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总论

2024-08-24

外科总论(精选六篇)

外科总论 篇1

1实验准备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课顺利开展的前提, 实践证明, 平凡、琐碎的实验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意义重大[2]。准备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动物的准备、仪器器材的维护, 试剂的配制等。这诸多细节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 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 以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实验技术人员要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实行分工协作、责任到人, 增强工作责任感, 加强实验准备人员在实验教学中与带教老师的配合, 提高实验准备的质量,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实验内容

2.1 实验标本的选择

外科总论是各手术学科的最基础内容, 在过去的外科总论课间实习中, 学生只能参观1~2次手术及换药过程。由于受手术病种及手术条件的限制, 课间实习常变成理论课, 没有亲身感受。现在我们选择活羊作为实验标本,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活羊标本来源广、管理方便、传染病少, 对人不会造成感染特殊传染病 (如狂犬病) 的危险。用羊做手术实验常用的方法包括腹部备皮 (剪去羊毛) , 将羊固定在手术台上, 耳廓去毛寻找静脉, 用3 %戊巴比妥钠按1 mL/kg缓慢静脉推注麻醉, 皮肤消毒, 铺无菌单, 切开皮肤、结扎止血, 行胃穿孔修补、肠切除、肠吻合术等手术。

2.2 无菌技术培训

分别讲述国内不同级别医院的各项无菌操作, 为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工作奠定基础。学生进入手术示教室时分成小组, 每组有10~18人, 完全按照手术室规定来要求学生。男女学生需去男女更衣室更换第一次拖鞋, 然后更换洗手衣裤、带帽子口罩, 再更换第二次拖鞋后方可进入刷手间, 准备刷手;刷手完毕后, 进入手术示教室观摩羊手术模拟示教, 学生按无菌操作要求轮流上台操作, 培养学生建立起严格的无菌观念, 使其熟练掌握常用的消毒方法。

2.3 手术基本技能操作

手术基本技能操作在外总技能培训室进行, 每小组10~18人, 每台2~4人, 由带教老师示教持刀法及皮的切开、打结、肠切除吻合术的基本操作, 通过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手术基本技能操作步骤, 实验技术人员对违反规程操作者要及时纠正并讲明原因。

2.4 操作成绩考核

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制度, 对考核成绩不及格者需进行实习前强化训练, 训练后考核仍不及格者, 不允许参加临床毕业实习。通过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不仅可以检验外科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以后进一步临床外科实习和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羊标本的处理

为节约经费, 一只活羊可以反复用于实验2~3次, 第一次手术实验结束后, 经耳廓静脉内滴注含青霉素钾400万单位的5 %葡萄糖盐水200 mL, 每天1次, 一般可维持生命5~7 d, 这样既节约了经费, 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术后情况提供了机会。

3教材

我们根据实验的特点, 自编了《外科总论实验指导》, 按大纲要求的内容, 结合医学理论研究和医学教学的新进展、新要求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每年进行修改, 使其不断完善。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诊疗技术的进步, 手术治疗疾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手术操作技巧有很多改变和创新, 出现了许多新的手术方式, 但各类手术都离不开切开、止血、结扎和缝合等基本操作, 都必须遵守无菌要求, 作为实验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 尽职尽责地做好实验教学前的每一项准备工作, 指导学生认真操作, 使其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 为学生进入生产实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燕明, 邝昌贤, 赵广锋, 等.突出技能培训特色提高外科总论教学质量[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 24 (3) :329-330.

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 篇2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 英文名称:SURGERY 总 学 时:72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24学时)学 分: 自主学习:17学时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临床整形美容本科、医学影像本科使用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6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40%。其中包括实验课成绩考核(40%)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手术技能及术前术后的处理。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手术是外科治疗中的—个重要手段,应重视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外科学的新动向、新进展。外科学教学强调实践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临床科研思路。通过外科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掌握临床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为学习其它临床各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外科学总论涉及无菌术、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营养代谢、围手术期处理、感染、休克、麻醉、重症监测与复苏、疼痛治疗、创伤、肿瘤、移植等,是学习外科学各论的基础。第一章 绪论与无菌术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无菌术的概念、内容组成。2.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

二、熟悉: 1.外科学的范畴。2.外科学的学习方法。3.常用的灭菌、消毒方法,适用范围。4.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5.手术人员及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三、了解: 1.外科学的发展。2.我国在外科学方面的成就。3.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4.手术室的管理。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外科学,外科学医师,无菌术,消毒,灭菌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外科学的范围。2.外科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3.怎样学习外科学。4.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5.无菌术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内容组成。6.常用灭菌、消毒方法及适用范围。7.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8.手术室的管理。9.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自主学习)

第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步骤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三、了解 水中毒,镁、钙及磷的异常,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等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步骤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4.水中毒,镁、钙及磷的异常,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自主学习)。第三章

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输血的适应证。

二、熟悉: 1.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2.输血的途径、速度和注意事项。

三、了解: 1.自体输血的作用及血液成分制品、血浆增量剂的用途。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输血并发症,大量输血,自体输血。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证和途径。2.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3.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4.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应用(自主学习)。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主学习)。第四章 外科休克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休克的概念 2.外科休克病人的诊断,观察指标和治疗。

二、熟悉: 1.外科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2.外科休克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三、了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特点。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有效循环血容量,休克本质,休克特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外科休克的概念、发生的原因、分类。2.外科休克基本病理生理变化。3.外科休克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方法。4.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特点(自主学习)。

第五章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MOD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2.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概念。

三、了解: 1.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2.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RF)急性肾功能衰竭,(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主要教学内容: 3.MODS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4.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5.ARDS的发病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6.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自主学习)。7.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自主学习)。第六章 麻 醉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和麻醉中观察病人的重要性。2.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了解麻醉选择和处理的原则。3.麻醉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的防止和处理要领。

二、熟悉: 1.麻醉前一般准备和麻醉前用药。2.常用神经阻滞的实施原则。3.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原则和并发症的防治。4.局麻药常用剂量及常见小手术局麻技术。5.局麻药毒性反应的症状、预防和正确处理。

三、了解: 1.常用全麻药的临床药理、全身麻醉的常用方法、气管内麻醉术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2.控制性降压和全身低温。3.体外循环。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麻醉学,麻醉学科,麻醉前准备,ASA病情分级,MAC,局麻药毒性反应,全脊髓麻醉,气管插管术,麻醉深度,麻醉管理。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和麻醉中观察病人的重要性。2.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了解麻醉选择和处理的原则。3.麻醉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的防止和处理要领。4.麻醉前一般准备和麻醉前用药。5.常用神经阻滞的实施原则。6.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原则和并发症的防治。7.局麻药常用剂量及常见小手术局麻技术。8.局麻药毒性反应的症状、预防和正确处理。9.常用全麻药的临床药理、全身麻醉的常用方法、气管内麻醉术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自主学习)。10.控制性降压和全身低温(自主学习)。11.体外循环(自主学习)。

第七章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时间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了解心脏按压的原理。2.心肺复苏后处理的原则。了解脑复苏的意义。3.心跳呼吸停止的及时确诊。掌握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及胸外心脏按压法。

二、熟悉: 1.心肺复苏的给药种类、途径和剂量。2.药物除颤和电除颤的原则及方法。3.脑复苏的适应症及处理原则。

三、了解: ICU的作用及规范。了解外科危重症的监测方法及病情评估方法。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停搏,初期复苏,后期复苏,电除颤。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分期,时间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复苏生存链的概念。2.初期复苏的步骤及措施。呼吸心跳停止的判断标准。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心脏按压的原理,心跳停止的心电图表现,胸内、外心脏按压方法。3.后期复苏的内容,呼吸器的应用,心肺复苏的给药种类、途径和剂量,药物除颤和电除颤的原则及方法。4.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脑复苏的意义、适应症、及处理原则.5.现代ICU的组成、规范和任务。外科危重症监测的适应症及所进行的监测方法。氧治疗及呼吸器的使用。病情评估系统(自主学习)。第八章

疼痛治疗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疼痛的概念。

2.疼痛的临床分类及疼痛程度的评估。

二、熟悉 1.疼痛对生理的影响。2.慢性疼痛的诊治范围及常用治疗方法。3.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法。4.术后镇痛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 镇痛门诊工作性质。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疼痛分类,VAS,术后镇痛。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疼痛治疗的概论。2.疼痛的生理。3.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4.镇痛门诊工作性质(自主学习)。

第九章

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手术前准备 2.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二、熟悉 手术后的观察和处理。学时安排: 理论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围术期准备,Goldman指数。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外科手术的大致分类,病人对手术耐受力的分类。2.对耐受力不良病人的特殊准备。

3.手术后一般护理、体位、活动和起床、饮食和输液、缝线的拆除和切口愈合的记录、引流物的处理、各种不适的处理。4.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围手术期处理(自主学习)。第十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实施方法,并发症及注意事项。2.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实施方法,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二、熟悉: 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及需要。

三、了解 饥饿,创伤及手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及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及需要。2.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实施方法,并发症及注意事项。3.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实施方法,并发症及注意事项。4.饥饿,创伤及手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自主学习)第十一章

外科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外科感染的定义,分类,病因,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2.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含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

二、熟悉: 1.甲沟炎和指头炎的诊断和治疗。2.外科应用抗菌素的原则。

三、了解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化脓性滑囊炎及深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及关键词: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全身性外科感染,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定义,分类,病因,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2.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3.甲沟炎和指头炎的诊断和治疗。4.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含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5.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6.外科应用抗菌素的原则。7.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化脓性滑囊炎及深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自主学习)。第十二章 创 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创伤的概念、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2.创伤的并发症,检查诊断方法,急救和处理原则。

二、熟悉: 浅部伤口的清创术及换药方法。

三、了解 战伤救治的原则和现场的急救方法,火器伤和冲击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及关键词:创伤,急救,清创术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1.创伤的概念、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1.创伤的并发症,检查诊断方法,急救和处理。2.战伤救治的原则和现场的急救方法。(自主学习)3.火器伤和冲击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自主学习)第十三章

烧伤、冷伤、咬螫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烧伤面积的计算、深度的识别,烧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2.烧伤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与补液疗法。3.烧伤创面的处理原则及初期处理方法。

二、熟悉: 1.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治疗原则。2.烧伤全身性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三、了解 1.吸入性损伤的诊断,烧伤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期处理。2.电、化学烧伤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原则。3.冷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急救处理和预防。4.兽咬伤,蛇咬伤及虫螫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及关键词:烧伤,烧伤休克,补液疗法,二、主要教学内容: 1.烧伤的伤情判断。2.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3.治疗原则与现场急救、转送、初期处理。4.烧伤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与补液疗法。5.烧伤全身性感染的诊断与防治。6.烧伤创面的处理原则及初期处理方法。7.电、化学烧伤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原则。(自主学习)8.冷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急救处理和预防。(自主学习)9.兽咬伤,蛇咬伤及虫螫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自主学习)第十四章 显微外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掌握显微外科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二、熟悉: 显微外科的基本技术。

三、了解 显微外科的常用设备及器材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及关键词:显微外科,外科应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掌握显微外科的概念及应用范围。2.显微外科的基本技术。3.显微外科的常用设备及器材(自主学习)。第十五章 肿 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

二、熟悉:

1.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步骤、预防和治疗原则。2.常见的体表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 肿瘤的病因。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肿瘤,腺瘤,癌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肿瘤的分类和命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临床表现和预后。2.肿瘤的致病因素和病因学说(自主学习)。3.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步骤、方法、分期以及综合治疗原则。4.常见的体表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第十六章

移 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器官移植概念和分类。

二、熟悉: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种类和方法、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

三、了解: 1.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

2.供、受者的选择及供移植用脏器的保存。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移植术、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器官移植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器官移植的概念、概况。2.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的临床应用。3.临床上应用的各种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种类、方法、排斥反应(自主学习)。

第十七章 内镜外科 目的要求:

一、熟悉: 1.内镜技术基本原理 2.内经技术在外科临床的应用。

二、了解: 内镜技术的发展。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内镜,外科应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内镜技术基本原理 2.内经技术在外科临床的应用。3.内镜技术的发展(自主学习)。

《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学时数表

理论课实验课自主学教 学 内 容 备注 学时 学时习要求 48 0 19 外科学总论Ⅰ 4 0 1 第一章 绪论与无菌术 3 0 1 第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2 0 1 第三章 输血 3 0 1 第四章 外科休克 3 0 1 第五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6 0 1 第六章 麻醉 3 0 1 第七章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总论子母绵掌 篇3

一、子母绵掌的练法特点

1.步法为基础子母绵掌练法的关键在步法,用法关键也在步法,因此步法为该拳基础,既为练时的规矩,也是套路练习的基础。其步法主要有蛇形步与鹞子穿林步,而以前者为基础,后者多为外门躲闪、进攻之法。套路练习的基本动作为左右翻掌,其步法即为蛇形步。整个套路,除了里门一掌等少数几个动作用到了弓步、马步、歇步,余者都为小架,以蛇形步为根本。因此说,绵掌的特色是步法即为拳法,步法即为用法。

2.三尖相对

子母绵掌练时要求鼻尖、手尖、足尖三尖对齐(不必正对,但需位于同一平面),俗语云:“三尖正,三尖不正取不了胜”。

3.三合四明

绵掌言三合分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筋与骨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三合合为六合,但此六合与其它拳种略有不同,这一点尤需注意。四明即腾、挪、闪、择,腾即跳跃之意;挪即身微动而吸泄对方之力;闪为躲闪之意;择是对地形的选择。

4.身若机括

该拳练习时要求身活步稳,身体转动如同机括,进门可变相。俗语云:“拳打滚豆之力。”而如不想被打,则需呈滚豆之势,以身体的灵活转动而化对方来势,使其力过我,而不是直接打在我身上。

5.手不离肘、肘不离手

动作时,手肘不离,左手从右肘底出,右手从左肘底出,双手互动,加大手的活动范围,手的活动范围大了,则防守范围自然大了。同时,手肘不离也可带动身体运动,这样身体能灵活如机器之运转。

6.手不离口、口不离手

从另一手虎口上出手,以防对方来手,两手上下相滚,阴阳相反,进出紧合,防守严密。同时起手从中,取意用中,上步出手俱从身体之中线,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防守,一方面便于攻击。

7.手(掌)变捶(拳)、捶(拳)变手(掌)

子母绵掌要求手(掌)变捶(拳)、捶(拳)变手(掌),拳掌互易,左右同理,因势利导。拳掌用法随意使用,练时为手,用则为拳;出手为手,着人成拳,拳如卷饼。

8.四肢微屈

两腿弯屈,适于迈步。膝过弯则步死,走步发僵;膝过直则两腿含不住劲,没有弹性,弯屈适度,务使保持最大弹性与灵活性。双臂微屈,出手似弯非弯,似直非直,或呈半圆形,如拳边夹带等。这样,一来可保持伸缩的余地,二来劲含双手,可以随意而发。

9.劲力内含,蓄势待发

此拳练法与它拳不同,要求心与意合、气与力合,但劲力内含,不可外露,更不可全部发出,用时尤需如此,以免对方发现。所谓“拳打人不知”,不光是手法的不知、时机的不知,更包括劲力的不知。子母绵掌又名藏拳,而所谓“藏拳”,也并非仅为手法的隐藏——暗手打人,也包含着劲力的隐藏——蓄势待发、深藏不露,给对方以假象,迷惑对方,寻机待发,发则劲力俱出,“如同大车来临,大水侵身”,以求“搭手成功”之效。

这样,手臂屈而有伸缩余地,劲力含而待发,使得架式不变。技击时,如搭手后一时不能奏效,可串步进逼,手可再出,劲可再发。

二、子母绵掌练法

练时以步法为主,练至步法轻、灵、活、快,身动如车轴之速,以求“进门变相”,避免僵滞之劲,步法熟则套路成功一半;而在技击时,“法门以步为先”,步一上则手足随至,可谓“打人如割草”。

子母绵掌行拳列架以内外三合为准,步动手动,手动步随,手足相合,肩胯一体,肘与膝合,而心、意、气、力相引导,筋与骨也必共于一体。若于技击,则需“四明”,故范瑞前辈口传:“三合四明记不清,纵然用功不能成。”

本拳属内家拳,动作开合幅度小,架式小巧紧凑,手法多变,练时要注意动作虽小但不可乱,更不可因小而演化为过渡动作。常有练者把套路中有技击价值的手法略为过渡动作,是不了解其含义之故。因此,练时动作要到位。动作小则不可潦草,大则不可走形,否则既影响美观,又失武术之本意。

套路练习,开始宜慢,一动一静要合乎规则,但慢不可呈痴呆之相,虽慢非停,而以意领气,注于拳脚,内含劲而显以寸劲,动作则表现为柔。练习纯熟,则可快练,以补慢练之不足,但快不可散乱,快慢相济,而规矩不易。

以意导气,发于丹田,注于四肢,柔以行气,刚以显气。动作以柔,发力为刚,刚柔相济;柔以养气,松静以利气行,劲含身体,含而待发,鼓荡于体内,发力为寸劲,此为刚;发后而复归松静之柔状,是谓相济。故胸部要微含,劲蓄于身,气养于丹田,随身鼓荡而待发。忌用僵劲,否则身体僵硬,而肢体内气血阻滞,难达拳脚,最终难成内家好手,此为误入歧途之举。

对于子母绵掌来说,其“绵”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动作的绵绵不绝,练时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又如长江大河,虽波澜起伏,但无汹涌之势,总在一波未平一波兴起之间,始终位于一种蓄势待发状态,有一种刚柔相济之劲;二是劲力的绵绵不绝,要求劲力内含,不能随意发出。若练时劲力外发,则成脆劲,练成了“硬掌”,失去了绵掌之本意,此为练时应注意的地方。

其它如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也要注意,需以一种临敌应战的精神状态来练拳,眼前无人似有人,一举一动都为取眼前的假想敌人。虽为单练套路,而一动一静仍不失为临敌制胜之手法。协调的配合要求步动手动,步停手停,而身法自随,眼神紧逼,勿使松懈,所谓“一动无不动”。手眼的要求是:“鹰眼猴手”、“三分拳七分眼”,平时练习当神聚于眼,练目光敏锐,含而不露,间忽一闪,可慑敌胆。

外科学总论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研究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成都医学院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宜宾本科班4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21名, 女生20名, 调查于外科学总论内容讲授结束后进行。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自行设计“外科学总论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表”, 包括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预习复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考试方式和意见建议等内容。教学效果评价共设置了课堂气氛、课堂内容吸引力、课堂内容引发思考、收获、对老师的印象和教学效果总体评价6个题目;评价采取4个级别:很好、好、一般、差。开放性问题由调查对象自由填写, 旨在了解调查对象对外科学总论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由班长发放和收交。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调查表中供选项目数据用百分比表示, 并对开放性问题的文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将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很好、好两项数据合并, 一般、差两项数据合并;采用四表格卡方检验差异性,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份, 回收有效问卷4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0%。

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7.32%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好或好, 68.29%的认为一般, 24.39%的认为掌握较差;仅有14.63%的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 课后复习的学生也仅有31.71%。在授课时间问题上, 53.66%的学生愿意整个课时都由教师授课, 而46.34%的学生愿意缩短授课时间, 将余下的时间用于总结、现场答疑或讨论等。90.24%的学生认为讲授时需要增加10%~20%教学大纲以外的内容。有87.80%的学生认为教学深度适中, 90.24%的学生认同案例分析法。对待考试的方式上, 43.90%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 56.10%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

2.2 教学效果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总体评价, 12.19%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 58.54%的认为效果好, 29.27%的认为一般, 认为教学效果很好或好的共占70.73%。其余5项分别与总体教学评价比较, 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气氛、课堂内容吸引力、引发的思考、收获等项目与总体效果结果一致 (P>0.05) ;反映教师教学态度的项目“你对老师印象如何”, 好评人数高于总体好评人数 (P<0.05) , 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学生认可。具体见表1。

2.3 问卷调查收集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中, 有60.98%的学生 (25人) 对教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主要有增加案例分析 (16人次) 、讲授重点内容 (4人次) 、课堂互动或提问 (3人次) 、拓展课堂知识 (2人次) 、课后小结 (4人次) 、增加练习或月考 (3人次) 、传授学习方法 (2人次) 等。

3 讨论

3.1 发挥临床资源优势, 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

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医学教育发展规模与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为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院外科教研室自2009年承担成都医学院临床本科外科学总论的教学任务以来, 非常重视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除麻醉、烧伤等章节外, 其余内容一般都是由一位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师担任授课教师, 发挥丰厚的临床资源优势, 结合循证医学理念, 查新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 将基础外科理论与最新的科学依据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2], 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在临床见习中围绕教学相关内容, 有意识地增加外科总论内容, 使外科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设定问题, 由浅至深, 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 对病例的营养、代谢、内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 对创伤、休克、感染、输血等问题进行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4]。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 现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初步保证了外科学总论的教学质量。

3.2 课堂讲授法是学生最欢迎的教学方式

调查发现, 紧扣教学大纲、结合临床实际的课堂讲授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问卷调查发现, 90.24%的学生认同案例分析法, 而对于将某章节完全变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有31.71%的学生认同, 36.58%的学生认为一般, 31.71%的学生不认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不被认同, 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由外科学总论自身特点决定的。外科学总论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疾病, 而是对外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整体概括;系统讲解总论知识, 有利于学生在外科各论的学习中把握全局。二是学生以前所接触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课堂讲授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法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5], 学生一时无法适应, 难免产生抵触心理。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是目前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能够将抽象、空洞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相联系, 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强化教学效果[6]。

3.3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调查发现, 70.73%的学生认同目前的教学效果, 但仍有29.2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调查分析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教师在授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最易接受的教学方法等, 把握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 为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授课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 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 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2) 课堂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适当减少理论讲授时间, 增加案例分析内容。在案例分析时多鼓励学生发言,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和结论, 允许小范围的分析讨论,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7]。在分析讨论中多问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等, 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8], 重点施教、个别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小组讨论回答, 或由教师引导式解答。善于总结、提炼简单实用的医学口诀, 对不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记忆方法[9], 绘制思维导图, 提高记忆效果[10]。 (3) 课前、课后的引导工作必不可少。为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提前将案例提供给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课后布置作业, 兼顾理论复习题和案例分析题, 满足临床和考研学生的不同需要, 巩固教学效果。

总之, 通过对外科学总论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分析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工作实践经验, 准确把握目前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提出下一步的建议和想法, 为进一步提高外科学总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摘要:目的 分析外科学总论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 针对成都医学院2010级临床宜宾本科班的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授课时间上, 53.66%的学生愿意整节课都由教师授课, 而46.34%的学生愿意缩短授课时间。90.24%的学生认为讲授时需要增加部分教学大纲以外的内容。87.80%的学生认为教学深度适中, 90.24%的学生认同案例分析法。学生中认为总体教学效果很好或好的有70.73%, 一般的有29.27%。对教师的印象评价中, 好评人数高于总体好评人数。有60.98%的学生对教学提出了建议。结论 紧扣教学大纲、结合临床的课堂讲授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法和师生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科学总论,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金花, 李国华.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4) :729-730.

[2]赵春雷, 赵炳显, 何娜, 等.循证医学在外科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12) :2323-2324.

[3]周毅, 欧阳小琳, 蔡敬铭, 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外科学总论全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245-247.

[4]董杨帆, 仝传志.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普通外科学见习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 2014, 44 (11) :132-133.

[5]汤铜, 郑璐, 李佳, 等.PBL教学法在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14, 18 (1) :206-210.

[6]赵倩,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任政.案例教学在临床外科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0) :1518-1519.

[7]吴蔚, 沈历宗, 肇毅, 等.积极心理学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4) :141-142.

[8]靳小建.谈外科总论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9) :43-44.

[9]黄翥.在外科学教学运用学习与记忆方法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27 (29) :12.

外科学总论见习课教学几点体会 篇5

1 提高对见习课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外科手术不可能初学就在人体上练习, 只能在动物实验中训练。在见习课教学中我们发现, 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外科学总论见习课无非是穿手术衣、戴手套、消毒、铺单以及切开、止血、缝合等, 简单易学, 只要跟着老师动动手即可掌握, 思想比较放松, 在见习课期间不能全身心投入, 对老师的示教操作不认真观察。有的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常常出现以下不正规情况:洗刷手后仍触摸口罩、帽子;穿手术内外不分;消毒时站错位置, 进行手术操作时不知选择何种规格、形状的器械、刀片、缝合针、线等。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中, 不仅涉及到外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因此, 使学生认识到外科见习课的重要性十分重要。

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手段可多样化, 有课堂理论讲授, 有动物实验操作, 有录相电化教学, 有实地现场考查, 教学方法多样。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易接受,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外科学总论见习课教学对讲授手术打结、器械识别及使用等内容时, 搞好传、帮、带, 并把手术缝合线及常用基本器械提前发放给学生练习, 为见习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前期准备。同时根据见习课内容的不同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丰富, 是一门基本技能操作很强的学科, 为了将这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主动认知能力。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内容及教学特点, 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载体, 有多媒体课件、录像等, 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 实现视、听并用, 从而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记忆, 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无菌意识, 加强外科基本操作技术训练

无菌操作原则及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是外科学总论见习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 带教老师常常发现, 在单独进行提问时, 学生往往都能正确回答, 但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戴无菌手套后触摸有菌区, 手术器械握持方法错误, 打结时手法或方向不对等。因此, 带教教师在教学时首先示教, 讲解正规的操作方法, 然后举例说明学生在操作中易出现的一些错误, 使其加深印象, 以便在实际操作中少犯错。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注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发现问题, 随时指出, 予以纠正, 提醒学生时刻遵循无菌原则及进行正确的操作, 课后对当日实习中出现的错误, 进行归纳、讲解, 避免下次实习时再犯。

无菌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单独讲授洗手、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单等无菌操作时, 学生所犯错误相对较少, 但在进行清创术、阑尾切除术、小肠吻合术等具体实践操作时, 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操作上而忽视了无菌原则, 因此在讲授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时, 无菌观念的培养同样是教学的重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醒及纠正, 这样到学习结束时, 大多数学生都初步建立了无菌观念。

4 注意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和带教水平

在外科学总论见习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讲解、示教, 而且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因为提高外科学总论见习课质量, 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 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 把模拟手术室当作临床手术室对待, 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每次见习课带教, 既劳累又辛苦, 同时要指导10~12名学生, 尤其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动物活体手术操作时, 教师不仅要反复巡回指导, 还要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动作和错误, 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要求带教人员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为了确保教师的授课质量, 要在课前集体备课, 统一要求, 示教要规范;见习中合理搭配人员;见习课结束后, 应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以检验教学效果, 不断改进教学中薄弱环节。

5 见习课内容简单明了、目的明确

手术基本操作为切开、显露、止血、结扎和缝合等,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以及和学生代表座谈得到的反馈信息, 即难度较大的如胃空肠吻合术、肠切除端端吻合术、肠侧侧吻合术等手术对学生来说操作困难, 基本上是老师操作, 学生难以得到基本的训练。手术中的角色每人只能一次, 难以达到熟练的目的。课前把自编的手术简易步骤发放给学生, 提前预习, 在手术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在手术过程中互换手术中的角色, 增加了学生手术熟练程度。

6 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重视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每一次教学结束后, 带教教师应总结出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及不足, 作为重点再次进行讲解示教。每位学生课后需写一份本次实习的自我小结, 归纳出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缺点、不足以及存在的疑点, 带教老师认真阅读批改, 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在下一次上课之前再次予以提醒及讲解,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外科总论 篇6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已日渐成熟, 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随着卫生服务模式和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 护理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领域中, 课程设置在新课改理念下更加注重“实用、够用、必需”的原则,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一定文化素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能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的高素质劳动者。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偏远且经济欠发达, 同时还存在语言、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工作条件艰苦等因素, 高校毕业的高层次医疗卫生人员不愿到这些地区工作。当地基层卫生人员呈现服务范围过广、工作超强度等问题, “一人医院” (一个医生或护士) 随处可见, 人民的生命财产难以保证。中等卫生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医疗救治和预防保健的主力军, 因此, 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笔者对中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教材和教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精选外科护理学教材, 根据岗位需求展开教学

外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教材有多个版本, 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科性强。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理论学时一再缩减, 这给外科护理学教学提出了挑战。目前, 中职《外科护理学》教材大部分属于以学科为中心, 理论篇幅较大、涉及范围广、各系统疾病多是高校压缩版, 三年制中职生掌握其内容有较大难度。而民族地区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必须结合农、牧民的实际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所以, 实施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笔者本着为岗位需求服务的原则, 认真选择《外科护理学》教材,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素质。

1.1 删繁就简, 为学生减压

三年制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总学时为108学时, 内容包括总论和各专科护理以及基本技能培训, 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多、学时紧的问题。因此, 必须结合岗位需求选择讲授重点, 让学生首先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如, 在讲解无菌技术中消毒、灭菌的方法和重要意义时, 结合当地岗位需求讲授高压蒸汽灭菌和煮沸灭菌的条件与要求;化学消毒灭菌必须掌握碘伏、酒精、戊二醛、过氧乙酸的有效浓度和注意事项[1]。另外, 采用实训演练让学生掌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要领, 利用观摩、演练让学生掌握手术野消毒和器械台管理等操作流程。还可通过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演练让学生掌握器械名称、用途、使用及传递方法。在麻醉一章教学中, 重点讲授局部麻醉的实施、观察和护理, 对全身麻醉除了可能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出现的内容作为掌握之外, 其余内容仅作了解。民族地区地处高寒山区, 因交通欠发达和民族个性特征, 损伤、冷伤性疾病常见, 在总论中作为重点讲授, 对伤情判断、急救措施、清创处理和转院指征等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外科感染除了讲授浅部组织化脓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外, 还应将破伤风、炭疽等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作为重点内容。通过教材内容的取舍, 不仅遵循了“实用、够用、必需”的教改原则, 同时达到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1.2 突出重点, 为学生适应岗位打好基础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所医院都不能离开液体治疗这一基本措施, 并且外科补液与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及护理联系十分紧密, 急、危、重症和休克病人的抢救离不开补液。但在基层医院多存在补液不当的问题, 其原因多与补液不足或过量、比例不当、电解质不当等有关。外科补液是临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以及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基本措施, 每一个医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而这部分内容涉及相关知识广 (浓度计算、离子转化与转移、渗透压产生、循环血量和pH值维持) 、计算推理多等问题, 但民族地区中职生存在理解和计算能力差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笔者增加学时量, 设计病例反复演练, 让学生不仅掌握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掌握常用液体的组成、性质及临床用途, 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监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要求学生都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 体现“实用、够用、必需”的教改原则。

总之, 突出重点、精选内容不仅可以解决外科护理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人才。

2 加强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的教学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 如问题固定、内容固定、教学模式固定。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

2.1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1.1 备课充分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备方法。教师备课要反复研究教材,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也应将教材中涉及需要复习和强化的知识进行整理, 特别是关键词、句需要仔细推敲, 认真分析, 使之成为最简明扼要、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如在水、电解质失衡中可用“脱水征”概括“口干舌燥、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小儿哭声无泪、囟门凹陷、尿少”等特征;用“循环不足”概括“心率加快、脉搏增快、血压不稳、脉压变小、直立性晕倒、尿少”等表现;用“循环衰竭或休克”概括“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速或扪不清、尿量进一步减少、意识改变”等表现[2], 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注重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让学生有足够的讨论空间。设计问题要精益求精,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要在新旧知识的交界点上进行, 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感觉。使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就能解决问题, 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问题的条件, 从改变题型、改变提问角度等方面创设适合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比如, 在“失水征”“循环不足”“循环衰竭”内容的复习中,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利用复习引导法设计一组问题: (1) 病人出现“失水征”说明什么? (2) 失水病人出现“循环不足”提示什么? (3) 失水病人出现意识改变又提示什么?这3个问题属于同一知识即脱水程度的判断, 但通过变换提问角度, 使学生通过思考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 同时也推导并掌握了失水病人的监测指标和临床意义,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医学逻辑思维, 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2.1.3 重视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思维可从分析典型案例开始, 这是将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逐步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有效办法。无论是课堂上的病案讨论还是临床实践, 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强调医护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分析、处理问题必须有科学依据,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基本的临床思维和护理能力。

2.2 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 让学生愉快跨进外科护理领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地去探寻究竟, 这自然地促使其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外科护理学在教学改革中同样提出了淡化学科意识、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要求, 目的是更好地为护理岗位服务。而教好外科护理学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岗位需求至关重要。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首先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医学的好奇心表现得十分突出, 进入临床学科后, 学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充满好奇。因此, 在教学中应结合典型病例、影像资料、临床观摩和动物实验等教学手段让知识得到直观展现, 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讨论、演示等环节上,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受到直观的刺激,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2.3 注重课后评价矫正

课后评价矫正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能反映出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 课后以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为复习内容, 单元评价参考历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和内容编制小组竞赛试题开展竞赛, 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偷懒, 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外科护理学总论部分教学中的体会, 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同行的帮助和支持, 为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文化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从事预防保健和社区护理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熊云新.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下一篇:大学德育教学体系管理