对促进劳动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旅游就业效应大于2002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就业乘数效应逐渐释放出来。

3.2旅游业就业效应的比较分析

WTTC(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公布的旅游就业乘数为5.03,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数据。本文所测算的结果与WTTC所公布的结果有一定的差距。有些专题研究显示的比例还更大,比如在2005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中, 课题组提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和旅游产业就业的就业量比值为1∶8.4[17]。左冰在《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及就业乘数的初步测算》一文中测算的1997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乘数为1.79,且指出5.03的比例是没有可靠依据的[5]。

由于经济发展背景及旅游发展水平不同,世界各国的旅游业就业乘数也不相同。表4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国家的旅游就业乘数。其中,英国是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地, 旅游经济较为发达,可代表发达国家水平;韩国资源贫乏, 但旅游却迅速崛起;菲律宾则是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斯里兰卡一旅游业为主导经济,旅游资源丰富,开放但自给程度较高的典型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则属于国际旅游发达的岛国经济类型。中国旅游业的就业乘数应该在这些国家之间。按照间接就业人数除以直接就业人数来测算旅游业就业的乘数,本文所得2002年和2007年就业乘数为1.77和2.15,比较符合中国旅游业的现实情况。

本文测算的结果和国外的旅游就业计算结果倒是很接近。德克·必兰(Dirk Belau,2003)指出,旅游直接就业占全球就业的3%,旅游间接就业占全球就业的8%[18]。 德克·必兰的计算方法得出的旅游业就业乘数为2.7。 WTTC指出2005年全球旅游直接就业约有7722.3万人, 旅游全部就业2.22亿人[19],即1个旅游直接就业带动1.88个间接就业。

4结论

本文利用旅游活动6要素、旅游收入的9统计项和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进行对应归集,利用剥离系数,确定了广义旅游业的横向范围;并通过该范围明确了在投入产出表中的对应子部门,引入旅游剥离系数,建立了广义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推导广义旅游业的直接增加值、间接增加值和诱导增加值;然后测算广义旅游业的就业率,从而推导出直接旅游就业、间接旅游就业和诱导旅游就业等三方面的旅游业就业效应;最后,测算得到旅游业的就业乘数以及旅游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的比例。

旅游产出竞争力 篇2

一、旅游综合产出

1. 旅游综合产出的概念

旅游产出通常就是指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性收益。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其产出实际上贯穿了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 同时旅游行业自身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 旅游业的产出就会漏项。

2. 旅游综合产出的意义

在实际的工作中, 将旅游的影响直接划归到旅游综合产出当中有着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 它促进了景区旅游影响的科学评价。通常人们会认为产出实际上就是指某一个生产过程当中正式性较强, 同时也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结果。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它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其他事物所产生的次要影响。因为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又非常综合的产业, 不同的目标也会有不同的内容, 所以其产生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第二是它能够更好的对各种影响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科学的研究, 这样就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旅游行业实际上和各个因素的影响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管理人员在很多时候都必须要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统筹规划, 找到重点, 科学取舍。第三就是对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景区建设的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就是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物资以及其吸引关键点的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要对投入和产出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及时的协调。

二、旅游产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 三维指标推算

实际产出通常就是指景区在运营过程中真实的产出情况, 对这一要素的测算一定要以三维产出的测算作为重要的前提, 如果在测算的过程中, 产出本来就是一个指定的量, 就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直接给出其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统计数字, 或者是其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值。而需要产出通常就是指为了可以满足景区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各项指标应该达到的数值水平,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维持可持续发展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平。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一个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一种负面影响达到了一个极限之后就会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这就是其要保证可持续发展所要达到的最低水平, 通常其是一个复数。第二就是一种正面的效应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帮助景区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也就是说, 景区一定要达到这一要求之后才能更好的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第三是如果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 某些项目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 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充分的得到保证, 通常这一数值也是一个负数, 需要产出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实际的产出状况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限制性的因素。

2. 确定产出管理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管理十分重要, 它既反映管理的价值取向, 又涉及实际产出的评价结果。一般来讲, 景区产出权重的确定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是景区的类型。如文化遗产就应高度重视其文化产出, 自然遗产则应重视其环境产出, 九寨沟应注重保护水质, 张家界则更应重视对地形的影响, 人造景区一般会为经济和金融产出设置较高的权重。第二是实际产出情况。如果某项实际产出临近或者超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边界, 也就是没有达到需要产出或超过了潜在产出时, 则应给出较高级别的权重;相反, 如果某项产出完全运行在其可持续发展的区间内, 则可适当地调低其权重。第三是管理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 由于各产出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管理者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各产出项进行适当的权衡或取舍。第四是时间维度。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产出的基数会发展变化, 管理的要求和侧重会有所不同。

3. 找出景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确定景区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是根据管理权重和产出的三维指标情况来判断的, 它有两个原则, 一是确保各级实际产出运行在其可持续发展的区间内 (即实际产出高于需要产出低于潜在产出) ;二是确保大权重指标向最优方向发展。

4.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控

在找准存在的问题后相关管理机构就应采取经济上、管理上、技术上、制度上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解决, 以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当前, 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领域。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良好的发展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兴盛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在保证其产出的情况下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加强管理工作。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效益, 但是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同时也该充分的考虑到我国当前十分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只有这样, 我国的旅游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旅游综合产出及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思路,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综合产出,管理

参考文献

[1]黎洁.旅游卫星帐户与旅游业的产出核算[J].统计与决策, 2007 (02) .

旅游产出竞争力 篇3

旅游消费是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较高增次的消费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业本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并非单一产业或者产业群,而是由多种产业构成,这导致要测算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的测量上,旅游卫星账户和投入产出大是两种较有效的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由美国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是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原理和方法,也称为产业部门间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综合性较强、评估内容较为全面,能够较为准确客观的衡量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旨在研究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的大小和变动,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分析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各部门的产出增长贡献率,最后进行比较。

2 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参考向蓉美《投入产出法》和周文丽《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文中的模型设计。

2.1 模型

2.1.1 把直接消耗系数引进分配方程组———行模型

其中,X为各部门总产出,I为n阶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最终使用列向量,(I-A)-1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1)式和(2)式建立了总产出和最终使用之间的联系,在已知总产出列向量X或最终使用列向量Y的条件下,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就可以求得最终产品列向量Y或总产品列向量X。

2.1.2 把直接消耗系数引进生产方程组———列模型

其中,为主对角线元素的对角矩阵,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的中间投入之和,即中间投入率,N表示增加值列向量。

(3)式和(4)式反映了总投入与增加值之间的联系。

2.1.3 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其中,P为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ΔN表示由旅游消费引致的各部门GDP的增量,ΔGDP为各部门产出的增量。

2.2 数据

本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基于和旅游紧密联系性的原则,将国民经济部门重新合并。但由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划分的不统一性,2012年将旅游业并入商务服务业,考虑到分析的统一性和可行性,用商务服务业近似代替旅游业,最终合并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指代旅游业)、其他,共9个部门。

所有的增量均为当年与5年前的差值。例如,2012年的各部门为2012年GDP与2007年GDP的差值。

2.3 思路

按照上述的部门划分,首先,将历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重新进行划分和合并,得到一张9×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其直接消耗矩阵A、里昂惕夫逆矩阵(I-A)-1和(I-)矩阵。其次,用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量代替最终使用增量的列向量ΔY,利用(2)式计算由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量引致的上述部门中各部门的总产出增量列向量ΔX,再代入(3)式求得各部门增加值增量的列向量ΔN。最后,由国内旅游消费引致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量除以各部门总增加值的增量,得到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依照上述,计算广西区2007年和2012年国内旅游消费对上述各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3.1 2007年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是商务服务业,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影响最小的为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建筑业。

由于旅游业就包含在商务服务中,故旅游对其产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2.7%。居民的一次旅游出行行为,包括住宿、饮食、游玩和交通等,所以关联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除去商务服务就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旅游对其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1.5%和25%。对金融业的影响可能主要在于保险,居民出游买份意外险和交通险已经成为常态。

2007年,旅游消费对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相差较大,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分别为42.%和4.5%,相差了9.5倍,差异很明显。

3.2 2012年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依旧是商务服务业,其次是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影响最小的为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建筑业。

2012年,房地产业排名第二,盖因为住宿和房地产业的关联较为紧密,因度假村的盛行,房地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同时,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3.8%,排名仅次于房地产业。

2012年,旅游消费对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相差较大,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分别为7.2%和0.8%,相差了9倍,差异很明显。

4 结论

首先,从总体来看,2007年的产出增长贡献率整体高于2012年,原因可能为以下两条:(1)2007年与2012年的部门划分略有不同,尤其是在商务服务业和旅游业中有较大调整,可能导致数据核算的口径不一致;(2)2007年旅游业对广西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带动较大,别的产业较为薄弱,2012年时,可能是因为除旅游业以外的别的产业发展形式好转,旅游消费的影响相对来说有所降低,故旅游消费对各个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增长贡献率整体降低。

其次,2007年和2012年,排名第一的均为商务服务业,排名最后三位的均为其他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2007年和2012年的产出增长贡献率绝对值虽然相差很大,但是相对大小是一致的,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的部门均相差9倍左右,整体结构并无太大变化。

再次,从整体来看,除去房地产业,其他部门的排名波动基本都在两名左右。房地产业在2007年和2012年的排名相差较大,从2007年的第五名到2012年的第二名,说明这五年间,旅游业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力度有所增大,旅游消费对房地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力度加大。

由上述分析,广西区内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增长的影响在下降,消费构成中,住宿、饮食、游玩和交通等基本消费占比较大,而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进一步的带动经济增长。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方沿海,面向东南亚,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探究旅游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强弱和变化,有着较大的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和2012年两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重新合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构建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进行计算和对最后结果的比较。

关键词:旅游,投入产出,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周文丽.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6).

[2]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01).

[4]李影.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关联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06).

[5]鄢慧丽.基于投入产出的广义旅游业就业效应测度[J].系统工程,2015,(10).

[6]于小洋,田贵良,孙兴波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测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4,(08).

[7]李朝洪,郑乐.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贡献度研究[J].经济师,2012,(02).

[8]任怡澄.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的数据[D].扬州:扬州大学,2014,(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旅游产出竞争力】相关文章:

国际旅游产出07-03

文化产出05-31

语言产出06-27

产出效率07-27

产出系统07-29

学习产出08-12

研究产出08-12

产出预测08-17

农业产出09-07

产出指标09-14

上一篇:中国外交的文化内涵下一篇:新加坡李光耀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